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五=====九凤为谁鸣?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8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4 11: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五=====九凤为谁鸣?【胡庸医见到尤二姐的脸后大惊失色?】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103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胡庸医见到尤二姐的脸后,为什么会大惊失色?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 前言 ꧂

尤二姐向贾琏坦白怀孕,又说自己病了。贾琏急忙派人去请太医。

谁想王太医赴边军建功立业,只请来给晴雯用虎狼药的胡太医。




所谓“虎狼药”并不是不对症的药,而是指医生下药过重。

胡太医一来,基本注定尤二姐的悲剧了。

☞细说红楼系列46,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 一 ꧂

王太医突然离去,可以佐证胡太医咬定尤二姐没怀孕,下药堕胎是被人提前收买或者逼迫。事后他及时逃跑也说明问题。

不过,胡太医给尤二姐诊病时,有一个举动让人十分费解,就是他看病人面貌的夸张表现。




꧁ 二 ꧂

(第六十九回)胡君荣又诊了半日,说:“若论胎气,肝脉自应洪大。然木盛则生火,经水不调亦皆因由肝木所致。医生要大胆,须得请奶奶将金面略露露,医生观观气色,方敢下药。”贾琏无法,只得命将帐子掀起一缝,尤二姐露出脸来。胡君荣一见,魂魄如飞上九天,通身麻木,一无所知。

尤二姐是否怀孕,身为太医院太医,他一搭脉就肯定知道。

虽说“望闻问切”,但症状能确定还要看年轻女主人家的面貌根本不合理,肯定是故意为之。




꧁ 三 ꧂

胡太医为什么非要看尤二姐面貌,如今无从得知。

但从“犯罪心理”来看,他带着任务来害人,要打掉眼前女人腹中孩子有冲动看一眼受害者,符合犯罪心理。

尽管曹雪芹不可能懂得什么犯罪心理学,但他对人性的把握无疑到了极致。

胡太医在下手前,忐忑,犹豫,害怕,纠结,问心,良知等等情绪混乱,促使他要看尤二姐一眼,哪怕这一眼后,他将负疚终生。




꧁ 四 ꧂

果然,胡太医一见尤二姐的面貌就魂飞九天,如被雷劈一般。

而他这般模样也不是被尤二姐美貌震撼,导致色授魂与。他的不堪,要从以下几点去考虑。

一,尤二姐的美貌确实让胡太医没想到。如果尤二姐面目可憎,他的犯罪心理就会减轻,这是人的本性中自带的美丑歧视。

二,背后指使者威胁他害人,肯定会各种诋毁尤二姐,帮他心理建设。而他眼见为实,判断尤二姐并非是他人言语中那般坏人。害好人与害坏人,心理感受不同。

三,尤二姐怀孕已久,从孩子被打掉后看,已经成型且能肉眼分辨男女,起码得四个月大。




胡太医看容貌结合脉象,能够辨别怀孕时间。三个月以内的胎儿尚不算“人”,超过三个月的胎儿则不同,两者心理负担又不同,

大体基于上述三点“不同”负担,才导致胡太医负罪感增加,才会被震撼的魂飞九天,通身麻木而一无所觉。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0-23 09:39・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8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4 15: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王熙凤真实的管家能力
少读红楼
少读红楼
自媒体人,书评人,全网同名帐号:少读红楼
2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以其高超的人物塑造能力与叙事艺术卓然于古典小说之林。在写作技法上,曹雪芹抛弃了传统“脸谱化”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式,于不同的场景中将人物性格中的多面性刻画得十分真实。

  不同于以往“善恶”二元对立的写法,《红楼梦》首次采用叙述人叙事方式,塑造了一批跃然纸上的人物。其中最典型的人物便有王熙凤,时善时恶,时温良时恶毒,时而恍若神妃仙子,时而又是泼辣凤辣子,简直是一个呼之欲出的人物。也不怪脂砚斋非常喜欢王熙凤,常在批语中称呼其为“阿凤”。

  王熙凤这个人物太过复杂和矛盾,且具有广泛的话题性,从“烨然若神人”到“反误卿卿性命”,王熙凤的经历或能给读者以启迪。

  王熙凤年少得志,虽为女儿身,却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机关算尽逐步拿下荣府的管理权,这表明王熙凤是一个聪明且有抱负的人。有人认为凤姐的管理能力很好,荣府本就病入膏肓,正是靠着凤姐殚精竭虑的操持才勉强支撑;也有人认为凤姐只有驭人的小聪明,并没有管家的大智慧。

  贾府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不禁让人反思,如果抛开权术机变不谈,王熙凤的实际管家水平究竟如何呢?




一、铁腕式管理

  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是王熙凤惯常被贴上的标签。不过,王熙凤的这些能力只有在面对长辈如贾母,王夫人,部分同辈如贾宝玉,李纨等人时才会表现出来。而对于管家和下人,王熙凤则采用镇压、体罚和威慑等方式,以达到她铁腕治理荣国府的目的。

  周瑞家的曾对刘姥姥说“(凤姐)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了些”。即便是周瑞家的对王熙凤的管理手段尚且心有余悸,可见其他下等丫鬟是何等害怕,不敢怒也不敢言。

  从实质上看,凤姐的铁腕式管理只是在用暴力手段粉饰太平,并不能有效地解决贾府沉疴旧疾以及不断出现的新危机。

  严刑峻法起着震慑作用的同时,也酝酿着更多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本应由“德化”方式来进行化解,但凤姐却长期忽视对下人的体恤和关心,于是主仆矛盾在这种威慑镇压下越积越深,表面顺从的背后是下人们的阳奉阴违,主奴间的离心离德。

  果然,凤姐因“血山崩”病倒之后,下人们马上“揭竿而起”,病榻前无人看望,府园之内却是赌博的赌博,酗酒的酗酒,私会的私会,嚼舌根子的四处造谣,可谓乱象四起,这正是主仆长久矛盾的集中式爆发,也证明了凤姐对荣国府的管理是失败的也是无效的。




二、循旧式管理

  协理宁国府是凤姐的高光时刻,读者纷纷称赞王熙凤是个有魄力有能力的女子,这一点并不假,可协理宁国府也不能说明凤姐在管理方面有多高的造诣。

  若非尤氏病了,宁国府的管理权断不可能临时交到王熙凤手里,而尤氏的能力是不如王熙凤的,由此可见管理宁国府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

  协理宁国府时,王熙凤主要还是按部就班的根据祖宗定好的条例执行,她主持张罗时会有管家告知她宁府信息并提供花名册,人员安排妥当后,凤姐的任务便是坐镇指挥和监察调度,凡闹事、偷懒、迟到者一律严惩。

  当然,在这期间凤姐的执行力以及将混乱的秩序在短期内恢复的魄力,都表明她是有一定管理能力的。

  凤姐的管理往往只做到“管”而未达到“管理”的目的。真正考验王熙凤管理能力的其实是荣国府内细水长流的日常事务,但事实上,王熙凤在日常事务的管理中,若不是按照祖宗之法,配以王熙凤的个人威慑,根本就执行不下去。

  所以,王熙凤在管理方面是一个优秀的循旧者,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创新者。在一个既定的框架里,凤姐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即便遇到现实或未知的阻力,她也不会害怕退缩,因为大家长的威信是她最大的倚仗,而这个大框架便是祖宗之法,她相信按照既定的规则行走就不会犯大错。

  凤姐嗜权如命,而创新面临着风险且失去了祖宗家法的依靠,稍有不慎就可能得罪守旧者,授人以柄,最终失去贾母等人的信任。

  失势是凤姐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王熙凤明明知道贾府和大观园有哪些痼疾,也曾想到过解决的办法,可最终还是不敢也不愿踏出根治的那一步。于是痼疾仍旧是痼疾,只多不少,只待那压倒牛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56回,针对探春利除宿弊之举,平儿曾说“这件事须得姑娘说出来。我们奶奶虽有此心,也未必好出口”,可见凤姐在管理方面,有创新的头脑却无创新的勇气。

  天行有常而变者恒通,外界环境一直在变,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固守祖宗之法的王熙凤又怎么能够带领贾府走出困境呢?




三、日常管理中的小毛病

  前面提到,在宏观方面看王熙凤的管理模式存在两大问题,那么在平时的管理中凤姐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呢。

  首先是目光短浅,无长远打算。作为贾府的管理人,王熙凤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她的思想一直是基于四大家族联络有亲,长盛不衰,所以从来没有产生过帮贾府留一条后路的想法。

  第13回,秦可卿托梦王熙凤,告诫她宜早做打算,为贾府添置基业,即便败落也有个后路,说得可谓是至情至理,可惜王熙凤过后便忘了。这说明王熙凤战略眼光极低,哪怕是泄露天机般的提醒,也照样改变不了。

  其次是公私不明,滥用私权。王熙凤对权力的过分执着,使得她近乎独揽管理大权,这也催生了她以权谋利的私心,造成权利上的腐败。在管理贾府的过程中,王熙凤收受亲戚贿赂,替贾芸谋大观园植树一职;挪用丫鬟的月钱去发放高利贷;仗着贾府管理人的身份弄权铁槛寺,谋财害命。

  管理好一个大家族需要博爱无我之品质,而王熙凤种种越轨的做法,却是在慢慢侵蚀她想好好管理贾府的忠诚之心。

  最后的问题是不重教化,风气糜烂。每到夜里,恍若天仙宝境的大观园和荣国府就充满了奢靡颓败之象,丫鬟婆子们聚众赌博,院内院外人互相私通,下人长工们四下传谣。坠儿偷镯子,绣春囊事件都只是冰山一角,这些事情都是贾母深恶痛绝的,深知其中危害。

  但王熙凤却从来没有根治过这些顽疾。因为凤姐本身就是骄奢好逸、爱财无道的那一类人,出入都讲究场面,她又怎能知道这些行为背后其实暗藏着巨大的凶险呢?在凤姐的认知里,奴仆丫鬟只要听话服从,做好分内之事就行了。

  倡导开源节流,抵制奢靡浪费,是需要一个长久教化的过程的,期间管理者要恩威并施,以身作则。可惜凤姐自身文化水平有限,过分主张严刑峻法,对风险的估计不足,这也导致了她作为管理者始终无法根除这些弊端。




