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3|回复: 3

司马牛之叹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464
发表于 2022-5-13 15: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231有用+1 已投票
[url=]4[/url]




司马牛之叹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司马牛之叹,汉语词汇,拼音:sī mǎ niú zhī tàn 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中文名司马牛之叹 拼    音sī mǎ niú zhī tàn 释    义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出    处《论语·颜渊》
目录



司马牛之叹释义编辑 播报
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1]  

司马牛之叹出处编辑 播报
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司马牛之叹例句与说明编辑 播报

司马牛之叹例句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 司马牛之叹’。” [2]  

司马牛之叹说明
自己是孤独的,无父母亲戚的人。林黛玉正是这样,而宝钗认为自己也是没有父亲的孤儿,而哥哥薛蟠向来不上进,因此也这样感叹。

司马牛之叹用法编辑 播报
宾语;用于书面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464
 楼主| 发表于 2022-5-13 15: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的弟子。

复姓司马,名耕,一名犁,字子牛。 宋国人。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提到过他,说他“多言而躁”。

相传为宋国大夫 桓魋的弟弟。

传说他的哥哥桓魋,参与宋国叛乱,失败后逃跑,司马牛也被迫离宋逃亡到鲁。故《论语》中有“司马牛忧曰:u2018人皆有兄弟,我独亡(无)。u2019”言有兄犹无。而他的同学 子夏则回答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司马牛

《论语·述而》中有“子曰:u2018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u2019”公元前492年, 孔子从卫国去 陈国时经过 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 孔子。当时 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 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

【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①。”子夏(注:卜商,字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②,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注释】

①亡:无。 ②敬而无失:在《公冶长》一篇里,孔子曾经赞扬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里的敬而无失就是久而敬之的意思。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人家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u2018生死命中注定,富贵由天安排。u2019君子(只要)认真谨慎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天下的人都是兄弟呀。君子何必忧愁没有兄弟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464
 楼主| 发表于 2022-5-13 15: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砺锋:苏东坡为何称司马光为“司马牛”? | 文史  

2017-05-11 20:52  







   


司马光像

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七月初二,众大臣在朝中商议役法。宰相司马光主张废除王安石变法时确立的“免役法”,恢复从前的“差役法”。时任中书舍人的苏东坡认为免役法利弊参半,而且已经实施多年,只要革除其弊端即可,不一定要彻底废弃。司马光执意不听。东坡觉得司马光过于固执,散朝后气呼呼地回到家中,连声呼曰:“司马牛!司马牛!”司马牛本是孔子弟子之名,但是东坡此时并非用典,而是指责司马光脾气倔强,有如犟牛。此事的是非曲直究竟如何呢?

司马光本是与东坡同进同退的政治盟友,也是识拔东坡的前辈大臣。早在熙宁二年(1069),司马光就推荐“文学富赡,晓达时务,劲直敢言”的东坡为谏官。两年后,司马光又上书神宗,自承“敢言不如苏轼”。东坡终生与司马光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尤其是在旧党失势之时,两人互通声气,以节义互相勉励。



苏东坡像(赵孟頫画)

可是,东坡反对新法,完全是出于公心。当新法正在势不可当地推进时,他力挽狂澜坚决反对。但一旦时移势异,新法遭到全面废除时,东坡又挺身而出,呼吁保留其中的合理部分。元丰八年(1085),新党失势,司马光东山再起,就像当年王安石雷厉风行地推行新法一样,司马光也以同样的热情和效率废除新法,从本年七月罢保甲法始,至次年八月罢青苗法止,一年之内,新法被全部废除。东坡就在此时离开黄州贬所返回朝廷,并升任中书舍人。按理说久遭贬斥的东坡应该额手以庆了,可是他却力主对新法也要择善而从,反对司马光废除免役法。当年王安石的新政把差役法变为免役法,废除以前按户等轮流服役的劳役制度,改成由官府出钱募人充役,原来承担差役的人户则按等缴钱,称为“免役钱”,就样做于公于私,都方便易行。但是免役法同时又规定,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城市坊郭户、农村里特别穷苦的未成丁户、单丁户、女户以及官户、寺观等也要缴纳数量减免一半的“助役钱”,这就对社会上最穷苦的若干人户有所损害。长期担任地方官并曾贬居黄州四年多的东坡对此洞若观火,所以他认为“差役、免役各有利害”。既然如今免役法已经施行近二十年,吏民都已习惯,东坡就主张“尽去二弊而不变其法,则民悦而事易成”。可是司马光根本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最后免役法还是被废除了,但东坡这种一心为公、不阿权贵的凛然风节则永垂史册。

