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79|回复: 384

天破惊石系列之五=====九凤为谁鸣?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859
发表于 2022-4-29 08: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破惊石系列之五=====九凤为谁鸣?【王承恩+】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3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王承恩
(明末宦官)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9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王承恩(?-1644年4月25日 [1]  ),明末宦官,北直隶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邢台)人,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甲申之变李自成攻入北京时,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景山)。 [2]  
南明弘光帝闻之,赐谥忠愍。



本    名王承恩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北直隶邢台县(今河北邢台) 逝世日期1644年4月25日 [1]  主要成就与崇祯皇帝殉节煤山
目录



王承恩人物生平编辑 播报
王承恩,太监曹化淳名下也(《酌中志》一说刘克敬名下),累官司礼秉笔太监。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阙,帝命承恩提督京营。是时,事势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贼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官,备亲征。夜分,内城陷。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福王时,谥忠愍。本朝赐地六十亩,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侧。摘录:《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宦官二。 [3]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帝朱由检由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周赏亭下边的歪斜的老槐树上。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中午,李自成进入皇宫,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崇祯尸体在树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发现,被停放在东华门外,装入柳木棺内。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福王时,谥忠愍。承恩后为清朝康熙皇帝所称颂,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 [4]  

王承恩墓碑编辑 播报
刘瑾魏忠贤相比,王承恩的殉葬光辉得多。在一个朝代即将覆亡、几十万人“解甲”的时候能够护佑君主,不畏强敌,这表现了强烈的忠贞性格。于是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意义。
清朝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入主中原。开国皇帝顺治在为崇祯皇帝发丧的同时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将他葬在崇祯皇帝思陵门外,让他“守护”皇陵。
现存的王承恩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墓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通石碑。王承恩墓坐西朝东,东侧第一通碑高2米,正面由吴下倪钦题行书刻“王承恩墓”。此碑最令人称道之处是其基座四周浮雕十分生动,表现题材为“龙马负书”、“犀牛望月”等神话传说。第二通碑高4米,螭首龟趺,碑首有“敕建”字样,碑文800字,为清顺治帝(顺治17年)亲自撰写。紧靠墓前的碑高2米,螭首方趺,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碑文240字,是顺治二年营建思陵时,顺治帝为褒奖王承恩“贞臣为主,捐躯以从”撰写的。

王承恩故里编辑 播报
王承恩籍贯是河北省邢台市,故里在邢台市邢台县白岸乡白岸口村。白岸口村地处太行深山区,坐落在邢台路罗川南支北岸,邢左公路从村中通过。村原名口当,明初王姓迁来定居,后因村据白岸沟口,改称白岸口,此村是王承恩的故乡。村民家谱有载。据村中记载,李自成进京,大明灭亡后,清军官兵多次来村调查察询王承恩,王承恩家人怕受株连,不敢承认其是该村人,故此《明史》记有王承恩官职,而无籍贯。 [5]  

王承恩相关作品编辑 播报
《明末遗恨》:京剧传统剧目,周信芳抗战时编演之振亡名剧。
《明末风云》:陈良平饰演王承恩
《江山风雨情》:王刚饰演王承恩
电视剧(帝女花):蔡康年饰王承恩
唯一葬在明十三陵的太监,死前为崇祯解梦,死后陪崇祯长眠
原创|发布:2018-11-19 20:10:54    更新:2018-11-19 20:10:54
阅读 974763

崇祯上吊后的第三天,投降的太监才发现了他的尸体,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清朝入主中原后,多愁善感的开国皇帝顺治听说了王承恩忠君爱国的感人事迹后,下旨为王承恩树碑立传,亲自撰写了碑首的“敕建”字样和“御制旌忠”四字,并将他葬在崇祯帝思陵门外。
明朝末年,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腐朽没落的明王朝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统领的几十万陕北大顺军围攻了京城,提督京营的太监王承恩仍“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十八日晚,朝中大臣如鸟兽散,崇祯帝由贴身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今北京景山)。十九日凌晨,崇祯帝重返皇宫,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只剩他孤家寡人一个。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景山公园
最终,崇祯帝怀着满腔的悲愤、无助与绝望,自缢于煤山半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脖老槐树上。随后,王承恩义无反顾地吊死在旁边的海棠树上,以死殉国,可见其对崇祯帝和大明朝的忠心耿耿,其“贞臣为主,捐躯以从”的悲壮之举令人动容和钦佩。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李自成包围北京城时,同样深得崇祯帝赏识和信任的太监曹化淳,杜勋等人却假传圣旨,逮捕守门将领,开关迎敌投降李自成,此等卖国求荣、不仁不义之人难免为后人唾弃。

崇祯皇帝和王承恩上吊
关于崇祯的心腹太监王承恩,在《明季北略》里还有这样一件有趣的轶事。崇祯睡觉时多次梦到一个神仙,那神仙的手掌心写了个“有”字,崇祯感到很奇怪,于是问朝中大臣这是何意,众人纷纷恭贺称是贼平之兆,唯独王承恩大哭。崇祯和朝中大臣们都很吃惊,崇祯便询问他是何故,王承恩说:“皇上赦免我不死,我才敢说。”崇祯说:“你没有罪,你就毫无隐瞒地说吧。”
这时王承恩才说:“我认为神仙是在告诉皇上大明的江山将要痛失大半。”崇祯责问他,他叩首继续说:“‘有’这个字,上半截是个‘大’字,却少了一捺;下半截是个‘明’字,却少了一个日。合起来看,大不成大,明不成明,大概是大明将要有所缺陷的意思。希望皇上可以深思熟虑啊!”崇祯一听,很不高兴。后来有人说朝臣徐某可以推断出梦的吉凶,结果问下来结果和王承恩说的一样。王承恩通过巧妙的拆字向崇祯进言的轶事,不仅可以看出他是个聪明机警和眼光独到的人,还可见他的忧患精神和对大明朝的良苦用心。

