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4|回复: 7

混世魔王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57
发表于 2022-4-30 13: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混世魔王
(《西游记》中的角色)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5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混世魔王,《西游记》中的角色。长的“ 头戴乌金盔,映日光明;身挂皂罗袍,迎风飘荡。下穿着黑铁甲,紧勒皮条;足踏着花褶靴,雄如上将。腰广十围,身高三丈”,手持一把大刀。混世魔王原居坎源山水脏洞,趁孙悟空不在时抓走许多小猴子,险些霸占水帘洞,但后来被学艺归来的孙悟空用法术身外身法击败,然后孙悟空夺过他的大刀照顶门将他砍为两段。在央视版《西游记》中,混世魔王则与孙悟空结拜为兄弟(疑似将混世魔王归入了七大圣中)。浙版《西游记》是按原著被孙悟空砍为两段。



中文名混世魔王 饰    演松崎真、林志谦、张策 性    别男 登场作品《西游记》 国    籍傲来国 兵    器大刀 居住地坎源山水脏洞 终结者孙悟空
目录



混世魔王角色分析编辑 播报
自从孙悟空菩提祖师逐出师门,回到花果山、重归水帘洞之后,他做了一件看起来很不起眼,
日本版《西游记》混世魔王
实际上却对他有着重大意义的事情。在《西游记》第二回的末尾部分写道:孙悟空刚回花果山,就发现自己的猴群受到了一个叫做“混世魔王”的妖魔的欺负,不仅抓走了许多猴子,还差点霸占了水帘洞。混世魔王原居坎源山 水脏洞。孙悟空当然咽不下这口气,所以,他要找到这个魔王报仇。关于“混世魔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魔王,书中竟然找不到半点线索——几乎没有只言片语关于它的描述,明确的只有两点:他比孙悟空高大,而且手拿一把板大的钢刀。这看上去非常的不合理,翻遍整部《西游记》,除了某些跑腿的小妖之外,很少看到出场的妖魔鬼怪没有面目的(后面还有一个,我们还将专门讲到)。而且,小说进行到这里,应该是发展到一个比较值得期待的时刻——到了充分展示孙悟空自己的本领的时候,为什么作者却选择了一个完全没有面目的魔王让孙悟空去打呢?

混世魔王编写目的编辑 播报
但是,作者为什么要安排一个这样的角色出场呢?也就是说,为什么必须要写呢?
老版《西游记》混世魔王
孙悟空学道归来,他心里一定非常清楚,自己最该做的事情是什么:是继续修炼,用他的方式修炼人性。这也是整部《西游记》一条暗藏的主线——人性的修炼和发展。虽然从小说的字面上看,孙悟空是要消除身边具有的隐患的魔王,但作者的真实意图却是要让我们看到文字的背后,孙悟空是怎么按照自己的方式(也是一般人应该经历的过程)来修炼自己的人性的。
所以,当“混世魔王”出现的时候,就应该看到,它出现的意义已经不在于它是一个即将被本领强大的孙悟空杀死的魔王,而在于这个魔王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也就是说,孙悟空杀掉他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混世魔王角色经历编辑 播报
浙版《西游记》中的混世魔王
混世魔王在《西游记》小说刚开始时,孙悟空学艺归来,这时花果山被混世魔王占领,孙寻得混的洞府——水赃洞,猴王喝道:“泼魔这般眼大,看不见老孙!”魔王见了,笑道:“你身不满四尺,年不过三旬,手内又无兵器,怎么大胆猖狂,要寻我见什么上下?”悟空骂道:“你这泼魔,原来没眼!你量我小,要大却也不难。你量我无兵器,我两只手彀着天边月哩!你不要怕,只吃老孙一拳!”纵一纵跳上去,劈脸就打。那魔王伸手架住道:“你这般矬矮,我这般高长,你要使拳,我要使刀,使刀就杀了你,也吃人笑,待我放下刀,与你使路拳看。”悟空道:“说得是。好汉子,走来!”那魔王丢开架子便打,这悟空钻进去相撞相迎。他两个拳捶脚踢,一冲一撞。原来长拳空大,短簇坚牢,那魔王被悟空掏短胁,撞丫裆,几下筋节,把他打重了。他闪过,拿起那板大的钢刀,望悟空劈头就砍。悟空急撤身,他砍了一个空。悟空见他凶猛,即使身外身法,拔一把毫毛,丢在口中嚼碎,望空喷去,叫一声:“变!”即变做三二百个小猴,周围攒簇。古原来人得仙体,出神变化无方。不知这猴王自从了道之后,身上有八万四千毛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那些小猴,眼乖会跳,刀来砍不着,枪去不能伤。你看他前踊后跃,钻上去把个魔王围绕,抱的抱,扯的扯,钻裆的钻裆,扳脚的扳脚,踢打挦毛,抠眼睛,捻鼻子,抬鼓弄,直打做一个攒盘。这悟空才去夺得他的刀来,分开小猴,照顶门一下,砍为两段,领众杀进洞中,将那大小妖精,尽皆剿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57
 楼主| 发表于 2022-4-30 13: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混世魔王 (词语释义)  播报 编辑  讨论2 上传视频  



