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益阳薛氏族谱派语一首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07
 楼主| 发表于 2024-5-9 17: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岳飞 - 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

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10
本词条 精华词条名片图更新, 精华词条正文内容更新,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10个金币。
人物关系
岳震儿子 岳震岳霖儿子 岳霖岳和父亲 岳和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岳飞

别称
岳鹏举、岳王爷、岳武穆

所处时代
宋朝

出生地
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

出生日期
1103年3月24日(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

逝世日期
1142年1月27日(南宋绍兴十一年腊月廿九)

主要作品
《满江红·怒发冲冠》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乞出师札子》

《五岳祠盟记》


主要成就
剿除李成、曹成等几大游寇势力

收复襄阳六郡,积极整顿防务,恢复生产

平定杨么之乱

连结河朔,积极与义军联络抗金

北伐中原,取得郾城、颍昌大捷

岳家拳、岳家枪的创始人

职业
军队统帅、军事家、战略家

官职
湖北、京西南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

爵位
武昌郡开国公,追封鄂王

谥号
武穆、忠武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3历史评价
4亲属成员
5轶事典故
6艺术形象
7后世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三次投戎
人民美术出版社《岳飞传》连环画封面
人民美术出版社《岳飞传》连环画封面
公元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岳飞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家。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故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少年岳飞,为人沉厚寡言,常负气节。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书。曾拜周同(《说岳全传》等改为“周侗”)为师,学习骑射,能左右开弓。不久周同病故,岳飞每逢初一、十五,都亲到坟上祭奠。飞之后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武艺“一县无敌”。岳飞生有神力,不满20岁时就能挽弓三百宋斤,开腰弩八石,“时人奇之”。

1122年(宣和四年),童贯、蔡攸兵败于契丹,河北官员刘韐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招募“敢战士”以御辽(一说是为征辽)。岳飞应募,经过选拔,被任命为“敢战士”中的一名分队长。20岁的岳飞自此开始了他的军戎生活。贼寇陶俊、贾进在相州作乱,岳飞请命前去除害。岳飞表现突出,带领百骑骑兵,用伏兵之计,生擒二贼以归。

这年岳飞的父亲岳和病故,岳飞辞别刘韐,离开军队,赶回汤阴为父亲守孝。宣和六年,河北等路发生水灾,岳家生计艰难,岳飞为了谋生,又到河东路平定军(今山西平定县)投戎,被擢为偏校。

1125年(宣和七年),金灭辽之后,便大举南侵攻宋。宋徽宗禅位于长子赵桓,即钦宗,次年改元靖康。东路金军渡过黄河包围开封,宋钦宗用李纲守卫京城,但最终还是选择求和,供奉了大批金银,许割太原等三镇与金。
汤阴岳飞庙塑像
汤阴岳飞庙塑像

1126年(靖康元年),钦宗反悔割地,两路金军于攻破太原后会合,二次南下围困开封。钦宗在求和的同时使人送蜡书命康王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征召各路兵马以备勤王。在相州城里,武翼大夫刘浩负责招募义士,收编溃兵。从平定军突围回到家乡的岳飞目睹了金人入侵后人民惨遭杀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愤慨,意欲投军,又担忧老母年迈,妻儿力弱,在兵乱中难保安全。岳母姚氏是位深明大义的妇女,积极勉励岳飞“从戎报国”,还为岳飞后背刺上“尽忠报国(后世演义为‘精忠报国’)”四字为训。岳飞牢记母亲教诲,忍痛别过亲人,投身抗金前线[1]。

折叠初露峥嵘
北宋靖康元年冬,康王赵构到相州,于腊月初一日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岳飞随同刘浩所部一起划归大元帅府统辖。刘浩为元帅府前军统制,赵构命他南趋濬州(今河南浚县西北)、滑州方向以作驰援开封的疑兵,自己则率领元帅府主力北上大名府。

抗金形势图
抗金形势图
岳飞奉刘浩的命令,带一支三百人的骑兵小队往李固渡进行侦察,在侍御林与金兵遭遇,岳飞杀死敌将,击退金军。在滑州南的遭遇战中,岳飞奋勇当先,又以百骑杀败金军。两次小战,岳飞的勇敢和武艺便得到显露。

刘浩军至濬州渡黄河受阻,只得追随元帅府人马北上。这时副元帅宗泽也赶到大名,赵构不纳宗泽全力营救开封之言,与汪伯彦等又继续向东平转移,只与宗泽一万人马往援开封。岳飞随刘浩部隶属宗泽,这是他初次成为宗泽的部将。泽率部众进军开德府(今河南濮阳),与金军十三战,每战皆捷。岳飞英勇奋战,以军功迁为修武郎。

1127年(靖康二年)二月,岳飞随军转战曹州,他挥动双锏,身先士卒,直贯敌阵。宋军以白刃近战打败金军,追奔数十里。岳飞因功迁武翼郎。刘浩的两千兵马进驻广济军定陶县的柏林镇后,元帅府又命他改隶黄潜善,不再让宗泽指挥此军。这时黄潜善掌握着三万六千人马,却只知保存实力,按兵不动,使只有二万五千人的宗泽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宗泽虽取得了一些胜利,队伍却也有不少损耗,难以伤及金军元气。

是年四月,金军从已被洗劫一空的汴京城撤出,满载着金帛、珍宝北上,徽宗、钦宗二帝和皇室成员、机要大臣、百工等三千余人都做了俘虏。北宋就此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赵构虽起用了抗战派名臣李纲为左相,但仍旧对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等人颇为器重。赵构采取黄潜善等避战南迁的政策,预备南行“巡幸”,欲退避到长安、襄阳、扬州等地。时年25岁的岳飞得知这个消息,不顾自己官卑职低,披肝沥胆,向宋高宗赵构“上书数千言”,其略云:

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然而,他的耿耿丹心只换得“小臣越职,非所宜言”八字批语,并且被革除军职、军籍,逐出军营。

岳飞的抗金决心并未因此动摇。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八月,岳飞渡河北上,奔赴抗金前线——北京大名府,经过河北西路招抚使干办公事赵九龄推荐,会见了当时“声满河朔”,正多方收揽英才抗金的招抚使张所。这是他第四次从军。张所知悉岳飞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便留他在“帐前使唤”。由于岳飞的非凡见识、高超武艺,张所终于决定破格提拔他。先是“以白身借补修武郎”,继而又升为统领,后又升为统制,分隶于名将王彦部下。

然而高宗、黄、汪等为了向金人乞和,有意打压朝中的抗金力量:先是坚决主张抗金的李纲被罢相,继而张所也因从前曾弹劾黄潜善而遭贬谪发配岭南,最终死于贬途。被张所派去收复卫州等地的王彦、岳飞一军,也因河北西路招抚司的撤销而成为孤军。

王彦驻军卫州新乡县的石门山,为集结金军所包围,因此谨慎出战。岳飞有些年少气盛,责备王彦胆怯:“二帝蒙尘,贼据河朔,臣子当开道以迎乘舆。今不速战,而更观望,岂真欲附贼耶!”率领部下擅自出战,攻占新乡县。金军误以为王彦、岳飞军是宋军主力,于是抽调各路人马,云集新乡,准备与宋军决战。王、岳军仅七千人,被金军围困,在突围中溃散了。岳飞与王彦不和,自率部转战太行山区,其间曾多次袭击金军,生擒金将拓跋耶乌,刺死敌酋黑风大王,迫使金人暂时退却。

折叠再归宗泽
宗泽像
宗泽像

李纲罢相后,东京开封府的留守宗泽就事实上成为抗金的中心人物。宗泽和北方的民间自发抗金武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收编了号称百万人的大军,积储了足供半年食用的粮草。泽委任王彦为“制置两河军事”,王彦便派人命岳飞所部“赴荣河把隘”。岳飞和王彦难以共事,便决定率领部伍南下东京开封府,再次接受宗泽的领导。宗泽珍惜岳飞的才干,体谅他的爱国之心,原谅了岳飞的违反军纪(指率队离王彦之事),留在营中听候差遣。

十二月(1128年1月),金军大举南侵,进犯孟州汜水关。宗泽即派岳飞为踏白使,让他率领五百骑兵前往侦察。岳飞在汜水关一带击败金军,凯旋后,即被宗泽任命为统领,不久又提升为统制。

建炎元年冬到二年(1128年)春,金国分兵三路全军出动,在东京开封府所属及其毗邻的州县,宋金两军进行了剧烈的拉锯战。宗泽坐镇东京留守司,虽四面受敌,仍从容地调度军队,部署战斗,使金军无力攻下开封。正月里,开封市民甚至一如往时张灯结彩。岳飞在滑州城附近的胙城县、黑龙潭、官桥等地作战,均表现突出,颇有战功。一日宗泽招见岳飞并授以用兵作战阵图,且说:“尔勇智材艺,虽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古法,今为偏裨尚可,他日为大将,此非万全计也。”飞回答:“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番话终于使宗泽点头称是。

建炎二年四月以后,天气开始炎热,金军撤退,宗泽准备北伐。王彦的八字军奉宗泽之命移屯滑州。五马山的首领马扩也携带信王赵榛的信前来东京留守司。宗泽和王、马等人共同制订了北伐的计划。这年六月止,宗泽上陈述恢复大计的奏章达24次,但始终没有取得高宗的支持。年近古稀的宗泽再也支持不住,背疽发作,于七月初一含恨离世,临终前仍然高呼:“过河!过河!过河!”

折叠开封弃守
宗泽死后,杜充继任东京留守。其人“性残忍好杀,而短于谋略”,置宗泽生前的计划于不顾,北伐终告夭折。

岳飞画像
岳飞画像

1128年(建炎二年)八月,金军再次南侵。一次,岳飞奉命驻守竹芦渡,用疑兵之计打败金军,因功转武功郎。

1129年(建炎三年)正月,岳飞奉东京留守司的命令从守卫北宋皇陵的驻地西京河南府返回开封。杜充出于排斥异己的动机,命飞向守城将领张用、王善袭击。时王善驻扎城东,张用驻扎城南,岳飞、桑仲、李宝诸人驻扎城西,均负有守卫京师重任。飞不愿自相残杀,婉言推辞,但杜充以军法问斩相威胁,勒令飞出兵。飞有以往擅自脱离王彦的教训,无法抗命,只能出战,南薰门之战,以八百人击退张、王部数万人,以功升武经大夫。杜充又派马皋等继续追击张、王部,却被打败。王善攻打淮宁,张用不从,引军离去,自此成为游寇,后终被岳飞收降。自春至夏,飞随陈淬多次与王善作战,王善率部东流西窜,最后降金。飞因多次战功先后转武略、武德大夫,授英州刺史。

上年八月开始南侵的金军,于是年正月又先后攻下徐州、淮阳、泗州,进袭扬州。二月初三日,南迁扬州的宋高宗得到金军攻陷天长军(安徽天长)的消息,惊慌失措,落荒逃至杭州。五月,苗刘兵变被镇压后,高宗移驾建康。就在高宗移驾建康时,杜充借“勤王”之名,行脱离危险之实,准备离开开封,前往建康。

岳飞于六月下旬刚回军开封,就接到杜充南撤的命令。飞向充苦谏:“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捐数十万众不可得也。”充不听。飞无奈,只得率军随之南下。开封随后于次年二月陷落。

折叠收复建康
折叠六郡归宋
岳飞于绍兴元年至三年(1131—1133)先后平定了游寇李成、张用、曹成和吉、虔州的叛乱,升任神武后军统制。宋高宗赐御书“精忠岳飞”锦旗给飞,后又将牛皋、董先、李道等所部拨归岳家军,岳家军兵力得到扩充。

1134年(绍兴四年)春,岳飞上《乞复襄阳札子》,提出收复陷于伪齐政权的襄阳六郡(襄阳府、郢、随、唐、邓等州、信阳军)的主张,并说:“恢复中原,此为基本。”奏议得到朝廷许可,但高宗又特别规定岳家军不得称“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只以收复六郡为限。

岳飞石刻像
岳飞石刻像

四月十九日,岳家军又重返民族战场,由江州向鄂州(今湖北武汉武昌)挺进。在从武昌乘船渡江北上时,飞情绪昂扬地对幕僚说:“飞不擒贼帅,复旧境,不涉此江!”

