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15|回复: 3

红楼真本第一位增删者吴梅村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发表于 2022-5-31 21: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楼解密:红楼真本第一位增删者吴梅村啸风
咨询顾问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原作者的答案出来了,我们再来看看增删者。为了分析方便继续摘录如下: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式 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 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有人说吴玉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的。那个祖籍奉天辽阳的吴玉峰原名吴雯。他是《清史列传》的作者,显然和一群江南文人相去甚远,根本不可能是红楼梦的作者和增删者。甲戌《脂评本》首回有一句“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是其他版本都没有的。根据前面的分析,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这里强调了一个村字,比村字更重要的是持有旧有《风月宝鉴》之书的人也叫雪芹。再看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一句,如果按照中国人写文章的规律,如果一个人叫曹雪芹的人的全名在前面说了,后面叫雪芹就可以了,一是亲切二是自然。显然在红楼梦的文本里是一个例外,前面有一个雪芹,后面有一个曹雪芹,显然这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同样按照最基本额创作规律,一个人在紫萼做或增删红楼梦的过程里增删五次和一次是没有区别的,没有必要强调。如此说来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句话就是幻笔,悼红轩是一个统称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书房的名字。根据前面的分析,曹雪芹是一个集体概念,属于广泛意义的曹雪芹和特殊意义的曹雪芹的综合,也就是说如果曹姓隐朱姓,雪是中间动词,芹指的是读书人,曹雪芹就是原作者和增删者的统一称呼,原作者和每一个增删者都可以叫曹雪芹,而不是仅仅强调的是姓曹的雪芹于。再看关于原作者和增删者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一般人看到的东鲁还以为是山东的地名,顺起来是山东有一个叫孔梅溪的人,其实东鲁孔梅溪是作者和增删者在一起的五个人的名字的缩写,从重点出发这五个人都可以叫曹雪芹。这一点其实在文本里也是有证明的,第一回甄士隐贾雨村对话,士隐笑道:“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雨村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既蒙厚爱,何敢拂此盛情。”这里的一句不知可纳芹意否,显然贾雨村也是属于雪芹的行列的。吴玉峰的姓,加上东鲁孔梅溪的梅,加上贾雨村的村字合起来的名字就是吴梅村。记得吴梅村的遗嘱里的分析,显然这里的吴玉峰就是吴梅村、贾宝玉和青梗峰的组合,如果红楼梦里只有一个版本提到了吴玉峰,显而易见是为了避免文字狱而在其他版本里特意删去这一条的信息。
吴梅村有一首很重要的诗洛阳行,也是吴梅村曾经执行了君王特殊使命的例证:
诏书早洗洛阳尘,叔父如王有几人。
先帝玉符分爱子,西京铜狄泣王孙。
白头宫监锄荆棘,曾在华清内承值。
遭乱城头乌夜啼,四十年来事堪忆。
神皇倚瑟楚歌时,百子池边袅柳丝。
早见鸿飞四海翼,可怜花发万年枝。
铜扉未启牵衣谏,银箭初残泪如霰。
几年不省公车章,从来数罢昭阳宴。
骨肉终全异母恩,功名徒付上书人。
贵强无取诸侯相,调护何关老大臣。
万岁千秋相诀绝,青雀投怀玉鱼别。
昭丘烟草自苍茫,汤殿香泉暗呜咽。
析圭分土上东门,宝毂雕轮九陌尘。
骊山西去辞温室,渭水东流别任城。
少室峰头写桐漆,灵光殿就张琴瑟。
愿王保此黄发期,谁料遭逢黑山贼。
嗟乎龙种诚足怜,母爱子抱非徒然。
江夏漫裁修柏赋,东阿徒咏豆萁篇。
我朝家法逾前制,两宫父子无遗议。
廷论繇来责佞夫,国恩自是优如意。
万家汤沐启周京,千骑旌旗给羽林。
总为先朝怜白象,岂知今日误黄巾。
邹枚客馆伤狐兔,燕赵歌楼散烟雾。
茂陵西筑望思台,月落青枫不知路。
今皇兴念繐帷哀,流涕黄封手自裁。
殿内遂停三部伎,宫中为设八关斋。
束薪流水王人戍,太牢加璧通侯祭。
帝子魂归南浦云,玉妃泪洒东平树。
北风吹雨故宫寒,重见新王受诏还。
唯有千寻旧松栝,照人落落嵩高山。




