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2|回复: 1

十六帝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发表于 2022-5-28 14: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朝历代皇帝列表十六位帝王简介时间:2022-02-10 17:39:03   文学常识 我要投稿

明朝历代皇帝列表(十六位帝王简介)
  大明王朝历经16位皇帝的政治生涯,从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到末代帝王崇祯帝,展现了统治中国长达200年之久的明王朝兴衰历程。以下是cnfla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历代皇帝列表,欢迎阅读。
  一、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在位31年,死于1398年,时年71岁。在位期间,废除行省制,打击贪官。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人物评价
  1、总评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成功复国,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2、史书评价
  《明史》“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3、历代评价
  ●赵翼:盖明祖之性,实帝王,豪杰,盗贼兼而且也。
  ●顺治帝:“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康熙帝立碑“治隆唐宋”赞誉朱元璋。还说:“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
  ●毛泽东:“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商传: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另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也没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明帝国。
  二、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是明朝第二位皇帝,1398年即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在位5年,年号“建文”。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人物生平
  1、立为皇储
  朱允炆生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孙,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生母次妃吕氏。朱标长子朱雄英早夭,原配常氏死后,朱允炆生母吕氏也得以扶正,朱允炆从而成为朱元璋长孙。
  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十四岁时,太子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九月,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太子朱标性格仁厚,对刑狱的判决多以减省为主,朱允炆也延续了朱标的宽大政策。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向明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了《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2、继承皇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次年(1399年)为建文元年。朱允炆把三位文臣引为心腹,六月,命兵部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共同参军国事,七月,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同时下诏行宽仁之政,赦免有罪之人,蠲免百姓拖欠的赋税。
  建文元年(1399年)春正月,朱允炆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配,修《明太祖实录》;二月,追尊其父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嫡母常氏为孝康皇后。尊母其生母吕氏为皇太后,册妃马氏为皇后。封其弟朱允熥为吴王,朱允熞衡王,朱允熙为徐王,立皇长子朱文奎为皇太子。
  朱允炆还诏告天下,求贤访能,推行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措施,赐给年老的百姓米肉絮帛等物资,令官府收养鳏寡孤独废疾者。同时重农桑,兴学校,考察官吏,赈罹灾贫民,蠲免赋税等,又令侍郎暴昭、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采访使,分巡天下。
  3、推行削藩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为藩王,其中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谷王、辽王、宁王、庆王、肃王为九大塞王,领兵驻守边塞,这些藩王都有“护卫甲士“少者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公侯大臣见了他们都要“伏而拜谒”,地方上的一些大事以及军队调动,都要向当地藩王禀而后行。
  朱允炆为皇太孙时,便已担心诸王拥兵自重、多行不法,开始考虑削弱藩王的权力。朱元璋曾对朱允炆说:“朕将抵御胡虏的大任托付给诸王,可令边境不乱,留给你安宁”。朱允炆却问:“胡虏不安定,让诸王不防御,可若是诸王不安分,谁去抵御呢?”。朱元璋默然,问朱允炆的意见,他认为应该“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朱元璋也认为他的看法确实无可代替。
  朱允炆又曾在东角门问黄子澄:“诸王地位尊贵,又都拥有重兵,多不法,怎么办呢?”黄子澄说:“诸王的护卫兵只足以自守,倘若有变,发六师出征,谁又能抵抗呢?汉朝叛乱的七国并非不强,还是灭亡了,势力的大小强弱不同,而顺逆之理也不同啊。”朱允炆很赞同他的话。
  朱允炆即位不久后,便开始着手削藩。齐泰认为,应当先削诸王中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而黄子澄认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洪武时期已有不法行为,削之有名。应当先削夺周王,周王与燕王同母,削周王相当于剪燕王的手足,朱允炆采纳了其建议。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周王朱橚有罪,被废为庶人,流放云南;十一月,命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暗中监察燕王府中事;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下诏诸王不能节制王府的文武官吏;三月,为了防备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削弱其兵力,朱允炆令都督宋忠、徐凯、耿瓛率兵驻扎在北平周围的开平、临清、山海关,又将北平、永清二卫的军马调至彰德和顺德;夏四月,湘王朱柏无以自明,自焚而死,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因罪废为庶人;六月,岷王朱楩有罪,废为庶人,流放漳州。
  在建文削藩的过程中,朱棣也为起兵造反做了充分的准备,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己酉,燕山左护卫千户倪谅将朱棣密谋兵变的消息上报,朝廷下诏逮捕燕王府官僚,旗校于谅等人因此被诛杀,而北平都指挥张信则背叛朝廷,投降了朱棣。
  4、靖难之役
  建文元年秋七月(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建文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靖难之初,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朝鲜国王李芳远都公开表示支持朱允炆打燕王。但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朱允炆可比。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二十日,朱棣率师抵达长江北岸的南京龙江驿,朱允炆无力抵抗,只得下罪己诏,并派庆成郡主(庆阳公主)与朱棣谈判,以割地为条件要求停战议和,但没有成功。
  同时,朱允炆颁布勤王诏书,下令天下勤王:“朕奉皇祖宝命,嗣奉上下神祇,燕人不道,擅动干戈,虐害万姓,屡兴大兵致讨。近者诸将失律,寇兵侵淮,意在渡江犯阙,已敕大将军率师控遏,务在扫除,尔四方都司、布政司、按察使及诸府卫文武之臣,闻国有急,各思奋其忠勇,率慕义之士、壮勇之人,赴阙勤王,以平寇难,以成大功,以扶持宗社。呜呼!朕不德而致寇,固不足言,然我臣子其肯弃朕而不顾乎?各尽乃心,以平其难,则封赏之典,论功而行,朕无所吝。故兹诏谕,其体至怀!”
  六月十三日,朱棣抵达金川门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朱棣登位后,处死忠于建文的诸臣,史称“壬午殉难”。
  三、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6月1日—1424年8月12日),安徽凤阳人,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杀方孝孺等人,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死于1424年,时年65岁。在位23年。
  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
  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为政举措有哪些(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介绍)
  1、政治
  继续削藩
  明成祖即位伊始,不仅恢复了诸王的王爵,还对他们大加封赏,如赐谷王朱橞钞十万锭、赐周王朱橚钞八万锭、赐齐王朱榑二万锭、赐辽王植钞二万锭等等,这同样是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朱棣在利用藩王集团巩固皇权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藩王集团对皇权的威胁,一面在对诸藩王封赏的同时,另一面则在严密注视着藩王的动向,进一步便着手削藩,只是他的手段较建文帝更加雷厉风行,其中较强有力的措施有三:迁徙边疆要地的藩王于内地,削夺藩王的护卫,废黜藩王为庶人。
  永乐时期,明成祖将宁王朱权的封地由大宁迁往南昌,谷王朱橞由宣府重镇迁到长沙,辽王朱植由广宁重镇迁到内地荆州,韩王朱松封地由开原迁到平凉。与此同时,代王、岷王、辽王及朱棣同母弟周王的护卫均被削夺,使其军权不足与朝廷相抗。被废为庶人的有齐王朱榑、谷王朱橞,齐王朱榑在建文时也被废为庶人,朱棣恢复了他的旧封,但他恶性不改,“阴蓄刺客,招异人术士为诅咒,辄用护卫兵守青州城,并城筑苑墙断往来,守更不登城夜巡。”后被人告发,朱棣将他召回京师,朝臣有人弹劾他的罪过,齐王却当廷蛮横到:“奸臣喋喋,又欲效建文时耶!会尽斩此辈。朱棣断然将其禁锢于南京,革去三护卫,将他及其子孙都废为庶人。谷王朱橞起初被迁往内地,常因有金川门迎降之功而自傲,永乐十五年(1417年),由于他阴谋打建文帝的旗号谋反,被废为庶人。
  并行厂卫
  明成祖即位后,恢复了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设立东厂,合称厂卫机构,天下臣民都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宦官集团不仅被引入参政,政治势力也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将宦官集团的管理部门独立出来,不再由吏部负责,而是由宦官集团的内部机构——司礼监管理,强化了皇权和专制统治。
  设立内阁
  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庶吉士锻炼。永乐朝内阁文臣虽只是正五品,从职权上看也仅备顾问,但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决策,都要咨询他们的意见,内阁的出现弥补了自中书省废除后,中央机构在结构上的脱节,终明一世没有被废除。正统至正德年间,内阁中枢决策的权位愈发巩固,权力也开始超过六部,内阁首辅开始出现,其地位与作用也日益显著。
