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5: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六桥梅花”“十月梅花”的史实和象征意义
快乐老年435 2017-09-26   |  1752阅读  |  1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莲花)

《红楼梦》中“六桥梅花”“十月梅花”的史实和象征意义

关注吴氏红学的读者都知道,《红楼梦》是一部明末清初时代背景的政治历史小说。由于历史时期特殊,作者用了一些特别的叙事方法。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展现了古人玩牙牌令的场景,令官鸳鸯发令,众人根据牙牌点数和内容接令。其中有三次提到“梅花”,分别是“六桥梅花香彻骨”、“梅花朵朵风前舞”和 “十月梅花岭上香”。那么这个牙牌令中的梅花有哪些史实和象征意义呢?先请看书中片段:

鸳鸯道:“有了一副了。左边是张‘天’。”贾母道:“头上有青天。”众人道:“好。”鸳鸯道:“当中是个‘五与六’。”贾母道:“六桥梅花香彻骨。”鸳鸯道:“剩得一张‘六与幺’。”贾母道:“一轮红日出云霄。”鸳鸯道:“凑成便是个‘蓬头鬼’。”贾母道:“这鬼抱住钟馗腿。”说完,大家笑说:“极妙。”贾母饮了一杯。鸳鸯又道:“有了一副。左边是个‘大长五’。”薛姨妈道:“梅花朵朵风前舞。”鸳鸯道:“右边还是个‘大五长’。”薛姨妈道:“十月梅花岭上香。”鸳鸯道:“当中‘二五’是杂七。”薛姨妈道:“织女牛郎会七夕。”鸳鸯道:“凑成‘二郎游五岳’。”薛姨妈道:“世人不及神仙乐。”说完,大家称赏,饮了酒。鸳鸯又道:“有了一副。左边‘长幺’两点明。”湘云道:“双悬日月照乾坤。”

《红楼梦》中“六桥梅花”“十月梅花”的史实和象征意义

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深得人们喜爱。陆游赞它“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苏轼赞它“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人们也常用“梅妻鹤子”比喻隐逸生活和清高的人格。《红楼梦》有四首赞美红梅花的诗,在牙牌令这里还有对六桥、岭上梅花的赞美。

关于“六桥梅花香彻骨”,吴氏红学的史鼎老师在草根说红楼梦微信群做过解读。六桥即苏堤六桥,从字面意思看,“六桥梅花香彻骨”是说西湖苏堤六桥的梅花从骨子里散发出香气。(宋)苏轼在《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中写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明)王世贞的《泛湖度六桥堤》写到“六桥天阔争虹影,五马飙开散曲尘”。西湖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古人对其六桥烟柳和苏堤春晓很是赞美。(宋)吴唯信《苏堤清明即事》写到“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明)王瀛《苏公堤》写到“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明)张京元《苏堤小记》中也提到“苏堤度六桥,堤两旁尽种桃柳,萧萧摇落”。这里还埋葬着被世人誉为“西湖三杰”的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明代抗清英雄张煌言,他们为保家国天下奋不顾身,在国破家亡的紧急关头宁死不屈,献出了宝贵生命。除了人称“梅妻鹤子”的宋代诗人林逋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所作《山园小梅》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佳句,其他人鲜有对红楼梦中所说的六桥梅花的描述。从这一点能看出来《红楼梦》作者对六桥梅花的赞美是另有深意的。

我们吴氏红学认为,《红楼梦》开篇所言“无材可去补苍天”、“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当日地陷东南”等字眼,用曲折隐蔽的写作手法,暗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改朝换代的时代背景,即明末清初。在那特殊历史时期,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例如葬在西湖边的张煌言。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1664年被俘,后遭杀害,谥号忠烈。他曾经写下赤胆忠心的诗作《八月辞故里》:“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渐将赤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红楼梦》中“六桥梅花”“十月梅花”的史实和象征意义

(张煌言)

《红楼梦》是一部民族主义作品,记录着民族血泪,由于作者身在清朝要顾虑文网禁忌,对一些当时史书没有记载的史实必须采用隐写的手法,按照批书人的说法就是“书中之秘法亦复不少”。在批书人的提示下大家逐渐熟悉的有谐音法、拆字法、草蛇灰线伏线千里、空谷传音、一击两鸣等等高超的技法。如果说牙牌令中的六桥梅花是“空谷”,所传之音必是在西湖之畔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和他们的英勇事迹,在作者看来他们像梅花一般的高洁,代表着高风亮节和面对异族入侵坚强不屈、一身傲骨的精神品质;如果说对六桥梅花描写是“云”,那么西湖之畔的英魂必定是“龙”,作者运用云龙作雨的特殊写作手法,告诉我们在天崩地裂的时代汉民族所受的屈辱和不屈的抗争精神。

再来看“十月梅花岭上香”。这句话字面指的是十月岭上的梅花很香。梅花岭指的是哪里呢?笔者认为有两处,一处是吴氏红学吴雪松解析的扬州古城北边广储门的梅花岭,明代州守吴秀河积土成丘,种植梅花。那里有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衣冠冢。史可法(1601—1645),字宪之,号道邻,汉族,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1644甲申年,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史学家全祖望在《梅花岭记》中写道:“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红楼梦》中“六桥梅花”“十月梅花”的史实和象征意义

(史可法)

另一处梅花岭是邢岫烟《咏红梅花得“红”字》中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里的庾岭,这里的“庾岭”指大庾岭。吴氏红学至真斋主在解析时指出大庾岭上梅花自古就很有名气,(唐)李商隐《对雪二首》有“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之句,(唐)宋之问《度大庾岭》中有“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诗句,《白氏六贴·梅部》称“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因岭南岭北气候差异,梅花南枝已落,北枝方开。直到现代在大庾岭梅关古道梅花竞相开放的季节,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一直持续到三月。

唐朝诗人樊晃在《南中感怀》吟诵:“南路蹉跎客未回,常嗟物候暗相催。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红楼梦》作者巧妙地用“十月梅花岭上香”来让读者联想到一段史实。这就是作者一喉二歌、一击两鸣的写作手法。那么“十月梅花岭上香”是哪段史实呢?我们先看一段资料:

