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82|回复: 12

蘅芜君//呻吟死者//神瑛侍者???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发表于 2022-5-5 16: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蘅芜苑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5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红楼梦》里大观园中一处建筑物,匾额题为“蘅芷清芬”,为薛宝钗的居所。宝钗亦因此得诗号“蘅芜君”。
蘅芜苑离正殿不远,在沁芳池边,是一所外则“无味”,内藏“清雅”的处所。作者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暗喻了宝钗的思想性格。 [1]  



中文名蘅芜苑 匾    额蘅芷清芬 出    处《红楼梦》 所属建筑群大观园 地    点金陵 居住人薛宝钗 读    音héng wú yuàn
目录



蘅芜苑命名由来编辑 播报
在《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因其院内许多异草,“味香气敷,非花香之可比”,宝玉因之题匾额“蘅芷清芬”,对联则为: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
元春游幸之后,赐名“蘅芜苑”。命宝玉做五言律诗一首:
《蘅芷清芬》
蘅芜满静苑,萝薜助芬芳。【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助”字妙!通部书所以皆善炼字。】
软衬三春早,柔拖一缕香。【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刻画入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甜脆满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1]  

蘅芜苑书中描述编辑 播报
第十七回:
池边两行垂柳,杂着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

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香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有的说:“是薜荔藤萝。” 政道:“ 薜荔藤萝不得如此异香。”宝玉道:“果然不是。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茝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簦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也有叫作什么藿蒳姜荨的,也有叫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样,又有叫作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连。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未及说完,贾政喝道:“谁问你来!”唬的宝玉倒退,不敢再说。
贾政因见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贾政叹道:“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香矣。此造已出意外,诸公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方不负此。”众人笑道:“再莫若‘兰风蕙露’贴切了。”贾政道:“也只好用这四字。其联若何?”一人道:“我倒想了一对,大家批削改正。”念道是:
麝兰芳霭斜阳院,
杜若香飘明月洲。
众人道:“妙则妙矣,只是‘斜阳’二字不妥。”那人道:“古人诗云:‘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道:“颓丧,颓丧”又一人道:“我也有一联,诸公评阅评阅。”因念道:
三径香风飘玉蕙,
一庭明月照金兰。
贾政拈髯沉吟,意欲也题一联。忽抬头见宝玉在旁不敢则声,因喝道:“怎么你应说话时又不说了?还要等人请教你不成!”宝玉听说,便回道:“此处并没有什么‘兰麝’、‘明月’、‘洲渚’之类,若要这样着迹说来,就题二百联也不能完。”贾政道:“谁按着你的头,叫你必定说这些字样呢?”宝玉道:“如此说,匾上则莫若‘蘅芷清芬’四字,对联则是:
吟成豆蔻才犹艳,
睡足荼蘼梦亦香。
贾政笑道:“这是套的‘书成蕉叶文犹绿’,不足为奇。”众客道:“李太白‘凤凰台’之作,全套‘黄鹤楼’,只要套得妙。如今细评起来,方才这一联,竟比‘书成蕉叶’尤觉幽娴活泼。视‘书成’之句,竟似套此而来。”贾政笑说:“岂有此理!” [1]  
第四十回:
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贾母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我也不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说着,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又嗔着凤姐儿:“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这样小器。”王夫人凤姐儿等都笑回说:“他自己不要的。我们原送了来,他都退回去了。”薛姨妈也笑说:“他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的。”贾母摇头道:“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他们姊妹们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也不要很离了格儿。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若很爱素净,少几样倒使得。我最会收拾屋子的,如今老了,没有这些闲心了。他们姊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我看他们还不俗。” [1]  

蘅芜苑深度分析编辑 播报

蘅芜苑谐音艺术
曹雪芹作《红楼梦》用了诸多文学艺术手法,其中谐音法是整本书的亮点之一。如“甄英莲”谐音“真应怜”,“冯渊”谐音“逢冤”,“元迎探惜”四姐妹谐音“原应叹息”等等。“蘅芜苑”三字连音是跟“恒无怨”相同的,表示宝钗对于和宝玉同甘共苦以及最后劝导宝玉返回大荒山等事,无一后悔。

甲戌本第8回标题诗(七绝·古鼎新烹凤髓香)明确说:“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脂批也说:“宝钗、袭人等行为,并非一味蠢拙古板以女夫子自居,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不过一时取乐买笑耳,非切切一味妒才嫉贤也,是以高诸人百倍。不然,宝玉何甘心受屈于二女夫子哉?看过后文则知矣。” [1]  

蘅芜苑蘅芷清芬
匾额
“蘅芷清芬”,宝玉题,后元春赐名“蘅芜苑”,为薛宝钗居住地。
蘅,香草名。
芷,香草名,但结合前后文来看,应是指香味似芷的蘼芜
清芬,清香芬芳,喻高洁的品格。晋·陆机《文赋》:“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唐·黄滔《书怀寄友人》诗:“常思扬子云 ,五藏曾离身,寂寞一生中,千载空清芬。” 唐·李白《赠孟浩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宋·梅尧臣《读范桐庐述严先生祠堂碑》诗:“至今存清芬,烜赫耀图史。” 元·周德清 《满庭芳·韩世忠》曲:“闲评论,中兴宰臣,万古揖清芬。”
典出王夫之湘西草堂的楹联:芷香沅水三闾国,芜绿湘西一草堂。

对联
宝玉为其作的对联是:“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
此对联套的是“书成蕉叶文犹绿,吟到梅花句亦香”。
上联赞宝钗诗才。
荼蘼,植物名,晚春至夏才开花,传说荼蘼开后无花,故宋·王琪《春暮游小园》有句“开到荼蘼花事了”。这对联影射宝钗。宝钗于“花事了”之时,犹能“睡足”,“梦亦香”,足见其镇定、淡然。
院名
蘅芜苑
元春赐名“蘅芜苑”。
典出晋·王嘉《拾遗记·五·前汉·上》:“(汉武)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犹著衣枕,历月不歇。帝弥思求,终不复见,涕泣洽席,遂改延凉室为遗芳梦室。”
诗作
后元春要求作诗,宝玉作的《蘅芷清芬》云:“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末二句典出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人谓灵运此二句得于梦中,因此二句清新自然,又蕴蓬勃生机,历来诗论家交口赞赏。宝玉这样作,也与他自己为蘅芷清芬题的对联“睡足荼蘼梦亦香”相呼应。 [1]  
景观
作者在带领读者观察这一人物的时候,就更使用了一种塑造多层次形象的视角转换技法。事实上,早在《红楼梦》第17回写大观园刚刚建成的时候,曹雪芹就已经巧借贾政等人参观“蘅芷清芬”一事,向读者暗点了对宝钗的思想性格当作多层次解读的重要性。
我们看到,当初贾政在第一眼望见日后宝钗所居住的蘅芜苑时,从主观心态上看,他是颇不以为然的。当时,他只看见此处“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便说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这里面全是轻视和不屑的语调。可及进内院,里面的奇景却一下子给他带来了震撼的感觉:“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原先对此处景观颇为瞧不起的贾政,至此也不禁笑道:“有趣!”再向内走,里面景色的清雅更是超乎贾政们的想象:“贾政因见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贾政更不禁要点头赞叹,告诫随行的众人:“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香矣。此造已出意外,诸公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方不负此。”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家小说在写到神仙之境时,常常会有意制造一种“别有洞天”景观和意象:表面上看,是山野间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洞,直到有缘人偶然闯入到了内部,才发现里面自有一番天地,或山清水秀、柳暗花明,或琼楼玉宇、流光溢彩。这里宝钗的“蘅芷清芬”,跟这些神仙、高人的居所,不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么? [1]  

蘅芜苑建筑风格编辑 播报
蘅芷清芬
极少主义是一个艺术流派,是一种非表现性的艺术,其简单至极的形体所传达的不是抽象,而是绝对。这就使得其作品摆脱了与外界的联系。极少主义是一种带有批判色彩的艺术,以理性甚至冷漠的姿态来对抗浮躁,这同密斯的“少就是多”的名言是有着内在共通性的。
作为《红楼梦》一书中对于蘅芜苑(薛宝钗的居室)内部陈设的精彩描述,文字虽不多,但给读者的印象却是十分深刻的。书中第四十回是这样描写的:
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著书者了了数笔,就使蘅芜苑室内独特的风格凸现在读者面前。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薛宝钗的居室内的陈设可谓极其精简,在大片白墙的衬托下,只有一案,一床等有限的家具点缀其中,只有“花中隐者”菊花独吐芬芳,与之相伴。其这“大色空”的冷僻的室内风格也正是居者——薛宝钗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的外在反映,也是其命运的孤寂守寡的暗示和征兆。这与后世流行的极少主义设计风格可谓不谋而合,淡泊、冰冷,以静默的冥想表达质朴而又意蕴丰富气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2-5-5 16: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的别号“蘅芜君”