  法制建设
  明成祖在审判制度上的创举颇多,审慎用刑,复行死刑五复奏,并以“令”的形式将其确立为法律制度,且良好地落到实处;各省死囚百人以上者,派遣御史去地方决囚;外地死囚亦可以赴京师会官审录,扩大了会审的对象范围;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冤假错案。明代的热审始于始于永乐二年(1404年),即在夏季炎热时集中审理罪犯,除犯斩、绞罪立即处决之外,其余徒、流以下罪犯,都令所在发遣减罪,以免罪囚在狱中淹滞而死。热审的开创性实行,发挥了源头作用,推进了明代恤刑制度的发展。
  迁都北京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
  永乐元年(1403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1406年)五月,明成祖开始营建北京,北京的营建工程主要分为内城、皇城和紫禁城。永乐九年(1411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大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正式营建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落成。这年九月,朱棣下令明年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从此,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今天北京紫禁城的规模就是当时奠定的,整个北京城布局严谨,极为壮丽,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史上的杰作。北京新都城的建筑物在“规制”上遵循南京,是汉族政权的文化延续,除此之外,从拱卫京师的塞上长城,到富丽堂皇的紫禁城,以及南北贯穿、左右对称的“中轴线”,北京在整体风貌上与因势就形、自然布局的南京有了很大的区别。
  2、军事
  注重北疆
  朱棣对北部边防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造,不仅使边防指挥系统和沿边兵力的部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使北部边防的攻防组合得到改善。在此基础上,以京军为后盾的分地防御的边防格局初步形成。
  北征蒙古
  朱棣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详见“明成祖北伐”词条)。这次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举行第二次北伐,击败了蒙古另一部瓦剌,瓦刺遣使谢罪之后,朱棣班师回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举行第三次北伐,大败兀良哈蒙古。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明成祖第四次北伐,再次亲征阿鲁台。明成祖听闻阿鲁台为瓦剌所败,大军驻师不进。十月,于上庄堡接受也先土干投降,封忠勇王,赐名金忠。十一月,班师回朝。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鞑靼部进犯边关,朱棣组织进行第五次北伐。明成祖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后来朱棣亦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逝。
  哈密驻军
  永乐初年,朱棣遣在宫中担任亲卫的义子安定王后裔脱脱空降哈密,设哈密卫,以畏兀儿马哈麻火者为指挥,辜思诚、哈只马哈麻为经历,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为纪善。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一日壬子,宋晟奏哈密头目陆十等作乱,忠顺王脱脱已杀之,恐有他变,遣人请兵为守备。朱棣敕宋晟以兵五百或一千,选才能之将率领,赴之。且令熟计使相更代。宣德二年十月二十二日丙子,凉州卫、永昌卫、山丹卫土鞑官军,摆摆罗哈剌等七十家居哈密者,皆思归,令怕哈木来奏:‘愿赴京师效力’。上遣内官李信、林春齎勑谕,哈密忠顺王卜荅失里、忠义王弟脱欢帖木儿,‘俾悉遣来’
  南征安南
  建文元年(1399年),安南国相黎季犛杀其主自称太上皇,立子苍为帝,并改名胡一元。明廷误信安南王陈氏嗣绝,封季犛为王。不久,故安南王之孙陈天平来奔,季犛佯请陈天平归国为主。永乐四年(1406年)正月,明成祖遣都督黄中以兵5000送陈天平归,三月遭季犛伏兵袭击,黄中败还。七月,成祖命朱能为征夷将军,张辅,沐晟为副将军,率兵号称80万征讨安南。永乐五年(1407年)正月,明军追安南兵至黄江,攻破其江中兵寨,后又连战木丸江、富良江获胜,俘黎季犛父子。永乐五年(1407年)六月,明朝令改安南为交阯,设交阯布政使司。这场战争最后以明朝胜利、胡朝灭亡告终,越南被并入明朝领土,标志着安南属明时期的开始。最终安南独立,明封黎利为安南国王,从此朝贡不绝。
  防备倭寇
  永乐九年(1411年)三月,朝廷任命刘江为辽东总兵官,负责辽东防务。
  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二月,于旅顺口、望海埚、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头等地修建烽台七座,派兵防守,以防倭寇。
  永乐十七年(1419年)六月十五日,在望海埚发生战争,此战总计杀死倭寇742名,生擒857名。刘江令用50辆大车载运俘虏,胜利地结束了望海埚战斗。
  3、文化
  编修大典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为标榜文治,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人,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不厌浩繁。第二年冬便编成了一部大型类书,朱棣命名为《文献大成》。但朱棣仍嫌此书简略,又命姚广孝等人重修,自有书契以来,凡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各书无不包罗。永乐五年(1407年),书成,朱棣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大型类书。全书22937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卷,共11095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除《永乐大典》外,朱棣还组织了一系列大型编书活动,命侍臣辑录自古以来的“格言善行”有益于太子者,编纂成《文华宝鉴》颁授给皇太子朱高炽。永乐七年(1409年),编成《圣学心法》,内容涵盖"君、父、子、臣"四道,并以君道为主,重点阐朱棣的治国理念。永乐八年(1410年),敕令雕印佛经《永乐北藏》,是现存完整大藏经中最为精美的一部。
  永乐十三年(1415年),理学书籍《五经四书大全》和《性理大全》编成。命黄淮、解缙等主持编纂《历代名臣奏议》,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完成,全书350卷,搜罗历代典制沿革、政治得失,此书至今仍是历史工作者的参考书。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下诏编纂《天下郡县志》,命夏原吉、杨荣和金幼孜领其事,以纪天下形势、各地沿革、物产等。永乐十七年(1419年)三月,编成以劝善教化为目的的《为善阴骘》。永乐十七年(1419年)至永乐二十年(1422年),编纂了颁行于明英宗正统年间的《正统道藏》。
  永乐大典
  尊崇儒家
  明成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限制佛家
  朱棣在位期间,一方面严厉整顿和限制佛教,完成了对明代整顿和限制佛教政策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又大力对之加以提倡和保护。朱棣对佛教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对他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佛教整顿和限制政策也为后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崇信道教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成功地登基为帝,他认为是真武大帝保佑了他。于是开始史无前例地大修武当,费时十二年之久,在武当山建成了9宫8观,72岩庙等33处大型建筑群。建筑面积达160万平方米,还修成39座桥梁,12座亭台,形成了明代诗人洪翼圣所说的“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光,林岫回环画境中”的宏伟景象。此外,还铺砌了全山的石道,使整个武当山成为一座真武道场。据说当年武当山最鼎盛时,道士曾达到2万之众。道观殿阁与山色风光浑然一体,使武当山成为一片幽深神奇的道教世界。在中国众多的名山之中,如此大规模地规划和建造雄伟的建筑群,除武当外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朱棣崇奉真武神,大修武当山宫观,扶植武当道教,这是明史和中国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4、经济
  注意生产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永乐三年(1405年),全国税粮31133993石,这是连续第三年保持在三千一百万石以上的税收,按照当时不足一千万户的民户统计,每户平均纳税超过三石。此外从永乐元年起军卫屯田的收入也达到高峰23450000石,加上民户交纳的税粮,平均到当时人口,人均超过一石。在永乐二十二年间,“税粮总入达691,312,600石,平均岁入超过三千三百万石,而且总的趋势是增长的。这是有明一代的颠峰时期。”
  疏通漕运
  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因原本淤塞的大运河会通河段全面疏浚,明朝停止海运,改由大运河漕运,由陈瑄负责,驻节淮安。从此,长达1794千米、沟通五大水系、跨越十个维度的大运河迎来了历史上的辉煌期,成为明代都城北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明史》卷85《河渠志·运河》云:“明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挽,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
  当时,江南漕船沿大运河抵达淮安后,须通过陆路运输翻过河坝,再经淮河抵达清河,既辛苦又花费巨大。陈瑄自淮安城西管家湖起,开凿二十里河渠,命名为清江浦,将湖水导入淮河,并修筑四座闸门,定时启闭,大大节省了挽运之苦等。
  四、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为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仅十月,终年47岁。在位期间,立皇后皇后张氏。共有子十人,女七人。洪熙元年(1425)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献陵。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仁宣之治的繁荣打下基础。
  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后世纪念
  献陵是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陵寝,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长陵旁边,封闭没有开放。献陵的营建是在朱高炽死后开始的。朱高炽临终曾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遵照朱高炽遗诏营建献陵。
  献陵陵寝制度确实比较俭朴。明献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楼在院落上彼此不相连属。除宝城、明楼及第二进院落陵墙经修缮保存较好外,其第一进院落的建筑已全成遗址。
  轶事典故
  1、亲仁爱民
  朱高炽自京师启程前往北京的途中,一日路过山东邹县,见男女持筐沿路拾取草籽。朱高炽停下坐骑,问他们拾草何用。百姓跪下察称:“岁荒以为食”,朱高炽侧然。随后“入民舍,视民男女皆衣百结不掩体,灶釜倾仆不治,叹曰:民隐上闻,若此乎?”于是就让随行宦官赐给以钞。又召集乡者,了解他们生活的疾苦。恰遇山东布政使石执中前来迎接。
  朱高炽责备他说:“为民牧而民穷如此,亦动念乎!”石执中说:“凡被灾之处,皆己奏乞停止今年秋税。”朱高炽说:“民饥且死,尚及征税耶?汝宜速发官粟赈之,事不可缓!”石执中请示可否人发三斗,朱高炽说:“且与六斗,汝毋惧擅发仓廪,吾见上当自奏也。”朱高炽到达北京在见到父皇朱棣时,奏报了自己在山东境内所见所闻,朱棣认为朱高炽做得很对,并对朱高炽说:“昔范仲淹子犹举麦舟济父之故旧,况百姓吾之赤子乎?