熊飞(?-1276),东莞人,民族英雄,在南宋王朝面临崩溃之时,熊飞愤于国破家亡,在岳父李用的支持鼓励下,联络东莞各地义士,毅然率义军北上投奔文天祥,抗击元军。1276年元将吕师夔率军由江西进入广东梅岭,广东制置使赵溍命熊飞和夏正炎为将,领兵北上御敌。十月,与元军在大庾岭发生遭遇战,宋军战败,熊飞退守韶州,为敌所困。十一月二十一日,刘自立变节降元,打开南城门,元军便蜂拥入城,熊飞所部终因寡不敌众而殉难。

作者用“十月梅花岭上香”让我们联想到在民族危亡之际那些勇于抗争的英雄们,抗元英雄熊飞和抗清英雄史可法、张煌言英勇殉国的悲壮和不朽。清朝的张尔荩为悼念史可法,撰有一副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而这幅对联现在正悬在史可法祠墓“飨堂”前。

《红楼梦》中“六桥梅花”“十月梅花”的史实和象征意义

“梅花朵朵风前舞”是薛姨妈说出的,表示上下两个五就像两朵梅花。这里薛姨妈用梅花比喻雪花,也暗指薛家,因为护官符有“丰年好大雪”指代薛家,而风指清风,暗喻清廷,这句话暗示薛家属于清廷阵营。作者此处用“梅花朵朵风前舞”也是一喉二歌,另一个用意是指那些民族英魂像一朵朵永不凋零的梅花在风前起舞。

梅花因其凌寒独自盛开的品质一直被视为不屈不挠之抗争精神的象征,正如当代用《红梅赞》里的红梅象征革命精神。《红楼梦》中用梅花象征着不屈的民族反抗精神,虽然那段历史终究止步于“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但是,在一切有民族气节的人们心中永远绽放,香飘万代。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5: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死后给王熙凤托梦的,其实不是秦可卿,而是上吊的元春
江山携手 2019-07-19   |  333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张爱玲说过,她考据《红楼梦》的资格仅在于熟读,不同抄本里不同之处乃至一个字都会自动跳出来。那是她天赋异秉,无关记忆力。


一个现代的读者,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原始抄本,所有的怀疑出自红楼梦故事本身;而答案也只能从故事本身里寻找。有的时候光凭外观,但往往一颗内心已腐烂的苹果,不咬一口不会知道。所以,我们也只能从故事文本中,去寻找有关红楼梦的一切疑问。

早本《红楼梦》里,其实并没有抄家一节,贾家是逐渐变穷的,张爱玲认为,基于写实的需要,富贵到那个地步,不抄家不至于宝玉流落街头。


本书风格日趋写实主义,越来越甚,生活细节不厌其烦地,着墨贫穷的部分却反而多出于早本,像「好了歌」一看即知是早期的文字。书中对于抄家的暗示看似极多,但事实上真正字面上明确诉及抄家的全书只有两处:

其一:秦可卿死时托梦凤姐,说的“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

其二:抄检大观园时,探春说的“你们别忙,自然你们抄的日子有呢……”

这两节都是后期的稿本,也许可以反证早先没有抄家。

秦氏的病情原是作者生前几个月最后的改稿之一,由悬梁自尽改为病卒,托梦凤姐贾家盛极而衰,先留后路。凤姐和秦可卿情同姐妹,那一大段严肃的交代,听起来实在不像两人之间会有的口吻,我们知道秦氏托梦的前身是元妃托梦父母,那一段似乎是元春贾政梦中的对话,略事修饰后直接移植过来的。


元春托梦来自早本,经移植后,书中失去这一节,结局落空。虽是早本,而曲册内托梦的内容不明,但当然是关系到贾家后事,元春本来一定死在很前面,否则贾家快穷了如何广置田亩?先买地盖房子也说不通,那需要时间,试想一下,甄家被抄时,慌忙地窝藏财物还来不及呢。

死在前半段(可能是五十七回)让自己成为先知的地位;而非像今本死在后半部,于一个接一个的悲剧中排队等上场,失去指引性。元春在书中的作用原只有两个,一为带来了大观园,一为提出贾家覆灭的警告;既是警告,不会在祸到临头时,显得后知后觉。


逐晴雯和《芙蓉诔》应是中期以前的稿子,逐司棋也在同时撰写,抄检大观园做为贾家抄家的前兆,导致晴雯等人之去,乍看很矛盾,因果颠倒,抄检的动作是后来才加的,不是吗?

《红楼梦》是一本会让人产生很多想法的书,在熟读之下,有的句子一看马上会有感触,知道作用,像尤老娘“年高喜睡”,这一句是为二尤提供交际的空间。又如第116回,贾政对贾琏说“住的房子是官盖的,那里动得?”这显然是在对读者解释为什么贾府这块值钱的房产无法变现,宝玉最后会流落街头,乞丐般受人接济。第116回虽是续书部分,贾政那一段话很有可能是曹雪芹残留的原著)


抄检大观园一节并不算复杂,在我看来,原是至少三次以上的改稿辑成,一次又一次地添写。整个前后攸关情节简略地叙述于下:

第七十一回:司棋潘又安大观园偷情遭鸳鸯撞破。

第七十二回:潘又安逃逸,司棋忧病,鸳鸯探视——贾琏央求鸳鸯偷拿贾母财物暂押借钱过中秋节——旺儿向贾琏求配彩霞为子媳——赵姨娘求贾政将彩霞与贾环为妾。

第七十三回:小鹊通报怡红院赵姨娘向贾政嚼舌,宝玉彻夜苦读,以防贾政隔日盘考,晴雯出主意教宝玉假装被墙外翻入的人吓病,故意闹得众人皆知。


探春上报贾母近日守夜者聚赌喝酒失职,贾母怒查,严办包括迎春乳母等人——傻大姐拾绣春囊,遭邢夫人拦截——邢夫人赴迎春处斥责迎春。

绣橘与迎春乳母之媳玉柱儿媳妇争吵,为乳母偷迎春之纍丝金凤去典当当赌本,司棋抱病责问,迎春不管,自读《太上感应》,适探春等人来此,探春处理,召来平儿。

第七十四回:平儿回凤姐处,消弭纍丝凤事件。贾琏说邢夫人已知他们拿贾母财物暂押借钱之事,凤姐平儿怀疑傻大姐之母走露消息。

王夫人持邢夫人交与的绣春囊来质问凤姐,凤姐辩不是她的,两人共议趁赌博因由抄检各处

王善保家的进谗,王夫人召晴雯,晴雯因病而衣衫不严谨,王夫人怒斥,认定她会带坏宝玉。


抄检大观园,探春拒抄,说出“自然你们抄的日子有呢”等语。

入画处起出一包她哥哥寄放的银子。

司棋处起出潘又安信件,提及欲园内相见、赠香袋一个。

尤氏着人带走入画。

第七十五回:尤氏回避甄家来寄存财物。王夫人告诉贾母甄家获罪抄家。贾府过中秋。

第七十七回:逐司棋、晴雯。宝玉探晴,晴病亡。

第九十二回:司棋、潘又安殉情。


《红楼梦》一书恰似一件华美的袍服,其上布满补钉,有的缝合固然巧夺天工,而看得出来的补缀多半极为粗糙。既是五次增删,榫接痕迹难免。

张爱玲说更改的部分往往集中在一回的回首与回末,方便把第一与最后一页拆下换上,态度轻率令人诧异。这话看似夸张,可是真的一点也没错。


抄检大观园一节先看大处,过中秋节是插入的,十分明显,驱逐完众人后再过节也不妨碍。别的不说,端看七十六回末情节断裂即知,分明第七十七回原先衔接在第七十四回后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5: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蓼汀花溆+抱娘蒿+】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27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 贾元春之谜“蓼莪”原是“抱娘蒿”
江山携手 2019-07-21   |  427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前节我们说贾元春与贾宝玉是母子关系,那么,《红楼梦》中的宝玉和贾元春到底是不是母子的关系呢?这是不是孤证呢?书中还有没有其它的透露呢?告诉你一个诀窍,《红楼梦》的作者为了说明历史上的一件事情,往往会设计两三个或三四个的故事情节,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说明。

我们来看《红楼梦》的第十八回,这是《红楼梦》一书中,贾元春唯一现身的一回。这也是作者实事虚写的一回,是作者艺术虚构的一回。我说过在清一朝,没有后或妃省亲这一说。连慈禧老佛爷也不行。这是作者借十八,十九两回的描写,向母亲的在天之灵,述说自己所经受的遭遇的一封长信而已。


看《红楼梦》原文作者是怎么说:元妃下了车,已进入一石巷,巷上一面匾灯,明现着“蓼汀花溆”四字,贾妃看了四字,笑道:“‘花虚’二字便妥,何必‘蓼汀’?”于是便要把“蓼汀”二字删去,而只留“花溆”二字。这是为什么呢?这就看出来我们为什么要搞清楚《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的重要性了。如果我们还坚持着曹雪芹是《红楼梦》的唯一作者,一切都将无解,只能“越研究越糊涂”,最后无可奈何,只能当作一般的小说去读了,《红楼梦》的价值将大大降低。否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的唯一性,并不会削弱《红楼梦》这一文学作品的伟大,相反,我们会看到更加高深的艺术成就。我们知道,作者废太子的古文字功底非常地深厚,熟读百家经典,而如果我们只是轻轻看过,那我们便很难看懂《红楼梦》。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更多,更广泛的知识。而且我们要开巨眼,反看《红楼梦》,细心体贴方能读懂。我们之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这就是其伟大之所在。


“蓼汀花溆”匾灯上四字中的蓼字,它是多音字,一读liao三声,一读lv四声。“蓼”是指“蓼莪”,是一种水中生长的植物,非常地香美,可以食用。注意,蓼莪是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确实是巧得很,每当我一想附会的时候,作者总会给我一组字词,或一个典故,亦或是古典诗词曲赋,让我去附会。我一提到一个母子关系的时候,作者就来了个“抱娘蒿”,就象是意领神会的一般,你说奇怪不奇怪。

这个抱娘蒿,“蓼莪”是《诗经.小雅》的名篇。此诗表达的是子女追慕双亲抚养之情思。后人便以“蓼莪”特指对亡亲的悼念。这就更奇了,我们从文本上看,在《红楼梦》第十八回及以后的章节里,丝毫看不出哪里有描写需要对亡亲的悼亡悼念!宝玉贾妃他们的父母贾政、王夫人都活的好好的,甚至连老祖母贾母都健在,这悼得是哪门子的亡亲呢?既然没有亡亲可悼,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要在元妃省亲这样吉祥祥和的场合要这样写呢?这可是非常犯忌的,而且所迎驾的又是皇妃,更是万万不能用这样的字眼的,就连贾政和那一群的门客们竟也没有看出来其中的用词不当?而作者偏偏就这样用了,竟也没有人批评曹雪芹在这里用词不当,应该选一个能表现姐弟之情的词汇或典故才对呀。我们不禁要问,这都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贾妃在书中,被作者塑造成宝玉的姐姐,但在现实生活中的宝玉的原型是废太子,贾妃的原型是皇后赫舍里氏,实为母子的关系。所以作者才不得不强调,虽系姐弟,“有如母子”。作者所要悼念的,是自己的已故母亲,皇后赫舍里氏。

作者为了提示我们这个“蓼”字的深刻含义,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故意几易其名。前面的这个地方原本是有一个拟题的,叫“秦人旧舍”因为有秦人避乱之意,不吉祥,不合时宜,如何使得?那么改成“蓼汀花溆”就吉祥,就合时宜了吗?这又如何使得呢?其实这就是作者不写之写,一方面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看用的合不合时宜,另一方面,也是暗暗地告诉我们,这个地方,所谓的“大观园”,就是太子避祸的地方——咸安宫。是避九子夺嫡之祸的地方。之所以又改成了“蓼汀花溆”却是为了悼念母亲,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而这一改却更不合时宜了,但作者就这样改了,难道这其中能没有深意吗?最后改成了“花溆”二字,而“花溆”二字意义更深,就更有讲究了!