发布于 2021-11-13 10: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21: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作者真的是吴梅村吗?









关注者
46


被浏览
89,799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2

​1 条评论


​分享















14 个回答


默认排序








Hanjian

Hanjian



46 人赞同了该回答



信了所谓红学家或者研究者的鬼话,才真的是着了道。胡适把多少人带进了曹家沟,一百年都没转出来,而且还转不明白,唯一作用就是培养了一堆捧臭脚的所谓红学家,嘴还贼特么硬,各种自带高傲、正确不容置疑的光环。无论吴本是真是伪,我感觉总比程高的真,至少更和前面情节的氛围和铺垫对的上号。如果只写一个家族的兴衰,如果只写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没必要在前面渲染那么多气氛,还辛酸泪你妹呀。


编辑于 2021-06-04 23:43

​赞同 46​​1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59 人赞同了该回答



2008年8月底,一位安徽阜阳的朋友在网上公布了自家收藏的《石头记》八十回之后的内容,并在小范围内传播。此本与“程高本”后四十回完全不同,其内容过于离奇,引起了争议,由于它完全颠覆了当今“红学”近百年来的研究成果,所以不少看过的人对其持怀疑态度。但如果你具有一定的“探轶”学基础就会很快意识到这应该绝对是个“旧时真本”!通过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个本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关于《石头记》的几乎所有疑难问题!这也应该是三百多年以来“红学”史上最重大的事情!

  乾隆年间有一位名为“富察明义”的人留下《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作为较早的正面提到《红楼梦》的资料,一直备受红学界的重视,专家家们都相信他看过全本《石头记》,其中一首诗中写的“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应该说这是证明此本为真本的铁证!也就是说《葬花吟》实际上就是黛玉之死的真实写照,到目前为止只有这个本子上的黛玉之死能够跟《葬花吟》完美地吻合!大家可以在第九十七回的“回末点评”里看到我对这条铁证的详细分析和论证,相信绝对会令你很信服的!

  从公布的照片来看,此本封面上写着《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字样,全书一百零八回,一共十二册,每册九回,书中有很多红色的批语。藏家称前八十回的内容也有大量的异文,而且有很多批语是其他抄本上所没有的。

  这个本子最大的特点是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前八十回中的伏笔和批语相当的契合,还有很多我们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伏笔也都呼应得相当好,这让人非常振奋!但由于目前这位藏家拒绝公布善本,所以现在还无法请专家来鉴定其真实性,这是非常遗憾的!

  而该本最“离奇”的部分就是贾家败落的故事,讲的是贾家被皇帝抄家以后又遭到了流寇的洗劫,宝玉被人绑架到“嶽神庙”,贾家的人一个个都被杀死了,林黛玉成了贾府最后的一个主子,却中了反间计错杀了有功之人小红,导致贾府被一股流寇攻陷,黛玉只好上吊自杀,很快另一股流寇又将这股流寇打跑,并占最终领了贾府。这段内容异常惨烈,与前八十回的风格迥异,然而如果仔细分析这段故事,就会发现这是在影射“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那段历史!第一股流寇象征着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另一股流寇象征着满清,小红象征着袁崇焕,黛玉上吊影射的就是崇祯皇帝之死!大家都知道《石头记》里有很多谐音,比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谐音是“原应叹惜”,“甄士隐”的谐音是“真事隐”,“贾雨村”的谐音是“假语村言”等等,而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的谐音就是“家亡血史”,也就是国破家亡的血泪史!