  2、素好文学
  朱高炽平素喜爱文学,谷应泰说他“学识特崇真氏,文章独许欧公”。他看完真德秀的《大学衍义》一书,认为“此为治之鉴戒,不可无”?于是他下令重刻此书,并赐给诸皇孙及廷臣。他认为欧阳修的文章是“三代以下,文人独修有雍容和平气景”,而尤爱欧阳修的“奏议切直”。为此他亦命将欧阳修的文章刊印赐给群臣,并对他们说:“修之贤,非止于文,卿等当考其所以事君者而勉之。”
  五、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建文元年年(1399年)二月初九生于燕王府。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永乐九年(1411年)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号宣德,成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8岁。
  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六月二十一日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有哪些艺术成就
  由三杨监修的这个时期的官方记载把朱瞻基描绘成一个擅长文艺和献身于仁政的儒家君主。他不但试图实践儒家的原则,而且通过编写为帝的指南《帝训》(1428年)和类似的教诲官员的手册《官箴》(1432年)而把儒家的原则留给后世。
  朱瞻基雅尚翰墨。尤工于画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等。书画作品当作图书赠重臣,上书年月及受赐者姓名,钤“广运之宝”、“武英殿宝”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图书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宣德八年(1433)他命杨士奇、杨荣于馆阁中择能书者10人,取五经、《说苑》之类,各类副本,分别贮藏于广寒、清署二殿及琼花岛,以资观览。又建造“通集库”、“皇史晟”以藏古籍、档案。内阁藏书约2万余部,近百万卷。刻本占十三成,抄本占十七成。史称“当是之时,典籍最盛”、“仁、宣二主,世既承平,文物益盛”。
  诗词·主要作品
  《捕蝗诗》、《猗兰操》、《官箴》、《闵旱诗》
  轶事典故
  1、君臣融洽
  朱瞻基是就明代整个皇帝的素质而言他算是一位比较贤德的皇帝了。宣德间,君臣关系相当的融洽,在此略举一例:朱瞻基夜访大学士杨士奇的家。
  宣德六年七月的一天,“漏下十二刻,从四骑至士奇宅。士奇仓皇出迎,顿首曰:‘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自轻?’上曰:‘朕欲与卿一言,故来耳。’”
  皇帝有话想与大臣说,完全可以将其诏进宫中,而他却跑到人家家里去了,并且在深更半夜。如果二者没有较为亲密的关系,这一点是不可能做到的。明人焦竑在论及此事时更富有情味:宣德中,驾幸杨士奇第,夜已二鼓,士奇警起,朝服而迎。但见仪从塞屋,香气氤氲,不知上所在,惟向北拜不已。上方倚阑看月,笑而呼曰“士奇,朕在此。”所赐已充庭矣。
  一句“士奇,朕在此”,彰显出君臣的和谐之处。
  2、促织天子
  朱瞻基品行上的瑕疵通常在野史里和一些文学作品中有记录。比如,他喜好促织,有“太平天子,促织皇帝”之名。促织者,蟋蟀也,民间叫蛐蛐。称“太平天子”尚好,呼“促织皇帝”好像就不太中听了吧。而且他“好促织”的有点过了头,明人吕毖《明朝小史》里载:“帝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时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妾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乃跃去。妻惧,自经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经焉。”
  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中有一句:“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宫中尚此戏,其实就是在说皇帝的个人嗜好。君王可以有点爱好,但因为个人爱好,致劳民伤才,并且搞的小民家破人亡,显然就不是有德之君的所为了。除此之外,朱瞻基还有一些不德的表现,比如,他好房中术,曾向太医院一位太医索要这方面的书,这位太医比较正直,告诉他,他是看病的,先辈(指太医院)传下来的也都是些医书,没有那类的书。这让朱瞻基极为不满,于是他就令人把这位太医偷偷的抓起来关在监狱里,不让外人知道。太医的家人也感到蹊跷,就托人打听。得知真相之后,太医的家人也不敢声张,只能苦苦的等。那位太医被关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放出来。
  3、戏游无度
  宣德皇帝既是一个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皇帝,又是一个喜欢射猎、斗促织和戏游无度的皇帝。故宫博物院收藏着宣德皇帝的亲笔绘画和反映他射猎、戏游活动的绘画,如《武侯高卧图》、《三阳开泰图》、《瓜鼠图》、《射猎图》(后人定名为《明宣宗射猎图》)、《行乐图》(后人定名为《明宣宗行乐图》)等。
  六、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初大事权归皇太后张氏,以累朝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政务,继续推行仁宣朝的各项政策,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张氏死后,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振遂广植朋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十四年,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成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泰。元年(1451年),英宗被释回京,被尊为太上皇,软禁于南宫。八年,武清侯石亨等乘景帝病重发动兵变,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
  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后世纪念
  明英宗朱祁镇死后葬于明十三陵(裕陵)。该陵墓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英宗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监黄福、吴昱,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侍郎蒯祥、陆祥奉命督工。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陵园从营建到完成,仅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天顺八年五月八日,奉英宗皇帝梓宫入葬;六月二十日,陵寝工程全部告竣。裕陵的建筑曾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年—1787年)修缮,情况同献陵。民国年间,祾恩殿在战乱中被拆毁,祾恩门则于民国六年(1917年)被焚。现该陵殿门均成遗址,其余建筑保存尚好。
  《明宪宗实录》记载当时裕陵的规制为:“金井宝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明楼、花门楼各一座,俱三间,香殿一座五间,云龙五彩贴金朱红油石碑一,祭台一,烧纸炉二,神厨正房五,左右厢房六,宰牲亭一,墙门一,奉祀房三,门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宫监前堂五间、穿堂三间、后堂五间、左右厢房四座二十间、周围歇房并厨房八十六、门楼一、门房一、大小墙门二十、小房八、井一,神马房马房二十、砖石桥。周围包砌河岸沟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树二千六百八十四株”。
  七、明景帝朱祁钰
  明景帝朱祁钰(1428—1457),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1449年),年号“景泰”,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在位9年时,年30岁。他是明代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没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庙号代宗,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生平介绍
  1、罪人之子
  朱祁钰的生母,是个获罪之人。宣德年间,明宣宗御驾亲征,生擒汉王朱高煦父子,并将汉王府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侍女吴氏也在其中。
  回京途中,明宣宗邂逅了吴氏。然而罪人身份,不能封为嫔妃。宣宗就把她安排在紧靠宫墙的大宅院,时时临幸。终于,吴氏产下一子,就是朱祁钰。
  母凭子贵,吴氏被封为贤妃,却继续住在宫外。
  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病重,召吴氏母子进宫,将之托付给张太后。明宣宗驾崩之后,皇长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封朱祁钰为郕王。