崇祯皇帝像
崇祯上吊后的第三天,投降的太监才发现了他的尸体,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清朝入主中原后,多愁善感的开国皇帝顺治听说了王承恩忠君爱国的感人事迹后,下旨为王承恩树碑立传,亲自撰写了碑首的“敕建”字样和“御制旌忠”四字,并将他葬在崇祯帝思陵门外,于是,王承恩成为了明十三陵中唯一陪葬的太监,而他的事迹也被写入了明史,连他生前的府邸,也摇身一变成为了“理郡王府”。南明弘光帝闻之,赐谥“忠愍”,作为对手的康熙帝也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树碑立传。

王承恩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859
 楼主| 发表于 2022-5-17 11: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承恩 (明末宦官)  播报 编辑  讨论9 上传视频  



王承恩(?-1644年4月25日 [1]  ),明末宦官,北直隶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邢台)人,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甲申之变李自成攻入北京时,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景山)。 [2]  

南明弘光帝闻之,赐谥忠愍。





本    名王承恩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北直隶邢台县(今河北邢台) 逝世日期1644年4月25日 [1]  主要成就与崇祯皇帝殉节煤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墓碑
3 故里
4 相关作品

   


人物生平

编辑

 播报

王承恩,太监曹化淳名下也(《酌中志》一说刘克敬名下),累官司礼秉笔太监。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阙,帝命承恩提督京营。是时,事势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贼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官,备亲征。夜分,内城陷。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福王时,谥忠愍。本朝赐地六十亩,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侧。摘录:《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宦官二。 [3]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帝朱由检由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周赏亭下边的歪斜的老槐树上。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中午,李自成进入皇宫,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崇祯尸体在树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发现,被停放在东华门外,装入柳木棺内。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福王时,谥忠愍。承恩后为清朝康熙皇帝所称颂,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 [4]  

   


墓碑

编辑

 播报

与刘瑾、魏忠贤相比,王承恩的殉葬光辉得多。在一个朝代即将覆亡、几十万人“解甲”的时候能够护佑君主,不畏强敌,这表现了强烈的忠贞性格。于是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意义。

清朝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入主中原。开国皇帝顺治在为崇祯皇帝发丧的同时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将他葬在崇祯皇帝思陵门外,让他“守护”皇陵。

现存的王承恩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墓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通石碑。王承恩墓坐西朝东,东侧第一通碑高2米,正面由吴下倪钦题行书刻“王承恩墓”。此碑最令人称道之处是其基座四周浮雕十分生动,表现题材为“龙马负书”、“犀牛望月”等神话传说。第二通碑高4米,螭首龟趺,碑首有“敕建”字样,碑文800字,为清顺治帝(顺治17年)亲自撰写。紧靠墓前的碑高2米,螭首方趺,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碑文240字,是顺治二年营建思陵时,顺治帝为褒奖王承恩“贞臣为主,捐躯以从”撰写的。

   


故里

编辑

 播报

王承恩籍贯是河北省邢台市,故里在邢台市邢台县白岸乡白岸口村。白岸口村地处太行深山区,坐落在邢台路罗川南支北岸,邢左公路从村中通过。村原名口当,明初王姓迁来定居,后因村据白岸沟口,改称白岸口,此村是王承恩的故乡。村民家谱有载。据村中记载,李自成进京,大明灭亡后,清军官兵多次来村调查察询王承恩,王承恩家人怕受株连,不敢承认其是该村人,故此《明史》记有王承恩官职,而无籍贯。 [5]  

   


相关作品

编辑

 播报

《明末遗恨》:京剧传统剧目,周信芳抗战时编演之振亡名剧。

《明末风云》:陈良平饰演王承恩

《江山风雨情》:王刚饰演王承恩

电视剧(帝女花):蔡康年饰王承恩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概述图册
概述图册(1)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趣观历史 百家号金牌导师
  


中国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监,顺治帝御笔撰写碑文,康熙皇帝专程祭拜

满清入关后,将崇祯帝厚葬于思陵,因有感于王承恩忠心侍主,顺治皇帝将他葬于崇祯帝的思陵之中,并专门为其撰写了八百字的碑文以示褒扬。到康熙皇帝即位后,他也亲自为王承恩树碑立传,还曾亲自前往思陵专程祭奠。王承恩的忠心耿耿,能够让后来的统治者也放下了身份和政见来祭奠,可见其精神之感人。

2018-06-05218






夜读史书 历史领域创作者
  


明十三陵除了埋葬着皇帝,为什么还埋了一位太监?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2019-11-30101






