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益阳薛氏族谱派语一首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01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7: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起宗舍人悠然亭
宋 / 楼钥
远游蜀道历艰难,径上甘泉豹尾间。

荷橐忽思辞北省,拂衣自喜见南山。

当时旁舍基犹在,回首垂髫鬓已斑。

先友脾阴尽陈迹,寒空依旧湿烟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01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7: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重题茂陵
作者:王士祯 朝代:清代
重题茂陵原文
络绎甘泉豹尾催,君王夜幸柏梁台。

当时谲谏称方朔,也嬖长陵宛若来。

诗词问答
问:重题茂陵的作者是谁?答:王士祯
问:重题茂陵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重题茂陵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王士祯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祯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出处:渔洋山人精华录卷十

参考注释
络绎
亦作“ 络驛 ”。连续不断;往来不绝。《文选·马融<长笛赋>》:“繁縟络绎, 范 蔡 之説也。” 李善 注:“辞旨繁縟,又相连续也。” 张铣 注:“笛声繁多,相连不絶,如 范雎 、 蔡泽 之説辞也。”《后汉书·乌桓传》:“是时四夷朝贺,络驛而至。”《明史·聊让传》:“邇岁土木繁兴,异端盛起,番僧络驛,污吏纵横。” 沉从文 《泥涂》:“妇人们记起家中出痘疹的儿子,上年纪的想起自己的腰脊骨风痛,络绎走来,又陆续的回去了。”

甘泉
(1)

(2) 甜美的泉水

但愿人间的一切血泪和汗点,同雨点一样,化做甘泉

孔子曰:“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深抇( hú)掘

(3) 之而得甘泉焉。——《荀子·尧问》

(4) 亦指美好的水泉

济南多甘泉,名闻者以十数

豹尾
(1).豹的尾巴。《山海经·西山经》:“ 西王母 ,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生抽豹尾,分裂貙肩。”

(2).古代将帅旌旗上的饰物。或悬以豹尾,或在旗上画豹文。《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又闻豹尾已建,戎轩鶩驾,陛下将復劳玉躬,扰挂神思。”《晋书·沉充传》:“率兵临发,谓其妻子曰:‘男儿不竖豹尾,终不还也。’” 唐 韩愈 《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旌节有韜,豹尾神旗,櫜兜戟纛,以长 魏 师。”《宋史·舆服志二》:“ 宋 凡命节度使,有司给门旗二,龙、虎各一,旌一,节一,麾枪二,豹尾二……豹尾,製以赤黄布,画豹文,并髹杠。”

(3).天子属车上的饰物,悬于最后一车。后亦用于天子卤簿仪仗。 汉 蔡邕 《独断》下:“ 秦 灭九国,兼其车服,故大驾属车八十一乘也,尚书、御史乘之。最后一车悬豹尾。”《宋书·武帝纪上》:“公亲鼓之,贼乃大奔。 超 遁还 广固 。获 超 马、伪輦、玉璽、豹尾等,送于京师。”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驾诣景灵宫仪仗》:“卤簿仪仗,有高旗大扇,画戟长矛,以五色。介胄跨马之士,或小帽锦绣抹额者……或持竿上悬豹尾者,持短竿者。”

(4).借指天子属车,即豹尾车。 唐 骆宾王 《王昭君》诗:“敛容辞豹尾,缄怨度龙鳞。” 宋 叶适 《蔡尚书挽词》:“白首参豹尾,后出夸先登。” 清 张廷璐 《恭和御制秋蒐杂 * 韵》:“林外琱戈随豹尾,峰头黄繖傍龙媒。”参见“ 豹尾车 ”。

(5).旧时阴阳五行家谓旌旗之象。《协纪辨方书·豹尾》引《乾坤宝典》:“豹尾者,亦旌旗之象,常居黄旙对衝。其所在之方,不可嫁娶、纳奴婢、进六畜及兴造,犯之者破财物,损小口。”

(6).比喻乐曲、诗文坚劲有力的结尾部分。 唐 王勃 《乾元殿颂》:“歌呈豹尾,舞进鳶肩。”

君王
古称天子或诸侯

君王为人不忍。——《史记·项羽本纪》

君王与沛公饭。

柏梁台
(1). 汉 代台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长安县 西北 长安 故城内。《三辅黄图·台榭》:“ 柏梁臺 , 武帝 元鼎 二年春起此臺,在 长安 城中北门内。《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梁也,帝尝置酒其上,詔羣臣和诗,能七言者乃得上。太 初 中臺灾。”

(2).泛指宫殿。 明 何景明 《诸将入朝歌》之三:“羣公陪宴 柏梁臺 ,殿上传呼万寿杯。” 清 陈学泗 《纪事》诗之二:“衮龙新幸 柏梁臺 ,供奉传呼走马来。”

当时
就在那个时刻;马上

当时就签约雇用你

谲谏
委婉地规谏。《诗·周南·关雎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郑玄 笺:“譎諫,咏歌依违不直諫。”《孔子家语·辩政》:“忠臣之諫君有五义焉:一曰譎諫,二曰戇諫,三曰降諫,四曰直諫,五曰风諫。” 宋 张戒 《岁寒堂诗话》卷下:“至于‘鹤驾通宵凤輦备,鸡鸣问寝龙楼晓’,虽但叙一时喜庆事,而意乃讽 肃宗 ,所谓主文而譎諫也。”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六七:“由温柔敦厚言,所以重在比兴,重在蕴蓄,重在反复唱叹,重在婉陈,重在主文谲谏。”

方朔
汉 东方朔 的省称。其为人诙谐善辩,相传为岁星化身,有偷仙桃、骑步景驹、献风声木等传说。事见 汉 郭宪 《东方朔传》。 唐 蒋防 《玄都楼桃》诗:“红輭满枝须作意,莫交 方朔 施偷将。” 明 何景明 《田子行》:“ 汉王 不好 相如 赋, 方朔 谁知是岁星。” 明 徐渭 《对明篇》:“詼谐 汉 庭 方朔 老,如闻永谢 长安 道。”

长陵
(1).高大的土山。《楚辞·九叹》:“登长陵而四望兮,览芷圃之蠡蠡。” 王逸 注:“言己登高大之陵,周而四望。” 宋 晁补之 《满江红》词:“隐隐长陵高阜,卧红堆碧。”

(2). 汉高祖 、 北魏 孝文帝 、 明成祖 陵墓名。 汉高祖 墓在 陕西省 咸阳市 东, 北魏 孝文帝 墓在 河南省 洛阳市 附近, 明成祖 墓在 北京市 昌平县 。

宛若
宛如;仿佛

那棵榕树枝叶繁茂,宛若巨大的绿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01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8: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思陵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明思陵简称思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明思宗朱由检与周皇后及田贵妃之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之一。

陵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而相较于明朝诸陵,思陵的规模也较小。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贴身太监王承恩陪葬墓,清顺治帝、康熙帝亦曾为王承恩立碑以嘉许其忠贞殉主。

明思宗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朝最后一位皇帝,1628年8月24日即位,1644年3月17日,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崇祯帝在绝望中于紫禁城后景山自缢身亡,葬于思陵。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明思陵

地理位置
昌平区天寿山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级别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价格
免费

著名景点
石五供


历史人物
明思宗

建造时间
1642年

相关书籍
清世祖实录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北京市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目录
1崇祯生平
2建陵风云
3主要景点
4交通信息
折叠编辑本段崇祯生平
崇祯皇帝朱由检,光宗第五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生,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二十二日封信王,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四日即皇位于中极殿。次年改元崇祯,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自缢身亡。同年四月四日入葬。崇祯皇帝在明代诸帝中是个比较注意恭俭和颇为勤政的皇帝。文献记载,他即位后,以封疆多事,"罢苏杭织造",又"禁衣饰侈僭及妇女金冠袍带等",自己的御用之物,也用铜锡或木制品。他还经常召对群臣,"非盛暑祁寒,日御文华殿与辅臣议政",批阅章奏,议论时政常至深夜。由于崇祯帝比较勤政,而其他各代亡国之君,多荒淫无道或不理朝政,故历史上的一些史学家认为,崇祯皇帝的亡国是"有君无臣,祸贻邦国"所致。崇祯皇帝自己也认为,自己不是"亡国之君",而大臣们都是"亡国之臣"。其实通观崇祯帝治业的失败,其亡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崇祯帝临国之初,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还把持着朝政。朝廷上下,吏治腐败,贪污成风,政治十分黑暗。所以,崇祯帝初入皇宫,保持了较为清醒的头脑。他先翦除魏忠贤的羽翼,最后惩治魏忠贤。紧接着,崇祯帝又调整了内阁班底。他先后罢免了依附魏忠贤的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榗四名内阁成员。同时,"大计天下吏",痛扫阉党余孽。崇祯帝还根据翰林院编修倪元璐的建议,为遭迫害的东林党人平反翻案,下令尽撤各处镇守内臣,改由督托专理边政。崇祯帝的这些政治措施,使阉党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朝端渐见清明",对巩固崇祯初期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作用。

但崇祯帝即位时,由于内忧外患的严重,明朝已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了。东北地区,后金势力日益强大,辽东重镇已经失陷。西北地区,更是连年干旱,蝗虫遍地,颗粒无收。老百姓不得不吃蓬草,剥树皮,甚至以泥土、石粉充饥,出现了"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的情况,各地农民起义此伏彼起。特别是王喜胤、高迎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城陷地,声势越来越大。

面临这严峻的形势,加之崇祯帝为扭转危局过于急躁,对吏治的整治不当,以及心胸狭窄、喜奉迎、恶直言和任人不当、多猜疑、重诛杀等缺点,终于使他励精图治,中兴明室的愿望彻底破灭。风雨飘摇的明朝政权,也被农民起义推翻。

崇祯帝死后,南明弘光政权(福王),为他定庙号为"思宗",谥"烈皇帝"。后以"思"非美谥,改庙号为"毅宗"。隆武(唐王)时,又定庙号为"威宗"。清军入关,初定崇祯帝庙号为:"怀宗",谥"端皇帝"。后以"兴朝谥前代之君,礼不称,数不称宗",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一月,去其庙号,改谥为"庄烈愍皇帝"。

皇后周氏,崇祯帝元配,大兴县人,嘉定伯周奎女。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三月二十八日子时生。天启七年(1627年)二月初卯时迎娶,册立为信王妃。崇祯帝即位,册立为皇后,周氏遵旨自缢身亡。南明弘光朝曾为她上尊谥为"孝节烈皇后",清朝人定中原后,为她上谥号为"大明孝敬贞烈慈惠庄敏承元配圣端皇后",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一月改谥为"庄烈愍皇后"。

皇贵妃田氏,陕西人,左都督田弘遇女。崇祯元年(1628年)封礼妃,进皇贵妃。田氏"生而纤妍,性寡言,多才艺",尤善抚琴,生皇子四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所生皇五子病逝,田妃从此忧郁患病。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去世,谥"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二十三日葬入坟园内。

思陵虽为帝陵,但这却是清朝时的事,明朝时它只是一座妃墓--皇贵妃田氏之墓。一座皇贵妃墓是怎样升格为帝陵的呢?这还要从崇祯帝自缢身亡那段史事开始谈起。

明朝自朱元璋开国历270余年,到了崇祯年间社会已极度不安。后金政权崛起东北,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到北京城。十八日,太监曹化淳开彰义门投降。当天夜里,崇祯帝登万岁山(即今景山)四望,见大势已去,易服带佩刀,欲夺正阳门而出。守门军不明情况,以为皇宫内变,遂返炮拒击,崇祯帝未能出城,返回皇宫,对皇后周氏说:"大势去矣,尔为天下母,宜死!"皇后也相对恸哭说:"妾事陛下十八年,卒不听一语,今日同死社稷,亦复何所恨。"皇后周氏遂自缢而死。崇祯帝自知日暮途穷,连喝数杯酒,下令两宫及懿安皇后自尽,传太子及二王改装出走,又人寿宁宫,剑砍长平公主左臂,杀昭仁公主于昭仁殿。天将曙明,崇祯帝御前殿鸣钟集百官,想孤注一掷,作最后挣扎,但大臣们一个也没到。崇祯帝走投无路,只好登上万岁山,在寿皇亭旁的树下自缢而死。死时"披发跣左足,右朱履,衣前书曰:'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太监王承恩随崇祯帝一同上山,遂再拜恸哭,在崇祯帝前跪缢而死。