四、凤姐和探春之比较

  聪明保证一时的得失,格局决定最终的成败,王熙凤的利己主义注定了她的格局不高。所以王熙凤看问题没有探春看得远,也没有探春大刀阔斧般革新的勇气。

  探春是庶出之女,骨子里蕴着一股刚强之气,不怒自威,所以探春是渴望证明自己的,不囿于荣华富贵保证了她做事时往往以问题为导向,全心全意为了贾府的长久,而不计较于个人的得失,是较为纯粹的实干家。

  但探春也有自己的局限,她只关注到了问题,却忽视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开源节流”和“包管到户”的改革举措,虽然调动了底层老婆子的积极性,顺便改善了她们的经济状况,但却动摇了中层管家们的利益,而探春并没有做出相应的措施来调和矛盾,其结果必然走向失败。

  总的来说,凤姐胜在已有管理模式的完成度上,不管这种管理模式是否适合此刻贾府的情况;探春胜在了模式创新上,在对沉疴痼疾的解决上也是勇气可嘉,但因为缺乏经验,顾此失彼,动摇了原本稳定的管理基础,所以最终也不能够达到理想的目的。




五、结语

  首先要肯定王熙凤是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的,彼时的贾府已经是日薄西山,起码在凤姐的铁腕治理下勉强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定,让贾府没那么早就显示出朽木枯草之败状。但凤姐的管理方式也注定了贾府的衰败不可能被逆转。

  所以才会有之后的贾探春兴利除弊,因为在作者的设定里,凤姐永远不可能是那个尝试创新管理模式的人,不管她有没有那方面的智慧,她终究还是个“守旧派”,作为既得利益者,凤姐败在了格局上。

  探春改革最终也失败了,贾府还是不可避免的走向灭亡。我想这里一定有过作者深刻的思考,即在现有的制度下,究竟有没有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能够挽救贾府,能够长盛不衰。

  估计作者最终也没能想到答案,所以曹家败了,贾府亡了,这也是作者一生都无法参透的难题。

  作者:南极潇湘,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发布于 2020-08-22 08: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8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5 07: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大揭秘之一:凤姐才是宝玉最后的女人
闲之寻味 2013-04-11   |  9121阅读  |  37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这个标题可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原书的如山铁证和作者的写作手法决定的,本非意料之外,更在情理之中。什么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统统不过是天才作者的烟幕弹和障眼法。本文目的也不是要读者一定喜欢谁或不喜欢谁,不管是否接受文中观点,大可以该喜欢的继续喜欢,该讨厌的继续讨厌。本文只想还原红楼梦大结局的真相,诚如是,才不辜负了作者的“字字读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才不糟蹋了这部伟大的小说,才能扭转二百多年红学研究的歧途。因此,请各位耐心看完本文,如觉得有道理,还请多多顶贴,多多转贴。

其实得到本文的结论本也不是十分困难,只是前八十回作者将黛玉、宝钗、湘云等青春女性写得太美了,使许多读者欲罢不能,自然只会留恋于黛钗湘等人的故事,并有意无意地期望她们中某人和宝玉在一起,于是忽略了真正的女主角凤姐。

首先看看现在比较流行的两种宝玉结局的版本是否符合作者原有设计和前八十回内容:第一种说法是宝玉最后和史湘云“遇合”;第二种说法是宝玉出家,或者重归大荒山云云。

关于史湘云在八十回后的故事,根据一些人的考证,现在比较令人信服的是嫁给了卫若兰。卫若兰是一个英俊有才的公子(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当然也有其他评语和证据),而且有“射圃”的故事。所谓“射圃”应指某种射箭比赛,“圃”就是箭靶。可见卫若兰不仅能文,而且能武,是红楼梦中少有的几个具有阳刚之气的青年男子之一。以湘云的性格嫁给这样的人的确很般配,而且据说他们的婚后生活很美满幸福,这些我都认为不错。


但这些人接着说,卫若兰由于卷入朝廷的政治斗争遭祸死了;湘云的美满生活被打破,流落街头,甚至被卖到风月场所;然后某个偶然的机会和宝玉相遇,又在妙玉的帮助下脱险,最后和宝玉“遇合”了,等等。简直荒天下之大谬,滑天下之大稽。湘云沦落是有可能的,但湘云不仅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更被很多读者认为具有“侠女”气质。她若真被卖到风月场所,这些人居然还说她会忍辱偷生,可怜巴巴的要等人来救,只怕作者能气得从地下跳起来大骂不止,这是其一。其二,她和宝玉有没有可能“遇合”,即没有按传统礼教举行正式的结婚仪式就一起以夫妻身份生活?不按传统礼教有可能,同是天涯沦落人,大家将就着过也有可能,但宝玉和她却没有可能,这是他们各自的志趣和性格决定的。

湘云和宝玉一起在贾府生活比黛玉和宝钗都早,而且就在贾母身边,但前八十回中,他们没有产生爱情,有的只是兄妹之情。这说明他们之间存在重大的志趣和性格分歧。湘云在思想观念上更接近宝钗,也曾劝宝玉多结交贾雨村之类的官僚,以利日后发展,结果当场被宝玉不耐烦地打断,还要“请”她到别的姐妹里去,免得辱没了“仕途经济学”。感情上,湘云应会倾心于卫若兰那般“雄姿英发”的男子,而不是宝玉这样的“绣花枕头”。在宝玉一方,他钟情的是绛珠仙草下凡,具有神仙气质的林妹妹,这个不奇怪,因为他的前生就是神瑛侍者,也是神仙嘛!湘云虽然很有才学,很机灵,很可爱,但也只是尘世中人,没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神仙气质。所以他们相“遇”并发生一些故事是可能的,“合”则不可能。


再看宝玉出家,似乎暗合了他在前八十回中不停说的,“林妹妹若死了,我就出家去”,如此这般。但不要忘记,宝玉的前生是神瑛侍者,他下凡的目的和绛珠仙草是不同的:绛珠仙草只是为还泪报恩,泪还完,她的使命也就结束,可以走了。她并不是向往尘世生活而来,所以黛玉也表现出相当的离群孤僻倾向。而神瑛侍者根本就是过不惯仙界无聊的生活,要下凡体验一番。因此宝玉对世俗生活是相当喜欢和投入的,对一般的伦理道德也是自觉遵守的,他所不满的只是传统礼教中要求男人“上进”,走“仕途经济”,与及爱情婚姻不能自主的部分,所以宝玉是不会那么轻易和甘愿放弃世俗生活的。当然为了照应前文,八十回后应有宝玉出家的内容,但那只是一个插曲,时间上应在黛玉死后,贾府被抄之前。贾家获罪后,已经出家的宝玉也不能幸免,被官府抓了起来,“被还俗”了。

至于宝玉重归大荒山一说,则是受高鹗的通行本误导,混淆了神瑛侍者和通灵宝玉。通灵宝玉是贾宝玉佩戴的一块玉石,它所起的作用是记录所见所闻。故事完了,它当然必须重返大荒山,变回那个女娲补天所弃的顽石,否则就没有空空道人抄录石头记了。但贾宝玉是神瑛侍者下凡,不是石头,没有重返大荒山的必要。他要返的话也是返回西方灵河岸边的三生石上,会他的绛珠仙草去。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堪一击的。不过这里又出现了一块“三生石”,确是容易把人搞晕。这个“三生石”在小说中有没有体现?它有没有下凡呢?如果它也下了凡,会不会就是甄宝玉所送的玉呢?凡此种种,留待红迷朋友自己研究,这里就不多说了。


当然宝玉前生是神仙,说他最终返回仙界,那是必然的,但却不是在红楼梦故事结束的时候,所以这种说法依然是错误的。红楼梦故事结束的时候,宝玉的阳寿未尽,所以还不会回去;如果那时就回去了,反而不对了。因为神瑛下凡是天庭正式批准的(如小说描写,是到警幻仙姑处挂了号),不是私自下凡。所以他必须完成他在凡间的阳寿才回去,否则就是触犯天条了。因此宝玉根本不可能以一个尘世的肉身返回西方灵河岸,当然更不可能返回大荒山,前面已经解释了,那不是他该去的地方。

众所周知,《红楼梦》作者的惯用手法是“草蛇灰迹,伏延千里”,也即后面发生的任何重大事件前面一定会有铺垫和暗示。那么说凤姐和宝玉最后在一起了(也可以说“遇合”了),前八十回有没有铺垫和暗示呢?不仅有,而且太多了,只是前人没往这里细想。

铁证之一:关于凤姐的判词和曲子

首先提醒读者的是,宝玉神游太虚境发生在小说的第五回,而关于凤姐的判词恰好在金陵十二钗正册的第五页,这难道又是巧合吗?下面再看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一般对此判词的理解是:“凡鸟”即繁体字的“凤”字;“末世”指贾家最终的败落;“都知爱慕此生才”,人们都佩服凤姐的才干。“一从二令三人木”,脂批有三字提示:“拆字法”,通常将“人木”拆成“休”,“二令”拆成“冷”,“一从”不拆,暗指凤姐和贾琏婚姻的三个阶段:开始贾琏(包括其他下人)对凤姐言言听计从,后来关系转冷,最后凤姐被贾琏所休,和“平儿掉了个个”。最后一句,暗示凤姐要被遣返原籍金陵,结局似乎不妙。

有必要先指出,“事更哀”三个字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没有必定要死的意思,更不必论某些人说的“投江死”。最后一句只能解释为“凤姐悲伤地向金陵哭”,或者“凤姐哭着返回金陵,这个事情更可悲哀”,如此等等。和贾家有密切关系的王家受牵连,金陵原籍的亲人也遭难,凤姐因此痛哭,完全解释得通。硬说这就是凤姐必死,那根本就是强词夺理。


以上对判词的通常理解虽然也大体说得通,但还是不太让人满意。例如第三句脂砚斋明确指出要用拆字法,可是通常的拆法,即使按“三阶段论”,有些字拆,有些字又不拆,不是十分令人信服。而且,如果凤姐真的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角,她和宝玉最终结合的话,判词中也应有所体现。下面我就来揭示其中另藏的深意(不必否定前面的解释,两者可以共存):

凡鸟偏从末世来:在贾家彻底衰败的时候,有一只原来是“凤”现在已是“凡鸟”的鸟儿,偏偏不计较这一切飞到了男主人公的身边,她为什么来呀?