五月五日,岳家军直抵郢州城下。六日黎明时,岳家军向郢州发起总攻。战斗异常酷烈,岳飞坐在大纛下指挥,忽然有一大块炮石飞坠在他面前,左右都为之惊避,岳飞的脚却纹丝不动。士卒攀登云梯,奋勇攻上城墙。此战杀敌七千余人。

郢州收复后,分两路进军。张宪、徐庆分兵东向攻随州(湖北随州);飞领军直趋襄阳,与伪齐主将李成(原为游寇)决战。李成见郢州一日便被攻破,再无勇气据守,仓皇逃遁。十七日,岳飞兵不血刃,凯歌入襄阳。五月十八日,牛皋便与张宪、徐庆合力攻下随州城,俘虏了五千伪齐军。16岁的岳云勇冠三军,手持两杆数十斤重的铁锥枪,第一个冲上城头。

岳飞出师大捷,震动了伪齐政权。刘豫急忙调度兵力,还请来金朝的“番贼”,与河北、河东的“签军”增援。李成得到支援,欲夺回襄阳府,率领号称三十万大军反扑,又遭大败。金将刘合孛堇领军与李成会合,集结于邓州附近,筑寨掘壕,以遏制岳军北上。飞遣王贵等由光化路,张宪等由横林路,前去掩杀。七月十五日,王贵、张宪在离邓州三十余里的地方,与敌军数万接战。飞又分遣王万、董先军兵,出奇突击,敌军大溃。俘金将领杨德胜等二百余人,夺马二百余匹,衣甲不计其数。只有高仲带领残部逃入邓州,闭门坚守。七月十七日,飞军攻取邓城,将士不顾矢石,蚁附而上。一场血战,邓城终被攻克。斩杀金、伪军无算。岳云又是第一个登城的勇士。岳家军攻拔邓州,活捉了高仲。飞随即派遣李道前往唐州,于二十三日收复了唐州州城。王贵和张宪同时在唐州以北三十宋里,再次击败金与伪齐联军,以掩护李道收复州城。同一天,信阳军也被攻克。

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的胜利,震动了宋廷。高宗接到飞的捷报后,对胡松年说:“朕虽素闻岳飞行军极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胡松年说:“惟其有纪律,所以能破贼。”飞因功除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成为有宋一代最年轻的建节者。

岳飞克复襄汉是南宋头一次收复大片失地,且又攻取了原先由伪齐控制的唐州和信阳军,是南宋进行局部反攻的一次大胜利。

收复襄阳六郡后,飞奉诏移屯鄂州,临行以两千人守襄阳府和唐、邓二州,一百五十人守郢州,二百人守随州。由于飞努力整顿防务,重视发展生产,襄汉地区终于治愈伪齐蹂躏和战争的创伤,成为南宋连结川陕,北图中原的战略要地。

(参见:岳飞第一次北伐)

折叠名扬洞庭
现当代画家岳飞题材画作
现当代画家岳飞题材画作
1130年(建炎四年),洞庭湖地区农民军首领钟相起兵反宋,钟相被杀后,杨么等又聚集人马占领洞庭湖区,采取“陆耕水战”体制,继续与南宋朝廷对抗。宋廷视之为“心腹蓄毒”,曾多次遣使招安、派兵征剿,却都是铩羽而归。

1135年(绍兴五年)二月,高宗命宰相张浚为诸路兵马都督,岳飞为荆湖南、北、襄阳府路制置使,率领约五万人马前往镇压。岳飞于三月由池州进军,四月到达潭州。飞首先招降了杨么部将黄佐,又让其回到湖中招降杨么部众,先后来降者两千三百余人。

四月,飞一面继续招降,一面乘机攻打外围营寨。首先命黄佐攻击周伦水寨,周伦败走,部卒被杀死和坠入湖中者甚众,寨栅粮船全被焚烧。接着,岳飞又让此前屡被杨么打败的任士安出战诱敌,飞事先设下伏兵,待士安精力垂困时,伏兵乃起,四面围击,大获全胜。

五月,宋廷命张浚回朝,浚认为杨么水寨一时难以攻破,岳飞则向张浚保证:除去从潭州(今湖南长沙)到洞庭来往路程,八日内一定会“俘诸囚于都督之庭”。岳飞到鼎州,先遣降人杨华为间,入寨潜结杨么属下,诱降义军;同时,置寨列舰,实施军事威胁。六月初二,黄佐受飞命,由飞机密官黄纵随行,赴杨钦营寨招降。结果杨钦率全寨一万余人(其中战士三千余人),乘船数百艘,投降岳飞。飞立即报请朝廷予以封赏。杨钦又为岳飞劝降了全琮、刘诜等部。

杨么军大部被瓦解,惟杨么、夏诚仍据寨自固。岳飞知湖区地势艰险莫测,且舟师水战不及杨么车船,遂先遣人开堰闸泄水,放木筏堵塞湖中诸港,散青草于湖面,以滞车船。继以杨钦为向导,率军进围杨么寨。杨么率众突围,力战失利,被俘后处死。夏诚死守其寨,亦被官军攻破。

对被俘人员,有人主张全部杀死,岳飞以各首领或率众降宋,或已被处置,告诫诸将不得滥杀无辜;凡精壮之士,一律收编入伍;而老弱瘦软、不堪服役者,皆“各给米粮令归田”。这样所得丁壮五六万,被安置归业的二万七千余户,十万余人。缴获船舶一千余只。飞携带一切缴获器物,返回潭州,向张浚复命。此役全程,从初二日招降杨钦到初十日大获全胜,恰好八日。张浚感叹说:“岳侯殆神算也。”岳飞以平杨么之功加检校少保,进封武昌郡开国公,后又升荆湖北路、襄阳府路招讨使。

折叠两度北伐
岳飞像
岳飞像

1136年(绍兴六年)初,宰相兼都督诸路军马张浚于镇江府(今江苏镇江)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北伐中原。张浚命令岳飞进军襄阳,作好直捣中原的准备。

二月,岳飞到临安朝见,随后返回鄂州,积极做好进军襄阳的军事部署。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飞悲痛不已,目疾复发,他一面奏报朝廷,一面自行解职,扶母灵柩至庐山安葬。并接连上表,乞守三年终丧之制。

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飞忠孝难以两全,赶回军中,七月正式誓师北伐。岳家军兵分两路:一路往东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统领,直奔镇汝军,牛皋早年在汝州鲁山县同金军作战,此时重返故地,精神抖擞,一战即攻克汝城,生擒伪齐守将薛亨,紧接着又乘胜攻克颍昌府,为这次北伐建立首功。另一路王贵、郝晸、董先等,向西北方向进军,在攻克卢氏县后,又西取虢略(河南灵宝),东下伊阳(河南嵩县),一路缴获粮食十五万石,降众数万。王贵在收复虢州后,又率军向西,力拔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等五县,席卷了商州全境;杨再兴大败伪齐张宣赞人马,收复长水县(今河南洛宁县西南),直至洛阳西南的福昌(今河南洛宁县东北)。

岳家军北伐大捷,宋廷为此下诏嘉奖说:"遂复商於之地,尽收虢略之城","长驱将入于三川,震响傍惊于五路"。收复商、虢等城后,飞向朝廷请示:如形势有利,将命王贵、牛皋两路合兵,自伊洛直渡黄河,与太行忠义民兵配合作战,收复河北失地。但他的进军计划没有取得朝廷支持,终因“孤军无援”和“以粮不济”,不得不退师鄂州。岳飞夺回商、虢等地,伪齐刘豫大为震惊。是年九月,刘豫筹集三十万人马,号称七十万,向淮西发动进攻。高宗得报后,认为刘光世、张俊不足以守江淮防线,要调岳飞军沿江东下。诏书到达鄂州时,岳飞正苦于目疾。但他并未犹豫,立即向九江进发。赶到九江时,淮西战事已告结束。

完颜兀术看到岳飞移军东下,中线空虚,有可乘之机,便于十月底、十一月初与伪齐合兵,向襄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飞接到多地的告急军情后,当机立断,调集精锐第三次出师北伐。

岳飞出师到达各地之前,部将寇成、王贵、秦祐等已多次打退敌军进攻。岳飞大军开到前线,给守城将士以极大鼓舞,军威更振。商州转危为安。襄汉战线也因岳飞大军的到来,敌军不战而退。飞又准备收复蔡州,因见州城防守严密,“势不可攻”,乃作罢。

按照朝廷“规模素定,必不徒行”的意旨,飞此时已顺利完成任务,加之所带军粮有限,便决定还师鄂州。飞军撤退的消息传到敌营后,李成果然立即布置追击。王贵率军退到白塔地方,李成亲率刘复、孔彦舟等十员大将,合力追来。王贵、董先率军迎击,经过激战,擒获伪齐将领数十人,俘数千人,马三千匹,衣甲器仗无计其数。敌兵尸体填满溪谷,拥坠入水而死者无算。

岳飞对被俘伪齐士卒,均散钱遣返还乡。并对他们说:“汝皆中原百姓,国家赤子,不幸为刘豫驱而至此。今释汝,见中原之民,悉告以朝廷恩德,俟大军前进恢复,各率豪杰来应官军!”

(参见:岳飞第二次北伐、岳飞第三次北伐)

折叠君臣嫌隙
1137年(绍兴七年)二月,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其间曾与高宗作《良马对》,后又扈从高宗至建康,飞的官职也升至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一日高宗把飞召至“寝阁”,向飞授命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准备将刘光世所部王德、郦琼等兵马五万余人隶属于飞。这是朝廷因刘光世在淮上之役希图换防避战,退军当涂几误大事,被剥夺兵柄后作出的措置。

岳飞见部队行将扩充,收复中原有望,心情异常激动,便亲手写成一道《乞出师札子》。飞陈述了自己恢复中原的规划,而且此时已不再提及迎还“二圣”或者“渊圣(宋钦宗)”之事,只将钦宗包括在“天眷”之中。

高宗览飞奏疏后,亲赐御札嘉奖,都督府也将刘光世军情况通报岳飞。拨刘光世军与飞,似成定局,不意张浚和秦桧从中梗阻,高宗听从张浚之议,置已决之“前议”于不顾,又下诏给飞说:“淮西合军,颇有曲折。”不将刘光世军拨与岳飞。张浚见了岳飞,撇开归刘军与飞之“前议”,以淮西军中人事安排相问,岳飞耿直的回答却遭张浚讥刺。飞胸中积忿,上了一道乞罢军职的札子,不等批示,只向随行机密官黄纵略事交代后,就离开建康,回到庐山母墓旁守制了。

高宗闻知岳飞辞职,即诏令鄂州军营将佐立刻敦请岳飞还军,又派张宗元到鄂州军中做宣抚判官。朝廷命李若虚、王贵去庐山请飞还军,李若虚劝了岳飞六日,飞才答应受诏朝见,还军视事。

张浚用人不当,终于招致了淮西军变,浚因此引咎辞相。岳飞得到兵变的消息,立即上疏表示愿率军进屯淮甸,拱卫建康行朝。高宗只让飞到江州驻扎。九月、十月间,岳飞入觐,向高宗提议立其养子赵瑗(即宋孝宗)为皇储,又遭高宗呵斥。

有学者认为,岳飞和宋高宗之间的矛盾,就是从这一年开始逐渐加深的。

这时,宋金对立形势又发生重大变化。金太宗死后,完颜亶继承帝位,而军事首脑完颜粘罕(汉名宗翰)逐渐失势,于是年七月死去,完颜挞懒一派开始掌权。金趁刘豫借郦琼叛降出兵攻宋之机,将刘豫抓获,正式取消存在了八年的伪齐政权,并向宋廷呼吁和谈,条件是归还黄河以南故宋地,并放还高宗生母韦氏,归还已死的徽宗的梓宫。

折叠反对和议
1138年(绍兴八年)二月,岳飞还军鄂州,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阅”。

高宗为“屈己求和”,进一步重用秦桧,并令其与金接通关系。韩世忠、岳飞对和议一事都表示坚决反对。飞在临安朝见时对高宗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高宗不听。

十一月,金廷派出江南诏谕使张通古、萧哲,携带诏书,来同南宋“讲和”。

金人不称宋朝而称“江南”,不说“议和”而说“诏谕”,把南宋完全置于藩属地位,消息传开,朝野上下,舆论沸腾。宋廷诸大臣对此议论纷纷,多有反对者,然而这些主战派人物如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或被罢官,或被贬谪;赵鼎也被罢相。

十二月廿七日,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跪在金使脚下,答应取消宋国号,作金的藩属,并每年纳贡,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

1139年(绍兴九年)正月,宋廷宣布大赦天下,以庆贺"和议"的成功。岳飞接到赦书之后,让幕僚张节夫起草了一份《谢讲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趋附和议,誓要"唾手燕云,复仇报国"。飞对朝廷加封的开府仪同三司官衔,虽三诏而不受,他在辞书中说:"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夷狄。"高宗特下“温诏”,飞才不得已受之。

其后岳飞又自请随宋使至西京洛阳谒扫先帝陵墓,以趁机窥探金国虚实,但未被允许。再后,飞又上二札子,要求解除自己的军职,字里行间对和议之事不无讽剌之意,高宗、秦桧先未予理睬,后批示不允所请。

折叠挺进中原
岳家军第四次北伐路线图
岳家军第四次北伐路线图
1140年(绍兴十年)五月,发动政变掌权的完颜兀术废除对宋和议,亲统大军,以山东聂儿孛堇和河南李成为左右翼,取道汴京向两淮进军;右副元帅完颜撒离喝统帅西路军,从同州(陕西大荔县)攻陕西。五月下旬,金军兵临顺昌(今安徽阜阳)城下,顺昌告急。宋高宗原不同意岳飞出兵,后恐顺昌有失,便命飞发兵救援。

岳家军在鄂州已整训三年,岳飞接诏后,立即派张宪、姚政率军东进,援救顺昌。未至顺昌时,刘锜已于顺昌之战中大败金军。六月下旬,当西线金军受阻,东线顺昌解围,局势稍有稳定,高宗便又命司农少卿李若虚向岳飞传达诏命,谕飞“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此时飞已率军开至德安(湖北安陆)。岳飞向李若虚陈述他恢复中原的谋略,若虚素主抗金,他不顾矫诏之罪,主动支持岳飞北伐。