混世魔王,汉语成语,拼音是hùn shì mó wáng,意思是比喻扰乱世界、给人们带来严重灾难的人。出自《红楼梦》。





中文名混世魔王 出    处《红楼梦》 拼    音hùn shì mó wáng 注    音ㄏㄨㄣˋ ㄕㄧˋ ㄇㄛˊ ㄨㄤˊ [1]  


目录

1 成语解释
2 成语出处
3 成语用法
4 成语辨析

   


成语解释

编辑

 播报

比喻扰乱世界、给人们带来严重灾难的人。有时也指成天吃喝玩乐、到处胡闹的有钱有势人家的子弟。 [2]  

   


成语出处

编辑

 播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成语用法

编辑

 播报

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2]  

示 例

曹操决不是一个以残破天下为乐的混世魔王。

   


成语辨析

编辑

 播报

【近义词】:纨绔子弟 [2]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概述图册
概述图册(2)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文史砖家 历史领域创作者



隋末混世大魔王,行军打仗以人为口粮,宣称只要有人在就不会挨饿

为解决令人无比头疼的吃饭问题,朱粲所实行的策略不是召集流亡、恢复生产,而是以人肉为粮,公然指使士兵烹煮妇女、婴儿吃,并且恬不知耻地说再没有比人肉更鲜美的食品,只要其他地方有活人在,我们还用担心忍饥挨饿吗?

2018-04-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57
 楼主| 发表于 2022-4-30 13: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樊瑞 (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
播报 编辑  讨论12 上传视频  
同义词 混世魔王(《水浒传》中樊瑞绰号)一般指樊瑞(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




樊瑞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混世魔王,濮州人氏,原为芒砀山寨主。他扬言要吞并梁山,结果遭到宋江的征剿,被公孙胜降服,遂归顺梁山。梁山大聚义时,成为一百单八将之一,排第六十一位,上应地然星(一作地默星),担任步军将校。征方腊后授武奕郎、都统领,后辞官出家,随公孙胜修道。 [1]  







人物关系


纠错




搭档 李衮




搭档 项充




   

中文名樊瑞 外文名Fan Rui 别    名混世魔王 性    别男 登场作品《水浒传》及其衍生作品 登场回目第五十九回 所处时代北宋 籍    贯濮州 落草前身份全真先生 上山前身份芒砀山寨主 所用兵器流星锤、混世魔王宝剑 梁山位次61 对应星号地然星(一作地默星) 梁山职司步军将校


目录

1 人物经历
▪ 人物出身
▪ 归顺梁山
▪ 大聚义
▪ 南征北战
▪ 人物结局
2 出处考究
▪ 姓名出处
▪ 绰号考究
3 人物评价
▪ 原著赞诗
▪ 名人点评
▪ 后世评价
4 衍生形象
▪ 衍生小说
▪ 评书形象
▪ 影视形象

