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 08: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解密:显隐文本下西厢记和会真记的区别与寓意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有一段奇怪的描写,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文本里写的是《会真记》,可是标题却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

我们来看看《会真记》和《西厢记》的区别,唐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作者为唐人元稹(779-831)。

《会真记》内容简介如下:

《莺莺传》讲述贞元年间,书生张生在游蒲州时,居普救寺,巧遇暂住于此的表亲崔家母女。当时蒲州发生兵变,张生救下了崔氏母女。崔夫人设宴答谢,并令女儿出来拜谢张生,张生惊艳其美艳,托丫鬟红娘转赠给崔莺莺《春词》两首以挑逗其心性,莺莺作《明月三五夜》相酬,并暗约张生见面。之后在红娘帮助下,张生抱得佳人归。但最后张生赴京赶考,滞留不归,莺莺虽给张生寄去长书和信物,仍没有挽留住张生,终被抛弃。张生在给朋友谈论此事时斥责莺莺为"必妖于人"的"尤物",并自诩为"善补过者"。文章凄婉动人地描写了莺莺与张生的相见、相悦、相欢,但终被见弃的爱情悲剧。细致地展现了莺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深刻社会内涵的典型性格,塑造了一个冲破封建礼教藩篱、争取爱情自由的女性形象。

这里的《会真记》是个悲剧,张生背叛了崔莺莺,属于忘恩负义。从后来看完后就不要拿林黛玉打趣被怼,赶紧赌咒发誓的情节看,就不要和林黛玉看的书确实是《会真记》。而且从文体上看,《会真记》是"传奇",是"文言文",不能演唱,不分"出"。

元代的王实甫基本的《西厢记》属于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

《西厢记》的回目内容简介和故事梗概: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圆杂剧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于是与崔莺莺有一段美好的情缘。

从唐代文人元稹写《会真记》开始到元代戏剧家王实甫《西厢记》的定型,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问题:黛玉说出了这本书共几出?

看看红楼梦原文: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文本说的明明白白,共十六出,而《会真记》为短篇传奇,全文只有一折。《西厢记》共5本21折5楔子。因此可以知道可见,这两个著名版本都不是宝黛共读的版本。还有林黛玉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因暗暗的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这句话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原文是:"苍苔露冷凌波袜"。页不完全相同。黛玉说的【幽僻处可有人行】这一句,在王实甫的《西厢记》原文中,根本没有。这两句话,在唐人元稹的文言文《会真记》中,更没有。因此黛玉用崔莺莺比喻自己的薄命,所看的应该是悲剧版本《会真记》,而不可能是王实甫的喜剧《西厢记》。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标题是一个意思,文本又是另外一个意思,那么究竟这里如此写是几个意思?脂砚斋在这里的批注,他反复说双文,双文。双文里的的双文就是指的是显隐文本,只有显文本和隐文本才构成双文,红楼梦草蛇灰线,表里有寓这个会真一定与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有密切的联系。红楼梦第一回里云:女娲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甲戌侧批:荒唐也。]无稽崖[甲原来女娲氏戌侧批:无稽也。]红楼梦满纸荒唐言,批注里也有谎言的,大荒山的甲戌侧批:荒唐也。无稽崖的甲原来女娲氏戌侧批:无稽也。从前面解密的理论点可以知道,就不要最后无锡惠山寺出家为僧,那么无稽也的无值得就是无锡,而无稽得稽指的是哪里?又根据前面解密的晚明重臣祁彪佳可以知道,祁彪佳的老家在会稽,就不要是晚明皇子,在国破家亡后四处逃亡,应该在祁彪佳的老家绍兴会稽呆了很久,红楼梦里有绍兴的方言,应该是脂砚斋在绍兴的时候学习的,而不是什么张岱之流得人写了红楼梦,另外贾府和祁彪佳应该暗中有姻亲关系的,贾府千金薛宝琴回到贾府参加里春节祭祀,大家都知道薛宝琴嫁给了梅翰林家,而这个梅翰林应该是祁彪佳的家族,祁彪佳从小聪慧异常,有翰林的雅称,而且只有祁彪佳的园子叫梅墅。因此脂砚斋在逃亡过程中,在祁彪佳的府邸滞留很久是确定的。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发布于 2022-02-20 13: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 08: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和林黛玉共读的是《西厢记》还是《会真记》?



吴氏红学大揭秘2018-01-30 20:28



作者:慧读古典




《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故事经典场面,无疑是“共读西厢”这一幕。自从《红楼梦》流传于世,一直到现在,绘画、戏曲以及影视剧作品,都不可能错过这一最为经典的场景。

然而,有一个问题却被许多读者给忽略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读的究竟是《会真记》还是《西厢记》?

从《红楼梦》的回目上来看,自然是《西厢记》无疑,第二十三回的回目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但是在正文中却明明白白写的是《会真记》: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有人说《会真记》和《西厢记》区别不大,不必纠结这个问题。这样的话当然不能令人信服,两者之间虽然有些关联,实际上的区别大了去了。

《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是唐代传奇小说,由著名诗人元稹编撰,主要讲述的是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起始张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时发生兵乱,出力救护了同寓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张生对表妹莺莺一见倾心,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终于花好月圆。后来张生赴京应试未中,滞留京师,与莺莺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深情。但张生终于变心,认为莺莺是天下之“尤物”,认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一年多后,莺莺另嫁,张生也另娶。一次张生路过莺莺家门,要求以“外兄”相见,遭莺莺拒绝。



(元稹)

而《西厢记》则是元代王实甫所作的杂剧,其主要情节是这样的:在山西普救寺借宿的书生张生偶遇扶柩回乡在寺中西厢借住的原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由于互相吟诗而产生爱慕。一次强盗孙飞虎带手下慕名围寺,要强抢崔莺莺,莺莺的母亲老夫人宣称谁能救他女儿就将女儿许配他。张生向他一位故旧“白马将军”蒲州杜太守写了一封求救信,由一位僧人突出包围送出,杜太守发兵解围。过后老夫人因门第不当悔婚,只让莺莺拜张生为义兄以谢搭救。张生在悲恸之下一病不起,莺莺也大为伤痛。后来在莺莺的丫鬟红娘的帮助下,两人暗通书信,最后私情被老夫人发现,便欲马上将莺莺嫁给一名贵族公子郑恒。但由于红娘据理力争,无可奈何之下,老夫人命令张生上京赶考,如能蟾宫折桂成为状元便真的把莺莺许配与他。于是张生便努力攻书,考中并回来迎娶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书影)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虽然两者之间有些关联,但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是我们现代社会受过一些基本教育的人都知道的事实,难道学富五车、博古通今的《红楼梦》的创作者们却不知道两者实际上并不一样吗?

从书中的“落红阵阵”以及“妙词”来看,这里宝玉所携带的显然不是《会真记》而是《西厢记》,而且《会真记》只是一篇短篇故事,根本不可能用“套”来形容。

为什么作者要故意混淆《会真记》和《西厢记》呢?

让我们还是从《红楼梦》的故事中来回答这个问题。

《西厢记》的故事,说白了,就是一个“三角恋”的故事。张珙和莺莺真心相爱,互通衷曲,但郑恒从中插足进来,使得故事横生枝节。

而《红楼梦》也同样如此,宝玉和黛玉真心相爱、心心相印,可薛宝钗却硬生生地插足进来。

在《西厢记》和《红楼梦》这两本书中,郑恒虽然和宝钗有着许多的不同,但本质上却是一样的,都是起着插足、破坏作用,用时下流行的话即是介入他人爱情婚姻中的“第三者”。当然,他们两人的最终结果是不同的,郑恒没能成功,而且成为众人心中的小丑,他不过是张崔婚姻的一个垫脚石而已;而宝钗却最终大获成功,害死黛玉后成功地得到了宝玉。

但作者又为什么要故意将《西厢记》混淆成《会真记》呢?

《会真记》主要是讲张生和莺莺二人之间的故事,这其中没有郑恒什么事!而我们知道,宝玉、黛玉和宝钗的三角戏,自从黛玉死后,就变成了宝玉和宝钗的二人世界。

而宝玉和宝钗的故事和《会真记》中张生和莺莺的故事惊人的相似!

首先,宝玉和宝钗在婚前就有了夫妻之实,而在《会真记》中,张生和莺莺也是如此。

其次,宝玉最终抛弃了宝钗,而《会真记》中的张生也最终抛弃了莺莺。

这样说来,作者显然是在借《会真记》来隐喻《红楼梦》以后的故事!

在《会真记》中,作者元稹是竭力为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辩解的,认为莺莺是“红颜祸水”,张生离开莺莺是一种“补过”行为。

而在《红楼梦》中,宝玉最终抛弃宝钗,并非是因为他薄幸,而是因为他和宝钗志趣不投,根本不是一路人。在历经无数次痛苦挣扎之后,宝玉不顾自己一无所成,在社会上根本不会有立足之所,但他还是终于下定决定离开宝钗。这自然是和《会真记》中的张生抛弃莺莺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宝钗显然就是“红颜祸水”,宝玉离开宝钗就是一种“补过”行为。只是我们非但不会指责宝玉的“始乱终弃”,反而会赞扬宝玉这种坚持自己独立思想和人格的行为,为他最终逃脱宝钗魔掌而庆幸,为他重获自由而庆幸。

由此可见,作者故意将《西厢记》混淆成《会真记》,并非是作者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作者巧妙地用这两部作品十分巧妙地隐喻了《红楼梦》的两个阶段的故事,构思之奇妙令人拍案叫绝!

关于《红楼梦》中提到的《西厢记》,笔者还有一些需要补充的东西。林黛玉看的不是那些带有生涩批语、注音、无聊注解和附录那种冗长的《西厢记》,这部《西厢记》只有十六出,和通行的二十一出有着很大的出入。书中说:(黛玉)“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功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

而在《西厢记》的版本史上,的确是出现过一部十六出的本子的,这即是明崇祯年间,闵遇五勘校的王实甫《西厢记》。这个闵版《西厢记》刊刻于公元1640年,也即是崇祯十三年,其后也没有发现重刻本。那么这个本子的流行时间应该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段。如果依据主流红学的观点,曹雪芹生活在乾隆时期,那么这个一百多年前的闵版《西厢记》那可就太过稀罕了!那么,宝黛看这个十六出的可能就很小了。从这个角度讲,《红楼梦》故事发生的背景,明末清初比起清中叶乾隆时期就显然是合理多了。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不一样的文章。

欢迎关注"吴氏红学",欣赏更多精品文章!