薛宝钗的别号“蘅芜君”

薛宝钗

在《 红楼梦》 中,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具有丰富的暗示意义及象征意义。对这个重要间题,红学界前辈及时贤多有精辟的论述。而薛宝钗别号“蘅芜君”的意蕴内涵却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其实这个问题同样十分重要.通过对“蘅芜君”的暗示意义、象征意义的考证探索,我们可以蠡测曹雪芹为宝钗安排的悲剧性结局,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宝钗的思想品格,同时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 的主观动机也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蘅芜”一词的出典

“蘅芜”,香草名,典出于晋代王嘉的《拾遗记》 卷五:" (汉武)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犹著衣枕,历月不歇“① 。李夫人以美色和歌舞而受宠幸,早逝.她临终前曾感慨地说:“夫人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驰,爱驰则恩绝”。②李夫人殁后,汉武帝作悼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③唐末徐寅《梦》 诗曰:“文通毫管醒来异,武帝蘅芜觉后香。”④被认为和《 红楼梦》 有些瓜葛的清初词人纳兰性德的词《 沁园春· 代悼亡》 曰:“梦冷蘅芜,却望姗姗,是耶非耶?怅兰膏渍粉,尚留犀合,金泥蹙绣,空掩蝉纱。”⑤很明显,“蘅芜”的典故出自于《拾遗记》 中汉武帝与李夫人生离死别的悲剧故事。

《 红楼梦》 的主要线索是“木石前盟”与“金玉姻缘”的爱情纠葛。宝玉痴爱黛玉是人所共知的,说宝玉一点不爱宝钗则是不负责任的。黛玉的前身是西方灵河岸边的一棵“绛珠仙草”,而宝钗则是凡间大观园中的一棵“蘅芜香草”。我们姑且不论仙草与凡草孰优孰劣,我们只是说钗黛两美合一、双峰并峙,对宝玉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关系是“神缘”,是精神的契合;而石兄宝玉与蘅芜宝钗的关系是“俗缘”,是肉体的结合。神缘与俗缘是对比关系,又是一种补偿关系.在互相对比之中,显示出精神契合与肉体结合的区别,在互相补偿之中,传达出作者对二者难以两全,“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的苦衷.神缘千载难逢,俗缘也极难圆满。神缘是以了求好,俗缘是因色入空.探春引舜帝与娥皇女英的故事,命名林黛玉为“潇湘妃子”,暗示了怡红公子与潇湘妃子的神缘悲剧。又用汉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暗示宝玉与宝钗的俗缘悲剧。这都显示出曹雪芹对人类悲剧命运思考的哲理魅力。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 拾遗记》 在记载汉武帝梦李夫人送蘅芜之香故事的同时,交待了一个石人传译人语的故事:

(武帝)曰;“脱思李夫人,其可得乎?”少君曰;“可遥见,不可同幄帷。暗海有潜英乏后,其色青,轻如毛羽。寒盛则石温,署盛则石冷,刻之为人像,神悟不异真人。使此石像往,则夫人至矣。此石人能传译人言语,有声无气,故知神异也。…… 乃至暗海,经十年而还……得此后,即命工友依先图,刻作夫人形。刻成里于轻纱续里,完如生时。帝大悦,问少君曰:“可得近乎?”少君曰;“譬如中宵忽梦,而圣可得近观乎?且此石毒,宜远望不可逼也。”

人与石生活在两个世界里.注定了彼此只能“远望”而不能相濡以沫。这段文字中,潜英之后“寒盛则石温,暑盛则石冷”等背逆天时.有违常情的特征,与石兄宝玉“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的特征颇有相似之处。这个石人又与宝钗居处“蘅芜苑”里“迎面突出播天的大玲珑山石”有着某种遥相呼应的关系。曹雪芹在数造石兄宝玉形象时,虽然借用了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但吸取和借鉴《拾遗记》 中有关石人的记载,当是很有可能的.

二、蘅芜苑的楹联

《 红楼梦》 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贾政父子与一斑门客来到刚刚建成的蘅芜苑,有这样一段描写.

一人道:“我倒想了一对,大家批削改正”。念道是:“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退:“妙则妙矣,只‘斜阳’二字不妥.”那人道:“古人诗云‘蘅芜满手泣斜晖’. ”众人道.“颓丧,颓丧.”

这个门客所说的“古人诗”是唐代女道士鱼玄机的诗《 闺怨》 。诗曰:“蘼芜满手注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春去秋来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违.扁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这门客才引了第一句,众人便抨击“颓丧想丧”,曹雪芹意识极强地省略了第二句“闻道邻家夫婿归”.邻家夫婿早早归来,则费蘅苑女主人的丈夫却永久不归,这正是宝钗未来的悲剧命运.与丈夫宝玉生离的痛苦远胜于死别的痛苦.曹雪芹这种露头截尾的暗示方法,避免了把人物的悲剧命运过于直白地披林出来,显示了作者艺术构思的缜密精巧.

否定了门客的题联后,宝玉为衡芜苑题的楹联是:“吟成豆艘才犹艳,睡足酶醛梦也香.”出句正如贾政所说:“这是套的‘书成蕉叶文犹绿’,不足为奇.”对句“睡足酸酸梦也香”则是化用徐寅《梦》 诗“武帝蘅芜觉后香”,直接用武帝与李夫人生离死别的典故,曹雪芹有意识未点明对句的来薄.其暗示意义却是十分明确的。

三、蘅芜苑的建筑风格及室内布景

蘅芜苑的建筑风格是古朴旷朗.第17 回这样写道:“贾政因见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璧,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 蘅芜苑室内布里的特点是朴家淡雅.第40 回这样写道:“及进了屋里,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套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袄,衾褥也十分朴素。”

这种建筑格局及室内布置,体现了宝钗不同凡俗、喜爱简朴素净的性格,如果将蘅芜苑同黛玉的潇湘馆进行比较,人们不难发现,潇湘馆犹如一座精巧的苏州园林,而蘅芜苑则如一座冷寂的旷野古刹.贾政对蘅芜苑建筑风格的评价是.“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贾母对蘅芜苑室内布置的评论是.太简朴、太素净,缺少喜庆色彩。一个未出阁的姑娘把闺房收拾得这样简朴家净,是犯了“忌讳”.在封建社会.只有婿居寡妇的居室才应该简朴家净,以防止寡妇门前多是非,很显然,这个“忌讳”,是指婿居的“忌讳”, 贾母说到犯“忌讳”,忙把话头一转说.“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尽管如此,其暗示意义仍是不言而喻的。

四、元妃踢名“蘅芜苑”

“蘅芜苑”是由宝钗居住蘅芜苑而得名的.宝玉最初为蘅芜苑题的匾额是“茹芷清芬” ,同汉武帝、李夫人的爱情悲剧并不无关涉。元妃省亲时,“命传笔砚伺候,亲搦湘管,择其几处最喜者踢名”,将“蘅芷清芬赐名曰蘅芜苑”。

元春早年被家人送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以色事人,过的正是李夫人那种孤寂冷漠的日子.宝钗本来也是要走元妃的路的,她人都是为了待选为“宫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的”,这悬封建社会里女子较好的出路之一。不意宝钗进入贾府之后,竟不再提进宫之事,却成为大观园中的“群势之冠”.元妃是否希望宝钗像自己一样进宫侍候君主,笔者不敢妄自猜测。但是,元妃希望宝钗和人称“宝皇帝”的宝玉成就“金玉良缘”却是不容置疑的。第28 回元妃赏给贾府众人的端午节礼时,颇费了一番心机,宝玉的节礼“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连宝玉都不解地说:“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这一点,青山山农在《红楼梦广义》 中说的十分明确:“元春才德兼备,足为仕女班头,惟是仙源之涛,知赏黛玉,香麝之串,独贻宝钗.此后之以薛易林,皆元春先启其端也护”⑧ 。以元春的才学当是深谙“蘅芜”之典的,不然则不会将“蘅芷清芬”特意赐名为“蘅芜苑”。这个居处的赐名犹如恶谶,暗示了宝玉宝钗的婚姻只能像汉武帝、李夫人一样恩爱短暂、然后是人石两隔,“宜远望而不可逼”,生别而非死离的悲剧。

