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V哥掰谎//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63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18: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双城太子爷

2014-05-26 01:50
4629楼  


李长祥大有文章啊!!!他说不定也加入了洪门。洪门的宗旨就是反清复明啊。

李长祥 (1609年—1673年)字研斋,亦字子发,自号石井道人,西蜀夔州府达州人,出身官绅之家,生而神采英毅,喜谈兵。鲁王监国四年(1649年)进为兵部左侍郎,后移至舟山。1651年清军陷舟山,鲁王【朱以海】走福建投【郑成功】。李长祥则被清军总督陈锦所俘,后被羁押于南京。

洪门起源于“汉留”,经由南明东宁总制使陈近南先生发展,进而转化为洪门,系由抗清义士殷洪盛起始,殷洪盛抗清牺牲后其子投奔【郑成功】,汉留构想流传至郑成功所部。洪门是天地会,他们一致的对外称曰天地会或红帮,对内则称洪门。

洪门就是汉门,因为丧失了中原的土地,所以在“汉”(繁体“汉”)字里要除去‘中土’就成为洪字了。”有的说:“因为明太祖年号洪武,所以拿洪字来起名的。”据洪门秘册所载,洪门真主为【朱洪竺】,军师为陈近南,大将为万云龙(【郑成功】化名)等人。。

如果万云龙是化名的话,朱洪竺会不会是谁的化名呢???网上一点都没找到朱洪竺的资料。摔!!

没死的巧姐嫁给了板儿。。刚才百度板儿, 板儿大名叫:王天合。哎呀妈呀。。

大家不是说作者里面可能有朱明后人么,巧姐不正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不觉得很奇怪吗,其他人都死了,就她被刘姥姥救活了,还得了善终。工作纺绩,是不是暗指伏案写作的意思呢?王天合是不是就是天地会组织头目或者(脂砚斋这些人)呢?

关于板儿,百度概括“至贾府被抄时,他已长大成人,能独自到贾府打探消息了。”

打探消息!!打探消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63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18: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4.第四出《离魂》,“《牡丹亭》中伏黛玉死。”乃伏朱明之亡也。

《牡丹亭》也为明代汤显祖所作,《牡丹亭》又叫做《还魂记》,说杜丽娘一日游园后,梦见一书生和自己相好,醒来后思念不已,竟至一病不起而亡。后书生柳梦梅也来到园中,并按照杜丽娘阴魂的吩咐掘其棺,杜丽娘因而还魂复生,随共结情缘。

《离魂》是昆曲《牡丹亭》中的一出,演的是杜丽娘因梦而夭折,相当于《石头记》的第七十一回至第八十回,崇祯也因“中兴大明”之梦而夭折。但后来的南明并不是“柳梦梅”,未能使北京朱明死而复生。【《牡丹亭》的时代背景是南宋与金对峙时期,《石头记》则是朱明与“后金”。黄砚堂】

《石头记》第七十一回至第七十四回,主要记载了顺治登基、吴三桂降清,从而引出所谓“抄检大观园”,即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朝开始征服朱明,即所谓“伏黛玉死”。

但第七十九回和第八十回,作者笔锋一转,又写到了顺治登基和崇祯即将上吊,即所谓《离魂》,从而将《石头记》的故事转回到了第四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63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18: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Zero19770102

2014-05-26 07:15
4665楼  


@藕荷豆绿 3745楼 2014-05-24 23:39:31

有一个细节记得特清楚,贾母偶有不适,请王太医来看病,王太医那谨小慎微的样子,和贾母随意间流露出来的气派,真像皇室和身边供奉的仆从的关系。贾母甚至开玩笑说治不好就砸了太医院,这怎么像她自己说的只是中等人家的做派?

最触目惊心的是贾母提起当年太医院有位王君效,夸他“好脉息”,王太医马上毕恭毕敬答道是“晚生家叔祖”。王君效,倒过来就是“效君王”,这位太医专门是“效君王”的!贾母夸他好脉息,他肯......