举报/反馈


大家都在搜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共读西厢记宝玉黛玉共读《会真记》的地方是贾宝玉读西厢记宝玉黛玉共读《会真记》的地点在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记宝玉用西厢记说黛玉,黛玉为什么哭




评论 17









发表神评妙论



   发表















戏曲作家葛学忠

这篇文章有两个观点是正确的。一是《西厢记》不是《会真记》。唐代小说代表作品《会真记》,元代杂剧代表作品《西厢记》不能相提并论。那种用始乱终弃去否定终成眷属的世俗见解应该摒弃。《西厢记》无论在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代表中国古代文学的伟大作品。二是红楼梦故事发生在明代与清代无关。无论是时间,地点,人物书中都写的很清楚了,故事发生在明代国都金陵,的原著。因此《红楼梦》是明代小说繁荣的代表作品,也很伟大。


2020-01-11  


回复

4









婉兮清扬兮

宝玉和宝钗在婚前就有了夫妻之实。


2019-09-14  


回复

1












一只伍月

如今解读红楼的太多,有些观点不敢苟同。上面写到薛宝钗插足宝黛,这种说法我也不认同。


2022-04-19  


回复

1









婉兮清扬兮

这个小编写的,我表示疑问


2020-10-25  


回复

4

全部3条回复  









理凯风2W

既然看的是《西厢记》,作者为什么写贾宝玉手里拿着《会真记》和林黛玉在看?作者会犯这么低级错误吗?既然不是无意那就是作者故意,那作者故意露出破绽意欲何为?


2022-01-11  


回复

2









吴氏红学大揭秘

贾母赞同宝黛结合没有问题,但宝玉和宝钗后来结婚也是事实,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  @阳兮书 : 此内容暂时不可见


2018-01-30  


回复

3









文如君子化育万方

会真记,遇见女真族(清)的故事。西厢记,待月(明)西厢下。附会一下哦  


2021-02-20  


回复

3









伟大的布莱克酱

不喜黛玉者不懂红楼


2018-01-30
内蒙古


回复

5









百度网友de21d3a6

太对了,说的好,不喜黛玉者不懂红楼,不配说红楼


2018-01-30
浙江


回复

3









石头記

因为你们都没读过、信过癸酉本石头记,吴梅村版。 //  @静梦雨诺 : 此内容暂时不可见


2019-11-23  


回复

2









百度妈妈f112

分析的相当透彻,作者熟读了红楼梦。


2018-01-30
湖北


回复

2









讹不想明白8d8

宝钗诗词学问不逊于黛玉!


2018-01-30
甘肃


回复

2









心太软必受伤

作者好用心读红楼了。我喜欢宝玉讲老鼠的故事那段


2018-01-30
河南


回复

1









野生动物观察组

最美的时光,看红楼,看黛玉宝玉的爱情,真真感功!


2018-01-30
广东


回复

1









一指一导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金》﹝释名﹞引陶弘景曰:“仙方名金为太真。”会真之“真”藏词修辞意为金。会真《记》指金批《西厢记》,只有十六折。王实甫《西厢记》有二十折。“会真《记》”可演绎性证明宝黛共读的《西厢记》、作书人批书人提及的《西厢记》及文本提及其词句的《西厢记》是金批《西厢记》,无须归纳证明。


2022-08-03
湖北


回复











塔依云2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 08: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会真诗三十韵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唐代元稹创作的五言排律








收藏



0


0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会真诗三十韵》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这首诗共六段,描写的是张生在井桐庭竹声中遇一美人,二人一见钟情,继而交颈合欢,互换礼物许下誓言,永久相爱。












































作品名称会真诗三十韵
作    者元稹
创作年代唐代
出    处全唐诗
作品体裁五言排律


目录

1作品
▪原文
▪韵译
2作品鉴赏
3作者简介





作品

播报
编辑




原文

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茏;

龙吹过庭竹,鸾歌拂井桐,罗绡垂薄雾,环佩响轻风;

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更深人悄悄,晨会雨濛濛;

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栊,瑶钗行彩凤,罗帔掩丹虹;

言自瑶华浦,将朝碧玉宫,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东;

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

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

眉黛羞偏聚,朱唇暖更融,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

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汗光珠点点,发乱绿葱葱;

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留连时有恨,缱绻意难终;

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赠环明运合,留结表心同;

啼粉流宵镜,残灯远暗虫。华光犹冉冉,旭日渐曈曈;

乘鹜还归洛,吹箫亦上嵩,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

幂幂临塘草,飘飘思渚蓬,素琴鸣怨鹤,清汉望归鸿;

海阔诚难度,天高不易冲,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 [1]




韵译

微微月光透帘栊,闪闪萤光穿碧空,远方天色始缥缈,低处树影已葱茏;

风吹庭竹龙吟起,鸟鸣井桐鸾声同,罗绡飘拂垂薄雾,环佩叮咚响轻风;

仙人仪仗随王母,云霭迷漫拥仙童,夜深欢会静悄悄,清晨晤别尔蒙蒙;

鞋面刺缜珠光闪,裤上印花纹样隆,琼玉宝钗似彩凤,绫罗披肩若彩虹;

说是来自瑶华浦,将要朝拜碧玉官,因游东都洛城北,偶往宋玉邻家东;

戏弄初时微拒绝,温柔情意已暗通,低头鬓发蝉翼动,回身轻步玉庆蒙;

转侧颜面花雪貌,登床抱入绮罗丛,鸳鸯交颈翩翩舞,翡翠交欢在一笼;

眉黛含羞局凝聚,唇红暖意更冲融,气息清香花蕊发,皮肤温润玉肌丰;

无力卷将臂腕动,多娇爱把柔躯躬,汗流如珠点点滴,发乱蓬山绿葱葱;

方喜迎得千年会,忽听已打五更钟,留连时刻心有恨,缱绻情深意难终;

慵懒脸色含愁态,芬芳词语誓心衷,赠环比喻命运共,留结表示心事同;

泪流妆粉宵对镜,残灯远处飞暗虫,蜡烛光摇仍苒苒,旭日东升渐瞳胧;

乘鹜回到洛水去,吹箫飞登中岳嵩,衣香犹如染香麝,枕腻尚留胭脂红;

妾心愁如塘中草,君身飘流类转蓬,素琴弹奏别鹤操。仰首天汉盼归鸿;

大海辽阔实难渡,青天高远不易冲,行云欢会无处所,空留箫史在楼中。 [2]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这首诗可以分为六段,第一段六韵十二句。前四句写色渐晚,葱茏二字应当解作朦胧,中四句写在井桐庭竹声中,有一个美人,穿薄雾似的轻绡之衣,正在走过来,身上悬挂的环佩在风中戛响着。龙吹、鸾歌,都是形容风声。罗绡二句是转折句,从写景过渡到写人。后四句将金母、玉童比喻那个美人。金母即西王母,她出来时有霓旌降节簇拥着。这里是指婢女红娘随侍而来。“云心”句也是同样的含意,但已不知用什么典故了。“更深”二句写美人来去的时间,也是“夜半来,天明去”之意。 [3]

第二段四韵八句。前四句描写美人的衣履钗帔,后四句是叙述语。用一个“言”字,即等于“她说”。诗人把这个美人比之为洛妃。她自己说:从瑶华浦来,本想到天宫去朝见青帝,因为中途经过洛阳城北,却想不到偶然走到宋玉家的东邻来了。最后一句又是用了宋玉的《登徒子赋》的典故。这四句都是用形象语来表达,总的意义是说:她本想到佛殿上去焚香礼佛,却不意误走到西厢来了。 [3]

第三段四韵八句,叙述张生调戏成功。那美人始而微拒,继而柔情暗通。低鬟、回步二句形容她心理踌躇不决。最后却是转面登床,成就了交颈合欢的私情。 [3]

第四段四韵八句,描写交颈合欢时的美人姿态,从来诗人不敢公然赋咏男女阴私之事,《玉台新咏》以宫体艳诗著名,也没有这样的作品。元稹这一段诗,真是杜牧所痛斥的“淫言媒语”,维护封建礼教者,当然要说是名教罪人。主张典雅文学者,也以为这些诗句太粗俗下流。但是客观现实既已存在,有了元稹的先倒,后世就只会变本加厉。以《莺鸯传》为题材的《西厢记》传奇,在张生与莺莺幽会的这一场曲文,写得比诗句更为淫亵。自此以后,中国文学中出现了专以描写色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和诗歌。始作俑者不能不推元稹。 [3]

第五段六韵十二句,写幽欢未足,天已黎明。双方海誓山盟,并互相赠送礼物,表明同命同心的永久的爱情。 [3]

第六段六韵十二句写美人去后,衣裳上还沾染她的香气,枕上还留着她的脂粉。自己感到孤独,如临塘之草,思渚之蓬,没有归宿之处,弹琴则发出怨鹤之声;仰望太空,但见归鸿飞逝。想到自己与美人的居处,竟像海阔天高,不易接近。美人如行云飘去,不知何往,而自己却像箫史那样,独居楼中,不能得到弄玉为伴侣。弄玉是神话中秦穆王的爱女。箫史是一个善吹箫的青年。吹起箫来,引来了一只凤凰,箫史和弄玉公主一起乘在凤凰背上,上升成仙。这里是变用这个典故,说箫史没有得到弄玉,而仍在楼中。 [3]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元稹 [4]
元稹,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公元八零五年左右(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公元八零九年(元和四年)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公元八一九年(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公元八二一年(长庆元年)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公元八二二年(长庆二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公元八二九年(大和三年)为尚书左丞,公元八三一年(大和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稹自少与白居易倡和,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 08: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玉东家

唐诗典故
A⁺A⁻

        【出典】 见“东邻女”条。
        【释义】 “宋家东”,指宋玉的邻女。
        【例句】 ①因游李城北,偶向宋家东。(元稹《会真诗三十韵》4644)这里用宋玉所说的“东邻子”喻指崔莺莺。②西墙邻宋玉,窥见妾眉宇。(于濆《宫怨》6933)这里活用“东邻”故事,以夸张女子的美貌。③昔岁曾为萧史伴,今朝应作宋家邻。(方干《赠美人四首》其四7478)这里将美人比作宋玉东邻之子。④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攲宋玉墙。(罗隐《桃花》7549)这里将娇艳的桃花比作登墙窥宋玉的东邻美女。⑤红儿若在东家住,不得登墙尔许年。(罗虬《比红儿诗》其十六7626)这里是夸赞杜红儿美丽过人:她若是宋玉的东邻,就不至于登墙多年而宋玉不动心了。⑥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唐彦谦《离鸾》7693)这里化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文意,借以表现离去的女子与自己曾有数年交好。⑦莫道风流无宋玉,好将心力事妆台。(韩偓《席上有赠》7834)这里以宋玉自比,自谓对席间女子有所钟情。⑧有时自患多情病,莫是生前宋玉身。(韦庄《奉和左司郎中春物暗度感而成章》8051)这里以疑是宋玉转生戏嘲“左司郎中”多情善感。⑨宋玉邻边腮正嫩,文君机上锦初裁。(徐夤《忆牡丹》8151)这里用宋玉所咏东邻女子,比喻所忆牡丹初开时的娇美姿态。⑩莫教才子偏惆怅,宋玉东家是旧邻。(王硕《和三乡诗》8321)这里用“宋玉东家”之美女比喻三乡题诗女子多情动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 09: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邻女