   


人物经历

编辑

 播报

   


人物出身

樊瑞是濮州人氏,早年曾作全真先生,学得一身妖法,能呼风唤雨,善使流星锤,神出鬼没,人称混世魔王。他占据徐州沛县芒砀山,与八臂哪吒项充、飞天大圣李衮一同打家劫舍。 [2]   [3]  

   


归顺梁山



各类樊瑞画像
各类樊瑞画像(40张)


樊瑞三人在芒砀山聚集三千兵马,扬言要吞并梁山泊,结果被朱贵探知,报于晁盖、宋江。史进主动请缨,率朱武、陈达、杨春下山征讨,却被项充、李衮的五百蛮牌滚刀手杀得大败,败退六七十里。 [2]  
宋江又亲自率公孙胜等人前来剿捕。公孙胜见山上挂满青色灯笼,知道其中必定有人会使妖法,便在山下摆下八阵图,并辅以五雷天心正法。 [2]  樊瑞虽会妖法,但却不识阵势。他让项充、李衮攻阵,自己在外作法协助,结果大败而回。项充、李衮都被梁山军生擒。 [3]  

项充、李衮被擒后,因宋江以礼相待,便投降梁山。二人表示愿意劝降樊瑞,并提出留下一人为质。宋江却并未留质,将二人全部放回。樊瑞见宋江义气深重,认为不可逆天行事,遂下山投降。公孙胜应宋江之请,收樊瑞为徒,传授他五雷天心正法。 [3]  

   


大聚义

宋江继任梁山寨主后,安排将佐职司,命樊瑞与雷横一同把守山前第一关。 [3]  

智取大名府时,樊瑞是第八路头领,与项充、李衮在北京南门外围堵梁中书。 [4]  

夜打曾头市时,樊瑞随时迁、李逵假意到曾头市作人质,而后与大军里应外合。 [5]  后随卢俊义攻打东昌府。 [6]  

梁山排座次时,樊瑞排第六十一位,星号地然星(金圣叹本作地默星),职司为步军将校。 [7]  

两赢童贯时,樊瑞与李逵、项充、李衮一同率领五百步军,充当先头部队。 [8]  

   


南征北战



崇武石雕工艺博览园中的樊瑞雕塑
崇武石雕工艺博览园中的樊瑞雕塑
梁山受招安后,樊瑞随宋江南征北战,颇有战功。
征讨辽国时,樊瑞曾随宋江到霸州诈降。 [9]  后与李逵、鲍旭、项充、李衮一同率领五百牌手,将二十四部雷车推入辽军中军,协助宋军攻破太乙混天象阵。 [10]  

征讨田虎时,樊瑞随孙立、朱仝镇守壶关。 [11]  后被征调到昭德城,与北军国师乔道清斗法,虽然武艺、法术都不敌乔道清,但却为公孙胜来援争取了时间,而后又随公孙胜兵围百谷岭,降服乔道清。 [12-13]  简本水浒中,樊瑞出征前曾被封为副法真人。 [14]  

征讨王庆时,樊瑞与鲁智深、武松、李逵等十四人率领五千勇捷步兵,从山后小路杀上纪山,夺取纪山山寨,而后与大军前后夹击,使得宋江大破纪山军。 [15]  

征讨方腊时,樊瑞与朱仝、索超等人率领一千军马,包围扬州城外的定浦村,协助燕青剿除勾结叛军的陈观父子。 [16]  后又斩杀苏州守将邬福。 [17]  睦州之战中,樊瑞又与南军国师包道乙斗法。他在关胜头顶变出一尊乌龙天将,包道乙则在郑彪头顶变出一尊金甲神人。最终乌龙天将战败金甲神人,郑彪也被关胜一刀斩于马下。 [18]  

   


