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7: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女娲补天+】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晓丰(V哥掰谎)红楼梦研究:女娲补天的传说是何寓意?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02-26 08:42:15)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娱乐 杂谈        
关于明朝的灭亡原因有很多,清人在《明史·神宗本纪》中写有这么一句话:“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清高宗乾隆则在他所撰的《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启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无论这些说得是不是准确,但在大明崇祯十七年,也就是这个著名的甲申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朝灭亡。李自成进京,崇祯缢死,明室倾覆,吴三桂倒戈,清入关。自此后,神州无复汉衣冠几达三百年!讲起来实在让人心痛不已,而明亡的这种痛在《红楼梦》一开篇就讲出来了,只是需要我们多个心眼儿才能看懂,更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只能是看热闹了。

在第一回一开篇就讲了个神话故事,也就是“通灵宝玉”下凡的过程,让人感觉荒诞不羁,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所以在说这个传说之前,作者先这样说一句: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甲戌侧批:自站地步。自首荒唐,妙!〗细按则深有趣味。红楼梦


作者先用荒唐来调侃,以掩饰其中难以直说的话,应该说这个传说里面充满了象征和暗示,千万不能简单一带而过,而是要好好分析其中的喻意,书里是这样介绍的: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通灵宝玉”是一块有“补天”之材的石头,可惜却没有机会去补天,仿佛这里是在形容一个怀才不遇的文人的感叹,称自己是有补天之材,那这个口气可实在够大的!居然还“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甚是夸张!在第一回里紧接着还有一段对这个有奇材的石头的故事进行了总结: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甲戌侧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里有一条批语提到了“无材补天,幻形入世”是作者一生的惭恨,似乎这块有补天之材的石头指的就是作者自己,这一点我们要密切留意,但这还不是重点,因为这里再次提到补天的事,应该说这里面很有象征意义,是作者的一个非常高超的创意。红楼梦


女娲补天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创世女神女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女娲补天的传说有着很多不同的版本,《史记》的《三皇本纪》载:

“当其(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这里说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人说可能是五千年前的样子,属于上古时期。那时有两个猛男,一个叫共工,另一个叫颛顼,两个人脾气都很大,于是打了起来,结果二人恶斗的威力比美国这样的核大国还厉害,竟然把支持天的柱打断,所以天蹋下来了,据说导致世间洪水涛天,成了人间地狱,民不聊生。于是有个叫女娲的神仙,奋不顾身,救民于水火,用炼出五色石,并用其来补天,最后天补好了,洪水退了,天下太平了,人们又可以好好地生活了。这个传说很有趣,不知道当古人是怎么编出来的这个段子,而且还广为流传,会不会真的有真实的故事为基础呢?实在是缺少资料。在《淮南子·天文训》也有类似的记载:

“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也;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红楼梦


这里介绍说共工与颛顼这二位为了争帝位,打起来了,折了顶天的柱子,从而导致“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而且日月星辰的轨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地轴发生了偏转,于是洪水大爆发!这个传说听起来似乎有些符合科学常识,象是说两个外星人大战,而影响了地球的运转,甚至脱离了原来的轨道,至使海水倒灌,淹没大陆。而在世界各地的古代传说中都有类似大洪水的传说,比如诺亚方舟的故事,这样看来并不是孤立的,可能是有历史原型的,但肯定不可能是因为两个人打架打的。在《淮南子·览冥训》中也对女娲补天的事是类似记载的: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这里没有提到这场灾难是两个人打架打的,但肯定是一场大的灾难,发生了全球性的大洪水,于是女娲炼五色石来补苍天,拯救了世界,听起来有些象美国大片的感觉。而作者借用女娲补天这个传说,应该是极具象征意义的,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地动动脑子了,想想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传说来做为《红楼梦》一书的开头呢?这跟书中所隐写的明末历史有什么关系呢?
王晓丰(V哥掰谎)红楼梦研究:天崩地解之余恨 (2019-02-26 08:43:24)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娱乐 杂谈

女娲补天是因为出现了天大的灾难,很有可能因此地轴发生了移动,所以《红楼梦》第一回有这样一句: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地陷东南”就是这场灾难的具体体现,这跟“天倾西北”相对应,象征着天蹋地陷,地轴发生了偏转,都是指发生了极其可怕的事,所以中国人喜欢用“天塌下来”来形容大得不能再大的灾难的事。而“女娲补天”在《红楼梦》中另有深意,作者用象征的手法并充分利用了女娲补天的这个传说来表达明亡那段极为惨痛的历史,我们看看黄宗羲的《南雷文约》前集卷一,《留别海昌同学序》:

“奈何今之言心学者,则无事乎读书穷理。言理学者,其所读之书,不过经生之章句;其所穷之理,不过字义之从违,薄文苑为词章;惜儒林於皓首,封己守残,摘索不出一卷之内;其规为措注,与纤儿细士不见短长。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犹且说同道异,自附於所谓道学者,岂非逃之者愈巧乎。”


在这里,黄宗羲就把明朝灭亡比喻为“天崩地解”,仿佛就象天蹋下来一样,大地瓦解了一般,这样形容确实是很形象的,也反应了明亡是一场极为恐怖的灾难,对于汉人来说更象是世界末日,给人们留下了极其可怕的印象。明末天文学家陈子龙在《九日登一览楼》里充分表达了自己亡国的痛苦之情: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云麓半含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崖。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学得屠龙空缩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大家注意:这里有一句“双飞日月驱神骏”,与第四十回里湘云说的那“双悬日月照乾坤”是一曲同工,“日”和“月”就是一个“明”字;紧接着一句是“半缺河山待女娲”!这里自然是指大明亡国,山河破碎,就像天塌下来一样,多么希望有女娲这样的神仙力挽狂澜来补这个破碎的苍天呀!所以《红楼梦》一开始就提到的“女娲补天”之事是非常有象征意义的!所以一开始提到的“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自然指的是大明,在第一回里还多次提到了“红尘”,这应该又是一个“一喉二歌”的典型,因为从表面上来看,“红尘”在古代时的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而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自然“红尘”还是指大明。所以第一回中的: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年。


指的就是自己在明朝白白待了那么多年,在明亡的时候没有发挥自己作用,所以有一种悔恨、遗憾的意思在里面。

明末著名的史可法形容明亡为:“地坼天崩,山枯海泣”!也是指天蹋下来了。明末神童、文学家、抗清志士夏完淳所作《大哀赋》中一开始就有类似的形容:

越以乙酉之年,壬午之月,玉鼎再亏,金陵不复;公私倾覆,天地崩离!

这样看来一方面明亡对汉人的打击极其巨大,另一方面估计用“天地崩解”、“天地崩离”、“地坼天崩”应该算是最高极别的形容方式了,所以那个时期的人们都喜欢用类似的方式来形容亡国,而女娲补天就有了特别的象征意义。作者应该是在明亡清兴的过程中曾经努力救国,但终于还是出现了“天崩地解”的惨状,无法挽回,让汉人极度痛心,这也充分体现了明朝遗民们心中的亡国之恨,所以在《红楼梦》一开始,那块石头因无法补天而“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这个表现正是亡国这痛,现在看来这些都不是泛泛之笔,是作者当时心情的一种体现。

而书中写作手法更是千怪百怪,到处都是各种比喻,正所谓“表里皆有寓”,所以我们一定要时时留心,一定不能放过一丝一毫。其实不仅是在明末,在很早以前就有类似的形容,有一个网名叫“癞头僧”的朋友向我介绍了南宋辛弃疾词《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其中有这样几句: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一生抗金,面对山河破碎,爱国志士痛心疾首,所以这里的“补天裂”就是一种强烈的救国于水火之意。《红楼梦》肯定是借用了这个含意,骨子里透露出一股深深的思念故国之意,而且明末抗的又是后金,真是历史的巧合,看来金的历史还真是悠久,而且相当顽强。所以我们现在再体会一下书中补天的故事就会有另一番感受了,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第八回有一首诗中的这样两句中的含意了: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也是指作者借用了女娲补天的传说,来象征国破家亡的历史,从而演绎出这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红楼梦》,如果连这一点也看不出来,那真的只能跟贾瑞一样迷失在此书的表面故事里而不能自拔了。作者不仅在一开始篇巧用了女娲补天的传说,而且还将五彩石与通灵宝玉,以及后来所影射的一系列书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都巧妙地串在了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故事,应该说真是天才中的天才!而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哪位“红学家”对第一回补天的故事进行过合理的解释,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根据他们的理论是根本无法解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8: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命无运,累及爹娘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白骨如山忘姓氏+有命无运,累及爹娘+】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王晓丰(V哥掰谎)红楼梦研究:连天衰草遮坟墓  (2019-02-25 14:12:10)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娱乐 杂谈        
那贾家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虽然我们现在看不到八十回以后的故事,但在前八十回中也有所提及,比如在第五回凤姐的曲子《聪明累》中描写到:

家亡人散各奔腾!

