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益阳薛氏族谱派语一首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62
 楼主| 发表于 2024-5-6 13: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焕,字敬中,崇润长子。文宣字宣子,号敬远公,文定,字颂远。
文焕【己巳流年三月初八巳时--丁亥流年四月十一日】

文宣【己巳流年九月初七巳时--丁亥流年二月十四日】
皇五子朱慈焕。

皇四子朱慈炤,永王

皇三子朱慈炯,定王

皇太子朱慈烺,献愍太子

朱慈烺【己巳流年】
献愍太子朱慈烺简介 朱慈烺的最终结局2019-10-14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1
转发:0
评论:0

献愍太子朱慈烺简介朱慈烺的最终结局,亡国皇帝的日子不好过,亡国的太子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献愍太子朱慈烺就是一个亡

  亡国皇帝的日子不好过,亡国的太子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献愍太子朱慈烺就是一个亡国太子。
  朱慈烺,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儿子,朱由检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崇祯帝。朱慈烺是崇祯帝的长子,母亲是崇祯的皇后庄烈愍皇后。崇祯二年,周皇后为崇祯帝生下他的第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朱慈烺。第二年,朱慈烺就被封为太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62
 楼主| 发表于 2024-5-6 13: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慈烺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朱慈烺(1629年2月26日~?),男,汉族,明崇祯皇帝朱由检长子。生于崇祯二年(1629年),于崇祯三年(1630年)立为皇太子。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朱慈烺

别称
献愍太子


献愍皇太子(明安宗谥)、悼皇帝(朱以海追谥)


所处时代
明朝

出生地
北直隶顺天府(位于今北京市)

出生日期
1629年2月26日(崇祯二年二月初四日)

目录
1人物简介
2生平经历
3家庭成员
4人物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朱慈烺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李邦华、史可法及姜曰广希望朱慈烺到成国公朱纯臣家暂避之后去南京称帝,但北京被攻破,李自成先行找到了他,李自成指朱慈烺无罪,而朱慈烺请求李自成“不可惊我祖宗陵寝”、“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杀戮我百姓”,并指现在投降的官员是不忠不义,应尽杀之。后被封为宋王。李自成败退后,吴三桂奉他还京,但朱慈烺却在乱军中失踪,潜至栾川,在老君山伪装成道人30多年,被追随而来的遗民暗中尊为皇帝,直到51岁死去。安宗追谥为献闵太子,监国鲁王朱以海追谥为悼皇帝。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朱慈烺,男,汉族,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帝)长子,母孝节烈皇后周氏,以崇祯二年(1629)。诏曰:“朕为帝王应天历而奉宗祧,首重元储。尤隆世嫡,朕以渺躬,嗣位丕基,祗念我皇祖皇考,集庆发祥,源深绪远。伫昌嗣续,仰慰治谋。兹荷上帝居歆,宗祊垂佑。二月初四日第一子生,系皇后周氏出,中闱开冢嫡之先。万国惬元良之祝。”

崇祯三年(1630年),册封皇太子。先数日,帝命大学士率中书官于南熏殿写篆皇太子金册金宝,并遣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于会极门,赐文官四品上武官三品上并皇亲披红纻丝。册立日,帝以戒严免升殿,百官听宣敕于午门,行十二拜礼。赐三品以上及日讲官,各花朵红一疋,三品以下,皆半红花枝用角,日讲官红全匹花枝用银,仪制署司事员外贺世铸叙劳,升光禄寺少卿,尚书李腾芳,加太子少保。

太子为人白皙而美,善应对,其足骭骨皆双,上甚爱之。

崇祯十年(1637年),礼部请太子出阁讲读,帝定于崇祯十一年行冠礼,二月出阁。太子冠礼三加,初折上巾,二远游冠,三九旎冕。太子是时年十岁矣,既行冠礼,执圭见群臣,进止不失尺寸。

帝手书太子讲官称先生,余官称官名。诸臣进讲章,帝亲加删正。钦定太子讲读侍班官四员:礼部尚书姜逢元、詹事姚明恭、少詹事王铎、屈可伸。讲读官六员:礼部侍郎方逢年、石谕德、项煜、修撰刘理顺、编修吴伟业、杨廷麟、林增志。较书官二员:编修胡守恒、检讨杨士聪。侍书官二员:中书黄应恩、朱国诏。旧制:日讲官、东宫讲官无相兼者,恐皇上与东宫同日御讲筵,致相妨也。黄应恩既充正字,又充侍书,则以淄川从外入,不谙衙门规例,而士聪系辛未,增志系甲戌一辈尤为错谬,临期,逢元罢去,侍郎顾锡畴代。

太子既出阁讲读,出居端敬殿,以方拱乾为詹事太监,邱致中为东宫伴读。其内侍则李继周、高起潜等。帝谕拱乾等:“善训太子。太子聪敏,可渐造也。”

太子于经籍,多宫中所诵习,而书法尤工,凭几操银管若飞。书成,导已朱藤一,腰玉大珰,随后左右用黄封捧之,送内阁点定。

崇祯十五年(1642年),帝日讲毕,与辅臣讲东宫事,因出黄匣内钦定官属约八条,曰:“离问亲亲,交结有司,诳吓给诱,擅作威福,言动非礼,关防欠肃,内外宜别,出入当礼。”皆御笔也。帝曰:日后太子登极,侍太子者皆从龙之人,内员之选,尤须慎之。辅臣遂奏请以年六十以上女婢事东宫,帝曰:“宫中法度严,他也不敢。”

宫禁礼重,太子既出阁,非上命不得朝后。一日帝坐偏殿,太子以出阁固,来请朝,适案上有急奏,河南寇以某月日破某城。帝叹曰:“儿见母有几,而关我耶?今后竟入朝,勿问也。”时太子年当选婚,迁居慈庆宫。慈庆宫本为熹庙懿安张皇后所居,在东华门内,端敬殿之东。太子入居,更名端本宫。以寇急,缓选妃之举。

太子既长,元旦早朝,未尝不在帝侧。有所诛赏处分,帝引之共视,每阅章疏,亦必召太子同观,教以群臣所上书,且语之曰:“凡阅科道疏,须观其立意,或荐剡市恩,或救解任德,此立意处。若铺张题面,娓娓纸上者,借耳,无为所欺也。”

翌日,帝缢于万岁山。闯贼入京,宗周、之俊献太子于闯贼。时人忆云:“太子年可十七八,履云冠,绿绨袍,白纤缟袜,风姿龙采,纤好白皙,截发类头陀,手爪似春葱,语言若震洞箫,见者疑为神仙,自非寻常佳公子所及也。”自成命太子跪。太子怒曰:“吾岂为若屈耶?”自成厉声诘责曰:“若父皇何在?”太子曰:“崩于南宫矣!”自成复曰:“汝家何以失天下?”太子曰:“我何知!百官当知之。”自成不能屈,霁色曰:“汝父在者,吾能尊养之。”太子复曰:“何不杀我?”自成曰:“汝无罪。”太子曰:“若是,则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自成命太子同坐饮食,太子不食,送刘宗敏营护视之。自成以礼葬烈皇帝后,太子泣,至昏夜不去。自成东出,人见太子马衔尾随后,自成战败而还,失太子。

至是,太子下落,遂不可知。

北太子者,盖云有似太子者诣周中书元振家而出,为街道所奏,继而殿中勘之,言宫中事颇合,以讯内官,莫敢认者。有一杨姓内监在旁,太子曰:“此杨某,曾侍我”。杨即诈曰:“奴婢姓张,先服侍者非我也!”又呼旧侍卫锦衣卒十人讯之,咸曰:“是永王”。有晋王者,山西从闯来,因留京师,独言其伪。于是言真者,皆下狱。刑曹郎钱凤览详讯,遂以真皇子报命。晋王抵览,览勃然语侵晋王。复廷讯之,内阁谢升执以为伪。太子曰:“某事,先生忆之否?”升默然,一揖退。凤览面叱升不臣。正阳门商民数人具疏救皇子,詈谢升禽兽无道,具疏人亦下狱。乙酉正月初十日,清廷摄政王(多尔衮)曰:“太子真伪无伤,但晋王明朝宗室、谢升明朝大臣,凤览呵晋王、百姓骂谢升,皆乱民也。”命系狱者尽杀。四月初六日,凤阳民张三聚众誓救皇子,以杨生员为谋主,生员孙三应之,俱擒杀。初十日,太子遂死。

南太子者,盖云东宫旧奄李继周、杨进朝奉南廷御札迎之。先是,吴三桂拥太子离永平,至榆河,隐逸之民间,使人导入皇姑寺。太监高起潜奔西山,太子自诣之,遂同至天津,浮海而南。而起潜奉中朝之旨,欲加弑害,其侄鸿胪序班名梦箕者曰不可,挟之渡江,因栖于苏,复转于杭。而后梦箕惧祸及己,乃密启于马士英,于是遣内竖李继周持御札召之。继周至杭,闻已诣金华,即往觅之,乃跪曰:“奴婢叩小爷头。”且云:“奉新皇爷旨,迎接小爷进京。”继周进京,先白士英,随奏弘光。太子止石城门外,弘光复遣北京张、王两内竖觇之,二竖一见太子,即抱足大恸,见天寒衣薄,各解衣以进。弘光闻之,大怒曰:“真假未辨,何得便尔!太子即真,让位与否,尚须吾意。这厮敢如此!”遂掠二竖俱死,继周亦赐酖死。有旧奄苏某云:“东宫其真,其足骭骨左右各双,谁能伪者?特慑于积威,无敢相剖耳。”

弘光(朱由崧)复召勋臣朱国弼等、阁臣马士英等、词臣刘正宗等入见武英殿,面谕同府部九卿科道辨验北来太子真伪。日午,群臣奏:“系故驸马都尉王内侄孙王之明,曾侍卫东宫,家破南奔,鸿胪寺少卿高梦箕家丁穆虎教之诈称太子。”遂投之入狱。太子于狱中遣校尉买香烛,香烛至,太子即燃火间南北向再拜,大呼“太祖高皇帝、皇考皇帝!”复再叩首,号泣数声,拭泪就坐,饮泣不已,满狱为之凄然。

有内官以密疏劝弘光曰:“东宫足骭异于常形,每骭则双,莫之能诬。”乙酉三月辛卯,呼东宫旧时詹事太监拱乾辨之,拱乾唯唯。百官集定,众拥拱乾前,王铎指示太子曰:“此何人?”太子一见,即云“方先生在”。拱乾惧,即退入人后,不敢复前,亦不敢言真伪。张孙振曰:“汝是王之明!”太子曰:“我南来,从不曾自己说是太子。你等不认罢了,何必改易姓名?”又曰:“你等不尝立皇考之朝乎!何一旦蒙面至此?”众官窃窃,有赧者、有恨者,莫之敢决。黄得功、何腾蛟均上疏为太子争,弘光有旨王之明假冒系亲口供吐,不必悬揣过虑。三月戊戌,左都李沾复会审太子于朝。及审时,沾呼“王之明”,不应。喝问何不应?太子曰:“何不呼明之王!”沾喝上拶,太子号呼皇天上帝,声彻于内。将出朝,旧东宫伴读邱致中捧持大恸。弘光闻,即令擒下,发镇抚司严讯。

有题诗于皇城曰:百神护跸贼中来,会见前星闭后开,海上扶苏原未死,狱中病已又奚猜!安危定自关宗社,忠义何曾到鼎台!烈烈大行何处遇,普天空向棘圜哀!

