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随狂风去//曹雪芹朱统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202
 楼主| 发表于 2022-6-6 16: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府“元迎探惜”四春解读下篇(新解红楼梦之八)



随狂风去

随狂风去​




64 人赞同了该文章




迎春、探春、惜春,讲的是南明史。各位看官是否还记得我前面说的,四春其实是影射大明王朝前后四个政权的结局,如今元春已讲完,其余三种待我一一解来。

迎春,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明末有一人特别符合这判词,南明弘光帝。朱福八于崇祯十六年封为福王,就藩洛阳,福王一系,为当时帝室近支,顺位程序非常靠前。据说朱福八这人是比较老实的,与迎春这“二木头”也颇为符合。

大明北方沦陷后,朱福八跑到江南,当时崇祯煤山上吊的消息也传了过来,南京一套班子马上另立朝廷,当时可立的朱明宗室众多,朱福八在江北诸镇的兵权支持下,登上皇位。

但是江北诸镇一帮子军阀,如黄得功、刘良佐之辈,以天子恩人自居,欺虐南京小朝廷,南明弘光朝仅存一年,弘光帝被俘斩首于菜市口。红楼痛批“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弘光朝存世一年,迎春嫁与中山狼也刚好一载,便都烟消云散了。孙绍祖,这恶狼在书中不就是武夫么。

山河飘摇之际,南明弘光帝的即位,为当时的大明江南半壁打了一针强心针,是为“迎春”,大明臣民们依旧怀着对故国的深切期望。

探春,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探春影射南明隆武政权,弘光之后,隆武于福建福州登基称帝,领导抗清大业。史载兵败被杀,但野史上也说他在福建上船跑到了海外,大概东南亚一带,即使到了康熙朝时期,“隆武帝”和“朱三太子”们一样,还时不时冒出来,可见其号召力。隆武帝如非末世,算的上是一个有为君王,可惜天倾难覆。

探春书中是个有能为的,结局却是远嫁他方,去国千里,隆武恰恰在民间反清志士中也是被描绘为出走海外,正是影射了隆武政权。

最后一位惜春,影射的是永历政权。

有很多人解读香菱影射永历,这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在这里我再讲详细一点。

癸酉本中,香菱被夏金桂用牛筋线勒死,永历则是在昆明蓖子坡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至于是不是吴三桂亲自动的手,查不到资料,我也不知道。

注意以上二人的死法,都是勒死的,而明时弓弦通常由牛筋线制作,凶器也一致。

再有,夏金桂这个名字,夏者,华夏也,金者,满清也,偏偏名字最后还缀个“桂”字。这明明就是暗讽吴三桂先事明,再事清,蛇鼠两端反复无常。夏金桂影射的就是吴三桂,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说,香菱之死对应永历之死是完全没问题的,由于二者对应特征太明显,香菱判词也就不再解析了,明摆着的事,多说无益。

但是,为何我又讲惜春是影射永历政权呢。

因为香菱影射的是永历这个人,而惜春指代的是永历政权,这二者是不同的。

先看惜春判词: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此人,在探索过程中曾久久的困扰过我,她究竟是谁,为何她的结局如此与众不同?所以本文会对惜春浓墨重彩一番。

一切还得从判词中找寻,她的判词须得细细研读。

“勘破三春景不长”,这句没什么好说的,讲的很直白,大明朝廷、弘光朝、隆武朝的光景都长不了。

“缁衣顿改昔年妆”,这句有点意思了,汉家衣冠不是乱穿,什么阶层穿什么服饰自有规制,穿黑衣明代是很忌讳的,而缁衣特指黑色的僧衣,讲个案例,朱老四第一谋士姚广孝,是个和尚,俗称“黑衣宰相”,因为他平常穿的就是缁衣。

这句说明什么呢,说明惜春后来信了佛!

第三句“可怜绣户侯门女”,没什么可多说的,字面意思理解就好,可怜一位豪门的好女儿。

重点在第四句:独卧青灯古佛旁。

表面看来,就是讲惜春出家当了尼姑,这也符合惜春书中结局。

但更深层来看,此句大有玄机。

大家读红楼,一旦遇到重要诗句或人名中出现“朱、明、金、清”等几个字或者同音字,一定要多读几遍,通常这些字都是有代指。

这里便出现了一个“青”字,通清,满清。

独卧青灯什么意思呢?九州中原大地上,在那清廷之侧,也就剩下一个独苗是归属残明的了。

那惜春究竟影射哪个南明政权呢?这个不难找,存世最长的那个政权就是。

郑氏台湾!

郑成功有永历朝有关系吗?有!国姓爷先是归属于隆武朝,后来隆武失败,郑氏台湾便遥尊永历帝为正统,奉南明永历朝为正朔。

所以,永历帝之后,继承南明法统的便是郑氏台湾,一直到清康熙统一台湾为止。

郑成功是信佛的,台湾今日之佛教昌盛,便是郑成功传入台湾的,这一点在台湾史料记载中比比皆是。

那郑氏台湾,南明的实际存续者,汉家衣冠的唯一留存之地,奉大明正朔在满清身侧,静静独卧了二十二年。

这才是真正的“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指代谁,已是不言而喻。

以上所言,正是秦可卿托梦时所言“三春过后朱方尽”,三春即指代朱明王朝的最后三个政权,“三春”去后,再无朱姓江山,“各自须寻各自门”,而各地各路的宗室和士大夫们,也就只好是各寻出路了。

回顾前面元春判词中,作者与批者一遇到“三春”这个词,就悲从中来,至此疑窦解开,朱耷兄弟和创作者们都是明朝遗民,心中怀念故国,南明三个政权寄托了他们无数希望,最终依然烟消云散,怎能不痛彻心扉。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红楼第一回第一首诗,刻在石头背后的: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脂批侧批:书之本旨!

红楼全书一直在讲通灵宝玉,本是女娲补天留下的一块顽石,在世间流浪一圈后,最终回到青梗峰,依旧是块顽石。文中前后呼应,实为妙笔。

朱耷身为朱明皇族宗室,年轻时怕是也做过反清复明的大梦,到得后来,眼看着皇族的兄弟叔侄们创立的南明政权一一失败,便真正醒悟过来,这清,反不了了,明,也回不去了,无奈而又痛苦的写下卷首这句:

无材可去补苍天!

煌煌巨著,就此开始,朱耷之不幸,我等之何幸。

看到这里,诸位还认为“江宁织造府曹公子”能写出红楼这样的书么?就算曹寅本人,何曾经历过本文所讲之国破家亡之痛,何曾见过自家兄弟姐妹一一死于屠刀之下,又何曾能有白骨如山激起的“补天”之志?曹家满清包衣,终究只是个“心中有辫子”的奴才罢了。

只有朱耷,朱元璋十世孙,大明皇族,才是初稿作者,也是脂砚斋,也是石兄,也是玉兄,是二分之一的贾宝玉,还是“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有宝光”的癞头和尚,大约还是N分之一的曹雪芹。

本次更新就到这里吧,附浮休道人诗一首,以示我对先贤们的敬意。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总算要进入钗黛的环节了,对于金陵十二钗,作者君将在本专栏中一一解析,此为庄严的承诺,绝不太监。

自俞平伯大师提出“钗黛合一”概念以来,究竟什么是“钗黛合一”?为何脂砚斋说“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黛玉、宝钗如此截然不同的两人,怎么会是同一人呢?

请看下节:山河破碎风飘絮,黛钗人物原型解读上篇!

(特别提醒:本专栏中不少内容为开创性学术观点,转载、引用本专栏中内容或观点,务必由创作者本人直接同意,并注明转载引用内容出处,版权保护,人人有责)

编辑于 2020-09-14 12: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202
 楼主| 发表于 2022-6-6 17: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发于新解《红楼梦》

无障碍写文章


登录/注册



山河破碎风飘絮,黛钗人物原型解读上篇!(新解红楼梦之九)



随狂风去

随狂风去​




56 人赞同了该文章




林黛玉与薛宝钗二人,金陵十二钗之首,一位“山中高士晶莹雪”,一位“世外仙姝寂寞林”,红楼一书的女主,讲红楼,就绕不开这两位绝代佳人。

先说著名的“钗黛合一”,不过请大家做好心理准备,真相浮现之时,也不知你能不能接受。

1923年,俞平伯在其著作《红楼梦辨·作者底态度》一文中,强调曹雪芹所作的前八十回小说对钗、黛的描写是对等的,并没有强烈的褒贬之分,并用了大量的原文一一进行对比和论证,令人信服。

这一观点抛出后,虽未终结大部分世人“重黛轻钗”的传统思维,但至少将钗黛并列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而在原文和脂批中,关于“钗黛一体”,也有不少原始资料予以证明。

比如,薛宝钗专曲《终身误》,林黛玉专曲《枉凝眉》,是对等的。

再比如,两人判词是合二为一的: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还有,书中第四十二回总批:“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也。”

这条批语,似乎表明钗黛在写同一个人,但遗憾的是,书至八十回后,再无下文,高鹗续写,却并非作者本意。

直到癸酉本出世,黛玉宝钗的结局我们终于知晓,符合二人判词之际,也对应上了《好了歌注》中的“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明明写的是两人,为何脂砚偏偏要告诉我们是一人?

很多人对此做了大量研究,甚至非常细致地对比钗黛的异同,仅知乎上这样的资料就极多,对比者都试图找出“钗黛合一”的证据。

虽然批注者有所提示,

第五回原文:宝玉听了此曲(枉凝眉),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但其声韵凄惋,竟能销魂醉魄。因此也不察其原委,问其来历,就暂以此释闷而已。【甲戌眉批:妙!设言世人亦应如此法看此《红楼梦》一书,更不必追究其隐寓。】

注意上面标下划线的脂砚批注,“更不必追究其隐寓。”

这表明批者并不赞同看官们去了解《枉凝眉》《终身误》二曲背后的真相,换句话说,作者和批者不希望读者知道宝钗和黛玉的真相!

但他又忍不住告诉我们:钗黛一体。

继续看五回原文: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甲戌眉批:“怀金悼玉”,大有深意。】

而且同样第五回,忍不住告诉我们:怀金悼玉,大有深意。

从以上可知,作者和批者的心情是矛盾的,欲说还休,似乎想倾诉,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这是为什么?

想找到答案,就必须找到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人物原型!

各位,我接下来的这番考证,大概困扰红楼读书人三百年的钗黛原型人物,今日怕是真的要浮出水面了,请你集中注意力,看下去。

朱耷,江西南昌人,朱明宗室,西江弋阳王孙,号八大山人、雪个和尚。

宗谱中他的本名:朱统?,问号这个字,世间所无,也不知读音,只知写法为:上林下金。

这个名字,真实无误,就写在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

我知道你们有很多问题,暂时别急,待我讲完。

1644年,北京城破,大明亡;

1645年,朱耷19岁,清军南下,攻破南昌,宁藩九十余口被杀,其中有朱耷的父亲,朱耷痛失老父,痛不欲生;

大约陪伴妻儿一年后(此段史实不详),朱耷离开妻儿到深山中开始为老父守灵,也是为了逃离清军追杀。

1648年,清军二次南下攻破南昌,屠城,南昌二十余万军民被杀,这一次,朱耷痛失爱妻,爱子被夺下落不明,也有可能死于乱军之中。

我以冷静的笔触写下这些文字,是因为在此之前很久,就已经悲伤过了,我知道这是历史,但这不妨碍我情绪上的愤怒,即使刚刚写完的现在,怒火依然再次升腾!