2020-01-11 可可诗词网-唐诗典故  https://www.kekeshici.com





        【出典】 《文选》卷十九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汉·司马相如《美人赋》:“臣之东邻,有一女子,玄发丰艳,蛾眉皓齿,登垣而望臣,三年于兹矣,臣弃而不许。”(据《艺文类聚》卷十八引)
        【释义】 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着意描绘了其东邻女子之美,汉司马相如《美人赋》也曾写了东邻女子之美。后世用作咏美女的典故。
        【例句】 ①美女出东邻,容与上天津。(骆宾王《咏美人在天津桥》846)这里暗以宋玉赋中之美女比拟所咏女子。②扬清歌,发皓齿,北方佳人东邻子。(李白《白纻辞三首》其一1696)这里以“东邻子”喻指美女。③自古有秀色,西施与东邻。(李白《效古二首》其二1861)这里以“东邻”特指宋玉或司马相如赋中的美女。④宋玉东家女,常怀物外多。(梁锽《观王美人海图障子》2115)这里以宋玉赋中东邻美女比拟王美人。⑤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白居易《感情》4793)此诗为追怀昔日邻女而作,这里用“东邻子”称昔日的邻女,意含赞美。⑥惊杀东邻绣床女,错将黄晕压檀花。(杜牧《偶作》5998)这里化用《登徒子好色赋》意,以东邻女衬托自己的丰采不凡。⑦知君调得东家子,早晚和鸣入锦衾。(李群玉《戏赠魏十四》6613)这里以“东家子”戏称魏十四所喜欢的女子。⑧花恨红腰柳妒眉,东邻墙短不曾窥。(段成式《戏高侍御七首》其三6770)这里以“不窥东邻”,衬托女子非常美貌。⑨手持双豆蔻,的的为东邻。(韩偓《无题》其一7844)这里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所咏东家美女比喻所咏女子之美。⑩未达东邻还绝想,不劳南浦更销魂。(吴融《春晚书怀》7884)这里活用东家美女事,借以表现所忆女子的怀念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 09: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古建筑中,怀想“永昌往事”



保山新闻网2023-01-17 07:03







范南丹 摄





永昌府学大成殿 资料图





保山县学先师殿 资料图





玉皇阁 范南丹 摄





光尊寺 范南丹 摄


如若说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那历史文化则是古建筑的灵魂。循着对旧时明月下缓缓流淌之岁月的遐思,我们叩开一扇扇或金碧辉煌或优雅古朴之门,撩开“历史面纱”,一个个“藏身”于保山古建筑中遥远而鲜活的场景扑面而来。


在文庙,“邂逅”于文教事业中兴起的永昌


严鼓、迎神、献礼、彻馔……600年前一个初秋的上丁日,永昌府学文庙大成殿前,一场儒教孔子祭祀活动正在虔诚的礼仪中进行;文庙一角,一堂讲述《论语·学而》的课程结束不久,几个童生还在摇头晃脑“咀嚼”书中教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注:永昌府学文庙位于原保山市第一中学;在明代,每岁春秋二月、八月的上丁日为文庙最重要、最盛大的祭祀活动“释奠”举行日。)


作为卓立中国西南的第二大郡,彼时的永昌已步入“中华大一统文化”的殿堂。武侯南征时期,汉文化大举“随军南下”,中原文化“度博南、越兰津”,极大地加速着这方“化外之地”的文明进程,永昌大地绽放出别样的文明之光。


“教俊秀,以明人伦;兴礼让,正风俗,而易其故习……”在永昌府学文庙大成殿故址的外墙上,我们看见明正统年间刑部侍郎杨宁所撰写的《金齿新建庙学记》。明初,在府、卫分立同治一城的政治格局下,永昌废府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始建于元初却毁于元末的一方宏伟庙堂(永昌府学文庙)在指挥使胡渊的统领下得以重建。


因为教育,这里走出著有云南最早风物志《南园漫录》并被收录于《四库全书》的张志淳,其躬行尊师之道的佳话,至今被保山人用作教育孩子的“枕边教材”;因教育的世代相传,张志淳之子张含,运独特文心诗韵获云南“首席诗翁”的美名。


大成殿、明伦堂、启圣宫、教授署……一幅恢宏的建筑图景徐徐展开。永昌府学文庙成为永昌府规模最大的官办学堂,“军民子弟皆来学”,所有官教则一同率众捐俸资,“同心协虑,聚材鸠工”,为地方文教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教之风下,文澍、张氏父子、闪氏家族(以闪仲俨为代表)、袁氏门中(以袁文典、袁文揆为代表)等一批知识分子士绅阶层崛起壮大。史载,明清两代,永昌府有登科进士、举人500余人,另有外籍进士116人,许多人在各级担任官职,其他则为师、问学,敦品励行,各有成就。


岁月流转,如今的永昌府学文庙故址已不见“为屋四十有四楹,中外有门,藏器有库,庖牲有厨……凿泮池中门之外,外立学门,缭以周垣,规模制度广大高明,足以垂久”(《金齿新建庙学记》)的恢宏格局。尽管如此,站在旧日大成殿外,依然如闻师者讲学、学生做问之声,得见庙堂之上“尊师重道、崇德报功、尊卑有序”的精神教化。


馨秀学风随时代一同发展进步,紧邻的保山县学文庙先师殿(今保山实验小学内),又闻儿童书声琅琅,新一代的“儒生”正在永昌“文脉”发祥之地茁壮成长。


朗日和风中,县学文庙现存建筑先师殿巍然立于小学校园中心的高台上。每当学校有重要活动都会开放先师殿,平时的一系列活动也会组织学生在先师殿外的小广场举行,传统文化氛围浓厚。


隆阳区文管所所长段月松介绍,保山县学文庙属县一级官办学堂,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明隆庆至清道光年间重修及扩建十余次。民国初年推行新学,这里改设为保山县立中学;1942年5月4日保山城遭日寇飞机轰炸,部分校舍被毁坏,此后中学迁出小学迁入,校名几经变更成为今天的保山市实验小学。


拾级而上,得见先师殿正堂内供奉着高2米的石刻“至圣先师孔子像碑”以及《儒学箴言》和《保山县学科举题名记》碑刻2通,石碑上绽放着“菊花”朵朵。保山市实验小学校长左腾英介绍,那立碑之石原是本地特有的“菊花石”。


在古寺,“遇见”边地信仰的质朴与浪漫


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七月二十八日晚,太保山玉皇阁北侧的会真楼里,“千古奇人”徐霞客正沐着晚风,回望在这块西南极边之地的4个月光景。明天就要离开,在会真楼的20多个晚上,他已将记录当地自然、人文景观、历史和社会风貌的文字化作《徐霞客游记》中的《游永日志》以及《永昌志略》中的部分章节。会真楼这座古朴宁馨的小院,因他的“垂青”成为保山的一方胜地,特别是历代官绅、文人的“精神殿堂”。


院内,清幽世界涵养着文化泉流的宁静深远;院外,香烟缭绕寄托着凡夫俗子的生活愿望。作为保山的道教圣地,会真楼所在的玉皇阁盘踞于保山城西太保山正面的山腰上,与不远处的玉佛寺等古建筑形成辉映。“山不在高,有寺则灵”,在保山名山太保山上,这一庞大古建筑群所折射的流光溢彩,不仅彰显着中华古建筑的魅力,也成为永昌大地悠远丰沛之历史文化意蕴的“点睛之笔”。


段月松介绍,玉皇阁最早也是佛教圣地,系明洪武年间所建毗卢阁。嘉靖年间,这里原有建筑被焚,后郡人冯君鲁依据宣扬“皇天至尊”的思想邀人重建,自此变为道教圣地,修建历时12年之久。


2006年,玉皇阁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体现着滇西一代古建筑的精髓与神韵,也向世人展示着整个滇西片区最大的道教单体建筑的光彩夺目。


建于高阔方直的台基之上的主殿,属三重檐歇山顶回廊式建筑,给人以博雅大气之感,也让人感叹彼时仅靠人力条件打地基的艰难。做工精巧的“藻井”,体现出极为精湛的工艺,置身神殿内,可见梁架柱头间的数十组昇形斗拱紧凑连接,由下而上层层相叠外挑,向内渐收至穹顶呈覆斗形八角状,向外渐升为飞檐式屋面,精美绝伦。


站在院心,只见殿顶通覆黄色琉璃瓦,正脊饰以宝顶、禽兽、鸱吻,垂脊亦作花饰、尾吻,四角悬以风铃,叮当悦耳。每层檐下,均有巨匾悬挂,正面二层檐口悬挂的四块木质浮雕彩绘单字匾从南、北、中不同角度看内容各不相同:正看匾中字乃黄色大字“至诚无息”,由北看变为红绿色大字“龙飞风舞”,由南看再变成红褐色大字“诸神参天”,真乃匠心独运。殿前两侧有钟鼓二亭,亭内悬钟架鼓,朝暮为声……


在漫长的文化交融中,除了太保山上一系列金碧辉煌的古建筑,保山也不乏一批体现着边地质朴信仰与浪漫特质的庙宇,比如哀牢寺、八戒寺等。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自汉武拓边置县以来,永昌即成为“中国西南方与天竺(印度)、大秦(罗马)等国通商的大城市”,据《高僧传》言,约在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就有内地僧人经永昌道到印度精研佛学,此后,中印两国佛界人士你来我往,永昌道上的宗教文化交流自此经久不衰。


彼时,佛教已在保山落地生根,以至保山坝缘山明水秀之处在唐初便相继修建了一些禅院佛堂(《保山史话》唐定国)。据文献载,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曾有印度僧侣一行七人取道永昌欲至长安弘法,其中有高僧在抵达保山时便禅心大动,于是在云岩山麓依崖就势建寺渡众,于一天然洞窟内凿巨石为卧佛,“云岩卧佛”遂享千秋香火、扬万里名声。