十九日午,李自成农民军攻入皇宫,在清宫过程中,没有找到崇祯帝。李自成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二十日午,才发现崇祯帝己自缢身亡。李自成命人用两扇门板将帝后尸体停在东华门侧,装入柳木棺内,搭盖了临时灵棚。二十三日重新改殡,以红漆棺殡帝,黝漆棺殡周后。崇祯帝头戴翼善冠,身着衮玉渗金袍,周后亦依制加袍带。

折叠编辑本段建陵风云
折叠大顺时期
帝后棺椁在东华门所设灵棚连停数日,明朝的官员都不敢去看。只有襄城伯李国桢"泥首去帻,踉跄奔赴,跪梓宫前大哭"。农民军将他抓住见李自成。他"以头触阶,血流被面"。李自成劝李国桢投降。李国桢说:让我投降必须答应三件事:一是明代帝王陵寝不能发掘破坏;二是用天子礼葬崇祯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李自成一一答应。但难办的是崇祯帝生前并没有预建陵寝。其原因按清查继佐《罪惟录》记载是这样的:"崇祯初年,徧求天寿,无吉壤。至十三年,始召刘诚意孔昭(诚意伯刘孔昭)及张真人甲(真人张甲),协视地,得蓟州凤台山(清代又作"昌瑞山"或"丰台岭",即今河北遵化清东陵所在地)。云地善而难得治陵起工之吉,吉在甲申(崇祯十七年)以后,不及事。"于是李自成农民军只好决定将崇祯帝、后葬入田贵妃的墓中。

田贵妃,即前述的皇贵妃田氏,其坟园建筑由工部侍郎陈必谦负责营建。但地面建筑未成,而明朝已经灭亡。

三月二十五日,大顺政权顺天府官李票(或作李纸票,文献记不一)为开田贵妃墓室一事,责令昌平州官吏"即动官银催夫速开田妃圹,合葬崇祯先帝及周皇后梓宫。四月初三日发引,初四日下葬,毋违时刻。"可是,因为当时昌平州"钞库如洗",而葬期又十分紧迫,时任署昌平州吏目的赵一桂,只好与监葬官礼部主事许作梅商议,带上工房人员冯朝锦入京禀报顺天府。经再三请示,府官始朱批:"着该州各铺户捐挪应用,事完再议。"

赵一桂回州后,随即组织募捐。先后有十人捐钱共350千文(约合银233.6两)。其中,刘汝朴60千文,王汝朴50千文,白绅30千文,邓科50千文,徐魁30千文,李某(佚名)50千文,赵永健20千文,刘应元20千文,杨道20千文,王政行20千文。

几乎只有这点钱钞,就完成了崇祯帝后的整个葬仪。其中,雇夫头杨文包揽开挖、掩埋隧道,用银200两;搭盖薄棚三间、小棚两间,用银四两五钱;从纸铺买纸用银一两八钱;从猪户买猪用银四两五钱;从羊户买汤羊二只,用银一两六钱;从攒盒铺买素供二桌,用银一两;从饭铺买面及大米饭,用银一两;犒赏夫役,用银二两四钱;打造开启玄宫石门用的拐钉钥匙及石匠开门,用银五钱;伺候送柩员役酒饭等,用银五两五钱;买细连绳用银四钱;木匠工价用银四钱;打扫灵棚人夫用银二钱五分;顺天府来人饭钱用银一两一钱。

田妃墓隧道长十三丈五尺,宽一丈,深三丈五尺,督修四昼夜至初四日寅时始见地宫石门。用拐钉钥匙推开头层石门,里面是三开间的香殿,中间悬挂两盏万年灯,内灯油仅二三寸深,缸底都是水。陈设的祭品,前有石香案,两边列五彩绸缎侍从宫人。田妃生前所用器物衣服盛贮在大红箱内。东间石寝床上铺裁绒膻,上面叠放着被、褥、龙枕等物。由于地宫内潮湿,衣、被等物多浸泡黬黑,被褥仅一面用锦绣,其余都用布缝合,金、银器皿也都是用铅铜冒充。打开第二层石门,里面是通长大殿九间,石床长如前式,高一尺五寸,阔一丈,上面停放着田妃棺椁。

初四日申时,帝后棺木送到,停放祭棚内,棺木前陈设猪羊金银纸札等祭品,众人举哀祭奠。祭毕,将田妃椁(棺外木套)打开,先将田妃棺移于石床右侧,次安周后棺于石床左侧,最后将崇祯帝的棺木放入田妃椁中,停放在石床正中位置。棺椁之前各设香案祭器,点起万年灯,遂将两座石门关闭,将隧道填平。

初六日,赵一桂率捐葬乡耆人等再赴葬所祭奠。祭毕,于附近西山口等三村拨夫百名,各备锨筐,舁土为崇祯帝堆起了坟冢。赵一桂、孙繁祉又捐银五两,买砖在冢周修筑了五尺高的围墙。

崇祯帝后,在大顺农民军政权的命令下就这样葬入了田妃墓中。

折叠满清时期
清朝人主中原后,为收买人心,笼络汉族地主阶级为清廷效力,始将这座葬有崇祯帝后的妃子坟命名为"思陵",并改葬崇祯帝后,营建了地上园寝建筑。

按《清世祖实录》记载,清廷下令以礼改葬崇祯帝后,并营建思陵建筑,时在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思陵的改葬开隧和营建却是举步维艰。首先是工程组织不能迅速落实。该工程本应由工部及内官监负责,但工部却因缺员而不能分任。内官监虽已责成总理冉维肇,管理高推、王应聘三员内官专司督理,但大概是由于"故君之事,既无赏可冀,又无罚可畏",所以,虽经原任明朝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屡次劝勉,三人却总是置若罔闻,三秋已过,冬至将临,开工仍杳无日期。为此曹化淳不得不在顺治元年(1644年)十一月上奏说:"礼,为旧君有服,不知诸臣何以置念?且时虽寒冱,地气尚暖,及今犹可开挖隧道,先妥梓宫,其立碑建亭,姑俟来春举行,倘再悠忽,是迟一日之工作,即虚一日之旷典,如作速报竣之明纶何?伏乞夭语严饬该监刻期赴陵,先开隧道,来春亟建亭碑,万勿藉词缓诿沉阁(搁)……庶恩旨信而大义昭垂,芳万世而无斁矣。"顺治皇帝览奏朱批:"思陵作速经营,已奉有旨,该监何得玩泄?冉维肇等姑且不究,著即刻期赴工,先开隧道,其余俟来春报竣。如再延诿,定行重治。"

其次是工程所需银两不能及时到位。在顺治帝的严旨切责下,负责思陵营建的冉维肇等人只得尽快趋赴工所,并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兴工开挖隧道,思陵采石等工也正式开始。十二月初,思陵营建所需石碑、石座,均运至北京城北安门外西步梁桥东,并号有"锦壁山(鹿马山别名)工用"字样。当时,本应同时并举的工程计有三项:一是思陵营建,二是葬张皇后于德陵,三是葬万历妃刘氏于银钱山。三项工程估价为3000两白银。银两的来源,原奉旨赐陵地租银1500两,文武百官及内臣捐助1500两。但事实上,直到该年十二月,陵租虽已征收,但工程所须银两却不知从何处关领。多方劝捐的650两虽早在九月初四汇交给工部营缮司,但文武大臣捐助之银却差一半有余。所以,工程开始时,工部所掌握的银两只有1000两,而开工时督送至工所的银两又只有110两。为此,曹化淳以及原任秉笔太监车应魁、王德化,随堂太监王之俊、卢维宁等人只得于该年十二月移文内院,催办银两解送事宜。他们在移内院文中说:"工饭乃日用必需, 似此零星接续不及,何以措用。乞为总解,方能克济。今值暮冬,时日有限,倘工饭银迟滞,束手停工,无米难炊,必致稽误。……所有石碑、石座……趁此地气坚固,必需车价觅运到工,不误明春建立之用。……人匠毕集,工饭诸费,每日必需,势难停手,矧起运碑石,值兹地坚,正可拉运,所欠捐数仍望内院一为传谕。至于此工所注赖者尤在一千五百之陵租……伏乞垂念急需,万难少缓。"

在曹化淳等人的催促下,顺治二年(1645年)九月,思陵改葬等工终于完成。十日,工部尚书兴能上奏,请示以余剩银两,建造香殿。十二日,顺治皇帝批示:"知道了,余银修造事宜,工部看议具奏,钦此。"十月二十七日,平西王吴三桂又捐银千两,助建思陵,思陵的工程才暂告一段落。顺治十一年八月,清代著名学者谈迁曾赴思陵拜谒,他在《北游录》一书中记述了当时思陵的建筑规制:"周垣之南垣博六十步。中门丈有二尺,左右各户而钥其右。……垣以内左右庑三楹,崇不三丈。几案供奉明怀宗端皇帝神位(此处当指享殿内)。循壁而北,又垣。其门、左右庑如前。中为碑亭,云'怀宗端皇帝陵',篆首'大明'。……进此垣,除地五丈则石坎,浅五寸、方数尺,焚帛处。坎北炉瓶五事,并琢以石。稍进五尺,横石几,盘果五之,俱石也。蜕龙之藏,涌土曰三四尺,茅塞榛荒,酸枣数本。"同书《纪文·思陵记》又谓,思陵享殿为"三楹"(三间),"奉先帝木主";碑亭(文中称"内殿")有额,有金书"思陵"二字。亭内石碑"大明"亦为金字。碑刻"怀宗端皇帝陵"。

顺治十六年,思陵的建筑又稍有变化。该年三月,陵前增碑亭一座。十一月,去崇祯帝"怀宗"庙号。并改谥"庄烈愍皇帝"。陵内石碑、神牌字迹随之而改。十二月,顺治皇帝下《谕修明崇祯帝陵诏》,其具体修建项目不详于文。但从康熙年间谭吉璁《肃松录》所记思陵制度看,思陵虽经顺治十六年的修建,但并无大的变化。该书所记思陵的建筑情况是:"碑亭南北四丈八尺,修三丈。享殿,距门十三步,阶三,无台,殿三楹,广七丈二尺,修四丈二尺,内香案一,青琉璃五,器全设。一神牌,高二尺五寸,石青地,雕龙边,以金泥之,题曰'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宏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中楹为暖阁,长槅六扇,中供木主三,中则庄烈愍皇帝,左则周后,右则田妃,外俱用椟冒之。周后神主题曰 '大明孝敬贞烈慈惠庄敏承天配圣端皇后',田妃神主仅存'恭懿'二字,余被人磨去矣。配殿三楹,俱黑瓦。殿前大杏树一株。陵寝门三,距殿址四步,穴墙为门,中广二丈四尺,修一丈二尺,傍则户矣。明楼距门十一步,不起楼,阶四,中开一门,左右夹窗二。碑石广一丈六尺,修六尺,雕龙,方座,高丈许,题曰'庄烈愍皇帝之陵'。石几距楼十步,长五尺,博二尺。几前石器五,俱高八尺,方式雕龙。中一方鼎,与诸陵异,皆列于地。宝城距几甚近,无城,周围用墙,高六尺。中以石灰起冢,高四尺,缭以短垣,左松八株,右松七株。"

