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V哥掰谎//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0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星空11223 833楼 2014-05-22 22:54:01

汉之前是秦,秦之前是周,再往前都是百族部落,百族归于汉,何以谓汉?

-----------------------------

现代分子生物学证据显示,汉族男性的Y染色体代码为O系列下的O1、O2、O3,这正好符合远古传说中的史前三族——炎黄、百越、三苗,阁下所谓的百族部落,指的是炎黄内部的派系,因为百越、三苗在龙山时代被炎黄征服,他们成了史书中的蛮夷,事实上,现代汉族是一个以炎黄为主,百越为辅,兼有少量三苗加微量匈奴(Y染色体代码为N)的民族,本质上来说是史前三族的合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06: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康师傅 720楼 2014-05-22 21:48:43

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凤凰是一对两只,雌凤雄凤,哪有必然说是一定是男的了,这里证明不严密,希望楼主解释一下,还希望楼主说话能够谦虚一点。

-----------------------------

百度了一下 凤 嘿嘿

3基本释义'

(1) 形声。从鸟,凡声。本义:

凤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常用来象征祥瑞。雄的叫凤,雌的叫凰。

(2) 同本义 [phoenix,a mythic bird]

凤,神鸟也。朋,古文凤。——《说文》

凤皇来仪。——《书·益稷》

凤皇于飞。——《诗·大雅·卷阿[2]》。传:“凤皇,灵鸟仁瑞也。雄曰凤,雌曰皇。”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宋玉《对楚王问》

(3) 又如:凤求凰;凤子(绣有凤凰的轿子);凤舸(雕有凤凰的大游船);凤毛(凤凰的羽毛。多用以赞美人的文采俊秀,有先人遗风)

(4) 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 [saint]

潘陆张左,擅侈丽之才,饰羽仪于凤穴。——《北史·文苑传序》

(5) 又如:凤穴(比喻文才荟萃的地方)

(6)借喻帝王 [emperor]。如:凤阁龙楼(帝王居住的楼阁);凤邸(称古代帝王登位前所居住的宅第);凤纸(帝王诏敕用纸);凤诏(天子的诏书);凤驾(帝王所乘坐的车驾)

凤指男性应该没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07: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岩波

2014-05-23 05:45
1109楼  


弥天大谎《红楼梦》

——揭开最初手抄本《石头记》作者真实面纱

内容简介

本书以大量的证据和翔实的资料,论证了《红楼梦》一书原八十回手抄本《石头记》的作者,为明末清初一代文学大家蕲州人顾景星所撰。从书中贾宝玉的叛逆思想、性格的形成和故事与顾景星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和佛道思想的比较,如同一辙;书中的主要和次要人物形象,抑或是生日与顾家及其亲友家事几近相同、相合;再从书中大量蕲方言的运用,以及楚风蕲俗、楚地名、楚风物及其相关人名,与今日的蕲州与古楚地也是完全相合;从书中不同身份的各类人名与顾景星的身世完全相吻合;从书中所引用的典故及其历史人物、诗句、以及各种体裁,十之八九地能从顾景星四十五卷的《白茅堂集》和其子所撰《耳提录》中找到出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怪而又不怪的现象!举例来说,如书中调歪、嚼蛆、嚼用大、过逾、开脸、爬灰、村话、腌臜、打尖、睡醒、过了人、虼蚤、唾绒、贴烧饼等,类似的方言民俗,举不胜举,均与蕲方言、蕲俗有关。更重要的是《红楼梦》一书与张献忠屠蕲城和明亡有关。又如书中的贾宝玉与顾景星事情相合,林黛玉与顾景星妻子萧瑜的事情相合,薛宝钗、史湘云、探春等与顾景星夫妻事情相合,贾元春、贾迎春、甄宝玉等与顾景星至交康熙朝国舅佟国器家事相合,如此众多的“相合”也是不胜枚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07: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zxhying

2014-05-23 05:49
1110楼  


@涯天不归客 2014-05-22 20:16:08

说不定楼主这本书能成为红学史上的终结之书。这种可能成为历史的帖子,我必须留个名啊。

-----------------------------

哇噻,居然想法相同,哈哈哈


21.18埋红包1评论只看TA




岩波

2014-05-23 05:51
1111楼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是一个横跨两世纪的弥天大谎

楼主:掰个弥天大的谎 时间:2012-11-01 20:46:26 点击:2882 回复:77

回复 收藏 更多 楼主

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人们争论了三百多年。到了上个世纪初,出现了两个主要的说法,一种是蔡元培为代表的“索引派”,认为本书的作者应该是明末清初的遗老遗少,他们怀念明朝,痛恨旧朝,所以才写下了这个谜一样的《红楼梦》,书中充满了“怀明骂清”暗示,尤其是到了80回以后,“反清复明”的内容越发明显,没人敢传,所以失传了。另一派是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他们认为作者是明朝灭亡近百年后的乾隆年间,曹寅的后代曹雪芹写下的《红楼梦》。

一开始两个说法支持者不分上下,一下没有定论,没想到我们的伟大领袖喜欢《红楼梦》这本书,于是新中国成立了以后不久,他老人家就面对着这两个观点,需要做个选择,应该选哪个呢?思来想去老人家觉得不能选蔡元培的观点,因为老人家自己刚打跑老蒋建立了新中国,也会有老蒋时期的遗老遗少怀念前朝,痛恨新中国,如果支持蔡元培的说法这不是鼓励人们学习《红楼梦》作者的做法,玩文字游戏骂政府,怀念老蒋吗?这还了得!于是老人家只好不好意思地说:“还是胡适的说法好一些。”他说得这样含糊,足以证明他并不是全信胡适的,他认为蔡元培的也很有道理。可他的这句话,却导致了胡适方面的全面胜利,一下子一个做风筝出身的无名小辈“曹雪芹”莫名其妙拥有了《红楼梦》的著作权,成了文学大师,人间奇才!更可悲的是这慢慢成了定论,成了没有商量余地的事情,写进学生课本,写在印刷出版的书里,妇孺皆知!然而,现在的红学却走进了死胡同,不但这个曹雪芹到底是谁,生卒年月,甚至到底叫什么都没有搞清楚,成了一个红学家们头上挥之不去的鬼魂!

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出现,证明《红楼梦》的作者根本不是曹雪芹,而是另有其人,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梅村”写的初稿,他的门生“严绳孙”化名“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润色以后最终完成的。在最近发现的80回以后的内容里,艺术性的描写影射了明朝的灭亡史,甚至包括袁崇焕的被杀,崇祯的上吊,李自成的流寇和满清的入关等故事。

还有一本书清代的书名叫《何必西厢》,书中提到了《红楼梦》一书,而《何必西厢》的前言里记述的时间是“雍正12年”,这是什么时候呢?这时红学家眼里的“曹雪芹”刚10岁左右,而离红学家确定《红楼梦》的创作开始时间早了好几年呢!红学家们玩得太穿越了!

最简单的一个证据就是,古人讲究名讳,自己长辈名字里中的字自己不能乱用,《红楼梦》里就有所表现。而这个红学家眼里的作者“曹雪芹”居然不顾自己爷爷曹寅的名讳,不但在《红楼梦》多次用到这个“寅”字,还拿“寅”字开玩笑,把“唐寅”错读成“庚黄”!就凭这一条就可以证明作者不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是个横跨两个世纪的大笑话,是政治人物干涉文学艺术的结果,是个悲剧,但有关部分掌握着话语权,他们不敢轻易不给老毛面子,而可怜而又可悲的中国人还将在这个骗局中不知道要被骗多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07: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岩波

2014-05-23 05:58
1114楼  


论《红楼梦》作者为曹寅舅氏顾景星

作者:王巧林

内容摘要

长久以来,我国主流红学家将古典名著《红楼梦》一书的作者误判给一个满族旗人曹雪芹,显然证据不足,以致学界为此一直争论不休。本文以否定满族旗人曹雪芹为前提,以翔实的史料证明该书作者,为清初持有汉民族主义爱国情怀的一代文学大家,也即曹寅的舅氏顾景星。通过第一回所展示的故事背景,梳理出有七大与顾景星及其家族,乃至其家乡遭张献忠屠城吻合之事,诸如顾景星自居黄石公前身,且有过书中石头补天未遂的经历,他和他的父亲有过寓居苏州阊门外的经历,绛珠草即相思子,也即楚蕲方言红玉草,表现其对于故国之思的情感,“盗贼蜂起”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隐张献忠屠蕲城事,“买舟西上”与蕲州地理环境相合,“英莲被拐”与顾景星幼妹于江南被丢失故事相同等。因此怀疑,《红楼梦》这部书应该是清初一代霸才文人,也即曹寅的舅氏顾景星所撰,而不是曹寅的孙子或儿子。