  藏家透露,在《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第一回里多出一段内容:

  此书本系吴氏梅村旧作,共百零八回,名曰《风月宝鉴》,每回仅三四页也,故事倒也完备,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吴氏临终托诸友保存,闲置几十载,有先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也非一时,吾受命增删此书莫使吴本空置,后回虽有流寇字眼,内容皆系汉唐黄巾赤眉史事,因不干涉朝政故抄录修之,另改名《石头记》。

  另外,在全书的最后,还有一段这样的文字:

  本书至此告终,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吾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

  应该说,这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红学”内容!也帮我们解决了长达三百多年关于作者的难题!原来本书有两个作者,最初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梅村”,一提他的《圆圆曲》中的“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二句,可以说无人不知!

  此书确实存在每九回一个故事单元的特点,我们从《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八十回以后的内容可以看到,这个规律也严格地遵守着,这也是鉴别其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该书最初由吴梅村定名为《风月宝鉴》,而且“每回仅三四页也,故事倒也完备”,根据明清小说抄本的字数估计,应该大约二十万字左右,这与现在我们看到的百万言的巨著确实相差很大。并且这个初稿的内容“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

  吴梅村于1672年去逝,从“临终托诸友保存,闲置几十载”这句我们可以猜测,《风月宝鉴》应该大约成书于1657年到1672年吴梅村退休在家的这段时间里,而从“闲置几十载”这句和“甲戌本”上“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的批语可以推测最终的增删润色应该大约是在1690年以后10年左右。从“临终托诸友保存”和“有先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我们可以看出,至少二次加工润色的过程并不是一个人完成的,是个集体创作的过程。

  “吾受命增删此书莫使吴本空置”这句说明,写这段文字的应该就是化名为“曹雪芹”的人,此“曹雪芹”绝非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曹雪芹。

  “后回虽有流寇字眼,内容皆系汉唐黄巾赤眉史事,因不干涉朝政故抄录修之。”这句完全是“此地无银三百量”的说法,只有傻子才相信此书不干涉朝政呢!这也是为什么八十回以后的内容没有流传下来的根本原因。

  “曹雪芹”“另改名《石头记》”,正如第一回里所说的“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曹雪芹”是二次创作的人,而不是最初的作者。

  从“本书至此告终,癸酉腊月全书誊清”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来看,这个本子应该是“增删五次”中的第一次,也可能是第二次,从时间上来看我个人感觉是第一次的可能性较大。这一次增删应该完成于公元1693年12月27日至1694年1月24日之间。我们可以看到出此本写得比较粗糙,与“增删五次”后的风格有一定的区别。

  其实早人有猜测《石头记》一书的作者是吴梅村,吴梅村著有《秣陵春》一书,大家可以看看这本书与《石头记》的构思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应该说《秣陵春》是《风月宝鉴》前身。

  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吴梅村的门生与好友“严绳孙”化名“曹雪芹”润色出了《石头记》,“韩菼”化名“脂砚斋”对润饰进行批注暗示,“秦松龄”化名“畸笏叟”对润饰与批注进行审核,“徐乾学”化名“吴玉峰”对全稿构思布局建议与指导。


编辑于 2021-08-19 11:24

​赞同 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21: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伟业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
播报 编辑  讨论18 上传视频  



吴伟业(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汉族,江苏太仓人。 [1]  

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此后不复出仕。 [2]  

他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3]  

(概述图片来源:历代人物画像 [4]  )





本    名吴伟业 字骏公 号梅村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江苏太仓 出生日期1609年6月21日 逝世日期1672年1月23日 主要作品《风月宝鉴》、《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圆圆曲》等。 主要成就江左三大家之一,娄东诗派开创者 墓    地苏州玄墓山北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期经历
▪ 出仕为官
▪ 被迫出仕
▪ 晚年生活
2 主要成就
▪ 文学成就
▪ 艺术特点
▪ 梅村体
3 人物评价
4 人物争议
5 轶事典故
6 亲属成员
7 个人作品
8 出版图书
9 墓址