真是悲惨之极,而在第五回最后一支曲子《飞鸟各投林》中也描写到: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表面上说的是贾家的不幸结局,但实际上应该影射的是明亡的悲惨历史。而如果我们仔细体味书中的味道,也会感觉其中的变化。应该说在前八十回中五十五回以前的故事情节描写的非常浪漫,鸟语花香,跟个童话故事似的,而之后的故事开始慢慢的变了味儿,贾家内部矛盾重重,各派人马你争我斗,甚至大打出手;凤姐还整天为贾家的开销发愁,仿佛都快揭不开锅了似的,而且还出现了“绣春囊”这样的丑闻,并因此一些人被赶出了大观园,晴雯还因此丧了命。相信到了八十回以后,应该说悲剧的味道会越来越浓,直到最后贾家的彻底破败,也标志着明朝的灭亡。而这样的故事注定无法流传下来,因为实在是太“反动”了!就算是普通读者,即使不站在满清的立场上来看这样的故事,也是无法接受的,因为人家更喜欢的是皆大欢喜、大团圆的结局,而就算是不得不看悲剧结局,大家也最多只能承受后四十回“调包计”的那种,是爱情的小悲剧,而不是民族的悲剧。然而作者的立意远高于此,在第一回里,有一段很长的批语,很耐人寻味:

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甲戌眉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


我们看到批书人居然大发感慨,将全书一开篇随随便便的八个字就联系到了从古至今含恨的英雄、忠臣孝子、仁人志士、词客骚人,可说算是涉及面够广的!也就是说这个感慨并非简单的儿女之情,因为后面又联系到了历史上的几朝,上升到了家国君父这样的高度,可见此书的立意有多深远!然而其中有一句却很重要:“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这里应该讲的是作者把那些上升到国家高度,涵盖无数各类杰出古今人物之理之事,演绎成为闺阁之中的故事,放在书中。并透露给我们,书中的所演绎的女子命运悲惨,而相比之下天下的男人就更惨了!

从这些文字来看,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一种国家社稷安危的高度而油然而生的一强烈的悲愤,一种眼泪喷薄而出的强烈情感。批语里还提到了一个重要人物,“武穆之帝”指的抗金的岳飞,要知道岳飞抗的可是满清的祖先!所以这其中的暗示非常明显,一点都不牵强,非常应景。

想想那时汉人的感觉吧:那么强大的一个明朝,持续了两百八十多年,在国力上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GDP比现在的美国占全球的比例都高,可居然忽然亡国了,实在让人震惊!要知道满清入关后,对朱家宗室,可谓残酷至极,除鲁王朱以海一系逃至菲律宾得以存留外,其余几乎全部斩尽杀绝。崇祯皇帝的长子被多尔衮绞死,其第二子隐姓埋名在民间数十年后,不慎暴露了身份,年已七十多岁的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仍被康熙帝下令凌迟处死,明朝永历帝尽管逃到了缅甸,还是被清朝抓回云南,全家被杀。朱家风光了近三百年,可一下子遇到了如此巨大的灭顶之灾,从此一蹶不振,甚至很多朱家人纷纷改姓,也避免被追杀的命运。而普通的百姓同样没能幸免,在第五回里惜春的曲子中的描写猛一看上去会感觉很古怪,但仔细一想却是非常写实的,我们再品味一下那白骨如山的亡国惨状: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据有的记载说,明末人口为一亿,到清世祖时全国人口只剩下一千四百万人了,锐减了百分之八十以上,损失人口八千多万。想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过死了五千万人。这其中有张献忠的疯狂的屠杀,更有满清的杀戮,令人震惊!

也就是说真实的明亡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可怕,本来生活安逸富裕的汉人一下子几乎快要亡种,这样大的反差让汉人们难以置信,异族的统治更让他们深感压抑,所以他们肯定要思考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上亿人口的强大的国家被一个仅有几十万人的异族牢牢地统治,所以大家要反思,一定要搞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也就是《红楼梦》一书的由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8: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戚缪生+一喉二歌】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王晓丰(V哥掰谎)红楼梦研究:“一喉二歌”独特的手法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02-22 08:45:59)
标签: 杂谈 娱乐 文化 历史 教育        
第十二回贾瑞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风月宝鉴》这本书正反有两个故事,而还有一词来形容书中的写作手法叫做“一喉二歌”,什么叫“一喉二歌”呢?在石头记钞本中有一个《戚序本》,在此本开始处有一段清代文人戚蓼生写的序: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红楼梦

这里提到的“一喉二歌”表面是指用一个喉咙里居然可以同时唱出两首歌来。戚蓼生的序大概的意思说:以前他听说过有人能够同时唱两首歌,一首歌从喉咙里发出,而另一首则是从鼻子里发出,难度那是相当的大;也听说过有人能用两只手同时都能写字,左手能写楷书,右手能写草书,但这些神奇的技艺只是听说过,可从来没见过,然而这样的奇事居然出现在《石头记》一书之中。看来戚蓼生应该算是看懂此书了,因为他还提到了“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这自然是指此书本很特别的史书,而这个史绝不是什么曹家的被抄家史,更不是什么“曹雪芹”与情人毒杀雍正的走火入魔、荒诞不经的段子。

其实“一喉二歌”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语双关”,也可以说是类似于“指槡骂槐”,这样的情况在书中几乎到处都是,也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古人们往往精通这一点。而《红楼梦》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正反两面的故事都是“一喉二歌”的经典之作,也是汉语一字一词多音多意所产生意想不到的极其独特的结果,作者将其用到了极致,这更是我们研究“红学”的一大乐趣所在,同时我们也能够慢慢体会出作者在创作此时的时候面临多么大的政治压力,肯定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一段历史隐写在一个情色的故事之中,是满清文字狱下逼出来的奇葩,而更让人惊呀的是:虽然三百年来人们一直只痴迷于此书表面好看的故事,但实际上其背面隐写的故事更精彩。红楼梦


那此书的另一个书名《风月宝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狱”很严酷,连汉人读“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这样的诗都有可能获罪,所以作者自然在行文用字的时候肯定倍加小心。其实《风月宝鉴》中的“风月”表面上看是指男女那方面事,但实际上另有所隐,按照“一喉二歌”的思路来看:“风”字即“清风”,可以解为“满清”,而“月”字即“明月”,可以解为“大明”。有一位叫吕晚村的反清人士有这两句诗:

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

这里的“清风”和“明月”就是指满清和大明,而且说得非常明显了。“鉴”字本身是指镜子,“以史为鉴”的意思是说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为后人提供参考借鉴,告戒人们从中吸取教训,因此有一些非常有名的书的名字都有这个字,比如《明清宝鉴》、《资治通鉴》和《千秋金鉴》等。所以《风月宝鉴》这个书名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指“明亡清兴、改朝换代历史为我们提供的借鉴与反思”,这就是《红楼梦》这本书反面故事的主旨,也就是指明了这是一本史书,是隐写的正史。在第十三回里秦可卿给凤姐托梦的情节,有一种说法很有意思,需要大家认真思考一下:

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

红楼梦


秦可卿在这里担心的是如此大个贾家将会家败,影射的是她担心大明的亡国,而她说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很有意思,在《红楼梦》中“月”是指“明月”,来影射明朝,所以这两句的意思又可以解读为:明朝到了最鼎盛的之后便开始走向衰落,而满清则会日益发展壮大起来,所以我们都不要简单地放过这些地方,而是要仔细体会其中“一喉二歌”的暗示。

此书表面上看还是一本才子佳人的小说,而且甚为好看,三百多年来迷到无数国人,而书中还有大量的诗词歌赋,也都充满了“一喉二歌”的味道,这就需要我们多留心,多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这些诗词有的是暗示历史的,有的是后面的伏笔,有的在暗示书中人物的结局,可以说到处是哑谜,所以说《红楼梦》是一本谜书,是一本我们猜了三百多年还没有猜尽的谜书。其实人们早就感觉书中是有隐情的,只是大家总把握不到正确的方向和脉络,于是将书中各种奇怪的地方进行了想当然的胡乱解读,可以说是百花齐放,雷死人的理论层出不穷,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非常独特的一个现象,你我都经历了对此书从专家们的胡乱解读到我们能够正确解的这个过程,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分享:
0

喜欢

0

赠金笔赠金笔

阅读(1898)┊ 收藏(1)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王晓丰(V哥掰谎)红楼梦研究:从曹寅的儿子到遗腹孙
后一篇:王晓丰(V哥掰谎)红楼梦研究:此书表里皆有喻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8: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贾敬+胡羼+】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王晓丰(V哥掰谎)红楼梦研究:贾敬这个角色大有文章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02-19 09:25:05)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娱乐 杂谈        
其实书中有大量的证据表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明朝,既然有九道大门的宁国府是在影射明朝皇宫,那贾府的统治者就应该影射着明朝的皇帝才对,所以我们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思考就会有所发现。我们首先看看宁国府中一个很奇怪的人,他就是辈份最高的人:贾敬,这个角色故事很少,书中是这样介绍他的:

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

红楼梦


贾敬虽然很洒脱,对家事一概不管,连自己的生日也不过,但在贾家重大的活动中也会出席,好象六根不净,并没有跳出三界外,也就是说还没有完全斩断俗缘。在第五十三回里,贾家过年祭宗祠,他居然前来凑热闹,而且很活跃,好象所有他必需参与的活动他都认真地履行了:

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垫,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众人围随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上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内,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妻子,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于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菜传完,贾蓉方退出下阶,归入贾芹阶位之首。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轩锦簇,塞的无一些空地。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佩微微摇曳之声,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一时礼毕,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至荣府专候与贾母行礼。……贾敬贾赦等领诸子弟进来。贾母笑道:“一年价难为你们,不行礼罢。”一面说着,一面男一起,女一起,一起一起俱行过了礼。……

至十五日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佳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贾敬素不茹酒,也不去请他,于后十七日祖祀已完,他便仍出城去修养。便这几日在家内,亦是静室默处,一概无听无闻,不在话下。

红楼梦


看来一心想做神仙的贾敬对贾家这样大的活动还是很重视的,这一点很有意思,出家人居然没有割舍。如果贾家影射的是明朝皇宫,而他的这些举动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他一个本来属于明朝皇宫的主子,非要出家做神仙,而在皇宫一些重大的祭祀活动他还参加,这会是谁呢?而后来一心在修道的贾敬居然吃仙丹中毒而亡,在第六十三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正顽笑不绝,忽见东府中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宾天了。”众人听了,唬了一大跳,忙都说:“好好的并无疾病,怎么就没了?”家下人说:“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行圆满,升仙去了。”……大夫们见人已死,何处诊脉来,素知贾敬导气之术总属虚诞,更至参星礼斗,守庚申,服灵砂,妄作虚为,过于劳神费力,反因此伤了性命的。如今虽死,肚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便向媳妇回说:“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烧胀而殁。”众道士慌的回说:“原是老爷秘法新制的丹砂吃坏事,小道们也曾劝说‘功行未到且服不得’,不承望老爷于今夜守庚申时悄悄的服了下去,便升仙了。这恐是虔心得道,已出苦海,脱去皮囊,自了去也。”

其实早有学者发现:贾敬这个角色身上的描写非常像是明朝的嘉靖皇帝,我们首先看:“贾敬”与“嘉靖”是谐音!嘉靖皇帝一心求长不老术,国家兴衰得失,他全不管,根本不务朝政,成了撒手掌柜的了,这一点跟贾敬就很象;由于嘉靖皇帝长期服用丹药,导致他身体越来越差,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这位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终于因吃仙丹驾鹤西游去了,他的这个死法跟贾敬也一模一样!这样看来,宁国府不但是在影射明朝皇宫,而且这个皇宫中居然还有跟嘉靖皇帝如此相似的人物,怎么会是这样?有一位叫ihqu的网友看了我的文章以后告诉了我他的一个有意思的发现,在第十三回里有一段贾蓉的履历:

江南江宁府江宁县监生贾蓉,年二十岁。曾祖,原任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祖,乙卯科进士贾敬;父,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珍。

红楼梦


这个叫ihqu的网友说:我好奇滴查了查,嘉靖元年为1521年,正为乙卯年!而另一位叫“天火泪落”给我的博客留言说:“我刚查了一下发现,嘉靖有个亲兄长,生下来五天就夭折了,这跟贾敬早夭的哥哥贾敷也很像。”看来贾敬影射嘉靖皇帝这个猜测是比较靠谱的,看来作者隐写历史还是写得那么有根据,有板有眼,让人吃惊。

那位民间“红学家”霍国玲则认为贾靖的原型是雍正,因为雍正也是吃仙丹中毒而死的,而且她认为应该是“曹雪芹”与情人合伙给毒死的。但熟悉历史的人就会发现,雍正除了死法这一点以外跟贾靖完全不一样,因为雍正是个很勤政的皇帝,据说他每天批阅奏折要写三、四千字,管理国家的大事一点也没有耽误,而贾敬则不同,他这种家事一概不管,一心想做神仙这些特点到是与嘉靖完全一致。


分享:
0

喜欢

0

赠金笔赠金笔

阅读(1107)┊ 收藏(0)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王晓丰(V哥掰谎)红楼梦研究:“红学”的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后一篇:王晓丰(V哥掰谎)红楼梦研究:鲜明的时代烙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丹墀+】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王晓丰(V哥掰谎)红楼梦研究:贾家影射的是什么样的皇宫?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02-18 08:41:50)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娱乐 杂谈        
《红楼梦》中除了对贾家超忽寻常的高大和逾制的描写以外,还有一些词汇用得很值得我们深思,因为非常不符合贾府应该有的地位和身份,比如在第七回里有这样的描写:

尤氏出送至大厅,只见灯烛辉煌,众小厮都在丹墀侍立。

在第五十三回里也有这样的词汇:

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轩锦簇,塞的无一些空地。

红楼梦


大家看,这里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用法:“丹墀”。“丹墀”,一共有两种含义,网上是这样解释的:

一、指宫殿的赤色台阶或赤色地面。如汉朝张衡 《西京赋》:“右平左墄,青琐丹墀。”《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颜师古注引孟康曰:“丹墀,赤地也。”《宋书·百官志上》:“殿以胡粉涂壁,画古贤烈士。以丹朱色地,谓之丹墀。”唐 李嘉佑《送王端赴朝》诗:“君承明主意,日日上丹墀。”《说唐》第五十七回:“叔宝来到丹墀,三呼万岁。”指官府或祠庙的台阶。《说岳全传》第七回:“旗牌官领命,将五人传入,到丹墀跪下。”《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泰伯祠)三座门。进去一座丹墀。左右两廊,奉着从祀历代先贤神位。中间是五间大殿,殿上泰伯神位,面前供桌,香炉、烛台。殿后又一个丹墀,五间大楼。”

二、指官府或祠庙的台阶。如《说岳全传》第七回:“旗牌官领命,将五人传入,到丹墀跪下。”《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泰伯祠’三座门。进去一座丹墀。左右两廊,奉着从祀历代先贤神位。中间是五间大殿,殿上泰伯神位,面前供桌,香炉、烛台。殿后又一个丹墀,五间大楼。这样看来“丹墀”在《红楼梦》中的用法显得牵强,因为“丹墀”多用于宫殿、官府、祠庙之所,而在《红楼梦》中“宁国府”则是居住的宅第,是住家而已,怎么可能用“丹墀”这样的词汇呢?在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中,“丹墀”出现一百九十三次,专属宫殿或帝王祠庙。