岳飞随即挥师北上,在六月、闰六月间,张宪的前军攻下蔡州,牛皋的左军在京西路连克鲁山等县城,统领官孙显也在蔡州和淮宁府之间打败金兵。张宪、傅选又大败金将韩常,顺利收复颍昌(今河南许昌)。牛皋、徐庆随后和张宪会师,继而收复了陈州。中军统制王贵所部也在闰六月底和七月初接连攻下了郑州和西京河南府(洛阳)。

与此同时,韩世忠部将王胜收复海州(江苏东海县东),张俊部将王德收复亳州。

岳飞联络北方民间抗金武装,实施“连结河朔”的策略已有十年,此次派往河北的李宝、孙彦、梁兴、董荣等义军首领负责在太行山区和河北、河东等路组织当地忠义民兵,在后方配合岳家军作战,北方许多州县的民间抗金力量也纷纷揭竿响应,截至七月初,曹、怀、卫、孟等州都被攻克。至此,岳飞所部和由他联络的各地忠义民兵,对兀术盘踞的东京已形成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六面包围。

不意正值此时,朝廷诏命张俊撤出亳州移屯寿春,又下诏驻屯顺昌的刘锜向江南调移。岳飞接连上奏,请求友军支援,“伏望速降指挥,火速并进”,没有得到朝廷批准。

完颜兀术得知驻扎在郾城的岳飞兵马不多,用骑兵一万五千人直扑郾城,企图一举消灭岳家军的指挥中枢。七月初八日,兀术与龙虎大王完颜突合速、盖天大王完颜赛里等,率领金军在郾城北与岳家军对阵。兀术用“铁浮图”为主力,正面进攻,左右翼又辅之以“拐子马”,都是金军的精锐部队。岳飞令其子岳云率背嵬军和游奕军骑兵迎战,往来冲杀,并派步兵用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敌军,下砍马腿,使“拐子马”失去威力,杀伤了大量金兵。

初十日,金兵再犯郾城,岳飞在城北的五里店再一次大败金军。这时,兀术又调集了十二万大军屯于临颍县。十三日,杨再兴率兵出巡,在小商桥与金兵遭遇,竟以三百骑兵杀死了金兵二千多人,其中包括一百多名军官,杨再兴与所部全部英勇战死。第二天,张宪率兵再战,金兵只好退出临颍。

郾城之战后,金人不甘失败,七月十四日,兀术率十万步兵和三万骑兵攻颍昌。王贵、岳云分率精骑与金军战于颍昌城西。岳云以八百背嵬骑兵作正面攻击,步兵分左、右两翼,以抗金军骑兵。颍昌之战,岳家军“无一人肯回顾”,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大败金军,斩金军五千余人,俘士卒二千余人、将官七十八人,获马三千余匹。

兀术退还开封,接连的失利使他哀叹:“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屦见挫衄!”金军大将韩常也不愿再战,派密使向岳飞请降。岳飞为大河南北频传的捷报所鼓舞,他对部属说:“今次杀金人,直到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当与诸君痛饮!”

岳家军全线进击,包围开封。七月十八日,张宪与徐庆、李山等诸统制从临颍县率主力往东北方向进发,又击败五千金军,追击十五里。同时,王贵自颍昌府发兵,牛皋也率领左军进军。

兀术以十万大军驻扎于开封西南四十五宋里的朱仙镇,希图再次负隅顽抗。岳家军北上距离朱仙镇四十五宋里的尉氏县驻营,作为“制胜之地”。岳家军前哨的五百背嵬铁骑抵达朱仙镇,双方一次交锋,金军即全军奔溃。兀术最后只剩下一条路,放弃开封府,准备渡河北遁。

(参见:岳飞第四次北伐)

折叠十年功废
《岳飞奉诏班师图》(刘国辉)
《岳飞奉诏班师图》(刘国辉)

兀术正准备渡过黄河的时候,有个北宋时的太学生却要求进见,对兀术说:“太子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且退矣!”兀术忙问:“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精兵十万,京师中外日夜望其来,何谓可守?”太学生说:“不然,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以愚观之,岳少保祸且不免,况欲成功乎?”

兀术经此人提醒后,决定暂不过河。而秦桧也早在暗中策划岳飞撤军的事了。他们谋划的重要步骤是,让张俊从亳州退还寿春,命令韩世忠稳守淮东,不得继续前进,驻屯顺昌的刘锜远调江南太平州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置岳飞于侧面受敌、孤军无援的境地。就在郾城大捷捷报报上朝廷的时刻,秦桧串通张俊、杨沂中,策动并唆使谏官罗汝楫向高宗上疏,说:“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某若深入,岂不危也。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

高宗遂降诏,令岳飞班师。

七月十八日,即张宪从临颍杀向开封之时,宋廷传来班师诏。岳飞鉴于当时完胜的战局,上书争辩,大略为:“契勘金虏重兵尽聚东京,屡经败衄,锐气沮丧,内外震骇。闻之谍者,虏欲弃其辎重,疾走渡河。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

隔了两三日,大军先锋已进抵朱仙镇,完颜兀术已逃出开封之时,岳飞却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诏旨措辞严峻:命大军即刻班师,岳飞本人去临安朝见。据学者王曾瑜考证,高宗发十二道金牌的时间,大约是在七月十日左右,即他得到七月二日克复西京河南府捷报不久。

岳飞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愤惋泣下:“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然而在朝廷高压钳制之下,岳飞不得不下令班师。百姓闻讯拦阻在岳飞的马前,哭诉说担心金兵反攻倒算:“我等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辈无噍类矣。”岳飞无奈,含泪取诏书出示众人,说:“吾不得擅留。”于是哭声震野。大军撤至蔡州时,当地人民要求与部队一起行动,岳飞最终决定留军五日,以掩护当地百姓迁移襄汉。大军班师鄂州,岳飞则往临安朝见。北方忠义军孤掌难鸣,兀术回到开封,整军弹压,又攻取了被宋军收复的河南地区。岳飞在班师途中得知噩耗,不由仰天悲叹:“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岳飞回到行朝,不再像以往慷慨陈词,只是再三恳请朝廷解除其军职,归田而居。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为由不许。

1141年(绍兴十一年)正月,完颜兀术再度领军南下。二月,岳飞领兵第三次驰援淮西。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参与抗金战斗。

折叠千古奇冤
杭州岳王庙塑像
杭州岳王庙塑像

1141年(绍兴十一年),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宋廷乘机开始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尤其是坚决主张抗金的岳飞、韩世忠二人。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四月,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供职。

五月,张俊在和岳飞巡视楚州韩世忠的军队时,暗中挑唆岳飞,欲一同分解此军,却遭飞严肃回绝。秦桧又欲陷害韩世忠,飞再次保全了韩。岳飞回朝后,即遭秦桧党羽万俟卨、罗汝楫的弹劾,诬蔑飞援淮西“逗留不进”、主张“弃守楚州”,要求免除岳飞枢密副使之职。八月九日,岳飞被罢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的闲职,飞自请回到江州庐山旧居赋闲。

岳飞此时已无兵无权,但对他的迫害却仍在步步紧逼。在秦桧授意下,张俊利用岳家军内部矛盾,威逼利诱都统制王贵、副统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张宪“谋反”,继而牵连岳飞。

张俊私设公堂,向张宪严刑逼供,毫无结果之下,竟捏造张宪口供“为收岳飞处文字谋反”。岳飞在江州居留,为时甚短,就接到宋廷命令,召他回“行在”临安府。十月十三日,岳飞被投入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狱中,此前其长子岳云也已下狱。

岳飞义正词严地面对审讯,并袒露出背上旧刺“尽忠报国”四大字,主审官何铸见此,亦为之动容。何铸查得岳案冤情,如实禀告秦桧。秦桧却说:“此上(高宗)意也!”改命万俟卨主审此案。

卨用尽手段,也无法使岳飞三人屈招一字。飞宁死不自诬,乃至以绝食抗争,经其子岳雷照顾,才勉强支撑下来。

十一月初七日,宋金“绍兴和议”达成:由宋向金称臣,将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划归金国,并每年向金贡奉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

和议虽已达成,但岳飞始终未能被释放。万俟卨等逼供不成,为了坐实冤狱,又为岳飞罗织搜剔了所谓“指斥乘舆”、“坐观胜负”等数条罪名,欲将飞一举定为死罪。

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以飞为无罪,与万俟卨竭力争议,均遭罢官处分。布衣刘允升上书为飞申冤,被下大理寺处死。已赋闲的韩世忠因岳飞入狱之事质问秦桧,桧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忿然道:“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十二月廿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下达命令:

“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宋代史料并无“风波亭”的记载),时年39岁;岳云和张宪被斩首。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的死讯传出,百姓们都为之哭泣;消息传到金国,金国大臣们为此酌酒庆贺,并说:“和议自此坚矣!”

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险将岳飞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隗顺临终前,始将此事告知其子。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岳飞冤狱终于平反。隗顺之子告以前情,乃将飞以礼改葬在西湖栖霞岭。1178年,宋廷为岳飞追赠谥号“武穆”,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业绩不可磨灭。岳飞表达了被侵犯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为汉民族的文明绵延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岳飞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2]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折叠诗文

岳珂《金佗稡编·鄂王家集》收录的岳飞诗文有律诗《题翠岩寺》《寄浮图慧海》,词《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题记《五岳祠盟记》《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东松寺题记》《永州祁阳县大营驿题记》。宋·赵与时《宾退录》还收有岳飞绝句《题青泥市寺壁》。《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在南宋晚期的《藏一话腴》、《鹤林玉露》中都有记载,此词从明代开始广泛传诵。此外流传下来的岳飞诗词还有《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池州翠微亭》《过张溪赠张完》《题雩都华严寺》《宝刀歌书赠吴将军南行》《题骤马冈》《题鄱阳龙居寺》等。

折叠书法
岳飞虽出身行伍,但自幼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教育,勤奋好学,文武双全。书法以行、草为主,畅快淋漓,龙腾虎跃,气韵生动,章法严谨,意态精密,纤浓符中,刚劲不柔,自有一种淳正之气,颇含文臣气质。传世书迹有《书谢朓诗》《前后出师表》《吊古战场文》等。

折叠军事思想
岳飞是中国古代治军的楷模,“岳家军”成为一时的典范。他虽然没有军事论著传世,但从其散见于史书篇牍中的论述和军事实践,可看出岳飞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前人在总结岳飞的治军思想时指出有六个方面:贵精不贵多;谨训习;赏罚公正;号令严明;严肃纪律;同甘苦。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严治军[3]。

由于岳飞严于治军、善于治军,故“岳家军”战斗力强,“皆可以一当百”,金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为当时一些将帅所叹服,也为后世一些名将所效法。如明代名将戚继光亦以岳飞为榜样,练就了抗倭劲旅“戚家军”[4]。

岳飞在作战中不仅强调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为重视谋略的作用。早在岳飞为张所部下时,张所素闻岳飞“勇冠三军”,便问他:“汝能敌几何?”岳飞回答说:“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他列举春秋时“栾枝曳柴以败荆(楚),莫敖采樵以致绞”为例,认为此“皆谋定也”。所以,岳飞进一步肯定了谋略在作战中的作用。他说:“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这就明确指出了谋略是决定作战胜负的关键[5]。

岳飞注意灵活用兵。宋王朝实行“将从中御”,将帅作战必须依事先准备的阵图行事,不得擅自改变。岳飞认为,阵图有一定的局限,而作战是千变万化的,“古今异宜,夷险异地”,不能照搬阵图。他说:“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若平原旷野,猝与敌遇,何暇整阵?”因此,他提出“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另外,岳飞还提出“善观敌者逆知其所始,善制敌者当先去其所恃”的思想[3]​。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折叠史书评价
《民族英雄岳飞像》(傅伯星)
《民族英雄岳飞像》(傅伯星)

《湖北转运司立庙牒》:“去世已三十年,遗风余烈,邦人不忘,绘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

《忠愍谥议》:“人谓中兴论功行封,当居第一。”

《宋史·岳飞传》:“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折叠历代评价
宋孝宗:“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俊)、韩(世忠)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文天祥:“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

朱元璋:“纯正不曲,书如其人。”

孙中山:“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6]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
折叠父母
父亲 岳和

《岳氏宗谱》山东聊城县世系
《岳氏宗谱》山东聊城县世系
岳家是汤阴县的一户自耕农。岳和为人淳朴善良,尚义气,遇到荒年,常节减饮食,救困济危,岳飞幼年也受到这种美德的熏陶。岳飞20岁时,岳和病故。

母亲 姚氏

岳母刺字的故事脍炙人口,而姚氏见诸史册的事迹只有《金佗稡编》中的一段记载,虽只寥寥数笔,也显示出她是位深明大义的妇女。姚氏于1136年病逝,终年约70岁,葬于庐山岳母墓。

折叠兄弟姐妹
姚氏呼岳飞为“五郎”,他应有四位哥哥,但都早夭,其事不详;岳飞的甥婿高泽民在飞29岁时到临安办事,则岳飞至少有一位姐姐;飞又有一弟岳翻,在破曹成时为杨再兴所杀。

折叠妻子
前妻 刘氏

岳飞16岁时与刘氏成婚,生云、雷二子。飞从军抗金,让刘氏照顾母亲,她却“两经更嫁”。刘氏后嫁与韩世忠军中一押队,韩世忠让岳飞来取刘氏,岳飞只“差人送钱五百贯”而已。

