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9: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原作“西堂居士”是谁?  (2017-09-11 06:27:13)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娱乐 杂谈       
我刚刚公布的《红楼梦》新钞本中明确指出此书的原作为“西堂居士”,这非常让人吃惊,怎么冒出来这样一个人呢?但明确了《红楼梦》的早期作者绝不是什么吴梅村,“吴梅村作者说”是近年来有人为了出名疯狂炒作而制造的丑闻,现在真相大白了,丑闻就是丑闻,终于可以休矣。那这个“西堂居士”是谁呢?他跟曹雪芹是什么关系呢?这一点非常让人兴奋,也让人苦恼,因为关于他的信息不比曹雪芹多。我刚刚公布的《红楼梦》新钞本中第一回里有一条很长的批语里提到: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一书,乃西堂故兄所作。】




也就是说西堂应该为曹雪芹的死去的哥哥,如果他们哥俩个真的姓曹,那么二位一个叫曹西堂,一个叫曹雪芹。戌本里的批语里提到的:

【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也就是说雪芹还有一个叫棠村的弟弟,为长兄西堂的《风月宝鉴》一书写过序,而且也是已经去逝了,于是我们发现这哥三个分别为曹西堂、曹雪芹、曹棠村,他们到底是谁?还是让人一愁莫展。在清初的时候确实有一位名号为“西堂”的,就是尤侗。尤侗(1618年-1704年)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康熙誉为“老名士”。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号三中子,又号悔庵,晚号艮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于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分撰列传300余篇、《艺文志》5卷,二十二年告老归家。四十二年康熙南巡,得晋官号为侍讲,享年八十七岁。侗天才富赡,诗多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每一篇出,传诵遍人口,著述颇丰,有《西堂全集》。

所以我在搜索关于“西堂”的信息的时候,找到的大多是这位尤侗:
朱彝尊《翰林院侍讲尤先生墓志铭》:“先生姓尤氏,讳侗,字同人,更字展成,别字悔庵,又曰艮斋,晚自号西堂老人。”曾作《七释》一篇,自号三中子。1641 年作《西堂铭》,号西堂,等等。详见正文。




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 24 岁,尤侗作《西堂铭》,自号西堂主人。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年(1697) 80 岁,元旦,作诗自寿。始更山人之服,幅巾鹤氅丝带芒鞋,扶杖而行,自名西堂老人。至于“西堂”从何而来,尤侗《鹤栖堂稿·西堂老子生圹志》云:

西堂老子者尤氏名侗,少字同人,更展成,中年别号悔庵,晚以艮翁终焉。翁自作《西堂铭》,趣其读书处,然西堂光何有?寓言而己。

这里提到“西堂”是指读书的地方,似乎是不存在。他会不会是《红楼梦》的作者呢?应该不会,因为尤侗死于1704年似乎太晚了,那“西堂居士”死于何时呢?虽然我们不知道,但应该死在了曹雪芹之前。那曹雪芹死于何时呢?在我刚刚公布的《红楼梦》新钞本的第八十一回的回前有一条很长的批语,提到了曹雪芹仅完成了前八十回就去逝了,而且“仙逝良久”,后二十八回是雪芹的朋友续写的。续写是在什么时候呢?好在在第九十四回里有一条批语里到了一个重要的年份:

【批语:凤姐琏兄若地下有知,不晓该作何感想。癸酉九月夜窗泪笔。畸笏】




这里提到的“癸酉”应该是指1693年,也就是说在这一年至少已经完成了第九十四回,要知道这个后二十八回应该并不是那么好定的,搞不好怎么也得写个一年半载的。雪芹“仙逝良久”肯定不是指死了一年两年了,估计得在五年以上,很有可能雪芹死在了1690年以前,甚至更早!如此看来,关于《红楼梦》作者的冒襄说、洪昇说、严绳孙说之类的都可以排除了,自然尤侗这个“西堂”不可能是原作。可惜的是尤侗名声太大,而《红楼梦》的原作居然自称“西堂居士”,真搞不清他是怎么想的,也不怕大家把他跟尤侗。除了尤西堂以外,还有什么人会是“西堂”呢?可惜的是至少在清初的时候我还没有找到其他合适的人选。“西堂”会是指什么呢?在我刚刚公布的《红楼梦》新钞本中的第一回的批语里提到“西堂故里”,所以“西堂”肯定是个地名,似乎是个村或镇,怎么也得是个街道,让人感觉不是很好找。

我还找到了一个“西堂”,并不是清初的,而是明末的,有位叫侯雍瞻,名岐曾,是明末嘉定抗清斗争中牺牲者侯桐曾的弟弟,后因匿藏陈子龙而殉国。《西堂初稿》是他少时在西堂读书所做功课的结集。冯梦龙为之所作序中有这么一大段话:

“往予与三瞻读书西堂也,盖《锌样编》初行后,云豫暗及梁瞻俱弱冠,如渠亭、仙从二人。或指日:此子房,此子渊。而雍瞻则雪跨霜悬,总角片语,夺尽前辈名家扇覃,虽予当年剑气弓声,不敢略割韩彭右地,实有孙伯符英雄忌人之顾,非徒以暮出端门,苍满洛阳,发燕公年位可致之叹也。而茬蒋至今,尚与予困诸生间。一旦尽刻其平生之课,而以初稿属弃日:‘西堂一会,俨然未散也。’

因忆西堂读书时,谬城名士,卷轶过从,固无虚日。即黄门先生犹未渴选,时共卧起一室。而予友女廉,以三瞻尊宿,往来痛饮,掀髯论文,将须为寿,据鞍顾盼,迄今雄之。西堂盖极一时父子兄弟朋友文章之乐。

而徜焉十五余年,无论梁瞻国宝邃荡,女廉昨年一夕醉饱,杜甫来阳。凡哆城侨盼,亦如鸟散苍落,瑙珊狼籍。黄门先生游槛岭殉,亦经久潮阳之感。红菱饼鸡舌香,豫瞻一人耳。斯不亦白衣苍狗之极哉卜……”




这里多次提到“西堂”,这是指哪里呢?有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西堂”当为侯氏在苏州虎丘山铁花庵读书处别业,也就是说“西堂”在苏州。而这个“西堂”应该不是村也不是镇,而是个读书的地方,这个会不会是与“西堂居士”有关系呢?似乎不太象,因为这个方被称为“西堂故里”不太合适,但也未必。西堂”到底是指什么呢?我查到了三种被称为“西堂”的情况:

一、西厢的前堂。

《书·顾命》:“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一人冕,执钺,立于西堂。” 孔 传:“立於东西厢之前堂。”《仪礼·特牲馈食礼》:“几席两敦在西堂。” 郑玄 注:“西堂,西夹室之前。”

二、泛指西边的堂屋。

《楚辞·九辩》:“澹容与而独倚兮,蟋蟀鸣此西堂。”《南史·谢惠连传》:“﹝灵运﹞尝於 永嘉 西堂思诗,竟日不就。” 元 范梈《谷口散暑》诗:“维时仲夏半,织女当西堂。”

三、佛教语。佛门职位的称呼。

《禅林象器笺·称呼门》:“他山前住人,称西堂。盖西是位,他山退院人来此山,是宾客,故处西堂。”

似乎都不是指“西堂故里”,看来寻找“西堂”搞清楚作者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9: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尤侗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人物相关
尤侗(1618年-1704年),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号三中子,又号悔庵,晚号艮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 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末清初诗人、戏曲家,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康熙誉为"老名士"。

