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5 13: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脂砚斋+】】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谜一样的脂砚斋
风临酒把2 2017-08-02   |  116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2014年,本人在天涯上连载《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三年多来,我努力整理我的研究成果,又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全部放到书中,经过无数次的整理,终于正式出版了。因资金问题,我先出版前四本,大家就可以在我的淘宝上买到,希望大家对我多多的支持,谢谢。大家可以在微店是**: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进入微店,直接购买“V哥掰谎红学”(1,2,3,4全)


  《红楼梦》的作者和批书人到底是一群什么人呢?他们认识不认识魏忠贤呢?有一条批语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出现在第二十二回里:

凤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戚蒙庚双:写得周到,想得奇趣,实是必真有之。〗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庚辰眉批: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

批语里的“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指的是什么呢?难道是说当年魏忠贤点戏的时候脂砚斋这位批书人曾经在一旁帮着执笔写下的戏名吗?而因为时间过去的得太久,所以脂砚斋才非常感慨已经没有人知道此事了,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事,这意味着这个脂砚斋在天启朝的时候怎么也得十岁以上了,如果还要考虑到他执笔,说明他应该不止十几岁,这样算来脂砚斋应该至少生于1610年以前。



这条批语写于康熙庚辰年,是1700年,这个批书人在写这条批语的时候至少应该有九十多岁了,这似乎显得有些太大了,古人能活这么大可不容易,不然为什么会说“人活七十古来稀”呢?而且这么老的人还要看书、写批语,实在是不太可能!所以这个猜测似乎显得不太合理了,再说魏忠贤点戏需要别人在一旁写下来他所点的戏的名单吗?没有这个必要吧?在第十一回里就有凤姐点戏的描写:

    尤氏叫拿戏单来,让凤姐儿点戏,凤姐儿说道:“亲家太太和太太们在这里,我如何敢点。”邢夫人王夫人说道:“我们和亲家太太都点了好几出了,你点两出好的我们听。”凤姐儿立起身来答应了一声,方接过戏单,从头一看,点了一出《还魂》,一出《弹词》,递过戏单去说:“现在唱的这《双官诰》,唱完了,再唱这两出,也就是时候了。”



凤姐点戏的时候根本不用有人在一边用笔记下来,没有必要,凤姐对戏单上这些字肯定是认识的。“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还有什么其他的可能吗?也许是指凤姐点戏这个情节是脂砚斋执笔写的,而到了1700年的时候知道这个事的人已经都死得差不多了,所以脂砚斋很感慨,这个说法是讲得通的,这也意味着《红楼梦》的创作应该不是一个人参与,而是个集体创作的结果,这似乎颠覆了我们一贯的印象。另外第二十一回有一条批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庚辰: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惟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九(凡)是书题者不少,可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石(名)矣!〗



这里居然将“茜纱公子”和“脂砚先生”并提,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因为“茜纱公子”应该就是宝玉,“脂砚先生”居然能够跟宝玉放在一起,足见其重要性,似乎让人感觉《红楼梦》似乎是脂砚斋写的,这就显得太夸张了。不仅如此,在第一回里还有这样一条批语:

    〖甲戌眉: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獭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这里脂砚斋居然将自己与曹雪芹并题,足以说明他与作者的关系极为密切,书中不但有不少他对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对作者的创作思路进行了点评,比如在第四十八回里有这一条批语:



    〖庚双夹: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青年罹祸,命运乖蹇,至为侧室,且虽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划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然阿呆兄又如何方可远行?曰名,不可;利,不可;无事,不可;必得万人想不到,自己忽发一机之事方可。因此思及“情”之一字及呆素所误者,故借“情误”二字生出一事,使阿呆游艺之志已坚,则菱卿入园之隙方妥。回思因欲香菱入园,是写阿呆情误,因欲阿呆情误,先写一赖尚荣,实委婉严密之甚也。脂砚斋评。〗

这些内容非常重要,也很恰当。脂砚斋并不是唯一给《红楼梦》作评的人,脂批本中除脂砚斋外,还有畸笏叟、杏斋等人,后来在世的流行版本也有梦觉主人等人作评。脂砚斋在批语中自称和作者关系密切,深知作者著书底里,与作者有共通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并且熟知作者著书过程中采用的多种奇法妙法,经常不厌其烦地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地发现线索,甚至还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了解红楼后事。可这个神秘人物却几乎不被世人知晓,不可不谓是红学界一大怪现象。在《红楼梦》面世后,清朝人中唯一提到“脂砚斋”的是曹雪芹朋友的姻亲裕瑞,在其《枣窗闲笔》一书中,称“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雪芹)叔脂砚之批语,引其(脂砚)当年事甚确”。这是唯一见诸文献史料的记载和说法,其他说法,都是现代人的猜测和主观判断。



  脂砚斋究竟是谁还是个谜,尤其是在确定了成书时间为康熙朝以后更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他的身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5 14: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红楼梦张德辉+元好问+】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元好问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收藏



0


0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 [1]),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 [2]。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4] [22]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3]。曾作《箕山》《琴台》二诗,为北方文宗赵秉文所嘉赏,因而名震京师,号称“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历任权国史院编修、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筑野史亭,潜心著述。 [22]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23]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 [23],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 [4]












































全    名元好问
别    名元才子、遗山先生、元遗山
字裕之
所处时代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
民族族群汉族(或有鲜卑血统)
出生地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
出生日期1190年8月10日
逝世日期1257年10月12日
逝世地获鹿(今属河北省) [4]
安葬地系舟山下山村(今山西省忻县韩岩村) [4]
主要成就宋金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尊为“北方文雄”
主要作品遗山集、中州集、续夷坚志
最高官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


目录

1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游学四方
▪科场受挫
▪坎坷仕途
▪国亡被囚
▪晚年生活
2主要影响
▪诗
▪词
▪小说
▪散曲
▪史学
3历史评价
4主要作品
5轶事典故
▪崔立碑事
▪书信耶律楚材
▪交友广阔
▪雁丘
▪藏书之家
6人际关系
7后世纪念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家庭背景

元好问是北魏皇室后裔,郝经在《遗山先生墓铭》中说他“系出柘拔(拓跋)魏” [5]。其先祖相继迁居洛阳、汝州、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等地。至元好问的曾祖父元春(一作椿)时,又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他的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著有《东岩集》。 [6]




游学四方

金章宗明昌元年七月八日(1190年8月10日) [4],元好问诞生在忻州农村一个世代书香的士大夫家庭里。由于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没有儿子,元好问的兄弟有三个,他又是第三。根于中国传统,他的叔父元格在他生后七个月时,就把他当做过继儿子,随即把他带到掖县县令任上。

据记载,元好问天资聪明,七岁就能写诗,被人誉为“神童” [3]。他十一岁时,元格在冀州任职,元好问得到了翰林侍读学士兼知登闻鼓院路择的赏识,路择“爱其俊爽,教之为文”。十四岁时,元好问又师从陵川人郝晋卿,博通经史、淹贯百家。到元好问十七岁时,元格被罢去陵川县令之职,但为了儿子的学习,他仍继续住在陵川,直到元好问十九岁完成学业,才带全家离开陵川 [7]。 [6]




科场受挫




元好问雕像
元好问从十六岁起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由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识免乡试”,他直接到并州参加府试,但榜上无名。此后在泰和八年(1208年)十九岁时,他又到长安参加府试,但这次又未中。 [6]
元好问二十一岁时返回故里,在离祠堂几十里外的定襄遗山读书,故而自号“遗山山人”。两年之后,蒙古大军突袭秀容,屠城十万余众,其兄元好古丧生。为避兵祸,元好问举家迁往河南福昌,后转徙登封。 [6]

卫绍王崇庆元年(1212年),元好问又到中都(今北京)第三次参加考试,仍未考中。这年正月,金朝三十万大军被蒙古击败,蒙古已逼近中都,路途的坎坷、国家的危机,加上考试的失败,使他的情绪非常低沉。 [6]

贞佑二年(1214年),蒙古兵围攻、金兵节节败退,金宣宗仓皇迁都南京,元好问于这年夏天赴汴京,准备将于秋天举行的考试。虽然考试又一次失败,但他却通过应试的机会,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诗歌创作极丰。其中《箕山》《元鲁县琴台》等篇,深得时任礼部尚书的赵秉文赞赏,其文名震京师,被誉为“元才子”。 [8]但不久由于蒙古兵围攻,元好问不得不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下来。贞佑五年(1217年),二十八岁的元好问又赴京赶考,仍未成功。 [6]




坎坷仕途




元好问
兴定五年(1221年),三十二岁的元好问进士及第,因科场纠纷,被诬为“元氏党人”,便愤然不就选任。正大元年(1224年),到他三十五岁时,元好问又得到赵秉文等人的贡举,以考试优异得中科举。这次宏词科登第后,元好问才正式就选,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但生活颇为清苦。 [9]
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年),三十六岁的元好问因不满冷官生活请长假回到了登封,期间撰写了一部重要著作《杜诗学》,内容包括杜甫的传志、年谱和唐朝以来评论杜诗的言论。 [6]

正大三年(1226年),元好问任河南镇平县令。次年,改官河南内乡县令 [10]。其后因母亲张氏身故,元好问丁忧闲居内乡白鹿原。又应邓州节度使移刺瑗之邀,赴任幕僚。不久,蒙古军攻陷凤翔,移刺瑗投降,元好问借机辞去幕府。 [6]

正大八年(1231年),元好问调任南阳县令 [10],他在任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成绩斐然。所以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6]




国亡被囚




元好问像 [11]
此后不久,元好问赴京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此后又升任左司都事,又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 [10]
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军围汴京,元好问被围城中。金哀宗逃出京城,兵败卫州后逃往归德府。朝中无主,崔立率兵向蒙古请降献城。崔立投降蒙古后,胁迫朝臣为自己立碑歌功颂德,元好问、王若虚、刘祁等都被迫参加撰写碑文,磨掉宋徽宗所立《甘露碑》字迹,刻上碑文。

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元好问即向当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五十四个中原秀士王若虚等,请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 [6]

金亡后,元好问随金朝大批官员被俘,并被押往山东聊城看管两年,后居住冠氏县。元好问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聊城等地,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行动也较为自由。

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 [6]




晚年生活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秋,因其诗文名气颇大,耶律楚材倾心接纳元好问。可五十岁的元好问已无意出仕为官,其年重回家乡隐居,并交友游历,潜心编纂著述。 [6]

元宪宗二年(1252年),元好问觐见“驻桓、抚间”的忽必烈。希望说服忽必烈尊信儒学,并请他为“儒教大宗师”,促使其任用儒士治国。 [6]

元宪宗七年九月四日(1257年10月12日),元好问在获鹿寓舍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6]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元好问诗选
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并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这些诗是在金朝灭亡前后写出的,主要有《歧阳》三首、《壬辰十二月车驾车狩后即事》五首、《俳体雪香亭杂咏》十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续小娘歌》十首等。
这些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元好问的“丧乱诗”就艺术上的概括力和情感上的真挚性来说,是杜甫以后少有的。但他不像杜甫那样对国家的复兴还抱有希望,他是既绝望而又不甘心,郁结的感情爆发为悲歌,感染力是很强烈的,并且这些“丧乱诗”又掀起了杜甫之后的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高潮。比如《歧阳》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歧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再比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道傍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笔笔皆为血泪,字字饱含悲愤。正如清代大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题遗山诗》中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正是山河的破碎,诗人的忧患,才造就了这些旷世之作。

元好问的诗主要学杜甫,但受苏轼、黄庭坚的影响也很深。他的写景诗的总体风格是豪壮、清雅、不事雕琢,有很多名句。比如《游黄华山》“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诗人以大气磅礴、力度千钧的笔势,写出了黄华山瀑布的奇观,给人以雄壮豪放的感受。他的题画诗短小精炼、意境深远,往往是借题发挥,耐人品味,充分地衬托了画作的内涵。比如《秋江晓发图》“百转羊肠挽不前,旃车辘辘共流年。画图羡杀扁舟好,万里清江万里天。”由诗中可以看出,画的内容是秋江无际、扁舟晓发,但诗人只把这种画面作为引子,而把道路艰难、世路艰难作为咏叹的真正对象,使得画图的意境和内涵都扩展了许多。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他在临终之时嘱咐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题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足见他对自己诗歌创作的重视与肯定。他对自己的诗才极为自信,有着与杜甫相提并论的傲气,有过“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诗句。

