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5-3 13: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湘云为什么没被当作宝二奶奶的人选?
栖鸿看红楼
栖鸿看红楼
文人
112 人赞同了该回答
很简单,因为史侯下手快,根本没等到湘云成为宝二奶奶候选人,就及早替她订了婚了。

张爱玲在《琉璃瓦》中说:“女儿是家累,是赔钱货,但是美丽的女儿向来不在此例。”为什么美丽的女儿不是赔钱货?因为美丽——也不是只有几分姿色就可以,还要性格才学声誉种种,简而言之,是综合素质高——的女儿可以缔结高贵的婚姻,为娘家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这个道理,懂的都懂。如果实在不懂,看看元春也就懂了:元春封妃之前,“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而元春封妃,又给贾家事业来“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






湘云同样是综合素质高的女孩子,不止美貌。所以她同样可以给家族事业来助力。即使不进宫,也一定要跟权贵结亲,而不会以她的小情愫小感情为择偶的依据。这是一定的。

而宝玉呢,只是在贾母的宠爱里、在大观园的范围里,是“凤凰”似的存在。出了这个范围,也只有傅试这样的暴发户、花自芳这样的小家小户,才会把他当一回事。






其实在黛玉、宝钗到来之前,贾母、王夫人、甚至是史鼎,未必没有考虑过这门婚事的可能性。但是孩子们还太小,还有待考察——男方要考察女方,女方也要考察男方——所以没有急着定下来。

从贾府的角度看,有了钗黛这两个更适合的女孩子的出现,湘云已经不在考虑之列了。但这个话也不会轻易说出来。冒冒失失地告诉人家:“我不想娶你侄女做儿(孙)媳妇”,会不会被啐一脸?






从史侯的角度来看,贾母再怎么说也是他的姑母,万一提出婚事,拒绝就难免尴尬。所以在趁着贾母提出之前,找一个更适合——不是适合湘云,而是适合史家发展、能提供助力——的人家,把湘云许配出去,才符合史家的利益。

于是有了第三十二回:“大姑娘,听见前儿你大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5-3 16: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朱由桵+贾惜春+】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朱由桵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朱耷(da)(1626-1705),出生于明朝年间,本名朱统 (上边为"林"字,下边为"金"字),传为八大山人之名,别号八大山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在此期间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来为了传宗接代,改为当道士。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朱耷在绘画上独辟蹊径,是清代水墨写意画派的大师,对后世画家的影响很大。明末清初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基本信息
本名
朱耷

别称
朱统  (上边为"林"字,下边为"金"字)

字号
别号八大山人

所处时代
明→清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今江西南昌


出生时间
1626年

去世时间
1705年

主要作品
《牡丹孔雀图》、《传棨写生》册、《墨花图》、《杂花卷》等

主要成就
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职业
画家

法名
传綮

目录
1简介
2重大成就
3生平
4艺术成就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他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他的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

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亦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八大山人的山水和花鸟画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化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其简笔写意花鸟画。他的书法亦与他的绘画风格相似,极为简练,风格独特,常有出人意料的结构造型。 江西省南昌市现有八大山人纪念馆。

折叠编辑本段重大成就
朱耷的绘画在当时就名重于世,对后世的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以至现当代的画家均有深刻影响。有《牡丹孔雀图》、《 传棨写生 》册、《 墨花图 》、《杂花卷》、《河上花图》、《兰亭诗画册》等传世。

八大山人的书画有少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已不复得见。如:《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鱼乐图卷》、《杂花图卷》以及《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大石游鱼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墨松图轴》、《秋荷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四帧绢本浅绛山水大屏》,以及许多条幅,册页中的花鸟鱼鸭,山水树石等。书法方面有《临兰亭序轴》、《临"临河叙"四屏》,以及各大家法帖和行草诗书轴册等,都在国内外的博物馆、

院中珍藏。 朱耷的画作在东方尤其在日本备受推崇,并在世界画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着"东方梵高"的美誉。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
他原名统 (上边为"林"字,下边为"金"字),又名朱耷,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个山驴、人屋、良月、道朗等。后做道士,居"表云谱"。入清后隐其姓名,削发为僧时取法名传綮,字刃庵,用到康熙庚甲(1680年)55岁。号雪个始于41岁,用到55岁。号个山始见于46岁,直到59岁,他还有驴、驴屋、人屋等号,驴款最早见于56岁,最晚是58岁。

人屋、驴屋同时使用,60岁以前使用的字,号尚有法堀、掣颠、纯汉、綮雪衲、卧屋子、弘选等。朱耷为僧名,"耷"乃"驴"字的俗写,至于八大山人号,乃是他弃僧还俗后所取,始自59岁,直至80岁去世,以前的字均弃而不用。

所书"八大山人"含意深刻,"八大"与"山人"紧联起来,即"类哭之、笑之"作为他那隐痛的寄意,他有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成就
八大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

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

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

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他的山水画多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他用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却绝无秀逸平和,

明洁幽雅的格调,而是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

他的用墨不同于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润明洁,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润明洁。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八大山人与别人润得不一样。一个画家,在艺术上的表现,能够既不同于前人,又于时人所不及。

他的花鸟画成就特别突出,也最有个性。其画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如画鱼、鸟,曾作"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其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僧时属早期,署款"传綮"、"个山"、"驴"、"人屋",多绘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以卷册为多。

画面比较精细工致,劲挺有力。

50岁至65岁为中期,画风逐渐变化,喜绘鱼、鸟、草虫、动物,形象有所夸张,用笔挺劲刻削,动物和鸟的嘴、眼多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鸟多栖一足,悬一足。65岁以后为晚期、艺术日趋成熟。笔势变为朴茂雄伟,造型极为夸张,鱼、鸟之眼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他画的鸟有些显得很倔强,即使落墨不多,却表现出鸟儿振羽,使人有不可一触,触之即飞的感觉。有些禽鸟拳足缩颈,一副既受欺又不屈的情态,在构图、笔墨上也更加简略。

这些形象塑造,无疑是画家自的写照,即"愤慨悲歌,忧愤于世,一一寄情于笔墨"。他在题黄公望山水诗中写道:"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与宋山河。表现出他的民族意识。八大山人的画在当时影响并不大,传其法者仅牛石慧和万个等人,但对后世绘画影响是深远的,他的艺术成就主要一点,不落常套,自有创造。

他的大写意,不同于徐渭,徐渭奔放而能放,八大山人严整而能放。清代中期的"杨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巨匠,莫不受其熏陶。

折叠文化贡献
1、八大山人一生以主要的精力从事绘画,他襟怀浩落,慷慨啸歌。

由于时代特点和身世遭遇,他抱着对清王朝誓不妥协的态度,把满腔悲愤发泄于书画之中。

所以画中出现是鼓腹的鸟,瞪眼的鱼,甚至禽鸟一足着地,以示与清廷势不两立,眼珠向上,以状白眼向青天。

他常常把"八大山人"四个字联缀起来草写,形似"哭之"、"笑之"字样。

他还有很多隐晦艰涩的诗句跋语,表示对清廷极端的仇恨和蔑视。

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表现了鲜明的爱和憎。

如脍炙人口的《孔雀图》及其题诗:"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

辛辣地讽刺了那班头戴三眼花翎乌纱帽的汉族大地主屈膝求荣、投降新主子的奴才丑态。

有一幅山水册页题云:"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

"他称慕五代北宁间画家董源、郭熙,以其独特笔墨描绘没有受外族侵凌的宋朝江山,而激发起热爱故国的思想感情。

2、《鹊石图轴》(现藏画家八大山人纪念馆),画中描绘着两只喜鹊立于大石之上,究其画意,具有鹊巢鸠占,翔集浣磐的含义。《诗·召南·鹊巢》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传云:"尸鸠不自为巢,居鹊之成巢。

