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7 12: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毛奇龄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清初经学家、文学家








收藏



0


0











毛奇龄(1623年-1716年),原名毛甡,字大可,一字于一,又字齐于,别号河右,又号西河,又有僧弥、僧开、初晴、秋晴、晚晴、春庄、春迟诸号。浙江萧山(今属杭州)人。中国清代学者、诗人、文学家。 [6] [7]

毛奇龄少年颖悟,明末躲避战火,于县城南山中筑土室读书。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廪监生荐举博学鸿辞科试,列二等,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充会试同考官。不久乞假归,得痹疾。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圣祖南巡,毛奇龄迎驾于嘉兴,以《乐本解说》进,谕旨奖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毛奇龄卒于家中。 [6]

毛奇龄论诗以“涵蕴”为尚。诗学唐人,但能自成一格。作词拘守传统,有香艳之气。而骈文、散文则纵横恣肆。尤长经学,并以此傲睨当世。作《四书改错》,抨击朱熹《四书集注》,喜标新立异。毛奇龄一生著述宏富,有《西河合集》400余卷,《西河诗话》《西河词话》《放偷记》《买家记》等。 [7]












































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
号秋晴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浙江萧山城厢镇
出生日期1623年(癸亥年)
逝世日期1716年(丙申年)
主要作品《西河合集》
本    名毛奇龄
原    名甡,又名初晴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著作
3人物评价
4人物成就
▪诗词
▪书法
5个人诗作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毛奇龄像 [1]
毛奇龄四岁识字,由其母口授《大学》,即能琅琅成诵。少时聪颖过人,以诗名扬乡里,十三岁应童子试,名列第一,被视为“神童”。当时主考官陈子龙见他年幼,玩笑说:“黄毛未退,亦来应试?”毛奇龄答道:“鹄飞有待,此振先声。”众人皆惊。
明亡,哭于学宫三日。后曾参与南明鲁王军事,鲁王败后,化名王彦,亡命江湖十余年。明亡,清兵南下,他与沈禹锡、蔡仲光、包秉德避兵于县之南乡深山,筑土室读书。毛奇龄生性倔强而恃才傲物,曾谓:“元明以来无学人,学人之绝于斯三百年矣。”评判言词过激,得罪人多,因此仇家罗织罪名,遭几度诬陷。后辗转江淮,遍历河南、湖北、江西等地。赖友人集资向国子监捐得廪监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儒科,授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等职,参与纂修《明史》。其间以《古今通韵》1卷进呈,得到赞赏,诏付史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会试同考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因两膝肿胀,关节僵硬,辞职归隐,居杭州竹竿巷兄长万龄家,专心著述。曾结识汤斌,与阎若璩等多有辨难。从学者甚多,著名的有李塨、邵廷采等。

毛奇龄70岁时,自撰墓志铭,提出死后“不冠、不履,不易衣服,不接受吊客”。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家病逝,葬于萧山北干后浦滩。




主要著作

播报
编辑

毛奇龄的学识渊博,能治经、史和音韵学,亦工词,擅长骈文、散文、诗词,都自成家数。精通音律,并从事诗词的理论批评。他在书法艺术上也功力深厚,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清代初年很受推崇。毛奇龄的书法,骨力骏健、笔势挺拔,儒雅清奇、个性强烈,是文人书法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毛奇龄博览群书,经学词章,各擅胜场。遇有异说,必“搜讨源头”、“字字质正”,好持自己独特见解。其所撰《四书改错》是针对朱熹《四书集注》之抨击。毛奇龄一生以辩定诸经为己任,力主治经以原文为主,不掺杂别家述说。他在少林寺写的《大学知本图说》,为其得意之作。以及其他众多著作,均阐明他的治经思想。除潜心经学外,对地方志也有研究,著有《湘湖水利志》3卷、《萧山县志刊误》3卷等。此外,毛对文学、音乐颇有造诣,好诗词歌赋,著有《西河诗话》、《西河词话》多卷;又曾教授乐律,著有《竟山乐录》4卷、《乐本解说》2卷等。近人邵瑞彭评其词“雅近齐、梁以后乐府,风格在晚唐之上”。






毛奇龄立像(2张)



毛奇龄以经学傲睨一世,挟博纵辩,务欲胜人,抨击朱熹《四书集注》,撰《四书改错》,阮元尝推他对乾嘉学术有开山之功。他亦好为诗。初受知于陈子龙;反复变化,由三唐而上窥齐梁。其论诗,主张以“涵蕴”、不着□际“见难”,以“能尽其才”为妙;大抵尊唐抑宋,甚至痛诋苏轼。所作亦颇博丽窈渺,声名甚著。曾有琉球使者过杭州拜访他,并觅买其诗集。但毛奇龄自谓其诗“酬应者十九,宴游者十一,登临感寄无闻焉”,张维屏也说:“名家古诗多存寿诗者,殆无过毛西河。”(《国朝诗人征略》)可见其内容比较狭窄和贫乏。他还写了一部《仲氏易》,把宋人讲的《易经》推倒了。毛奇龄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是来自道佛的文献。
博览群籍,蓄书甚富,藏宋元版古籍几十种,每日归来摩挲不忍释手。建藏书楼为“冰香楼”、“友汉居”等。其夫人悍强,夫人有病,而他仍然藏书、校勘不辍。一天,趁他外出之时,夫人说他整天搬弄花花绿绿古书,而不助于米盐生计,一气之下,竟将西河所藏古书付之一炬。藏书印有“西河毛氏藏书之印”、“史官”、“太史氏”、“大可氏”、“文学侍从之臣”、“友汉居藏”、“冰香楼”、“毛甡之印”、“西河季子之印”、“东吴毛子图书”、“简香图书”等。工诗文,善书法。著有《毛诗续传》《古今通韵》《春秋毛氏传》《经集》《竟山乐录》《西河诗话》《词话》《四书改错》《河图洛书原舛编》《太极图说遗议》等数十种,诗赋杂著230余卷,后人编为《西河合集》。《四库全书》收有其著述40余种,是《四库全书》收录个人著述最多的人。 [2]

毛奇龄著述甚富,仅《四库全书》收录他的著录者就有52种。他的遗著由学生编为《西河全集》,共493卷,系诸子及门人所著的文章编辑成集,分为《经集》和《文集》二部。其当归于集部者,文119卷,诗50卷,词7卷。另有《诗话》8卷,《词话》2卷。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3卷:“其纯然为学界蟊贼,煽三百年来恶风,而流毒及于今日者,莫如徐乾学、汤斌、李光地、毛奇龄。……汤斌、李光地,皆以大儒闻于清初,而斌以计斩明旧将李玉廷,光地卖其友陈梦雷,而主谋灭耿、郑,皆坐是贵显。然斌之欺君,圣祖察之,光地之忘亲贪位,彭鹏闽人,给事中,与光地同乡。劾之,即微论大节,其私德已不足表率流俗矣。而皆窃附程朱、陆王,以一代儒宗相扇耀,天下莫或非之。质而言之,彼二氏者,学术之醇,不及许衡,而隳弃名节与之相类;阶进之正,不及公孙弘,而作伪日拙与之相类。程朱、陆王之学统,不幸而见纂于竖子,自兹以往,而宋明理学之末日至矣。”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3卷 新民说: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611页)




人物成就

播报
编辑




诗词




毛奇龄像 [4]
清初诗界名家中,毛奇龄正是在诗歌创作中有所追求、有所创新的诸多大家之一。著名词学专家、已故龙榆生教授在其编选的《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中评日:“奇龄小令学《花间》,兼有南朝乐府风味,在清初诸作者,又为生面独开也。”晚清词人陈廷焯(字亦峰)对己作自视过高,爱以个人偏见讥评前辈词家的词没他写的好,说毛奇龄词“造境未深,运思多巧。”现代作家、著名教授施蛰存不以为然,在他选定的《花间新集》中选人毛奇龄词12首,他说:“右毛检讨词十二阕,可与李波斯比美。而取境之高,直是南朝清商曲辞。陈亦峰乃讥其‘造境未深,运思多巧’,殆不知词之本源者。”施老在集中的陈廷焯词后则评之日“白雨斋(按:廷焯之号)论词主沉郁,谓‘沉则不浮,郁则不薄’,论小令主唐五代,谓‘晏欧已落下乘’。持论甚高。其自作词,亦刻意揣摩温、韦,用功于文字声色之间,但得貌似耳。”的确,对毛奇龄词(特别是小令),采取武断否定,只能说明否定者本人“殆不知词之本源者”;对清初生面独开、自成一格的毛奇龄词,简单地斥之为“造境未深”,不仅不公允,而且不符事实。总之,毛奇龄在诗文词曲方面的成就是客观的历史存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奇龄善诗歌乐府填词,所为大率托之美人香草,缠绵绮丽,按节而歌,使人凄怆,又能吹箫度曲。”他的《西河词话》,对词曲的发展演变“缕陈始末,亦极赅悉”(《总目》卷一九九,《词话》条)。决不能因为他没有“大江东去”式豪放词赋而对其妄加菲薄。毛奇龄和清初的钱谦益、王士桢、吴伟业、朱彝尊、陈维崧等等大家一样,在诗文词曲上的成就是不容抹杀的。



毛奇龄朱彝尊合像(清朱鹤年绘,故宫藏)
毛奇龄的诗作,体式多样,不乏佳作。如五绝《览镜词》:“渐觉铅华尽,谁怜憔悴新。与余同下泪,只有镜中人。”寥寥20字,托出了咏叹年华易逝和自己早年坎坷中的落寞心情。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评点此诗谓:“其实无一同心人也,然道来曲而有味。”又如七绝《除夕作》:“旅馆椒花红欲燃,椒盘愁向客中传。 如何才听金鸡唱,便唤今宵是客年。”沈又评述“人人能道者,却未有人道及,新故之感,凡事类然,不独除夕也。”再如七绝《秦淮老人》:“秦淮高阁拟临春,中有仙翁鬓似银。话到陪京行乐处,尚疑身是太平人。”沈评述甚高:“明处离乱之后,偏云尚疑身际太平,词弥曲意弥悲矣!”的确,毛奇龄诗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他擅长在寻常的景物情事上力创新境,别出新意。如七律《少年》《朔方》《钱唐逢故人》《送人之耒阳》等等,都无不“自我胸中出”,“妙语出平淡”。毛奇龄有不少七言古诗,写得非常凝炼,栩栩如生,堪称清代叙事诗中的上乘之作。像收录在《清诗别裁集》里的《杨将军美人试马请歌》、《钱编修所藏司马相如玉印歌》、《诏观西洋国所进狮子……》诸篇,入神之笔屡见,其中尤以《打虎儿行》为最佳。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卷十一》中选毛奇龄诗16首,高度评价毛之诗“学唐而自出新意”,并把此诗列在卷首,评之日:“正说小儿之忘身救父,易乎平直,得‘假虎隐幔恐小儿’一衬,则小儿之至性愈出,见此时小儿知有父不知有虎也。”并说此诗是毛奇龄的“拔萃之作”。在毛奇龄所作众多诗篇中,诗中点明有关吟咏故乡景物情事的不下20首,这些篇什,“情之所发,根于至性”,诗韵优雅,读之琅琅上口,其中五绝如《苎萝村(二首)》,五律如《山行过美施闸(二首)》,七绝如《湘湖采莼歌(二首)》,七律如《江令宅》《重阳日同姚监郡张广文徐征君城山晚眺》等,不仅有相当的文学价值,而且有很高的地方文献价值。



书法

毛奇龄的书法处处都能使人体味到一种纯情,一种超逸的格调,通篇洋溢着诗的纯情,纯得醇厚高古,出尘超迈,具有饱学之士的风雅。纯中孕有无限的意趣与生机,雅拙中藏有万般轻灵,纯而不弱,其行笔结体有魏碑的支撑,有铮铮铁骨之感,拙中富巧,巧中含拙。毛奇龄以行书笔意入魏楷,任笔结体,丝毫没有夹生感、造作感、局促感,也着实难能可贵。其楷中的行意,点画潇洒,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流畅有序,没有无病呻吟的媚态,没有故作多情。在用笔上不浮不躁,不激不厉,舒展自如,一笔一画急缓徐驰,节奏铿锵,依法而又不为法度所拘束。全幅格局疏朗宕润,气度轩昂,情调统一而和谐,意态紧密相联,没有经营的辛苦,而更多是自作诗的纯情,学富五车者的恬淡,一切也都不遮不掩,情真而率直。犹如古诗歌中的那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空灵淡远的意境之美,欲辨已忘言,可谓入神入理。但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看似漫不经意,但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实为千耕万耘,千锤万炼后成果而决非一朝一夕之事。






毛奇龄作品(4张)



毛奇龄有五言诗吟道:“四海既统一,六国威归秦。不虞汉代儒,犹自著美新。草泽甫窃发,郡国先埃尘。三川即沦亡,轵道气不伸,人生有义分,各自为君臣。季布思项羽,五烛一齐涽,乌鹊自有侣,毛(*)亦有伦。不观山谷间,尚有秦遗民。”其书轻松自如,其诗朗朗上口,如春风拂衣,似疏林摇曳,那里有林塘曲园的幽雅,有清流泛舟、花开见佛的虚灵,有先秦遣民的风范。这是毛奇龄这位书法家、诗人的诗书化一,韵余笔外的超逸的艺术天才,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究其形迹,笔致凝练而秀逸,结字大小一任自然,意态松秀而天真,翩翩欲倾;章法最有意趣,风致散洒疏宕,其潇洒而漫不经意的韵度恰似瑶岛散仙,而通幅又意连势重,浑然为一体,如此这般意韵高超而又能超乎于形迹之外的书法作品,在当时确实是不多见的。也正如前贤所说:书者,抒也。当今书坛又有众多的“著名书家”无物可抒,无言可抒,只争抄录唐诗宋词。书法美的本质在于书者将心灵以点线的形式外化,借文字为载体(最好是自己的诗文),去表现自己的性情。所赏这幅作品,感到毛奇龄的心境是那么的恬淡和清静,一枝毛笔信手拈来,笔尖触纸即收,点到为止,所以点画的方圆,粗细,轻重长短,随意而安。如仰碧空纤云轻缭,清虚浩杳,确乎笔未到而意到,笔虽短而意长,笔虽短而神远。虽然从清劲洒脱的笔画中不难看到深厚的碑帖功底,但是产生强大诱惑力的还是那笔势中飘飘的一种仙气,字态如白云初晴、幽鸟相逐般的典雅和晴雪满竹、泉流石上般的清奇,其意境甚为清淡空灵,观之甚感静寂、疏远。字里行间如遥望缓步徐行的长老项背,一副超然物外的风采;亦仿佛精钢百炼,去尽渣滓,进入了至高境界。正谓前贤所指:“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柔非弱,刚极乃柔。”用此语来说毛奇龄的书法,当受之无愧。



个人诗作

播报
编辑

【览镜词】

渐觉铅华尽,谁怜憔悴新。

与余同下泪,只有镜中人。

【过采石有怀李白】

李白扬帆出,曾披宫锦袍。

我来寻旧迹,空见水滔滔。

坠石分风急,清江蹙浪高。

绿萝寒月下,一咏醉睷睻 。

【赠柳生】

流落人间柳敬亭,消除豪气鬓星星。

江南前朝多少事,说与人间不忍听。

【除夕作】

旅馆椒花红欲燃,椒盘愁向客中传。

如何才听金鸡唱,便唤今宵是客年。

【秦淮老人】

秦淮高阁拟临春,中有仙翁鬓似银。

话到陪京行乐处,尚疑身是太平人。

【长相思】

长相思,在春晚。朝日瞳瞳熨花暖。黄鸟飞,绿波满。

雀粟衔素珰,蛛丝断金剪。欲着别时衣,开箱自展转。

【江城子二首】

日出江城鸡子黄。照红妆。动江光。采莲江畔,锦缆藕丝长。欲问小姑愁隔浦,长独处,久无耶。

赭门东上海潮青。古西陵。雨冥冥。越王宫女,着屐在樟亭。亭下教兵遗竹矢,秋日晚,堕鸦翎。

【颍州道中谢野人献菊】

晨发颍州路,朝光启城闉。修涂接林端,遥见菊蕊新。微霜逗寒馥,宿露滋清神。驻马一回眄,驾言逾前津。野人折相赠,顿使幽意亲。菉苞含紫贝,琢玉规芳鳞。佳色满辔繘,流芬袭衣巾。故园有遗侣,高兴发上辰。东篱坐相待,西苑归何因。餐英解颔顑,酿酒酬苦辛。眷言谢修涂,雅意长相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7 13: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陈子龙+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陈子龙

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编辑词条​

添加义项


同义词


收藏


分享









明末文学家、民族英雄







陈子龙


陈子龙(3)






陈子龙(1608年7月12日-1647年6月15日),初名介,后改名子龙;初字人中,后改字卧子,又字懋(mào)中;[1]晚号海士、轶符等,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末官员、诗人、词人、散文家、骈文家、编辑(明末文学家)。

陈子龙于崇祯十年中进士,论功升官至兵科给事中,明亡后,继而担任南明弘光朝廷兵科给事中。清兵攻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五月十三投水殉国。

陈子龙的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伟丽秾艳,直追齐梁初唐;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形成沉雄瑰丽的独特风貌,为云间诗派首席,被公认为明代最后一个大诗人、“明诗殿军”,并对清代诗歌与诗学产生较大影响。陈子龙著有骈文《明史》、小品文《三慨》等作品,且曾主编《皇明经世文编》,删改徐光启《农政全书》并定稿。[2]
​​



快速导航

词条图册







中文名



陈子龙[3]