此外,他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他的《论诗三首》《论诗三十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校笠泽丛书后记》等,几乎概括了汉朝以来的各种诗歌风格与重要诗人,所有的点评都浓缩在七言诗句之中,不仅点评准确而且文采斐然, “以诗论诗”再继杜甫风范。

他提倡“自然”,主张情性之“真”;倡导雄劲豪放的诗风提倡性灵、神韵、格调的兼容;主张李、杜并列;提倡多元继承的诗风;还提出许多写作时的技巧原则,反对生硬晦涩,乱排典故,做学问要“真积力久”等等,都是他几十年亲身实践得来的结晶,有着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12]






元好问留下词377首,是金代作品最多的词人。元好问词的内容不及其诗内容广大,但在金词坛却是题材最丰富的一家,艺术上以苏轼、辛弃疾为典范,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抒怀、咏史、山水、田园、言情、咏物、赠别、酬答、吊古伤时,无历不控。

作为金词坛现实主义词人,他的词笔首先是面向现实的。有“兵尘万里,家书三月,无言强首。几许光阴,几回欢聚,长教分手。料婆娑桂树,多应笑我,憔悴似,金城柳 [13]。”

元好问多作怀古词,形式以长调为主,奇慨遥深,如《木兰花慢》“渺涨江东下”。田园词则往往表现出恬谈、闲适的情趣。描绘山河壮丽、抒发爱国豪情,是遗山词一个重要内容,如遗山代表作《水调歇头·赋三门律》等。

元好问的水词之所以能如笔下山水那样顶天立地,在于它不仅是雄浑的山水画眷更有寄慨、壮思、理想自画卷中选出。即如此首下闻纯为感慨,词之内涵亦因此而深化。在词文上,元好问的爱情词是别具一格的,如其著名的《雁丘词》等。 [14]




小说




元好问像
元好问还写过小说,所著志怪短篇小说《续夷坚志》四卷二百零二篇,其中除四篇有目无文和一篇内容残缺者外,实有一百九十七篇。从《续夷坚志》和元好问的其他诗文中,我们发现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受《列子》的影响相当大。他的《续夷坚志》的书名,与其说是仿南宋洪迈的《夷坚志》,倒不如说直接取之于《列子·汤问篇》的“夷坚闻而志之”一语更确切些。他继承和学习了《列子》《搜神记》和唐代传奇、南宋《夷坚志》的志怪搜奇的传统。这书的大部分篇幅虽然也是荒诞不经的东西,但元好问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宣扬有神论、天命论,而是也如《中州集》一样,在于以小说存史和鞭笞社会的丑恶现象。元人朱方石在《续夷坚志》跋中说“《续夷坚志》乃遗山先生当中原陆沉之时,皆耳闻目见之事,非若洪景卢(即洪迈)演史寓言也。其劝善戒恶不为无补,吾知起善推广之心,即遗山之心也”。此书记载自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至蒙古国蒙哥汗(元宪宗)元年(1251年)之间的种种传闻故实。内容除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者之外,还有不少是关于地理、历史、文物、医学、天文、艺术等的记载,于理解金元时代的实际情况很有裨益。如《王增寿外力》,记金代“括田”、“签军黟”等弊政外,还有“括驼”,印证了《金史》的记载。《戴十妻梁氏》则记述蒙古统治集团的横暴恣肆。其他如《天裂》《汤盘周鼎》《救熏死》《背疽方二》《骈胎》《测影》《镜辨》《驴腹异物》《古钱》《吕氏所记古印章》《古鼎》《泗州题壁词》《稻画》《华陀贴》等篇目,均有补于文、史及自然科学、艺术的研究。 [6]



散曲

元好问所撰散曲,今仅存九首,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具有开创性。元好问创制的《骤雨打新荷》散曲,元韧曾广为流传,为元散曲家赵孟頫等人所激赏。《陶南村倔耕录》曾云:’“《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而名妓多歌之,借以为《骤雨打新荷》者是也。”元好问是善于创制新曲的,《古今词话顶好问》条引金源言行录阳:“有《锦机集》,其《三望子》,则《小圣乐》《松液凝空》皆自制曲也。”如《三奠》曲自元好问创作后,刘秉忠、王恽等人曾依格填作。可见元好问就北曲而言,正是行家里手,自成一家。故《太和正音剧评》述元独家创作,谓:元遗山之词如穷星孤松,列元好问于元散曲名家之列。 [6]




史学




元好问《中州集》
元好问目睹亲历金朝的衰亡和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又从政多年,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时刻关注着金国的命运和金国史迹的保存。
当金如败亡前夕,他就向当政者建议用女真文小字写一部金史,但未能如愿,他就私下编撰了一部《壬辰杂编》。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抱着“国亡史兴,己所当任”的爱国信念,决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并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多年的奔波,他积累了相当多的金朝君臣遗言往行的资料上百万字,后称“金源君臣言行录”。他抱着“以诗存史”的目的,编成《中州集》。这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里面不仅收录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国的诗人词客、包括金朝两位皇帝及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诗词2116首(其中诗2001首,词115首),而且为每位作者共二百五十余人写了小传,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空白。

《金史·艺文传》就是以《中州集》为蓝本写成的,后来《全金诗》也是在它的基础上增补而成。同时,《中州集》也为金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可惜,正当他满怀信心地说只需破费三数月功夫,查阅抄录了《金实录》上的有关内容,即可着手《金史》的著述时,他的一个朋友却从中作梗,未能得在蒙古万户、汉军首领张柔处见到金实录,以致功亏一篑,使他抱恨以殁。元好问生前虽然未能实现自己修成金史的愿望,但他所收集的这些资料,却为元代修宋、辽、金史,以至明朝修元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为修金史奠定了基础。元好问尊重史实,不阿时俗,秉笔直书,所以后代学者一致认为,《金史》与元好问关系密切,《四库全书总目》称“多本其所著”。此外,元好问的这种国亡修史的作法,也多为后人所仿效。 [6]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元代徐世隆:作为诗文,皆有法度可观,文体粹然为之一变。大较遗山诗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文宗韩、欧,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乐府则清新顿挫,闲宛浏亮,体制最备。又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东坡、稼轩而下不论也。 [6]

元代李冶更誉元好问为“二李(李白、李邕)后身”。 [6]

元代脱脱主修《金史》:①为文有绳尺,备众体。其诗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五言高古沈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其长短句,揄扬新声,以写恩怨者又数百篇。兵后,故老皆尽,好问蔚为一代宗工,四方碑板铭志,尽趋其门。 [15]②王庭筠、党怀英、元好问自足知名异代。 [15]

明代宋濂等主修《元史》:元好问文名擅一时……。 [21]

清代张景星《阮诗别裁序》:遗山未尝仕元,而巨手开先,冠绝于时,固不必言。 [6]

清代顾嗣立《元诗选》:先生天才清赡,邃婉高古,沈郁太和,力出意外。巧缛而不见斧凿,新丽而绝去浮靡。杂弄金碧,糅饰丹素,奇芬异彩,动荡心魄。以五言为雅正,而出奇于长句。杂言乐府不用古题,新意特出。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晚年尤以著作自娱。……自中原板荡,风雅道衰。汴京之亡,故老都尽。先生蔚为一代宗工,以文章独步者几三十年。由是学者知所指归,作为诗文,皆有法度。百年以还,名家辈出。别裁伪体,溯流穷源,论者以先生为标准,不亦宜乎! [2]

清代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遗山集》:好问才雄学赡,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诗存史,去取尚不尽精。至所自作,则兴象深邃,风格遒上,无宋南渡宋江湖诸人之习,亦无江西派生拗粗犷之失,至古文,绳尺严密,众体悉备,而碑版志铭诸作尤为具有法度。 [6]

近代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一时称者以其诗直配苏黄;而文则不使奇字,新之又新;不用晦事,深之又深;但见其巧,不见其拙;但见其易,不见其难。东坡之后,继以元子,可也。然好问诗文,非东坡之流亚也;盖志不在东坡之快利,而出以重缓;又不为山谷之生拗,而力求弘润;沉着痛快,固不仅浩浩直达,如赵秉文、王若虚之为苏轼者也。文为韩愈之排(阙),而无其妥帖。诗得杜甫之沉郁,而逊其渊永。 [16]

近现代缪钺《元遗山年谱汇纂》:金自大定 、明昌以还,文风蔚起,遂于末造笃生遗山,卓为一代宗匠。其诗嗣响子美,方轨放翁,古文浑雅,乐府疏快,国亡以文献自任。所著《壬辰杂编》虽失传 ,而元人纂修《金史》,多本其书,故独称雅正。诗文史学,萃于一身,非第元明之后无与颉颃,两汉以来 ,固不数数觏也。 [6]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元好问学问深邃,著述宏富。据说他迄今流传下来的作品的有:诗1380余首,词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小说《续夷坚志》4卷202篇,《中州集》10卷,《唐诗鼓吹》10卷,《遗山乐府》(又名《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等。此外还有《遗山诗集》《乐府》《续夷坚志》等。作品集有《遗山先生文集》《元遗山先生全集》(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等。 [6]

另有已经散佚的著作多种:《锦机》《东坡诗雅》《杜诗学》《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金朝君臣言行录》《南冠录》《集验方》《故物谱》等。 [17]





类型


部分作品




《石岭关所见》《梁园春》《过晋阳故城书事》《老树》《秋怀》《西园》《家山归梦图》《昆阳》《野菊座主闲闲公命作》《赤壁图》《饮酒》《后饮酒》《南溪》《颍亭留别》《少室南原》《颍亭》《梁县道中》《横波亭》《宿菊潭》《张主簿草堂赋大雨》《别程女》《长寿山居元夕》《山居》《范宽秦川图》《被檄夜赴邓州幕府》《邓州城楼》《岐阳三首》《雨后丹凤门登眺》《李屏山挽章》《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眼中》《俳体雪香亭杂咏》《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癸巳五月三日北渡》《即事》《喜彦深过聊城》《秋夜》《十二月六日》《梦归》《甲午除夜》《学东坡移居》《泛舟大明湖》《游黄华山》《卫州感事》《羊肠坂》《出东平》《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外家南寺》《东山》《九日读书山》《杏花二首》《雁门道中书所见》《出都二首》《洛阳》《自题中州集后》《客意》《种松》《镇州与文举百一饮》《壬子寒食》《台山杂吟》《出都》




《摸鱼儿·雁丘词》 《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木兰花慢·游三台》《玉漏迟壬辰围城中,有怀浙江别业》《石州慢·赴召史馆》等


散曲

《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二首)《后庭花破子》(二首)《喜春来·春宴》(四首)《小圣乐·骤雨打新荷》等


诗词理论

《杜诗学》《东坡诗雅》《锦畿》《诗文自警》《论诗三十首》


史记

《壬辰杂编》《中州集》


文集

《遗山先生文集》《元遗山先生全集》


(作品参考资料:来自郝树侯《元好问传》 [6]及唐圭璋《全金元词》等 [18])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崔立碑事




元好问像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大军包围汴京,哀宗弃城而逃。次年正月,留守汴京的金将崔立发动政变,开城纳降,并自封郑王。崔立认为他的行为避免了蒙古军屠城,拯救了全城百姓,便命当时的翰林学士王若虚执笔,为他立“功德碑”。王若虚、元好问自认关乎名节,推给了太学生刘祁,刘祁写好后交王、元二人推敲,“直叙其事,敷衍成文”。而史料考证表明,元好问虽然参与了此事,但耻于颂功的立场。 [6]



书信耶律楚材

汴京城破后,元好问曾写信给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请他保护资助五十四名金朝儒士,酌加任用。耶律楚材并未给元好问回信,但元好问举荐的儒士大多被元朝起用。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五十四名知识分子中有十五名在《元史》中有所记录,他们对保存中原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




交友广阔

元好问的朋友遍及当时的三教九流,既有名公巨卿、藩王权臣,也有一般的画师、隐士、医师、僧道、士人、农民等,据有人考证,其有文字可据者达五百余人,例如被尊为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的李杲、张从正,可以说元好问也是相当活跃的社会活动家。 [6]