释文:那茂盛的高高生长在水中的植物是莪蒿吗?原来不是莪蒿,是那没用的青蒿。我可怜的父母啊,为了养育我受尽了辛苦。那繁茂的水中的植物是香美的莪蒿吗?原来不是香美的莪蒿,是那没用的杜蒿。我可怜的父母啊,为了养育我积劳成疾。小瓶里面的酒倒空了,那是酒坛的耻辱。失去父母的人与其偷生苟活在世上,还不如早早死去的好。没有了父亲,我可以依仗谁?没有了母亲,我可以依靠谁?出门在外,心怀悲伤,踏入家们,象没有回到家一样。父亲母亲,生我养我,爱抚我,疼爱我,培养我,照顾我,庇护我,出入都看顾我。我是多么想报答你们的大恩大德呵,好象苍天,无穷无尽。南山高峻,狂风发厉,别人都有养育父母的机会,为何只有我遭此祸害?南山高峻,狂风疾厉,别人都有抚养父母的机会,唯独我不能终养父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江山携手 > 《元春》举报/认领
上一篇: 死后给王熙凤托梦的,其实不是秦可卿,而是上吊的元春
下一篇: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 贾元春之谜“蓼莪”原是“抱娘蒿”
寸草难报三春晖 dtmz 2018-12-12   |  282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诗经《小雅·蓼莪》一般人不容易注意到,它隐藏在组诗《小雅·谷风之什》之中。《谷风之什》共六章,是悼念追思父母的祭奠之歌,《蓼莪》是其前二章。《诗经》多数不记载作者,《小雅·蓼莪》的作者也就不得而知了。
《蓼莪》写父母生养自己很辛苦,作者使用惯用的“赋比兴”手法,看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莪”是一种古代可以食用的野菜,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味道香嫩翠美,于是,古代文人多用来比喻人长大后听话孝顺;而“蒿”与“蔚”都是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籽,故称牡蒿。在这里,蒿、蔚比喻人不噐且不能尽孝。作者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劳心费力,受了许多苦,抒发的不能终养父母的痛苦心情。
儿女就像区区小草,父母的恩爱如春天的阳光。无论父母对自己慈祥关爱,还是刻板严厉,做子女的总难回报其万一。一定程度上讲,《蓼莪》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之先河,影响了东亚地区数千年。愿天下所有的儿女,善待父母,赡养父母,让老人颐养天年。
【原文】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注释】

​蓼(lù)蓼:长又大的样子。莪(é):一种野草,其嫩叶可以食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匪:通假字,同“非”。伊:是。劬(qú)劳: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蔚(wèi):一种草,结籽的称为牡蒿。
【今译】
看到莪蒿长得很高,却不是莪蒿而是散蒿。可怜我的爹娘啊,抚养我长大,辛苦操劳。
看到莪蒿相互依偎,却不是莪蒿而是蔚草。可怜我的爹娘啊,抚养我长大,劳心费力。
2018年12月12日星期三,上阳书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5: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最寂寞的女子, 也是大观园的守护者, 一辈子没有青春
江山携手 2019-07-18   |  25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中最寂寞的女子,不是妙玉,而是元春。



一、一入宫门深似海

元春在很早的年纪就入了宫。

书中借着夫人陪房周瑞家口问,说元春“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去了”。

从女史到贵妃,虽然沾了些许家族的光,可到底异常辛苦。

那可是皇宫,汇聚了无数达官贵族的女子。

她的家世,不过尔尔。
寸草难报三春晖 dtmz 2018-12-12   |  282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诗经《小雅·蓼莪》一般人不容易注意到,它隐藏在组诗《小雅·谷风之什》之中。《谷风之什》共六章,是悼念追思父母的祭奠之歌,《蓼莪》是其前二章。《诗经》多数不记载作者,《小雅·蓼莪》的作者也就不得而知了。
《蓼莪》写父母生养自己很辛苦,作者使用惯用的“赋比兴”手法,看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莪”是一种古代可以食用的野菜,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味道香嫩翠美,于是,古代文人多用来比喻人长大后听话孝顺;而“蒿”与“蔚”都是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籽,故称牡蒿。在这里,蒿、蔚比喻人不噐且不能尽孝。作者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劳心费力,受了许多苦,抒发的不能终养父母的痛苦心情。
儿女就像区区小草,父母的恩爱如春天的阳光。无论父母对自己慈祥关爱,还是刻板严厉,做子女的总难回报其万一。一定程度上讲,《蓼莪》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之先河,影响了东亚地区数千年。愿天下所有的儿女,善待父母,赡养父母,让老人颐养天年。
【原文】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注释】

​蓼(lù)蓼:长又大的样子。莪(é):一种野草,其嫩叶可以食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匪:通假字,同“非”。伊:是。劬(qú)劳: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蔚(wèi):一种草,结籽的称为牡蒿。
【今译】
看到莪蒿长得很高,却不是莪蒿而是散蒿。可怜我的爹娘啊,抚养我长大,辛苦操劳。
看到莪蒿相互依偎,却不是莪蒿而是蔚草。可怜我的爹娘啊,抚养我长大,劳心费力。
2018年12月12日星期三,上阳书院








可以说,整个贾府的兴衰荣耀都承担在她的肩头。

她没有青春,却守护了大观园所有女孩子们的青春。

省亲别墅为她而修建,皇家用过的东西必然面临永久封存,可她偏偏下了那一道懿旨,让众姐妹和宝玉一同住了进去。

或许,她想起了自己从来不曾得到的青春,想要有人能够得到。



有人说妙玉是寂寞的,独伴青灯古佛,可殊不知,妙玉也是自由的。

她可以请宝钗黛玉品五年梅花雪水烹出的好茶。

可以在黛玉说“这也是旧年的雨水”时,立刻回一句“你是个大俗人”。

直抒胸臆,是元春最不能做的事。



二、除了寂寞,一无所有

元宵节猜灯谜,她命小太监送了一个四角平头白纱灯,上面写着她做的灯谜。

宝钗等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甚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其实一早就猜着了。

她命众人也作几个拿给她猜,可却永远无法得知正确答案。

因为她是贵妃,所有人都只敢“都胡乱说猜着了”。



高高的宫墙,束缚住的不仅仅是她的身体,更是她和家人永远的距离。

她渴望家人的温暖,却永远只能收获疏远的尊敬。

这样的寂寞,无法自救,画地为牢。

她的地位最高,却也一无所有。



高处不胜寒。

贾珠早亡,整个贾府兴旺的负担全在她一人的身上。

她在宫中,是真的需要时时在意处处小心的,因为一个不小心,便是家破人亡。

她是聪慧的,未入宫便教得两三岁的宝玉识字数千,诗书几卷。

好不容易回家,她最记挂的也是这个弟弟。



眷念切爱之心,刻未能忘。

血浓于水的亲情,她不敢忘,也忘不了。

那是她唯一的青春少年时光。

“才选凤藻宫”是元春一生中的大事。

可宝玉却只“只问得黛玉‘平安’二字,余者也就不在意了”。



或许,对于宝玉而言,他的青春时光才刚刚开始,对于这个长姐的印象,也模糊了许多。

三、所有的欢声笑语,都有人负重前行

纵观我朝历史,从未有过贵妃省亲之事。

作者借着元春之口,说处那“见不得人”的去处,可真正后宫的女子们,怕是连元春这样哭诉的机会都没有。



皇家礼仪繁杂,等级制度不可僭越。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思念之苦、别离之痛,也不能情谊说出口。