与东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蔡京。蔡京当时任职开封府,当他获悉司马光有意废除免役法时,便看准机会进行投机,竟在五日之间命令开封府属县的百姓千余人以充差役,以此证明差役法之可复,来向司马光献媚。司马光未察其奸,称赞蔡京说:“使人人奉法如京,何不可行之有?”司马光做梦也不会想到,八年之后支持新党恢复免役法最力的也是蔡京,而十六年后诬称司马光为“元祐奸党”之首恶,且亲自书写“元祐奸党碑”碑文的也正是蔡京!

东坡与司马光的交谊建立在共同的政治信念的基础上,他们之间的争论堪谓君子之争,政见的分歧并未损害他们的友谊。就在二人争论免役法之后两个月,司马光病卒。东坡不胜悲痛,先作祭文曰:“呜呼,百世一人,千载一时!”又作行状,除了缕陈司马光的政治功绩外,特别表彰其崇高品行:“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自少及老,语未尝妄,其好学如饥渴之嗜饮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又作神道碑,叙司马光东山再起的晚年事迹曰:“公来自西,一马二童。万人环之,如渴赴泉。……为政一年,疾病半之。功则多矣,百年之思。”三篇哀吊之文都对司马光的功绩、人品给予极高的评价。所谓“司马牛”者,不过是二人交往过程中转瞬即逝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选自《月读》2017年第5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46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3 10: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牛三则
万阅城市 2015-02-08   |  4030阅读  |  4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论语》中,司马牛问仁、问君子、求兄弟的案例三则,非常经典,既是孔门学问度化解脱人难的真实作用,也是从反面对《论语》1.1章劝学三“不亦”的呼应。
大义千古少人识。惜乎!

颜渊篇第十二对孔门学问中最为本质的仁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具体指导君子的修身实践,尤其重于讲仁的外用。

颜渊篇第十二以颜渊问仁开始,孔子讲了仁的第一要义,接下来通过司马牛得师友帮助的案例,具体讲用仁来化解个人问题,然后讲为政行仁,如何施行仁政,最后以友辅仁,全篇意蕴深远。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身居君位的齐景公是深有体验的,从笔者所引用的《左传》中记载的相关史料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我们从中还会领略更多的道理。为深入的说明樊迟所问的“崇德、修慝、辨惑”的问题,笔者引入了有关鲁昭公的史料加工成为案例来做分析说明。有心的读者不会放过这些“闻道”的机会。

12·3

【原文】

司马牛1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

1.      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宋国人,宋桓魋的弟弟。

2.      讱(rèn):难,语言迟钝,话难说出口;一说,说话谨慎的意思。

【释义】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说话吞吞吐吐,有口难言。”司马牛问:“说话吞吞吐吐,有口难言,就是仁了吗?”孔子说:“心里想的却很难做,说来能不吞吞吐吐、有口难言吗!”

【按语】

如果没有一片仁心,司马牛还会有何顾忌呢?哪里还会如此顾虑重重呢?

有关司马牛的连续三章,是孔门学问应用于解决个人心理问题的具体案例。

【大义阐微】

司马牛,宋国贵族,孔子的弟子,宋司马桓魋是他的哥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名耕,字子牛。由于是从宋桓公分出的一枝,所以又称桓氏;初封于向地,又称向氏;前辈中世代以司马为官,以世官称司马氏。司马牛有兄弟五人,按排行依次是:巢、魋、牛、子颀、子车。巢是老大,宋景公时官拜左师;当时的司马是皇野(字子仲),魋、牛称司马魋、司马牛不是官称司马,而是他们前辈的氏称,因出于桓氏,又称为桓魋,或司马桓魋;牛、子颀、子车都是桓魋的弟弟。魋被宋景公崇信。