   


人物生平

编辑

 播报

   


早期经历

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五月二十日(1609年6月21日),吴伟业出生于江苏太仓的一个读书人家中。吴伟业出生时,他母亲梦见一位身穿红衣的使者送来会元坊,因此,父母对小伟业寄寓了深切的期望。伟业七岁开始读家塾,十四岁能属文。著名学者张溥见到伟业的文章,感叹地说:“文章正印在此子矣!”于是收留吴伟业在门下受业,传授通今博古之学。从那里吴伟业不仅学到了广博的知识,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使他后来也成为复社魁首之一,由此生出了一系列的好处和麻烦。 [5]  

   


出仕为官



吴伟业
吴伟业 [4]  
明崇祯元年(1628)考中秀才,崇祯三年(1630)中举人,他崇祯四年(1631)23岁参加会试,以第一名获隽;紧接着廷试,又以一甲第二名连捷。当时有人怀疑这里面有舞弊之嫌,主考不得不将其会元原卷呈请御览,结果崇祯皇帝在卷子上批了“正大博雅,足式诡靡”八个字,物议平息。 [2]  这使吴伟业声名鹊起,并因此对崇祯皇帝怀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知遇之感。不久,吴伟业假归娶亲,十分荣耀。在仕途上,初授翰林院编修,继典湖广乡试,崇祯十年(1637)充东宫讲读官,十三年(1640)又迁南京国子监司业,晋左中允、左谕德,转左庶子。其间虽然因为朝内党局纷争而受到一些牵累,但其官阶却一直在步步上升。晚明时,东林、复社与阉党争斗不断,吴伟业在仕途上颇不顺利。他见明王朝风雨飘摇,日薄西山,遂辞左中允、左谕德、左庶子等官,拒绝赴职。弘光朝时,他被召任少詹事,发现控制朝政的马士英、阮大铖实为腐败国贼,仅两月便愤然辞归。
   


被迫出仕

清兵南下之后,长期隐居不仕,以复社名宿主持东南文社活动,声望更著。吴伟业的儿女亲家陈之遴是由明入清的大臣,当时正置身于新朝的党争之中,试图借吴伟业的声望和文采以结主上,同时希望吴伟业也能入阁为相,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极力荐举吴伟业仕清为官。但是,正因为吴伟业是一个名声赫赫的先朝遗老,他的出仕客观上将造成瓦解人民抗清斗志、为清廷怀柔政策所利用的消极影响,所以,他的许多好友和一般遗民志士对此都坚决反对,力加劝阻,如著名古文家侯方域就曾致书吴伟业,提出种种异议。然而,吴伟业慑于清廷淫威,碍于老母敦促,于顺治十年(1653)九月被迫应诏北上。在将抵京师之际,他曾经数次向当事要人上书投诗,祈求宽假放归,可是仍未获允,终于在到京次年被授为秘书院侍讲,后来又升国子监祭酒。但他并没能象陈之遴所期望的那样进入内阁,相反,陈之遴本人却在激烈的党争中失败,被发配到东北。而吴伟业内心对自己的屈节仕清极为歉疚,痛悔无绪,常借诗词.以写哀。顺治十三年(1656)底,以丁忧南还,从此不复出仕。 [6]  

   


晚年生活



清·禹之鼎《为梅村祭酒老先生写照》
清·禹之鼎《为梅村祭酒老先生写照》 [4]  
此后,十余年间,东南时兴大狱,吴伟业每每惊恐不安,深怕罹难。康熙十年(1671年)夏季,江南酷热,吴伟业“旧疾大作,痰声如锯,胸动若杵”(《致冒辟疆书》),他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便留下遗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险,无一境不尝艰辛,实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敛以僧蓑,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曰:“诗人吴伟业之墓”。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1672年1月23日),一代大诗人吴伟业病逝,葬于苏州玄墓山之北。 [7]  
   