人中、懋中、卧子


民族



汉族


所处时代



明代


出生地



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


荣誉



明师殿军(1647年6月15日)、明代第一个诗人、民族英雄

展开



主要成就



明代最后一个大诗人
婉约词名家
云间词派盟主
整理农政全书
主编皇明经世文编

展开






轶符、海士、大樽(晚年)


出生日期



1608年7月12日(万历三十六年六月初一)


逝世日期



1647年6月15日(南明永历元年五月十三日)[4]

展开


代表作品



安雅堂稿、陈忠裕公全集、江蓠槛、湘真阁存稿

展开


别称



陈卧子、陈大樽、陈介















1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几社巨子
科途坎坷
高呼经世
再仕救国
力挽颓势
投水殉节

2
主要作品

3
主要成就
文学成就
明诗殿军
一代词宗
骈赋高手
策论名家

4
个人生活

5
轶事典故

6
史籍记载

7
人物纪念

8
人物争议

9
艺术形象

10
词条图册
​​







1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求学


万历三十六年六月初一(1608年7月12日),陈子龙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府城,父亲陈所闻为其取名为介。不久后,其母告诉其父,在生子当晚,梦见房间壁上有龙出现,“蜿蜒有光”,其父因此改其名为“子龙”。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六岁的陈子龙入学,勤治经史,力攻章句。[5]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三月,松江万余人焚毁城内董其昌及其豪仆陈明的房屋,张贴揭纸,是为“民抄董宦”事件。陈所闻与同郡举人联名上揭鸣冤,年幼的陈子龙心中便萌生反抗权贵的念头。八月,陈家迁居北城原冯恩宅。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陈子龙从师同邑的何先生,由于何先生不苟言笑,陈子龙对其敬而远之,唯独祖父陈善谟与之相处融洽。 陈所闻将先秦诸子所作《春秋三传》私下传授给陈子龙,并以古者忠孝节概事勉励他。陈子龙撰散体举业文二篇,何先生却因这些不是自己教授的而不予置评。同年,陈子龙听到同邑的前辈谈论辽东的战事,不禁扼腕流涕。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秋,陈子龙从事旧师沈先生,在舍旁佛寺中读书 ,开始攻读考取举人的学业,兼通三礼、史、汉诸书。 归乡的陈所闻为陈子龙聘宝庆府邵阳知县张轨端长女。

天启三年(1623年),十六岁的陈子龙举童子试,县试中名居第二,府试也位居高等。但在院试中,督学御史孙之益不予录取,导致陈子龙无法进学。

天启四年(1624年),当时大批廷臣因为反对魏忠贤,纷纷被削职为民或被下诏狱而死。陈所闻告病在家,每阅邸报,扼腕叹息,教陈子龙剖析邪正,明辨是非。六月,工部郎中万燝弹劾魏忠贤而被杖死。陈所闻平日里与其交好,听后担心被牵连,对陈子龙说:“万燝不应该一个人死。” 同年秋,陈子龙再次参加童试。县、府试后,赴江阴院试,仍未被督学孙之益录取。




几社巨子


天启五年(1625年),陈子龙先后与同郡夏允彝、彭士超、徐孚远、周立勋 、宋征璧以及苏州、嘉兴等府的一些文人学士结为好友,切磋学术,议论时务,后来他们大都成为明季江南党社运动的骨干分子。

天启六年(1626年)春三月,前吏部主事周顺昌被逮捕,应社成员张溥、杨廷枢、徐汧都为之四处奔走;陈子龙也征集一些少年准备联名上书,结果周顺昌还是被阉党所害。此时,陈子龙结交陈继儒、董其昌以及嘉定县的侯峒曾、侯岐曾,嘉兴县的钱栴、钱棻等人 。同年夏,陈子龙参加县试、府试俱高等。十月,陈子龙参加院试得中秀才,补松江府学生员。不久陈所闻病故 ,陈子龙居家守孝,闭门不出,博览群书,尤其致力于创作古文词。

天启七年(1627年),二十岁的陈子龙前往苏州,参加应社选文之会,并结交张溥、张采、姚希孟、文震孟、徐汧、杨廷枢、魏浣初等应社诸子。

崇祯元年(1628年),艾南英听闻张溥、张采自京师回到苏州,便由山东到苏州,当时心高气傲的陈子龙听闻后则在苏州城下截住他,在舟中与其就文学理论辩难数天。 随后便写信往返争论。之后二人在王世贞的弇园见面,言语不合,艾南英就在席上指责陈子龙年少无知,陈子龙见其无理便上前殴打他。 因为见解不同,艾南英最终被从应社中除名。同年冬,因三年守孝期满,陈子龙与张轨端之女正式结为夫妻。

崇祯二年(1629年),夏允彝、杜麟征二人在松江组织“几社”。最初入社者有周立勋、徐孚远、彭宾三人。陈子龙听闻后奋然来归。诸君子因其年少而惊讶,但陈子龙早已精通经史,因此落笔惊人,诸君子方才信服,于是陈子龙便成为“几社六子”之一。 很快陈子龙又结交华亭(上海松江)人李雯,并为其介绍几社的成员,引领他加入几社。 两人都提倡为文因当求古而作,并将古文放到很高的位置 ,听到的人都深受震动。之后他便赴苏州参加岁试。同年,张溥将几社、同社、闻社、南社、则社、席社、云簪社等文社合并为复社,并召开尹山大会。陈子龙与几社诸子都前往赴会,参与宴集。

崇祯三年(1630年)春,陈子龙参加科试,督学御史李懋芳将其评为县学第一名。 六月,陈子龙与周立勋、徐孚远、彭宾赴南京准备参加乡试。李雯因父亲被下诏狱而北上,无缘乡试,陈子龙顺路送别。这时陈子龙在南京结识方以智。乡试揭榜,陈子龙被录取为举人第七十五名,与杨廷麟同出华亭知县郑友玄的门下。复社中也有很多中举的士子,如杨廷枢为解元,而张溥、吴梅村等人名列前茅,张溥为庆祝而在秦淮河上举办“金陵大会”。随后陈子龙与张溥、周立勋、徐孚远、彭宾一同归乡。经过此次乡试,陈子龙等几社士子名声远播福建、广东、江南三省的商人便出重金请求翻刻《几社会义》。同年冬,陈子龙陪同夏允彝入京会试。 在京师,陈子龙受教于徐光启,并了解到《农政全书》一书。




科途坎坷


崇祯四年(1631年)春,陈子龙在京与彭宾兄弟、杨廷麟、万寿祺游学,共同研究《诗经》。当时他参加会试,卷子被温体仁所弃之不顾,主考周延儒建议朝廷重新检阅被废黜考生试卷,朝廷同意并开始重审,陈子龙答卷受到文安之、倪元璐赏识,周延儒想要把他提拔到优秀的等级,但因陈子龙卷子存在涂抹,周延儒害怕被温体仁借机攻讦,放弃录取。于是陈子龙落第,而张溥、吴伟业、杜麟徵、杨廷麟等人却高中进士。在京时,陈子龙与张溥、吴伟业、夏允彝、宋徵璧、彭宾、杨廷麟、万寿祺、杨廷枢、徐汧、杜麟徵等人多日相游,打算成立燕台社,继承前后七子,后来众人因仕途升落而零散四方,此事便作罢。回到家后,陈子龙与同社诸子从事古文词,其中多有悲时伤感之作。当时他意气正盛,却因科考受挫,便又作万言书,极论时政得失,本来打算上奏给朝廷,被当时松江名士陈继儒以居下之义劝诫从而制止。

崇祯五年(1632年)春夏之际,陈子龙与松江几社成员李雯、徐孚远、周立勋等人在文社集会,汇刻八股文范本《几社壬申文选》,集六子之文。并摘取六子诗歌各十首集结刊刻成《几社六子诗》。 几社声势由此大振,扩至百人。 八月,陈子龙同周立勋、徐孚远、顾开雍到杭州游玩,其间遇到方以智。 回到家后,方以智到松江拜访陈子龙,登“卧楼”书斋 ,陈子龙为他介绍李雯、夏允彝。 二人同访园林,观赏陈子龙所藏的名画,方以智出示所作木牛流马,所获颇多。深秋,方以智离开松江。十月,陈子龙与万寿祺同在苏州始识柳如是。 同年冬,柳如是移居松江,结交松江名士,与李待问、陈子龙、宋徵舆交往密切。

崇祯六年(1633年)春三月,陈子龙参与虎丘大会,会上复社正式成立。当时柳如是与几社诸子宴游,陈子龙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孟夏,陈子龙赴李雯横云山庄避暑。六月,周延儒致仕,温体仁继为首辅,以排除异己为能事,当时陈子龙十分担忧时局。同年秋,松江府衙驱逐柳如是,宋徵舆与柳如是决裂,柳如是于是中意于陈子龙。 九月,陈子龙同宋徵璧等赴京师第二次参加会试,颇有壮怀,感触百端。同年冬,陈子龙在京师与吴甡、文震孟、许誉卿诸贤相善,并为其师郑友玄入狱一事与杨廷麟四处奔走。 当时农民军和后金两边起事,形势已经不容乐观,而朝中温体仁党同伐异不已,陈子龙感叹国事如此而自己难有作为。 十一月八日,徐光启逝世于京师,当时徐家人远居上海原籍,陈子龙前往为其含殓。

崇祯七年(1634年)春,陈子龙参加会试,因此次主管录取的是温体仁,温体仁极度排斥复社成员,陈子龙自然落榜,与夏允彝、宋徵璧黯然归乡。 受此重大打击,陈子龙几乎心灰意冷 ,回家闭门谢客 ,“专意于学问”,作古诗乐府百余章。孟秋,柳如是自嘉定返松江。二人多有酬咏唱和之作,情意日深。 当时宣大总督杨嗣昌请开金银铜锡矿,以解散李自成的起义军。陈子龙极力认为这项建议应当被废黜,上书却没有得到回复。为此陈子龙郁郁不乐,因而参加文会次数渐多 ,多作感时不遇之作。 此时其故交都零落天涯,陈子龙与身在外地的方以智 、吴昌时 、万寿祺诗书往返频繁。季秋,陈子龙赠予柳如是《湘娥赋》,柳如是作《男洛神赋》回应他,二人定情。

崇祯八年(1635年)春,陈子龙与徐孚远、周立勋在松江南园读书、写作。并与柳如是结为夫妻, 二人常与同郡名流游宴。李雯认为柳如是所作慷慨激昂,一扫闺阁之狭小格局,应当算作几社成员。当时国事日渐危急,陈柳二人颇多倡和,家国情愁交织不已。春夏之交,因陈子龙家人反对,二人被迫分离。柳如是移居横云山麓 ,但是陈柳两人仍往来唱和频繁。 当时陈子龙得到徐光启《农政全书》手稿,便呈交给松江知府方岳贡。 深秋,柳如是离开松江回到盛泽(今属苏州南吴江市),陈子龙亲送至嘉善。在苏州,陈子龙遇到应天巡抚张国维正带领军队北征 ,便呈交其所誊录的徐光启《农政全书》稿本。 在南京,陈子龙拜访兵部尚书范景文,并为徐职方诗稿作序。 除夕,陈子龙与李雯同饮斋中,回忆与柳如是欢宴情景。年末,陈子龙与同郡阉党朱国盛又起争执。

崇祯九年(1636年)春,陈子龙与李雯、宋徵舆唱和 ,并受徐汧邀请,游苏州。五、六月间,姚希孟、文震孟相继辞世,陈子龙为二人作悼文 ,并为张溥《七录斋集》作序。 秋,南京乡试,松江名士俱赴南京,各有送行之作。万寿祺在南京开文社,几社诸子纷纷参与。十月,送宋徵璧上京会试。十一月,送松江知府方岳贡上京。陈子龙以继母病缓行。年底,陈子龙同彭宾启程;到扬州时,陈子龙遇郑元勋,便与他同行上京。三人一行在邵伯驿(今属扬州市江都县)因冰灾而滞留,高邮乡宦王永吉派遣私马护行,三人得以抵达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除夕,陈子龙等人到达费县、

崇祯十年(1637年)春,陈子龙第三次参加会试,与夏允彝同中进士,房官为黄道周。 殿试时,陈子龙位列三甲,应当出任外吏,方以智寄诗勉励他积极作为。 陈子龙在京师待选时,当时的人都将他视作复社党魁,他却身陷党社之争。四月,陈子龙在西郊迎接被温体仁下令逮捕至京的钱谦益、瞿式耜。 复社之狱起,陈子龙为张溥、张采奔走,参与营救袁继咸。 陈子龙念及此倍感世态炎凉,忧触百端。同时与夏允彝、杨廷麟过从颇密,并与吴伟业连床论诗。 同年夏,陈子龙送诸同年前往任官之地,归家的念头愈发强烈。季夏时,陈子龙得选广东惠州府司理,于是离京南下。行抵河间(今河北沧州下辖县级市)时,陈子龙听到继母唐氏的讣告,便回家丁忧。十月,陈子龙在起复后打算出任东宫讲官。 丁忧期间,陈子龙与李雯、宋徵舆等仍有唱和。同年,陈子龙将之前在家所作诗歌编为《白云草》集,并刻《平露堂集》。




高呼经世


辽东清军压力与陕北饥民起义使得明王朝危在旦夕,同时促使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对王阳明“心学”的后继传承者中泛滥的“空谈之风”产生强烈的不满,大声疾呼“经世致用”,陈子龙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这一时期,他为古代中国科学与文化的发展做了两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崇祯十一年(1638年)正月,陈子龙寄书给在京师的好友吴伟业、杨廷麟、李雯询问三人生活近况。 夏,陈子龙以“君子以识时务为贵”的紧迫感,与徐孚远、宋徵璧一起,摘取涉及时务和国政的文章,撷英博采,编写《皇明经世文编》 。并根据当时接触到的许多现实问题,对其中一些文章加作旁注。在闲暇的时间里,陈子龙还与徐孚远共论《史记》,希望得到有益于现世的一些观点。当时吴应箕等作《留都防乱公揭》,陈子龙叹为“仁者之勇”,积极参与他们反对阉党阮大铖的斗争。九月,清兵分道入山海关,京师戒严,崇祯帝诏天下勤王。陈子龙遣使从江上幕府问讯。 杨廷麟因为忤逆杨嗣昌而赴卢象升军赞画,陈子龙赋诗送别他。 十一月,《皇明经世文编》成书,陈子龙寄书倪元璐 、张国维求序,议及国事。 黄道周谪还 ,在余杭的大涤山讲学,陈子龙前往拜谒他。十二月中,卢象升与清兵大战,因无援败死。杨廷麟致书众好友,直言卢象升败死实情,陈子龙为作《吊卢司马》悼念他。

崇祯十二年(1639年)春初,陈子龙听闻清兵破济南,上书巡抚张国维 、兵部职方孙嘉绩 ,献退敌之策。当时,陈子龙依旧在南园读书,与同郡诸子编校《农政全书》。又编故唐宰相陆贽 、李德裕集,颇行于世。九月,陈继儒逝世,为感谢早年其对陈子龙的劝诫,陈子龙作文哀悼。 同年冬,杨廷麟路过苏州,陈子龙赴苏州见之,询问北方军情。 秋冬,服除之际,陈子龙一度想要断绝仕途 ,无意进取 ,但实际上他仍没有忘记国事。




再仕救国


崇祯十三年(1640年)四月,陈子龙经卢沟新城入京师,为老师黄道周的事情奔走。 随后,陈子龙赠诗给方以智,感叹人世炎凉。六月,面对着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燎原之势和清军的步步进逼,陈子龙为挽救明朝国运,最终还是放弃个人打算,出任浙江绍兴府司理。七月十三日,陈子龙至昆山鹿城,晚上遇到张溥,筹议纾解军队的困难。 八月,到任之时,陈子龙闻黄道周被廷杖的噩耗 ,与倪元璐整天悲泣。在任上,陈子龙从不请谒权贵,同僚都很担心他遭受打击。季秋,张溥、李待问等相继来访。与杨文骢等诗文酬唱。冬,陈子龙以推官兼任诸暨知县,初显政治才干。由于他的辖区连年水患成灾,饥民蜂起,为了维护当地社会稳定,他剿抚兼施,一边大力推行保甲法,申明连坐的命令,平定饥民暴动;一边亲司赈事,救济饥民,立粥厂,设药局,养老幼,医病疾,收死骨,救活十几万人。

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陈子龙考察诸山川返回诸暨途中,见饥民满路,急施赈济。 二月,诸暨新令至,陈子龙任期满,便还府城。 四月初,陈子龙在嘉兴会见钱谦益,商议复社组阁的事情。之后陈子龙专门处理绍兴的赈灾事务,自从五月初一至八月底历时一百二十天才结束。 当时祁彪佳陪同陈子龙巡赈,陈子龙以秘密讨伐阉党朱国盛檄出示给祁彪佳。不久,凭借张溥等复社成员之力,周延儒得以复相。 陈子龙向周延儒上书建言数事,并为黄道周说情。 六七月间,陈子龙督漕嘉兴,往来嘉、湖间一个月有余,积劳成疾。 在审案时,陈子龙决断明察,即使得罪权贵也在所不惜伸张正义。 居官期间,陈子龙也没有放下书卷,并经常游玩山泽,与师友宴饮。