天涯看点历史 历史自媒体人,专注南明史
  


唯一葬在明十三陵的太监,死前为崇祯解梦,死后陪崇祯长眠

崇祯上吊后的第三天,投降的太监才发现了他的尸体,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清朝入主中原后,多愁善感的开国皇帝顺治听说了王承恩忠君爱国的感人事迹后,下旨为王承恩树碑立传,亲自撰写了碑首的“敕建”字样和“御制旌忠”四字,并将他葬在崇祯帝思陵门外。

2018-11-1963






文史砖家 历史领域创作者
  


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监,陪崇祯帝殉国,顺治帝、康熙帝为他树碑立传

顺治帝下令专门拨出土地六十亩,将王承恩葬在思陵旁边,并亲自为他撰写“御制旌忠”字样的墓碑,以示表彰。康熙帝在位时,曾亲自祭拜明思陵,同时也对王承恩的坟墓进行祭奠。作为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监,王承恩死后能得到如此殊礼,实在是难得。

2019-11-0839







勇哥读史 给你好看的历史
  


明十三陵里除了皇帝和妃子外,为何还有一个太监墓?

清朝顺治皇帝为王承恩在思陵前修墓立碑,让他成为崇祯皇帝的陪葬人。不仅如此,顺治皇帝还两次给王承恩撰写碑文,表彰他“贞臣为主,捐躯以从”的忠君思想。

2021-06-2614




1/2
参考资料1.    附录 崇祯实录 崇祯十七年 三月 十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5-05]
2.    历史上最忠贞的太监——明末宦官王承恩的悲情人生  .铁血军事[引用日期2017-02-27]
3.    王承恩  .讲历史[引用日期2017-02-27]
4.    明朝太监王承恩 王承恩和陈圆圆什么关系  .武林军事[引用日期2017-02-27]
5.    河北省地名办公室.河北省地名办公室志:河北省地名办公室,1983-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859
 楼主| 发表于 2022-5-17 11: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陪崇祯帝走向煤山的人——王承恩



刘亚栋

刘亚栋




11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明代的皇帝个个性格鲜明,大多数非桀即纣,明代各朝也因皇帝的鲜明个性而有不同的气象。

明代的最后两任皇帝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朝廷内部大宦官“九千岁”魏忠贤把持朝政,为祸内堂,朝堂上的“文宦”党争使政令无法通达,政策无法落实,各种势力为了自己的势力和利益互相掣肘,相互撕咬攻击。而连年的灾害加上朝廷的昏庸无道致使各处农民起义如星火之势,即将燎原。而后金如同下山猛虎在山海关外白山黑水的大地上对中原虎视眈眈。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大明王朝犹如狂海之中的一艘小舟,处在风雨飘摇即将倾覆的边缘。而这时候明代第十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却像他的几位祖先一样,不理朝政任由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们,在朝廷内外为非作歹。说起来也挺让人为朱由校惋惜,如果他不是生在帝王家,绝对是一个好木匠,也能养家糊口。1627年8月像他祖先一样服用“仙药”后便驾鹤西游了,终年23岁,朱由校给自己的继任者留下了满目疮痍、民生凋敝、日薄西山末日江山。

各个朝代中,在困境之中总会出现一个中兴之帝,大明也不例外,只是来的太晚了。“木匠”哥哥朱由校薨后,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继位,成为了明朝亡国之君。朱由检是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并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毫无经验的朱由检,硬是凭着自己中兴的决心,将大明江山延续了17年之久,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了。

明代最后两朝那些事,我们讲的差不多了,该请我们故事的主人公登场了。在宦官这个团队里面,却有一个不一样的存在。这个人叫王承恩,是崇祯皇帝身边的太监。他没有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而发展成心理变态,不仅能够吃苦耐劳,而且还忠君爱国。王承恩的上位可以说是拿命换来的。据说有一天,还没有当上皇帝的朱由检失足落入了王府的水池里。因为水池里的水很深,而朱由检又不会游泳,所以他掉进去后只能一直挣扎。好在很快,就有大批的太监发现了落水的朱由检。他们一个个大声喊着救命,却没有一个人敢跳进水里去人。可王承恩不像他们,他直接一个猛子就扎进了水里。然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也不会游泳,所以也开始在水里挣扎起来。很快,一帮会游泳的侍卫冲过来救起了朱由检和王承恩。多数人都嘲笑王承恩傻,可崇祯帝却觉得这么多人里面,就属王承恩对他最忠心。因为,在那么危急的关头,只有王承恩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跳进水里去救他。也就是因为这样,王承恩得到了崇祯帝的赏识和提拔。后来崇祯帝当上了皇帝,王承恩也就成了他身边的司礼秉笔太监。按说剧情发展到这时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承恩可以为所欲为了,但是他却并没有。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就可以知道,王承恩为什么可以说是宦官界的一股“清流”。崇祯帝上位伊始便剿灭了魏忠贤等一帮太监,魏忠贤被赐死,魏忠贤的住处便空了出来,崇祯帝就将这所宅子赏赐给了王承恩。当小太监摘下魏府的牌匾准备挂上刚做好的王府的牌匾时,王承恩阻止了小太监,写下了“承恩居”这几个字,让小太监做成匾额挂在大门之上。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王承恩是一个不那么跋扈的人,也不是一个得势即狂之辈。明代是受朱熹礼学的影响较重的朝代,府只能品级较高的官吏和贵族所住的府宅,而他是皇帝的奴仆,并没有这个世俗低位,所以不能称府,这也是他和其他太监的不同之处,知道礼数和规制;他取承恩居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他今天所得到的的一切都是崇祯帝赐给的,他要感谢崇祯帝的皇恩浩荡。

