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怎么可能通过重重障碍,睡到宝玉床上?是谁赶出来的?袭人吴三桂!醉倒在山子石上?还是草地下?一片石大战!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63】
从红楼梦中透露的信息,结合史书资料,看得出甲申之难时吴三桂在骑墙:扶崇祯太子登基,则身为头功,自不必说,如有人追究引清兵入关之罪,则可说当时事出紧急,是借清兵,报君仇,为复国,不得已。如果,最终满清站住脚了,他吴三桂又是开关迎清第一功。所以无论明清势力谁最后胜出,吴三桂都是得益者。这贼子城府很深,算盘很精。 所以吴三桂追杀李自成时,把太子藏于民间了,并派人保护,也是监守,因为奇货可居。 吴三桂给太子送东西,说明初时吴三桂知道太子所踪,并一直资助。但不见得是好心,只是首鼠两端,因为天下大事不到最后谁也不知结局如何。但后来太子显然隐居了,应该是历经颠踣谙世路冷暖,看清了吴三桂的两面三刀和恐怖嘴脸,然后“潜度偷移三径中”了。在当时,很多人都会愿意暗中帮助太子,毕竟父祖以来都是大明之人,甚至受过大明之恩,不愿对孩子们赶尽杀绝,跟满清的立场完全不同。 但吴三桂在满清大势已定之后,就铁了心追随满清,一路攻杀到云南,并用弓弦勒死永历帝,其心可知。这些事红楼梦中都写到了,甚至吴三桂后来又反清称帝,把满清折磨得一筹莫展,在八十回中也已打好基础了。 显然在此之前,太子已摆脱了吴三桂,否则会被吴三桂暗中消灭,以绝后患,世人莫知。 刘姥姥李自成排除万难进了怡红院,不可思议地睡在宝玉床上,是谁“赶”出来的?袭人吴三桂!只是作者写的很委婉。但袭人向刘姥姥说道:“你就说醉倒在山子石上打了个盹儿。”就差说“一片石”了!袭人带他从前面出去,见了众人,只说他“在草地下”睡着了,带了他来的。众人都不理会,也就罢了。作者这个故意错也太明显了,袭人对刘姥姥说“在山子石上”,可她自己却对众人说“在草地下”,司马昭之心,太明显了。“众人都不理会,也就罢了”,作者又拿读者开涮,“众人”是说读者,说读者都不理会“山子石”,和“草地下”的异常提醒。 如果有人觉得,我把“山子石”对比“草地下”这样解读牵强,请留意下庚辰本这几处的涂改: 刘姥姥【赶】了袭人出至小丫头们房中。 向他说道:“你说醉倒山子石上打了个盹【耳】。” 袭人带他从前面出去,见了众人,只说他在草地下睡【热】了。 涂改后: 刘姥姥【跟】了袭人出至小丫头们房中。 向他说道:“你【就】说醉倒【在】山子石上打了个盹【儿】。” 袭人带他从前面出去,见了众人,只说他在草地下睡【着】了。 “山子石”前的话,“你说醉倒山子石上”,其实不用插入两字,理解没问题,只是稍显不通顺。 “在草地下睡热”,改为“睡着”,其实从抄书修改的角度,改为“睡熟”更合理。 “山子石上打了个盹耳”,“在草地下睡热”,很可能原本就是作者故意写的错字,抄书者觉得不通,就修订“正确”了,但至少留下了修改痕迹,让我们今天的读者能看到“山子石”和“草地下”句中的修改,我们还能看到作者的错误提醒:为什么前面写“山子石”?后面写“草地下”?在“山子石上打了个”什么?打盹?还是打仗? 这才是红楼梦的写法,用错误提醒读者,把打仗写成打盹、睡热,把著名战役写成顽童闹学堂,不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写法。 77回,王夫人怒撵晴雯,四儿见王夫人说着他素日和宝玉的私语,宝玉听王夫人“所责之事皆系平日之语,一字不爽”。宝玉道:“咱们私自顽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外人走风的,这可奇怪!”宝玉质问袭人:“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袭人听了这话,心内一动,低头半日,无可回答。 作者已经揭的很明白了:“好似宝玉有疑他之意”。 袭人之恶,连宝玉都怀疑了,宝玉看出来了,也给读者揭露了。 宝钗之恶,宝玉也怀疑了,宝玉也看出来了,也给读者揭露了:宝玉通过对黛玉病情的观察和咳嗽、睡眠等,说“正是有句要紧的话”!而且挨过身来,悄悄道:“我想宝姐姐送你的燕窝----”却被赵姨娘来打断。这种打断话头,明显是作者有意设计,已经点出了“宝姐姐送你的燕窝”,是“要紧的话”!却故意不把话挑明。宝玉不动声色,通过贾母,换了燕窝,做的漂亮!其实很明显,紫鹃也怀疑了,否则也不会对宝玉这句半截儿话上心,过后还再去追问宝玉。 红楼作者惯用隐笔、答案在前等多种手法,从不直写,上回在回目中写明了“虎狼药”,这回就说“宝姐姐送你的燕窝”,是答案在前。不明写宝钗、袭人之恶,只偶尔揭出一个角,让读者注意到他们露出的尾巴,看清其真面目,其实并非善类。 可很多读者不愿相信,认为宝钗、袭人等都是贤良人。袭人自己就说:“我原是久已出了名的贤人”,回目中也用“贤袭人”,出场时也写“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书中表面写到的就更多了,王夫人也多有赞誉,“若说沉重知大礼,莫若袭人第一”,“况且行事大方,心地老实”等等。这些都是表面,作者之笔,狡猾之甚,明写贤,隐写恶,就像写李纨、贾兰一样,明写孤儿寡母,隐写耗子偷玉,写得“使人看不出,听不见”。而写黛玉、晴雯等人,用笔却完全相反,所有的缺点都写在明处,掩卷细思,都是小毛病,真正是心地纯良,却从来不给她们用“心地纯良”之类字眼,这才是红楼作者的高明! 吴三桂一开始确是忠臣良将,“勇冠三军,孝闻九边”,比他那个倒霉的亲爹强多了。己巳之变那年,吴襄带五百明军巡哨,突然遭遇清兵上万,退到距城不远时被清兵围困,吴三桂在城头上心急如焚,跪求舅舅祖大寿出兵救父,祖大寿心里明白,说:“城兵不满三千,驻守尚且不暇,如何能救?”十八岁的吴三桂便率领数十家丁出城,猛扑清军阵中,硬是把父亲救了回来,一战成名,孝闻九边。后来又多次与清兵血拼,奋勇冲杀,从游击升至总兵,名闻朝野,镇守辽东,甚至崇祯帝亲赐吴三桂尚方宝剑。但是,像宝玉说的,一个人从女儿变成女人,再变成老婆子,就逐渐变得铁石心肠,混账该杀了。 78回,贾母说:“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贾母只说此人是“葫芦”! 此人后来“将玉函”,拱手送给了满清,做了汉奸,比胡虏更狠,看吴三桂的《渠魁不翦三患二难》,追杀永历帝,将朱明斩草除根,“以尽根株”,不过书中另换了一个角色,来演绎“助清的吴三桂”。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