五、李纨命名“蘅芜君”

“蘅芜君”的命名直接来源于宝玉的寡嫂李纨。第37 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中,探春命名黛玉为“潇湘妃子”,理由是黛玉住在潇湘馆,“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这个别号体现黛玉爱哭的性格特征,暗含了绛珠还泪,泪尽而逝的意蕴。李纨接着说:“我替大妹妹也早已想了个好的… … 我是封他‘蘅芜君’了。”这个“封”字大有深意。

李纨嫁给宝玉之兄贾珠为妻,但不久丈夫就“撒手而去”。李纨青春丧偶,身处膏粱锦绣之中,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对世事无知无闻,只知道侍亲养子。李纨在十二金钗中排名较为靠后,寡居的身份使她参与的活动并不是太多。但有两出戏如果缺少了李纨,就会使《红楼梦》 有所逊色。一是第97 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那边宝玉娶宝钗,李纨因为孀居,自应回避。这边黛玉濒临死亡,只有李纨一人在身边张罗,一个不幸的活者默默地送一个不幸的死者,意蕴深刻含蓄,令人思之悲之叹之I 这不愧是高鹗续书中相当精彩的一笔。二则是李纨命名未来寡居的弟媳宝钗为“蘅芜君”。李纨的文化水平并不高,由她来命名“蘅芜君”,只是要传达出宝钗将来要寡居的信息。妯娌俩将殊路同归,同病相怜,一个守着贾兰,一个将守着“兰桂齐芳”中的“贾桂”,苦渡余年。相比较而言,宝钗的守活寡比李纨的孀居更加痛苦十倍百倍。

六、“蘅芷清芬”的象征意义

文学作品的环境往往就是人物形象的延伸。人物生活的环境同人物性格往往有着某种联系而不可分割.宝钗居住的蘅芜苑的外在特征是“蘅芷清芬”、“蘅芜满静苑”.以费芜为代表的香草遍布院落。第17 回宝玉对“蘅芜苑”中各种香草的认识是:“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薛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茝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簦草,这一种是玉落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这些香草如宝玉所说,多次出现在屈原的《离骚》 之中.如“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费与芳芷”, “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薛荔之落蕊”。屈原用这些香草“依诗取兴”、“以配忠贞”,来象征贤德君子高洁的美德和杰出的才能。曹雪芹移植在“蘅芜苑”里的这些香草也具有同样的象征意义。

从总体上看,宝钗的品行确实具有古代青矜贤士和谦谦君子的风范。封建社会女性的最高标准― 贤孝德才四者俱备。她家资巨万,但颇有“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君子之风。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居室简朴,不事铺张,则正是“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品德的发展与衍化。不分尊卑贵贱,一律宽厚待人,“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亦未见其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其酸蜜之情形诸声色”。她才学过人,擅长诗词,精通书画。在理家方面,她与探春不相上下,甚至在用“学问提着”这点上她还超过了风姐。宝钗的这些品行,正汝蘅芜、兰草一样,不艳不俗,味虽不浓而香气长存,呈现出博古通今、拥才不骄、品格端方、行为豁达、雍容大雅的风貌。可以说,宝钗是集封建社会的精神文明于一身的艺术形象。在贾府这个“诗礼替缨之家”里,还没有哪个人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曹雪芹认为“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校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他自叹“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许多年”时,“兼济天下”的理想并没有完全破灭。他这理想无法寄托在宝玉、贾珍、贾琏、薛蟠等人身上,只得寄托在“裙钗”的代表宝钗身上。让宝钗在大观园这个“小世界”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故脂砚斋称宝钗是“大贤大德”的人物。曾国藩称宝钗是“才大心细、劲气内敛”, “心明力定,从耐烦二字下功夫”的“王佐之才”。⑨曹雪芹的好友敦诚也意识到宝钗在曹雪芹心目中的地位,他在《 挽曹雪芹》 诗中说:阮故人欲有生当吊,何处招魂赋楚蓄?”[10]这既是凭吊怀才不遇的曹雪芹,其实又何尝不是凭吊大观园中的蘅芜君呢?

七、“异草仙藤”的负面意义

“自有《 红楼梦》 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11]叙写好人不再完全是好,叙写坏人也不再完全是坏。曹雪芹既赋予蘅芜君以品格端方、雍容博雅的特征,又通过写异草仙藤,突出蘅芜君攀援和功利主义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蘅芜君”的别号具有了负面象征意义。

第17 回写薪芜苑内“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菱的,或垂山峨,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这些“异草仙藤”牵藤引蔓、柔屈夹缠、垂檐绕柱、萦砌盘际,多具有向上攀爬的特征。正如宝玉的诗《蘅芷清芬》 中说的是“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在黛玉的潇湘馆里,“千百竿翠竹遮映”,竿竿修长挺拔、遒劲硬朗。两相比较,刚与柔、曲与直,风格迥然不同。

对于蘅芜君“攀援”的特征,我们应当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宝钗《柳絮词》 曰:“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里既有她对命运的反抗,又表现了她不甘久居人下的勃勃雄心。做为女子,她当然难以实现青云直上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她所能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多次冒着被“生分”的危险,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以求得将来飞黄腾达、封妻荫子和光宗耀祖。她也因此被宝玉斥之为“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宏之流”。二是她只能喋喋不休地大讲女子的“针线纺绩”之道,表面上看这是对姐妹们的劝谏,实质上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精神安慰。她在做诗讲句中争先恐后,在品诗论画中凿凿宏论,在协理家政时精明强干,都已表明她绝非甘居人下之辈。

蘅芜苑的“异草仙藤”的另一个特征是不以花香色艳诱人,而是以累累硕果引人注目。第17 回写蘅芜苑的异草仙藤是“实若丹砂”。第40 回写蘅芜苑里的“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蘅芜苑内不植一株花木,只种植异草仙藤,且多结实累累,正是宝钗自高一格、不慕虚幻、讲求实际的功利主义入世思想的形象反映。第37 回写大观园里结海棠诗社,在讨论作东问题时,宝钗曾对湘云说:“既开社,就要作东。虽然是玩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宝钗家资颇丰,又非吝啬之人,但这段文字却真实反映了她讲究实际、患得患失的功利主义处世原则。在爱情方面她从心底爱慕宝玉,同黛玉不同的是,宝钗首先看重的婚姻,是“宝二奶奶”的位置,其次才是爱情。她知道宝玉和黛玉无论多么亲热,都是不能做数的,他们的婚事最终还要靠父母之命和媒的之言。因此,她很少在宝玉身上下功夫,而多是在贾母、王夫人等“说了算”的人物身上下功夫,迁回包抄却事半功倍。她凭借着机智聪明.一直脚踏实地地关心着现实利益,灵活娴熟地把握着生活技巧。从这个角度看,宝钗不愧是一个讲求功利和实际的“俗士”。她也终于如愿以偿,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并为贾家结下了一颖“希望”之果。

总之,“蘅芜君”的意蕴丰富深刻。对蘅芜香草的赞美,寄托了作者积极入世的政治理想。宝钗不甘久居人下而又独守空房.正是作者未得“补天气半生僚倒、倍受冷落的曲折体现。而蘅芜苑中异草仙藤的“攀援”则是作者不屑一顾的,这又正是作者半生潦倒、一事无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蘅芜君的赞美与不屑是作者思想矛盾的艺术体现,也正是宝钗这个形象令人毁誉参半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2-5-5 20: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蘼芜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蘼芜是川芎的苗,叶有香。一种香草。蘼芜这种植物,又名蕲茝,薇芜,江蓠,据辞书解释,苗似芎藭,叶似当归,香气似白芷,是一种香草。妇女去山上采撷蘼芜的鲜叶,回来以后,于阴凉处风干,叶子风乾可以做香料,亦可以作为香囊的填充物。古人相信靡芜可使妇人多子,然而在古诗词中蘼芜一词多与夫妻分离或闺怨有关。





别    名山鞠穷、芎藭、香果、胡藭、马衔、雀脑芎、京芎、贯芎等 中文学名川芎 拉丁学名Ligusticum wallichii Franch.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目伞形目 Apiales 科伞形科 Apiaceae 分布区域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江西、浙江、江苏、陕西、甘肃,内蒙古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简介
3 形态特征
4 主治
5 研究历史
6 词语

   


基本信息

编辑

 播报

【药名】:蘼芜

【别名】薇芜、蕲茝、江蓠、芎穷苗、川芎苗 。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伞形科植物川芎的苗叶。

【功效】:祛风止眩,补肝明目,除涕止唾。

【主治】:治头风头眩,流泪,多涕唾、泄泻、咳逆等。

【性味归经】:辛,温。①《本经》:“味辛,温。”②《别录》:“无毒。”入肝、肾经。《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少阳、厥阴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



蘼芜
蘼芜(7张)


【别名】:薪CHI、麋芜(《尔雅》)、薇芜(《本经》)、江蓠(《上林赋》)、芎穷苗(《别录》)、川芎苗(《履巉岩本草》)
【拉丁名】:原植物川芎Ligusticum wallichii Franch.