这,就是“钗黛合一”的真相;

这也是香菱为何一生下来就被人贩子夺走了的原因;

也是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却在癸酉本中持剑杀敌的原因;

更是癸酉本中为何有贾宝玉一年后返回,在树下找到黛玉尸骨这个情节的原因;

而癸酉本中贾宝玉与宝钗成亲后却又离开,正是他经历的真实写照,他,要去为父守孝。

前八十回也好,癸酉本也罢,无论是黛玉还是宝钗,都讲的是同一个人,是他心中的唯一的那位挚爱,他的亡妻。

他将与妻儿分离、妻子去世的经历,分别写进了林黛玉、薛宝钗的身上,所以脂批才告诉我们:“......使二人合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也。”

那为何癸酉本中宝钗后来又嫁与了贾雨村?

癸酉本中,在贾宝玉离开贾宝钗时,他已写完了亡妻的经历,在此之后的贾宝钗,就已经不再是他心中至爱的化身,而仅仅是一个笔下的人物了。

失去妻儿五年后,即1653年,朱耷于江西介冈灯社正式拜耕庵和尚为师,法号刃庵,遁入空门...

之后不知若干年,他提笔写下了红楼梦的初稿,书中两位绝代佳人,取自他姓名中最后一字,即“上林下金”的那个字,一位唤作林黛玉,一位唤作薛宝钗,合二为一,便是他心中的亡妻。

钗黛本就合一,怀金亦是悼玉。

同逃出来的堂弟牛石慧在不远处牛石庵修行,偶然见稿,看了看哥哥身上的僧袍,叹息一声,遂改名《情僧录》.......

之后此稿便付予吴梅村,润色修改,后面就不再赘述,之前已写了。

这一节,就用节录唐伯虎诗中一段来结尾吧,放心,不是唐伯虎点秋香“家里有屋又有田”那首。

晓看天色暮看云,

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春观百花冬观雪,

醒亦念卿,梦亦念卿。


下一节:山河破碎风飘絮,黛钗人物原型解读下篇!

(特别提醒:本专栏中不少内容为开创性学术观点,转载、引用本专栏中内容或观点,务必由创作者本人直接同意,并注明转载引用内容出处,版权保护,人人有责)

编辑于 2020-09-14 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202
 楼主| 发表于 2022-6-6 17: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河破碎风飘絮,黛钗人物原型解读下篇!(新解红楼之十)



随狂风去

随狂风去​




55 人赞同了该文章




艺术来源生活而高于生活,红楼这等巨著,非经历生离死别、改朝换代、国破家亡之人不可成书。

朱耷一生,前小半生,弋阳王孙,富贵逼人,当他娶妻生子踌躇满志之际,却突然遭受国亡父丧、家族灭门之惨祸,待得为父守灵之时,更受发妻天人永别,亲子不知所终之巨痛,当他剃度出家那一刻,正应了红楼那句: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他之亡妻,在书中他将之一分为二,塑造出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看似不同、实则一人的人物形象。

脂批之中,常有透露出红楼所写部分对话和情节,是真人真事。

第二十八回,写贾宝玉溜溜达达到了凤姐院里,因为凤姐不识字,让宝玉帮忙道:“你只管写上,横竖我自己明白就罢了。”庚辰本侧批:“有是语,有是事。”

还有脂砚斋前八十回中多处批语:“谁说的出,经过者方说的出”、“真有是事,经过见过”,“此语犹在耳”、“实写幼年往事,可伤!”“余旧日目睹亲闻”等等。

那么,黛玉与宝钗之经历,是否就是当时大观园中真实发生过的呢?

我认为:是!

如林黛玉进贾府,“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甲戌本侧批:“真有是事,真有是事!”

第二十八回,宝玉向黛玉说悄悄话:“万不敢在妹妹跟前有错处。”庚辰本侧批:“有是语”

而这些真实的对话和经历,很可能就发生在朱耷的妻子身上。

红楼一书,既是写情,也是写事。写情时,写不尽情天恨海,以为亡妻悼念;写事时,写不尽的国仇家恨,以作隐史为明室怀念。这是红楼一书叙事之双线,既有交叉,也有区隔。

前半本,大部分写的是“情”之一字,后半本,大部却写的是“国”之一字,所以,前八十回与癸酉本之间才是转折如此之大,但却又前后呼应、丝丝入扣。

继续说说黛玉宝钗,二人本是一人,为何书中却是两人?(这一问,解读的是“情”,诸位看官们莫要当作解读“事”)

黛玉潇湘君,当是朱耷未成婚时发妻之形象,俗话说,女友;

宝钗蘅芜君,则是朱耷成婚之后发妻之形象,俗话说,老婆。

一个是敏感细心多伤感,自尊自爱多愁伤;

一个是深明大义语含蓄,自古以来是贤妻。

脂批有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也。”

再看《好了歌注》,“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我们从癸酉本中可知,宝玉和宝钗刚刚收拾了黛玉枯骨归葬,晚上二人便圆了房。

圆房之时,可看作黛玉所代表的青春已然逝去,取而代之的是已作人妇的薛宝钗,绝大多数世间女子,最终都会由女孩蜕变为女人,由女友变为妻子。

而从书中可知,前八十回中黛玉也是在不断成长的,由前期的“嘴上不饶人”到后期的“淡泊而自伤”,这便是活生生女儿家的成长历程,而黛玉成长的最终结果,便是书中一出场就大了几岁的薛宝钗!

朱耷不愧为情僧,用情之僧,用情至深!

林黛玉,朱耷发妻的前半生;薛宝钗,朱耷发妻的后半生。

仅此而已,钗黛合一。

各位看官中的女士,这番剖析是专门写给你们看的,我在网上也看到不少钗黛的争论,但实际上,每一位世间女子,天生有就带有宝钗和黛玉的部分品质与性格,差别只是偏黛玉多一点,还是偏宝钗多一点罢了。

嗯,必须多说几句,以上关于宝黛的解析是红楼梦书中的,我只是解读者,大自然的搬运工,要开火万万别对着俺,怕了,怕了。讨论还是可以的。

朱耷对亡妻的思念,尽付红楼一书之中,千古流传。

无独有偶,历史上有一位大文豪也是至情至性之人,在悼妻此事上,以另一种方式写出了名篇,唯一的遗憾是,他比较渣一点。但不妨碍在下借花献佛,赠予八大山人朱公。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红楼梦》究竟是什么时候成书的?有哪些人参与了它的创作?癸酉本、甲戌本、庚辰本等众多版本是怎么回事?作者们如何在清廷“文字狱”下艰难成书?究竟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作者们完成这样一部百万字的不朽巨著?

请看下节:沉重历史下的一曲悲歌,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红楼成书之谜!

(特别提醒:本专栏中不少内容为开创性学术观点,转载、引用本专栏中内容或观点,务必由创作者本人直接同意,并注明转载引用内容出处,版权保护,人人有责)

编辑于 2020-09-14 12:3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202
 楼主| 发表于 2022-6-6 17: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发于新解《红楼梦》

无障碍写文章


登录/注册



沉重历史下的一曲悲歌,红楼成书之谜!(新解红楼十一)



随狂风去

随狂风去​




72 人赞同了该文章




不知不觉已写了不少,我所写下的这些解读文章,一直遵循着三个原则:以原文为基础、以脂批为依据、以信史为准绳,一步步考证,一直到给一个相对严谨的答案。此三项原则,我会继续严格遵守下去,坚持不开脑洞,不过度解读,只求给诸位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红楼,至今所写的这些,留待历史去评判。

迄今为止,之前从朱耷的一副《古梅图》说起,接下来谈了荣宁二府、秦可卿之谜、四春的解析、朱耷早中期生平和钗黛原型人物等等重要命题,中间穿插了香菱之死、夏金桂、义忠亲王、贾赦、北静王等人的原型解读,目前也应该对红楼此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有一个相对完整的陈述了,如此诸君接下来读后文才会更加利于理解和顺畅。

从前文朱耷生平可知,1653年,他剃度出家,在1659年,他成为介冈灯社主持,1666年,又前往奉新县“耕香寺”担任主持。1659—1666年,这七年时间,他担任灯社主持期间,竟然一副传世作品都没有,换句话说,他有整整七年他没画画,是空白的。

那他这七年究竟在做什么呢?

写红楼初稿。

如此才讲的通为何一名高产画家整整七年一画未成。这七年朱耷完成了初稿,因为在此之后他画作又高产起来了。

接下来,1668年,吴梅村60寿辰,朱耷赠送一副亲笔画作《山水》以作贺礼,这证明二人确有来往。

很可能就是此时甚至在此之前,朱耷委托吴梅村对红楼初稿进行增删修改。

吴梅村深感责任重大,自身又已高龄时日无多,便召集了他所创建的慎交社中的成员一同参详修改。

由于文字狱《明史案》刚于前几年1661年爆发,此书内容“反意”明显,而创作团队为各自安全计,也互相约定使用笔名芹溪、杏斋等隐藏身份,由于第二稿因是共同创作,又约定一个代表团队的总笔名,曰:“曹雪芹”。

个人推断参与之人有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等人,其中纳兰性德是严绳孙、顾贞观铁杆好友,书中诗词部分,应是有过纳兰容若的润色,在此必须说明,以上参与人名单是推断,证据尚不足。

第二稿书未成,吴梅村便于1672年溘然长逝。庚辰(1700年)第十三回眉批:“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前后时间掐指一算,正好约三十载,此一批注,哭的正是吴梅村。

吴梅村去后,应是创作团队中的另一人牵头挑起了重担,此人必是吴梅村极其信任之人,此后便是此人牵头组织继续创作。

1693年,癸酉年,第二稿终于写成,书名《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此时红楼初现雏形,乃返还朱耷,朱耷是初稿作者,同时也是“脂砚斋”,次年1694年(甲戌年)开始批注,第一回书名中即有“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字样,这一本便是甲戌本,而1700年再次集中批注的则为庚辰本。

癸酉本完成后,当初创作团队此时已是逝去的逝去、离开的离开,唯剩带头大哥一人,此时这位坚持老师遗志、从未放弃之人继续开始了对红楼的第三稿修改。此时团队只剩他一人,此时的他,就代表了“曹雪芹”这个团队笔名,于是脂砚及后来的畸笏便直接在批注中称其为“曹雪芹”。

此后“雪芹”从1693年起,在癸酉本基础上,继续呕心沥血“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脂批批注“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从此批可知,壬午年除夕,创作团队中最后坚守之人“芹”也终于去世,批者大哭,那这壬午年是哪一年呢?

答案:1702年(壬午),与1693年正好十载。

严绳孙,吴梅村平生得意弟子,于1702年正月去世,这一位,便是前文所说坚守老师吴梅村遗志的带头大哥,也就是脂砚斋口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曹雪芹”。

因此,曹雪芹这个笔名,需要分两个阶段来看待,第一个阶段是团队共同创作二稿时,整个团队可一起视为“曹雪芹”,第二个阶段是严绳孙单独一人“批阅十载”时,他,便代表了“曹雪芹”。

以上,是红楼包括脂批成书的详细过程,或有细微出入处,但总体不会偏离太多。

以上推断过程,证据链清晰可靠,经得起检验。唯有第二稿创作团队参与人目前尚未探索清楚,最少也是吴、严和代号“杏斋”三人,多者则可能有吴、严、顾、纳兰等人,这一处不清,甚是遗憾。

红楼诸先贤,朱耷在搏命逃亡路上写下初稿,吴梅村严绳孙等人冒着身死族灭之危改稿,众人历时近半个世纪完成的这本不朽巨著,是我们文化上最光辉灿烂的一页,不可一直这样晦涩难明下去,将它搞清楚弄明白,这是我们后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在最终完成本专栏所有文章后,我将列出文中引用之所有参考文献及论文,以供诸君垂询。

下次再会。


《枉凝眉》与《终身误》,是讲情还是叙事?脂批中“大旨谈情”“因情生文”是什么意思?黛玉和宝钗,为何既写“情”,又喻“事”?