崇祯十五年(1642年)夏四月中,黄道周受贬谪而南归还 ,陈子龙在塘栖的船上同他见面。 随后,陈子龙又在大涤山同湖州府太守陆自岩访问他,一天后离开 。因绍兴知府王孙兰外迁,陈子龙统领绍兴郡事。 在府试中,陈子龙录取士子公平公正,缙绅刘宗周致信称赞他。 巡按左光先巡视部下,携陈子龙相随,颇相处融洽。 五月,在浙江巡抚董象恒节制下,陈子龙督抚标兵千余人到浙江遂昌县,积极参加浙、赣、闽三省会剿,平定多年来活动在三省交界处的福建汀州人邱凌霄父子为首的山民暴动。 叛乱被平定后论功行赏,陈子龙得以增俸行取(地方官知县、推官,科目出身三年考满者,经地方高级官员保举和考选,由吏部、都察院协同注拟授职,称为行取),但是凭军功得职并非其所愿,所以陈子龙拒绝了升官。八月,陈子龙任浙江乡试同考官,录取黄涛为解元。十月,陈子龙北分配到监考武试。 仲冬,李雯同宋徵舆到绍兴访问陈子龙。 年底,李雯随父上京,陈子龙寄书想要挽留他未果。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陈子龙作书招徕弟子王澐到浙江,并给王澐介绍很多文坛前辈。 李自成起义军攻破承天府,南京大震。陈子龙受董象恒委派负责筹划军备,在余杭等地筑关建台,整修绍兴城,铸炮储硝,并督运军粮入南京。 四月,陈子龙被京察列天下廉卓(为官清廉而政绩优异)者第一名。 夏秋之际,陈子龙来往绍兴、杭州间,睹怀国事,闷然不乐。 年底,因为南京粮运受阻,陈子龙亲自催促粮食入南京。 还没有出都,陈子龙就听闻浙东爆发许都之变。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陈子龙因招抚浙江东阳县诸生许都暴动有功 ,论功升授南京吏部文选司主事。但许都投降后,由于浙江巡按左光先不顾陈子龙的再三要求,违背当初许下的只要许都自缚来降,“当待以不死”的诺言,在许都率众出山投降之后将许都及部众六十余人杀死,徐孚远、何刚与陈子龙绝交。对此,陈子龙很是不满;又闻祖母病甚笃 ,便没有去赴任,于三月乞身归里。 不久陈子龙改任兵科给事中,又奉旨巡视两浙城防守备。 与同郡诸君子谋救京师,然势已不及 ,即募练水军,以备再举。




力挽颓势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京师,崇祯帝自缢身亡。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监国,不久后称帝。陈子龙在黄道周的推荐下,以崇祯时授的兵科给事中职务任职,奉命巡视南京军营。六月十五日后,陈子龙启程赴任。就任后,兵部仅仅只有陈子龙一个人。同月二十七日,陈子龙在镇江遇兵变。 他在朝50多天,上书30多次,提出大量有价值的建议,但是弘光帝沉溺酒色,无心复国,只求偏安。同时由于自己的直言触犯了马士英、阮大铖等人,陈子龙受到排挤。他对朝政失望之极, 便在八月请假葬亲。十月,陈子龙始归乡里。

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陈子龙听闻南京失守,便避地泖滨。当时华亭县令张大年早已举城降,陈子龙旧友陈洪范派人招抚他和夏允彝,夏允彝以抗拒的言辞回答他,陈子龙则避而不见。又有以前明朝的参将(明代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洪恩炳,与陈子龙“素执弟子礼”,也投靠了清廷,自称安抚使路过松江求见 ,陈子龙同样拒之门外。 闰六月,江南各郡争相起兵图谋光复南京,陈子龙与徐孚远及陈湖、陆世钥合集驻扎陈湖,并与夏允彝致书联络吴淞副总兵吴志葵、参将鲁之玙率水师三千自吴淞入泖湖,总兵官黄蜚率船千艘、水师二万人由无锡到此会合。初十日,陈子龙设明太祖像誓师起义,原明两广总督沈犹龙称总督兵部尚书,陈子龙称监军左给事中。江南各郡义兵纷纷响应起事,一时声势甚盛。清军回师镇压,陈子龙所集义兵与吴志葵水师进攻苏州失败。 黄蜚不听陈子龙的劝阻,将二万水师移营黄浦江,因沿途水道狭隘,不利旋转,仅支撑两月,亦被清军击败,于是江南的抗清运动土崩瓦解,陈子龙的师友徐石麟等相继罹难。八月三日,清将李成栋大举进攻江南,松江府城陷,沈犹龙被杀,吴志葵被生擒 ,陈子龙在城西遭遇清兵却得以逃脱,携家走昆山。四日,陈子龙与夏允彝诀别, 并隐姓埋名入嘉善县陶庄水月庵,托为禅僧,取名信衷,字瓢粟,号颍川明逸,与庵僧衍门同研佛学。陈子龙在此时辗转嘉兴、松江间,仍未放弃与壮士谋划明廷的复兴。

六月,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闰六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鲁王命陈子龙为兵部尚书,节制七省军漕;唐王授其兵部左侍郎、左都御史。十一月,陈子龙移居嘉兴徐滩,在黄涛边上居住。在避难之余,陈子龙还撰成了自述年谱。同时他意图同徐枋联络唐王朱聿键,邀请其参加朱聿键的军队。徐枋推辞不愿前往。

南明隆武二年(鲁监国元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春,徐孚远在闽中与张肯堂谋北征吴淞 ,二人联络子龙。 于是陈子龙准备东渡赴闽中。由于海禁森严,陈子龙无法成行。黄道周在南京殉节,陈子龙为作哀诗。不久后陈子龙结太湖吴昜义军,图谋再起。当时他被分派到福建和浙江检阅军队。五月,陈子龙监临吴昜义师,见其军纪涣散,认为其难以成事,于是与之断绝关系。到秋天,吴昜被清军杀害,义军果然失败。 后三月,吴昜果败。 七月,陈子龙往来禾郡、武塘间,并到嘉兴在吴祖锡中家会见徐孚远,密商大计。秋,陈子龙自嘉善游苏州,遇到好友朱隗。 虎丘题诗讥钱谦益之投敌。冬,正值夏允彝周年,陈子龙作《报夏考功书》,感叹匡复大业不成,报国无门。 自此屏居丙舍,断绝人事往来,但是仍然没有放弃作诗, 并同夏完淳等人密谋抗清再次起事。[6]




投水殉节



《吴中先贤谱》陈子龙画像(苏文编绘)

《吴中先贤谱》陈子龙画像(苏文编绘)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紧接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溃败。陈子龙正准备北上时,听到崇祯死讯。不久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监国,不久后称帝,即史上之弘光政权。陈子龙在黄道周的推荐下,以崇祯时授的兵科给事中职务在弘光朝廷任职。兵科给事中虽然只是七品,但是可以直议国防要务,陈子龙在朝50多天,上书30多次,提出大量有价值的建议,但是弘光帝沉溺酒色,无心复国,只求偏安。陈子龙对朝政失望之极,同时由于自己的直言触犯了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受到排挤,因此借故辞职回乡。次年清军在汉奸将领协助下,迅速南下。弘光朝覆灭,福王丧命。

辞职后,陈子龙避地泖滨。有旧友陈洪范时已降清,派人招抚他和夏允彝,夏允彝抗辞答之,陈子龙则避而不见。又有故明参将洪恩炳,与陈子龙“素执弟子礼”,亦降清,自称“安抚使”路过松江求见,陈子龙亦拒之门外,矢志坚持抗清立场。闰六月,江南各郡“竞起兵为恢复计”,组织义军,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清运动。松江府籍的故明官员也同样在城内募兵抗清。这时,陈子龙与徐孚远及陈湖义士集众千余人驻扎陈湖,伺机起兵。夏允彝致书联络吴淞副总兵吴志葵、参将鲁之玙率水师三千自吴淞入泖湖,总兵官黄蜚率船千艘、水师二万人由无锡到此会合。是月初十日,陈子龙设明太祖像誓师起义,原明两广总督沈犹龙称总督兵部尚书,陈子龙称监军左给事中,军号“振武”。陈子龙所集义兵,虽有千余之众,但“饷无所办”,且多泖滨渔人,不知纪律,未尝作战,甚不堪用,与吴志葵水师进攻苏州失败。黄蜚不听陈子龙的劝阻,将二万水师移营黄浦江,因沿途水道狭隘,不利旋转,单行数十里,首尾不相应,仅支撑两月,亦被清军击败。八月三日,松江城陷,沈犹龙等皆阵亡。陈子龙在城西遇清兵,得逃脱,携家走昆山。夏允彝投水死。继而,陈子龙避难青浦县金泽,最后隐姓埋名入嘉善县陶庄水月庵,托为禅僧,取名信衷,字瓢粟,号颍川明逸。在此,他与庵僧衍门同研佛学,并完成自撰《年谱》。




陈子龙


陈子龙(8)


​弘光元年六月,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称号于福州。鲁王命陈子龙为兵部尚书,节制七省军漕;唐王授其兵部左侍郎、左都御史。

五月,陈子龙监临吴易义师。陈子龙见其“轻敌,幕客皆轻薄之士,诸将惟事剽掠而已,师众不整”,“军纪日弛”,遂与之断绝关系。至秋天,吴易被清军杀害,义军失败。此时陈子龙因为匡复大业不成,经常沈忧咤叹,至废寝兴。及闻浙东、福州失守,“志不欲生,孤筇单幞,混迹缁流”。泣然曰:“茫茫天地将安之乎,惟有营葬大母归死先垄耳。”即于七月遣家归里,十一月,殡葬祖母于广富林。并作长书《报夏考公书》焚夏允彝墓前,“述己所以未死之故,期不负夏公”。南明昭宗永历元年(1647年)初,在广富林家居时,念生平知友如夏允彝辈一时零落殆尽,周立勋之死亦已数年,而丧未举,慨然曰:“我死,谁为了此事者。”遂捐地葬之。三月,会葬夏允彝,陈子龙赋诗《会葬夏瑗公》二章,又作《寒食》、《清明》二词,此系其绝笔。

提督吴胜兆,辽东人,跟着清军来到江南。1647年四月,吴胜兆因受排挤,密谋策划反正,他的部下戴之儁是陈子龙的旧识,积极支持吴胜兆起兵,私访陈子龙,一再请求陈子龙写信联络南明舟山守将黄斌卿率舟师为外应。

据陈子龙学生王沄后来记载,陈子龙认为:黄等“虚声寡信,事必不济”,没有答应戴的要求,并说:“海舶往来,不乏信使,你等好自为之,我决不阻拦”。戴即离去,“自是不复相闻矣”。

但是,据陈子龙生前友人宋征舆记载,陈子龙当时慨然应允,亲手写信联系黄斌卿,积极参与起义。

两种说法中,以宋的说法更为可靠,因为王沄续写陈子龙年谱时,为不给陈子龙遗孀和后代招来麻烦,所以故意在描述中否认陈子龙参与起义。而宋征舆回忆时未曾考虑这一点,因此直言不讳。

十六日,吴胜兆未举兵而事泄被捕,入狱穷治。清军污蔑陈子龙与吴“共谋”,遣兵捕之。陈子龙逃往苏州,易姓李,改字大樽。当时清军江宁将军巴山、都御史陈锦和江宁巡抚土国宝阴谋乘吴胜兆事,“尽除三吴知名之士”,而以陈子龙为首。五月初,他们派出士兵五百,在苏松一带大肆搜捕达五六日之久,最后陈子龙在吴县被捕。巴山等人对他进行审讯,他“植立不屈,神色不变”。陈锦问他为何官?曰:“我崇祯朝兵科给事中也。”又问:“何不剃发?”曰:“吾惟留此发,以见先帝于地下也。”又问,陈子龙凛然挺立,拒不回答。乃执之舟中,令卒守之。五月十三日,陈子龙被押往南京,在途中经松江境内跨塘桥时,他乘守者不备,突然投水以死,捞起时已经气绝,清军还残暴地将其凌迟斩首,弃尸水中。时年四十岁。次日,陈子龙门生王沄、轿夫吴酉等在毛竹港找到他的遗体,具棺埋葬。




2
主要作品
编辑






三洲歌

相送巴陵口,含泪上舟行。不知三江水,何事亦分流?

春日早起二首之一

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初夏绝句十首之四

青青庭草上人衣,柳絮随波更不飞。绿野好风吹踯躅,红楼幽雨泣蔷薇。

云中边词 五首之五

大同女儿颜如花,十五学得筝琵琶。莫向中宵弹一曲,清霜明月尽思家。

渡易水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长安杂诗十选二

其六

琼壶薇帐侍宸游,十部龟兹在殿头。禁苑起山名万岁,复宫新戏号千秋。

明驼宣赐朝元阁,紫燕传封井干楼。上受后庭齐致语,增成笺奏是谁收?

其八

风尘绕绕五都前,豪侠株盘有岁年。石显上宾居柳市,窦婴别业在蓝田。

两宫肺腑黄金内,四姓交游骏马边。共请县官为赐第,何妨滥用水衡钱。

辽事杂诗 八选三

其一

昔年游侠满辽阳,吹角鸣鞭七宝装。帐下紫貂多上客,楼前白马度名倡。

椎牛属国开新市,射虎将军猎大荒。李氏家声犹带砺,断垣落日海云黄。

其三

二月辽阳大出师,无边云鸟尽东驰。乌鸢暗集三军幕,风雨惊传两将旗。

长白峰高尘漠漠,浑河水落草离离。国殇毅魄今何在?十载招魂竟不知。

其七

卢龙雄塞倚天开,十载三逄胡骑来。碛里角声摇日月,回中烽色动楼台。

陵园白露年年满,城郭青燐夜夜哀。共道安危任樽俎,即今谁是出群才。

书丙子秋事 四首 之二

诸帝遗弓云树前,太行兵气总苍然。翠微旗暗■头色,碧瓦烽高箕尾天。

玳瑁秋陈伤玉座,虬龙晓漏静神弦。祠官流涕松风路,回首长陵出塞年。

送张玉笥 二首 之一

旧闻开府静牙璋,诏领河堤入未央。周室保厘分郏鄏,汉家底绩念宣房。

九天星宿穿秦塞,万里梯航走冀方。会语至尊南顾日,不堪重问海陵仓。

归德侯朝宗书来盛称我土人士之美兼慨世事诗以酬之

春风宛转下平台,有客横江尺素来。雪苑旧推司马赋,云间今愧士龙才。

东州评骘琅玕重,中土愁惊鼓角哀。历难公卿年少事,汉家宣室为君开。

秋日杂感(客吴中作)十选四

其一

满目山川极望哀,周原禾黍重徘徊。丹枫锦树三秋丽,白雁黄云万里来。

夜雨荆榛连茂苑,夕阳麋鹿下胥台。振衣独上要离墓,痛哭新亭一举杯。

其二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

其三

万木凋伤叹式微,何人犹与赋《无衣》?繁箱皓月阴虫切,画角清笳旅雁稀。

阮籍哭时途路尽,梁鸿归去姓名非。南方尚有招魂地,日暮长歌学采薇。

其十

经年憔悴客吴关,江草江花莫破颜。岂惜余生终蹈海? 独怜无力可移山!

八厨旧侣谁奔走,三户遗民自往还。圯上隆中俱避地,侧身怀古一追攀。

易水歌

赵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汤汤沙皓皓。送君迢遥西入秦,天风萧条吹白草。

车骑衣冠满路旁,《骊驹》一唱心茫然。手持玉觞不能饮,羽声飒沓飞清霜。

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可惜六合归一家,美人钟鼓如云霞。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博浪沙。

怨诗行

九江倒影扬素波,洞庭微风鸣白鼍。文狸赤鲤迎湘娥,翠竹泠泠蒙女萝。

重华一去不复还,愁云万古苍梧山。五臣八恺竟谁在?空令帝子凋朱颜。

凋朱颜,堕绿水,不见轩辕神鼎成,黄金如山映天紫。日月光华阊阖开,飞龙半负婵娟子。

玉笙杳渺流雕云,升天入地皆随君。小臣徒望青冥哭,天路茫茫竟不闻。

杂感 四首 之一

端居日夜望风雷,郁郁长云掩不开。青草自生扬子宅,黄金初谢郭隗台。

豹姿常隐何曾变,龙性能驯正可哀。闭户厌闻天下事,壮心犹得几徘徊?