红楼梦


所以从正史的角度来看,形容贾家用“丹墀”这样的词汇,有明显不太合适,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这只能从小说所隐写的背面的故事来理解,也就是说贾家不是一个普通的官员家庭,而实际上隐写的是皇帝家,是皇宫,那到底是什么样的皇宫呢?里面住的人都会是谁呢?书中反面的故事到底隐写的是哪个朝代的背景呢?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三百多年来人们一直都没搞明白,或者说根本没有人敢往这个方向上来想。

提出贾家有九道门的民间“红学家”霍国玲认为《红楼梦》一书隐写的是所谓作者“曹雪芹”和自己的情人合伙毒杀雍正的历史,这一结论绝对是“红学”研究领域中的奇葩中的奇葩!虽然他们的理论是以传统“红学”为基础的,而且坚定地跟“红学家”们站在一起,死活抱着传统“红学”的大腿不放,却很不招“红学们”们待见,被斥为是“异端邪说”,被认为是走火入魔的一个典型范例,这一点非常让人感觉哭笑不得。

霍国玲的理论认为贾家是在影射清朝的皇宫,大观园影射的就是圆明园,而书中隐写的是雍正皇帝不但抄了“曹雪芹”的家,又通过选秀的方式夺走了“曹雪芹”的情人“竺香玉”,搞得“曹雪芹”愤怒之极:你个雍正凭什么泡我的马子?于是想办法偷偷混进了圆明园,并且与自己的情人“竺香玉”联手找机会把雍正给毒死了!可“曹雪芹”感觉不够过瘾,于是特意写了本《红楼梦》,将他的杀人过程用隐写的方式记录在其中,估计是为了向世人炫耀自己的英勇行为。那如此“精彩”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说起来很有意思,就是第十二回“蒙古王”铲本回前的那首批语诗:

反正从来总一心,镜光至意两相寻。

有朝敲破蒙头瓮,绿水青山任好春。

红楼梦


那霍国玲是如何得出“曹雪芹”与情人杀死雍正的这个雷人结论的呢?其实他们就是在这首回前诗里找到的所谓的证据,他们认为其中第三句“有朝敲破蒙头瓮”就是铁证,为什么呢?他们说因为“瓮”字繁体写成“甕”,那这当什么讲呢?霍国玲认为“有朝敲破蒙头瓮”是指将“甕”字上头的“雍”字敲破,这就了不得了,因为这不就是指曹雪芹杀了雍正皇帝吗?谁说中国人缺乏想象力?霍女士还说:“如果这句不这样解,‘敲破蒙头瓮’这句就无法讲得通了。”不过他们的研究有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那就是给人感觉雍正不是病死的,而是好是脑袋被人打爆了死的。这个理论严重缺乏史料支持,臆想的成分太多了,而且大方向上就出现了偏差。

贾家虽然影射的是皇宫,但肯定不可能是清朝皇宫。我们都知道贾家的结局是很惨烈的,从前八十回里出现的各种伏笔中我们可以知道贾家最后是:“家亡人散各奔腾”、“忽喇喇似大厦倾”、“树倒猢狲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样的场面,试想作者无论是生活在清朝的“顺、康、雍、乾”哪个时间段中,他们都不可能看到清朝的皇宫有这样悲惨的情景,除非他们能活到1911年辛亥革命看到清朝的灭亡,看到武昌起义,那就太穿越了。也就是说贾家不可能是在影射清朝的皇宫,而从作者所在的年代来看,他们能看到皇宫有如此悲壮的下场的,只有可能是明朝皇宫,也就是说贾府是在影射明朝皇帝家,《红楼梦》的故事背景是明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8: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拜影+九道门】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王晓丰(V哥掰谎)红楼梦研究:贾府“九道门”之谜
 gaolaw878 2021-12-29   |  1212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是一本谜书,甚至可以说是古今天下第一大谜书,自从成书以来几乎大家都是在看正面的故事,而后来虽然有人努力猜测其中的谜团,但都无果而终,那到底应该怎么看才能找到其中隐藏的秘密呢?我觉得应该首先在那些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地方找线索,比如在第五十三回里有两段文字,本来看似平常,然而其中却大有玄机: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




紧接着还有一段描写:

这里轿出大门,这一条街上,东一边合面设列着宁国公的仪仗执事乐器,西一边合面设列着荣国公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屏退不从此过。一时来至荣府,也是大门正厅直开到底。

这些描写的是过年时贾家举办重大仪式时候的情景,我们可以看到荣国府和宁国府都是“一路正门大开”、“大门正厅直开到底”,可见当时的场面相当壮观,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贾家壮观得有实在太过头了,因为大家可以仔细数一下宁国府的大门:“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居然一共有九道!而且还是在一条直线上的,这一点实在令人惊呀!贾府凭什么能有九道门呢?凭他家的身份和地位这绝对算是严重逾制了,然而作者居然这样写了,这是怎么回事?而在第三回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如果我们仔细看的话,荣国府也是九道门:

正门、垂花门、黑油大门、三层仪门、东房门、后房门、角门。

中国人自古以来把《易经》视为经典中的经典,将其作为天、地、人以及事万事万物的指南,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至少影响了我们有几千年了。《素问三部九侯论》中记载着:“天地之至数,始於一,终于九焉”,也就是说“九”这个数是阳数之极,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用的。而在中国古代也不是你有钱或者官大就可以把自己家的房子随便想怎么建就怎么建的,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且都遵循《易经》上的原则制定的。那贾家算是什么样的家庭呢?在第五十四回里,贾母曾经提到过贾家的大概级别:

“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




由此看来贾家的地位不是很高,所以绝不可能建九道门,那贾家凭什么要冒如此之天下之大不韪呢?实际上能够建九道门的人家天底下只有一家:那就是皇帝家,正所谓“君门九重”的道理。即使贾家的地位再高,就算达到了乾隆时期大贪官和珅“二皇帝”的地位,也不可能在家里建九道门,否则那纯粹是找死。其实早在三十多年前有位叫霍国玲的民间红学家就提出了这一观点,应该说还是很有道理的。她还找出《钦定大清会典》,里面对王公府邸的建置有着严格的规定:

亲王府制:正门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三尺。正殿七间,基高四尺五寸。翼楼各九间。前墀护以石阑,台基高七尺二寸。后殿五间,基高二尺。后寝七间,基高二尺五寸。后楼七间,基高尺有八寸。共屋五重。正殿设座,基高一尺五寸,广度十一尺,后列屏三,高八尺,绘金云龙。凡正门殿寝,均覆绿琉璃瓦,脊安吻兽,门柱丹雘,饰以五彩金云龙纹,禁雕刻龙首,压脊七种,门丁纵九横七。楼房旁庑,均用筒瓦。其府库、仓廪、厨厩及典司执事之屋,分列左右,皆板瓦,黑油门柱。


亲王世子府制:正门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二尺五寸。正殿五间,基高三尺五寸。翼楼各五间。前墀护以石阑,台基高四尺五寸。后殿三间,基高二尺。后寝五间,基高二尺五寸。后楼五间,基高一尺四寸。共屋五重。殿不设屏座。梁栋绘金采花卉、四爪云蟒。金钉,压脊各减亲王七分之二。余与亲王同。郡王府制亦如之。

贝勒府制:基高二尺,正门一重,启门一。堂屋五重,各广五间。筒瓦、压脊,门柱红青油漆,梁栋贴金,采画花草。余与郡王府同。

贝子府制:基高二尺,正门一重,堂屋四重,各广五间,脊用望兽。余与贝勒府同。镇国、辅国公府制亦如之。

公、侯以下至三品官,房屋基高二尺,门柱饰黝垩,中梁饰金,旁绘五采杂花。惟二品以上房脊得立望兽。公门铁钉,纵横皆七,侯以下递减之五。

四品以下及士民房屋,基高一尺,其门柱、中梁旁绘采花,与三品以上官同。

除了清朝以外,在明朝也有类似的严格规定:

(洪武年间)二十四年六月,定官司民房屋,并不许盖造九五间数及歇山转角、重檐重拱、绘画藻井、朱门红窗……公候伯前厅中常后常各七间,门屋三间,俱用黑板瓦盖……




由此可见,无论是清代还是明代的公候府邸最多也只允许建造四道门,试想宁国府这样的官员家庭,有什么资格在家里有九道门呢?这应该是中国古人的最基本的常识,作者不可能犯如此简单、低级的错误才对。

既然作者写了这么古怪的内容,应该说这其中必有缘故,从贾瑞照“风月宝鉴”的故事知道:《红楼梦》一书有正反两个故事,作者借道士之口一再强调一定要看此书反面的故事,而且还是“要紧,要紧!”批书人也告诉我们“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所以说宁国府有九道门这样的写法应该就是反面故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宁国府不是一般的官员家庭,应该是影射皇帝家!所以才叫“贾家”,指的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虚构出来的人家,而其原型应该就是皇宫。民间“红学家”霍国玲还将宁国府这九道门一道一道的与北京故宫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能够很好地对应上。


其实我小的时候也对北京故宫有那么多道门就感到奇怪,心想皇帝要出一次皇宫要过么多道门得多麻烦呀?但那时没有留心过到底有几道,现在看来这里有九道门都是有含意的,是帝王身份的象征。如果大家对此有兴趣,可参考霍国玲的《红楼解梦》一书,能够看到其中的详细分析过程。然而不幸的是霍国玲的研究受传统“红学”的毒害走而错了方向,但她关于贾府有“九道门”的这一发现还是很有道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gaolaw878 > 《待分类》举报/认领
上一篇: [转] 红楼梦地图,大观园平面图,荣国府宁国府示意图
下一篇: 林黛玉说“老太太和舅母才拜了影回来”,什么是“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8: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梁清宽+】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梁清宽(1605-1708)字敷五,直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https://www.gerenjianli.com/Mingren/98/1g1n4mni4s.html

梁清宽为清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选庶吉士,散馆授弘文院编修,官至吏部侍郎。


曹雪芹有可能是梁清宽吗?  (2016-01-26 22:57:54)
标签: 杂谈 历史 文化 教育        
曹雪芹到底会是谁呢?我觉得他应该符合这样几个条件:
1 在《红楼梦》创作的1684年到1693年之间在世;

2 由于《红楼梦》是从北京流传开来的,这样看来创作地点应该是在北京,所以曹雪芹在这十年中应该在北京;

3 曹雪芹应该对皇宫很了解,我们从《红楼梦》中可以看出这一点来,至少说明曹雪芹应该做过官,否则无法进入到皇宫了解到相关的内容。我觉得应该从第一回里的那条著名的批语入手:

〖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这条批语明确指出了作者的弟弟叫“棠村”,而从时间角度来看,这个“棠村”也许就是康熙年间相国“梁清标”,因为梁清标号“棠村”,其实一直以来有不少人也猜到了这一点,而且有人博览那个时候的群书没有发现康熙朝还有另外一个人叫“棠村”的,所以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我们假设“棠村”就是梁清标,看看能不能找到他有这样一个类似于曹雪芹的兄长,也许这是一个方向。于是我从2014年下半年就开始了查找相关资料,这期间先后认识了“红学家”张志坚女士和一些正定梁家的后人,我现在将相当的资料整合起来然后进行分析。



2015年4月26日与梁新顺先生于北京
梁清标(1620—1691)清初著名藏书家、文学家。字玉立,一字苍岩,号棠村,一号蕉林。直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清顺治元年补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宏文院编修、国史院侍讲学、詹事府詹事、礼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等职。著有《蕉林诗集》、《棠村词》等。

梁清标于1691年去逝,而《石头记》“甲戌本”中的“甲戌”是指1694年,这条批语上提到了“今棠村已逝”,时间也非常符合。在第十四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靖: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 常村。〗

这也是全书唯一以“常村”属名的批语,一般认为这是“棠村”的误抄,应该说是有道理的,如果真的是这样,说明梁清标有可能不但为《红楼梦》的早本《风月宝鉴》写了序,还可能参与了《石头记》批语,只可惜他死得太早了,再晚死几年,也许会有很多“棠村”署名的批语。

在《河北正定县志》中记载:“梁清标,字玉立,吏部尚书梦龙曾孙,南雄知府维基子。”他是名门之后,梁家自明末梁梦龙以后,家族越来越兴旺,而且人才辈出,让人非常吃惊。在张志坚女士的研究中介绍了很多关于梁清标的生平:

墓志铭中写道“公讳清标字玉立,别号苍岩;先世蔚州人,始祖聚徙居真定遂家焉。六传至曾祖梦龙,明嘉靖癸丑进士,累官吏部尚书,书载在明史。祖思官廕生本生父维本,礼科都给事中出;继伯父维基,历官广东南雄府知府。”后记载:梁清标八岁遂继父走任南雄知府时,遭遇海上风波,终遇神灯指引而化险为夷。十四岁为诸生;明崇祯壬午二十三岁举于乡,第二年癸未成进士,入选翰林院;顺治初丁内艰归;六年服阕授弘文院编修;九年升国史院侍讲学士;十年连升三级擢礼部右侍郎;十二年特旨除兵部尚书,会蒙古来郡;并召南苑,赐食命骑御马。其与顺治帝有知遇之恩。十八年世祖崩,公感知哭临,哀不自胜。康熙元年公四十三岁,再起用;康熙六年,解任革职;他单车抵里葺蕉林书屋,蓺花莳竹,纵读所藏书,以诗文为程课,有终焉之志。到康熙八年,玄烨皇帝亲政后,稔知公贤,特旨以尚书起用。九年补刑部尚书;十一年调户部尚书;十二年秋,奉玺书召安南王尚可喜移镇僚左。二十六年冬值,太皇太后升遐,公哭临尽礼。二十七年二月,特旨补宫保和殿大学士,再充文武殿试读卷官,旋奉命往山陵为太皇太后填青,又举敕监修明史,为三朝国史政治典训平定三逆大略,大清会典一统志总裁官。

通过墓志铭,知道棠村一生经历了明朝万历年后的三次换代与最终明崇祯帝的残败;经历了李自成大顺王朝的‘昙花一显’;经历了清朝的血腥兴起,又经历了清朝由顺治到康熙的换代,以及康熙初傀儡皇帝与正式坐朝后的变故。特别是明末时期,他二十四岁风华正茂,刚取为进士两年,明朝却灭亡;这对他打击很大,他离家出走,住盘山;后来又经历了浮家泛宅、颠簸流离的漂泊生活,品尝到许多的兴亡悲伤。顺治朝建立后,他被原职录用,因自己的才能而轻摇直上,顺治十二年三十六岁为兵部尚书;不幸的是顺治皇帝年轻驾崩,留有“临终嘱托”,使其哀不自胜。康熙朝初被起用,但到康熙六年又遭解任革职,他无可奈何,回到正定故里,修葺蕉林书屋,开始读书作诗,有终了之志。康熙七年,少年玄烨帝的正定隆兴寺之行,又改变了他的命运。康熙八年他再次被起用为刑部尚书,后周转于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四部曹之间,累擢司马、司寇、宗伯、司农,康熙二十七年至保和殿相国大学士。

正因为梁清标官居高位,名气相当显赫,所以文人们会请他为自己的作者作序,张志坚女士的研究成果中介绍说:

由于本人在《长生殿》“例言”中发现了“棠村梁清标相国”这个名字。

为什么作者会请自己的弟弟给自己的书写序呢?这是因为梁清标的身份和地位相当之高,名望非常大,所以他的哥哥很有可能请自己的弟弟做序,这样就显得非常合理了。有的人认为曹雪芹是剧作家洪升,这是极为错误的,因为洪升生于1645年,比梁清标小25岁,怎么可能是棠村的哥哥呢?有了梁清标这个线索,其实我们只要在他的哥哥中找曹雪芹就可以了,要知道梁清标可是相国,不是随便个人就可以跟他称兄道弟的。

