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oger Yonchien Tsien,1952年2月1日—2016年8月24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美籍华裔生物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药理学教授以及化学与生物化学教授 [9] 。
钱永健于1972年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之后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1977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1989年进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工作,担任药理学教授以及化学与生物化学教授;1995年当选为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4年获得沃尔夫奖;2008年因发现和研究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16年8月24日在美国俄勒冈州去世,享年64岁。 [1-2]
人物关系钱永健的人物关系 共4个词条 4229阅读
温迪·格劳伯·钱
妻子
钱学榘
父亲
钱永佑
哥哥
钱学森
伯伯
相关星图查看更多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 共189个词条 15.1万阅读
卡尔·巴里·夏普莱斯
2022年、2001年获奖
卡罗琳·贝尔托齐
2022年获奖
莫滕·梅尔达尔
2022年获奖
本亚明·利斯特
2021年获奖
历届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获得者 共9个词条 3.9万阅读
杨振宁
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护照上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199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3421号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22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杨振宁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电机系,开学后转系成为物理系学生;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经吴大猷教授推荐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米教授;1950年—1951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和讲师;1951年—1953年,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年—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7年—2003年,任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RIKEN—BNL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任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名誉主任;2006年,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政道主要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领域进行研究。
丁肇中
丁肇中(Samuel C.C.Ting),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家。195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5年发现反氘核;1967年测量电子半径,发现电子是没有体积的,半径小于10E-14厘米;1969年测量普通光和有质量的光(即矢量介子)之间的转变,证明高能量普通光可以变成矢量介子,同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因此贡献,1975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9年发现胶子喷注;1989年确定三代中微子种类的数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领导AMS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年在太空中首次发现氦-4和同位素氦-3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 2015年首次发现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电子,这些正电子的来源很可能是暗物质碰撞所产生的。丁肇中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精确检验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统一理论,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朱棣文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籍江苏太仓,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12任美国能源部部长,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朱棣文于1970年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毕业,获得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至1987年在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贝尔实验室工作;1987年担任斯坦福大学物理和应用物理教授;1990年至1993年担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主任;1992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获得亚瑟萧洛奖及威廉梅格斯奖;1997年获得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年至2008年担任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同时兼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2009年至2013年担任第12任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长期从事原子物理、激光科学方面的研究。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共11个词条 23.1万阅读
李政道
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
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
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远哲
诺贝尔化学奖
获得沃尔夫奖的华人科学家 共8个词条 3845阅读
吴健雄
1978年沃尔夫物理学奖获得者
陈省身
1983年沃尔夫数学奖获得者
杨祥发
1991年沃尔夫农业奖获得者
钱永健
2004年沃尔夫医学奖获得者
中文名钱永健 外文名Roger Yonchien Tsien 国 籍美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美国纽约 [1] 出生日期1952年2月1日 逝世日期2016年8月24日 毕业院校英国剑桥大学 职 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
199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8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04年获得沃尔夫奖
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祖 籍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
目录
钱永健人物生平编辑 播报
钱永健(10张)
1952年2月1日,钱永健出生于美国纽约,祖籍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
1968年,16岁时以金属如何与硫氰酸盐结合为题获得西屋科学人才选拔赛(The Westing house Science Talent,现英特尔科学人才选拔赛)一等奖;同年获得美国优秀学生奖学金(National Merit Scholarship)进入哈佛大学。
1972年,20岁时从哈佛大学毕业,获得化学和物理学士学位。同年获得奖学金,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其指派的导师是理查德·阿德里安(Richard Adrian) [10] 。