南北太子,一时真假难分。因钱凤览以死上疏争北太子故,多谓北太子为真。然北太子称其“从来未落贼手,止是流亡在外。”时礼部尚书黄熙胤、中书朱国诏都曾闻太子在流贼刘宗敏处,晋王亦言太子被贼裹去,同在一处。先是,公主审详形貌,全然不是太子,袁贵妃及宫女秦寿,也皆不认识。左良玉力争南太子时亦称“李贼逆乱,尚锡王封,不忍遽加刑害,何至一家反视为仇!”可见太子曾落贼手人尽皆知,故又疑北太子为假。又或云南北太子皆假,有传太子卒于乱军中。

太子下落不明,“假太子案”却频频出现,以至于史学家谈迁喟叹:“今伪太子不一,史臣执笔,何所适从哉?”但史学界普遍认为,朱慈烺并未被杀,因为当时无论李自成、吴三桂,还是清政府、南明弘光政府,都想挟太子以向敌人问罪。即使他们找到太子,也会好好待他,将他作为一张王牌。

那么,如果朱慈烺活着,他又会藏在哪里?“他潜至栾川,在老君山伪装成道人30多年,被追随而来的遗民暗中尊为皇帝,直到51岁死去。老君山下原有太子墓及碑等,四篇碑文可算铁证。”冯进宝说,1988年,崇祯太子遁迹栾川的消息首次被公之于世,人们分析碑文中的“即存一二孑遗,悉保残息于他方”及“万仞宫墙有门难进”“住世者奉祭扫于冥宸”等句,便可得出上述结论。

这些碑文的作者叫王冲如,有人说这是王承恩的化名。他受命辅佐太子,是崇祯帝的心腹大太监。《卢氏县志》中记载:“王冲如居十方院,学问渊博,笔意疏古”“语多奥衍,迥殊时下”,看来这是一位高人。

“李自成兵败至卢氏时,朱慈烺趁机潜到老君山,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明朝皇帝常派人到栾川采挖银矿,他对这里不陌生;二是因为明朝皇帝笃信道教,如万历帝就在老君山敕建了金顶太清观,因此朱慈烺才到这里伪装成道人,以图复明。”冯进宝说,为纪念这位生不逢时的太子,如今老君山下还有太子洞。

除了众人皆知的南北太子,还有不少关于太子的传说,其中有一个:太子未死,被当年东宫讲读之一李士淳带回其老家广东省梅州市。采访到李家后人保留的东西可供参考:

1.三百多年来,在李家后人所处的梅州,都会在农历三月十九拜太阳,此举实为纪念崇祯。(明亡后,民间的确有人将崇祯帝后奉为日光菩萨或曰朱天菩萨和月光菩萨,日月合为明字。)李士淳当年也假托三月十九为太阳生日,实则偷偷纪念故国。

2.李家现存明末修建的世徳堂,其建筑竟采用皇家规格,楹联隐含“保明”二字。“围龙屋”的名称也耐人寻味,李家后人称因太子藏匿于此。

3.李家保留的一块石碑,上有“赵云阿斗兼孤命,仁贵征袍护主来”。

4.还是那块石碑,引出复明无望后,太子可能出家于附近的寺庙,现任住持称上世纪六十年代前一直供奉“太子菩萨”牌位,且历代住持陵墓区葬着唯一一位非住持,此人疑似太子。

还有一个与太子有关的元魁塔。这个貌似应该和太子无关,该塔虽是李士淳所修,修成是崇祯二年的事。

这个传说,比起其他一些已经没有任何相关文物留存,仅见于口头流传的故事,要耐人寻味些。不过有个疑问在于,当年太子落入李自成之手,其兵败后太子才开始下落不明,他是如何到李士淳手中的呢,这一段史料是空白的。翻阅李士淳的资料,却很惊讶地发现他当年也被李自成所抓关于刘宗敏处。而太子当时“自成命太子同坐饮食,太子不食,送刘宗敏营护视之”,若李士淳和同在军中的太子得见,后李自成兵败,他则趁乱带太子逃出,亦有此可能。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成员
父亲:明思宗朱由检

母亲:周皇后

长平公主朱媺娖,周皇后之女,驸马周显。清顺治三年(1646年)病逝。

昭仁公主名不详,因居住于乾清宫配殿昭仁殿而得名,未封,母不详,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时被崇祯皇帝亲手杀死,年仅六岁。

传袁贵妃生有一女,早夭;明史载有生母不详的三女,但这只是孤证,其他史料不可考。

怀隐王朱慈烜,母周皇后,崇祯二年(1629年)生,不久薨,崇祯三年(1630年)追封,五年葬于翠微山之原。

定哀王朱慈炯,母周皇后,崇祯五年八月十五生,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十八封定王;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下落不明。

永悼王朱慈照(1633——1708)母田贵妃,崇祯十五年(1642)封永王;清兵攻入北京后在乱军中失散,隐居于民间,后被清朝捕杀。

悼灵王朱慈焕(1637——1641)母田贵妃。四岁时病死。

悼怀王朱慈灿(1637——1639)母田贵妃,崇祯十年(1637年)生,崇祯十二年(1639年)卒,追封。

悼良王,母田贵妃,三岁殇。

宁妃(1627年或1628年—1645年或1646年)太子妃,宁浤之女。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太子为人白皙而美,善应对,其足骭骨皆双,上甚爱之。——《明清遗书》

太子年可十七八,履云冠,绿绨袍,白纤缟袜,风姿龙采,纤好白皙,截发类头陀,手爪似春葱,语言若震洞箫,见者疑为神仙,自非寻常佳公子所及也。——《纤言》[1]

参考资料
1.朱慈烺简介  . 淘名人 . [2023-1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62
 楼主| 发表于 2024-5-7 13: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金瓶梅》
银河一星 2013-06-08   |  1951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蒙汉良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蒙汉良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表面意义是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语出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九十二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编辑本段
摘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bīng dòng sān chǐ,fēi yī rì zhī hán )
解释 Rome is not built in one day
表面意义是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1]
准确意思是,形成一项事物,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2]贬义时,多用来形容矛盾的日积月累之形成;褒义时,则形容成绩取得实属来之不易[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

编辑本段
出自
王充《论衡》--《状留篇》中的句子:
“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1]
编辑本段
用法
复句式;作主语、谓语;比喻事态的严重不是一时所致而是长期形成的。[1]
编辑本段
近义词
滴水穿石、铁杵磨针[1]
编辑本段
反义词
浅尝辄止、半途而废[1]
编辑本段
英语
it takes more than one cold day for the river to freeze three chi deep
编辑本段
相关成语
冰壶秋月  冰肌玉骨  冰清玉洁  冰天雪地  冰消瓦解  滴水成冰  涣然冰释  冷若冰霜天寒地冻  冷窗冻壁  饥冻交切  冻解冰释   冻浦鱼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冰解冻释冰消冻解  半夜三更  不三不四  垂涎三尺  此地无银三百两  低三下四  颠三倒四    丢三落四  红日三竿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垂涎三尺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得寸进尺近在咫尺  咫尺天涯  咫尺万里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彼一时;此一时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搬弄是非  答非所问   大是大非颠倒是非  非分之想  非驴非马  非同小可  非同寻常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百里挑一百闻不如一见  百无一失  百无一是  背城借一  背水一战  彼一时;此一时   暗无天日白虹贯日  白日见鬼  白日做梦  饱食终日  不可终日  重见天日  度日如年  安之若素八拜之交  八斗之才  白圭之玷  百年之好  百年之后  必由之路  伯仲之间  八百孤寒不寒而栗  春寒料峭  唇亡齿寒  寒来暑往  饥寒交迫  噤若寒蝉  啼饥号寒[3]
参考资料
1.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意思 .词语库(www.).

2.  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句 .词语库[引用日期2013-05-23].

3.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汉语频道[引用日期2013-05-11].