   


简介

编辑

 播报



川芎
川芎
蘼芜,味辛,性温。主治咳嗽气逆能够惊悸安定,并能辟除邪恶鬼魅,解除蛊毒,治疗鬼疰,除灭蛔虫、赤虫、蛲虫等寄生虫。长期服用能使人神志清醒、洞明通达。产于河边泽畔水草丛生处 [1]  。
   


形态特征

编辑

 播报



川芎-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
川芎-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
多年生草本,高40-70cm。全株有浓烈香气。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拳形团埠,下端有多数须根。茎直立,圆柱形,中空,表面有纵直沟纹。茎下部的节膨大成盘状(俗称苓子),中部以上的节不膨大。茎下部叶具柄,柄长3-10cm,基部扩大成鞘;叶片轮廓卵状三角形,长12-15cm,宽10-15cm,三至四回三出式羽状全裂,羽片4-5对,卵状披针形,长6-7cm,宽5-6cm,末回裂片线状披针形至长卵形,长2-5mm,宽1-2mm,顶端有小尖头,仅脉上有稀疏的短柔毛;茎上部叶渐简化。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总苞片3-6,线形,长0.5-2.5cm;伞辐7-20,不等长,长2-4cm;小伞形花序有花10-24;小总苞片2-7,线形,略带紫色,被柔毛,长3-5mm;萼齿不发育;花瓣白以,倒卵形至椭圆形,先端有短尖状突起,内曲;雄蕊5,花药淡绿色;花柱2,长2-3mm,向下反曲。幼果两侧扁压,长2-3mm,宽约1mm;背棱槽内有油管1-5,侧棱槽内有油管2-3,合生面有油管6-8。花期7-8月,幼果期9-10月。
   


主治

编辑

 播报

咳逆,定惊气,辟邪恶,除蛊毒鬼疰,去三虫。久服通神。本经。主身中老风,头中久风、风眩。别录。作饮,止泄泻。苏颂 [2]  。

   


研究历史

编辑

 播报



川芎
川芎
出自《神农本草经》①陶弘景:“蘼芜今出历阳,处处亦有,人家多种之。叶似蛇床而香,方药用甚稀。”②《唐本草》:“蘼芜有二种,一种叶似芹叶,一种如蛇床,香气相似,用亦不殊尔。”③《纲目》:“蘼芜一作麋芜。其茎叶蘼弱而繁芜。故以名之。当归名蕲,白芷名篱,其叶似当归,其香似白芷,故有‘蕲CHI’、‘江篱’之名。王逸云:‘蓠草生江中’,故曰江篱是也,”“《别录》言蘼芜一名江禽、芎穷苗也,而司马相如《子虚赋》称芎穷、菖蒲、江篱、蘼芜,《上林赋》云:被以江禽,揉以蘼芜。似非一物,何那?盖嫩苗未结根时则为蘼芜,既结根后乃为芎穷,大叶似芹者为江蓠,细叶似蛇床者为蘼芜,如此分别,自明白矣。《淮南子》云:乱人者若芎穷之与藁本,蛇床之与蘼芜,亦指细叶者言也。《广志》云:蘼芜香草,可藏衣中。《管子》云:五沃之土生蘼芜。郭璞赞云:蘼芜香草,乱之蛇床,不损其真,自裂以芳。又海中苔发,亦名江篱,与此同名耳。”“花,入面脂用。”
   


词语

编辑

 播报

蘼芜:mí wú

古汉语:古乐府《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红楼梦》:“还有什么丹椒, 蘼芜,风连.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
《本草纲目·草部三》:“蘼芜,一作(草头下麋)芜,其茎叶靡弱而繁芜,故以名之。当归名蕲,白芷名蓠。其叶似当归,其香似白芷,故有蕲茝、江蓠之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2-5-5 20: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为什么薛宝钗会被称为“蘅芜君”?她的性格又是怎样的?





小东名人

2019-05-16 07:45

关注




红楼梦:为什么薛宝钗会被称为“蘅芜君”?她的性格又是怎样的?


大观园刚盖成,贾政携众门客去游览,当游到蘅芜苑这一处时,因看到满苑的奇花异草,宝玉便说出“蘅芷清芬”四字。元妃看到宝玉能够题匾额,很高兴,就用了这个名字。后来元妃游览大观园,给各个地方赐名,“有凤来仪”赐名潇湘馆,“蘅芷清芬”赐名蘅芜苑。后来起诗社的时候,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居所起了一个别号,黛玉是潇湘妃子,宝钗就是蘅芜君了。





蘅芜典出晋代王嘉《拾遗记·卷五·前汉上》所记汉武帝与李夫人故事。蘅芜系香草杜蘅和蘼芜的合称,李夫人授汉武帝的“蘅芜之香”应即由此香草提炼之名香。朱淡文撰文认为,蘅芜君之称或有将薛宝钗比为帝王后妃之意。蘅芜苑以满栽藤蔓香草为其特色,主要的是藤萝、薜荔、杜蘅、藤芜,曹雪芹以此四种藤蔓香草为蘅芜苑的自然背景,象征薛宝钗性格。藤萝薜荔这两种都是蔓生攀缘植物,古代诗人常常将它们比作依赖男性而上升的女子。显然,曹雪芹有以此象征薛宝钗性格某一侧面的构思杜蘅和鄘芜都是香草,借香草喻美人本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故曹雪芹必有以它们象征薛宝钗形象的构想。





藤芜是蘅芜苑内所植香草中最重要的。蘼芜这种香草在古典诗歌中似乎与弃妇特别有缘。如《古诗十九首》就有“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之诗。大可注意的是薛宝钗署名蘅芜君的《忆菊》诗。宝钗对菊花的忆念也似乎正象征着对“悬崖撒手”而去的丈夫贾宝玉的思念





应该说,宝钗时时刻刻地关注着自己的淑女形象。第四十回里的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一节,在吃饭时,刘姥姥听从鸳鸯的指令,拿自己开玩笑,造成全场的人都笑倒。这一节的描写是这样的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





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噯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酒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这里把在场的人都写到了,但是就是没有宝钗。所有的人个个都失态了,偏偏就是宝钗没有。也许她觉得这个笑话无聊,如同她第二天所说的:“所以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





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林妹妹妙语连珠,不过细看众姐妹的笑,从大家齐聚稻香村开始,黛玉的描写是:忙笑道、撑不住笑道、一面笑的两手捧着胸口,一面说道、笑着忙央告湘云是全身伏着被子大笑;探春:“嗳”了一声,笑个不住,而对宝钗,始终仅用“笑道”二字而已,可见,宝姐姐与黛、湘、探等人的性情和表现还是有很大差异,不能不说她的性格有些深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2-5-5 20: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雅称"蘅芜君"有何意






 我来答   










     
12个回答
#话题# 居家防疫自救手册  







小鱼的生活笔记   
高能答主  


2019-04-25  · 基地劳务人员  











关注
  









《红楼梦》中宝钗居住的“蘅芜苑”,应该就是以花坞为原型描写的,所谓“蘅芜”,就是古人对香花香草的称呼。蘅芜君指宝钗,她住在蘅芜苑,故大家做诗起社时叫其蘅芜君。

蘅芜苑中奇花异草甚多,故宝玉取名为“蘅芜苑”,蘅芜苑谐音“恨无缘”。



扩展资料

红楼梦中关于“蘅芜苑”的有一首诗

《蘅芷清芬》

清代:曹雪芹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译文:杜蘅香草遍苑长透出满苑的清静,萝薜缠绵仿佛在增添着它的芬芳。藤蔓软软衬出了三春芳草的碧绿,花枝柔柔拖散出一缕沁人的清香。藤牵蔓引如烟似雾迷漫苑中曲径,草上露珠清冷碧翠滴湿楼阁回廊。若说“池塘生春草”的佳句在梦中吟得,难道只在谢家才有触发诗兴的香梦沉酣?