-----------------------------

+1。这位也是高人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63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18: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5-26 10:12
4747楼  


第七章 解密黛玉的判词

应该说当今世界没有几个人能真正能看懂黛玉的判词,尤其是近一百年来,在“光怪陆离”的错误理论的引导下,出现各种各样牵强附会、离奇古怪的结论,让人越看越晕眩,像是生活在北京的雾霾之中,完全是一头雾水的感觉!好在无绝人之路,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在正确故事背景的基础上合理地解读了!这主要归功和伟大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也可以找到大量的资料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使破解《红楼梦》之谜终于成为了可能!而黛玉的判词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人能否看懂《红楼梦》的关键中的关键!可以说你读懂了黛玉的判词,就等于你看懂了一半的《红楼梦》!应该说这一点儿也不夸张。我们先看一下《红楼梦》第五回中黛玉判词是怎么写的: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作者居然把黛玉和宝钗的判词写在了一起,这一现象很是奇怪,我会以后找机会给大家分析。我今天所要研究的是黛玉的判词,而其中的“堪怜咏絮才”一句虽然也是关于黛玉的内容,但并无太多隐寓,所以我们主要分析以下这几句: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玉带林中挂。

虽然只有这么三个句,但含意相当深刻,真可谓是字字珠玑,甚至可以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我们先看一下什么是“玉带林中挂”,如果你问专家,他们会告诉你这是作者在暗示其中包含有林黛玉的名字,你看看“玉带林”反过来念不就是“林黛玉”吗?有专家居然还说:“玉带林中挂”是象征着黛玉对宝玉的“牵挂”!你看其中有个“挂”字吗?与其这样解释,还不如说“玉带林中挂”是指“宝玉带着林黛玉中午去请人算卦”呢,这样不是每个字都能找到落脚点?

居然还有专家认为“玉带林中挂”讲的是薛宝钗,而“金簪雪里埋”讲的林黛玉!不知道他们的思路怎么会这么诡异的?还有一位大师居然研究出黛玉最后是“沉湖而死”的结论,甚至告诉大家黛玉死前还要大搞什么“行为艺术”!不知道是不是那种现代派的“行为艺术”?黛玉“沉湖”而死有可能吗?在第二十三回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乾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乾净。”

黛玉认为如果花落入水中那就把花糟蹋了,因为“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在黛玉的《葬花词》中明明写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不但是对黛玉未来结局的暗示,也说明黛玉本身是有洁癖的,难道黛玉会跳到自己认为不干净的水里去死吗?那还叫“质本洁来还洁去”吗?应该是“污淖陷渠沟”才对吧?所以黛玉“沉湖”一说本质上是在糟蹋黛玉,暴露了其“反红学”的本质!

u_111887722  2016-10-11 09:15
为什么是2颗树 ,为什么不是一棵树。“堪怜咏絮才”写的是谢道韫,谢道韫后来老公死了 当家和敌人打仗。和黛玉一样。

V哥掰谎  楼主: 2017-06-08 03:14
敬请关注V哥掰谎的微信公众号:红楼梦断三百年 微信号:vgilh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63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18: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5-26 10:41
4780楼  


那怎么来分析黛玉的判词呢,我们还是换个角度来分析吧,先不要把书中判词当成一个个体,应该从整体上来看找找其中有什么共同规律。首先我综合地分析总结一下第五回中所有人的判词,看看有什么规律。

第五回里一共出现了十五个人的判词,我们除去黛玉和宝钗的判词,看看其他十三个人的判词的特点:

晴雯:寿夭(死)

袭人:嫁给优伶

香菱:香魂返故乡(死)

元春:大梦归(死)

探春:远嫁

湘云:湘江水逝楚云飞(死)

妙玉:终陷淖泥中

迎春:赴黄粱(死)

惜春:青灯古佛旁

凤姐:哭向金陵事更哀(死)

巧姐:巧得遇恩人

李纨:枉与他人作笑谈

秦氏:有一美人悬梁自缢(死)

这十三个人的判词都是伏笔,是预言,透露的是这些人物的命运和结局,从整体来看这些人的结局无非两种:死或最终的归宿。也就是说黛玉和宝钗的判词也应该符合这一原则,讲的是此二人的结局,而绝对不会是类似于“牵挂”这样的心情的状态或人倒着读出黛玉的名字这样弱智的情况!我们都知道黛玉后来是早死的,正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冷月葬花魂”,在第二十二回里有一条批语说得更明确了:

〖庚双:问的却极是,但未必心应。若能如此,将来泪尽夭亡已化乌有,世间亦无此一部《红楼梦》矣。〗

既然黛玉后来是“泪尽夭亡”,所以她的判词也应该跟其他人的判词一样是指她后来是如何死去的,应该说这样的推测是相当的合理!在“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两句后面,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批语:

〖甲戌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蒙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这条批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个人认为如果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是这样:“寓意深远,都不是黛玉和宝钗活着时候的境地的意思。”如果翻译成现代汉语通俗地说,应该是指“寓意深远,都是象征着两个人死时的情景”!这也清楚地证明:“玉带林中挂”和“金簪雪里埋”确实是象征着黛玉和宝钗之死,而绝不可能是其他别的什么“牵挂”或“沉湖”的意思。

V哥掰谎  楼主: 2017-06-08 03:15
敬请关注V哥掰谎的微信公众号:红楼梦断三百年 微信号:vgilh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63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18: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5-26 11:04
4813楼  


@qllaa555212 5030楼 2014-05-26 10:49:17

@V哥掰谎

不管红楼梦是不是真的写的亡明史,但是如果按楼主的看法,魏忠贤一案是个天大的冤案,仔细想想倒真有可能.我读明朝 历史 的时候看到天下大肆给老魏生祠时,有一点疑惑,没有仔细思索,现在想来发现这的确是一个重大的疑点,中国自古以来权奸重宦,多如牛毛,但是从来没有哪个享受过老魏这个待遇.如果老魏真是一个贪污腐化的腐败份子,那要巴结这种腐败分子一般就2个方式,一个就是做文章歌功颂德,这叫华而不实,或者......

-----------------------------

你写得太好了!建议转各级领导学习。

还有一点非常不幸的是:明末遇到了所谓的“小冰河期”,居然有几十年的异常气候,农业严重减产,我个人怀疑跟太阳黑子有关。从万历末年开始,一直到崇祯朝之后,这也是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真可谓天灭大明呀!所以我一直有所担心,万一这样的小冰河期在现在忽然出现会怎么样?现在世界人口这么多,本来就不够吃,前一段的中东那边闹的“茉莉花革命”本质的原因之一就是那边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而中国的粮食现在相当依赖进口,所以很不安全!

《红楼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明末历史,其中的不少细节相当惊人,与正史区别很大,作者努力抱着客观的态度,也让人耳一新,非常难得。所以《红楼梦》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我希望能以后能更多地介绍书中展示给我们的历史事件,真的很惊人!这才是《风月宝鉴》的真正意义!

妹妹变得无情了  2016-08-22 16:23
所以说历史的演义是天数,古代人相信天数是有道理的,人类几千年的遗留的文化不是百年科学就能推翻的!

V哥掰谎  楼主: 2017-06-19 12:09
有那么夸张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63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18: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南虎咖啡馆

2014-05-26 11:16
4831楼  


书中写到:“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云: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

解这个一从二令三人木,也要从原著上下文来解。

试想,作者拿着毛笔,心下思路已定,着笔写来,先写下“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接着写时,心境仍处在“冰山雌凤”的意象之中,或者不远处。那么,“一从二令三人木”的内涵将仍处在冰山之下。也就是处在《冰山》演出的现场。那时万民耸动,一叠声地大骂魏忠贤。那么,谜底就应当是直言魏忠贤的下场和当时的际遇。所以:

1.一从==丛。丛祠,民间原来所立的魏忠贤丛祠。又 丛祠多指野仙妖狐或怪异人士的“庙”。

2.二令==冷。这里沿用前人解法。但是直接解读为“冷落”即可。

3.三人木==休。亦沿用前人解读。休官。但不如做动名词,直接解为:“休==作罢”“其命休也”“坏了名声”等义。

那么,整个说来,画诗同解,就是:

“看远处,众人纷纷骂忠贤。此地里,丛祠冷落一世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63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18: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5-26 13:36
4957楼  