雁丘

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十六岁的元好问赴并州赶考,途中碰到一个捕雁的人说,他今天捕杀了一只雁,另一只逃脱的雁悲鸣不止,然后投地而死。少年听后非常感动,从猎人手里买回了那只殉情的雁,把它葬在了汾河边上,立碑刻下“雁丘”二字,并写《雁丘》辞一阕,其后又加以修改,成了一首传世之作《摸鱼儿·雁丘词》。 [6] [19]




藏书之家

据《遗山故物谱》称,元好问家多藏书,皆宋元祐以前旧物。贞祐四年(1216年)兵乱,将书藏于墙壁间而得免。有杂书及手写《春秋》《三史》《庄子》《文选》等书尚有千余册,画有百轴。建书屋为“野史亭”,藏书著述其中。又就顺天张万户家。取金历代实录,晨夕抄集,至百余万言,未成而卒。 [20]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高祖父

元谊

宋徽宗时官忻州神武(虎)军使。


曾祖父

元春(椿)

北宋时隅州团练使。


祖父

元滋善

金朝进士。


生父

元德明

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著有《东岩集》。


生母

王氏

——


嗣父

元格

金末历任掖县令、陵川县令、陇城县令。


嗣母

张氏

——


同辈

长兄

元好谦

字益之,生平不详。


仲兄

元好古

字敏之,工诗,金末死于战乱。


子辈

长子

元拊

字叔仪,仕元为汝州知州。


次子

元振

字叔开,官至太原路参佐。


三子

元总

字叔纲,官至都省监印。


儿子

——

小名阿辛,早卒。


据记载,元好问有五女,其中次女元严后为女道士。


(表格参考资料:《元好问传》 [6])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主词条:元好问墓、野史亭




元好问墓
元好问墓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东南5.5公里处的韩岩村北,于1962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墓区分墓地和野史亭两部分,坐北朝南,面积约4096平方米。
元好问墓封土高3米,直径6米,墓前设有卷棚顶享堂三间,享堂内有明代诗人访元好问之墓残碑以及明清两代元好问家族碑刻。元代石虎、石羊、石翁仲各一对。墓内有元好问塑像和元好问生平事迹碑刻。

野史亭又名青来轩,创建于元代,为元好问五十一岁时为修《金史》而建,“朱门万户凄凉尽,惟有元家野史亭”。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修,东西宽144米,南北长171.7米,占地面积2.47万平方米。八百年间,多次有人前来凭吊或修缮。亭内有金、元、明、清以来大量的名家诗文石刻、碑记。 [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6 16: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从今以后,我可不在你家了!+语不惊人死不休+】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到了第四日早晨,贾母等正围着宝玉哭时,只见宝玉睁开眼说道:【甲戌侧批:“语不惊人死不休”,此之谓也。】“从今以后,我可不在你家了!快收拾了,打发我走罢。”贾母听了这话,如同摘心去肝一般。赵姨娘在旁劝道:“老太太也不必过于悲痛。【庚辰侧批:断不可少此句。】哥儿已是不中用了,不如把哥儿的衣服穿好,让他早些回去,也免些苦;只管舍不得他,这口气不断,他在那世里也受罪不安生。”【庚辰侧批:大遂心人必有是语。】这些话没说完,被贾母照脸啐了一口唾沫,骂道:“烂了舌头的混帐老婆,谁叫你来多嘴多舌的!你怎么知道他在那世里受罪不安生?怎么见得不中用了?你愿他死了,有什么好处?你别做梦!他死了,我只和你们要命。素日都不是你们调唆着逼他写字念书,【甲戌双行夹批:奇语,所谓溺爱者不明,然天生必有是一段文字的。】把胆子唬破了,见了他老子不象个避猫鼠儿?都不是你们这起淫妇调唆的!这会子逼死了,你们遂了心,我饶那一个!”面骂,一面哭。贾政在旁听见这些话,心里越发难过,便喝退赵姨娘,自己上来委婉解劝。一时又有人来回说:“两口棺椁都做齐了,【甲戌侧批:偏写一头不了又一头之文,真步步紧之文。】请老爷出去看。”贾母听了,如火上浇油一般,便骂:“是谁做了棺椁?”一叠声只叫把做棺椁的拉来打死。
  正闹的天翻地覆,没个开交,只闻得隐隐的木鱼声响,【甲戌侧批:不费丝毫勉强,轻轻收住数百言文字,《石头记》得力处全在此处。以幻作真,以真作幻,看书人亦要如是看法为幸。】念了一句:“南无解冤孽菩萨。有那人口不利,家宅颠倾,或逢凶险,或中邪祟者,我们善能医治。”贾母、王夫人听见这些话,那里还耐得住,便命人去快请进来。贾政虽不自在,奈贾母之言如何违拗;想如此深宅,何得听的这样真切,【甲戌侧批:作者是幻笔,合屋俱是幻耳,焉能无闻?】心中亦希罕,【甲戌侧批:政老亦落幻中。】命人请了进来。众人举目看时,原来是一个癞头和尚与一个跛足道人。【甲戌双行夹批:僧因凤姐,道因宝玉,一丝不乱。】
  见那和尚是怎的模样:
  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
  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
  那道人又是怎生模样:
  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
  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贾政问道:“你道友二人在那庙里焚修。”那僧笑道:“长官不须多话。【甲戌侧批:避俗套法。】因闻得府上人口不利,故特来医治。”贾政道:“倒有两个人中邪,不知你们有何符水?”那道人笑道:“你家现有希世奇珍,如何还问我们有符水?”贾政听这话有意思,心中便动了,因说道:“小儿落草时虽带了一块宝玉下来,上面说能除邪祟,【庚辰侧批:点题。】谁知竟不灵验。”那僧道:“长官你那里知道那物的妙用。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甲戌双行夹批:石皆能迷,可知其害不小。观者着眼,方可读《石头记》。】故不灵验了。【甲戌侧批:读书者观之。】你今且取他出来,待我们持颂持颂,只怕就好了。“【庚辰侧批:“只怕”二字,是不知此石肯听持诵否?】
  贾政听说,便向宝玉项上取下那玉来递与他二人。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庚辰侧批:正点题,大荒山手捧时语。】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甲戌双行夹批:见此一句,令人可叹可惊,不忍往后再看矣!】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甲戌侧批:所谓越不聪明越快活。】
  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甲戌侧批:无百年的筵席。】冤孽偿清好散场!”【甲戌侧批:三次锻炼,焉得不成佛作祖?】
  念毕,又摩弄一回,说了些疯话,递与贾政道:“此物已灵,不可亵渎,悬于卧室上槛,将他二人安在一室之内,除亲身妻母外,不可使阴人冲犯。【庚辰侧批:是要紧语,是不可不写之套语。】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复旧如初。”说着回头便走了。【庚辰眉批: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何得再言?僧道踪迹虚实,幻笔幻想,写幻人于幻文也。壬午孟夏,雨窗。】贾政赶着还说话,让二人坐了吃茶,要送谢礼,他二人早已出去了。贾母等还只管着人去赶,那里有个踪影。少不得依言将他二人就安放在王夫人卧室之内,将玉悬在门上。王夫人亲身守着,不许别个人进来。
  至晚间他二人竟渐渐醒来,【甲戌侧批:能领持诵,故如此灵效。】说腹中饥饿。贾母、王夫人如得了珍宝一般,【甲戌侧批:昊天罔极之恩如何报得?哭杀幼而丧亲者。】旋熬了米汤与他二人吃了,精神渐长,邪祟稍退,一家子才把心放下来。【甲戌眉批:通灵玉听癞和尚二偈即刻灵应,抵却前回若干《庄子》及语录机锋偈子。正所谓物各有所主也。叹不得见玉兄“悬崖撒手”文字为恨。】李宫裁并贾府三艳、薛宝钗、林黛玉、平儿、袭人等在外间听信息。闻得吃了米汤,省了人事,别人未开口,林黛玉先就念了一声“阿弥陀佛”。【甲戌侧批:针对得病时那一声。】薛宝钗便回头看了他半日,嗤的一声笑。众人都不会意,贾惜春道:“宝姐姐,好好的笑什么?”宝钗笑道:“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庚辰侧批:这一句作正意看,余皆雅谑,但此一 实 颦儿半部之谑。】 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这如今宝玉,凤姐姐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的可笑不可笑。”林黛玉不觉的红了脸,啐了一口道:“你们这起人不是好人,不知怎么死!再不跟着好人学,只跟着凤姐贫嘴烂舌的学。”一面说,一面摔帘子出去了。不知端详,且听下回分解。
  【甲戌:先写红玉数行引接正文,是不作开门见山文字。】
  【甲戌:灯油引大光明普照菩萨,大光明普照菩萨引五鬼魇魔法是一线贯成。】
  【甲戌:通灵玉除邪,全部只此一见,却又不灵,遇癞和尚、跛道人一点方灵应矣。写利欲之害如此。】
  【甲戌:此回本意是为禁三姑六婆进门之害,难以防范。】
  【庚辰:此回书因才干乖觉太露,引出事来,作者婆心为世之乖觉人为鉴。】
  【蒙回末总评:欲深魔重复可疑,苦海◎(注,原本此字缺。)河解者谁?结不休时冤日盛,井天甚小性难移。】
  【校者注:本回部分蒙批(主要是侧批、回前回末批语),系校者自己识字断句。因水平实在有限,肯定错误多多,望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6 18: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曹雪芹即冒辟疆、林黛玉即董小宛
江山携手 2017-12-30   |  978阅读  |  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浅析曹雪芹即冒辟疆、林黛玉即董小宛
自从《红楼梦》诞生后历经了“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三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红学”研究的流派:考证派、索隐派、评点派、艺术鉴赏派等,研究的范畴包括: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人物的研究、《红楼梦》作者生平的研究、《红楼梦》版本的研究、《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名著的相互影响等等。一些“红学”研究者对《红楼梦》人物的研究,也各有千秋。由于《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单是女性就创作了二百多名不同的形象,(《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四百四十八人;姚燮的《读红楼梦纲领》统计为:男二百八十二人,女二百三十七人,共得五百十九人……等等。)由于作者“曹雪芹”(冒襄)对林黛玉的描写在这么多的女性描写中当属首屈一指,堪称百花齐放中的一朵奇葩,对于林黛玉的研究,各流派也发表了不少专著,各执己说,争论不休。

《红楼梦评论》(作者:王国维 1877-1927 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第五章 余论:……“若夫作者之姓名(遍考各书,未见曹雪芹何名)与作书之年月,其为读此书者所当知,似更比主人公之姓名为尤要,顾无一人为之考证者,此则大不可解者也。”


《王国维点评红楼梦》第五章、余论:“……而《红楼梦》自足为我国美术上之唯一大著述,则其作者之姓名与其著书之年月,固当为唯一考证之题目。而我国人之所聚讼者,乃不在此而在彼;此足以见吾国人之对此书之兴味之所在,自在彼而不在此也,故为破其惑如此。”

浅析曹雪芹即冒辟疆、林黛玉即董小宛
这一段是为本章作总结,认为读者若是读过前文论述《红楼梦》的艺术与伦理价值的内容,自然不会再生出“非局中人不能道”之类的想法。不过,适当的考据也是必要的,《红楼梦》既然是“我国美术上之唯一大著述”,作者的姓名与著作的年代自然应当成为一个考证的题目,但也仅仅是唯一的考证题目。王国维感叹时人完全缺乏美学趣味,所以才在那些本不值得考据的地方大加考据,对这个“唯一考证之题目”却冷淡得很。 令人欣慰的是,王国维这篇里程碑式的文章为后来的“红学”研究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途径,我们知道,对《红楼梦》作者的研究确实已经成了“红学”中的一个大题目,只是王国维想要“破其惑”的那种索隐作风反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

《红楼梦》作者是谁?长期以来也是众说纷纭。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认为索隐派共同的特点是收罗许多不相干的零碎史实去附会《红楼梦》里的情节,落入了影射时事、猜度秘闻的窠臼。他据引孟森《董小宛考》,证明小宛二十八岁入宫,其时清世祖年方一十四岁,断无生前邀宠之理。胡适认为这种附会是十分勉强的。同时胡适考得了《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及所谓“曹家家世”。……纵观胡适考证结果,他将“红学”认定为“曹学”,认为《红楼梦》中所言所写均为“曹雪芹家事”,同时也就“否定了”历史索隐派关于林黛玉即董小宛的说法。