  2、临危称帝
  正统十四年(1449年),对朱祁钰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他的皇帝哥哥明英宗御驾亲征,留郕王朱祁钰为监国。结果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瓦剌咄咄逼人。一时之间,朝野震惊,甚至有人建议迁都南京,以避刀兵。”南迁“之争,首先是翰林院侍讲徐珵(即后来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的。这种说法,颇得一些大臣支持。于谦当即否定这项提议,认为皇陵宗庙都在北京,岂可轻易迁移。
  正统年间,明英宗崇信宦官王振。搞的整个朝廷乌烟瘴气,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贬。如今皇帝被俘,王振被杀,众大臣纷纷吐气扬眉,甚至跪在午门外,要求监国郕王惩处王振余党。这时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出来阻挡,当即被愤怒的群臣打死,并将王振同党,王振外甥—王山也当庭打死。午门血案,吓得朱祁钰准备逃走。于谦拉住他,说大臣们只是为了惩治王振党羽,倒不是冲着您来的。朱祁钰半信半疑,下令将宫内王振的两个死党交给大臣们。群臣当场打死二人。
  当时的皇太子年仅两岁,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禀明孙太后,最终拥立郕王朱祁钰,改年号为景泰。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登基之后,下诏边关守将不得听信瓦剌的借口,使得瓦剌意图用明英宗的名义骗取财物、骗开关门失败。瓦剌气急败坏,发兵攻打北京。景泰帝任用于谦等人,组织北京保卫战,最终击退瓦剌。
  3、夺门之变
  景泰帝在位期间,重用于谦等贤臣,吏治为之一新。
  突如其来的王爷变皇帝,大权在握,景泰帝也就不愿意放手。北京保卫战之后,明军多次击败瓦剌。瓦剌首领也先见此,便想放了明英宗,借此求和。他想放,可是景泰帝却不愿意接。大臣建议景泰帝迎回明英宗,他不悦,说当初是你们逼着我当这个皇帝。这个时候,于谦说,您已经当了皇帝,即便他回来,帝位还是您的。景泰帝见最得力的大臣都这么说,便派人去瓦剌接触,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史料记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使臣杨善这一去,居然就把太上皇接回来。景泰帝随即把哥哥软禁在南宫。一锁就是七年。
  英宗回归之后,景泰帝派人严加看管,果然如于谦所说英宗的回归没有影响到景泰帝的帝位。但景泰帝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能够取代英宗的皇太子朱见深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由于太子是孙太后立的,景泰帝不得不慎重。他先试探颇有资历的太监金英,说“七月初二日,东宫生日也”。金英立刻回答,“东宫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前者是朱见济的生日,后者是太子朱见浚的生日。
  初步试探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景泰帝很是隐忍了一段时间。然而,他仍旧不停地试探,甚至贿赂朝臣,不惜武力威慑。终于换来宦官和朝臣的默认。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皇后汪氏坚决不能同意丈夫的做法。她悍然争辩,却被废了皇后,打入冷宫。
  就这样,景泰三年,景泰帝把侄子朱见深的皇太子废掉,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谁料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
  景泰帝正当壮年,子嗣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尚未显得突出。可是到了景泰八年,他突然得了重病,皇储的问题再次摆上桌面。众臣议论纷纷,一时之间,定不下来。内宫传来消息,说景泰帝病体康健了。于是众臣准备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再商议皇储问题。这一夜,却爆发了夺门之变。
  石亨、徐有贞等人打开南宫大门,迎接太上皇朱祁镇,堂而皇之进入大殿,宣布明英宗复位。随即废景泰帝为郕王,将其软禁。一个月后,郕王死去,被封了个恶谥,叫做戾。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这位曾经的皇帝,因此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大明朝皇帝。
  于谦等当初拥立他的大臣,纷纷被明英宗以谋逆之名,处死。景泰朝结束。
  4、身后之名
  景帝死后,英宗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景帝终身为恶,死不悔改。
  成化年间,一些臣僚开始为景帝鸣不平,他们认为景帝危难之时受命,削平惑乱,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功劳很大,却谥以“戾”,很不公平。甚至有人责问,当时若不是景帝即位,外敌如何能退,英宗如何能返?
  宪宗虽然曾被景帝废去太子地位,但对这位叔叔的功绩还是相当理解。几经周折,宪宗下旨恢复景帝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景帝的功绩。但宪宗不太可能给景帝全面平反,所定谥号仅为5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谥号都是17字,景帝在规格上较其他皇帝低,而且景帝还没有庙号。
  直到南明弘光时期,才给景帝加上庙号“代宗”,并增加谥号到17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至此,景帝在礼仪规格上算是与明代其他皇帝平等了。他的历史功绩也稍稍为后人所知了。
  八、明宪宗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明英宗长子,明朝第八代皇帝。初名朱见浚。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剌掳去。景泰三年(1452)明代宗即位后,被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朱见深。初年为于谦平冤昭雪,恢复景帝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在位末年,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9岁的宫女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
  庙号宪宗,谥曰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茂陵。
  个人的作品有哪些
  朱见深作有一幅《一团和气图》,乍看仿佛一个圆球,画着一个眯眼嬉笑之人,但仔细观看会发现是三个人抱成一团,初看时的一个面孔实际是由三个面孔组成的。图的内容,源于虎溪三笑的典故。
  从表现形式和构思方法上,《一团和气图》符合古代漫画的特点和要求,但在主题上却没有讽刺意味,反而有歌颂漫画的味道,这是它的特殊之处。
  据史学者研究,朱见深有鉴于其父朱祁镇(英宗)制造了兵部尚书于谦等人冤狱的教训,继位之后下令平反昭雪,并在朝廷上下提倡团结,大概就是这位威严的皇帝之所以作此诙谐图画的原因之一。
  历史评价
  《明史》赞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谈迁《国榷》:恤饥察冤,求言课吏,先后史不绝书,而于胡僧幸阉斜封墨敕之滥,亦不能为帝掩也。当其时,朝多耆德,士敦践履,上恬下熙,风淳政简,称明治者,首推成弘焉。而或有遗议,则在汪直、李孜省、继晓辈蚀其一二,于全照无大损也。尺璧之瑕,乌足玷帝德哉。末谕太子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之道,俨然成周之遗训也。说者谓帝初欲易储,以泰山屡震而止。噫。帝能尊钱后,复景帝,俱事出常情之外,而乃轻视东宫?必不然也。
  白寿彝:宪宗不是一个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皇帝。
  崔瑞德:事实证明他是一个心胸宽大的人,没有保持过去的派系仇恨或寻求报复。在一定程度上他重视朝廷中的正直和干练的官员,但是他几乎不加鉴别的使用为人卑鄙的侍从,在决策方面优柔寡断,对待朝臣的好恶也是任性的。
  《明宪宗实录》:上以守成之君,值重熙之运,垂衣拱手,不动声色,而天下大治。
  方志远:他留给弘治朝君臣的,乃是一个外无强敌、内无大敌、百业兴旺、万民乐业的太平世道。
  九、明孝宗朱祐樘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年号“弘治”,宪宗皇帝第三子。1487年即位,在位期间,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明朝再度中兴盛世。史称“弘治中兴”,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在位19年,享年36岁。