开放分类:
成语 中国文化 俗语 典故 造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银河一星 > 《B》举报/认领
上一篇: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下一篇: 笨鸟先飞早入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62
 楼主| 发表于 2024-5-7 13: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冰壶秋月
[ bīng hú qiū yuè ]
基本解释
冰壶:盛水的玉壶,比喻洁白。比喻洁白明净。多指人的品格。

详细解释
1. 【解释】:冰壶:盛水的玉壶,比喻洁白。比喻洁白明净。多指人的品格。

2. 【出自】:宋·苏轼《赠潘谷》诗:“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

3. 【示例】:愿中如~,莹彻无瑕,非吾曹所及。 ◎《宋史·李侗传》

4.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比喻品德高尚

辞书解释
冰壶,盛水的玉壶,喻洁白;秋月,秋天的月亮,喻皎洁。比喻品德高尚,心地纯洁。苏轼《赠潘谷》诗:“布衫... 展开
来源:聚典平台·《辞海(第七版)》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冰魂雪魄 冰清玉洁
反义词        雕心雁爪
冰壶秋月,灵光腾越:杨维祯《壶月轩记》
播报文章






艺境
关注


2022-08-07 20:24来自湖南







广告
[正版] 攻城<新>掠地_劲爆开启_全新体验×
杨维祯  壶月轩记
册页 水墨纸本 33×25.5cm×5



广告
38岁女领导的生活日记曝光,解密职场有多内涵,令人头皮发麻
×



广告
超変上线20000级_2024版-新服入口_刀刀切割,一刀满级×



广告
小姨以身设局陷害,致使外甥女婿净身出户
×



广告
盛大客户端下载视频 红黑联盟×




杨维桢(1296年-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绍兴路诸暨州枫桥全堂(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全堂村)人。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书画家。


广告
迈向未来:量身打造你的美国硕博留学梦想之旅!×

杨维祯 《壶月轩记》(局部)1369年作
杨维祯的章草代表作有创作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张氏通波阡表》、洪武二年(1369)《梦游海棠诗卷》和《壶月轩记》。《壶月轩记》计十开,内有杨维祯5开,乌丝栏,行草书37行,计436字,署年“已酉”为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杨维祯时年七十四岁,为其晚年笔。《壶月轩记》是杨维祯为青年儒生李恒所筑壶月轩作序文之书作,李恒是江阴人,避兵祸徙居上海,以耕钓为业,在清贫中坚守其志,求学日进,德行益明。因李恒先裔由福建迁至上海,南宋大儒延平先生李侗为福建人,时人称其人品为冰壶秋月,李恒居处取号壶月,有倾慕向往之意。故尔,杨维祯为之作序,并书。



杨维祯 《壶月轩记》(局部)1369年作
本作整体风貌为章草书,杨维祯将汉隶之厚重、行书之流畅,草书之变化以及篆籀之古朴融入其中,既高古淳厚又劲健流畅。作为章草标志之一的捺脚,“阴”、“李”、“字”“家”“放”“余”“平”等等字体的主笔横画收笔或者末笔的捺脚都被杨维祯处理的丰富多彩,而如“画”、“友”的篆书结构又将灵动跳跃之态复归稳重厚重古朴。
杨维祯 《壶月轩记》(局部)1369年作
行笔之中,虽如《张氏通波阡表》同样有乌丝栏为限,但顺读之下,字与字的映带自然、承接流畅,甚至如第十五行之“屡空”、“晏如”,第十六行之“壶秋月”、第十七行之“所履莹”等处牵丝连带,活泼潇洒;时而尖锋时露,无论是起笔的横画和行笔的转折以及收笔的波磔,所形成的锐利三角形点画更加突出了锐利劲健之风;加以配合字形长短大小,欹侧夸张的延展和收缩,如灵魂舞者于舞台中腾越闪转,貌若离,神又合,可谓“灵光腾越,欲烛斗间”“千变万化,精妙绝伦”。


广告
重庆旅游这10个地方你一定得去×

杨维祯 《壶月轩记》(局部)1369年作
虽在乌丝栏内,却又将境界超越栏格,似看字如看舞动气象,这也正是杨维祯性灵之所在,情感之所在。罗振玉在后跋中评曰:“如出海珊瑚,悬崖霜柏,光莹四照,柯干峭拔”,所言不为虚妄。



杨维祯 《壶月轩记》(局部)1369年作


广告
2024图书馆学热点:探究新版核心目录背后的学术机遇!×

杨维桢《壶月轩记》(拼图)
杨维祯《壶月轩记》作为其章草书的代表作之一,自书写之日起,深藏有识之家。历明至清,经王承录、盛昱、罗振玉、山本悌二郎等大家递藏鉴赏;盛昱题签,罗振玉题跋,长尾甲题耑。《壶月轩记》册,文辞双美,历经海内外鉴藏巨擘过眼考藏,东渡日本,又归神州,不可不谓之喜也。
作为元代的文章巨公、书法大家,杨维桢的诗文墨迹从当时就甚受珍视。然经历六百多年历史沧桑,尤其是元末战火,令他书写的大量诗文付之一炬,至今存世者包含题画在内,全世界范围内铁崖真迹仅40来件,可谓少之又少。《壶月轩记》册页是杨维桢去世前一年的精心之作,不论是书法还是纸张、文本、钤印都具有典型意义,可谓铁崖晚年书法的标准件。数百年来著录累累,递藏有绪,中日两国顶尖的收藏家、书法家都对它推崇备至,其艺术价值、文化价值都是非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62
 楼主| 发表于 2024-5-7 13: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冰壶秋月 - 汉语词语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冰壶秋月,汉语成语,拼音是bīng hú qiū yuè,意思是指心如冰清,和明月一样洁净。比喻品格高尚。 出自《饮仲诚辄瓢》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冰壶秋月

拼音
bīng hú qiū yuè

外文名称
chaste <pure>


出处
元·刘因《饮仲诚辄瓢》诗

近义
冰清玉洁

注音
ㄅㄧㄥ ㄏㄨˊ ㄑㄧㄡ ㄩㄝˋ

目录
1成语解释
2成语用法
3成语出处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解释
冰壶:盛水的玉壶,比喻洁白。比喻洁白明净。多指人的品格。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用法
折叠示例
他的品格如~;令我们十分敬仰。

愿中如冰壶秋月,莹彻无瑕,非吾曹所及。(《宋史 李侗传》)

折叠语法
作谓语;比喻品德高尚,[结构] 联合式。。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宋·苏轼《赠潘谷》诗:"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62
 楼主| 发表于 2024-5-7 13: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描写天气的成语
寒冷 温暖 酷热 干旱 大雨 冰 热 冷 火 水 风 雨 雷 电 天气
描写季节的成语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季节
描写心情的成语
高兴 兴奋 愉快 笑 哭 怒 悲伤 伤心 哭泣 发呆 生气 泪 心情
描写人物的成语
神态 动作 外貌 品质 心理
描写其它的成语
声音 动作 英雄 景物 建筑物 战争 黄河
表示颜色的成语
词目       
冰壶秋月
发音        bīng hú qiū yuè
释义        冰壶:盛水的玉壶,比喻洁白。比喻洁白明净。多指人的品格。
出处        宋·苏轼《赠潘谷》诗:“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
示例        愿中如冰壶秋月,莹彻无瑕,非吾曹所及。(《宋史·李侗传》)
近义词        冰清玉洁
反义词        雕心雁爪
人气        11367次
相关        百度“冰壶秋月” 谷歌“冰壶秋月”
冰壶秋月成语接龙:冰壶秋月 → 月白风清 → 清风明月 → 月白风清
上一个成语 : 冰寒于水   下一个成语 : 冰魂雪魄
第1个字是 冰 的成语        第2个字是 壶 的成语        第3个字是 秋 的成语        第4个字是 月 的成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清玉洁冰天雪地冰雪聪明冰魂雪魄冰肌玉骨冰炭不言,冷热自明冰魂素魄        悬壶问世铜壶滴漏一壶千金唾壶击缺金壶墨汁唾壶敲缺唾壶击碎投壶电笑        望穿秋水春华秋实春花秋月暗送秋波明察秋毫平分秋色春兰秋菊春花秋实        蹉跎岁月春花秋月长年累月披星戴月光风霁月吴牛喘月镜花水月清风明月
山上溜冰-?  脚上穿冰鞋-?  嘴里含冰棒-?   查看冰开头的歇后语
冰的成语 壶的成语 秋的成语 月的成语 冰的意思 壶的意思 秋的意思 月的意思
冰壶秋月相关信息
·冰壶秋月_互动百科
冰壶秋月-四字成语。比喻洁白明净。多指人的品格。-binghuqiuyue...冰壶秋月-释义 冰壶:盛水的玉壶,比喻洁白。比喻洁白明净。多指人的品格。冰壶秋月-出处...
·“冰壶秋月”如何造句?_百度知道
成语:冰壶秋月------【zdic.net 汉典 网】【解释】冰壶:盛水的玉壶,比喻洁白。比喻洁白明净。多指人的品格。...
·冰壶秋月-搜狐博客
冰壶秋月 我思.我想.我任思绪飞扬....冰壶秋月 我思.我想.我任思绪飞扬.请稍候,正在下载.搜狐微博新版闪亮登场!快来抢注个性域名、起个响亮的名字、...
·【冰壶秋月】意思_出处-在线成语词典
成语[冰壶秋月]的详细解释,拼音:bīng hú qiū yuè冰壶秋月的意思冰壶秋月近义词、反义词冰壶秋月 出处it学习者_成语大全。更新时间:11-10-23...
·成语冰壶秋月|冰壶秋月的意思-成语大全_911查询
成语冰壶秋月,成语冰壶秋月的意思,成语冰壶秋月什么意思,成语冰壶秋月是什么意思。冰壶秋月冰壶:盛水的玉壶;比喻洁白;秋月:中秋的月亮;比喻皎洁。心如冰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62
 楼主| 发表于 2024-5-7 13: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君山下村子里发现了重大秘密, 栾川人和明史专家姚雪垠吵了起来
老刀w 2021-03-25   |  431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1985年夏天,栾川县文管所副所长林勃到朝阳村调查文物。

朝阳村位于栾川县老君山脚下,县城东六里处的伊河北岸,村里有座古式建筑,现在叫“朝王寺”。这个名字只是近些年才改的,它以前名字叫“朝阳宫”。

在这个不起眼的建筑前,当地群众说,这里是明太子逃亡到栾川,君臣朝拜议事的地方。


点击加载图片

朝阳村的朝王寺

还有人说,村里以前还有太子碑,不过现在也不知道弄到哪里了。

林勃听了来了兴致,心想,无风不起浪,没准儿自己在这儿会弄出个有价值的东西。

林勃回到文管所跟领导汇报后,起草了一个通告,复印了五六份,到附近乡村张贴:“谁找到太子碑,奖励一百元!”

在当时,一百元可是个比较诱人的数目。通告贴出后不久,有一个叫任留军的朝阳村村民就来文管所报告说,朝阳村百里沟沟口有一座桥下有石碑。

林勃就去察看,见碑上有“仙坟记”字样,其他的都看不太清。

因为碑上有个“坟”字,林勃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委托任留军将碑撬下,弄回了馆里。

对碑拓片后,林勃发现上面有“王冲如”、“贾上还”等字样,其他大部分看不太懂,但他感觉考古价值可能会较高,就奖了任留军一百元。

为了进一步动员群众在更大范围内寻找文物,林勃代表县文管所用红纸、毛笔写了一封表扬信张贴在朝阳村村头,宣传任留军协助发现文物的事迹,并让剧团在村里演了几天大戏。

林勃等继续贴出通告:“太子碑没找到,真正的太子碑还在民间,如有人找到,定重奖!”