闰秋杂感 八首 之二

梨花三月汉宫墙,走马归来解鹔鹴。从此冀云常梦绕,却依江树独神伤。

关山候火回南斗,陵墓清笳转夕阳。慷慨自怜知剑气,欲随秋色到龙荒。

钱塘东望有感

清溪东下大江回,立马层崖极望哀。晓日四明霞气重,春潮三浙浪云开。

禹陵风雨思王会,越国山川出霸才。依旧谢公携伎处,红泉碧树待人来。

都下杂感 四首 之一

帝里交游十载馀,蓟门景色定何如?眼中不见悲歌士,怀里空悬痛哭书。

阿世久知长孺拙,微官敢道曼容疏。莫将襟抱倾人意,放论高谈忆故庐。

晚秋杂兴 八首之一

江关海峤接天流,玉露商飚万里愁。九月星河人出塞,一城砧杵客登楼。

荒原返照黄云暮,绝壁回风锦树秋。极望苍茫寒色远,数声清角满神州。

潼关

天险东临锁地维,重关遥夜角声悲。莲花影照千烽出,竹箭波回万马迟。

四塞山河归汉关,二凌风雨送秦师。长安游侠今无数,仗剑还能指义旗。

九日登一览楼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云麓半函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霞。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彭舍人因万年少乞予作催妆诗,戏赠二律

其一

碧城云幄夜焚香,七宝台空待晓妆。为有求凰栽竹馆,可知飞燕宿瑶筐。

银灯细马青珠络,石黛愁蛾白玉堂。亲摘步摇呼小字,应夸身是紫薇郎。

其二

幽露红文遍采兰,大陵怀梦意珊珊。六么曲唱人将近,九子铃言夜未阑。

蜀锦同心缠凤雀,魏钗压鬓卸龙鸾。朝看谒帝金闺壻,为拭天香玉手寒。

会葬夏瑗公二首

其一

丹旐飘飖岸柳疏,平芜渺渺正愁予。惊涛不尽鸱夷血,痛哭空留贾傅书。

华岳暮云来大鸟,沅江春草媵文鱼。范张未毕生平语,泪洒南枝恨有馀。

其二

二十年来金石期,谊兼师友独追随。冠裳北阙同游日,风雨西窗起舞时。

志在《春秋》真不爽,行成忠孝更何疑。自伤旧约惭婴杵,未敢题君《堕泪碑》。



点绛唇·春闺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芳草王孙路。春无语,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

念奴娇·春雪咏兰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

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鴃。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

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画堂春·雨中杏花

轻阴池馆水平桥,一番弄雨花梢。微寒著处不胜娇,此际魂销。

忆昔青门堤外,粉香零乱朝朝。玉颜寂寞淡红飘,无那今宵。

诉衷情·春游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谒金门·五月雨

莺啼处,摇荡一天疏雨。极目平芜人尽去,断红明碧树。

费得炉烟无数,只有轻寒难度。忽见西楼花影露,弄晴催薄暮。

山花子·春恨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寞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虞美人·杂咏

夭桃红杏春将半,总被东风换。王孙芳草路微茫,只有青山依旧对斜阳。

绮罗如在无人到,明月空相照。梦中楼阁水湛湛,撇下一天星露满江南。

江城子·病起春尽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

添我千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

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踏莎行·春寒

墙柳黄深,庭兰红吐,东风着意催寒去。回廊寂寂绣帘垂,残梅落尽青苔路。

绮阁焚香,闲阶微步,罗衣料峭莺啼暮。几番冰雪待春来,春来又是愁人处。

小重山·忆昔

晓日重檐挂玉钩,凤凰台上客,忆同游。笙歌如梦倚无愁,长江水,偏是爱东流。

荒草思悠悠,宫花飞不尽,覆芳洲。临春非复旧妆楼,楼头月,波上对扬州。

虞美人·镜

碧阑囊锦妆台晓,泠泠相对早。剪来方尺小清波,容得许多憔悴暗消磨。

海棠一夜轻红倦,何事教重见?数行珠泪倩他流,莫道无情物也替人愁。

醉落魄·春闺风雨

花娇玉暖,镜台晓拂双蛾展。一天风雨青楼断,斜倚栏干,帘幕重重掩。

红酥轻点樱桃浅,碧纱半挂芙蓉卷。真珠细滴金杯软。几曲屏山,镇日飘香篆。

忆秦娥·杨花

春漠漠,香云吹断红文幕。红文幕,一帘残梦,任他飘泊。

轻狂无奈春风恶,蜂黄蝶粉同零落。同零落,满池萍水,夕阳楼阁。

唐多令·寒食

碧草带芳林,寒塘涨水深。五更风雨断遥岑。雨下飞花花上泪,吹不去,两难禁。

双缕绣盘金,平沙油壁侵。宫人斜外柳阴阴。回首西陵松柏路,肠断也,结同心。

踏莎行·寄书

无限心苗,鸾笺半截,写成亲衬胸前折。临行检点泪痕多,重题小字三声咽。

两地魂销,一分难说,也须暗里思清切。归来认取断肠人,开缄应见红文灭。

醉桃源·题画

朱阑清影下帘时,泠泠修竹低。满园空翠拂人衣,流莺无限啼。

莲叶小,荇花齐,雨余双燕归。红泉一带过桥西,香销午梦微。

少年游·春情

满庭清露浸花明,携手月中行。玉枕寒深,冰绡香浅,无计与多情。

奈他先倾离时泪,禁得梦难成。半晌欢娱,几分憔悴,重叠到三更。

长相思·西湖雨中

黛眉收,翠鬟流,厌损芳波一段愁,愁时梦未休。

山浮浮,水悠悠,欲问行云何处留?有人天际头。

点绛唇·黄昏

帘卷斜阳,东风罗带吹芳径。月华初映,人影阑干并。

又怯空房,花下双鬟等。青灯冷,碧纱烟静,半晌愁难定。

文赋

《<幽兰草>词序》节选

词者,乐府之衰变,而歌曲之将启也。然就其本制,厥有盛衰。晚唐语多俊巧,而意鲜深至,比之于诗,犹齐梁对偶之开律也。自金陵二主以至靖康,代有作者。或穠纤晚婉丽,极哀艳之情;或流畅澹逸,穷盼倩之趣。然皆境由情生,辞随意启,天机偶发,元音自成,繁促之中,尚存高浑,斯为最盛也。南渡以还,此声遂渺,寄慨者亢率而近於伧武,谐俗者鄙浅而入於优伶,以视周、李诸君,即有“彼都人士”之叹。元滥填辞,兹无论已。明兴以来,才人辈出,文宗两汉,诗俪开元,独斯小道,有惭宋辙。其最著者,为青田、新都、娄江,然诚意音体俱合,实无惊心动魄之处。用修以学问为巧辩,如明眸玉屑,纤眉积黛,只为累耳。元美取径似酌苏、柳间,然如凤凰桥下语,未免时堕吴歌。此非才之不逮也。巨手鸿笔,既不经意,荒才荡色,时窃滥觞。且南北九宫既盛,而绮袖红牙不复按度。其用既少,作者自希,宜其鲜工也。

《王介人诗余序》节选

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其为诗也,言理而不言情,故终宋之世无诗焉。然宋人亦不可免于有情也,故凡其欢愉愁怨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非后世可及。盖以沉至之思而出之必浅近,使读之者骤遇如在耳目之表,久诵而得沉永之趣,则用意难也。以嬛利之词,而制之实工练,使篇无累句,句无累字,圆润明密,言如贯珠,则铸词难也。其为体也纤弱,所谓明珠翠羽,尚嫌其重,何况龙鸾?必有鲜妍之姿,而不藉粉泽,则设色难也。其为境也婉媚,虽以警露取妍,实贵含蓄,有余不尽,时在低回唱叹之际,则命篇难也。惟宋人专力事之,篇什既多,触景皆会,天机所启,若出自然。虽高谈大雅,而亦觉其不可废。何则?物有独至,小道可观也。

《三子诗余序》

诗与乐府同源,而其既也每迭为盛衰。艳辞丽曲,莫盛于梁、陈之季,而古诗遂亡。诗余始于唐末,而婉畅秾逸极于北宋。然斯时也,并律诗亦亡。是则诗余者,匪独庄士之所当疾,抑亦风人之所宜戒也。然亦有不可废者,夫《风》《骚》之旨皆本言情,言情之作,必托于闺襜之际。代有新声,而想穷拟议。于是以温厚之篇,含蓄之旨,未足以写哀而宣志也。思极于追琢,而纤刻之辞来;情深于柔靡,而婉娈之趣合;志溺于燕媠,而妍绮之境出;态趋于荡逸,而流畅之调生。是以镂裁至巧,而若出自然,警露已深,而意含未尽,虽曰小道,工之实难。不然何以世之才人,每濡首而不辞也?

同郡徐子丽冲、计子子山、王子汇升,年并韶茂,有斐然著作之志。每当春日骀宕,秋气明瑟,则寄情于思士怨女,以陶咏物色,祛遣伊郁。示予词一编,婉弱倩艳,俊辞络绎,缠绵猗娜,逸态横生,真宋人之流亚也。或曰:“是无伤于大雅乎?”予曰:“不然。夫‘并刀’‘吴盐’,美成所以被贬;‘琼楼玉宇’,子瞻遂称爱君。端人丽而不淫,荒才刺而实谀,其旨殊也。三子者,托贞心于妍貌,隐挚念于佻言,则元亮闲情,不能与总持,赓和于临春、结绮之间矣。”

《宋子九秋词稿序》

宋子屏居大海之壖、春浦之阴,坐拥图史,家擅丝竹,遗落世务,放意山泽。于是少皞司令,青女届期,咏明月于陈风,诵秋水于庄叟。招髡孟之谐客,馆威闾之佚女,授简抽毫,引宫刻徵,所著词三百篇,题曰《九秋稿》。夫四时代谢,秋之不能为秋也。犹夫三时也。使秋不安其摇落,而煦煦然燠其气,晔哗然振其英,以与春夏争妍也,则史氏必以灾眚书矣。然则秋何与于人哉!而楚大夫犹然悲之。当是时也,襄王歌舞于兰台之上,椒兰之徒婵媛周容于郢都渚宫之间,虽凄风起于苹末,严霜凌于荣树,岂复能动其心哉!大夫即工于词乎?犹夫一人之私悲,而不能以悲天下之人也。熙熙焉,蠢蠢焉。今之人也,感之而不知,触之而不痛,则秋之威亦已殚矣,而文人之技,亦已穷矣。

今宋子之为词也,外则写云物之光华,耽渔猎之逸趣,以极盘衍之娱;内则绘花月于帘幕,扬姿首于闺襜,以畅清狂之致。举夫憭栗激楚之景,若过我前而不知也者。宋子岂真不知耶?叩钟钟声,击磬磬响,其音在内耳。韩娥曼歌而市人为之泣者,市人善哀也;雍门周微吟而孟尝为之恸者,孟尝善悲也。假令市人欢笑,齐相康乐,则二子必将毁丝裂管,终身不敢言歌矣。我谓告哀于方今之人,将有毁丝裂管之惧。是故陈其荒宴焉,倡其靡丽焉,识其愉快焉,使之乐极而思,思之而悲,可知已。都人之咏,垂带卷发也,伤于黍离;招魂之艳,蛾眉曼睩也,痛于《九辩》。此昔人所谓鱼藻之义也。宋子有取焉,若其文词之婉丽,音调之铿锵,则方驾金陵,齐镳汴洛矣。

《三慨》

畜鸠者以五月五日剪其舌。取汞、硫,火炼之成灵沙,杂米菽,日三饲,变易其心,则能为人言,过于鹦鹉。李氏有一鸠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櫩楹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童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晋人贾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易焉。鸠觉其意,告主人曰:“我居此久,不忍去。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主人给之曰:“我友有欲欢汝者,即携汝归耳。”至贾家。则舍之去。鸠竟不食,哀鸣告归。贾人怜其志,且恐鸠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损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鸠乃食。陈子曰“鸠,拙鸟也,不轻去就,其仪一兮。是以诗人比之君子,而屈氏犹恶其佻巧,何也?”(《李氏之鸠》)

余少时有苍头尤愚者语余:曩尝从先王父刑部公居莘村别墅,邻有邬氏犬甚猛。晨夕过舍摇尾,众皆叱之,先王父独令愚时饲以馀食。至春月,先王父携愚一人从田舍饮且醉,归,行阡陌中。菽麦菶菶,不见前后。有蚩蚩然出于草间者,则瘈狗也。迎人突如,相距五武。世传瘈狗噬者必死。方皇遽间,且奔且回顾,忽见邬氏犬从间道横截之,相啮狺狺,因得以脱。明日视之,二犬俱毙矣。盖瘈者屈于猛,良者殄于毒也。先王父命愚瘗之竹林。嗟乎!桑下之饿夫,以一饭而免宣孟。苟非其人,虽岁禄万钟、日享之大牢,无益也。(《邬氏之犬》)

里中许氏园有二鹤,其雄毙焉。岁余,客有复以二鹤赠者,孤鹤踽踽避之,不同饮啄也。雄鹤窥其匹,入林涧间,意挟两雌。翛然蹑迹,则引吭长鸣相搏击,至舍之去乃已,夕双鹤宿于池,则孤鹤宿于庭,其在庭也亦然。每月明风和,双鹤翩翩起舞,嘹唳鸣和,孤鹤寂处不应。或风雨晦冥,寒湍泻石,霜叶辞柯,哀音忽发,有类清角,闻者莫不悲之。主人长其羽翮,纵之去。是故缡帨之操,锋刃不能变也。鷇卵之信,寒暑不能夺也。九三不恒,亦孔之丑也。(《许氏之鹤》)




3
主要成就
编辑







文学成就



文章

文章
明清易代之际,陈子龙以其特出之才情文章与铮铮之民族气节成为当时文人之代表、明末清初江南风云人物、文坛盟主,《明史》本传称其“生有异才,工举子业,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 。陈子龙领袖云间派(云间词派与云间诗派),对明末清初诗词振兴形成巨大影响,流风余韵波及身后近半个世纪。陈子龙在诗、词、骈文、散文均卓然自成一家,是明清二代最多才多艺的作家之一,又由其高尚的人格、不屈的风骨,而为当世以及后世敬仰,其人文章气节,皆堪称后人楷模。




明诗殿军



清代徐璋绘《陈子龙像》

清代徐璋绘《陈子龙像》
陈子龙为明末清初三大诗人之一,与钱谦益、吴伟业齐名(但钱、吴二人在词与骈文方面都不及陈子龙)。其诗学思想追慕六朝、盛唐,倡导明七子复古主张,但其诗歌创作尤其是中后期诗歌创作旨在继承盛唐诗歌创作反映现实的精神,特别强调文学创作的社会意义,所以其诗感慨时事,关心民生,雄深豪迈,沉郁顿挫,苍劲之色与节义相符,同时文辞华美、音韵铿锵,浸透着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怀与高尚的爱国节操,是结束明代复古派诗歌创作的最后一个大诗人,被公认为“明诗殿军”。

陈子龙早期诗歌多摹古之作,但是也已经有大量创新,随着时局的变化,尤其是明亡前后,在家国陵夷、沧桑剧变的特定时代环境感促下,诗风有较大改变,摹古习气也几乎消失,忧时念乱的沉痛情感注入诗中,显得悲劲苍凉,而又辞藻华丽,音韵铿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陈子龙各体皆工,尤其是他的七律与七言古诗,更为后人称道,这些七律与七言古诗,大多写于勤劳国事、戎马倥偬之际,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关切,悲凉慷慨,酣畅淋漓。

陈子龙诗歌虽受“前后七子”影响,但是能够摆脱“诗必盛唐”之窠臼,兼学齐梁丽藻、初唐四杰音韵和盛唐格调,对晚唐诗歌之秾丽特征也有一定吸收,这些要素配合其过人才气,使其诗歌与“前后七子”大不相同,因此乾隆年间著名诗人和诗歌评论家赵翼全面否决“前后七子”却对陈子龙诗歌予以相当高的评价,认为陈子龙的诗论“意理粗疏处,尚未免英雄欺人”,却不得不承认他“沉雄瑰丽,实未易才”。

明代诗歌自高启去世之后就陷入了长期的低迷状态, 陈子龙崛起于东南文坛,不仅终结了明朝诗歌艺术近三百年的衰微状态,而且也是开创清初诗歌抒写性情、反映现实新风较早的一个大诗人。清代康熙年间著名诗人、词人朱彝尊在编选《明诗综》,高度评价陈子龙在恢复诗歌大雅传统的功绩:“王李教衰,公安之派浸广,竟陵之焰顿兴,一时好异者,诪张为幻。关中文太清倡坚伪离奇之言,致删改《三百篇》之章句;山阴王季重寄谑浪笑傲之体,不免绿衣苍鹘之仪容。如帝释既远,修罗药叉,交起搏战,日轮就暝,鵩子鹗母,四野群飞。卧子张以太阴之弓,射以枉矢,腰鼓百面,破尽苍蝇蟋蟀之声,其功不可没也。”

对于陈子龙在诗歌方面正本清源的作用,钱瞻百也有类似评价:“大樽(陈子龙)当诗学榛芜之余,力辟正始,一时宗尚,遂使群才蔚起,与弘、正比隆,摧廓振兴之功,斯为极矣。”

缪天自持类似观点: “剥极而反,否极而复,先征于声音之道,卧子当楚人众咻之余,力追正始,允矣人豪。”

龚蘅圃则针对那些将陈子龙与前后七子一并批评者提出见解:“若诗当公安、竟陵之后,雅音渐亡,曼声并作,大樽力返于正,翦其榛芜荆棘,驱其狐狸貒貉,廓清之功,讵可借口七子流派,并攒讥及焉?”