后妻 李娃

李娃(1101—1175),字孝娥,与岳飞在战乱中相识,两人应在建炎二、三年间结婚。岳飞从不纳妾,与李娃感情和睦,生有霖、震、霭(霆)三子。夫遇害后,李娃被流放岭南,仍坚持将儿孙抚养成人。冤狱昭雪后,李娃和三个儿子北归,终年75岁,葬于江州(今江西九江)。

折叠子女
子 岳云、岳雷、岳霖、岳震、岳霭(霆)

长子岳云(1119—1142),字应祥,号会卿,刘氏生。他12岁即从张宪军,随父亲征战四方,身先士卒,屡建奇功。后被诬入狱,与父和张宪同时被害,时年23岁。冤狱平反后,赠安远军承宣使。

次子岳雷,字发祥,号夏卿,又号声甫,刘氏生。1126年(靖康元年)三月,生于山西平定军。岳飞在狱中时,岳雷曾被派去照料其父。父被害后,随亲人被遣送至惠州(今属广东省)拘管,还未等到父兄平反,便已在流放地含恨而终。

三子岳霖(1130—1192),字及时,号商卿,母李娃。岳飞遇害时,霖年仅12岁,孝宗皇帝昭雪时,霖32岁。霖多方搜集父亲遗事,其子岳珂在此基础上编成《鄂国金佗稡编》28卷、《续编》30卷,这是研究岳飞的重要史籍。

四子岳震,字东卿,母李娃。父兄蒙冤遇害,震方7岁,随母流放。曾任朝奉大夫,后又加封缉忠侯。

五子岳霆,李娃生,初名岳霭,后宋孝宗为之改名岳霆,字应时,号君锡。父兄遇害时才3岁,随母流放。后任修武郎、閤门祗候、奉直大夫。加封续忠侯。

女 岳安娘、岳银瓶

岳安娘,岳飞之女,其夫高祚于1163年(隆兴元年)特补承信郎。

岳银瓶,一说其本名孝娥,相传是岳飞次女。《说岳全传》提及岳飞次女闻父兄冤死,欲为他们鸣冤不果,抱银瓶投井而死,终年13岁,世称为“银瓶小姐”。除《说岳》外,其事迹在南宋词人周密《癸辛杂识》和清代以来的杭州地方志均有记载。清末学者俞樾亦有一篇述及岳银瓶事迹的文章《银瓶徵》。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岳母刺字
岳母刺字
岳母刺字
岳母刺字的故事,宋人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之孙岳珂所著《金佗稡编》也没有记录。岳飞背上刺字的记载始见于元人所修的《宋史》本传:“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执行,所以岳飞从军时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明志。

明代表现岳飞故事的小说、戏剧如《精忠记》、《武穆精忠传》、《精忠旗传奇》等都有岳飞背上刺字的描写,刺字版本不一,流传最广的则是“精忠报国”。有学者认为,此时的“精忠报国”四字是混淆了宋高宗御赐“精忠岳飞”四字而产生。

始修于明代的《唐门岳氏宗谱》说“尽忠报国”四字是姚氏于靖康初年为岳飞所刺,但《宗谱》晚出,此事的真实性仍有待考证。“岳母刺字”的演义故事则最早见于清抄本《如是观传奇》与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说岳》中的岳母刺字故事影响广泛,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折叠岳家军
《岳家军将佐图》(傅伯星、王重义)
《岳家军将佐图》(傅伯星、王重义)

“岳家军”是当时人们对岳飞率领的军队的习惯称呼,正如韩世忠率领的军队被称为“韩家军”,张俊率领的军队被称作“张家军”一般。杜充降金后,岳飞开始独立成军,在江南坚持抗金。岳飞收复襄汉六郡后,岳家军移屯鄂州,襄汉地区自此成为岳家军的主要防区。经过数次扩编,岳家军截至绍兴五年的兵力达到了三万余人。绍兴五年(1135年),岳家军的规模扩大到十万人左右。这是因为杨幺军的壮丁五、六万人大都编入岳家军,南宋朝廷此后又增拨了数万人编入岳家军的缘故。岳家军以后也大体维持十万左右的数量直到岳飞被宋高宗和秦桧所害。

岳家军至少有十二统制“军”:1.背嵬军;2.前军;3.右军;4.中军;5.左军;6.后军;7.游奕军;8.踏白军;9.选锋军;10.胜捷军;11.破敌军;12.水军。其中背嵬军是绝对主力,名字学自韩世忠的同名统制军;游奕是巡回的意思;踏白是武装侦察的意思;其它军名都是增长士气的军号。据绍兴九年(1139年)统计,这十二军共由22名统制、5名统领和252名将官分别率领,其中有正将、副将和准备将各84名。王贵任中军统制,张宪任前军统制,这二人是岳飞的副手,可代替岳飞指挥其他统制,主持岳家军全军的事务;徐庆、牛皋和董先三人最为善战,此五人是岳家军的中坚人物。此外,岳家军中还拥有一批文官,如薛弼、朱芾、李若虚、胡闳休、黄纵、于鹏、孙革等。

岳家军曾经有神武右副军、神武副军、神武后军、行营后护军等正式军号,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早已忘记了这些军号,而韩家军、张家军之类的称呼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惟有“岳家军”一词,却独享盛名,流传千古,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纪念。

折叠生活简朴


衣——全家均穿粗布衣衫,妻子李氏有次穿了件绸衣,岳飞便道:“皇后与众王妃在北方过着艰苦的生活,你既然与我同甘共苦,就不要穿这么好的衣服了。”自此李氏终生不着绫罗。

食——一次,留部将郝晸进餐,碰巧一个荤菜也没有。赦晸进送酸馅,岳飞尝后,把剩下的当作“晚食”。

住——茅屋军帐,与士卒同甘共苦。高宗曾要在杭州为岳飞建豪宅,岳飞辞谢说:“北虏未灭,臣何以家为?”

财产——此外,岳飞不仅乐善好施,而且还经常化私为公,用自己的私家财产去补助军用。史书记载:“(岳飞)乐施踈财,不殖资产,不计生事有无。所得锡赉,率以激犒将士,兵食不给,则资粮于私廪”。有一次,岳飞命令部下将自己家“宅库”里的所有物品,除了皇帝“宣赐金器”外,全部变卖,交付军匠,造良弓二千张以供军用,“除宣赐金器存留外,余物尽出货,以付军匠,造弓二千张”。岳飞幕僚黄纵见到了就提醒岳飞不要为公事破费,黄纵说:“此军器,当破官钱。”岳飞却淡淡地回答:“几个札子乞得,某速欲用,故自为之。”

犒赏——战时,南宋对军队犒赏极厚,岳飞从来不取一文,全数分给将士。有次一名部将贪污赏银,立斩。

折叠律己宽人
除了自己俭朴淡泊,刻苦励志外,岳飞对子女教育很严。要求他们每天做完功课后,必须下地劳作。除非节日,不得饮酒。宋时有“任子恩例”,官员品级越高,子女可享受的官阶越高,次数越多。岳飞勉励儿子们“自立勋劳”,仅用了一次“恩例”,还是为张所之子张宗本而用。而岳云屡立殊勋,岳飞却多次隐瞒不报。为此张浚说:“岳侯避宠荣一至此,廉则廉也,然未得为公也!”岳飞答道:“父之教子,怎可责以近功?”又说:“正己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若使臣男受无功之赏,则是臣已不能正己而自治,何以率人乎?”

虔城百姓暴乱时曾惊扰孟太后车驾,被岳飞平定后,高宗密旨屠城,岳飞冒险屡次求情,保全了一城老小。

折叠赏罚分明
“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是岳家军的口号,也是真实的写照。损坏庄稼,妨碍农作,买卖不公……斩!所以岳家军所到之处,民众无不欢欣围观,“举手加额,感慕至泣”。

与将士同甘苦;待人以恩,常与士卒最下者同食。士卒伤病,岳飞亲自抚问;士卒家庭困难,让相关机构多赠银帛;将士牺牲,厚加抚恤。李氏亦时常慰问将士遗孀。如此赏罚分明官兵同心的军队,自然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折叠事母至孝


岳飞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飞把母亲姚氏接到军营中后,侍奉唯恐不周,每晚处理好军务,便到母亲处问安。当母亲生病时,岳飞亲尝汤药,跪送榻前,连走路都微声屏气而行,生恐吵扰了母亲的休息。凡遇率军出征,必先嘱咐妻子李娃,好好侍奉母亲。

岳母于绍兴六年三月病故。岳飞与长子岳云赤足亲扶灵柩近千里,自鄂州归葬于江州庐山。岳飞认为:“若内不能克事亲之道,外岂复有爱主之忠?”

折叠勇冠三军
岳飞可以“挽弓三百斤,弩八石,能左右射”。后来岳飞在与敌人作战时,杀敌将黑风大王。后来,贼王善、曹成聚集兵马号称五十万,岳飞部下只有八百,手下士兵都十分害怕。这时岳飞却十分镇定,说:“我给大家破了它。”然后左手拉着弓,右手拿着矛,冲击敌阵,结果王善部大乱,岳飞乘势大败敌军。

折叠儒将风范
岳飞画像、手迹
岳飞画像、手迹
岳飞的文才自不必说,数十首诗词足以说明。除此之外,他爱好读书,书法颇佳,时人称“室有邺架”“字尚苏体”。他还爱与士子文人交往,“往来皆高士”。

岳飞虽是武将,但他文采横溢,有儒将风范。他是寂寞英雄,满腔抱负,无人赏识,“欲将心事付瑶琴”,却无奈,“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他写的《小重山》不似《满江红》那样豪情万丈,可却是借琴弦抒发着心中无言的呐喊。岳飞这一生,为南宋抗金,浴血沙场,赤胆忠心,不为功名,只希望可以得遇明君,慰籍平生寂寥。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07
 楼主| 发表于 2024-5-9 20: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芈熊绎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熊绎为鬻熊的曾孙,后被周成王封为子爵,建立楚国。前1042年~前1006年在位,在位37年。

熊绎僻在荆山(近湖北省保康县龙坪镇),率部族居江上楚蛮之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桃弧棘矢供奉周天子。

周初,周成王盟会诸侯,熊绎出使受到冷遇。熊绎回来后告之群臣,立志发愤图强,发展生产,扩大疆土。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从熊绎到熊渠,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泱泱大国。

熊绎曾与齐国第二代君主齐丁公、卫国第二代君主卫康伯、晋国第二代君主晋侯燮和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共事周成王。周成王分三位诸侯以珍宝之器。而同事周康王的熊绎却无分。春秋时代的公元前530年,楚灵王仍然提起此事。

基本信息
本名
熊绎

别称
楚熊绎

所处时代
西周

民族族群
华夏族(汉族别称)

出生地
丹阳


主要成就
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为楚子,居丹阳

前任
熊狂

继任
楚熊艾

在位时间
前1042年~前1006年

目录
1史书记载
2世系
熊绎,芈姓,熊氏,名绎,熊狂之子,祝融氏分支鬻熊一支的后裔。周成王时代,成王感念其曾祖父鬻熊的功劳,于是便把熊绎封为楚君,赐"子男"田地。熊绎子熊艾继任为楚君。

熊绎曾参加岐阳之会(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管理置茅缩酒,并与鲜卑酋长一起"守燎"。后来周成王分三位诸侯以珍宝之器。而同事周康王的熊绎却无分。

熊绎受到冷遇后,便回来后告之群臣,立志发愤图强,发展生产,扩大疆土。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从熊绎到熊渠,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泱泱大国。熊绎僻在荆山(近湖北省保康县龙坪镇),率部族居江上楚蛮之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桃弧棘矢供奉周天子。正是这种荜路蓝缕的精神成为楚国强盛的立国之本,也成为中华民族史上艰苦创业的典范。

折叠编辑本段史书记载
《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西周初期楚人领袖熊绎:"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此一论述认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从北方迁徙至"丹阳"。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进入湖北省内,也是楚国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认。据考古学家刘玉堂、王红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阳"当位于丹水和淅水交汇之处(今湖北省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因处丹水之北,故称为丹阳。熊绎及其后代是江汉流域最早的开发者,他们的创业历史是艰苦卓绝的。

《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荆山,在今湖北省西部,汉江两岸。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蚧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中两次言及到"筚路蓝缕",皆指楚国熊绎至熊仪(若敖)、熊胸(蚧冒)等十余代君王。可见楚国在建国以后的相当长的时期,都过着艰苦奋斗的穷日子。国君带领臣民跋涉山林,开辟疆土,甘苦与共。

楚熊绎在位三十七年(乙亥,公元前1006年),熊绎子死,其儿子熊艾继为楚君。

折叠编辑本段世系
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又名卷章)-吴回(祝融)-陆终-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季姓、熊姓、芈姓、屈姓、景姓、昭姓始祖、楚国始祖):

①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称-老童(又名卷章)-吴回(祝融)-陆终-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子)-熊狂-熊绎(熊狂长子)-熊艾。

②吴回(祝融)-陆终-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子)-熊狂-屈紃(熊狂次子)
一个几乎被遗忘的“楚国故都”,荆州城 小华回顾历史 2020-12-10 18:34