不久, 村民就在村里找到了另一块碑——“祭鬼王文”碑。

而这一块碑的发现,让林勃们重新认识到前些天发现的那块碑的价值。经考证,先前发现的那块碑居然就是太子碑——“仙坟记”碑。


点击加载图片

远眺朝阳村

其实,在这之前,栾川也有人在朝阳村寻找石碑。

1984年,栾川县志副主编李玉瑞就开始到朝阳村调查明太子的事儿,挨门挨户问有没有碑。

当地人对他说,解放前,村里还有完整的四块碑,但现在都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后来,他好不容易找到一块碑,但这碑一半做了这户人家的捶布石,一半被埋在了猪圈里。

找到石碑的第二天,李玉瑞就打了拓片回去研究,但等到他再次去那里拉碑时,碑上有字的一面已经掉了,所以这碑就只剩下了珍贵的拓片。

虽然石碑难寻,不过在调查的过程中,李玉瑞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李玉瑞发现,当地一些七八十岁,上过私塾的老人,会背四篇碑文:《重修伏魔宫并香火祀田记》、《仙坟记》、《祭鬼王文》、《王冲如墓志》。

原来,解放前,当地有一位叫李合的私塾先生,信奉道教,很有学问,在看到这些碑文后,便把碑文当教材,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背会这些碑文,还要会讲。

李玉瑞集中了还健在的李合的学生10多人,结果他们都会讲、会背这些碑文。

李玉瑞从这些老人口中得到四通碑文后,就开始了10多年的研究,终于读出了四篇碑文的真正含义。

一段尘封许久的历史渐渐浮出水面。


点击加载图片

通向老君山

原来,这四篇碑文是由明太子追随大臣王冲如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之间撰写,前后相隔50年。四篇碑文从整体上看,主题一致,都是记述明太子朱慈烺及其臣属逃匿并长期隐居栾川的情况。

从碑文上分析,撰文者充满了矛盾心理又有无限苦衷。一方面,他怕人读懂招来杀身之祸;另一方面,又怕别人读不懂,将这段历史淹没在地下。


所以作者采用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手法,以似说非说的心情撰写碑文,但在关键处,作者不惜冒杀头的危险,遣词准确,隐中有显,毫不含糊地向后人交代太子的身份。

比如《仙坟记》中有“住世者奉祭扫于冥宸”句,所谓'冥宸’,即指埋在九泉下的皇帝。《祭鬼王文》中有“万仞宫墙有门难进”句,并将去世太子称为“无常鬼王统领天下”,也就是冥府的最高统治者。

根据四篇碑文记载和那些老人的讲述,原来,明朝灭亡后,明太子朱慈烺等人逃匿到栾川老君山下,公开身份为黄冠道人,暗中被追随他的遗民尊为皇帝,潜居栾川30多年。

刚来栾川时,他们住在伏魔宫,也就是现在栾川县县城西南魁丘山上的关帝庙里,因为庙十分破旧,他们就集资进行了翻修。因为当时有百十人,为了维持生计,他们就派人专门到管辖着栾川的卢氏县请示县官胡老爷,准许开荒种地,免了税赋。


点击加载图片

移到魁丘山附近龙泉山上的关帝庙

站住脚以后,他们与方村一位姓王大地主联系,王姓地主给了太子50亩地,就在朝阳村盖了朝王宫,朝王宫实际成为落难太子朝王议事、朝觐见驾的地方。他们又在朝王宫对面,伊河南岸修建一座宫殿,名太子宫,是太子居住的宫殿。

为了避嫌,对外太子宫称太清宫,朝王宫称朝阳宫。两处宫殿在上世纪50年代时仍然完整无损,50年代后被破坏。


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朝阳村的几间清代建筑,据当地村民介绍,这是当年朝阳宫的前殿,不过最近被当地改成了朝王寺。

李玉瑞为了寻找更多的明太子朱慈烺逃亡隐匿栾川,最后病故栾川的证据,多次走访朝阳村村民和栾川县有关此事的人员。

据当地村民说,栾川城东3公里伊河北岸百炉沟口的丘陵上以前有太子朱慈烺墓,但现在墓已经不在了。


点击加载图片

太子坟旧址现在成了山地

1931年,栾川朝阳村地主武装“十大连”副大队长董其功,因垂涎财宝,有了盗墓的想法,但害怕暗器,自己不敢盗,专门从洛阳请来了盗墓“专家”,趁夜劫挖了太子坟。

“天快黑时,他们拿着蜡烛进去的!” 当时才10多岁,目睹了盗墓的王中杰老人说。

实际上,朝阳村很多村民都见证了那个盗墓过程,也看到了墓中宝物。

1992年,李玉瑞到朝阳村时, 村民李明岳告诉了他自己的亲历:“1938年秋的一天,远门表兄赵万庆来访,问我要不要古物,我问他什么古物,表兄就掏出玉带片一片。玉带片呈长方形,四周有赤金镶边,上下两边有龙形纹;玉片是白色的, 间有黑色纹络。我问此玉片从何得来,他说是朝阳宫古墓中的,并说古墓有石门,内藏机关,推石门,有箭头嗖嗖往外蹿。

这些来自太子墓的玉带——太子殉葬品,是在董其功盗墓时,盗墓者的杰作,他们瞒着董其功,将玉带分拆分赃。当时每节玉带片售价银币3元。


从太子墓中窃出的,还有印玺和铜锤,据目击者老中医徐唐哲讲,铜印,印面约一寸见方,阳文篆字,印文清晰。很多人见过此印,因为见的人都不懂篆字,所以不懂印文。

从太子墓中窃出的铜锤,与印玺一道,被当时的一个国民党要员收藏,锤六方形,长约20厘米,直径约3厘米,锤把也是铜质的,长约25厘米。

太子留下的还有一柄龙凤剑,据说是太子生前专用剑,长3尺许,鞘饰赤金龙凤图案,太子死后,龙凤剑由十方院住持道人珍藏,世代承传。民间有疾病邪祟,请道人持剑禳灾,所以农民多见过此剑。民国时被一张姓人盗卖,变成暴发户。土地改革中,农民斗争张某,追查此剑,因盗卖外地,最终没有了下落。

太子坟丘陵下据说是仙坟墓园,是追随太子的遗民们的公墓,太子死后曾厝葬在这里。但现在只是一片菜地了。

伊河南岸老君山下十方院附近, 有太子的亲密追随者王冲如墓和贾上还墓。而这些墓也于1934年被董其功窃掘,墓葬文物被盗一空。

砖砌的王承恩墓上面竖有墓碑。后来墓已经十分残破,碑也被人抬走了。近两年老君山景区修建停车场,就将墓稍微移动到了附近的山坡根。


点击加载图片

黑衣老人手指地方就是王冲如墓旧址

根据发现的文物资料,李玉瑞写出了《崇祯太子潜居栾川考辨》一文,被收入栾川县志。这篇文章受到洛阳史志办专家李冷文的首肯。

李冷文认为文章很有价值,就建议李玉瑞赴京拜访明史专家姚雪垠,希望通过姚老向史学界公布这一重大发现。

李冷文与姚雪垠交往甚笃,他曾给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提供过重要文史资料。

李冷文写了一封信,让李玉瑞前往北京。

1993年4月8日,李玉瑞和县志办王敬邦一同来到北京姚雪垠家中。

看了李冷文的推举信后,姚老严肃而认真地问:“太子逃往栾川有证据吗?”

李玉瑞把考证论文呈上说:“这是考证资料,请姚老审阅!”

姚老接过资料翻了几页,粗略看后,问:“太子被多尔衮杀于北京,怎么会逃到栾川呢?栾川距北京1000多里,去栾川避难,岂不是天方夜谭?”

经过10多年考证调查才解开太子失踪之谜,不想被姚老一句话否决,李玉瑞心中很不平衡,也很不服气,遂脱口而出:“北京杀的是假太子!”

“你说得不对,北京杀的是真太子,南京杀的才是假太子!”姚雪垠坚定而认真地驳斥。

争论的焦点,显然是太子到底是被杀了还是逃往栾川了。

李玉瑞坚持自己的观点:“北京太子案中的钱凤览因错判此案,被腰斩于市,此案在当时已作了定论。”

“斩钱凤览是为了灭口,不斩钱凤览恐怕暴露了清政府谋杀太子的真相。”

“明末清初大历史学家黄宗羲也说北京杀的是假太子。他认为若真太子在北京,当时清政府正要南伐,必然挟太子以正江左之罪,岂肯草率杀太子,北京所杀乃假太子无疑。黄宗羲此论很有道理。”李玉瑞说。

姚老对李的说法不以为然:“那只是黄宗羲一家之言。”接着又说:“你们说太子避难栾川,请拿出铁板钉钉的铁证。你们是否要搞旅游景点,要我支持你们的观点?我是史学家,没有铁证,决不凭空附和,这关系到治史品德问题。”


李玉瑞说:“我们理解姚老的严谨治史精神,我们不是凭空臆造,现在栾川人还缺乏旅游促进各业兴旺发展的超前意识,也不知道借古人提高地方知名度。我们是编写地方志的,为了填补太子失踪后这段历史空白,从考证历史疑案这个角度特意向姚老请教,别无其他目的。”

王敬邦说:“据我们考证,明朝灭亡后,太监王承恩化名王冲如,辅佐太子逃到栾川,他撰写了四篇碑文,记述他们君臣避难隐居老君山的情况,至今这一传说在当地家喻户晓。”

姚老笑了:“你们错了,民间传说不能作考证依据,太监王承恩陪崇祯帝吊死煤山,葬思宗陵侧,为帝殉葬了,怎能辅佐太子避难栾川?”