都知爱慕此生才:此句应作“才知此生都爱慕”,因为照顾诗词格律换了词序,当然也是作者故意再设迷局。接前文,“凡鸟”飞来的原因,是她到最后才知道,原来她和男主人公一直是互相爱慕的啊!

一从二令三人木:“从”就是相依相傍的“二人”,哪“二人”呢?“三人木”,即“珏”。“珏”字偏旁最下一笔和右边中间部分构成“木”字;偏旁上部是一个“丁”字,“丁”是“人”的变形,“丁”本身也有“人”的意思;最后剩下三横,当然就是“三”。“珏”意味着“王”熙凤和贾宝“玉”最终结合在一起了,而且“珏”本义就是两块合在一起的玉。

这还不是最绝的,现在只剩下“一二令”三字了。这个“一二令”无论拆成“一冷”还是“泠”,都没什么意义。其实它暗指“囹”子缺一笔。“囹”就是“囹圄”,监狱的古称。“囹”缺一笔,就是监狱打开了,“王”和“玉”被释放了,他们还会死吗??

这才是红楼梦,这才是那个天才作者的手笔啊!!

哭向金陵事更哀:凤姐和宝玉怀着悲痛的心情,踏上了遣返金陵的旅途。从此红楼梦故事结束,凤姐和宝玉以后的生活就不属于红楼梦范围,不需要判词和预言了。

再看关于凤姐的曲子,第五回太虚幻境:

迎春————

[喜冤家]【戚序(蒙府)夹批:冤家上加一喜字,真新真奇。】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凤姐————

[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警拔之句。】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甲戌眉批:过来人睹此,宁不放声一哭?】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戚序夹批: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有人看到“反算了卿卿性命”,就认定凤姐“必死”。脂砚斋正是看到了这个问题,马上就特别指出这是“警拔之句”,也即不是预言句,谶语句,不是应了某某事。所谓“警拔句”的作用就是警示所有世人,不是特别针对某个人,例如凤姐。


再有人看到迎春和凤姐都有“荡悠悠”什么的,就以为二人结局相同。那是他读书草率,或者理解力不逮。明明写着迎春是“芳魂艳魄荡悠悠”,凤姐只是“梦荡悠悠”,因此迎春要死,而凤姐只是原来(对财富和权力)的梦想破灭而已。

又有人举出第四十四回“凤姐泼醋”:

贾琏听如此说,又见凤姐儿站在那边,也不盛妆,哭的眼睛肿着,也不施脂粉,黄黄脸儿,【庚辰夹批:大妙大奇之文,此一句便伏下病根了,草草看去,便可惜了作者行文苦心。】比往常更觉可怜可爱。

他看见脂批中“伏下病根”就说是“伏下凤姐死的病根”,真不知他的语文和逻辑是怎么学的。这段暗示了凤姐身体也有病(据现在某些人考证是妇科病),所以后文凤姐曾小产。若硬说“病根”就是“死的病根”,恐怕已不是语文和逻辑问题,而是道德问题。

铁证之二:宝玉和凤姐一同被魇

宝玉和凤姐被赵姨娘收买马道婆用巫术魇了以后,生命垂危,奄奄一息。此时那一僧一道出来救命,贾府的人按照僧道指示,让宝玉和凤姐同睡在一个房间内,达七七四十九日之多!这是什么意思?分明就是暗示二人“死后同穴”嘛!一个小叔子(和姑表弟)和一个堂嫂(和姑表姐)竟然七七四十九日在一个房间里一起吃喝拉撒睡,要知道那时宝玉也不小了,是早已和袭人“云雨”过的人了。如此公然悖逆礼教,大伤风化,严重辱没家族名声的安排,贾府的人居然没有任何为难和异议就照做了!除了生活原型中这两人就是夫妻,并且作者要以此暗示二人后来的结合,很难作出更合理的解释,否则就是原书的重大错漏:贾府的人至少应提出疑问,并且采取一些措施,例如用帐幕之类将他们分隔开。显然对于精心构思,情节严密的红楼梦来说,这样重大的错漏是不可能存在的。

有人会说,那时两人都快死了,还顾得什么礼教?姑且先不论这个其实站不住脚的理由(站不住脚的原因就是贾府的人没有异议,也没有采取措施来维护礼教的底线),再看:

铁证之三:焦大醉骂,“爬灰的爬灰,养小叔的养小叔”

不要忘记此时凤姐和宝玉正从宁国府出来,焦大是见到他们后才骂的。所谓“爬灰”,现在一般相信是小说中原有贾珍和秦可卿乱伦的内容,后来被删除了,但“养小叔”指的谁?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翻看前八十回似乎也没有任何“养小叔”的描写或补叙。其实,红楼梦中许多人的话都不一定是指已发生的事,完全可以是未发生而将来要发生的事,即所谓“谶语”。例如贾家四个小姐作的元宵灯谜,大观园青春女性们作的许多诗词等等,都具有“谶语”的性质。所以焦大的养小叔也是一句谶语,应的是八十回后的故事,而且就是指凤姐和宝玉二人无疑。这个谶语发生得很靠前,一般地,越靠前越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所以它和男女主人公的最终命运必有重大关联且慢,什么男女主人公?难道凤姐才是全书真正的女一号吗?

的确如此!根据现代的统计,前八十回中关于凤姐的文字是最多的,比什么黛玉宝钗都多,甚至比宝玉都多,她不是女一号,谁是女一号?有女一号的文字比二号三号还少的吗?那林黛玉成什么了?虽然很多人喜欢林黛玉,支持“木石前盟”,也会有很多人抗议我下面的揭示,或者如某些网友调侃的“秒毁三观”,但仍不得不郑重指出:

绛珠仙草林黛玉其实是来干扰(以还泪的方式)神瑛侍者贾宝玉凡间生活的人,“木石前盟”也是空的,没有的。神瑛侍者虽然每天用甘露浇灌绛珠仙草,但他下凡时并没有主动带上已修成女体的绛珠仙子,是绛珠仙子自己暗中跟了去的。所以神瑛和绛珠之间没有所谓的“前盟”,若硬说有,那才是“假作真时真亦假”了!当那些干扰(黛玉、宝钗、袭人、晴雯等)一一除去后,神瑛侍者才会拥有,或者说回归属于自己的尘世生活,就是和凤姐一起的生活。

铁证之四:凤姐和宝玉经常出双入对

其实在全书一开始的部分,宝玉就像跟屁虫一样跟着凤姐到处去,访亲探友,逛街看戏,二人经常同坐一车,甚至同居一室而毫不避讳例如在送秦可卿出殡的路上,二人夜里就在同一房间睡觉。当然作者写的很巧妙,浑然天成,让读者觉得这些都是偶然,特殊的情况,或者只是姐弟之间的亲密,从而又被“轻轻瞒过”(脂砚斋批语)。凤姐和宝玉出双入对的情景,直到宝玉和众小姐搬进大观园后才少了,因为作者要腾出手来写其他事。但是按作者一惯的笔法,前面写了这么多,后面会没有回应吗?他又会怎样回应??

铁证之五:狱神庙故事

现在一般相信,贾家获罪后有“狱神庙”一个重要情节。出现的人物有凤姐、宝玉、贾芸、小红、茜雪、刘姥姥等人。“狱神庙”里发生了什么事,各人说了什么话,无从稽考(只知道刘姥姥救了凤姐的女儿巧姐,但应是“狱神庙”之前的事了);但可以看到,其他都是小说中很次要的角色,只有凤姐和宝玉属于主要人物;还可以看到,凡是宝玉落难的时候,危险的时候,和他一起共患难的不是别人,正是凤姐!前面小说刚开始时是如此,后面小说快结束了也是如此,这难道还不说明问题吗?作者这样安排是随随便便的吗?!

铁证之六:巧姐进十二钗正册

为何巧姐这样一个文字很少,小说结束时也最多七八岁,不可能有很多故事的小姑娘居然列为金陵十二钗的正册之一?很多人也是迷惑不解,争论不休。

刘心武说什么为了“立体扫描”这些大观园的女性,实在牵强得很,如此何不把王夫人、贾母等都算进正十二钗,老中青少幼大全,岂不更“立体”全面?只有我们能正视凤姐和宝玉最后在一起的事实,才能正确理解为何巧姐一个没有也不可能有很多故事的小姑娘也进了十二钗的正册。真正的原因就是巧姐既然是凤姐的女儿,那么最终她也就是宝玉的女儿了。

警幻仙姑所讲,“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 这也是作者的托词和障眼法。一个最多七八岁的小女孩怎么能说一定优秀,还要是“十二冠首”之一?若说优秀,某些丫头还可能比小姐优秀。仅以相貌论,真实生活中丫头比小姐漂亮的情况其实更普遍。原因很简单,小姐漂不漂亮只能靠天赐的运气,但丫头是可以买来,可以挑选的。

真正的标准是和宝玉关系(当然不一定是爱情关系,也可以是亲情,友情关系)的亲密程度,那些和宝玉比较疏远的正牌小姐出身的“钗”只能进副册,例如香菱原是地方小士绅甄士隐的女儿,也算小姐出身,故可列副册之首。一般相信薛宝琴、刑岫烟和李纨的两个堂妹也是副册的人选。但她们和宝玉的关系亲密程度显然无法和正十二钗比即使是正十二钗中的妙玉,也是和宝玉有暧昧的。你也许会说作者自私和偏见,但换个角度,《红楼梦》本身的构想就是以宝玉为中心的故事,所以作者这样取舍自有其合理之处。

铁证之七:凤姐扫雪拾玉

凤姐扫雪拾玉,是脂砚斋先用“妙”字为首,然后特别提示的八十回后重要情节。此时凤姐应已被贾琏休了,贾府也明显衰败,才会沦落到去扫雪。

但刘心武却认为这个玉不是通灵宝玉,而是故事很早的时候,凤姐误认为良儿偷的其他玉,还因此撵了良儿出贾家。现在凤姐知道自己错了,良心受到责备,有新的人生感悟云云。

这样理解当然也勉强说得通,但还是将此玉理解为通灵宝玉更好。如果象刘心武那样理解,这个情节就是不太重要的,而且良儿被怀疑偷玉而被赶走的事,还是后来平儿和麝月交谈中间接说的,前八十回根本没有良儿出现,脂砚斋为此特别提示的可能性很小。

如果凤姐扫雪拾的正是通灵宝玉,那么凤姐在小说中肯定还有任务,这个任务肯定是和贾宝玉有关,凤姐又怎么会死?怎么拾到通灵宝玉的偏偏又是凤姐?