历史上荆州曾是楚国都城。荆州沙市曾作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是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也是新中国初期中国中部仅次于武汉的最大城市,繁荣一时。
历史沿革
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集中地之一。相传禹划九州,始有荆州。在古代,荆、楚指同一地区,荆、楚的字义,本是同一种树木的名称。据史书记载,荆楚作为地,先是称荆,后才称楚。商代,荆州之地的楚,作为方国列入商朝的管辖范围之内。周朝封楚国先君熊绎于丹阳,国号为荆。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荆为楚。
据考古发现,早在五、六千年前,人类就在荆州大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冶炼技术、锻铸铁技术、丝织刺绣技术和漆器工艺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老庄哲学、楚辞文学和音乐舞蹈,也都登上了古代世界文明的殿堂。楚故都纪南城及其周围,有楚城遗址5座,楚文化遗址73处,大型石墓800多处,其中包括18个楚王的墓葬。三国时期,诸葛亮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
荆州自古地灵人杰,素有“唯楚有才”之誉。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曾在此任职20余年,唐代“茶圣”陆羽,明朝“宰相之杰”张居正,当代文学家曹禺、欧阳山等,都是荆州人。
荆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魏、蜀、吴为夺取荆州,不仅留下了“刘备借荆州”、 “关公大意失荆州”等许多动人的故事,而且留下了大量的三国遗址。主要有江陵的关公点将台、马跑泉,洪湖的曹操湾、乌林寨,监利的子龙岗、华容道,石首的绣林镇、刘郎浦,公安的孙夫人城等。荆州城有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历经2000多年,古貌尤存。特别是始建于五代十国的古城垣,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好,为我国南方所仅有,在全国也为数不多。城内有建于唐代的开元观、玄妙观,建于明代的太晖观,建于清代的文庙、关庙和铁女寺,有建于现代的三国公园、盆景园、碑苑等。钟祥境内的明显陵,即嘉靖皇帝父母的合葬墓,既是中南地区唯一的明代帝王墓,也是中南地区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
现状:一个被遗忘的城市
网上最容易搜索到的,是一些同乡论坛。各个论坛上加jīng的都是同样的几篇文章,写沙市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凋敝,那些在外乡的沙市人都热烈地讨论着自己家乡的发展。这种热情的极端表现,是彼此的憎恨,他们之间有清晰的分野,沙市和荆州虽然已经并市都属于荆州,但沙市人从来不对外声称自己是荆州人,论坛里点击率最高的是一篇名为《沙市,请将荆州抛弃》的文章。
1990年代之前,荆州和沙市是长江沿岸的两个城市。荆州虽然声名显赫,但经济落后。沙市在清朝末年时,就已经成为了棉花、粮食的转运交易中心,乃至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之时,日本人点名要求在沙市开埠。此后十年间,沙市成为湖北最发达的新兴城市,有“小汉口”之称。建国后,沙市之于湖北,如同上海之于全国,经济地位特殊,沙市之上,甚至没有“地区行政公署”的管辖,相当于湖北的直辖市。有几篇文章提到,1980年代,沙市在全国城市经济发展排名中居于第六,我没有看到关于这个排名的原始资料,但沙市人显然深信不疑,而且至今对此念念不忘。
1990年代中期,沙市逐渐开始衰落。
很多沙市人把衰落的原因归结于和“穷亲戚”的合并,1994年,沙市和荆州合并组建荆沙市。“荆沙市,在国内一说出去都没人知道,还得不停跟人家解释。”沙市人陈震宇说。没多久,新的城市改名为荆州市,沙市成为下面的一个区。
现在荆州的经济在湖北省排在了倒数几位,不要说武汉、宜昌,连襄樊、孝感都不如,所以被很多人称为“被遗弃的故都”。
也许是荆州、沙市各自的特sè鲜明,而无论是从宜昌还是武汉的长途客车,都有到荆州的,也有到沙市的,所以我以为,荆州和沙市中间有一段距离。
荆州,本身就是一个显赫的名字,在历史上还有另外一个名字 —江陵,因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闻名于世。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有34代帝王曾在那里建都。从春秋开始,荆州就是中国南方最大最繁华的都会,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里,这个名字反复被提及,三国里的“刘备借荆州”,唐宋时期李白、杜甫、苏轼等人顺长江而下,弃船登陆荆州进入中原之地。然而,改革开放以来,荆州、沙市没有能抓住这个历史的机遇,顺应历史潮流来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更为可悲的是不进则退,却不幸成了一个落伍者,甚至直到今天,还有人沉浸在往日的辉煌及所谓历史悠久的陶醉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07
 楼主| 发表于 2024-5-9 20: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楚国发源地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6个回答#热议# 应届生在签三方时要注意什么?
笨笨benbe
2013-02-25 · TA获得超过6万个赞
关注
楚国的发源地丹阳
丹阳:楚始都
  《史记•楚世家》载:“熊绎当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据《汉书•地理志》载:“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为楚子,居丹阳。”古今的大部分楚辞学者、历史学者以此为主要依据考证认为,熊绎为楚始封君,丹阳为楚之始都。那么,丹阳在什么地方呢?古今学者对此分歧很大,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五说。
  1、当涂说。此说源于汉代的班固。他在《汉书•地理志》中解释“丹阳属丹阳郡”时说:“楚之先熊绎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在该著后的总论又说:“吴地斗分壄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这里的丹阳就是指长江下游的今安徽当涂县东,与今江宁县接界处的小丹阳。谭介甫《楚的开国史》认为:“楚到山东后,由于周族的发展,楚又被迫迁徙到今江苏丹阳,丹阳这个名称也是楚迁移时带来的。”这里的“江苏丹阳”也是指安徽当涂之丹阳。早在北魏时期,此说即已被郦道元《水经注》所驳斥。《水经注》卷三十四说:“《地理志》以为吴子之丹阳。……寻吴、楚悠隔,蓝缕荆山无容远在吴境,是为非也。”此后,宋王茂《野客丛书》、明方以智《通雅》、清顾炎武《日知录》、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清宋翔凤《过庭录》等等,纷纷驳斥当涂说。近几十年来,从考古情况看,此说没有证据,而且作为楚始都亦不可能远在吴境,因此,当涂之说几乎无人再提了。
  2、秭归说。《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东晋郭璞注此说:“今建平郡丹阳城秭归县东七里,即孟涂所居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篇》引东晋袁山松《宜都记》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又说:“丹阳城,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西带亭下溪,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也。……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间,盖为征也。”郦道元不仅较详细描述了秭归丹阳城的地理位置,而且说“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间”。
  郭璞、袁山松、郦道元均主张楚都丹阳在湖北秭归县境内。历代许多方家均从此说。如:南北朝陈顾野王《舆地志》说:“秭归县东有丹阳城,周回八里,熊绎始封也。”此说唐代最盛,唐魏王泰《括地志》说:“熊绎墓在归州秭归县。”并说:“归州秭归县丹阳城,熊绎之始国”;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丹阳)在秭归东七里,楚之旧都也。周成王封熊绎于荆丹阳之地,即此也”;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南蛮列传》说:“周成王封楚熊绎,始居丹阳。今归州秭归县东南故城是也。”到了宋代,“秭归说”仍久盛不衰。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说:“丹阳城在秭归东三里,今屈沱楚王城是也,北枕大江,周十二里”;宋祝穆《方舆胜览》说:“丹阳城即楚王城,今长宁千户所是也”。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秭归为长宁县。另外,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罗泌《路史•国名纪》等也沿袭此说。
  但“秭归说”中又有长江南北两说之分。郦道元《水经•江水注》说:“丹阳城,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西带亭下溪,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此处意指丹阳在秭归长江北岸;而王象之《舆地纪胜》、祝穆《方舆胜览》所指“楚王城”位于秭归长江南岸,今人杨宽《西周时代的楚国》赞同此说。赞同长江北岸之说的当代学者亦不乏其人。刘彬徽则主张江北说,他根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队试掘秭归长江北岸鲢鱼山遗址情况,在《试论楚丹阳和郢都的地望与年代》一文中说:“此地西距秭归7.5里,位于长江北岸,与《水经注》所记的丹阳城位置大体相符(距县城七里)。”刘彬徽认为长江北岸的鲢鱼山遗址是楚始都丹阳。文必贵《秭归鲢鱼山与楚都丹阳》一文亦认同此说。
  3、枝江说。此说最早始于汉代。唐张守节在《史记•楚世家•正义》中引东汉颖容《春秋三传例》之说:“楚居丹阳,今枝江县故城是也。”汉末三国时人宋衷注《世本•名篇》亦说:“丹阳在南郡枝江县。”南朝刘宋裴珚《史记•楚世家•集解》引东晋徐广之说:“(楚丹阳)在南郡枝江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说:“枝江,侯国,本罗国,有丹阳聚。”当代学者中,赞同此说者较多。如:黄盛璋与钮仲勋《楚的起源和疆域发展》(5)一文说:“从荆山与郢的位置来考察,枝江说法较为合乎事实。……楚都丹阳应即在此,它介于荆山与郢(纪南城)之间,楚沿沮、漳水上游往下游发展,经过这里,最后才到江陵的郢,而江陵亦为沮水会江之处。”俞伟超通过实地考察后,在《关于楚文化发展的新探考》(6)一文中说:“感到还是枝江之说可能性最大。……楚文王时,就把都城迁到了郢(今江陵纪南城)。楚人把都城东徙江陵,显然是为了控制江汉平原,便于北进到河南南部。”高应勤与程耀庭的《谈丹阳》和高应勤的《再谈丹阳》,亦力主丹阳为枝江之说。
  4、丹淅说。此说又称“丹淅之会说”、“淅川说”,以楚丹阳在汉江最长支流、流经陕豫鄂三省交界地带的丹江北岸与淅水交会处。以其在丹、淅二水合流之处,故称“丹淅之会”。其具体位置在今河南淅川,故又称“淅川说”。今存最早的说法始于唐代。唐初的司马贞《史记•索隐》注释《史记•韩世家》“(韩宣惠王)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时,释“丹阳”说:“故楚都,在今均州。”丹淅之会在唐代初年属于均州,此“故楚郢”,即指丹阳而言。清代宋翔凤在批驳“秭归说”、“当涂说”的基础上,断定楚丹阳在丹淅之会。他在《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中说:“战国丹阳在商州之东,南阳之西,当丹水、淅水入汉之处,故亦名丹淅。”今人吕思勉《先秦史》说:“宋翔凤谓丹、淅二水入汉处,与左氏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辞于晋,以楚、邓并举者相合,其说是也。”童书业在《吕氏春秋研究》一书中说:“《史记》谓熊绎后丹阳,据宋翔凤考证,在今河南西南部丹、淅二水间。”顾铁符在《周原甲骨文“楚子来告”引证》一文中也认为:“关于丹阳究竟在哪里的问题,争论了一千好几百年,至今还没有得出结论。在这许多不同的主张中,……丹淅说虽然提出比较晚,可是从各方面的条件来看,……在几种说法中似乎是最有可能的一处。”此外,冯永轩《说楚都》、张西显《浅说楚都丹阳在淅川》、石泉与徐德宽合著的《楚都丹阳地望新探》、罗尔纲《楚建国考》等,均力主此说。
  孙重恩、黄运甫《楚始都丹阳考辨》、裴明相《楚都丹阳地望试探》、《再论楚都丹阳》等,均认为楚丹阳在今淅川下龙寺城。
  5、迁徙说。首创楚都丹阳迁徙说的是唐代杜佑。他在《通典》中释“归州秭归县”时说:“楚熊绎初都丹阳,今县东南故城是也。后移枝江,亦曰丹阳。”同时释“荆州枝江”时又说:“江陵枝江,古之罗国,汉旧县。楚文王自丹阳徙都,亦曰丹阳。其旧丹阳在今巴东郡。”按照杜佑的说法,楚旧都丹阳在秭归,后迁都枝江时仍沿袭旧称丹阳,楚文王再迁江陵,称楚都为郢的同时亦曰丹阳。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说:“盖诸侯迁都,常仍旧名,故有两丹阳。”此处的“两丹阳”,就是分别指秭归、枝江。清宋翔凤《过庭录》主张楚之丹阳先在淅川,后迁南漳。
  在当代学者中,主张迁徙说的不乏其人。如:张正明《楚文化史》认为,楚丹阳原在淅川,后迁至南漳。
  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丹阳郢都考》说:“楚丹阳当先于鬻熊时在淅川,后于熊绎时迁至今南漳县东北。”
  石泉与徐德宽合写的《楚都丹阳地望新探》根据陕南商洛地区古代记载的楚山、楚水和丹江流域遗存的古文化遗址,推论西周时代的丹阳先在陕西商县,尔后迁至河南淅川。
  刘彬徽《试论楚都丹阳和郢都的地望与年代》一文认为,楚国初封之丹阳在秭归,熊渠时迁至枝江,仍称丹阳。
  顾铁符《楚三邑考》一文认为,楚都丹阳的地点应先在丹淅,后迁荆山。
  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一文认为,楚都丹阳先在淅川后迁秭归、枝江。
  河南淅川位于豫、鄂、陕三省边陲,丹江口水库贯穿该县大部分县境。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的记载,所谓的丹淅就是指当今淅川的丹淅流域,其具体方位是指淅川境内旁及西峡、商南的汉江支流丹江和淅水流域。丹淅流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沿丹江西行可至三秦,溯淅水北上可达三晋,顺丹江、淅水而下,可抵楚汉。故而,这里有陆通秦晋、水达吴楚之称。
  我们知道,楚国是在江汉地区发展和强大起来的,但它的主源却不在江汉流域,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后来,他们的一支在上古民族冲突的旋涡中,在敌对势力的压迫和打击下,逐渐南迁,在西周初年迁移到豫、鄂、陕边陲的丹淅流域,并建都丹阳,最终得以发展强大。