尤侗为顺治三年(1646年)副榜贡生,之后参加会试屡试不第。顺治九年授永平(今河北卢龙)推官。顺治十三年(1656年)春,杖责骄横旗丁后,反遭弹劾,被降二级调用。因此愤然辞官,返回故里。此后,居家先后创作《读离骚》《钧天乐》《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告老归家。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南巡,晋官号为侍讲。次年逝世,享年八十七岁。

尤侗在诗、文、词、曲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他论诗、论文尚性情、尚真。 尤侗影响最大的是曲。主张能为曲者方能为诗词,见解独到。他的戏曲创作融史识、议论、曲唱于一炉,为顺治帝所赏识。 尤侗著作浩繁,大都收入《西堂全集》61卷和《余集》共135卷中。

 

基本信息
本名
尤侗

别名
尤西堂


展成,一字同人


三中子、悔庵,晚艮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

所处时代
清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

出生日期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

逝世日期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主要作品
《西堂集》、《鹤栖堂集》等

主要成就
其戏曲融史识、议论于一炉,为清代戏曲大家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个人作品
3成就荣誉
4诗文轶事
5清史文载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尤侗生于万历四十六年四月(1618年6月),祖籍苏州府长州(今江苏省苏州市

尤侗
)。其家世代书香,自称是"簪缨不绝"。其父为明太学生,但终生未仕,在家课子。尤侗五岁开始居家习读四书五经,受业于其父祖。其天资聪颖,喜读《史记》、《离骚》等,以博闻强记闻名乡里,世人称其为"神童",并入学为诸生,一时间颇负才名。

顺治三年(1646年)副榜贡生,顺治帝曾称誉尤侗是"真才子",惜六入考场皆名落孙山,九年授永平(今河北卢龙)推官。曾在衙署门柱撰写了一副楹联:"推论官评,有公是,有公非,务在扬清激浊;析理刑法,无失入,无失出,期于扶弱锄强。"顺治十三年(1656年)春,他以大清典律杖责鱼肉乡里的"旗丁"后,反遭弹劾,刑部以"擅责投充",例应革职,改为降二级调用。尤侗不等降级调用,愤然辞官,当年七月偕同妻儿返回故里,"拜见父母,悲喜交集"。决定从此收心归隐,自号"晦庵",将居处改为"看云草堂",取杜甫诗意"年过半百不如意,明日看云还杖藜"。尤侗精通南曲(昆曲)北曲,以一腔忧愤创作了许多剧本,杂剧《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五种,及传奇《钧天乐》,均在顺治十三年至康熙七年间(1656年~1668年)完成。

康熙十八年(1679年)应诏入选博学鸿词科,以二等十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参修《明史》,分撰列传300余篇、《艺文志》5卷,"受知两朝,恩礼始终"。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长子尤珍高中进士,完成了他一生未了"科名"夙愿,于是慨然引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吾年逾六十,子幸成名,可以休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史局以撰述第一的成就致仕返乡,归隐苏州亦园。书斋名为"西堂",故自号"西堂老人"。后在苏州城滚绣坊建有园林,面积约十亩,定十景名为:南园春晓、草阁凉风、葑溪秋月、寒村积雪、绮陌黄花、水亭菡萏、平畴禾黍、西山夕照、层城烟火、沧浪古道。

康熙三十八年南巡,尤侗年近八旬仍亲迎于道,三月十八日恰逢康熙帝诞辰,作《万寿词》以祝寿,"上嘉焉,赐御书。'鹤栖堂'匾额"。四十二年康熙帝再度南巡,晋为侍讲。时人比之为李白。隔年六月因年老逝于家中,《苏州府志》记载葬于苏州西郊太湖边光福镇官山坞姚姊河,建国后归属吴县藏书镇东方村上官山姚姊河。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作品
【闻鹧鸪】

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

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

【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

想双文之目成,情以转而通焉。

盖秋波非能转,情转之也。然则双文虽去,其犹有未去者存哉。

张生若曰:世之好色者,吾知之矣。来相怜,去相捐也。此无他,情动而来,情静而去耳。钟情者正于将尽之时,露其微动之色,故足致于思焉。

有如双文者乎?

最可念者,啭莺声于花外,半晌方言,而今余音歇矣。乃口不能传者,目若传之。

更可恋者,衬(一作观)玉趾于残红,一步渐远,而今香尘灭矣。乃足不能停者,目若停之。

惟见盈盈者波也,脉脉者秋波也,乍离乍合者,秋波之一转也。吾未之见也,不意于临去时遇之。

吾不知未去之前,秋波何属。或者垂眺于庭轩,纵观于花柳,不过良辰美景,偶尔相遭耳。犹是庭轩已隔,花柳方移,而婉兮清扬,忽徘徊其如送者奚为乎?所云含睇宜笑,转正有转于笑之中者。虽使觏修矑于觌面,不若此际之销魂矣。

吾不知既去之后,秋波何往。意者凝眸于深院,掩泪于珠帘,不过怨粉愁香,凄其独对耳。惟是深院将归,珠帘半闭,而嫣然美盼,似恍惚其欲接者奚为乎?所云渺渺愁余,转正有转于愁之中者。虽使观羞目于灯前,不若此时之心荡矣。

此一转也,以为无情耶?转之不能忘情可知也。以为有情耶?转之不为情滞又可知也。人见为秋波一转,而不见彼之心思有与为之一转者。吾即欲流睐相迎,其如一转之不易受何!

此一转也,以为情多耶?吾之惜其止此一转也。以为情少耶?吾又恨其余此一转达也。彼知为秋波一转,而不知吾之魂梦有与为千万转者。吾即欲闭目不窥,其如一转之不可却何!

噫嘻!

招楚客于三年,似曾相识;

倾汉宫于一顾,无可奈何。

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缭乱也哉!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盖一转者,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

【答王阮亭】

来书谓仆《清平调》①一剧,为吾辈伸眉吐气,第不图肥婢竞远胜冬烘试官,摩诘出公主之门。太白以贵妃上第,乃知世间冬烘试官愧巾帼多矣,读竟太息,又复起舞。

仆谓天下试官皆妇人耳,若闺阁怜才反过试官十倍。太白赋《清平调》、《上清调》,贵妃以玻璃七宣杯酌西凉葡萄酒笑饮,敛绣巾再拜,不正天子门生真为贵妃弟子矣!

假使太白当年果中状元,不过盲宰相作试官耳,不幸出林甫、国忠②之门,耻孰甚焉?何如玉环一顾笑于朱衣万点乎?然仆甫脱稿,即有罪我为骂状元者,昔王渼陂作《杜甫游春》剧,人谓其骂宰相,今仆亦遭此语,何李白、杜甫之不幸,而林甫、力士接踵于世也。此又仆之助公太息者也。

【注释】

1.《清平调》:尤侗所撰杂剧,戏说唐代诗人李白等三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剧中,唐玄宗让"知音懂律"的杨贵妃任主考,杨贵妃选李白所作《清平调》一曲为压卷,取为状元。

2.林甫、国忠:指唐玄宗时的奸臣李林甫、杨国忠。

【译文】

(你)来信说我写的《清平调》杂剧,替我们这些读书人扬眉吐气,只是没料想到那个胖胖的女子竟然大大胜过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王维因为玉真公主而中状元,李白因杨贵妃而登科,才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在女性面前应该感到非常惭愧,读完此剧发出感叹,(继而又)手舞足蹈。

我说天底下的试官都是妇人罢了,(其实)女子如果真的爱惜人才反而超过那些试官许许多多。(我在剧中说)李白作《清平调》、《上情调》时,杨贵妃便用玻璃杯斟上西凉葡萄酒笑着劝饮,同时整顿衣裳起身再拜,(这)不正是说明天子门生其实是贵妃的弟子吗!