顺便说一说:高鹗续书中通灵宝玉曾经丢失的情节,甚至贾宝玉因此而痴呆的情节,都很有可能正是原著中的内容。有一种意见认为,高鹗或程伟元的确获得了八十回后的部分残稿,所以续书才写得和原著有些神似。二百多年来续红楼梦出了不下数十种,迄今多数人还是认为高鹗的续书是最好的。

我同意这个观点,并且可以补充一下:高鹗续书的时间应该很短,就一两年的事情,居然写出了四十回“有些神似”的续作,原作者可是“批阅十载”的,那这个高鹗恐怕是比原作者更厉害的猛人了,这可能吗?而且,续书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如果程或高完全没有得到残稿,或者如另外一些人所说,只得到后四十回的目录和部分诗词曲赋,会有那么大的兴致去续书吗?要知道,程伟元是个书商,他续书出书是要赚钱的。如果贸然去啃硬骨头,后四十回连“有些神似”也做不到,让读者一下看出破绽,还会有人去买他的书吗?

所以程高二人的确很可能拥有后四十回(或后三十回,后二十八回,按某些人的回目观点)的部分残稿,但其中有多少是原著,多少是他们自己添加的,就不得而知了。何况即使是原著已有的文字,程高二人也不一定会照搬,这在通行本前八十回中就已经屡次出现了。另外,原著也很可能就是一百二十回,而不是某些人所认为的一百零八回或一百一十回。仅从交代清楚贾府败落的原因过程和正十二钗的结局需要看,三十回已是很勉强了。

铁证之八:秦可卿死前托梦凤姐

那也是大段大段的文字,不是几句模糊两可,争论不休的诗词。大意就是秦可卿劝凤姐要多积“阴鸷”,在老家多买些房产田地,为自己留条后路。凤姐当时是允诺的。

注意这个秦可卿在小说中的真正身份,显然是警幻仙姑指示其妹妹幻化的。警幻之妹以神仙的身份引导宝玉“识风月”,行正轨,这是大家都能看到想到的内容;警幻之妹又以俗世幻身秦可卿引导凤姐积阴鸷,留后路,这就是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的情节。简而言之,整部《红楼梦》中只有一男一女两个主要人物得到了神仙的劝导和点拨,这两个人正是宝玉和凤姐!谁才是真正的女一号,什么才是作者真正构想的结局,岂不昭然若揭吗?!

作者还特意将凤姐善待和周济一进贾府的刘姥姥写于托梦之前,也就是说,凤姐身上本来就有“善”的成分,并非听了秦氏的劝告才会行善。虽然凤姐后来有不少恶行劣迹,但根据作者的写作手法,既有秦氏点拨在前,必有凤姐觉悟在后。其实宝玉也是一样,警幻的点拨开始也是毫无效果,甚至反效果,一回去就跟袭人“云雨”了,显然是当神仙的话耳边风。因此,他和凤姐一样必然有一系列磨难的过程,以惩罚其违背神旨的罪错。

但是,这两个全书仅有的得到神的启示的主要人物,最后肯定是不会死的,而且必然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否则将置神于何地?这样的神还有用吗??

一个热爱生活的凤姐是不会随便去死的,一个热爱生活的宝玉也不会那么容易下半生做定了和尚。凤姐和宝玉最后结合,或许惊世骇俗,或许“秒毁三观”,但却是铁板钉钉,铁证如山,无可置疑。所谓金玉良缘木石盟一类,都是神设置的难关,是为考验其意志,干扰其生活,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大悲大痛中大彻大悟,最后真心实意,心甘情愿地遵从神的教导和指引。如果顺着这个思路考察原文,我相信红迷朋友们一定能找到更多的证据和暗示。

那么《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追逐功名,享乐奢靡,醉心于“仕途经济”固然虚假;向往神仙爱侣般的诗情画意生活,艺术化生存方式也总归一场大梦;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过平凡而结实的日子才是最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18)
来自: 闲之寻味 > 《其他》举报/认领
上一篇: 渔歌图
下一篇: 施华洛世奇水晶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8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20: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冰山上的“雌凤”,王熙凤影射之谜
九天揽月123 2021-03-03   |  1593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红楼梦》王熙凤判词

王熙凤究竟影射谁呢?结合上一回提到的几个谜团,想必大家也猜到了,王熙凤是影射天启年间的九千岁魏忠贤!这是V哥掰谎在天涯首次揭秘的。我认可他的结论,但具体的证据,我们来一条一条找。来看看他们有哪些相似点。

1·  凡鸟 与 泼皮

王熙凤的判词第一句“凡鸟偏从末世来”。凡鸟是出自嵇康弟弟嵇喜的典故,当年吕安在门上留下一个“凤”字就走了,意思是嘲讽嵇喜是只“凡鸟”,他哥哥嵇康,才是凤凰。

“凡鸟”意思是平庸之人。上一回说了,王熙凤无论出身、能力,绝非平庸之辈啊。为什么说她是“凡鸟”呢?为什么贾母说她是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儿呢?这当然与她影射的对象有关。

而魏忠贤,是绝对的“凡鸟”:他出身民间,家境贫穷,还是个市井泼皮。因为赌博欠债,走投无路,才自宫去做了太监。虽然他后来飞黄腾达,成了大明朝的一只“雌凤”,但在明朝文武百官眼中,他依然不过是只“凡鸟”,是个泼皮破落户!

2·  雌凤 与 太监

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可判画里偏偏说王熙凤是“雌凤”,那她到底是凤还是凰?是雌还是雄?

太监,被阉割的男子,人称阴人,假男人,是不阴不阳,不男不女。

雌凤,很显然是隐喻太监。

明白了这一层暗示,那王熙凤的长相之谜也有着落了:

王熙凤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丹凤眼、柳叶眉是写美人的,是写王熙凤本人;

三角眼、吊梢眉是写老人的,是写王熙凤的影子,就是魏忠贤。

魏忠贤有画像传下来的,他死时已经59岁,是位老年人了,画像里,魏忠贤的三角眼、吊梢眉就十分明显。这是中国人的三大身体特征之一,就是眼内眦褶,年老后会形成三角眼。另外两大特征,一个是铲型门齿,另一个是婴儿屁屁上的青斑。

所以雌凤也好,相貌描写也好,都是表明王熙凤 不男不女的身份特征。在54回有个说书的女先生,讲了个王熙凤公子的故事。其实也是提示我们,王熙凤原本就是个公子,是个男人。

3·  姓名的暗示

王熙凤为什么姓王呢?为什么都和王夫人都出身王家呢?

前面说了,王夫人是影射天启皇帝朱由校,他们朱家本来就是天下的王,是帝王。而且朱由校的母亲也姓王,她被封做才人。请注意,崇祯皇帝朱由检,他的母亲不是王才人,而是姓刘。

而魏忠贤最开始就是在王才人身边做典膳,那时候他还叫李进忠,他的名字还是王才人赐的。所以魏忠贤原本就是王才人和皇长孙身边的奴才,是看着皇长孙朱由校长大的。

后来皇长孙一夜之间成了皇帝,李进忠自然也成了红人了。当然开始两三年,他和皇帝都受了不少窝囊气,那时候都是东林党人说了算,特别是移宫案时,东林党人极为嚣张,根本没有把这个叫李进忠的太监放在眼里,未来的九千岁,那时候只能跪在后面哭天抢地呢。

东林党人,是明光宗钦点的托孤大臣,一个个满腹经纶,都认为一定能辅佐天启皇帝成为一代明君。可人家已经是16岁小鲜肉了,正好是叛逆期,怎么会一直任由你们这帮腐儒摆布?更要命的是,天启皇帝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帝王教育,最厌恶的就是引经据典,满嘴大道理,所以和这帮官员根本玩不到一块去。

魏忠贤就不一样了,他很早就是天启皇帝家里的奴才,是看着皇帝长大的,皇帝自然信任身边的太监,不可能相信外面的大臣。何况太监最擅长的,就是伺候皇帝开心。明朝的阉党和东林党之争,说白了,是皇权与相权之争而已。

再看王熙凤的“熙”字。

有学者看到“熙”字,再结合嵇康弟弟“凡鸟”的典故,就认为 王熙凤是 影射清朝的康熙皇帝!这种胡乱解读真让人啼笑皆非。

王熙凤的“熙”,不可能是指康熙皇帝的“熙”。红楼梦里从来没有这么低级的隐喻。如果那样的话,贾宝玉的爷爷叫贾代善,而努尔哈赤地第二个儿子,也叫代善,两个字一模一样,难道贾代善就是指爱新觉罗·代善?