主要成就

编辑

 播报

   


文学成就

吴伟业著有《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大都是古代诗歌百花园中的佳作。现存诗歌近千首,其中五古,七古近一百六十首。这一百六十首古诗中长篇巨制约占半数,可称得上长篇叙事诗的就有二十余篇,二十多篇长篇叙事诗这个数目在整个吴伟业诗集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大的。但是,在长期以来不发达的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的发展史上,却是前无古人,后无继者。且这二十多个作品中的大多数,三百多年来被诗评家们一致公推为名篇佳构。从对这些长篇叙事诗的初步研究的结果看,无论在诗歌内容或艺术形式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吴伟业大量长篇叙事诗的创作开创了有清一代长篇叙事诗空前繁荣的局面,从而也奠定了吴伟业本人在中国古典叙事诗发展史中的特殊地位。这一点是前人没有论及的。 [8]  同时,他还精于词曲书画,堪称博学多才,著述宏丰。他的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因而有“诗史”之称,代表吴伟业诗歌突出成就的,当推《圆圆曲》,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达到了新的高度。 [9]  

由于吴伟业发展了古代七言歌行的体裁,形成了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时人称之为“梅村体”,影响了有清一代诗坛的诗风。清代很多诗人的作品中,几乎都有“梅村体”的影子。因此,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梅村诗集》列为“国朝别集之冠”。 [10]  

   


艺术特点



吴伟业书法
吴伟业书法
吴伟业对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传统的创作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如常用的起兴手法、连锁手法(也叫联珠法、蝉联法、顶真格)、问答手法等,使之逐渐形成了一种既注重诗意,更偏重于通俗、流畅易懂、风趣的艺术风格。上所述的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在吴伟业的长篇叙事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巧于剪裁、简繁得当、高度精炼,以及民间文学中各种手法娴熟运用的例子,在吴伟业数量众多的长篇叙事诗中俯拾皆是。
吴伟业长篇叙事诗创作的总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之:用写近体诗的功夫来写长篇叙事诗。传统叙事诗之所以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非议和鄙视,根本原因是通俗浅显,缺乏“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含蓄美。吴伟业的诗论不多,《梅村诗话》多纪事,很少发表评论性的意见,亦不见他对叙事诗的看法。不过,从他的创作实践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视长篇叙事诗的创作,认真地研究了前人在叙事诗创作上的得失,在创作中竭力把通俗浅显的叙事诗向含蓄精炼的近体诗靠拢,把含蓄美亦作为衡量叙事诗的标准之一。他从历来诗评家们对叙事诗的批评中悟出了,叙事诗缺少的正是传统诗论所崇尚的含蓄蕴藉。因而,在他的长篇叙事诗的创作中,作了使叙事诗近体诗化的大胆尝试。其一,体现在改变传统长篇叙事诗一顺到底的篇章结构,出现了一种跳跃性的倒逆式结构,用深刻的内涵来联结跳跃的片段,以体现诗歌的含蓄和蕴藉。其二,把普遍地用典引入长篇叙事诗中,增加了叙事诗婉转含蓄典雅的因素。 [11]  

吴伟业的这种尝试从总体上来说是值得肯定的。他使长篇叙事诗的表现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吴伟业以他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长篇叙事诗奠定了他在明清之际诗坛上的重要地位,也奠定了他在我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8]  

   


梅村体

他把李商隐色泽浓丽的笔法与元白叙事诗善于铺张的特点结合起来。他常以工丽的语言,多变的章法,贴切的典故,来叙写新的题材,表现新主题,世称“梅村体”。 [12]  