康熙年间诗坛领袖王士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更是对陈子龙的诗歌推崇备至,在《香祖笔记》中评价其诗:“沉雄瑰丽,近代作者未见其比,殆冠古之才。一时瑜亮,独有梅村(吴伟业)耳。”陈子龙在结合齐梁与三唐风格方面的努力深刻影响了同时代的大诗人吴伟业。吴伟业初学宋枚,以杜甫诗歌质朴一面为宗,后在陈子龙影响下,全面吸收齐梁与初唐四杰之诗风,结合白居易等人之叙事诗风格,融入传奇小说笔法,终成自具面目之“梅村体”,对清代诗歌造成深远影响。

清同治年间诗人朱彭年赋诗评价吴伟业:“妙年词赋黄门亚,复社云间孰继声?一自鼎湖龙去后,兴亡凄绝庾兰成”。此诗认为吴伟业诗继承了明末云间诗派陈子龙之风格。(按:黄门,陈子龙曾任兵科给事中,黄门是“给事中”代称。)

后代学者所论述的“梅村体”的五大特征即诗史特则、频繁转韵、歌行中多用律句、用典较多、叙事特征,其中四大特征都可以在陈子龙七言歌行中找到。这四个特征在初唐四杰的诗歌中已经基本具备(如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其名篇《长安古意》,富丽精工,典雅绝伦,除诗史特征不够明显外,已经完全具备以上所说四大特征),陈子龙是直接继承者,然后影响了吴伟业。必须强调的是,明代中期何景明在好友杨慎影响下也已经涉足这类作品(见《明月篇》并序)。

陈子龙与吴伟业的歌行在以上四个方面难分伯仲,陈子龙胜在雄丽有骨,吴伟业胜在高超的“叙事”风格。陈子龙的叙事诗仍然以唐代之前叙事诗风格为宗且数量极少(如《大梁行》、《紫玉歌》),而吴伟业则基本上依赖叙事诗成名,叙事风格不仅熔铸了白居易等人的“长庆体”,而且采用插叙、倒叙等一系列明清小说和戏剧中具有的叙事技巧,从而自成新吟,成为娄东派首领,与云间派首领陈子龙、虞山派首领钱谦益在明末清初诗坛鼎足而三。

陈子龙殉国多年之后之后, 吴伟业仍在《梅村诗话》中评价陈子龙:“卧子(陈子龙)负旷世逸才……。其四六跨徐、庾,论策视二苏,诗特高华雄浑,睥睨一世。……当是时,几社名闻天下。卧子眼光奕奕,意气笼罩千人,见者莫不辟易。登临赠答,淋漓慷慨,虽百世后犹想见其人也。”并且回忆二人在京城论诗情景:“尝与余宿京邸,夜半谓余曰:‘卿诗绝似李颀。’又诵余《雒阳行》一篇,谓为合作。余曰:‘卿诗固佳,何首为第一?’卧子曰:‘“苑内起山名万岁,阁中新戏号千秋”,此余中联得意语也。“祠官流涕松风路,回首长陵出塞年”,又“李氏功名犹带砺,断垣落日海云黄”,此余结法可诵者也。’余赞叹久之。晚岁与夏考功相期死国事,考功先赴水死,卧子为书报考功于地下,誓必相从,文绝可观。……”对于陈子龙诗歌成就,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有过中肯评价:“陈卧子大才健笔,足殿明诗而无愧,又丁百六阳九之会,天意昌诗,宜若可以悲壮苍凉,上继简斋、遗山之学杜”,以“天意昌诗”评价陈子龙为代表的烈士诗人与遗民诗人之出现,足见评价之高。

在《谈艺录》中,钱钟书先生还对陈子龙一些诗歌名联进行汇总:“陈卧子结有明三百年唐诗之局,其名联如‘禹陵风雨思王会,越国山川出霸才’(《钱塘东望》)‘左徒旧宅犹兰圃,中散荒园尚竹林’(《重游弇园》)‘九天星宿开秦塞,万国梯航走冀方’(《送张玉笥》)及《香祖笔记》卷二所称之‘四塞山河归汉关,二陵风雨送秦师’,‘石显上宾居柳市,窦婴别业在蓝田。’皆比类人地,为撑拄开阖。”




一代词宗


词自元代开始衰落,到明代更加凋零,明末以陈子龙为核心的云间词派致力为词,勤苦唱和,使得词艺再次焕发出迷人光彩,其中尤以陈子龙词最为杰出。陈子龙论词崇尚南唐李璟、李煜以及花间词名家、北宋秦观、周邦彦等人,风流婉丽,蕴藉极深,享明词“第一”之誉。元、明词衰微近四百年后,陈子龙的出现使得词艺衰败的趋势得到根本的扭转,为词艺的中兴开辟了道路。

陈子龙词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其词境的成功创造是密不可分的。他的词在意境方面分别表现出了情韵生动、浑融自然、含蓄婉约等特征和风貌。这些风貌大大提升并增强了其词的内涵及价值,使得其词在明代词坛上熠熠生辉,词风影响了他去世后近半个世纪,对词坛回归南唐、花间、北宋风格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在陈子龙殉国之后,其词即开始深刻影响词坛,清末著名词学家谢章铤在《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三中描述了当时的盛况:“昔大樽(陈子龙)以温、李为宗,自吴梅村(吴伟业)以逮王阮亭(王士禛)翕然从之,当其时无人不晚唐。”

陈子龙身为烈士与英雄,诗歌中兼有英雄气与才子气,但其词却是风流婉丽、意蕴极深的婉约词,与豪放词毫无关联,后代评家对此均深为惊叹,如康熙年间顾璟芳《兰皋明词汇选》中称:“大樽先生文高两汉,诗轶三唐,苍劲之节,与志气相符。遒其词风流婉约,堪付与、十八歌喉。传称河南亮节,作字不胜绮罗;广平铁心,《梅赋》偏工柔艳,吾于先生益信。”此后沈雄在《古今词话》中引用此评价并稍加改动:“《兰皋集》曰:有赞大樽文高两汉,诗轶三唐,苍劲之色,与节义相符。乃《湘真》一集,风流婉丽如此。传称河南亮节。作字不胜绮罗,广平铁心,《梅赋》偏工清艳,吾于大樽益信。”陈子龙词因其杰出成就而得到了清初至今众多评词名家的高度肯定。著名诗人、词人王士禛不仅对陈子龙诗歌推崇备至,对其词也同样推崇,在《花草蒙拾》中评价:“陈大樽诗首尾温丽,湘真词亦然。……譬若安车驷马,流连陌阡,殊令人思草头一点之乐。”王士禛与邹祗谟编选的《倚声初集》评价陈子龙词:“大樽诸词神韵天然,风味不尽,如瑶台仙子独立却扇时。湘真一刻晚年所作寄意更缅邈凄恻。”这个评价对后代的影响很大,被近现代许多文学史专著采用,如近代著名国学家钱基博在《中国文学史》就承袭了这个评价并稍作扩充:“子龙之词,则直造唐人之奥宇。……惟陈子龙之《湘真阁》、《江蓠槛》诸词,风流婉丽,足继南唐后主,则得于天者独优也。观其所作,神韵天然,风味不尽,如瑶台仙子,独立却扇时;而《湘真》一刻,晚年所作,寄意更绵邈凄恻,言内意外,已无遗议。”又如游国恩教授的经典著作《中国文学史》评价元明二代词人曰:“词发展到南宋已达到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词乃退居次要地位。白朴、萨都剌、张翥等较有名,而张氏《蜕岩词》为尤著。明人词多率意之作。杨慎、王世贞稍突出,而成就不高。惟明末陈子龙是一个优秀作家,王士禛称其《幽兰》、《湘真》诸集,‘意内言外,已无遗议’。可以说是明词冠军。”康熙年间的佟世南则称:“至故明惟(刘基)《写情》、(陈子龙)《湘真》二集,高朗秀艳,得两宋轨则。”

直到清末,著名词人、词学大师谭献在《复堂词话》仍然给出高度评价:“有明以来,词家断推湘真(陈子龙)第一。”并说:“重光(李煜)后身,唯卧子(陈子龙)足以当之。词自南宋之季,几成绝响。元之张仲举(张翥)稍存比兴。明则卧子直接唐人,为天才。”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称:“明末风雅首陈大樽子龙,大樽门下首夏存古完淳”。

民国徐敬修《词学常识》称:“按子龙之词,缠绵悱恻,神韵天然,为有明一代词人之冠。……总之有明一代之词学,初则沿蜕岩(张翥)之风轨,永乐以后,《花间》《草堂》诸集渐盛,当时唯小令中调,间有可取,其余则偏于浮靡,无一硬语,至陈子龙出,始卓然可称一代词宗,然已身丁季叔,而开有清风气之先矣。”民国词曲学大师吴梅《词学通论》称:“余尝谓明词,非用于酬应,即用于闺闼,其能上接风骚,得倚声之正则者,独有大樽(陈子龙)而已。三百年中,词家不谓不多,若以沉郁顿挫四字绳之,殆无一人可满意者。……至卧子(陈子龙)则屏绝浮华,具见根柢……。

二十世纪词学大师龙榆生在《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对陈子龙词的评价影响最大:“词学衰于明代,至子龙出,宗风大振,遂开三百年来词学中兴之盛。”龙榆生又在《跋钞本湘真阁诗馀》中说:“明季词人,惟青浦陈卧子子龙,衡阳王船山夫之,岭南屈翁山大均三氏风力遒上,具起衰之力。卧子英年殉国,大节凛然,而所作词婉丽绵密,韵格在淮海、漱玉间,尤为当行本色,此亦事之难解者。诗人比兴之义,固不以叫嚣怒骂为能表壮节,而感染之深,原别有所在也。”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 明代卷》评价:“陈子龙、夏完淳、孙承宗、张煌言等人构成的英烈词人群体,其中成就最大而且足为明词生色的是陈子龙,他的《湘真阁》《江篱槛》二集,置于宋词名家中亦无愧色。论明词者,每谓两头最佳,明初翘楚数刘基,明季殿军则当推陈子龙。而且以陈子龙为领袖的云间词派,对清初词坛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陈子龙词集有两部,分别为《江蓠槛》和《湘真阁存稿》,后世以“湘真”代称词人身份的陈子龙,即因此而来,其词也被统称为“湘真词”,如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称:“揭开清词帷幕的陈子龙于词推尊五代北宋,以‘婉畅浓逸’为宗,沧桑变后,其《湘真词》抒写抗清复明之志和黍离亡国的哀思,突破闺房儿女的纤柔靡曼,‘上接风骚,得倚声之正’。”




骈赋高手


陈子龙的赋和骈文成就也很高,《明史》本传称其“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如《别赋》:“至若祖道浙江,歌骊易水,击筑渐哀,举杯数起。人虎狼兮不复还,感乌马兮谁能理。信事君兮无二心,愤国仇兮渐壮士。独临风以唏嘘,咸攀辕而莫止。”借用历史典故抒发自己的忠君报国之情,写得慷慨悲壮,并非纯拟江淹之作。其他如《感逝》《拟恨》《秋兴》《湘娥》等赋皆凄怆悲凉,忧时伤乱,亦有所寄托。而赋体文《汉诅匈奴大宛》则显然是针对清兵的入侵而作,托汉之诅咒匈奴而咒骂侵略者。陈子龙的这些文章虽然宗效魏晋,却都融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写出了爱国志士的满腔忠愤,是明末时世激荡的产物。




策论名家


陈子龙的奏疏文章独具一格,尤其是任职南明宏光朝廷期间所写的三十多篇奏疏,下笔流畅,思想深刻,极具战略眼光,后被收入《兵垣奏议》。其文关心社稷,经世致用,为挽救明朝国运,呕心沥血。

吴伟业称“其四六跨徐、庾,论策视二苏”,对其四六文(骈赋)和论策奏疏予以高度评价。

陈子龙的八股文也很出色,《明史》称他“工举子业”,就是指他在八股文方面的造诣,他被称为“(天)启(崇)祯五大家”之一,对明末八股文演变有较大影响。

他生前所写的各种体裁的作品,多数收集在清嘉庆八年(1803)刊行的《陈忠裕公全集》中,另外一部分文章收录于《安雅堂稿》。




4
个人生活
编辑




家庭成员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高祖

陈绶

长厚轻财,里中号为大人。


曾祖

陈钺

曾率佣奴击败入犯倭寇,以任侠,家道中落。


祖父

陈善谟

好读书,行方正,慷慨好施,训子甚严,亦以然诺显。隐不仕,以子贵,敕封承德郎、刑部山西清吏司主事。


祖母

高氏

封安人,高寿,卒于明亡后。




陈所闻

少以文学名江南,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工部屯田郎。性廉直耿介,执法勤事。




韩氏

早卒,封宜人。


继母

唐氏

读书明理,慈爱,素善病,卒于崇祯十年(1637年),封宜人。生四女,俱适同郡名门望族。


配偶



张氏

邵阳县令轨端之女。后娶三妾:蔡氏、薄氏、沈氏。


子辈



陈嶷

侧室沈氏出,早卒。娶丁氏,陈子龙门人丁文博之女。




陈颀

正妻张氏出,俱殇。

陈颖




5
轶事典故
编辑




慧眼识人

一天,十三岁的毛奇龄去参加童子试,当时陈子龙担任主考官。他一见毛奇龄便开玩笑说:“黄毛未退,敢来应试?”没想到毛奇龄马上顺口答道:“鹄飞有待,此振先声。”陈子龙一听,大吃一惊,惊叹这小考生的思维敏捷。考试时,陈子龙让考生们以“春蚕作茧”为题作诗,并出了一道难度较大的题目,只见毛奇龄下笔成诗。其中有两句“经纶犹有待,吐属已非凡”,不仅十分切题,同时表明自己具有满腹经纶学问的不凡抱负。陈子龙看后不禁拍案叫好,断定毛奇龄将来一定成就非凡。在这次考试中,毛奇龄名列第一,小小年纪名声就传遍整个县城。

为国直言

陈子龙在南明朝廷任职兵科给事中时,太仆少卿马绍愉受弘光帝的接见,谈到当时崇祯朝兵部尚书陈新甲主持与清廷和议而被杀的事情。弘光帝知道后说:“原来是这样,陈新甲应当被体恤。”廷下朝臣都没有响应的,唯独少詹事陈盟说可以。于是弘光帝趁机下诏给陈新甲追抚,并追究以前弹劾过陈新甲之人的罪过。朝臣害怕当时刘孔昭和张慎言在大殿相争的事重演,不敢反对。陈子龙却与工科给事中李清交互向皇帝上书力谏,事情最终不了了之。没多久,陈子龙陈述防守要策,请朝廷召还曾经的吏部尚书郑三俊,都御史易应昌、房可壮、孙晋,朝廷都认可了这些建议。又上疏说:“中使四处外出搜巷。凡有女之家,黄纸贴额,持之而去,闾井骚然不安。明旨未经有司,中使却私自搜采,这是非常违法的事情。”福王于是命禁止讹传诳惑者。陈子龙还说:“中兴之君主,无不是身先士卒,因此能光复故国。现在入朝廷几十天了,人情泄沓,与升平之时无异。如同在漏水的船中唱歌,在起火的屋子里痛快喝酒,臣不知结局会如何。这样的局面都源自姑息纵容一两个武将,以至于上百政令都依据遵养,我对这个非常寒心。”朝廷依然不听。第二年二月,上疏乞求让自己回乡赡养祖母,他就离开了。




6
史籍记载
编辑




《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五·陈子龙传》[7]

《小腆纪年》[8]

《明季南略·南都甲乙纪》

《小腆纪传·卷第四十四·陈子龙传》




7
人物纪念
编辑




陈子龙墓


陈子龙墓

陈子龙墓
陈子龙墓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广富林村。1988年修竣陈子龙墓,墓地为花岗石平台,墓碑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之原物。墓前有石柱方亭,名沅江亭。有陈子龙画像碑,刻有传略。墓门额为李一氓书。

为了便于前来谒墓者对墓主的了解,其旁有石刻陈子龙画像(据云间邦彦图)及顾廷龙同志撰并书的《陈子龙事略》,另有李一氓同志所书“明陈子龙墓”的墓门,庄严肃穆,一代伟人,长眠于此。我们步花冈石的台阶而上,在“沅江亭”里,默念《陈子龙文集》,对这位死节志士的文学家,益增钦佩。

1987年11月17日,陈子龙墓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修竣陈子龙墓。[9]




8
人物争议
编辑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一书曾考证陈子龙与柳如是一度相恋之关系。根据书中考证,崇祯八年,陈与柳曾短暂同居松江南楼,两人感情深挚。然而由于陈妻张氏不能相容,外加柳如是不甘以妾的身份屈居人下,终不得谐连理,柳最后离去。




9
艺术形象
编辑




影视形象



电影《柳如是》里的陈子龙

电影《柳如是》里的陈子龙
电影《柳如是》 冯绍峰饰陈子龙。

文学形象

亦霖著《杨春柳·一梦秦淮》主要讲述了陈子龙与柳如是之间的情缘。




10
词条图册





陈子龙
陈子龙





陈子龙
陈子龙



​​



参考资料:


1.





搜狗汉语[引用日期2023-06-11]​

2.



陈姓名望——陈子龙

微信公众号[引用日期2023-06-11]​

3.



陈子龙——明代诗人

陈氏大宗祠[引用日期2022-02-18]​

4.



陈子龙_陈子龙简介_陈子龙朝代_陈子龙的诗词有哪些 - 中华网诗词频道

中华网诗词频道[引用日期2022-01-20]​

5.



魏振东.《陈子龙年谱》.广西师范大学.2007.



6.



陈子龙简介_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3-05-16]​

7.



明史

国学网[引用日期2023-05-16]​

8.



小腆纪年卷第一

中华典藏[引用日期2023-05-16]​

9.