王熙凤的“熙”,在古代主要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光明、阳光照射之意。另外一个意思是通“嬉”,嬉闹的嬉。

王熙凤的“熙”应该这两种意思都有,都说得通。

第一种意思,“阳光照射”。王熙凤,王家的光芒,照射在这只凡鸟上。喻指她是靠服侍皇太孙母亲而发达的。然而她的靠山,偏偏是座“冰山”。这阳光照在她身上,照在冰山上,她看起来是光彩辉煌,殊不知这座“冰山”,也在不知不觉地融化。当时有多辉煌,日后就会有多悲催。

第二种意思,熙通“嬉”,那王熙凤就是 王嬉凤,就是只插科打诨、逗主子开心的嬉凤。书中的王熙凤,不就是贾母的开心果嘛,不就是替王夫人管事的奴才嘛。

除了上述两种意思之外,我认为还有层隐藏的寓意。王熙凤的“熙”,是暗指明熹宗的“熹”,王熙凤,是明熹宗身边的一只雌凤。

天启皇帝朱由校,死后的谥号是熹宗,这个熹,是指早晨阳光微弱的意思。因为朱由校很年轻就死了,他这个大明之光,就好比是早上的太阳,才露出一些光芒,就很快陨落了。

另外王熙凤的熙,也是暗示“咸熙宫”。

咸熙宫,始建于明朝,天启皇帝的奶妈客氏,就在咸熙宫居住。尽管天启皇帝都十六七岁了,早就不吃奶了,但依然把她供养在宫里。而她和魏忠贤,正好结成对食关系。一个是历史上最牛的奶妈,一个是天下最牛的太监,他们都住在咸熙宫,都是明熹宗最宠信的两个人。所以,王熙凤,就是“春熙宫”里的一只雌凤。

4·  “冰山”之谜

“冰山”,最早出自“冰山难靠”的典故,说的是唐明皇宠幸杨贵妃,杨家人鸡犬升天,她的堂兄杨国忠也飞黄腾达做了宰相,权倾天下,不可一世。但有个叫张彖(tuàn)的进士不以为然,认为杨国忠不过是座冰山,做不得靠山。

王熙凤的判画里,也有座“冰山”,冰山上有只雌凤。意思是王熙凤是以冰山做靠山。王夫人贾母就是王熙凤的靠山,但却是座冰山,贾母、王夫人一死,意味着她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对魏忠贤来说,天启皇帝是他的靠山,可偏偏年轻的天启皇帝却像冰山一样消融了。魏忠贤被查处后,有一部叫《冰山记》的戏剧流行一时。这个剧本现已找不到了,但在张岱的《陶庵梦忆》记录了这部戏剧的来历,以及演出时的轰动。

后来张岱把这些讽刺魏忠贤的故事,删改成了一部戏,名字还是叫《冰山》。所以当时的人,只要听到“冰山”这个名字,就知道是说魏忠贤的。V哥掰谎也是根据“冰山”,而认定王熙凤就是影射魏忠贤。“冰山”的确是最重要的一条证据。

王熙凤这只“雌凤”背后是冰山,当然会让人想到魏忠贤,难怪评书人会把王熙凤比作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曹操。木头皇帝朱由校无心政事,将大明江山交给魏忠贤打理,与木头人王夫人无心家事,将贾府上下事宜交给凤姐打理,不是如出一辙嘛。

王熙凤因为小产还得了个月子病,叫“血山崩”。血山崩,实为雪山崩,也就是冰山开始崩塌了。王熙凤自从得了血山崩,也很快交出了权力,才有了探春管理大观园。

5·  不识字之谜

《红楼梦》里多次提到了王熙凤不识字这一特点,全靠身边一个叫彩明的小厮,来记账点卯。作为金陵王家的大小姐、贾府的当家管事人,竟然不识字?是不是不可思议?

你看金陵十二钗,哪个不是饱读诗书?甚至她们的诗词歌赋,比贾宝玉还强呢。就是那些丫鬟戏子们,好些都是识字的。

比如迎春的丫鬟司棋,是识字的,否则怎么看得懂潘又安写给她的信?

贾母的鸳鸯,是识字的,否则怎么三宣牙牌令?

袭人不是简单的识字了,她还能和贾宝玉讨论仕途经济,讨论“文死谏武死战”的大道理。

连丫鬟们都识字,这个不可一世的琏二奶奶竟然不识字?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有人说,不对啊,王熙凤是识字的啊,你看她后来不是当众念出了潘又安写给司棋那封信吗?

关于这一点,书中特别做了解释,是这样说的:

“凤姐因当家理事,每每看开帖并帐目,也颇识得几个字了。”

魏忠贤原本是个市井泼皮,是不识字的。《明史》说:魏忠贤不识字,按理不能入司礼监的,但靠自己的相好、皇帝的奶妈客氏说情,才当了秉笔太监。

不识字,怎么做“秉笔”太监呢?这没啥大不了的,王熙凤能找彩明做代笔,魏忠贤也可以啊,他让太监王体乾为他代笔。

王熙凤后来也能认得一些字了,魏忠贤也是如此。在天启六年时, 他已经能阅读奏疏了。这也不奇怪,中国常用汉字不足一千字,小学生熟读《千字文》,就能掌握常用的一千个汉字,听说读写都问题不大了。魏忠贤做了几年的秉笔太监,还不认得几个字,那才怪了。

总之,王熙凤不识字,按说是不合情理的,那作者为什么偏偏这样写?我只能套用刘心武老师的名言:作者是为了忠实于影射人物原型的真实,而牺牲掉了文学上的合理性。

6·  结局相同

上回说了,王熙凤判词是“一从二令三分木”,暗示她的结局“一哭二闹三上吊”。

前面我们分析了,一从二令三分木,说的是王熙凤 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到贾母王夫人死后靠山没了,便遭到了邢夫人和贾琏冷笑冷落,接着被贾琏休了,最后哭向金陵,更悲哀的事发生了,就是她当年惹下的人命官司,被揭发了,最后悲惨地在狱中上吊自杀。王熙凤是在牢里上吊自杀的。

魏忠贤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天启年间,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可是好景不长,天启皇帝只在位七年就死了,崇祯皇帝继位。魏忠贤迅速遭到冷落,一年之后,崇祯皇帝终于对他下手,将他发往凤阳守陵,魏忠贤被迫上吊自杀。

【写在最后】
近些年对魏忠贤的评价,大有翻案之势,甚至据一些史料记载,崇祯在身死国灭之前,忽念起魏忠贤的好来,下旨重新安葬魏忠贤。下面这首诗也提到了这一点。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对皇帝来说,魏忠贤当然是忠臣,他是全心全意为主子服务。他在治国理政方面,也不是一无是处。起码从结果看,魏忠贤专权期间,大明面临的局面,反而比奋发图强、宵衣旰食的崇祯皇帝时要好得多。难怪有人说,崇祯要是听他“木匠”哥哥朱由校的话——重用魏忠贤,也不至于成为孤家寡人,身死国灭了。王熙凤在贾府“一从二令三人木”的命运轨迹,和魏忠贤的命运,确实多有相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8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20: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冰山上的“雌凤”,王熙凤影射之谜
九天揽月123 2021-03-03   |  1593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红楼梦》王熙凤判词

王熙凤究竟影射谁呢?结合上一回提到的几个谜团,想必大家也猜到了,王熙凤是影射天启年间的九千岁魏忠贤!这是V哥掰谎在天涯首次揭秘的。我认可他的结论,但具体的证据,我们来一条一条找。来看看他们有哪些相似点。

1·  凡鸟 与 泼皮

王熙凤的判词第一句“凡鸟偏从末世来”。凡鸟是出自嵇康弟弟嵇喜的典故,当年吕安在门上留下一个“凤”字就走了,意思是嘲讽嵇喜是只“凡鸟”,他哥哥嵇康,才是凤凰。

“凡鸟”意思是平庸之人。上一回说了,王熙凤无论出身、能力,绝非平庸之辈啊。为什么说她是“凡鸟”呢?为什么贾母说她是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儿呢?这当然与她影射的对象有关。

而魏忠贤,是绝对的“凡鸟”:他出身民间,家境贫穷,还是个市井泼皮。因为赌博欠债,走投无路,才自宫去做了太监。虽然他后来飞黄腾达,成了大明朝的一只“雌凤”,但在明朝文武百官眼中,他依然不过是只“凡鸟”,是个泼皮破落户!

2·  雌凤 与 太监

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可判画里偏偏说王熙凤是“雌凤”,那她到底是凤还是凰?是雌还是雄?

太监,被阉割的男子,人称阴人,假男人,是不阴不阳,不男不女。

雌凤,很显然是隐喻太监。

明白了这一层暗示,那王熙凤的长相之谜也有着落了:

王熙凤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丹凤眼、柳叶眉是写美人的,是写王熙凤本人;

三角眼、吊梢眉是写老人的,是写王熙凤的影子,就是魏忠贤。

魏忠贤有画像传下来的,他死时已经59岁,是位老年人了,画像里,魏忠贤的三角眼、吊梢眉就十分明显。这是中国人的三大身体特征之一,就是眼内眦褶,年老后会形成三角眼。另外两大特征,一个是铲型门齿,另一个是婴儿屁屁上的青斑。

所以雌凤也好,相貌描写也好,都是表明王熙凤 不男不女的身份特征。在54回有个说书的女先生,讲了个王熙凤公子的故事。其实也是提示我们,王熙凤原本就是个公子,是个男人。

3·  姓名的暗示

王熙凤为什么姓王呢?为什么都和王夫人都出身王家呢?

前面说了,王夫人是影射天启皇帝朱由校,他们朱家本来就是天下的王,是帝王。而且朱由校的母亲也姓王,她被封做才人。请注意,崇祯皇帝朱由检,他的母亲不是王才人,而是姓刘。

而魏忠贤最开始就是在王才人身边做典膳,那时候他还叫李进忠,他的名字还是王才人赐的。所以魏忠贤原本就是王才人和皇长孙身边的奴才,是看着皇长孙朱由校长大的。

后来皇长孙一夜之间成了皇帝,李进忠自然也成了红人了。当然开始两三年,他和皇帝都受了不少窝囊气,那时候都是东林党人说了算,特别是移宫案时,东林党人极为嚣张,根本没有把这个叫李进忠的太监放在眼里,未来的九千岁,那时候只能跪在后面哭天抢地呢。

东林党人,是明光宗钦点的托孤大臣,一个个满腹经纶,都认为一定能辅佐天启皇帝成为一代明君。可人家已经是16岁小鲜肉了,正好是叛逆期,怎么会一直任由你们这帮腐儒摆布?更要命的是,天启皇帝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帝王教育,最厌恶的就是引经据典,满嘴大道理,所以和这帮官员根本玩不到一块去。

魏忠贤就不一样了,他很早就是天启皇帝家里的奴才,是看着皇帝长大的,皇帝自然信任身边的太监,不可能相信外面的大臣。何况太监最擅长的,就是伺候皇帝开心。明朝的阉党和东林党之争,说白了,是皇权与相权之争而已。

再看王熙凤的“熙”字。

有学者看到“熙”字,再结合嵇康弟弟“凡鸟”的典故,就认为 王熙凤是 影射清朝的康熙皇帝!这种胡乱解读真让人啼笑皆非。

王熙凤的“熙”,不可能是指康熙皇帝的“熙”。红楼梦里从来没有这么低级的隐喻。如果那样的话,贾宝玉的爷爷叫贾代善,而努尔哈赤地第二个儿子,也叫代善,两个字一模一样,难道贾代善就是指爱新觉罗·代善?