不少人认为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也有人说历史上并无曹雪芹其人。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作者:刘梦溪 (红学公案—三个死结):

“红学研究中有三个死结:一是脂砚何人;二是芹系谁子;三为续书作者。……曹雪芹是谁的儿子问题,自胡适提出系曹之子以后,一度为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但后来动摇了,因为胡适立此说完全建立在无证枉说的基础上依凭的是逻辑推论——既然继曹寅织造位的曹颙短命早夭,由过继的曹接替自然雪芹就是曹之子了。认为雪芹是曹颙遗腹子的说法,在相当一部分研究者中也颇流行,但同样缺乏实证。而且需要解决一个矛盾,即必须证明曹天祐和曹雪芹是一个人。……而且《五庆堂曹氏宗谱》列曹天祐为十五世,注明“颙子,官州同”。如果曹雪芹即曹天祐,能够“官州同”,他何必“举家食粥”呢?显然此说的障碍也不少。……总之曹雪芹是谁的儿子,是一个根本未获解决的问题。”

《红楼梦时间背景新考》 作者:陈传坤 6.4敦诚是作者乎?:“…… 什么这么说呢?既然敦敏两兄弟与雪芹关系非比寻常,现在我们对于曹雪芹的了解,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他们两兄弟的诗集,可以推论他们对于曹雪芹写书岂能一无所知呢?既然大家都是落魄之士,又都常常在一起吟诗作画,他们可能不看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吗?所以有以下推论:……譬如敦敏两兄弟并没有自己的手抄本和评注,那么《红楼梦》的作者是不是雪芹就探讨的危险了——曹雪芹根本就不可能是作者!……在历史或文学史上《红楼梦》第一回中的曹雪芹,与历史上的曹寅毫无血亲关系,基本上和这些文献记载可能是另外的人。否则结论是荒唐的。”

冯其庸先生在他的《敞帚集》中有一篇,篇名为《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考畧。这篇文章的第五部份为:

《五庆堂》重修的《辽东曹氏宗谱》,无论是正本或副本,在第四房的十四世,都只有曹天佑而无曹雪芹;在另谱的世系表上,曹寅、曹玺、曹鼎以下的人一个也没有,更不用说曹天佑和曹雪芹了。

《一代春娇寂寞:重读红楼》作者: 陈斯园 简介:“近百年红学,其实是“红内学”,就是“作者之争”。

自序: 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一切都没有正史的证据,都是从小说《红楼梦》开篇与结尾的两句话演绎的!曹雪芹是笔名,可以是“曹家雪芹”,也可以是“吴雪芹”、“洪雪芹”。

《红楼梦》是一部以言情形式出现但隐含政治寓意的小说,矛头直指清朝,谁敢冒杀头甚至株连九族之险署上真名实姓,所以,曹雪芹是笔名(假名)无疑。


根据“红学”书刊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发现《红楼梦》的作者不仅是曹雪芹,而且有吴梅村、冒辟疆、王夫之及其弟子、朱明末系隐王、洪昇、曹寅、曹頫、曹溶、张岱、查继佐、董小宛、脂砚斋、顾景星、曹雪芹恋人、墨香、万斯同、吴禄、……等二十多人。

我是“红学”门外汉的一个小小老百姓,我不怕别人说好道歹,甚至是“大怒、生气、讥笑,”我也不对别人说好道歹。我仅是因为个人爱好和兴趣,根本称不上“红学”研究,只是通过阅读了《影梅庵忆语》和部分“红学”方面的著作,发现《红楼梦》的女主角林黛玉与《影梅庵忆语》的女主角董小宛的相似、相同之处,例如:索隐派普遍认为董小宛这样的人物形象对于《红楼梦》中林黛玉这样的人物形象影响的积极作用。通过将冒襄《影梅庵忆语》中美学思想、艺术情趣等方面研读时发现,《影梅庵忆语》确实在人物构造以及整体创作理念上与《红楼梦》好像出自同一个人的如椽之笔。甚至如同看到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

在《红楼梦》大观园中上演着“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真实体现。

不少文学评论家都指出《影梅庵忆语》的美学思想对《红楼梦》作者具有积极影响。

浅析曹雪芹即冒辟疆、林黛玉即董小宛
而我的观点是:既然“红学”界不少人认为董小宛和林黛玉的形象,在美学思想、艺术情趣等方面所具有的高度同源性。与其说《影梅庵忆语》对董小宛的描写和《红楼梦》对林黛玉的描写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作用,不如说两部著作出自同一个人的手笔,这个人就是冒辟疆,董小宛就是林黛玉,冒辟疆就是“曹雪芹”。所以我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冒辟疆,“曹雪芹”是冒辟疆的笔名。(冒辟疆著作《红楼梦》为何署名曹雪芹?参见拙作《曹雪芹是冒辟疆的笔名》一文)

我们首先来看看《红楼梦》研究的索隐派关于董小宛和林黛玉是同一个人的分析、论述:

1、蔡元培在《〈石头记〉索隐》中写道:“辟疆之别墅曰水绘园。《石头记》五十二回:“宝琴说曾见真真国女子。”盖用《闻奇录》中画中美人名真真事,以影绘字。此女子所作诗,有曰:“昨日朱楼梦,今宵水国吟。”上句言其不忘明室,下句则即谓水绘园也。

古人尝以千里草影董字,后汉童谣“千里草,何青青”是也。《石头记》五十回:“李绮灯谜,以萤字打一个字。宝琴猜是花草的花字。黛玉笑道:‘萤可不是草化的。’”殆亦以草字影董字也。……草化为萤(董),疑即指此。”


2、王梦阮在《红楼梦索隐》的《序》言写道:“玉溪《药转》之什,旷世未得解人;渔洋《秋柳》之词,当代已多聚讼。大抵文人感事,隐语为多;君子忧时,变风将作。……” “若夫传奇纪异,谊不附于通人;……如世所传《红楼梦》一书者,其古今之杰作乎!”“其事为古今未有之奇谭;闺阁风尘,其人亦两间难得之尤物。”就是说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药转》和清代诗人王士禛的《秋柳》真意都很难解,人们的解释颇多分歧。而从《序》言引用历史上这些难解的诗意来看,就是为了说明《红楼梦》虽然是古今之杰作,也是真意难明、不易解释的作品。

综合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等索隐派,以及来自网络的研究资料,兹将认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影梅庵忆语》中的冒襄之妾董小宛的内容,整理汇集如下:

小宛名白,黛玉名黛,粉白黛绿之意也;小宛苏州人,黛玉亦苏州人;小宛在如皋(当时属扬州),黛玉亦在扬州;小宛来自盐官,黛玉来自巡盐御史之署。巡盐御史,即为“盐官”二字;小宛、黛玉二人都体弱多病;小宛有“冷美人”之称,黛玉被誉为“病西施”;小宛爱花且善栽种,黛玉亦爱花卉,二人都爱葬花;小宛爱月,黛玉爱竹;小宛善曲,黛玉善琴;小宛能烹调,黛玉善裁剪;小宛能饮不饮,黛玉最不能饮;小宛爱闻异香,黛玉雅爱焚香;小宛熟读楚辞,黛玉好拟乐府;小宛爱《义山集》,黛玉熟《玉溪诗》;小宛有《奁艳》之集,黛玉有《桃花行》、《葬花辞》等名篇;小宛避难不弃书史,黛玉卧室有若书房。;小宛游金山时,人以为江妃踏波而上,黛 玉在大观园诗社号称潇湘妃子;小宛姓千里草,黛玉姓双木林,乃天然绝对;小宛以母丧回姑苏,黛玉以父丧回姑苏;小宛教冒氏幼子读诗,黛玉教薛氏稚妾学诗,小宛、黛玉都有焚诗稿之举;小宛精晓琴棋书画,名噪秦淮,占“秦淮八艳”之魁,黛玉对诗词歌赋造诣颇深,艺压群芳,居“金陵十二钗”之首……。

3、郭励 作《红楼梦考据》章节-7董小宛、林黛玉 相同之处:

①从身世看,二人都出生于苏州,董幼失双亲,被卖到南京秦淮河,青楼女子陈墨心将其收养;林自幼丧母,寄居于南 京的外婆家(贾府)。

②从经历看,两人一生都主要到过苏州、南京、扬州等地。

③从容貌看,两人都是一代乱世佳人,董有“冷美人”之称,林则被誉为“病西施”。

④从体质看,董羸弱多病,林更是弱不禁风。

⑤从性格上,两人均多愁善感,有“妙龄三多”之称。

⑥从爱好看,董精晓琴棋书画,名噪秦淮;林对诗词歌文造诣颇深,艺压群芳。

⑦从爱情观看,两者对心上人都是忠贞不二,至死不渝。

⑧从世界观看,董十分支持冒辟疆不作二臣、修身守节的行为;林则对贾宝玉厌恶仕途经济的言行很是欣赏。

⑨从二人所寄生的环境看,冒、贾两府均是世代官宦之家。

⑩从她俩在“群芳”中的地位看,董占“秦淮八艳”之魁;林居“金陵十二钗”之首。

⑾从最终归宿看,两人均是患“女儿痨”(即肺结核病)而香消玉殒;董在临终前将其精心编纂的《奁艳》一书付之一炬,林病危时也烧毁了自己心爱的诗稿。

加之“曹雪芹”(冒襄)创作活动的区域与董小宛相同,时间则在董之后。上述种种,并非巧合,由此可见董小宛就是《红楼梦》中女主人公林黛玉的原型。

郭励认为《红楼梦》是董小宛“自传体”小说作品。

谈学术免不了争论,各执己说,原本正常,百姓也议论,说好道歹,各有依从,也在常理,应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胡文彬先生在杨兴让作《红楼梦研究》序言中写道:“只要《红楼梦》的“真相”不明,“索隐”便永远不会绝迹。“红学”研究不仅需要鉴赏、文学式的评论,而且也需要“考证”、“索隐”。”“不久前,广东《文化参考报》上刊载了一则短短的报导,其中引述了周汝昌先生的一段话颇有启迪。周先生说,“看事情应从大处着眼,认识新事物开创之可贵,而不要纠缠于琐屑末节。对年轻人的新思想,只要是真诚的,我们就不妨少一点‘大怒’,多点耐心’,不必生气,不必讥笑,看看其间是否隐着些我们未知的东西”。

由于不少文学评论家都指出《影梅庵忆语》的美学思想对《红楼梦》作者具有积极影响。也就是说:“红学”界不少人认为冒辟疆《影梅庵忆语》中董小宛美学思想对《红楼梦》林黛玉形象起到积极的影响。即:董小宛就是林黛玉。因此本人仅对上述各流派的观点及有关资料,结合个人研读多种版本的《石头记》、《红楼梦》等“红学”书刊及冒辟疆《影梅庵忆语》,的研读体会,作如下分析、探讨,借以进一步确定:“曹雪芹即冒辟疆、林黛玉即董小宛”。


《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假借石头“通灵”之口,在开篇第一回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蒙侧批:何非梦幻,何不通灵?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之别。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石头笑答道:‘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甲戌眉批: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刮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

冒襄对于《影梅庵忆语》中叙事线索清晰,时间、地点、人物、情结均详实可靠,尤其是故事正好发生在明亡清兴的历史时期,其中涉及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影梅庵忆语》的解读,有助于了解冒襄的真实内心世界。

《影梅庵忆语》是冒辟疆追忆他和其妾秦淮名姝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名士名媛,才情俱至,字里行间,哀感惋艳,虽琐碎记来,却情真语挚,不难领略到封建礼教下透露出的一缕春光。由于作者对女主人公怀着刻骨铭心的爱,故而这篇文章拿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用血泪和着墨水写成的。他在开篇时亦明确表达:

“爱生于昵,昵则无所不饰。缘饰著爱,天下鲜有真可爱者矣。矧内屋深屏,贮光阒彩,止凭雕心镂质之文人,描摹想像。麻姑幻谱,神女浪传。近好事家,复假篆声诗,侈谈奇合。遂使西施、夷光、文君、洪度,人人阁中有之。此亦闺秀之奇冤,而啖名之恶习已。”“每冥痛沉思姬之一生,与偕姬九年光景,一齐涌心塞眼。虽有吞鸟梦花之心手,莫能追述。区区泪笔,枯涩黯削,不能自传其爱,何有于饰?”“岂至今复效轻薄子漫谱情艳,以欺地下?”。


