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作者真的是曹雪芹吗?
1、甲戌本第十六回回前有批:“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 批里的“南巡”,是指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末次南巡。曹雪芹约生于1716年…显示全部
关注者
2,638
被浏览
2,811,846
关注问题[url=]写回答[/url]
邀请回答好问题 299
15 条评论
分享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登录
查看全部 217 个回答
随狂风去
21,633 人赞同了该回答
作者名字确实是叫曹雪芹,但此曹雪芹绝不是江宁织造府的那位“曹雪芹”。 谈这个问题,必须先认识到一点:曹雪芹这三个字它只是个笔名,红楼的作者,在真实历史中,另有自己的真名实姓。 而我们想找的,就是“曹雪芹”究竟是历史上的哪路好汉。 1921年,胡适写了一本《红楼梦考证》,说曹雪芹是康乾时期江宁织造曹府的公子,曹寅之孙,曹顒之子。 自从胡适提出“曹府论”后,很多红学家和爱好者以此为基础,从红学中另开辟出一个分支“曹学”,可惜这么多年过去,这个曹学并没有研究出什么让人信服的成果。 比如:曹氏家谱里从来就没有曹雪芹这个人! 比如:曹雪芹的爹究竟是谁? 比如:红楼梦如此奇书,作者应该是才高八斗、著作等身吧,但曹雪芹居然在历史上文名不显,并且除红楼外,竟然并无其他只言片语流传,岂不怪哉? 及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对曹学充满了怀疑,对曹雪芹是否出身江宁曹府充满了怀疑,很不幸,我就是一位怀疑论者。 与其相信“权威”,不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要研究红楼作者归属,就绕不开贾宝玉原型的解析、绕不开脂砚斋和畸笏叟这两位和曹雪芹的关系论证,还得给出一个现实历史人物线索说明他是“曹雪芹”,而偏偏这些都是红楼中的重大问题。 清中期以降,围绕以上这些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各种说法中提出的作者备选人物,高达八十余位,明末到清中期的才子们几乎被一网打尽,似乎人人都可能是“曹雪芹”。 要判定红楼梦的作者,首先遇到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断代! 我们得知道红楼梦主要讲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故事,才能反推追溯。 民国中期,关于这个“断代”的事,爆发了一场文化层面的大论战。红方代表性人物是胡适,史称考据派,认为红楼写的是清代早中期之事;蓝方来头也不小,是蔡元培和他的拥趸,史称索隐派,认为红楼讲的明末清初之事。 别小看断代之事,因为这直接决定了红学的研究方向,比如如果证明红楼梦讲的是明末清初之事,那么“江宁曹府说”将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这也是癸酉本一直不被红学主流承认的原因... 继续,胡适和蔡元培两位都当过北大的校长,看见没,为何红学是显学,因为研究这个的都是大佬!出门访友不谈谈红楼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高端文化人。 之所以要讲讲这段公案,是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后面的篇幅。 岁月如梭,世界在不断发展,2008年,一个叫何莉莉的人在网上上传了一部28回的《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红学爱好者别称癸酉本。一石激起千层浪,直到今天,癸酉本真假之论依然是各社交媒体极热的话题,而主流红学界对此本却几乎保持着缄默。 本文暂且不谈癸酉本那些存在的缺陷,只说这个癸酉本的意义,它最大的作用在于:与前八十回通行本相互对应后,有力地证明了红楼梦讲的是明末清初之事。 关于证明的证据,很多,知乎上也有不少,各位可以自己找来读读。 以胡适考证派为主的红学界只能保持沉默,否则百年红学大厦将一夜间烟消云散,最多剩下一部分不以“曹学”为前提的研究成果。 我个人,是认为红楼梦讲的是明末清初之事的,因为,我相信自己探索过程找到的那些证据。 先决条件已解决,接下来就该去找红楼真正作者的线索了,注意! 脂批中,有二公与作者关系非同一般,脂砚斋和畸笏叟。 这两位极其神秘,从批语看,这两位也都是书中情节描写亲历之人,这一点基本上是公认的。 但这两位是两人还是一人?