如何说“玉带林中挂”是黛玉之死的象征,那黛玉的死法必需能够与“玉带林中挂”这句描写得吻合才成,那她会怎么死呢?这就需要好好总结一下我们能够想到的各种死法,看哪一种能与“玉带林中挂”合得上:病死、泪尽而亡、跳河、抹脖子、吃毒药、剖腹、跳楼、遇刺、吃多了撑死、被雷劈死、砍头、五马分尸、被活活打死、中箭、中枪、割腕、绝食、被掐死、心脏病、脑淤血、奸杀、难产、煤气中毒……综合来看,这些死法好像都与“玉带林中挂”合不上,无论是形式上还是从象征的角度来分析,都不像。其实只有一种死法与“玉带林中挂”能够完全合得上,只是没有人敢轻易去猜,那就是上吊!我相信很少有人会相信黛玉是上吊而死的,因为太不可想象了!尤其是对“红学”家来说,这是完全颠覆了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死法!黛玉怎么可能是上吊而亡的呢?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用“玉带林中挂”来形容上吊这种死法还是很贴切的,只要你承认“玉带林中挂”是象征着黛玉之死,只有上吊这种死法能合得上!除非你能找到更像的死法!

关于黛玉上吊而死的这一点,书中还有别的暗示吗?我们知道,本书的作者有一个写作特点,那就是动不动就在一些小的地方用伏笔的方式透露一下人物后来的结局,需要我们非常留心才有可能会捕捉到这样的信息,比如我前面提到过惜春、金钏和王熙凤说过的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句话就明确告诉了我们她们最后的结局,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草灰蛇线”的写作手法。这样的写法在黛玉身上有没有呢?有呀,第五十七回里,《慧紫鹃情辞试忙玉》,导致宝玉犯了怪病而不醒人事,黛玉反应很是激烈,有这样一段描写:

紫鹃忙上来捶背,黛玉伏枕喘息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真是太绝了,作者总是用这种看似正常的闲聊中的话,透露出很多后面将要发生的重要情节,这种写法被《红楼梦》作者用到了极致!也就说黛玉的这句话应该是她上吊而死的伏笔。也许很多人不太敢相信,其实如果你熟悉了作者这些写作特点就能理解了,也许这也让我们感觉很奇怪,前面我刚讲的王熙凤也是上吊而死的,怎么《红楼梦》中主角这么喜欢这种死法呢?难道集体得了“上吊症候群”?我们再看看黛玉判词之前描写的那幅画的那两句,其中的内涵更加丰富了: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前面讲的凤姐的“冰山”和“雌凤”的那幅画的解读相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可以负责地告诉大家,黛玉这幅画的内涵甚至远远超过“冰山”和“雌凤”!其给我们的冲击力是相当的巨大!

哔哔哔警察哦  2015-12-24 12:57
你能少用点叹号么

美羊羊o  2017-01-13 23:26
难道黛玉是影射的崇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63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18: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V哥掰谎 楼主

2014-05-26 14:34
5034楼  


“两株枯木”一句很好理解,应该说所有人都能看出这是一个字谜,“二木为林”,自然指的就是指林黛玉的“林”字,那为什么说是“枯木”呢?有人会说是不是指黛玉死了呢?真的没那么简单,其实“两株枯木”这句大有深意,而且可以说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深得让人惊心动魄!而且并非几句话就能解释得清楚,为此,我会在后面专门用一章的篇幅来详细给大家介绍,这样简单的四个字就能讲出那么丰富的内涵来,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于是剩下来我们再看一下“木上悬着一围玉带”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问“红学家”,他们肯定会告诉你说:这指的就是“玉带林中挂”,这两句话指的是同一个意思,不会有什么别的特殊的含义。应该说这样的观点是大错特错的!试想:判词这样惜墨如金的地方,要包含很多人物结局的信息,而关于黛玉的关键的内容一共就三句,居然有人还要“合并同类项”,让两句表示同一个意思,这完全不合逻辑!而林黛玉是本书中的绝对第一女主角,作者对她的判词能够如此草率吗?建议大家仔细看看:

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玉带林中挂

虽然这两句表面上看非常相似,但其实大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动动脑子,这里是非常关键的地方!这决定着你对本书主旨的判断。这句虽然不是很容易搞懂,但好在书中在这里有提示,这真是意外之喜。在黛玉和宝钗的判词后,出现一条批语相当重要,好像从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条批语是这样的:

〖甲戌眉批: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见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

从表面上看这条批语是在告诉我们:之所以在第五回里有判词画、判词和曲子这样预言主要角色未来结局的写作方法,是作者借鉴了中国古代著名的预言奇书《推背图》的写作手法!