假如李白当年真的中了状元,(其实)也不过是瞎了眼的宰相作试官(胡乱点中的)罢了,更不幸的是出自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臣的门下,还有比这个更羞耻的吗?哪比得上杨玉环在众人之中(对他)回头一笑呢?但是我刚刚写成这个剧本,就有人指责我,说我是骂状元的人,当初王九思(渼陂)写了《杜甫游春》这出戏,有人说他是在骂宰相,如今我也遭到了这样的指责,为什么李白杜甫这类人如此不幸,而李林甫、高力士之类的人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世上呢?这正是我要和你一起叹息的啊。

折叠编辑本段成就荣誉
尤侗才情敏捷,文名早著。曾以《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制义以及《读离骚》乐府流传禁中,受顺治帝赏识;在史馆时进呈《平蜀赋》,又受康熙帝赏识,所谓"受知两朝,恩礼始终"(潘耒《尤侍讲艮斋传》)。

尤侗石刻像
他的诗文多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每一篇出,人所传诵。所撰《西堂杂俎》盛行于世,但辞赋、铭赞、应俗、游戏之作,十之八九格调不高。自序说:"雕虫之技,悔已难追;鸡肋之余,弃复可惜",故名"杂俎"而不以"文集"标目。但他所撰的《艮斋倦稿》,在评文论学方面,却写得比较认真而扎实。

尤侗论诗,将唐宋置于平等地位,认为:"取唐之美者与宋之恶者,则元白必笑苏黄之拙;取宋之美者与唐之恶者,则李杜不如杨陆之工","平而论之,二代之诗美恶不相掩也。"(《宋诗选序》)他所作的诗,则以"性情自在"为尚。王士祯评论其诗"如万斛泉,随地涌出,时出世间,辩才无碍,要为称其心之所欲言"(《西堂全集序》);沈德潜说他"四十至六十时诗,开阖动荡,轩昂顿挫,实从盛唐诸公中出也"(《清诗别裁集》)。总之,其诗笔调酣畅,格调多样。但数量既多,不免有信手敷衍、浮浅油滑的弊病。从内容上说,《老农》、《杀蝗》、《苦雨行》、《散米谣》、《纪赈》、《煮粥行》、《出关行》、《忧盗行》、《民谣》等早、中年所作的长篇古风,颇关注于现实社会,对人民疾苦也很表同情,多有可取。《拟明史乐府》100首、《外国竹枝词》100首及《土谣》10首,歌咏明代史事,描述清初交往各国和边疆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同时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表现手法,清新风趣,别具一格。

尤侗亦能词曲,著有《百末词》6卷,自称是"《花间》、《草堂》之末";又有《钧天乐》、《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等杂曲传奇6种,汇入《西堂曲腋》,在当时流传颇广。

尤侗著作浩繁,大都收入《西堂全集》61卷和《余集》共135卷中;"著书之多,同时毛奇龄外,甚罕其匹"。另有《鹤栖堂集》诗、文各3卷,是晚年作品。由于《西堂杂俎》乾隆时因"有乖体例,语多悖逆",被列为禁书,所以其集《四库全书》不收。

折叠编辑本段诗文轶事
清初文人尤侗写过一篇著名的游戏八股文《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收在《西堂杂俎》里,王士禛《池北偶谈》中说:"近见江左黄九烟周星作'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制义七篇,亦极游戏致。" 这篇八股文的最后云:"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缭乱也哉!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盖一转也,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所谓"四壁画西厢",出自明末张岱《快园道古》卷四:邱琼山过一寺,见四壁俱画西厢,曰:空门安得有此?僧曰:老僧从此悟禅。问:从何处悟?僧曰:老僧悟处在"临去秋波那一转"。

话说尤侗的这篇游戏八股传到宫中,康熙见而喜之,读到最后一句"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便对身边的国师宏觉和尚说:"请老和尚下。"宏觉说:"这不是山僧的境界。"当时另一首座和尚也在旁,康熙又问他如何。首座说:"不风流处也风流。"康熙听了哈哈大笑。

折叠编辑本段清史文载
尤侗,字展成,长洲人。少补诸生,以贡谒选。除永平推官,守法不挠。坐挞旗丁镌级归。侗天才富赡,诗文多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每一篇出,传诵遍人口。康熙十八年,试鸿博列二等,授检讨,与修明史。居三年告归。圣祖南巡至苏州,侗献诗颂。上嘉焉,赐御书"鹤栖堂"额,迁侍讲。

初,世祖於禁中览侗诗篇,以才子目之。后入翰林,圣祖称之曰"老名士"。天下羡其荣遇。侗喜汲引才隽,性宽和,与物无忤。兄弟七人甚友爱,白首如垂髫。卒,年八十七。著《西堂集》、《鹤栖堂集》,凡百馀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9: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作者的五位“熟客”  (2017-09-08 06:13:54)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谁,是中国红学最为难以破解的谜,为此曾经出现过很多种说法,涌现出八十多个“曹雪芹”,而没有一个人能够找到可靠的证据。百年“红学”误认为是“曹寅家事”,曹雪芹是乾隆年间的人,然而也是漏洞百出,即使是现在我们否定了“乾隆曹”而确立了“康熙曹”,也是问题重重,让人们更迷茫了。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近年来出现了“吴梅村作者说”这样的丑闻,实在是可悲之极,对于这一丑闻,我在几天的文章进行了揭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本来我们感觉《红楼梦》作者到底会是谁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现在有了转机,在我刚刚出版《红楼梦》的新钞本中有很多证据彻底否定了“吴梅村作者说”,首先此书不叫什么《吴氏石头记》或《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而是就叫《红楼梦》;其次是这个新钞本中提到作者有五个“熟客”,这非常重要,极有可能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作者,我们先看一看这样一条批语的关键内容:

  【雪芹不肯署名,答曰:“何妨假以梅村、醉茶、西村、箨庵、石林缀之乎?众皆系作者熟客。”】

 “熟客”非常容易懂,就是关系很密切的朋友,经常往来,常来的客人,而吴梅村名列其中,所以吴梅村肯定就不是作者了。这里还提到了“醉茶”,此人是谁呢?应该就是冒襄,(1611年4月27日-1693年12月31日),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晚年号“醉茶老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今江苏如皋)人。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谥潜孝先生。有人声称冒襄是《红楼梦》的作者,可从这条批语来看,他也被否定了。




​批语里还提到了“西村”,这是谁呢?经过我反复查找,确认为明末清初的邹漪!关于邹漪的生平,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所知甚少,以下是引用一些前辈出的研究成果:根据相关县志以及《邹氏家乘》的介绍:邹漪,字流绮,号西村,生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卒年不可考。邹漪为邹式金长子,博学多闻,好著述。平生交游多名士,与王士祯等人多有过往,曾为吴伟业、钱谦益之弟子。此外,钱谦益在《启祯野乘序》中说:“邹子,漳浦之高弟”国,可见邹漪还曾求学于黄道周。邹漪生前曾致力于书籍的刊刻,明崇祯十七年(1644),以“柳围草堂”名,刻其所编《启祯野乘》一集,共十六卷,另外还出了大量的书籍。康熙十三年(1674),与父亲变卖居第、筹措资金刻成吴伟业《绥寇纪略》(又称《鹿樵纪闻》)十二卷。书成之后,清廷因其中多有忌讳之语,遂逮邹漪下狱。后邹漪为安徽施润章所营救,得以幸免。同年亦刻有钱谦益之《有学集》五十卷。