"八大山人作此喻以讽刺清贵不善自谋而强占别人地主。并着意表现双鹊集栖于磐石之上,这不是尸鸠可以占据和动摇得了的。

3、他常画的莲荷松石、梅兰竹菊、芦雁凫鹤、鱼鸭鹰鹿等等,大都象征他性格的倔强与高风亮节。他一生坚不为清廷权贵画一花一大石,而一般农民、贫士、山僧、小儿却很容易得到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这种不屈于权势的精神,历来为人们赞赏与称颂。

艺术成就

4、八大山人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他以绘画为中心,对于书法、诗跋、篆刻也都有很高的造诣。

在绘画上他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他取法自然,笔墨简练,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

折叠他人评价
①三百年来,凡大笔写意画派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响。清代张庚评他的画达到了"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的境界。他作画主张"省",有时满幅大纸只画一鸟或一石,寥寥数笔,神情毕具。他的书法具有劲健秀畅的气格。篆刻形体古朴,独成格局。

朱耷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自辟蹊径。

他的花鸟画,远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画风和宋文人画家的兰竹墨梅,也受明林良、吕纪、陆治的技法影响,

尤致意青藤白阳的粗放画风。

②他的山水画,远尚南朝宗炳,又师法董、巨、米芾、倪、黄以至董其昌等人的江南山水。

③在书法方面,他精研石鼓文,刻意临写汉、魏、晋、唐以来的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为多。

④ 朱耷绘画艺术的特点大致说来是以形写情,变形取神;着墨简淡,运笔奔放;布局疏朗,意境空旷;精力充沛,气势雄壮。他的形式和技法是他的真情实感的最好的一种表现。朱耷对艺术修养与功力铸锻,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读书至万卷,此心乃无惑;如行路万里,转见大手笔。"他认为画事有如登高,"必频登而后可以无惧",说明他对艺术不断磨炼的精神。清初画坛在革新与保守的对峙中,八大山人是革新派"四大画僧"中起了突出作用的一人。

无论是他笔下的花鸟或山水,堪称得是惜墨如金,寥寥数笔写就的形象结构中几无一赘笔,这就是他之所以能自成一家的最值得关注的特点。

然而,我们细察八大山人特创的个人风格之中仍然包涵着极其深邃的历史传统渊源,而绝不是那种浅薄幼稚的"反传统"论者认为"创新"必然排拒"传统"的胡涂见解。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乃是从明代的白阳(陈淳)、青藤(徐渭)一脉传承而来,但经过了他的"简化"笔墨的创新;而他的山水画,

则直接从董其昌的画法中化出,故仍为"南宗"传人--老祖宗仍为董(源)、巨(然),但经过了董其昌的创新,

再传而至八大山人,不断"创新"的过程之中仍包涵着不变的深厚传统,两者决不矛盾。正如八大山人在他的这幅《仿董巨山水》的题跋中所说:董巨墨法迂道人犹嫌其污,其它何以自处耶。知古人雅处今人便以为不至……

"迂道人"指倪瓒,意思是说倪云林虽从董、巨传统而来,但有他自己的独特创新,因此董、巨的墨法在他看来就"嫌其污"了。这一点为八大首肯,他也认为学古人不能死学,必须能变。正如董其昌也曾说过:"学古人不能变,便是篱堵间物。

巨然学北苑(董源),黄子久学北苑,倪迂学北苑,一北苑耳,而各各不相似,他人为之,与临本同,

若之何以能传世也"。

而一向被人谥为"摹古派"的王原祁更说过:"画须自成一家,仿古皆借境耳"。可见,明清时代有许多画家喜欢自榜"临"、"仿"古人,其中心思想只是强调继承传统,而绝非像陈独秀所说的"只知临摹,不会自家创作"本文介绍八大山人的这幅《仿董巨山水》,虽自称"临"董、巨,但我们如果把董、巨的作品与之相比较,即可见得两者的差异是十分巨大的。

而事实上,这幅作品的丘壑结构、笔墨形式,更接近了董其昌的风格,但又比之更为简结精炼,完全属于八大山人"自成"的"一家"。

八大山人身处明清移祚之际,他个人又属天潢贵胄而历国破家亡之痛,这种现实生活的际遇自然会在他的心灵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并且在他的审美情感和艺术创作中有所表露--他笔下的艺术形象中孕含着一种孤僻、冷峻、忧伤的情感内容,乃植根于他一生坎坷的经历。正如郑板桥题他的画时所说:"墨点无多泪点多"。

诚为切中肯綮之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5-3 18: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111原创 崇祯皇帝自杀是一个谎言?这封遗书揪出了真正的幕后凶手 2022-04-10 13:52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成百上千,但要说起最有气节的皇帝还非崇祯帝朱由检莫属。1644年4月,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年仅32岁的明朝末帝朱由检无颜面对亡国的惨痛现实,无奈之下自缢而亡,与延续了近300年的大明王朝一同告别了历史舞台。
在崇祯帝朱由检吊死之前,他含恨写下了一段遗言,这段遗言我们都很熟悉。朱由检在遗言上写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朱由检通过这道遗书向后世人交代了自己求死的原因,但是仔细分析,我们还能发现隐藏在这道遗书背后的关于崇祯帝死亡的真实秘密。
命运有时候确实是上天注定好的,就拿朱由检来说,按照明朝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制度,作为天启皇帝朱由校同父异母弟弟的朱由检是无论如何都成不了大明的末代皇帝,但偏偏朱由校一生无子,天命最终把朱由检推上了明朝历史的大舞台。
我们暂且不论朱由检的政治能力如何,单从他从政十七年的态度来说,朱由检还算的上是一位明君。唯一遗憾之处在于,他面对的敌人太过强大了。
我们言归正传,来说说隐藏在崇祯遗书里的秘密。崇祯帝在遗书中说:“诸臣误朕也”,这句话并不完全是崇祯帝在推卸自己的责任,事实是他最终的死和文武大臣们是有直接关系的。
崇祯帝16岁继承明朝大统,上位不到三个月就独自收拾了专断国政的前朝宦官魏忠贤,不到一年时间就完全肃清了阉党的残余势力,这样雷厉风行的政治魄力为崇祯皇帝赢得了一个明君圣主的光荣称号。而年幼的崇祯帝是爱面子的,是喜好虚荣的,这个荣誉称号更像是一个无形的枷锁牢牢锁住了崇祯帝,让他在17年的执政生涯里蹒跚前行。是群臣在告诉他、也是他自己在告诉自己:“你是明君圣主,你要重振大明王朝,任何时候都不能妥协”。
朱由检是勤勉的,无奈他接过的大明朝是一个风雨飘摇的烂摊子,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已经让明朝走向末路了。但是对于心存大志的崇祯帝还对大明朝抱着一丝希望,即使是在李自成已经叩响了北京城大门之时,他仍不忘为明朝的出路考虑。
1644年初,朱由检心里有了一个想法,他觉得迁都南京是一个不错的出路,但是他作为一个明君圣主是不可能主动提出迁都的。于是他找来了提出迁都意见的李明睿,二人秘密的交谈了一个晚上,最终达成了意见。
第二天早朝,李明瑞按照朱由检的意思提出了迁都南京的建议,但是令崇祯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建议一提出就遭到了文武百官的坚决反对,甚至群臣一致请求杀了李明瑞。朱由检见此状,无奈只得放弃了自己精心策划的这场保明计划,逃跑对于崇祯帝来说已无可能,他要做群臣心目中的明君圣主,他还要做史册中气节高尚的忠烈皇帝,因此摆在他面前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死守到底,与明朝共存亡。
1644年四月,北京城破,作为明朝掌舵者的朱由检英勇殉国,把哀叹留给后世,把功过是非的争议留给了后世。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当时群臣同意迁都南京,历史的最终走向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5-3 18: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祯皇帝自杀的真相揭秘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解密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朱由检对于内城已经陷落似乎将信将疑,带领心腹太监王承恩跑到煤山(景山),四处?望,但见烽火烛天,确信内城陷落无疑,才返回乾清宫布置应急善后事宜,他要在自己殉国之前,命令家属先殉国。
他对周皇后说:大势已去,你身为“母仪天下”之人,应该选择光彩而节烈的死。周皇后伤心地痛哭,说道:妾身跟随陛下十八年,今日一同死于社稷,死而无憾。两人泪流满面,相对无语。