清乾隆年间,思陵先后两次修缮,陵园建筑规制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乾隆十年(1745年)九月,刑部左侍郎钱陈群奉命祭祀思陵,发现思陵因长期失修,风雨剥落,殿庑倾圮严重,遂奏请修葺,并提出:遵世祖章皇帝奢靡不尚之谕旨办理。乾隆帝从其所请,下诏修缮思陵。直隶总督那苏图奉命督办该项工程。昌平州知州胡大化估报,修缮享殿三间,建造配殿六间,加上大门、二门、碑亭、甬路等工程共需工料银及烧造琉璃瓦银13900余两。后又经保定府同知永寿实地复核,认为"享殿三间虽久已倒塌,旧存木植砖块尚敷凑用,似应添补修葺,其余墙垣等项酌量粘补。其配殿六间久经倾圮,且地基窄狭,毋庸重修,以省靡费"。此议于乾隆十一年十一月经那苏图奏请乾隆皇帝同意后遂只将思陵享殿、垣墙修好,配殿废而未修。

乾隆五十年(1785年)三月,修葺十三陵,思陵是其中之一。因"顺治年间改建思陵,而一切明楼、享殿之制未大备",特命"重为修葺,悉如别陵。并普立神牌木主供奉,以妥享祀"。

修陵大臣工部尚书金简等人经实地勘察提出,思陵"仅有享殿三间、碑亭一座,规制颇觉狭小。伏思我世祖章皇帝定鼎之初即命以帝礼改葬,兹复仰奉谕旨,不惜帑金修葺诸明陵寝,似应就现在地势加筑月台,将旧碑亭移建月台之上,后墙略为加高,宝顶随墙添土,并将原建享殿三间改造五间,宫门一间改造三间。用彰恩施优渥"。于是,思陵的陵门改建成了硬山顶式的三间门楼,享殿建成了面阔五间(通阔17.3米),进深三间(通深8.5米)的单檐歇山顶式建筑。石雕五供之后也建起了无马道、宇墙的单面墙式的宝城墙,和城台及重檐歇山顶式的明楼。

在陵园的管理上,思陵和其他明陵一样,在清代设置有司香内使(守陵太监)二名、陵夫八名,照役给予香火地亩。每年春秋二季,分由太常寺差官至陵致祭。清廷每年还委派工部堂官一员,赴陵检查陵园建筑,时加修葺。

思陵,虽然终清之世一直是崇祯皇帝的陵名,但在顺治、康熙年间,一些知识分子却不称其为思陵而称之为"攒宫"。

如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就直称思陵为"攒宫",并加以解释说:"昔宋之南渡,会稽诸陵皆曰攒宫,实陵而名不以陵。《春秋》之法,'君杀,贼不讨不书葬',实葬而名未葬。今之言陵者,名也。未葬者,实也。实未葬而名葬,臣子之义所不敢出也"。《帝陵图说》的作者梁份亦云:"烈皇帝殡于田妃墓,国耻未雪,不谓之攒宫不可也!以陵称不可也!以思称尤不可也!"显然,他们是站在明王朝的立场上,认为明朝的国耻未雪、君父之仇未报,因此,崇祯帝虽葬于田妃墓中,但却不能称"葬",思陵也不能称"陵"。他们拒不接受清朝为崇祯帝墓所定的陵名,反映了他们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和对明朝的怀念。

折叠民国及以后
清朝灭亡后,军阀连年混战,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又蹂躏了思陵,屡逢劫难,残毁十分严重。地下墓室曾先后两次被当地土匪盗发。1947年,国民党军队为修炮楼,又大规模地拆毁陵园地面建筑。至新中国建立前夕,思陵已是满目凄凉,只有坟冢、楼殿遗址、石雕五供、碑石作为珍贵文物保存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思陵的珍贵文物得到应有保护。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景点
现在的明思陵,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宇楼台,但古陵残碑,松涛阵阵,仍别有一番意境。特别是残存下来的石雕艺术品,构思奇妙,雕工精细,颇引人入胜。

石五供,分为前后两套。前一套,是五个相互独立的供器,正中为香炉,雕为四足两耳的方鼎形,上面浮雕饕餮纹。左右为烛台,台腹四面雕刻人物故事;最两边的是花瓶,瓶腹、瓶项略呈圆形,亦浮雕饕餮纹。五供器各施以石座,与明代其他各陵共用一祭台不同。后面的一套,祭案的案端作翘头式,案面浮雕绳纹,下作闷户橱形状,四腿因项部内收而随势弯曲,足部外翻,还保留着明式家具线脚优美、雄浑大方的特色。案上放有石雕供果五盘,一盘为桔,一盘为柿,一盘为石榴,另外两盘分别为寿桃和佛手,形象十分逼真。碑石雕刻也别有风趣。碑首作"四螭下垂"式,碑身左右雕升龙,碑座前雕五龙,后雕五麒麟,左右雕母狮背负小狮图案,母狮前还有小狮或作戏球状,或伏于母狮身下作哺乳状,形态极为生动,据说,这是象征古代官爵中"太师、少师"的一种吉祥图案。明楼内的圣号碑碑阳篆额"大明"二字,下刻"庄烈愍皇帝之陵"七个大字。前面的神道碑碑阳篆额"欶建",下刻清顺治年间大学士金之俊奉欶撰写的碑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01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8: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迹探真】明代帝王陵寝为何选址天寿山(上)
2021-01-23 19:09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

十三位皇帝的墓葬群

坐落在北京西北郊

昌平区境内

燕山山麓的天寿山

它东、西、北三面环山

体系完整 规模宏大

气势磅礴

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

和埋葬皇帝最多的

墓葬群

那么,明代皇帝为何

要将陵墓选址在天寿山

天寿山又有何特殊之处

且听文旅君为您

细细讲来





“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明十三陵

帝王陵墓及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至秦汉时期,陵墓及各种功能的附属建筑已构成布局严谨、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划分一定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

《易经·系辞》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远古时代

殡葬极为简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死者的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大事。

●至春秋时

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日盛,历代不衰,并逐渐形成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礼仪制度和墓葬制度。

于是,坟墓被认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丘,上可尽送终之孝,下以为启后之谋。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坟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视。



中华文化中,人们情感的寄托、维系全赖敬祖,并因敬祖而重丧葬。古人相信有阴间的存在,故“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并因这个观念而重厚葬。因此,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为自己修建陵墓就成了一生中之大事,也是继任者之大事。

我国帝王陵寝数量众多、历史悠久,且布局严谨、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其中,明十三陵规模宏大、体系完备、保存较为完整,在中国帝王陵墓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万年寿域”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自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二百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两位太子、三十余位妃嫔、一位太监。

明十三陵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千米,其中陵区占地面积达四十平方千米,距离北京市中心约五十千米。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绿树浓荫之中,一座座红墙黄瓦的陵园建筑,檐牙高啄,金碧辉煌,坐落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其中,长陵位于北面正中位置,余陵分列左右,整体布局庄严和谐,宾主分明,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显得格外肃穆幽雅。



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

记录明王朝盛衰兴亡

明十三陵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十三陵布局庄重和谐。

●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是陵区第一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

●此后明朝依次营建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等十一陵,分别坐落在长陵两侧山下。

●明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是最后一陵,位于陵区西南隅,系妃坟改用,清顺治元年(1644年)始定陵名,增建地上建筑。

●陵区中部长达七千米的长陵神道(总神道)与各陵相通。明十三陵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在诸陵中,以长陵的规模最大,思陵的规模最小,建筑布局大同小异。

各陵平面均呈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各陵前都立有石碑,陵墓各有陵垣。建筑自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明楼、宝城等。

明楼内树碑,上刻皇帝的庙号、谥号。明楼后为宝城。宝城中填黄土,下面就是帝后的寝宫。各陵原设有“监”,专司祭祀扫陵之事,现仅存德陵监监墙。

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幽雅,建筑规模宏大,肃穆庄严,气势恢弘,整体性突出,陵寝制度独具风貌,是明朝二百余年历史中中国建筑艺术的杰作和陵寝规划与建造的最高代表。

而其历史遗存,又从另一个侧面记录了明王朝的盛衰兴亡,记录了明朝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明十三陵数百年间虽遭受自然因素的损坏和局部的人为破坏,但各陵的主体建筑仍保存较好,陵园的格局清晰完整,地下墓室保存完好。