抗清志士墓碑旁竟堆积粪便

新民晚报[引用日期2022-05-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7 13: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艾南英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明朝末年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收藏



0


0











艾南英(1583年12月30日——1646年9月19日) [1],字千子,号天佣子,抚州府东乡县 [2](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人。明朝末年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天启年间中举人,策文讥刺权宦魏忠贤,罚停考三科。因深恶科场八股文章腐烂低劣,与临川人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等力矫其弊,以兴斯文为任,刻印四人文章,世人翕然赞同,人称临川四才子,或江右四家。清军南下,江西郡县尽失。入闽见南明唐王朱聿键,授监察御史。隆武二年,病卒。著作今存《禹贡图注》。 [2]












































本    名艾南英
字千子
号天佣子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临川县段溪艾家村
出生日期1583年12月30日
逝世日期1646年9月19日
主要作品《禹贡图注》《民为贵》《十可忧疏》
主要成就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属    相羊


目录

1人物生平
2文学成就
3个人作品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艾南英像 [3]
艾南英出身官宦之家,其父艾夏臣,官至兵部主事。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幼聪慧好学,7岁时作《竹林七贤论》。长大后,入国子监为诸生,好学不倦,无书不读,好欧阳修文。曾受教于古文名家、戏剧大师汤显祖,后与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一起致力于八股文的改革,人称“临川四才子”。
天启四年(1624),南英乡试中举。但因主考官丁乾学和郝士膏在命题中有伤害阉党魏忠贤之嫌,艾南英在答卷中也有讥讽魏党之语。魏忠贤大怒,削去主考官籍,南英也被处停考三科(约三年为一科)。

崇祯皇帝即位(1627年8月),魏忠贤获罪自缢。艾南英被允许参加会试,然屡试不第。其文章却日负盛名,为人所称颂,负气凌物,人多惮其口。后客居衡阳,序张龙生诗。

崇祯十七年(1644),清军先后攻占两京(北京、南京),艾南英应罗川王之邀,共同起兵抗击清军,并以车战获胜于金溪山谷中。后江西全境为清军所克,艾南英听说南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帝位,即赴福建晋见唐王,呈《十可忧》疏,被授予兵部主事,不久拜为监察御史。明亡后翌年(1646)八月,卒于延平,年六十四。嘱不葬清朝土地,悬棺木于树上。 [2]




文学成就

播报
编辑

万历年后,明代文风衰弊,文章内容陈腐,科场制艺,形式僵化。艾南英对此深恶痛绝,认为只有取径唐、宋才是溯源秦、汉的正确道路。他创豫章社,为首领。遵依北宋古文精神,推崇司马光和欧阳修,与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以及南昌的万时华、新建的陈宏绪、清江的杨廷麟、瑞金的杨以任等组成“豫章社”,跟陈子龙、张溥、张采、夏允彝等人的“复社”、“几社”就文坛文风等问题展开论争。他大力排抵王世贞、李攀龙等为代表的前后七子及其崇拜者“文必秦汉”的拟古说,反对以钟惺和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因袭六朝俪彩、追求硬瘦艰涩、幽深孤峭的玄风,赞同钱谦益对时文的见解。认为为文要表现“时”与“境”,要讲“义法”、“神气”、“雅洁”。他精心挑选秦汉到元代的名家名作,汇编成《历代诗文集》;选辑明代诸家文章,编为《皇明古文定》;搜集“生吞活剥”、“钩章棘句”、“生硬套用”、“溢美饰非”及“游戏”之文,编成《文剿》、《文妖》、《文腐》《文冤》、《文戏》五书,从正、反两方面提供给学文者参考。这些主张成为清代桐城派文论的先声。他与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四人合作将所作文章刻印行于世,又有《四家合作摘谬》,其宗旨大致是“以贤德之天抗强大之天”,以质抗量,“人以华、吾以朴;人以浮,吾以奥,人以俚语,吾以经术,人以补缀蹭蹬为篇法,吾以浅深开合、首尾呼应为篇法。”使士子耳目一新,“世人翕然归之”,并称为“临川四才子”,人称“江右四家”或“陈罗章艾”。

艾南英平生用心研究史学,曾撰写《古今全史》一千余卷,刚写完即遭兵火,其他著述也散失殆尽,只存有《禹贡图注》(一部地理图注)一卷见于《四库全书》;所著《天佣子集》,清乾隆时遭到禁毁,但其创作并不出色。为文刻意模仿欧阳修,肤剿拘挛,仅得字句相似,缺乏欧文独具的纡徐委备的韵味和神采。只是其一些与人往返论辩的书信和序文,笔力还算峻厉爽健,文气也较舒卷自如。《明史·文苑传》有传。




个人作品

播报
编辑

《前历试卷自序》

余以童试受知于李养白先生,其明年为万历庚子,始籍东乡县学,迄万历己未,为诸生者二十年,试于乡闱者七年,饩于二十人中者,十有四年。所受知郡太守凡三人,所受知督学使者凡六人,于是先后应试之文,积若干卷……乃取而寿之梓,而序所以梓之之意曰:

嗟乎!备尝诸生之苦,未有如予者也。旧制,诸生于郡县有司按季课程,各季考,及所部御史入境,取其士什之一而校之,名为观风,二者既非诸生黜陟之所系,而予又以懒慢成癖,辄不与试。独督学试者,于诸生为职掌,其岁考,则诸生之黜陟系焉。非患病,及内外艰,无不与试者。其科考则三岁大比,县升其秀以达于郡,郡升其秀以达于督学、督学又升其秀以达于乡闱。不及是者,又于遗才大收以尽其长。非是途也,虽孔孟无由而长。故予先后试卷,尽出是二者。

试之日,衙鼓三通,虽冰霜冻结,诸生露立门外,督学衣绯坐堂上,灯烛闱炉,轻暖自如,诸生解衣露立,左手执笔砚,右手持布袜,听郡县有司唱名,以次立甬道。至督学前,每诸生一名,搜捡军二名,上穷发际,下至膝踵,果腹赤踝,至漏数箭而后毕,虽壮者无不齿震悚僳,以下大都寒冱,不知为体肤所在。遇天暑酷烈,督学轻绮荫凉,饮茗挥萐自如,诸生什伯为群,拥立尘坌中,法既不放扇,又衣大布厚衣,比至就席,数百人夹坐,蒸熏腥杂,汗流浃背,勺浆不入口。虽设有供茶吏,然卒不敢饮,饮必朱钤其牍,疑以为弊,文虽工,降一等。盖受困于寒暑者如此。

既就席命题,一以教官宣读,便短视者,一书牌上,吏执而下巡,便重听者。近废宣读,独以牌书某学某题,一日数学,则数吏执牌而下,而予目短视,不能咫尺。必屏气询旁舍生,问所目。而督学又望视台上,东西立了望军四名,诸生无敢仰视、四顾、离立倚语者。有则又朱钤其牍,以越规论,文虽工降一等。用是腰脊拘困,虽溲溺不得自由,盖所以絷其手足便利者又如此。

所置坐席,取给工吏,吏大半取渔所费。仓卒取办,临时规制,狭迫不能舒左右肱,又薄脆疏缝,据坐稍重,即恐折仆,而同坐诸生,常十余人,虑有更号,卒十余坐,以竹联之,手足稍动,则诸坐皆动。竟日无安境。且自闽中一二督学,重怀挟之禁,诸生并不得执砚。砚又取给工吏,率皆青创顽石,滑不受墨。虽一事,足以困其手足力。不幸坐漏痕泳檐所在,霖雨倾注,以衣覆卷,疾书而毕。其受困于胥吏之不谨者又如此。

比阅卷,大率督学以一人阅数千人之文。文有平奇虚实,烦简浓淡之异,而督学之好尚亦如之。取必于一流之材,则虽宿学不能以无恐。高下既定,督学复衣绯坐堂上,郡县有司,候视门外,教官立阶下,诸生俯行,以次至几案前,跪而受教,噤不放发声,视所试优劣,分从甬道西角门而出,当是时,其面不可以语妻孥,盖所为拘牵文法以困折其气者又如此。

至入乡闱所为搜捡防禁,囚首垢面,夜露昼曝,暑喝风沙之苦,无异于小试。独起居饮食,稍稍自便。而房师非一手,又皆簿书狱讼之余,非若督学之专静屏营,以文为职。而予七试七挫,改弦易辙,智尽能索,始则为秦汉子史之文,而闱中目之为野。改而从震泽、昆陵,成宏正大之体,而闱中又目之为老。近则虽以《公》、《毂》、《孝经》、韩、欧、苏、曾大家之句,而房师亦不知其为何语。每一试已,则登贤书者,虽空疏庸腐,稚拙鄙陋,犹得与有司分庭抗礼。而予以积学二十余年,制义自鹤滩、守溪、下至宏正、嘉隆大家,无所不究,书自六籍子史,濂洛关闽、百家众说、阴阳兵律、山经地志、浮屠老子之文章,无所不习,而顾不得与空疏庸腐、稚拙鄙陋者为伍。入谒上官,队而入,队而出,与诸生等。每一念至,欲弃举业不事,杜门著书,考古今治乱兴衰以自见于世。而又念不能为逸民以终老。嗟乎,备尝诸生之苦,未有若予者也。

古之君子,有所成就,则必追原其敭历勤苦之状,以自警上。至古昔圣人,昌言交拜,必述其艰难创造之由,故曰逸能思初,安能惟始。予虽事无所成就,试卷亦鄙劣琐陋,不足以存。然皆出于勤苦忧患,惊怖束缚之中,而况数先生者,又皆今世名人巨公,予以一日之艺,附弟子之列。语有之:知己重于感恩,今有人于此衣我以文绣,食我以稻粱,乐我以池台鼓钟,使其读予文,而不知其原本圣贤,备见道德性命之所在,予终不以彼易此。以其出于勤苦忧患、惊怖束缚之中,而又有存知己之感,此试卷之所为刻也。若敷科闱中所试,则世皆以成败论人,不欲尘世人之耳目,又类好自表见,形主司短长,放匿之。终不能忘其姓名。騊儿五岁,能读书,将分职而使掌之曰;此某司理某,今伊为房考时所摈也。既以阴志其姓名,且使騊儿读而鉴,鉴而为诡遇之文以逢时,无学乃父之拙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7 18: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写文章


《红楼梦》贾府平面图,对比故宫、太庙,一眼能看出皇宫,紫禁城!贾府里都是朱明的皇帝宗室,薛家满清来争贾家的宝、玉玺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你经常看 红楼梦 相关内容
【红楼梦贾府大观园龙蛇争玉:连载20】
(连载:庚辰本全部位置路线信息,摘录汇集)

贾府图中隐藏的秘密:

贾府这个图,藏了什么秘密?

请对照下面这几个图看一看。



这是用百度地图看到现在的故宫、太庙、中南海:


注意:

故宫之后,东边是景山,西边是北海,也是东山西水!



这是俯瞰图:


对比一下,可一眼看穿。

宁荣两府,实为一家。把两府重叠为一个宅子,然后,跟这图对比一下看看!



这是带内部构造的详图:


明眼人自己看,贾府是什么?

朱明皇宫!紫禁城。

提醒一句:对有些地方,把右边的放到左边去了,比如太庙。注意《红楼梦》中一贯的写作手法:用反!假作真,用笑写哭,真事隐,故布疑阵。因为满清的文字狱,不能完全写实,让人一眼看出。



这个假府,是朱明皇宫,明末六代皇帝和南明四帝,都在贾府:


图中“+”号表示两个人。比如:元春,是桂王朱常瀛与永历帝朱由榔父子两个人物。探春,是隆武帝朱聿键与鲁王朱以海两个人物。

在《红楼梦》中,不是死板的只有一个角色对应一个历史人物,还有一个角色对应多个历史人物,也有多个角色对应一个历史人物,很灵活。

《红楼梦》不是影射故事,不是一一对应,父子不一定还是父子,夫妻也不见得还是夫妻,正面的夫妻关系,在反面可能是敌人、兄弟、甚至父子。《红楼梦》中反映历史,如果儿子还是儿子,孙辈还是孙辈,那作者手法就太平庸了,也会被人一眼看出,逃不过满清文字狱。

仅从《红楼梦》中皇帝几乎都是女人,是儿媳、女儿这一点,就能看出作者构思不凡。而且打乱辈分,变一为二,安插设计到宁国府、荣国府两个府中,也暗含明朝的两京制,看得出作者构思极尽其巧。

把在位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祖孙两人,嘉靖、万历,在宁荣两府分别安排一个,作为两府的首要人物,而且都长期不上朝,都不管家事。然后把朱载坖、朱常洛两个淫丧的皇帝,作为儿媳,放在宁府,设计一个特点:淫。像柳湘莲说宁府只有门口的两个石头狮子干净!

再把朱由校、朱由检兄弟,放在荣府作为下两代儿媳,便是王夫人和林黛玉,贾母指定黛玉配宝玉很明确。这一支是朱明皇家正支,就是大宗,所以王夫人的配偶是贾“政”,《说文》:“政,正也”,文字辈,左边是“正”,表示正宗。其兄贾“赦”,文字辈,左边是“赤”,摆明了是“朱”。宝玉这辈儿,其兄贾“珠”,玉字辈,还是“朱”,所以荣国府这两辈的老大,作者都写明了是“朱”!

《红楼梦》一开始就写贾珠亡了,是“朱”亡了,继承者是贾蘭,满清的顺治小福临,衔接的天衣无缝!其母正好安插著名的寡妇孝庄,这构思,巧绝!

亡朱的这一辈,或者说主角宝玉的这一辈,宁荣两府的老大取名贾珍、贾珠,珍珠,即“真朱”。宝玉说的奇怪药方,“为君”的药,便是珍珠,凤姐特意说薛蟠来寻珍珠。《红楼梦》中一直强调:“假作真”、“真亦假”,“不论真假”,“好歹真假”,“便知真假”,“贾宝玉”、“甄宝玉”,“贾府”、“甄家”,都说的是这个“真朱”的“朱”家。所以作者说的其实非常明白。



从图中可以看出:嘉靖后代,朱明宗室,一个不落,都在贾府!而且设计非常巧妙合理,这说明什么?说明红楼作者在构思贾府人物关系时,是对照嘉靖后代的皇家族谱设计的!如下图:




贾府里都是朱明的皇帝宗室,文臣武将,而雪满的薛家是满清,薛家来争贾家的宝、玉玺,就是宝玉。



说明:

贾府里这些皇帝宗室、文臣武将、满清人物、农民将领等等,在【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文中,都有详细解读,都有足够证据,都可免费查看。搜“龙蛇争玉”,就能找到。



本文涉及的大观园中暗藏龙蛇,在【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文的“第5章:龙蛇争玉”中,有详细解读;贾府人物住处,在【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文的“第8章:贾府人物”中,有专门一节“8.6 人物住处”,对宁荣两府作了详细解读。有兴趣的朋友,可通过文章目录免费浏览。



(完,连载【红楼梦贾府大观园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大观园一边是大主山,一边是水池:山水结构,惊现龙蛇,四百米长!黛玉说《芙蓉诔》可与曹娥碑并传,著名谜碑,藏有谜语
0 赞同 · 0 评论文章

编辑于 2023-12-27 13:30・IP 属地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7 23: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第四十回“牙牌令”旷古之我解(节选)
 风临酒把2 2017-02-11
     鸳鸯道:“凑成便是个‘蓬头鬼’。”

  鸳鸯说:崇祯(朱由检)最终还不是披发遮面,自缢于万岁山,做蓬头鬼了?!

  

     贾母道:“这鬼抱住钟馗腿。”

    贾母回击:钟馗是“赐福镇宅圣君”。“抱住钟馗腿”就是抱住“圣君”,是要走圣君之路。

    

    这是作者对崇祯的高度定位和评价。

 

    解释全部牙牌令过于冗赘,这里我只插入一点关于史湘云的令进入后进入重点:

  

    鸳鸯又道:“有了一副。左边‘长幺’两点明。

   鸳鸯意思说我们继续讨论明,史湘云作为历史的幻化,她怎么承载这段历史的呢?

  

    湘云道:“双悬日月照乾坤。”

   “日”“月”在一起就是“明”字,“双悬”是指大明已经是明,现在南明也是明,一样天地光芒

南明时期“日月双悬”是士大夫阶层常用语.抗清义士夏完淳言“日月双悬”即是“天南定鼎,浙右龙腾”, 抗清义士陈子龙说:“日月双飞驱神骏,乾坤半壁待女娲”,抗清名将张煌言诗中说:“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这些都表明共同的两个含义:一方面指“日月双悬”就是一个“明”字,另一方面表达遗民誓死不屈,捍卫大明或者说南明江山。



  鸳鸯道:“中间还得‘幺四’来。”

   “中间”指大明与南明之间,幺是一,是头头,整句话鸳鸯在说:

   

    那你说大明和南明中间哪个人值得称道

  

     湘云道:“日边红杏依云栽。”

   “日边红杏倚云栽”乃晚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之句,取地名“永崇”折射帝号

——永远的崇祯!表明对大明的厚爱,同时表明作者对崇祯的深切怀念

  

    金鸳鸯道“凑成‘樱桃九熟’。”

   唐诗《樱桃》:斜日庭前风袅袅,碧油千片漏红珠。这必须用《风月宝鉴》密码来理解,风还是说清,大清已经已成定局,姓朱的没有会被漏网。“红”和“珠”都是朱明的隐写。



  湘云道:“御园却被鸟衔出。”

    代表历史立场的史湘云更狠,用一句惊人的粗话回敬:一个“鸟”字语带双关,虽粗俗有甚金瓶,

然俗未伤美文大雅,恰方解作者恨极之志。意思是恨大明江山轻易让鸡巴清人给捡到了。



   下面进入牙牌令压轴戏,这一回里,各种铺垫实际都是为刘姥姥压台戏开路,假语村言才是作者思想隐藏的重点。

   下面是刘姥姥这个村妇的话:

  鸳鸯笑道:“左边‘四四’是个人。”

  “人”是指主人“四四”是指八旗,鸳鸯意思是我们清人是今天主人。



  劉姥姥听了,想了半日,说道:“是个庄家人罢。”

    这是作者借刘姥姥村言表达自己立场:嘲笑清人戎羌之族,没有文化,没有修养,

和土得掉渣的乡巴佬没有任何区别。表明作者对清的极度的蔑视。



  鸳鸯道:“中间‘三四’绿配红。”

    这里“绿”是指清,“红”是朱,指明,意思是说我们清人用汉人做陪衬共同治理河山的。



  劉姥姥道:“大火烧了毛毛虫。”

    刘姥姥的话意思是:戎族灰头土脸的丑陋与愚昧,长相令人作呕。不配于汉人一起



  鸳鸯道:“右边‘幺四’真好看。”

    这里鸳鸯试图说明当朝满汉搭配的和谐,挺好看的。



  劉姥姥道:“一个萝卜一头蒜。” 众人又笑了。

   “萝卜”是萝卜樱子(萝卜叶子俗语叫萝卜樱子),“大蒜”是大蒜辫子,这是对清人头戴红樱子留着大辫子表达极端的厌恶和嘲讽,似乎劉姥姥在说“狗屁红樱子,我看就知道俺地里长的萝卜烂樱子,什么大辫子,俺看不然俺家臭大蒜辫子!” “一头”有“一脑袋”的意思。



  鸳鸯笑道:“凑成便是一枝花。”

    鸳鸯极力辩解满汉合一的完美的。



劉姥姥两只手比着,说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借用“倭瓜”的“倭”字,语带双关,瓜用来比喻人都是贬义,痛骂外邦的统治,形容他们丑陋长相与南瓜无异。除了汉人满朝都是一群丑瓜。画龙点睛牙牌令解读,作品思想不是反清复明而是骂清悼明。小说时代背景是明末清初,全文讲述清朝的建国和多个南明小王权被覆灭过程。时间范围1642~1669年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风临酒把2 > 《护珠塔主》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并非时间顺序
下一篇: 天齐庙?狱神庙?岳神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8 08: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赵姨娘+贾珠】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贾政被迫和赵姨娘说出的私房话,看似平常,却暗藏着贾珠的死因
播报文章

书偶记
关注
2022-11-23 11:49来自海南

太阳能充电LED照明灯,你不知道的黑科技...