元春爬得最高,可越高越孤单,最终只能含恨而终。



元春也会作诗,可永远体会不到大观园中黛玉宝钗一众姐妹作诗的乐趣。

她的身份,注定了她的孤独。

海棠诗社,螃蟹诗,芦雪庵还有栊翠庵乞红梅。

这是元春一辈子都无法体会的欢乐,因为,她已经没有了青春。

位高权重,注定了原理热乎乎的亲昵戏谑,闹腾腾的欢快恣意。

可她,无从选择。



所有的欢声笑语背后,总有人在负重前行。

而大观园里姑娘们的青春,全仰仗了元春一人的寂寞萧索。



一入宫门深如海,从此家人似路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江山携手 > 《元春》举报/认领
上一篇: 贾元春在后宫里是什么等级?贾琏不小心说漏了嘴,原来她不是贵妃
下一篇: 死后给王熙凤托梦的,其实不是秦可卿,而是上吊的元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5: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寸草难报三春晖
dtmz 2018-12-12   |  282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诗经《小雅·蓼莪》一般人不容易注意到,它隐藏在组诗《小雅·谷风之什》之中。《谷风之什》共六章,是悼念追思父母的祭奠之歌,《蓼莪》是其前二章。《诗经》多数不记载作者,《小雅·蓼莪》的作者也就不得而知了。
《蓼莪》写父母生养自己很辛苦,作者使用惯用的“赋比兴”手法,看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莪”是一种古代可以食用的野菜,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味道香嫩翠美,于是,古代文人多用来比喻人长大后听话孝顺;而“蒿”与“蔚”都是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籽,故称牡蒿。在这里,蒿、蔚比喻人不噐且不能尽孝。作者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劳心费力,受了许多苦,抒发的不能终养父母的痛苦心情。
儿女就像区区小草,父母的恩爱如春天的阳光。无论父母对自己慈祥关爱,还是刻板严厉,做子女的总难回报其万一。一定程度上讲,《蓼莪》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之先河,影响了东亚地区数千年。愿天下所有的儿女,善待父母,赡养父母,让老人颐养天年。

【原文】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注释】
​蓼(lù)蓼:长又大的样子。莪(é):一种野草,其嫩叶可以食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匪:通假字,同“非”。伊:是。劬(qú)劳: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蔚(wèi):一种草,结籽的称为牡蒿。

【今译】

看到莪蒿长得很高,却不是莪蒿而是散蒿。可怜我的爹娘啊,抚养我长大,辛苦操劳。

看到莪蒿相互依偎,却不是莪蒿而是蔚草。可怜我的爹娘啊,抚养我长大,劳心费力。

2018年12月12日星期三,上阳书院


《诗经·小雅·蓼莪》赏析[论语说文]
诗经赏析 2010-04-26 10:16:20
诗经·小雅·蓼莪》赏析  

《诗经·小雅·蓼莪》译注

题解:诗人苦于服役,抒发不能终养父母的沉痛心情。
原    文译    文注    释
蓼蓼者莪1,
匪莪伊蒿2。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3。

蓼蓼者莪,
匪莪伊蔚4。
哀哀父母,
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5,
维罍之耻6。
鲜民之生7,
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8?
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9,
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10。
拊我畜我11,
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12,
出入腹我13。
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14!

南山烈烈15,
飘风发发16。
民莫不穀17,
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18,
飘风弗弗19。
民莫不穀,
我独不卒20!
看那莪蒿长得高,
却非莪蒿是散蒿。
可怜我的爹与妈,
抚养我大太辛劳!

看那莪蒿相依偎,
却非莪蒿只是蔚。
可怜我的爹与妈,
抚养我大太劳累!

汲水瓶儿空了底,
装水坛子真羞耻。
孤独活着没意思,
不如早点就去死。
没有亲爹何所靠?
没有亲妈何所恃?
出门行走心含悲,
入门茫然不知止。

爹爹呀你生下我,
妈妈呀你喂养我。
你们护我疼爱我,
养我长大培育我,
想我不愿离开我,
出入家门怀抱我。
想报爹妈大恩德,
老天降祸难预测!

南山高峻难逾越,
飙风凄厉令人怯。
大家没有不幸事,
独我为何遭此劫?
南山高峻难迈过,
飙风凄厉人哆嗦。
大家没有不幸事,
不能终养独是我!
 1.蓼(lù)蓼:长又大的样子。莪(é):一种草,即莪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
 2.匪:同"非"。伊:是。
 3.劬(qú)劳: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