 此外,邹漪本人还于顺治年问编刻《明季遗闻》一书。全书共四卷,上起明熹宗天启年间,下讫清顺治初年,对明末清初的动荡现实和频繁的朝代更替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邹漪一生似未参加过科举考试,他把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书籍的刊刻上。今天,我们称邹漪为清初著名的出版家,但在当时,他的行为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不仅如此,邹漪的生活还十分潦倒:“予自遭多难,家徒壁立,图书数卷,亦为虎狼攫取。今孑然一身,行且乞食四方,梨枣之费,悉捐糊口之产,以佐不足。”其拮据之况由此可见。

 在我刚刚出版《红楼梦》的新钞本中的批语中还提到了作者的第四个熟客为“箨庵”,这是谁呢?应该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袁于令。袁于令,原名韫玉,又名晋,字令昭,一字凫公,号箨庵,又号幔亭、白宾、吉衣主人,吴县人。生年不详,约卒于清圣祖康熙十三年,年在七十岁以外。袁于令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名有影响的戏曲家、小说家。他出身吴门仕宦世族,作有十部戏曲作品和一部长篇小说,流传下来的有传奇《西楼记》、《金锁记》、《鹔鹴裘》、杂剧《双莺传》及长篇小说《隋史遗文》,其他的作品已经佚失。袁于令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在十九岁时写成的传奇《西楼记》,得到著名文士汤显祖、吴梅村、洪昇等人的称赞,而他的仕清经历和不拘小节的生活态度,也让他遭受了严厉的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新钞本的批语与“靖藏本”批语的比较  (2017-08-30 06:53:18)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娱乐 杂谈       
我刚刚公布了新发现的《红楼梦》钞本的前八十回的396条批语和几大段异文,亮点非常多,所以我们不应该仅盯着“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故事不放,而是要多多关注一些特别的地方。有一个著名的《红楼梦》藏本叫“靖藏本”,非常遗憾的是这个本子被发现以后很快丢失了,只留下了毛国瑶先生抄下来的很多批语,成为“红学”研究的非常重要的资料,在“靖藏本”在第六十七回里有一条批语,然而这条批语错乱不堪,我们结合前后的原文看一看:




且说薛姨妈闻知湘莲已说定了尤三姐为妻,心中甚喜,正是高高兴兴要打算替他买房子,治家伙,择吉迎娶,以报他救命之恩。忽有家中小厮吵嚷“三姐儿自尽了”,被小丫头们听见,告知薛姨妈。薛姨妈不知为何,心甚叹息。正在猜疑,宝钗从园里过来,薛姨妈便对宝钗说道:“我的儿,你听见了没有?你珍大嫂子的妹妹三姑娘,他不是已经许定给你哥哥的义弟柳湘莲了么,不知为什么自刎了。那柳湘莲也不知往那里去了。真正奇怪的事,叫人意想不到。”宝钗听了,并不在意,〖靖本:宝卿不以为怪虽慰此言以其母不然亦知何为□□□□宝卿心机余已此又是□□(不解,前四字看不清后两字蛀去)〗便说道:“俗语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日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回来几个月了,妈妈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 




这条批语确实让人很困惑,文字这么乱,而且还被虫蛀了,这可怎么办?有人对此批进行了校正:

【靖藏:宝卿不以为怪。虽慰此言,以其母不然,亦知何为(前生命定)。宝卿心机,余已此又是(一叹)!】 

实在是不知所言!然而在我刚刚公布的《红楼梦》的钞本中,在同样的位置上,有一条批语,是这样写的:

〖宝卿此时作媒何为岂不怪哉虽其母亦以言慰颦卿余不以为然知此又是宝卿心机〗

字数居然与“靖藏本”上的这条批语一样!如果加上标点是这样的:

〖宝卿此时作媒,何为?岂不怪哉?虽其母亦以言慰颦卿,余不以为然,知此又是宝卿心机。〗




仔细体现会发现,“靖藏本”这条混乱不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批语,应该就是这个我刚刚公布的《红楼梦》新钞本中的这条批语,而且非常通顺!实在是让人兴奋!最为奇特的是还告诉了我们“靖藏本”这条批语中有一个字抄错了,把“岂”抄成了“已”,“靖藏本”中的这条批语的最后两个被虫蛀的字应该为“颦卿”,另外四个被虫蛀的字应该为“知此”和“作媒”,如果不知道这几个字,无论如何校正也无济于事。

然而这里面有个非常奇怪的问题,因为在第六十七回里并没有宝钗作媒呀?也没有薛姨妈“以言慰颦卿”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条批语出现在第六十七回是有问题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感觉这条批语应该出现在第五十七回,也就是“慈姨妈爱语慰痴颦”的故事里,对于这一点我们还需要仔细研究。

这条批语的亮点不但在于破解了“靖藏本”这条极为错乱的批语,也让我感觉《红楼梦》钞本与“靖藏本”的关系非常不一般。在第六十七回的回前还有一条错乱的“靖藏本”批语:

〖靖批:四撒手乃已悟是虽眷恋却破此迷关是必何削发埂蜂时缘了证情仍出士不隐梦而前引即秋三中姐〗




实在是越看越晕,有专家对这条混乱的批语进行了反复整理,结果如下:

〖靖:末回“撒手”,乃是已悟,此虽眷恋,却破迷关,是何必削发。青埂峰时缘了证情,仍不出士隐梦,而中秋前引即三姐。〗 

大家仔细看,批语一开始的“四”没有办法解释,于是有专家猜测应该是个“回”字,而且又无端加上了一个“末”字,于是成了“末回”,这给了我们极大的误导,因为《红楼梦》的末回绝不是“撒手”的故事,应该是“情榜”,不可能又“撒手”出家又发布“情榜”,太乱了。还有人认为应该是“后回”或“此本”,总之这下“四”字让人很是困惑。我们再看我刚刚公布的《红楼梦》钞本中的为条批语:

【此时虽眷恋,却撒手,非四大皆空,是破迷关,乃是已悟,何必削发,中秋诗后青埂峰证了情缘,仍不出士隐梦,而前引即三姐。】




相当的精彩!内容非常有深度,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原来是“非四大皆空”呀!“靖藏本”少了几个字。而且“中秋”二字安排得非常合理,告诉了我们“靖藏本”这条批语少了一个“诗”字,如果这个刚刚公布的《红楼梦》钞本为现代人伪造的,那实在是太高明了,伪造得比那么多专家都厉害!我们再看看第四十一回的一条“靖藏本”的批语:

〖靖批: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

看着同样令人费解,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校为:

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各示劝惩,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

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红颜固〔?〕屈从枯骨,不能各示劝惩,〔岂〕不哀哉。




著名“红学家”戴不凡校为:

〔乃〕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屈从,各示劝惩,〔岂〕不哀哉。红颜固〔不〕能不〔化为〕枯骨〔也〕,〔叹叹〕!