位于今隆阳区板桥镇世科村后五凤朝阳山上的光尊寺,是滇西现存最大古建筑群之一。2003年12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光尊寺始建于唐代天宝二年(公元743),系南诏王皮逻阁为统一西部并强化周边军事、政治和思想统治所建。明代中期,永昌名宦邵维中、邹光祚等扩修光尊寺,引进儒、道并撰立《光尊寺三教序》碑以记其事。


从《光尊寺三教序》中可见,寺庙形成前期只供奉西方佛教神祠,建筑规模并不大。元代以后,随着西南地区的统一以及道教的广泛传播,开始对原有佛教设施进行改造,增建玉皇阁、翠微楼等建筑,供奉玉皇天尊和太上老君等道教神祇。再后来,光尊寺进一步扩修,增供孔孟牌位,最终演变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场所。据段月松介绍,这里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至民国初期重建或扩建,在依山形筑成的七进五院中建筑物多达23幢,占地面积约为1公顷。


较之玉皇阁的辉煌绮丽,光尊寺建筑多采用粗材搭置且不加雕琢粉饰,给人以高大雄奇和粗犷古朴的印象,部分建筑保持有较多明代木结构型制。


曾几何时,“三教合一”观念对保山宗教关系和社会和谐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嘉靖年间至明末清初,文坛巨子杨慎、张含和“永半朝”王宏祚皆在光尊寺留下墨迹。


散落在保山大地上的宗教古建筑,记载着不同时期边地文化与信仰的过往。


在保山,提到 “一树梨花千点雪,两堤杨柳万窝丝”这副对联,人们自然会想到位于城西九隆翠岗之上的梨花坞。梨花坞是保山著名的佛教胜地,也是保山人心目中“世外桃源”。每年二、三月间,满坞梨花绽放,如云似雪、清香四溢,款步山间,一种鸟鸣山幽、梵音袅袅的佛国之境悠然袭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永昌大地上的各处古寺、庙宇,无论大小皆各有各的精彩。它们的存在,让人们有了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寄情之处。建筑与文化间始终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传统文化亦成就了建筑独一无二的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 09: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0


0











会真观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武夷山冲佑观东廊外侧建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会真观原名“同亭祠”,位于武夷山冲佑观东廊外侧。宋时,族人因感激武夷君于秦时宠邀乡民同赴仙宴于幔亭峰顶,故创建“同亭”祠,取“同宴幔亭”之义。












































中文名会真观
地理位置武夷山冲佑观东廊外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 09: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生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戏剧《西厢记》中人物








收藏



0


0











张生是元曲《西厢记》里的人物,最早出自唐代元稹小说《莺莺传》,名为张珙,字君瑞,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张生与崔莺莺在一个寺里偷情成亲,其故事被一剧元曲《西厢记》广为流传。












































中文名张生
别    名张珙,张君瑞
饰    演苏有朋(1998年电影红娘中饰演张生)
性    别男
登场作品元曲《西厢记》
配    偶崔莺莺


目录

1人物经历
2荧幕演绎





人物经历

播报
编辑

话说崔相国死后,他的夫人郑氏带着小女儿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在回家的路途中,经过河中府普救寺,一路奔波劳累,便在寺上住了几日。这时崔莺莺19岁,诗琴书画,样样精通,在她父亲去世之前,就把她许配给了郑尚书的大儿子郑恒。

书生张生碰巧遇到到殿外玩耍的小姐与红娘。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本是欣赏普救寺美景的张生,无意中见到了容貌俊俏的崔莺莺,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鬟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表达自己的思念之苦,红娘答应会让莺莺来探望他一遭。红娘将张生的书简放在莺莺的妆盒上看她什么反应,没想到莺莺怪罪红娘弄这下等东西来糊弄她,佯怒要告诉老夫人,却又写回给他让他下次别在这样,实际上是在信中约张生幽会。到了晚上,张生跳过墙去,去莺莺房中与她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 09: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护官符+】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原】护官符难登大雅之堂,四大家族根本不存在,红楼梦只是林家故事
姜子说古书 2024-01-01   |  1阅读  |  1转藏
【】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题:护官符难登大雅之堂,四大家族根本不存在,红楼梦只是林家故事!

  文/姜子说书

  《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作者写贾雨村赴任,遇到一个人命案子,门子却不令发签,又在密室中提起“护官符”来,偏生见过大世面的贾雨村却从来没有听过这三个字。



  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我竟不知。”门子道:“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作得长远!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所以绰号叫作'护官符’。”

  却原来,四大家族的真正身份是金陵大乡绅,也就是所谓在野派,相当于当地的地头蛇,这些人有可能是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也有可能是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换句话说,这些家族未必有官职在身。其中就有贾史王薛。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雨村犹未看完,忽听传点,人报:“王老爷来拜。”

  《红楼梦》故事里,贾家八房在都,史家都中现住者十房,王家都中二房,说明前面三家都中都有在职者,但是,到了薛家却是“现领内府帑银行商”,都中无人,妥妥的行商之家。



  后文中,薛家唯一的男丁薛蟠随意被贾雨村判了已死,整个葫芦案判案过程都在告诉读者,薛蟠是白衣,无爵位,无官职,而且还是一个已经被销户的杀人犯、死刑犯,薛家是什么样来历不明的落魄户可想而知。

  门子道:“小人已想了一个极好的主意在此:老爷明日坐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原凶自然是拿不来的,原告固是定要将薛家族中及奴仆人等拿几个来拷问。小的在暗中调停,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薛蟠今已得了无名之症,被冯魂追索已死。其祸皆因拐子某人而起,拐之人原系某乡某姓人氏,按法处治。老爷细想此计如何?”

  《红楼梦》故事里,无论是护官符,还是葫芦案,都不过是葫芦僧的所言所为,门子的见识罢了,难登大雅之堂,四大家族不过是葫芦僧的胡诌出来的子虚乌有!



  并非金陵本地大族名宦之家只有史家、贾家、王家、薛家,而是涉及葫芦案的家族,主犯是薛家,王家的王子腾是薛蟠的舅舅,贾家的贾政是薛蟠的姨丈,而史太君又是贾政的母亲,因此相关,方才被提及。

  就比如甄家,身份地位就远比王家和薛家高贵,贾雨村和冷子兴就说过甄家名声显赫,家喻户晓。甲戌眉批:又一真正之家,特与假家遥对,故写假则知真。可知甄家很重要。

  雨村道:“不用远说,只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你可知么?”子兴道:“谁人不知!这甄府和贾府就是老亲,又系世交。两家来往,极其亲热的。便在下也和他家来往非止一日了。”

  《红楼梦》故事里,原文中从来没有提过“四大家族”这个概念,护官符的桥段,也不过是门子的虚张声势,无非是告诉贾雨村,薛家不好惹,王家乃至于贾家、史家都是薛家的靠山。



  这门子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今告打死人之薛,就系丰年大雪之'雪’也。也不单靠这三家,他的世交亲友在都在外者,本亦不少。老爷如今拿谁去?”

  门子说“一损皆损,一荣皆荣”,但事实如何呢?是贾家和王家照应薛家,薛家纯属拖后腿的,压根不硬气。换句话说,要不是看在贾家和王家的面子上,薛蟠早就被抓起来一命抵一命了,薛家自身啥也不是,不过是攀附权贵者,薛家的身份地位明明白白,压根不存在并列四大家族这档子事。

  要说金陵的大家族排行,那也是史家、贾家、甄家,王家都已经差一截了,更别提来历不明的薛家了。后世的人连门子的奉承话都没有听出来,一厢情愿高看薛家一眼,瞎扯什么四大家族,这只是其一。



  更有甚者,贾家不过是薛家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也就是贾宝玉口中的“外四路亲戚”,史家更是跟薛家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纯属硬攀亲戚的亲戚嘛!换句话说,薛家真正的靠山只有王家,所以才有贾雨村发签之前“王老爷来拜”的桥段。

  宝玉叹道:“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我心里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睛里,倒把外四路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儿上,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

  《红楼梦》故事里,贾宝玉和林黛玉不但从小儿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而且在贾宝玉心里,除了贾母、贾政、王夫人,第四个人就是林黛玉,连贾探春和贾环都排在林黛玉后面,而且是黛玉之后,再无他人。



  宝玉叹道:“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的有冤无处诉!”说着不觉滴下眼泪来。

  宝玉道:“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个人,我也说个誓。”

  为啥贾宝玉把嫡长姐贾元春忘了呢?因为林黛玉就是贾家大姑娘贾元春!为啥贾宝玉不提嫡长兄贾珠呢?因为珠字拆字为朱家帝王,指的就是悬梁自尽的林黛玉。朱为大红色,五行属木,赤木为朱,双木成林,林就是朱,荣国府就是朱家,草木之容谓之荣,荣禧堂就是二玉合传的木石前盟的见证。



  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甲戌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

  《红楼梦》故事里,通篇主角只有二玉,其他人都是陪客、陪衬,警幻仙姑所谓“咏叹一人”,王也;“感怀一事”,舆图换稿之王事也。所谓“红楼”,《桃花扇》所谓“朱楼”也,即“华夏朱明江山”。没有十二钗,十二不过是王字。没有四大家族,只有明清两个王朝。

  方歌了一句,警幻便说道:“此曲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则,又有南北九宫之限。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红楼梦:贾宝玉梦中娶了秦可卿,林黛玉算什么?天香楼从名字到事件都跟颦儿有关,你们看不到吗

红楼梦:如果林四娘是晴雯,恒王又是谁?真相就这样浮出水面

红楼梦讲了啥?哥哥是奴仆,弟弟是主子,后来哥哥夺了弟弟的江山,主仆颠倒,乾坤倒置

+关注
undefined
姜子说古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 09: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莺莺传[yīng yīng zhuàn ]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唐代元稹传奇作品









收藏



0


0











《莺莺传》是唐代文学家元稹创作的一篇传奇。《莺莺传》原名《传奇》,后被收入《太平广记》时改作《莺莺传》,因为文中有《会真诗》,又称《会真记》。 [7]

这篇传奇讲述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故事。起始张生旅居的蒲州普救寺发生兵乱,他出力救护了同寓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张生对表妹莺莺一见倾心,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终于花好月圆。后来张生赴京应试未中,滞留京师,与莺莺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深情。但张生终于变心,认为莺莺是天下之“尤物”,还搬出商纣周幽亡国的例子,证明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一年多后,莺莺另嫁,张生另娶。一次张生路过莺莺家门,要求以“外兄”相见,遭莺莺拒绝。数日后张生离去,莺莺回诗决绝。