  楚人在丹淅流域频繁的活动,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遗物,可几千年来它们一直都沉睡在地下并不为人所知,40多年前国家在这里修建了丹江口水库,使丹淅流域方圆几十公里的区域被大水淹没,成了一望无际的丹江口水库库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丹江口库区水位的不断变化,使这些沉睡几千年的遗址遗物得以重见天日。
  1977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当时的淅川县仓房公社(现为仓房镇),丹江岸边下寺龙山附近发掘24座春秋时期的楚国墓葬,共出土了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产工具和玉器等各类文物达8000余件,在这群楚墓中最大的一座是下寺2号墓,该墓为楚令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子庚墓。子庚名午,亦称公子午、王子午,楚共王晚期任司马,楚康王元年(公元前559年)冬前令尹子囊死,由他接任令尹,至康王八年(前552年)夏病死。死后的漫长时间里,他的整个家族也都葬在这座龙山上,至今已有2500多年。整个下寺楚墓群出土的器物数量之多、造型之精美、工艺之先进、铭文之丰富,为国内同类楚墓所罕见,其中很多器物后来都成为“全国之最”。下寺岭楚墓的发掘,一时间轰动了全国,使人们重新审视楚文化,开始把寻找楚文明的目光投向了这里。
  1990年—1992年间,考古工作者再次在下寺春秋楚墓群附近的和尚岭、徐家岭等地发掘了10余座楚国贵族墓葬群,出土文物达2000多件。这是继下寺春秋楚墓群发掘之后,丹淅流域楚文化考古中的又一重大收获,再一次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92年,该墓地的发掘还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先后几次的考古大发现使丹淅流域成为世人关注的一个新的焦点,后来,考古工作者为了对丹淅流域的楚墓群做一个全面了解,先后对该地区的楚墓葬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共在这里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群28处,其中包括下寺、和尚岭、徐家岭、毛坪等诸多墓区,总数已达2000多座,而实际上却远远超过此数,因为还有许多墓葬及遗址已葬身水底而无法统计。
  一座座贵族墓地的发掘,一件件惊世文物的出土,丹江口水库区域已成为研究楚文化绕不开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丹江口水库很可能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楚国最初的封地丹阳,而当地老百姓世代传称的龙城,极可能就是楚国始都。龙城到底是不是楚国始都,楚人是否从此起步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创造出浪漫瑰丽的楚文化,成为楚国早期历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也有其他种种说法,现在我们根据《史记》、《汉书》等古文献记载,再结合考古学上的巨大发现,以及该地区所处重要的地理位置来看,这个地区作为楚国早期都城丹阳的所在地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任何一种说法。
29    评论(2) 分享 举报收起
百度网友6f77409
2019-05-21
关注
确凿无疑,楚国丹阳在湖北保康紫阳。
古代丹、紫相通。
丹阳即紫阳。
熊绎辟荆山,丹阳必定在荆山里,怎么会跑到淅川或者枝江去呢?
7    评论(2) 分享 举报
hwfy489
2013-02-24
关注
荆楚大地,应该是湖北荆州吧。楚国应该是湖南和湖北一带
8    评论 分享 举报
阳城干部
2013-02-25 · TA获得超过11.2万个赞
关注
最早在现今河南南部一带……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07
 楼主| 发表于 2024-5-9 20: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楚国开国皇帝楚王熊绎在哪开国?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皇帝。。
secneo9922015.02.26浏览274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xfgerensy
2015.02.27
满意答案
   熊绎,芈姓,熊氏,名绎,鬻熊曾孙,西周诸侯国楚国始封君,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1006年在位。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在位时,感念在周文王和周武王时期,大臣们辅佐朝政的功绩,于是提拔他们的后代,将鬻熊的曾孙熊绎封在南方蛮荒之地,赐给他土地仅有五十里的子爵爵位 ,建立楚国政权,居于丹阳。
      丹阳是楚国最早的国都,关于古丹阳的位置,近代学术界有当涂说、秭归说、枝江说、丹淅说等说法,现在公认的是丹淅说,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荆楚历史地理学者石泉先生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率先提出“熊绎所居丹阳城当在今陕西商县的丹江河谷”的新观点。周昭王时,秦屡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到周夷王以前数十年间,楚人终于在丹江下游(今河南淅川县境)的“丹、淅之会”,建立起了新都。按照中外历史上地名随人迁徙的惯例,新都仍称作“丹阳”,“荆山”之名也随楚人的实力所及越过汉水,移植于汉水西南今湖北南漳西北的八十里左右处。
     丹阳考证:
楚国都城
楚族作为一个民族应该由来已久,可能在时间上要早于西周,但楚作为一个国家,则是崛起于西周,强盛于春秋战国,衰亡于战国末期。当其全盛之时,曾执霸主牛耳,其问鼎中原之实力,令周天子心惊肉跳,让诸侯国退避三舍。到战国时,天下虽然出现“七雄”纷争的局面,但真正强大者唯秦、楚两国而已。以前人们都以为,楚国最为辉煌的历史发生在江汉平原,但自上世纪70-80年代,考古界对湖北江陵纪南城的多次发掘,确定了该城实为战国时期所建,说明楚国定都于此只是其800余年历史中的一段而已。那么,春秋时期的楚都究竟在哪里?成为我国历史学界和考古界长期难以解决的重大疑案。
史书记载
据战国时史官所撰的《世本》一书记载:“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鬻熊是楚人始祖祝融的后裔,在殷商衰落周族兴起之际,他率族投奔周文王姬昌,曾担任“文王之师”,史称“鬻子”。到鬻熊的曾孙熊绎时,周成王“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史记·楚世家》)。而“丹阳”究在何处?一直是历史学界、考古学界长期争论的热点。一说在今湖北秭归,一说在今湖北枝江,或说在今湖北南漳一带,或称在今河南淅川,但均拿不出有说服力的文化遗存铁证,而且根据近些年学术界研讨的情况分析,上述说法也确有诸多难以圆通之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荆楚历史地理学者石泉先生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率先提出“熊绎所居丹阳城当在今陕西商县的丹江河谷”的新观点。其理由是:①《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有楚右尹子革回答楚灵王的一段话,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供王事”。熊绎既建都于丹阳,又“辟在荆山”,可见丹阳距荆山应不太远,甚至可以认为丹阳就在荆山脚下。《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所记周瑜就曾说过:“昔者楚国初封于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说明熊绎受封之始就居于荆山旁边。而在今商县附近,丹江上游一带,古有楚山三座(秦王山、刘岭、商山),楚水二条(南秦河、三十里铺河)。另外,丹江上游北部偏东诸水源中,又有名荆水和大荆川、西荆川者。而且这些楚山楚水早在魏晋六朝时已见于文献记载,其历史渊源之久,可以想见。“荆”、“楚”二字,上古通用,则楚山亦可称之为荆山。而荆山脚下,正是商州之所在的“丹江之阳”河谷平原。这同商末、周初楚人早期活动的场所,熊绎所居的“丹阳”和“辟在荆山”的地望与名称皆能相合。②商于道又是逾秦岭、蓝关,通往关中平原、西周王都的大道,正符合西周初年周、楚交往较密的史事。③西周初年,熊绎所居的丹阳地理环境较为艰苦,近旁有高山,荒芜偏僻,但也应有一块比较平坦的土地。较之淅川来说,今陕西商县其自然环境当更相合些。另外,商洛特产中也盛产楚人当时“以供王事”的“桃弧棘矢”(弓材)和用以滤酒的“苞茅”(龙须草)。因此,似可认为熊绎所居的早期楚都丹阳,宜当在此。(以上观点摘自石泉、徐德宽《楚都丹阳地望新探》一文,原载《江汉论坛》1982年第三期。)周昭王时,屡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下到周夷王以前数十年间,楚人终于在丹江下游(今河南淅川县境)的“丹、淅之会”,建立起了新都。按照中外历史上地名随人迁徙的惯例,新都仍称作“丹阳”,“荆山”之名也随楚人的实力所及越过汉水,移植于汉水西南今湖北南漳西北的八十里左右处。
专家考证
因循石泉先生的思路,周光林、郭云进两位学者认为,周王朝之所以封鬻熊、熊绎的部族为“楚”,当与其居住的地名有关。《左传·隐公八年》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命之氏”。意思是说,周天子封建诸侯,根据出生地而赐给姓,根据分封土地而称氏。楚国之所以得名为“楚”,当渊源于丹阳附近这些楚山和楚水(详见周光林、郭云进:《楚都丹阳地望新探》,原载《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四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楚人居丹阳时,属立国之初,地僻民贫,势弱位卑,因受艰苦生产条件和落后生产方式的制约,只能“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不可能缔造出自己比较有特色的文化。同周边小国的文化接触也不多,因而当时它的文化主要是受周文化的薰陶和影响。直到春秋中期,楚方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以一种完全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历史屏幕之上。这一观点,我们还可以通过1996年发掘的丹凤县巩家湾遗址,和1997-1999年发掘的东龙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群为代表的文化面貌中得以证明。例如:上述遗址出土的陶鬲皆与周文化陶鬲有着显著差别,而与湖北真武山遗址所出土的西、周中晚期楚式鬲比较接近。园肩浅腹盆和带箍的矮柄豆也同时表现出楚商邑的物质文化遗存特点。战国中期以后,丹江上游的楚文化逐渐被秦文化所取代,造成这一文化变迁的历史原因,当与秦孝公十年“城商塞”,二十二年又封卫鞅于商等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据刘玉堂(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徐少华(师从石泉教授,长期从事楚文化的研究与探索)的研究,古“丹阳”位于今湖北西北部保康至南漳荆山一带。《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有楚右尹子革回答楚灵王的一段话:“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供王事”。熊绎既建都于丹阳,又“辟在荆山”,可见丹阳距荆山应不太远,甚至可以认为丹阳就在荆山脚下。
而楚史学界一般认为荆山是在古南漳以西八、九十里之处(今湖北保康县境内)。《续汉书·郡国志》引《南都赋注》说:“汉水至荆山东,别流为沧浪之水。”《水经注》引《地说》:“(沔)水出荆山东,南为沧浪之水,最近楚都。”沧浪之水即今襄阳市以西、上至均县、老河口一带的汉水河段的别称。按这两段记载表述的荆山和汉水的地理位置,荆山必定在南漳西北。唐《元和郡县图志》到清齐召南的《水道提纲》都把荆山定在今南漳县西北八九十里处。如《水道提纲》说:“《禹贡》荆州之荆山,在(南漳)县西北八十里,漳水所出,即今清凉河也。”这就说明古荆山与漳水源都出自今南漳西北八十里处,即湖北保康县境内。
此外,《左传》哀公六年记楚昭王说:“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望地”,古代指帝望之乡,也就是都城。用科学的态度理解,楚人的都城在“沮漳”与“汉江”之间的地带,这一地带恰好又处在保康至南漳的山区。“江”指汉水,漳水发源于保康境内的荆山北麓,沮水又发源于景山,景山在荆山西南,两水在南漳县境内汇合,形成沮漳水。有了“沮漳”二水和“荆山”作为地理参照物,楚之帝望“丹阳”便可基本确认为今天湖北保康境内。根据王生铁(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等人2013年以来对保康县马良镇重阳村的考古发掘,以及周边地理地貌的勘探分析,可以推测这里可能就是古“丹阳”之所在。
楚人本是中原部族,殷周之际南迁到丹阳,即今西峡、淅川、内乡一带。《史记·楚世家》说,“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对于“丹阳”的地望,历代学者意见虽多分歧,但多数人认为处于今河南省南阳市的西峡、淅川一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楚怀王十七年,秦人“大破楚师于丹、淅”。《索隐》说:“二水名。谓于丹水之北,淅水之南。丹水、淅水皆县名,在弘农,所谓丹阳、淅。”《索隐》所说的“丹水”即丹水河,发源于西峡县丹水镇孤垛山南麓,在西峡县回车镇屈原岗村李楼注入七峪水库。“淅”即古析水,今名灌河,是西峡境内的主要河流之一,自古为西峡通丹江、达汉水的重要水路。古人对地名的命名惯例,山之南、水之北为“阳”,丹阳是位于丹水之阳的城邑。[2]
西峡一带有楚方城的遗迹。关于楚方城,《国语·齐语》说:“遂南征伐楚,济汝,逾方城,望汶山。”韦昭注:“方城,楚北之厄塞也。”现存楚长城东靠桐柏山,南临江汉平原,西依秦岭,北邻伏牛山脉,整体轮廓呈门字形。与此相关联,内乡、西峡一带还有长城河、长城驿、长城铺等地名。
楚人“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载楚臣屈完语),从西峡一带发展到整个江汉平原,并逐步向东、向南扩张。在其鼎盛时期,楚人曾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到了战国时期,楚人与崛起于西方的秦人发生冲突,由此产生了影响中国先秦史发展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楚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原文化中的先进因素,吸收、整合所扩展地区各部族的文化因子,从而形成了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鲜明特色的楚文化。楚辞及其代表人物屈原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
南阳市淅川县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楚国第一个都城所在地,已发现春秋时期楚国的古城址13处,古墓群5000座,出土文物2000多件,在这里出土的铜禁将我国熔模铸造工艺的历史提前了2000多年。库区上游的荆关镇有我国北方13个省市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五里长街、山陕会馆、法海寺等古建筑,下游保存有河南省最完好的唐代壁画。