明十三陵,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北京的大地上,昔日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家陵寝,今日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来源:明十三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古迹探真】明代帝王陵寝为何选址天寿山(下) 2021-01-31 18:28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
十三位皇帝的墓葬群
坐落在北京西北郊
昌平区境内
燕山山麓的天寿山
东、西、北三面环山
体系完整 规模宏大
气势磅礴
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
和埋葬皇帝最多的
墓葬群
今天,文旅君
继续为您讲述
明代皇帝将皇陵
选址在天寿山
的奥秘所在
皇陵如何选址
明十三陵
●秦汉以前
陵墓选址主要考虑的是地下水位、地气、土质等自然条件,以及棺木、尸体能否较长时间保存的问题,并未涉及与子孙后代的关系。
●秦汉以后
随着堪舆、相宅之风的盛行,开始掺进了许多迷信的成分。这种迷信色彩的加重,使许多人认为,墓地选址的好坏与吉凶,直接影响到现实人生。
●东晋时
东晋郭璞写了一本经典著作《葬书》。书中说,作为墓地,能具备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等条件,就算是上乘宝贵之地。郭璞所说的条件,其实就是指靠山临水、枕山面水、背靠山峰、面临平原。
●明代时
据《兴国衣锦三僚廖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的徐皇后病故,明成祖早已想迁都北京,便将徐皇后棺椁暂时安放于南京的皇宫内,命令礼部尚书赵红等大臣,遍访精通人士。
明成祖朱棣
当时访得江西赣州府兴国县三僚村的廖均卿,他的先祖廖三传是唐朝杨救贫的传人。廖均卿被召至 南京后,奉永乐旨意专为徐皇后选择“吉壤”,他察看了在南京的孝陵之后,便到北京找宝地。
廖均卿
他先察看了京西燕台驿、玉泉山、潭柘寺、香山,又察看了京北的阳山茶湖岭和怀柔的洪罗山、百叶山,后又察看了辛家庄、斧口、谷山、文家庄、石门驿、汤泉、禅峰寺,在北京四周足足跑了两年时间,才好不容易找到了几处供挑选的地方。
“国祚无疆 邦家有庆”
明十三陵
●屠家营
据说最先找到的是南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姓朱,“朱”和“猪”同音,皇帝认为猪一旦进了屠户的家,除伸长了脖子任人摆布,没有什么好事,未能同意。
屠家营村
●羊山脚下
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羊”和“猪”本可以相安无事地各自生活,但山后却偏偏有个村子叫“狼儿峪”,猪的旁边有狼盯梢自然危险异常,也未被采用。
●燕家台
再一处是京西的“燕家台”,永乐皇帝感到“燕家”和“晏驾”是谐音,不吉利,又遭到否定。
●京西潭柘寺
后来廖均卿又呈上京西潭柘寺的绘图给皇帝观看,永乐认为景色虽好,但山间深处地方狭窄,没有子孙发展余地,亦未能入选。
●黄土山
廖均卿遍访 京郊,挑选的陵寝却一直不合皇帝之意。直到永乐七年(1409年),他前往昌平黄土山(即后来的天寿山十三陵所在地),登高纵目,见该处绝妙,为他处所不及,便绘成地图,进献皇帝。
他建议明成祖亲临黄土山,“高张慧目,广迈皇风”,并说,如将皇陵定于此处,则 “玉烛清明,并立辰而永耀;金符浩荡,亘万古以长存;国祚无疆,邦家有庆”。
明成祖赏赐了廖均卿金剑一把、银锄一把,让他去点穴,随即开挖了金井(就是埋棺材的穴位),这便是后来人们看到的十三陵区。
从“黄土山”到“天寿山”
明十三陵
永乐七年(1409年),浩大的陵墓工程在黄土山下正式动工,所用军工、民夫四十余万人。
朱棣生日当天,他来到黄土山视察自己的寿宫营建情况,并率领群臣饮酒作歌。百官上寿时为讨他欢喜,称此山为天寿山。朱棣听罢大喜,即以皇帝的九五之尊,传旨改黄土山的名字为比较顺耳动听的天寿山。
天寿山
天寿山环境有五个典型特点:
●一是山体为燕山山脉之分支;
●二是皇陵区东、北、西三面群山环绕,形成一个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凹地;
●三是南方远处有案山和朝山,成为出入皇陵区的门户;
●四是溪河交汇,水源清长;
●五是土壤优良,宜于植被生长。
按照当时的理论,天寿山是一个聚气的理想场所。“气”,在古人心中是生发万事万物的根基,能够给子孙带来福禄的葬地,靠的是葬地内的生气。
尤其在廖均卿的笔下,天寿山俨然是一幅星宿图:
“……山如万马奔趋,水似黄龙踊跃;太微天马尊于银潢之南,少府紫微起于天河之北。”
长陵
这样的雄阔山水和天象结构透露出来的“生气”,岂能不令朱棣龙颜大悦。
明代后期名士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曾有一段描述:
“皇陵形胜,自其近而观之,前有凤凰山如朱雀,后有黄花镇如玄武,左莽山即青龙,右虎峪即白虎,且东西山口两大水会流于朝宁河,环抱如玉带三十余里,实为天造地设之区。”
浸润在古代文化中的天寿山,渗透着中国重意境美、重写意美的国家气质,这种审美倾向对日本等国的影响至今仍在延续,将皇帝葬在这种唯美的生态场中,是封建孝道的一种体现。
可以说,它不仅隐藏着颇具现代哲学意义的宇宙观和生命观,隐藏着人与环境和谐、平衡的终极追求,还隐藏着影响我们华夏文化数千年的儒家孝道思想。
当然,明成祖最终同意在此兴建陵墓,还有个更重大的意义和原因,那就是这里山势如屏,易守难攻,一旦驻军把守,既可护卫陵寝,又便于保卫京师。
如今的十三陵
以长陵为中心
神路自南端陵门直达长陵
在长达7千米的主神道上
建有石牌坊、大宮门、碑亭
华表、石像生、龙凤门等建筑
这些不仅是皇威的象征
而且也用以营造谒陵气氛
今天的“古迹探真”就到这里
我们下期再见
资料来源:明十三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01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8: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十三陵为什么在天寿山?
enpaikechina2022.06.29浏览24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qiqi111036
2022.06.30
满意答案
   明十三陵的地址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内的天寿山南麓。而明十三陵之所以坐落于此,要从明成祖朱棣说起。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就开始为自己选择修建陵墓的地方,因为他本人笃信风水,因此陵墓的选择可谓是一波几折, 历史 颇久。相传,当时朱棣选择了很多地方,最后因种种原因才选择了天寿山。据说当年朱棣手下的一位风水大师,最初提议将陵墓修建在一个叫屠家营的地方。但朱棣考虑到自己姓朱,而“朱”和“猪”同音,朱棣认为“猪”一旦进入屠宰场,除了被杀没有别的结果,所以朱棣马上否认了这个方案,后来又有人向朱棣提议,选在京西潭柘寺,说这里是千年古寺,必是一块风水宝地,朱棣起初也觉得潭柘寺这个地方不错,但当他亲自去潭柘寺查看一番后决定不在这里,因为他认为,潭柘寺虽然是千年古寺的所在地,但这里地形狭隘,山高谷深不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其后,又选择在怀柔的羊山脚下,按说“羊”和“猪”应该是相安无事的,可是偏偏在羊山附近有一处叫“狼儿峪”的村子,这“猪”天天水灾“狼”身边,岂不是早晚会出事。后来还有一处则是门头沟的“燕家台”,但因为“燕家”与皇帝去世意境的“晏驾”谐音,所以也被否定。
  
最后朱棣看上了昌平的黄土山这个地方,他在勘察黄土山时发现,这黄土山前面有座村子叫康家坟,西边是一片橡子林,东边是一条清澈的干水河。朱棣认为这里前有康,左有橡子,右有水,这可是我们朱家的风水宝地,于是就决定将陵墓修建于此,恰巧这一年又是朱棣的五十大寿那一年,所以又将黄土山改名为天寿山。
  
天寿山,原名黄土山。明成祖朱棣皇后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派风水先生四处勘察才选定的万年吉壤。

天寿山山势连绵,龙脉旺盛,陵墓面南而立,前有明堂,背靠山峰,上抖下缓,山川河流都符合风水师心中所向往的那种龙,砂,水,穴相配合的场景。根据风水术,天寿山是完美的风水宝地。

朱棣经常实地考察后决定天寿山为皇家陵墓,所以十三陵再天寿山是天时地利人和形成的。

做皇帝的都比常人聪明,天寿山前视野宽广,后有三台,有始祖宗山,祖宗山右左后有护山,后面祖山多山龙头相朝。好几条来龙相习护。此处老赵看果然是风水宝地,如有说的不对,请给我指点,13773875533
   
明十三陵是明朝皇陵,自明成祖开始,除明代宗外,历代明朝皇帝都葬在于此。那么为什么明朝皇陵要选在天寿山,这就和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有关。
   
  风水是中国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因为会涉及到自身死后能否给家族后人带来繁荣,所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非常看重风水。
  
天寿山究竟有什么样的优势被永乐皇帝看重,并将这里定位皇陵,我认为是以下几点原因。

一、天寿山自身的成型和气势。
  
天寿山位于昌平北部,距昌平城区约十二公里。它南边是盆地,东西两边守扼山口,上陡下缓,地势险要。
  
天寿山主峰三峰并峙,中峰海拔七百五十余米,山前河水环绕,视野开阔;它的主峰和支脉,就像人的两支手臂,静静环抱盆地,犹如巨人般的静静守护;山后群山巍峨,层层叠嶂,和太行山遥遥相连。
  
这样的山势和地理位置,对古人是最具有吸引力的。

二、风水大师的堪与指  引。
  
“陵寝以风水为重,萌护以树木为先”,阴阳五行观念和风水堪舆意识是中国古人朴素的行动指南。民间尚且如此,就更别说皇家了。
  
所以,在古人看来,皇陵之地就需要四面环山,要有四相守卫,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而天寿山的山川布局犹如天设地造,完全符合风水五行之说。
  
所以经过多次堪舆,明初著名风水术士廖均卿进献了《山图表章》,天寿山自然就成了永乐皇帝的钦定皇陵。
   
   三、永乐皇帝的心理因素。
  
天寿山因为山麓一带黄土深厚,在成为皇陵之前叫黄土山。
  
据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中记载“陵故为康家庄,长陵之东百余步有土一邱,康老葬焉。康老者,国出以前人也。文皇帝卜斯地而作山陵也,曰:安死者,人之同情也!勿命去。”这是顾炎武在清初考察十三陵时的记载,可信度较高。
   
  这位先朱棣一步安葬在天寿山的康姓老者,便是今天天寿山前十三陵镇皇泉寺村人,也就是当时的康家庄。
  
朱棣的这种强大包容的自信,在封建帝王中确实少见。而让康姓老者为朱姓皇帝守陵,不也意味着明朝万世永昌吗?
  
所以这种心理暗示,也许也是促使永乐大帝将皇陵定在天寿山的一个因素吧!
    当然十三陵定在天寿山,最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山水符合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民间如此,皇族更不例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01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8: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益阳薛氏族谱派语一首【天齐庙+无稽崖+】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14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天齐庙
[ 宋 ] 朱筠
原文
天下喻吭背,齐曰天之脐。泰山坡腹中,出母儿初啼。

长大作宗子,结蒂昆仑西。后来祠东岳,庙额天齐题。

郯故比琅邪,兹祀神则栖。何时崇碧霞,上玄生群黎。

又云古玄女,东救轩辕迷。灾厄叩头乞,乞子抟沙泥。

此皆道士说,奔走痴耄倪。几令岱宗公,旧次难攀跻。

燔柴则曰天,升中礼青圭。感生灵威仰,震帝出摄提。

经纬甚分明,汉学人贰携。他家反横八,陋语真无稽。

井谈不见天,谁为拨云翳。偶来窥庙门,碑颓半节低。

扪碑不卒读,去去我马嘶。

作者介绍

朱筠
处州青田人,字仲端。徽宗政和中,由上庠特奏名,除蕲春监。有《竹轩小集》。
查看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01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8: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齐庙 - 山东济南天齐庙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天齐庙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柳埠村东北端、凤凰山脚下的一个山崖上,崖高20余米,此庙高踞其上,坐北朝南。有青石台阶自崖下直通庙门,台阶108级,陡如泰山盘道。台阶之侧,有一曲径也可登临此庙。

  5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天齐庙

南北长
49米


总面积
1141.7平方米

东西宽
23.3米

目录
1基本简介
2外观建筑
3内部格局
4神话传说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天齐庙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柳埠村东北端、凤凰山脚下的一个山崖上,崖高20余米,此庙高踞其上,坐北朝南。有青石台阶自崖下直通庙门,台阶108级,陡如泰山盘道。台阶之侧,有一曲径也可登临此庙。

折叠编辑本段外观建筑
天齐庙南北长49米,东西宽23.3米,总面积1141.7平方米,建筑面积292.97平方米,另有庙地20亩,供僧人道人使用。据记载

该庙建于明朝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为硬山式砖木石结构,筒子瓦、小灰瓦覆顶,庙宇院墙乱石结构。登上石阶迎面山门1座,面阔3间,进深1间,山门左右门旁站立哼、哈二将把守,威风凛凛。进山门入院,东、西各设配殿,面阔5间,进深2间,券顶棚,12根大红立柱支撑出厦,供奉着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四大金刚、十殿阎君等塑像。正殿面阔3间,进深2间,4架大梁、16根大红立柱支撑殿堂,殿前为木雕隔扇。殿内三面墙上彩绘"小白龙告唐王"、"穆莲僧救母"典故壁画。殿堂正中是黄飞虎的坐像,两旁为崇黑虎和咤叱虎的站立塑像,供桌前各有两站班塑像。殿正中上方高悬一块"齐天大圣"金匾,整个殿堂雕絮画栋,金碧辉煌,显得十分威严圣洁。人们尊称黄飞虎为"天齐老爷"一直流传至今。"天齐老爷"是历代人们对杀富济贫、为百姓谋生存的人们的敬仰,高歌他们的功德,谓之"功高天地,与日月同辉"。黄飞虎坐像背面是尊倒坐观音像。整个庙宇有形态各异,造型逼真,如真人大小的造像113尊。庙宇几经修缮,最后一次距今约有70多年,只对正殿塑像进行修整。正殿脊檩书"皇清乾隆四十六年岁次辛丑桐月下浣谷旦重修,主持人王义民(领袖人看不清)"是记录了最后一次天齐庙大修。正殿的东西两侧各有配房1间,东边为铁铸塑像1尊,名曰"铁法神崔府君"。西配房墙外嵌石碑1块,上书"隆庆四年十月初六日建立,领袖张贵、董民。"