我们再看我刚刚公布的《红楼梦》钞本中的这条批语是怎么写的:

【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客示劝惩,红颜固能不屈从枯骨,不哀哉。】

当然这个应该是最优的,没有半点牵强!只不过把“客”字抄成了“各”字。我们再看看第五十三回回前的一条错乱的“靖藏本”的批语:

〖靖前:祭宗祠开夜宴一番铺叙隐后回无限文字亘古浩荡宏恩无所母孀兄先无依变故屡遭不逢辰心摧人令断肠积德子孙到于今旺族都中吾首门堪悲英立业雄辈遗脉孰知祖父恩(在“祖父恩”之后,稍隔数字尚有“知回首”三字——毛国瑶原注)〗




给人感觉也挺晕的,杨传镛先生校后是这样:

祭宗祠,开夜宴一番铺叙,隐后回无限文字。浩荡宏恩,亘古所无。先兄生(原作 知——杨传镛原注)不逢辰,孀母无依,屡遭变故,回首令人肠断心摧!

戴不凡先生曾对批语作过校读。并将它分成为三段:

第一段——

祭宗祠,开夜宴,一番铺叙隐后回无限文字。

戴先生认为,这第一段是第53回的回前眉评。

第二段——

亘古浩荡宏恩(中间目蛀脆补衬原因,致有缺页缺行——戴不凡原注)……当知回首。




戴先生认为,这第二段是批“积德子孙到如今”一诗的眉评。对第三段,戴先生有两种校读,而意思相近,所以这里只录其一:

 母兄先[卒],[己同守]孀,[投奔]无所,[四顾]无依,[生]不逢辰,变故屡遭,令人肠断心摧!([]内的文字为戴先生所增。)

戴先生说,他是凭借补葺加衬过几百册明版旧书的经验,明乎修补旧书时错简的规律,才作上述校读的。霍国玲女士校成了一首长诗:

祭宗祠,开夜宴,一番铺叙,隐后回无限文字。今回首——

亘古浩荡无洪恩,

屡遭变故不逢辰。

兄亡母孀无所依,

令人断肠亦摧心。

积德于今到子孙,

都中望族首吾门。

堪悲立业英雄辈,

遗脉熟知祖父恩。




应该说霍国玲女士校得很不错了,我们再看我刚刚公布的《红楼梦》钞本中的这条批语是怎么写的:

【祭宗祠,开夜宴一番铺叙,隐后回无限文字。忆往昔,宏恩浩荡亘古无。母孀兄失无所依,屡遭变故不逢辰,令人肠断更心摧。积德于今到子孙,都中旺族首吾门。堪悲立业英雄辈,遗脉熟知祖父恩。】

似乎到“令人肠断更心摧”一句还不是诗的内容,后面四句确实是一首诗,总之这个才是让人最明白的。然而“宏恩浩荡亘古无”与霍国玲女士校的“亘古浩荡无洪恩”意思完全相反,这可能是因为霍国玲女士太想把这几句纳入诗中了,实际上不是诗中的内容。

从刚刚公布的《红楼梦》钞本中的批语与“靖藏本”中的文字进行比较,不但破解了很多困惑我们多年的疑问,也明白了这个新钞本似乎与“靖藏本”关系密切。也正是因为“靖藏本”批语的极度错乱,才证明了这个《红楼梦》钞本的真实性是高度存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9: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风月宝鉴+魔镜大观+】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王晓丰(V哥掰谎)解红楼梦之中国古代的魔镜大观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8-10-17 05:52:29)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教育 娱乐        
《红楼梦》中有一些神话故事非常有趣,比如贾瑞的故事就是这样,此人非常执着,居然看上了王熙凤,似乎是爱到了骨髓里。结果他由于调戏王熙凤而被狠狠地教训了两次,浑身还被浇了大粪,还在腊月的冬天里活活地冻了一宿,差点没被冻死,于是病倒了。然而这样的打击没有浇来贾瑞心中的欲火,还是天天躺在家里想女人,满脑子不堪的画面,而且他还有一些非常不好的习惯,书中介绍说他“未免有那指头告了消乏等事”,这肯定非常伤身,于是他很快病倒了,眼看着小活不保,他非常的着急。这个时候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给了贾瑞一面“风月宝鉴”,也就是一面正反两面都可以照人的镜子,道人告诉他如果想治好病的话,需要照这面镜子的背面,千万不可照正面,三天以后病就会好了。贾瑞往镜子背面一看,看到了一个骷髅,吓得他要死,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忘了道人的叮嘱,往镜子的正面里一看,居然看到很多香艳的画面,看到凤姐在里面向她招手,于是他的魂魄飘了进去,与凤姐云雨了起来,这让他痴迷于其中,三番五次以后,很快要了小命。贾瑞的爷爷大怒:

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跑来,喊道:“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去了。红楼梦


这面镜子很神奇,曹雪芹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呢?其实古人关于镜子的类似的故事很多,一个个都非常神奇,比如明陆粲《庚巳编》卷四之《辟疟镜》有这样一个故事:

吴县三都陈氏,祖传古镜一具,径八、九寸,凡患疟者执而自照,必见一物附于背,其状蓬首黧面,糊涂不可辨。一举镜而此物如惊,奄忽失去,病即时愈。盖疟鬼畏见其形而遁也,世以为宝。至弘治中兄弟分则剖镜各得其半,再以照疟,不复见鬼矣。

红楼梦


照这面镜子居然可以治疟疾!有点象现在的X光或红外线理疗仪,可以治病。再比如宋洪迈《夷坚志》之《上饶徐氏女》,讲的是姐妹二人中姐姐去世时将镜留予其妹,妹以镜照面:

忽施脂粉涂泽……人问其故,日:“姐姐见在镜子里唤我,须著随他去。”皆惊而来视,初无所睹。遂对之笑语,惘然如狂痴。装才毕,觉头眩,顷刻而亡。

跟贾瑞一样,这个女子也是照镜子而死的,只是原因不同,并不是因为看了里面不堪的画面而死的。在唐代杜光庭的《录异记》卷八中,也记载有神奇镜子:

又一墓在咸阳原上,既人得镜,两面可照人。鼻在侧畔,背面莹洁如新,磨毕以面照之,如常无异;以背照之,形状备足,衣冠俨然而倒立也。红楼梦

这面镜子居然也是正反两面皆可照人,只是背面看到的不是骷髅,是倒象,类似于现在的哈哈镜。在清代也有类似的故事,比如慵讷居士《咫闻录》卷一之《阴阳镜》,就是两面镜。渔人网得一石匣,里面有一小镜:

正面照之,见天地人物,昆虫草木。反面照之,见阴曹十八层地狱,剑树刀山,牛鬼蛇神,尽在其中。相视诧异间,忽雷电合章,风雨交作,人乃变色,头目昏晕,跌入水中,镜亦随手而坠,没水求之,杳不可得。