全文于叙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较好地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语言充满了诗意美,是唐传奇中带有诗化倾向的佳作。

《莺莺传》诞生之后,一直深受士子的喜爱,流传深远,改编版本极多。元代戏曲大家王实甫改编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调整了原作的人物定位,重新进行人物性格塑造,对原作进行合理化调整,让这部戏曲广为流传,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8]












































作品名称莺莺传
作品别名传奇、会真记
作    者元稹
创作年代中唐
作品出处《唐宋传奇集》
文学体裁传奇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3创作背景
4人物介绍
▪张生
▪崔莺莺
5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6后世影响
7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莺莺传

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1。或朋从游宴,扰杂其间,他人皆汹汹拳拳,若将不及2,张生容顺而已,终不能乱。以是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知者诘之,谢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3,是有凶行;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诘者识之。

无几何,张生游于蒲4。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从母。是岁,浑瑊薨于蒲5。有中人丁文雅,不善于军,军人因丧而扰,大掠蒲人。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旅寓惶骇,不知所托。先是,张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

十余日,廉使杜确将天子命以总戎节6,令于军,军由是戢7。郑厚张之德甚,因饰馔以命张,中堂宴之。复谓张曰:“姨之孤嫠未亡8,提携幼稚。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犹君之生。岂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礼奉见,冀所以报恩也。”命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容甚温美。次命女:“出拜尔兄,尔兄活尔。”久之,辞疾。郑怒曰:“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掳矣,能复远嫌乎?”久之,乃至。常服睟容9,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稍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张惊,为之礼。因坐郑旁。以郑之抑而见也,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问其年纪,郑曰:“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终于贞元庚辰10,生年十七矣。”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终席而罢。

张自是惑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婢果惊沮,腆然而奔。张生悔之。翼日,婢复至。张生乃羞而谢之,不复云所求矣。婢因谓张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张曰:“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纨绮闲居,曾莫流盼。不为当年,终有所蔽。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11。尔其谓何?”婢曰:“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下人之谋,固难入矣。然而善属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是夕,红娘复至,持彩笺以授张,曰:“崔所命也。”题其篇曰《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亦微喻其旨。是夕,岁二月旬有四日矣。

崔之东有杏花一株,攀援可逾。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红娘寝于床。生因惊之,红娘骇曰:“郎何以至?”张因绐之曰:“崔氏之笺召我也。尔为我告之。”无几,红娘复来,连曰:“至矣,至矣!”张生且喜且骇,必谓获济。及崔至,则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毋及于乱!”言毕,翻然而逝。张自失者久之。复逾而出,于是绝望。

数夕,张生临轩独寝,忽有人觉之,惊骇而起,则红娘敛衾携枕而至。抚张曰:“至矣,至矣!睡何为哉!”并枕重衾而去。张生拭目危坐久之,犹疑梦寐,然而修谨以俟。俄而红娘捧崔氏而至 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曩时端庄12,不复同矣。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莹,幽辉半床。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间至矣。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终夕无一言。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邪?”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荧荧然,犹莹于茵席而已。是后又十余日,杳不复知。张生赋《会真诗》三十韵13,未毕,而红娘适至,因授之,以贻崔氏。自是复容之,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襄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张生常诘郑氏之情,则曰:“我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之。无何,张生将之长安,先以情谕之。崔氏宛无难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将行之再夕,不可复见,而张生遂西下。

数月,复游于蒲,会于崔氏者又累月。崔氏甚工刀札,善属文。求索再三,终不可见。往往张生自以文挑,亦不甚睹览。大略崔之出人者,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异时独夜操琴,愁弄凄恻。张窃听之。求之,则终不复鼓矣。以是愈惑之。张生俄以文调及期,又当西去。当去之夕,不复自言其情,愁叹干崔氏之侧。崔已阴知将诀矣,恭貌怡声,徐谓张曰:“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没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诚。”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14,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左右皆歔欷。崔亦遽止之,投琴,泣下流连,趋归郑所,遂不复至。明旦而张行。

明年,文战不胜,张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崔氏缄报之词,粗载于此, 曰: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胜一合15,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虽荷殊恩,谁复为容16?睹物增怀,但积悲叹耳。伏承使于京中就业,进修之道,固在便安。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命也如此,知复何言! 自去秋以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笑语,闲宵自处,无不泪零。乃至梦寐之间,亦多感咽离忧之思。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一昨拜辞,倏逾旧岁。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17。鄙薄之志,无以奉酬。至于始终之盟,则固不忒。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婢仆见诱,遂致私诚。儿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18,鄙人无投梭之拒19。及荐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没身永恨,含叹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20,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如或达士略情21,舍小从大,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22,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23,因风委露,犹托清尘24。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所佩。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兼乱丝一絇25,文竹茶碾子一枚26。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钟,千里神合。千万珍重!春风多厉,强饭为嘉27。慎言自保,无以鄙为深念。张生发其书于所知,由是时人多闻之。所善杨巨源好属词28,因为赋《崔娘诗》一绝云:

清润潘郎玉不如29,中庭蕙草雪销初。

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30。

河南元稹亦续生《会真诗》三十韵,诗曰:

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

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茏。

龙吹过庭竹,鸾歌拂井桐31。

罗绡垂薄雾,环珮响轻风32。

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33。

更深人悄悄,晨会雨蒙蒙。

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龙34。

瑶钗行彩凤, 罗帔掩丹虹。

言自瑶华浦,将朝碧玉宫35。

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东36。

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

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37。

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

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

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

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

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38。

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

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39。

留连时有恨,缱绻意难终。

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

赠环明运合,留结表心同。

啼粉流宵镜,残灯远暗虫。

华光犹苒苒,旭日渐曈曈。

乘鹜还归洛,吹箫亦上嵩40。

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

幂幂临塘草,飘飘思渚蓬41。

素琴鸣怨鹤,清汉望归鸿42。

海阔诚难渡,天高不易冲。

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43。

张之友闻之者,莫不耸异之,然而张志亦绝矣。稹特与张厚,因征其词。张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变化矣。昔殷之辛44,周之幽45,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46,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47。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于时坐者皆为深叹。

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48,张亦有所娶。适经所居,乃因其夫言于崔,求以外兄见49。夫语之,而崔终不为出。张怨念之诚,动于颜色。崔知之,潜赋一章,词曰:

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

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竟不之见。后数日,张生将行,又赋一章以谢绝云:

弃置今何道, 当时且自亲50。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自是,绝不复知矣。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予常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

贞元岁九月,执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里第51,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崔氏小名莺莺,公垂以命篇。 [1]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1.非礼不可入:凡不合于礼法的事情都不予采纳,不能打动他。

2.若将不及:像来不及表现自己,显现出争先恐后的样子。

3.登徒子:战国时楚人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说登徒子的妻子貌丑,登徒子却很喜爱她,和她生了五个孩子。后来人就用登徒子为好色者的代称。

4.蒲:蒲州,也称河中府,辖今山西西南部龙门山以南稷山、盐池及永乐以西地区,州治在今永济县。

5.浑瑊:唐将,西域铁勒九姓的浑部人。肃宗时屡立战功,做到兵马副元帅,后来死在绛州节度使任上。绛州节度治所在蒲州。

6.杜确:继浑瑊之后任河中尹兼绛州观察使的官员。

7.戢(jí):收敛,收藏。

8.孤嫠(lí)未亡:指寡妇。孤,孤独。嫠,守寡。未亡,寡妇的自称:夫已死,自己不应再活下去,不过暂时还未死而已。

9.常服睟(suì)容:平常的服饰,丰润的面貌。

10.甲子岁,即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庚辰:即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

11.索我于枯鱼之肆:喻远水不解近渴。这是《庄子》中的寓言。庄子在路上看见车道沟里有条鱼。鱼叫庄子弄点水救它的命。庄子答应到吴越引西江水来救它。鱼回答:等你引来水,只好到卖干鱼的店铺里去找我了。

12.曩(nǎng)时:以前,往昔,过去的。

13.三十韵:作旧体律诗,两句一押韵,三十韵就是六十句诗。

14.鼓:弹奏。《霓裳羽衣》序:《霓裳羽衣曲》开始部分。《霓裳羽衣曲》传说为唐玄宗所作。序,指乐曲开始的部分。

15.花胜:古时妇女戴在头上的饰花,类似今天的绒花。

16.谁复为容:打扮了又给哪个看。

17.眷念无斁(yì):指时刻怀念不忘。无斁,不厌。

18.援琴之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汉代司马相如曾用弹琴的方法挑逗吸引富人卓王孙的女儿文君,后来文君就随他逃走了。

19.投梭之拒:晋代谢鲲调戏邻家的女儿,这女子就用织布梭投掷他,打掉他两个牙齿。故事见《晋书·谢鲲传》。

20.俯遂幽眇:俯遂,牵就成全,使之如愿。幽眇,隐微的心事。全句说,体贴自己内心的苦衷,因而委屈地成全婚事。

21.达士略情:达观的人对无论什么事都看得很随便。

22.要(yāo)盟:用胁迫手段订的盟约。

23.丹诚不泯:丹诚,忠诚的红心,赤心。不泯,不灭。

24.犹托清尘:清尘,是对人的敬称,犹言你脚下清净高洁的尘土。全句指,我死了,还要托身于您脚下的尘土,灵魂跟在你身旁。

25.一絇(qú):一缕。

26.文竹茶碾子:竹制的茶磨。文竹,指一种有花纹的竹子,古时用此竹制成的一种内圆外方、有槽有轮的碾茶叶用的器具,也称茶磨,也有用银、铁或木制造的。

27.强(qiǎng)饭为嘉:努力加餐饭为好,对身体有益。

28.杨巨源:字景山,蒲州人,官至国子监司业,与元稹、白居易友善,也能写诗。

29.潘郎:晋代文人,名潘岳,字安仁,长得很好看,后人就以潘郎为美男子的代称。这里指张生。

30.萧娘:萧氏是东晋之后,江南的名门,唐代常用来泛称女子,这里指崔莺莺。

31.“龙吹”二句:风吹庭前竹子,发龙吟之声;鸾鸟在天井桐树上歌唱,生悦耳之响。

32.“罗绡”二句:形容莺莺罗衣垂曳,其状有如薄雾;所佩环珮等玉饰,被微风吹动作响。

33.“绛节”二句:绛节,赤节,这里指仙人的仪仗。金母即王母,古人以西方属金,西王母即金母。在此借指莺莺。玉童借指张生。

34.“珠莹”二句:文履,绣鞋。绣鞋上嵌有珠玉一样的饰物,光彩耀目。裤脚的花纹暗藏龙形。

35.“言自”二句:瑶华浦、碧玉宫,皆仙人居处,在此借指莺莺与张生住处。莺莺由自己居处到张生那里。

36.“因游”二句:洛城北,指洛水。这里指张生游蒲,无意中得与莺莺相遇。宋家东,借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典故,指张生与莺莺两情相许。