库区淹没的腑地就是楚国的古都丹阳。屈原流放时在这里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国殇》里描写的秦楚丹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水库岸边有春秋战国古墓群,发掘的出土文物编钟座楚墓中出土的7000余件珍贵文物记载着顺阳川的昔日繁荣,其中楚令尹子庚墓中出土的编钟是全国出土编钟于青质最好的一套。彼定为国玉的铜禁,府排萧等文物,反映了几千年前这里的悠久历史和文明盛况。这些文物在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地展出,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丹江岸上河南省四大古刹之一的香严寺又给游览区镶嵌上了一颗灿烂的明珠,雄伟的古代建筑群,从山腰到山脚隐于古柏绿树之中,幽雅神秘,处处藏秀。在丹江沿岸约4公里内就有20余处文物景观,帖山下小岛上的龙剿寺。曾是宋代大学士欧阳修的读书处。还有下王岗新石器时代遗址丫杨河古墓、丹朱家、杜湾洞穴蛇山、龟山、磊山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融汇在一起,使丹江更加神秘瑰丽。[3]
根据以上史料和专家考证:南阳市淅川县是楚国开国国君楚王熊绎始都丹阳所在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07
 楼主| 发表于 2024-5-9 21: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楚国开国皇帝楚王熊绎在哪开国?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皇帝。。
secneo9922015.02.26浏览274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xfgerensy
2015.02.27
满意答案
   熊绎,芈姓,熊氏,名绎,鬻熊曾孙,西周诸侯国楚国始封君,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1006年在位。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在位时,感念在周文王和周武王时期,大臣们辅佐朝政的功绩,于是提拔他们的后代,将鬻熊的曾孙熊绎封在南方蛮荒之地,赐给他土地仅有五十里的子爵爵位 ,建立楚国政权,居于丹阳。
      丹阳是楚国最早的国都,关于古丹阳的位置,近代学术界有当涂说、秭归说、枝江说、丹淅说等说法,现在公认的是丹淅说,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荆楚历史地理学者石泉先生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率先提出“熊绎所居丹阳城当在今陕西商县的丹江河谷”的新观点。周昭王时,秦屡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到周夷王以前数十年间,楚人终于在丹江下游(今河南淅川县境)的“丹、淅之会”,建立起了新都。按照中外历史上地名随人迁徙的惯例,新都仍称作“丹阳”,“荆山”之名也随楚人的实力所及越过汉水,移植于汉水西南今湖北南漳西北的八十里左右处。
     丹阳考证:
楚国都城
楚族作为一个民族应该由来已久,可能在时间上要早于西周,但楚作为一个国家,则是崛起于西周,强盛于春秋战国,衰亡于战国末期。当其全盛之时,曾执霸主牛耳,其问鼎中原之实力,令周天子心惊肉跳,让诸侯国退避三舍。到战国时,天下虽然出现“七雄”纷争的局面,但真正强大者唯秦、楚两国而已。以前人们都以为,楚国最为辉煌的历史发生在江汉平原,但自上世纪70-80年代,考古界对湖北江陵纪南城的多次发掘,确定了该城实为战国时期所建,说明楚国定都于此只是其800余年历史中的一段而已。那么,春秋时期的楚都究竟在哪里?成为我国历史学界和考古界长期难以解决的重大疑案。
史书记载
据战国时史官所撰的《世本》一书记载:“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鬻熊是楚人始祖祝融的后裔,在殷商衰落周族兴起之际,他率族投奔周文王姬昌,曾担任“文王之师”,史称“鬻子”。到鬻熊的曾孙熊绎时,周成王“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史记·楚世家》)。而“丹阳”究在何处?一直是历史学界、考古学界长期争论的热点。一说在今湖北秭归,一说在今湖北枝江,或说在今湖北南漳一带,或称在今河南淅川,但均拿不出有说服力的文化遗存铁证,而且根据近些年学术界研讨的情况分析,上述说法也确有诸多难以圆通之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荆楚历史地理学者石泉先生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率先提出“熊绎所居丹阳城当在今陕西商县的丹江河谷”的新观点。其理由是:①《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有楚右尹子革回答楚灵王的一段话,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供王事”。熊绎既建都于丹阳,又“辟在荆山”,可见丹阳距荆山应不太远,甚至可以认为丹阳就在荆山脚下。《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所记周瑜就曾说过:“昔者楚国初封于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说明熊绎受封之始就居于荆山旁边。而在今商县附近,丹江上游一带,古有楚山三座(秦王山、刘岭、商山),楚水二条(南秦河、三十里铺河)。另外,丹江上游北部偏东诸水源中,又有名荆水和大荆川、西荆川者。而且这些楚山楚水早在魏晋六朝时已见于文献记载,其历史渊源之久,可以想见。“荆”、“楚”二字,上古通用,则楚山亦可称之为荆山。而荆山脚下,正是商州之所在的“丹江之阳”河谷平原。这同商末、周初楚人早期活动的场所,熊绎所居的“丹阳”和“辟在荆山”的地望与名称皆能相合。②商于道又是逾秦岭、蓝关,通往关中平原、西周王都的大道,正符合西周初年周、楚交往较密的史事。③西周初年,熊绎所居的丹阳地理环境较为艰苦,近旁有高山,荒芜偏僻,但也应有一块比较平坦的土地。较之淅川来说,今陕西商县其自然环境当更相合些。另外,商洛特产中也盛产楚人当时“以供王事”的“桃弧棘矢”(弓材)和用以滤酒的“苞茅”(龙须草)。因此,似可认为熊绎所居的早期楚都丹阳,宜当在此。(以上观点摘自石泉、徐德宽《楚都丹阳地望新探》一文,原载《江汉论坛》1982年第三期。)周昭王时,屡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下到周夷王以前数十年间,楚人终于在丹江下游(今河南淅川县境)的“丹、淅之会”,建立起了新都。按照中外历史上地名随人迁徙的惯例,新都仍称作“丹阳”,“荆山”之名也随楚人的实力所及越过汉水,移植于汉水西南今湖北南漳西北的八十里左右处。
专家考证
因循石泉先生的思路,周光林、郭云进两位学者认为,周王朝之所以封鬻熊、熊绎的部族为“楚”,当与其居住的地名有关。《左传·隐公八年》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命之氏”。意思是说,周天子封建诸侯,根据出生地而赐给姓,根据分封土地而称氏。楚国之所以得名为“楚”,当渊源于丹阳附近这些楚山和楚水(详见周光林、郭云进:《楚都丹阳地望新探》,原载《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四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楚人居丹阳时,属立国之初,地僻民贫,势弱位卑,因受艰苦生产条件和落后生产方式的制约,只能“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不可能缔造出自己比较有特色的文化。同周边小国的文化接触也不多,因而当时它的文化主要是受周文化的薰陶和影响。直到春秋中期,楚方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以一种完全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历史屏幕之上。这一观点,我们还可以通过1996年发掘的丹凤县巩家湾遗址,和1997-1999年发掘的东龙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群为代表的文化面貌中得以证明。例如:上述遗址出土的陶鬲皆与周文化陶鬲有着显著差别,而与湖北真武山遗址所出土的西、周中晚期楚式鬲比较接近。园肩浅腹盆和带箍的矮柄豆也同时表现出楚商邑的物质文化遗存特点。战国中期以后,丹江上游的楚文化逐渐被秦文化所取代,造成这一文化变迁的历史原因,当与秦孝公十年“城商塞”,二十二年又封卫鞅于商等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据刘玉堂(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徐少华(师从石泉教授,长期从事楚文化的研究与探索)的研究,古“丹阳”位于今湖北西北部保康至南漳荆山一带。《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有楚右尹子革回答楚灵王的一段话:“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供王事”。熊绎既建都于丹阳,又“辟在荆山”,可见丹阳距荆山应不太远,甚至可以认为丹阳就在荆山脚下。
而楚史学界一般认为荆山是在古南漳以西八、九十里之处(今湖北保康县境内)。《续汉书·郡国志》引《南都赋注》说:“汉水至荆山东,别流为沧浪之水。”《水经注》引《地说》:“(沔)水出荆山东,南为沧浪之水,最近楚都。”沧浪之水即今襄阳市以西、上至均县、老河口一带的汉水河段的别称。按这两段记载表述的荆山和汉水的地理位置,荆山必定在南漳西北。唐《元和郡县图志》到清齐召南的《水道提纲》都把荆山定在今南漳县西北八九十里处。如《水道提纲》说:“《禹贡》荆州之荆山,在(南漳)县西北八十里,漳水所出,即今清凉河也。”这就说明古荆山与漳水源都出自今南漳西北八十里处,即湖北保康县境内。
此外,《左传》哀公六年记楚昭王说:“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望地”,古代指帝望之乡,也就是都城。用科学的态度理解,楚人的都城在“沮漳”与“汉江”之间的地带,这一地带恰好又处在保康至南漳的山区。“江”指汉水,漳水发源于保康境内的荆山北麓,沮水又发源于景山,景山在荆山西南,两水在南漳县境内汇合,形成沮漳水。有了“沮漳”二水和“荆山”作为地理参照物,楚之帝望“丹阳”便可基本确认为今天湖北保康境内。根据王生铁(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等人2013年以来对保康县马良镇重阳村的考古发掘,以及周边地理地貌的勘探分析,可以推测这里可能就是古“丹阳”之所在。
楚人本是中原部族,殷周之际南迁到丹阳,即今西峡、淅川、内乡一带。《史记·楚世家》说,“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对于“丹阳”的地望,历代学者意见虽多分歧,但多数人认为处于今河南省南阳市的西峡、淅川一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楚怀王十七年,秦人“大破楚师于丹、淅”。《索隐》说:“二水名。谓于丹水之北,淅水之南。丹水、淅水皆县名,在弘农,所谓丹阳、淅。”《索隐》所说的“丹水”即丹水河,发源于西峡县丹水镇孤垛山南麓,在西峡县回车镇屈原岗村李楼注入七峪水库。“淅”即古析水,今名灌河,是西峡境内的主要河流之一,自古为西峡通丹江、达汉水的重要水路。古人对地名的命名惯例,山之南、水之北为“阳”,丹阳是位于丹水之阳的城邑。[2]
西峡一带有楚方城的遗迹。关于楚方城,《国语·齐语》说:“遂南征伐楚,济汝,逾方城,望汶山。”韦昭注:“方城,楚北之厄塞也。”现存楚长城东靠桐柏山,南临江汉平原,西依秦岭,北邻伏牛山脉,整体轮廓呈门字形。与此相关联,内乡、西峡一带还有长城河、长城驿、长城铺等地名。
楚人“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载楚臣屈完语),从西峡一带发展到整个江汉平原,并逐步向东、向南扩张。在其鼎盛时期,楚人曾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到了战国时期,楚人与崛起于西方的秦人发生冲突,由此产生了影响中国先秦史发展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楚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原文化中的先进因素,吸收、整合所扩展地区各部族的文化因子,从而形成了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鲜明特色的楚文化。楚辞及其代表人物屈原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
南阳市淅川县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楚国第一个都城所在地,已发现春秋时期楚国的古城址13处,古墓群5000座,出土文物2000多件,在这里出土的铜禁将我国熔模铸造工艺的历史提前了2000多年。库区上游的荆关镇有我国北方13个省市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五里长街、山陕会馆、法海寺等古建筑,下游保存有河南省最完好的唐代壁画。
库区淹没的腑地就是楚国的古都丹阳。屈原流放时在这里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国殇》里描写的秦楚丹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水库岸边有春秋战国古墓群,发掘的出土文物编钟座楚墓中出土的7000余件珍贵文物记载着顺阳川的昔日繁荣,其中楚令尹子庚墓中出土的编钟是全国出土编钟于青质最好的一套。彼定为国玉的铜禁,府排萧等文物,反映了几千年前这里的悠久历史和文明盛况。这些文物在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地展出,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丹江岸上河南省四大古刹之一的香严寺又给游览区镶嵌上了一颗灿烂的明珠,雄伟的古代建筑群,从山腰到山脚隐于古柏绿树之中,幽雅神秘,处处藏秀。在丹江沿岸约4公里内就有20余处文物景观,帖山下小岛上的龙剿寺。曾是宋代大学士欧阳修的读书处。还有下王岗新石器时代遗址丫杨河古墓、丹朱家、杜湾洞穴蛇山、龟山、磊山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融汇在一起,使丹江更加神秘瑰丽。[3]
根据以上史料和专家考证:南阳市淅川县是楚国开国国君楚王熊绎始都丹阳所在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07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6: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战国七雄之楚国历代君王,始于熊绎,亡于熊心
桑田沧海d8984d 2022-06-28 发布于山西  |  2443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楚国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成王时,从公元前1042年熊绎建立楚国到公元前223年楚王负刍灭亡,共经历了42位国君820年。