《红楼梦》第三回:“……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甲戌侧批:写美人是如此笔仗,看官怎得不叫绝称赏!】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甲戌侧批:为黛玉写照。众人目中,只此一句足矣。甲戌眉批:从众人目中写黛玉。草胎卉质,岂能胜物耶?想其衣裙皆不得不勉强支持者也。】……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量了一回,【甲戌侧批:写阿凤全部传神第一笔也。】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甲戌侧批:这方是阿凤言语。若一味浮词套语,岂复为阿凤哉!甲戌眉批:“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甲戌侧批:仍归太君,方不失《石头记》文字,且是阿凤身心之至文。】……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甲戌眉批:又从宝玉目中细写一黛玉,直画一美人图。】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甲戌侧批:奇眉妙眉,奇想妙想。】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甲戌侧批:奇目妙目,奇想妙想。】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甲戌侧批:至此八句是宝玉眼中。】心较比干多一窍,甲戌侧批:此一句是宝玉心中。甲戌眉批:更奇妙之至!多一窍固是好事,然未免偏僻了,所谓“过犹不及”也。】病如西子胜三分。【甲戌侧批:此十句定评,直抵一赋。甲戌眉批: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董小宛在冒襄眼中是“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五色,神韵天然,懒慢不交一语。余惊爱之,……”“秦淮佳丽。近有双成,年甚绮,才色为一时之冠。”

董小宛、林黛玉如果光有外表的美丽,是不能让几百年之后的人推崇备至的。董小宛与林黛玉能够成为著名的人物形象,在于作者给我们展现了她们那种特别的气质、智慧、修养、品质、境界,以及她俩的艺术志趣情调,或者是艺术情意、志趣爱好。

冒襄笔下《影梅庵忆语》的女主人公董小宛,和《红楼梦》的女主人公林黛玉,都不仅是美女,而更是才女。苏州和扬州自古就是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这些地方因文人的雅集而声名远扬,因文人的群居而平添了深深的文化底蕴,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着文化的熏陶,在诗情画意中体悟文人雅士的高洁。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苏、扬女孩,钟灵毓秀,蕙心纨质,才貌双佳。她们可与夫子高人谈经论典,指点江山青史;敢和才子诗人竞咏华章,抖落珠玉琳琅;能与妙手丹青同案泼墨,叫人叹为观止。她们不仅仅是苏、扬美女,更是苏、扬才女。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不管是林黛玉还是董小宛均有在这些文化底蕴极为深厚之地生活的经历。而这些经历也成为了她们多才多艺的先决条件。


董小宛的原籍据《影梅庵忆语》中所言是“籍秦淮,徙吴门。在风尘虽有艳名,非其本色。倾盖矢从余,入吾门,智慧才识,种种始露。”于崇祯九年即1636年迁徙军苏州半塘,居住了六年之久。半塘当时是苏州的繁华区域,后来历尽坎坷,终于归冒襄,遂居于冒襄祖籍如皋,如皋当时隶属扬州府管辖,她最幸福的时光是在如皋度过。

而林黛玉原籍是苏州,后来其父林如海任巡盐御史,调任扬州,所以林黛玉在进入贾府以前,其活动地域在苏、扬一带。 林黛玉之美,“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 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红楼梦》第十七回: 因林黛玉好静,在大观园里居住的是潇湘馆,潇湘馆是大观园中一景,位于大观园西路,与怡红院遥遥相对,这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红楼梦》书中描写贾政等走到潇湘馆前:“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庚辰侧批:此方可为颦儿之居。】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庚辰双行夹批:不犯超手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庚辰侧批:一处。】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潇湘馆中以竹子最盛,正是:“ 宝鼎茶闲烟尚绿【庚辰双行夹批:“尚”字妙极!不必说竹,然恰恰是竹中精舍。】 幽窗棋罢指犹凉。【庚辰双行夹批:“犹”字妙!“尚绿”、“犹凉”四字,便如置身于森森万竿之中。】凤尾森森,翠竹环绕”。翠竹,象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而林黛玉皎美的容颜、浓郁的诗人气质造就了一个内慧外秀的“红颜”。林黛玉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通,所以其“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片静谧的幽居景象,这样的住处才能让林黛玉吟诗填词、谱曲弹琴,幽芳自赏,在喧嚣的贾府内避世而居。林黛玉在大观园里是数一数二的才女,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她所处的环境是个少女的闺阁,生活中却充满了大家闺秀的闲情与雅意。此是奉元春命住进大观园时黛玉自己选定,因“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得幽静”。她在这里伴随着修竹、诗书、幽怨、孤独和泪水,度过了一生。

董小宛厌恶秦淮河畔的纷乱奢华,爱慕吴门清丽的山水,和最具江南文化

性格的苏州半塘,在柳树掩映的河滨建起竹篱茅舍。从董小宛的喜好来看,嫁给冒襄后,其居住在冒家的艳月楼中,她的艺术才情赢得冒家的赞许。“但见余妇茕茕粥粥,视左右手罔措 也。上下内外大小之人,咸悲酸痛楚,以为不可复得也。传其慧心隐行,闻者叹者,莫不谓文人义士难与争俦也。”董小宛素喜孤静,品格高洁,琴棋书画、膳食烹饪、女红裁剪、吊露酿酒无不精研。“……姬于事涉闺阁者,则另录一帙。归来与姬遍搜诸书,续成 之,名曰《奁艳》。”“于女红无所不妍巧,锦绣工鲜。……剪彩织字、缕金回文,各厌其技,针神针绝 ……。”“沸乳看蟹目鱼鳞. 传瓷选月魂云魄”,她亲手制作的酥糖,即流传至今的董糖,远近闻名。还有董菜、董肉(虎皮肉)桃膏、瓜膏、红乳腐等。她仰尚的是宁静诗意的生活,把生活变成高雅的艺术,用鲜花让厅室弥漫“冷韵幽香”,并且善于将四时花卉“酿饴为露”,同时她还精于茶道等等。

小宛爱花。她不爱“艳肥红”,而独爱梅兰菊的冷韵幽香,淡雅秀美。“秋来犹耽晚 菊,即去秋病中,客贻我“剪桃红,”(剪桃红—— 名贵菊花名)花繁而厚,叶碧如 染,浓条啊哪,枝枝具云罨风斜之态。姬扶病三月,犹半 梳洗,见之甚爱,遂留榻右,……设小座于花间,位置菊影,极其参横妙丽。 始以身入,人在菊中,菊与人俱在影中。回视屏上,顾余 曰:‘菊之意态足矣,其如人瘦何?’至今思之,淡秀 如画。

闺中蓄春兰九节及建兰。自春徂秋,皆有三湘七 泽之韵,沐浴姬手,尤增芳香《艺兰十二月歌》皆以碧 笺手录粘壁。去冬姬病,枯萎过半。楼下黄梅一株,每腊 万花,可供三月插戴。去冬姬移居香俪园静摄,数百枚不 生一蕊,惟听五鬣涛声,增其凄响而矣。”

小宛爱月。“ 姬最爱月,每以身随升沉为去住。夏纳凉小苑,与幼儿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半榻小几,恒屡移以领 月之四面。午夜归阁,仍推窗延月干枕簟间,月去复卷幔 倚窗而望”。“人似身入波烟玉世界之下,眼如横波,气如湘烟,体如白玉,人如月矣。月复似人,是一是二,觉贾长江“倚影为三”之语尚赘,至“淫耽”、 “无厌”、““化蟾’之句,则得玩月三昧矣。”这就说明董小宛非常爱月,自古才子佳人皆爱月,关于月的诗词歌赋也非常多,黛玉爱竹、小宛爱花、爱月,作者虽然在《红楼梦》和《影梅庵忆语》两部著作中写的是林黛玉和董小宛两个人,实际上他深切怀念的是同一个人“亡妾董氏,名白,字小宛,复字青莲。”这些诗情画意的描写不仅感人至深,而且更令人叹为观止。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初次葬花。“……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庚辰侧批:好名色!新奇!葬花亭里埋花人。】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庚辰侧批:宁使香魂随土化。】岂不干净。”【庚辰双行夹批: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黛玉再番葬花。“……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甲戌侧批:奇文异文,俱出《石头记》上,且愈出愈奇文。】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甲戌侧批:岔开线络,活泼之至!】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甲戌侧批:诗词歌赋,如此章法写于书上者乎?】【甲戌眉批:“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惟此回处更生更新。非颦儿断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聆。……】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 明年闺中知有谁?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甲戌侧批: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过玉兄后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掷笔以待。】宝玉听了,不觉痴倒。”

小宛葬花:董小宛跟随丈夫避难于海盐南北湖。董小宛在这样战乱年代,作有一些诗篇,现录两首于后:

《孤山伤逝》

孤山回首已无家,不作人间解语花。处士美人同一哭,悔将水雪误生涯。

《与冒辟疆》

事急投君险遭凶,此生难期与君逢。肠虽已断情未了,生不相从死相从。

红颜自古嗟薄命,青史谁人鉴曲衷。拼得一命酬知己,追伍波臣做鬼雄。

董小宛与冒辟疆客居他乡,忧虑冒辟疆要离她而去,百感交集,看到春尽花落,怅感身世飘零,又将无依无靠,更不知自己将会葬身何处?但她不肯向命运低头,她以扫残红、埋香丘的行为,自喻将自己葬于鸡笼山麓;她以写“一个西湖看不够,郎休别处慕虚名”的诗,多次向冒辟疆表示从一而终、与命抗争的决心。用如此种种的举措去打动丈夫的心怀。董小宛葬花之举,为自己赢得了美好人生。有诗为证:

过董小宛葬花处

海盐南北湖:

南北湖边千里草,蝴蝶岛上白青莲。

情随凤帚残红扫,意系玉锄香丘埋。

辞别风流为真爱,挽留知己续姻缘。

鸡笼山里葬花事,村夫逢人说以前。

浅析曹雪芹即冒辟疆、林黛玉即董小宛
(此地有“董小宛葬花处”石碑残存)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林黛玉所关心的是挚爱的宝玉,“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愿。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可见你方和我近,不和我远。”那林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为我而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见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远你了。”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黛玉是宝玉的真知己,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恋恋与叹惋上的,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他们的爱情又是在封建的、不能自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总带着一种忧郁的调子,带着对未来的一种恐惧和忧虑,就是到时候怎么样怎么样?带着"何处是归程"这样一种忐忑不安,因而是痛苦的。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爱情,只能用诗词和眼泪来抒发、来倾泄,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

冒襄与董小宛的因缘,并不像一般才子佳人吟诗作赋那样浪漫温馨。他们二人之结合,主要由于董小宛百折不挠的意志加上朋友的资助。冒襄乃恪守宗族礼法之士,冒、董婚姻关系之维持主要是董小宛能够委曲求全,一切谨遵妾媵之道。冒襄在《影梅庵忆语》中表现的是一种伤心流泪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铭记与董小宛短暂的九年光景。“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韵天然,懒慢不交一语。”微醉的佳人无言倚栏的画面令冒氏顿生怜爱。小宛厨艺娴熟,待客殷勤、热情,“竭其美洁,出佐盘面”。她酿制各种鲜花蜜、蜜炼桃汁,西瓜汁;精制豆鼓;细心腌蔬菜,熏腊味……。“忆年来共恋此味此境,恒打晓钟尚无著枕。与姬细想闺怨,有斜倚薰篮,拔尽寒灯之苦,我两人如在蕊珠众香深处”。“扃人与香俱散矣,安得返魂一粒,起于幽房今室中也!”在冒氏立下鸿志汇集四唐诗时,小宛“终日佐余稽查抄写,细心商订,永日终夜,相对忘言”。即使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天,“必求见老母,始瞑目”。“金珠红紫不以殉”,却怎么也放不下冒氏为她题字的手镯,只因那上面有爱人生生世世的誓言:“比翼”、“连理”。“不用一金珠纨绮,独留跳脱不去手,以余勒书放。”这样的女子,怎不叫人千回百转的思量,难怪冒辟疆在多年以后依旧痛不欲生地说:“吾不知姬死乃吾死!”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潇湘妃子乃“曹雪芹”(冒襄)借起诗社要起号的名义为林妹妹起号”潇湘妃子”,关于潇湘妃子的雅号算是“探春”送她的。探春有一段话:“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正是这样一种高贵而自然脱俗,婀娜而风姿绰约的魅力。故黛玉号‘潇湘妃子’,实从‘江妃’二字得来。林妹妹也比较喜欢诗社里的这个雅号,在诗社里也一直以潇湘妃子自居,她的诗文也一直以潇湘妃子署名。