李玉瑞说:“王承恩葬在老君山下,现在遗址还在。墓前竖有他自己撰写的墓碑,碑文写道:'余之辞世,实非作俑,非得易也,祈高明者谅之。’由此证明王承恩并未吊死煤山,殉葬思宗陵侧。”

姚老说:“王承恩死于帝侧,是经过验尸确认的。”

“当时就有人质疑,说吊死帝侧者是太监王之心。”

“应该相信验尸结论。”

“王承恩是此案当事人,应该相信当事人撰写的碑文对此事的自述。从碑文看,在国难当头,为了保全太子,帝托付太子于王承恩,采用李代桃僵金蝉脱壳之计,由第三者代王承恩死于帝侧,瞒天过海。为了澄清事实,所以碑文作者写道:'余之辞世,实非作俑,非得易也。’就是说不要把死于帝侧的第三者说成王承恩,此计既捉弄了清廷,也捉弄了史学家,为了尊重事实,历史学家应该改写这段历史。”李玉瑞越说越激动。

“没有铁板钉钉的铁证,要改写历史谈何容易?”姚老也激动说。

针对姚老一再强调的铁板钉钉,李玉瑞说:“王承恩在另一碑文中写道:'明季来,书契渐替,九伐失伍……既存一二孑遗,悉保残息于地方。’这指的是太子和他的两个皇弟都逃出虎口,流亡他乡,保全了性命。明确否认了太子被多尔衮杀害说。”

“你讲的恐怕是断章取义,片面理解。”

“王承恩从清顺治二年到康熙三十四年的50年间,撰写了4篇碑文,都是记述亡明君臣亡居栾川的情况,其中碑文写道,'不封不树,恐子贡见责。故封此地,俾九野黄冠,羽化者埋仙骨于泉下,住世者奉祭扫于冥宸’,所谓'冥宸’就是地下的皇帝,用此二字公开太子的身份,证明太子51岁时病故于栾川,并非在16岁时被多尔衮所杀,'冥宸’就是铁证。”

姚老稍加思索问:“你是否断章取义注解'冥宸’?'冥宸’是否有第二含义、第三含义?”

李玉瑞说:“我查过各种词典,只有一种解释,宸是封建帝王居住的地方,也指帝王。”

“我也查查词典,弄清'冥宸’的真正含义。”

壁上的挂钟已指向11:30分,讨论已进行了3个多小时,该“休战”了。李玉瑞和王敬邦谦恭地向姚老告别,约定待他对四篇碑文研究之后,再向姚老请教。姚老同意了。

第一次争论就此不了了之。


点击加载图片

远眺老君山

怀着亢奋和激动的心情前来北京的李玉瑞,原以为自己的考证会很快得到北京有关专家的首肯,并在全国引起轰动。

姚老的态度像兜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他心里很是荒凉和沉重。

难道就这样了?

回到居住点,北京军事干休所,李玉瑞很不甘心。

想来碑文曲奥难懂,自己经过十余年的潜心研究才破译了碑文,姚老先生虽然学识渊博,恐怕也难立刻识破庐山真面目。李玉瑞便和王敬邦商议,把每篇碑文的核心内容,画龙点睛地写信告诉姚老。

4月10日上午,李玉瑞起草信件,下午打印好寄出信件。

李玉瑞的认真和执著打动了姚老。

4月13日上午,当他们再次来到姚老家时,姚老紧紧握住他们的手,“坐下说坐下说!”

姚老坐在他们对面,若有所思地凝视着天花板,手指轻轻地叩击沙发,自言自语说:“我正在考虑如何改写我的作品……”

稍顿,姚老告诉李玉瑞和王敬邦,他正在续写《李自成》姊妹篇,已经完成了摄政王多尔衮惨杀太子章节,故事催人泪下,排字工人和校对人员为太子的悲惨遭遇同情落泪,泪水滴湿了手中的稿纸,作品感染力很深。

李玉瑞这才知道,姚老新作与四篇碑文所记史实相左,使他处于尴尬境地。

王敬邦转移了话题:“请问姚老,审阅过我们的考证论文,对太子隐居老君山有何评价?”

姚老迟疑良久,语调低沉地说:“可以备为一说。”

这是姚老对李玉瑞10多年心血的最大肯定了。

1995年4月18日、1998年8月20日,栾川县人民政府公布,明末太子墓、朝阳宫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老刀w > 《待分类》举报/认领
上一篇: 张双锁——明代之庄浪
下一篇: 黎巴嫩是个怎样的中东小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62
 楼主| 发表于 2024-5-7 13: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111

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后,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去哪儿了?
回答问题收藏问题分享
91回答·82万阅读

举报




棍哥观史

2020年11月26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崇祯帝殉国之前,在世的儿子有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三人,女儿有昭仁公主、长平公主两人。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自缢前也对这五个儿女做了特殊安排:三个儿子化妆农家子弟逃出皇宫,这是要为大明老朱家留个种;为了避免两个女儿遭到农民军的凌辱,崇祯帝亲手砍杀了6岁的昭仁公主,长平公主则用手臂挡住崇祯帝的剑,当场断臂婚死,后在“送葬途中”苏醒过来,算是保住一命!这个传奇经历也被后世多次用于影视创作,如《鹿鼎记》里韦小宝的师傅“独臂神尼”。
三个皇子的结局
  • 道士太子
上面说到崇祯帝上吊前是想遣散诸皇子,可当时农民军将北京城围的水泄不通,乔装出城并非易事。太子朱慈烺就没能逃出皇宫,好在被李自成俘虏后,并未加害于他,而且历史资料中记载了李自成与朱慈烺的一段对话。大体意思就是李自成很嘲讽的问朱慈烺,你老朱家为何失了天下,朱慈烺很清楚农民军一路杀戮大明藩王的手段,估计也是抱了必死之心,不下跪不作答,将亡国之责算在百官头上。
李自成见屈服不了朱慈烺,反而觉得此人颇有骨气,于是说“汝无罪”,决定留他一命。后李自成与吴三桂作战失败,朱慈烺被吴三桂寻到救出,但在随后的战乱中失踪,再无记载,所以历史上著名的“南北太子案”由此产生。此案主要就是对朱慈烺的去处产生了争议,一是说吴三桂想拥朱慈烺为明帝,被多尔衮拒绝,因此朱慈烺不再是政治筹码,所以吴三桂西征途中将朱慈烺杀害。
(吴三桂剧照)
但在南太子“现身”后,史可法在一件给弘光帝的奏疏中说提到了“传言太子为贼所害”,这个贼指的是李自成。陈洪范则说过“臣遍访北来诸人,佥谓流贼闻清兵将至,先杀皇太子,挟二王马上偕行迎战。永平失利,二王亦受害”,同样将杀害朱慈烺的罪名算在李自成头上。反正不管南北太子身份真伪如何,政客手中的两位太子最终都是被杀。其中“北太子”被记载为假太子自投罗网,据《弘光实录钞》记载,顺治元年(1644)农历十一月,有“太子”投靠皇亲周奎,摄政王多尔衮闻后彻查,最终结果是此人“伪称太子”,遂被处死。
(多尔衮剧照)
但如史学家分析,大明太子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意义非凡,无论是李自成、吴三桂、还是南明、清军都会如视珍宝,这张政治牌捏在手中不香吗?为何非要杀掉?所以洛阳栾川老君山下的太子墓更令人相信,大明太子朱慈烺并未落入任何势力手中,而是伪装成道人。老君山下太子墓有碑文四篇,其中“即存一二孑遗,悉保残息于他方”、“万仞宫墙有门难进”、“住世者奉祭扫于冥宸”等字眼令人无限遐想。且据1934年盗墓案经历者回忆,太子墓有玉带、印玺、龙凤剑等物品被盗,何等道士敢拥此物?
(老君山太子洞)
朱慈烺逃至老君山也不无缘由,据《卢氏县志》记载,万历年间,朝廷派太监至栾川开挖银矿,这里的地理环境由监工太监传回京师,宗室无人不知此地。且万历皇帝信道,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建老君山庙宇,算得上皇家道教圣地,太子逃亡此处完全可以理解。据《明史》、《平寇志》、《甲申传信录》等史料记载,崇祯帝自缢前,对太子五次重托,主要意思是“国家重务,悉委太子”,可见太子朱慈烺带着父亲重托,复明大业逃遁的,所以前往老君山化身道人实属谋划未来之计。只不过复国不成,当了30多年道士的朱慈烺最后郁郁而终。
  • 朱三太子
看过《康熙王朝》的朋友一定对朱三太子映像深刻,因为朱慈炯是崇祯皇帝的嫡三子,所以有三太子之称。甲申之变后,他也一样没能逃出皇宫,但也未被李自成杀害,李自成携太子与二王战吴三桂时,朱慈炯也在其列!所以李自成败退时,朱慈炯跟哥哥一样“失踪了”,洛阳老君山的太子墓碑文也提到了“即存一二孑遗,悉保残息于他方”,现代的学者解释这句话时,就认为是碑文撰写者故意隐晦的点出一子二王同时脱离李自成而逃跑,所以后文就不说朱慈炤了,他也是在此时“跑路”的。因为李自成的大顺军逃跑路线为北京向西,经西安、南商、洛南、灵宝、卢氏、襄阳,太子与二王在这条路线上完全有可能轻松逃至栾川。
(朱三太子剧照)
而坊间传闻最多的是朱慈炯从河南又跑到了凤阳,即朱元璋的老家,明朝的中都,而后更名出家,以掩饰身份。至吴三桂“三藩之乱”爆发后,他被一伙趁乱起兵的草莽之士裹挟,从此陷身于湘中地区。康熙十八年(1679),满清安亲王岳乐的大军,进剿武冈州枫木岭,将他抓获,解送京师。清庭到了康熙时期本就宣布不再追究明朝宗藩室属,但朱慈炯毕竟身陷造反一事,所以清庭对其态度是必杀!所以又制造出一个“伪太子案”,官方说“彼时朱慈炯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因而以“假冒前朝皇子,谋反作乱”的罪名将其处死!
  • 难逃清算的皇子
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在南京拜祭朱元璋陵墓时,为继续收买人心,召谕“访察明室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朱慈炤就是在此口谕宣布后被清庭抓获的。这个朱慈炤当年脱离李自成后,亦从河南逃至凤阳,化名王士元(猜测为原是王的意思),后至江浙一带当了教书先生,娶了一妻一妾,育有六子三女,小日子过的也算平静。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朱慈炤身份泄露,被清庭抓获,按理说康熙帝承诺不再迫害明朝余宗,可朱慈炤并没有逃脱被清算的劫难。清庭认为“朱慈炤虽未必有反清之行,但未必无反清之心”,于是将朱慈炤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除此之外,朱慈炤的一妻一妾、六子三女,外加一个孙子,全家十三口尽数遇害,崇祯帝的血脉,甚至是此前泰昌皇帝、万历皇帝、隆庆皇帝、嘉靖皇帝的全部血脉,至此断绝!当年清朝发动“金印案”,一次处决13名被羁押在北京的明朝藩王时,就公开发布谕旨,即“凡故明宗室……若穷迫降顺,或叛而复归,及被执献者,无少长尽诛之”。意思就是明朝朱氏宗室,如果是迫于无奈才投降,或者反抗过满清却又投降,或者被属下挟制投降的,无分年龄老少,全部斩首。此时的朱慈炤75岁,当了60年顺民被清算,也兑现了清庭当年的谕旨。
皇子的抉择与南明的走向
崇祯帝的这三个皇子都选择了隐姓埋名苟且偷生,当初李自成进攻北京时,大臣建议南迁未成,便有人提出将皇子移至南京主持大局,倘若真是如此,或许南明不会那么混乱。隆武年间,鲁王朱以海割据浙东,自称监国,不听福州的隆武帝朱聿键号令,两相争斗中,浙东轻易丢失于满清,八闽大地无险可守。福州陷落后,隆武帝殉国,唐王朱聿鐭自称绍武帝,桂王朱由榔自称永历帝,两个政权又开始争夺南明皇位,唐桂之争使南明实力进一步损耗,历时一个月便被清军趁虚而入,攻占广东,24名明朝藩王被处决。
以上这些事例都说明当时没有一位能代表正统的皇子,这是南明无法凝聚反清力量的重要原因。这期间最有希望参与领导南明政权的人应该是朱慈炤,但他安安生生的当了顺民,只是在给儿女取名时,依旧按照祖宗家法。即当年朱元璋定下的辈分“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中,取和字辈,以及最后一个用“土”字创造一个字。朱慈炤的这种行为显然就是卑微的维持着祖宗家法,却对老朱家的江山无动于衷。
不过我们也无法一味指责朱慈炤,毕竟那个时期豪杰并起,各股势力皆非善类。很难说李定国是否真心拥保永历皇帝,郑成功被隆武皇帝钦封“国姓爷”,这里又有多少尴尬和苦衷?作为崇祯嫡系子孙,是否真能一呼百应?或是成了挟天子令诸侯的傀儡?与其这样,明哲保身并非不是良策,为崇祯一脉传承香火,留得青山总归是万全之计。可是清庭基本扑灭反清势力后,康熙帝诏喻“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这是清初最险恶的诈骗行为,二王纷纷落网,又纷纷被诛,这完全是清庭的不讲信义,葬送了二王延续龙脉的愿望。
“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于今事毕矣,不复采薇蕨。”——朱术桂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克台湾,郑氏政权灭亡。流亡在此的众多明朝远支宗室已非勋贵,在郑氏集团也未染指军政,又因血缘和皇室距离太远,构不成太大威胁,因此侥幸得以活命。他们被清廷收缴谱牒和印信,安置于山东、河南等地,从此务农为业。唯有辽王一系的宁靖王朱术桂,一直作为明朝宗室在郑氏军中的代表,观礼军国大事,不甘剃发易服,做满清顺民,故言“台湾有变,我再无他往,当以身殉”。当清军克澎湖,郑克塽决定投降时,朱术桂效仿崇祯帝,自缢而亡。
以上崇祯三子的下落多为后世推测,主要依据为史料、卷宗整合,以及考古推测,而就《明史》记载,崇祯帝三子在随李自成西撤时失踪。明遗太子、三太子的故事多为文学创作引用,因为这本就无法定论,加之满清迫害明宗室是一个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史料中多有遮掩。如南北太子案,多尔衮所杀之人或许就是太子真身,只不过以伪太子定罪,遮掩满清不仁不义之举,平息社会舆论,降低民怨声势。反而是长平公主,被清庭圈养,顺治帝还亲自为其择选驸马,这种“仁义”之举被记录的相当详细。民间反清势力则非要传言长平公主出家为尼,成为一代宗师,再好比“二王皆被害”的言论也出自南明,说明崇祯后裔的生死问题在当时属于南北对峙的舆论工具,这才使该问题扑朔迷离,吊人胃口!