关键词:不堪入选 顾黄公 黄石 神瑛侍者 绛珠草 甄士隐 买舟西上

自上世纪20年代,以著名学者胡适先生为首的考证派学者,将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定论为满族旗人曹雪芹。由于他们限于查找资料的困难,仅凭清乾隆以来有限的讹传资料作为立论的依据,所以,论证的基础也就不坚实,导致他们的观点脆弱得不堪一击。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以周汝昌为首的红学家,他们甚至将红学当成“曹学”来研究,即以考证曹寅家族历史为己任。他们说《红楼梦》就是曹家的影子,贾宝玉就是曹雪芹的影子。正是由于他们固守于这一错误说法而不能自拔,从而舍本逐木,缘木求鱼,走上一条行不通的道路。正如程甲本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一书结尾处,作者借曹雪芹回答空空道人说:“似你这样寻根问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这句话用在当今考证派红学家的头上,再恰当不过了。或许作者早就会预料到后人考证该书,会走向“刻舟求剑,胶柱鼓瑟”这条行不通的道路。可见,作者料事如神,智慧超出常人。尽管主流红学家在该书作者的定论上,犯下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清乾隆以后的文人笔记,多记载这部书与曹寅家族有关,这说明,《红楼梦》这部书的流传,确实与曹寅家族有些渊源。也就是说,曹家人只是该书最早手稿或抄本的收藏者。因此,曹家人对于这部书的流传是有贡献的。以此而论,考证派红学家同样也是有功劳的。我们不可一概抹煞老一辈学者几十年来艰辛地付出。

谁都知道,清乾隆年间,是我国历史上文网最为酷烈的一个时期,已知高达一百四十余起,文人吟诗写作,稍有不慎,便会被文网网中。清廷为了罗列罪名,多采取捕风捉影,屈打成招的手段,导致数以万计的汉族士子被清廷无端杀戮,乃至株连九族,抛尸剔骨。涉案被充军边疆者,更是数不胜数。然而,历史进入乾隆时期,“三藩叛乱”早已平息,此时民族矛盾日益缓和,清廷皇帝的龙椅业经稳如泰山,完全处于在一个和平年代。而顺、康时期,正是明、清异代之际,汉民族与夷狄满清的斗争依然非常激烈,很容易引起广大汉族知识分子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的情感。因此,《红楼梦》这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不可能诞生于高压政策极为严酷的乾隆年间,其作者更不会是满族旗人,而根据多种迹象,只能是诞生于清康熙年间,由汉民族持有民族主义情怀的顶尖文人所撰。

考证派红学家之所以发生这样的错误,不仅仅是根据乾隆以来讹传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考证的方法可能也欠妥。为什么这样说呢?考证《红楼梦》的作者是谁,并非像当今某些学者那样弄得如此复杂。其实,要判断作者究竟是谁,说不简单嘛,也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就是只需先根据书中所显示的内容,先列出撰写《红楼梦》一书必须具备的一些特定条件。然后,对照清初的顶尖文人生平事迹,采取排除法进行逐一排除,最后聚焦到某一个文人的头上,自然这最后之人毫无悬念的即是作者了。也就是说,通过如此筛选,其中必然会有某一文人与《红楼梦》中所显示的文化底蕴和故事相吻合。这种方法,同样也适用于《西游记》、《金瓶梅》等书作者的考证。譬如,主流红学家说是曹雪芹,那么,他撰写《红楼梦》的能量从何而来?我为了推翻主流红学家的这一荒谬说法,曾写过一篇“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底牌在哪”的文章,简单地列举了十二个条件,结果这位被诸多红学家极力推崇的所谓满族旗人曹雪芹没有哪一条符合,可见该观点的脆弱。那么,能写出《红楼梦》需要具备一些什么样的必要条件呢?譬如说,在清初顶尖的文人中,有哪一位文学家本人事、家事如此吻合书中的故事,尤其是开篇中的故事!谁都知道,《红楼梦》一书必是一位具有渊博学识的霸才文人,也即博极群书之名士所撰,那么,谁能称得上一代霸才?谁的诗文风格或家族具有运用讔语(即打隐语或猜谜子)的含蓄文风写作的习惯和传统?谁敢说出“抨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之胆略?谁的诗文具备多元或说有仿拟历代名家的习惯,以及充满诙谐幽默的风格?谁有过“游历甚广”也即走遍大半个中国的经历?谁有过对于江北蕲州、蕲黄乃至荆楚,以及江南昆山、苏州、扬州、金陵等地有着特别的情感等等。若将这七大条件能集中到某一文人头上,《红楼梦》作者即会浮出水面。缺少其中任何一条,都是无法敢于涉足《红楼梦》创作的。也就是说,要知道作者是谁,只要解决和理清这七大条件中的问题与某一顶尖文人及其家事吻合,则一切迷案将会迎刃而解。当然,还有谁与曹寅家族有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前提条件。因为,它涉及到该书为何流传至曹寅家族之故。

谁都知道,《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宏篇巨著,几乎涵盖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几乎囊括了人们生活中方方面面。在内容上,涵盖了天文地理,园林建筑,衣食住行,佛道儒医,五行八卦,烧丹炼汞,辟谷导气,楚巫文化,乃至占卜、扶乩和测字等,举不胜举。在体裁上,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语、辞赋、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等,应有尽有,可谓“文备众体”。这样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精品巨著,不具备深厚的家学渊源和楚学功底之汉族大儒不可能写出。然而,在清初为数众多的汉人遗民诸大家文人中,像《红楼梦》书中所反映的感慨盛衰无常,悲叹故物飘零,怀着极为强烈的民族情感,特别是显示出对于江北和江南地区有着特别的爱,委婉地流露出对明末张献忠、李自成等贼寇倡乱中原,导致明亡充满了极度愤懑,对夷狄满清屠昆山、屠扬州城和取代大明等有着极端仇恨,没有经历过生死,或说没有过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经历之人是写不出的。然而,具有如此深厚文化底蕴之能量,且对于故国、故园怀着极为强烈情感的文人,可以说,这在清初文人中是极其有限的。据此综合考量,我们甚至可以将作者锁定为楚人,这是因为书中诸多人名、地名乃至物品称谓、方言民俗等均与楚地楚人有关,由此看出该书乃出自楚人之手笔无疑。那么,究竟是谁具备写作《红楼梦》一书的所有条件呢?我们通过对于清初寥寥可数的顶尖文学大家进行反复比较研究、筛选,尤其是将重心放在楚人顶尖文学家身上,除明末清初具有霸才称誉的顾景星外,可以说,无一人能担当此重任,故最终只好锁定到一代大文豪楚人顾黄公头上,也即康熙间曹寅的舅舅、明末清初时期大名鼎鼎的顾景星!

顾景星(1621—1687)字赤方,一字黄公,乳名仙玉,自号虎头,又号玉山居士、后玉山金粟居士、玉山道人、丫髻道人、西塞老渔、雨中燕香垒,并自称黄石、琼玉、潇湘客、顾野王和谪仙人等。明贡生,湖广蕲州(今属湖北蕲春)人。他的家乡蕲州,为我国著名的文昌之乡和佛道圣地,其出生于一个极具深厚家学渊源的理学世家,祖上多精通佛道儒医。明嘉靖、万历间,为顾家兴盛时期,以养士著称于时,其养士高峰时期达数千人,著名医药学家李言闻李时珍父子便是他们顾家的门客。景星自幼宿慧,记忆超群,读书一过成诵,“六岁能赋诗,八九岁遍读经史,目数行下,时称‘圣童’。有诗文一囊。”十五岁参加黄州府试,拔冠九属第一。榜曰:“第一名奇童顾景星”。十六岁参加湖广督学考试,又获第一;十八岁参加湖广经魁乡试亦获第一;南明弘光贡生试,同样获得第一!可谓“天下第一奇人”。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其评论说:“景星记诵淹博,才气尤纵横不羁,诗文雄赡,亦一时之霸才……”像顾景星这样的霸才,毕竟在我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清新第一  2020-12-26 11:31
你这分析有一定道理。但想过没,也许红楼一书并不是一个独立创作的,而是由不同时段的好几批人共同创作完成了,而所谓“曹雪芹”只是最后成稿的一个执笔人(当然这个执笔人文采和人品和地位必然应该不一般)。这样说来,创作者并不需要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是所谓“天才”“奇人”。



19.88埋红包1评论只看TA




岩波

2014-05-23 05:59
1115楼  


为何说惟有顾景星符合以上撰写《红楼梦》一书的所有条件呢?这是因为,非但他具备以上所有条件,而且,《红楼梦》一书有太多太多的故事与顾景星本人及其家事相吻合。说具体点,《红楼梦》一书被主流红学家视为的诸多迷案,以及当年戴不凡先生在“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一文中所列举的诸多问题,均能从《白茅堂集》,以及记述其生平绪论的《耳提录全集》中找到答案。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举。仅以第一回为例,即可以管而窥全豹矣。

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作家在从事创作时所取素材,必定有他所处时代某些特征或烙印,或者说,必定有他所熟悉的生活作基础。我们知道,《红楼梦》第一回,既是全书故事的结局,同时,又是隐含作者撰写此书的缘起,弄清楚第一回所展示的故事时代背景,以及显示作者生平故事和家事,可知论者所说《红楼梦》作者为顾景星,并非空穴来风。这是因为,第一回是揭开该书作者至关重要的一回,而在这一回里,它隐含了作者的许多故事和家事、家乡事。试举例说明:

第一,顾景星星有过补天未遂的经历。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补天”?所谓补天,意思是把天的损坏之处予以补上。比喻挽回大局。这就说明国家或民族处于危局、危难,才需要有人来承担“补天”这一大任。换一句话说,补天只能是发生在一个朝代的末世。明崇祯十七年(1644),随着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同年五月福王朱常洵长子朱由崧被拥立于南京,建立弘光政权。九月,南明举行南北直隶七省流寓贡生试,当时避难江南祖籍昆山的顾景星,受到湖广和江南诸多名士推荐,赴南京应试,主考官、御史陈良弼录取九十九人,顾景星名列第一。自少熟读中国历史,精通兵法,且有“王佐之才”称誉的顾景星,历经过家乡蕲州被贼寇“洗巢”和祖籍昆山被屠之惨痛,于同年十月,就在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有感明亡危在旦夕,抱有救世雄心的他,为了挽回封建王朝失去的王道,冒死上过一纸“补天”的奏疏,那就是当时震惊朝野、被江南高官和文人传得沸沸扬扬的《敬呈四事疏》①。非但如此,他还一口气撰写了《代南京太学生上阁部议大行皇帝庙号书》、《守令》、《兵制》、《巡按》、《募兵》和《水军》等救世之文。抱着一颗赤子之心的爱国爱民的儒家济世情怀的顾景星,他在这篇奏疏中,凡四事:一是建议车驾宜驻淮以张国势,二是建议宜罢大工等役,三是建议宜停大婚礼,四是建议斟酌将相。当时,清军已下江南,弘光帝罔顾忠臣良将高见,任由义师浴血奋战,而自己与马士英等固守南京,偏安一隅,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将良家子选入掖庭,供其享乐。更为严厉的是,在国家面临倾覆这样的如此危局关头,身为一国之君而不知用将。当顾景星将这篇奏疏呈交给通政官时,通政官吓得面如土色,哪里还有胆量将此奏疏上呈给弘光帝呢?岂料顾景星冒死一谏,最终成为一纸空文,即将“宝玉”当成“石头”,这难道不是等于说补天“不堪入选”么?或许顾景星早就料到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故其后来在《醉歌答友人》有诗句:“王侯失势鼠变虎,奸贪得志鳅为龙。”“定宜大阮眨两眼,圣贤拨弃糟丘中。”(《白茅堂集》卷二十二)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顾景星同书中的石头一样,有怀才不遇之感,有伤时骂世之愤,一个不愿与世浊同流合污的傲岸性格的“愤翁”,跃入笔端。由于南明弘光帝疏于防守而又不善于用将,导致清军轻松占领江南,最终导致了南明的灭亡。故书中有霍起(祸起)一名。正如书中《好了歌解》中所言:“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他人是谁?当然是满清哪!这说明,明朝亡国是有其根源的。如果不是窝里斗,大明江山何以拱手送给满清了?又如何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呢?!

假如说,弘光帝要是一位“兼听则明”的明君,这篇奏疏或许完全能够挽救大明,重振大明雄风,中国历史也将改写。顾景星的这篇《敬呈四事疏》,无异于是一剂挽救大明的良药、猛药,或说是向南明政权所敲的四响警钟!故《红楼梦》对此多有隐喻。如第二十八回贾宝玉给林黛玉所开的奇怪药方为: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甚至贾宝玉还特地还强调说:“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只在群药里算。那为君的药,说起来唬人一跳。”所谓“那为君的药,说起来唬人一跳”,当然就是为南明天子朱由崧所开的那剂“猛药”了,也即令通政官胆寒、发抖的奏疏。作者甚至将贾宝玉喜爱的一个丫鬟蕙香,被宝玉取作“四儿”。这是为什么?还有癞头僧给薛宝钗的海上方亦然,同样是四味药。书中对于《敬呈四事疏》的隐喻还能举出数处,如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前,贾府的传事云板敲了“四下”。还有,第五十二回写到贾宝玉“只得胡乱睡下,仍睡不着。一时只听到自鸣钟敲了四下”等等,难道不是作者有意隐喻他为南明皇帝朱由崧所敲的“四下”警钟么?明知昏君执政下的南明不会接纳他的忠告,但他还是自作多情,故书中石头自称是“蠢物”。顾景星生平对于此次上疏而未能挽救大明王朝,终生感到惭恨。从中也可看出,顾景星将一切生死置之度外,其犯颜直谏之胆量,不怕杀头之勇气,超出常人之智慧,令人敬仰!这恐怕就是《红楼梦》中的那个石头历过补天“不堪入选”,也即补天未遂后,为何“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的由来。《红楼梦》一书所讲的就是关于石头为何惭恨的故事。况且,书中的石头有以黄石公自譬,而顾景星字赤方,一字黄公,别号西塞老渔,自称黄石,均与历史上的神仙石头黄石,也即秦汉时期的著名隐士石头、黄公、黄石公有关,且有过以黄石公自譬。如《王宝臣赠文石》诗句:“君知黄石我前身,谷城他日非生客。”顾景星特地在诗后加注:王诗“君号黄公石是君,谷城一片能相假。”(《白茅堂集》卷十一)由此可见,石头就是顾黄公,顾黄公就是石头黄石公!又如《王生弃博士任游戎》有诗句“顾我壁上蒯缑剑,疑我囊中黄石篇”,是将他挽救大明的“四事疏”比作黄石公授给张良的《太公兵法》。因此,是书又名《石头记》。

第二,顾景星与其父亲顾天锡有过寓居苏州的经历,甚至有过寓居阊门外的经历。而且,他们父子二人同属一代逸士高人。从多种迹象表明,《红楼梦》一书应该是拒不仕清的一代大隐写的。崇祯末年,与顾天锡顾景星父子一同流寓到苏州的名士还有周钟、姜如须、陈云兴等。《红楼梦》开篇便描写了一位居住在苏州阊门外,“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的甄士隐。所谓甄士隐,除有人们通常讲的“真(政)事隐去”外,还有“真隐士”之意。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乃一隐士无疑,而且不是普通的隐士,乃属于逸士高人之类。从种种迹象表明,甄士隐有顾氏父子的影子。那么,景星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据清代著名文学家卢纮在《贞誉顾先生传》②中载:

先生讳天锡,字重光……弱冠,治《尚书》、《戴记》、《春秋》,涉猎文史。岁丙午,应童子试,受知于督学华亭董文敏公,名噪一时。若艾公南英、张公公亮等,俱托声气交,不远千里,以古学相倡和,文坛选政,必得先生片语以为折衷。……甲戌、丙子,讲学于天津张氏及河间、保定,西郡弟子从游者数百人,以积分部选中牟令,不就。诏行征辟,复固辞。丁丑,决意归里,时长君景星甫髫龄,负异姿,因筑室松园,榜曰:中心。愿取《易》中孚九二辞也。悉陈先世遗书,相与搜探辨究……

可见,此人乃典型的隐士无疑。况且,苏州是他们顾氏父子常来之地。如顾景星《五人墓和大人》:“哲皇冲御宇,天宪出中宫。”“朝廷终倒柄,草野正旁观。” “十目尸犹视,同心盖一棺。丰碑黄绢句,野史白头翰。”“每过山塘路,停轩涕泗澜。”诗后附录其父命景星和诗的缘起。文曰:

天启丁卯,周公顺昌,中魏阉忌,奉旨逮问。三月之望,吴人挝缇骑死。而五人者,实先之魏阉矫旨株连。而五人者自出即戮,余因得免。吴人赎其首,敛以一棺,明年除魏阉,祀地以葬。予友张溥记焉。碑曰:五人之墓。五人者,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皆市中贱少年,予游必憩墓所,徘徊欷歔。赋十韵命景星和。甲申二月五日重翁书。③


19.88埋红包1评论只看TA




岩波

2014-05-23 06:01
1116楼  


明亡前夕的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顾天锡携子景星来到苏州,路过“五人之墓”时欷歔不已。明亡后,顾景星单身一人或携友人多次游历苏州,均寓居于阊门外或虎丘两地,甚至一住便是数月。当时,他与当地文人学士交游往来,如顾苓、王紫稼、尤侗、沈载、林云凤、潘陆、徐籀(字亦史,顺治时以贡举授黄冈令),以及虎丘寺僧王钱塘(缙云,蕲州人)、道开法师等,相交甚厚。尤其是他的同宗友人顾苓(字云臣),其家便是在阊门外的半塘,顾景星寓居苏州期间,多次住在这位同宗友人顾苓家里,他们之间多有诗作相赠。如其在《烈皇帝御书“松风”二大字顾苓得知某司香遂揭于斋中》诗题后特地加注:“苓,字云臣,庐阊门外半塘绕屋引水自隔。”(《白茅堂集》卷之七,第641页)他还与当时名士,也是至交龚鼎孳、陶季、施愚山等数次游历苏州。他在阊门外寓居游历时还写过《真娘墓》、《金阊门外》、《春日阊门》、《虎丘寺次缙云韵有归楚之约》、《再游虎丘叠前韵》等与苏州相关的诗作数十首。而且,受友人之托,还为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郑忆翁(思肖)的著作《心史》重刻时,撰写过一篇《重刻郑所南〈心史〉序》之文,以及《苏州府敕修东岳天齐威灵大帝行宫序》等文。他在《寄沈古乘(载)》(工书画,家居虎丘,景星寓辄数月)诗中吟道:“醉吟李白天姥句,汗漫似结庐敖欢。以兹感悟慕幽独,茅斋拟寄康王谷。”(《白茅堂集》卷之八)又如《哭莱州姜如须》诗句:“千里蓬莱归不得,子规啼血满长洲。”