那梁清标有几个哥哥呢?这个问题非常难回答,要知道梁氏家族当时非常庞大,从梁清梁兄弟成群,族谱与县志记载,梁氏家族是正定望族,梁梦龙为第七世,梁清标为梁氏家族第十世,有清厚、清令、清远、清泰、清傅、清聳、清英、清迈等六十一人之众。自梁梦龙官至兵部、礼部尚书起,到孙子梁维基为南雄知府,再到曾孙辈梁清标为大学士相国、梁清宽为礼部左侍郎加一级、梁清远为礼部侍郎等等,可谓人才济济,门庭光耀,四世称雄,确实为当地官宦名门。然而这些家族中所有的人中,就梁清标一家兄弟几人最为出有才华,其他人虽然也有一些做过官的,但都不是很大。我们看到《红楼梦》中从贾家的“九道门”、“一射之地”这样的描写就会发现作者一定对紫禁城有着相当深刻的了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曹雪芹很有可能是梁清标中的兄长,因为他家的几个兄长不但文才出众,而且官职也很高,有“一门三进士”的美称。

张志坚女士根据梁清标写过的诗中提到的自己的兄长中找到了两个人,一个是“昭性兄”:

《蕉林诗集》中有六首诗写到‘昭性兄’,经查询《梁氏续族谱》记载:“(梁)士潾,字昭性,乾观公第一子,有辛卯科举人,文林郎,历任休宁夏邑知县,配贾氏,生子二。”由此知道,昭性兄就是梁士潾,是举人、文林郎,曾任休宁知县。

我也为此查了梁士潾的资料,不过找到的很少,在休宁和夏邑县志上有记载,但也只提到了:“号松圃,真定举人”这样简单的内容,相比之下他的儿子似乎比他有名。我得到的支言片语的信息了解到梁士潾只做到这两县的县令,之后就隐居了,他留下的一些诗都是跟自己隐居生活有关系的,应该没有做过更大的官,多半没有机会进皇宫面见皇帝,也找不到他的生卒,所以可以确定他不可能是曹雪芹,他的级别不够。

张志坚女士还介绍了梁清标诗中提到的另一个叫“梁清远”的兄长,她还曾一度认为他与曹雪芹很吻合:

据《梁氏续族谱》记载:“梁清远(1606~1683),字迩之,号葵石。曾祖梁梦龙,祖父梁志,父梁维枢,皆为显宦。清顺治三年(1646)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太常守少卿,户部右侍郎,左侍郎,任内因荐举有功,调守杭州,以病罢。后左迁光禄少卿,清远求归养。不久补原官。升通政司参议。后以病归里。以寿终。其著作有《稷园集》九卷、《史记》四卷、《文集》四卷、《词》一卷、《雕邱杂录》十八集。”由此知棠村的葵石兄就是光禄兄,并非等闲之辈,而是进士出生的刑部主事、户部侍郎、通政司参议。

但非常不幸的是梁清远死得太早了,《红楼梦》在1684年才开始写,而他提前一年就去逝了,所以这个推测是不对的。

梁清标自己家一共兄弟七人:清宽、清宏、清宣、清宓、清标、清寯、清宜。梁清标排行第五,也就是说他的哥哥有四个:清宽、清宏、清宣、清宓,所以我们应该从这四个人下手。

这四个兄长居然也可以找到不少史料,正定县志上记载着梁清宓的事迹是在了明朝,在清朝应该没有做过官,这样也不太可能在那个时间段来北京或有机会进入到皇宫里去;梁清宏是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自成攻破北京以后他被俘,最后惨死,死在明末;而没有在县志上关于梁清宣任何记载,我在梁氏家谱中也没有找到关于他的太多信息,说明此人生平很简单,肯定没有做过官,不然不会没有一点信息的。而剩下的就只有大哥梁清宽了,相比之下,似乎他非常满足关于曹雪芹的各种条件,这实在是让人太吃惊了!在正定县志是这样介绍他的:

梁清宽,字敷五,梦龙曾孙,大学士清标之兄也,经济闳博,品谊端方,以气节文章为诸弟介崇,正庚午举于乡。本朝顺治丙戌捷南宫以二甲弟一名传胪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戌子,主试江南文运。初开较阅精严,所拔多知名士迁侍读及侍读学士。寻进吏部侍郎铨法澄清部务综核夙夜匪懈弊绝风,清致仕家居与弟清远等诗酒,流连竟日忘倦,尤工书法,得其家传碑碣之文,照辉远近,以疾卒。

县志里写得相当简单,然而家谱中居然找不到他的传,所以查不到明确的生卒年代,这一点非常奇怪,也让我头疼不已。好在我找到了梁清宽的《啸云楼诗集》,从里面发现了不少让人兴奋的线索。在这本诗集的跋中写到:

梁清宽字敷五,直隶真定人,顺治三年丙戌传胪。王渔洋《池北偶谈》云:“真定梁公清宽、清远、清标兄弟,相继为吏部侍郎,清标历户、礼、兵、刑四部尚书大拜。清标、清宽皆给事中维本子,清远山东佥事维枢子,皆吏部尚书梦龙曾孙。”



这些内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而在诗集中有几首题目分别为“送王望如次玉立弟韵”、“喜得玉立弟家报”、“五日怀玉立弟”、“送玉立弟还朝”、“李二公年兄自京师见访扇头有玉立弟赠诗以春明门内即村”,这里提到的“玉立”就是梁清标,所以从诗集中有这么多提到了这个相国弟弟,足见两个人的感情,也说明他对弟弟的重视,同时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他与弟弟梁清标的来往应该很多。还有几首诗的题目为“送葵石弟假旋里门”、“留别葵石弟”、“独酌柬铨翰葵石玉立两弟”、“雨中葵石弟招饮冷然堂赋谢”、“初春和葵石弟入静诗”,“葵石”是指梁清远。他的诗集中的诗的顺序应该是按年代排序的,有些诗的题目中有年代,比如“戊午除夕”,这应该是康熙戊午,也就是1678年。而《啸云楼诗集》的最后一首应该是诗集中写得最晚的,所以我认为非常重要:

甲子除夕

又经岁月迅如流,虚度年华八十秋。

揽镜绉颜还自笑,闭门拙守要谁求。

兴来醴酒频看剑,老去裁诗漫倚楼。

独喜儿孙三五辈,灯前舞彩乐林丘。



“甲子除夕”是指康熙甲子,是1684年,这里提到“虚度年华八十秋”,说明他这个时候应该八十岁了,也就是说他应该出生在1604年前后,他称梁清远为“葵石弟”,梁清远生于1606年,说明梁宽肯定出生早于1606年,这样看来这个1604年是非常靠谱的!如果考虑到古人喜欢算虚岁,那有可能他出生于1605年,总之肯定应该是这两年之内,问题不大。那梁清宽是什么时候去逝的呢?这方面的信息太少,在《清实录顺治朝实录》中记载着顺治五年(1649年):

命内翰林秘书院编修梁清宽、傅维鳞、为江南乡试考试官。

顺治十年,(1654年)有两条:

右春坊右庶子梁清宽、为内翰林国史院侍读学士。

侍读学士梁清宽、为詹事府少詹事兼内翰林弘文院侍讲学士。

顺治十二年(1655),詹事府詹事梁清宽奏言:“前代设起居注,专记人主嘉言善行,垂法后世;又设六曹馆,删润六部本章,备修《实录》。”根据这封奏书,得知清曾于顺治六年纂修过《六曹章奏》,但未设专官,因兼职史官出差而停止。尽管六曹章奏没有继续编纂成册,但大臣们的奏章还是不断累积。

在顺治十二年《清实录顺治朝实录》记载着:

丙寅。补服阕内翰林国史院学士梁清宽、编修吴正治、原官。

我在《清实录康熙朝实录》中找到这样一条史料,康熙元年:

甲戌。转吏部右侍郎冯溥、为左侍郎。以原任吏部左侍郎梁清宽、为吏部右侍郎。

这里记录得让我非常吃惊,因为康熙元年是1662年,这个时候梁清宽应该快六十岁了。《清实录康熙朝实录》中还有两条关于他的记载,一个是在康熙一年:

转吏部右侍郎梁清宽、为左侍郎。以户部左侍郎郝惟讷、为吏部左侍郎、管右侍郎事

康熙一年应该是1662年,而另一条是在康熙七年:

礼科给事中吴愈圣、疏劾吏部侍郎梁清宽、衰迈。兵部侍郎曹国柄、通政使司参议裴希度、才力不及。得上□日、俱著以原品休致

这是1669年,这个时候梁清宽六十四岁了,而且居然还在任职,所以才有人提出梁清宽年岁太大了,应该退休了。

在康熙六年,遣吏部侍郎梁清宽祭华山。而就在这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颁布五彩圣旨,据圣旨的内容可以看出是颁发给时任吏部左侍郎梁清宽之妻李氏,李氏克勤内德,宜尔室家,眷良臣靖,加封为“诰命夫人”。看样子梁清宽还是深受康熙皇帝的喜欢的。人活七十古来稀,梁清宽这把年纪还在任职现在也少见,我从梁家后人那里了解到,传说梁清宽活了一百零四岁,这可够夸张的!连我们现在人能活这么大都不容易,也就是说他退休以后还活了三十上年的样子,这样看来他应该死于1708年,这样看来似乎他跟畸笏叟的卒年很接近!

梁清宽虽然职位远不及自己的弟弟梁清标,但也位高权重,出身大家,亲眼目睹了明亡的惨痛历史,而且自己的另一个弟弟梁清宏还死于李自成的手里,对于明亡有着自己深刻的感触,所以他应该是那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

梁新顺先生告诉我说梁清宽于1693年之前一直在北京,而且说很可靠,但我还没有看到确凿的资料,这个很重要,因为《啸云楼诗集》结束于1684年,这一年也应该是《红楼梦》开始创作的时间,1694年也正好是《红楼梦》“甲戌本”所谓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那一年,自然“一评”或者《红楼梦》增删五次完成应该是在1694年之前,也与梁新顺先生提到的1693年符合,而这期间梁清宽一直在北京,与我在本文前提到的曹雪芹的三个条件相合,也许《风月宝鉴》是梁清宽的早期作品。另外娄东的吴梅村与梁家关系非常好,经常有来往,这一点也非常值得关注。

在“甲戌本”第十三回里有一条批语是这样说的:

“以自古未闻之奇语,故写成自古未有之奇文。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意处。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

出自《诗经 常棣》,“常棣”通“棠棣”,是一种花,兄弟之花。“鹡鸰”是种鸟,报丧之类的意象。所以“鹡鸰之悲”,悲的是这个棠村弟早逝,这与第一回里的批语中提到的“今棠村已逝”是一致的。

我有一个大胆的推测:《红楼梦》的五次增删是从1684年到1693年期,这期间梁清宽年龄已经很大了,80多甚至近90岁的人进行如此大规模创作还是有些困难的,所以我觉得也许梁清宽只是个组织人,他出钱请一些人来创作《红楼梦》,而且他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写出来以后他再进行把关,而且他还在《红楼梦》中留下了一些自己写的诗,这样的推测是比较合理的,这意味着此书是个集体创作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书中会体现很多地方的方言,因为创作者来自好几个地方。当然了,所有这些结论都是建立“棠村”就是相国梁清标的基础上。梁家人现在正在努力查找相关信息,我也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工作,希望他们能够有更多更惊人的发现!

分享:
31

喜欢

6

赠金笔

阅读(5493)┊ 收藏(0)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贾母支持“木石姻缘”吗?
后一篇:作者暗示我们要看《红楼梦》的背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8: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梅村
  吴梅村(1609-1671年),即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明祟祯四年(1631年)进士,入清官至祭酒。工书画,诗名显著,与董其昌、王时敏等交往甚笃,曾作《画中九友歌》以纪之。画中九友指董其昌、李流芳、杨文骢、程嘉燧、张学曾、卞文瑜、邵弥、王鉴、王时敏九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8: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四儿+】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第二十章 神秘的“四儿”(7)  (2014-08-31 09:26:53)
标签: 历史 文化 娱乐 时尚 情感       
V哥QQ群:54724996

而四儿以前是个无名小卒,不过也只能在地上站着等着主子呼来唤去的,估计很少有人知道她叫什么,经过宝玉为她改了名,就大不一样了,现在不但袭人话中可以提到四儿,而且还可以一起参与宝玉生日凑分子的活动,这也太有面子了!如果你的地位不高,想出钱凑分子都没有你的份儿,所以看来她真是今非昔比了。

 



如果细心的话就会发现她的工作也有了些变化,应该不再干粗活儿了,可以做些细活儿和轻松的活儿,一下子体面了很多,也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了。宝玉随便的一个举动,居然就此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这实在是让人没有想到,感觉她有点象文革时期的“宋要武”。

而在这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时候,四儿也有了一席之地,不但可以参加,而且居然有椅子坐了,实在是很有面子了,这一回有这样的描写:

于是袭人为先,端在唇上吃了一口,余依次下去,一一吃过,大家方团圆坐定。小燕四儿因炕沿坐不下,便端了两张椅子,近炕放下。

炕上坐不下所有人,地位低一下的四儿和小燕只好坐椅子了,感觉参加这个夜宴的人不是很多,加上宝玉一共九个人,相当于宝玉的私人生日派队。如果仔细地看的话,会发现怡红院中有不少丫头没有参加。

在第五回里宝玉在秦可卿的房间睡觉,当时有四个丫头在傍边陪伴,书中是这样写的:

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了,只留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丫鬟为伴。

我们发现这个“媚人”就很少出现,没在这次出现在这次开夜宴中;在第二十四回里提到怡红院里还有个叫“檀云”的也没有参加;另外琦霰、佳蕙、篆儿也没有在。可见这回参加开夜宴的应该都是混得好的,在怡红院里跟宝玉关系密切的人。

后来大家痛痛快快地玩儿了一宿,酒也没少喝,纷纷坚持不住醉倒了:

袭人笑道:“谁许你尽力灌起来。”小燕四儿也图不得,早睡了。晴雯还只管叫。宝玉道:“不用叫了,咱们且胡乱歇一歇罢。”自己便枕了那红香枕,身子一歪,便也睡着了。袭人见芳官醉的很,恐闹他唾酒,只得轻轻起来,就将芳官扶在宝玉之侧,由他睡了。自己却在对面榻上倒下。大家黑甜一觉,不知所之。

大家的睡相很不雅,看来大家平时很少喝酒。人们一般不会注意到这样小的细节的,但让人们感觉四儿离宝玉很近,感觉她混得越来越好,所以这些看似是过场戏,但我相信都是作者有意这样安排的,希望大家不要小看这些内容,仔细思考一下。

而且我们细心的话还会发现四儿的话语权也更多了,而不是简单地被呼来唤去,甚至能跟袭人开玩笑了,要知道能跟袭人开得上玩笑肯定在怡红院混得已经很不错了,袭人可以丫头中地位最高的,哪个丫头敢随便开她的玩笑呀?

