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17|回复: 2

萨满文化萨满教文化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发表于 2022-5-31 09: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萨满文化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1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近代北方民族,如满族、蒙古、赫哲、鄂温克、哈萨克等也都信奉萨满教或保留一些萨满教的某些遗俗。萨满教原始信仰行为的传布区域相当广阔,囊括了北亚、中北欧及北美的广袤地区。



中文名萨满文化 最早记载《三朝北盟会编》 性    质原始宗教文化 传布区域北亚、中北欧及北美的广袤地区
目录



萨满文化概况编辑 播报
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他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萨满企图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级生命形态的秘密和能力,获取这些秘密和神灵奇力是萨满的一种生命实践内容。萨满分为家萨满和野萨满。家萨满作为侍神者,主要负责族中的祭祀活动。野萨满(又称大神)是神抓萨满,即神灵附体的萨满。神抓萨满的活动包括医病、驱灾、祈福、占卜、预测等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满族萨满平时与族内普通人一样,他们的服务是不取报酬的,也没有超越他人的权限,他们可以结婚生子。萨满死后,所用的神器、佩饰、服装等随葬。新萨满要经过挑选、培训(满语学乌云),最后才能确定。 满族萨满面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时使用。萨满祭祀中,依照祭祀内容要求,模拟成各种动物或神怪。由于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萨满要戴上面具,并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脸。身穿萨满服,腰系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执鼓鞭,在抬鼓和其他响器的配合下,边敲神鼓,边唱神歌,充满神秘的色彩。
青年满学家王松林在黑龙江宁安地区调研考察时,发现宁安满族文化传人傅英仁掌握大量满族萨满面具图谱。王松林的真诚、痴迷、执着打动了老人,老人拿出了100余个满族萨满面具图谱和25个满族图腾图绘,作为满族史料赠送给他。经过王松林的整理、绘制,满族萨满面具终于在2000年秋面世了,被称为二十世纪末中国民间艺术的奇观。
满族面具以反映女神为主,其形成时间大约为原始母系社会的繁荣时期。满族面具是萨满教的活化石,其涉及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神秘粗犷,色彩明快,稚美可掬。
面具作为一种纯精神的万能武器,等到原始先民的恐惧感、自卑感逐渐消失后,就漫漫演变成娱乐工具。满族面具由庄重威严的萨满祭奉逐渐转为戏剧娱乐表演。
在清朝,宫廷和民间已广为流传着玛虎戏。“玛虎”为满语,即假面舞,或称面具舞。早年,面具多用草枇、兽革、龟盖、贝壳制成。近世多用高丽纸、桦树皮制成,再刻绘人、鸟、鬼怪脸面形象,或慈祥,或狰狞,千姿百态
满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信仰和继承着与通古斯人的古老的多神信仰一致的萨满教。萨满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历史文献《三朝北盟会编》中,它是女真语,意指巫师一类的人。

萨满文化萨满教文化编辑 播报
萨满文化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远古时代的人们把各种自然物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以主观的意识,从而对它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观念,即万物有灵。宇宙由“天神”主宰,山有“山神”,火有“火神”,风有“风神”,雨有“雨神”,地上又有各种动物神、植物神和祖先神……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如风、雨、雷、电神等)、图腾崇拜(如虎、鹰、鹿神等)祖先崇拜(如佛朵妈妈等)。在萨满举行宗教活动的仪式上,所用的法器很多,如神案、腰铃、铜镜、抓鼓、鼓鞭等。在法器上都刻绘有各种神的图案,尤其是在神案上和抓鼓上古时候都刻绘有色彩丰富的神灵面具。这些满族面具,无论是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民俗价值、文化价值都是弥足珍贵的。由于满族萨满面具是宗教用品,一般只由萨满传世珍藏,外人很难见到。

萨满文化文献记载编辑 播报
《清史稿》一百零一卷中记述:“乾隆八年,更名庆隆舞,内分大、小马护为扬烈舞,是为武舞;大臣起舞上寿为喜起舞,是为文舞。”又载:“扬烈舞,用带面具三十二人,衣黄画布者伴,衣黑衣皮者伴。跳跃倒掷,像异兽。”文中所提“马护”既“玛虎”,亦指假面。又具《爱辉十里长江俗记》记述:玛虎之爱耍者,并非只在清宫里,满族民间旺族和大的部落早在金代就有玛虎戏。
满族面具是满族文化的稀世珍贵遗产,它不仅为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美术、戏剧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启示,并开启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它也为旅游和民间工艺美术提供了巨大的开发商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09: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昌仁慧

2014-05-23 10:03
1318楼  


“长白山情结”,可以说,是萦绕于满民族心头的情与结。

在我们检读和研讨清代满族作家诗文作品的时候,也每每与这种“长白山情结”不期而遇。清代,满洲旗人中间涌现出了不下五六百位诗文作家,他们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时代的高度,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宏富的文学遗产。而这些作家中,有相当多的一些人,总是在署名时,于自己的名字前面,习惯地缀上“长白”二字,这说明,清代的满族的文化人,或者用今天的说法──知识分子,和他们广大的族胞一样,从来就将故土长白山铭刻心头,将自身认作是长白山的血脉,将自己的作品认作是长白山文化传统的赐予和延续。