  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明孝宗朱祐樘为何被称为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朱佑樘皇位之路十分坎坷,历经磨难终于登基后,穷尽毕生精力去扭转宪宗时朝政的腐败状况。驱逐李孜省、梁芳、任杰、蒯钢等在成化朝通过贪污贿赂、溜须拍马发迹的奸官佞宦。同时朱佑樘还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如王恕、马文升、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等。朱佑樘提倡直言进谏,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
  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史称“弘治中兴”。
  其中,孝宗朱佑樘是明朝仅有的几个“正常”皇帝之一,他也是明代中叶唯一一个励精图治的明君。朱佑樘的政绩诚然卓越,但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的宽厚仁慈,不管对谁,他都是宽厚对待,甚至包括他的仇人。
  朱佑樘登基时万贵妃已死,万贵妃有个弟弟叫万喜,作恶无数。朱佑樘依照当时的法律对万喜进行抄家入狱后,接着又依法把万喜放了出来。朱佑樘他很清楚,万贵妃在他刚出生时就派人来杀他,在他6岁时又杀死了他的母亲,他被立为太子后依然不断遭到万贵妃的排挤陷害。
  作为一个皇帝,他这一辈子没有享过什么福,却遭了很多罪,受过无数恶毒的伤害,但最终却又选择了无私的宽恕。这就是明君的胸怀与气度!另外,早朝的时候,有的大臣因地滑,行走失仪,孝宗从不问罪;奏本中有错字也不纠问;经筵讲官失仪,他还宽慰数词,不使其慌恐。孝宗为了方便地方官员夜还,还亲自下旨,命今后遇在京官员夜还,不论职位高低,一律令铺军执灯传送。得遇仁君如此,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但是作为一个皇帝,要想一点过错也没有,是绝对不可能的。就算是孝宗朱佑樘这个明主也曾干过不少糊涂事,例如宠信宦官李广、对待部分臣子的不法行为过于宽厚、热衷于斋醮修炼、弘治中期甚至连续数年懒理朝政等等。但是这些都决不能掩饰住朱佑樘作为一代明君应有的光辉,况且这些现象到了弘治后期都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朝中的正直大臣不断上奏劝谏,朱佑樘开始不断反思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深悔自己干过的那些糊涂事。于是朱佑樘重新开始大力整顿朝纲,他不顾身体日以继夜地工作,可是过大的工作强度也彻底拖垮了他的身体,才三十多岁的他已经重病缠身,气息奄奄。但他却依然一如既往地拼命干活,全不在乎越来越差的身体状况。最终他用自己的努力使得朝政日益好转,“弘治中兴”也爬到了颠峰时期,但此时,朱佑樘的身体却再也无法撑下去了。
  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年仅36岁的朱佑樘病逝。孝宗死后,“深山穷谷,闻之无不哀痛”,“哭声震野”。纵观弘治一朝,既无权臣、宦官及后宫的专权,也极少弊政。晚明学者朱国桢曾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诚如斯言!虽然论人品,朱佑樘比不上汉文帝;论学识,朱佑樘也比不上梁元帝、李后主;论功绩,朱佑樘更是远远比不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然而,在中国古代四百多位皇帝中,最能打动我的,却正是这个无论是人品还是学识抑或是功绩都比不上别人的帝王,他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伟大的皇帝,例如唐太宗等,但他们当中没有一个能比明孝宗更伟大。明孝宗把他拥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事实上他并不是“病逝”的,而是活活给累死的。明孝宗既是一位勤俭爱民的好皇帝,又是一个宽厚仁慈的大好人,更是一个只钟情于妻子的好男人,他的一生只有张皇后一个女人,再也没有过其他的嫔妃!亲贤臣,远小人;怜百姓,逐道士。静以修身,宽以待人,俭以养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轶事典故
  1、文化素养
  孝宗的文化修养,首先得益于他较早的合法的'取得了皇太子的地位。六岁时就被父亲宪宗立为太子。9岁的时候就出阁讲学了。皇太子出阁讲学是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担任教育的官员一般都是学养深邃之人。所以,孝宗从九岁出阁讲学到十八岁(虚岁)即位,整整接受了非常正规的九年教育。
  三德才艺
  他在太子时期,得到博学多才的程敏政、刘健等人的指点,熟读经史,养成“仁孝恭俭”的品格。即位后仍然手不释卷,经常阅读《孝经》、《尚书》、《朱熹家礼》、《大明律》,稍有疑问立即请教儒臣法吏。无怪乎人们称赞他是明朝最为遵循儒家伦理规范的皇帝。中国古代有“三不朽”的说法,指立德、立功、立言。在明代皇帝中,尽管孝宗在遵守儒家的伦理上做得算是最严谨的了,却不愿放弃他对于艺术的爱好。《明史·艺文志》,可以看到孝宗有《诗集》5卷,可惜已经失传。
  除了在诗歌方面的兴趣,弘治皇帝对于绘画、弹琴也很喜爱。清人姜绍书就提到弘治皇帝爱好绘画与琴道的事情。在士大夫们看来,皇帝喜欢乐曲,恐怕将来会滑入贪图享受的深渊中。因此,一些专门负责纠察朝政的言官们就纷纷上疏,劝说弘治皇帝不要耽于声乐,而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修养身心之上。弘治皇帝总是表面上接受,私下里却对旁边的太监们说:“弹琴何损于事?劳此辈言之。”意思是说,弹琴与政务又有什么冲突呢,要你们多嘴。他本人对言官的劝谏虽不以为然,却也不以为忤,这正表现了他宽容的一面。他还尽可能地避免来自士大夫们的批评。例如,他擅长绘画,宫中也有许多画师。有一次,他赐给画师吴伟几匹彩缎,害怕大臣们知道后没完地议论,对吴伟说:“急持去,毋使酸子知道!”意思是说,赶紧拿去,别让那些酸腐的书生们知道。弘治皇帝之所以受到儒家士大夫们的一致称颂,主要在于他始终在表面上给士大夫们留下充足的情面。
  2、善良宽容
  幼年失母,对于孝宗影响深远,也许孝宗后来的善良、温和、宽容,除了儒家的教育之外,还源于幼年时弱者的心态。孝宗在处理万贵妃一事上,最能体现他的宽容。尽管传说母亲纪氏是被万贵妃害死的,但是,当他即位后一位官员上疏要求惩办已死的万贵妃及其族人的时候,孝宗认为这样的做法是违背先帝的意愿,不愿接受。作为一个皇帝,他这一辈子没有享过什么福,却遭了很多罪,受过无数恶毒的伤害,但最终却又选择了无私的宽恕,这就是明君的胸怀与气度。
  3、厉行勤俭
  孝宗在生活上也能注意节俭,弘治元年(1488年),出使明朝的朝鲜使臣曾对朝鲜的国王说:“先皇帝(宪宗)或于用人,间以私意,今皇帝(孝宗)则铨注登庸一出于正。又性不喜宝玩之物,虽风雪不废朝会,临群臣皆以丧服,惟祀天祭用黄袍,臣等慰宴时不奏乐,不设杂戏,劝花置于床上而不簪。大抵先皇帝弊政一切更张矣。”
  宪宗生前爱穿用松江府所造大红细布裁制的衣,每年要向那里加派上千匹。而这种织品,用工繁浩,名虽为布,实际却用细绒织成。孝宗当时还是太子,内侍给他送来新裁制的衣服。他说:“用这种布缝制的衣服,抵得上几件锦锻衣服。穿它,太浪费了。”遂谢而不用。他当了皇帝后,下令停止为皇宫织造此布。
  4、一夫一妻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男人三妻四妾是常事,也是旧伦理道德体制允许,并受国家法律保护。一般讲,身为皇帝九五之尊之人,更是三宫六院女人成群,其中佼佼者像唐玄宗和晋武帝之流,其后宫佳丽数量足可组建一个整编师。即使差到像光绪一样惨,也有一后二妃共三人,所谓一夫一妻似乎永远跟皇帝们无关。
  但事实往往就存在例外,朱祐樘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用实际行动实践男女平等的皇帝。他一生只娶了一个张皇后,从不纳宫女,也不封贵妃、美人,每天只与皇后同起同居,过着平常百姓一样的夫妻生活,实在不易。
  孝宗和张皇后是患难之交,一对恩爱夫妻。从接受的教育看,他也很早就懂得若想当个好皇帝,就不能爱美人废江山的道理。两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卧,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朝夕与共。这不经意间的举动,创造了古往今来一个特殊的纪录,也算是朱祐樘作为一代明君的佐证之一。
  正是由于孝宗坚持只宠皇后一人,使得他成为历代皇陵中只葬着夫妻两人的绝无仅有的典型,给他明君贤主色彩颇浓的一生更加平添了许多亮色。
  5、发明牙刷
  中国在南宋已有牙刷了,在中国四川成都中药博物馆依然展出一把宋代竹柄牙刷,堪称医史文物珍品。美国牙科医学会和美国牙科博物馆等的资料显示,世界上第一把牙刷是由中国皇帝明孝宗朱祐樘于1498年发明的,方法是把短硬的猪鬃插进一支骨制手把上。2004年,伦敦罗宾逊出版社出版的《发明大全》一书,列举了人类300项伟大的发明,也把牙刷的发明权归到朱祐樘名下。
  十、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公元1521年),年号“正德”,父亲明孝宗朱祐樘,母亲张皇后,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在位,明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个人。
  庙号“武宗”,死后葬于北京十三陵之康陵,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陵寝墓地