37.“低鬟”二句:古代少女往往把发髻梳得像蝉翼一样细致精巧。上句指低头时如蝉翼般的发髻在颤动着,行走转动轻如飘起的玉尘。

38.“无力”二句:嫩弱无力倦于转动手腕,多娇态喜爱弯着身子缩在一起睡眠。

39.五夜穷:即五更已尽。五夜,五更。

40.“乘鹜”二句:乘鹜还归洛,是以洛神的离去形容崔莺莺回房。鹜,通“凫”。《洛神赋》形容洛神体态轻巧:“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吹箫亦上嵩,借用王子乔的故事来比喻张生的离去。王子乔,名晋,周灵王太子,据《列仙传》载,说他好吹笙,曾入嵩山修炼,后在缑氏山乘白鹤仙去。

41.幂幂:形容野草茂盛遮满了的意思。渚蓬:小洲上的蓬草。这两句所含意思为:草虽盛,终为风吹散。

42.怨鹤:指《别鹤操》,琴曲名。古时商陵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将为他别娶,他妻子知道后,夜间来倚户悲泣,牧子伤感而作此曲。在此指离别后琴中弹出哀怨曲子。清汉:指银河。清汉望归鸿,暗借苏武故事,有盼望心上人归来之意。

43.行云:借巫山神女的故事,暗指莺莺已永远离去。萧史:相传萧史为春秋时人,善吹箫,秦穆公把女儿弄玉嫁给他。他每天教弄玉吹箫学凤鸣,后来果然有凤凰飞来,秦穆公就为他们盖了一座凤台。最后弄玉乘凤、萧史乘龙而仙去。在此暗指两人相别、欢会无期,张生只有一人孤处而已。

44.殷之辛:殷纣王,名辛。

45.周之幽:周幽王,名宫湦。

46.一女子败之:纣王宠爱妲己,造鹿台,为肉林酒池,做长夜裸戏;幽王宠爱褒姒,致有烽火戏诸侯之事。这些都是帝王荒淫无道的表现,以致亡国,所以此处这样说。

47.僇笑:侮辱。

48.委身:出嫁。

49.外兄:表兄。

50.当时且自亲:当初是你自己要来亲近我、追求我的。

51.执事:本是供使令的人,此处指友人。李公垂:即唐代诗人李绅,字公垂,曾任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等官职。他是元稹、白居易的好友,时相唱和。 [2-3]




白话译文

贞元年间,有位姓张的书生,性格温和,感情丰富,风度潇洒,容貌俊美,意志坚强,秉性孤傲。凡是不合礼节的事情,就别想打动他。有时跟朋友一起出去游览饮宴,在那杂乱纷扰的地方,别人都吵闹起哄,唯恐不能表现自己,而张生只表面上逢场做戏般敷衍着,始终不乱来。因此,虽已是二十三岁了,还没有真正接近过女色。知道这种情况的人便去问他,他表示歉意后说:“登徒子不是好色的人,却留下了不好的品行。我倒是喜欢美丽的女子,却总也没让我碰上。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凡出众的美女,我未尝不留心,凭这可以知道我不是没有感情的人。”问他的人都记住了他的话。

没过多久,张生到蒲州一带游览。蒲州东边十几里的地方有座名叫普救寺的和尚庙,张生就住在那里。恰好有个崔家的寡妇要回长安去,路过蒲州,也住在这个庙里。崔氏是郑家的女儿,张生的母亲也是郑家的女儿,论起亲属关系,崔氏还是张生的远房姨母。这一年,节度使浑璜死在了蒲州。监军的宦官丁文雅,不善于带兵,兵土乘办丧事的机会骚扰当地百姓,崔家的财产丰厚,奴仆很多,寄住在庙里很害怕,不知该依靠谁才好。在此之前,张生和蒲州守将的朋友有交情,于是就请军吏保护崔氏,这样,崔家才没有遭难。

过了十多天,河中尹兼河州绛州观察使杜确奉皇帝的命令统领军务,在军中发布命令,军队从此才安定下来。郑氏非常感谢张生的恩德,就备办酒席,在大厅中款待张生。又对张生说:“姨妈是个寡妇人家,身边还带着幼小的儿女,不幸遇到了兵荒马乱,实在是难以保全生命,弱子幼女就如同你重新给了他们生命一样,这种大恩大德,怎么能和平常的恩德相比呢?如今就让他们用对待恩兄的礼节拜见你,希望以此来报答你的恩德。”先喊她的儿子—名叫欢郎,才十多岁,人长得非常温和俊美接着又喊她女儿,说:“出来拜见你们的大哥,是大哥哥救了你们。”过了很久,女儿说有病,没有出来拜见。郑氏生气地说:“张哥哥保住了你的性命,不然,你早就被人抢走了,还避什么嫌疑。”又过了好久,女儿才出来。她穿着普通的衣服,面色丰润,没有什么装饰,环形的发髻下垂到眉毛,两颊泛着红晕,姿态艳丽,光彩动人。张生十分惊讶,跟她行过见面礼。她靠着郑氏坐下,因为是郑氏逼着她出来见面,所以她呆呆地坐着,眼神里流露出哀怨,身体就好像支持不住似的。张生问她的年龄,郑氏说:“她生在当今皇帝甲子年的七月,到现在贞元十六年,已有十七岁了。”张生稍稍与她说了几句话,她一句也没有回话,直到宴席结束才走了。

张生从此便迷上了她,很希望能够向她表白自己的爱慕之情,却总也没有机会。崔氏有个丫鬟叫红娘,张生暗中多次送给她礼物,并趁机说出了自己的愿望。红娘听后,果然吓坏了,红着脸跑开了。张生有些后悔。第二天,红娘又来了,张生惭愧地道了歉,不再提所央求的事了红娘对张生说:“先生的话,我不敢传达,也不敢泄露给别人。不过,崔家的亲戚你是应该很清楚的,为什么不靠你对她们有恩而向她求婚呢?”张生说:“我从小时,性格就不随和,有时同妇女们在一起,也不曾留心观察,从前我未曾追求过女子,可今天竟被迷住了。那天在酒席上,我几乎控制不住自己。几天来,我走路忘记了应该到什么地方停下,吃饭忘记了饥饱,只怕是我活不长久。如果靠媒人提亲备办彩礼正式求婚,得三五月的时间,到那时,就到鱼摊上去找我这头死鱼了,你说我怎么办呢?”红娘说:“崔姑娘坚守贞洁,谨慎自爱,即使她所尊重的人,也不能用轻佻的话去冒犯她。我们仆人的主意,她肯定不会接受。不过,她很会写文章,经常吟诗作赋,久久地沉浸在诗文中。你不妨写首情诗来打动她,不然的话,就再没有什么办法了。”张生听后非常高兴,立刻写了两首《春词》交给红娘。这天夜里,红娘又来了,拿来张彩色的信纸交给了张生,说:“是崔姑娘叫我送来的。”诗的题目是《明月三五夜》,那诗写道:“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读后,暗自明白了她的意图。这天正是二月十四日。

崔莺莺住房的东墙外有一棵杏树,攀上它可以越过墙。阴历十五的晚上,张生就把那棵树当作梯子爬过墙去。到了西厢房,一看,门果然半开着,红娘躺在床上,张生很吃惊。红娘十分害怕,说:“你怎么来了?”张生对她说:“崔小姐的信中召我来的,你替我通报一下。”不一会儿,红娘又来了,连声说:“来了!来了!”张生又高兴又害怕,以为一定会成功。等到崔小姐到了,就看她穿戴整齐,表情严肃,大声数落张生说:“哥哥恩德,救了我们全家,这是够大的恩了,因此我的母亲把幼弱的子女托付给你,为什么叫不懂事的丫环,送来了淫乱放荡词?开始是保护别人免受兵乱,这是义;最终乘危要挟来索取,这是以乱换乱,二者相差无几。假如不说破,就是保护别人的欺骗虚伪行为,是不义;向母亲说明这件事呢,就辜负了人家的恩惠,不吉祥;想让婢女转告又怕不能表达我的真实的心意。因此借用短小的诗章,愿意自己说明,又怕哥哥有顾虑,所以使用了旁敲侧击的语言,以便使你一定来到。如果不合乎礼的举动,能不心里有愧吗?只希望用礼约束自己,不要陷入淫乱的泥潭。”说完,马上就走了。张生愣了老半天,不知道怎样才好,只好又翻过墙回去了,于是彻底绝望。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张生一个人靠近窗户睡觉,忽然有人叫醒了他。张生惊恐地坐了起来,原来是红娘抱着被子带着枕头来了,安慰张生说:“来了!来了!还睡觉干什么?”把枕头并排起来,把被子搭在一起,然后就走了。张生擦了擦眼睛,端正地坐着等了半天,疑心是在做梦,但是还是打扮得整整齐齐,恭恭敬敬地等待着。不长时间红娘就扶着崔莺莺来了。来了后崔莺莺显得妖美羞涩,和顺美丽,力气好像支持不了肢体,跟从前的端庄完全不一样。那晚上正是十八,斜挂在天上的月亮非常皎洁,静静的月光照亮了半床。张生不禁飘飘然,简直疑心是神仙下凡,不认为是从人间来的。过了一段时间,寺里的钟响了,天要亮了。红娘催促快走,崔小姐娇滴滴地哭泣,声音委婉。红娘又扶着走了。整个晚上莺莺没说一句话。张生在天蒙蒙亮时就起床了,自己怀疑地说:“难道这是做梦吗?”等到天亮了,看到化妆品的痕迹还留在臂上,香气还留在衣服上,在床褥上的泪痕还微微发亮、晶莹。这以后十几天,关于莺莺的消息一点也没有。张生就作《会真诗》三十韵,还没作完,红娘来了,于是交给了她,让送给崔莺莺。从此莺莺又允许了,早上偷偷地出去,晚上偷偷地进来,一块儿安寝在以前所说的“西厢”那地方,几乎一个月。张生常问郑姨的态度,莺莺就说:“我没有办法告诉她。”张生便想去跟她当面谈谈,促成这件事。不久,张生将去长安,先把情况告诉崔莺莺。崔莺莺仿佛没有为难的话,然而忧愁埋怨的表情令人动心。临走的前两个晚上,莺莺没有来。张生于是往西边出发了。

