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清贫少年编辑 播报 阿贝尔的手稿之一。
阿贝尔(Niels Henrik Abel,1802年8月5日─1829年4月 6日)是十九世纪挪威最伟大数学家。他的父亲是挪威克里斯蒂安桑(Kristiansand)主教区芬杜(Findö)小村庄的牧师,全家生活在穷困之中。1815年,他进入了奥斯陆的一所天主教学校读书,他的数学才华便显露出来。在他的老师霍尔姆伯(Holmboë)的引导下,他学习了许多当时的著名数学家的著作,包括:牛顿(Newton)、欧拉(Euler)、拉格朗日(Lagrange)及高斯(Gauss)等。他不单了解他们的理论,而且可以找出他们一些微小的漏洞。
1820年,阿贝尔的父亲去世,照顾家人重担突然落到他的肩上。虽然如此,1821年阿贝尔借助他的老师霍尔姆伯的补助,仍可进入奥斯陆的克里斯蒂安尼亚大学 [1] (University of Christinania),即奥斯陆大学(Universitetet i Oslo)就读,于1822年获大学预颁学位,并由霍尔姆伯的资助下继续学业。在学校里,他几乎全是自学,同时花大量时间作研究。
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隐没天才编辑 播报 阿贝尔头像为主体的邮票
1823年,当阿贝尔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后,他的朋友便力请挪威政府资助他到德国及法国进修。1824年,在等待政府回复时,他发表了《一元五次方程没有代数一般解》的论文,渴望为他的研究带来肯定。他把论文寄了给当时有名的数学家高斯,可惜高斯错过了这篇论文,也不知道这个著名的代数难题已被解破。1825-26年的冬季,他远赴柏林,并认识了克列尔(Crelle)。克列尔是个土木工程师,而且对数学很有热诚,他跟阿贝尔成为很要好的朋友。1826年,在阿贝尔的鼓励下,克列尔创立了一份纯数学和应用数学杂志(Journal für die reine und angewandte Mathematik),该杂志的第一期便刊登了阿贝尔在五次方程的工作成果,另外还有方程理论、泛函方程及理论力学等方面的论文。在柏林,新的数学向导使他继续独立地进行研究工作,后来阿贝尔又到了欧洲不同的地方。
1826年夏天,他在巴黎造访了当时最顶尖的数学家,并且完成了一份有关超越函数的研究报告。这些工作展示出一个代数函数理论,现称为阿贝尔定理,而这个定理也是后期阿贝尔积分及阿贝尔函数的理论基础。他在巴黎被冷落对待,他曾经把他的研究报告寄去法国科学院,渴望得到好评,但他的努力也是徒然。他在离开巴黎前染顽疾,最初以为只是感冒,后来才知道是肺结核病。
他辗转回到挪威,但欠下了不少债务。他只好靠教书及收取大学的微薄津贴为生。1828年,他找到一份代课教师之职来维持生计。但他的穷困及病况并没有减低他对数学的热诚,他在这段期间写了大量的论文,主要是方程理论及椭圆函数,也就是有关阿贝尔方程和阿贝尔群的理论。他比雅可比(Jacobi)更快完善了椭圆函数的理论。此时,阿贝尔的名声经已响遍所有的数学中心,各方面的人也希望为他找到一个适当的教授席位,当中克列尔便希望为他在柏林找到一个教授席位。
1828年冬天,阿贝尔的病逐渐严重起来。他在圣诞节去芬罗兰(Froland)探望他的未婚妻克莱利·肯姆普(Crelly Kemp)期间,病情恶化。1829年1月,他已知自己寿命不长,出血的症状已无法否认。
1829年4月6日凌晨,阿贝尔去世了,他的未婚妻坚持拒绝他人资助照顾阿贝尔,“单独占有这最后的时刻”。 阿贝尔的未婚妻克莱利·肯姆普
阿贝尔去世后,他的老师霍尔姆伯于1839年为他出版了文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