创作背景

《蘅芷清芬》出自《红楼梦》第十八回,是十一首《大观园题咏》中的一首,是元妃游赏大观园时的“颂圣应酬”之作。由于这一时期是贾府的鼎盛时期,贾府洋溢着一片歌舞升平。

在《大观园题咏》中,全面描绘了大观园中豪华的景象,堆砌着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词藻,流露出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但它又程度不同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作为封建叛逆者的贾宝玉借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屑。





         




评论     







  百度网友31209c2ec   
2006-04-12  ·  TA获得超过6021个赞  















关注
  





《红楼梦》中宝钗居住的“蘅芜苑”,
应该就是以花坞为原型描写的,
所谓“蘅芜”,就是古人对香花香草的称呼。

蘅芜君指宝钗,
她住在蘅芜苑,
故大家做诗起社时叫其蘅芜君。
蘅芜苑中奇花异草甚多,
故宝玉取名为“蘅芜苑”,
蘅芜苑谐音“恨无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2-5-5 20: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与“冷香丸”的象征意义


薛宝钗与“冷香丸”的象征意义

薛宝钗

“冷香九”是《 红楼梦》中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药分。作者杜撰此方,旨在赋予薛宝钗这一形象完美的性格内蕴,寄寓了作者的审美理想。

冷香丸 薛宝钗 象征 中和 性格

薛宝钗是《 红楼梦》主要人物之一。因其有着极为丰富的性格内涵,故历来为人们争论不休,或褒或贬,不拘一论。事实上,薛宝钗是作者倾注全部心血塑造的一个完美的封建淑女的典型形象。这一点,通过对薛宝钗所服的“冷香丸”的剖析,即可得出如此结论。

“冷香丸”: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神秘药方

薛宝钗所服的“冷香丸”,见于《 红楼梦》 第七回。宝钗告诉周瑞家,一个“专治无名之症”的和尚为她看病,说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传了一个海上方,名曰“冷香丸”。其方药是: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按:此指木芙蓉)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些花蕊在次年春分日晒干,一齐研好。再用雨水节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节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将药和匀,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揉成龙眼大的丸子,盛在瓷坛里,埋在花根底下。若发病时,拿出一丸用黄柏煎汤送下。

查遍医学典籍,均无“冷香丸”一方,实为作者所杜撰。《 红楼梦》 一书中医药描写甚多,然都有其严肃的科学性,为什么唯独要杜撰“冷香丸”这个药方呢?其实,“冷香丸”不是作者的游戏笔墨,乃是一种严肃的写法,寄寓着作家的审美理想。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冷香丸”是作者杜撰的;但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冷香丸’护在小说中的合理性。而且,这里还包含有隐性与显性的两重意义。就其显性意义来说,我们可以分析出其方药的实效性;隐性意义则可分析出“冷香丸”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出薛宝钗的性格实质。

先分析“冷香丸”的显性意义。该方虽为曹氏小说笔墨,且又“可巧之至”,用周瑞家的话说,是“坑死人的事儿”。但其中却有一定的药理性。按小说所述,薛宝钗之病发时,“只不过咳嗽些”,其病源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可见,宝钗所患大抵是儿童过敏性的哮喘症。该病确与母胎有关,其因乃是孕妇所食补益与厚味过多所致。富豪之家的薛姨妈,怀胎十月,决然是滥进补益。按中医理论,妇人有孕,如桃李结子,乃自然之理,无须滥进补益。而且,肆然进补,则温燥化火,胎毒郁结,遗及胎儿,生发“百病”。薛宝钗体形较胖,“肌肤莹润”,也正是这种病症的特征体型。此病发无定时,稍感风寒或接触刺激性东西即发,故春夏二季花开花落之时最易诱发。病发时,其症稍咳微喘,肌肤不适,甚或出现皮疹。对于此病,中医无特效方药。一般待成年之后,则不治而愈。“冷香丸”所选诸物,一般不入方药,然其配方却颇合医理药性,对这类病症又不无一定的适用性。考诸《本草》 ,白牡丹花味辛、苦,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白荷花性味苦平,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之功;白芙蓉性味微辛、平,能清肺凉血、散热解毒;白梅花性寒,味酸,能解先天胎毒、清头目、利肺气、祛痰而止喘咳;雨水咸平无毒,主治杀百虫。“其性始得春升生发之气,故可煮中气不足、清气不升之药。”[1]露水廿平,乃“阴包之液”。禀肃杀之气,宜煎润肺杀祟之药。久服能令人身轻正肌,故姑射神人吸风饮露,汉武作金盘承露以求长生。传说杨贵妃每天清晨吸花上露。霜,味甘寒无毒,因为“阴盛则凝为霜,… … 天气下降而为露,清风薄之而为霜”[2]故有清热解毒之功。雪珠甘、冷,无毒。刘熙云:“雪,绥也,水下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也。”《本草尸》言其功能:解一切毒,治天行时气温疫,小儿热痈狂啼,大入丹石发瘾!。加之泽查味甘平,人肺、脾、大肠经,有润肺补中.缓急解毒之功。白糖(即硬枪糖)性味甘、微温,入脾、胃、肺经,有补虚建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之用。同时,白色属金产、肺,故诸花均取白色。总观其方,诸药合用,确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平喘止咳”之功效,再加上“泻龙火以救水”的黄柏煎汤为引,可谓配方严谨。苦寒并用,刚柔相济,寒而不犯,泻而不伤,补中不滞,有清有补,补中寓泻,无论对标(咳喘)还是对本(从胎里带来的热毒)均为有效,标本兼顾,切合医理。至于取诸节气,看似玄妙.实则是传统中医的重要观点。李时珍说:“一年二十四节气,一节主半月,水之气味随之变迁,此乃天地之气候相感。”夫“天人感应”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所谓“人身一小天地”。岁年一节,人身一时,以节应人,丝毫不爽。故中医理论认为:适时之物,功用殊非。如梅雨之沾物作霉,不可用于造酒醋;春雪易败,便无解毒之用等等。

然而,值得我们深究的是,治宝钗之症,传统中医药中亦有成方,作者不用,偏要杜撰一个“冷香丸”。何况“冷香丸”诸药,除黄柏蜂蜜为医家常用之外,余则少有入药。《红楼梦》 中,涉及医药甚多,但都是辨症有据,处方有本,唯独“冷香丸”不是。可见,“冷香丸”有其特殊的意义,服其药的薛宝钗也有其特殊的美学价值。总观“冷香丸”之药物组成,有二个重要的特征:一是所选诸药,其性能有一个共同特点:平和;二是药物配合甘苦兼半,温寒相济,刚柔并用,补泻相兼。尤其是诸药份量,均为“十二”。“十二”是一个神秘的数字.《红楼梦》 中用数“十二”为最多,全书一开头,写女娲补天,炼成顽石高十二丈;“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各为十二;第五回写警幻所演曲子是十二支;第七回薛姨妈嘱周瑞家送宫花给众姐妹是十二朵等等,不可胜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十七回“蘅芜院夜拟菊花题”,薛宝钗先拟定十个,湘云看了之后,笑道:“十个还不成福,越发凑成十二个便全了。”不要疏忽了史湘云这句话,她说出了“十二”之数的特殊属性。在中国,“十二”一数运用特多,一年十二月,一日十二辰,天下十二州,音乐有“十二和”,音调有“十二律”,杂剧十二种.长安有十二门.巫山有十二峰,人之脏腑亦十二……。天上人间,九教三流,比比十二,无不如此。连十二的倍数,也是屡用频繁:三十六计,七十二行,三十六天呈,七十二地煞,三十六雨是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征兆③ 。七十二候乃季节变化,农事活动的依据④ 。毋庸列举,“十二”之数处处可见。究其原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是一个最完美最吉祥的数字。所以史湘云说:“十个还不成福,凑成了十二便全了。”考诸《易经》 ,“十二”一数属八卦中的坤卦() ,《 易》 用数是“天一地二”, 坤属地,故为二;坤为母,为女,其爻均是虚交,虚能纳物。《易经》 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享。”孔颖达注云:“至哉坤元至德合无疆五句,总明坤义及二德之首也。… … 万物资生者,言万物资地而生,初察其气,谓之始成… … 顺承天者,乾是刚健,能统领于天;坤是阴柔,以和顺承平于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者,以其广厚,故能载物。有此生长之德,合会无疆… … ”可见,坤能顺承天地,生养万物,厚载万物,包容万物。是故地之德尽善尽美,普施万物而无边。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十二钗”,均是“山川日月之精秀”,才貌双全、聪慧无比,只可惜“生于末世”,材不得用!而这十二钗中,尽善尽美的就是薛宝钗。作者为她杜撰的“冷香丸”,其象征意义即在于此。