  明武宗朱厚照死后葬于康陵。康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嘉靖元年(1522年)六月,陵园建成。陵寝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五空桥、三空桥各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一座,亭内竖碑,无字。
  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占地2。7万平方米。前面有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院内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间。神帛炉两座。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案上摆放石质香炉一,烛台、花瓶各二。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在宝城入口处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重檐歇山式明楼。
  楼内竖圣号碑,上刻“大明”“武宗毅皇帝之陵”。明楼后宝城内从排水沟里侧开始向中心部位起冢,冢形呈自然隆起状。冢前及稍前两侧分别砌有高不及胸的冢墙,墙前正对宝城瓮道处建琉璃照壁一座。
  陵宫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神宫监、朝房、果园、榛厂、神马房等。
  十一、明世宗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6),宪宗孙,父兴献王。1521年即位,年号“嘉靖”,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在位46年,时年60岁。
  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北京明十三陵之永陵。
  (一)兴王肇封与王府建设
  嘉靖皇帝之父朱佑沅,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之次子,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之弟。成化23年(1478年)册封为“兴王”,弘治七年(1494年)就藩安陆州(今钟祥),国号“兴”。正德十四年(1519年)以疾薨,享国26年,享年44岁。葬封内松林山,谥号“献”。嘉靖三年经“大礼议”之争,追尊“恭睿献皇帝”,神主入“太庙”,位居武宗之上。王墓改制帝陵,嘉靖钦赐“显陵”。
  (二)世子降生与佛道因缘
  正德二年(1507年),朱厚熜降生于兴王府凤翔宫,吉人天象,转世轮回,兆示着未来帝王——朱厚熜不同凡响的一生和祥瑞之地——钟祥将由此奏响华丽典重章。
  (三)兄终弟及与蟠龙问世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皇帝朱厚照驾崩,无子承嗣,按祖训“兄终弟及”,朱厚熜奉诏继皇帝位。为求早日进京登极,扮囚犯、坐囚车,日夜兼程,“蟠龙菜”应运而生,成就了一段美妙佳话。
  (四)君临天下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在皇宫奉天殿举行登基大典,接受百官朝贺,从而成为继明成祖之后第二为以“藩王”身份“傍支入主”的一代帝王。开元“嘉靖”,君临天下四十五年。嘉靖十年(1513年)以“钟聚祥瑞”之意赐名家乡“钟祥”,升安陆州为承天府,成为与顺天府、应天府齐名的明代三大中央名府。钟祥也由此进入了鼎盛时期。
  (五)礼仪之争与嘉靖南巡
  朱厚熜登极之后,决定效法太祖、成祖自立统嗣体系。从正德十六年(1521年)开始,以“追尊私亲”为核心的“墓改陵制”、“嘉靖南巡”、“太后南拊”、“升州为府”、“赐名钟祥”等礼仪之争一直贯穿了整个嘉靖朝。嘉靖十八年(1539年),朱厚熜南巡钟祥,周视显陵,钦定“玄宫”图式,敕谕扩建王府,启建元佑宫、龙山报恩寺,把“追尊”推向了极至,新统嗣体系确立。
  (六)嘉靖中兴
  嘉靖皇帝御极之后,面对“正德危权”,励志效法太祖、成祖推行“新政”,做一位后世称颂的明主圣君。一是大赦天下,抑制宦官,整顿朝纲;二是减轻租银,整顿赋役,赈济灾荒;三是勘查皇庄和勋戚庄园,还地于民,鼓励耕织;四是体恤民情,集异纳谏,勤于政务;五是征剿倭寇,清除外患,整顿边防。这期间,“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文化科技空前繁荣,优秀作品和杰出人物大量涌现,“天下翕然称治”。后史誉之谓“中兴时期”。
  (七)文运勃兴
  经过半生的杀伐纷争,年轻的嘉靖朝国力日见昌隆,政权日趋稳固,弱冠少主也开始步入暮年。嘉靖后期,朱厚熜通过核心集团加强中央集权,控制朝政,并逐渐退出前台,淡化“俗务”,转而虔心学习“道学”、“考据”。不仅在政绩上效法、比超先贤,还欲在“文功”上开创一个新的“文运”时代,作千古彪炳的一代圣君。在对无穷人生宇宙的探求,浩瀚卷帙的考据和生养故土的不尽思念之中,六十而寿终。
  朱厚熜的一生是孤独和忧郁的。未及舞象之年即被历史地推向了孤立无助的顶尖位置,从此便开始了无休止的“勾心斗角”、“杀伐纷争”。整天思考的是国家大事,面对的是一群“尔虞我诈”的臣僚,行走的是君臣之礼,却失了自我,泯灭了天性。45年间,也只是在“南巡”钟祥的数月,我们才真正看到了一个鲜活、自我的朱厚熜。在世人眼里,嘉靖皇帝是“无情”、“孤傲”的,却不知在这无情孤傲的背后,深藏着一颗澎湃的心,恋乡的情。也正是在对生他养他的故土—钟祥的不尽思恋之中,带这深深的恋乡情结,在远离家乡的繁华帝都,朱厚熜独自凄然的走完了他的帝王之旅。
  十二、明穆宗朱载垕
  明穆宗朱载垕(1537—1572),世宗第三子,1566年即位,年号“隆庆”。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庙号穆宗,后被谥为庄皇帝,葬于北京昌平昭陵。
  人物评价
  1、总评
  朱载坖的一生,以隆庆开关、俺答封贡为最重要之大事。相较而言,朱载坖的性格确实是自明武宗以后明朝历代皇帝中最为谦和的,只有明静、宽仁的朱载坖,才让大臣们有足够的空间来施展抱负。隆庆一朝,只有六年。但是,其间人才辈出,在徐阶、张居正、高拱等阁臣的主持下,隆庆一朝颇称大治。《明史》也称赞朱载坖“端拱寡营,躬行俭约”,每年光在饮食方面就能节省数万两银子。
  不过,朱载坖是一个“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的人。所以,在他统治期间,内阁之间的权力斗争加剧。其中,徐阶与高拱的斗争更是早在隆庆元年(1567年)就已经开始。
  2、史书评价
  《明史》:穆宗在位六载,端拱寡营,躬行俭约,尚食岁省巨万。许俺答封贡,减赋息民,边陲宁谧。继体守文,可称令主矣。第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盖亦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者欤!
  《明穆宗实录》:上即位,承之以宽厚,躬修玄默,不降阶序而运天下,务在属任大臣,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故六年之间,海内翕然,称太平天子云。
  3、名人评价
  周弘祖:陛下嗣位二年,未尝接见大臣,咨访治道。边患孔棘,备御无方。
  王治:人主深居禁掖,左右便佞窥伺百出,或以燕饮声乐,或以游戏骑射。近则损敝精神,疾病所由生。久则妨累政事,危乱所由起。
  朱载垕善于用人,在位期间创下不少功绩
  1、废除嘉靖众多弊政,加强边防投入
  朱载垕在即位前被封为裕王,当他在还是裕王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都是处于隐忍苦涩之中的,对民间疾苦也有所感。因此在做上了皇帝后,朱载垕对于朝廷上的那些尔虞我诈很是厌恶,干脆就放权给大臣们,将一些头痛的事情都甩给他们去解决。
  嘉靖时期曾施行过不少弊政,并且嘉靖皇帝对道教特别推崇,一些道士凭借着花言巧语过得风生水起,而这些都被朱载垕在徐阶以及高拱等大臣的帮助下废除了,并且停止了所有在建的道馆。同样是在高拱等大臣的进言之下,朱载垕在边防事业上投入了更多的费用,对长城拔款加固等。同时,在登基为帝之年,他还宣布全国各地减免赋税半年。
  因为朱载垕自知并不是一个治国的能人,但他能够唯才是用,愿意听取大臣的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期间,才会在政治以及经济还有军事等各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对国家以及民众有利的政策。
  2、释放被冤枉的忠臣
  嘉靖年间,不少忠臣蒙冤受罪被下诏入獄,其中就包括海瑞,而朱载垕在成为皇帝之后,下令将这些忠臣释放出来,让他们得以继续为朝廷效忠,为老百姓们办实事,尤其是海瑞,更是通过一系列改革,给隆庆带来了不少好的变化。
  朱载垕虽然自己没有多大的治国能力,但他却相当幸运,因为在当时,有不少忠诚人才可以为他所用,文有徐阶、高拱以及张居正等,武有戚继光还有俞大猷等,并且他也愿意配合这一些有能力的大臣,听从他们的建议治理国家。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隆庆期间才得以呈现出一种欣欣向上之势,而且朱载垕也称得上是一个聪明人,他虽然乐意当甩手掌柜,在背后当一个太平天子,但实际上却也没有完全撒手不干。
  在大臣因为权利争夺而发生矛盾的时候,朱载垕能当一个不错的和事佬,对他们进行调节,放权也在可控的程度之内,不至于让大臣把握实权,将他架空起来,这无疑是他治国的窍门。
  3、解决蒙古问题
  (1)蒙古骚扰边界一直困扰明朝历代皇帝
  最为让人称道的是,朱载垕还解决了让之前明朝历代皇帝都为之困扰的蒙古问题,明朝在建国之后,蒙古族经常都会伺机侵袭北部边界,打了胜仗就到处掠夺,打了败战就骑马溜走。