请看下节:《枉凝眉》与《终身误》,红楼梦中的“情”“事”双线!

(特别提醒:本专栏中不少内容为开创性学术观点,转载、引用本专栏中内容或观点,务必由创作者本人直接同意,并注明转载引用内容出处,版权保护,人人有责)

编辑于 2020-09-14 1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202
 楼主| 发表于 2022-6-6 17: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妙玉与贾宝玉究竟是什么关系?答案就在76回,一段话暴露妙玉心思
原创2022-01-15 19:30·梦醒锦官城
在红楼梦里,妙玉与贾宝玉之间的关系可谓是扑朔迷离,两人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也一直被人所猜测。

有人说二人之间无情,不过是相互欣赏,互为知己而已。

也有人说两人有情,但因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因此这份情愫只能若有若无,是为“看似无情实有情”。



妙玉与贾宝玉究竟是什么关系?答案就在76回,一段话暴露妙玉心思
《87版红楼梦》妙玉剧照



事实上这个看似儿女情长的问题在红学研究中也极受重视,妙玉在金陵十二钗中排在第六,她为何有这么高的排名也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妙玉究竟有何特殊之处?为何与贾府毫无关联的她排名还在迎春、惜春乃至王熙凤之上?

她和贾宝玉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光靠猜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想找到宝妙之间的真正答案,终究还是要结合原文文本,用事实来说话。

第一、栊翠庵里的暧昧
在书中,妙玉直到第18回才首次登场,这一回主要是对她的来历进行了一番交待。妙玉的来历自然也是个谜,过往我曾撰文详细考证,此处就不再赘述了。

接下来直到第41回,妙玉才第二次登场,而这次她的现身,就是红楼中极著名的“栊翠庵品茶”一节。



妙玉与贾宝玉究竟是什么关系?答案就在76回,一段话暴露妙玉心思
栊翠庵



在这一节里,妙玉用奇珍“(分瓜)瓟斝”和“杏犀䀉”分别给宝钗和黛玉斟了一盅茶,递与二人。但对贾宝玉,她却是“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原文中这个“仍”字用得极妙,这说明贾宝玉并非第一次来妙玉这里吃茶,之前怕是已来过无数回了,而且每一次他喝茶用的恐怕都是妙玉自用的那只“绿玉斗”。

就算放在今天,若非男女之间存在某种特殊关系,女子也不会用自己喝过的杯子给另一个男人喝,只因这种方式太过暧昧,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而在书中那个程朱理学大行其道的时代,女子一举一动皆受严格约束,但妙玉却偏偏这么做了,而且是当着宝钗黛玉二人之面大大方方做的,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个中意思,不言而喻!

红楼梦中有太多“不写而写”的情节,很多地方只能意会,无法言传,而此处,显然就是一次典型的“不写而写”。



妙玉与贾宝玉究竟是什么关系?答案就在76回,一段话暴露妙玉心思
妙玉敬茶贾宝玉



当然,这一处品茶终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此处章节中并未明言妙玉与贾宝玉之间是何关系,只是描述了这么一个动作而已,就算读者有所猜测,也只能算是个孤证。

孤证毕竟是不能证明什么的。

接下来便到了第50回,这一次是贾宝玉“冒雪乞梅”。

第二、贾宝玉“冒雪乞梅”一节中的玄机
这一回讲众女雪地诗会,其乐无穷,贾宝玉也算是个精灵鬼,知道女士们玩得开心没他什么事,只管在一旁打下手伺候着。

不过李纨却不愿放过他,要他去妙玉庵中取一枝梅花来。

……今日必罚你。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

众人都道:“这罚得又雅又有趣。”宝玉也乐为,答应着就要走。

宝玉听到这“惩罚”,反应也颇为有趣,书中形容为“乐为”,冒着大雪去取梅花,这贾宝玉还忒是乐意,而且抬步就要走,可见其急迫。



妙玉与贾宝玉究竟是什么关系?答案就在76回,一段话暴露妙玉心思


之后宝玉取梅期间,几人又商量待宝玉回来后让他作诗,题目湘云都给他拟好了——访妙玉乞红梅。

注意这里有个谐音,乞红梅者,乞红媒也,重点是这梅(媒),贾宝玉还真给高高兴兴地给扛回来了!原文中说:

宝玉笑嘻嘻的掮了一枝红梅进来。

对于宝玉与妙玉之间的关系,此处又是一次暗示。

之后贾宝玉便在众人要求下作了一首诗,注意这首诗,在后文是有另一首诗对应的,此诗摘录如下:

酒未开樽句未裁, 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 为乞孀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 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 衣上犹沾佛院苔。

这首诗寓意很深,需要解读一下。

诗中第一联将妙玉住处比喻为“蓬莱仙境”,第二联则更直接,将妙玉喻为观音和嫦娥,就差直说妙玉为神女了。

第三联重点在“离尘香割紫云来”这一句。

各位都应去过寺庙,但凡寺观中,每日都会点香,寺观本为远离尘世之地,所以寺里的香也被唤作“离尘香”。



妙玉与贾宝玉究竟是什么关系?答案就在76回,一段话暴露妙玉心思
武当龙头香,极其“离尘”



“紫云”一词的意思则更为明了,乃是紫色云朵,古代寓意为祥瑞之兆。

所以这句诗的真正意思是:如果妙玉能放弃离尘香(还俗),那么她将迎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至此,贾宝玉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已是再明显不过——期待妙玉还俗。

至于他为什么期待妙玉还俗,这一回没有讲,不过在后面的76回,却是真正给了答案。

额外说一句,此处描写依然是“不写而写”,贾宝玉“冒雪乞梅”这一大段,通篇妙玉都未出场,而是通过众女的调侃、贾宝玉去“乞梅”这个行为以及他的一首诗,就将贾宝玉和妙玉之间的情愫给描绘了出来。



妙玉与贾宝玉究竟是什么关系?答案就在76回,一段话暴露妙玉心思


但仅仅如此,对于说明宝妙之间的关系还是不够的,所以我们接下来就要看,76回里究竟讲了些什么。

第三、第76回里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在揭开76回的秘密之前,贾宝玉和妙玉之间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第63回时,贾府给贾宝玉祝寿,自称槛外人的妙玉用一张“粉笺纸”给宝玉拜寿,上面写着:

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

“粉红”这个颜色很有意思,一个清修不问世事生活犹如尼姑般的女子,却用粉纸给男子祝寿,而贾宝玉知道妙玉传书后,回信时的一番动作也颇令人讶异。

此人居然沐浴熏香,又找邢岫烟请教该怎么写,最后还“亲自拿到了栊翠庵”,以示郑重。

一般女子,他可曾有这么上心么?晴雯快死时,也不见得他有这般激动。

此处为宝妙之间第三次“不写之写”。



妙玉与贾宝玉究竟是什么关系?答案就在76回,一段话暴露妙玉心思


接下来便到了最为重要的76回,中秋夜宴后黛玉和湘云和诗那一段。

过往不少人更加重视的是两人诗中“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一句的解读,殊不知此诗前面那些诗句中,也同样暗藏玄机,其中就包括宝妙二人之事。

原诗摘录:

三五中秋夕,(黛玉)清游拟上元。
撒天箕斗灿,(湘云)匝地管弦繁。
几处狂飞盏,(黛玉)谁家不启轩。
轻寒风剪剪,(湘云)良夜景暄暄。
争饼嘲黄发,(黛玉)分瓜笑绿嫒。
香新荣玉桂,(湘云)色健茂金萱。
蜡烛辉琼宴,(黛玉)觥筹乱绮园。
分曹尊一令,(湘云)射覆听三宣。
骰彩红成点,(黛玉)传花鼓滥喧。
晴光摇院宇,(湘云)素彩接乾坤。
赏罚无宾主,(黛玉)吟诗序仲昆。
构思时倚槛,(湘云)拟景或依门。
酒尽情犹在,(黛玉)更残乐已谖。
渐闻语笑寂,(湘云)空剩雪霜痕。
阶露团朝菌,(黛玉)庭烟敛夕棔。
秋湍泻石髓,(湘云)风叶聚云根。
宝婺情孤洁,(黛玉)银蟾气吐吞。
药经灵兔捣,(湘云)人向广寒奔。
犯斗邀牛女,(黛玉)乘槎待帝孙。
虚盈轮莫定,(湘云)晦朔魄空存。
壶漏声将涸,(黛玉)窗灯焰已昏。
寒塘渡鹤影,(湘云)冷月葬花魂。

此诗从“宝婺情孤洁”一句开始,便明显是在写妙玉了。



妙玉与贾宝玉究竟是什么关系?答案就在76回,一段话暴露妙玉心思
76回黛玉湘云联诗



“婺”是指“婺女”,即织女。

这是用织女指代妙玉,讲她“情孤洁”。

下一句“银蟾气吐吞”中“银蟾”指月亮,将妙玉比喻为月里嫦娥,而前面贾宝玉诗中也曾将妙玉喻为嫦娥,这是前后对应的关系。

接下来“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就不是写妙玉了,而是写的贾宝玉。

这两句是个并列关系,翻译过来就是讲贾宝玉跑广寒宫里去找嫦娥,跑到星斗天上找织女(牛女是织女的另一种称呼),意为贾宝玉在暗里追求妙玉。

而妙玉的反应也很热烈,是“乘槎待帝孙”,翻译过来便是神女妙玉乘坐着星槎等待着贾宝玉。

这几句借黛玉和湘云之口吟出的诗句,才是真正表露了贾宝玉和妙玉的真实关系。

一个在暗里追求,另一个在暗中相候,一边是萧郎有意,一边是神姬含情,宝妙二人之间,根本就是一出“不写而写”的地下情。

这事黛玉和湘云都看得明白,所以才吟出此诗予以明示。



妙玉与贾宝玉究竟是什么关系?答案就在76回,一段话暴露妙玉心思


看到此处估计有人会问了,你咋知道二人说的就是妙玉呢,万一说的是别人呢?

没有万一。

因为在黛玉湘云念完这首诗后,“一语未了,只见栏杆外山石后转出一个人来”,这个人,正是妙玉!

第四、妙玉的自白
妙玉此人,在书中出场次数屈指可数,而这一次她出现,是前八十回最后一次现身,同时也是一次意义非同一般的出场。

首先看她这次出现的时机,是夜半三更之时,这本身就带有一种特殊的意味。

妙玉是出家清净修行之人,而且是女身,这样的身份半夜三更出门根本就不符合常理,她到此地到底干嘛来了呢?

与这次中秋宴会有关。



妙玉与贾宝玉究竟是什么关系?答案就在76回,一段话暴露妙玉心思


中秋夜宴全家团聚,但宴会偏偏没请她,表示贾府仍视她为外人,这让她有些沉不住气了。所以她必须要过来,剖明心迹。

关于妙玉这番小心思,原文中是这么写的:

二人不妨,倒唬了一跳。细看时,不是别人,却是妙玉。

二人皆诧异,因问:“你如何到了这里?”

妙玉笑道:“我听见你们大家赏月,又吹的好笛,我也出来玩赏这清池皓月,顺脚走到这里,忽听见你两个联诗……

妙玉此言中,不乏一股幽怨之情,大家中秋节阖家团圆,却不叫我……至于她的这番解释,自然是要向黛湘二人说明她碰上二位,纯属“偶遇”。

大观园这么大,她偏偏跑到这“只有两个老婆子上夜”的荒僻之处来,还正好碰上黛湘二人,确实是“巧”极了。

妙玉此行,其实就是来找黛玉湘云的,干嘛呢?对诗!