是男是女?他们与作者是什么关系?如果是两人,他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为何前期是脂砚斋在评,后面换成了畸笏叟?这些问题即使现在,也是争论不休。 鉴于要讲清楚需要大量引用脂批,会让本文篇幅极长,就大概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第一:从脂批语言分析,这两位应是男性; 第二:这两位关系非常密切; 第三:脂砚斋先去世,畸笏叟继续完成未完成的使命,继续批注; 第四:两位共同亲历了红楼书中的部分情节,是亲身参与者。“余亦经历”“余亦吃亏”等此类意思字样脂批中多次出现。 第五:两位的佛学功底很深厚,脂批中不只一次引用佛家典故或佛学经典,而红楼书中对佛学也有很深刻的论述和理解,相互对应。 以上几点基本是红学爱好者们所认可的,那么,重点就是这两位身份的探索了。 “畸笏叟”这个名字早有研究,有高人解析的很清楚,原文中刑岫烟对“畸人”有过一番论述,即“畸零之人”,对应是方外之人、出家人。 笏者,大臣上朝时持之的长板,指代有官身之人。 畸笏叟这个名字,可理解为:曾当过官的出家人。这个官可以是官身、也可以是爵位。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明末清初那段历史,身份是和尚或道士的著名人物有哪些吧。 首先要“亲历之人”,亲历什么呢?亲历明亡清兴这段历史的人!且从贾宝玉之描写,明亡时这人年龄不大,大约不超过二十岁,对前明怀有极深的感情,对满清有国破家亡之恨,还有要活的长。 因为一次偶然的原因,我看到一画一诗,便找到了他,此公委实太出名了。 朱耷(1626–1705年),明宗室,宁献王朱权九世孙,袭爵辅国中尉。1644大明灭亡时,他正好十八岁,只好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当了出家人,一生颠沛流离。 此公还有另一个无人不晓的大号:八大山人,雪个和尚。 少年时王府锦衣玉食、倚红偎翠,十八岁经历改朝换代国破家亡,之后隐姓埋名颠沛流离。看至此处,各位难道不觉得他就是活脱脱的现实版贾宝玉吗? 这还不够,八大山人还有个弟弟。这个弟弟对继续探索也非常重要。 朱道明,又名牛石慧(1628——1707?),明清鼎革时和哥哥朱耷一起跑了,一样的隐姓埋名,也善画,画作署名牛石慧,这三字草书写成“生不拜君”(大家可以百度一下),对了,此公也出家了,但不是和尚,而是当的道士,道号望云子。 (评论区中有位 @砚冰斋主人 ,牛石慧便是他道派的祖师爷之一) 眼熟么?诸位继续回忆,红楼书中那贯穿全文且拥有完整上帝视角神秘的一僧一道,一个癞和尚、一个跛道人,还有那首《好了歌》。 这两兄弟,一僧一道、亦僧亦道,书中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此情僧是谁,莫不是就是他的兄长八大山人雪个和尚? 空空道人是读了《石头记》后将书改为《情僧录》,此人极可能就是畸笏叟,即前文所述之牛石慧,脂砚斋就是他哥哥雪个和尚。这部书写的就是两兄弟少年时王府往事,贾宝玉原型主要有兄弟俩的经历,也参杂了宁藩三国八支中某些小王爷的经历揉合而成书。 有这等王孙公子经历作原型,贾宝玉的人物形象也能不丰满细腻吗。 红楼中祭祖时出现的宗祠,是皇家规制,贾府的形制,是皇宫或王府的规格,这就表明了,贾宝玉原型应是宗室子弟。 有些拥护“曹学”的,强行解释为作者“笔误”或“写多了搞混了”,书中对贾府规制有大段大段的细节描写,难道是笔误?难不成正宗正白旗包衣江宁曹家还有谋朝篡位的野心? 今时今日,某个人穿上买的警服,都得判个“冒充警察罪”,何况以礼治国的明清,专管规制的礼部以及各地知府县令们又没眼瞎,“谋逆”“僭越”绝非说笑。 兄弟俩为前明宗室遗孤,红楼梦既为隐晦“家史”,他二人无论有意无意,他俩的真实背景,都会随着书中一些具体描写而有所体现,这才是为何红楼中如此之多“皇室规制”描写的真正原因。 “八大山人”和“牛石慧”,八和牛字合起来,不就是一个“朱”字么。 红楼梦一僧一道的形象,红楼梦二十五回曾描写过。 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有宝光; 破纳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一头疮。 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 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注意最后一句,是说二人来自何方,猛一看说的是来自神仙处所蓬莱仙境,图样图森破,作者隐喻写法早已炉火纯青。 弱水,泛指浩浩汤汤的大江,“弱水西”,这说的就是江西!哥俩暗喻示意,我们在江西。 那么这兄弟俩跑出来后去了哪里呢?