接着,他要左右侍从传旨给嫔妃和懿安太后(天启皇后),命她们自尽,不要坏了皇祖爷的国体。然后吩咐:传主儿来。所谓“主儿”,就是他的三个儿子——太子及定王、永王。

三个儿子赶来,他叫宫女取来旧衣服,亲自给他们换上,系上衣带,告诫他们:你们今日是太子、亲王,城破以后,就是小民了,各自逃生去吧!不必怀恋我,我必定要为社稷而死,否则没有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你们千万要小心谨慎,如果遇到做官的人,年老的称呼老爷,年轻的称呼相公;如果遇到平民,年老的称呼老爹,年轻的称呼老兄;文人称呼先生,军人称呼长官。然后交代一句:万一不死,将来不要忘了报父母之仇,不要忘了我今日的告诫。这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临终嘱托,在深宫之中长大,不了解外界世俗民情的皇子,如何在这个乱世安身立命。父子亲情中流露出无限的感慨,终于在临别时爆发出来,大声地嚎叫:你们三人为何不幸而生在我家!说罢无所顾忌地大哭起来,左右的侍从都被这生离死别的情景感动得失声痛哭。

周皇后在诀别三个儿子后,痛哭着返回坤宁宫。朱由检目送太监带着三个儿子出宫,急忙来到坤宁宫,看到周皇后已经上吊自尽,连声说:好!好!十六岁的长平公主(朱由检的长女)在一旁哀伤地哭着。这样一位婷婷玉立的花季少女,落入敌人手里,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又不忍心叫她自杀,朱由检只得自己下手,结束她的生命。叹息着对她说:你为什么生在我家?乘她不备,拔剑向她砍去,公主本能地用手臂挡了一下,手臂被砍断,血流如注,当即昏厥过去。

农民军进入紫禁城后,以为她已经死了,把她抬到外公周奎家,料理后事。不料五天以后,她苏醒了。顺治二年,长平公主请求出家为尼,清朝当局没有批准,要她与朱由检选定的驸马都尉周世显完婚。次年,她因思念父母,过度悲伤,吐血而死,年仅十八岁。松江人张宸深深为之感动,写了一篇《长平公主诔》,用典雅的文字来哀悼这位不幸的公主。

却说朱由检从坤宁宫赶往南宫(仁寿殿),命令宫女动员懿安太后张氏自缢,便仓促离去。张太后并不知道外界的情况,没有自缢。次日凌晨,宫女喧哗,慌乱一片。张氏知道大事不好,便悬梁自尽。宫女把她救下,送入侧室休息。几个时辰以后,张氏在侧室自缢。农民军先头部队进入宫内,砍断绳索,张氏逐渐苏醒。这时农民军将领李岩进来,他一向敬佩太后,命令士兵不可对她凌辱。当天晚上,张氏从容自缢。后来,清朝当局把她安葬于熹宗的德陵。

朱由检从张太后那里出来,已经是深夜了。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必须尽快为自己安排光彩而体面的死。轮到他选择去路了,他要壮烈地告别人世,告别他临朝十七年的紫禁城,告别他的“皇祖爷”朱元璋一手打下的天下——大明王朝。

然而,这种壮烈的告别,实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天空一片黑暗,一片寂静,没有任何的旁观者和见证者。朱由检在司礼监太监王承恩陪同下,来到煤山(景山),在寿星亭附近一颗大树下,上吊自尽,王承恩随后也上吊殉葬。他们两个在黑暗阴冷的夜空中,形影相吊,终于和纷繁扰攘的人世永远告别了。

这是一个值得历史铭记的重要的时刻,即: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后半夜,也就是十九日的子时(午夜一点左右)。

朱由检的死,没有目击证人,是极为秘密的,宫内人员都不知道他的下落。李自成进宫后,四处寻找,终于在二十二日才发现。

根据发现遗体的太监追述,后人在野史中记录了朱由检殉国的大致情况。不妨约略摘引一二,以飨网友。

文秉《烈皇小识》说:二十二日在后苑山亭中看到先帝遗体,与王承恩面对面自缢。先帝用头发覆盖面孔,身穿蓝袍、白夹衣、白绸裤,一只脚的鞋袜脱落,另一只脚穿着绫袜和红色复底鞋。袖子上写着一行字:“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于天上,不敢终于正寝。”

赵士锦《甲申纪事》说:二十二日,在煤山松树下搜得先帝遗体,与太监王承恩面对面自缢。左手写着“天子”二字,身穿蓝袖道袍、红裤,一只脚穿着靴子,一只脚靴子脱落,头发蓬乱。

陈济生《再生纪略》说:二十二日近午时分,才得到先帝的死讯,同司礼监太监王某,在煤山红阁自缢。先帝在黑色镶边白色绸背心上,留下御笔血书:“诸臣误朕,朕无颜见先帝于地下,将发覆面……”

冯梦龙《甲申纪闻》说:先帝披头散发,身穿白绸夹衣、蓝纱道袍、白绸裤。一只脚光着,一只脚穿绫袜、红色复底鞋。在衣带上写着血书:“……诸臣误朕也,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以发覆面而死……”

各种记载大同小异,可见情况大体没有什么出入。

朱由检生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二月二十四日,死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终年三十五岁(中国传统以虚岁计)。他的死,意味着明朝的灭亡。明末复社诗人吴伟业的长诗《圆圆曲》,头一句“鼎湖当日弃人间”,写的就是朱由检煤山自缢的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368715.html

相关阅读:华裔空姐道出原委:曝光911撞机前最后内幕
李隆基废太子:为何在一日之间连续废三位皇子
揭秘1995年成都闹?尸秘闻
死刑犯被解剖 人皮当封面并不罕见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的内幕是什么?只为集权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5-3 18: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有人说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历史上最大谎言?
古今历史长河
2018-06-09 22:38
所谓天子守国门代表的到底是什么意思?代表北京离边界近吗?(网上很多人说明朝疆域如何广阔,如果按他们的说法,蒙古和东北就是大明的领土,那北京也就谈不上是国门)如果天子守国门是指离边界近,那秦、西汉和唐在关中建都,离西北边界距离也近,北宋开封到辽国,几乎是一马平川,为什么没有人说他们是天子守国门?