我们不难想见,《红楼梦》作者何以如此钟情于苏州,且将开篇的主人翁甄士隐写成居住在苏州阊门外,甚至在他的笔下成了“仁清巷”(人情巷)这一巷名之故。很明显,甄士隐既有顾景星父亲的影子,同时也有他本人的影子。又,其父顾天锡晚年闭门谢客著述,终日过着“观花修竹”的隐居生活。夜里静坐修道,一如甄士隐。而且,其死后,景星好友江西参议前提督、山东学政、江南宣城(今属安徽)人施闰章撰有墓志铭,黄冈举人王一翥题为:“明高士贞誉公顾先生之墓”。可见,能称之为高士者,自然也就如同甄士隐一样的大隐。

正因为顾景星在苏州待的次数之多、时间之长,以致当今有学者错误地以为他是苏州人。例如,《红楼梦学刊》二〇〇五年第三辑,刊登有署名北京大学哲学系朱良志教授《石涛与曹寅交往事实考略》一文,作者在论述曹寅与其舅舅顾景星昆山的族侄顾维桢交往时,在顺便介绍顾景星的生平时,便是将顾景星写作苏州人。尽管这是一处错误,但是, 足以说明顾景星在苏州待的时间之长,交往之广。明亡后,顾景星屡召不仕,结茅为庐,闭门著书,为典型的一代东方大隐。故其在康熙己未参加博学鸿儒科授以检讨,以病托辞还乡。他有一枚印章上刻:“再登人主殿,三却进贤冠”。便是说他三次受到举荐而拒不仕清事。友人朱韶九赠其诗有云:“东方大隐志未遂,梅服神仙道自尊”。(《白茅堂集》卷十四附录《黄公今之摩诘也为予作山水幛子歌句中有画予笔安足供卧游临别题赠为之黯然》)这位被友人称作东方大隐殊荣的顾景星,因其反清复明的伟业没有实现,故说他是“志未遂”。湖北沔阳一位名叫游云子的友人,以表彰他拒不仕清廷的隐士风范精神,曾经为他画了一幅“天子呼来不上船图”。后来,又有一位忘年交友人、山东后学赵执信,为此还撰有《题顾黄公(景星)先生不上船图》一诗,诗云:

青莲居士李谪仙,醉倒天子妃子前。梦中狼藉作呓语,已入箫韶在管弦。长安市上酒家眠,沉香亭畔何殊焉。少陵野老眼狭小,歌咏生憎不上船。近代词臣那敢尔?礼法拘牵才萎靡。黄公诗骨高嶙峋,史官如雨不著身。雄才狂醉空自信,于事青莲恐笑人。丹青阑作青莲貌,或是前身那可料?人生讵得总荣华,我辈故应长潦倒。江东酒浓秋色暮,太息黄公曾饮

处。不见圣朝爱士过唐明,诗人千里随船行。④

在清初的遗民文学家中,拒绝同清廷合作非顾景星一人,但是,何人能称得上是“东方大隐”?又有何人能配得上李清莲“天子呼来不上船”这一比附?所以,能杜撰出甄士隐者,非一代东方大隐顾景星莫属。

第三,书中神瑛侍者和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的绛珠草(绛珠仙子)之名的由来,与顾氏家族及其作者对于感叹明亡有关,尤其是与有神仙眷侣之称的顾黄公夫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首先,说说“神瑛侍者”名称是如何来的。《说文》:“瑛,玉光也。”即玉的光彩,美玉;或说像玉的美石:如瑛琼、瑛瑶。曹植《平原懿公主诔》:“于惟懿主,瑛瑶其质。”我国辞书里表示美玉的词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作者为什么选取这样的一个名字呢?那么“神瑛”,则是成了神的玉石、美玉,也即宝玉。作者先写石头,继而写到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这两位神仙。玉是什么样的神圣之物呢?它是石头在经历亿万年的历炼形成的魂魄,它是凝聚天地之气而形成的一种神圣的灵物。根据现代考古发掘,我国古代帝王或贵族陪葬品中多有玉器。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然而,神瑛侍者与顾景星有何关联呢?窃以为“神瑛侍者”应该是从其先祖、也即元末那位名动天下的金粟道人顾瑛(阿瑛)的名字中化来。顾瑛是何等样人呢?

顾瑛(1310——1369)一名阿瑛,字仲瑛,又字德辉,号金粟道人,玉山居士。家世豪富,轻财结客。后以子官封武略将军,钱塘县男,晚称金粟道人。顾瑛从小生于官宦之家,祖父任职元廷时,定居昆山界溪。少时轻财结客,倜傥豪放。十六岁时,顾瑛就外出闯荡,在京师经营商业,凭着过人的机敏和出色的交际能力,在京城如鱼得水,不但与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交往密切,还常常与一帮官宦子弟骏马华服,招摇过市,很快就攒下万贯家财。他的好友,元末“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称赞他“能廓充先世之业,昌大其门闾,逍遥户庭,名闻京师。”当顾瑛回到昆山时,他已一跃成为苏州地区首屈一指的巨富。元朝末年,天下纷乱,他散尽家财,年三十时开始折节读书。于茜泽西(今正仪镇东亭)筑别业“玉山草堂”,景观达三十六处,建筑群总称曰“玉山佳处”。 顾阿瑛还是一位风流豪迈、名动东南的文化人。其才性高旷,精于音律,日夜与客置酒赋诗,四方文学士人咸荟聚其府,声伎之盛,远近闻名。曾授会稽教谕,力辞不就。张士诚据吴,欲强以官,乃去。隐于嘉兴之合溪。洪武初被强徙安徽临濠。《诗论纵横》说:“阿瑛世居界溪之上,轻财结客,年三十,始折节读书,购古今名画。三代以来,彝鼎秘玩,集录鉴赏,殆无虚日。筑玉山草堂,园池亭馆,声伎之盛,甲于天下。四方名人,如张仲举、杨廉夫、柯九思、倪元镇、方外张伯雨辈常主其家,日夜置酒赋诗,风流文雅,著称东南焉。淮张据吴,遯隐嘉兴之合溪。母丧归。绰溪张氏再辟之,断发庐墓,繙阅释典,自称金粟道人云。”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六云:“吾昆山顾阿瑛,无锡倪云林,俱以猗卓之资,更挟才藻,风流豪赏,为东南之冠。”元至正十八年,顾瑛写了一首《自赞》墓志铭诗:“儒衣僧帽道人鞋,天下青山骨可埋。若说向时豪侠处,五陵鞍马洛阳街。”当时玉山草堂遭乱兵洗劫,顾瑛的生命一度受到威胁,写这首诗,对于他来说有着自我总结的意味。他被后人称为是一个亦儒亦侠、亦僧亦道的时代奇人。闻名后世的“玉山风”便是顾瑛一手倡导的结果,从而开创出一种堪称元末苏州地区文人风气的代表和缩影,不仅在当时倾动一时,而且对以后吴中文人的心态也颇有影响,明代“吴中四才子”的祝枝山、唐伯虎、文徵明和徐祯卿推崇备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其评价说:“文采风流,照映一世,数百年后,犹想而见之”。顾阿瑛为南朝赫赫有名的学者顾野王的后裔,可见,顾氏家族一门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


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岩波

2014-05-23 06:02
1117楼  


作为顾阿瑛十二世孙的顾景星,其经历、性格与他的这位先祖有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即亦儒亦侠,亦僧亦道,风流豪迈,性交社会名流的风雅之士。故顾景星自号玉山居士、玉山道人,又号后玉山金粟居士。顾阿瑛有一著名的别号就是叫“金粟道人”,典出杜甫诗句。据《池北偶谈?卷十四?谈艺四》载,当年杜工部题顾恺之画维摩像中有:“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之语。顾瑛自号“金粟道人”或“玉山金粟居士”,顾景星自号“虎头”和“后玉山金粟居士”,均典出于此。还有,古人有将“瑛琼”作为复合词组,如宋人田锡《酬宋湜贾黄中二学士菊花之什兼呈诸厅学士》有诗句:“兼金酬以瑛琼瑰”。顾瑛一名阿瑛,一字仲瑛,顾景星自号琼玉,二人名号均与“瑛琼”一词相关相联。所谓琼玉,即瑛琼或琼瑛,亦即宝玉。琼的本义,为赤色的玉、美玉,所谓红玉是也。正由于顾景星崇拜先祖顾阿瑛那种风流豪迈之性,故当时江南名士均将顾景星比作金粟道人顾阿瑛再世。因此,神瑛侍者一名,应该是琼玉顾景星根据其先祖顾瑛一名变化而来。所谓侍者,古时为僧职名称,乃指佛门中侍候长老或师父之侧,听从其令的随从僧徒服侍者。也指长老的衣钵或法席的传承者。后来人们将侍者演化为富贵人家的家婢、家僮。顾景星的好友、华亭(今属上海)人沈麟在《跋顾黄公集》中说他“风流豪迈,一似仲瑛”。顾景星第三子昌在《皇清征君前授参军顾公黄翁府君行略》亦云:“仲瑛公文采风流,照耀江左,遭世变,祝发儒衣,号‘金粟道人’。以故府君尝自称‘后玉山金粟居士’云。”再看顾景星《哀叶訒庵寄九来道子渊发蕃九》诗句:“招魂那忍赋,飞梦玉山旁。”这里的“玉山”,指的就是其先祖顾阿瑛,“飞梦玉山旁”就是说他在梦中飞到玉山公顾阿瑛的身边,这个“飞梦玉山旁”的顾景星,自然也就是书中的神瑛侍者了。可见,顾景星与其先祖顾阿瑛神交久矣。所以,神瑛即亦僧亦道的神仙高士顾阿瑛,神瑛侍者,自然是作者隐喻其本人的了,也即他是其先祖顾阿瑛的侍者。