是江西吗?我这里不得不赞一下八大山人画作的收藏家们,他们早就把八大山人和他弟弟研究了个底掉。 这两人跑出来后,就隐居在江西南昌青云圃,对的,就是现在南昌的青云谱区,他们住所就是现在的八大山人纪念馆。 以上为其一。 其二,葛仙山,佛道双圣地,宋代熊克有诗云:蓬莱何曾弱水隔,兜率有天才咫尺。而葛仙山正是在江西上饶,这诗大家可以找来看看,水准很高。 再看红楼原文: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从这两句诗用的“蓬莱弱水”的典故,也暗指江西。 书中这俩知晓一切的一僧一道,完全就是朱耷兄弟二人的自喻,别忘了,他们隐姓埋名后,哥哥做的是和尚,弟弟当的是道士! 探索到此,八大山人越来越引起我的兴趣,继续查下去,各种资料越查越心惊,别的不说,就谈谈朱耷的画和诗。 他有一副代表作,《古梅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img=498,838][/img]树的主干是空心的,周边光秃秃的几根枝桠,枝桠上寥寥点着几朵梅花。 这画寓意很深,主干凋零,枝桠光秃,这是对明王朝朱明皇族的深切怀念,形象生动,周边几朵梅花,寓意原本枝繁叶茂的朱明宗室,也就剩下自己这几个残缺之人了。 以画作论,此画水平极高,但我更关心的是他画上题的一首诗! 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 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虏尘。 虽然早知八大山人写的诗大多古怪晦涩,但刚一看到这诗时,我还是一脸懵逼,大哥你究竟写的啥?除了最后一句我知道你想反清复明,其他几句你是几个意思? 苦思之下,某一天,我恍然大悟,这画,他是送给一个人的,这诗,是他写给一个人的。 此人是谁? 诗的第一句便说了:吴梅村!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汉族,江苏太仓人。 注意吴梅村的“别署”,大云道人! 据癸酉本结尾处的批注,“梅村夙愿得偿,吾所受之托亦完”,吴梅村老先生正是此书作者。 对于这首诗,在查询诗中典故出处后,我总算弄明白朱耷这诗想说什么。 第一句“分付梅花吴道人”,分付,通吩咐。我给你说啊吴梅村。 第二句“幽幽翟翟莫相亲”,幽幽,幽暗,此处是指北方幽燕之地,翟翟,念di,通“狄”,“幽幽翟翟”即“幽狄”,贬义,指满清。北方的满清,你可不要太亲近了。 第三句“南山之南北山北”,这又是一个典故,出自《后汉书》,宋代王炎曾有过相同的诗句,意思是好好当隐士,不要出仕。 第四句很明显朱耷告诉吴梅村,我们迟早要打回去的。 这诗,是在告诉吴梅村,不要去当清廷的官,好好做你的隐士,耐心等待革命的召唤。 八大山人与吴梅村,素有交情,吴梅村六十寿辰时,八大还送了一副亲笔画作《山水》以为贺礼。只是他们这段友谊,极其神秘,几乎不见于史料。 接下来说说他住的的地方,“青云圃”,这地方相当有名,有名到此地原为“天宁观”,然后顺治十八年(1661)年改名为“青云圃”都记载下来了。 话说这名字,诸位是否似曾相识? 是耳熟,青圃,“芹圃”也。 再有,朱耷除了号“八大山人”,也号“雪个”,其中取一“雪”字,青云圃取一“青”字通芹,合起来不就是“雪芹”么。 古代文人,别名常有从自家居处名称所来的惯例。 看到这里诸位大概是有些混乱了,没关系,我来推断梳理一下。 红楼最终成书应该一共历经三稿。 朱耷哥俩身为朱明宗室,少年时钟鸣鼎食,谁知大明就这么亡了,哥俩赶紧跑路,一个当了和尚,一个当了道士,隐姓埋名保命之余心中也充满了对大明的眷念。国仇家恨之下,两兄弟准备以自身和亲戚们的经历写部书,主题反清悼明,亦有借闺阁之言为掩护,为前朝修史之意。 俩人画画不错,也能舞文弄墨,但文字水平比之两榜进士们还差了不少,于是写了个初稿。这第一稿大约是个框架,内容应是兄弟两人的亲身经历为主。这一稿大约就是《风月宝鉴》。 此稿交给了吴梅村(榜眼学历),梅村心中依然怀明,进行增删修改。吴梅村当时组织了个慎交社,这慎交社可是大有来头,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都是此社中人,我这里列举的几个名字,在现代研究中,都是有人曾提出是红楼作者(重点是提出者都能或多或少找到些证据)。 吴梅村接下这活,感觉工作量巨大,就召集了几个稳妥可靠之人,共同完成了这部巨作的二稿,这部二稿就是《吴氏石头记》,我们今天看到的癸酉本。 二稿主要是对中心思想、架构情节等基础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以及初步精炼了文字和诗词,至少达到了明代普通话本的水平。 所以才有癸酉本108回结尾处批语:“本书至此告一段落,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吾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 受谁之托?