折叠编辑本段内部格局
庙内布局很有讲究,山门东南侧有一钟楼,内悬高约2米,直径l.5米的大钟一口。到每年的6月、12月,道士撞钟,平时撞的时间短、次数少,每年的除夕晚上,撞的时间最长,次数最多,128下。直到1958年冬以前的百十年里,当四乡发生火灾,夏季山洪暴发,道人都鸣此钟,以警世人救灾。钟楼北侧是"关爷庙"。内供3个同模样的塑像,大像泥塑,中小像木雕,是专门为"求雨"串街用的。山门前竖立旗2杆,高约10米分立石阶两侧,旗杆顶上有高2米,直径1.6米的大斗1个,斗上备有滑车,虽叫旗杆,但不挂旗,实为灯标。此灯用铁丝编织成1个大圆形,内放1个直径60公分的盅,倒上棉油点燃,启用滑车送上,夜间为行人指路,多为六、腊月点燃。

折叠编辑本段神话传说
天齐庙的建造,许多神话广为流传,但不论哪朝哪代,人们对那些为民造福的大功者,象对天一样尊重和供奉,视他们为惩治邪恶的偶像;极仇恨对人们作恶犯罪者,认为这些人理应"油锅炸、铁锯拉、石磨研、大卸八块"得报应、受惩罚,这在壁画"穆莲僧救母"中表现得淋漓至尽。当然故事旧故事,凡为民谋利者,理应受颂扬,作恶犯罪理应严惩,这是盘古开天以来天经地义的事。天齐庙的建造,几百年来是人们歌功颂德、惩恶扬善活动的集中场所。

盛期的天齐庙,院内顶角有3搂多粗的大柏树4棵,整个院落古树参天,绿树成荫。道人讲经说道,信男信女你来我往,钟声阵阵,磬声悠扬,香火缭绕。站在天齐庙上视野四方,三川四峪美不胜收,美丽富饶的柳埠大地尽收眼底,玉符河从天齐庙左侧山崖下流过,与锦云川汇合。丰乐泉涓涓小溪,泉水甘甜,清澈透底,常流不断,从庙拾级而下,柳树成荫,鸟语花香,老人溪旁说天道地,谈古论今,妇孺浣衣戏水,鹅鸭水中游,鱼虾溪底生。村里商贾往来如穿梭,店铺林立,好不繁华。柳埠历来是城南有名的商贸集散之地,至今不衰。庙前约百米处,有一大戏台,高约3米,长宽约10米,是为天齐庙会专修的。天齐庙会范围很广,济南府、泰安城、莱芜、章丘,南到河南北至河北的一些地区都来。每年古历的三月廿日"打教",是庙会的前奏,扎大彩棚,道士念经,轰轰烈烈。这期间,四峪八乡首领聚集一齐抓阄唱戏,谁抓到阄,谁就组织庙会期间的唱戏。四月初二到四月初七,会期5天,庙会期间,僧道极度繁忙,钟声、磬声彻夜不断,石街、盘道人员川流不息。庙会戏班必须先拜庙后唱戏。从早到晚好不热闹。有趣的是,看戏的人们,男女必须分开,男的一边,女的一边,就是夫妻也不能在一起,是男女授受不亲的表现,还是何种缘故,没有人能说得清。

天齐庙历经苍桑、战乱及10年"文革",原

来的境况已成过去。1984年,天齐庙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01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8: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寿山,寿与天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01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8: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宋嗣荣王

南宋临安最后的时光:乞和不成,南逃不肯,谢太后最终选择了投降 2021-09-15 09:00

公元1276年正月,蒙古军完成了对临安城的包围部署。此时的临安城里,文天祥和张世杰商议,认为临安内外还有好几万勤王的兵马,北部的两淮地区还有南宋守军在坚守。如果淮东出兵对蒙古军队的后路展开攻击,三宫(太皇太后、太后、皇帝)暂时逃离临安,他们二人集中临安的所有武装力量,背城一战,也许能够取得胜利,那样的话,局势或许还有转机。文、张二人联合向朝廷提出了这项建议。内心里,就连他们俩人也对这个理想色彩浓厚的计划不抱希望。
内外交困的谢道清,在泰山压顶般的军事威胁面前,早已丧失了决战的勇气,否决了文、张二人的计划。她和陈宜中商定,向元朝议和乞降,希望能够保留南宋国祚。
十二月初,将作监柳岳作为正式的乞和使者,前往伯颜的蒙古大营。柳岳能对伯颜开出的和谈条件非常有限,只能表示“年年进奉,每岁修好”。但柳岳采取的姿态是超低的,垂泪哭泣,几乎是哀求伯颜退军、保全南宋的残破河山。
此时的伯颜深入南宋上千里,对南宋的虚实了如指掌,灭宋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他自然没有同意柳岳谦卑的乞降,反而声色俱厉地说出一番道理来:“之前我朝天子(指忽必烈)登基之初,遣使奉国书来南宋修好,结果使者被你们这样的无赖国家关押了十六年,所以朝廷派我来兴师问罪。如果你们要我军停师不进,除非你们像当年吴越的钱王一样,纳土归降。你们宋朝的天下是从小儿的手里抢过来的(指赵匡胤篡夺后周恭帝柴宗训的皇位),今天也要失在小儿之手(指南宋皇帝赵显)。这是天意,不必多言。”
柳岳乞和不成,谢道清加派宗正少卿陆秀夫等人去求降。这一回,谢道清同意在细节上退步,可以向忽必烈称侄,甚至是侄孙;每年向元朝缴纳粮食和绢帛各25万。伯颜仍然拒绝了南宋的求降。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在最后的朝会上,陈宜中明确地向谢道清提出迁都南逃,逃命要紧的计划。谢道清犹豫再三,就是不答应放弃临安逃命。结果陈宜中一屁股坐在朝堂上痛哭哀求,说不逃就没命了。谢道清现在能够倚重的也只有陈宜中了,最后只好勉强同意。陈宜中马上告别谢道清,仓皇出去准备去了。谢道清也在后宫忙碌起来,很快,一切逃跑准备都完成了,却迟迟不见陈宜中带人来接应。原来陈宜中在慌乱之中出了差错,忘记告诉宫中具体的逃跑时间了。后宫是准备好了,但是陈宜中和外朝约定的时间还没到呢。谢道清从早上苦等到晚上,始终没有见到陈宜中的人影。她本来就不愿意逃离临安,现在干脆摘下簪珥,摔在地上,大怒道:“吾初不欲迁,而大臣数以为请,难道是嫌我老太婆好欺负吗? ”之后谢道清坚决反对迁都,即使陈宜中进宫再三请罪,也没能使她回心转意。逃跑一事只好作罢。
乞和不成,逃跑不成,临安周边各军营的守军都已经溃散了,南宋朝廷能够做的就只有投降一条路了。
谢道清派出监察御史去见伯颜,奉表称臣,同时试探一下能否再缓些时日。这里还发生了一件小插曲。谢道清等人为了和伯颜等蒙古权贵拉关系,为日后着想,几乎发动了一切沟通渠道。所谓病急乱投医,他们不仅联络吕文焕等降将,希望能在蒙古人面前说说南宋的好话,而且找了许多“能人”。有一个人告诉朝廷说,有个叫赵孟桂的女人被伯颜看上了,和伯颜勾搭成奸,在蒙古权贵身边都能说上话。谢道清马上找到这个人,托他捎给赵孟桂许多珍宝,请求帮自己多多美言。那人很快就回来了,说赵孟桂答应了。谢道清很高兴,不仅赏赐了中间人,还专门给赵孟桂颁发了嘉奖诏书。
南宋灭亡后,有人找到这个所谓的赵孟桂,询问当年南宋与元朝乞降的内幕。赵孟桂说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也没有得到过南宋朝廷的什么珍宝和诏书。人们这才明白,谢道清这个老太婆被“江湖骗子”吃了一回白食。可叹的是,赵孟桂和这件事情还被明明白白地记录在了《宋史》之中。
伯颜最终同意与南宋在长安镇(今浙江海宁西)议降。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十二日,伯颜大军到达长安镇,与董文炳的部队会师。但是南宋失约,并没有派人来议降。
南宋为什么没有把握这一次机会呢?因为谢道清君臣对“议降”一事还没有下定决心,直到十八日的晚上还在官衙召开最后的商议会议。当时,元朝派大臣孟祺列席了会议,一再催促南宋君臣赶紧投降。最后,南宋君臣同意无条件投降。
随后,南宋以赵显的名义派监察御史杨应奎向伯颜送上传国玉玺和降表。赵显的降表是这么写的:“宋国主臣显,谨百拜奉表言,臣眇然幼冲,遭家多难,权奸似道背盟误国,至勤兴师问罪。臣非不能迁避,以求苟全,今天命有归,臣将焉往。谨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二广、两淮、四川见存州郡,悉上圣朝,为宗社生灵祈哀请命。伏望圣慈垂念,不忍臣三百余年宗社遽至陨绝,曲赐存全,则赵氏子孙,世世有赖,不敢弭忘。”在这个降表中,南宋自动削去帝号,改称“国主”,承认自己错了,不应该违背天命,与元朝为敌;向元朝投降,同时命令残余的南宋地方政权也向元朝投降;希望忽必烈能够保全南宋的皇室。
伯颜接受了降表,提出要南宋派宰相来营中商议投降和交接的细节。陈宜中一听说要自己去蒙古军营,担心有生命危险,连夜逃回温州老家。张世杰、刘师勇等抵抗将领听到朝廷投降的消息,赶紧率领各自的军队逃离临安。
谢道清只好擢升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军事,与左丞相吴坚一起去找伯颜。
文天祥这才算真正登陆上政治核心舞台,只是可惜是在南宋灭亡前期。
在蒙古军营中,文天祥与伯颜据理力争,全力维护南宋的尊严。当看到吕文焕、范文虎、程鹏飞等降将端坐在受降一方时,文天祥拍案而起,怒斥这群降将。他在刀枪林立中斥骂吕文焕等人是"罪魁"、"乱贼",吟诵诗句"枭獐何堪共勤酬,衣冠涂炭可胜羞",指责他们厚颜无耻,卖国求荣。
伯颜称赞文天祥说:“文丞相心直口快,是个真男子。”文天祥的言行甚至激起了性格直爽的蒙古将领的赞同。元将唆都就说:“丞相骂吕家骂得好。”
左丞相吴坚却被文天祥的大胆吓得浑身颤抖,担心连累自己。谁知,最后伯颜非常客气地将吴坚送回临安,却将文天祥扣留在军中。
二月初五(公历1276年2月21日)伯颜派遣董文炳、吕文焕、范文虎入临安安抚百姓,禁止杀掠,封闭仓库。六天后,忽必烈的《归附安民诏》在临安公布。元朝开始收缴南宋的衮冕、圭璧、仪仗、图籍以及大批财宝、器物,陆续运往大都。伯颜亲自入临安城安置南宋皇室人员,资格最老的荣王赵与芮当面投降。宋恭帝赵显、皇太后全氏以及其它朝官、宫廷人员都被监护起程北上。太皇太后谢道清因为年老有病,暂留临安,随后也被押解到元大都。
立国150年的南宋、统治达300年之久的赵宋王朝在法律上宣告灭亡了。

福王赵与芮:从县尉儿子,到皇帝本生父,最后陪同孙子亡国
[color=var(--GBK03A)]猴格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4A)]喜欢中国古代史的懒星人。gzh:蛮大人说历史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要问历史上有多少父亲活着见到儿子称帝,自己却不是皇帝、也不是太上皇的人,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清光绪帝载湉(tián)的本生父——醇贤亲王奕譞(xuān)。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活着的本生父一共有八例,除了北魏元亶(dǎn)、元善见父子外,其余七例都是因为儿子过继给皇帝做嗣子,才出现“子君父臣”的现象。
在“子君父臣”之外,还存在“孙君祖臣”的现象,就是祖父活着见到孙子称帝。
这种情况首先被想起来的就是周世宗郭荣的本生父柴守礼,他活着看到亲儿子郭荣、亲孙子郭宗训分别做了皇帝,又看到孙子亡国。
除了柴守礼外,还有一个人和他一样,不但是皇帝本生父,还是皇帝本生祖父,也是亲眼看着亲儿子、亲孙子当皇帝,又陪着孙子亡国。
那么,这位和郭周柴守礼经历相似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南宋福王、大元平原郡公——赵与芮(ruì)。