小宛游金山时,人以为江妃踏波而上, 《影梅庵忆语》卷一载:“壬午清和晦日,姬送余至北固山下,坚欲从渡江归里。余辞之,益哀切,不肯行。舟泊江边,时西先生毕今梁寄余夏西洋布一端,薄如蝉纱,洁比雪艳。以退红为里,为姬制轻衫,不减张丽华桂宫霓裳也。偕登金山,时四五龙舟冲波激荡而上,山中游人数千,尾余二人,指为神仙。”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林黛玉作诗三首:“

咏菊 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 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 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 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 解语何妨词组时。

菊梦 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 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 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 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 衰草寒烟无限情。

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绝。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人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然后《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忆菊》次之。”

《论红楼梦》作者李颉:“ 林黛玉的自我诉说是在一次次诗会上的吟唱中完成的。大观园题咏中诸如“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那样的诗句如同引子一般写出她那绛珠仙草的渊源来历和自然天性,灯谜“更香”一诗诉说她那“焦首煎心”的人生命运,白海棠之咏一气挥就她那“娇羞倦倚”的潇湘姿容,及至这次菊花诗作,其自叙达到高潮性的挥发。“咏菊”一诗中,以“临霜写”“对月吟”“题素怨”“诉秋心”四句一气写出因孤苦无告而情注笔端的无奈心境,其意蕴一如“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最后以陶令自比,满腹幽怨被诉诸千古高风。“问菊”一作无疑是潇湘自问,孤标傲世,花开为迟,还有那样的寂寞相思,而且举世无谈。可见,“问菊”问出的乃是一个潇湘馆女主人的临世风貌。这样的心气情致是如此的执着,以致于到了一片忧伤的怅望:衰草寒烟,前景渺茫。

这样的自叙且不说贾宝玉那样的灵魂知己,即便枯木般的李纨也为之感动。”

而董小宛自感出身低微,在她的思想深处总觉得自己的身份不能和别人相比,在她对冒襄的多次追随中可以看出一个风尘女子的无奈,到了冒家后也是妾侍待遇,“凡九年,上下内外大小,无忤无间。其佐余著书肥遁,佐余妇精女红,亲操井臼。以及蒙难遘疾,莫不履险如夷,茹苦若饴,合为一人。”董小宛本来就体弱多病,又由于这种心力交瘁的生活,致使董小宛来冒家九年,芳龄二十八岁即撒手人寰、驾鹤西去。冒辟疆对女主人公怀着刻骨铭心的爱,用血泪和着墨水写成《影梅庵忆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林黛玉在教香菱作诗时,主张学诗要学最上乘。先从王维的五律、杜甫的七律和李白的七绝入手。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三个人做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阮、庾、鲍等人的诗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是很有见解的,可见她做诗花了不少心血,显示出很深的造诣和很高的才华。

“曹雪芹”(冒襄)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大观园中诗翁不少,宝钗、湘云、宝琴、探春都有一些锦心绣口之作,但是创作最多的是林黛玉。她的作品计有二十三首,除应制联句和起社的作品,还有《葬花辞》.《桃花行》《秋窗风雨夕》等名篇。数量之多,只有贾宝玉可以与之匹敌。但很明显,林黛玉诗作大多是精品,而贾宝玉诗的质量则是参差不齐的。只有林黛玉既有敏锐的感悟力,又具备足够的才气与创作自觉。黛玉之美,还因她有着诗意的灵魂,因而她最具诗人气质。她把作诗作为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的唯一手段。“曹雪芹”(冒襄)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曹雪芹”(冒襄)在《红楼梦》中通过贾宝玉表达了对于林黛玉的爱,将林黛玉化为绛珠仙草,还泪神瑛侍者,小说感人至深。

《影梅庵忆语》“……而嗜茶与余同性。又同嗜界片。每岁半塘顾子兼择最精者缄寄,有片甲蝉翼之异。文火细烟,小鼎长泉,必手自吹涤。余每诵左思《娇女诗》 ‘吹嘘对鼎砺’之句,姬为解颐。至‘沸乳看蟹目鱼鳞. 传瓷选月魂云魄’,尤为精绝。花前月下,静试对尝,碧沉香泛,真如木兰沾露,瑶草临波,备极卢陆之致。东坡云:‘分无玉碗捧峨眉。’余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矣。”同样感人至深。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林黛玉为贵族小姐,却因父母双亡而寄人篱下,天生的敏感性情使她不像史湘云那样活泼开朗,她初入贾府之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但是要她象宝钗那样每日"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侯",却又违背她的性情,她不愿意把精力心思花费于此。关于探春管事期间,……黛玉便说道:“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她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她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触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得多进得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这也许是林黛玉关心家事的唯一的话了。

《影梅庵忆语》“余出入应酬之费与荆人日用金错泉布,皆出姬子。 姬不私银两。不爱积蓄.不制一宝粟钗钿。”“……而荆人米盐琐细,以及内外出入,无不各登手记,毫发无遗。其细心专力,即吾辈好学人鲜及也。

在冒襄的笔下,林黛玉和董小宛的持家观点就是八个字:“精打细算、量入为出。”

《红楼梦》第八十七回中林黛玉“因史湘云说起南边的话,便想着:‘父母若在,南边的景致,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不少下人服侍诸事可以任意,言语亦可不避。香车画舫,红杏青帘,惟我独尊。今日寄人篱下,纵有许多照应,自己无处不要留心。不知前生作了什么罪孽,今生这样孤凄。真是李后主说的‘此间日中,只以眼泪洗面’矣!’一面思想,不知不觉神往那里去了。”由于《红楼梦》是文学作品,而且其中地名往往不可考,或者说是刻意隐瞒,但就林黛玉思乡一节说,她怀念的还是苏、扬两地。

因为林黛玉和董小宛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苏扬一带文化的长期熏陶,使得不管林黛玉还是董小宛都是作者“曹雪芹”(冒襄)眼中的美人,且美在神韵,无法勾勒白描,只能作含情写意。这样的女子似乎也多出现于苏、扬之地。“曹雪芹”(冒襄)为董小宛、林黛玉选择这样一个出生与成长的地方,实是为董小宛、林黛玉的美丽与才情作了铺垫,也惟有此地的山水风月能够孕育出孤高清洁的董小宛和林妹妹。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黛玉焚诗:“……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紫鹃唬了一跳,欲要抢时,两只手却不敢动。雪雁又出去拿火盆桌子,此时那绢子已经烧着了。紫鹃劝道:“姑娘,这是怎么说呢?”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她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此时紫鹃却够不着,干急。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何物,赶忙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那黛玉把眼一闭,往后一仰,几乎不曾把紫鹃压倒。紫鹃连忙叫雪雁上来,将黛玉扶着放倒,心里突突的乱跳。……”黛玉焚化的诗稿中包括她的题帕三绝 :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鮹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林黛玉笔记》(清)喻血轮 著 吴醒亚 批 章节17“余乃命雪雁将前日所谓诗稿取至,又命取余箱,觅得诗帕,此诗原已载诸笔记,今已无用矣。……引手撕之,顾余手已僵,竟不得碎,随纳之袖中。又命雪雁笼火盆至,……及火盆至,余亟取诗帕投火盆中,顷刻灰烬;又取诗稿,略一审视,亦付之於火。紫鹃惊曰:"姑娘,此又何为?"雪雁亟起抢出,则已焚烧过半。余曰:"一生心血,均集於此,今既垂死,留之何用?不如焚之。"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焚化的是林黛玉往昔她和宝玉朝夕相伴在一起的温馨记忆,她怀着对宝玉的深深爱意痴情而写下了这些诗作,所以这些诗其实是黛玉心中对她和宝玉之间爱情的一种承载,而焚化这些诗稿对她而言自然就等同于自此斩断对宝玉的痴情了。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冒襄)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

小宛焚诗(书)《影梅庵忆语》:“乙酉客盐官,尝向诸友借书读之。凡有奇僻,命姬手抄。姬于事涉闺阁者,则另录一帙。归来与姬遍搜诸书,续成之,名曰《奁艳》。其书之瑰异精秘,凡古人女子自顶至踵,以及服食,器具、亭台、歌舞、针神、才藻,下及禽、鱼、鸟、兽,即草木之无情者,稍涉有情,皆归香丽。今细字红笺,类分条析,俱在奁中。春顾夫人远,向姬借阅此书,与龚奉常极赞其妙,促绣梓余即当忍痛为之校仇鸠工。以终姬志。”惜《奁艳》一书,据说在董小宛去世之前已付诸一炬,今已不存。

“董小宛、林黛玉”葬花焚诗,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

董小宛和林黛玉均用女性的温柔与智慧诠释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才华,他们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在不同的人生画廊下,她们演绎着众多相似的品格、相似的人生。毋庸置疑,“曹雪芹”(冒襄)有意将董小宛的某些经历、特点,演绎成林黛玉的故事。

林黛玉和董小宛才情相通,对于爱情的追求矢志不渝也有相通之处,这些都是古代封建女性追求自由爱情的表现。董小宛是秦淮八艳之一,名气享誉旧院,对爱情显得较为主动。董小宛初识冒襄后便欲托付终身,虽然冒襄多次拒绝仍然苦苦相随;而《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注定要还泪给神瑛侍者贾宝玉,来贾府后便与宝玉志趣相投,朝夕相处,她处处留意,在贾宝玉身上倾注了全部的心血,黛玉的爱情是纯粹而彻底的,她从看见宝玉的第一眼就爱上了他,从未思虑怀疑过,一生中没有一分钟摇摆,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得到贾宝玉。董小宛和林黛玉在追求爱情,追索生命价值中表现出封建女性少有的坚持。

《影梅庵忆语》与《红楼梦》中女性形象都是诗性的、艺术的,董小宛经历了风尘的不堪,嫁给冒襄无疑是她理想的归宿,她在托付终生于冒襄后,一路追随他,在这途中遭冒襄拒绝多次,若非董小宛执着的追求感动了当时文坛泰斗钱谦益并得到他们的鼎力相助,也许不会有今天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了。但是冒襄迎娶董小宛后,董小宛作为妾室,她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以获得冒家的上线支持,尽管董小宛以其兰心蕙质赢得了冒家众人的认可,但在封建体制下,她的地位还是低下的,这就是她人生与命运的悲剧。

通过“董小宛、林黛玉”命运悲剧的分析,我认为自古红颜多薄命,在封建时代,女子的命运如同草木,于风雨飘摇中不能自保,天生的细腻情感又使她们格外关注自身的处境,她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更不要说改变。

从冒襄对于《影梅庵忆语》中的董小宛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这两个女性的描述来看,难道不可以说:董小宛和林黛玉就是同一个人吗?