人物结局

江南平定后,樊瑞作为幸存偏将,被封为武奕郎、都统领,“管军管民,省院听调”。 [19]  他不愿为官,便与朱武一同做了全真先生,云游江湖,去投公孙胜出家,以终天年。 [20]  

   


出处考究

编辑

 播报

   


姓名出处

樊瑞其人不见于宋元史料,也不见于《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以及元杂剧水浒戏等早期水浒故事和文学,应属于《水浒传》小说的原创人物。 [21]  

   


绰号考究



数字电影《混世魔王樊瑞》中的樊瑞
数字电影《混世魔王樊瑞》中的樊瑞
魔,是梵语魔罗(Māra音译)的略称。《正字通·鬼部》引译经论:“古从‘石’作‘磨’,梁武帝改从‘鬼’。”佛教以能够阻扰修行的障碍为魔,认为一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都可以称为魔。《大智度论》卷五:“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相传古印度神话中欲界第六王之主波旬(pāpīyas)为魔界之主,是为魔王。 [22]  
明清小说《西游记》、《说唐》中,都分别见有取名为“混世魔王”者,可见当时社会有此绰号风行。 [22]  

   


人物评价

编辑

 播报

   


原著赞诗

头散青丝细发,身穿绒绣皂袍。连环铁甲晃寒霄,惯使铜锤更妙。

好似北方真武,世间伏怪除妖。云游江海把名标,混世魔王绰号。 [3]  

   


名人点评

李卓吾: 朝廷上权奸皆与宋江作对,独拈出宿元景一个做好人。江湖上好汉皆归向宋江,独拈出樊瑞一起能崛强。相接说来,此是胸肠大,眼识圆,笔力奇处。 [23]  

   


后世评价



樊瑞拜公孙胜为师
樊瑞拜公孙胜为师
樊瑞在原著中出场较少,形象较单薄。画家牛牧野有赞诗一首:“晨烟暮霭,春煦秋阴。敬业乐群,悠哉此君。” [24]  
现代评点者多认为,樊瑞出场时有吞并梁山的雄心与大败史进的战绩,野心实力可见一斑,而在上山后却默默无闻,潜心学道,可说是“一个虎头蛇尾的人物”。但也正因如此,他方才能在最后全身而退,成为少数几个结局极好的梁山好汉。 [25]  

但也有观点认为,樊瑞早就有意归附梁山,扬言吞并梁山是想借此引起梁山的注意,因此才在副将被擒、主将尚在的情况下便主动投降。而他首战大败史进,也只是想展示自己的实力而已。 [26]  

   


衍生形象

编辑

 播报

   


衍生小说

百回本续书


陈忱的《水浒后传》中,樊瑞得异人传授五雷正法,在虎峪寨遭到道士郭京逼害,只得重上饮马川落草。 [27]  后到海外投奔李俊,封为驱邪秉教真人。 [28]  最终因救驾之功,被宋高宗授为暹罗国伏魔护国真人。 [29]  

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中,樊瑞托生为天冲曜星小太岁邰元。 [30]  

70回本续书




京剧脸谱——樊瑞
京剧脸谱——樊瑞
俞万春的《荡寇志》中,樊瑞随公孙胜镇守梁山泊三关,最终被陈希真用真武诀镇住。 [31]  后押赴京城,凌迟处死。 [32]  
程善之的《残水浒》中,樊瑞陪同公孙胜下山探母,北上蓟州,从此一去不回。 [33]  

巴孤的《贼三国》中,樊瑞是宋国安东将军、汝南太守,封睿谋子。 [34]  他不满宋江称帝,欲在梁山大会时发动政变,拥立卢俊义,却因杨雄告密而失败,被迫作法逃遁。 [35]  后前往岭南投奔柴进,却在途经兖州时遭到官军围捕,被左慈救出,得其点化,尽释前事,从此潜心修道。 [36]  

姜鸿飞的《水浒中传》中,樊瑞随平方腊,被封为护法真人。 [37]  