 4.蔚(wèi):一种草,即牡蒿。



 5.瓶:汲水器具。罄(qìnɡ):尽。
 6.罍(lěi):盛水器具。
 7.鲜(xiǎn):指寡、孤。民:人。

 8.怙(hù):依靠。

 9.衔恤:含忧。



 10.鞠:养。
 11.拊:通"抚"。畜:通"",喜爱。

 12.顾:顾念。复:返回,指不忍离去。
 13.腹:指怀抱。

 14.昊(hào)天:广大的天。罔:无。极:准则。

 15.烈烈:通"颲颲",山风大的样子。
 16.飘风:同"飙风"。发发:读如"拨拨",风声。
 17.穀:善。

 18.律律:同"烈烈"。
 19.弗弗:同"发发"。

 20.卒:终,指养老送终。
【赏析】
  《毛诗序》说本诗“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只有最后一句是中的之言,至于“刺幽王,民人劳苦”云云,正如欧阳修所说“非诗人本意”(《诗本义》),诗人所抒发的只是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
  本诗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朱熹于此指出:“言昔谓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为美材,可赖以终其身,而今乃不得其养以死。于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劳而重自哀伤也。”(《诗集传》)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句中设喻是取瓶罍相资之意,非取大小之义。“鲜民”以下六句诉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与感情折磨。汉乐府诗《孤儿行》说“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从地下黄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产生的想法,而本诗悲叹孤苦伶仃,无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亲情。诗人与父母相依为命,失去父母,没有了家庭的温暖,以至于有家好像无家。曹粹中说:“以无怙恃,故谓之鲜民。孝子出必告,反必面,今出而无所告,故衔恤。上堂人室而不见,故靡至也。”(转引自戴震《毛诗补传》)理解颇有参考价值。第四章前六句一一叙述父母对“我”的养育抚爱,这是把首两章说的“劬劳”、“劳瘁”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如果借现代京剧唱词“声声泪,字字血”来形容,那是最恰切不过了。姚际恒说:“勾人眼泪全在此无数‘我’字。”(《诗经通论》)这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后两章第三层正承此而来,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四个入声字重叠:烈烈、发发、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读来如呜咽一般。后两句是无可奈何的怨嗟,方玉润说:“以众衬己,见己之抱恨独深。”(《诗经原始》)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本诗写作一大特色,丰坊《诗说》云:“是诗前三章皆先比而后赋也;四章赋也;五、六章皆兴也。”后两章也应该说是“先兴后赋”。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力强烈。《晋书·孝友传》载王裒因痛父无罪处死,隐居教授,“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又《齐书·高逸传》载顾欢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类似记载尚有,不必枚举。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实际也应该是人类社会的道德义务,而本诗则是以充沛情感表现这一美德最早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在诗文赋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诏书中也屡屡言及。《诗经》这部典籍对我们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蒋立甫)





引文来源  《诗经·小雅·蓼莪》赏析[论语说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5: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经》之《蓼莪》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天下小粮仓 2023-03-23 发布于福建  |  235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原文〕
        蓼蓼者莪?
        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蒿、劳,宵部。)
        蓼蓼者莪?
        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
        生我劳瘁!
        (蔚、瘁,脂部。)
        缾之罄矣,(三家缾作瓶。)
        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齐生下有矣
        不如死之久矣!字。)
        无父何怙?
        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
        入则靡至。
        (耻、矣、恃,之部。恤、至,脂部。)
        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三家拊作抚。)
        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
        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
        (鞠、畜、育、复、腹,幽部。德、 极,之部。)
        南山烈烈,
        飘风发发。
        民莫不穀,
        我独何害!
        (烈、发、害,祭部。)
        南山律律,
        飘风弗弗。
        民莫不榖,
        我独不卒!
        (律、弗、卒,脂部。)
        〔译文〕
        那又高又大的可是抱娘蒿?不是抱娘蒿,而是一般的蒿子。多么 可怜呀,我的亲爹娘,生我养我实在太劳苦。
        那又高又大的可是抱娘蒿?不是抱娘蒿,而是一般的牡蒿。多么 可怜呀,我的亲爹娘,生我养我受尽了病苦。
        酒瓶儿已经空了,那是大酒樽 的耻辱。像我这孤苦少福之人与其 说活在世上,还不如早早地死去为 好。没有父亲,我还能依傍谁?没 有母亲,我还能托靠谁?离家服役 哟,内心多悲伤; 回到家里哟,不见亲爹娘。
        爹呀是你生养了我,娘呀是你 哺育了我。抚爱我啊呵护我,培养 我啊教育我。照顾我啊挂念我,出 门进门都要怀抱着我。如今我要回 报爹娘养育之恩德,可没想到老天 喜怒无常降灾祸。
        看,南山是多么的高峻险阻; 听,狂风呼啸,又是多么的令人胆 颤心惊。别人都能尽心尽力赡养好爹和娘哟,唯独我服役受苦不能奉 孝心。
        看,南山是多么的高峻险阻; 听,狂风卷起尘土发出呼呼的叫 声。别人都能尽心尽力赡养好爹和 娘哟,唯独我服役受苦不能终养爹 和娘。
        〔评介〕
        全诗六章,前后四章每章四 句,中间两章每章八句。关于诗之 主旨,历来解说基本一致。《毛诗 序》云:“《蓼莪》,刺幽王也。民 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郑 《笺》云: “不得终养者,二亲病亡 之时,时在役所,不得见也。”朱熹 《诗集传》。高亨《诗经今注》,陈子 展《诗经直解》、程俊英《诗经译 注》、袁梅《诗经译注》等,都基本 与《毛诗序》所说同。概而言之,这 是一首子女们以沉痛哀伤之情,自 责未能终养父母的诗。
        此诗以朴实无华的文字,极其 纯真地写出了中华民族尊重双亲、 孝顺父母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不 知感动了多少儿女辈们。晋代束晳 《读书赋》云:“咏《蓼莪》则孝子 悲。”朱熹《诗集传》云: “晋王褒 以父死非罪,每读诗至'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清 代胡承珙亦云:“晋王褒、齐顾欢并 以孤露读《诗》至《蓼莪》,哀痛流 涕。唐太宗生日亦以生日承欢膝下永不可得,因引 '哀哀父母,生我 劬劳’ 之诗。”(《毛诗后笺》)。可 见此诗影响之大也。而这恰恰又是 在于本诗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 之表现手法,使诗之内容与形式完 美地统一了起来,达到了较高的艺 术境界。
        先看比兴。前后四章均以眼前 所见之景物起兴,引发对父母双亡 的沉痛哀悼之情。首二章中之 “莪”,即 “萝”,又名莪蒿,《本草 纲目》称之为 “抱娘蒿”。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说得更明白: “(莪)常抱宿根而生,有子依母之 象,故诗人借以取兴。”诗人由抱娘 蒿很自然地想到了自己,他想到莪 蒿都知道“常抱宿根而生”,而今 “我”却不能终养父母,岂不连莪蒿也不如吗?兴中含比,自责之情溢 于言表。后二章诗人以南山之高险 与大风之狂暴起兴,渲染了肃杀悲凉的气氛,把诗人沉痛悲怆之感情 推到了顶点。加之“民莫不谷,我 独何害?”“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的“民”与“我”的鲜明对比和反 问句式,更加突出了失去父母的孤 独和不能终养父母的无限悲伤之 情。在诗人一阵阵捶胸顿足、呼天 抢地的责问中,我们似乎听到了他 对征役的强烈不满和对黑暗社会 的愤怒控诉。
        再看赋法。中间二章掉换笔 墨,极力铺陈,每章句数要比前后 二章增加一倍。这样则更利于表达 诗人对父母亲的深深的哀思。第三 章开头两句 “瓶之罄矣,维罍之 耻。”“瓶”,酒瓶;“罍”,大肚小口 的酒坛。二句言酒瓶空是酒坛之 耻,比喻民穷不能养父母是自己无 用所致,更是统治者之耻。语意双 关,自责与谴责之情具见。“鲜民” 二句,表明自己生而无力养父母, 不如早死的悲伤情怀。“无父”二句 之反问,极言失去父母孤而无依的 痛苦。“出则”二句写尽了孤子伶仃 的凄苦悲凉之情。此章叙写诗人失 去双亲后那种衔恤刺心的苦楚,委 实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杜甫 《无家别》所描写的 “永痛长病母, 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养,终身两 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凄恻惨怛之情,与此诗可谓同怀。 第四章着力铺叙父母对诗人的精 心养育与依依深情。诗人以饱蘸深情的笔触,一连用了 “生”、“鞠”、 “拊”、“畜”、“长”、“育”、“顾”、 “复”、“腹”九个动词,以及与此密 切相关的九个 “我”字,强调了 “我”与“父母”的相依为命的关系, 和父母养育“我”的大恩大德,可谓声声泪,字字血,句句情也。正 如姚际恒所云: “勾人眼泪全在这 无数'我’字。”(《诗经通论》)。这 一章浓墨重彩,感情真挚,是全诗 的高潮部分,也是全诗最为精彩的 章节。
        此诗比兴自然,铺陈有致,往 复回旋,感情真挚,加之“哀哀”、 “烈烈”、“发发”、“律律”、“弗弗” 等叠字的运用,使得音韵和谐,增 添了全诗悲哀的气氛,具有 《国 风》民歌的特色。中间二章语言整 饬典雅,又具有《雅》诗的特征。总 之,无论是思想性或艺术性,此诗 均不失为“千古孝思绝作”(方玉润 《诗经原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天下小粮仓 > 《诗词》举报/认领
上一篇: 金圣叹首创唐诗“七律分解法”!一起品鉴杜甫的满腹才情
下一篇: "七绝圣手"王昌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5: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古诗词日历 | 《诗经·蓼莪》
唐诗宋词古诗词 2021-06-20   |  91阅读  |  10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 文