妙玉姑娘谈情,就是这么高档。



妙玉与贾宝玉究竟是什么关系?答案就在76回,一段话暴露妙玉心思


接下来妙玉盛情相邀,在这半夜把黛湘二人请到了她那栊翠庵中,然后她“一挥而就”写下一诗,递给黛湘二人时,她特意强调:

休要见笑。

红楼梦里的诗很少有标题,但妙玉的这首却有个名字,叫《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

全诗摘录如下: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这首诗大概可看作妙玉的内心独白,诗的前半部分是景色描写,描述了栊翠庵的萧瑟孤寂,总结起来其实就四个字——我很寂寞。



妙玉与贾宝玉究竟是什么关系?答案就在76回,一段话暴露妙玉心思


紧接着在诗末尾的最后四句,她袒露了她的心思。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这联的意思很明确:我空有满腹幽情,却只能自我消遣,我心中的志趣,又能向谁诉说?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这最后一联的词眼是“烹茶”二字。

古代女子除可给闺中密友煮茶外,唯一能烹茶的对象只能是丈夫,这烹茶一词,与妻子为丈夫“素手调羹”的含义几无差别。

很显然,这联诗妙玉巧借“烹茶”一事暗示了她的期待:即使通宵达旦我都不觉得疲累,只希望为意中人素手烹茶,慢慢倾诉。

妙玉即使袒露心思也是很含蓄的,这与她本人的性子有关,孤高爱洁,她能在诗中这般表露心中感情,大概就已是她的极限。

当然,也不是没有更直白的表达方式,比如来一句“夜夜思帝孙”之类,看官们自然会看得更加明白,但这样一来这书就不是红楼梦,而是金瓶梅了。

妙玉与贾宝玉究竟是什么关系?答案就在76回,一段话暴露妙玉心思
清红楼梦彩绘连环画

第五、最后小结
在读完76回后,我们再回看全书中妙玉几次出场,可以发现这是她对贾宝玉感情逐步升华的一个过程。

先是栊翠庵品茶,她不顾礼仪用自己的“绿玉斗”给宝玉斟茶,已是暗露心中情意。

接下来贾宝玉去“乞梅”,虽然妙玉一直未现身,但她最终还是给了宝玉索要的“梅(媒)”,神女之心已是昭然若揭。

到了宝玉祝寿,妙玉这位出家人竟用了粉纸,示意她心中情意已是按耐不住,身在离尘之寺,心却在红尘之中。

然后便是76回黛玉湘云联诗,作者借她们之口讲述了宝妙之间隐蔽的“地下恋情”,这已经是向读者明示。

就在这番明示后,妙玉及时出场,以当事人姿态作诗一首袒露心迹。

这整个过程层层递进,答案一点点揭开,足见红楼作者之沛然功力。



妙玉与贾宝玉究竟是什么关系?答案就在76回,一段话暴露妙玉心思


解读分析至此,我们已基本可以确定贾宝玉和妙玉之间不但相互有情,而且很可能是一种“地下恋人”关系,如此妙玉以“槛外人”之身排在金陵十二钗第六,仅次于湘云一位,便也有了合理解释。

关于妙玉,红楼梦中有一首她的专曲《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此曲中最后一句“王孙公子叹无缘”,其实已是道尽了二人间的一切。

文/梦醒锦官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202
 楼主| 发表于 2022-6-6 17: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枉凝眉》与《终身误》,红楼梦中的“情”“事”双线!(新解红楼十二)



随狂风去

随狂风去​




6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开篇第一回就讲到“大旨谈情”,告诉我们这本书是主要是写“情”,那次要的“小旨”又是谈什么的呢?因此这句话也透露出另一层意思,除了“情”之一字外,剩下的便是“喻事”了。

所以,红楼一书,既是写情,也是写事。这是红楼一书叙事之双线,既有交叉,也有区隔,明线为写“情”,暗线为写“事”。

这种叙述方式,在黛玉宝钗二人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一部小说的人物,塑造的如此之复杂,这与红楼创作者多达数人有关。

初稿作者朱耷,写下《石头记》,这对他是一部悼念亡妻之作、一部皇家隐史之书、也是反清悼明的情感寄托,即使如此,此书已是复杂异常。

初稿交至梅村师徒增删修改时,梅村等人亦有自身考虑,在初稿基础上,对原来的架构进行了大量富含隐寓的调整,使得全文草灰蛇线,伏脉千里,埋下说“事”的暗线,而这恰恰是整部小说创作中最难的部分,既要暗示“事”,又要做到前后之呼应。

所以,癸酉本的创作时长有数十年之久,直至1693年才得以完成,此时距朱耷1653年出家已有四十载春秋矣。

而纵观红楼全书,毫无疑问黛玉宝钗,是承担“事”之暗线最多的两个角色之一,二人身上隐喻极重,如癸酉本中黛玉之死,明显影射崇祯之死。估计有些知友没看过癸酉本,我便简述一下黛玉之死的这段情节。

情节简述:宝玉与黛玉拜堂成亲时,赵姨娘与贾环攻破大观园,抓走了贾宝玉。此后各路人马觊觎大观园,不断来攻,黛玉此时名分已定,便以宝二奶奶身份组织大观园中众人抗敌,其中得力干将为林红玉,称为小红。后宝钗设反间计,令得黛玉冤杀小红,最终外敌攻破大观园,黛玉为保清白且满怀愧疚之心在一颗歪脖子槐树上自缢而亡。

看了这段情节,只要略知明史,都知这是在影射崇祯先杀袁崇焕,后北京城破在煤山歪脖子槐树上自尽一事,这便是红楼中常见的“借人喻事”、“一喉两歌”的写作手法。

你能说整部书中林黛玉都是影射崇祯吗?

明显不是。

原文中宝黛之间的爱情经历,前文已经讲过,是朱耷与亡妻之间曾经的往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加工,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绝大部分情节是写的是“情”,只有在作者认为需要之时,才会借这个角色来“喻事”,很明显,黛玉之死便是“喻事”。

再有“元春省亲”,也是典型的“借人喻事”的手法,借元春回娘家一事,暗写了皇帝南巡的事件。

所以,读红楼,十二钗身上的“情”和“事”都应分开来看,否则只会看得稀里糊涂且心生怒意。癸酉本很多读者不愿承认是“旧时真本”,关键就在于这些读者把“情”与“事”混作一谈,没领会到作者“借人喻事”的写作本意,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我曾作过一些统计,书中文字以诗、词、曲来表达的,多是喻事,最典型的莫过于十二钗的判词。

而书中大观园宛如人间百态般的生活细节,则多是过往经历艺术加工后的复述,以叙述和写情为主。

黛玉的判词“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给出了林黛玉的结局,同样也是借黛玉之死寓意了崇祯之亡,崇祯的逝去,也代表了大明正朔的正式灭亡。

真正写林黛玉“情”的,是作者专为黛玉而作的《枉凝眉》,读这首词前,我个人建议先去试听一下《87版红楼梦》的主题曲。

87版红楼梦主题曲便是这首《枉凝眉》,作曲者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作曲家,王立平大师。

这首谱曲我认为是最符合红楼梦宝黛爱情内质的一首曲子,纵然《红楼梦》后来已翻拍多次,亦只有这首最打动人心。

《枉凝眉》原文: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这首曲子,若说与崇祯有关系,那就真的是侮辱智商了。

所以,看待林黛玉这个人物角色,一定要一分为二的看,她身上的“情”,是朱耷对亡妻的怀念,是缠绵悱恻的深情和生离死别的痛心,《枉凝眉》就已说明一切;她身上借喻的“事”,则是崇祯之死、大明之亡,判词中“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也进行了高度概括。

既然黛玉有曲,那宝钗有没有呢?

也有。

此曲换做《终身误》,一看这名字,就知此曲含意颇深。

这曲《终身误》,万万不可理解为“一见杨过误终身”的意思,尽管有很多人确实是这么认为的。也罢,那就跟着我,去看看这首曲子究竟说的什么意思吧。

原文: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很多喜爱宝钗的读者们对这曲子很是不忿,好哇,你贾宝玉明明都和宝钗“举案齐眉”了,心中还挂念着那个“林仙姝”,你这是精神出轨,是精神渣男。

关于黛玉和宝钗,之前文中已有论述,钗黛合一,从“情”的一面看,此曲依旧是讲同一人,是作者对婚后生活的一点牢骚而已,不外乎是说现在这位堂上妇,美中不足啊,还是怀念当初未成婚时的时光,现在这位身边人,那时才是我的梦中女神云云。

其实作者早就借贾宝玉之口讲出了他对婚前婚后女子的看法,原文第五十九回贾宝玉说:

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话说这样的牢骚,只要是个男人,大概婚后都有这么点想法,这首曲子,其实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明代表述,“美中不足,到底意难平”已然道尽了男人的心理。

但是,如果从“事”的一面来理解,此曲则大有文章,而我个人认为,这首《终身误》中讲“事”的成分,远远大于讲“情”。

既然说到作者借宝钗而喻事的一面,首先要理解她的判词“可怜停机德,金簪雪里埋”。

停机德,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注意,列字通烈字,是“烈女传”,这书讲的都是烈女的事。

“乐羊子妻”这篇讲的什么意思呢,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

乐羊子,战国时期乐毅的先祖,他有一天捡了一块金子,喜滋滋回家给老婆说,被他老婆训了一顿,说“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嗯,这位夫人很厉害,乐羊大惭,把这坨金子又扔回去了。

第二个故事,乐羊子对于自己曾经捡了金子这事很愧疚,觉得有必要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就外出求学。学了一年,回家了,她老婆问他怎么回来了,乐羊子说“想家了,想你了,回来看你。”其实我觉得吧,这话答的很好,真情流露,夫妻情深嘛。

然后乐羊妻(这么牛逼的女士居然没名字)做了一件事,史书里用了一个词描写她的动作,“引刀趋机”,意思是乐羊老婆立刻拿了一把刀,跑到织机旁挥舞着,啪啦啪啦说了一堆教育训人的话,“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其实我倒觉得羊子不是“感”其言,而是“怕”其言,这刀子都拿出来了,能不怕吗,他老婆也是求锤得锤,乐羊子七年没回去......

第三个故事,某一天,有盗贼把和乐羊妻住一起的乐羊妹妹劫持了,“妻闻,操刀而出”,拿着刀子就跑出来,盗贼看乐羊妻长的漂亮,色心大起,说:“你把刀子放下,从了我,我就放了你小姑子。”

史载:“妻仰天长叹,举刀刎颈而死”。

果然是烈女传中的遮奢人物。

给大家个结尾,太守后来抓到盗贼,杀了,厚葬乐羊妻,号曰“贞义”。

微博有云:“吃瓜要吃全的,故事要看完整”,我之所以把这三个故事讲完,就是告诉大家,判词中不能只看“停机德”一个,判词实际上是把宝钗与乐羊子妻对比,而不是仅仅只说宝钗劝宝玉读书一件事,毫无疑问,乐羊子妻是个烈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典型。

但宝钗是烈女吗?

从癸酉本宝钗后续情节看,她先是嫁给宝玉为妻,后来宝玉出走,她便色诱贾雨村做了妾,这怎么看都不是烈女的范,这也是喜欢宝钗的读者们所不能接受癸酉本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在前文就说了,自宝钗与宝玉圆房的那一刻起,宝钗写“情”的那部分就结束了,之后的宝钗嫁贾雨村等情节是在“喻事”,喻的什么事?