张恨水的《水浒新传》中,樊瑞参与抗金,东京保卫战时陷于金军阵内,被战马踏伤大腿。他见难以突围,遂自刎而死。 [38]  

重撰小说


褚同庆的《水浒新传》中,樊瑞原是枯树山寨主,善使泼风大刀,曾组织忠义军,参与抗辽。 [39]  他在梁山排第六十位,星号地魔星,职司为步军副将,是前军大寨冲锋陷阵头领,统领五百名蛮牌衮刀手。 [40]  后极力反对宋江的招安政策,与李逵、鲍旭一同反下梁山,率部追击官军,结果在曹州境内五里冈中伏战死。 [41]  

   


评书形象

扬州评话王派水浒中,樊瑞身高九尺,面如喷血,长有半寸长的碧绿汗毛,头戴戒箍,身披道袍。评话中,他不懂法术,武艺也只平平,但却凭借一身不僧不道的装束,吓退了独战梁山步军五虎的史文恭。 [42]  

   


影视形象



新水浒中的樊瑞
新水浒中的樊瑞
2011年电视剧《新水浒传》,刘章印饰演樊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57
 楼主| 发表于 2022-4-30 14: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混世魔王程咬金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混世魔王程咬金》是由李文化执导,德力格尔、格巴图·青格勒、王文升、陈琦、邵万林主演的剧情片,于1990年上映。 [1]  







类型剧情 导演李文化 中文名混世魔王程咬金 地区中国大陆
主要演员  


德力格尔



王文升



陈琦



邵万林



词条

在线观看







目录

1 影片信息
2 剧情简介
3 角色介绍
4 演员表
5 职员表

基本信息

中文名混世魔王程咬金 导    演李文化 地    区中国大陆 上    映1990年 类    型剧情 制    作辽宁电影制片厂 编    剧谢逢松、顾乃晔 颜    色彩色
   


影片信息

编辑

 播报




讲述了杨广乘父王隋文帝杨坚病危之机,篡夺王位,称隋炀帝,隋炀帝登基后,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朝政荒废,民不聊生,以卖盐为生的程咬金,不堪官府压榨,在盐场大骂昏君杨广打死盐巡,参加瓦岗起义的传奇故事。

   


剧情简介

编辑

 播报

杨广乘父王隋文帝杨坚病危之机,篡夺王位,称隋炀帝。隋炀帝登基后,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朝政荒废,民不聊生。以卖盐为生的程咬金,不堪官府压榨,在盐场大骂昏君杨广打死盐巡,被捕入狱。历城县令徐有德将其判处极刑,绑赴法场斩首。法场上,正当刽子手举刀行刑时,绿林首领尤俊达掷出一支飞镖,刽子手倒地,法场大乱。但终因寡不敌众,程咬金再次被投入大牢。恰逢大赦天下,程咬金与同牢难友王老汉被释放。王老汉与女儿王艳霞在路上,遇见当朝丞相宇文化及之子宇文成惠,宇文成惠强抢王艳霞,程咬金拔刀相助,使王老汉父女虎口脱险。程咬金归途中,典当囚衣买点心来孝敬老母,从此以卖耙为生。一日,程咬金在集上受居心险恶的万老财挑拨,砸了“会仙楼”。待主人赶来后,他才知上了当。原来,酒楼主人是法场上的救命恩人尤俊达。不打不成交,二人结拜为兄弟。随后,他们劫皇纲,夺回靠山王杨林搜刮的民脂民膏48万两银钱,分给了山东百姓。杨林接到太保报告,气得七窍生烟,命历城县令捉拿要犯。“捕快”秦琼受命四处查访。一日秦琼与尤俊达及程咬金展开了搏斗。交手中,秦琼和程咬金两位失散多年的“干兄弟”相认。原来,他们的父亲曾是结盟好友。秦琼当场撕了捕票。秦母60大寿,程咬金为送寿礼出去打劫,恰遇宇文成惠强抓民夫、强抢民女,程咬金斧劈宇文成惠,为民除了一大害。后程咬金与魏征、徐茂公、单雄信等众英雄为金兰好友,号称“英雄会”。推徐茂公为首领.揭竿灭隋。“英雄会”成立后,首先劫了历城县大牢,放出了无辜百姓,然后进军瓦岗寨,与翟让合兵一处,共图千秋大业。在徐茂公等人的策划下,顺天意程咬金登基做了“混世魔王、大德天子”。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57
 楼主| 发表于 2022-4-30 14: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德 (词语释义)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大德是汉语词,拼音是dà dé,意思是大功德;大恩,大节;道德高尚;德行高尚的人的总称。佛家对年长德高僧人或佛﹑菩萨的敬称。 [1]  