又长又高的莪蒿,却非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父母,生我养我真辛劳。看那莪蒿相依偎,却非莪蒿只是蔚。可怜我的父母,生我养我真辛劳。

瓶儿空了底,坛子装满水。独自活着,不如早点死去。没有父亲无所靠,没有母亲无所恃。出门行走心含悲,入门茫然不知止。

父亲呀你生下我,母亲呀你喂养我。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想报父母大恩德,老天降祸难预测!

南山高峻难逾越,飙风凄厉令人怯。大家没有不幸事,独我为何遭此劫?南山高峻难迈过,飙风凄厉人哆嗦。大家没有不幸事,不能终养独是我!

注 释

蓼(lù)蓼:长又大的样子。
莪(é):一种草,即莪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
匪:同“非”。伊:是。
劬(qú)劳: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
蔚(wèi):一种草,即牡蒿。
瓶:汲水器具。罄(qìng):尽。
罍(léi):盛水器具。鲜(xiǎn):指寡、孤。
民:人。怙(hù):依靠。
衔恤:含忧。鞠:养。拊:通“抚”。
畜:通“慉”,喜爱。顾:顾念。
复:返回,指不忍离去。腹:指怀抱。
昊(hào)天:广大的天。罔:无。极:准则。
烈烈:通“颲颲”,山风大的样子。
飘风:同“飙风”。发发:读如“拨拨”,风声。
谷:善。律律:同“烈烈”。弗弗:同“发发”。
卒:终,指养老送终。
赏 析

这是《诗经》里怀念父母的一首诗。
《毛诗序》说:“《蓼莪》,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欧阳修却认为诗人所抒发的只是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
二者共同点皆落在“不得终养”四字上。
今天是父亲节,赏读此诗,孝敬父母,正合时宜。
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艺术性与写实性合二为一。
文学因为写实性而吸引人,因为艺术性而具有美感。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诗人一上来并没有说父母您辛苦了,而是通过比兴的手法,先说,“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又长又高的莪蒿,却非莪蒿是散蒿。莪因为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
诗人看到抱娘蒿,想起了哺育他的父母,已经过世,自责生前不成材,不能尽孝。这样表述就更加自然贴切。
所以,真正的好诗是要有艺术性的,它使得真实性有了一件美丽的外衣。读起来,更加具有美感,更加能够打动人。
接着,诗人以瓶子喻父母,以水坛喻子,道出了无父母的活着是没有意义的。
诗中第二大特点是一唱三叹,反复吟咏。
一、二句与三、四句,仅仅将“劬劳”改成“劳瘁”,其余没有变化。这是《诗经》里经常使用的一种咏叹方式。
诗中第三大特点是叠词的使用。“蓼蓼”“哀哀”“烈烈”“发发”“律律”“弗弗”,这些叠词的使用使得诗歌具有一种韵律美,同时增加了感染力。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诗人连用六个“我”字,表达了父母把“我”抚养培育的不易。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从这八个字可以看出,父母已经离开人世,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何等的悲怆。

结尾“南山烈烈,飘风发发”的写法与开头“蓼蓼者莪,匪莪伊蒿”一样,表面看是不着边际,脱离主题,实则意味深长,增加了情感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使得文字具有了很好的张力。
“我独何害”“我独不卒”,两个“独”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可奈何,以及对于命运不公的控诉。
整首诗艺术表现力与情感感染力高度融合在一起,展示出文学刚刚诞生强大的生命力。后人应该不断从《诗经》里汲取养分,写出这样艺术与真实并举的美文。
父亲节到了,祝愿天下所有的父亲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在拼搏累了的时候,也能停下来歇一歇。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关注
undefined
唐诗宋词古诗词
共 5272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唐诗宋词古诗词 > 《待分类》举报/认领
上一篇: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下一篇: 一天一首古诗词 | 夏至古诗词,史浩《永遇乐·夏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5: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蓼汀花溆是什么意思?元妃又为什么要改这一匾额?
2020年05月01日 15:562419浏览 · 38喜欢 · 11评论