其匣上有“阴阳镜匣”四字,这类似有点象“风月宝鉴”了,只不过正面是人间,反面是阴间的现场直播,跟正面是美女的画面、背面是骷髅的画面差不多,可能会更吓人。很有可能古人对镜子可以看到影像感觉很神奇,所以在此基础上编出各种神话段子来,非常有趣。曹雪芹应该看过不少类似的故事,所以创作出了贾瑞的故事。实际上贾瑞的故事并不只是个类似的故事,作者借机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这更给《红楼梦》增添了一些神秘的色彩。仔细想来也很有意思,贾瑞的风月宝鉴似乎有点我们现在用的手机,贾瑞照镜子看里面的镜头,就象我们现在用手机看各种片子似的,看来作者的想象力相当丰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9: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晓丰(V哥掰谎)解红楼梦之紫禁城中的超级大柜子  (2018-10-17 05:53:09)
标签: 历史 文化 娱乐 杂谈 教育       
这个周末很有收获,我在家看中央台CCTV9的纪录片频道,其中有个节目叫《我在故宫修文物》,于是看了第一集,感觉挺有趣的,本来只当个电视节目来看,在看到故宫里的工作人员修理慈宁宫的家俱的时候,忽然我老婆说:“快看,这个柜子,这么高,修理居然要用梯子!”一句放提醒了我,看来我老婆反应很快,她立刻联想到了《红楼梦》中的情节,我听了很兴奋,赶紧拿手机拍下了几张照片。可惜的是拍的太少了,有机会得找到这个片子,下载下来仔细看看,因为关于柜子的内容重要,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候,在第四十二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刘姥姥念佛道:“人人都说大家子住大房。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那柜子比我们那一间房子还大还高。怪道后院子里有个梯子。我想并不上房晒东西,预备个梯子作什么?后来我想起来,定是为开顶柜收放东西,非离了那梯子,怎么得上去呢。如今又见了这小屋子,更比大的越发齐整了。满屋里的东西都只好看,都不知叫什么,我越看越舍不得离了这里。”


这样高这样大的柜子确实罕见,至少我们在生活中很少能够见到。在古代,普通官员的家庭和富人的家里.根本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柜子,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官员的家庭房屋建筑的高度是有严格规定的,如果建的太高,那就属于逾制,是要被杀头的。所以这么高的柜子只能是出现在皇宫,然而我们每次到北京紫禁城参观的时候,出于对文物保护的需要,我们不能进入每个宫殿的里边,只能从窗口往里窥视,看不清里面的这些家具的细节,.所以非常遗憾,更没有看到过登梯了修理这些家具的场面。而《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第一集里居然有这样的镜头,实在是让人意外,终于找到了可以验证贾家的柜子与皇宫的柜子相似的真实画面了!

贾家这样高大的家俱,肯定需要有高大的房屋来与之相匹配,否则怎么能装下。所以作者这是作者变相暗示我们贾家的建筑相当的高大,让我联想到贾家的原型,这足以说明作者对皇宫是了解的,很有可能是有这样的生活的。然而《红楼梦》读书300多年来,读者都是劳苦大众,所以对这个描写根本没有看懂,以至于漏掉了这么大的一个线索。除皇宫以外,一般人家的家具,高度应该都不会超过两米,即使是官员家也是这个情况,不然肯定装不下。


 

试想,刘姥姥一个乡下的农民,一个穷婆子,在她看到皇宫这样高大的建筑,这样高大的家俱以后,自然是非常的吃惊,所以说她说出来的话非常有意思,出现了很多笑料。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对比,还产生了非常有趣的喜剧效果,然而作者在其中又藏了一些秘密,等待着我们去看懂。

在《红楼梦》还重点描写了钟表,刘姥姥看到了贾家的一个大座钟,以后表现的非常好奇,尤其是最下面坠着一个摇来摇去的秤砣,感觉非常奇怪。除此以外,书中还多次提到的大座钟,甚至还有怀表,宝玉就有一个核桃般大的金怀表,要知道在康熙年间一般人家是不可能有这些钟表的,而主要都是在皇宫之中。在那个时期的文艺作品里,除了《红楼梦》以外,还没有其他的作品提到过钟表。在《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片中也有修复钟表的内容,然而修复的这个钟表相当的高大,非常的复杂,上面有很多机械动物,都是立体的鸡鸭鹅等,每到报时的时候,不但发出声响,这些动物还开始动起来,显然这样的做主是非常高档的,遗憾的是在《红楼梦》中没有这样钟表的描写,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有一种可能不能排除,《红楼梦》的作者虽然有在皇家生活的经历,然而他生活的时间是在明朝,那个时候钟表还不是那么先进,花样也不是很多。而到了康熙年间,钟表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洋人,当他们了解了,中国皇族非常酷爱钟表,于是就造了各种高档的钟表,送到中国来,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两个时代的差异,我个人感觉这个推理是有一定道理的。建议大家抽空看看这个纪录片,相信还有可能找到与《红楼梦》相关的一些细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9: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晓丰(V哥掰谎)解红楼梦之宝玉到底有多大?  (2018-10-17 06:03:48)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教育 娱乐       
《红楼梦》中人物的年龄一直是一笔糊涂账,主人公贾宝玉的年龄更是乱七八糟的,让人晕头转向,比如红学家周汝昌就认为宝玉初试云雨情的年龄应该是八岁,然而有人指出八岁的小孩怎么可能梦遗呢?而书中的宝玉给人感觉时大时小,有的时候小的让人觉得可笑,然而有的时候又显得非常的成熟,引经据典,说出的话来一套一套的,我们现在很多成年人都显得有学问,宝玉到底有多大呢?我们看看这样几处描写,在第二十三回提到:“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识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做出的,抄录出来,各处称颂。”宝玉的年龄忽然又变小了一些,实际上我们一直感觉宝玉应该十五六七岁的样子,甚至应该更大。到了第二十五回癞头和尚说:“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这还是指宝玉这个时候十三岁。在第二十四回里贾芸出场了:
贾琏笑道:“好不害臊!人家比你大四五岁呢,就替你作儿子了?”宝玉笑道:“你今年十几岁了?”贾芸道:“十八岁。”




这样算来宝玉应该十三、四岁。然而这么小的年龄就写了那么多诗,根本不像是没有学问的样子,我觉得他的学问比贾政要高多了,所以贾政恨他恨得咬牙切齿,骂他不读书,这显得非常的奇怪,在第17回里,宝玉曾经在大观园大展诗材,令人刮目相看,在78回里更是写了两个经典的文章,一个是为林四娘写的《姽婳词》,另一个是,为晴雯写的《芙蓉女儿诔》,感觉不喝个几十年墨水是写不得这么高深的文章,宝玉这个时候才十三四岁的样子,这实在是太夸张了,怎么会这么有才呢?这个年龄也就是初中的水平,记得我小的时候,连作文都写不利落,就更奇怪了,在这一回里贾兰和贾环也都写了诗,有这样的描写:
众幕宾看了,便皆大赞:“小哥儿十三岁的人就如此,可知家学渊源,真不诬矣。”贾政笑道:“稚子口角,也还难为他。”

说明贾兰已经13岁了,那宝玉多大呢?宝玉怎么也要比他大吧?我们接着看到,贾环爷写的诗,然后有这样的内容:

众人道:“更佳。倒是大几岁年纪,立意又自不同。”贾政道:“还不甚大错,终不恳切。”众人道:“这就罢了。三爷才大不多两岁,在未冠之时如此,用了工夫,再过几年,怕不是大阮小阮了。”


 

这一下就得让我们凌乱了,这个时候宝玉至少得15岁,不然怎么能够成为贾环的哥哥呢?然而这样说也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因为贾环有一个姐姐,就是探春,然而探春,又称宝玉为哥哥,这说明探春怎么也得比贾环大一岁,也就是说探春应该至少16岁,宝玉就得十六岁,不然的话就不能成为探春的哥哥,探春与贾环总不会是龙凤胎吧?谈的话照一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一年之内同时生两个孩子,而且还是有问题,在宝玉写的芙蓉女儿诔中有这样的话:

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庚双夹:方十六岁而夭,亦可伤矣。〗〖靖眉:十六而夭伤哉〗