中文名大德 拼    音dà dé 注    音ㄉㄚˋ ㄉㄜˊ


目录

1 词语解释
2 词语出处

   


词语解释

编辑

 播报

1.大功德;大恩。

2.谓品德高尚。

3.指德行高尚的人。

4.大节。

5.佛家对年长德高僧人或佛﹑菩萨的敬称。梵语为"婆檀陀"(bhadanta)。 [1]  

   


词语出处

编辑

 播报

1、吾且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易经·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

3、《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4、晋·陆机《吊魏武帝文》:“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齐晖。”

5、《三国志 荀彧传》: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6、《管子·立政》:“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尹知章注:“德虽大而仁不至,或包藏祸心,故不可授国柄。”

7、《礼记·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孟子·离娄上》:“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

8、清·田兰芳《明河南参政袁公(袁可立子袁枢)墓志铭》:“懋厥大德,艺靡不工。浩浩元化,开阖焉穷。”

9、清·黄鷟来《和陶饮酒》诗之十三:“大德安钝拙,下士快新頴。”

10、《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朱熹注:“大德小德,犹言大节小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57
 楼主| 发表于 2022-4-30 14: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作者:佚名 全集:大学 来源:网络 [挑错/完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关键词: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57
 楼主| 发表于 2022-4-30 14: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明德于天下”的时代意义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4-22 03:15













  





















  作者:伍志燕(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

  古人提出“明明德于天下”这一主张的主旨,是要人们将自己彰明的德性推及天下,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修其身,然后渐次齐其家、治其国,以至平天下。“明明德于天下”是古代先哲为修身成人、经邦济世立下的宏愿,也为人们报效国家、胸怀天下指明了方向。千百年来,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圣贤的道德人格,造就了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我们的一份宝贵精神滋养。弘扬明明德于天下这一历代先贤的宏伟志向,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崇德修身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做人之道是一个大问题。《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三纲领”中,“明明德”居于首位。按照朱熹的话来说,明德者,乃人之所得乎天、人之本质者也。德不明、身不修,气禀所拘,物欲所蔽,就会迷失方向,从而莫衷一是,行无依归。明明德是一种道德理性的自觉,旨在将被现实污染的内心本有的德性彰显出来并发扬光大,从而使天下人都得到“明德”的惠泽和照耀,以达到协和万邦、治国平天下。而修齐治平、德泽天下的根本在于修身。修身则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成“内圣”,“内圣”的核心是“仁”,所谓“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就是这个道理。古人强调“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现在说来就是“修德以做人”。

  明明德首先在于修德。所谓修德,就是要提高道德修养、行善积德。凡事求诸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凡事须“慎独”,以高度自觉的态度谨慎处事,严格要求自己。其次,明明德需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所谓明大德,就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理想、有信仰、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敢于担当。所谓守公德,就是要遵守公共领域的道德。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践行党的宗旨,对党忠诚、为党尽职、为民造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文艺和理论工作者来说,就是要文以载道、士以弘道,为人民抒写、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所谓严私德,就是崇德向善,砥砺品行,严于修身,阳光做人。“道不可空论,德不可空谈”,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平凡的岗位干起,积小德成大德,以明明德来严于律己、学以成人,这就是做人之道。