在第六十三回里开夜宴以后大家谈论昨晚每个人的丑态,有一段关于四儿与袭人开玩笑的描写:

宝玉道:“怕什么,不过才两次罢了。咱们也算是会吃酒了,那一坛子酒,怎么就吃光了。正是有趣,偏又没了。”袭人笑道:“原要这样才有趣。必至兴尽了,反无后味了。昨儿都好上来了,晴雯连臊也忘了,我记得他还唱了一个。”四儿笑道:“姐姐忘了,连姐姐还唱了一个呢。在席的谁没唱过!”众人听了,俱红了脸,用两手握着笑个不住。

她居然可以在宝玉和袭人聊天的时候插话,还调侃袭人,真是让人意外,相比之下比小红面子真的大得太多了。之后四儿因为头天晚上与大家一起喝酒喝多了,差点把正经事给忘了,我们看看书中的描写很有意思:

四儿忙飞跑进来,笑说:“昨儿妙玉并没亲来,只打发个妈妈送来。我就搁在那里,谁知一顿酒就忘了。”

看来喝酒真的会耽误事,而这段描写也显得她非常鲜活,感觉她性格非常开朗,动感十足,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丫头。她也不再象从前那样规规矩矩地大气不敢出,而是很放得开。四儿与宝玉等人可以一起喝酒作乐,看来她跟这些上层的丫头和主子混得越来越熟了,真有点祖坟上冒清烟的感觉,大家都知道有宝玉罩着她,自然没有人再敢深管了。

在第六十三回里,还有一些关于四儿为宝玉干活儿的描写:

宝玉点头,因说:“我出去走走,四儿舀水去,小燕一个跟我来罢。”

麝月和四儿那边去搬果子,用两个大茶盘做四五次方搬运了来。

宝玉道:“怕什么,你们就快请去。”小燕四儿都得不了一声,二人忙命开了门,分头去请。

大家看,宝玉会经常想起用她,而且四儿干活儿好象也从来不耽误事,非常乐意为宝玉做事。第六十四回里,四儿出场了一次,感觉她工作很尽心,而且她的工作条件也有了不少变化,这里有一段描写很能说明问题:

宝玉见无客至,遂欲回家看视黛玉,因先回至怡红院中。进入门来,只见院中寂静无人,有几个老婆子与小丫头们在回廊下取便乘凉,也有睡卧的,也有坐着打盹的。宝玉也不去惊动。只有四儿看见,连忙上前来打帘子。 

大热天的,那么多人昏昏欲睡,宝玉见到了也不管管,成何体统。

这些描写虽然都不长,但感觉四儿还是一个很有眼立见的人,很勤快,不象别的丫头婆子只图自己舒坦,经常出工不出力,想办法偷懒,而四儿不是这样,她知道尽力的笼络讨好宝玉。

民国时其在一个叫吴克岐人写的一本叫《犬窝谈红》的书里记载的一个他家有一个残钞本中,而这个残钞本非常重要。这个残钞本的第六十回这一段有很多异文,是这样写的:

只见四儿和春燕,从在门槛上,挑花线儿顽耍。四儿看见宝玉,连忙站起来,打帘子。

“挑花线儿”这种游戏可能现在有不少朋友没有玩儿过,我小的时候经常玩儿,所以看到四儿和春燕在玩儿这个感觉很亲切,看来这个游戏历史悠久呀,明朝就有了。吴克岐记载的这一重要异文应该说非常重要,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详细介绍一下这位神奇的吴克岐和他的《犬窝谈红》,可以说他的这本书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红楼梦》以及其背后所影射的历史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我觉得描写四儿和春燕“挑花线儿顽耍”这个细节描写得非常生动,应该是原文,让人感觉非常有生活气息,跃然纸上,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字早已经是被篡改过的,非常可惜,而问题是还有多少文字是这样不准确的我们不得而知。

而且从这段异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四儿的工作变得轻松了很多,都有玩儿的时间了。而且同样是看到宝玉来了,春燕就没有四儿这样反应迅速,我觉得这都不是闲笔。四儿一心一意服侍宝玉,不因为贪玩儿误了事,而春燕更象是在一边“打酱油的”,工作态度不端正,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

四儿先是工作努力,然后又运气好被主子认识,但她紧紧地把握住机会,所以地位上升了,工作也轻松了,我们甚至可以从中看到一个小人物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对我们现代人在职场上混也是一种启示。

但四儿的前途也应该没有什么特别的,她不可能取代袭人,更不可能当宝玉的偏房,她只是个丫头的命,从一个莫莫无闻的小人物混得到了这个份儿上,已经算是很有成就了,但似乎她并不甘心于如此,是个有追求的丫头,可惜的是太有追求了。 

从玩“挑花线儿”以后好长一段时候四儿没有再出场,但一般读者也不会把她放在心上,毕竟是太小的一个角色,以为她的戏演完了,与被宝钗指着臭骂一顿的靛儿后靛儿失踪了一样。可没想到到第七十七回里,风云突变,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四儿居然在这场戏中最后一次闪亮登场,而且让人大吃一惊,对她刮目相看,她这个小角色一下子从天上跌了下来,重重地摔了下来。这一切的突然发生,也让我们慢慢惊悟出四儿身上所隐含的秘密!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分享:
22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4981)┊ 收藏(1)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第二十一章 秦可卿之谜(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9: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暗示我们要看《红楼梦》的背面! (2016-07-12 17:09:57)
标签: 杂谈       


        贾瑞的故事相当有内涵,他照的不是一面镜子,居然应该是一本书,而且应该就是《红楼梦》!这一点实在是让人没有想到,在第四十八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说的也很有意思:

        〖庚辰夹: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秦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作此一大梦也。脂砚斋。〗

        批书人并没有把贾瑞的故事等同于“风月宝鉴”,而是是指“风月鉴”等同于了《红楼梦》,所以才说“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贾瑞因为不听跛足道人的劝告而正照“风月宝鉴”丧命以后,他的爷爷贾代儒要烧这面镜子,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贾代儒)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庚双夹:观者记之。〗





        现在我们明白了正因为贾代儒要烧的“风月宝鉴”不是一面镜子,应该是《风月宝鉴》或《红楼梦》这本书,所以毁掉这本书用“烧”才最恰当,因为用摔和砸的方法的效果肯定都不是最好的,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焚书坑儒”的“光荣”传统,清朝时候的“文字狱”非常凶猛,烧书之事经常发生,所以贾代儒在这个故事里象征的是那些传统道德的捍卫者,是那些只能看到《风月宝鉴》或《红楼梦》正面的情色故事而根本看不出背面隐寓的人,那些只把此书当成一本淫书而一心想毁掉的人,应该说作者的这个比喻还是非常形象的,也很有想象力,实际上书中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正所谓“表里皆有寓”,只是我们从来没意识到其中的这些“寓”来。

        在贾瑞这段故事里的“风月宝鉴”居然还张嘴说话了,还是哭着说的,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条批语里说的“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一样,果然是把“妖镜”!其实这是作者借“风月宝鉴”之口告诫象贾代儒这样的腐儒:你们只看到此书正面的色情故事,从而把它当作一本淫书,而不去思考此书背面的隐寓,是你们犯了“以假为真”的错误,把书中虚构的情节当成了真实发生过的故事,把作者凭空杜撰出来的“贾家”当成一个真实中存在过的人家,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贾宝玉当成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正所谓“假做真时真亦假”,书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是你们自己搞错了,反而埋怨这部书是淫书而要烧掉它,这是极其错误的!其实这是作者希望大家不要象贾瑞那样过于沉溺于《红楼梦》表面的情色故事,而其背面隐写的历史才是作者费尽心思想让我们看到的,所以作者才通过跛足道人的口说:

        “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





        这是作者在语重心长地在告诫我们:千万不要看《红楼梦》正面的故事,而是要重点关注它的背面的故事,不然你就会误入歧途,那你可就悬了。在第十二回里还有一条批语说得很有意思:

        贾瑞自觉汗津津的,底下已遗了一滩精。〖蒙侧批:此一句力如龙象,意谓:正面你方才已自领略了,你也当思想反面才是。〗心中到底不足,又翻过正面来,只见凤姐还招手叫他,他又进去。如此三四次。

        这是批书人在提示读者:此书正面的情色故事虽然好看,但看多了对身体不好,因为毕竟是些不太健康的内容,所以建议大家看过了就算了,不要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地看,随后就应该开始思考此书背面的故事才是。在第八回里有一条批语也表达了与跛足道人说的类似的意思:

        〖甲戌眉批:在宝卿口中说出玉兄学业,是作微露卸春挂之萌耳,是书勿看正面为幸。〗

        批书人这又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关注此书背面的内容而不是正面的情色故事,这是说宝钗劝宝玉读书之事本身是大有深意的,大家不应该仅从表面的故事来看这个情节。



分享:
3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2517)┊ 收藏(0)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曹雪芹有可能是梁清宽吗?
后一篇:天涯名贴“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正式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5 01:38 , Processed in 0.0609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