受朱耷兄弟之托!并且注明,“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之言语。 癸酉本虽然架构清晰,前后呼应,但还不够完善洗炼,文字也颇为粗俗,吴梅村等人继续一边增删修改,写好一部分,便送给朱耷哥俩点评批注,哥俩也给予更多的亲身经历以及细节反馈,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双方共同不断完善此书。于是便出现了脂批,由于改好一批再批注一批,所以脂批才会出现壬午年、丁亥年等等年份集中批注的现象。 这修改的第三稿,便是红楼最终定稿,即我们今天看到的通行本前八十回。第三稿时,作者力求精益求精洗炼情节和文字诗词。同时不少人也将自身经历给融入进去,否则很难想象,一个贾府,居然发生如此多的事件,全书五百多个人物也刻画的栩栩如生。多人努力之下,红楼遂成一代奇书。 随着年华老去,当初参与此工程的人逐步凋零,才有畸笏叟于批注中大叹:“...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 我不知诸位读书有没有感觉,尤其是通行本前八十回,确有多人著述的痕迹在内,比如写书中人物亡去,有形写的,也有细细实写的,明显风格迥异。 至于曹雪芹之署名,雪芹二字前面已有解释,再说说为何姓“曹”? 杜甫有诗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曹者,尔等、吾辈之意,这名字,其实告诉了大家,这是雪个和尚牵头,我们(几位挚友)共同创作的。 随着几位著书之人相继故去,此书第三稿止步八十回,癸酉本后面二十八回再也无人可批阅增删,已写好的前八十回,此时也终于流传于世! 至于吴梅村为何要接这大工程,恐怕一是确为悼明,二是愤清,三是兄弟二人身份,明朝宗室遗孤,如果天下真的反了清,复了明,这二人怕不是有机会做皇帝的。 以上,关于八大山人和牛石慧,有兴趣的可多去找点资料了解一下,这两位明朝遗孤,是相当之有骨气。八大山人之印章,是“三月十九”的变体字,这一天,正是崇祯皇帝煤山上吊死的那一日。 我谓之:气节!
结语:以上是我探索红楼梦的一点结果,正确或错误留待将来验证,其实我只是提供了另一种方向的思考和线索,如果你用文中观点再读脂批,你会发现,过往脂批中不少疑难之处,当能融会贯通,易如破竹。 最后,感谢您能看完这篇长文。本文已在沟通版权事宜,非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转发。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诸君再会。
朱耷 [zhū dā]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27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明末清初画家
朱耷(1626年—约1705年),原名朱统
字刃庵,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时释名传綮,汉族, 江西南昌人 [1] 。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 [2] 明遗民。朱耷是明太祖 朱元璋第十七子 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 青云谱道院。擅书画,早年书法取法 黄庭坚 [16] 。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 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
(概述内图片来源:清·黄安平为八大山人写照《个山小像》八大山人纪念馆藏 [1] )
人物关系纠错
牛石慧
弟弟
中文名朱耷 外文名Zhu Da 别 名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 国 籍 中国 民 族汉族 籍 贯江西 南昌 出生日期1626年( 天启六年) [4] 逝世日期约1705年( 康熙四十四年) [4] 职 业画家 主要成就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极大 出生地 南昌(今属江西)人 [3] 信 仰佛教 [4] 代表作品《 水木清华图》《 荷花水鸟图》《松石图》等 民 系 江右民系 享 年80岁 字刃庵 谱 名朱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