  建功立业

  明明德于天下不仅是修德做人之道,也是治国安邦之良方。在《礼记·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视为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在“八条目”中,“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用。在中国古代,家国同构、家齐国正、国好家好是传统社会的一大特色。常言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同时,“德”在传统社会中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德治和仁治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几乎被后世每朝每代奉为治国安邦的圭臬。对于为政者来说,需要做到为政以“正”,端正自己的品德,力求作风正派,这样才能上行下效、才能使政令畅通;也要做到为政以“德”,对老百姓以道德教化为主,尽量减少刑杀,唯有在教化无效的情况下,方能辅之以刑罚。对于士大夫阶层来说,其人生最高境界就是治国、平天下。而治国、平天下则需立德、立功、立言,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总之,在先贤看来,“好社会”应该是一个崇德尚善、知耻行善、廉洁奉公、和谐统一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方面对国家和社会的德性进行了“描绘”,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对全体公民的德性和品格作出了要求。明明德于天下,最根本的就是要抓住“理想信念”这一灵魂,培根铸魂、补钙壮骨,牢牢把握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身心、融入家庭、融入社会,引领生活。明明德于天下,必须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守正道、追求真理,关注社会、聚焦现实,为国为民分忧、讴歌时代。明明德于天下,必须要在全社会营造明礼知耻、崇德向善、遵德守法、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用明德引领风尚,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广泛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

  追求至善

  对社会而言,至善就是社会奋斗的目标,当代中国的至善就是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古往今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息和间断过。在《礼记·大学》中,“八条目”意在通过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从而达到己立而后立人、己达而后达人。这种修己、安人、治国、平天下的全过程与“明明德”的独善其身和“亲民”的兼济天下相呼应,最终达到“止于至善”。这种“至善”之境是安伦尽分、与人为善、厚德载物的“好生活”之境。在这种“好生活”境界中,“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其实,中国传统社会对“好生活”的向往一直是人们奋斗的目标,人们心中的“好生活”应该是物质生活、道德生活乃至整个生活的“好”。在“好生活”中,社会个体良好的品德,即灵魂的善是最本质的“好”。显然,“好生活”意涵“合乎德性的活动”,“生活得更好”依赖于人类智慧、劳动创造和德性践履。

  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含着个性的解放和德性的完善,要达到“美好生活”状态,必须具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外部实践条件,同时也要明明德于天下,以提升人的思想修养、道德境界等内在因素,使社会成员成为负责任、有德性、有智慧之人。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才能使人民的美好生活得以充分体现。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22日 15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57
 楼主| 发表于 2022-4-30 14: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详解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共产党员网 分享 打印 微信扫一扫 ×
9613c41165754143ab2de1c80c386a0b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名言是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时引用的。习总书记说:“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出处,是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大学》。其大意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光明的品德;在于反省提高自己的道德并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改过自新、弃恶从善;在于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

曾子像

曾子像

  《大学》的作者,普遍认可的说法,是孔子的弟子曾参及其门人弟子。

  所谓“四书之首”,说的是《大学》在儒家经典中的重要性。儒家经典浩如烟海,究竟应该从何读起呢?经过历代儒者的千挑万选,确定下来了所谓“四书”,也就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一最最基本的书目。这四部经典又该从何读起呢?宋元之后的儒家学者一致认定,非《大学》莫属。也就是说,当你看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童蒙读物,有了初步的文化基础,掌握了基本的生存技能,真正开始所谓“大人之学”的时候,你要看的第一部儒家经典,就应该是《大学》。这样,你的学问之路,才不至于出现什么差错。

  而《大学》最重要的,又是首章。它重要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宋代之后的儒者,安身立命的功夫,基本上都在这几句话上了。按照朱熹的划分,《大学》共有十一章,可以分为“经”和“传”两大部分。第一章独为第一部分,是“经”,是曾子记录的孔子言论,讲述了《大学》“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以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这也是整篇《大学》的纲领。第二章到第十一章是第二部分,是“传”,是曾门弟子记录的曾子分别关于“三纲领”和“八条目”的具体解释。简单来说,一部《大学》是儒家经典的纲领,而第一章又是《大学》的纲领,其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就来自于《大学》的首章,它讲述的是“大学”的宗旨。