01,县尉儿子、保长外孙
南宋福王、大元平原郡公赵与芮(1208-1287),字仲亨,是南宋荣文恭王赵希瓐(lú)和慈宪夫人全氏的次子,宋理宗赵昀(yún)的胞弟,宋度宗赵禥(qí)的本生亲父,宋末三幼帝的本生亲祖父。
赵与芮生于嘉定元年(1208)八月初十,比哥哥理宗赵与莒(jǔ)小四岁。关于他的生年和表字,史书都没有记载,但可以根据其他资料大致推测。
据吴莱(lái)《渊颖(yǐng)集》中的《宋度宗御书福王庆寿宫扇》诗:
汉家诸侯奉大统,会稽故邸(dǐ)王封重。
岁周甲子寿筵(yán)开,宾客满堂宫扇来。
可知,赵与芮在六十甲子生辰时,从嗣荣王晋封为福王,亲儿子度宗赵禥亲手书写宫扇为他庆寿。
按《宋史·度宗本纪》记载,赵与芮晋封福王是在咸淳三年(1267)八月乙丑(初十)。据此可知,咸淳三年八月初十,正是赵与芮六十岁寿诞,以此倒推,他当生于嘉定元年(1208)八月初十。
再从赵与芮幕僚门客吴文英的《水龙吟·寿嗣荣王》一词中“讯槎(chá,浮槎)”、“秋远”可知,他的生辰就是在八月。
据晋人张华的《博物志》卷十记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zhǔ)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因此,讯槎(浮槎)也可以代指八月。
而吴文英另有一首《宴清都·饯(jiàn)嗣荣王仲亨还京》,从标题可知,嗣荣王赵与芮的表字,就是仲亨,因为整个宋朝只有赵与芮一个嗣荣王。


赵与芮虽然是官家的同宗,但到他爹赵希瓐时,就已经沦为平民,不能享受宗室待遇,赵希瓐通过个人努力,成为大宋的县级公务员——县尉,赵与芮哥俩也算是县级小衙内之一。
不幸的是,赵与芮的父亲赵希瓐盛年早亡,小哥俩童年失怙(hù),日子一下子变得艰难起来,就跟随寡母在外公全保长大节家寄居。
全大节有两个儿子四个闺女,带着孤儿回娘家的全夫人正是他的长女,全大节对丧夫的女儿和丧父的外孙很是疼爱,所以,赵与莒、赵与芮兄弟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在外祖父家健康成长。
嘉定十四年(1221)九月初二,赵与芮的胞兄赵与莒(赵贵诚、赵昀),在机缘巧合之下,被宁宗皇帝立为沂(yí)靖惠王赵柄的嗣子,赵与芮的社会地位也随着哥哥得到提升。
同年十月二十六,14岁的赵与芮被授为从九品的迪功郎,好歹有个官身。
哥哥从一个平民小子,被选上去做沂王嗣子,都已经是一步登天了,但谁也没想到,因为朝廷大佬的私心,赵与芮的哥哥赵贵诚居然还能李代桃僵的取代正牌皇子,成为大宋朝的皇帝。


02,皇帝的胞弟与族弟
嘉定十七年(1224)闰八月初三,沂王嗣子、成国公赵贵诚,被权相史弥远拥立为皇帝,是为宋理宗。
17岁的赵与芮摇身一变,就成了当朝皇帝的胞弟。当然,虽然赵与芮在血缘上是宋理宗的胞弟,但因为理宗先过继给沂王,后被宁宗杨皇后截胡,又成为宁宗嗣子,因此,在宗法上,赵与芮只是理宗的族弟,而非胞弟。
理宗即位同年九月,在已经荣升为皇太后的杨皇后的授意下,参考孝宗尊崇本生父秀王的例子,追封理宗本生父赵希瓐为荣王,本生母全氏为国夫人,而身为赵希瓐次子的赵与芮,成为荣王府的顶梁柱,奉荣王嗣。
等理宗熬死嗣母杨太后和权相史弥远,掌握实权后,赵与芮这才得到飞黄腾达的机会。
嘉熙元年(1237)四月十一,20岁的赵与芮为武康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奉朝请,进封开国子。


就在这一年,已经被官方堂而皇之称为“皇弟”的赵与芮结婚,迎娶承议郎、浙东提举李仁本的长女为妻,度宗赵禥的生母黄定喜,就是李夫人的陪嫁丫头,随着李夫人嫁进荣邸。
淳祐元年(1241)四月十九,理宗诏封胞弟赵与芮为开府仪同三司、万寿观使、嗣荣王。五年(1245)十二月十八,加授少保。
宝佑元年(1253)三月初十,因为儿子赵孟啟(qǐ)被立为皇子,嗣荣王赵与芮又被授少师,加食邑七百户。
宝佑四年(1256)三月十一,赵与芮为太傅。
宝佑六年(1258)五月十七,赵与芮判大宗正事。
景定元年(1260),因为过继给胞兄理宗做儿子的赵孟啟,被册立为皇太子,身为本生父的嗣荣王赵与芮,又被追赠三代,祖父、曾祖、高祖都被追封为大国亲王,其妻子都追封两国夫人。
总之,在理宗掌握实权后,身为他亲弟弟的赵与芮,其政治地位一直在步步高升,逐渐成为天水朝廷宗室中的重要人物。


03,从皇帝本生父到皇帝本生祖父
景定五年(1264)十月二十六,宋理宗赵昀驾崩,他的嗣子、皇太子赵禥即皇帝位,即宋度宗。身为新皇帝本生父的嗣荣王赵与芮被加封武康、宁江军节度使,依前太师、判宗正事。
随即在咸淳三年(1267)八月初十,赵与芮60甲子生辰时,朝廷参考先例,进封赵与芮为福王,主荣王祀事,度宗称之为皇叔,赐诏书不名。
据《癸辛杂识》记载,赵与芮拜封福王之时,使臣奉圣命押送仪物去绍兴荣邸,但却把福王的诰命,以及新铸造的福王之印给忘带了,知道的人都以为不祥,觉得这有点不吉利,哪里有封爵授官却把印信忘掉没带的呢?


咸淳五年(1269)九月二十三,度宗赵禥给嗣母谢太后加上尊号册宝,同时给本生父太师、判大宗正事、福王、主荣王祀事赵与芮,加食邑一千户。
咸淳十年(1274)七月初九,宋度宗驾崩,其嫡子赵顯(xiǎn)即皇帝位,是为恭帝,由理宗谢皇后临朝称制。赵与芮也从皇帝的本生父,变成皇帝的本生祖父。
德祐元年(1275)四月十四,朝廷以福王赵与芮为武康、宁江军节度使、判绍兴府。
同年十一月二十,追赠宁宗赵扩的嗣子济王、太师、尚书令赵竑(hóng)为镇王,谥号昭肃,让福王赵与芮主持为他择后奉祀。从这件事看,赵与芮依旧是天水朝廷倚重的宗室之长。


04,陪着孙子当亡国奴
随着大元兵的南下,节节败退的南宋朝廷,在德祐二年(1276,元至元十三年)正月初一,向元军乞和,求称侄纳贡,但元军统帅伯颜并不允许,又改称侄孙,伯颜仍不允。
太皇太后谢道清眼看大势已去,正月十七,升恭帝的兄弟吉王赵昰(shì)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抚大使,信王赵昺(bǐng)为广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事。
正月十八,大元兵到皋(gāo)亭山,谢道清遣监察御史杨应奎向元军奉上传国玺投降,元军统帅伯颜受降。
二月初五,大元使者进入临安府,封府库,收史馆、礼寺图书及百司符印、告敕,南宋朝廷宣告灭亡。
二月十一,伯颜遣原宋内侍王埜(yě)入宫,收缴宋廷的衮冕(gǔn miǎn)、圭(guī)璧、符玺及宫中图籍、宝玩、账册、仪仗等物。
可能有人提醒伯颜注意福王赵与芮的身份,他可是小皇帝的亲祖父,于是伯颜就传召赵与芮去元军大营。


二月十七,已经69岁的赵与芮给伯颜写信,言辞恳切地说自己年迈不能成行。伯颜客气但却不容置疑地回复说:你们既然归降,南北就是一家人,大王不要有什么疑虑,速速前来共商大事。
二月二十四,元世祖忽必烈命囊加歹传旨,指示伯颜带宋朝君臣入京觐见,以免他们和南宋的残余势力重新联系。
三月初二,伯颜亲入临安,布置北上事宜。
三月初九,面对伯颜派来迎接的使者,福王赵与芮只好前往元军大营。
三月初十,伯颜先行离开临安。
三月十二日,阿塔海、阿剌罕、董文炳、张惠等人带兵入宫,宣读忽必烈的诏令“免系颈牵羊”之礼,全太后、恭帝赵顯母子为之感激涕零,连夜就被元军带出城。
除了太皇太后谢道清生病暂留大内,跟随恭帝母子北上的,头一个就是福王赵与芮,还有他的妾室、度宗生母隆国夫人黄定喜,以及度宗妃嫔宫人、朝廷大臣等数千人。
正当赵昰、赵昺兄弟流亡在外垂死挣扎时,赵与芮带着儿媳妇全太后、孙子恭帝赵顯,一大家子呜呜泱泱、戚戚惶惶、凄凄惨惨的缓缓北去。
五月初一来到大都,初二觐见元世祖忽必烈,恭帝赵顯被降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瀛国公。


05,苟且偷生得以善终
年过花甲还遭遇亡国的赵与芮,知道老赵家这一大堆太显眼了,为了保全一家子安生,他散尽手中重宝,分别送给元廷显贵,以此换来平安。从他的举动也可以知道,元朝并没有剥夺他的私人财物。
至元十五年(1278)正月二十四,忽必烈授赵与芮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大司农、平原郡公。还专门下诏,把赵与芮在临安和绍兴的私财,都交还给他。
南宋的流亡朝廷也并没有坚持多久,就于祥兴二年(1279)二月初六,赵昺跳海殉国结束宋元战事,南宋就此彻底灭亡。
再没有了期盼的赵与芮,只能和孙子赵顯呆在大都安分守己的生活,但平静的生活,并没有过多久就再生波澜。
至元十九年(1282)冬天,大都谣言频生,有和尚说土星犯帝座,还有人自称宋主,扬言要劫狱,营救身陷囹圄(líng yǔ)的宋丞相文天祥。
为了平息谣言,十二月初九,忽必烈召中书省议事,省臣建议把赵与芮、赵顯以及赵与票,都迁徙到上都去。忽必烈认为赵与芮已经年迈,不适合长途奔波,就开恩让他留在大都,其他人等,皆迁徙上都。
随即,忽必烈公开处死文天祥,而12岁的赵顯,也被迫离开母亲全太后和祖父赵与芮,迁徙上都。全太后在儿子离开后就去正智寺出家,后来死在那里。


至元二十年(1283),被降为寿春郡夫人的宋太皇太后谢道清死在大都,享年74岁。
大概在至元二十四年(1287)初,平原郡公赵与芮也死在大都,享年80岁。
他昔日的门客汪元量,还深情地为他写了《平原郡公赵福王挽章》:
大王无起日,草木尽伤悲。
生在太平世,死当离乱时。
南冠流远路,北面幸全尸。
旧客行霜霰,呼天泪湿麾。
同年二月二十七,忽必烈诏赵与芮的小儿子赵孟桂袭封平原郡公。
他那个被迁徙上都的孙子恭帝赵顯,在次年(1288)十月,又被迁徙到吐蕃,辗转万里之遥前往卫藏学佛,后来在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四月,因卷入教派之争中被赐死,享年53岁。