古人吟诗,非但将“瑛琼”吟入诗句,而且往往还将“瑛瑜”联系在一起,如南朝梁简文帝《玄圃园讲颂》:“顾惟多缺,徒奉瑛瑜,终如燕石,更似齐竽。”有顾阿瑛影子的顾景星,其妻“母梦菩萨贻玉而生”,故名萧瑜生,则又与“瑛瑜”一词联系在一起。原本她出生时这种异兆似乎就是神仙的影子。古人还有将华丽精美的神仙宫殿称作琼楼玉宇,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类似词语还有仙山琼阁、瑶台琼室、仙山琼阁等,均为神仙居所的代名词。因此,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乃顾景星萧瑜生夫妻的化身了。

其次,绛珠草、绛珠仙子与顾景星夫妻对于故国之思有关。不妨先看绛珠草和绛珠仙子的来历。根据书中的描述,绛珠仙子源于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的绛珠草,绛珠草为报“甘露之惠”,故有还泪之说。就好比是《圣经·创世纪》上说的,耶和华取下亚当身上的一条肋骨造出一个夏娃来一样神奇。书中绛珠草与石头对应,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对应。那么,绛珠草究竟是一种什么草呢?过去不少红学家对此多有不解,皆不知此草为何物?于是大加猜测,有言人参,有言灵芝,有言珊瑚草,甚至以为纯粹出于作者的杜撰。殊不知,它与书中引用杜鹃啼血之典一样,同是与张献忠屠蕲城有关,同是与清军屠昆山、屠扬州城等有关,同是与明亡有关!

绛珠草是一种什么样的草呢?学者都知道,绛珠即血珠,即血泪之意,何事令作者流下血泪?没有经历过死亡,或说没有铭心刻骨的寄托,如何能写出如此令人凄厉之语?这是有典故的。典出有二:

一是典出《本草纲目》所引《古今诗话》中的记载。所谓绛珠草,即楚蕲方言俗称的红玉草,说白了就是相思子或相思豆(红豆)。就是说,绛珠草乃从楚蕲人称作红玉草一名而来。为何说绛珠草就是红玉草,红玉草就是相思子或相思豆呢?其实,书中已经明示过,所谓“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即是指的此物也。只不过是作者将其变换一个名称而已。例如,深谙楚蕲方言,且撰写过一部《蕲春话》(今藏武汉大学图书馆)的著名国学大师、语言文字学家兼一代情种的黄侃,其在《偶成》一诗中有诗句云:“愿得红玉草,一醉三百年”。(《黄季刚诗文钞》)这恐怕是历代诗人中最早将“红玉草”运用到诗句中的吧?为何又说红玉草即相思子呢?相思子,亦称相思豆,为荚果豆科植物,分蔓生和乔木两种,故称是草亦非草。例如,绛珠草的后身林黛玉说过:“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可知绛珠草既可称木,又可称草。红玉草、相思子,只不过都是一种俗称罢了。唐代诗人王摩诘《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温飞卿有艳词云:“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未知”。狭义地讲,红豆和相思子是有区别的。当今植物学里将红豆和相思子分为同科不同族的两类植物。按植物志分类,红豆被列在豆科蝶形花亚科槐族中,我国分布35属;相思子则被列在豆科蝶形花亚科相思子族中,在我国分布4属。红豆是木本植物,大部分属类为乔木,少部分为小乔木或灌木。乔木中有一部分为高档园林绿化和用材树种。相思子多为藤本植物,有少部分为攀援灌木或灌木。通常人们把红豆种子和相思子的种子都统称为红豆或相思豆。人们之所以把它们混为一谈的起因,是因为可能人们缘于上面王维那首著名的“红豆诗”,即把“红豆”和“相思”联系在了一起。这两族植物的种子中,有的属类的种子色泽华美,红艳持久,质地坚硬,很多人都用来做装饰品,这也很容易使人们将红豆和相思子混淆为一种植物。


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岩波

2014-05-23 06:03
1119楼  


为什么说绛珠(红玉)草就是相思子或红豆呢?据楚蕲人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五木部“相思子”条载:

【释名】红豆 时珍曰:“按《古今诗话》云:相思子园而红。故老言: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此与韩凭冢上相思树不同,彼乃连理梓木也。或云即海红豆之类,未审的否?”

【集解】时珍曰:“相思子生岭南。树高丈余,白色。其叶似槐,其花似皂荚,其荚似扁豆,其子大如小豆,半截红色,半截黑色,彼人以嵌首饰。有通九窍,去心腹邪气,止闷热头痛之功。段公路《北户录》言有蔓生,用子收龙脑香相宜,令香不耗也。”⑤

李时珍所引《古今诗话》,为北宋李颀著,原书已佚。楚蕲人李时珍读过此书。它是现存记载红豆与相思内涵而演绎成生死不渝爱情传说的最早文献。李时珍所说的相思子为乔木,产于岭南,但是,他又引段公路在《北户录》里说有一种蔓生,实质上说的是当今植物界所指的豆科蝶形花亚科相思子族中品种。根据李时珍所引典故相思子红豆的得名,源于传说中一女子因思念丈夫而哭,因哭而泪尽,最终而卒。根据这一古老的历史传说,可知爱情相思双方之间有超越于阻隔之上,有超越于生死之上。就是说,只能是有过超越于生死之上的人,方能撰出相思最高境界之绛珠草来。如此则不难知道,书中用眼泪还债的绛珠草、绛珠仙子脱胎的林黛玉,最终结局也是因哭干了眼泪而卒,完全契合了相思子那段至情至爱的凄美的爱情传说。但是,《红楼梦》作者将爱情相思情感予以升华,上升到明遗民对于故国之思,故园之念的大主题上来。作者在《红楼梦》书中超越了红豆相思的本义。这是因为相思子热烈、坚贞的品格,其象征相思、爱情与清初有着故国之思、爱国热情炽烈的遗老们,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使得明末清初文人诗文中的相思子或红豆,具有爱情和故国之思、故园之念的双重意蕴。如顾景星的忘年交钱牧斋便作过数首关于红豆的诗作。因此,能撰出双重意蕴的红玉草,并将其比附绛珠(血泪)草者,自然应该是像历经过生死的顾景星这样的明遗民。

见多识广的李时珍,还告诉我们,相思子的果实为“半截黑色,半截红色”。阅读过《本草纲目》,并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为李时珍立传的顾景星,自然知道相思子或红豆生长特征。我们再回到《红楼梦》中,研究红学的人似乎都知道,宝玉丫头名叫红玉,这位名叫红玉的丫鬟,非但姓林,而且其相貌一如林黛玉,似乎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一般,宝玉见了她如同见到了黛玉。只因这惹人相思的红豆,其色为半截红色,半截黑色,自然红玉、黛玉合起来是相思子的象征。反过来说,也即作者用红玉、黛玉二名隐喻相思子的两种颜色。红玉、黛玉同是一个豆荚里的相思豆能不一样么?因此,顾景星当年写了数篇冠以“长相思”的诗词,可谓一语道破了玄机。这也是书中林黛玉为何相思、为何流泪的灵感来源之一。我们知道绛珠草的后身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而顾景星在其妻子萧瑜生死后的诔文《亡室安正君状并诔》结尾处,诔曰:

察其生也,本无生。非徒无生,且无形,此荘叟之鼓盆。察其死也,非死也。噫乎!翩何其潇洒,此仙家之尸解。亲莫亲兮,羲合一身。而还其真兮,我犹为人。非我送汝兮,即汝送我。偶尔先后兮,何为不可!生不辱兮,死而哀御。光乞兮,归复来珥。明星兮,佩华月赧。需幢兮,刿■节穷。碧落兮,历浩劫。宝不消兮,真固存形。泯泯兮,乞魂魂。揽纤阿兮,烛突冥。从帝子兮,潇湘渚。出飘风兮,入(上品下皋)雨。聪明正兮,神灵主。蜕墋黩兮,良胡尤在。玉为瑜兮,金则谬。二贞三淑兮,永千秋。⑥

