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7|回复: 0

[真神] 巴顿(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331
发表于 2023-2-11 17: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erek H.Barton,1905年4月1日—1998年3月16日),出生于英国格雷夫森德,有机化学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生前是美国德克萨斯农业机械国际大学杰出教授。 [1]  
巴顿于1940年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理学学士学位;1942年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45年任帝国理工学院化学系助理讲师;1946年—1949年任帝国化学工业有限公司(I.C.I.)研究员;1949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49年—1950年任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访问讲师;1953年任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教授;195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955年任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讲座教授;1957年任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196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7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71年当选为里斯本科学院外籍院士;197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78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所所长;1986年起任美国德克萨斯农业机械国际大学杰出教授;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年3月16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逝世,享年93岁。 [1]   [3]  
巴顿毕生从事有机化学研究。 [1]  


相关星图查看更多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 共189个词条 15.1万阅读


卡尔·巴里·夏普莱斯
2022年、2001年获奖


卡罗琳·贝尔托齐
2022年获奖


莫滕·梅尔达尔
2022年获奖


本亚明·利斯特
2021年获奖



中国科学院已故外籍院士 共29个词条 1.3万阅读


廖国男
廖国男(1943年11月16日—2021年3月20日,Kuo-Nan Liou),男,美国国籍,大气物理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生前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杰出教授、区域地球系统科学与工程联合研究院院长。廖国男于1965年获台湾大学学士学位,1968年与1970年分别获美国纽约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72年至1997年任教于犹他州立大学,1997年至2021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1999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至2004年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主任,2004年被聘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杰出教授,同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6年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区域地球科学暨工程中心创始主任,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廖国男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大气辐射、遥感、云—气溶胶—气候相互作用。


弗朗斯瓦·马蒂
弗朗斯瓦·马蒂(Francois Mathey,1941年11月—2020年12月8日),法国国籍,化学家,德国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生前是中法有机磷功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河南省有机磷功能分子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弗朗斯瓦·马蒂于1961年—1963年就读于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65年获得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化学硕士学位;1971年获得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任郑州大学教授;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年任河南省有机磷功能分子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2020年12月8日逝世,享年79岁。弗朗斯瓦·马蒂主要从事有机磷化学研究。


黄煦涛
黄煦涛(1936年6月26日-2020年4月25日),出生于中国上海,信息学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Beckman研究院图象实验室主任。1956年黄煦涛毕业于台湾大学电子系,之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1963年博士毕业之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助理教授、副教授;1973年转至普渡大学电机系工作,担任教授兼资讯处里实验室主任;1980年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电机系工作,先后担任William L. Everitt 杰出讲座教授兼贝克曼前瞻科技研究院主席;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02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黄煦涛主要从事教学与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和人机交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发明了预测差分量化。当地时间2020年4月25日,在美国印第安纳州逝世,享年84岁。


冯元桢
冯元桢(1919年9月15日—2019年12月15日),生于中国江苏省武进县,美籍华人,力学和生物力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圣迭戈加州大学教授。冯元桢于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3年获中央大学硕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9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66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当地时间2019年12月15日在美国圣迭戈加州大学雅各布医院逝世,享年100岁。1966年以前,冯元桢主要从事航空工程和连续介质力学方面的研究。1966年以后,致力于生物力学的开拓。








中文名巴顿 外文名Derek H.Barton 国    籍英国 出生地英国格雷夫森德 出生日期1905年4月1日 逝世日期1998年3月16日 毕业院校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 职    业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5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196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7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71年当选为里斯本科学院外籍院士
197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url=]展开[/url]主要成就195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196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7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71年当选为里斯本科学院外籍院士
197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url=]收起[/url]


目录



巴顿人物生平编辑 播报
Derek H.Barton
1905年4月1日,巴顿(Derek H.Barton)出生于英国格雷夫森德。
1940年,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理学学士学位。
1942年,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
1945年,任帝国理工学院化学系助理讲师。
1946年—1949年,任帝国化学工业有限公司(I.C.I.)研究员。
1949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科学博士学位。
1949年—1950年,任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访问讲师。
1953年,任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教授。
195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1955年,任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讲座教授。
1957年,任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
196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7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71年,当选为里斯本科学院外籍院士。
197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78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所所长。
1986年起,任美国德克萨斯农业机械国际大学杰出教授。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8年3月16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逝世,享年93岁。 [1]   [3]  