过了几个月,张生又来到蒲州,跟崔莺莺又聚会了几个月。崔莺莺字写得很好,还善于写文章,张生再三向她索要,但始终没见到她的字和文章。张生常常自己用文章挑逗,崔莺莺也不大看。大体上讲崔莺莺超过众人,技艺达到极高的程度,而表面上好像不懂;言谈敏捷雄辩,却很少应酬;对张生情意深厚,然而却未用话表达出来;经常忧愁羡慕隐微深邃,却常像无知无识的样子;喜怒的表情,很少显现于外表。有一天夜晚,崔莺莺独自弹琴,心情忧愁,弹奏的曲子很伤感。张生偷偷地听到了,请求她再弹奏一次,却始终没弹奏,因此张生更猜不透她的心事。不久张生考试的日子到了,又该到西边去。临走的晚上,张生不再诉说自己的心情,而在崔莺莺面前忧愁叹息。崔莺莺已暗暗知道将要分别了,因而态度恭敬,声音柔和,慢慢地对张生说:“你起先是玩弄,最后是丢弃,你当然是妥当的,我不敢怨恨。一定要你玩弄了我,又由你最终娶我,那是你的恩惠。就连山盟海誓,也有到头的时候,你又何必对这次的离去有这么多感触呢?然而你既然不高兴,我也没有什么安慰你的。你常说我擅长弹琴,我从前害羞,办不到。现在你将早走了,让我弹琴,就满足您的意愿。”于是她开始弹琴,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序,还没弹几声,发出的悲哀的声音又怨又乱,不再知道弹的是什么曲子,身边的人听了哭了起来,崔莺莺也突然停止了演奏,扔下了琴,泪流满面;急步回到了母亲处,再没有来。第二天早上张生就走了。

第二年,张生考试不中,便留在京城。他写了一封信寄给崔莺莺,以安慰她的心。崔莺莺的回信,大致记在这里,信上说:捧读来信,爱抚之意极为深厚。儿女之情,悲喜交集!还送我一盒花粉,一支口红,送我这些装饰品,但我又为谁打扮呢?看到这些东西更增添了思念,只是增加了悲叹而已。从信中得知您就在京城,温习学业里进修的要点本在求得安宁。只恨我这个粗陋的人,永远被抛开了。命中如此,知道了还有什么好说呢?从去年秋天以来,经常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在热闹场合,有时强颜欢笑,更深夜静独自一人时,无时无刻不珠泪成串。甚至睡梦中,也常常由于离别忧思而抽咽。缠绵恩爱,一时如同平常一样,幽会还没有结束,惊魂已随梦断。虽然半边被窝还是暖和的,但想起您来已非常遥远。前些日子分别后,转眼已过一年。长安是行乐的地方,到处都会触动情思。好在您没有忘记我这微不足道的人,眷恋之情从未倦怠。我浅薄的心意,无法用来酬报您。至于生死相守的盟约,却永远不变。我从前因为您是中表之亲,有时同在一起吃饭。我经不住诱惑,便献出了一片痴情。少女情不能自禁。您像司马相如用弹琴挑逗卓文君那样来挑逗我,我却未能像高氏之女用投梭拒绝谢鲲那样拒绝您。等到我们同衾共枕时,情深意长。我一片痴情,以为可以有所寄托,怎能想到见您之后,却不能缔结良缘,而我却以自已献身为羞耻,不能公开侍奉您。毕生长恨,除了悲叹还有什么好说的!假如仁人的心,能成就我卑微的心愿,那么我就是死了,也像活着一样。如果旷达的人不屑私情,忽略小节追求大业,把先前的情分看成丑行,把诱迫的誓盟认为是可以不用遵守,那我将骨毁形销,赤诚之心永不改变,如同坠落的花朵和枯叶依风随露,仍然托身在您脚下的尘土之中。生死至诚,尽言于此。对着信纸呜咽流浪,感情无法表达。千万保重,千万保重,玉环一枚,是我小时玩的东西,寄给您佩带在腰上。玉表示坚韧不变,环表示周而复始永不断绝。附带寄上乱丝一缕,斑竹茶碾子一个。这几样东西不值得珍重,用意是希望您像玉一样坚贞,我的志向像环一样永不改变。泪痕留在竹上,愁思萦绕如丝如缕。用这些东西表达感情,作为相爱的见证。心靠得近,身子却离得远,相见无期。幽恨凝聚!神驰千里和您相会。千万保重!春风吹着常易得病,努力加餐为好。自己多保重,不要以我为念。

张生把她的信拿给朋友看,因此当时很多人都知道这事。他的好友杨巨源喜欢写诗,为此写了题为《崔娘》的一首绝句:

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销初。

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河南元稹也续张生的《会真诗》写了三十韵,诗中写道:

微微月光透帘栊,闪闪萤光穿碧空。

远方天色始缥缈,低处树影已葱茏。

风吹庭竹龙吟起,鸟鸣井桐鸾声同。

罗绡飘拂垂薄雾,环佩叮咚响轻风。

仙人仪仗随王母,云霭迷漫拥仙童。

夜深欢会静悄悄,清晨晤别尔蒙蒙。

鞋面刺缜珠光闪,裤上印花纹样隆。

琼玉宝钗似彩凤,绫罗披肩若彩虹。

说是来自瑶华浦,将要朝拜碧玉官。

因游东都洛城北,偶往宋玉邻家东。

戏弄初时微拒绝,温柔情意已暗通。

低头鬓发蝉翼动,回身轻步玉庆蒙。

转侧颜面花雪貌,登床抱入绮罗丛。

鸳鸯交颈翩翩舞,翡翠交欢在一笼。

眉黛含羞局凝聚,唇红暖意更冲融。

气息清香花蕊发,皮肤温润玉肌丰。

无力卷将臂腕动,多娇爱把柔躯躬。

汗流如珠点点滴,发乱蓬山绿葱葱。

方喜迎得千年会,忽听已打五更钟。

留连时刻心有恨,缱绻情深意难终。

慵懒脸色含愁态,芬芳词语誓心衷。

赠环比喻命运共,留结表示心事同。

泪流妆粉宵对镜,残灯远处飞暗虫。

蜡烛光摇仍苒苒,旭日东升渐瞳胧。

乘鹜回到洛水去,吹箫飞登中岳嵩。

衣香犹如染香麝,枕腻尚留胭脂红。

妾心愁如塘中草,君身飘流类转蓬。

素琴弹奏别鹤操,仰首天汉盼归鸿。

大海辽阔实难渡,青天高远不易冲。

行云欢会无处所,空留箫史在楼中。

张生的朋友听到这事,都觉得很讶异,然而张生的情意已断绝。元稹和张生非常友好,便问他为什么要断绝跟莺莺的关系。张生说:“大凡上天所造就的绝代佳人,不危害她自身,就一定为害他人。如果崔莺莺婚配富贵人家,凭借着娇宠,不成云不成雨,就成为蛟成为螭,我不知道她会变成什么。从前殷商的辛帝,西周的幽王,拥有百万人口的国家,力量很雄厚,然而一个女子就可以破坏它,溃散他的民众,宰割他的躯体,至今仍被天下人耻笑。我的德行不足以战胜妖孽,因此只好克制感情。”这时在座的人全都非常感叹。

后来,崔莺莺又嫁给别人,张生也另外娶妻。有次他刚巧经过崔莺莺住处,便透过她的丈夫告诉崔莺莺,请求以表兄的身份见面。丈夫告诉她,崔莺莺却始终不肯出来。张生哀怨的心情流露到脸上。崔莺莺知道后偷偷写一首诗,诗说:

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

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终于也没有跟张生见面。几天以后,张生要走了,她又写一首诗对他表示谢绝。诗中道:

弃我今何道,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消息。当时的人们大都称赞张生是善于补过的人。我在朋友聚会之时,经常谈到这件事,用来提醒聪明的人不要做这种件事,而做了这种事的人也不要感到迷惑。

贞元年间的一个九月,友人李公垂住在我靖安里的家中,我同他谈到这事。李公垂极称奇异,便写了《莺莺歌》以传播这件事。崔氏小名莺莺,李公垂便用她的名字作为篇名。 [2]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莺莺传》篇末说:“贞元岁九月,执事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今考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九月,元稹将故事讲给李绅(字公垂)听,李绅作《莺莺歌》,元稹写了这篇传奇。

关于小说所写悲剧的成因,一种广为流传的观点是,由于门阀观念对爱情婚姻的影响,即认为张生出身高门而莺莺出自寒门,甚至有人认为莺莺可能是一个妓女。据古今学者考证,元稹很可能是以自己的一次艳遇作为基础来创作这篇传奇的。 [3]




人物介绍

播报
编辑




张生

张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正好遇上了同样寓居的远方亲戚崔氏一家,崔家财产丰富,而当时正值兵乱抢劫,张生便托官吏保护崔家,这才免了一灾。在崔氏寡妇的谢答宴上,张生对其女儿崔莺莺一见钟情,便托婢女红娘传书,崔莺莺起先大义凛然的拒绝张生,后来终于还是在了一起,耳鬓厮磨,儿女情长。感情正浓时,张生却要进京赶考,几个月后才回到蒲州和崔莺莺重聚但很快又要回去准备考试,无奈第二年张生考举不中,又滞留京师,只能和崔莺莺互传信物聊表深情。但张生最终变了心,竟将崔莺莺看作尤物、红颜祸水,打算远离她。后来二人各有婚嫁,张生再去看望崔莺莺,当时的人竟然还认为他善于补过,这显然是对张生的美化。 [9]




崔莺莺

崔莺莺是一个在封建家庭的严格闺训中长大的少女。她有强烈的爱情要求,但又在内心隐藏得很深,甚至有时还会在表面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姿态。本来,通过她的侍婢红娘,张生与她已相互用诗表达了爱情。可是,当张生按照她诗中的约定前来相会时,她却又“端服严容”,正言厉色地数落了张生的“非礼之动”。数日后,当张生已陷于绝望时,她忽然又采取大胆的叛逆行动,主动夜奔张生住所幽会,“曩时端庄,不复同矣”。崔莺莺的这种矛盾和反复,真实地反映了她克服犹豫、动摇而终于背叛封建礼教的曲折过程。但是,她在思想上又始终未能彻底摆脱社会、出身、教养所加给她的精神桎梏。她仍然认为私自恋爱结合是不合法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因而在她遭到遗弃以后,就只能自怨自艾,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又表现了她思想性格中软弱的一面。 [3]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整体赏析