所谓“此仙家之尸解”,就是尸解仙。意思是他的妻子死后是成仙了。所谓“从帝子兮,潇湘渚”,意思是说她死后跟随帝子女英她们在潇湘的水边哭泣去了。由此可以看出,绛珠草也好,多愁善感而好哭的泪尽夭亡的潇湘妃子林黛玉也好,不仅仅是顾景星妻子、扬州美女萧瑜生的影子,同时也是他们夫妻的影子。如此我们则不难知道,自称琼玉(红玉)的顾景星,为何将林黛玉的前身写成是绛珠草。就是说,他们夫妻因相思故国、故园哭干了眼泪的基础是什么?是因为他们同有过家乡遭贼寇屠城的经历,同有过亲族被屠戮的故事,同有过见证明亡的经历。


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岩波

2014-05-23 06:04
1120楼  


二是典出《唐蕲州东山弘忍传》中的故事。作者如何能将有红玉草之谓的相思豆,写成有血珠、血泪之寓的绛珠草呢?其灵感来源又是从何而来?甲戌本在绛珠二字后有一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试想:没有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经历之人何以写出此语?这应该是顾景星夫妻的共同感受,说具体一些,更是与五祖禅宗弘忍神交已久的顾景星个人感受!如果不是相思故国、故园,不是为明亡而哭,何来“以眼泪还债”之说?何来血泪、血珠之喻?显然不可能。那么,其“绛珠”一词的灵感,典故更是与作者的家乡唐代蕲州高僧五祖弘忍禅师的故事有关。据《新修增补大藏经·唐蕲州东山弘忍传》中记载:

蕲春自唐季割属偏霸。暨开宝乙亥岁王师平江南之前。忍肉身堕泪如血珠焉。僧徒不测。乃李氏国亡之应也。今每岁孟冬州人邻邑奔集作忌斋。犹成繁盛矣。其讳日将近,必雨雾阴惨。不然,霰雪交霏,至日则晴朗焉。⑦

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几乎都是相似的。唐朝末年,大唐李氏王朝大厦几近坍塌。弘忍禅师在圆寂后近三百年,其肉身居然还能堕泪如血珠,能感应大唐亡国之兆,这可忙坏了蕲州及邻近地区的信众,他们于每年孟冬奔走至黄梅忌斋念佛。发生于“安史之乱”后的文人与明末过来的清初遗民,对于故国之思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这也是深谙楚蕲地区历史掌故,且撰写过蕲州东山《贞惠寺碑》(即五祖寺)碑记的顾景星,将红豆和弘忍肉身坠血珠两个典故融为一体,不仅在《红楼梦》一书中描写了一个以泪还债的绛珠草故事,而且,将绛珠草的后身的林黛玉,最终因为情而泪尽夭亡,其意自然是感叹明之亡国。正如书中《枉凝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可以说,它和绛珠草以泪还债的方式来酬报神瑛侍者“灌溉之德”的灵感,故书中有琪官(蕲官)赠宝玉一条血点似的大红汗巾的故事。

由此可知,绛珠草,既是来源于相思子红豆凄美的爱情传说,同时又是根据五祖弘忍肉身感应唐亡“堕泪如血珠”而来。因此,书中第二十二回薛宝钗谈禅时,说到弘忍授衣钵给弟子,试探弟子的悟性时,令大弟子神秀和小弟子慧能各做一偈语的故事,可知作者熟悉弘忍的故事。据此,也可窥见顾景星痴情于故国如此!

第四,书中《嘲甄士隐》一诗和“贼盗蜂起”,同样与顾景星经历蕲城被屠和有过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经历有关,以及与其感叹明亡有关。所谓“贼盗蜂起”,指的是明末由于统治阶级腐朽,加之长江、黄河两岸水旱灾害频仍,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一时并起。尤其是张献忠屠蕲城,导致他命如转蓬,最终也导致了大明朝的灭亡。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张献忠屠蕲城便是在元宵节之后。据顾黄公先生绪论《耳提录全集·述丧乱》记载;


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岩波

2014-05-23 06:04
1121楼  


府君曰:“予自有生来,滨(濒)于死者数矣,而风涛舟楫之险不与焉。予家世居蕲之北门外三里冈全胜坊(今名熊化岭)。崇祯壬午冬,征弁乱,仓卒入城,借居浦氏楼上。癸未(1643)正月二十二日夜大雪,予以诸生例巡雉堞,漏下三鼓,更直旋家,则望见南楼上火作,犬声嗥嗥,知城陷矣。比晓,居民争以几案塞巷。予与先君,从楼牖中缒家人下,前与贼酋遇,与语释之(经按遇贼酋事,详载先世逸事),复遇贼,驱逼上城,时泥雪滑难陟。贼怒,以槊拟予曰:‘杀’!予急举袖格之,袖阔风回槊绞,贼仆岸下,涂秽满面。予念贼起,予必死矣。贼起,振衣,反向予一笑,倒持其槊,筑予背上曰:‘走’!走至楼下,则城北门也。贞节姑谓贼曰:‘来,我问汝,汝年方壮,何故不为朝廷杀贼而从贼?汝生不为忠孝人,死当堕恶趣鬼!我身是老节妇,奉旌表冥,不明不白死,汝曹乱办下乎?’因指先君及余曰:‘若吾弟、若吾侄、若吾家属,汝勿杀,吾惟一死。’语未讫,首触柱础,血流被面,家人皆争抱,而妇抢地求死。贼叹曰:‘吾不害汝一门节孝,我南阳王三也。父母妻子不保,从贼者,无聊耳。但自来,吾未尝杀一人毁一屋,虏上妻女,肯害汝乎?’因数曰:‘汝家十六块,慎勿离此,吾去当即来。’贼谓一人为一块,犹块肉也。已而果来,衣贮脯枣、白米,曰:‘可作漓饭饲老节妇,有问者,第言管队王三令作漓饭者,可即分啜之。’少顷,一贼首以毯裹物,重甚,勒予负。予乳母子戊儿肯代步,行未数步,仆毙杖下。先君、先妣,乃谋以破瓮覆予,藏置篱畔,一贼以槊捣篱,戏曰:‘有人否?有人否?’予方奉碗粥私啜,槊碎粥碗,汰予喉左而过。予密以袖裹槊上粥痕,令不知有人,乃免焉。至晚,王三至,谓先君曰:‘可行矣。’因指城下濠堑曰:‘过此以外,无咱家一人矣。’遂携送出城而别。

既出城,从火光下见四面皆贼,莫知所往,因循城堧而行。先君欲乘夜掖贞节姑涉濠,予止曰:‘等死耳。涉水亦即冻死,安可往?’先君不听。旁一老人赞曰:‘郎君言是也。’顾老人所依,则败楼一间,无墙壁、梯级,惟数柱夔夔然动。予曰:‘死地生也,此上可避。’老人亦曰:‘止上可避。’遂相与臂接肩踏而登。凡三昼夜伏楼上,其下则杀人如麻,哀号之声所不忍闻。蕲城旧皆有石甃,重者当百觔(jīn),献贼之折毁之也。率驱妇女,又皆贵室妖娆,力所不胜,则刀挺交挥,月石杂然而下。楼去城仅数武,飞石迸激常杀人。十数步外,响使一触楼柱,则全家虀粉矣。贼之往来梭织,既置此楼如不见,而石亦不及,可不谓异哉?!已而贼退,掖贞节下楼,踏尸而行,至全胜坊,则居第尽为灰烬。少憩,贼复麏(音群)至,乃转奔郊外,呼隔湖老僧复初者,掉舟来迎佛幢,雪屋下暖汤濯足,剪纸招魂,居然从刀山地狱复睹莲花化身眷属也,相抱痛哭。居数日雪尽,贼忽掩杀郭外,残创而去,名曰:洗巢。乃渡江,至回山麓,依亲识而居。又两月,无以为生,乃谋南下……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07: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涯头条〗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舞文弄墨 6023332  21426        打开APP





岩波

2014-05-23 06:05
1122楼  


不难知道,正月二十二日当晚蕲城荆王府被屠。次日,蕲城内外未逃走的绅士、儒生全部被杀,大批女眷被掳驱拆城墙,最终无一不是将她们杀害。一时血流成渠,死尸遍野,所有房屋烧毁殆尽。继而,张献忠率部到达蕲黄地区的浠水、黄州、罗田、麻城等地继续大开杀戒。据《耳提录全集》和康熙《蕲州志》载,整整一个月后的二月二十二日,贼寇又返回蕲州城杀个回马枪,将一月前因躲避而返回蕲州城岛被漏网的无辜市民全部杀死,谓之“洗巢”。因而,他在《行路难》之六中吟道:“一屠再屠生类尽,贼梭军篦不可名。”(《白茅堂集》第555页)蕲州顾家因景星恩姑刘贞节以头触石感贼而侥幸逃过一劫,故书中有娇杏(侥幸)一名。见证过张献忠屠蕲城、屠蕲黄和清军屠昆山、屠扬州城和屠嘉定的顾景星,有太多不堪回首和刻骨铭心的感受与记忆。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有顾景星影子的贾宝玉难道不是么?这个事件正是发生在蕲州城最为热闹的元宵佳节之后,亦正如《嘲甄士隐》所言:“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而且,此次屠城,献贼“率驱妇女,又皆贵室妖娆,力所不胜,则刀挺交挥,月石杂然而下。”亦如《嘲顽石幻相》中所写“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所谓“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亦应该同样即指此也。