“梅村体”的艺术特色,最重要的应自叙事方式这方面来体现。吴伟业的叙事诗总的来说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即通过一、两个中心人物来串联众多事件,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人与事相得益彰。这就是邓汉仪所说的“人物为本位”。由于作者将事件和人物按某种思路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作品便显得血肉丰满,引人入胜。这些人的身份虽然差异很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人物的命运总是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联”,这就说明,人物担当的是载体和导线的功能,是为展现历史服务的。此种写作手法其实是从司马迁的《史记》借鉴而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门之笔”。 [13]  

“梅村体”是以学习四杰和元白为主,兼容多家,博采众长而后形成的,它体现了吴伟业独特的创作个性,其风格面貌已经和历史上的所有曾经存在过的歌行都不相同了,它成了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不同以往的新花。 [14]  



吴伟业行书《莫釐峰》扇面天渡楼收藏
吴伟业行书《莫釐峰》扇面天渡楼收藏
吴伟业行书《莫釐峰》扇面,现为金陵天渡楼收藏
   


人物评价

编辑

 播报

《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绵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

陈廷焯评论说:"吴梅村词,虽非专长,然其高处,有令人不可捉摸者,此亦身世之感使然。"又说:"梅村高者,有与老坡神似处。"(《白雨斋词话》)

邓汉仪亦认为,梅村诗“其叙战事始末,则系一代兴亡实迹,非雕虫家所可拟也。”

康熙帝亲制御诗《题〈吴伟业集〉》:“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对吴伟业诗歌给予恰当中肯的高度评价,肯定了吴伟业诗歌地位。 [13]  

传记作家王振羽评价吴伟业则相对客观:“吴伟业不是一个完人。我们不能仅因为吴伟业的仕清,就低估他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这里牵涉到对于某 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问题。作为一个诗人,文化人,吴伟业的成就足垂千古;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化传承中,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虽然进入官场,但并不是一个政治家,面对改朝换代的激烈政治动荡,他困惑、犹豫、畏缩,患得患失直至失足失节, 却又以此后数十年的生命作了真诚的自省与忏悔。” [7]  

   


人物争议

编辑

 播报



《红楼梦》
《红楼梦》
《红楼梦》的作者,存在争议。一派观点认为,《红楼梦》系吴梅村(即吴伟业)所作。邓狂言《红楼梦释真》即持此说,在此基础上,杜世杰在《红楼梦考释》中据吴伟业《通天台》《临春阁》《秣陵春》三剧与《红楼梦》的"巧合"、《鹿樵纪闻》的记载、吴伟业对自己后事的安排、《红楼梦》相关资料中的某些谐音或人名,主张是吴伟业创作了《红楼梦》,而“曹雪芹”只是“抄写勤”,是“子虚乌有先生”。 [15]  此后,大陆学者,如抚顺市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傅波和抚顺市地方史研究会常务理事钟长山也主张《红楼梦》的“原创作者”是吴梅村,曹雪芹则只是《红楼梦》前80回的重要增删、编修者。 [16-19]  
吴伟业创作《红楼梦》的说法,在红学界数次引发争议。批评者认为,杜世杰等“红学索隐派”的研究方法,主观随意性强,并非科学考据。 [20]  从观点上看,该派主要论点代代承袭,了无新意。 [21-22]  例如,杜世杰从吴玉峰、孔梅溪和贾雨村(傅波等则弃“贾雨村”而取“棠村”)三名中各取一字,拼出“吴梅村”之名;批评者指出,前两个人名都属于《红楼梦》序文承认的真实人物(胡适等尽管认为它们也是作者“故布疑阵”所设的假名,但也认为其各有所指),而贾雨村却是小说正文的虚构人物,此种拼凑缺乏理据; [15]  又如从吴伟业墓前立圆石,推测其与“顽石”的关系,同样失之牵强。 [15]  从论证过程看,他们在承袭“吴梅村说”的旧有观点的同时,对一些既有批评不加理会, [23]  对证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文献资料不加理睬; [22]  实则从《红楼梦》的诸多情节看,该书的成书时间当在吴伟业死后若干年。 [24]  