王熙凤的“熙”,在古代主要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光明、阳光照射之意。另外一个意思是通“嬉”,嬉闹的嬉。

王熙凤的“熙”应该这两种意思都有,都说得通。

第一种意思,“阳光照射”。王熙凤,王家的光芒,照射在这只凡鸟上。喻指她是靠服侍皇太孙母亲而发达的。然而她的靠山,偏偏是座“冰山”。这阳光照在她身上,照在冰山上,她看起来是光彩辉煌,殊不知这座“冰山”,也在不知不觉地融化。当时有多辉煌,日后就会有多悲催。

第二种意思,熙通“嬉”,那王熙凤就是 王嬉凤,就是只插科打诨、逗主子开心的嬉凤。书中的王熙凤,不就是贾母的开心果嘛,不就是替王夫人管事的奴才嘛。

除了上述两种意思之外,我认为还有层隐藏的寓意。王熙凤的“熙”,是暗指明熹宗的“熹”,王熙凤,是明熹宗身边的一只雌凤。

天启皇帝朱由校,死后的谥号是熹宗,这个熹,是指早晨阳光微弱的意思。因为朱由校很年轻就死了,他这个大明之光,就好比是早上的太阳,才露出一些光芒,就很快陨落了。

另外王熙凤的熙,也是暗示“咸熙宫”。

咸熙宫,始建于明朝,天启皇帝的奶妈客氏,就在咸熙宫居住。尽管天启皇帝都十六七岁了,早就不吃奶了,但依然把她供养在宫里。而她和魏忠贤,正好结成对食关系。一个是历史上最牛的奶妈,一个是天下最牛的太监,他们都住在咸熙宫,都是明熹宗最宠信的两个人。所以,王熙凤,就是“春熙宫”里的一只雌凤。

4·  “冰山”之谜

“冰山”,最早出自“冰山难靠”的典故,说的是唐明皇宠幸杨贵妃,杨家人鸡犬升天,她的堂兄杨国忠也飞黄腾达做了宰相,权倾天下,不可一世。但有个叫张彖(tuàn)的进士不以为然,认为杨国忠不过是座冰山,做不得靠山。

王熙凤的判画里,也有座“冰山”,冰山上有只雌凤。意思是王熙凤是以冰山做靠山。王夫人贾母就是王熙凤的靠山,但却是座冰山,贾母、王夫人一死,意味着她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对魏忠贤来说,天启皇帝是他的靠山,可偏偏年轻的天启皇帝却像冰山一样消融了。魏忠贤被查处后,有一部叫《冰山记》的戏剧流行一时。这个剧本现已找不到了,但在张岱的《陶庵梦忆》记录了这部戏剧的来历,以及演出时的轰动。

后来张岱把这些讽刺魏忠贤的故事,删改成了一部戏,名字还是叫《冰山》。所以当时的人,只要听到“冰山”这个名字,就知道是说魏忠贤的。V哥掰谎也是根据“冰山”,而认定王熙凤就是影射魏忠贤。“冰山”的确是最重要的一条证据。

王熙凤这只“雌凤”背后是冰山,当然会让人想到魏忠贤,难怪评书人会把王熙凤比作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曹操。木头皇帝朱由校无心政事,将大明江山交给魏忠贤打理,与木头人王夫人无心家事,将贾府上下事宜交给凤姐打理,不是如出一辙嘛。

王熙凤因为小产还得了个月子病,叫“血山崩”。血山崩,实为雪山崩,也就是冰山开始崩塌了。王熙凤自从得了血山崩,也很快交出了权力,才有了探春管理大观园。

5·  不识字之谜

《红楼梦》里多次提到了王熙凤不识字这一特点,全靠身边一个叫彩明的小厮,来记账点卯。作为金陵王家的大小姐、贾府的当家管事人,竟然不识字?是不是不可思议?

你看金陵十二钗,哪个不是饱读诗书?甚至她们的诗词歌赋,比贾宝玉还强呢。就是那些丫鬟戏子们,好些都是识字的。

比如迎春的丫鬟司棋,是识字的,否则怎么看得懂潘又安写给她的信?

贾母的鸳鸯,是识字的,否则怎么三宣牙牌令?

袭人不是简单的识字了,她还能和贾宝玉讨论仕途经济,讨论“文死谏武死战”的大道理。

连丫鬟们都识字,这个不可一世的琏二奶奶竟然不识字?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有人说,不对啊,王熙凤是识字的啊,你看她后来不是当众念出了潘又安写给司棋那封信吗?

关于这一点,书中特别做了解释,是这样说的:

“凤姐因当家理事,每每看开帖并帐目,也颇识得几个字了。”

魏忠贤原本是个市井泼皮,是不识字的。《明史》说:魏忠贤不识字,按理不能入司礼监的,但靠自己的相好、皇帝的奶妈客氏说情,才当了秉笔太监。

不识字,怎么做“秉笔”太监呢?这没啥大不了的,王熙凤能找彩明做代笔,魏忠贤也可以啊,他让太监王体乾为他代笔。

王熙凤后来也能认得一些字了,魏忠贤也是如此。在天启六年时, 他已经能阅读奏疏了。这也不奇怪,中国常用汉字不足一千字,小学生熟读《千字文》,就能掌握常用的一千个汉字,听说读写都问题不大了。魏忠贤做了几年的秉笔太监,还不认得几个字,那才怪了。

总之,王熙凤不识字,按说是不合情理的,那作者为什么偏偏这样写?我只能套用刘心武老师的名言:作者是为了忠实于影射人物原型的真实,而牺牲掉了文学上的合理性。

6·  结局相同

上回说了,王熙凤判词是“一从二令三分木”,暗示她的结局“一哭二闹三上吊”。

前面我们分析了,一从二令三分木,说的是王熙凤 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到贾母王夫人死后靠山没了,便遭到了邢夫人和贾琏冷笑冷落,接着被贾琏休了,最后哭向金陵,更悲哀的事发生了,就是她当年惹下的人命官司,被揭发了,最后悲惨地在狱中上吊自杀。王熙凤是在牢里上吊自杀的。

魏忠贤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天启年间,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可是好景不长,天启皇帝只在位七年就死了,崇祯皇帝继位。魏忠贤迅速遭到冷落,一年之后,崇祯皇帝终于对他下手,将他发往凤阳守陵,魏忠贤被迫上吊自杀。

【写在最后】
近些年对魏忠贤的评价,大有翻案之势,甚至据一些史料记载,崇祯在身死国灭之前,忽念起魏忠贤的好来,下旨重新安葬魏忠贤。下面这首诗也提到了这一点。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对皇帝来说,魏忠贤当然是忠臣,他是全心全意为主子服务。他在治国理政方面,也不是一无是处。起码从结果看,魏忠贤专权期间,大明面临的局面,反而比奋发图强、宵衣旰食的崇祯皇帝时要好得多。难怪有人说,崇祯要是听他“木匠”哥哥朱由校的话——重用魏忠贤,也不至于成为孤家寡人,身死国灭了。王熙凤在贾府“一从二令三人木”的命运轨迹,和魏忠贤的命运,确实多有相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8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7 18: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红楼梦》:一夜北风紧,五个字说出王熙凤未来所有人生?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 前言 ꧂

芦雪广(yǎn)联诗,是王熙凤作为监社出席的第一场诗社活动,也是唯一一次作诗。想了半天得来一句“一夜北风紧”。

要说这句诗作为开篇,应时应景一点不俗,凤姐作为豪门闺秀哪怕不识字,耳濡目染见识非同一般。

☞细说红楼系列48,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 一 ꧂

不过,就像众人连句都与未来相关,王熙凤这句“一夜北风紧”,也是她未来人生的影射。

别看只有一句五个字,传递出了很多不一样的讯息。

“一夜北风紧”,当王熙凤脱口而出时,不知各位读书人如何想,君笺雅侃红楼的第一反应是她失眠了。

当晚下了一夜雪,原文说贾宝玉兴奋的一夜没怎么睡,“醒来只见窗上光辉夺目,心内早踌躇起来,埋怨定是晴了,日光已出。”




他这“一夜没怎么睡”,其实睡的很安稳。

王熙凤“一夜北风紧”说法,真正是失眠听了一夜北风。

꧁ 二 ꧂

她无故“失眠”,肯定有原因。

管家殚精竭虑是一个原因。

之前贾琏偷情鲍二媳妇背叛她,也是一个原因。

贾赦派邢夫人讨鸳鸯,教训她做贤妻是一个原因。

贾母说她吃醋,包庇贾琏更是一个原因。




最关键是计算日期,此时冬月初,王熙凤最少怀孕三个多月。

腹中孩子是男是女,对王熙凤来说压力最大。

如果这次再生女儿,她在贾府将彻底沦为笑柄。也势必不得不给贾琏纳妾生子。这是王熙凤不愿意承担的,也是她的烦恼。

管家事只是一方面,子嗣才是真正压力。

贾琏偷情鲍二媳妇,贾赦讨要鸳鸯,贾母说她吃醋,都指向王熙凤的妒忌。但根源还是她没有儿子。




如果她生下儿子,一切都将迎刃而解。那会儿也不会再有人指责她妒忌。她也不会再有如今的担心。

这些情绪集中展现,不难理解王熙凤睡不着,听了一夜北风的事实。

꧁ 三 ꧂

“北风”代表冬天,一派肃杀,万物绝灭。王熙凤的判词图画就是一只雌凤落于冰山之上。隐喻她的生存环境恶劣如寒冬。

此时凤姐赫赫扬扬是表象,实际失眠、操劳、无子、焦虑承压的现实,通过“北风”引出的寒冬凛冽氛围,展现她未来处境艰险。

她想要生一个儿子,危机却早已潜伏。

怀孕初期,贾琏偷情鲍二媳妇,让她丢脸大气大愤。

贾母、贾赦长辈不支持,让她患得患失。




如今大着肚子还要操劳家务。劳累、失眠,都为她日后流产铺垫线索。

更要命的打击不是失去六七个月大的“儿子”,而是随后引发的下红之症。

中医认为,下红之症源于气怒伤身、劳损过度,正是如今凤姐现状

“一夜北风紧”,铺垫了王熙凤人生悲剧的伏笔。她的前路“北风卷地寒侵骨”,可谓再无希望。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0-25 08:22・IP 属地安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82
 楼主| 发表于 2024-4-7 11: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红楼梦:得罪尤氏的4个女人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2024-04-05 21:32 发布于:辽宁省
《红楼梦》中,有4个女人得罪了尤氏,让尤氏有苦说不出,无比窝囊。可是这四个人无一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第一、最让尤氏倍感屈辱的秦可卿,上吊自杀。
秦可卿是尤氏的儿媳妇,尤氏曾经很信任,很爱秦可卿,认为她是最好的儿媳妇。