喻的是明末清初汉奸投清之事。

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也是在双线描写。一方面写“情”之时,她和黛玉一起共同构成了朱耷前妻的完整形象,另一方面写“事”时,她却成了满清的象征。

关于薛宝钗借喻满清这事,网上有很多解读,大家可以找来看看,比如薛家住在大观园东北角、薛家名字中都有贬义的“虫”字偏旁、宝钗名字中带金等等,我就不赘述了。

但是,必须要明确指出一点,宝钗身上的“情”与“事”,同黛玉一样,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借喻满清毕竟是少部分,不能将宝钗直接等同于满清,就像不能讲林黛玉等同于崇祯一样,否则就曲解了作者本意。

回过头来看《终身误》这首曲子,是有玄机的。

吴梅村,名吴伟业,崇祯四年进士,殿试时崇祯钦点榜眼,是为真正的天子门生,由此可见,他对崇祯的感情恐怕较之他人更厚些。其实也正常,天子亲点的三鼎甲,历来就是天子亲信,周星驰《鹿鼎记》中的“心腹大人”是也。

明亡之后,满清征召前明大臣做官,吴梅村也在名单之上,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以家人为胁,吴梅村被迫出仕清廷,后任国子监祭酒,干了3年,他就借口母丧辞官跑了,此后终身不仕清廷,并以这段清朝做官的经历引为平生之耻,绝口不提。

结合《终身误》此曲内容,完全就是吴梅村的心声写照。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满清),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崇祯)”

都说出仕清廷好,但我只怀念前朝,虽然做着清朝的官,但我始终不曾忘记思宗皇帝对我的恩遇。

吴梅村,本文论述中他也是红楼主要作者之一,其他作者们,也是怀明之人,这首《终身误》,正是说出了创作者们共同的心声。

这不是“一见杨过误终身”,而是“一入清廷误终身”,这,才是正确的解答。

以上借解读宝钗黛玉,其实是告诉大家,我在解读红楼时的一个核心观点。

“情与事连,情事双线”!

有了这个标准,你再看前八十回和后二十八回癸酉本,更易读通和理解。

最后讲讲我对癸酉本的看法,本文中我采用了一些癸酉本的资料,但并不是说我完全彻底认可癸酉本,有两个原因:

一是癸酉本并非最终成稿。最终成稿是前八十回,所以癸酉本虽架构完整,但情节细节之处怕是还有商榷之处,只是当年作者第三稿未完,止步八十回,所以我们不知罢了。

二是目前现世之癸酉本文字粗俗。这怕是藏家故意所为,不愿真本完全示人,毕竟牵涉利益太大,或者确实书有残缺,藏家文字水平有限,补充的语句实在不敢恭维。

因此,我并不建议初读红楼者去细读癸酉本,没有意义,如果不对红楼一书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读癸酉本是不太读的下去的。

初读红楼的爱好者们,可以多看看各种关于癸酉本的解读,这方面资料很多,当然随狂风去的文章也不要错过。

癸酉本对红楼有一定了解的爱好者们是蜜糖,让人得窥红楼全貌,我当初细细品味,蜜糖之味甚是甜美,只是有些地方过于粗鄙的文字,让这蜜糖般的甜美之中始终包含着些许若有若无的屎味,着实让人无可奈何。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是对待癸酉本的正确态度。如果非要问我对癸酉本的认可度有多少,八成,这就是我的个人态度。

至于宝钗判词“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的解读,细细读完前文便可知,第一句是讽刺先事明后事清之人,讽刺他们并非烈女般为明尽忠,第二句就纯粹是讲书中人物宝钗的结局了,没有什么更多的解读,也不宜过度解读。

再次提醒一下,读红楼“情”与“事”要分开去理解,书中描写的人物还是那个人物,从未变过,只是有时作者需要给这些人物安排一些情节,去借喻并表现某件事罢了。

“情与事连,情事双线”,看书时万万莫要忘了这个原则。

又到本次更新结尾时刻,有感于梅村先生等人遭遇,明代版“身在曹营心在汉”,再附太宗皇帝诗一首,以敬先贤。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金陵十二钗中,妙玉是一位极其神秘的人物。她究竟是谁?她来自的“玄墓蟠香寺”是什么地方?她在大观园的居所“栊翠庵”究竟是做什么的呢?她与贾母之间是否真的是旧识?她的结局为何如此悲惨?

请看下节:乱世佳人,妙玉人物原型解析上篇!

(特别提醒:本专栏中不少内容为开创性学术观点,转载、引用本专栏中内容或观点,务必由创作者本人直接同意,并注明转载引用内容出处,版权保护,人人有责)

发布于 2020-09-10 17: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202
 楼主| 发表于 2022-6-6 17: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隔世追查,一次偶然的发现(新解红楼之二)



随狂风去

随狂风去​




131 人赞同了该文章




上文讲到,要在明末清初这段时期内,要比着葫芦画瓢,去寻找一个符合条件的僧人或道士,因为此人极有可能与《红楼梦》有重要关联。

只是明亡时候,烽烟四起、战乱频生,要隔着三百多年找这么一个人,谈何容易。作者君找了一段时间,便放弃了,委实线索太少,没甚头绪。

直到有一天,作者君在偶然情况下,看到一幅画,一首诗,一道灵光,如雷霆巨电般从我脑海中划过。

在正式讲解这一画一诗前,接下来的内容诸君暂且可看做是猜测,后文会逐步考证。

我所看到的这幅画,它的作者简历如下:

朱耷(1626–1705年),明皇族宗室,宁献王朱权九世孙,袭爵辅国中尉。1644大明灭亡,他正好十八岁,国破之下,他只好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做了出家人,一生颠沛流离。

此公还有另一个无人不晓的大号:八大山人,雪个和尚。

少年时王府锦衣玉食、倚红偎翠,十八岁经历改朝换代国破家亡,之后隐姓埋名颠沛流离。这位与贾宝玉之经历何其相像?

这还不够,八大山人还有个弟弟,这位弟弟也非常重要。

朱道明,又名牛石慧(1628——1707?),明清鼎革时和哥哥朱耷一起跑了,一样的隐姓埋名,也善画,画作署名牛石慧,这三字草书写成“生不拜君”(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此公也出家了,但不是和尚,而是当的道士,道号望云子。

眼熟么?诸位继续回忆,红楼书中那贯穿全文且拥有完整上帝视角神秘的一僧一道,一个癞和尚、一个跛道人,还有那首《好了歌》。

这两兄弟,一僧一道、亦僧亦道,书中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此“情僧”是谁,莫不是就是他的兄长八大山人雪个和尚?

空空道人是读了《石头记》后将书改为《情僧录》,这部书写的就是两兄弟少年时王府往事,贾宝玉原型主要有兄弟俩的经历,也参杂了宁藩三国八支中某些人物的经历揉合而成书。

有这等王孙公子经历作原型,贾宝玉的人物形象也能不丰满细腻吗。

红楼中祭祖时出现的宗祠,是皇家规制,贾府的形制,也是皇宫或王府的规格,这早就表明,贾宝玉原型就是宗室子弟。

有些拥护“曹学”的,强行解释为作者“笔误”或“写多了搞混了”,书中对贾府规制有大段大段的细节描写,难道是笔误?如果按“江宁曹家”解释,难不成正宗正白旗包衣江宁曹家还有谋朝篡位的野心?

今时今日,某个人穿上买的警服,都得判个“冒充警察罪”,何况以礼治国的明清,专管规制的礼部以及各地知府县令们又没眼瞎,“谋逆”“僭越”绝非说笑。

兄弟俩为前明宗室遗孤,一定会想方设法在书中暗示自身身份,这才是为何红楼中如此之多“皇室规制”描写的真正原因。

“八大山人”和“牛石慧”,八和牛字合起来,不就是一个“朱”字么。

红楼梦一僧一道的形象,红楼梦二十五回曾描写过。

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有宝光;

破纳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一头疮。

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

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注意最后一句,是说二人来自何方,猛一看说的是来自神仙处所蓬莱仙境,图样图森破,作者隐喻写法早已炉火纯青。

弱水,泛指浩浩汤汤的大江,“弱水西”,这说的就是江西!哥俩暗喻示意,我们在江西。

那么这兄弟俩跑出来后去了哪里呢?是江西吗?我这里不得不赞一下八大山人画作的收藏家们,他们早就把八大山人和他弟弟研究了个底掉。

这两人跑出来后,就隐居在江西南昌青云圃,对的,就是现在南昌的青云谱区,他们住所就是现在的八大山人纪念馆。

以上为其一,其二,葛仙山,佛道双圣地,宋代熊克有诗云:蓬莱何曾弱水隔,兜率有天才咫尺。而葛仙山正是在江西上饶,这诗大家可以找来看看,水准很高。

再看红楼原文: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从这两句诗用的“蓬莱弱水”的典故,也暗指江西。

书中这俩知晓一切的一僧一道,大约是朱耷兄弟二人的自喻,别忘了,他们隐姓埋名后,哥哥做的是和尚,弟弟当的是道士!

现在回过头来详解本文开头所提到的一画一诗,真正的证据将展现在各位眼前。

朱耷有一副代表作,《古梅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八大画技臻于化境,用笔如神,同时是研究八大山人的重要素材之一,是八大山人画作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一副作品。


树的主干是空心的,周边光秃秃的几根枝桠,枝桠上寥寥点着几朵梅花。

这画寓意很深,主干凋零,枝桠光秃,这是对明王朝朱明皇族的深切怀念,形象生动,周边几朵梅花,寓意原本枝繁叶茂的朱明宗室,也就剩下自己这几个残缺之人了。

以画作论,此画水平极高,但我更关心的是他画上题的一首诗!

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

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虏尘。

虽然早知八大山人写的诗大多古怪晦涩,但刚一看到这诗时,我还是一脸懵逼,大哥你究竟写的啥?除了最后一句我知道你想反清复明,其他几句你是几个意思?

苦思之下,某一天,我恍然大悟,这画,他是送给一个人的,这诗,是他写给一个人的。

此人是谁?

诗的第一句便说了:吴梅村!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汉族,江苏太仓人。

注意吴梅村的“别署”,大云道人!

据癸酉本持有者何莉莉所言,吴梅村老先生正是此书作者。

各种查典故出处后,我总算弄明白朱耷这诗想说什么。

第一句“分付梅花吴道人”,分付,通吩咐。我给你说啊吴梅村。

第二句“幽幽翟翟莫相亲”,幽幽,幽暗,此处是指北方幽燕之地,翟翟,念di,通“狄”,“幽幽翟翟”即“幽狄”,贬义,指满清。北方的满清,你可不要太亲近了。

第三句“南山之南北山北”,这又是一个典故,出自《后汉书》,宋代王炎曾有过相同的诗句,意思是好好当隐士,不要出仕。

第四句很明显朱耷告诉吴梅村,我们迟早要打回去的。

这诗,是在告诉吴梅村,不要去当清廷的官,好好做你的隐士,耐心等待革命的召唤。

八大山人与吴梅村,素有交情,吴梅村六十寿辰时,八大还送了一副亲笔画作《山水》以为贺礼。只是他们这段友谊,极其神秘,几乎不见于史料。

接下来说说他住的的地方,“青云圃”,这地方相当有名,有名到此地原为“天宁观”,然后顺治十八年(1661)年改名为“青云圃”都记载下来了。

话说这名字,诸位是否似曾相识?