历史的车轮不会应为崇祯帝的中兴之志和王承恩的忠心耿耿就停止,1644年李自成大兵合围北京,大明朝已经危在旦夕,这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为崇祯保卫风雨飘摇的朝廷,王承恩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提督北京兵马,保卫他忠心了一生的崇祯帝。王承恩只是个太监,他根本没有领兵打仗的能力和经验,虽然王承恩兑现诺言奋力保卫皇城,但是当时大明朝的内部基本上已经土崩瓦解了,军心不齐,根本就没有办法抵抗的住来自李自成大军的攻打。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的凌晨,崇祯帝知道他的大明江山保不住了,崇祯是个有骨气的皇帝,他虽然不想死,但是也不怕死。为了不当亡国之君,在杀死了贵妃们和一众儿女之后,他选择在煤山上结束自己的生命。而这个时候依然追随在他身边的人只有王承恩,他跟着崇祯帝一起来到了煤山上,崇祯上吊前,遥望皇宫外的喊杀声不断,他无比悲愤地咬破手指,留下血书,“朕凉德貌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崇祯帝让王承恩自行离开,他却跪在地上发誓死也要追随崇祯帝。果然,崇祯帝上吊自尽之后,王承恩没有苟活于世。王承恩对崇祯皇帝三拜九叩首后在一块石头上写下了忠君爱国四个字,然后便笑着义无反顾地吊死在歪脖子树旁边的海棠树上。崇祯和王承恩死后第二天上午,李自成来到紫禁城内苑,下令全城搜查皇帝,“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当崇祯被发现时,已经是两天后了,崇祯和王承恩的尸体早已被冻僵。

满清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入主中原。清第一个皇帝顺治在为崇祯皇帝发丧的同时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将他葬在崇祯皇帝思陵门外,让他“守护”皇陵。 顺治皇帝即位,在为崇祯皇帝营建思陵时,也为王承恩修建了陵墓,为褒奖王承恩亲自撰写“贞臣为主,捐躯以从”的石碑立于墓前。到了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以称颂他护佑君主、不畏强敌的忠贞性格。

与明代诸多的宦官相比,王承恩的死要壮烈得多。在一个王朝覆亡之际,肯与君王一道殉国难,表现出强烈的忠贞性格,使他的死充满了历史的悲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859
 楼主| 发表于 2022-5-17 11: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监,顺治帝御笔撰写碑文,康熙皇帝专程祭拜


原创|发布:2018-06-05 15:46:44    更新:2018-06-05 15:46:44

阅读 30022赞 218

满清入关后,将崇祯帝厚葬于思陵,因有感于王承恩忠心侍主,顺治皇帝将他葬于崇祯帝的思陵之中,并专门为其撰写了八百字的碑文以示褒扬。到康熙皇帝即位后,他也亲自为王承恩树碑立传,还曾亲自前往思陵专程祭奠。王承恩的忠心耿耿,能够让后来的统治者也放下了身份和政见来祭奠,可见其精神之感人。


众所周知,太监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一种职业,他们服侍皇家、伴君左右,自然也就有了飞黄腾达的机会。事实上,古代就有很多大太监靠着皇帝的宠信而祸乱朝纲、为非作歹,为人薄情寡义、心狠手辣,比如赵高、魏忠贤之流。不过也有一些太监谦逊本分,给后世留下正面形象,比如郑和,以及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王承恩。




▲《江山风雨情》王承恩剧照

王承恩,明朝末期出生于河北邢台白岸村的一户农家,因自幼父母双亡,被人卖进皇宫做了太监。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经过一番严格的宫廷礼仪训练后,他被安排到了信王朱由检身边侍奉,此时的朱由检还只有11岁,父母都已不在,王承恩和他年纪相仿又有相似的身世,很快两个人就亲近起来。

经过长时间的相处,王承恩越来越受朱由检的信任,这令他的内心愈发为难——他其实是魏忠贤安插到朱由检身边的内应。思来想去,他最终将自己的身份和盘托出,得到了朱由检的信任与宽恕,于是他彻底忠诚于后者,并在偶然得知魏忠贤的谋反心思后主动划清界限,还暗中帮助信王朱由检传递信息,替他出谋划策,为朱由检登上帝位立下了重要贡献。他也成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



▲崇祯帝、王承恩剧照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崇祯皇帝即位,提拔王承恩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一时风光无限。经过对东厂和魏忠贤阉党的清洗,统治权终于又回到了崇祯皇帝手中,而这一系列雷厉风行的行动都少不了王承恩的帮衬。遗憾的是,崇祯在位期间虽然励精图治,但是依然没有阻挡住明王朝覆灭的脚步,内有官员拉帮结派、外有农民领袖揭竿起义,边疆还有虎视眈眈的后金骑兵,他纵有一腔壮志却也晚了。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带领起义军即将攻进皇城,这时的崇祯已经接近了崩溃的边缘,朝廷已无可用之人,只剩下死忠于他的王承恩还在指挥着余下的禁卫军苦苦守护着皇宫。《明史》记载:“(王)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可是王承恩力量再大,也阻不住人数众多的起义军。3月27日,崇祯皇帝彻底陷入绝望,纵然他十分不想做一个亡国之君,可是先帝撂给他的烂摊子终是保不住了。