06,赵与芮的妻妾子女
赵与芮共有两妻一妾在史书有载,原配妻子是承议郎、浙东提举李仁本的长女,这位李夫人大概是在嘉熙元年(1237)嫁进荣邸的。
据《癸辛杂识》记载,赵与芮这位李夫人,和他娘慈宪夫人全氏一样,出生时有吉兆,全氏出生时有两角大蛇在门外出现,李夫人出生时则有大雷雨,还有条龙窜到她娘的卧室,然后李夫人就出生了,挺玄幻的哈!
李夫人的胞妹硕(shuò)人李氏,则嫁给宋太祖十世孙、也是孝宗亲兄崇王赵伯圭孙子赵希永的嗣子、迪功郎、新饶州司户参军赵与訔(yín)。赵与訔有一个庶子,就是大名鼎鼎的书画家赵孟頫(fǔ)。


所以,赵与芮和赵与訔不仅是同宗兄弟,还是连襟,赵与訔是宋度宗赵禥的姨夫,同样,赵与芮也是赵孟頫的姨夫,正是有这层关系,咸淳元年(1265)三月二十三,赵与訔薨,度宗还为之“震悼”。
童年丧父的赵与芮在新婚没几年,就又遭遇丧妻之痛,大概在嘉熙三年(1239),嫁过来还没满三年的新妇李夫人去世,被赠郡夫人,谥号柔懿。
从李夫人的遭遇可知,出生有吉兆也不能延年益寿哦!
大概就在李夫人去世的同一年,已经23岁还没有子嗣的赵与芮就再娶,迎娶继室妻子钱氏。


钱夫人新婚不久就有了身孕,同时有孕的,还有原配李夫人的陪嫁丫头黄定喜。
据说黄定喜确诊怀孕之前,荣王府上至慈宪全夫人,中至嗣荣王钱夫人,下至卑贱妾室黄定喜,都有做吉兆梦,这让钱夫人无可避免的生出嫉妒之心。
从史料的记载看,钱夫人是个狠心的人,卑贱的妾室居然与她一起怀孕,还有吉兆,这一切都让她很是愤慨。
于是,尽管赵家子嗣艰难无比,钱夫人仍然对丫头黄定喜下手,逼她服用堕胎药,免得生出儿子威胁到自己的孩子。
但神奇的是,黄定喜并没有流产,胎儿依旧顽强的生存,或许是钱夫人不小心买到假货了?
总之,在嘉熙四年(1240)四月初八,钱夫人生育嫡长子,开心的赵与芮给儿子取名赵祐孙,但很不幸,赵祐孙随即不育,意思就是生下来就夭折了。赵与芮和钱夫人空欢喜一场。


但就在赵祐孙夭折的那天晚上,黄定喜就进入临产状态,据说她的室内充满了红色的光芒,随即在次日四月初九,生下一个手脚都是软哒哒的男孩,这显然是服用打胎药的后遗症。
尽管新生儿看起来都不健康的样子,但好歹也是添丁了,赵与芮给小儿子起名赵德,即宋度宗。
后来有好事之人总结,赵与芮给俩儿子起的名字合起来,刚好是他孙子恭帝赵顯的年号——德祐,这种巧合,真是从里到外都散发着不吉利。


或许是为了安抚钱夫人,同年十一月十七,钱氏就被封为安康郡夫人。
而身为嗣荣王唯一子嗣的赵德,一直到7岁才会说话,看着智商都不高的样子,尽管如此,也是理宗皇帝和赵与芮亲哥俩唯一成活的男丁。
淳祐六年(1246)十月初四,理宗亲自给小侄子赵德赐名赵孟啟,授贵州刺史。
淳祐七年(1247)正月初一,赵孟啟被授宜州观察使,在荣王邸学习。
淳祐九年(1249)正月初二,赵孟啟被授庆元军节度使,封益国公。
淳祐十一年 (1251)正月初一,赵孟啟改赐名赵孜(zī),进封建安郡王。
宝佑元年(1253)正月初一,儿子都夭折的理宗皇帝下诏,立亲侄子、太祖十一世孙、嗣荣王赵与芮之子、建安郡王赵孜为皇子,改赐名赵祺(赵禥)。正月初四,授崇庆军节度使,进封永嘉郡王。
从此,赵禥就不再是赵与芮的儿子了,而是侄子了。他自己还得努力耕耘生儿子,唉,真是太难了。


宝佑二年(1254)十月初四,皇子赵祺进封忠王,十一月初三,加元服,赐字邦寿。
宝佑五年(1257)十月十九,赵祺被授镇南、遂安军节度使。
景定元年(1260)六月初六,赵祺被立为皇太子,赐字长源。七月初一入东宫,十七日行册礼,二十一日侍立听政。
景定五年(1264)十月二十六,理宗赵昀驾崩,太子赵禥即位,是为宋度宗。
咸淳三年(1267)八月初十,度宗进封本生父赵与芮为福王时,也封亲娘、昔日的陪嫁通房丫头黄定喜为隆国育圣夫人。
赵与芮的嫡妻钱氏,并没有得到度宗的尊崇,不知道她是直接升为福王夫人,还是已经死了。
因为儿子被大哥截胡,赵与芮继续努力生子,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又和黄定喜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赵孟桂。
朋友武萧刘怀疑赵孟桂不是赵与芮亲生的,而是过继的嗣子,猴格则是倾向赵孟桂是亲生的。
因为,史书一直没有赵与芮选择嗣子的记载,其他不管是沂王赵柄,景献太子赵询,还是济王赵竑,都有择立嗣子的记载。
赵与芮身为皇帝本生父、本生祖父,如果没亲儿子,是不可能不择立嗣子的,如果他需要择立嗣子,史书绝不会吝啬记那一笔,所以,赵孟桂大概率是赵与芮的亲儿子,是在度宗过继后才出生的。


从《癸辛杂识·续集上·福王婚启》记载的——入元后降封平原郡公的赵与芮,给小儿子赵孟桂迎娶外家全氏女——可知,赵孟桂大约是在至元十五年(1278)以后,与全竹斋之女结婚,就算是20岁结婚,倒推大概就是生于景定元年。
这一年,他哥哥赵禥都20岁,已经被立为皇太子,即便赵孟桂智商再高,一个奶娃娃也撼动不了成年人的地位,所以,不用质疑他不是赵与芮的亲儿子。
赵与芮除了赵祐孙、赵禥、赵孟桂三个儿子外,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汪维崇。
汪维崇,又名继宗,字贤甫,是歙人,大概生于淳祐年间(1241-1252),和度宗差不多同龄。
他是一个很有志向的人,一直都有恢复中原之志,因此很受福王赵与芮的赏识,就把闺女许配给他,授承节郎。宋朝灭亡时,汪维崇认为自己深受国恩,不立即殉国就无颜见祖宗于地下,遂绝食死,是个蛮有气节的人。


07,猴格说
郭周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五,小皇帝郭宗训的本生亲祖父、致仕太子太保柴守礼,在洛阳遥望汴京,眼睁睁看着亲儿子周世宗郭荣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取代亲孙子称帝。
在建国立号后,赵匡胤奉昔日主君周帝郭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宫;而一向嚣张跋扈的皇帝本生父、本生祖父柴守礼,也再没往日的气焰,苟且的又活了七年,在宋太祖乾德五年(967)九月二十卒,享年72岁。
赵匡胤背叛恩主、自欺其君,靠欺负孤儿寡母篡夺江山,谁也没想到,三百余年后,他赵家的孤儿寡母也被人欺。
三百多年前,身为亲祖父的柴守礼看着亲孙子亡国;三百多年后,同样身为亲祖父的赵与芮陪同亲孙子当了亡国奴。
这···这···这,也实在是太巧合了,或许真的是冥冥之中有天意?所以元军统帅伯颜讽刺说:钱氏纳土,李氏出降,都是你们赵家定的规矩,你们赵官家得天下于小儿,今天也失天下于小儿,天道如此,何须多言?
咳咳咳!周、宋、元之演变,真可谓是天道好轮回,且看苍天饶过谁啊!
最后用北方大儒刘因的《书事诗》结尾:
卧榻而今又属谁?江南回首见旌旗。
路人遥指降王道:好似周家七岁儿。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图表系猴格自制。
参考资料:陶渊旻《宋故万一直阁李君圹志》考、孙虹 朱鸿翠《吴梦窗晚年与嗣荣王赵与芮交游考论》、《后村先生大全集》、《鲒埼亭集》、《齐东野语》、《宋季三朝政要》、《钱塘遗事》、《宋人轶事汇编》、《癸辛杂识》、《宋史》、《元史》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有喜欢辽夏金元以及宗庙迁祧、后宫八卦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2-08-23 17:13
南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01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9: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坐上珠玑昭日月
北斗七星名称和含义 书蠹之家315 2018-04-02   |  180459阅读  |  50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北斗七星是:一天枢、二天璇、三天玑、四天权、五玉衡、六开阳、七摇光。古人认为北斗七星各有所指,《晋书天文志》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衡为音,开阳为律,瑶光为星。
    道教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宫,即: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璇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天权宫文曲星君、玉衡宫廉贞星君、开阳宫武曲星君、摇光宫破军星君。


  《黄老经》曰:北斗第一天枢星,则阳明星之魂 神也;第二天璇星,则阴精星之魂神也;第三天机星,则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权星,则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则丹元星之魄灵也;第六闿阳星,则北极星之魄灵也;第七摇光星,则天关星之魂大明也。”
一——天枢/殇
  “贪狼星”古书称之为“杀星”与“桃花星”。“杀”与七杀的性质相同,代表杀气很强,个性冲动。“桃花”代表人缘。在十四主星中,贪狼最为多才多艺,个性也最多变。
    贪狼,北斗第一星      天文名称:天枢
     优点:多才多艺,灵敏机巧,善于交际,学习力强,足智多谋,野心十足,生活多姿多彩,常得异性助力。
     缺点:贪多务得,不喜深入,任性倔强,……
     代表人物:妲己,纣王诸侯苏护之女,相传为九天玄女派下的狐狸精附身,用以蛊惑纣王,助纣为虐。
     贪狼星:其实整个封神榜的灵魂人物是妲己,这位倾国倾城的大祸害。话说妲己原是九天玄女座下一只狐狸精,九天玄女为灭商纣便派她下凡附身于诸侯苏护之女的身上,因苏护之女本就有倾国美色再加上狐狸精媚力,立刻被好色纣王召入后宫,日夜迷惑纣王以行主子交代任务,灭商纣。但狐狸就是狐狸却藉机伤害无辜,如贾夫人、姜太后等都非九天玄女原意。而商纣灭亡,妲己就擒,姜子牙将她处以极刑,太白金星以其灭纣有功,封妲己为欲望之神,领于贪狼星。

二——天璇
     巨门星古来称为“暗星”,在阴性星群里地位很特别,个性耿直,直言不讳。
      巨门,北斗第二星    天文名称:天璇
     优点:心思细密,耿直明快,专心一意,理解力强,中规中矩,直来直往。
     缺点:恃才傲物,多疑善变,刀子嘴,豆腐心,难得助力,不易服人。
     代表人物:马千金,姜子牙之妻,口才犀利好生是非。因婚后见姜子牙诸事不顺,卖扇就下雨,卖伞则天晴,与姜子牙离婚。
     巨门星的由来:姜子牙娶妻马千金,直到离婚后才遇文王而封相吗!!这位马千金只能用泼妇骂街来形容,每天碎碎念,破口大骂,而马千金不知自己带衰害了姜子牙,最后还把姜先生离掉,结果,姜子牙离开这位衰妻而成了一国之相,咽不下这口气的马千金后悔之馀,自缢而死,太白金星反正天庭缺神,就领她到巨门星驻守,这星入口有一高大门户而得名。
三——天玑/潇潇
     禄存,北斗第三星     天文名称:天玑
     特性:从禄存这个名字看来,是和金钱有关的。