主题思想

《莺莺传》的叙事有意以情节演绎和诗歌抒情的话语所肯定的唐代青年的感情世界,与以议论性话语所表现的社会现实价值标准相对立。从而使传奇文本产生了一种特有的“诗语”与“议论”话语之间的矛盾对峙。不难发现,无论是张生那些被隐藏起来的爱情诗,还是杨巨源的《崔娘诗》,元稹的《续会真诗三十韵》都表达了对男女主人公爱情的褒扬和肯定,而一旦涉及到张生的未来前途,议论性话语就强行与道德人品相挂钩。所以,诗的话语表现的是叛逆的、情感的、青春的、理想的价值;而议论性话语表现的是正统的、理性的、世俗的、功利性的价值。这样的话语并置不但使莺莺的形象鲜活感人,有益于读者形成审美判断。而且也让男主人公张生形成自我分裂,从而有益于读者在情节性的张生与非情节性张生之间进行价值选择。另外,《莺莺传》中的话语对立,也有益于读者建构出隐含作者的价值取向,并从隐含作者与现实作者元稹之间的价值冲突中做出审美判断。因而,很少有读者会去称赞肯定张生关于莺莺是“尤物”、是“蛟”、是“螭”的议论,也很少有读者会按照作者元稹“常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的言辞去理解作品的主题意义。

可见,《莺莺传》中作家元稹把理想自我的价值体系,以及现实自我功利化的价值标准全部融入到文本的叙事话语之中了。通过情节叙事与诗语的用情,以及文本内外互文参见话语的运用,肯定了男主人公张生对爱情的自然追求,否定他中止爱情的议论说理;肯定了文本内元稹、杨巨源们对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怜惜哀怨,否定了他们对张生“善补过”行为的认同和宣扬。从而表达了作家元稹在现实生活中无法遵从却又认为应该遵从的新的价值观,显示了唐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救赎的文学努力。 [10]

艺术特色

《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恋爱,后来又将她遗弃的故事。研究者普遍认为,这是一篇艺术水平很高而思想上存在着明显缺陷的作品。作者一方面污蔑崔莺莺为“妖孽”和“尤物”,同时又把她写得十分优美动人,富于艺术魅力。思想和艺术矛盾的产生,同这篇小说带有作者自叙传的性质分不开。如果没有融入作者本人真切的生活体验,是不可能将这个爱情故事写得如此缠绵委曲、生动感人的。他对所经历的一段艳遇不能忘情,非写出不能得到自慰;而当时的文人对此类的风流韵事又习以为常,社会上男尊女卑的陈腐思想又非常普遍。这就使得他下笔时无所顾忌,不加掩饰;再加上元稹本人的才情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便成全了作者在艺术描写上表现出某种非自觉的“诚实”,不期然地如实地写出了崔张爱情发展的全过程,并创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动人的莺莺形象。

《莺莺传》的主要成就在于它立足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基础之上的艺术描写。这是一篇写情的艺术杰作,也是唐传奇中带有诗化倾向的代表作。它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诗的情韵和诗化的表现艺术。《莺莺传》是唐代小说中诗和小说融合的一个典型例证。它的诗化的审美特征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曲、蕴。曲就是不直,蕴就是不露。不直不露,婉曲含蓄,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审美特征。《莺莺传》的诗意特征,则主要表现在它的叙事艺术和写情艺术上:它的叙事,一波三折,曲尽其妙;它的写情,能将极难表现的人物内心的相思情状,活现纸上,让人读来如见如闻。

小说开始介绍张生的仪容、风采,才情、修养等,写他是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多情种子,只有“物之尤者”才能使他留连于心。这段介绍实际上已经为这篇故事的思想(为张生开脱而诬蔑莺莺为尤物)定下了基调。紧接着以一段不算太短的文字介绍事件的背景。小说中的崔张爱情,跟其他的才子佳人故事(也包括后来据此改编的王实甫的《西厢记》)双方一见钟情的模式很不相同,张和崔的最初关系仅仅是由于特殊境遇造成的解难与报恩,开始只是张生有意而莺莺无情,爱情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艰难曲折的过程。

情节的发展,既真实自然,又曲折生动,可谓峰回路转,一波三折。从中极其细致深入地写出了两人微妙的爱情关系,并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从情节的发展看,全文可以划分为十个段落:酬宴初会、因婢致情、赴约被斥、意外欢会、事成待婚、别而复会、再别陈怀、复书诉哀、悲剧结局和尾声。一段一个层次,层层有波澜,层层有曲折。有人认为《莺莺传》在叙事艺术上是模仿《左传》的,从小说情节的组织看,确实很能体现《左传》叙事艺术的风致。但重要的还不在于曲折本身,而在于小说是在提炼和真实地表现生活中达到曲、表现曲的,因而能曲尽人情,曲尽其妙。

《莺莺传》的艺术生命力,还在于它塑造了一个有鲜明个性和独特思想意蕴的女性形象。作品真实生动、唯妙唯肖地揭示了一个有独特身分地位的封建时代的贵族少女,在一个特殊环境中追求爱情的复杂感和微妙心理。首先是小说很好地揭示出了莺莺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矛盾性。莺莺的思想性格的刻画不是表层的、单一的,而是深层的、多侧面的。她有娇羞矜持、贞慎自保的一面,也有大胆果决、敢于冲破礼教束缚的一面。两个方面相反相成、矛盾统一,构成了莺莺完整的性格内容。她在初会张生以后一直到读到他的两首《春词》,内心的斗争是很尖锐激烈的。一方面有爱情的要求,一方面又受到礼教的束缚,在矛盾斗争中又不断有所前进,在前进中又时有犹豫、后悔。特别是第一次西厢相约之后的反悔,很好地揭示了莺莺内心的矛盾冲突。而在后来两人西厢放情欢会的情境之中,作者在写她大胆、热情的同时,仍从两方面去把握她的性格,不忘点染她性格中娇羞怯弱的一面。其次,是莺莺的性格不是静止的,而是有发展、有变化的。而其中的发展变化,最突出的是她对张生态度的转变。张生到长安应试,莺莺“阴知将诀”,预感到张生将会“始乱终弃”,却仍然热切地期待他能守始终之盟。不但语气近于哀求,而且不无自轻自贱和委曲求全的意味。但与此同时,在曲终投琴时,她又“泣下流连,趋归郑所,遂不复至”,含蓄地表现出她内心的怨愤,也是很有气性的。后来她写给张生的复信,在抒发内心悲痛的同时,也是自责多于对张生的责备,不说张生挑逗引诱她,而说“婢仆见诱,遂致私诚。儿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等等。这些话,虽然如信中所说,“存没之诚,言尽于此”,是表示她对张生真挚的爱和永不改变的至诚的;但同时也确实表现了她对张生的一种近于屈辱的哀求,是她性格中卑屈软弱一面的表现。到两人绝裂以后,张生一方面为自己的负义行为辩护,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忘却这段恋情,请求以表兄的身分相见,莺莺即使在丈夫允许的情况下也“终不为出”,而且赋诗一章表示她内心的怨恨和决绝的态度。这里鲜明地表现了她思想性格的转变,表现出性格中刚强、有骨气的一面得到了发展。

在莺莺内心世界的揭示上,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莺莺的形象有两个特点,即具有含蓄美和诗意美。莺莺形象的含蓄美,首先是由她的性格决定的,是一种性格美的表现。不苟言辞,很少说话,说话也很少率直地吐露自己的心曲。同时,含蓄美的构成,也跟小说的艺术表现方式有关。作者采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人物含蓄的性格和感情。

《莺莺传》全篇充满了一种诗意美,本身就像是一首哀感顽艳的抒情诗。形象的诗意美,小说的诗意美,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构成。首先是莺莺本人多情和含蓄的诗人气质。其次是莺莺表达感情的方式,诸如弹琴、赋诗等,都是风致高雅,充满诗意的。第三是莺莺的那封复信,是一篇抒情杰作,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内心世界表露得十分细致、含蓄、深微,文辞又那样的优美典雅,揭示出一个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中有爱、有恨、有优有喜、有期待、有失望,从自责自悔中曲折地表现了对张生的怨恨。最后是艺术氛围的点染。小说中没有太多的写景文字,但作者也着意为这个充满哀怨的爱情故事设置了极为优美和充满诗意的环境。他们幽会的时间是“明月三五夜”,地点是有花影拂动的西厢。在他们幽会时,小说以八个字点染环境氛围:“斜月晶莹,幽辉半床。”多么优美而富于诗意。这是以美景衬映欢情。在这八个字的基础上,作者写道:“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间至矣。”当事者“飘飘然”的感觉,不只是因为莺莺之美,同这种充满诗意的艺术氛围的营造也是分不开的。 [3]




名家点评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尝言吴道子、顾虎头,只画得有形象的。至如相思情状,无形无象,微之画来的的欲真,跃跃欲有。吴道子、顾虎头,又退数十舍矣。”(《虞初志》卷五) [3]

现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而李绅杨巨源辈既各赋诗以张之,稹又早有诗名,后秉节钺,故世人仍多乐道,宋赵德麟已取其事作《商调蝶恋花》十阕(见《侯鲭录》),金则有董解元《弦索西厢》,元则有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续西厢记》,明则有李日华《南西厢记》,陆采《南西厢记》等,其他曰《竟》曰《翻》曰《后》曰《续》者尤繁,至今尚或称道其事。”(《中国小说史略》唐之传奇文) [4]




后世影响

播报
编辑




《莺莺传》后改编为《西厢记》
《莺莺传》在唐传奇的发展中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以其曲折生动的爱情描写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小说创作。此前的传奇,如《离魂记》《任氏传》《柳毅传》等反映爱情生活的作品,都多少带有志怪的色彩,而《莺莺传》写的则是现实世界中婚恋人情。自它开始,陆续出现了《李娃传》《霍小玉传》,使唐人传奇中这类题材创作达到了顶峰。《莺莺传》是唐人传奇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故事广泛流传,北宋以降,士大夫“无不举此以为美谈,至于倡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宋代有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莺莺传》话本、《莺莺六幺》杂剧,金代有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代有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明代有李日华《南调西厢记》、陆采《南西厢》,清代有查继祖《续西厢》杂剧、沈谦《翻西厢》传奇等。直到现当代,活跃在电影、电视以及各种剧目中的西厢故事,《莺莺传》仍是其源头。 [5]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举明经科,贞元十九年(803)举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与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后期之作,伤于浮艳,故有“元轻白俗”之讥。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830余首。 [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23:48 , Processed in 0.0511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