▲明思宗朱由检自缢殉国处

为防止丢失皇家脸面,他将后宫妃嫔和女儿全都赐死,然后带着陪伴其大半生的老奴王承恩跌跌撞撞的登上煤山。一尺白绫,一颗歪脖老树,就终结了大明皇帝的生命,王承恩见状跪下以头撞地,留下浊泪两行,也随即自缢而去。李自成攻入紫禁城下令搜寻崇祯,直到三天后才有士兵在煤山看到自缢的主仆二人。明朝遗老得知后,将他们装殓后送到了安葬明朝历代帝王的十三陵草草安葬。



▲康熙皇帝读书像

满清入关后为争取人心,出面将崇祯帝厚葬于思陵,同时有感于王承恩的忠心侍主,顺治皇帝将他葬于崇祯帝的思陵之中,并专门为其撰写了八百字的碑文以示褒扬。到康熙皇帝即位后,他也亲自为王承恩树碑立传,还曾亲自前往思陵专程祭奠。



▲王承恩墓

虽然王承恩在清朝统治者的操作下,成了第一位葬进皇家陵寝的太监,不过崇祯皇帝要是泉下有知,估计也不会反对,毕竟这也算是他的生死之交。王承恩的忠心耿耿,能够让后来的统治者也放下了身份和政见来祭奠,可见其精神之感人。当然,这也是每一个统治阶层都乐于做的,毕竟赞扬王承恩就是推崇忠诚。

参考文献:

《明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859
 楼主| 发表于 2022-5-17 12: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收藏



3
  


0














王承恩 (明朝将领)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世袭锦衣卫指挥使。

天启元(1621)年,以参将击破河套蒙古部落于山丹县麻山湖,大有斩获,崇祯年间历任副总兵,兵部标营,神机营副总兵。





字朝宣 所处时代明 出生地北京市宛平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1649年
人物生平

崇祯十七(1644)年,调福建都司。

隆武时期掌管锦衣卫西司房印务事,上疏言:关外驻重兵,以便相机驱剿,关内联乡勇,以资守望应援。采用本地乡绅,同地方官料理关内事物,使兵不扰民。隆武帝嘉纳之。

明昭宗即位,以拥戴功从都督同知封宣化伯。

永历二(1648)年冬,奉命召信丰王出山,其部下将领愿为之用,田关也有数千兵愿相随。

李成栋闻之,忌又恨。

永历三(1649)年正月,相遇于英德舟中,邀承恩欢饮,即席杀之。【芒种.】

李成栋(?~1649年),字廷桢,号虎子,陕西人,一说辽东人,一说宁夏人, 明末清初将领

李成栋少时跟随李自成部下高杰为盗,号"李诃子",后随高杰归附明朝,累官总兵,驻守徐州。南明弘光元年(1645),满清豫亲王多铎和兵部尚书张存仁征江南,李成栋率所部投降满清,并跟随清军攻打浙江、福建、广东擒杀南明绍武帝朱聿鐭,杀害陈子壮张家玉(与陈邦彦并称"岭南三忠")。南明永历二年(1647),授广东提督,加左都督衔。永历三年(1648)正月,李成栋与满清两广总督佟养甲不合,威逼佟养甲反清并率领广东全省反清归明,一度开创了南明第一次抗清高潮局面,使南明永历朝廷名义上控制范围达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江西,湖南七省及山西,陕西,甘肃,福建,浙江一部。后封惠国公,永历四年加封靖明诰命。在浙广战役中击毙清靖南王兰堪格尼和襄南候刘明忠,为南明永历政权反正第一功臣,曾一度恢复南明在江南及东南沿海的统治。

大明永历四年(1649),李成栋出兵江西省,因失利兵败坠水而死,后加封太傅,太子太保,谥号文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859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13: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收藏



938
  


49














王承恩 (明末宦官)  播报 编辑  讨论9 上传视频  



王承恩(?-1644年4月25日 [1]  ),明末宦官,北直隶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邢台)人,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甲申之变李自成攻入北京时,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景山)。 [2]  

南明弘光帝闻之,赐谥忠愍。





本    名王承恩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北直隶邢台县(今河北邢台) 逝世日期1644年4月25日 [1]  主要成就与崇祯皇帝殉节煤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墓碑
3 故里
4 相关作品

   


人物生平

编辑

 播报

王承恩,太监曹化淳名下也(《酌中志》一说刘克敬名下),累官司礼秉笔太监。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阙,帝命承恩提督京营。是时,事势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贼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官,备亲征。夜分,内城陷。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福王时,谥忠愍。本朝赐地六十亩,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侧。摘录:《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宦官二。 [3]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帝朱由检由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周赏亭下边的歪斜的老槐树上。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中午,李自成进入皇宫,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崇祯尸体在树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发现,被停放在东华门外,装入柳木棺内。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福王时,谥忠愍。承恩后为清朝康熙皇帝所称颂,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 [4]  

   


墓碑

编辑

 播报

与刘瑾、魏忠贤相比,王承恩的殉葬光辉得多。在一个朝代即将覆亡、几十万人“解甲”的时候能够护佑君主,不畏强敌,这表现了强烈的忠贞性格。于是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意义。