也就是说晴雯有16岁了,宝玉也是16岁,两个人应该同岁,而在第63回里描写到:
大家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同庚,黛玉与他同辰,只无同姓者。芳官忙道:“我也姓花,我也陪他一钟。”

宝玉一直称袭人为“姐姐”,在第六回介绍了袭人的年龄:“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也就是说,晴雯应该比宝玉大两岁,在第78回,宝玉就应该是14岁,这样的话贾环都要比宝玉大,反正宝玉的年龄是越算越乱,咱们也算不明白,其实不仅是宝玉,书中的人物的年龄就没有一个能够精准的计算出来的,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实在是剪不断,理还乱,那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关于这一点,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终于有了重大的发现,我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出版一本,关于《红楼梦》成书的书,非常有内涵,甚至可以称为中国红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中对人物的年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找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还解决了苏州很多其它的矛盾,应该破解了《红楼梦》中绝大多数的疑难杂症。

分享:
0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1047)┊ 收藏(0)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王晓丰(V哥掰谎)解红楼梦之宝钗送的燕窝里有毒吗?
后一篇:王晓丰(V哥掰谎)解红楼梦之关于湘云的古怪理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9: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晓丰(V哥掰谎)解红楼梦之宝玉几岁开始遗精的?  (2018-10-17 06:24:05)
标签: 历史 文化 娱乐 杂谈 教育       
 著名红学大师周汝昌曾经公布他研究的“红学年表”,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然而也有人提出了疑议,比如第五回里宝玉初试云雨情到底应该是几岁呢?按周汝昌的研究成果,宝玉这个时候应该是八岁左右,也就是红楼纪年第八年,然而八岁就能梦遗实在是太夸张,实在是太小了,我查了一下相关的医学结论:据北京市1980年对1801名男生的调查,首次遗精的最小年龄为12岁,至18岁时97%的男生已有首次遗精发生。就算宝玉生活得再好,再锦衣玉食,发育得再早,能发得过今天的孩子们吗?所以宝玉八岁遗精确实不合常理,那第五回的故事到底宝玉是几岁呢?在第二十三回里提到“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和第二十五回里提到的“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说明第五回应该是在十二三岁之前,在第二回里提到宝玉七八岁,所以第五回应该是在这个年龄之后。然而这就有问题了,为什么呢?在第五回以后,有秦可卿和秦钟的故事,秦可卿死在了什么时候呢?先描写的是秋天,在第十一回里还有一段景色的描写: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翻,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这是在宝玉遗精之后的秋天里,在第十一回里提到了“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秦可卿对自己的病情非常绝望,提到:“好不好,春天就知道了。如今现过了冬至……”“我自想着,未必熬的过年去呢。”看样子她活不了几天了,秦可卿的“脸上身上的肉全瘦干了”,马上就要咽气的感觉。
可这个时候出现了贾瑞的故事,他先是被狠狠地被凤姐戏弄了两次,差点被冻死,于是病到了,接着贾瑞“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倏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这应该又过了一年多,中间前后应该过了两次年,到了第三年的春天,然而这个时候秦可卿居然还没有死,她不但挺过了那一年的冬天,坚持了很久,比贾瑞活的都长久,这个时候提到“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重危了,在第十三回秦可卿终于死了,生命力确实顽强。秦可卿死后,贾家大办丧事,第十四回里是这样介绍的:

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

这说明已经到了秋天了,然而后不久忽然传来元春才选凤藻宫之事,接下来建大观园,建了多久呢?在第四十二回里黛玉说过:

 

黛玉道:“论理一年也不多。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




建了这么久,然后在第十七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个时候应该是夏天,各种植物非常茂胜,后来元春是在之后这一年的正月十五省亲的,省亲结束以后还是冬天,到了第二十三回和第二十五回的时候是这一年的春天,这样算来,距离第五回得有四五年的时间,往回一算,确实在第五回的时候宝玉八岁左右,可这么小怎么回遗精呢?这也太早熟了吧?宝玉真是神人!到了第六回里,宝玉与袭人初试云雨情,袭人有多大呢?在第六回介绍了袭人的年龄:“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袭人才十岁,这么小就跟宝玉做这样的事,是不是太过份了?奇怪的是宝玉一直与袭人关系密切,可几年下来居然没有给宝玉生下一男半女,不然的话宝玉后来也不能轻易将赶走。在第八回里袭人还与宝玉关系暧昧呢:
宝玉嘻嘻的笑道:“又哄我呢。”说着又问:“袭人姐姐呢?”晴雯向里间炕上努嘴。宝玉一看,只见袭人和衣睡着在那里。

 


然而自从王夫人给袭人加了薪并提拔成为准姨娘以后,她一下子装起了高雅,不再与宝玉亲密,以至于错过了大好的生孩子的机会,最后被宝玉赶出了贾家,实在是可惜。

相比之下,秦钟更夸张,在为似乎他比宝玉要小,因为他生得比宝玉矮一些,最多两个人同年,而他这么小居然发育得也很早,在秦可卿出殡的时候,他居然这么小就知道与小尼姑智能儿乱搞了,不想透支了身体,最后早亡了,可见书中的角色都比较早熟。

分享:
1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3125)┊ 收藏(0)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王晓丰(V哥掰谎)解红楼梦之作者傅山说的漏洞
后一篇:王晓丰(V哥掰谎)解红楼梦之薛家有多寒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9: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晓丰(V哥掰谎)解红楼梦之薛家有多寒酸?  (2018-10-17 06:28:26)
标签: 杂谈 娱乐 文化 历史 教育       
《红楼梦》里有著名的四大家族,而且极为富贵,在第四回里特意通过门子的话对这四家的情况进行了极为夸张的介绍,其中提到了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里提到了本省最为著名的四家,其中史家和王家的情况在书中没有进行具体介绍,只有贾家和薛家。贾家的情况确实相当厉害,我们从书中看到了其极为奢华的描写,让人相当吃惊,虽然没有到白玉为堂金作马的程度,但也差不了太多。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品味薛的家的情况就会发现并没有到这样的程度,冷子兴还说:

“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所以绰号叫作‘护官符’。”




问题是薛家确实没有到这样的程度,我们从薛家的情况来看,与贾家真是没有办法比,贾家真是“人满为患”,贾家的主子有数的那么几个,更多的是下人,到底有多少人呢?在第五回里宝玉跟警幻仙姑这样说过:

“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

几百个自然应该不止两百个,而这只是女孩子,除此以外还应该有很多婆子,贾家的男下人也应该不少,粗略算起来应该至少有五百人以上,然而在第六回里介绍说:
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

数量一下子少了很多。在第十四回里描写秦可卿死后,凤姐协理宁国府的时候给下人安排工作,她是这样说的:

 

“这二十个分作两班,一班十个,每日在里头单管人客来往倒茶,别的事不用他们管。这二十个也分作两班,每日单管本家亲戚茶饭,别的事也不用他们管。这四十个人也分作两班,单在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茶供饭,随起举哀,别的事也不与他们相干。这四个人单在内茶房收管杯碟茶器,若少一件,便叫他四个人描赔。这四个人单管酒饭器皿,少一件,也是他四个人描赔。这八个人单管监收祭礼。这八个人单管各处灯油、蜡烛、纸札,我总支了来,交与你八个,然后按我的定数再往各处去分派。这三十个每日轮流各处上夜,照管门户,监察火烛,打扫地方。这下剩的按着房屋分开,某人守某处,某处所有桌椅古董起,至于痰盒掸帚,一草一苗,或丢或坏,就和守这处的人算帐描赔……”

有人统计过,凤姐直接点到的一共有一百三十四人,这仅是宁国府一府的下人,而且这还不是全部,因为凤姐还提到了“剩下的”。实际上荣国府的规模要比宁国府大多了,下人更得多了。在第五十二回里麝月这样说过:

“家里上千的人,你也跑来,我也跑来,我们认人问姓,还认不清呢!”