《红楼梦》书中对此多有隐喻。蕲州城位于江北,依蕲州岛上麒麟、凤凰二山而筑,“背麟岗,面凤岭”,旧时蕲州的文人,在诗文中往往称之为凤城或凤岛。所以,《红楼梦》第五回中,作者写了一种“万艳同杯(悲)”的灵酒,那是用“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并特地强调说,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制而成的,故取名为“万艳同悲”。世界上哪有这种酒呀?!为什么还说此酒是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制而成的呢?而当时蕲城被屠时,张献忠驱赶贵胄佳丽拆城,最终将这些女子全部杀死,尸横壕沟,惨不忍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死得极为悲惨的薄命女子们寄予深切地同情,故有“万艳同悲”之语。同时,作者还写到一种“千红一窟(哭)”茶,书中写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更何况,说这茶出在“放春山”,难道不是与蕲春有关么?虽是作者虚构,但是,明显是作者隐晦地说出蕲城被屠事件。张献忠屠蕲城的次年,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王朝便灭亡了。既如此,则不难知道作者为何写到“万艳同悲”、“千红一哭”!由蕲城被屠而联想到大明的灭亡。这就是说,对于两者同有隐喻。亲历过蕲城被屠和见证过昆山、扬州被清军屠戮和明亡的顾景星,巢没了,国也没了。这也是作者为何借林黛玉之口吟出“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之类的诗句,令人欲哭无泪。尤其是蕲城被屠,令他们顾氏一门无家可归,最终只好南下祖籍昆山避难,如何不是“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呢?否则,顾景星为何自取别号“雨中燕香垒”呢?雨中燕即无巢之燕,无巢之燕是何等凄惨!这难道不是隐喻“巢已倾”的孤燕么?

第五,“买舟西上”的地理环境,它应该指的是作者家乡蕲州,而非苏州。第一回作者写到甄士隐赠给贾雨村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进京赶考,说到“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之语。按照甄士隐居住在苏州阊门外,他让贾雨村“买舟西上”,这是为什么?若从苏州乘船到北京则应该是走京杭大运河,既走的是大运河,则必须说“买舟北上”,这里却说“买舟西上”。旧时江南地区士人进京赶考,都是称作“买舟北上”。这样一来,“买舟西上”放在苏州则讲不通。然而,若是将“买舟西上”放在顾景星的家乡蕲州这一特定地理环境中去理解,则让人恍然大悟。因为,就长江而言,九江为长江坐标系上的一个拐点。严格地说,只能是九江以上才可以称作“西上”。明清之际,无论是九江,还是蕲州等地之人上武昌、汉口或京城,他们出行时均称作“买舟西上”。据嘉靖《蕲州志》载:


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岩波

2014-05-23 06:06
1123楼  


(蕲州城)西北至北京水路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陆路三千八百九十里。⑨

这就是说,古时黄河未淤塞,蕲州人到达北京,可以从长江入黄河,再转大运河,通过水路买舟西上完成。当然,还可以从麻城翻越大别山,直接取道河南潢川,经内黄等,穿越河北入京,可视为“陆路”。也就是水、陆两道均可到达北京。即便是今日交通如此发达,蕲州(蕲春)人乘车、乘飞机到京城依然是先西上武汉。依此推论,此“买舟西上”当是作者刻意描写其家乡蕲州的地理环境。就是说,所谓“买舟西上”指的是长江,而非大运河。《红楼梦》一书所表现的地理坐标方位与蕲州城是完全相吻合的。换一句话说,这一特定方位,也是《红楼梦》所表现的总体方位或说中心方位之所在。作者在开篇就告诉人们,《红楼梦》这部书的故事起因地点是发生在蕲州,而非苏州、南京,更非北京。之所以假托苏州阊门外,是因为苏州曾经是他与其父曾经寓居之地,其用意在于故意混淆视听。

第六,书中葫芦庙失火,与蕲城被屠、南京失守,乃至与顾家白茅堂失火也颇有关联。顾景星乃明末清初文人中最糟糕透顶的一位,他的一生不仅仅经历过两次屠城(蕲州和昆山)的不幸,而且,他的家还经历过三次大火的不幸。书中写到三月十五日葫芦庙炸供殃及邻居甄士隐家被烧,还说到“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甲戌本在“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后有一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这说明批书人知道这是与南明时期南京沦陷失守有关联。况且,竹篱木壁建筑,为蕲州地区最常见。旧时蕲地素多竹,“竹篱”房屋为贫穷人家最常见的居所,北方则无此建筑。顾家的白茅草堂便是属于这种“竹篱”房屋。在蕲州,这样的建筑80年代还存在。即便是木壁建筑至今在当年顾家所居全胜坊的老街还能找到踪影,它与《红楼梦》书中所描写的是完全相同的。就是“彼时虽有军民来救”一事,也与当时蕲州驻军为其家救火也相吻合。蕲州作为历代江防军事重镇,从东汉以后一直设有驻军,以蕲州为核心,在明代,于此设置有蕲黄道,居湖广四道之首。即便是清初时期,更是为下江防道驻军所在地。顾景星一生的命运,真个是“平生遭际实堪伤”,多次罹难不说,还经历过家遭三次大火灾的不幸:第一次是在张献忠屠蕲城时,将顾家位于蕲州城岛上全胜坊的家烧的只剩下一片断垣残壁;第二次在昆山避难期间,清军屠昆山之后,再次失火于江南的白腰党;第三次失火于康熙丙午(1666年)冬。尤其是这第三次失火,为邻居失火引起,惟独此次与战乱无关,将顾景星数十年所撰诗文和评论集子烧得个精光。据顾昌《皇清征君前授参军顾公黄翁府君行略》载:


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岩波

2014-05-23 06:07
1124楼  


丙午冬,邻居火延及草堂,焚贞誉公遗书暨府君所著《贉池录》、《顾氏历代列传》、《诸家诗注》、《读史集论》、《诗话》,凡三百余卷,皆烬。独《南渡》、《来耕》二集,以先妣抱救,得不尽失。⑩

此次邻家失火殃及顾家草堂,可以说,这与《红楼梦》书中篇首胡芦庙失火殃及邻居甄家的事又是如出一辙。更为重要的是,据考证,康熙丙午年冬,正好是顾景星为其父去世三年守制结束之时,也就是他正开始撰写《红楼梦》一书的时候,故将失火之事写入书中开头。当然,这只是作者从中获取的主要灵感之一。其实,甄家被大火“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的故事,还应该有隐喻当年蕲城被屠时的惨烈景况,因为顾家老宅第一次就是被毁于张献忠屠蕲城时这场兵燹。至于作者将之日具体写成“三月十五日”,当更是有其深意,不排斥还有如蔡元培先生在《石头记索隐》中所说的,或也指甲申三月间明愍帝殉国和北京失守之事。这种具有多重意蕴的笔法,在《红楼梦》一书颇为常见。

第七,书中“英莲被拐”与顾家小妹在江南被丢失事件的吻合。从癞头僧对甄士隐所念的四句诗中,堪称是一语成谶。谁都知道,它暗示了英莲的最终的遭际。英莲的遭际,即顾家人的遭际。蕲州顾家在张献忠屠蕲城后,南下祖籍昆山避难期间,大约在崇祯十七年也即清顺治元年春清兵屠昆山时,顾家人在避难泖淀湖之际便丢失过一个女儿,即顾景星的幼妹,也即后来执掌江宁织造的曹寅之生母。这件事是红学界每个学者都知晓的,对此,著名红学家朱淡文在《红楼梦论源》一书曾有详论,恕不赘述。正是由于这层关系,《红楼梦》一书,极有可能是在顾景星去世的十四年后,由其子顾昌南下金陵时,将此书作为礼物赠送给其表弟曹寅所翻阅、收藏。这也是乾隆间及以后文人笔记中的记载,《红楼梦》这部书都与曹寅家族有关之故。有诗句为证:如曹寅有“承恩赐出绛宫珠”、“瑛盘托出绛宫珠”、“湘草湘云自有家”、“百年孤冢葬桃花”等诗句,显然,是他读过其舅氏顾景星所撰《红楼梦》一书有感而吟。

综观《红楼梦》一书第一回,均与顾景星遭受常人所不遇的屠城有关,历经乱离的生活有关,以及他与父亲寓居苏州和见证明亡有关。故作者在写此书时,往往无需拧须,便可信手拈来。可以说,缺少悲愤之泪的人,是很难撰成此书的。所以说,能写出此书者,他应该是平生遭际极为坎坷的一代高才的明遗民顾景星。正如宋词所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07: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5-23 07:46
1148楼  