如上述,“冷香丸”药物组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平和”,其用量均为“十二”,这些都是作者有意而为之。曹雪芹写“冷香丸”,决不是一个无关的细节.而是关系到薛宝钗形象的一个重要关目。一句话,“冷香丸”是一个象征,即薛宝钗是一个完美的封诊淑女形象;药方与人物均至为平和,十全十美。

中和:古代审美的理想境界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文化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源头。生民之初,宇宙混沌,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赖以生存的一切生机全部仰仗大自然的赠予。且先人的认识能力低下,看不到自身的力量,于是把目光与思考都只能投向大自然― 天。天是先人体验世界的凝聚点。天的生命力便是天命,故“天乃大命文王”, “王以小民,受夭永命”⑤ 。对于天的秉性,古人认为:“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社,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6]也就是说,天地之气,贵在和顺,和顺则万物滋繁,民生富阜。与之相反,如果天地之气失和,则会引起灾异:“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⑦ 与此同时,人们并不是孤立地看待天命,而是把自身与天地等同起来,视为一体。把对天地相和的向往反映到对人事的追求上,就是说人事的安排也必须符合于自然,和谐发展。比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睦,草木萌动,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郭,皆修封疆,审端经术。”[8] 如果人为地去违背时令,逆气而动,夏行秋令,则同样会引起灾祸,至为不祥。所以,当武王以天道询问箕子时,箕子回答说:“我闻在昔,鲧湮洪水,泪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9] 鲧之所以治水失败,就因为他违反了五行中水的特性,以土堵水,破坏了大自然的和谐。禹则不然,适水之性,疏通九河,因势利导,终以成功。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古人在人事上必须遵循和谐原则的观点与主张。正由于此,所以产生了《易》 。在这里我们无须去探求《 易》 的奥旨,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 易》 反映的就是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天人合一”体现在具体的人伦道德上,就是追求“平和”。儒家重视人伦之和,道家强调自然之和,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等同,从而构成了我国传统审美规范的最佳境界。

这种最佳审美规范表现在做人上,就是孔子一再强调的“中和”之德。“中和”是孔子主张的为人处事的准则、立场、原则和方法。《尚书· 酒浩》 记载周公告诫康叔的话:“丕唯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尔尚克馐馈祀,尔乃自尔用逸。”,这几句话意思就是说,你如能经常反省自己,努力做到中正之德,就能保住权位。尤其是“中’,更为重要,因为它是在那“和”的基础上采取居中不偏,兼容两端的态度,从而使处事达到最佳状态,这就是孔子推崇的作为道德准则、行为方式的中庸哲学。《尚书· 皋陶漠》 列举的“九德”就是这种理想的道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敦,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孔子“宽柔以教”、“宽猛相济”的主张就是这种“中和”品德的最好诠释。孔子提倡中庸,首先就意味着反对走向极端,“过犹不及”、“失之偏颇”,都是不能达到中庸的。这样一种“中和”之德,从时间上来说,一直贯穿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虽经历代的改造与异变,但百变不离其宗,“甲庸”之道始终是儒家学说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从空间来说,“中和”之德渗透到了文学、医学、建筑、服饰等各个领域。当然影响最大的是文学,这里毋庸赘述。

再来看“冷香丸”。从“冷香丸”成方结构及配伍原理来看,其性之不偏不倚,其量之尽善尽美,恰也是最为符合“中和”之德。曹雪芹为什么要给薛宝钗杜撰一个这样的药方了其意恐怕就在这里。作者把“冷香丸”作为一个完整的审美意象,作为一牛代表某种深层意义的象征物,而指属这种深层意义的审美主体就是服其方者的薛宝钗。

薛宝钗;一个完美的封建淑女形象

的确,薛宝钗在《 红楼梦》 中是一个特殊的形象,她不象一般人所评说的亦美亦丑、功罪相参;她是作者倾注全部心血浇铸的一个完美的封建淑女形象。

我们说薛宝钗是完美的封建淑女形象,主要体现在她的才德兼备、完璧无瑕上。诚然,封建传统道德理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曹雪芹不然,既极写其德,又极写其才。其原因固然是在于作者伦理道德标准的进步性,进步的世界观决定了作者对女性传统评判标准的叛逆。正因为作者觉得:“当日所有女子… … 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所以把“才德兼美”作为一个完美女性的最高标准。薛宝钗就是这样的人物。宝钗之德,是为全德,忠孝节贞、礼义廉耻,凡为封建之美德,无论是属于男性的,还是属于女性的,无所不有。小说中,作者是把宝钗与黛玉作对比性的一组来写的。其判词也是二人合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突出了宝钗之德,强调了黛玉之才。然而,在以后小说情节发展中,尽管作者对黛玉倾注了全部同情去赞美,但却不能写得象薛宝钗那样完美无缺。薛宝钗一进贾府,作者就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了钗黛二人的不同性格特色:薛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满,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第五回)在“比通灵”的第八回中,作者对其性格特质下了一个更为准确精密的判语:“率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确如此,作者把封建社会最完美的品德都赋予了她。她,出身富豪,却有“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君子之风;她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脱尽了浅陋与庸俗,有的是超凡脱俗的品性。她把自己的一切言行,全都纳入封建正统道德规范之中,真正严格地做到了“非礼勿闻,非礼勿视,非礼勿言”。关于这一些,许多人做了详细的论述。这里就大家所共识的几点作些肤浅的辨析。人们在肯定宝钗之德时,又无不批判其虚伪。是的,宝钗有虚伪,但其罪不在宝钗,我们要责备的是封建的“礼”。强调“礼”的荀子,就曾经同时指出了“礼”的“伪”;如果不是“礼”的束缚,宝钗也就无所谓有虚伪的罪名。其实,从某一角度来说,宝钗比贾府其他人要诚实得多。“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人们往往据此责难她有野心,事实上,如此以诗言志,公之于众,难道不谓之诚实吗?由于她自觉地奉守传统的“礼”,把自己一切活动都规范于“礼”之下,所以无论她怎样委曲求全,补直够漏,也难以弥补“礼”之虚伪本质。对宝玉的爱情也是这样,人们总是批判宝钗有觊觎二奶奶宝座的野心,为什么薛宝钗不能爱宝玉呢?贾府权势显赫,攀上这簪缨之族,于薛家大有裨益;宝玉是荣府的当然继承人,且人品不凡,令她倾心,更何况还有那“金玉良缘”的徽言在先。所以,宝钗爱宝玉,乃人之常情;而且,宝玉也并不完全不爱她。试问,大观园中,妙龄少女有谁不爱宝玉呢?难道爱宝玉只是黛玉一人的专利?就是在对宝玉的爱上面,黛玉才是虚伪的,宝钗只不过把这种强烈的“人欲”规范于理智之中罢了。人们还普遍认为:宝钗称凤姐为嫂子而不呼姐姐,是其觊觎二奶奶宝座的又一种露骨表现。这实在有些冤枉,殊不知这正是做人的起码常识。宝钗客居贾府,自然应以贾府人身份呼之,以显示与贾府之亲,而不显得生分。再则,她不象黛玉那样心胸狭窄,而是气量宽宏。尽管黛玉对她处处奚落,尖酸刻薄,但她从不计较,以诚待之,最终使黛玉也不得从内心检讨自己,感激宝钗。(第四十五回), 她谨慎少言,不惹是非,既能承欢于贾母,又能求和于丫鬟,一切做得玲珑得体,处处表现豁达大度,“上上下下,谁不称赞宝姐姐:”一味虚伪能达到如此境界么?宝钗之德,总其大端,就是符合封建社会的“中和”之德,孔.子普云:“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⑩ 。王弼据此发微说:“温者不厉,厉石不湿;成者不猛,猛者不威;恭者不安,安者不恭,此对反之常名也。若夫温而能厉,威而不猛,恭而能安,斯不可名之理全矣。故至和之调,五味不形,大成之乐,五声不分,中和备质,五材无名也”[11]。宝钗之德,即“大和”之至,正唯如此,所以她不为刚,不为柔。“唯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不为喜,不为怒。“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决,故谓之和。”[12]宝钗之德,就是“中和”的集中体现。邵雍曾经指出:“任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矣;因物则性,性则神,神则明矣”[13]。所以说,宝钗虚伪,维护封建礼教等罪名,根源不在其本人,而在乎整个封建社会与伦理秩序。而且,就某种意义上说,宝钗本身也是这种所谓的“礼”的殉葬品,“礼”造就了她的悲剧。