1977年,从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毕业,之后从事生理学博士后研究工作。
1981年,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
1981年—1982年,担任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访问研究员(Visiting Researcher) [10] 。
1989年,进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工作,担任药理学教授以及化学与生物化学教授。
1995年,当选为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
199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7] 。
2008年,与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Martin Chalfie)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 [3] 。
2016年8月24日,在美国俄勒冈州的一条自行车道上去世,享年64岁 [2] 。
钱永健主要成就编辑 播报
钱永健科研成就
1994年,钱永健开始了对GFP(绿色荧光蛋白,是一种在美国西北海岸所盛产的水母中所发现的一种蛋白质)改造进行研究;后来通过基因突变的方法,让这类原本发出柔弱绿光的蛋白发光变得更明亮、更持续。凭借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4] [8] 。此后,钱永健实验室制出了多种蛋白,有的荧光强,有的呈现黄、蓝、红色,有的可激活、可变色,世界上目前使用的荧光蛋白大多是钱永健实验室改造后的变种。他的研究使荧光蛋白真正成为了生物科学实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
钱永健在英国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发明出一种可追踪细胞内钙水平的有机染料,与钙质结合时会戏剧性地改变荧光,染料无需注射即可穿透细胞壁。他对荧光蛋白应用于神经生物学和癌症研究兴趣浓厚。为了能更好地看清并治疗癌症,他与同事设计了一种能携带成像分子或化疗药物靶向癌细胞的U形缩氨酸。还创造了一种让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电信号发出亮光的荧光染料,有助于解密脑细胞的功能与相互作用 [11] 。
根据2022年4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钱永健实验室网站显示,钱永健先后在《Science》《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Nature Methods》等发表论文210多篇 [12] 。
Kevin L. Briggman, William B. Kristan, Jesus E. Gonzalez, David Kleinfeld, and Roger Y. Tsien. Chapter 6 - Monitoring Integrated Activity of Individual Neurons Using FRET-Based Voltage-Sensitive Dye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Switzerland. Membrane Potential Imaging in the Nervous System and Heart,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 149-169
B. Albert Griffin , Stephen R. Adams , and Roger Y. Tsien. Chapter 1 - How FlAsH Got Its Sparkle: Historical Recollections of the Biarsenical-Tetracysteine Tag. Springer Science Site-Specific Protein Labeling: Methods and Protocols,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vol. 1266: 1-61
Roger Y. Tsien 2013. Very long-term memories may be stored in the pattern of holes in the perineuronal net. PNAS 110:30
Roger Y. Tsien 2010. Fluorescence readouts of biochemistry in live cells and organisms. In Molecular Imag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 ed. by R. Weissleder, S.S. Gambhir, B.D. Ross, A. Rehemtulla.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 USA. Chapter 48, pp. 808-828
Roger Y. Tsien 2009. Constructing and exploiting the fluorescent protein paintbox (Autobiography + Nobel Lecture), in Les Prix Nobel 2008, pp. 171-214. Nobel Lecture reprinted (2009) in Angewandte Chemie Intl. Edition 48: 5612-5626.
Roger Y. Tsien 2009 Constructing and Exploiting the Fluorescent Protein Paintbox (Nobel Lecture). Angew. Chem. Int. Ed. 48: 5612 – 5626
Wang, L., and Tsien, R.Y. 2006. Evolving proteins in mammalian cells using somatic hypermutation. Nature Protocols 1: 1346-1350.
Stephen R. Adams & Roger Y. Tsien 2006 Imaging the influx of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 into the cytosol of individual cells. Chapter 29 in: Handbook of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 ed by Ulo Langel (2nd edition). CRC 505-512.
Amy E. Palmer and Roger Y. Tsien 2006 Measuring calcium signaling using genetically targetable fluorescent indicators. Nature Protocols, Vol 1: 1057-1065.
Ben N. G. Giepmans, Stephen R. Adams, Mark H. Ellisman & Roger Y. Tsien 2006 The fluorescent toolbox for assessing protein location and function. Science. 312: 217-224.
Zacharias, D.A., and Tsien, R.Y. Molecular biology and mutation of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Chapter 5 in: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Properties, Applications, and Protocols, ed. by M. Chalfie and S.R. Kain (2nd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This article is listed in Medline as Methods Biochem. Anal. 2006; 47: 83-120
Tsien, R.Y. 2005. Breeding molecules to spy on cells, in The Harvey Lectures: Series 99, 2003-2004. Harvey Society, 2005
Nathan C. Shaner, Paul A. Steinbach, & Roger Y. Tsien. 2005 . A guide to choosing fluorescent proteins, Nature Methods, Vol. 2: 905 – 909
Tsien, R.Y. 2003 Imagining imaging's future.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4: SS16-SS21
Zhang, J., Campbell, R.E., Ting, A. and Tsien, R.Y. 2002. Creating new fluorescent probes for cell biology. Nature Review Molecular Biology 3: 906-918.