自古南方建都的南宋和东晋等国,很多时候离北方几乎一江之隔,他们不也是天子守国门?至于说是为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其实自宋以来,南方的经济水平就已超过北方,南方的叛乱也不少,北宋的方腊,明朝时的土司叛乱,以至后期清朝的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南方的控制也未必就合格。

北京离北方游牧民族近,有助于加强北方的防御,但同时也容易兵临城下,自明英宗到嘉靖都发生过,一直到崇祯,朱棣的儿子和孙子也曾想迁回南京。所谓天子守国门,不过是天子迁都而已,和守国门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如果朱棣是被封为秦王,基本上他夺取江山后会迁都西安的,至少不会是北京。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分别对应了明朝史上面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此次迁都使得北京成为京城,也让北方最重要的屏障成为帝国最重要的地方。天子当然居于北京城内,当然也就是立于国门上。

纵观明朝,没有哪一个皇帝在北京危险之时选择放弃北京,土木堡之变没有,皇太极入关没有,所以这句话没有错。

第二件事,崇祯皇帝煤山殉国。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队攻入了北京城内。此时的崇祯皇帝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叹息“文臣皆可杀”。他在杀了皇后,后妃,皇子,公主之后带着贴身太监去了故宫后面的煤山寻死,临死前留下遗言“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可悲可叹,可惜可恨呀!

“君王死社稷”被人当成明朝的专属当然也有原因,那就是明末的文官武将,尤其是文官,几乎没体现出来他们对国家所存在的价值,当时东林党得势吧?东林党高层钱谦益知道吧?南京城即将被攻破时,钱谦益这个老匹夫在柳如是劝他殉国的时候,竟然说水太冷了,都要死了你还怕会感冒还是怎么样?

当时的政治利益集团有钱吧?可是朱由检就是筹不到钱,因为他们不肯给,在国家存亡之际仍然不舍得拿出来。再看武将,祖大寿、洪承畴、孔有德、吴三桂等人相继降清,只有朱由检,自己灰溜溜跑到煤山自尽,这皇帝可以啊!誓死不降,果真是“君王死社稷”啊!于是朱由检被抬高了,高到云端看不见。可这能怪谁?只能怪朱由检没本事。

因此,说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谎言,这当然是谈不上的,人家明朝确实做到了的,朱由检可没像刘禅、李煜他们那样投降,他是真死在社稷上。可是,这句话却也绝不是明朝的专属代言,更不是明朝独有的誓言,只是战略必须如此,更是职责所在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5-3 18: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末日:离自杀还有8天的朱由检,经历了最绝望的1天
播报文章

扒聊娱秀娟
关注
2020-08-20 11:04
《奇迹mu》网页版重磅来袭,翅膀、装备一应俱全,你准备好了吗?
《奇迹mu》网页版重磅来袭,翅膀、装备一应俱全,你准备好了吗?
奇迹bt版_本刀刀冰冻_刀刀切割!
奇迹bt版_本刀刀冰冻_刀刀切割!
热门微端网络游戏_游戏大全!
热门微端网络游戏_游戏大全!
中国历代的亡国之君中,明朝的崇祯帝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位。他在位的最后几年里,明王朝的日常简直成了一幕活脱脱的人间闹剧。狡猾的农民起义军首领,攻势凌厉的东北清军,胸中满是愤懑的普通百姓,一群首鼠两端,虽是满口仁义却无计可施的大臣……这些角色将一个可怜的皇帝几乎逼到了死角。


如果我们拨开层层历史迷雾,就能看见这种处境之下的皇帝是多么的绝望,又多么的孤立无助。
现在是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日——距离帝国灭亡,皇帝自缢仅剩八天。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日注定是个谎言充斥的日子,这在本年初就已有所预兆。这年正月初一,后金改国号为清,两天之后,李自成又在西安僭号,国号大顺。短短两天之间,中原局势已经变得不可控制。
正月初三日,李自成给远在北京的崇祯帝下战书,吊诡的是,约战的时间就定在本年三月十日。可谎言很快掩盖了这一事实,当这封战书被投往兵部时,当值的官员竟然声称这是一封恐吓信,并以其中有诈为由斩杀了送信人。于是,警报被轻松掩饰过去,谎言战胜一切,皇帝对局势的变化毫不知情。


闯王李自成
及至三月十日,李自成的军队已经攻陷阳和堡(大同之西),京师门户洞开。惊慌的信使一遍又一遍驾着气喘吁吁的快马来到北京,他们告诉内阁大臣,大事不妙!这些大臣们有的面面相觑不发一言,有的谈笑风生假装没听见,这件事就又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谎言在这天还体现在大臣们的“正直”上。工部尚书范景文在这天谏言崇祯做南迁之际,反惹得皇帝当庭发怒,一群朝臣也跟风斥责,说他贪生怕死,惑乱人心。这些大臣看似忠义,实则八天之后就改换了门庭。反倒是范景文,在得知崇祯死讯后留下遗书:“身为大臣,不能灭贼雪耻,死有余恨。”然后再双塔寺旁的古井自杀。


范景文像
这天最大的谎言要数“征戚助饷”一事。面对着浩浩荡荡的农民大军,虎视眈眈的北方强敌,内府空虚的崇祯帝在三月十日发出号召,求大臣和亲戚们捐款,给防守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可结果呢,这些大臣们纷纷哀叹家境贫寒,平时清廉,并没有什么积蓄。魏藻德身为内阁首辅只捐了五百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一万两……崇祯的意思是“以三万为上等”,但没有一笔达到此数,最高一笔只二万,大多数“不过几百几十而已”,纯属敷衍。更多的权贵在哭穷、耍赖、逃避,有的把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练摊,有的在豪宅门上贴出“此房急售”……


万不得已之下,崇祯帝只得动员自己的岳父周奎,希望他做出榜样。周奎身为嘉定伯,任职兵马司,在苏州拥有大量田宅。崇祯帝让他允公允私捐出10万两,周奎一口咬定家里并无余财。崇祯心软,把价位降低到2万,周奎则表示:只能拿出1万。即使这1万两,其中的5000也是身为皇后的女儿实在看不过,私下帮他的。到最后,周奎仅仅捐献了3000两。
在这无数谎言交织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相见崇祯帝当时的绝望。以至于他发出了略带讽刺的预言:“去岁谕令勋戚之家捐助,至今抗拒,全无急公体国之心,就是省直乡绅也不捐助。及至贼来,都为他有了,怎么这等愚?”