然而,秦可卿却和尤氏的丈夫贾珍私通。让尤氏颜面扫地,受尽屈辱。

秦可卿的背叛像利刃一般深深刺入尤氏的心中,让她颜面尽失,身心备受折磨。

书中没有写尤氏如何处理贾珍和儿媳妇的丑闻的。也没有写尤氏如何报复,不过,最终的结果是,儿媳妇秦可卿上吊自杀。

尤氏兵不血刃,解决了忘恩负义,背弃人伦的儿媳妇。

第二,对尤氏恩将仇报的尤三姐和尤二姐,相继自杀。
尤二姐和尤三姐是尤氏的两个拖油瓶妹妹,他们同父异母。



父亲死后,尤氏担负起照顾继母和两个妹妹的责任。

尤老娘都说过,他们一家子多亏了贾珍照应。

贾珍照应他们是看在谁的面子上?自然是尤氏啊。

按理来说,尤二姐和尤三姐应该对尤氏感恩戴德。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伤害尤氏。

可是,这俩妹妹,却不顾姐姐的感受,和姐夫,外甥打得火热。

不可否认,贾珍和贾蓉都是色鬼,但是他们有底线,不会欺男霸女,男女之间讲你情我愿。



如果尤二姐和尤三姐不和他们眉目传情,他们父子不会跟这姐俩有聚麀之诮。

尤二姐和尤三姐的行为深深地伤害了尤氏。

连丫头都看不下去二尤和贾蓉胡闹。丫头说:“热孝在身上!老娘才睡了觉。他两个虽小,到底是姨娘家。你太眼里没有奶奶了!回来告诉爷,你吃不了兜着走!”

丫头骂的是贾蓉,何尝不是骂尤氏姐妹不顾人伦纲常,对姐姐忘恩负义。

即便如此,尤氏对两个妹妹还挺好的。

尤二姐要给贾琏当二房,尤氏不同意。



她知道王熙凤是一个醋缸,贾琏屋里的通房丫头除了平儿,都被王熙凤打发了,不是死,就是走,没有好下场。

尤氏怕尤二姐步这些人的后尘,表示反对。

可是尤老娘和尤二姐谁都不听。尤氏也只能罢了。

也许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吧!尤三姐和尤二姐的结局都不好。

尤三姐嫁柳湘莲不成,吻剑自杀。

尤二姐被王熙凤的借刀杀人之计暗算,最后吞金自杀。

第四、欺负折辱尤氏的王熙凤被休,病死。


王熙凤总是压尤氏一头,在尤二姐嫁给贾琏之后,王熙凤肆意折辱尤氏。

王熙凤把个尤氏揉搓成一个面团儿,衣服上全是眼泪鼻涕。

凤姐儿哭着,搬着尤氏的脸,问道:“你发昏了?你的嘴里难道有茄子塞着?不,就是他们给你嚼子衔上了……你但凡是个好的,他们怎敢闹出这些事来?你又没才干,没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就只会一味瞎小心,应贤良的名儿!”说着,啐了几口。
王熙凤一番欺负,尤氏一句话没有,还得哄着王熙凤。



王熙凤虽然如此霸道,但是也没笑到最后。

王熙凤誓死捍卫的婚姻还是破灭了。她被贾琏休了。在回到金陵老家后,事情没有好转,反而更糟了。她被王家驱逐出门,无家可归,又身患重病,最后血崩而死。

结语:
对不起尤氏的秦可卿、尤三姐、尤二姐和王熙凤,最终都走上了绝路。



尤氏亲眼目睹了她们的悲惨结局。

她们之间的故事恰恰印证了那句古老的谚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受到公正的裁决。无论是善行还是恶行,都会在某个时刻得到应有的报应。

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82
 楼主| 发表于 2024-4-7 17: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熙凤和贾宝玉中魇魔法逢五鬼之谜
龍乡
龍乡
与朋友们一起透视隐藏在《红楼梦》背后的真实故事。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王熙凤和贾宝玉中魇魔法逢五鬼之谜

文:龍乡

2021-04-01 11:01

“把他两个的年庚八字写在这两个纸人身上,一并五个鬼都掖在他们各人的床上就完了。我只在家里作法,自有效验。千万小心,不要害怕!”



这是《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在互相撺掇中,决定用魇魔法暗害王熙凤和贾宝玉时,作为宝玉寄名的干娘马道婆悄悄的教赵姨娘的话。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主流红学的专家们,他们一边承认宝玉这个干妈马道婆贪财无厌、丧尽天良,是个搞建封迷信、邪魔歪道的混帐东西;一边仍然荒唐地坚持《红楼梦》的作者是曹寅孙子“曹雪芹”,写的是“包衣家事”和曹雪芹“自叙传”,贾宝玉就是“曹雪芹”。专家们也不想想,或许是不敢去想:如果作者是曹寅的孙子、曹颙的遗腹子,为马氏亲生的儿子,怎么会在书中创作出一个跟亲生母亲同姓的干妈马道婆,还龌龊不堪地暗害自己呢?



难道“作者”对自己的母亲马氏怀有刻骨铭心的怨恨,故意在书中用干妈马道婆的贪心狠毒去影射侮辱自己的母亲吗?对此主流红学的专家们没有人能够作出回答,也不能回答,因为,如果回答得合情合理,那寅孙作者说就不能自圆其说了。



其时在“曹氏家谱”中根本没有“曹雪芹”这个名字,当然,《红楼梦》既非寅孙所著,更非“包衣家事”和包衣“自叙传”。“曹雪芹”只是一个另有深意的化名。



正如,书中每个名字,都是经过仔细斟酌,含有深意一样,“马道婆”姓“马”所蕴藏的含义,其特殊性和唯一性,其它任何姓氏都不能替代。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马”字在隐喻着一个特殊日子的特殊事件。



所谓“特殊日子”,就是王熙凤、贾宝玉逢五鬼,中魇魔法的那一天:

“那一天”是何日,书中没有交待,但是,到了第四天,也就是过了三天后,癞头和尚与跛脚道人来给凤姐宝玉治病时说,“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复归如初”,而宝玉病好的第二天为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



如此,咱们就可以往前进行一下推算:宝玉病好的那天是“芒种节”的前一天,那就是四月二十五日,再往前三十三天,即双真为凤姐宝玉治病那天,就是三月二十二日,而姐弟俩中魇魔法的三天前,不就是三月十九日吗?



“三月十九日”,的确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历史上的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大明王朝随之覆亡。




那么,这个三月十九明亡之日,是作者故意隐藏,还是作为读者的我在附会臆测呢?下面数条可证明是作者故意隐藏:



①,黛玉的生日为二月十二日“花神节”,离三月十九日三十七天,而三月十九日离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祭花神,也是三十七天。



②,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为农事之节日,而明朝皇室朱姓的得姓始祖,神农炎帝朱襄氏的生日就是四月二十六日。



③,黛玉第一次葬花写的是“三月中浣”,此后一天一天地描写到的第九天,就是宝玉中魇魔法的三月十九日。这天,黛玉从《牡丹亭》和《会真记》(西厢记)曲文,联想到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音“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④,“三月中浣”即三月中旬,书中几乎一天不落地记述了九天,其中,宝黛共读《西厢》为三月十一日。《西厢记》中的蒲东寺在山西省南端,而1644年三月十一日,李自成渡过黄河,占领山西,开进宣府。三月十五日,贾环用蜡油烫伤了宝玉,1644年的三月十日,起义军占领了居庸关,兵临北京城下。






⑤,黛玉生日的“花神节”与三月十九日,三月十九日与黛玉葬花的“饯花神”日之间都是三十七天,无疑使黛玉在朱襄氏生日的芒种节埋香冢,写《葬花吟》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既是在埋葬自己,祭奠自己,不如说是在埋葬明朝,祭奠明朝。



⑥,宝玉病好那天,在聚宴上薛蟠说五月初三是自己的生日。历史上的1644年五月初三,满清进入北京,朱由崧在南京宣布监国,标志着又一个时代的开始。



如果以上还觉得有所欠缺的话,那么,



李纨的判词和《推背图》就完全揭开了“五鬼”与“马道婆”之谜:

李纨的判词是: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盘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第一句中的“桃李”来自隋末唐初预言李唐代隋的谶语,“桃李子,得天下”,这里隐指李自成在“春风结子完”的三月十九日进入北京。



第二句中的“兰”,代表着身份的高贵,借指皇帝宝座,此句在于质疑李自成有没有坐稳皇帝这个崇高宝座的能力和命运。



第三句中的“冰水”隐指来自极寒之地的满清,意为李自成是在为她人作嫁衣裳,自己推翻了明朝,却让满清获得了天下,空自留下无尽的妒恨。



第四句则是对李自成得而复失天下的挖苦讽刺。



李纨的这个判词,可以说与《推背图》第三十二象,“闯王灭明”的谶语如出一辙:



《推背图》中此象的谶语是:



马跳北阙,犬嗷西方。



八九数尽,日月无光。



颂言是:



杨花落尽李花残,五色旗分自北来。



太息金陵王气尽,一枝春色占长安。



谶语前两句中的“马”和”犬”,分别来自“闖“字的中间,和“獻”字的右部,指的是闯王李自成从北边的居庸关和德胜门攻进北京,和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



那么,同样是在表达1644年九月十九日明亡,《推背图》中可以用“马”字代表闯王,《红楼梦》中为什么不能借用姓“马”的道婆来隐喻闯王呢?所以说,“马”道婆所要蕴含代表的特殊意义,是其它姓氏无法替代的。而这种意味在表示“闖”字的谶画中同样也能感受得到。






(马道婆之“马”来自“闖”字)



谶语后边的两句“八九数尽,日月无光”,意思浅显易懂,是说崇祯帝在位十七年后,明朝灭亡。



当然,书中以马道婆利用魇魔法暗害王熙凤和贾宝玉,来隐寓闯王灭明,反映了作者是站在明朝的立场上,对农民起义军的态度更多的是怨恨与仇视。



我们再给颂言与李纨的判词来作个比较:



颂言的第一句,与李纨判词的第一句一样,来自李唐代隋的另一个谶语“洪水绕杨山”,借隐李自成三月十九日攻进北京。其中“李花残”既暗隐李自成,也表达时间,“花残”与“结子完”拥有同一含义,因为花残之时也是结子完成的时侯。可以说,“桃李春风结子完”,就是从“杨花落尽李花残”演化而来。



第二句中的“五色旗”,是以农民军打的旗帜有蓝、黑、白、红、黄五种颜色来代指李自成。“自北来”指起义军从北边的居庸关、德胜门进入北京。“到头谁似一盆兰”与“五色旗分自北来”存在着互补关系。而“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的“五鬼”,自然也是来自于“五色旗”。:



第三句中的“金陵”,是以太祖朱元璋始建都于金陵,来借指明朝,此句“太息金陵王气尽”就是叹息明朝气数已尽,这与李纨判词中的“如冰水好空相妒”完全是一种因果关系。



第四句里的“春色”,是以春天为青绿萌生的季节代指满清,“长安”则代指北京,此句“一枝春色占长安”,和“枉与他人作笑谈”形成的纯粹是一种对应对比的关系。



以上就是通过“马道婆”和“五鬼”所隐藏的特殊日子里的特殊事件,从而也可以得出,在解读《红楼梦》时,需要在仔细辨析中多转几个弯子,才有可能不会被表面的假语村言蒙蔽。

发布于 2022-06-21 13:30
王熙凤
红楼梦人物
贾宝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82
 楼主| 发表于 2024-4-7 17: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贾瑞正照风月宝鉴与皇太极暴亡
龍乡
龍乡
与朋友们一起透视隐藏在《红楼梦》背后的真实故事。
贾瑞正照风月宝鉴与皇太极之死

文:龍乡



《红楼梦》里,淫欲无度的贾瑞正照风月宝监,与皇太极之死能扯到一块吗?






能不能扯到一块,任凭谁怎么说,都作不得数,只有从文本里寻求出的答案,才会更有说服力。









书中是这么讲的:贾瑞在花园里碰见凤姐顿起淫心,出言调戏后,又到荣府来了几次,偏都遇见凤姐儿往宁府那边去了。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就在交节之时,“王熙凤毒设相局”,使贾瑞“不觉就得了一病:心内发胀,口中无滋味,脚下如绵,眼中似醋,黑夜作烧,白昼常倦,下溺连精,嗽痰带血,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






倏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代儒也着了忙,各处请医疗治,皆不见效。后来跛脚道人送来一面“风月宝鉴”,交待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那料贾瑞却不敢照背面的骷髅,偏去照里面有凤姐向他招手的正面,终于使自己精尽人亡。







关于“十一月三十日冬至”,从明朝末年至清朝中晚期符合的年份有三个:1631年,即崇祯四年,辛未;1642年,即崇祯十五年,壬午;1813年,即嘉庆十八年,癸酉。







可以看出,11643年至1812年这一百七十年间,所包括的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是没有“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样的年份的,因此上,贾瑞的故事就不会是发生于这个时间段内。那么曹学专家认为的《红楼梦》故事背景在康熙中后期,至乾隆前期,作者为满清包衣奴才曹寅之孙“曹雪芹”,主要写的是曹寅家事和寅孙自传,还会存在吗?当然不会存在。







至于,嘉庆十八年则完全可以排除在外,因为没有人会认为《红楼梦》写的是这一时期的故事。







看来也只有崇祯四年,和崇祯十五年可供选择了。而两者之间,后者更接近于明朝的灭亡,也更接近于《红楼梦》里所说的“末世”,所以选择崇祯十五年更加合情合理。







在崇祯十四年的“松锦大战”中,曾发誓要做文天祥一样殉国的洪承畴,被俘虏后投降了满清,虽然洪承畴象贾瑞贾天祥一样,属于令人不耻的反派人物,可是,第一洪承畴投降是头一年的事,第二与他1665年死亡离得实在是有点太远了。所以,贾瑞正照风月宝鉴与洪承畴是没有太大关系的。







那么,怎么会与皇太极有关系呢?







这是因为,于”十一月三十日冬至”的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皇太极发动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入口侵略掠夺战役,除山海关外,清除了所有入关的障碍。《红楼梦》站在“排满悼明”的立场上,在隐写中,就把他这种入口侵略掠夺,比喻为贾瑞对王熙凤所产生的“淫欲”了。而“凡鸟偏从末世来”的王熙凤当然象征着进入“末世”的明朝。









问题是,皇太极是于崇祯十六年八月初九在在盛京皇宫的后宫暴亡的,贾瑞则好象是“冬尽春回”的第二年春天,相隔至少五个月,这不是不符合吗?







其实,书中只是写了“倏又冬尽春回”,贾瑞之病“更又沉重”。贾代儒慌忙中多方“请医疗治,皆不见效”,至跛脚道人送来“风月宝鉴”,时间到底有多久,书中写得是模糊的。可在贾瑞刚得病时却写,许多病在贾瑞身上“不上一年都添全了”。贾瑞应该是腊月初病倒的,即使到第二年的阳春三月,也是不能称为“不上一年”的,显然是在暗示,贾瑞从病到亡这个时间比“冬尽春回”要长一些。







长到多长时间呢?从皇太极发动最后一次入口作战结来,到他第二年八月初九暴亡可不就是“不上一年”!







如果说,这些还不足以证明贾瑞正照风月宝鉴暗隐皇太极暴亡的话,我们再来分析分析贾瑞的名字:







《红楼梦》正文中对贾瑞的描述,从头至尾写的都是“贾瑞”,一直未提到他字“天祥”,却在第十二回的回目上出现了“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瑞,天祥,自然是预兆吉祥之意也。只是,”天祥”这个字正文不作介绍,凭空就出现在了回目上,还是有点突兀,是在让读者琢磨“天祥”二字从何而来吗?







事实上,作为读者只要稍微组心一点,便会想一想“天祥”是怎么从“瑞”字上来的。这就是书中暗示和提醒我们,这里是有机关的,单单从“瑞、天祥”联系到“预兆吉祥,是不够的,也显示不出什么意义。所以,需要更深入一些去解读。









“天祥”之“祥”,偏旁为“示”,原意为祭祀、祭天时设置的“祭台”或“天台”,而“祥”即“吉”也。我们大家只要看到过皇太极的介绍,就会注意到,“皇太极”只是来自满语的译音,同时还被译为黄台吉、洪太主,由此看来,原来这“天祥”二竟然暗隐了皇太极名字的另一个译音“台吉”。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原来竟然在暗隐1643年八月初九暴卒的皇太极,是不是令人有点不太敢相信呢?

发布于 2022-06-22 09: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82
 楼主| 发表于 2024-4-8 14: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熙凤的管理能力真强么?细看她管家的结果,就会发现一团乱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前言꧂

王熙凤令人扼腕叹息。那么优秀的女子以惨淡收场让人遗憾。

纵观王熙凤的短暂一生,就像判词说她“生于末世运偏消”一般差了运气。但运气是一回事,她贪欲过重“不积阴骘”而损了命运。

古人对“德”极为重视,凤姐有损阴德注定命不久长。




꧁①꧂

王熙凤人物固然精彩,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她管家的能力和手段。

有观点不吝溢美之词,把王熙凤认作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杰”。

事实只怕是未必!

王熙凤能力确实有,但与人杰差之太远。

王熙凤的管家方式更接近于暴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听不得不同意见,更不允许反对。

整个贾府都是她的一言堂,下人苦不堪言。

刘姥姥来时,周瑞家的就对她抱怨道:

(第六回)“我的姥姥,告诉不得你呢。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回来你见了就信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谁都要给面子。连她都要说一句凤姐太严,可知是严到什么程度。

“严”并不是管理的错,但靠严来管理,合格管理者不取。单纯靠权力行凶谁不会?问题是管家的成效要如何?

毫无疑问,贾家在王熙凤的管理下滑向了深渊,她自己众叛亲离收场。

所谓管理,重点在“理”,次则“管”之。王熙凤恰恰相反,只有管没有理。

꧁②꧂

曹雪芹没有提到凤姐出台任何一条新政。好容易借秦可卿死后托梦给了机会,却也被她束之高阁。

秦氏托梦计策虽好,于王熙凤并无好处便浑不在意。




与之对应的是贾探春管家,一系列新政被执行,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也是贾府病入膏肓回天乏术,“王安石、张居正”之憾也。,不是贾探春改革有问题。

王熙凤比之贾探春的改革胸襟差太多。徒然成为因循守旧的傀儡,不敢向陈规陋习开刀。甚至她很快同流合污,成了贾府最腐朽的毒瘤。

比如她挪用公款放高利贷谋取私利。

比如她借贾府声名,包揽诉讼谋利。

比如买办以次充好她一清二楚,却放任不管。

比如任人唯亲,假公济私等等。

王熙凤所行,损害的都是贾府利益,得利的都是她自己。如此管理者,贾家还如何好得了?她的能力越大,破坏性就越大。




꧁③꧂

最被人津津乐道的秦可卿葬礼,让王熙凤一鸣惊人。

但细看就会发现不过是最基本的管理捋顺手段。王熙凤如果连这点也不能,便不会得到贾母等人认可了。

且宁国府当时丧葬大事都是现成的规矩。只有内部人事因尤氏不在而疏于梳理。

她只要捋顺居中调度就够,并不需要真正大刀阔斧改革。而她令行禁止也是平日之威的影响。

等后面贾敬死了,葬礼规模更大,没有王熙凤,尤氏也处理的井井有条。

王熙凤能短时间抓住宁国府群龙无首的症结进行梳理,表明她具备好的管理者素质。

奈何用之不正,一味自贪牟利毁了自己,属实可惜了。




꧁④꧂

王熙凤实行暴政和酷政,必然导致施政难以深入。

她也因此更辛苦,更累。进而反噬自身导致流产引发下红之症,不但注定不能生儿子,更为日后“血崩而死”埋下苦果。

凤姐管家能力,体现出自身素养不足,缺乏优秀的管理方法和心胸。

探春管家尚算幼稚,看贾母治理大观园赌博时的远见卓识和手段,才是真的厉害。可惜老太太退休了,贾府由此一败涂地。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1-07 19:47・IP 属地安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4-28 20:23 , Processed in 0.4524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