至于宝钗之才,亦为全才,香菱曾折服地说:“她的学问,连咱们姨老爷常时还夸呢。”针线女红,自不必说,吟诗作文,锦腹绣口。上至国典朝章,下至雕虫小技,无所不知。建筑服饰,绘画音乐,无一不精。她的文学修养极高,不仅是精读了“五经四书”,而且杂史小说,广闻博识。因此,当宝玉奉元妃之命题诗,不知怎么改“绿玉”二字时,她可以立时叫他改为“绿蜡”, 并指出其出处(第十八回)。史湘云读《 历朝文选》 ,不识“楷”字,宝钗马上指出“这就是如今俗名叫做‘朝开夜合’的”。湘云不信,一查果然(第七十六回)。第四十二回写她的一整套绘画理论,就是专业画家也不过如此。她先从树木高低疏密,人物远近来谈构图,再言用纸用笔的讲究,最后谈到所需的用具,口授如流,毫无思索。还居然说出要“生姜二两,酱半斤”,直说得大观园的姐妹们目瞪口呆,只有赞叹而已。尤其是薛宝钗的医学知识特别丰富,第八回劝宝玉不要喝冷酒,饮食营养,堪称行家;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的第四十五回中分析黛玉病因,指出黛玉常吃药方里人参肉桂太多,药性太热,更精辟入微,一语中的。在宝钗看来,黛玉之疾,源于胃气虚弱,不纳五谷,饮食不摄,百病丛生。治疗大则为平肝健胃,肝木一平,不克脾土,脾复健运之常,饮食以进,营养百骸,何病之有!真是切中肯綮,至合医理。第八十四回写薛姨妈被夏金桂气得肝气上逆,左肋作痛,在没有医生的情况之下,宝钗马上想出急救方药,令人买几钱钩藤煎服一碗,服下即见效果。案其母之病,缘怒而发,怒气伤肝,怒则气逆,气机不顺,气聚则痛。而中医传统理论有“右肺左肝”之说,即所谓“肝象木,旺于春,春阳发生,故生于左也。”[14]。故左肋刺疼。治疗之法宜平肝理气,息风降压,肝阴平,气机畅,则无病矣。钩藤味甘微寒,入心包、肝经,能清肝热而平肝息风,降肝阳而镇痉止痛.故一服下去,薛姨妈“肝气便渐渐平复了。”如此博通医理,恐怕连张友士辈也难望其项背。

总之,薛宝钗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符合封建礼教要求的“德言工貌”的理想人物形象。作者旨在通过宝钗形象寄托自己的理想,只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是无情的,历史注定了薛宝钗的悲剧性。作者无力回天,故只有“泪尽而逝”。而这诸多丰富的信息都由“冷香丸”透露给了我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2-5-5 21: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门捉贼:蘅芜君兰言解疑癖(红楼梦中三十六计)  

2017-07-24 22:23  




这个蘅芜君指的是宝姐姐,大观园里起海棠诗社,每个人起了一个号,大多都根据自己住的地方来取,宝玉住在怡红院,他就起个号叫做怡红公子;林妹妹住潇湘馆,她就起了一个潇湘妃子;宝姐姐住在蘅芜苑,就给自己取了个蘅芜君的号。唯有史湘云,她在大观园里没有自己住的地方,经宝姐姐提点,想起自己家里有一处水亭叫做枕霞阁,就给自己起个号叫做枕霞旧友。



闲言少叙,这个关门捉贼发生在第四十二回,不过要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还要往前再捯几回书。

话说大观园建成之后,宝玉和一干姐妹搬进去住。刚进去的时候新鲜,时间长了就觉得闷了。宝玉让自己随身的小斯茗烟给他找来了一些个好书解闷儿,这些书都是西厢记、牡丹亭这样的。搁现在都是古典文学的经典,谁看过,还能说出点书里的词句,那都是文学素养高的体现。那会儿不行,那会儿这个书属于禁书,也就是黄色书刊,谁看了都属于大逆不道。您看了吗?历朝历代,凡是那不让看的,都是受欢迎的。你真把它放开了,反而没多少人看了,人们又找新的不让看的东西看了。

宝二爷有一天正在大观园里看的时候,被林妹妹发现了。林妹妹对宝二爷偷看禁书的行为很是不齿:“怎么能不带着我一块看呢?”于是两个人就共同观赏,里面一些个美妙的词句就种在了林妹妹心里,种在心里的结果就是一有机会就脱口而出。



那是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带着刘姥姥还有一众孙男弟女同游大观园,在缀锦阁摆宴。酒席宴上,大家行酒令。这回书叫做“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鸳鸯当令官。别看现在喝酒人那么多,这个酒令可没什么人玩了。这起码要985、211院校文学院教授才勉强能玩得起来的。那会儿大户人家的少爷小姐,念书识字的都会这个。现在大部分人喝酒都改了划拳打杠子了,念两句“感情深,一口闷”什么的就算有文学性了。

那会儿的酒令就是抽一个字就得连句说词,话说林妹妹行令时,鸳鸯说:“左边一个天”,林妹妹自然而然地接了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这是《牡丹亭》里的句子,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因为太熟悉了。可这个性质严重了,这就像在一个电影沙龙里聊天,你举例子的时候举的是苍井空。现在可能举苍井空都没事,那会儿说出这话来就是大逆不道。只不过当时的情况下,有的人真是好孩子,没听过这句话;有的是光注意刘姥姥出洋相拾乐了,没注意林妹妹说了什么。只有宝姐姐听了以后回头看了她一眼,没说话。这个动作说明一个问题:这种书宝姐姐也没少看,不然也不会有这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所以说钗黛二人为人处事方式不同,但是本性真都差不多,只不过宝姐姐更把一些道德准则的东西当回事,更注意遵守这些东西,所以表现得比较懂事,林妹妹则不太顾忌,所以好像就不太合群。



宝姐姐当时没动声色,等这事儿过去,刘姥姥走了。有一天给贾母请安回来,见到林妹妹,把她叫到自己房里,来了这么一手关门捉贼。

这个关门捉贼和三十六计原意有点不同,原意是堵住她的归路,把她围在里面让她跑不了。宝姐姐这个关门捉贼,有这个意思,也有一层意思是门一关,什么话都好说,有点照顾案犯,人文关怀的意思。

林妹妹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宝姐姐直接点出她的犯罪事实。林妹妹的反应是: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姐姐倒也不为难她,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必须承认,宝姐姐使这招关门捉贼,确实是真心为林妹妹好,怕她路走歪了。当然,宝姐姐说的是那个时代的行为准则,您要非说宝姐姐传播腐朽思想,这个就有点儿强人所难了。人不可能超越那个时代,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标准,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苛责古人。宝姐姐对她说的这一套东西的态度基本类似于我们现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她劝导林妹妹,希望她也遵守这些准则,肯定是希望她好。要是憋着害她,那就什么都不管,由着她去更好。而且看林妹妹的反应,乃至前面宝玉被林妹妹发现看禁书时表现出来的惶恐,说明宝玉和黛玉也是认可这些道德准则的,只不过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地希望突破一些。当然,宝姐姐也想突破,她自己也承认看过那些书,但是她要求自己更加严格,突破的想法只存在心里。



而且宝姐姐这个处理方法也肯定是想帮助林妹妹,如果想坑她,那就不用关门捉贼,直接都嚷嚷出来就行了。就在林妹妹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来一句:“林妹妹,你哪找来这么一句?没有出处啊,我连听都没听过,是你自己编的吧,该罚酒一杯……”她要这么干,这些人里真不知道的也得跟着问林妹妹这句话的出处,知道的注意力就转到这儿来了,宝姐姐还把自己摘出来了,表示自己根本没看过这些书,我是好孩子,林妹妹不学好。还别说别人怎么反应,林妹妹自己就得臊死,严重点就得寻死觅活,或者忧郁成疾,提前焚稿,香消玉殒都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宝姐姐的关门捉贼也有围堵林妹妹的意思,这之前林妹妹经常指桑骂槐,矛头对准宝姐姐,这一堵,算是把林妹妹缴械了,她之后再也没有攻击过宝姐姐,这件事情也是两个人关系的转折点,从这里她们走向亲密。

当然,并不是这样一件事就能让两个人关系迅速升温的,后面宝姐姐还有一系列的动作,赢得了林妹妹的真心,咱们下一段接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2-5-5 21: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暗喻薛宝钗的意象——蘅芜



余小山

余小山



Take me out and take me home.