也只有冒襄最了解董小宛,所以才能作出如此深刻详细的描述,其他人诸如:吴梅村、王夫之及其弟子、朱明末系隐王、洪昇、曹寅、曹頫、曹溶、张岱、查继佐、脂砚斋、顾景星、墨香、万斯同、吴禄、……等所谓《红楼梦》作者,谁都不可能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描述得和《影梅庵忆语》中的董小宛神形兼备十分雷同,简直是如影随形、难分彼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上所述,笔者的观点是:“林黛玉和董小宛的形象绝对不仅仅是《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受《影梅庵忆语》中董小宛美学思想的影响。而应该认定是同一位作者笔下的同一个人,也就是说:“曹雪芹即冒辟疆、林黛玉即董小宛,”因此,《红楼梦》的作者就是冒辟疆,“曹雪芹”是冒辟疆的笔名。当否?谨借用周汝昌先生大作《红楼十二层》序致读者:“ 看官:‘请您评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江山携手 > 《红楼梦探》举报/认领
上一篇: 傅济生:冒辟疆为何撰写《红楼梦》
下一篇: 《红楼梦》有多少个版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1: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白首双星+】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白首双星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哲学相关
白首双星:白首者,一阴一阳,谓之白首双星。阴阳本是一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永不分离,谓之双星白首。因一对麒麟,才伏藏这白首双星,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如何才能白首?答案是:学那无情的金麒麟,便可白首,便可仙寿恒昌,便可芳龄永继。而痴情的人,整日陷入二边之见,或阴或阳,执著一边,不得永恒之真,如何能白首?注意,这白首和仙寿恒昌是一个含义,都是佛道家语,不可错解。这还是劝人放下情字。果然无情了,人便成了那无心麒麟,便能象那一阴一阳一般,真的永不分离了,真的是一不是二了,真的仙寿恒昌,便得圆觉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白首双星


归得真心自性


性质
名词

出处
红楼梦

目录
1简介
2释义
3出处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所谓白首,从最深角度看,那是指归得真心自性。归得真心自性,那才是真正的白首,真正的永恒,真正的仙寿恒昌、芳龄永济。这是作者靠自家脚踏实地的修行得来结论,非普通读者可理解。能解者,就知道作者有多伟大,有多慈悲,就自然流泪了。

折叠编辑本段释义
首先,是字面上的意思。白首,自然是白头到老,双星,不少人推敲,应该是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最终分隔两岸,一年一见,偏有真情意切。到这里白首双星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了。一是白头到老的恋人,二是最终没有一起到老的恋人。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该句出自红楼梦,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当时是湘云跟宝玉谈麒麟,可不是黛玉在伏着听,想来该是暗示最后宝黛的结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1: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1: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从金陵十二钗到金陵十三钗,读懂数字背后的寓意,你才能读懂历史和人性
 姜子说古书 2024-01-06   |  1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题:从金陵十二钗到金陵十三钗,读懂数字背后的寓意,你才能读懂历史和人性!

  文/姜子说书

  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红楼梦》又名《金陵十二钗》,黛玉为正十二钗之冠,甄英莲乃副十二钗之首,但是,十二钗真的特指书中的十二个女子吗?警幻仙姑给出的“紧要者”的回答真的靠谱吗?



  宝玉问道:“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宝玉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警幻冷笑道:“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下边二橱则又次之。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

  及至作者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演上来,方才打破盘中谜语,于无声处告诉世人,十二之数,不过是石兄的障眼法,实则是“王”的拆字法,写的是六朝古都的舆图换稿事,所谓“感怀一事”、“咏叹一人”。

  方歌了一句,警幻便说道:“此曲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则,又有南北九宫之限。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若不先阅其稿,后听其歌,翻成嚼蜡矣。”

  《红楼梦》故事里,作者“怀金悼玉”,感怀的到底是何事?自然是“白骨如山忘姓氏”的香消玉殒之事。从卞和哭玉到后人悼玉,玉者,华夏传国玉玺也!故有秦氏代华夏悬梁自尽,又有贾元春、林黛玉、甄英莲诸女子尽皆悬梁自尽。



  一人者,华夏帝王也!林氏为朱明亡国之君朱由检,甄氏为南明亡国之君朱由榔!从都城到金陵,所谓“石头城”,无非是应“华夏古都”四个字。以花神退位写华夏帝王亡国失天下,自然是红、玉、春、香属性的悲剧,所谓放春山遣香洞之“千红一窟”、“万艳同悲”,是以芒种节写亡国灭种之劫难。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我猜《金陵十三钗》的作者是看懂了《红楼梦》的,才会以14位风尘女子对应空空道人的“因毫不干涉时世”之说,又以12位风尘女子对应金陵十二钗及林四娘故事。



  林四娘得闻凶报,遂集聚众女将,发令说道:'你我皆向蒙王恩,戴天履地,不能报其万一。今王既殒身国事,我意亦当殒身于王。尔等有愿随者,即时同我前往;有不愿者,亦早各散。’众女将听他这样,都一齐说愿意。

  同样的国破家亡,同样的亡国灭种的至暗时刻,说完了12和14两个数字的寓意,请问诸位:为何教堂女学生的人数是13人呢?


  死去的风尘女子,先是2人,后来赴死的12人,只活下来1人,死者为13之数,轮回之数。活下来的女学生共13人,学生代表祖国的未来,13代表新的轮回的开始,死里逃生的这13个女学生,代表的是希望。



  为何死亡的阴霾下总会留有希望?因为被困金陵城中的人们,在面对生死的时候,众志成城,共度难关,因为世间总有那些选择拼死守国门,舍己为社稷的人们,纵使风尘中,也不乏戴天履地,于平凡中见伟大的同胞,《红楼梦》所谓“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

  为啥要写美国入殓师?《红楼梦》作者笔下亦有“竟比我们中国人还强”的外国美人,月本无今古,理亦无中外,美国入殓师最后的那点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何尝不是被华夏女子的民族大义而感化的星星之火。


  为啥十三钗中会有一个男子?受气清浊,本无男女之别。因为传他,并可传我。从《石头记》到《金陵十三钗》,所谓闺阁,虽写女子,实写忠义之士。自古女儿多忠贞,以女子为主角,不过是自勉之意,正所谓:“彼女子,且聪明。尔男子,当自警。”



  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

  说起秦淮八艳,就不得不提《桃花扇》等书籍,自古风尘出侠女,只因巾帼落风尘。柳如是与李香君等秦淮名妓,何尝不是真正读书明理之人,不过是生存所迫,不得已才沦落风尘。若是出身名门,有的选,衣食无忧,谁愿意放下尊严,成为歌舞伎乃至于陪酒女?

  至于许多须眉男子,上赖天恩、下承祖德,最后却混得一事无成、半生潦倒,还要流连风月场所,你以为他们主打一个享受人生,其实本质上不过是雄竞失败者的逃避现实,名利权势都想要,又不肯努力,虽不乏自我鄙视的时刻,更多的时候不过是习惯性试图找寻比自己更低贱者,刷刷存在感罢了,就如宝玉不愿被芳官拆穿一般。



  芳官笑道:“既这样着,你该去操习弓马,学些武艺,挺身出去拿几个反叛来,岂不进忠效力了。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宝玉笑道:“所以你不明白。如今四海宾服,八方宁静,千载百载不用武备。咱们虽一戏一笑,也该称颂,方不负坐享升平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性不过如此,人生许多无力和不堪,都不愿意被拆穿。扬人恶,即是恶。懦弱如贾宝玉者,自私如美国入殓师者,被永恒的女性指引着,也会有挺身而出的一刻。所谓人性,何尝不是原谅与救赎?何尝不是阴阳矛盾中的转换和解?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金陵十三钗》

红楼梦:看到薛蟠调戏云儿的桥段,才知道作者写宝钗抛弃史湘云的深意

红楼梦:史湘云为啥沦为船妓?她失足的场面,早就被作者现场抓包!袭人是见证人!好姻缘是反讽

红楼梦:作者为啥自譬石头?林黛玉用两个字揭开谜底!难怪他爱吃女孩儿嘴上的胭脂

红楼梦:贾宝玉梦中娶了秦可卿,林黛玉算什么?天香楼从名字到事件都跟颦儿有关,你们看不到吗

护官符难登大雅之堂,四大家族根本不存在,红楼梦只是林家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4: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誓绵绵无绝期——《红楼梦》隐笔写七夕
风临酒把2 2017-03-18   |  181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今天是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一个很浪漫的日子。这一天与天下有情人谈谈《红楼梦》,大概是很惬意的事情,因为《红楼梦》是中国所有红男绿女的爱情宝典嘛。

可是,很令人失望,《红楼梦》却没有直接写七夕节。书中浓墨重彩描绘了许多传统节日,像元宵节啊,端午节啊,中秋节啊,重阳节啊,甚至不常见的花朝节啊,书中都描写得很详细,很生动;唯独对大观园姐妹们怎样过七夕节,对这个红楼故事中最应该出现的浪漫场面,书中却只字不提。

也别说只字不提。书中第四十回行酒令,鸳鸯说:“当中二五是杂七。”薛姨妈对的是:“织女牛郎会七夕。”第七十八回贾宝玉祭奠晴雯,所撰《芙蓉女儿诔》中有一联:“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但这都不是七夕节这一天发生的事情,也和圣洁的爱情没有多少必然联系,一笔带过而已,没有什么深意在其中。

《红楼梦》大旨言情,通篇却很少写七夕。书中所有的重要故事,没有发生在七夕这一天的。奇怪吗?当然奇怪。在中国文化典籍上,谈爱情不谈七夕,不谈牛郎织女,怎么能不奇怪?但是,当你知道作者对七夕节怀有一种特殊复杂的感情,想谈七夕又怕谈七夕,不谈七夕又心痒七夕,创作《红楼梦》时,只好隐笔去写七夕,这一切奇怪的感觉,便又释然了。

我们仔细读一读《红楼梦》,用心去体会书中那若隐若现的七夕,便会发现,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暗暗布设了一个关涉七夕的故事链条:首先是元妃省亲所点四出戏,其中之一就是《乞巧》。其次是宝玉得了又丢了金麒麟,题目却讲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再次是为凤姐多灾多病的女儿取名,因其生在七月初七,刘姥姥提议乳名叫“巧姐”。从《乞巧》到“双星”再到“巧姐”,书中一个七夕链条就这样形成了。

这里有什么古怪吗?有的,古怪就古怪在都与《长生殿》相关。元妃点的折子戏《乞巧》,本是《长生殿》中的一折,作者稿本关目为《盟誓》,演出本关目就叫《乞巧》。“白首双星”一词,就出自《长生殿·乞巧》一折,为了巩固爱情,避免“白首之叹”,李杨二人对着牛女双星,七夕夜在长生殿上并肩盟誓:愿生生世世永做夫妻!巧姐是凤姐心爱的女儿,《长生殿》不是作者心爱的女儿吗?巧姐生在七月初七,李杨盟誓不是在七月初七吗?巧姐出生后多灾多病,《长生殿》问世后不是多灾多病吗?


顺着书中这个七夕链条,我们再往深处分析。《红楼梦》书中最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是什么?是宝黛爱情;宝黛爱情的象征是什么?是“木石前盟”。好了,朋友们,什么是“前盟”?《红楼梦》书中没有交代,《长生殿》剧本中早交代清楚了:李杨二人七月初七在长生殿上并肩乞巧,在杨贵妃生前叫“盟誓”,杨贵妃死后就叫“前盟”!李杨两个痴情种子,一个是“生守前盟几变迁”,一个是“死抱痴情犹太坚”,“天长地久有尽时,此誓绵绵无绝期”!

好熟悉啊,怎么好像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个诗句呢,是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吧?是的,有联系,但有区别。《长恨歌》中白居易写的是“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里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誓绵绵无绝期”出自《长生殿》,作者改了一个字,把“恨”字换成了“誓”字,无绝期的不再是“恨”,而是“誓”。什么“誓”?就是长生殿李杨七夕“盟誓”,杨贵妃死后,又叫“前盟”!


《红楼梦》一书重点写的是什么故事?是写宝黛之间的“木石前盟”!书中也没有写宝黛二人在七夕这天有过爱情盟誓啊?这个“前盟”,只能是长生殿七夕盟誓的代指,是原封不动从《长生殿》中搬来的,在任何其他典籍上都找不到第三个“前盟”。因此,可以这么说,《红楼梦》故事,就是《长生殿》旧瓶装新酒,就是《长生殿》“前盟”之情的延续和扩展——“此誓绵绵无绝期”嘛!《长生殿》的作者是谁?是康熙朝大文学家洪昇;《红楼梦》作者是谁?也只能是这个“前盟”在心中绵绵无绝期的洪昇!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红楼梦》没有写七夕吗?写了——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写,而且几乎是通篇都在写七夕——“前盟”就是七夕发生的故事嘛,离开“木石前盟”,红楼一梦还能叫《红楼梦》吗?不过作者不是明写,而是暗写,是偷着写,或者是不想让别人看出来那么瞒一头盖一脚地写。为什么要暗写?作者自然是有不得不如此写的苦衷,说来话长,这就与《长生殿》的遭遇有关了。


《长生殿》问世后,康熙二十八年,因在“国丧”期间聚众演出,作者洪昇与一干聚演者,均被朝廷以“大不敬”之重罪斥革下狱。“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创巨痛深的洪昇,晚年在《红楼梦》中,还敢秉笔直写七夕节,暴露出自己就是《长生殿》作者吗?他之所以将此书托名石头记录,按照“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方法去处理书中故事,就是不想使读者看出作者的庐山真面目。

因此,书中不仅七夕节是暗写,连《长生殿》案件也是暗写——您仔细看书中秦可卿大出殡一节了吗?四王八公送殡,压地银山一般,这是什么场面?就是“国丧”的情景嘛。贾宝玉听到秦可卿丧钟,为什么要从嗓子眼直奔出一口鲜血?国丧的丧钟敲响之际,就是《长生殿》作者遭难之时。元妃的判词“二十年来辩是非”,同谁辩是非?辩什么是非?《红楼梦》借省亲写南巡,元妃就代表朝廷嘛;洪昇创作此书,某种程度上就是要同朝廷去辩《长生殿》一案的是非吧?