祁门小谢
粉丝:1908文章:82
关注
要想知道蓼汀花溆是审美意思,得先看这个地方如何。

忽闻水声潺湲,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众人都道:“好景,好景!”贾政道:“诸公题以何名?”众人道:“再不必拟了,恰恰乎是‘武陵源’三个字。”贾政笑道:“又落实了,而且陈旧。”众人笑道:“不然就用‘秦人旧舍’四字也罢了。”宝玉道:“这越发过露了。‘秦人旧舍’说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于是要进港洞时,又想起有船无船。贾珍道:“采莲船共四只,座船一只,如今尚未造成。”贾政笑道:“可惜不得入了。”贾珍道:“从山上盘道亦可进去。”说毕,在前导引,大家攀藤抚树过去。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迂。池边两行垂柳,杂着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
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大致是这样的:


这张图只是大致相似,按着书中形容,这个石洞上还有很多藤萝薜荔,可以将裸露的石头覆盖住,石洞背后的池边有柳树还有桃杏,花都是从那边吹落到水中的。

再看一下落花流水的感觉。

看到一个石洞,然后看到水上的桃花,你会不会想到《桃花源记》?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有桃花,有流水,有山洞,这分明就是桃花源记里的描述的地方嘛,所以大家觉得叫武陵源。

贾政觉得这个名字有点俗,而且太过于写实,一般命名都是要写意且清新的。然后有人扯到了秦人旧舍。武陵源里的人都是避秦时乱而待在里面不出来的,但正如宝玉所说,这是避乱,意义不好。

然后宝玉提出了蓼汀花溆。

蓼是一种长在水边的植物,长这样:


汀,就是水边的平地。

溆,同样指水边。

所以蓼汀花溆的意思就是,岸上的蓼花和水边的花瓣。

书中写元春看到这四个字之后的反应:

且说贾妃看了四字,笑道:“‘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

这个道理很简单,蓼花也是花,它也可以看做是水边的花瓣,所以花溆和蓼汀根本就是同样的意思,也就是说出现了无意义的重叠,完全可以吧蓼汀两个字删掉,并且删掉后没有改变“花溆”本身所蕴含的意思。

元春可以说是宝玉的老师,宝玉早期的蒙学是元春教导的,所以元春是以师长的眼光来点评宝玉的作品,并敏锐地指出了宝玉的问题。

我看回答有人提到了蓼汀花溆指向黛玉宝钗,还有刘文典的反切说法。我真的是觉得好笑,你要这么抠,就去把原文全都反切一遍,看看作者是不是藏了什么惊天秘密在里面,说不定结局都被你发现了呢。

如果你非要把钗黛往蓼汀花溆上扯,那我想问,花落水流红指向的是谁?强于污淖陷渠沟指向的是谁?

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和宝玉一起看见花溆的是谁?又是谁,那样得怜惜在意这些花?


那么蓼汀呢?

宝钗在菊花诗中写道:怅惘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我们知道出了蓼汀花溆之后过桥就是蘅芜苑,那么宝钗日常都是可以看见花溆蓼汀的,她甚至把红蓼写入自己的诗中。

我是不是可以说蓼汀指代的其实是宝钗?

所以这种关联非常主观,你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但这种解读真的有意义吗?

在我看来,元春改匾额就是因为花溆蓼汀重复了,花溆可以包含蓼汀,仅此而已。

-------丸--------

文:祁门小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6: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四正六隅十面网”是谁提出来的?有什么意义?
2021-04-28 10:19:34来源: 赢家娱乐评论
  1637年,明朝任命杨嗣昌为兵部尚书,令他加紧镇压农民起义军。他拟定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等农民起义军最活跃地区为“四正”,由四巡抚“分任剿而专任防”,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四川、江西为“六隅”,由六巡抚“分防而剿”。这项计划总称“四正、六隅、十面网”,扬言要在三个月内把农民起义烈火扑灭。

李自成

  1640年,李自成被明军围于四川巴西鱼腹山中,杨嗣昌“檄令降,自成出谩语”,痛斥杨嗣昌的招降阴谋。

  1639年,伪降明朝的张献忠在湖北谷城重新起义,罗汝才等跟着响应。祟祯皇帝严令杨嗣昌亲自督师,前往镇压。杨嗣昌急忙赶到襄阳,“大誓三军” ,专门攻打张献忠部起义军。张献忠与罗汝才合军,迅速转入四川,摆脱了包围。杨嗣昌也跟踪进驻重庆,妄图把张献忠部消灭在四川。他悬赏擒斩张献忠者银一万两。但第二天杨嗣昌就发现,他的住处从正室到厨房都写上了“有斩督师(杨嗣昌)献者,赏白银三钱”的告示,吓得杨嗣昌疑神疑鬼,惊恐异常。张献忠部在四川东西流动,“以走制敌”,拖得明军疲于奔命。

杨嗣昌

  1641年,张献忠由川东挥军东进,“自率轻骑,一日夜驰三百里”,于路上捕杀了杨嗣昌的使者,取了军符,直抵襄阳城下,诳开城门,俘获了襄王朱翊铭,对他说:“我欲借王头,使杨嗣昌以陷藩诛”。这时李自成已攻破洛阳,杀了福王。杨嗣昌听到襄王又被杀,他知道自己罪不容诛,乃于1641年4月10日在荆州的沙市绝食而死,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至此,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围剿哉略彻底破产。

  而杨嗣昌看到自己的计划失败,最终忧郁病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6: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正六隅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四正六隅,指明末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的对付起义军的方略,中心思想是将流动作战的农民军堵截并包围,然后加以消灭,这个计划取得一定成功。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四正六隅

拼音
sìzhèngliùyú


提出者
杨嗣昌

目的
对付农民起义军

指明末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的对付起义军的方略,内容是"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是谓十面之网,而总督、总理二臣随贼所向,专征讨"。中心思想是将流动作战的农民军堵截并包围,然后加以消灭,这个计划取得一定成功。但后来李自成突围进入河南,特别是张献忠采取"以走制敌"的战略,并利用明军将领之间的矛盾,多次突破杨嗣昌的包围圈,最后以奇袭的方式攻占杨嗣昌的大本营襄阳,杀襄王朱翊铭。使"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计划全盘失败,杨嗣昌也因而有愧病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23:33 , Processed in 0.05617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