历史是后人评说的,但如何评说需要看写史人的政治倾向性。魏忠贤大权在握的时候打击“东林党”这个文官集团,魏忠贤死后,崇祯皇帝重新启用“东林党”人,而历史就是帮“东林党”人写的,大家想想,那老魏在历史中的形象能好得了?至少肯定不会很客观,所以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对那段历史进行解读,而《红楼梦》这本隐写的史书居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史料,这实在是让我们没有想到!那么魏忠贤是怎么成为太监的呢?我们先看看他早期的大致经历吧: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别称魏阉,原名魏四,入宫后改名李进忠。后由才人王氏恢复魏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名忠贤,表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出身于市井无赖,喜欢赌博,迷恋酒色,曾卖掉自己的女儿,后为赌债所逼,他看到太监在游乐场所出手阔绰,很是羡慕,于是自阉入宫做宦官。在宫中结交太子宫太监王安,得其佑庇。后又结识皇长孙朱由校奶妈客氏,与之对食(指宫女与和太监结成挂名夫妻)。他对皇长孙极尽谄媚之事,引诱其宴游,甚得其欢心。泰昌元年(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魏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朱长祚在《玉镜新谭》中称魏忠贤“形质丰伟,言辞佞利”,擅长唱歌、奏乐、下棋、踢球。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进一步解魏忠贤这个人,他是成年以后,甚至是在结婚生过女儿以后才自宫做的太监!这个听起来实在是有些吓人,一个大男人居然能对自己下这样的毒手!这得有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呀!可见这样的人对别人会如何狠毒?如果是这样,那他长得应该更像一个纯爷们,估计应该是高大威猛,从记载上来看,他还是个文艺青年,吹拉弹唱、踢足球都会几手!而且他的口才很好,“言辞佞利”,这一点也很像王熙凤,但他毕竟出身于低微的市井无赖,这也是世人一直诟病他的地方,这让我忽然想起在第三回里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凤姐一出场时候有一个很让人吃惊的情节: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个地方很让我实在是太震惊了:以前我一直以为“泼皮破落户儿”这是在形容一个人嘻嘻哈哈、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意思,现在我忽然明白,原来“泼皮破落户儿”是在暗示魏忠贤在入宫以前的出身,他那时不但是个“泼皮无赖”,更是个无法还赌债的“破落户儿”!这实在让人没有想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07: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嘎拉嘎德

2014-05-23 08:15
1174楼  


@岩波 1125楼 2014-05-23 05:45:31

弥天大谎《红楼梦》

——揭开最初手抄本《石头记》作者真实面纱

内容简介

本书以大量的证据和翔实的资料,论证了《红楼梦》一书原八十回手抄本《石头记》的作者,为明末清初一代 文学 大家蕲州人顾景星所撰。从书中贾宝玉的叛逆思想、性格的形成和故事与顾景星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和佛道思想的比较,如同一辙;书中的主要和次要人物形象,抑或是生日与顾家及其亲友家事几近相同、相合;再从书中大量蕲方......

-----------------------------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

呵呵,又找到一个充足证据,看上面这句话:辣子,这是湖南人叫泼辣女人的专用名,而贾母说:南省俗谓做辣子,只有湖北省才会称湖南为南省!那么顾景星就是湖北人!

这是顾景星自传无疑!

哈哈,证据确凿,无任何疑问了,让那帮红学家滚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07: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昌仁慧

2014-05-23 09:13
1243楼  


明末江南士子张天如、陈子龙、艾千子等人创建的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的文学社团——“复社”,这是一个与阉党魏忠贤斗争的社团,当时湖广之湖北地区入社者有二百余人,仅黄州府便有百余人,占湖北地区的一半,而顾氏父子则未直接参与。虽然如此,但是,顾景星的父亲顾天锡则是与张天如、陈子龙、艾千子为至交,可见,其人虽不愿意出风头,但是宁愿甘当幕后支持者。就顾景星本人而言,与他同时期的诸多遗民,不少人被顺康时期的文网网中,而顾景星以含蓄的文风却屡屡幸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07: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是陌生人

2014-05-23 09:19
1253楼  


@全是陌生人 458楼 2014-05-22 18:36:13

楼主,你要知道,红楼梦,悼红轩,怡红院,都有一个红字,其实这个红字都是曹雪芹魂牵梦绕的,曹雪芹人很聪明,但他更痴情更浪漫,这部书融汇了他一生的心血和全部的爱恨情仇敌,请千万不要把它和恨清复明联系起来,可能他有少少的表达了一下政治偏向,但绝对不是主旨。

而且这本书不想说朝代,人物服装的描写及生活习惯都不是清朝的确实是真的,因为曹家本来就不是满人。但他们家确实是为清朝做事的。这个里面的事确......

-----------------------------

@嘎拉嘎德 509楼 2014-05-22 19:11:35

谁告诉你作者就是曹雪芹?

-----------------------------

@全是陌生人 551楼 2014-05-22 19:50:31

那你说谁?这都有争议就扯远了

-----------------------------

@嘎拉嘎德 673楼 2014-05-22 21:18:23

作者是明朝遗老顾景星。上网去搜。

早都有人研究出来了

比这个楼主早多了

但被主流压制

根本没人理他

顾景星是曹寅的舅舅

顾景星写完红楼梦

就死了

手稿交给了曹寅

顾景星自称为雪芹

-----------------------------

百度了一下,并没有发现谁有证据,只是说他家的一些情况和此书里的一些人物环境有类似的地方,但绝没有任何历史记载说此书是他写的,他自已也没承认过,

曹家和他家是亲戚,曹雪芹也说了此书是写他所接触到的一些家中姐妹及亲戚的事。这么有才华的一个亲戚,曹把他家的人和事写进去也不出奇。但不能就说是他写的吧?


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新昌仁慧

2014-05-23 09:20
1254楼  


惟有生活在明末清初顺、康年间的几位寥寥可数之大家,我们不妨将他们锁定在这个圈圈之内。他们是钱牧斋、吴梅村、龚芝麓、张公亮、艾千子、施愚山、方密之、冒辟疆、侯方域、陈贞慧、李笠翁、卢澹岩、顾赤方(景星)、尤悔庵、杜些山、杜茶村、余澹心、邵子湘、卢文子,汪苕文、曹秋岳、王渔洋、朱竹坨等。那么,我们不妨看看他们谁是具备写作《红楼梦》的最佳人选。

以上清初的这些颇有名气的明遗民,他们憎恨满清,慨叹明亡,但是,他们或对月浩叹,英年早逝,如艾千子、侯方域、陈贞慧;或有其高才,然年事已高,缺少激情,如钱牧斋、张明弼等;或才气横溢,辞藻艳丽,对江南名士和秦淮名妓多有交往,历经过亡国之痛,然未身受流寇其害,然而,在明亡后即降清,成为“貳臣”,他们也不可能写出《红楼梦》,如吴伟业、张缙彦等;或才情艳逸,与钱牧斋、吴梅村、龚鼎孳一样属于风流盖世的风云人物,还有“明末四公子”之称的冒辟疆,以及隐居于南京的余澹心、隐居于武进的邵子湘等。冒辟疆为元末蒙古族人,其祖后迁家江苏如皋,到了他这一代,完全是汉族化了,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世家。虽然他和“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有过一段浪漫史,但他们只是短暂的“露水夫妻”,因为顺治八年(1651年)小宛便死了。再者,有文献可考的,据说有十多位女性与他有过情爱关系。可见,他对爱情并不专一,与贾宝玉对于爱情专一的个性迥然有别。还有,冒辟疆当初对待董小宛的爱情上,多是董主动而冒被动,事事举步踌躇,显露出一个大家公子人格的软弱特点,这些都与贾宝玉的性格不合。不可否认,冒辟疆与余怀的才情都很高,又是典型的遗民,有“反清复明”之志,且两人的命运十分相近,破产丧家,游离他乡。他们都拒绝出仕新朝,且投入了复明活动。然他们平生偏守一隅而鲜有出过远门,余怀更是极少出外游历,以一部《板桥杂记》广为流传而名著于今。但是,从其“惟狭邪之是述,艳冶之是传”,也仅仅是对与秦淮名媛那段缱绻历史的沉痛回顾而已,可见有他的缺陷和不足。况且,其曾经感叹“生平以未游开夷,未食荔枝为恨”,如何能写出《红楼梦》中猜荔枝谜的故事?武进(今属常州)的邵子湘,早岁以诗文著称,与侯方域、魏禧齐名,后隐居乡里,寄情山水,放游浙西。但是,他没有坎坷的人生经历,没有经历过《红楼梦》作者晚年那种“穷困潦倒”的生活。因此,他们三人也一定不是《红楼梦》的作者。或有高才,性且高雅,明亡后不仕清廷,以隐居乡里著述为乐,但是,像余澹心一样,较少出过远门,晚年也不至于穷困潦倒,其经历完全不像贾宝玉,如上海华亭人卢文子,故卢文子也写不出《红楼梦》。还有,像王渔洋、尤悔庵、曹秋岳、汪苕文、施愚山、朱竹坨这样的著名人物,他们尽管是属于汉族知识分子,学识渊博,虽然有感叹明亡之心,但是,他们缺少那些隐士遗民对于故国大明的强烈情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清朝定鼎后,或即降清,或参加科举,一路官运亨通,甚至成为满清皇帝的宠臣,他们既不可能,也无如此胆量敢于触犯文网。从《红楼梦》一书可以看出,该书作者绝非“失节”或效劳清廷的官员所作。所以,他们既不可能写,而且也写不出《红楼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8 02:51 , Processed in 0.0646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