《红楼梦》不敢明写七夕,却又不能不写七夕。《长生殿》是洪昇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洪昇终生的骄傲。对洪昇来说,七夕就代表着“乞巧”,代表着“前盟”,代表着“双星”,代表着“警幻仙姑”,代表着“衔玉而生”的杨贵妃,代表着“离恨天灌愁海”,代表着主管人间痴男怨女的“风月司”……。将《长生殿》中这些涉及七夕的概念,一股脑地原封不动搬到《红楼梦》里来,难道不正是洪昇暗写七夕并大写特写七夕的拿手好戏吗?

洪昇对七夕节的特殊感情,还与自己亲身的爱情经历有关。我在《两用前盟写衔玉,三借双星绾奇缘》一文中,还给朋友们透露过这样一个细节:洪昇与嫡亲表妹黄蕙,自小青梅竹马,如愿缔结姻缘,洞房花烛夜,洪昇有七夕诗一首:“忆昔同卺未有期,逢秋愁说渡河时。而今闺阁长携手,翻笑双星惯别离”。这个“双星”见证的“前盟”,从洪昇的洞房,到了长生殿,再到大观园——这条七夕轨迹上,步步都有洪昇的脚印——正所谓“此誓绵绵无绝期”!

本文部分参考了杭州土默热红学研究院聂桥研究员、姬健康研究员的博客文章,在此一并致谢!

                          2013年七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16: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家疯了接连娶王家女儿进门?但凡有一点办法,贾琏都不娶王熙凤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王熙凤被嫁给贾琏之前,贾家已经将王夫人娶进门成了二太太。如此接二连三又娶了王熙凤,以王家两代女儿为媳,可不只是亲上做亲,而是非常不寻常。

像贾家这种世家大族,讲究的是均衡和发展。不可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非王家女儿不娶。




他们多方联姻,既符合自身壮大的需求,也不令皇帝侧目疑心。毕竟太过亲近的两家臣子,势必引起朝中各方势力的疑心和揣测。

最关键的是,王家女儿固然是不错,但从贾母评价王夫人“木头一样,公婆跟前不显好”,就知道她对王家女儿的综合素质并不认同。

既然如此,还要继续娶王熙凤又是为什么呢?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王熙凤嫁给荣国府嫡长孙贾琏为妻,成为贾母嫡长孙媳妇。荣国公世袭一等爵(镇国)将军贾赦的长媳,与王熙凤的“优秀”无关,而是纯纯的不得已而为之。

再说王熙凤嫁给贾琏的问题前,不得不提贾政娶王夫人的原因。




王夫人嫁给贾政,便是妥妥的政治联姻。

彼时贾家在宁荣二公、贾代化、贾代善两代掌握军权后,到第三代已经不可能再继续于军中掌权,必须扶植一个可靠的“代理人”。

尤其是宁国公创建的“京营”,掌控着京城与皇帝的命脉,对贾家的权力至关重要,不容有失。

贾府要培植代理人,自然四大家族是优选。

不过史家从文,薛家从商,只有王家从军。于是王子腾便被选出来成为贾代化的接班人,接受贾家培养、提拔并资源倾斜。

不过,四大家族终究只是利益集团,约束力远远不够。贾家还不能完全靠利益就将未来交到王家手里。

贾政娶王家二小姐王夫人,让王子腾成为贾政的小舅子,贾家与王家正式成为姻亲。




贾家以中驷对王家上驷是有赚不赔的。可惜,他们终究小看了王家的野心和大胆。

王夫人嫁给荣国府的二儿子贾政,注定不是好姻缘。

贾政没有继承权,日后贾赦当家继承爵位,他注定像叔叔贾代儒一样搬出荣国府,分家另过。,得不到任何好处。

王家白嫁了一个女儿进贾府,却只成为二房媳妇,日后荣国府九成九的权力和财富与她无关,又如何给王家带来最大利益?

于是,让人细思极恐的一幕就发生了。

贾代善死前,贾赦突然“出事”失去了继承权。

如果不是贾代善死前上遗本为长子求情,贾政就将取哥哥贾赦而代之。

好在皇帝最终同意将荣国府一分为二,长子贾赦袭爵,二子贾政当家荣国府。

至此,原本一无所有的王夫人,成了荣国府的女主人,同为一品诰命夫人。她的子孙成了荣国府的继承人。并掌控了荣国公世袭的最大爵产资源,可以为王家源源不断的输血,形成臂助。

贾赦字恩侯,寓意他能袭爵,是皇帝开恩赦免。

贾政字存周,寓意他能当家,是效仿周武王以贤而立。




但事实真相如何,怕只有贾政王夫人心知肚明。

未来,贾宝玉含玉而生,坠儿偷了平儿的虾须镯,贾赦被石头崴脚,以及贾琏娶王熙凤,都暗示了当初贾赦出事,贾政上位的不正常。

读书人能想到这层,贾母、贾赦肯定也能想到。但苦于都没有证据,也只能打落牙齿活血吞。

于是,王熙凤嫁给贾琏就在两个被动中被执行。

一,贾琏是荣国府嫡长孙,贾政嫡长子,未来荣国公世袭二等爵的继承人。要与二房贾宝玉(贾珠已死)共同承继荣国公第四代世袭。

但贾赦当年故事如何避免重演?一旦贾琏再出事,二房极大可能将世袭全占。如何避免王家“可能”再出手帮助外孙贾宝玉,威胁贾琏?

最好的办法就是贾琏娶王熙凤,也成为王家姑爷。

如此一来,在姑爷和外孙之间,贾家与王家达成平衡,不怕再搞小动作。甚至姑爷比外孙更亲近,贾琏反而占了上风。




贾赦这个决定,也算“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更是王夫人一定要促成金玉良姻的原因。她对娘家的无情最清楚。更怕日后贾宝玉被舍弃。

二,荣国府自从两房继承,便不可避免走向分裂。全靠贾母还活着维持。

分裂已经削弱了贾府,真要分崩离析,将是重大的打击。

从贾家和贾母的立场,需要借王熙凤平衡两房关系,与王夫人的子女形成纽带,以弥合两房的裂痕,不至于在贾母死后,一家人彻底决裂。

王夫人嫁给贾政是政治联姻。

王熙凤嫁给贾琏是无可奈何。

但凡贾家有第二个选择,绝不可能接连娶两个王家女儿。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7: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本地望族+天下望族+】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王晓丰(V哥掰谎)红楼梦研究:都中旺族首吾门  (2019-02-25 14:10:54)
标签: 历史 文化 娱乐 杂谈 教育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系列初步的结论:《红楼梦》一书应该隐写的是明亡的历史,贾府应该影射的是明朝的皇宫,或者就是整个大明,作者用一个大家族的兴衰来影射明朝的兴亡,应该说这是非常有创意的,也是在严酷的满清“文字狱”的条件下产生的一朵奇葩。其实关于贾家的原型在书中是有暗示的,只是一直以来在错误“红学”理论的指导下人们根本不可能注意到而已,或者从来没敢往那边去想,人们太盲目相信专家了。除了贾府有“九道门”类似这样写法以外,在第一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非常让人吃惊,是在介绍甄世隐家的时候出现的:

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甲戌侧批:本地推为望族,宁、荣则天下推为望族,叙事有层落。〗




这里说宁国府和荣国府是天下最大的望族,天下谁家会是最大的望族呢?其中意思实在是很明确了,有可能是哪位高官的家吗?根本不可能,思来想去,只能是皇帝家了,不然谁敢这样有夸下如此海口?

想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很贫寒,要过饭,还当过和尚,而他打下了天下以后,他的后代都跟着粘光、享福。他从一登基就开始鼓励朱家人拼命生孩子,甚至出现了生育竞赛的现象,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把朱氏家族的潜在生育能力发挥到极致。他自己本人就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而且朱家的后代不必承担任何工作,还按人头领奉禄,估计繁殖成了他们的主要使命,于是朱家迅速壮大起来,有专家研究表明,到了明末的时候朱元璋的子孙已经繁衍到近一百万人之众!真正成了天下第一大望族了,要知道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繁殖是以指数的方式增长,和点象核裂变中的“链式反应”,简直就是爆炸式增长,有人说如果朱明王朝再存在五百年,那地球上有一半的人口将是他们朱家的了。

所以说皇帝家绝对是天下第一望族,我吃惊的是为什么一直以来从来没有人思考这条批语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这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甚至几乎都没有拐什么弯,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红学家”所确认的江宁织造曹家,别说天下望族了,连江宁望族都不是,不然何苦要去敲诈驿站呢?肯定是穷疯了!除此以外,在第五十四回有这样一条回前诗也有类似的味道,我相信大家现在可以马上悟出其中的秘密:

〖蒙回前总批:

积德于今到子孙,都中旺族首吾门。

可怜立业英雄辈,遗脉谁知祖父恩。〗

 



大家试想一下“都中旺族首吾门”这句的含义,谁会是国都里的第一旺族呢?我相信不会写的是某位高官大员的家,试想哪位大员敢自称自家是第一“都中旺族”呢?所以这还是指的是皇帝家,那这首回前诗是谁写的呢?我一直有个猜测:《红楼梦》的创建团队中应该有朱家的后人,也就是说可能有皇家后人参与了创作,从这首诗的口气来看,似乎是个朱家人写出来的,而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因为朱家的后代因为不肖而丢掉了祖先建立起来的基业,失去了汉人的江山,有一种深深自责的负罪感。

既然贾家应该是影射的是明末的皇宫,那其中的居住的人就让我们非常好奇了,应该可以确认他们一个个应该都是明末时期非常有名的历史人物,我们从现在开始不要再用表面故事给我们的印象来思考这个问题了,一定要跳出来,从明末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就会有惊人的新发现。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贾家是在影射即将灭亡的明朝,书中也多次提到过“末世”这样的字眼儿,让人感觉贾家日薄西山、末日将至,大家仔细看就能发现,在第二回里有这样一段的批语多次提到了“末世”:

子兴叹道:“老先生休如此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甲戌侧批: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甲戌侧批: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此已是贾府之末世了。〗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的情节非常重要,是对整个贾府的一个分析和总结,也是明亡的伏笔,是我们理解小说所描写时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而这里多次提到了当时贾家处于末世,另外书中还有不少关于“末世”的批语:

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甲戌侧批:第三代。〗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甲戌侧批:亦是大族末世常有之事。叹叹!〗余者一概不在心上。

不光在第二回,在第五回中探春的判词里几次提到“末世”: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第五回凤姐的判词中也提到了末世:

凡鸟偏从末世来。

在十三回有条批语也提到了“末世”:

〖靖:此回可卿梦阿凤,作者大有深意,惜已为末世,奈何奈何!〗

在第十八回也有一条批语提到:

〖庚双夹:又补出当日宁、荣在世之事,所谓此是末世之时也。〗




在第五回里也有一个地方也有类似的说法,只是没有说“末世”二字:

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向众姊妹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

应该说这些都不是泛泛之笔,贾家既然影射的是明朝皇宫,所以贾家的末世自然就是明朝的末世。其实书中的这种末世氛围相当的严重,但在前面几十回里是看不出来的,元妃省亲反而让我们感觉盛极一时了,只是我们到了第五十五回以后才开始逐渐体会出来。所以作者用一个“天下第一望族”、“都中望族”的兴衰来影射明亡的过程,还要兼顾表面的情色故事,可真够不容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5 00:38 , Processed in 0.0852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