公元前492年,孔子途径宋国受到司马桓魋的威胁,孔子曾经说,“桓魋其奈我何?”孔子提到的这个桓魋就是司马牛的哥哥。


据《左传·哀公十四年》记载:公元前481年,宋桓魋作乱,谋杀宋景公失败,几个兄弟都因卷入其中而逃亡国外。司马牛一开始就不赞成这些兄弟的行为,事件之后,司马牛交回他的封地和接受国君分封的信物玉珪,离开宋去了齐国。桓魋逃奔卫国,公文氏围攻他,向他索要夏王朝的传国之宝玉璜,桓魋拿别的玉谎称是玉璜来敷衍给了公文氏,得以逃脱到了齐国,齐国的陈成子接纳桓魋让他做次卿。司马牛为了躲开他的这个哥哥,就交出齐国给他的封邑,又去了中原以外的更远的吴国,可是吴国人很厌恶他,不得已,司马牛又欲返回宋国,其间,赵简子邀请他去晋国,陈成子也请他去齐国,在途经鲁国时,客死在鲁国国都城门之外,鲁人阬氏把他葬在丘舆。

司马牛出身大贵族世家,应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儿童少年时期,无奈,由于兄弟的牵连,横生变故,落难他邦,流离无所从归,内心极度矛盾悲苦,凄然孤伶之情可想而知。按钱穆先生的讲法,孔子、子夏当时师友诲导之情,千载之后宛然可见。

司马牛的这段问话,当在桓魋作乱前后,司马牛虽然反对桓魋的作为,但是他自己也实在是无法阻止,而且,这件事情以后,向氏家族失去了在宋国立身的根基,司马牛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自身和家庭的处境,致使司马牛精神疲惫,陷入到了极度的矛盾悲苦之中,无法自拔,这些在他的言辞之间都有流露,实在堪称左右为难,一言难尽,欲言又止。


司马牛的这段问话,更可能的,是在桓魋作乱之前,桓魋被宋景公崇信,但却有意谋害宋景公。子牛深深恐惧,如果他谋反成功,便是弒君祸国,不容于天下;如果谋反失败,也必然召来灭族之祸。因而忧国忧兄,陷于两难的境地,实在万般苦恼,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来见孔子,寻求解脱之道。

他希望得到孔子的帮助,又苦于难言之隐,知道孔门学问讲仁和君子之道,希望这些学问能够给他带来解脱,于是就向孔子提问,孔子叩其两端,而知道了他的心理状态,于是就以仁道来开导他,这完全不同于对颜回和冉雍所说的仁,却极尽的展示了孔子观机逗教的手法。读者仔细体会,或可发掘自己的仁心。

看到司马牛欲言又止,左右为难,陷入极端的痛苦之中的样子,孔子即知其意,临机设教,要他真实体会当时的心境,之所以难于出口完全是出于他内心中的一片仁心。便回答:“仁者其言也訒。”訒是难于说出的意思。孔子说:仁者就像你这样说话吞吞吐吐,有口难言。实际上是在点播他,你之所以这样说话吞吞吐吐,有事而难于说出口的样子,就是你的仁心发动的结果呀!


孔子这样说,是希望他能牵住难言之隐这个橛,穷究源头,找到产生这种状态的后面的那个,蓦然回首,砰然冰释。

牛听到孔子这样说,并没有理解孔子的用心,还是习惯的执著其一端,再问:言辞吞吞吐吐,有口难言,就是仁吗?这样的问话,就比如是孔子伸手把天空中的月亮指示给牛,牛并没有向手指指示的天空中的方向看去,而是诧异的看着孔子那指月的手指。

孔子不得不继续的点拨他。

桓魋凭仗着宋景公的崇爱,娇盈跋扈,贪得无厌,胡作非为,由来已久,到最后,竟然直接谋杀宋景公。牛对此不能不知,但是,想办法去制止,是很难的事情,这是一为之难;牛不参与,想要不被株连,也是很难的事情,此二为之难;想要远离是非,出走他邦,也难得清静,甚至于陷入新的政治漩涡,成为利用的对象,此三为之难;颠沛流离,身无立锥之地,惶惶若丧家之犬,处境艰难,此四为之难;司马牛兄弟情谊难以割舍,宗族和祖宗祭祀难以续存,此五为之难。正是这样的为之难,说话才吞吞吐吐,有口难言。感受这种为难的,恰就是仁心。内有仁心,才苦于事有难行,向难行深处望去,便见得了仁心,所以孔子向牛进一步指示仁心所在。

这正是点教杀法,直指人心处,此法的运用,虽由于牛之不敏,没有能够顿开茅塞,然而却足以使牛有着力处可寻,非此,不能打开司马牛这只锈锁。

12·4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释义】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按语】

说君子,这里更强调的是心行,如果处于司马牛这样的境遇,君子完全会不同于司马牛这种内心痛苦烦恼忧愁恐惧,君子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真正做到不忧不惧,而之所以能够做到,在于他内省不疚,这是针对司马牛最为直接的开示。