是耳熟,青圃,“芹圃”也。

再有,朱耷除了号“八大山人”,也号“雪个”,其中取一“雪”字,青云圃取一“青”字通芹,合起来不就是“雪芹”么。

古代文人,别名常有从自家居处名称所来的惯例。

看到这里诸位大概是有些混乱了,没关系,我来推断梳理一下。

红楼最终成书应该一共历经三稿。

朱耷哥俩身为朱明宗室,少年时钟鸣鼎食,谁知大明就这么亡了,哥俩赶紧跑路,一个当了和尚,一个当了道士,隐姓埋名保命之余心中也充满了对大明的眷念。国仇家恨之下,两兄弟准备以自身和亲戚们的经历写部书,主题反清悼明,亦有借闺阁之言为掩护,为前朝修史之意。

俩人画画不错,也能舞文弄墨,但文字水平比之两榜进士们还差了不少,于是写了个初稿。这第一稿大约是个框架,内容应是兄弟两人的亲身经历为主。这一稿大约就是《风月宝鉴》。

此稿交给了吴梅村(榜眼学历),梅村心中依然怀明,进行增删修改。吴梅村当时组织了个慎交社,这慎交社可是大有来头,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都是此社中人,我这里列举的几个名字,在现代研究中,都是有人曾提出是红楼作者(重点是提出者都能或多或少找到些证据)。

吴梅村接下这活,感觉工作量巨大,就召集了几个稳妥可靠之人,共同完成了这部巨作的二稿,这部二稿就是《吴氏石头记》,我们今天看到的癸酉本。

二稿主要是对中心思想、架构情节等基础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以及初步精炼了文字和诗词,至少达到了明代普通话本的水平。

所以才有癸酉本108回结尾处批语:“本书至此告一段落,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吾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

受谁之托?受朱耷兄弟之托!并且注明,“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之言语。

癸酉本虽然架构清晰,前后呼应,但还不够完善洗炼,文字也颇为粗俗,吴梅村等人继续一边增删修改,写好一部分,便送给朱耷哥俩点评批注,哥俩也给予更多的亲身经历以及细节反馈,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双方共同不断完善此书。于是便出现了脂批,由于改好一批再批注一批,所以脂批才会出现壬午年、丁亥年等等年份集中批注的现象。

这修改的第三稿,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通行本前八十回。第三稿时,为力求精益求,改稿人精洗炼情节和文字诗词。同时不少人也将自身经历给融入进去,否则很难想象,一个贾府,居然发生如此多的事件,全书五百多个人物也刻画的栩栩如生。多人努力之下,红楼遂成一代奇书。

随着年华老去,当初参与此工程的人逐步凋零,才有畸笏叟于批注中大叹:“...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

我不知诸位读书有没有感觉,尤其是通行本前八十回,确有多人著述的痕迹在内,比如写书中人物亡去,有形写的,也有细细实写的,明显风格迥异。

至于曹雪芹之署名,雪芹二字前面已有解释,再说说为何姓“曹”?

杜甫有诗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曹者,尔等、吾辈之意,这名字,其实告诉了大家,这是雪个和尚牵头,我们(几位挚友)共同创作的。

随着几位著书之人相继故去,此书第三稿止步八十回,癸酉本后面二十八回再也无人可批阅增删,已写好的前八十回,此时也终于流传于世!

另外说个小细节,个人认为,纳兰性德也是有一定程度参与的。

至于吴梅村为何要接这大工程,恐怕一是确为悼明,二是愤清,三是兄弟二人身份,明朝宗室遗孤,如果天下真的反了清,复了明,这二人怕不是有机会做皇帝的。

以上,关于八大山人和牛石慧,诸位可多去查点资料了解一下,这两位,是相当之有骨气。八大山人之印章,是“三月十九”的变体字,这一天,正是崇祯皇帝煤山上吊死的那一日。

我谓之:气节!


画成以后,八大前后三次题诗,每次题诗时间都不同,可见这幅画的意义对朱耷本人,也是极其重要的,否则不会题诗三次之多。

第一次题诗是“分付梅花吴道人”这首,前面已有解析;

而第二次题诗全文为:

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

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

后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时间落款:壬小春又题。

嗯,这诗的水平如何暂且不提,不想黑八大,我们还是就诗论诗吧。

这首题诗,牺牲了不少研究八大学者的脑细胞,诗句没头没脑的写在那,根本不知道他在说啥。

但又不能视而不见,这诗一定有所指,不然八大山人不可能“壬小春又题”,这事一定对朱耷非常重要,他才又在此画上加了这么一首。

我直接告诉你结果吧,历代以来,探究八大的专家和粉丝们,还真没弄明白他在说什么,大家都很懵逼。

第三四句学者们是搞明白了的,因为三四句讲的是两个典故。一个是郑思肖的典故,此公是南宋人,南宋灭亡后,坐着躺着都面朝崖山方向,他擅长画墨兰,但他的画从来不画根部与泥土,画的是无根之兰,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土地都被蛮夷夺去了,何曾有土”,硬汉啊,我只能写一个大大的服!

另一个“采薇”的典故出自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也是不忘故国的著名人物,这个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注意,伯夷叔齐也是两兄弟,两人也同是商末的宗室子弟。

很明显三四句是朱耷身为明朝逃亡宗室,以这两个典故来自勉,这是研究八大的专家们所公认的。

问题出在第一二句“得本还时末已非,曾无地瘦与天肥”,既无典故可依,作者也没给出提示。

八大专家们研究来研究去,只知道朱耷在说一件事,一件与他密切相关的事,一件对他意义重大的事。但究竟是什么事,那就是卖虾的不拿秤——抓瞎了。

话说,如果不是因为探索红楼梦作者顺藤摸瓜到八大山人,我看到此诗估计也是会傻眼的。

但是!如果根据本文前述内容中推测判断的红楼创作过程,解读此诗却轻而易举。

诗句含义,按字面意思理解就行!

“得本还时末也非”,什么叫“得本还时”?自然是多年前交给他人增删修改的初本,现在完成交付返回了,画家兼诗人感觉很开心,特别题诗一首以为纪念。

“末也非”三字,意思为世事变幻、沧海桑田,现在却不是当年的那个末世了。

“曾无地瘦与天肥”,这句有点难度,“与”是“给予”意思。“地瘦”指大明百姓,“天肥”指大明皇族。

连起来理解,意思是:前朝从没有盘剥百姓夺百姓财富来维持皇族阶层的奢靡生活。

从历史观来看,朱耷这话有点不太地道,明宗室子弟至明末已有十余万人,明末财政破产与宗室问题有重大关联。

红楼书中,贾府用度之奢华、支出之庞大、乌进孝庄子上“进贡清单”之触目惊心,这无一不是盘剥百姓而来。

所以,这第二句是朱耷在为皇室宗族辩解。

而红楼书中,事实上有大量描写,在客观上体现了贾府盘剥百姓过重,这些搜刮来的财富,也确实让贾府一帮公子小姐甚至家奴们维持着奢靡的生活。

红楼此书,要读三遍!

一读看到的是两情相悦、恨天情海,是宝黛生离死别之下的痛彻心扉,是对癸酉本中宝钗色诱贾雨村的不甘与愤怒,对宝钗代入感很强的,估计会感觉到被深深冒犯,笑;

二读看到的是国仇家恨,看到的是明末清初的“白骨如山”,是改朝换代下的国破家亡,是对华夏衣冠、汉家江山的难以忘怀,是宝玉原型后来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时,立意更高一层。

三读之前,先读《甲申三百年祭》,再读红楼,你看到的是三百年治乱循环,看到的是深深隐藏于文字与诗赋之下的血泪控诉与批判,创作者们可能本意并非如此,但在他们如实描写明末贾府与底层百姓的世间百态时,客观上就向我们展现了这一切。

三读就有三悟,如果每次只读不悟,那依然是“读上红楼千百遍,泪泣红楼如初恋”,被深锁在男女情爱的桎梏中而已。

说了点题外话,主要讲讲自己读红楼的些许感受,有感而发。

言归正传,朱耷《古梅图》上题的第二首诗,意思便是如此,第一句表达了收到反馈回来的红楼增删本子的欣喜之情,又感叹了一下沧海桑田,第二句辩解了一番,表示国破非我罪,我等宗室并未压迫剥削百姓,第三四句继续表决心,并以古之贤人自勉。

再说一下这第二首诗后的落款,出现了五个字“壬小春又题”。

是否眼熟?脂批中“壬午”二字频率很高。壬午和壬小春是否同一年?恐怕有这个可能。可惜题字上只有壬小春三字,无法确证就是壬午年,叹叹!

最后,谈一谈八大山人弟弟“牛石慧”这个名字,其实我要说的就一句话:

“石慧”者,通灵宝玉也!


八大山人与牛石慧兄弟二人,与红楼梦中的荣宁二府有何关联?荣宁二府的真正原型是什么?为何荣国府是次子贾政掌权,堂堂荣国府竟是不顾礼法“废长立幼”?

请看下节,荣禧堂之谜及荣宁二府原型探索!

(特别提醒:本专栏中不少内容为开创性学术观点,转载、引用本专栏中内容或观点,务必由创作者本人直接同意,并注明转载引用内容出处,版权保护,人人有责)

编辑于 2020-10-10 14: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202
 楼主| 发表于 2022-6-6 17: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荣禧堂之谜及荣宁二府原型探索!(新解红楼之三)



随狂风去

随狂风去​




66 人赞同了该文章




本专栏前面所写,是作者君探索红楼过程中的一部分,但却是核心观点,诸君继续读吾之新解红楼专栏,切记切记。

红楼之中,有个红学家和读者们百年未解的超级问题,即著名的“荣禧堂之谜”。我们就从解开这个谜团开始谈吧。

各位读红楼,有个事一定会感到奇怪,荣国府贾赦明明是长子,却只袭了个爵,住的是“荣府别院”,说是“别院”,其实就是偏房。

而次子贾政,却住在贾府正院,用的是荣国府正堂“荣禧堂”。明清大族都有堂号,“荣禧堂”正是荣国府堂号,但凡大族中使用堂号的人,原则上就是该族族权和家产的继承人。而贾母,居然也是跟着二儿子的。

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贾府为何要“废长立幼”?作者这么写,有什么用意?堂堂国公府这么搞,难道就不怕被对手们参上一本,定个“不知礼数、枉顾人伦”的罪名?

以上,就是赫赫有名的“荣禧堂之谜”。大多数红楼读者,怕是少时念书时就有了这个疑惑。

这个问题,百年来红学家们争论不休,周汝昌老先生解释说贾政是抱养的,所以贾府格局如此奇怪。我尊重老先生,就笑笑吧,此说法诸君自己判断。

除此之外,还有“贾赦品性败坏说”、“贾政有官在身说”、“贾政父凭女贵说(元春封妃)”等等。

这几个假设,坦白说吧,都是扯淡。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稳定的基石是什么?是举国上下严厉的宗法制度。“皇权不下乡”这话大家都听说过,封建王朝对基层的控制就是通过宗法制度来实现的,否则就是天下大乱。

国家国家,大至一国、中至一族、小至一家,都得遵循宗法制度,包括皇帝在内,概无例外。

宗法制度的核心中的核心,即“嫡长子继承制”,这套制度,在古代就是隐形宪法。万历想废长立幼,立郑贵妃儿子福王为太子,争了几十年的国本,一样败下阵来,在宗法前,帝王也没戏。

那有没有违背嫡长子继承制成功逆袭的呢,有,朱棣。

他的办法很简单,也很粗暴,起兵击败明王朝百万大军打进南京就行。

这活一般人做不到,不具备普适性。

宗法,就是明代的政治正确,无论你后台是啥,有没有官身,嫡长子继承制不能动,宗人府礼部和锦衣卫又不是摆设,岂能允许你一个荣国公府瞎搞。

所以前面那些假说都是无稽之谈。

关于贾赦贾政这点事,还有一个说法,还是介绍下。

“满族旧俗说”,就是拿贾府情况去套曹寅一家人,贾府即曹府。因为曹府是汉军正白旗,而满清还在关外时,曾有过游牧民族“幼子守业”的习俗,由最小的儿子继承家业。

但这说法有两个麻烦。

第一个就是贾府老爷和少爷们,与江宁织造府的男人们始终对不上号,如果能一一对应,那“北京曹雪芹”的爹是谁这个千古之谜早就解开了,我今天也不用在这打这么多字了。

第二个麻烦是,红楼原文中有一段著名对话,是贾宝玉和芳官的,双方亲切友好地探讨了“耶律雄奴”这个专有名词,我就不贴原文了,大家都知道。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贾宝玉对“犬戎”是极端蔑视的,算是个皇汉份子,这满洲正宗正白旗居然出了个皇汉,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

古人对家族看的极重,绝不会拿与祖宗相关之事来调侃,如果贾府属八旗,贾宝玉不可能说出这样一番关于“耶律雄奴”的对话。

“满州习俗说”就介绍到这里,所以拿这个说法来解释“荣禧堂之谜”,可信度嘛,哈哈,自行判断。

额外说一句,满清入主北京后,马上就扔掉了“幼子守业”这种落后的继承制,不信可以去查查《清史稿》,入关后八大铁帽子王哪个还在玩这套几百年前蒙古人玩意的。都文明人了,不搞这套。

那有人会问了,按你以上这些描述,除了脂砚再世、雪芹重生,岂不是“荣禧堂之谜”就无解了?