与“吴伟业创作红楼梦说”相关的,还有所谓《吴氏石头记》的抄本(又称“癸酉本”),该抄本据称有批语云“此书本系吴氏梅村旧作”等等。后《光明日报》记者介入调查,发现所谓“抄本”已经不知去向,所谓“批语”也被当事人承认系伪造,该事件也被认定为“文化造假事件”。 [25-26]  

   


轶事典故

编辑

 播报



吴伟业像
吴伟业像 [4]  
明崇祯十六年(1643),吴伟业与卞玉京相见,当时,他已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而卞玉京也是著名的“秦淮八艳”之一,诗词书画都很好,吴伟业曾赞美她“双眸泓然,日与佳墨良纸相映彻”。两人一见,相互倾情,卞玉京更是手抚几案,脉脉相问“亦有意乎·”其中托付终身的信息是很明显的。这一次,吴伟业的选择颇为暧昧,他回避了婚娶。
时局的恶化之快出人意料。他们分别的第二年,李自成就占领了明王朝的首都,崇祯煤山自缢。一个多月后,被吴伟业定义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横扫中原。吴伟业与卞玉京在此后的多年里失去了联系。一个偶然的机会,吴伟业通过老朋友钱谦益打听到了卞玉京的下落,并终于等到了那令人心跳不已的辘辘声,结果却是——卞玉京着道袍与他相见。这段恋情,影响了吴伟业一生。直到临死前还念念不忘。 [27]  

   


亲属成员

编辑

 播报


关系

姓名

备注


父母

吴琨

1663年卒



朱氏

1661年卒


兄弟姐妹

吴伟节

1613年生



吴伟光

1619年生


伴侣

郁氏

1631年迎娶


子女

吴璟

1662年生



吴暽

1663年生



吴暄

1664年生


(以上参考此料来源于: [28]  )

   


个人作品

编辑

 播报

《石公山》《归云洞》《缥缈峰》《矾清湖》《临江参军》《吴门遇刘雪舫》《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洛阳行》《永和宫词》《琵琶行》《鸳湖曲》《萧史青门曲》《风月宝鉴》《圆圆曲》《遇旧友》《琴河感旧四首》《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 [29]  

   


出版图书

编辑

 播报






梅村词  

作者名称 吴伟业  



作品时间 1985年9月  
《梅村词》是1985年9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得一部文学类书籍,作者:吴伟业。梅村词的内容特点与历代及同时期的很多词作相比,具有...





吴梅村词笺注 9787532548880 (清)吴伟业,陈继龙 签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10

¥122.00

服务由京东提供




绥寇纪略  

作者名称 吴伟业  



作品时间 1992年7月  
《绥寇纪略》是清初吴伟业撰纪事本末体史书。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绥寇纪略十五卷 (清




¥100.00

服务由孔夫子旧书网提供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绥寇纪略-(丛书)学




¥125.00

服务由孔夫子旧书网提供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绥寇纪略




¥142.00

服务由孔夫子旧书网提供



绥寇纪略




¥200.00

服务由孔夫子旧书网提供






   


墓址

编辑

 播报

清吴伟业墓: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太湖乡潭东高家前村边,墓约16平方米,墓廊残址可见。墓前吴荫培所题“诗人吴梅村墓”碑。 [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2-7-15 09: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解密:红楼真本第一位增删者吴梅村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7 人赞同了该文章