25 人赞同了该文章




以蘅芜喻宝钗,是《红楼梦》中的明笔。

第二十三回,宝钗住了大观园中的蘅芜苑。因其住所,第三十七回的诗社中,宝钗又被李纨封为“蘅芜君”。

书中对蘅芜苑的描写有两处,一是第十七回中,小说写道:

……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
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有的说:“是薜荔藤萝。”贾政道:“薜荔藤萝不得如此异香。”宝玉道:“果然不是。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茝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䔲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也有叫作什么藿蒳姜荨的,也有叫作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样,又有叫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连。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像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未及说完,贾政喝道:“谁问你来!”唬的宝玉倒退,不敢再说。
贾政因见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贾政叹道:“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此造已出意外,诸公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方不负此。”众人笑道:“再莫若‘兰风蕙露’贴切了。”贾政道:“也只好用这四字。其联若何?”一人道:“我倒想了一对,大家批削改正。”念道是:“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道:“妙则妙矣,只是‘斜阳’二字不妥。”那人道:“古人诗云‘蘼芜满手泣斜晖’。”众人道:“颓丧,颓丧。”又一人道:“我也有一联,诸公评阅评阅。”因念道:“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贾政拈髯沉吟,意欲也题一联。忽抬头见宝玉在旁不敢则声,因喝道:“怎么你应说话时又不说了?还要等人请教你不成!”宝玉听说,便回道:“此处并没有什么‘兰麝’,‘明月’,‘洲渚’之类,若要这样着迹说起来,就题二百联也不能完。”贾政道:“谁按着你的头,叫你必定说这些字样呢?”宝玉道:“如此说,匾上则莫若‘蘅芷清芬’四字。对联则是:‘吟成荳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贾政笑道:“这是套的‘书成蕉叶文犹绿’,不足为奇。”众客道:“李太白‘凤凰台’之作,全套‘黄鹤楼’,只要套得妙。如今细评起来,方才这一联,竟比‘书成蕉叶’犹觉幽娴活泼。视‘书成’之句,竟似套此而来。”贾政笑道:“岂有此理!”……

第二处是第四十回众人与刘姥姥游大观园时:

……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逾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第十七回里,小说以欲扬先抑的方式,详细描绘了蘅芜苑内的场景:这座苑内有插天的山石,石上蔓延着许多青藤异草,一株花木也没有。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藤草除了常见的薜荔、藤萝外,还有宝玉口中所说的:杜若、蘅芜、茝兰、清葛、金䔲草、玉蕗藤、紫芸、青芷,以及《离骚》《文选》中的藿蒳姜荨、纶组紫绛、石帆,水松,扶留、绿荑、丹椒,蘼芜,风连。这些香草植物大多可以在《九歌》《楚辞》《三都赋》等一些典籍可见,一一考证这些都是什么植物是有些困难的,也正如宝玉所说,这些草蘅芜苑也未必有,只是众人都不识罢了,如此描写也是要赋予宝钗“香草美人”等身份。但有一点必须探明,那就是为何偏偏此处要称之为“蘅芜苑”。

宝玉为此处题“蘅芷清芬”,何为“蘅芷”呢?这个词在古典诗词中极其少见,应当是两种香草等合名。“蘅”即“蘅芜”,“芷”即“白芷”,亦是香草名,脂砚斋亦有批注:“茝、葛、芸、芷,皆不必注,见者太多。”清芬,即清香。牌匾之意即苑中香草清香笼人。

但如宝玉所说,此中香的亦有杜若,但为何元春只取“蘅芜”而舍“杜若”?当然,这是曹雪芹的安排,但我们需知,从古典诗词典籍来看,“蘅芜”入诗极其少见,流传下来的不过一两首,如唐代徐夤的《梦》:

文通毫管醒来异,武帝蘅芜觉后香。

而“杜若”常见于诗词当中。可见若说香草之名气,杜若远高于蘅芜,但为何曹雪芹不起名为“杜若苑”呢?可见,曹雪芹以“蘅芜”之名,并不仅仅只是取其简单的香草之意,还有它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

显然,蘅芜是用典,只不过这里是用暗典,而不是如黛玉的“潇湘妃子”一样,借探春之口明说出“潇湘妃子”的来历。蘅芜,典出东晋王嘉《拾遗记》,卷五《前汉上》中写道:

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犹着衣枕,历月不歇。帝弥思求,终不复见,涕泣洽席,遂改延凉室为遗芳梦室。

《拾遗记》乃志怪小说。李夫人乃汉武帝的宠妃,她出身平民,其兄是汉武帝刘彻宠臣李延年。历史上李延年曾谱诗歌咏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再难得。”书中提及汉武帝思念李夫人,夜有所梦,梦见李夫人手持蘅芜之香。汉武帝醒来后,香气仍旧弥漫在室内。宝玉的对联“吟成荳蔻才犹艳,睡足荼靡梦亦香”,此处的“梦亦香”,正有此典的内涵,可见蘅芜一词的来历正是出自《拾遗记》中。

汉武帝思念李夫人的典故,出现在诗文当中亦不少见,白居易、李商隐、李贺都写过《李夫人》的诗歌。蘅芜虽不常见,但李夫人的典故却常见,上文的《梦》一诗中的“武帝蘅芜觉后香”亦是此典。且在关于蘅芜的典故之中,必然是与李夫人典故有关的。

值得一提的是,此对联还出现了“荼蘼”,荼靡是春天开得最晚的花,开完之后,人间再无芳菲。苏轼有诗:“荼靡不争春,寂寞开最晚。”第六十三回占花签,麝月曾掣着的一只花签,上面便是一只荼靡花,题着“韶华胜极”四字,旁边一句旧诗:“开到荼靡花事了。”且又有脂批又在二十一回写道:“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这里出现荼靡,正是暗示了宝钗、麝月是陪伴在宝玉身边的最后两个人。

至此,了解蘅芜这种香草背后的文化内涵之后,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曹雪芹舍众多香草之名,而赋予宝钗的住所为“蘅芜苑”之名的原因了。那是因为:“蘅芜”二字本身就有“怀念”意味在里面,这与黛玉的“潇湘妃子”所蕴含的典故略有相似。以蘅芜喻宝钗,正是照应了“汉武帝思念李夫人”,暗伏小说的结尾宝玉思念宝钗,这与《红楼梦》曲子的主旨“怀金悼玉”是一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2-5-6 05: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呻吟语》第一段中的“正命”是什么意思?






 我来答   








     
1个回答
#话题# 打工人必看的职场『维权』指南!  





  暖夏树   
2010-02-26  ·  TA获得超过218个赞  















关注
  







卷一·内篇·礼集
性命
正命者,完却正理,全却初气,未尝以我害之,虽桎梏而死,不害其为正命①。若初气凿丧,正理不完,即正寝告终,恐非正命也。
①正命:《孟子·尽心上》:“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德性以收敛沉着为第一,收敛沉着中又以精明平易为第一。大段收敛沉着人怕含糊,怕深险。浅浮子虽光明洞达,非蓄德之器也。

此段讲人之生死及德性,正命而死虽桎梏而不失其正,何谓正命?

正命即为正义而死,那么什么又是正义呢?除去哲学家和法学家的艰难界定外,似乎正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更多的是同期的大众道德。

德性的收敛沉着,似乎在我国历来盛行,含蓄之美抑或城府之辞,于己于人当是处世之道。“枪打出头鸟”,古人怕出名,现代人却恨不得出名,难道说国人开始开朗了吗?

鬼神之梦,生死之论,已经摆明了唯物主义的观点。想来古人对唯物主义的见解不一定就比现人和西人少。
气形之说,不无道理。留下来的都是无形的东西,真正有形的终究难免灰烬。以气御形,以气养形,修身养性才能延年益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2-5-6 05: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呻吟语》是明代晚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吕坤所著的探讨人生哲理的一部著作。作者针对明朝后期由盛转衰出现的各种社会弊病,提出了兴利除弊、励精图治的种种主张,并阐述了自己对修身养性、人情世故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和见解,对当今世人颇有借鉴意义。
  作者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包容吸纳了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加上他本人的宦海沉浮以及对人世间冷暖沧桑的独特感受,从而对人生、国家以及天地宇宙的各种现象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特别是修身养性方面,更有其独特而精辟的论述。
  该书是吕坤积三十年心血写成的著述,他在原序中称:“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携以自药。”“择其狂而未甚者存之。”全书于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才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6:22 , Processed in 1.4118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