3823收藏分享
收起全文
举报








小岛知风

2022年06月17日·网络作家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一生共有七子三女,抛去夭折的孩子,在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京城时崇祯还有三子两女在世,分别是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次女长平公主、三女昭仁公主。


崇祯亲手杀女并感叹:何故生在帝王家!
实际上崇祯一生共有六个女儿,但是有三个女儿出生不久就夭折了,由于这些女儿都是妃嫔所生夭折后也就没有封号,因此后世没把她们计算在崇祯子女之中。
在大明亡国之际,崇祯还有两个女儿还在世,分别是年仅15岁的长平公主和年仅6岁的昭仁公主。
1644年三月十八日这一天清晨,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对大明首都北京城发起了总攻,这一天崇祯也知道大明将亡,大势已去,但是崇祯自己还抱了一个幻想,那就是他派人将三个儿子分别送出皇宫安置,希望将来大明还能东山再起。


做好安置儿子计划之后,崇祯就带着嫡妻周皇后所生儿子朱慈烺和朱慈炯去与她诀别,崇祯怕京城陷落之后周皇后受辱,于是在命人送走儿子们之后就下旨命周皇后自尽,同时崇祯又让袁贵妃自尽。
周皇后也很烈性,接旨之后就立刻自缢而亡。而袁贵妃也随之自缢,不过由于袁贵妃体型过重把绳子压断了,因此她只是被吊得昏迷过去并没有死,崇祯随即上前在袁贵妃身上乱刺了几剑,也没再关注她是否已经死去就走了。后来袁贵妃命大没死被救了起来,一直活到顺治时期才去世。
之后崇祯又跑到嫂子懿安张皇后的寝宫与其诀别,同样他也希望嫂子张皇后尽快自尽殉国以免受辱。就这样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的嫡妻张皇后也自缢殉国。


随后崇祯就手提利剑向两个女儿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的居所走去,当时昭仁公主看到父亲来了,她可不知道大祸即将来临,她还很高兴的向父亲崇祯跑去,这一声“父皇”还没喊出来,崇祯提起手中长剑就直刺昭仁公主心窝,于是年仅6岁的昭仁公主前一秒还等着父亲抱抱她,下一秒她就死在了父亲剑下。
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时,没有人能知道崇祯当时的心情,但是可以想象崇祯当时心里绝对是万分痛苦,赐死妻子和嫂子,又亲手杀了女儿,崇祯的心情绝对十分痛苦难过。
而当崇祯的另外一个女儿年纪较大的长平公主看到父亲刺死了妹妹,她就知道多年来悬在大明王朝头上的利剑要掉下来了,但是落在她自己头上的剑却是由她的父亲崇祯亲手刺出,她知道自己今天也是难逃一死了,可求生欲还是让她跪在崇祯面前拉着衣襟哭泣。


崇祯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痛哭的女儿长平公主,加上他又刚刚杀死了小女儿昭仁公主,他的心应该也碎了,于是他仰天长叹:汝何故生我家!
随后崇祯一狠心又再度挥起利剑砍向长平公主,出于本能的求生意识,长平公主挥起左臂格挡,于是利剑斩断了她的左臂,她尖叫一声昏死过去。
崇祯看着女儿昏死过去,他已经再也硬不起心来继续刺向女儿,再加上当时农民起义军已经攻入京城开始围攻皇城,皇城随时都可能被攻破,崇祯也顾不上再杀女儿了,于是他在心腹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踉踉跄跄的跑到了景山上,最后崇祯就和心腹太监王承恩一同吊死了在了景山之上。


长平公主断臂之后一直昏迷了五天五夜,才被一些心地善良的宫女给救活苏醒过来,由于李自成占据京城期间十分短暂就被清朝打跑了,因此李自成都不知道崇祯的女儿长平公主还活着,而清朝入关占据京城并搬进了明朝的皇宫紫禁城之后,为了安抚人心,就开始寻找皇族后裔,袁贵妃和长平公主就是在这时候被清朝搜寻出来。
清朝为拉拢人心,特意公告天下将赡养袁贵妃、长平公主这些明朝皇室女人,因此袁贵妃和长平公主还得以一直留在紫禁城中居住。
在明朝灭亡前夕,崇祯已经为长平公主订下了婚约,其未婚夫就是其母周皇后的本家亲戚周世显,但是由于李自成的起义军一路攻向京城,崇祯没来得及给他们举行婚礼就亡国了,因此长平公主与周世显还没有正式结婚。


明朝灭亡之后,长平公主已经身体残疾,她不想连累周世显,因此她主动向清朝的顺治皇帝请求出家为尼,但是却被顺治的叔叔摄政王多尔衮所拒绝,多尔衮为了表现清朝对明朝皇室的宽厚,特意帮她找到了未婚夫周世显,并以顺治名义下旨让两人尽快完婚,以慰崇祯在天之灵。
长平公主就这样在顺治时期按照崇祯给她定下的婚约嫁给了周世显,婚后不久在清顺治三年(1646年)长平公主就怀了身孕,但是她在怀孕五个月的时候,由于她的身体虚弱染了重病,因此去世,可谓是一尸两命,其丈夫周世显十分悲痛。
后世都十分怜悯这位长平公主,因此很多文学作品以她原型虚构出了很多情节,比如金庸先生在《碧血剑》和《鹿鼎记》中塑造出来的阿九和九难师太,还有梁羽生先生的《江湖三女侠》中的独臂神尼,还有粤剧剧作家唐涤生先生创作的《帝女花》等文学戏曲作品都是以长平公主为原型所虚构出来的。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长平公主由于国破家亡使得她心情始终抑郁难解,加之她却是一条手臂后身体虚弱,所以导致她在怀孕期间罹患重病去世,她的命运其实十分悲惨。


崇祯的三个儿子其中一人成了困扰清朝康雍乾三代帝王的噩梦
明朝灭亡时崇祯的三个儿子也就是长子即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其中朱慈烺和朱慈炯是亲兄弟,都是周皇后所生,朱慈炤是崇祯的宠妃田贵妃所生。
在李自成的军队攻打京城时,崇祯特意派人将太子朱慈烺送到纯国公朱纯臣府上,希望朱纯臣能护送朱慈烺去南京再建大明,当时接到崇祯勤王命令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在途中听闻崇祯殉国的消息悲痛万分,他本想营救出朱慈烺到南京,后来才得知原来朱纯臣向李自成献朝阳门投降,并交出了朱慈烺,无奈之下史可法只得撤回南京。
当时李自成攻入京城又攻入紫禁城,他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志得意满的接见了朱慈烺,虽然朱慈烺当时年仅16岁,但是他自幼就被崇祯立为太子,一直被悉心培养,因此朱慈烺颇有帝王气度,见到李自成举止应答不卑不亢,面对起义军勒令他向李自成跪下,他也坚决不跪,他小小年纪已经国破家亡还有如此气势,都让李自成对他刮目相看。