四——天权
     文曲是聪明才智的象征,偏重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方面的才艺研讨,较属于生活情趣的感性内涵充实。尔今民风大开,学术多元化,昌曲皆更有机会展现其才智。
     文曲,北斗第四星     天文名称:天权
     特性:守身命,作科第之客,桃花浪暖,一跃龙门。文曲因所喜爱的学术较为感唯,俊雅磊落、口才便佞是文曲的特性。
    专长:文曲对怡情养性方面的学术,较有用心投入的意愿和兴趣,所吸收储存的学术博而杂,但却能适时释出为用,尤其在庙旺的宫位且有强旺的主星群坐守时,其专长更能有效的发挥。
五——玉衡
  “廉贞星”古书称之为“杀星”与“囚星”。“杀”与七杀的性质相同,代表个性冲动;“囚”字代表傲气,不顾低头,常常划地自限,一意孤行。在十四颗主星之中,最为高傲,个性也最为暴烈。
    廉贞,北斗第五星     天文名称:玉衡
    优点:负责尽职,见识不凡,思想新颖,是非分明,敢作敢当,积极进取。
    缺点:心高气傲,情绪多变,自视过高,一意孤行,锋芒太露,逞强好胜,要求过严,心狂性暴。
    代表人物:费仲,纣王佞臣
    兼贞的降世:在纣王身边虽忠臣不乏,但一国之败常小人一二足以,纣王任其玩弄朝政,最后商亡,被处斩首,因为平衡天上各职之神,费仲被领为邪恶之星,职歪曲、诡辩、恶性。
六——开阳
    武曲是领导型中的第三颗星,举手投足之间,少了紫微、天府的帝王之气,却又比天相沉稳。眼神坚定慈和,声调有力,动作敏捷,活动力强,凡事操心,重视秩序整洁,举止沉稳威严。
    武曲,北斗第六星
    天文名称:开阳
     优点:刚毅果决,自立自强,吃苦耐劳,勇于任事,不畏挫折,负责尽职。
     缺点:孤僻自怜,倔强固执,待人欠缺圆通,处事略嫌严苛,自我要求过高,权利欲望太大。
    代表人物:周武王,姬发,文王之子。纣王无道,败纣王于牧野,武王得天下即帝位勤政爱民经世济国。
     武曲星的出世-周武王,周武王即位后,励精图治,使国家安乐百姓富庶,是一位经世治国的明君,并将纣王这位暴君赶下台,所以他不只使国家富裕且武功鼎盛,所以在他天寿之后,太白金星便领他驻在掌管武功、勇气与财富的武曲星里。
七——摇光/蝴蝶
  “破军星”听起来破坏力十足,很容易让人先入为主,认为这颗星不好,但这也是当初发者的目的,点明破军星的个性上的鲜明特质。
     破军,北斗第七星     天文名称:摇光
     优点:身体力行,求新求变,吃苦耐劳,勇于任事,不畏横暴,善恶分明,反应迅捷,坦白直率。
     缺点:我行我素,喜新厌旧,个性倔强,反抗心重,不易合作,欠缺弹性,遇事每多辩驳,翻脸六亲不认。
     代表人物:纣王,早年励精图治,屡次征讨鬼方。后沉迷酒色,武断霸道,忠良进谏反遭迫害。周武王兴,纣王兵败登楼自焚而死,商代亡国之君。
    破军由来:紫微斗数十四主星最后一颗主星,就是封神榜的主角纣王,这位暴君他因一句话惹怒九天玄女,种下败国起因,他虽有贤妻及比干、闻太师等忠臣辅佐,可是他迷于酒池肉林之淫,荒废朝政终于败国,在最后一战败于周军,他竟放火把自己给烧死了,最后他被领在破军掌破坏、反复。
     总:史记天宫书中更称:北斗为帝车之象,天枢、天旋、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各有其属性,天枢为七星之枢纽;天旋掌旋转;天玑主宰变动;天权掌权衡;玉衡则是衡平轻重;开阳是开阳气;摇光乃摇光芒之意。
     前四颗星叫“斗魁”,又名“璇玑”;后三颗星叫“斗杓”“斗柄”。这七颗星就是大熊座α、β、γ、δ、ε、ζ、η,除天权δ是三等星外,其余六颗都是二等星。联接天璇β和天枢α两星的线延长约5倍处,可寻找到北极星。故β星和α星又名“指极星”。
     北斗星对于我们修道的意义是各位熟知的。我想,我们对北斗星的了解多一些,应该是有好处的。
     借助于现代天文手段,我们得知,北极星实际上是由3颗星构成,而且,北极星的位置在不断变动中,未来,将会有其他星成为新“北极”星。此外,天枢(北斗一)实际上是双星,而 开阳(北斗六)实际上是4颗星。

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的关系
    说到北极星和北斗七星,我们夜晚抬头看看就很轻松找到那个勺子,那它们之间到底啥关系?它们如何运动?如何辨别?和四季有啥关系?...相信生活在北半球你也会云里雾里...那么到底是咋回事儿呢?


      其实,北极星位于小熊星座,它正处于小熊的尾巴尖端。而北斗七星属大熊星座的一部分,它们位于大熊的背部和尾巴。


     北极星距地球北极很近,是天空北部位置较稳定的恒星。差不多正对着地轴,从地球上看,它的位置几乎不变,可以靠它来辨别方向,千百年来地球上的人们靠它的星光来导航。




   北斗七星这七颗星中有6颗是2等星,一颗是3等星。通过斗口的两颗星连线,朝斗口方向延长约5倍远,就找到了北极星。认星歌有:“认星先从北斗来,由北往西再展开。”初学认星者可以从北斗七星依次来找其它星座了。


    北斗七星从斗身上端开始,到斗柄的末尾,按顺序依次命名为α、β、γ、δ、ε、ζ、η,我国古代分别把它们称作: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从“天璇”通过“天枢”向外延伸一条直线,大约延长5倍多些,就可见到一颗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这就是北极星。


       北斗星相对于北极星,位置也是基本不变的,但地球的自转会让人感到北斗星在绕着北极星转(其实是绕着地轴转),如果你在一个晚上持续地看北斗星,会发现它也是从东往西转,到了白天太阳出来就看不见它了。季节不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尽相同。因此,我国古代人民就根据它的位置变化来确定季节:“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而在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如何才能分辨出这些星座和星星呢?这需要花些时间了,需要仔细研究星图,这需要些耐心,就像看星空地图一样,如果有兴趣还可以下载一个“谷歌星空”应用软件助你一臂之力,指导你看懂神秘美丽的宇宙星空。







中国人对北斗七星的信仰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星斗崇拜和星占之说,先民崇敬天象,并以天象变化预测人事吉凶,尤其是南北斗主人生死,影响颇巨。其深层原因即在于古代社会,先民将北斗和极星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称为“斗极”,斗极处于星空旋转的中心,群星绕其旋转,好象天空的主宰,而先民以北斗斗杓周旋四指来厘定节候,北斗又成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似乎都是随北斗指向而来临,北斗成为天地万物化生的中心。
北斗的神格化
      北斗的神格化,是随着北斗信仰的发展而演化。其肇始于秦汉时期,迄至唐宋,历经了长达千年的时间。在不同历史阶段,北斗往往被解释成不同的神灵。山东嘉祥武梁祠中发现的一组三皇五帝、北斗星君图,是东汉时期的一件画像石艺术品,画像采用绘画与雕刻相结合的画像石形式,精心塑造出十帝、北斗星君的艺术形象,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北斗星君图。画像共分三层,第一层刻画着十位帝王的肖像,第二层为北斗巡游图,第三层为车马出行图。北斗巡游图中,由北斗七星组成车舆和车辕,北斗星君侧身而坐,有龙凤相伴左右,左手指向前方,腾云驾雾而行;前有抱婴的妇人,或老或少作揖者、跪拜者等,紧随其后的是车马队伍,显然是达官贵人的拜谒队伍,从而构成了一个上至官僚富贾下至黎民百姓共同参拜北斗星君的宏大场景。
      道教奉北斗为人神之主宰。《度人经》曰:东斗主算,西斗记名,北斗落死,南斗上生,中斗大魁,总监众灵。自此,北斗主司人命、消灾度厄等说法广为流传。道教说北斗是造化之枢机,人神之主宰,有回死注生之功,有消灾度厄之力,按时斋醮,将会增寿延年,获福无量。至于北斗诸星各自之职司,据《北斗七元金玄羽章》所载,七星职责分别为延生、保命、度厄、消灾、扶衰、散祸、益算等。《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注》所言:北斗者,天地之大德大化,真炁正道,结为玄象,运乎中天,建四时,均五行,生杀万物,统治天地,察录善恶,无一物不系其所管也。北斗居天之中,为天之枢纽,斡运四时,凡天地日月,五星列曜,六甲二十八宿,诸仙众真,上自天子下及黎庶,寿禄贫富,生死祸福,幽冥之事,无不属于北斗之总统也。人若诚心启祝,叩之必应。
     北斗在上古可能为九颗星,位置、形状与现在不同,后因岁差与观察地的差异,有两颗星隐匿不见,北斗七星之说遂流行于世。但在先秦文献中,仍保留有北斗九星的古老说法。其后,道经中亦多有九星之说,如《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载北斗九星的名讳尊号,并按人出生时辰所属地支配系北斗七星,作为本命星神:北斗第一阳明贪狼太星君,子生人属之;北斗第二阴精巨门元星君,丑、亥生人属之;北斗第三真人禄存真星君,寅、戌生人属之;北斗第四玄冥文曲纽星君,卯、酉生人属之;北斗第五丹元廉贞纲星君,辰、申生人属之;北斗第六北极武曲纪星君,巳、未生人属之;北斗第七天关破军关星君,午生人属之。
北斗九皇 清代 纸本设色 北京白云观藏(图源:李远国)
      北斗九星,谓之“九皇”,始于南朝时期。《上清河图内玄经》讲述北斗九星名讳、形象、神职。第一阳明星,第二阴精星,第三真人星,第四玄冥星,第五丹元星,第六北极星,第七天关星,第八辅星,第九弼星,每一位星辰并配以夫人。
     其时已有朝斗科仪,一是灯仪,一是观星。祭拜北斗,主要在祈求延生长寿、扶衰散祸、治病保命、消灾忏罪、度厄救急。观星要法,则重在存思。经曰:恒谛观北斗,存识次第内外姓名,思见神降,与己语言。次觅辅弼,令得见形,精心注仰,久自覩之。念念不忘,九年神降,受长生之诀也。通过观想存思北斗的修持,法师便可以获得占候吉凶的能力,占八星,审同里,其位有灾,其境有害,皆宜避之。小则厌禳,修功德,立礼醮来恩,密而勿言,祸消福集矣。
诸葛亮设七星灯(资料图)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伐魏,至六出祁山,心血日耗,自知不久,以后事嘱托诸将。姜维谓用祈寿之法,挽回天命。诸葛亮乃设七星灯,终日步罡踏斗以禳之。司马懿仰观星象,知诸葛亮不久人世,又不敢深信,使夏侯霸领兵探之。不料魏延误认劫寨,匆匆奔至帐中报信,将本命灯踏灭。诸葛亮掷剑叹曰:生死有命,不可挽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6)

[url=]举报/认领[/url]


上一篇: 地球磁场大翻身

下一篇: 太阳系在银河系的什么位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20 21:06 , Processed in 0.07661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