清朝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入主中原。开国皇帝顺治在为崇祯皇帝发丧的同时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将他葬在崇祯皇帝思陵门外,让他“守护”皇陵。

现存的王承恩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墓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通石碑。王承恩墓坐西朝东,东侧第一通碑高2米,正面由吴下倪钦题行书刻“王承恩墓”。此碑最令人称道之处是其基座四周浮雕十分生动,表现题材为“龙马负书”、“犀牛望月”等神话传说。第二通碑高4米,螭首龟趺,碑首有“敕建”字样,碑文800字,为清顺治帝(顺治17年)亲自撰写。紧靠墓前的碑高2米,螭首方趺,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碑文240字,是顺治二年营建思陵时,顺治帝为褒奖王承恩“贞臣为主,捐躯以从”撰写的。

   


故里

编辑

 播报

王承恩籍贯是河北省邢台市,故里在邢台市邢台县白岸乡白岸口村。白岸口村地处太行深山区,坐落在邢台路罗川南支北岸,邢左公路从村中通过。村原名口当,明初王姓迁来定居,后因村据白岸沟口,改称白岸口,此村是王承恩的故乡。村民家谱有载。据村中记载,李自成进京,大明灭亡后,清军官兵多次来村调查察询王承恩,王承恩家人怕受株连,不敢承认其是该村人,故此《明史》记有王承恩官职,而无籍贯。 [5]  

   


相关作品

编辑

 播报

《明末遗恨》:京剧传统剧目,周信芳抗战时编演之振亡名剧。

《明末风云》:陈良平饰演王承恩

《江山风雨情》:王刚饰演王承恩

电视剧(帝女花):蔡康年饰王承恩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概述图册
概述图册(1)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趣观历史 百家号金牌导师
  


中国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监,顺治帝御笔撰写碑文,康熙皇帝专程祭拜

满清入关后,将崇祯帝厚葬于思陵,因有感于王承恩忠心侍主,顺治皇帝将他葬于崇祯帝的思陵之中,并专门为其撰写了八百字的碑文以示褒扬。到康熙皇帝即位后,他也亲自为王承恩树碑立传,还曾亲自前往思陵专程祭奠。王承恩的忠心耿耿,能够让后来的统治者也放下了身份和政见来祭奠,可见其精神之感人。

2018-06-05218






夜读史书 历史领域创作者
  


明十三陵除了埋葬着皇帝,为什么还埋了一位太监?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2019-11-30101






天涯看点历史 历史自媒体人,专注南明史
  


唯一葬在明十三陵的太监,死前为崇祯解梦,死后陪崇祯长眠

崇祯上吊后的第三天,投降的太监才发现了他的尸体,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清朝入主中原后,多愁善感的开国皇帝顺治听说了王承恩忠君爱国的感人事迹后,下旨为王承恩树碑立传,亲自撰写了碑首的“敕建”字样和“御制旌忠”四字,并将他葬在崇祯帝思陵门外。

2018-11-1963






文史砖家 历史领域创作者
  


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监,陪崇祯帝殉国,顺治帝、康熙帝为他树碑立传

顺治帝下令专门拨出土地六十亩,将王承恩葬在思陵旁边,并亲自为他撰写“御制旌忠”字样的墓碑,以示表彰。康熙帝在位时,曾亲自祭拜明思陵,同时也对王承恩的坟墓进行祭奠。作为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监,王承恩死后能得到如此殊礼,实在是难得。

2019-11-0840







勇哥读史 给你好看的历史
  


明十三陵里除了皇帝和妃子外,为何还有一个太监墓?

清朝顺治皇帝为王承恩在思陵前修墓立碑,让他成为崇祯皇帝的陪葬人。不仅如此,顺治皇帝还两次给王承恩撰写碑文,表彰他“贞臣为主,捐躯以从”的忠君思想。

2021-06-2615




1/2
参考资料1.    附录 崇祯实录 崇祯十七年 三月 十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5-05]
2.    历史上最忠贞的太监——明末宦官王承恩的悲情人生  .铁血军事[引用日期2017-02-27]
3.    王承恩  .讲历史[引用日期2017-02-27]
4.    明朝太监王承恩 王承恩和陈圆圆什么关系  .武林军事[引用日期2017-02-27]
5.    河北省地名办公室.河北省地名办公室志:河北省地名办公室,1983-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859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17: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赠某中涓 其一
屈大均屈大均〔明代〕

先朝蟒玉赐穿宫,
亲见煤山血诏红。
尝恨不同王内使,
海棠枝上殉重瞳。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https://so.gushiwen.cn/authorv_b4f41b4f87a7.aspx
屈大均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6718篇诗文 ► 42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859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22: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政字存周,贾赦字恩候。点王承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859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22: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红楼梦》-贾赦,名赦字恩侯,贾政名政,字存周,啥意思?
行侠梦
2019-10-28 14:53