及至贼来,都为他有了,怎么这等愚?
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日这天是讽刺的,这一天,谎言从上到下弥漫开来。农民军的警告被当做恐吓、将士的告急被当做无中生有、迁都的建议被当做贪生怕死、大臣们反将吝啬、自私、隔岸观火当做唯一的真实。


煤山自缢
八天后,北京城破,崇祯皇帝看着满城烟火在煤山上吊自缢。临死前,他说:“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八天后,李自成进京,那批当初声称没有余财的权贵们,以实际行动兑现了当年崇祯的预言——他们共被义军榨出七千多万两白银。

崇祯帝朱由检的书法—兼议崇祯真后悔杀死魏忠贤?2017-01-17 12:31


  作者丨胡丹
  本文讲两件事:首先,介绍并请大家赏析一下崇祯帝朱由检书法。崇祯御笔墨宝存世者极少,本文介绍的三块碑刻,包括了行、草、正三种字体,甚是难得。其次,简单谈论一个问题:崇祯真的后悔杀死魏忠贤吗?
  先来看碑文中的崇祯帝书法。
  下面这块碑,额题“崇祯御笔”,确为崇祯帝亲笔无疑。该碑刻于崇祯十二年四月十八日,共收崇祯七年到十二年亲笔行书谕旨五道,受谕人及刻碑人皆为司礼监太监曹化淳。《北京图书馆藏历史石刻拓本汇编》在收入该碑时,题为《奖谕曹化淳谕旨碑》。
  此碑分上下两段,上段右为“崇祯七年五月十二日京军援豫著捷钦奉御笔奖谕”,左为“崇祯八年二月二十五日省愆居密奏钦奉御批”,下段从右到左为三道御批,除了一份奏改皇太后神主的批复,另两道为曹化淳“请告”(请求辞职),崇祯帝的亲笔慰留。
  从这几道御批来看,崇祯帝的行书甚是俊朗有神,而他的草书亦甚飘逸,行笔自然,雄浑一气,不见斧凿。如下面这块刻于崇祯十一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的御笔碑。《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题为《赐曹化淳法书碑》——
  再来看崇祯帝的楷书(正书)。下面这块奖谕碑,刻于崇祯十二年六月二十九日,在《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题为《奖敕曹化淳缉匪功劳碑》——
  碑文所收三道奖敕,从左到右,分别颁布于崇祯十年四月十日、六月九日和十二年六月二十九日,其对象是“总督东厂官旗办事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我们知道,东厂掌缉捕,曹化淳以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身份(也就是宦官的总头子,或称首珰)兼领东厂,他因为“缉获土寇”有功,得到皇帝亲笔书写的奖敕(以皇帝名义颁发的敕谕,一般都由翰林院书写,皇帝亲笔的极少)。如此莫大的容光,曹化淳自然视为珍宝,在崇祯十二年六月将三道奖敕刻入石碑,以为炫耀。
  曹化淳在立这块奖敕碑时,身份极高,如碑文所载,官衔很长:“提督礼仪房、大庖厨、总督忠勇勇卫营军务,总提京营戎政,兼掌御马监、内府供用库印司礼监掌印太监。”表明曹化淳以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身份,督领包括东厂、京营(相当于禁军)戎政在内的多项重要职事,是内府头一号的大太监。
  然而碑文没有说明的是,在六月份刻这块碑时,曹化淳已经于四月“告病”,就是病休了。
  以上三块碑石都立在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此处要么是曹化淳的私宅,要么是他捐资修建的寺庙。从碑文来看,崇祯帝书法可称上佳,可见他在练笔上用力颇勤;且与以往明代皇帝书法多见于书画作品不同,崇祯帝的这几幅书法,都是御批与拟写谕旨等政务活动,足见崇祯帝勤政不虚。
  往往书法好的人,也是藏纳很深、心思很重的人,崇祯帝也一样。
  (影视剧中的崇祯帝)
  崇祯帝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疑猜忌,无论是内外臣工,很少能得到他持之以恒的信任。就说这几块碑文中的曹化淳吧,他出身崇祯帝的潜邸信王府,信王即位后,升为文书房太监,后来经过崇祯帝亲自出题考试,擢为司礼监随堂、秉笔太监,进而掌司礼监印,兼领东厂、京营戎政,可谓崇祯年间最大的大太监。然而几年后,曹化淳依然失宠了,在崇祯十二年四月退休,从此再也没有起用。
  崇祯帝即位后做的第一件大得人心的事,就是罢黜大太监魏忠贤。魏忠贤在贬谪途中自杀后,又钦定“逆案”,予以阉党沉重的打击。只是后来国势日衰,崇祯帝又不信任文臣武将,于是又开始信用宦官,令其出外监军、领兵,宦官势力在明末有一度死灰复燃。可依旧不能挽救大明日渐倾覆的命运。这时就传出一个话来,说曹化淳某日向崇祯帝进言说,当年要是不杀魏忠贤,今日国事必不至此。这种说法现在被许多网络历史写书重新捡起来,大书特书,曾有网友还就此询问过我。
  实际上这种说法根本不可信。
  多的话我们不说,我只说一点:曹化淳不可能对崇祯帝说这样的话。我们知道,魏忠贤在专权之初,进谗并残酷杀害了司礼监太监王安,并将王安名下内官尽加贬斥。在天启那几年,凡是王安名下官员,都没好日子过,全靠边站了。而曹化淳就是王安的名下官。他跟魏忠贤是有很大的私仇的,他纵是比较认可魏忠贤的能力,亦岂能昧心替魏忠贤说那样的好话?
  这话是哪里来的呢?应该是被打入“逆案”,一心寻求平反的那些无良官员的编造。事实是,崇祯帝尽管在位期间,迫于无可奈何的国事,虽曾一度重新起用宦官,但他坚持一点,就是绝不为魏忠贤及逆案平反。那些逆案有名的官员,只能借“大明将亡,实是因为没了魏忠贤”这样无耻的谎言来淆乱人心。他们当年没能骗得了崇祯帝,我们今天怎么能被他们骗了呢?
  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hdshuoshi(皇帝说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5-3 18: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美最香的皇妃,躺过的枕席“皆有香气”!
2017-07-29 14:24:42 来源: 创作者_CC99  举报
0
分享至

在明朝崇祯皇帝的后宫中,有一位田贵妃,据说是朱由检后宫中最漂亮的女人,她不但人长得美,最奇特的是,她身上还天生带有香气,说她“虽酷暑热食,或行烈日中,肌无纤汗,枕席间皆有香气”。所以,这位田贵妃自然成为崇祯的最爱,受到崇祯诸多宠爱,却终不能改变其红颜薄命的宿命。


史载,皇贵妃田氏,陕西人,本名田秀英,左都督田弘遇之女。崇祯元年(1628年)封礼妃,进皇贵妃。田氏“生而纤妍,性寡言,多才艺”,尤善抚琴。因为他的父亲田弘遇曾在扬州担任过千总,田秀英就在那时出生在扬州,很多人也认为她是扬州人,并且她还有一位精通音律和绘画的母亲,自幼教习田秀英,所以,她充分具备扬州美女温文尔雅、多才多艺的特点。