  虽然蒙古族的挑衅并没有真正伤到明朝的根本,可这样三番五次的来袭实在让明朝皇帝不胜其扰,但派兵出征却又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哪怕是已经被明朝军队打的一败涂地,分崩离析,却又会像蒙古草原上的杂草一样,春风吹又生,在修养一段时间之后,又会聚集成为一个新部落,再次对明朝边界进行骚扰。
  而就是这样一个在隆庆王朝之前,让几代皇帝都为之而头疼的蒙古侵犯边界问题,居然在朱载垕的手中被解决掉了,之所以能够将蒙古之乱平定下来,是因为蒙古正好在隆庆时期发生了内乱。
  因为一个女人,蒙古族俺答部当时的首领俺答,跟孙子巴汗那吉闹得不可开交,甚至还发生了武斗,而在这场争斗当中,巴汗那吉落了下风,他因此十分恼火,干脆从蒙古族出走,投奔了明朝。
  (2)不费一兵一卒平定蒙古之乱
  对于俺答而言,巴汗那吉虽然跟自己有过矛盾,但毕竟是自己的亲孙子,自然不可能放手不管,因此,就决定带领军队前往明朝中原将巴汗那吉接回蒙古。
  原本俺答还妄想向明朝施压,结果在带兵临城之后才发现,之前边界修建的长城早就被加固升级,现在连绵不绝的万里长城完全是铜墙铁壁,想要硬闯绝不容易。
  俺答也是一个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人,在权衡一番利弊之后,决定向明朝俯首称臣,但也提出了前提条件,那就是明朝必须封他为蒙古王,同时,在边界开放贸易,让蒙古和中原可以自由贸易。
  看到之前一直不可一世的蒙古首领愿意低下头来,朱载垕不用其他大臣劝说,就直接同意了俺答的要求,将他封为顺义王,当然,掩答既然答应对明朝朝廷俯首称臣,自然不可能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每年还需要进攻给明朝一定数量的良驹以及其他的岁贡。
  蒙古侵犯边界这一个问题,在之前困扰了明朝历代皇帝有200多年之久,哪怕是朱棣那样骁勇善战的皇帝也难以彻底将蒙古打服,但是朱载垕却不费一兵一卒就给解决了。
  朱载垕在位的时间并不长,仅仅只有六年,年仅36岁就驾崩了,而他虽然在位期间看上去碌碌无为,但却因为能够信任并提拔良臣,并且愿意对朝廷上下进行改革,倒也让之前已经有些死气沉沉的王朝又焕发出了一些生机,给老百姓带来了六年的和平岁月。
  也正是因为如此,虽然朱载垕沉迷媚药,但他愿意放权,勉强也称得上是一位明君,所以后来才能够在史书上得到极高的评价。
  十三、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穆宗第三子。1572年即位,即位时才10岁,年号“万历”,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在位48年,死于1620年,时年58岁,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轶事典故
  父子亲情
  有一次明穆宗在宫中骑马驰骋,朱翊钧拦住马对明穆宗说道:“父皇是天下的共主,万一出了闪失,如何向天下交代呢?”明穆宗听到这番话,赶紧下马,抱起朱翊钧走入宫中。
  少时聪颖
  神宗登基之初,就以他高贵的仪表给了臣僚们以深刻的印象。他的声音发自丹田,深沉有力,并有余音袅袅。从各种迹象看来,他确实是一个早熟的君主。他自己说过他在5岁时就能够读书,按中国旧时的计算方法,那时他的实足年龄仅在3岁至4岁之间。巴力尽管如此,在他御字之初,由于年龄太小,临朝时还需要在衣袖里抽出一张别人事先为他书写好的纸片,边看边答复各个官员的呈奏请示。他自然不能完全明白纸片上所写答语的含义,而只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儿童在简单地履行皇帝的职责。
  诏谕老君山
  朱翊钧仰慕老子修道养生而获的长寿之术,故信道教,于公元1603年四月初八,万历帝特立“万历皇帝老君山诏谕牌”,诏谕洛阳老君山为“天下名山”,并虔心祈祷:“联躬康泰,无疆福寿,民安国泰,天下太平。”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朝廷遣中使,发帑金,建栾川老君山太清官宫殿。继之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1603),明神宗朱翊钧下令印造《道大藏经》,共460多卷,颁赐给老君山。但其后因战火,这套道教文化全书被毁。
  交好大伴
  慈圣皇太后与太监冯保都喜欢书法。所以,朱翊钧很小的时候书法就极为工整。冯保在宫中,被皇帝称作“伴伴”、“大伴”,小皇帝对于冯保非常畏惧。每次小皇帝与小太监玩的时候,看到冯保来了,就正襟危坐说:“大伴来了。”冯保的职责不但是对皇帝实行一般的教育,有时还要代皇帝朱批。因此,他与张居正之间的联系要紧密一些。实际上,正因为内有冯保,外有张居正,万历初年的新政才能顺利地推行。张居正对于朱翊钧的辅导和关怀无微不至,他为皇帝安排了详尽的视朝和讲读的日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道,小至宫中的一些小节,张居正都要细细地与皇帝说。
  呵护太岳
  张居正身为辅臣,又是神宗的老师,自然有很大的权力,神宗对居正也是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史载“帝虚以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风采。”张居正所说所请,神宗大多称善,并一一批准,就连神宗自己都说:“卿平日所言,朕无一不从。”甚至慈圣太后决定的事,张居正觉得不可行,神宗也要按张居正的意思说服太后然后行之。
  神宗对张居正的请求不仅能从之,而且对弹劾张居正的官员皆给予申饬#贬黜,万历四年春正月,“御史刘台劾大学士张居正专擅威福,如逐大学士高拱,私赠成国公朱希忠王爵,引用张四维、张翰为党,斥逐言官余懋学、傅应桢,罔上行私,横黩无厌。居正甚怒,见上辞政,曰:臣之所处者,危地也。言者以为擅作威福,而臣之所行,正威福也。将巽顺以悦下耶?则负国。竭公以事上耶?无以逃端擅之讥。伏地不肯起。上下御座,手掖之曰:先生起,朕当则台以谢先生!诏下台狱,杖之百,远戍之。”可见,神宗对张居正呵护有加。
  喜爱读书
  自从张居正去世以后,万历脱出了翰林学士的羁绊;而自从他成为父亲以来,慈圣太后也不再干预他的生活。但是,皇帝在这个时候确实已经成年了,他已经不再有兴趣和小宦官去胡闹,他变成了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他命令大学士把本朝祖宗的“实录”抄出副本供他阅读,又命令宦官在北京城内收买新出版的各种书籍,包括诗歌、论议、医药、剧本、小说等各个方面。
  十四、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汉族,年号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1620年即位,在位一个月。明神宗万历帝长子,母王恭妃。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爱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是光宗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这位刚要展翅高飞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时年39岁。死后谥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庆陵。《谥法》云:“能绍前业曰光”。
  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庆陵。
  陵寝墓地
  明朝第十四帝光宗朱常洛死后,葬于庆陵。庆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朱常洛(年号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庆陵的地下玄宫自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定穴营建,七月二十九日合龙门,历时四个月,耗帑银150万两。且工程质量精细,除玄宫全部用石料外,其“后、中、前殿”,有“重门相隔”。天启六年(1626年)地面建筑完工。其陵园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单空石桥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遗作,亭内竖碑,螭首龟跌,无字。
  十五、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末皇帝,光宗长子,年号“天启”。1620年阴历九月—1627年阴历八月在位,年号天启(1621—1627年),故又称天启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父亲光宗在位仅29天便因“红丸案”而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的风波,为群臣拥立继位。在位7年,因嬉乐过度成病(一说曾落水,留下病根),于1627年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谥熹宗,葬于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是明朝营建的最后一座皇陵。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腐败。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天启帝有三男二女,无一长成。终无子,遗诏立五弟信王朱由检为皇帝,即后来的明思宗(崇祯帝)。
  熹宗好木工,即位之后不理朝政,魏忠贤等人擅权,朝政日益败坏。天启七年(1627年),落水生病的熹宗服用“仙药”身亡,享年二十三。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又称木工皇帝。