Miyawaki, A., and Tsien, R.Y. 2000. Monitoring protein conformations and interactions by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mutants of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Methods in Enzymology 327: 472-500.
Wu, M.M., Llopis, J., Adams, S., McCaffery, J.M., Teter, K., Kulomaa, M.S., Machen, T.E.,Moore,H.-P.H., and Tsien, R.Y. 2000 Studying organelle physiology with fusion protein-targeted avidin and fluorescent biotin conjugates. Methods in Enzymology.327: 546-564.
Griffin, B.A., Adams, S.R., Jones, J., and Tsien, R.Y. 2000. Fluorescent labeling of recombinant proteins in living cells with FlAsH 2001. Methods in Enzymology. 327: 565-578.
Zacharias, D.A., Baird, G.S., and Tsien, R.Y. 2000. Recent advances in technology for measuring and manipulating cell signals.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10: 416-421.
Tsien, R.Y. 1999. Monitoring Cell Calcium. In Calcium as a Cellular Regulator, ed. by E. Carafoli and C. Kle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8-54.
Tsien, R.Y. 1998.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Annu. Rev. Biochemistry 67: 509-544.
Tsien. R.Y. and Pozzan T. 1989. Measurement of Cytosolic Free Ca2+ with Quin2. Method in Enzymology. 172: 230-244. [12]
钱永健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1991年
| 帕萨诺基金青年科学家奖
|
| 1995年
| 比利时阿图瓦—巴耶—拉图尔健康奖
|
| 1995年
| 盖尔德纳基金国际奖
|
| 1995年
| 美国心脏学会基础研究奖
| 美国心脏学会
| 1995年
| 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
| 美国医学研究院
| 1998年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美国国家科学院
| 1998年
|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
| 2002年
| 美国化学学会创新奖
| 美国化学学会
| 2002年
| 荷兰皇家科学院海内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奖
| 荷兰皇家科学院
| 2004年
| 沃尔夫奖(Wolf Prize in Medicine)
|
| 2008年
| 诺贝尔化学奖
| 瑞典皇家科学院 [1]
| 2008年
| 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 凤凰卫视等 [5]
| 2009年
|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 香港中文大学 [14]
| 2009年
| 香港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 香港大学 [13]
|
钱永健个人生活编辑 播报
钱永健儿时患有哮喘,不得不尽量避免室外运动。他经常花上数小时在地下实验室中做化学实验。实验产生的鲜艳色彩让他着迷 [1] 。
钱永健的父亲钱学榘与钱学森是堂兄弟,早年带着庚子赔款支付的奖学金到美国念书,在1944年,钱学榘将妻子李懿颖与长子钱永佑(神经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接到美国定居,生下了二子钱永乐和三子钱永健。事实上,直到钱永健的叔叔钱学森过世,他们始终没有见过面 [2] [6] 。
1976年,钱永健在朋友的圣诞晚会上认识了温迪·格劳伯(Wendy Globe),后来两人结婚 [1] 。
在媒体面前公开表示:我是一个美国人,我从小生长在美国,接受美国的教育。血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身份,自由的环境才是培养一个科学家的要件。 [4]
钱永健人物评价编辑 播报
钱永健在基因和疾病侦测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5] 。(中国新闻网评)
罗杰(钱永健)是一个非凡的人:善良,慷慨,亲切,他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科学家,不断推动他的工作极限,并拓展科学的可能性。他是一个我们无法取代的罕见天才 [9]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校长Pradeep Khosla评)
他(钱永健)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脑,不仅因为他能够深入思考如何填补已知科学领域的空白,更因为他知道如何发现新问题 [11] 。(钱永健长期的合作者马克·爱利斯门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