有解,有解。

我只是先告诉你哪些是错的,免得某些人之后在评论区怼我,我懒得再大篇大篇打字去回复。

请集中注意力,关键的内容来了!

让我们先回头看看被忽略很久的朱耷兄弟吧。

这两位,前文论述中讲过,都是宗室子弟,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初代宁王朱权九世孙。

这初代宁王是哪位呢?在明史上,其实他很有名。

朱权,十三岁封宁王,十五岁带兵,手下带甲八万,战车六千!驻地大宁,即现在内蒙古赤峰市附近,左边宣府,右边辽东。

这地儿的位置,大家一看地图就知道,大明与北元对峙的前线。

话说这朱元璋儿子们真的能打,朱权这么小年纪就去前线拿刀和蒙古人对砍,是个真正的猛人,手下还养了明初最强骑兵“朵颜三卫”。

不过以上内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四哥朱棣的邻居,更重要的是,朱老四起兵造反“奉天靖难”时,他也被朱棣忽悠加胁迫一块反了。

朱棣对他弟弟朱权说:事成,当中分天下!

很明显,这是一句假话,估计朱权年轻比较好忽悠,大约也就信了朱老四这个腹黑的哥哥,把精锐兵马交给了他。

信你的大头鬼。

朱棣当了皇帝后,当然也没忘了他的这个弟弟,呃,主要是没忘记他弟弟手下的兵马,毕竟朱棣打仗时用的很顺手,印象很深刻,深知这些兵马的战斗力。

于是,他把朱权发配,不,安排到了江西南昌当藩王,位置是大明两京十三省的正中间。

朱权呢,王号没变,还是叫宁王,这就有点埋汰人了,当然,给的退休福利待遇还是很足的,以后宁王一系,一直是诸王中最有钱的之一。

成祖这事干的确实很不地道,他还给人家说事成后天下一人一半,哈哈。

这也埋下了后来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造反一事的伏笔。

所以,朱耷哥俩的祖上是造过反的,还是两次,第一次没啥事,没了兵但有钱啊,但第二次宁王系再造反时,就真的把自己作死了,史称“宁王之乱”。

关于宁王朱宸濠之乱,以前在解析朱厚照之死时曾说过一嘴,这里无关,不多谈,主要是他踢到铁板王守仁,聚众十万,但个把月就被5岁都还不会说话的王守仁带一群民兵给灭了。

这一灭,对朱耷哥俩的命运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他们那时还没出生。

史载:诸支俱亡,余建安、乐安、弋阳三国。

宁藩嫡支不是战死就是处死,剩了点轻罪的残余没死,而远支的建安、乐安、弋阳三国因为没有参加叛乱,则留了下来。

重点是,嘉靖二年,朝廷下旨封当代弋阳王朱拱?(打个问号示意这个字,这字我不认识,打出来你估计也不认识,主要是输入法根本没这字,老朱家神奇的字太多)为“宁府宗理”,代管宁藩一切事务,包括土地财物等庞大藩产,这位名字很神奇的弋阳王,即朱耷曾祖。

需要说明的是,朱耷曾祖虽然掌了家,但嘉靖并没有给“宁王”爵位,所以,宁王爵位还是已被处死的朱宸濠的。

这下弋阳王一支突然乌鸡变凤凰,原本远宗小支,摇身一变,成了事实上的“准宁王”,评论区讲朱耷兄弟家境一般的,请细读以上段落。

这个“准宁王”,干了不只一年,而是一做就是二十九年,我有理由相信,神奇名字弋阳王在代理宗藩这几十年内,只要稍稍会来点事,就完全可以使朱耷这些后代实现完全的财富自由,不需靠爵位工资吃饭。

背景至此铺垫完毕,所以说探索红楼是个累人的活,光是背景资料都一大堆。

因此,宁藩这一系是整个明朝宗室最奇特的,特别是朱宸濠叛乱后,嫡支消亡殆尽,远支却闪亮登场主持大局。

换句话说,原来的嫡支基本都没了,剩下一点点嫡支残余也是苟且偷生,而庶出的却最终掌了权!

看一看这荣国府,不就是长子贾赦袭爵不管事住偏房,次子贾政反而住正院袭堂号掌家掌权吗。

“荣禧堂之谜”,至此应该算是解开了,荣国府之事,讲的的就是宁王一系之事,二者如出一辙。

朱耷兄弟,定会尽力追求红楼书中所言与自家宗族情况一致,绝不会胡言乱语一番,这是古人尊祖的天然属性,谓之“孝”也。

从以上所述内容,荣宁二府,对应的当是大明帝室谱系。

荣宁二府,荣国府代指宁王一系,宁国府应是指代朱棣燕王一系。朱棣朱权是亲兄弟,开创荣宁二府的贾源贾演也是亲兄弟,均为武将出身,提着脑袋干活的。

宁国府创始人贾源为兄,朱棣也是兄,宁国府称为“东府”,明时以东为尊,明显宁国府地位高于荣国府,朱棣住的紫禁城地位当然高于朱权住的宁王府。

而且宁国府书中还住了一位皇帝,贾敬先生,嘉靖是也。这几乎不是暗示,是明示了,嘉靖,正是属于朱棣一系的明帝谱系。不仅如此,整个贾府的族长,也是属于宁国府的,贾敬就是族长。

自朱棣朱权哥俩开始,明朝皇室和宁王一系,就是相爱相杀。宁王朱权后人,可一直记得朱棣讲的“中分天下”,事实上,明代诸王,在朱宸濠叛乱前,宁王系就一直是最有实力的藩王,也确是诸王领袖。

最后,还有一个小问题,为何朱耷不直接将书中“荣国府”直接称为宁国府呢,他是宁王后裔,直接用“宁”字岂不更妙。

嗯,怕暴露被追杀,所以他颠倒了“荣”“宁”二字顺序,此为幻笔。

荣禧堂和荣宁二府,到此解析完毕。

从朱耷牛石慧兄弟二人入手剖析,实可顺利解释很多红楼中的疑难谜题,至少我个人当初探索时,乐在其中。


秦可卿是否真有其人?脂批中畸笏叟为何要命曹雪芹删去“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秦可卿这位堪称红楼梦中最神秘之人的原型人物究竟是谁?

请看下节,不能写的天香楼与秦可卿原型真实历史人物追溯!

发布于 2020-09-08 16: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202
 楼主| 发表于 2022-6-6 17: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写的天香楼与秦可卿原型真实历史人物追溯!(新解红楼之四)



随狂风去

随狂风去​




85 人赞同了该文章




这一篇,当初提笔时,作者君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写。因为要说的这个命题,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和解析秦可卿的人物原型,是的,秦可卿的人物原型已经找到了,也知道了为何秦可卿的葬礼为何如此隆重,她,在真实历史中是真正存在的。

但秦可卿的问题,是整个红楼梦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关注度极高,甚至衍生出红学中一个新的分支——秦学。我深知写出来有关秦可卿的这些观点,也许会引起一些争议,此事颇要斟酌一番。

考虑了一晚,还是决定:

“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

谈秦可卿,就一定要说一个人,刘心武先生。

很多人对秦可卿是“康熙废太子胤礽之女说”不屑一顾,实际上刘心武的研究在我看来是很有价值的,我个人对刘先生是颇为钦佩的。

他的考证,其实把对秦可卿的研究推进了很大一步,他的很多观点是正确而有意义的,只是他最后在清康乾时期实在找不到原型人物,就只好强行将秦可卿安排成了胤礽一个莫须有的女儿,令人失笑之余也不免遗憾。

我一直在说探索红楼,断代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刘心武的例子说明,断错了年代,非要在“江宁曹雪芹”那个时期去找原型,最终结果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我之坦言找到了秦可卿的原型,并非是我多么牛逼,也不是我的水平高到超越了各个红学大师,只是在顺着朱耷兄弟这个方向去探索时,秦可卿原型他就摆在那里,你没法对他视而不见,太显眼了,而且一望就知是红楼梦中的可卿姐。

呵呵,这让我说什么好呢,无语对苍天。

围绕秦可卿,谜题太多了。

第一个问题就是,秦可卿与贾珍偷情的情节,不是什么好事,甚至可说是天大丑闻,为何作者要写这么一个角色?

答案只有一个:秦可卿之事是真人真事,是真实发生过的。创作团队没必要去编造这样一段禁忌逆伦堪称丑闻的事件,太影响形象了。

事实上,畸笏叟就很不乐意把这事说出来,在十三回末,朱批: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是以此回只十页,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

从红学近来一些研究可知,畸笏叟命芹溪删去时,大约双方还由此产生了些不同意见,但最终还是删去了。

畸笏叟言“姑赦之”,本质上还是家族颜面及“为尊者讳”罢了。

只是这一删,令后世读书之人更加心如猫挠,这删去的“四五页”究竟说的啥?不知多少人刨根究底皓首穷经研究秦可卿。

另外,大家注意批注中的一句话,“作者用史笔也”,意思此事并非脂砚畸笏亲历,而是其家族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一段往事,切记切记。

同样用“史笔”的,还有“元妃省亲”一段,从脂批中可知,“元妃省亲”是描绘皇上南巡之事。而此处亦用史笔,证明秦可卿之事对家族影响之大几可类比皇帝南巡,大到即使是惊天丑闻,也不得不遮遮掩掩地说出来。

何事这么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说还休?

令我哭笑不得的是,追查弋阳王历代背景时,这件遮遮掩掩的事它就这么直接蹦出来了,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看完整个事后,我目瞪口呆,难道秦可卿这千古之谜就这么解开了?

这事当时算是惊天大案,动用锦衣卫北镇抚司调查办案的,只是此事属大明皇族特大丑闻,后来朝廷不断消弭影响,所以直到今天很多人也不清楚,但史书上,却明明白白记着的。我用适当的篇幅,把这事介绍一下。

这件事发生在朱祁镇“夺门之变”前后,说到朱祁镇这人,我必须先“呸”一声,此人是皇帝中的垃圾,垃圾中的战斗机,就电视剧《大明风华》那位。人送外号“叫门天子”“带路皇帝”,土木堡之变、冤杀于谦都是他干的好事。

吐槽完毕,言归正传。

景泰七年,这时朱祁镇还在南宫软禁着喝风,皇帝是他弟弟代宗朱祁钰。

有一天,突然宁藩远支弋阳王朱奠壏密报,宁王朱奠培意图谋反,这个打小报告的弋阳王,就是朱耷兄弟的正宗祖先,隔几辈我忘了。

景泰帝朱祁钰大怒,遂命调查,此案前后牵连六七百人,最终查无实据,不了了之。这是前奏。

接着朱祁钰病重,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新登位,改年号天顺。

天顺五年五月,锦衣卫指挥使逯杲上奏英宗朱祁镇,锦衣卫侦知弋阳王朱奠壏“与母通奸”,朝野震惊,被告就是前面那个告状的弋阳王。

朱祁镇知道后,一样也是大怒,如此人伦大案,闻所未闻,却发生在宗室之中,他怒极在下令调查的谕旨中骂道:“此事乃天地所无有,禽兽中所不为,不幸于宗室中见之,朕虽欲隐忍不发,然祖宗在天之灵绝不能容!”