李自成为了磨一磨朱慈烺的锐气,他故意问朱慈烺:“你们老朱家为何会失了江山?”
朱慈烺则不卑不亢地回答大明之亡乃奸臣误国,还告诉李自成这些主动投降起义军的大明朝臣都是不忠不义之徒,若李自成真心收留他们,将来李自成就会自取其祸,说完这些之后朱慈烺就要求李自成立刻将自己处死。
李自成却对朱慈烺越发刮目相看,于是告诉朱慈烺身为太子没有罪过,明朝逼得百姓造反与朱慈烺无关,所以也不会将他处死。
于是朱慈烺趁机恳请李自成勿伤京城百姓,不要破坏明朝皇陵,并礼葬崇祯和周皇后。李自成听后则仰天长笑,随即他就告诉朱慈烺自己本就是农民起义,兴义军吊民伐罪,怎能伤害无辜百姓,更不会破坏明朝皇陵,礼葬崇祯也是理所应当。


于是李自成下令以天子之礼厚葬崇祯和周皇后,并加封朱慈烺为宋王。
朱慈炯和朱慈炤则被崇祯送到了周皇后之父老丈人周奎家中,周奎是一个极其吝啬的人,爱财如命,李自成占据北京之后不久就以赞助军饷的名义开始大肆拷掠王公贵族,周奎家产非常富有,他害怕被李自成拷掠,于是主动向李自成交出了外孙朱慈炯和朱慈炤。
周奎本来是想主动交出朱慈炯和朱慈炤能免于被李自成拷掠,不过李自成依旧没放过这个老财迷,最终周奎在交出朱慈炯和朱慈炤之后,其家产还是全部被李自成掠走,周奎为此忧愤而亡。
因此在崇祯自缢之后不久他的三个儿子全都被李自成找到了,幸好李自成并没有立即加害这三兄弟,李自成给他们分别封了王爵,不过朱慈烺很有骨气,他带着两个弟弟拒绝接受李自成册封,并且在为父母出完丧之后,朱慈烺就开始绝食明志,想随父母于九泉之下。


但李自成不许朱慈烺三兄弟绝食自尽,于是命大将刘宗敏将他们分别隔离,然后逐个严加看管,后来李自成亲率大军去攻打驻扎在山海关的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时也把朱慈烺三兄弟都带在军中,企图用朱慈烺要挟吴三桂投降。
结果吴三桂放清军入关,与清朝军队联军在山海关外一片石大战中击溃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大败往北京逃跑,随着李自成军队的溃败,刘宗敏也顾不上看管朱慈烺三兄弟,因此朱慈烺三兄弟不约而同的都趁着起义军溃败之际逃亡了。
不过朱慈烺三兄弟却也在乱军之中失散了,先说一说朱慈烺,他在逃跑途中被吴三桂的军队找到,当时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听说吴三桂找到崇祯的太子朱慈烺十分高兴,清朝的王公贵族原本都担心入主中原后汉人太多无法统治,因此多尔衮当时就有了让吴三桂扶持朱慈烺在北方称帝,然后成为清朝的傀儡政权,借此兵不血刃收服南方的明朝势力。


朱慈烺十分机警,他看透了吴三桂是不安好心,于是在行军途中他趁机逃跑了,此后朱慈烺不知所踪。
而南方的明朝势力在史可法没能救回朱慈烺之后,就赶紧商议另立新君以延续大明江山,于是崇祯的堂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拥立为皇帝,也就是开创了南明政权。南明后来得知朱慈烺不知所踪后,担心清朝利用身份不明的人第一时间赶紧站出来公告天下,称朱慈烺已被清军害死,并在南京替朱慈烺发丧,朱由崧追谥其为献慜太子,后来鲁王朱以海监国时期又改追谥为悼皇帝。
在1988年史学界爆出消息,原来是找到了在历史上失踪的崇祯太子朱慈烺的下落,有历史学者认为朱慈烺在乱军中逃跑之后,隐遁到了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老君山上的道观中出家当道士。
因为崇祯在位时期经常派人到栾川开采银矿,朱慈烺作为太子也曾来到过这里,所以他对栾川一带比较熟悉,加上明朝自嘉靖皇帝朱厚熜之后大多崇信道教,崇祯的爷爷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曾下旨在栾川老君山敕建金顶太清观,因此朱慈烺就跑到老君山出家当了道士企图借机恢复明朝。


后来朱慈烺发现复国无望,于是就只能在老君山当道士终老,朱慈烺在隐居老君山期间,也吸引了一批明朝遗臣,他们暗中在老君山奉朱慈烺为皇帝,此后朱慈烺一直活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去世,享年51岁。现今老君山附近还流传着有关朱慈烺的传说,老君山下还有太子墓和太子碑。
崇祯的第三子朱慈炯可谓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他可是在后来整整困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传奇人物。从康熙时期,一直到乾隆初期,只要民间爆发起义,大多数都会打出朱慈炯的名号,因此朱慈炯在明朝虽非太子却在后来被民间称为朱三太子。
仅康熙一朝就爆发了大概十多起以朱慈炯的名义反叛,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时,趁机在京城发动叛乱想攻占紫禁城的朱三太子起义,但是由于事情败露,这场起义很快就被清廷扑灭,主谋朱三太子一直潜逃。
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潜逃多年的朱三太子在西安被抓获,后来康熙特意找了前明的大臣和宫廷老太监来辨认,结果才知道这个人根本就不是朱慈炯,这个人是一个京城无业游民杨起隆。


由于杨起隆自幼在北京长大,他与一些前明宫廷太监比较熟悉,听老太监们描述宫廷生活和崇祯皇子们的喜好,杨起隆才萌生出冒充朱慈炯趁乱起义的想法,后来杨起隆被康熙以谋反罪诛杀。而杨起隆起义事件还被二月河先生所采纳,创作进了其原著小说《康熙王朝》中并被改成电视剧播放。
除了杨起隆之外,康熙时期爆发的起义如福建漳州蔡演起义、江苏太仓张念一起义、江南金和尚起义、浙江四明山起义、台湾朱一贵起义等等,很多起义都是打着朱慈炯名号,都称自己找到了流落民间的朱慈炯,要帮助他反清复明,结果这些起义被先后平定,康熙是平定一个起义就杀掉一个朱慈炯。
但是这些朱慈炯全是冒牌货,真正的朱慈炯却始终没有被清朝找到,所以朱慈炯这个名字让康熙十分头疼,不止康熙痛苦,连他的儿子雍正也跟着脑袋疼,雍正时期爆发的反清复明起义也大多是打着朱慈炯的名号,雍正为此也是不胜其烦。
雍正后来为了平复民间反清复明的想法,他特意找到一个名叫朱之琏的知府,公告天下称其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的后代,并对外称明朝皇室嫡系后裔已经死光,找不到后人了,于是奉朱桂的后人朱之琏为朱氏正统后裔,册封朱之琏为一等延恩侯,并允许世袭罔替,还让朱之琏及其后人负责每年对明皇陵春秋二祭。


至此明朝皇室朱氏后人一直世袭清朝的延恩侯爵位到清朝灭亡,不过后世关于朱之琏的身份其实颇为怀疑,朱之琏是否为朱元璋后裔都有待考证,因为朱之琏的名字没有按照明朝皇室的字辈和五行偏旁部首来起名字,因此朱之琏很可能并非朱元璋的直系后代,而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后人,属于明朝皇室旁支后裔。清朝灭亡后末代延恩侯朱煜勋生活贫困,在民国时期居然靠盗挖明十三陵生活,这也从侧面说明雍正册立的延恩侯很可能并非朱元璋的嫡系后裔。
雍正之所以封朱之琏为延恩侯,就是被各种朱三太子起义逼出来的无奈之举,雍正只能随便找了一个朱氏后人封爵恩赏以安人心。
朱慈炯的名号一直到乾隆初期还有人打出来造反,不过到了乾隆中期之后,即便真的朱慈炯还活着也都已经100多岁了,不太可能在世了,所以朱慈炯的名号才逐渐被人淡忘。
其实真正的朱慈炯下落如何至今都成谜,很可能他隐姓埋名隐居起来,也很可能被清朝杀掉的那么多自称朱慈炯的人中就有他,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毕竟后来清朝已经懒得去计较朱慈炯的真假了。


虽然真的朱慈炯下落不明,但是他的弟弟朱慈炤可就受他连累了,康熙当初被打着朱慈炯名号反清复明的事整得也很烦躁,于是康熙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康熙在祭拜完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之后,下旨公告天下寻找朱元璋的嫡系后人入朝封爵,使得这些朱氏子孙能被朝廷监视起来,同时康熙也是希冀能找出真正的朱慈炯,如果真的朱慈炯出现,那么康熙就会认定他是冒充,然后以冒充明朝皇室为罪名将其名正言顺诛杀。
但是康熙这一招还是没找到几个真正的明朝皇室后裔,于是康熙又加大力度命官府在民间排查朱慈炯,其实康熙主要是想找到朱慈炯杀掉以绝后患。
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浙江余姚的地方官排查时,发现了一个名叫王士元的75岁老人很可能就是传闻已久的朱三太子朱慈炯。
其实这个王士元不是别人正是崇祯第四子朱慈炤,原来朱慈炤在逃亡途中被一位明朝的王姓官员所救,这名官员担心朱慈炤的身份被泄露,于是让他改姓为王,成为自己的养子,并给他取名为王士元,其含义就是原是王的谐音。


此后朱慈炤就一直以王士元的身份跟随这名王姓官员回到了浙江余姚老家生活下来,并以教书先生的职业一直隐藏于民间五十余年。朱慈炤虽然改名王士元,但他不肯背弃朱元璋定下的宗谱,他给子女起名依旧按照朱元璋给朱棣家族制定的字辈的“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字辈中他的下一辈第二个字为“和”字辈和第三个字的“土”字偏旁部首起名字,只不过改姓为王而已。
当时官府加大排查力度,就是通过王士元的子女异于常人的起名方式引起了官府注意,因此官府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想法将王士元当朱慈炯抓捕起来,被抓后的王士元很痛快,他直接交代自己就是崇祯第四子朱慈炤。
按照康熙的圣旨,朱慈炤理应被接进京城封为王爵,但是一个朱慈炯就够让康熙头疼了,这又出个朱慈炤,这还能让康熙安心,因此康熙和朝臣们玩起了偷梁换柱的把戏。
原来朱慈炤有一位同母弟弟即崇祯第五子朱慈焕,不过朱慈焕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时夭折去世,康熙就把朱慈焕的事迹搬到了朱慈炤身上,《清实录》中记载为: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
康熙就这样坚持对外称朱慈炤已于崇祯十四年时去世了,所谓的王士元自称是朱慈炤完全是信口开河,于是康熙以冒充明朝皇室为罪名将75岁的朱慈炤及其子孙满门全部诛杀。