  历史评价
  1、总评
  朱由校在位期间,纵容乳母客氏,重用客氏相好的宦官魏忠贤,任他二人胡作非为,在朝则陷害忠良,在后宫则荼毒妃嫔,而朱由校却不加规制。魏忠贤遍树党羽,排斥异己,尤其将东林党人视作眼中钉,必欲除尽。而熹宗丝毫不觉,连高官杨涟被害多日,都不知道他已死。熹宗酷爱做木工活,乐此不疲。魏忠贤始得肆意妄为。朝廷上正人君子殆尽,政治黑暗已极,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熹宗就是将这样一个烂摊子留给了继位的弟弟崇祯。弥留之时,还不忘叮嘱崇祯帝要重用魏忠贤,然而志在振兴的崇祯在三个月后就铲除了这个大害。
  此外,他对自己的亲人可谓不错。由于他对张皇后的爱惜,使得权势滔天的魏忠贤以及客氏始终不能动摇皇后。临终之际,他毅然传位给弟弟朱由检,同时嘱咐朱由检善待张皇后,颇有情义。
  2、历代评价
  《明史》: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虽有刚明英武之君,已难复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
  《寄园寄所寄》:明熹宗天性极巧,癖爱木工,手操斧斫,营建栋宇,即大匠不能及。
  崔瑞德:天启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灾难时期,在明朝没出息的统治者中,天启皇帝的名声最坏。
  张鸣:成天和嫔妃玩做买卖游戏的南朝东昏侯、整日只知道做木匠活的明熹宗,其实也就是心思没放到大事上去而已,要论智商,恐怕也未必很差。
  林洛:熹宗最大的特长就是做木匠活,并且真是一手好手艺。到了醉心于木匠活的地步。如果他是个木匠,倒也还称职,可是他偏偏是皇帝。熹宗又是另外一个匪夷所思的皇帝。他对明朝最大的“贡献”就是重用了魏忠贤来治理国家。
  陵寝墓地
  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死后葬于明德陵。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代营建的最后一座帝陵,是天启皇帝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该陵始建于天启七年(1627年)九月。那时,熹宗朱由校过世不久,崇祯皇帝刚刚御极,明王朝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所以,德陵的营建,遇到了不少难题。
  德陵的营建,用了近五年的时间,于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竣工。建成后的德陵,总体布局仿照昭陵,但宝城内的琉璃照壁和牌楼门前的三座门却都仿照庆陵建造。
  十六、明思宗朱由检
  思宗朱由检(1610—1644),光宗第五子,1627年即位,年号“崇祯”。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朱由检死后庙号怀宗,后改思宗、毅宗。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后世纪念
  明思陵
  崇祯十七年五月初六日,多尔衮以李明睿为礼部侍郎,负责大行皇帝的谥号祭葬事宜,李拟上先帝谥号端皇帝,庙号怀宗,并议改葬梓宫,后因已葬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田贵妃园,不必改葬,改田贵妃园为思陵。
  大报坛
  1704年,即明朝亡国六十年时,朝鲜肃宗为报答壬辰战争中向朝鲜派遣援军的明神宗而修建了“大报坛”。到了1749年,朝鲜英祖又增加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思宗崇祯皇帝的神位。对朝鲜来说,这三位明朝皇帝对朝鲜的恩惠最大。明太祖曾赐予国号“朝鲜”,对朝鲜有“大造之恩”;壬辰战争中明神宗救援朝鲜,有“再造之恩”;1636年末清军侵入朝鲜(即丙子之役),崇祯皇帝对朝鲜有所谓的“东援之恩”——朝鲜向清称臣很久之后,才知道崇祯曾打算在丙子之役时救援朝鲜。
  万东庙
  朝鲜儒臣宋时烈曾得崇祯皇帝御笔“非礼不动”四字,摩刻于清州华阳洞之山崖,后嘱托其弟子权尚夏建祠于华阳摩崖下,以祭祀明神宗和明毅宗(崇祯帝)两皇帝,权尚夏遂在崇祯皇帝殉社所属干支的甲申年(1704年)建立了“万东庙”,以祭祀两位皇帝。
  大统庙
  1831年,流亡朝鲜的明遗民后裔王德一修建了祭祀明太祖的大统庙,后增加祭祀明神宗和崇祯帝。九位明朝义士的后人仍然会在每年崇祯忌日这天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2016年,漫画家狐周周发现大统庙供奉的崇祯帝画像其实是清朝顺治帝画像,便请该庙主人撤下,并答应为他们合成一幅崇祯画像。其后大统庙便供奉的是狐周周以崇祯父母形象为原型合成的崇祯画像。
  纪念碑
  参见: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
  1944年,为明思宗去世300周年。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筹备会延请傅增湘撰文,陈云诰书丹,潘龄皋篆额,经故宫博物院许可,立该碑于老槐树旁。
  轶事典故
  好学不倦
  崇祯帝还是一个好学不倦的皇帝,博览群书,举凡《四书》《五经》《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皇祖明训》《帝鉴图说》等典籍几乎朝夕不离手。他还命令武英殿中书,画历代明君贤臣图,写《正心诚意箴》,制成屏风,分别安放在文华殿、武英殿,以便随时激励自己。
  年号起名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四日,即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后十余日,朱由检在皇极殿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崇祯。在选择年号问题上,朱由检颇有斟酌。当时阁臣提供四个年号供他选择,一为“乾圣”,朱由检说“乾为天,圣则安敢当”;二为“兴福”,朱由检说“中兴甚好,亦不敢当”;三为“咸嘉”,朱由检认为“咸旁为戈,今方欲息干戈,勿用”,于是选择崇祯为年号。
  僧尼相配
  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天清军内犯,兵部主事沈迅提出了一个荒唐的建议,请求崇祯帝以天下僧人配尼姑,编入里甲,三丁抽一,可得兵数十万。崇祯帝居然认为沈迅的建议十分有理,其言可行,立即将沈迅改任兵科给事中。
  崇祯梦“有
  明末清初学者谈迁记载,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的一天,崇祯帝梦见有人写了个“有”字,醒来后告诉太监,有人说这是吉兆。不久,会极门收到一件匿名上疏,说“陛下梦后,诸臣革革以为祥,臣窃以为非利,盖‘有’字,则‘大明’去其半矣!”崇祯帝龙颜震怒,命令搜捕上疏者,但却找不到。有人说上疏者就是李自成派出的奸细。
  后来这个事件演变为“崇祯测字”的民间传说。李自成攻打北京前,派军师宋献策潜入北京,乔装成测字先生。恰逢崇祯帝微服私访,出来散心,看到测字摊,便说:“来,为朕测个字!”宋献策由此便知他是崇祯帝。崇祯帝看到路边“大有粮店”,写了个“有”字,并询问大明国运。宋献策说:“这是大明江山都去了一半了!”崇祯帝说:“先生,我问的朋友的‘友’!”宋献策说:“这个友是反字出头,恐怕大明江山朝不保夕,连一半也剩不下了。”崇祯帝又说:“我问的不是朋友之友,是子午卯酉的酉。”宋献策心说:“你还有准主意呀!”宋献策说:“皇上乃万乘之尊,酉字上添二点,下添寸,现在尊字下边缺大腿上边没脑袋,光剩中间一骨节还活什么劲儿?”
  密室藏画
  崇祯帝上吊后,在其身上的遗言旁边又有一行书写到:“文武百官全都到东宫行在去。”原来崇祯帝以为内阁诸臣已经看到了他所写的朱书,却不知道实际上内传将朱书送入内阁时大臣们早已四散逃命了,内侍放在桌子上便走了,因而文武群臣并没有一个人知道此书。当初大内中有一间密室,看管的十分严密,相传其中有刘诚意所藏的秘记在内,说没有重大变故不能随意开启。到此时事情紧迫,众人开启来看,看到是一副绘图三轴,最末一轴图像酷似崇祯帝模样,身穿白背心,光着左脚,披头散发悬在空中。于上吊后的崇祯帝的情况没有任何区别。
  大明陪臣
  崇祯十七年,有个朝鲜人崔孝一来到在北京昌平县城外的崇祯帝墓前,绝食七日而死。像这样微不足道的事,中国史书是绝不会记载的,但朝鲜的正史和野史却大书特书,赞美这人是“千古义士”。


【明朝历代皇帝列表(十六位帝王简介)】相关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2-6-3 11: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君主


追尊


▪ 朱百六 ( 德祖)   ▪ 朱四九 ( 懿祖)   ▪ 朱初一 ( 熙祖)   ▪ 朱世珍 ( 仁祖)   ▪ 朱标 ( 懿文太子)   
▪ 朱祐杬 ( 睿宗)   ▪ 朱慈烺      





统治


▪ 朱元璋 ( 太祖)   ▪ 朱允炆 ( 惠帝)   ▪ 朱棣 ( 成祖)   ▪ 朱高炽 ( 仁宗)   ▪ 朱瞻基 ( 宣宗)   
▪ 朱祁镇   ▪ 朱祁钰 ( 代宗)   ▪ 朱祁镇 ( 英宗复辟)   ▪ 朱见深 ( 宪宗)   ▪ 朱祐樘 ( 孝宗)   
▪ 朱厚照 ( 武宗)   ▪ 朱厚熜 ( 世宗)   ▪ 朱载垕 ( 穆宗)   ▪ 朱翊钧 ( 神宗)   ▪ 朱常洛 ( 光宗)   
▪ 朱由校 ( 熹宗)   ▪ 朱由检 ( 思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3:24 , Processed in 0.0643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