原作者的答案出来了,我们再来看看增删者。为了分析方便继续摘录如下: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式 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 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有人说吴玉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的。那个祖籍奉天辽阳的吴玉峰原名吴雯。他是《清史列传》的作者,显然和一群江南文人相去甚远,根本不可能是红楼梦的作者和增删者。甲戌《脂评本》首回有一句“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是其他版本都没有的。根据前面的分析,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这里强调了一个村字,比村字更重要的是持有旧有《风月宝鉴》之书的人也叫雪芹。再看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一句,如果按照中国人写文章的规律,如果一个人叫曹雪芹的人的全名在前面说了,后面叫雪芹就可以了,一是亲切二是自然。显然在红楼梦的文本里是一个例外,前面有一个雪芹,后面有一个曹雪芹,显然这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同样按照最基本额创作规律,一个人在紫萼做或增删红楼梦的过程里增删五次和一次是没有区别的,没有必要强调。如此说来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句话就是幻笔,悼红轩是一个统称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书房的名字。根据前面的分析,曹雪芹是一个集体概念,属于广泛意义的曹雪芹和特殊意义的曹雪芹的综合,也就是说如果曹姓隐朱姓,雪是中间动词,芹指的是读书人,曹雪芹就是原作者和增删者的统一称呼,原作者和每一个增删者都可以叫曹雪芹,而不是仅仅强调的是姓曹的雪芹于。再看关于原作者和增删者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一般人看到的东鲁还以为是山东的地名,顺起来是山东有一个叫孔梅溪的人,其实东鲁孔梅溪是作者和增删者在一起的五个人的名字的缩写,从重点出发这五个人都可以叫曹雪芹。这一点其实在文本里也是有证明的,第一回甄士隐贾雨村对话,士隐笑道:“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雨村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既蒙厚爱,何敢拂此盛情。”这里的一句不知可纳芹意否,显然贾雨村也是属于雪芹的行列的。吴玉峰的姓,加上东鲁孔梅溪的梅,加上贾雨村的村字合起来的名字就是吴梅村。记得吴梅村的遗嘱里的分析,显然这里的吴玉峰就是吴梅村、贾宝玉和青梗峰的组合,如果红楼梦里只有一个版本提到了吴玉峰,显而易见是为了避免文字狱而在其他版本里特意删去这一条的信息。

吴梅村有一首很重要的诗洛阳行,也是吴梅村曾经执行了君王特殊使命的例证:

诏书早洗洛阳尘,叔父如王有几人。

先帝玉符分爱子,西京铜狄泣王孙。

白头宫监锄荆棘,曾在华清内承值。

遭乱城头乌夜啼,四十年来事堪忆。

神皇倚瑟楚歌时,百子池边袅柳丝。

早见鸿飞四海翼,可怜花发万年枝。

铜扉未启牵衣谏,银箭初残泪如霰。

几年不省公车章,从来数罢昭阳宴。

骨肉终全异母恩,功名徒付上书人。

贵强无取诸侯相,调护何关老大臣。

万岁千秋相诀绝,青雀投怀玉鱼别。

昭丘烟草自苍茫,汤殿香泉暗呜咽。

析圭分土上东门,宝毂雕轮九陌尘。

骊山西去辞温室,渭水东流别任城。

少室峰头写桐漆,灵光殿就张琴瑟。

愿王保此黄发期,谁料遭逢黑山贼。

嗟乎龙种诚足怜,母爱子抱非徒然。

江夏漫裁修柏赋,东阿徒咏豆萁篇。

我朝家法逾前制,两宫父子无遗议。

廷论繇来责佞夫,国恩自是优如意。

万家汤沐启周京,千骑旌旗给羽林。

总为先朝怜白象,岂知今日误黄巾。

邹枚客馆伤狐兔,燕赵歌楼散烟雾。

茂陵西筑望思台,月落青枫不知路。

今皇兴念繐帷哀,流涕黄封手自裁。

殿内遂停三部伎,宫中为设八关斋。

束薪流水王人戍,太牢加璧通侯祭。

帝子魂归南浦云,玉妃泪洒东平树。

北风吹雨故宫寒,重见新王受诏还。

唯有千寻旧松栝,照人落落嵩高山。


发布于 2021-11-13 10: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7:58 , Processed in 0.0599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