写在最后
因此崇祯自缢后,女儿长平公主侥幸活了下来,但是命运也很不好,虽然被清廷赡养,实际上是清廷为了对外安抚汉族人心故意表现出的手段,长平公主虽然活了下来却还是在16岁时英年早逝,和她国破家亡有很大关系。
而崇祯的三个儿子最后是一个隐居避世,一个真正的下落不明,另一个则是暴露身份被康熙满门诛杀。
从朱慈炯的一个名号就困扰了康雍乾三代帝王就能看出来崇祯的儿子们影响力确实很大,如果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三个人有一个人能被史可法救走,以他们崇祯之子的正统身份绝对更比南明的那些皇帝如朱由崧、朱由榔等人更具有凝聚力,也许都会改变历史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646122收藏分享

举报








世界人文通史

2020年10月10日



关注



崇祯帝的子女下场都非常凄惨,只有一位皇子通过“隐姓埋名”活到了75岁。
崇祯帝朱由检是明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史称明思宗,年号“崇祯”。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不愿意受辱,于是在北京城的煤山上吊自杀。
那么,崇祯皇帝的后人下落如何呢?
崇祯帝继位的时候,明朝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明朝的万历帝、天启帝都是有名的昏君,在位期间以荒废朝政而闻名,而泰昌帝在位时间太短,也未能扭转危局。天启帝暴毙后,信王朱由检以宗室的身份继承皇位,这就是崇祯帝。
当时,明朝面临众多问题,一是国库严重空虚,二是官僚坍塌式腐败,三是朝廷的对外战事一败涂地。到了崇祯年间,国内还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军起义,而关外的女真(后金)也步步紧逼。崇祯皇帝虽然有心振作朝廷,铲除宦官魏忠贤,但他生性多疑、能力平平,所用的人也多是酒囊饭袋。
公元1644年正月,北京城内没有一点过节的喜庆气氛,百姓家里没有张灯结彩。皇宫的宫门紧闭,鸦雀无声,一改往年过节的热闹气氛。因为崇祯刚刚接到前线战报,反贼李自成已经在西安府称帝,并且正率领2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朝北京进发。
同年3月,李自成的军队在城内反贼的里应外合之下,迅速攻破九门、朝皇城内进发。崇祯帝突围不成,眼见身边的太监、侍卫也全部逃走,他只好将自己的后宫妃嫔诛杀殆尽,然后在煤山上吊自尽。此时距离他从天启皇帝手中接过皇位仅仅过了17年,积重难返的明朝便在农民起义中覆灭了。
《明实录》记载崇祯帝有13个子女,最后只有三个皇子和两个公主长大,其余的子女全部在幼年因病夭折。这3个皇子分别是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这两个公主分别是坤仪公主(姓名不详)、长平公主朱媺娖。
明朝灭亡之后,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均被李自成俘虏。谁知道,后来李自成后来兵败于山海关,随军的朱慈烺、朱慈炯也下落不明,据说被清军或吴三桂斩于乱军之中。
永王朱慈炤的运气稍微好点,在吴三桂失败后隐姓埋名,改姓为“王”,躲过了清朝军队的搜捕。不过,朱慈炤在75岁时被人告发,当时已经是康熙后期。但清朝为了斩草除根,依然将朱慈炤凌迟处死。
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崇祯帝为了避免后宫女眷受辱,于是将自己的妃嫔、公主诛杀殆尽。坤仪公主有可能就因此死在了父亲的剑下,而长平公主朱媺娖则被斩断了一只手臂,虽然留下了性命但却落下了终身的残疾。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考虑到长平公主只是一个女流之辈,所以并没有杀害她。长平公主曾向清廷请求出家为尼,但没有得到允许,她在明朝灭亡后的第二年,就因为悲伤过度而去世了。
因此,金庸的武侠小说《碧血剑》、《鹿鼎记》都以历史上的长平公主为原型创造了一个重要人物。比如《碧血剑》中的阿九、《鹿鼎记》中的九难师太就是以历史上崇祯皇帝的二女儿长平公主朱媺娖为原型创造的。
因此,明朝宗室人员虽然庞大,但是崇祯帝的子女全都没能逃到南方生活。在明朝灭亡后,明朝的其他宗室后裔们在南方建立了一系列割据政权,比如永历政权、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合称为“南明”诸朝。
公元1662年,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杀害于云南昆明,南明彻底灭亡。远在台湾的郑成功、郑经父子为了反清,仍然奉“永历”为正统年号。



展开阅读全文




1741收藏分享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62
 楼主| 发表于 2024-5-7 13: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太子考据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2024/5/7 13:35:42 星期二 文章明太子考据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1816c1d866fb84ae45c8dfa

云游道人,逃来栾川住魁丘山关帝庙内。时间应在顺治元年(1644年)冬,或翌年春。这时李自成向西撤退,在混乱中太子乘机逃来栾川。

太子为什么要逃到栾川呢?主要有以下原因所促成: ①栾川是明朝皇室采挖银矿重要基地。据《卢氏县志》和《广志绎》等记载,早在万历年间,朝廷就开始派大珰(太监)来栾川采挖银矿,补充国库。矿口多至数百处,每矿有千百苦工,均由大珰指挥采冶。直至崇祯年间仍然如此,延续长达多半个世纪之久。栾川虽然距北京千里之遥,太监则往来不断,络绎于京栾之间,所以明朝皇室对栾川地理民情非常熟悉,给崇祯太子逃匿栾川造下有利条件。

②栾川是明朝皇室所向往的道教圣地。明朝皇室笃信道教,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皇帝遣中使发帑金,敕建老君山庙宇。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皇帝又降旨诏谕老君山主持及道众:“朕发诚心印造《道大藏经》,颁赐在京及天下名山供奉。??保安朕躬康泰,宫台睿承(千秋),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可见老君山是明朝皇室心目中的道教圣地,早与老君山结下深厚的

道教缘分。所以太子及其臣民进山前就预先作好筹谋准备,化装成道士而不伪装佛僧或者其他身份。

③栾川地利条件优越。碑文称老君山为中州屏翰,栾川为君山之巨镇。从战略观点看,是藏龙卧虎之地,进可攻,退可守。当时清朝立足未稳,汉人反满情绪高昂,假若太子以伏牛山为根据地,揆时度势,一旦有机可乘,据中原而号令天下,大有可图。即使军事目的难达,凭老君山复杂地形亦可长期苟安潜藏。事实证明,虽然前一目的未达,而后一目的确实得逞。

由于以上原因,加上李自成兵败西撤,造成了太子脱离大顺军向栾川逃亡的大好时机。所以太子逃遁栾川决非偶然。

3、记述解囊修庙,垦种祀田。太子等初来栾川,住关帝庙内,但是庙宇失修,“惟存荒址而已矣!”因此逃亡贵族们不惜“罄囊余之有”,“饰丹垩,扩彤墀”,大修庙宇,解决遗民贵族的居住问题。由此证明他们决非真正的云游“羽客”,而是腰缠金银珠宝的流亡贵族。云游道人哪里来的巨资自行解囊修庙。并且他们有相当活动能量,请求“本县正堂老爷胡”,准予“抛荒滩,开祀田,兼免

差赋,使黄冠等邀食于地”,解决吃饭问题。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追随太子的遗民贵族相当多,单靠原有祀田难以维持膳食,必须扩大垦荒,新开祀田,才能保证遗民贵族们的生活需求。

4、从《祀田记》还可看出复明的思想和政治设想。例如“心正德恒,而民之不治者未之有也”、“振纲常,裨治道,靡风化,正人心”等,暴露出这些亡国遗民对明朝政治腐败的反思与企图一旦复明后的政治设想。由于他们所处时势险恶,对治国安天下的非分设想不敢畅谈直言,无可奈何地慨叹“而含乎名言之所未尽者也”!大有书难尽言,言难尽意的苦衷。 (二)《仙坟记》碑 碑文如下: 仙 坟 记 王冲如

老子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是为遁天之刑者,恩泽加于天下也。庄子死,门人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璇玑。葬具无以加此者,逍遥备于一身也。”我黄冠辈,恩泽不加于天下,逍

遥不备于一身。浪游四海,幻演仙术,壸中之文人不见,鄂渚之帝史难逢。是以顶星冠,披霞服,炼九转,探八荒。学邯郸之步而未工,造屠龙之技而甚邈。皓首无成,作旌阳之厕役不可得也。手既不能解天悬,身则不免于物化,丧期无度,大扩方外之志,乃子桑自妥。不封不树,似缺方内之典,恐子贡见责,故封此地。俾九野黄冠,羽化者藏仙骨于泉下,住世者奉祭扫于冥宸。后起之士,当知生死之真,是非之正,天伦之大,圣教之尊,父子不可懈于心,君臣无所逃于天地。弃其怪诞之学,克遵先王之训者,即是此地之灵气,化形生之征验也。

大清康熙十八年岁次已未十月朔旦立石

老君山住持:杨阳观 沈太和 贾尚桓 刘太秀 顾阳凤 田太宣 王玄明 姚本性 徐和然 刘程辉 王程领 崔成真 牛和成 陈云白 应守铸 胡演礼 王冲如 杨冲怀 赵大阳 常得如 刘一弘

该碑树于“仙坟墓园”,群众称“道士坟”,在今栾川乡朝阳村。墓园约占地0.4亩,是为遗民贵族圈定的茔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62
 楼主| 发表于 2024-5-9 16: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1.允佑//载樟//文宣
2.文定
3.旻可//薛杰//朝杰
4.绍宣//绍瑄字国华
5.绍闻//纯祖

6.仁可世系原考旧谱7.文郁//文彬//文献生末

8.崇高坟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19 16:16 , Processed in 0.0872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