田秀英的父亲田弘遇是一位非常善于钻营,喜欢向皇室进献美女,拉皮条的主儿(据说当时“江南八艳”之一的陈圆圆就是他带到北京城准备进献给皇室的,只是因故没能实现)。所以,他见16岁的女儿生得甜美动人,便将他送进了皇室,并顺利被当时还是信王的朱由检选中,成为信王的妃子。公元1627年8月,昏庸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因为没有子嗣,所以朱由检作为他的弟弟便被拥立为皇帝,是为明思宗。当上皇帝的朱由检除了面对哥哥留下来的大乱摊子,还要面临一个选谁作皇后的问题,虽然他心中倾向于自己的最爱田秀英,但是对自己登上皇位有重大功劳的嫂子,也就是明熹宗朱由校的皇后张嫣,却希望他立另一个妃子周氏,朱由检不便反驳,便同意了嫂子的意见,只将田秀英封为礼妃。不过朱由检为了补偿田秀英,将东六宫之一的永宁宫改名为承干宫赐给田秀英居住。


由于田秀英实在受朱由检喜欢,所以,不久之后,朱由检便找机会晋封田秀英为贵妃。很多时候,崇祯被前朝的事搞得焦头烂额后,回到后宫,都会令田贵妃为其解闷,田贵妃的笛声常能把崇祯带入解忧的境界,令其暂时忘却前朝的烦恼,他甚至称赞田贵妃的笛声可“裂石穿云”。


受宠的田贵妃却逐渐显出骄纵之势,与后宫嫔妃关系变差,尤其令周皇后看不惯。有一次,周皇后为了惩治田贵妃,竟在除夕之夜,利用妃子觐见皇后的机会,故意推延时间让田贵妃在外面受冻,进宫后,也不理会田贵妃,搞得她既尴尬又扫兴。被崇祯宠惯的田贵妃受此遭遇,自然不甘心,便常向崇祯皇帝吹枕边风,控告皇后。崇祯自然不悦,后来有一次他竟因为小事与周皇后起了争执,并把周皇后一把推倒,但崇祯事后有些后悔,便利用赏赐东西的机会,向皇后表达了歉意。可田贵妃和周皇后的矛盾却不能化解,二人多次发生不快,使崇祯在前朝烦心,回后宫也不能舒心,终于他下令将田贵妃贬入启祥宫反省思过。


田贵妃除了在宫中与皇后相处不好之外,还有另一件事使她倍受打击,就是儿子接连夭折。田贵妃共为崇祯生下四位皇子:永王朱慈炤、悼灵王朱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令她沮丧的是除了朱慈炤活到了京城陷落时以外,其余三个儿子都不幸早夭。这对于田贵妃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打击,特别是崇祯十三年(1640年),所生皇五子病逝,田贵妃从此忧郁患病,终于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因病去世,年仅31岁,谥“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二十三日葬入昌平天寿山坟园内,令人感叹的是,就在两个多月后的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也自缢而死。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准备葬他时,却发现崇祯没有陵寝,于是李自成只好将崇祯和周皇后葬入田贵妃的墓中。生前,田贵妃与周皇后频发矛盾,死后这二人却仍旧分列崇祯棺椁的左右,这种帝、后、妃死后同居一穴的安葬方式,在明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田秀英作为亡国之君崇祯的皇妃,以容貌和才艺博得皇帝的欢心,但终究逃不脱红颜多薄命的宿命,最终在痛失儿子的沉重打击下早早地就离开了人世。但从后面崇祯和周皇后等人在李自成起义军的威吓下,被迫自杀的结局看,她先一步离世还可算有福之人,起码落得个安然下葬的结局,比崇祯和周皇后被李自成草草下葬要强不少!(文∕讲史论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5-3 18: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心想做千古圣君的崇祯皇帝的悲剧启示
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
科学不能政治化,但政治必须科学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盘点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君王,最悲剧的莫过于大明末代皇帝崇祯朱由检。李自成的平民革命军攻陷大明首都北京之日,崇祯皇上去煤山上了吊。人死不算什么,末路自杀也在情理之中,无限悲剧的是,崇祯皇上在上吊之前,为了防止爱女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叛匪强暴凌辱,亲持上方宝剑把把公主砍成重伤。

更具悲剧意义的是:皇上去煤山上吊时,文武大臣不但没有一个追随他,还争先恐后去迎接革命军首领李自成,妄想在李朝谋得一个能继续贪污受贿玩腐败的官位。

据说崇祯皇上投缳自尽时,身边只有一个地位卑微的小太监。皇上平时无限宠信的太监总管曹化淳则拿着皇宫钥匙欢迎李自成去了。

崇祯皇上临终前的众叛亲离可谓前无古人!孤家寡人撞破了历史记录。

历史上就算昏庸残暴如隋炀帝杨广者,被叛军勒死前也有尽忠赴死的宫女大臣。专好和儿媳爬灰的杀猪皇上朱温,被儿子一刀捅死后也有不少文武大臣为其讨还公道。

崇祯皇上孤家寡人到了如此地步,是不是因为昏庸残暴在帝王家族空前绝后啊?

崇祯皇上虽然算不上治世明君,但勤政和责任心却是没得说的。大明王朝的的十七任皇上,勤政有责任心的就只有区区四个: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三任帝朱棣,七任帝朱祁钰外,再就是末代皇上朱由检。

朱由检在位时的勤苦辛劳甚至超过前三位皇上,和那些玩忽职守不知责任为何物的懒皇帝相比,末代皇上朱由检可谓尽职尽责,不但天天按时上朝理政,还加班加点操劳国事。可朱由检的勤政尽责却结出了苦涩的恶果,不但给国家人民带来了空前灾难,也给朱姓皇族带来屈辱的灭族大祸。

一个忠于职守甚至称得上爱民的皇上,为何最终把自己推入万丈深渊呢?

因为朱由检的“力道”用错了方向!

中国人都知道“南辕北辙”的典故:一个人本来要去南方楚国,可却拚命往北方赶车,结果他出的力越多,离要达到的目标就越遥远。末代皇上朱由检就陷入了类似的悲剧,因为“力道”用错了方向,那么他越勤奋辛劳越尽职尽责,就离治国安邦的目标越遥远,最终给国家和自己的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这要从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创立的一套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说起。朱元璋出身卑微的底层,骨子深层有深重的自卑情结,对贵族和书香世家出身的上等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敌意。他只有在没有任何智识的文盲和无道德底线的痞子面前才能感受到安全和舒畅。

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和自卑,朱元璋把有治国才能和家国责任心的书香贵族屠杀一空,把不肯泯灭良知责任心的上等人排挤出政坛,取消了中国历史上沿续几千年的宰相制度,把公权力高度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为此创立了一整套登峰造极的“唯上是从”森严等级制。

个人服从官场,下级服从上级,众官服从皇上!

因为只知“唯上是从”,官员的个人能力和职务责任心不但可有可无,甚至成为当官的负面因素,越无能越渎职的官员越容易得到上司的赏识,因而提拔得越快!