这样看来“三四百丁”确实说得有些保守了,然而“上千”是不是太多了?薛家有多少下人呢?少得实在是可怜,在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的情节里,贾家上上下下集体出动,描写了带的下人有很多,而薛家的情况比较寒酸:

薛姨妈的丫头同喜、同贵,外带着香菱,香菱的丫头臻儿。

另外再加上宝钗的丫头莺儿,也就这么几个,这样的富贵怎么可能跟贾家相比呢?怎么可能是“珍珠如土金如铁”呢?充其量也就是个地主老财的程度,而且是那种普通的地主老财,最多是在京城里有几处买卖而已,最突出的是在第四十七回薛蟠被柳湘莲暴打一通以后,薛蟠很长一段时间不好意思出来见人,那怎么办呢?有这样的描写:
 

展眼已到十月,因有各铺面伙计内有算年帐要回家的,少不得家内治酒饯行。内有一个张德辉,年过六十,自幼在薛家当铺内揽总,家内也有二三千金的过活,今岁也要回家,明春方来。因说起“今年纸札香料短少,明年必是贵的。明年先打发大小儿上来当铺内照管,赶端阳前我顺路贩些纸札香扇来卖。除去关税花销,亦可以剩得几倍利息。”薛蟠听了,心中忖度:“我如今捱了打,正难见人,想着要躲个一年半载,又没处去躲。天天装病,也不是事。况且我长了这么大,文又不文,武又不武,虽说做买卖,究竟戥子算盘从没拿过,地土风俗远近道路又不知道,不如也打点几个本钱,和张德辉逛一年来。赚钱也罢,不赚钱也罢,且躲躲羞去。二则逛逛山水也是好的。”心内主意已定,至酒席散后,便和张德辉说知,命他等一二日一同前往。

薛家的大少爷要亲自外出做买卖,这样的人家能有多富贵?贾家的大少爷宝玉有可能这样吗?别说宝玉了,连宝玉的丫头麝月对银子都不太了解,这样的人家有多富贵?所以薛宝钗死活想嫁宝玉不仅是因为看上了宝玉的个英俊的少年公子,也是薛家人看上了贾家的富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9: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晓丰红楼梦研究:贾瑞爽死之谜  (2019-02-13 09:34:55)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娱乐 杂谈       
在《红楼梦》的第十二回里有一段很有名的关于“风月宝鉴”的故事,充满了神话色彩,也非常有意思。讲的是贾家宗族中一个叫贾瑞的猥琐青年,二十来岁之人,尚未娶亲,正值青春发育期,天天想女人,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事。而万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色胆包天,千方百计地想占荣国府的大管家王熙凤的便宜!真是活得不耐烦了。




凤姐多次受到他的性骚扰,气愤之急,于是狠狠地戏弄了他两次,让他吃到了苦头。而凤姐的目的还是为了对他进行警告,让他打消邪念,并没想真的置他于死地,也算是做得仁致义尽了。没想到贾瑞这小子不思悔改,继续痴迷于男欢女爱这类淫邪之事,脑子里总是想着跟凤姐嘿啾,结果搞得他病入膏肓,吃了无数的药也不见效果,眼看就要小命不保,就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个跛足道人主动来给他治病,并送给了他一面“风月宝鉴”,也就是镜子,并叮嘱贾瑞:

“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

这把“风月宝鉴”居然分正反两面,而且反面也可以照,但跛足道人不让贾瑞照正面这个要求太奇怪了,因为人都有好奇心,越是不让做的事情,大家越想去做,就跟亚当和夏娃不听上帝的话而偷吃禁果一样,要不说好奇害死猫呢,这回死的不是猫而是贾瑞,于是接下来贾瑞的的故事很离奇:

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些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账,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到了床上,“嗳哟”了一声,一睁眼,镜子从手里掉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贾瑞自觉汗津津的,底下已遗了一滩精。心中到底不足,又翻过正面来,只见凤姐还招手叫他,他又进去。如此三四次。到了这次,刚要出镜子来,只见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贾瑞叫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只说了这句,就再不能说话了。旁边伏侍的贾瑞的众人,只见他先还拿着镜子照,落下来,仍睁开眼拾在手内,末后镜子落下来便不动了。众人上来看看,已没了气,身子底下冰凉渍湿一大滩精,这才忙着穿衣抬床。




贾瑞居然爽死了!这太让人意外了。而他不听劝告看镜子正面中的色情影像的描写,更是让我们这些二十一世纪的人忍俊不禁,因为这实在是很象现在我们看到的“岛国影片”了,而“风月宝鉴”这面镜子不正象我们现在天天看到的手机或平板电脑之类的东西吗?这也让我们感觉作者实在是太有想象力了,从这一点上来看“曹雪芹”也算是个预言家,一个科幻大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三百多年前的作者用如此高超的创意写出来的这段奇怪的情节,难道是为了告戒今天的人们用电脑、手机或IPAD的时候宁愿看充满骷髅一类的恐怖片,也不要看AV吗?作者是想以此来警告那些天天沉迷于AV的人吗?

有人曾诟病是王熙凤害死了贾瑞,我感觉这不公平,贾瑞是自己不听道士的话非要看AV看死的,关凤姐什么事呀?贾瑞精尽人亡以后,他的爷爷贾代儒的表现也很有意思,大家一定要仔细品味一下:

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跑来,喊道:“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去了。

于是贾瑞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这个情节实在是太离奇古怪了,在书中前前后后也没有个呼应,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显得孤零零的,让人实在搞不懂作者为何要创作这样一个角色,这里面有几个疑问值得我们大家思考:

疑问一、我们都知道《红楼梦》一书有好几个书名,其中一个名字就叫做《风月宝鉴》,而作者为什么会用这个故事里的这么一个不太起眼的道具来做如此精彩的这本小说的书名呢?相比之下《红楼梦》、《石头记》、《金陵十二钗》和《情僧录》这几个书名都有一定的概括性,作为书名显得都很恰当。而《风月宝鉴》这个书名是来自贾瑞的故事,但感觉好像没有这样的概括性,可却成了这本书的书名之一,这是什么呢?

疑问二、“风月宝鉴”正反两面都可以照人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而书中出现的那个道士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一定要贾瑞看“风月宝鉴”的反面呢?“风月宝鉴”这个“仙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来历呢?为什么只匆匆出现一次就再没有出场了呢?




疑问三、“风月宝鉴”正面看是很AV的画面,而照反面看到的是骷髅,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两种情况有什么象征意义吗?为什么道士说看反面才能看好贾瑞的病呢?

疑问四、贾瑞丢掉性命以后,他的爷爷贾代儒大怒,命人毁掉这面镜子。试想如果想毁掉一面镜子,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摔、砸、踩这样的暴力手段,这些方法简单、直接也最方便有效,也很解恨,然而贾代儒这些方法却都没有采用,居然让人将其架上火来烧!试想无论“风月宝鉴”是铜镜还是玻璃镜,“烧”这种方法都不是最好的,那为什么作者要这样设计毁掉这个镜子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5 01:40 , Processed in 0.0470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