巴顿主要成就编辑 播报

巴顿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Derek H.Barton
巴顿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构象分析、结构确证、苯酚氧化、生物合成(木脂素、酚性生物碱、类固醇、三萜类化合物等)、自由基化学、光化学、氟化学、有机金属化合物等。 [5]  
20世纪60年代后期,巴顿在自由基化学和自然过程中的有机合成这一领域的首要工作使人们认识了许多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中苯酚自由基的偶合作用。引进了新试剂CF3OF,成功地从事了硫、硒、碲和铋化学研究。晚年发现的新反应有自由基的选择性脱氧化反应和酰胺巯基酯断裂产生自由基的反应。 [1]  
  • 学术论著

巴顿编著的论著有《Comprehensive organic chemistry : the synthesis and reactions of organic compounds》《The selective functionalization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s: Gif chemistry》《Newer methods of arylation》《A new synthesis of pyrroles from nitroalkenes》《The invention of radical reactions. Part 32. Radical deoxygenations, dehalogenations, and deaminations with dialkyl phosphites and hypophosphorous acid as hydrogen sources》《Convenient synthesis of l.alpha.-hydroxy-vitamin D3》《Hypophosphorous acid and its salts: New reagents for radical chain deoxygenation, dehalogenation and deamination》《The invention of new radical chain reactions. Part 9. Further radical chemistry of thiohydroxamic esters; formation of carbon–carbon bonds》《The chemistry of orqanobismuth reagents: Part XIII ligand coupling induced by Pd(O)》《The stereochemistry of cyclohexane derivatives》等。 [4]  

巴顿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51年
科德·摩根奖章(Corday-Morgan Medal) [3]  
1954年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1]  
1956年
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 [3]  
1956年
Fritzsche奖章 [3]  
1959年
第一届罗杰·亚当斯奖章(Roger Adams Medal) [3]  
美国化学学会
1960年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荣誉院士 [3]  
1961年
戴维奖章 [3]  
英国皇家学会
1967年
利奥波第那科学院荣誉院士 [3]  
1969年
诺贝尔化学奖 [1]  
1969年
墨西哥Quimica协会荣誉会员 [3]  
墨西哥Quimica协会
1970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  
1970年
比利时化学学会荣誉会员 [3]  
比利时化学学会
1970年
智利化学学会荣誉会员 [3]  
智利化学学会
1971年
里斯本科学院外籍院士 [3]  
里斯本科学院
1972年
英国皇家勋章 [1]  
1973年
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  
1991年
中国科学院荣誉博士 [2]  
中国科学院
1994年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  

巴顿社会任职编辑 播报
时间
担任职务
1958年
麻省理工学院阿瑟·D·利特尔(Arthur D. Little)客座教授 [3]  
1959年
伊利诺伊大学客座教授 [3]  
1959年
威斯康星大学客座教授 [3]  
1965年
英国科学政策委员会委员 [3]  
1969年
英国科学促进协会B组主席 [3]  
1969年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有机化学部主席 [3]  

巴顿个人生活编辑 播报
  • 家庭成员

Derek H.Barton
巴顿的父亲的名字是威廉·托马斯(William Thomas),他母亲的名字是莫德·亨丽埃塔·巴顿(Maude Henrietta Barton)。 [3]  
  • 婚姻家庭

巴顿第一任妻子的名字是珍妮·凯特·威尔金斯(Jeanne Kate Wilkins),两人育有一个儿子W.G.L.巴顿;巴顿第二任妻子的名字是克里斯蒂娜·科涅特(Christiane Cognet)。 [3]  

巴顿人物评价编辑 播报
“巴顿在形成构象概念和把这些概念应用于化学中做出了贡献。”诺贝尔基金会评) [1]  
“巴顿为中国科学技术进一步走向世界、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发挥了重大作用,他是一位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国际知名学者。”(《中国科学报》评)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0-12 17:21 , Processed in 0.05162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