最终导致大明王朝覆亡的四大政治毒瘤一是贪污受贿;二是宦官干政;三是公务支出恶性膨胀;四是禁言控制舆论。

开国皇上朱元璋对贪官的惩罚最为严厉,官吏贪污区区10两银子就处以剥皮实草的酷刑!各州县都建有专门惩治残杀贪官的“剥皮亭”。

可大明王朝的贪官规模却超过先前的任何一个王朝,后期几乎是无官不贪。一个贪官剥皮倒下了,千万个贪官站起来。

崇祯皇上在位时差不多每年都要杀一个国防部长,可想当国防部长的人依旧排起望不到头的长队。一个想当国防部长的官僚的一句话很有启示意义:

“如果皇上一天杀一个国防部长,我不会想那职位;如果皇上一个月杀一个国防部长,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去争取!”

大明官场的巨大含金量由此可见一癍。大明王朝的官场就是一个庞大的妓院,正经淑女根本没有容身之地。

朱由检继承的是一个被朱由校和魏忠贤折腾得烂透了的危机帝国,被腐败无耻掏空了根基的大明王朝遥遥欲坠,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崇祯皇上朱由检对他接手的帝国深重危机了如指掌,对大明怀有极大的忧虑——决心力挽狂澜拯救他的帝国。

朱由检一上任就把权倾天下的生祠太监魏忠贤革职,还没等到查办魏公公就吓死了,“生祠”终于变成了真正的“祠堂”。

接下来崇祯皇上开始寻找拔乱返正、救国救家的治世良方。

大明王朝之所以腐烂到魏忠贤那种地步,根本原因是开国皇上朱元璋创立的那套“唯上是从”、“高度畸形中央集权”和“说假话舆论环境”造成的。

这个全面反智反文明体制到了朱由检即位时已丧失最后的弹性调节功能,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政治体制改革,从体制上铲除贪污腐败和宦官干政赖以滋生的政治土壤才能给朱姓帝国注入新的活力,浴火重生转危为安。

崇祯皇上的努力方向应该是中央放权地方自治,就算不实行地方政府自治,也应该恢复开放民间精英自治传统;官吏任免实行“双向负责制”,虽然仍由上级任命但必须尊重民意,适度开放民权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大刀阔斧消减公务开支,减税节流休养生息刺激经济发展;允许知识分子畅谈国事揭露监督贪官,不以言论对读书人定罪……

可崇祯皇上和他身边那帮智囊团却不这么认为。崇祯智囊团认为打击腐败是必要的,但必须在体制内进行,绝不可让民考官,也就是只能由体制内的监察官员出手反贪反腐。

问题是在一个无官不贪的朽烂官场,如果只由体制内的官员来反贪,谁来执掌杀贪官的刀柄?最终结果自然是大贪官审判监斩小贪官,贪污一千万两的召集贪污一百万两的研究惩治贪污十万两的腐败问题。最终反贪反腐运动演变为肃清异己的政治迫害和官官相护的腐败盛会。崇祯皇上在位时冤死的治世能臣,多是在“贪污”的名义下受害的。

事实证明朱元璋那套反贪反腐制度,在王朝末世只能使贪污腐败更上一层楼;死于“贪污”名义者要么是副职替罪羊;要么是良知尚存的官场精英。在重启朱元璋的反贪制度下,大明王朝走向无官不贪的腐败盛宴,官吏的职务责任心荡然无存,只注重急功近利视国家王朝命运如草芥。

对大明王朝拥有强大责任心的崇祯皇上并非不想把国家治理好,可他的智商和败家智囊团不容许他那样做。

虽然皇帝高度畸形集权是造成大明后期危机的主要原因,可朱由检却不肯下放哪怕一丝一毫的权力,认为权力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放心。

在明王朝后期那种财力捉襟见肘的被动情势下,朱由检一方面在朝中表演“减膳”和“撤乐”;一方面又维持十多万宦官和一万多宫女的庞大公务消费大军。结果三公腐败支出在崇祯时代有增无减。仅供养十多万作威作福腐败宦官的开支就足可供养上百万军队。如果大幅裁辙宦官达几百人,北京城防部队何以几个月发不出工资?铁桶样的北京城何以会霎时陷落?崇祯皇上何以会砍杀亲生爱女后去煤山上吊?

到了崇祯后期,皇帝几乎开罪了大明帝国朝野绝大多数臣民,沦为空前绝后的孤家寡人:各级官员、平民百姓、知识分子都对他不满,甚至在等着看他笑话!

子曰“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最后的时刻来临,崇祯皇帝孤零零一人去了煤山,一心想做千古圣君的崇祯皇帝,最终成了孤家寡人、众叛亲离,其悲剧不可谓不发人深省!

发布于 2020-08-26 01: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5-3 18: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皇帝的最后一天:与太子皇后诀别泪如雨下
播报文章

静笃网络怡臻
关注
2020-12-18 19:39
年纪大,痴呆手抖怎么办?其实跟这种物质有很大的关系,及时补充它,提高记忆力,大脑年轻态!
年纪大,痴呆手抖怎么办?其实跟这种物质有很大的关系,及时补充它,提高记忆力,大脑年轻态!
《奇迹mu》网页版重磅来袭,翅膀、装备一应俱全,你准备好了吗?
《奇迹mu》网页版重磅来袭,翅膀、装备一应俱全,你准备好了吗?
热门微端网络游戏_游戏大全!
热门微端网络游戏_游戏大全!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皇帝朱由检心中的惶恐和绝望无法用文字描述。
李自成的大顺军已将北京团团围住,崇祯帝没兵没钱,急得团团转但计无所出。
三月十九日子时,在位17年的朱由检登上煤山,以发覆面,上吊自杀,时年34岁。国君死社稷,令人唏嘘。


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他是怎么度过的呢?相关记述颇为丰富,我们不妨爬梳史料,替他写下这一天的日记。
375年之后,我们能否感受他那份江山载不动的悲哀?
一、最后的挣扎
三月十八日,阴风呼啸,黄沙漫飞,继而雷、雨、冰雹交作。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大顺军向北京城发起总攻。
守城的明军只有一万余人(太监参杂其中),人数既少,装备又差,且个个挨饿。他们没有战斗力,更没有战斗意志。
紫禁城内的崇祯帝已经无能为力。前一天他与大臣们在朝堂上相对而泣,彼此都明白回天乏术了。
到今天,大臣们不知所往,只有内阁首辅魏藻德尚在身边。
当此之时,李自成不知出于何意,派出叛降太监杜勋进城议和。
崇祯帝和魏藻德接见了杜勋。杜勋带来李自成的条件:“议割西北一带,分国而王,并犒赏军银百万,退守河南。”
“分国而王”,李自成意在与崇祯帝平起平坐。如果接受,或许能为大明迎来苟延残喘的一线生机。从垂死挣扎的角度考虑,不妨试试,成功与否事后再论。


关键时刻,崇祯帝失去了一言九鼎的能力。他把皮球踢出去了,他对魏藻德说:“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
魏藻德是个老滑头,这么大的事他当然不会做出决断,更不愿意将来背黑锅。他“默然不答,鞠躬俯首而已”。
崇祯帝坐立不安,再三再四催促魏藻德定议,魏终究一言不发。皇帝气急败坏,一脚踹翻了龙椅,甩手离去。
杜勋无功而返。
既然谈判不成,将领又不足侍,崇祯帝还有最后一条路可选:御驾亲征。除了顽抗,别无他法。
他御笔写下一道“亲征诏”:
“朕今亲率六师以往,国家重务悉委太子,告尔臣民,有能奋发忠勇,或助粮草器械骡马舟车,俱诣军前听用,以歼丑逆,分茅胙土之赏,决不食言。”
“六师”在哪里呢?他召大臣的家丁,新乐侯刘文炳、驸马巩永固说:“法令素严,臣等何敢私蓄家丁?”
他问大营兵安在、京营总督李国桢安在,得到的回答是均已作鸟兽散。
他召太监,但除了几个惊慌失措的心腹还在身边,其他的早逃命去了。
午后,大顺军猛攻彰仪门,三时许,监军太监曹化淳开门投降。由此,北京城被突破,内城危若累卵。