司马牛对孔子以及对后面一章中的子夏,显然始终没有把自己积郁在心中的苦痛和盘托出,只是听说孔门学问的好处,而希望在孔子面前探寻自己解脱之道,前面问仁,在于寻找心灵依据;此问君子,目的在于得到自己行为的指向。


司马牛面对孔子时的心态,就像现代一个深陷危机之中、极度矛盾痛苦无法自拔,而城府极深、内心真实的话不方便说出,却希望获得解脱和帮助的人,面对他所敬仰的老和尚一样。我们看到,虽然极度痛苦,惶惶如丧家之犬,然而,司马牛对孔子和子夏的问话都很有分寸,司马牛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修养的贵族,也因为这样,他对他的兄弟们的作法不能苟同,又十分悲悯,这也是他陷入痛苦的原因。

【大义阐微】

知仁还算容易,行仁就需要君子。经过孔子的指点,司马牛对仁当有体会,此问君子,其实就是讨教自己该如何去做,应该是希望学问对自己现状确实的能有所帮助。因为君子是见到仁以后,向着人格目标启程赶路的人,有行才算君子。

以司马牛当时处境,言谈举止,行为做事,一定充满恐惧忧愁,又有很多难言之隐不便公开表露。孔子察其所以,观其所由,叩其两端而竭,自然已经知道了牛的病根所在,所以回答牛君子不忧不惧,是在告诉他从不忧不惧处入手,修养自己的行为。

牛在他的处境下,心情焦虑急切,觉得自己虽然忧愁恐惧,但是,不忧不惧也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呀,难道不忧不惧就可以算作君子了吗?

孔子进一步开示他,内省不疚。君子之所以能够不忧不惧,是由于他自我反省,没有愧疚之处。心行之处,并无愧疚于己心之处,所谓问心无愧,那么会何忧何惧呢?君子者,诚意正心而正身,正己正人而已。

这正是针对司马牛所开的药方,牛所处的惶惶忧恐的处境,并不是由于牛自己的过失所造成的,反问自心,并无可以愧疚之处,那又何必这样忧愁恐惧呢?

12·5

【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释义】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关爱,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范,那么,天下人就都是同志加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按语】

司马牛的案例是孔子师徒利用孔门学问解脱度化人的典型事例,值得深入研究。

【大义阐微】

此“亡”字,此刻出自司马牛之口,已经不仅仅是无的意思。别人都能从兄弟的情谊中受益,我却不能,非但不能,还因为兄弟的不仁而受牵连。

经过孔子的开示,牛心态有所缓和,在同学加朋友的子夏面前,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别人都有兄弟手足的情谊,能够互相关爱,唯独我就这么不幸,虽有兄弟,非但不能体会这手足之情,还要受到牵连,煎熬,搞得终日惶恐,无家可归。

子夏的回答,首先从知天命总括全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是作为知命君子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君子所要做的是做事情能够敬事而不失于礼,自我反省而没有愧疚之处,待人接物恭敬而进退有礼。可见,子夏是发挥了孔子内省不疚,何忧何惧的药方。孝悌之道不仅仅是对自家兄弟,还要能够移悌于友,四海之内皆兄弟,子夏这样说非常正确,是绝对纯正的孔门学问。但是,这里子夏以为牛忧患的是自己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没有兄弟。而司马牛的问题,却不是真正患自己没有兄弟。

同样是救病施药,孔子、子夏师徒对比之下,功力火候立见,孔子叩其两端之法,关键在于空空如也。

牛在孔子的开示下,已经开始了他的内省,经过内省,他发现,导致他陷于如此深度忧虑恐惧的根本之处,确实不是自己的原因,而是在于自己的亲兄弟“犯上作乱”带给自己的牵连,如果要消除这种忧虑恐惧,做一个不忧不惧的君子,是否就要割舍兄弟的情谊,与自己的亲兄弟划清界限,一刀两断呢?那样我就没有兄弟了!这一方面有违于“悌”的观念;另一方面,在心理上一下子抛开自己的兄弟,这在宗族社会中,对一个从小在优越环境下,五个情同手足的兄弟一同长大的世家子弟来说,还是有疑问的。子夏既然没有看透牛的问题,也没有办法解决牛的问题,但是,子夏却能够给司马牛以同学朋友的关爱,来安抚这颗受伤的心灵,缓解牛的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11 13:35 , Processed in 0.0760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