有清一代,八旗文人曾把旗族文学中的诗词创作辑成了几部作品总集。这些作品总集,在题目上冠以“白山”二字的,就有四部。它们是:雍正年间由伊福纳编纂的《白山诗钞》四十余卷;乾隆初年由卓其图编纂的《白山诗存》(卷数待考);乾隆、嘉庆之际由铁保编纂的《白山诗介》十卷;光绪、宣统之际由杨钟羲编纂的《白山词介》五卷。从这些汇辑旗族文学之大成的诗词集,均用“白山”来冠名的现象,我们似乎能够得到这样一点启发:如果把清代满族文学泛称为“白山文学流派”,也是不无理由的。经过近年间诸多专家的潜心研究,已经得出的共识之一,便是清代满族文学就总体而言,是有其特质可寻的。既有特质,将其归为流派,也就并不勉强了。不过,这里所说的“白山文学流派”,其实早已不仅仅是长白山地区的文学了,它是长白山的子孙们──遍布全国各地的清代满族──的共有文学。

17世纪中叶,清政权定鼎燕京,在其最高统治者的决断之下,八旗满洲的居住中心,完成了由东北地区向京师的总体转移,在京师的八旗区划中,分别设立了八旗都统衙门,不但掌管着京城的八旗事务,还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驻防旗族一并管起来,出现了雍正皇帝所说的“驻防不过出差之所,京师乃其乡土”的新态势。于是,满族人的“第二故乡”──北京,也就产生了。虽然有了这第二故乡,第一故乡却从来没有被忘却,他们无论离开东北地区多么远、多么久,“白山黑水”依旧是他们魂牵梦系的地方。这一点,从近些年在全国各地满族居住地同时可以搜集到有关长白山天池的民间传说,就能得到证明。

清代的满族文人,身处中原地区的,已是多数,离开了东北这片故土,他们的作品中也自然会减少一些本该出现的歌咏长白山的题材。但是,白山黑水、萨满文化,以及由这类独特的地域文化在千百年来模塑出来的民族气质,却在他们的作品中屡屡得到出色的展示。取得清代首席词作成就的正黄旗满人纳兰性德,他的作品,被后来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价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便堪称一个典范的例证。读读这首《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吧:“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词中一句“冷处偏佳,别有根芽”,曾经引来多少诠释者的解说,而笔者却特别赞同将它理解成一种民族传统的审美趋向,只有在白山黑水的高寒地带世代生生不息的民族,才会有这样特异的情操依傍,他们“不是人间富贵花”,却是天底下独领风流的一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17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09: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白山情结”,可以说,是萦绕于满民族心头的情与结。

在我们检读和研讨清代满族作家诗文作品的时候,也每每与这种“长白山情结”不期而遇。清代,满洲旗人中间涌现出了不下五六百位诗文作家,他们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时代的高度,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宏富的文学遗产。而这些作家中,有相当多的一些人,总是在署名时,于自己的名字前面,习惯地缀上“长白”二字,这说明,清代的满族的文化人,或者用今天的说法──知识分子,和他们广大的族胞一样,从来就将故土长白山铭刻心头,将自身认作是长白山的血脉,将自己的作品认作是长白山文化传统的赐予和延续。

有清一代,八旗文人曾把旗族文学中的诗词创作辑成了几部作品总集。这些作品总集,在题目上冠以“白山”二字的,就有四部。它们是:雍正年间由伊福纳编纂的《白山诗钞》四十余卷;乾隆初年由卓其图编纂的《白山诗存》(卷数待考);乾隆、嘉庆之际由铁保编纂的《白山诗介》十卷;光绪、宣统之际由杨钟羲编纂的《白山词介》五卷。从这些汇辑旗族文学之大成的诗词集,均用“白山”来冠名的现象,我们似乎能够得到这样一点启发:如果把清代满族文学泛称为“白山文学流派”,也是不无理由的。经过近年间诸多专家的潜心研究,已经得出的共识之一,便是清代满族文学就总体而言,是有其特质可寻的。既有特质,将其归为流派,也就并不勉强了。不过,这里所说的“白山文学流派”,其实早已不仅仅是长白山地区的文学了,它是长白山的子孙们──遍布全国各地的清代满族──的共有文学。

17世纪中叶,清政权定鼎燕京,在其最高统治者的决断之下,八旗满洲的居住中心,完成了由东北地区向京师的总体转移,在京师的八旗区划中,分别设立了八旗都统衙门,不但掌管着京城的八旗事务,还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驻防旗族一并管起来,出现了雍正皇帝所说的“驻防不过出差之所,京师乃其乡土”的新态势。于是,满族人的“第二故乡”──北京,也就产生了。虽然有了这第二故乡,第一故乡却从来没有被忘却,他们无论离开东北地区多么远、多么久,“白山黑水”依旧是他们魂牵梦系的地方。这一点,从近些年在全国各地满族居住地同时可以搜集到有关长白山天池的民间传说,就能得到证明。

清代的满族文人,身处中原地区的,已是多数,离开了东北这片故土,他们的作品中也自然会减少一些本该出现的歌咏长白山的题材。但是,白山黑水、萨满文化,以及由这类独特的地域文化在千百年来模塑出来的民族气质,却在他们的作品中屡屡得到出色的展示。取得清代首席词作成就的正黄旗满人纳兰性德,他的作品,被后来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价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便堪称一个典范的例证。读读这首《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吧:“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词中一句“冷处偏佳,别有根芽”,曾经引来多少诠释者的解说,而笔者却特别赞同将它理解成一种民族传统的审美趋向,只有在白山黑水的高寒地带世代生生不息的民族,才会有这样特异的情操依傍,他们“不是人间富贵花”,却是天底下独领风流的一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2:03 , Processed in 0.0480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