贾赦,名赦,字恩侯。赦,赦免之意,就是开恩了,“恩侯”用了“恩泽侯”的典故。爵位不是因为建功立业,而是出于皇帝的恩泽,这种爵位被称为“恩泽侯”,和真正功臣封侯是有很大区别的。贾赦未立过任何功业,他这个一等将军完全是皇帝恩泽的结果,他就是一个典型的“恩泽侯”。
贾政,名政,字存周。政,从政治国的意思,“存周”用了《论语》里的典故,“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思是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参照夏朝和商朝订制的,比较完备,孔子主张用周礼治国。
孔子对夏、商、周三朝的礼仪制度有深入的研究,在他看来,朝代的更迭并不影响礼制的传承,周礼就是在夏、商礼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当然,周礼并非对夏、商之礼的简单继承,而是有所补充和发展的。也就是说,周朝借鉴了夏、商两代千余年的文明成果,又通过改革和创新,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治国思想,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礼法制度。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周礼都要比前朝完善许多,这也是孔子对周礼赞赏有加的原因所在。
礼制是汉武帝之后,历朝历代治国的核心内容,对于传统治国之道,既要继承,也要发展,这是正确的也是科学的态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待传统治国思想有两种错误做法:
一是完全继承,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历史上不少朝代都有这样的规定,对传统制度和礼法,不准怀疑,更不能变革。其中,最典型的当数清朝,在民族危机的生死关头,许多高官显贵抱这种观念不放,错过最佳改革时机。
二是全面打倒旧文化,全部推倒重来。主要出现在近代中国。由于亡国亡种的危机刺激,当时一些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治国思想一文不值了。于是,从打倒孔家店开始,掀起了一股全盘否定和打倒传统的思潮,完全不顾我国人口多、民族多、教育落后、经济落后的社会现实。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治国思想和文化形态,都是经由历史积累而成的,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我们不能对其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应当科学的、有所批判的继承和改革。
商朝的文化礼制源自于夏朝,而周朝的文化礼制则来源于商朝,他们都没有全盘接收,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了适当的增删和改革。孔子说“吾从周”,意味着他为政会采用周礼,推行文治,他明白周礼是在前两代基础上改革和创新而来的,但贾政不明白。
《红楼梦》作者给小说人物取名,打破了“好人好到结束,坏人坏到剧终”的写法。给女孩取名突出“女儿是水做得”,以赞扬为主。给男人取名突出“男人是泥做得”,以讽刺为主。
贾赦,字恩侯。但是,他对别人可没有半点的赦免和恩泽,自己最终也不能被赦免。贾政,字“存周”,他想像孔圣人那样用周礼治国,但他强调要“存”周,祖宗之法不可变,这就经验主义加教条主义,碌碌无为,不敢创新,混迹官场啥也干不了。

先朝蟒玉赐穿宫,
亲见煤山血诏红。
尝恨不同王内使,
海棠枝上殉重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859
 楼主| 发表于 2023-9-19 08: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五=====九凤为谁鸣?【王承恩+李成栋+】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103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明末王承恩传奇,一个陪皇帝殉国,一个征战有功,还有一个是特务
原创 · 2022/03/17 20:35 孤寡老人讲历史
自古以来,中国人同名同姓的就有很多,其中不乏历史名人,本文就向大家介绍三位同名同姓的历史人物。

他们都有一个令人尊敬的名字,都叫“王承恩”,也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即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时期。

并且,这三位同名同姓的历史人物,都算是大明朝的忠臣孝子。

下面,就简单的讲讲他们的故事。



一:宦官王承恩

宦官王承恩的故事不用多介绍,他一生留下来的事迹,也就那么轰轰烈烈的一件事被人津津乐道。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攻进北京城。

最后关头,崇祯皇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殉国,当时,陪着他一起殉国的,只有一个宦官王承恩,“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

这也是大家最为熟知的王承恩,他虽然只是个宦官,却用自己的行动让王承恩这个名字变成了一个让人尊敬的名字。

因此,南明弘光朝和清朝都分别对王承恩予以褒奖,“福王(指弘光皇帝)时,谥忠愍。本(清)朝赐地六十亩,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侧。”

虽然崇祯只是个亡国皇帝,但王承恩以一个宦官的身份,陵墓进入皇陵和崇祯墓靠在一起,这算是清朝对这位忠宦极高的褒奖了。

此后,几乎所有涉及到明末历史的影视剧和相关小说中,王承恩全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后人对他的行为同样予以肯定。



二:将军王承恩

将军王承恩在《明史》中的记载几乎没有,翻来找去,在《明史·曹文昭传》中找到几条关于他的记载:

(崇祯四年)李老柴、独行狼陷中部,巡抚练国事、延绥总兵王承恩围之……(崇祯五年)可天飞、郝临庵,刘道江为王承恩所败,退保铁角城。

另外,在《绥寇纪略》和《明熹宗实录》中有一些王承恩的记载,记载了他在天启朝入卫京师和崇祯朝跟农民起义军作战,并升官或贬官的经历。

如“宁夏宁州祁继祖庄浪王承恩庄凉高承勋大同入卫……升……甘肃大靖游击王承恩宣府南山参将……改宣府南山参将王承恩为神机二营参将”等记载。

从上述相关记载中可以得到三个信息:

第一,这位王承恩是西北地区的将门世家出身。

第二,他后来成为了总兵级别的大将。

第三,他长期参与一线战争。

至于为什么一位总兵级别的将军在《明史》中没有传?这个后面再说,先从能找到的史料中了解下这位将军王承恩。

在一位同样喜欢明朝历史的朋友的推荐下,我在一本讲述地方人物的历史书籍中找到了将军王承恩的记载,这本历史书籍是《青海历史人物传》。



根据书中的记载,将军王承恩并非出身普通人家,而是明初靖难功臣之家。

王家祖上有位叫王友的将军是跟随明成祖朱棣靖难时的功臣,并受封过清远侯(最早是清远伯)的爵位。

王友还参加过永乐朝征交趾之战,在永乐朝,王家也曾显赫一时。

后来,王友因罪激怒了明成祖,爵位被革除,明仁宗上位后,感念王友(已病死)在靖难时的功劳,封了他儿子一个世袭的西宁卫指挥佥事的职位。

从此,王家就时代在西北地区为大明朝戍边,成为当地有名的将门世家。

至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时,王承恩18岁成年,继承了西宁卫指挥佥事的世袭职位,开始了一生的征战生涯。

从万历朝到天启朝,再到崇祯朝,王承恩多次参与明朝跟其敌人之间的重大战役,打过蒙古,打过后金(清朝),也打过农民起义军。

崇祯朝之初,王承恩担任临洮(今甘肃境内)总兵,“己巳之变”时,他率精兵1500人长途跋涉赴援京城。

别的部队走这么远的路之后,多少有些士兵哗变、逃亡的情况出现,但王承恩的部队却一人不少的走到京城。

因此,王承恩还受到崇祯皇帝的表彰,得以被皇帝亲切接见,王承恩后来也参与了孙承宗组织的反攻后金的战事,因功加封“太子太保、左都督”。



之后,王承恩回到西北地区,期间改任延绥总兵,在当地跟农民起义军和蒙古军队作战,为明朝屡立功勋。

直到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王承恩因母亲去世,悲痛之下,请求辞职归乡守墓,“以亲未葬,乞归故里”,从此远离军界和战争,时间长达七年之久。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后,李自成麾下的农民起义军已经势大难治,明朝的精锐部队和部分善战的将军也都损失殆尽,明朝的形势十分危急。

崇祯皇帝此时又想起了远在西北的王承恩,于是派使者去召他出山,让他赶到北京带兵御敌。

因道路的遥远和被农民起义军隔绝,王承恩接到诏书,再孤身(长期离职,他已无军队在手,大概就少量家丁和亲属跟随)和使者一起赶到北京时,已经是崇祯十七年三月份之后了。

此时,不但李自成已经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殉国,连山海关之战都打完了。

身边没有部队的王承恩不知道该怎么办?结果一耽搁,遇到乱兵,王承恩不幸死于北京城外,时年57岁。

5.jpg

他生前担任过一镇总兵,还有“太子太保、左都督”这样的高级别头衔,之所以没能在《明史》中有传,大概有三个原因。

第一:长达七年的时间远离军界,被世人遗忘。

第二:他无意中死于“甲申之变”时的战乱,没人知道他远赴京城勤王的事迹,如果知道,南明朝廷一定会追赠他官爵的。

第三:当时天下大乱,很多史料缺失,有遗漏在所难免。

因此,这位出身靖难勋贵及西北将门世家的明末军界高官,被修《明史》的文人们给遗忘了。



三:特务王承恩

根据少量能找到的记载,这位王承恩或许出身锦衣卫世家,有世袭锦衣卫指挥使的官位。

在现在网络上的关于他的介绍中,前半部分有一些跟前面所讲的将军王承恩重合了。

大概是因为名字相同,当时的史料对他们的记载又有缺失,所以搞混淆了。

之所以把他定位在搞特务工作的锦衣卫的职位上,除了他的世袭官位外,在南明隆武朝的部分历史记载中,能找到相关内容。

如《思文大纪·卷七》(只讲述隆武朝历史的编年体史书)中记载:

锦衣卫王承恩疏请三眼铳百门、弓百张、皮套百个……火药千斤,俱照数发与之……上谕锦衣卫王承恩曰:‘关外驻札重兵,以便相机驱剿;关内联络乡勇,以资守望应援,自是守关胜著。择用本地乡绅同地方官料理关内事务,使兵不得扰民,尤为紧要。尔此奏具见方略’。

这足以证明,这位王承恩,在隆武皇帝的朝廷中干的就是锦衣卫的活。



隆武朝灭亡后,王承恩没有投降清朝,他继续拥戴永历皇帝抗清,公开的资料中,他还因拥戴永历皇帝而受封宣化伯的爵位。

他后来死在自己人手中。

永历朝廷曾顺利招降了在清军南下江南时投降清朝的前明朝大将李成栋(南明四镇之一的高杰的部将)。

南明永历二年(公元1648年,清顺治五年),李成栋出兵帮助永历朝廷攻打江西信丰等地。

同时,永历朝廷派出王承恩到该地区招揽愿意抗清的前明官员、宗室和民众。

当地的一些愿意反清的民众看不起曾投降过清朝的李成栋,不愿意接受李成栋的征召,反而愿意接受王承恩的招揽。

因此,李成栋对王承恩起了芥蒂,对王承恩的号召力深深嫉妒。

南明永历三年(公元1649年,清顺治六年),李成栋在广东英德遇见了王承恩,他找王承恩宴饮,然后在宴席上把王承恩给杀掉了。



四:结束语

以上是我从能找到的史料中,总结出来的明末三位名叫王承恩的历史人物的故事。

因为史料的稀少,其中或许有混淆和遗漏,欢迎对此有所了解的读者在评论区补充和探讨。

参考文献:《明史》《青海历史人物传》《绥寇纪略》《思文大纪》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4-29 06:23 , Processed in 0.07611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