那什么是《推背图》呢?《推背图》相传是我国唐朝太宗皇帝时期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风和袁天罡所作,一共六十“象”,每一象用象征和猜谜的手法预言了唐朝以后中国的一系列重大的事件,一直预言了几千年!因此该书历来被统治者列为禁书,现在有很多人在研究《推背图》,想从中挖掘出中国未来走向的玄机。我在这里不去分析此书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推背图》至少在明期就已经很流行了,目前在网上以“金圣叹”批著的最为有名。书中每一“象”包含有“图”、“谶”和“颂”,每一象预言一个历史事件,但这些“图”、“谶”和“颂”都以猜谜的方式出现,含混晦涩比较难懂,被一些人捧为易经预言的高峰。这样看来《红楼梦》第五回的判词和曲子确实借鉴了《推背图》中的预言手法,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上面这条批语批得也是很正确的。所以我觉得《红楼梦》不仅第五回中的判词和曲子这样的方式是借鉴了《推背图》,而且书中使用大量伏笔来暗伏后面的情节这一做法也是受到了《推背图》启发。那这跟黛玉的判词又有什么关系呢?或者说这条批语写在这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V哥掰谎  楼主: 2017-06-08 03:15
敬请关注V哥掰谎的微信公众号:红楼梦断三百年 微信号:vgilh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63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19: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假太子案贴一个————隔壁楼搬的——————————————

1644年,李自成进北京,崇祯帝自尽,他的三个儿子太子和永王、定王都下落不明。

南明政权派往北京的特使左懋第,曾发回一道密书,书中云,在北京发现一个崇祯皇帝的“太子”,当时清廷曾派人验证太子真伪,长平公主认为是真, 并与太子抱头痛哭,崇祯的西宫袁妃却指认太子是假冒,大臣和太监们也都说真假不一,最终也没有搞清,这个所谓的太子就被糊里糊涂地砍了头。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在南京又发生一件“真假太子案”。三月,有一自称太子的年轻人从北方来到绍兴,南明政权听到消息后接来南京。为了辨别这个太子的真伪,南明朝廷曾派“百官”三次“会审”太子,并严讯带领太子南来的穆虎、高成等人,五毒备至,通过刑讯逼供要他们承认太子是假冒的。在酷刑逼迫下,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说这个太子是一个名叫“王之明”的人所假冒,太子当场反问,你们何必说我是 “王之明”,为什么不说我是“明之王”?

这一句反问说到了问题的要害,假如太子是真的,南明政权的皇帝就将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皇位的合法性成了问题。所以不论太子真假,都必须通过逼供锻炼成假。就像当时领头会审的大学士王铎说的那样:“千假万假,总是一假。”百官会审后,朝中大臣们异口同声说太子是假,而军队将领和居民百姓又异口同声说太子是真。由太子的真假之争,引发了左良玉兵发南京“救太子”,江北四镇又调兵南京救朝廷;南明政权忙于打内战,清兵南下,几乎没遇到什么象样的抵抗,南京就失守了。

非常有意思的是,弘光皇帝逃出南京后,南京的老百姓居然把这个太子从监狱放出来,把皇帝的龙袍披在他身上,簇拥到皇宫,居然当了三天皇帝!这个皇帝上任的 第一件事,就是跑回监狱,宣布敕封狱神的“圣旨”!

联想到《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的“狱神庙”情节,难道不发人深省么?

清军统帅多铎进入南京后,弘光皇帝也被清军捉住,青衣小帽押回南京。当太子与弘光皇帝在多铎面前见面时,多铎居然让这个太子坐在自己身边,让弘光皇帝坐在 太子下手,对南明皇帝和投降的百官说,太子的确是真的!你们南明政权不承认合法的太子,弘光登基本身就是不合法的。随后,多铎将弘光皇帝、太后和太子以及百官,押往北京,后来下落不明,很可能是一起遇害了。

前面在“以金代玉”中说过,“宝玉”实际影射的是皇帝的玉玺,《红楼梦》书中描写南京和北京真假两个宝玉,可以清楚地看出,就是影射南明时期发生在北京和南京两个“真假太子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4-29 17:31 , Processed in 0.0556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