1.熊绎:芈姓,熊氏,名绎,周成王时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赐地50里,建立楚国,居于丹阳,为楚国第一任君主。



2.楚成王:名恽,楚文王之子,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46年,楚国第20位君主。即位期间布施恩德,诸侯修好;公元前638年泓水之战中打败宋襄公,称霸中原。



3.楚庄王:名侣,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在位23年,楚国第22位君主,春秋五霸之一。任用孙叔敖、伍举等整顿改革,国力增强。;公元前597年,邲之战中打败了强大的晋国,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4.楚昭王:名壬,又名轸,楚平王之子,公元前516年-公元前489年在位28年,楚国第29位君主。公元前506年,吴楚柏举之战中,楚军五战五败,被吴王阖闾率领的吴军攻入楚都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复国。



5.楚悼王:名疑(一作类),楚声王之子,公元前401年-公元前381年在位21年,楚国第33位君主。在位期间任用吴起主持变法,国力强盛;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逝后,吴起也被楚国旧贵族射杀在楚悼王尸体旁。



6.楚怀王:名槐,楚威王之子,公元前328年-公元前299年在位30年,楚国第37位君主。在位期间,曾用屈原实行改革,半途而废;后期昏聩,几次被秦打败;公元前299年赴秦会盟,被秦扣留,三年后死于秦国。



7.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63年在位36年,楚国第38位君主。两次在秦为质,即位后几次被秦打败,丧权失地;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都城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到陈;流放中的屈原闻讯后投江自杀。



8.楚考烈王:名完,楚顷襄王之子,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38年在位25年,楚国第39位君主。在位期间与魏国解救赵国邯郸之围,又以春申君为主合纵抗秦,传其子楚幽王为春申君之子。



9.楚王负刍:名负刍,楚考烈王之子,公元前227年-公元前223年在位5年,楚国第42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率60万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关注
undefined
桑田沧海d8984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07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6: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昭王大起三军攻打楚国, 熊绎的楚国子孙们到底在做什么
播报文章

微笑听这雨娱乐
关注
2019-11-12 12:31
银锁长命锁纯银宝宝银手镯婴儿出生牌平安锁定制刻字吊坠满月礼物
银锁长命锁纯银宝宝银手镯婴儿出生牌平安锁定制刻字吊坠满月礼物
高血糖的原因终于出现了,不是少吃饭,少吃糖,而是它在作怪!
高血糖的原因终于出现了,不是少吃饭,少吃糖,而是它在作怪!
肺结节,两样东西尽量少 碰 ,很多人控制不住,难怪肺结节难调理
肺结节,两样东西尽量少 碰 ,很多人控制不住,难怪肺结节难调理
凡事有利有弊,史书载:“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

四十馀年

不用。”四十多年不用刑罚,一方面说明周王朝的治安好,一方面也纵容了那些潜在的忤逆分子。比如说楚国,就在周成王逝世后,数年之间频繁的侵扰周人,这直接导致周昭王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对楚战争。

周康王时代的周公已经不在了,而周人的王族权力之争事实上源起于周成王时代。当年周成王驾崩之时,周康王的即位主要是依靠齐丁公吕伋、卫康伯、晋侯燮、召公等臣。《尚书》有“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周康王成为天子的过程还是非常惊险的。

“二干戈、虎贲百人”,周康王的王位明显也是来自武力,那些可能反对的朝臣皆在这种武力威慑下臣服。这就是后来周康王为什么要分赐齐鲁晋卫以珍宝之器的原因。四大诸侯在宫廷之争中出力最多,理应得到天子的奖赏。而至于朝贡的楚人熊绎,则无功无劳,便是没有得到周康王的赏赐。


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

数百年后的南方楚国,楚灵王对祖先受到周康王的冷遇,还非常愤懑不平,所谓“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楚人在南方筚路蓝缕

披靳斩棘

,与原始部落族群融合共生,历经百年耕耘,才在周人建国初期小有成就。而其中最为楚人所尊崇的正是跟周文王有所交往的鬻熊。鬻熊不是周室的皇亲国戚,传说当中是周文王的老师。

这个说法存疑,按照这个说法鬻熊世代应与姬周家族交好,应该是紧密的战略同盟关系。然而,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楚人在周武王召开孟津大会,以及在牧野之战中,楚人都没有参与其中,而是选择了中立。于是周人分封诸侯之时,楚人主动迎合周人,并没有得到姬周家族的认可,只是得到了低等爵位子爵。在周成王的岐阳会盟中,楚人熊绎不过是守“火燎”的工作人员而已。


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

成康之际的盛世,所谓刑罚不用,周成王和周康王大多数时候都在对东方的东夷和北方的戎狄作战,对南方的楚人却有所懈怠。这本身可能是熊绎主动朝贡周天子,赢得了周天子的基本认可。楚人在这数十年之间取得发展的大好时机。面对周人的繁华富庶,身处蛮荒之地的楚人,开始对中原有向往之意,开始不断的侵扰周人的边境。

《史记》载 :“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周成王驾崩的时候,就对继任者周康王有所忧虑,非常担心宫廷之中的掌握军队的朝臣扰乱朝政。亲族势力召公和毕公自此进入权力核心层。周康王时代的国家经济发展,基本上遵循着成王和周公所谋划的思路,不断的分封亲族到关键要地,不断的对戎狄和夷人作战,保持了周王国的稳定发展,为周昭王时代聚集了大量的财富。

中国历史往往有个规律,贤明之君和盛世之后,大多就会出现庸碌之君,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有这样的规律,继承成康事业的周昭王就是这样的庸碌君主。史书中说的是奢侈荒唐,常常玩物丧志,朝中亲族朝臣们习惯了奢靡生活,也是对君主投其所好,整个朝堂的风气便得非常恶劣。偏偏周昭王又是个好大喜功的人,面对南方楚人的进攻,周昭王三起周人大军,御驾亲征,统帅周人王牌军队周六师,与楚国全面开战。


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

这场战争的胜负在史书中多有说法,但对周人而言,这场战争的胜负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当年臣服周人的楚人,在这个时期不再顺从周人的共主地位,也就是说明楚人的势力已经发展到可与周人分庭抗礼。事实也是,周昭王最终死于汉水之滨,周六师也在南征之战中损失惨重,大量的消耗了成康之际所积累的强大国力,周人进入衰退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07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6: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场聚会让熊绎无地自容,楚人自此开始走向自强之路
播报文章

起特网络裕仁
关注
2021-08-02 09:53
老中医:“肺结节”别再拖了,白开水+它,肺部结节一干二净!
老中医:“肺结节”别再拖了,白开水+它,肺部结节一干二净!
攻城策略无敌版所向披靡,原唐门攻城新区开服,送首冲
攻城策略无敌版所向披靡,原唐门攻城新区开服,送首冲
强磁铁强力磁铁长方形F20*5*2mm钕铁硼强磁吸铁石长方形20X5X2mm
强磁铁强力磁铁长方形F20*5*2mm钕铁硼强磁吸铁石长方形20X5X2mm
“楚人”这个称呼在西周初年等同于蛮夷,尽管从血统上说楚人来自中原,最初遭受到了商朝的驱赶,才在荆山定居下来,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西周代商,楚人还出了不少力,不过在西周高层的眼里,楚只不过是个蕞尔小邦,连分封爵位的资格都没有。直到周成王上台,为了笼络诸侯,才勉强给楚人的首领熊绎封了个子爵,赐给南方区区五十里地,定都丹阳,楚人勉强跻身诸侯国之列,有了政治合法性。


物质条件极为落后
楚人刚刚接过可谓是一穷二白,文化水平差、经济条件差,要啥啥没有。《清华简·楚居》记载了一个鄀国盗牛的事情。说当年楚国建国后,熊绎在丹阳建造了一座寺庙用于祭祀和占卜,庙宇很快就建好了,但丹阳之地穷乡僻壤的,拿不出合适的贡品来祭祀,无奈之下只能做出偷鸡摸狗的勾当,派人跑到邻居鄀国那里盗取了一头还没长角的小牛用来当祭品,这才勉强应付过去。也正因如此,楚国所有的祭祀几乎都在晚上举行。这足以上面当时楚国的条件的有多么恶劣。


不受周天子待见,被诸侯国嘲笑
恰逢此时,从镐京传来消息,周成王打算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会盟,要求诸侯国都要去参加。那把熊绎急的那叫一个愁眉苦脸的。要去见天子当然不能两手空空,可是楚国刚立国,别说上贡了,连自己吃饭都成问题,拿什么作为见面礼呢?思前想后,熊绎最终带着“驱鬼”用的桃木剑和“敬神”用的茅草上路了。
从乡下来到都城,尽管一路上风餐露宿,但“大都市”的繁华还是让熊绎激动万分。想想咱们世世代代盼了几百年,终于得见天子了,还来到了曾经的“故乡”。可是到了大会现场,熊绎才发现自己太low了,自己做的这辆柴车受到了别人无尽的嘲笑,周成王压根就没讲熊绎当回事,拒绝了他进入大殿的请求。还任命他干起了“老本行”主持火事。由于楚人自称是祝融的后代,继承了“火政”的传统。熊绎就和鲜卑的国君一起被任命为“火师”。
虽然祭祀也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可问题是,熊绎好歹是个一国之君,竟然干起了这伺候别人的事情,这完全是一种不尊重或者说是藐视。


楚人的逆袭
好你个周天子,当年我楚人先祖为你们出生入死,连个封地都没捞到,现在我恭恭敬敬的前来会盟,你当我是一介家奴。对熊绎来说这无疑是人生最无地自容的时刻。与其奢求别人的尊重,倒不如让自己强大起来,赢得尊重,这应该就是熊绎当时的逻辑。
虽然表面上周天子之封给楚国五十里地,但他们并非只有这五十里地,此后楚国始终在扩张领土,想方设法的提高生产力。不过由于整体实力差距太大,熊绎这一代是翻不了身了,但老天似乎并没有让楚人等待太久,就迎来了逆袭。


熊绎死后,其子熊艾成为楚国国君,楚人已经开始对周王朝的轻视相当不满,他们意识到尽然你周天子看不上我们来上贡,那咱们干脆就不来了,你又能那我咋地?于是楚国压根就不把当时被视为“义务”的朝贡当回事。
这当然引来了周昭王的雷霆之怒,三次率军伐楚。最后一次更是整肃六师,铠甲战马一应俱全。楚国虽然是“蛮夷”。但经常处于战时状态的他们早养成了骁勇善战的特性,穷山恶水真是将他们练成了精锐之师。楚人在汉水地区对周军进行了殊死抵抗,最终以弱胜强,以2万人的兵力各个击破。疲惫不堪的周昭王最终下令撤军,可没想到在回师途中遇到了“天大异”,就是天气情况突然恶化,自己落入汉江,就这么一命呜呼了。


至于周昭王之死是不是楚人动的手脚,历来众说纷纭,我们不得而知。但此战打出了楚人的自信,落后不一定就要挨打,只要自强不息,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文:兰台令君
图: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07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6: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楚国八百年:几经周折,熊绎受封,被周王认可
2022-04-19 10:29:45 来源: 阿森侃文  举报
0
分享至
@秦楚刊号



周朝时,南迁的华夏族在荆山之地建立了楚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楚国先人用自已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灿烂的楚文化,一度成为春秋霸主。楚国经形成、发展与衰退三个阶段,历八百年。

相传,楚人的先祖是火神祝融。楚国在发展中受到商朝的征伐,力量大大削弱,不得不臣服于商朝。商朝末年,楚国首领鬻熊找到了向商朝复仇的机会。他发现商朝的西方属国周在首领姬昌(即周文王)的领导下不断强大,于是投奔姬昌。传鬻熊拥有从祖先那里世代相传的夜观天象的本领,因此姬昌将火师的重担委任于他。其后,鬻熊在武王伐纣过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鬻熊因而更加受到楚人尊敬。然而,周武王一举推翻商朝后,分封名单上并没有出现楚人。



直至周成王时期,楚人终于开始活跃于历史舞台。史书记载,周成王与他的叔父周公旦发生了误会,周公旦南下避祸于楚,楚人首领熊绎待之以上宾之礼。后来周公旦与成王和解,重理朝政。为了报答熊绎,周公旦建议周成王对熊绎予以封赏。周成王回顾祖先的创业史,出于感激,欣然授予楚人首领熊绎“子男”封号,并将楚人当时已占据的土地作为俸禄食田正式赏赐给熊绎,命其以丹阳(今湖北南漳县城附近)为国都。尽管只被封以诸侯之中最低一等的爵位,赏赐的土地也只有五十里,但这是楚国得到周王室正式承认的标志,这一天被楚人视为建国之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07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6: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寿山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天寿山有多个,如位于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临汾市天寿山等。以昌平区天寿山最为著名,其中昌平天寿山原本有一个普通名字叫黄土山。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天寿山

地理位置
昌平区涞宝路

著名景点
明十三陵


别名
黄土山

类别
陵墓建筑群

目录
1山脉简介
2昌平
3洪洞
4临汾
折叠编辑本段山脉简介
天寿山有多个,如位于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临汾市天寿山等。其中以明朝皇帝墓陵昌平区天寿山最为著名。

折叠编辑本段昌平
昌平天寿山原本有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名字--黄土山。因为朱元璋所定下的帝后合葬制度,朱棣为徐皇后选择陵地,同样也是他百年后的长眠之地。后来陵寝选在昌平黄土山,黄土山也因此改名为天寿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20 21:31 , Processed in 0.07245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