新一代太阳能路灯面世,可用十年,还送太阳能壁灯!

肺结节4-16mm千万别拖!这个调肺结节新方法一定要知道
贾家的家生女儿,自打出生,命运便已经被写好,如不出意外,她们将在服侍主子到一定的年纪,便被随便指配给一位小厮,不仅继续做奴才,生下的孩子仍是奴才,生生世世皆如此。


广告
肥水不留外人田,臭小子,今晚阿姨给你....记得温柔点...
×
虽然贴身服侍了王夫人多年,且有口皆碑,但彩霞仍旧难逃这一种结局。在第七十二回,王熙凤陪房旺儿的儿子,因年纪大了还未娶妻,正好看中出落得标致的彩霞,便求了王熙凤要指婚,王熙凤素来好胜,这件事虽然是奴才的事情,但架不住旺儿媳妇的吹捧和三言两语激将,为了显摆自己的权势,强势指婚,彩霞的父母见二奶奶都亲自指婚,倍觉有面儿,彩霞的命运,丝毫不能由己,就这么被定了下来。

对于旺儿儿子这个人,彩霞是听说过的,酗酒好赌,无所不至。她自然不肯认命,因为之前与贾环有旧,而且赵姨娘与自己较为契合,便忙吩咐妹妹小霞去求赵姨娘。

赵姨娘呢?因为彩霞是王夫人屋里的人,巴不得她跟了贾环,以多一个臂膀,素日里她甚至还教唆贾环去跟贾政讨了彩霞来放屋里,奈何贾环都不放在心上,所以对于彩霞的请求,赵姨娘是满心应承。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是夜,贾政照旧在赵姨娘处歇息,赵姨娘便开口求了贾政,谁知贾政听后却道:

“且忙什么,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再放人不迟。我已经看中了两个丫头,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只是年纪还小,又怕他们误了书,所以再等一二年。”

面对赵姨娘的私心,贾政不得已说出了深藏内心已久的秘密,原来他早就帮贾宝玉和贾环相中了合适的丫头,但是顾及到他俩读书,所以要再晚几年才能正式放屋里。

这样的安排,看似平淡无奇,不过是一个老父亲在儿子教育问题上的良苦用心,但是细细一想,却非常不符合常理。为何?这还得从贾家一个特殊的“规矩”说起。

在第六十四回,贾琏的小厮兴儿说过,贾家有个规矩,那就是凡爷们大了,便在其屋里放一两个服侍的人,以免他们在外面走了邪的。意思很明白,这一两个“服侍的人”就是提前放在少爷屋里的婚前通房丫头,如不出意外,将来少爷娶亲了,她就是姨娘。而这“爷们大了”是什么概念呢?

旧时,男子一般十六七岁就结婚了,譬如贾蓉就是这个年龄,而从王熙凤“大不过二十”就有巧姐来看,她最大也是十七岁嫁给贾琏。所以,贾琏屋里也是十六七岁屋里就放服侍的人了。而贾珠呢?不到二十岁就娶妻生子了了,所以结婚年龄必然在十七八岁。那一两个婚前服侍的丫头,必然放的更早。


广告
皇子在去封地的路上被太子追杀,却不知他身边的小女孩一人抵千军
×
所以,按贾府的旧例,少爷们在十六七岁,就可以在屋里放服侍的人了。可是,为何到了贾宝玉这里,就不一样了呢?

我们来看看彼时的贾宝玉已经多大了。在第四十五回,黛玉和薛宝钗闲谈时,说到自己已经十五岁了,“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所以比她大一岁的贾宝玉,已经十六岁。

而从第四十五回到第七十二回,中间又过去两年。所以贾政和赵姨娘说这私房话时,贾宝玉已经十八岁了。

这年纪,结婚都绰绰有余了,贾政为何还要再等一二年?无非是贾珠给出了前车之鉴。

贾珠怎么死的?第二回冷子兴提到贾珠时,仅称其十四岁进学,二十岁不到就“一病死了”。十四岁就是秀才,前途不可限量,可是明明在年富力强时,却一病死了,至于什么病,言不多及。

那么贾珠真的是病死的吗?从“一病死了”来看,贾珠的死是很突然的事,似乎没有经过卧床之苦,说走就走了。而纵观贾家整个家族,还没有男子患过什么绝症,更别说突然暴毙的绝症。


广告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
此外,如果贾珠是病死的,那贾府的人在听到他的名字时不会讳莫如深,连忙回避。如第三十八回螃蟹宴,李纨说起贾珠时落泪,一旁的姑娘丫头们却很快作鸟兽散,如此凉薄完全不像素日作风。

所以,贾珠绝对不是病死的,而是别有原因。而真正的原因,从元春和王夫人的话中便能窥见答案。

在第十八回元春省亲时,文中称其与贾宝玉形状母子,自入宫后,还屡有带信出来嘱咐父母亲多加管教:

“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

这一句话前半句很好理解,就是玉不琢不成器嘛。可是后半句呢?如果管得太严,会生“不虞”,这“不虞”是什么意思?指意外,更是死亡的委婉说法,可是不过管教比较严厉而已,能有什么意外?

贾宝玉被打后,王夫人和袭人的悄悄话给出了答案。


广告
崇祯元年,大明亡国还剩五天,他穿越成崇祯帝,斩奸臣,血洗金兵
×
因为流荡优伶,调戏母婢,贾政暴怒,若不是贾母及时赶到阻拦,贾宝玉可能就被打死了。

事后,王夫人唤怡红院的人过去问话,袭人自告奋勇去了。谈起对宝玉的管教,王夫人老泪纵横,说到:

我何曾不知道管儿子,先时你珠大爷在,我是怎么样管他,难道我如今倒不知管儿子了?只是有个原故:如今我想,我已经快五十岁的人,通共剩了他一个,他又长的单弱,况且老太太宝贝似的,若管紧了他,倘或再有个好歹,或是老太太气坏了,那时上下不安,岂不倒坏了,所以就纵坏了他。

这段话传递出几个信息:

一,贾珠在世时,被管得很严。

二,贾宝玉之所以被纵容,是因为他长得弱,担心管紧了,“再有个好歹”,从一个“再”字来看,之前已经有人被管出“好歹”来了。

王夫人的话结合贾元春的话,可以确定,贾宝玉之前,有人被管出“不虞”来了,而这个人只能是贾珠。

而贾府的管教用的都是什么方式?棍棒!所以在贾政用板子打贾宝玉时,王夫人才会胆战心惊,因为触动了往事了。


那么,好好的贾珠怎么会被打死呢?无非是因为女色。如果我们留心,便发现书中两个读书人被打后致死,都是因为女色。一个是贾瑞,迷恋王熙凤被祖父发狠打了三四十板,身体就这么垮了下来,后面再冻了一夜,就救不了了。

另一个是秦钟,偷戏小尼姑智能儿,被父亲痛打一顿,很快就病死了。

所以,贾珠也是因为流连女色,学业没有长进,贾政一怒之下,便将其打死了。

此后,女色成为了贾政育儿工作的拦路虎,大儿子贾珠不到二十就完成了娶妻生子的大事,贾宝玉到十八岁还不能在屋里放人。贾政怕啊,担心宝玉和贾环会重复贾珠的老路,耽误了学业。只是他不知道,他的这两个儿子,都已经和丫头偷试过了那点事,真是好笑得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9 17: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螃蟹诗+吴三桂+】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证据确凿,详细见内(5)