  所谓“大学”,是与“小学”相对而言的。按照朱熹的说法,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的社会生活知识与礼仪;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很明显,“大学”和“小学”阶段的任务是不同的。“小学”学习的内容更多是立足社会所需要的生存生活技能,而大学则在于道德的提升,这种提升,不仅局限于自我的单独个体,也包括推己及人,对社会起到推进和示范作用,使整个社会都能达到一种完美的道德之境。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达到这一宗旨呢?孔子列举了三条纲领。这三条纲领不是并列的,而是一个逐渐推进的关系。

  纲领的第一条是“明明德”。“明明德”中的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彰显的意思。“明德”,是光明的品德。儒家是主张“性善论”的,认为人天然就有美好的道德,只是因为被欲望所遮蔽,所以才会晦暗不明。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去掉那些蒙蔽在我们心灵上的东西,让自己光明美好的品德彰显出来。

  纲领的第二条是“亲民”。对于“亲民”的理解,历史上众多儒者的看法并不统一。主要的意见有两派。一派以朱熹为代表,认为“亲民”就是“新民”,意思是使人在道德上除垢自新;另一派则以王阳明为代表,认为“亲民”就是推己及人,亲近人民,把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究竟哪个更准确,学术界意见并不统一。但从《大学》后文中用“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以及“做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话语来解释“亲民”,则朱熹的解释应当更为合适。现在很多学者努力调和这两种意见,说它们并不矛盾,因为要想让人民接受自己的道德感召,除垢自新,就必须推己及人、亲近人民;但其实主要的意思还是落在了朱熹的解释上。

  纲领的第三条是“止于至善”。这四个字的大意,是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有人听后一定会感到有些奇怪,为什么“止于至善”四个字会被翻译得那么复杂。之所以这样翻译,是对《大学》通篇考察的结果。因为后文表述得非常清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所以“止于至善”,就绝对不只是让自己的品德达到完善,而是让天下人都能彰显自己光明而美好的品德,达到一种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这里我们也可以附带纠正很多人心中都存在的一个误解,就是认为“平天下”就是把天下搞定的意思,其实是不准确的。在儒家那里,“平天下”就是“明明德于天下”,他们要搞定的是天下人的道德,成就一个道德完善的美好社会。

  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做得最好的典范,儒家经常举的例子就是大舜:“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站在现代人的视角,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宗旨的儒家教育理念是有其特别之处的。这就是,它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道德完善并对社会道德建设有高度热诚与责任感的君子,而不仅仅是一个掌握生存技能的劳动者。

  从表面上看来,与专业技能相比,道德品质的养成似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不直接。但从长远来看,道德品质的传承,却是一个民族生死攸关的大问题。我们知道,一般来说,我们把文化由外至内分为四个层面:器物层、制度层、风俗习惯层、心理层。在这四个层面之中,心理层是最为核心的,按照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研究》中的说法就是:“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观念浮于斯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而这种核心认同的本质,其实就是各自民族的“活法”,也就是其伦理道德规范。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是世界各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一个,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有一大批对于传统的伦理道德有深切认同的儒者。这些儒者在和平年代,居庙堂之高则辅弼政教,处江湖之远则教化百姓;当改朝换代时,他们则以教化来驯服新的统治者,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原有的文化轨道上继续前进。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核心要素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一些具体的伦理道德规范,比如“三纲”之类已经过时,但仍然有大量的积极内容,比如仁爱、孝慈等,都是人性中最光明的东西,它们将与时间、与人类同在;而儒家从完善自我道德做起,进而推行到社会、国家、乃至天下,建立一个理想之国的主张,直到今天,也还闪烁着高远的道德光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19 13:12 , Processed in 0.13583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