崇祯帝紧急召见几位内阁大臣,问他们是否知道外城已陷,都说不知道。皇上问:“事急矣,今出何策?”大臣们回答:“皇上之福,自当无虑,如其不利,臣等巷战,誓不负国。”
如此说辞,皆为空话套话假话,“巷战”云云,花言巧语而已。崇祯帝没有得到可行性的建议,只得令阁臣退下。
二、后宫的哭声
日落时分,崇祯帝带着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四望,但见烽火狼烟,但闻哭号震天。内城失陷,不过是分分钟的事。
是时候做最后的安排了。
崇祯帝从煤山回到乾清宫,叫来“主儿”,即他的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
他命令三人立即出宫逃命,亲自为他们换上旧衣服,叮嘱道:
“尔等今日是太子、王,城破,即小民也,各自逃生去罢!不必恋我,朕必死社稷,有何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尔等切要谨慎小心,若逢做官的人,老者当呼为老爷,幼者呼为老兄,或称为长兄,呼文人为先生,呼军士为户长,或称曰长官。”
这一番教诲,是父亲的临终嘱托,他希望儿子们活下来,并光复大明江山。崇祯帝泪如雨下,恨恨地说:“尔三人何不幸而生我家也?”接着便泣不成声。
送别了儿子,他又叫来后妃,令她们自尽,“莫坏皇祖爷国体”。
此举实属狠心,但是,历来亡国之君的女眷,有几个能善终的?
为了免遭大顺军的侮辱、保存皇家的体面,一死了之也许是最佳的选择。
他惨然告诉皇后周氏:“大事去矣!尔宜死!”周皇后深明大义,勤于治家,有贤惠之誉,与皇帝的关系也很和睦。
她哭着说:“妾事陛下十八年,卒不听一语,今日同死社稷,亦复何恨!”虽有埋怨之意,但大义凛然并不畏死,返回坤宁宫自缢。


贵妃袁氏似乎不愿死,崇祯帝拔剑追上她,说:“尔也宜死!”袁妃被连刺两下,血流满地,晕死过去(未死)。
他又砍死了其他几位嫔妃。
晚上九点左右,崇祯帝来到寿宁宫,见15岁的长公主徽媞,对她怒目而视,说:“胡为生我家?”
他左手掩面,右手持剑砍去。公主以手挡剑,左臂被砍断。崇祯帝欲将其毙命,但因双手战栗不止而不能举剑。徽媞当场不省人事,后来苏醒。
之后,崇祯帝又到昭仁殿杀了坤仪公主。
杀了女儿,崇祯帝提剑至坤宁宫,见周皇后已气绝,连说:“死的好!”
从坤宁宫出来,他让宫女逼迫懿安皇太妃李氏、懿安皇太后张氏自尽。
张太后得令后比较犹豫,直到十九日凌晨才决心悬梁自尽,但被宫女救下。过了几个小时,她再次悬梁,又被大顺军先头部队救下。当天晚上,她第三次自缢,终至殉国。
三、皇帝的末路
处理完后宫之事,已是十八日深夜。
崇祯帝回到乾清宫,写下一道谕旨:“命成国公朱纯臣总督内外诸军务,以辅东宫,并放诸狱囚。”
太子去向不明(很快被大顺军抓获)、军队溃散,还有什么军务可以安排呢?自欺欺人罢了。
当然,这份谕旨能不能执行,他似乎不怎么关注。他与王承恩喝起了闷酒,连喝好几杯,无奈地哀叹:“苦我满城百姓。”
对酌的当口,二人一定在谋划着什么。晚上11点,崇祯帝又行动起来,他走到王承恩家中,脱下黄巾,换上王承恩的大帽衣靴,装扮成平民。
他想活着,他想出城。
崇祯帝手持三眼枪,带着数十名骑马持斧的太监,想从齐化门、崇文门出去,二门皆已封死,欲出不能。
他们又前往正阳门,打算夺门而出。还没走到城门下,城头的明军以为这些人是奸细,急用弓箭射击;守门太监也开炮轰击,所幸炮弹无铅子,不伤人。
崇祯帝仓惶折返,断绝了出城的念想。回到宫中,他敲钟召集百官,但无人响应。大臣们已经将他抛弃了。
走投无路,唯有一死而已。他彻底明白了。
他换了一套衣服,继而与王承恩再上煤山,群臣无一相从。他找了一棵大树,悬绫自尽。
王承恩随驾自缢。


死时,崇祯帝身穿蓝袖道袍、红裤,头发散乱,一只脚穿靴、一只脚光着。
很多文献都说崇祯帝衣带中夹有御笔血诏,内容记述各不相同。兹从《国榷》录如下:
“朕自登极十有七年,东人三侵内地,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披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
他至死都在责备他的大臣。
三月十九日黎明,大顺军占领内城,李自成昂然走进紫禁城,接受大臣、太监和宫眷的投降。
其时,里里外外都不知道崇祯帝的下落,很多人以为他逃走了。直到三月二十二日,人们才发现崇祯帝和王承恩的尸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5-3 18: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皇帝为什么要杀袁崇焕?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崇祯为什么要上吊自杀?
p_jianmin浏览166次其他分享举报
崇祯是不是白痴啊 为什么不东山再起
1个回答
tan15202897238
推荐于 2017.09.06
满意答案
  自从袁崇焕当了蓟辽督师,清军都打到北京了,这是自也先以来还从没有过的事。老百姓都被劫掠一番,必须要有人出来为这个国耻负责。而袁崇焕杀了在敌人后方的总兵毛文龙而正是有毛文龙在,清军才会进攻的时候有所顾忌。毛文龙一死,清军再无顾忌肆意杀掠。这必须有人出来负责,而且不杀人不足以平民愤。所以袁崇焕你不负责谁负责,才有了百姓吃袁督师的一幕。
另外,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时崇祯已经挂了。至于那个连小学生都骗不了的反间计的故事崇祯还有他的大臣们还不至于傻到那程度,不说熟读兵书,起码看过三国吧。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天子享受最大的待遇,也要担起最大的责任,袁崇焕为清兵肆虐负责了,那么天下的灭亡,崇祯你不负责谁负责。
东山再起只是没失败到绝地的美好谎言,你以为崇祯没有努力吗?你体会过那种使出了全力确无法改变现实的深深的无力感吗?那是一种没有任何美好的绝望。就像项羽一样,天下人都已经厌倦了战争,项羽东山再起只能是重新开启战端,个人能力再强但是也无法阻挡历史百姓渴望和平的洪流,所以所谓项羽东山再起也不过是后人yy罢了。
00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21:59 , Processed in 0.1329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