破解螃蟹诗。  被吃的螃蟹是哪里来的呢?是“薛家当铺里有个伙计,他家田上出的很好的肥螃蟹”,螃蟹原来是薛家满清捉来的。作螃蟹诗是在完成了菊花诗后,《残菊》暗喻了郑成功的失败。在南明已经灭亡,郑成功也已失败后的螃蟹诗说的是什么呢?  前面说了鱼乃水中物,鱼暗指满清,所以黛玉钓鱼而宝钗是拿桂花喂鱼,探春惜春看鸥鹭吃鱼!那这螃蟹是什么呢?鸥鹭是生活在水边水上,而螃蟹是横行于陆上和水中!这水中暗示了螃蟹也是满清人,那螃蟹的陆上行又是怎么回事呢?  朱慈炤笔下的螃蟹是指此人原来本是效力朱明的陆上客,后来降清变作水中行,而后又上岸反清的反复之人,他是谁呢?大家看好了,大观园是赏桂吃螃蟹,一共只做了三首螃蟹诗,而且这三首螃蟹诗里都有“桂”字。这都是朱慈炤为了暗示大家此人名中有“桂”有“三”而苦心设计。这下大家知道螃蟹是谁了吧?天下谁人不识的吴三桂是也!  老规矩,括号()中是我的解释。  宝玉笑道:“今日持螯赏桂,亦不可无诗。己夹:全是他忙,全是他不及。妙极!我已吟成,谁还敢作呢?”说着,便忙洗了手提笔写出。己夹:且莫看诗,只看他偏于如许一大回诗后又写一回诗,岂世人想得到的?众人看道: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姜音似“羌”,指满清胡虏,满清同吴三桂斗得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没有肝肠的忘本吴三桂!)  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吴三桂在满清朝中沉浸太久身上有积寒,香与腥同义,吴三桂手上曾经的朱明的鲜血就算他反清也无法洗刷干净。)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忙碌一生为利禄,终究不过是沦为满清盘中餐。)  黛玉的《螃蟹诗》: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临死都在缠斗中,“喜”谐音“熙”,指康熙吃掉了吴三桂。)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双手沾满了南明皇室的血,原是朱明红朝人,如今又举起了反清旗帜有了义名)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戚:不脱自己身分。看看崇祯怎么说】  (八足,指吴三桂降清后变成满清八旗的走卒。可怜你为满清八旗卖命出力,到头来还是被满清给吃了,本是我朱明臣却误国卖国最终兔死狗烹的经历如何让我吃得下这肉喝得下这酒呢?)  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桂花南明被清灭,菊花义士亦是力难支。)  宝钗的《螃蟹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灭了南明举杯畅饮,我满清现在就盼着吃掉吴三桂呢,口水都流海了。又是“重阳”,回顾我前面解《菊花诗》,朱慈炤这是讽刺薛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宝钗的“淡极”伪装下其实是急切的觊觎渴望,口水横流啊!)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春指朱明,秋指满清,你吴三桂先是朱明臣后变满清奴;“空黑黄”是骂吴三桂枉费做了满清黑的奴才,而后又因削藩而自封为帝,你这昏了头的东西哪里有什么方向?)  看到这里,众人不禁叫绝。宝玉道:“写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大家都说骂的好!吴三桂这个东西可不就是这般货色么!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为了洗刷旧日投靠满清、残杀南明宗室的臭恶名声还是得靠打反清的菊花旗号才行。为了摆脱为满清效力多年的而积攒下的寒冷的恶名必须要靠反清打羌才成。)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兔死狗烹,现在被烹煮了的你还能怎样横行?朱明势力都已经被剿杀一空了,如今朱明天下的丰沃肥美禾熟黍香都尽属我满清了,跟你带路党吴三桂再无半点关系了!)  “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  大家一看,宝钗的诗把吴三桂的忘恩负义、反复无常的投机渔利和作茧自缚咎由自取写得实在是太绝了。  哈哈!在朱慈炤笔下,吴三桂既是乌龟(乌三龟),又是螃蟹(别漏看了“虫”字旁),正经的路上行的水中物----两栖爬虫一个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9 17: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袁崇焕+毛文龙+】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百度的朋友问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否和东林党有关系,这是个大问题,大致讲一下。{朱不离毛}  袁崇焕矫诏诛杀毛文龙还真是东林党大搞党争导致的恶果!  毛文龙所领导的东江镇,极大的牵制了后金,使得后金无法对辽西和大明本土展开有效进攻,即便有所行动也不得不在很短的时间内撤走。王在晋在辽东经略任上曾奏言:“今有毛文龙在焉,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者也。《兵法》:‘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凭鸭绿之险,居隔江之近,文龙得其所矣。奴欲长驱而肘腋之间有虿毒焉,奴一动而毒发,屡攻之而不能去其毒,其天意留之以制奴之死命者乎?……奴之畏文龙甚也!”工科给事中杨所修曰:“东方自逆奴狂逞以来,唯一毛文龙孤撑海上,日从奴酋肘掖间撩动而牵制之。”,天启赞扬毛文龙:“使奴狼顾而不敢西向,惟尔是赖!”  袁崇焕要杀毛文龙首先应该是因为毛文龙反对他的议和,这在袁崇焕与王洽的通信和上书中都明写了:“崇焕之杀毛文龙也,龙锡密语手书,往来不一,可覆案也。又崇焕与王洽书,言「关东款议,庙堂主张已有其人。文龙能协心一意,自当无嫌无猜;否则,斩其首,崇焕当效提刀之力。”“袁崇焕既杀毛文龙,欲力主款。因奏曰:臣亦不讳言款。”他要杀毛文龙以推动他的“议和”!其次当然就是也借机讨好痛恨毛文龙的东林党。  袁崇焕最终敢于实施杀害行动是由于东林党人的大力支持。钱龙锡在袁崇焕赴任前,居然主动找袁崇焕“低徊私商”,才有了袁崇焕说“入其军,斩其帅,如古人作手,臣饶为也”。在后来的调查审理中,刘侨说钱龙锡“频以书问之崇焕”,参审的群臣也认为是钱龙锡“启其端”。钱龙锡在杀毛文龙上表现得非常积极。正因为朝堂已是东林党人天下,而东林党钱龙锡、王洽等人在朝中积极支持,袁崇焕才敢胆大妄为的杀害毛文龙。  崇祯登基后,毛文龙的军饷开始出现问题。一是失去了朝鲜这个供给来源; 二是掌权的东林党集团对毛文龙军饷的刁难和吞扣。毛文龙不得不在岛上经商以补充军饷,而且需要向来往商船买粮以救济东江辽民。袁崇焕就上书奏请改东江运道:  “议仍登、莱之海禁、东江钱粮器用,俱从关门运起,至觉华登舟。即津运粮料,俱由静海、滦、乐以及觉华,必经臣衙门挂号始许往东。自兹一禁,不许一船私相往来,即往东官船,不许迫近南岸。登、莱自协营水兵之外,不许一舟出海等因。”以断绝毛文龙岛上的生活来源,结果导致毛文龙钱粮断绝,岛上辽民多饿死,袁崇焕杀毛文龙之后,立刻就向岛中运送粮食,“毛文龙既诛,岛中需米甚急,请令登、莱道府,速运接济。”袁崇焕是为了一己之私故意饿死无数辽民,他是用粮食要挟毛文龙以诱杀毛文龙!  崇祯二年六月袁崇焕矫诏杀毛文龙于皮岛,得知毛文龙被杀后,免除了后顾之忧能够长驱直入北京的后金欣喜异常,史载“清主大喜,置酒高会”,皇太极立刻发兵入关直扑北京,这就是崇祯二年十月的皇太极率十万兵马打到北京城下的“己巳之变”。  此后一直到明朝灭亡,后金满清直犯中原如入无人之境,保定、济南、兖州、高阳、固安、良乡等许多城市被屠城,数百万百姓遭到掳掠,兵部尚书王在晋指出:“‘毛文龙径袭辽阳,故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文龙杀而虏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焕之祸其真自取矣!”从此明朝不得不加大对边防的投入,在崇祯大幅减免了东林党把持的商税等,却将越来越重的辽饷等税赋加到了贫苦百姓头上,又导致农民军问题的不断严重,失去了毛文龙这道边防保障的大明从此走上了亡国之路!  毛文龙被杀最终由六十多人审理认定袁崇焕主谋,但袁崇焕与钱龙锡的通书是白纸黑字的证物,所以在东林党为主的主持的审判下,最终认定“总之两事皆(袁崇焕)自为商量,自为行止,龙锡以辅弼大臣,事关疆场安危而不能抗疏发奸,何所逃罪” ,这可是东林党主持的判决,钱龙锡在其中的实际罪责应该更大。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毛帅东江》写道“怀宗崇祯元年秋七月,起袁崇焕督师辽东。时朝议忧皮岛毛文龙难驭,大学士钱龙锡被命入都,过华亭征士陈继儒,继儒定策请诛文龙,龙锡颔之。至是,龙锡与崇焕言边事,崇焕答以从东江做起。龙锡曰:‘舍实地而问海道何也?’崇焕曰:‘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此崇焕所优为也。’遂定计去。” 这一点在杨士聪的《玉堂萃记》得到了间接地证实:“后钱龙锡因文龙之事议死,其家子弟日至陈继儒家诟詈,盖因继儒献诛文龙之策而致龙锡下狱也。”身为东林党为东林党百般辩护的杨士聪肯定不会冤枉钱龙锡,钱龙锡的家人都跑到陈家埋怨陈家的馊主意出得不好,可见钱龙锡是参与了矫杀毛文龙的!  东林党大佬黄道周上疏认为龙锡不宜坐死罪,再加上钱龙锡是崇祯任用的第一个东林党阁臣,所以崇祯最后为了面子还是没有处置钱龙锡,将辽东大好形势毁灭的钱龙锡居然仅仅是“引疾放归”!  明亡后,东林党又在满清官修明史中继续诋毁毛文龙,但我们可以从《明季北略》《国榷》等书中发现袁崇焕自己资米通敌,却矫诏诛杀救活了数十万辽民的毛文龙,捏造了罪名极其可笑的十二条大罪,无耻到了极点!眼里只有一党之私的东林党将大部分军饷给了袁崇焕,还配合袁崇焕对毛文龙的东江军进行物资封锁,好让袁崇焕以粮食为要挟诱杀毛文龙。钱龙锡是积极参与了杀害毛文龙的,却因为东林党把持朝堂,最终审议不过是“不能抗书发奸”的小罪。  虽然在己巳之变后,崇祯开始启用无党派的新人比如周延儒、温体仁等,可是崇祯依然绝不肯启用东林党人痛恨的逆案中人,而无党派新人的个别力量过于薄弱,导致东林党独大的情况难以改变,周延儒后来也是因为投靠了东林党才得以东山再起。  亡明者实是东林党!但更是大搞众正盈朝的崇祯自己!王世德在《崇祯遗录》中记述道:“闻贼陷洛阳,福王遇害。献贼陷襄阳,襄王遇害。督师杨嗣昌自谥死,自此天下大事益不可为。上忧懑不知所出,而廷臣以嗣昌死,欣然有得色,忘国徇私,幸败乐祸,任事者欲其成功,岂可得乎???”  东林党的谋私忘国实在是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崇祯不亡国行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9 18: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红楼梦+八十回+120回+王一帖】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写到“贾琏回道:“妆蟒绣堆、【己夹:一字一句。】刻丝弹墨【己夹:二字一句。】并各色绸绫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昨日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  从宝黛初见的宝玉“庙里还愿去了”到第八十回的宝玉“天齐庙还愿”收尾,还有第十七回里的“各色绸绫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昨日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这都是朱慈炤在暗示读者:描写“妆蟒绣堆、刻丝弹墨”的“各色绸绫大小幔子”即各大小章回的《红楼梦》总共只公开八十回!  那么朱慈炤到底完成了一百二十回了么?请看文中的另两处暗笔。  ----第四十一回里,妙玉拿出了“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我在前面的《妙玉的绝世难题》已经解过了即指“用曲笔隐写满清将朱明政权彻底灭亡并且完全篡改朱明历史的《红楼梦》这本大书有一百二十回”;  ----最后的第八十回《王道士胡诌妒妇方》里在宝玉焚过纸马钱粮还完愿后,朱慈炤紧接着写道:“王一贴道:“哥儿若问我的膏药,说来话长,其中细理,一言难尽。共药一百二十味,君臣相际,宾客得宜,温凉兼用,贵贱殊方。”随后“王一贴笑道:“实告你们说,连膏药也是假的。我有真药,我还吃了作神仙呢。有真的,跑到这里来混?”【庚辰双行夹批:寓意深远,在此数语。】  脂批特意提醒王道士的话“寓意深远”,那么到底是藏了怎样深远的大寓意呢?  “膏药是假”,实为《红楼梦》才是真!  这在小说的结尾处自称膏药灵验又说如有真药就做神仙的道士王一帖其实就是书中第十二回里出现的给贾瑞看病的声称“管叫贾瑞好了的”的神仙----跛足道士,也就是曾经化名为“王士元”的本书作者朱慈炤!  知道了王一帖的真实身份,那么王一帖说的“哥儿若问我的膏药,说来话长,其中细理,一言难尽。共药一百二十味,君臣相际,宾客得宜,温凉兼用,贵贱殊方。”的意思也就明了了,原来化名王士元的王一帖----实为作者的朱慈炤说: “若问我写的《红楼梦》,说来话长,其中细理,一言难尽,总的来说共一百二十回。”  第四十一回和第八十回无一不是暗示《红楼梦》已经完成了一百二十回!从第三回的以“宝玉庙里还愿”开始到第八十回的以“宝玉庙里还愿”终结,这是朱慈炤暗示读者八十回已经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轮回,再结合从第十七回的暗示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朱慈炤写完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但是后四十回的结局的公开将会彻底暴露了作者身份和《红楼梦》的主旨,必然难逃满清凶残文字狱的迫害,让朱慈炤和他的不世之作被满清彻底剿杀。为了留存自己的心血,朱慈炤只好忍痛割舍后四十回原本,将《红楼梦》“下欠的四十回”浓缩后再分割藏入前八十回的判词和书中的各处暗示以及脂批的提示中。这是朱慈炤的迫不得已的不写之写,却为世界文学留下了另一个令人惊叹的断臂维纳斯!   有人提出高鹗是没有能力续写后四十回的,我没有看过后四十回,因为看到百科词条上介绍高鹗对前八十回做了很多删改,所以也就不打算看他续写的后四十回。但是既然朱慈炤已经写完了一百二十回,那么后四十回就有被高鹗看到的可能,因为高鹗看到了后四十回的原稿,所以才能有了续写的本事,但由于后四十回没有公开,使得高鹗能够对后四十回进行更大更多的篡改。  朱慈炤因为要借书传史,所以不惜舍弃已经完成的后四十回以保证书中影射内容的纯洁和深刻,这是一种对真相的可敬的坚持。高鹗的篡改,我认为有可能是出于对《红楼梦》的珍爱和婉惜,因为没有明确结尾的作品是不完整的,又有谁能够真正透过表面看到内里的深邃?曲高和寡,更不要提满清可怕的文字狱,为了能够让《红楼梦》流传开来,倒不如将《红楼梦》阉割删改为一部纯爱情故事让它被更多的人看到。这是一种无奈的遗憾,但从客观上帮助了《红楼梦》的传播。这一点从真正的原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稀有难得就能体会到。虽然我不看被高鹗删改的《红楼梦》,但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要感谢高鹗为《红楼梦》广为人知而做出的贡献。  那么到底是什么逼迫朱慈炤割舍后四十回,又令高鹗对全书进行删改和阉割的呢?  浅谈朱慈炤写《红楼梦》的艰难环境  首先是满清的文字狱迫害。顺治四年(1647年),发生清朝第一起文字狱“函可案”。一位法号函可的和尚因藏有“逆书”《变记》而被逮捕,后来流放到沈阳。顺治五年又发生了毛重倬等坊刻制艺案。  据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卷五《清代文字狱简表》不完全统计,康熙朝文字狱约10起,最有名的就是江南的庄廷鑨的明史案,庄廷鑨是个盲人,因受“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鼓舞,也想著史留世,于是出钱从邻居明朝大学士朱国祯后人处买了史稿,请人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由于书中仍尊奉明朝年号,不承认清朝的正统,并增补崇祯朝史实,还斥骂降清的尚可喜、耿仲明为 “尚贼”、 “耿贼”,写清军入关用了 “夷寇”等字。结果于康熙二年五月二十六日,为庄廷鑨的《明史》写序的、校对的,甚至刻书、卖书、买书的以及当地官吏七十余人,在弼教坊同时或凌迟、或杖毙、或绞死,“主犯”庄廷鑨照大逆律剖棺戮尸,另有几百人受牵连发配充军。  其次就是康熙五十年的南山案。戴南山因不满清廷随意篡改明朝历史,于是通过访问明朝遗老和参考文字资料写了一本记录明末历史的《南山集》。《南山集》并无诋毁清朝的“大逆”之语,仅仅因为书中提到南明弘光帝及其年号,就不能见容于满清。康熙下旨将戴名世处死,戴氏家族凡男子十六岁以上者立斩,女子及十五岁以下男子,发给清朝功臣家作奴仆。戴氏同族人有职衔者,一律革去;给《南山集》作序的汪灏、方苞、王源等处斩刑;给《南山集》捐款刊印出版的方正玉、尤云鹗等人及其妻、子,发宁古塔充军。其他有牵连的32名官员给予降职罢官处分。整个案件牵连人数多达几百,仅判死刑者就有三百余人。后来康熙赦免了一些人的死罪,但仍然有很多人因此丧命。其同乡方孝标仅因曾提供参考资料《黔贵记事》,也和戴名世同样治罪,因方孝标已死,被开棺戮尸锉骨。方孝标之子谪戍黑龙江,“宁古塔人知书,由方孝标后裔谪戍者开之。”  满清的文化恐怖的政策是一贯的,清初最是残酷。中国史学家顾颉刚形容清朝文字狱在二百多年间基本上没间断:“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  其实红楼梦的反清悼明的主旨不能见容于满清还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满清丝毫也不能容忍作者朱慈炤的朱三太子的身份!  太子朱慈烺和朱二太子朱慈炯早已被满清杀害,唯一的朱三太子朱慈炤的存在,仍然时刻挑战着满清统治的正统性,所以满清是极尽所能地全力搜寻诱捕朱慈炤。1699年, 康熙对大学士等说:“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制造宣传攻势收买人心愚弄视听,再加上民间不断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反清复明,满清更是加大力度不遗余力地搜捕崇祯仅存的四皇子----朱三太子朱慈炤。1708年朱慈炤被捕,清廷九卿审讯之后奏报:“朱三供系崇祯第四子。”  真的找到了崇祯儿子,那么八年前还信誓旦旦地公开宣传说要世代供养明代后裔的康熙是怎么做的呢?康熙传谕大学士等:“朱三者,乃明代宗室,今已七十六岁。伊父子游行教书,寄食人家,若尽拿容留伊等之人,恐株连太多。”然后学起了六十多年前的多尔衮的旧招数,拒不承认朱慈炤的身份,朱慈炤本是崇祯帝四皇子,可康熙为了给杀掉朱慈炤找借口,居然撒谎假称崇祯的四皇子已在明亡前早夭!就这样朱三太子朱慈炤作为明代后裔, 非但没能得到康熙所声称的“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的许诺,反而被满门屠戮!而只因正与朱慈炤一起下棋而同时被捕的李方远,虽对朱慈炤的真实身份完全不知情,但仍不能幸免,全家被流放到东北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见《鸡林旧闻录》《清实录康熙朝实录》】  满清的凶残狡诈暴虐卑劣罄竹难书,好在《红楼梦》这本旷世杰作历经摧残还是终于流传了下来,苍天有眼,也终不负朱慈炤的毕生血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9 18: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十三陵+十六帝+】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第七十六回&lt;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gt;中写道:“黛玉笑道:“咱们数这个栏杆的直棍,这头到那头为止。他是第几根就用第几韵。若十六根,便是‘一先’起【{编者按:明朝朱棣系十五帝}】。这可新鲜?”湘云笑道:“这倒别致。”于是二人起身,便从头数至尽头,止得十三根。”   明朝从朱元璋到崇祯一共是16个皇帝(含被废的景泰帝在内但不算南明),其中有三位南京皇帝,在北京的皇帝有十三位,这些北京的明朝皇帝的陵寝被称为“十三陵”。  本回题目《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以“凸”“凹”开头,何为“凸凹”? 乃“不平”也,第八十回批语说【是书全是不平】。  “不平”从何而来?“凸碧”乃是喻指碧绿满清出头称王,“凹晶”即为日陷朱明国灭覆亡。  本回中专门费笔墨写了管物件的媳妇找茶钟,才知是翠缕拿给湘云,结果让湘云黛玉带走了,“杯”通“悲”,“钟”同“终”,这是暗喻翠缕满清带给朱明“悲”和“终”。  字字血泪句句悲,只为揭露不平事,这就是《红楼梦》的创作之本!
 第七十六回&lt;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gt;中写黛玉湘云在“凹晶馆“联诗: "沿上一带竹栏相接,直通着那边藕香榭的路径。【庚辰双行夹批:点明妙!不然此园竟有多大地亩了。】二人遂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黛玉笑道:“咱们数这个栏杆的直棍,这头到那头为止。他是第几根就用第几韵。若十六根,便是‘一先’起。这可新鲜?”湘云笑道:“这倒别致。”于是二人起身,便从头数至尽头,止得十三根。”   本回题目《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以“凸”“凹”开头,何为“凸凹”? 乃“不平”也,第八十回脂批写到【庚辰双行夹批:是书中全是不平。】  “不平”从何而来?“凸碧”乃是喻指碧绿满清出头称王,“凹晶”即为日陷朱明国灭覆亡。  ”竹”通 ”朱“,竹栏直通藕香榭,藕香榭暗喻芙蓉花谢藕根仍存,这是告诉读者朱明的血脉就是藕香榭的惜春!  黛玉湘云在湘妃竹墩上坐下,看着天上月水中月联诗。“湘妃”即为“舜妃”,“竹”通“朱”,“湘妃竹”乃是暗喻被天启比作“舜”的“朱由检”,“墩”其实暗指“土墩”即陵墓!原来“湘妃竹墩”乃是暗喻埋葬了“朱由检”的田妃墓。即明思陵!黛玉和湘云在湘妃竹墩上坐下,正是暗喻两人的谈话主题止于明朝的亡国之君朱由检!  “竹”通“朱”。黛玉限韵,说“若十六根,便是‘一先’起。”这“一先十六根”是暗喻“竹杆”朱明从”一先“一开始的朱元璋到最后亡国的崇祯一共是16个皇帝(含被废的景泰帝在内但不算南明)!黛玉和湘云两人数竹栏杆直棍只有十三根,北京的明帝陵寝被称为“十三陵”,这正是暗喻北京的明十三陵!  本回中专门费笔墨写了管物件的媳妇找茶钟,才知是翠缕拿给湘云,结果让湘云黛玉带走了,“杯”通“悲”,“钟”同“终”,这是暗喻翠缕满清带给朱明“悲”和“终”。  字字血泪句句悲,只为揭露不平事,这就是《红楼梦》的创作之本!
 贾政对黛玉的态度  王夫人是深恨黛玉的,正是因为贾母清虚观打醮跟她唱对台戏和宝玉为了反对“金玉缘”愤而砸玉,才有了紧接着的第三十回里王夫人痛骂并驱逐和宝玉玩笑的丫鬟金钏:“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还有后面的斥逐“眉眼象黛玉”的晴雯:“好个美人!真象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并将晴雯焚尸泄愤,其实王夫人真正想骂、想逐、想杀的都是黛玉!这一切都不过是影射周后对田妃嫉恨和迫害的真实历史罢了。  那么贾政呢?  贾政的立场其实和贾母是一样的,第十八回里写道:“因有这段原委,故此竟用了宝玉所题之联额。那日虽未曾题完,后来亦曾补拟。【庚辰双行夹批:一句补前文之不暇,启后文之苗裔。至后文凹晶馆黛玉口中又一补,所谓“一击空谷,八方皆应”。】” 第七十六回里:黛玉对湘云说道:“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因那年试宝玉,因他拟了几处,也有存的,也有删改的,也有尚未拟的。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没有名色的也都拟出来了,注了出处,写了这房屋的坐落,一并带进去与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凡是黛玉拟的贾政便一字不改全部采用,这明确写出了贾政对黛玉的欣赏和爱惜,暗示了贾政对宝玉和黛玉姻缘的支持。  可惜贾政影射的国家政体和贾母影射的朱明的列祖列宗一样都是虚化人物,王夫人才是真正掌握实际权利的“王”和“夫人”,也就是现实中的“当权派”。  选美中“丰容无双多才艺”的田秀英优势明显,最终却是排名最后的周后因为东林党的人为运作而意外胜出,贾母贾政与王夫人的分歧抗衡正是朱慈炤隐写这天意 与 人为之间的角力,最终结果也印证了俗语的“三分在天,七分在人”,可叹!
为何凤姐要撵周瑞家的儿子?  第四十五回里写道:赖嬷嬷因看见周瑞家的,便想起一事来,因说道:“可是还有一句话问奶奶,这周嫂子的儿子犯了什么不是,撵了他不用?”凤姐儿听了,笑道:“正是我要告诉你媳妇,事情多也忘了。赖嫂子回去说给你老头子,两府里不许收留他小子,叫他各人去罢。”赖大家的只得答应着。周瑞家的忙跪下央求。赖嬷嬷忙道:“什么事?说给我评评。”凤姐儿道:“前日我生日,里头还没吃酒,他小子先醉了。老娘那边送了礼来,他不说在外头张罗,他倒坐着骂人,礼也不送进来。两个女人进来了,他才带着小幺们往里抬。小幺们倒好,他拿的一盒子倒失了手,撒了一院子馒头。人去了,打发彩明去说他,他倒骂了彩明一顿。这样无法无天的忘八羔子,不撵了作什么!”赖嬷嬷笑道:“我当什么事情,原来为这个。奶奶听我说:他有不是,打他骂他,使他改过,撵了去断乎使不得。他又比不得是咱们家的家生子儿,他现是太太的陪房。奶奶只顾撵了他,太太脸上不好看。依我说,奶奶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22:00 , Processed in 0.0669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