朱祁镇急令驸马都尉薛恒主持全面调查,要求务必弄个水落石出。

驸马都尉走马上任,调查之后回奏说没这事,其实我觉得也调查不出来什么,问当事人当然是矢口否认,谁承认谁傻。

英宗接到调查回报后,把锦衣卫指挥使逯杲叫来,问他怎么回事,逯杲一口咬定有这事,然后英宗就信了,下旨命弋阳王母子自尽,宁王朱奠培躺枪,罪名管教无方被削了精兵朵颜三卫。

以下是史料,没兴趣看可跳过。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 :天顺五年五月戊辰先是,锦衣卫指挥逯杲奏发江西弋阳王奠壏败伦事,既而有旨令体审,复以无是。事闻,上怒,即遣敕责问杲,杲惧得罪,仍以为实。上不得已,命王母子自尽,曰:无污我宗室。方舁尸出焚时,雷雨大作,平地水深数尺,父老无不惊愕,以为逯杲上罔朝廷,诬陷宗室,故有此异云。

这事有几个很奇特的地方,和皇室与宁王系之间的权力斗争有关,后文再讲。无论怎样,弋阳王朱奠壏被定罪“母子通奸”赐自尽了。

朱耷兄弟所属的弋阳王家族,我个人认为是有明一代,遇事最多的宗族,没有之一。

那么究竟有没有乱伦这件事呢,我倾向于有的,不然英宗不会下令二人自尽,如果没有这回事,完全可以明旨颁发天下,洗去弋阳王冤屈,朱明皇族也不至于因此事而蒙羞,受天下士人和朝鲜这类属国的鄙视和笑话。

这就是当时震动大明的“弋阳王逆伦大案”。

有人会问了,秦可卿与贾珍是翁媳、而弋阳王是母子,不一样啊。

不急,听我慢慢道来,虽然继续写这些乱七八糟的让我略显尴尬,但我知道你们喜欢看,只好继续写了。

无论翁媳、还是母子(有个词把此二事合在一起形容,实在难听,就不写了)。都是上辈与下辈亲属之间的不伦,换位描写,但意属雷同,所指不变,春秋笔法也。否则真按弋阳王史实写,那就什么都暴露了,因为弋阳王这个级别的乱伦事件,在明史上是唯一的,甚至在宋明清几个朝代里,都是独一份,按史实写太容易让人对号入座。

但是,作者并非没有暗示真相,注意下文!

贾宝玉第一次进入秦可卿的房间,有一段描写,秦可卿屋里的摆设。

原文:...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这是一段相当关键的描写,历代红学家都在研究这段话,希冀找出秦可卿的真相。

我只讲重点:第一,这段描写中陈设用品均为皇族用品,表明秦可卿身份不凡,暗示秦可卿为皇室中人。刘心武对此有很清晰的解读。

第二,这些摆设暗示秦可卿实为淫荡之人,摆设中的涉及的女士们都是历史上的著名淫娃。这一点,各路红学家们也是公认的,在癸酉本没问世前,“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大家还不知道具体情节的时候,就根据这些摆设及后文一些描述,判断出秦可卿与贾珍有不伦之事。

第三,重点来了,这些物品中,涉及武则天赵飞燕的只有一样,偏偏涉及杨贵妃是两样。这是作者暗示读者“巨眼”一定要注意这个杨贵妃的提示。

一个提示是《海棠春睡图》,这图的固定内容是李隆基于沉香亭召杨贵妃做运动,知名典故。

另一样是“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我对作者是大写的服,这玩意都能想的出来。木瓜不是重点,重点是详细描绘的“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为何有这么长的一段形容?这是作者在暗示!

暗示什么?

暗示安禄山与杨贵妃的不伦之事。

这个八卦就大大有名了,就算今天,百度上也很多人在搜,哈哈。安禄山认杨玉环为干娘,据野史讲,安禄山与杨玉环有一腿。这野史说法不仅今天依然在流传,在明清两代也是文人骚客们人尽皆知的。

安禄山与干娘杨玉环有私!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前面弋阳王犯的事,同样的“与母通奸”!

一模一样,没有区别。

至于作者为何要选杨玉环来暗示,因为整个中国历史上,大家都知道的“母子通奸”的案例,就这一个,别无分号。

秦可卿确实暗指皇族之人,但不是“废太子公主”,而是朱耷祖上这位被赐死的弋阳王,死因,悬梁自缢。

由此,大家知道为何秦可卿判词上为何画着一位上吊自缢的美人了吧。

也应该知道秦可卿为何能越过婆婆尤氏,成为当家少奶奶了吧,因为弋阳王本身就是管理弋阳一支的当家人。

秦可卿死后给王熙凤托梦,指点王熙凤贾家命运并给出建议,正是她在以祖先的身份给子孙们指点出路。

她指点王熙凤祖坟旁边去买地置业,大家不觉得奇怪么?为何买个地还得去祖坟?祖坟那边地难道更好么?如果用贾府为曹府来解释,曹家是旗人,岂不是要去东北老林子去买?

按贾府是弋阳王府解释,文中所说祖坟是朱家的,朱家祖坟在哪?

在明孝陵,南京!

这是指点贾府,也就是弋阳王府转移财产去南京为将来避祸啊,这一段指点,应是朱耷等人当初在王府中,曾经讨论过的往事,王府全族至南京避祸,在文中借神鬼之事,便把此段经历讲了出来。

再说说秦可卿超规格葬礼。

秦可卿铭旌上写的“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我就不多说了,很多人解读过,朱洪武建立的大明朝。“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棺材秦可卿也能用得,弋阳王虽是杂王,但也是王爵,能用,没毛病。

四王八公来吊唁,原本也是使得的,宁藩本就是明朝诸王领袖,虽说死的是宁藩下属弋阳王,来吊唁一下也是应当,只是这弋阳王致死的罪名很是不堪,四王八公还齐至就有点奇怪了。

前面我略略点了一下,弋阳王之死,背后隐藏着当时宗室藩王与皇室之间刀光剑影的暗斗,当时土木堡之变刚过去不久,大臣将领及朝廷精兵一扫而空,而朱祁镇二次即位后冤杀于谦,不得民心,帝室力量降低到谷底,此时大明各藩王们蠢蠢欲动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弋阳王悖逆人伦固然有错,但朱祁镇不惜皇室颜面受辱,也要杀掉弋阳王,并借题发挥削去宁藩“朵颜三卫”的兵权,逼得藩王们也是人人自危,借丧事串联,暗中抱团取暖,为当时实情。

其实红楼中对此也有隐晦描写,譬如北静王语言拉拢、赏赐手链这些行为,给的是鹡鸰香念珠,这串珠子是“圣上赏赐”给北静王的,他却给了贾宝玉,御赐之物怎能给别人,这明显是大不敬。

而这鹡鸰香念珠有很深的含义,这珠子名字取自《诗经.棠棣》中“鹡鸰之悲,棠棣之威”,诗经这首诗,表现的是兄弟之间危难时,会互相帮助一致对外,一旦和平安宁了,却生了间隙而致兄弟相残。“兄弟阋于墙”这句话就出自这首诗中。

所以,这串珠子的名字包含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癸酉本中后来是北静王查抄贾府,此处做了铺垫,意即北静宝玉之间兄弟相残。

第二层意思是朱棣燕王系与朱权宁王系兄弟相残,当初靖难时本是一起打天下的亲兄弟,到了今天,两人各自的后代却自相残杀,朱祁镇赐死了弋阳王,兄弟阋于墙。

此处描写是真正表达了朱耷所属宁王一系对帝系的不满。弋阳王之死,历史上有不少人认为正是后来正德朝宁王叛乱的主要诱因。而这场叛乱,也改变了宁王嫡支和弋阳远支二者的命运,这个之前已讲过。而后来嘉靖封弋阳王一系为“宁府宗理”,代管宁藩,怕是也有些补偿此事的意味在内。

各位看官,找对了方向,是不是解读起来极为顺畅?这红楼梦,本就讲的是大明家事,如此严丝合缝的情节对应,岂不快哉!

重要之处基本讲了,其他关于秦可卿的描写还有不少对应弋阳王之处,我就不一一写出来了。

解析秦可卿这段,足足写了四千余字,我已经精简了又精简,奈何背景资料太多,想说明白就少不了罗列分析。不知大家看到这里有些什么感悟,不过我写到这里,倒是真的悟通了一点:

不读明史,不解红楼!


秦可卿葬礼上曾一闪而过的“义忠亲王老千岁”究竟是谁?身为亲王之尊,为何却“坏了事”?真实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其事?

请看下节,“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

(特别提醒:本专栏中不少内容为开创性学术观点,转载、引用本专栏中内容或观点,务必由创作者本人直接同意,并注明转载引用内容出处,版权保护,人人有责)

编辑于 2020-09-26 11:3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202
 楼主| 发表于 2022-6-6 17: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不简单,他揭开贾家抄家真相


原创|发布:2020-01-28 10:39:51    更新:2020-01-28 10:39:51

阅读 3820赞 9

义忠亲王老千岁,“义”字当头,本有“揭竿而起”之意。他“坏了事”,肯定是权力斗争失败,所以没资格享用之前的棺材。


《红楼梦》有很多不写之写,比方秦可卿葬礼上,被薛蟠提起的“义忠亲王老千岁”,就很令人好奇。这个“坏了事”,连准备好的棺材板都无法享用的老亲王,究竟犯了什么事?他的身份又是谁?《红楼梦》对此,还真有一些线索。



(第十三回)贾珍见父亲不管,亦发恣意奢华。看板时,几副杉木板皆不中用。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罢了。”

一,义忠亲王老千岁是谁

“新红学”喜欢将《红楼梦》与清史结合,说是曹雪芹家事。这个观点见仁见智,君笺雅侃红楼并不支持这种观点。

义忠亲王老千岁,肯定是皇室亲王。亲王是古代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是中国古代皇室贵族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高级爵位,多是皇帝至亲血缘。



“老千岁”未必真的老,就像忠顺亲王也不老。“义忠亲王老千岁”一定比忠顺亲王老。

四王八公作为有最大功劳于国的十二个功勋,他们没有一个得“义”字和“忠”字。这当然是曹雪芹有意写他们会随贾家一起被覆灭。还有一个原因是“义”“忠”,不容易得。

义忠亲王老千岁,是一个与四大家族亲近的亲王。可能是皇帝兄弟,或是太上皇一辈或长辈也有可能。



二,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什么事?

从“义忠”二字推测,“义”字在前,“忠”字在后。看过《水浒传》的朋友都清楚,梁山泊起义时叫“聚义厅”,义字当头;到宋江改名“忠义堂”后,忠字当头,意思完全改变。

像忠顺亲王肯定是皇帝的亲信亲王,又忠、又顺,与义忠亲王老千岁有区别。忠靖侯史鼎得了“忠”字,别看他与贾家亲近,也是皇帝的亲信。

义忠亲王老千岁,“义”字当头,本有“揭竿而起”之意。他“坏了事”,肯定是权力斗争失败,所以没资格享用之前的棺材。



薛蟠拿出的那副棺材板产自“潢海铁网山上”,名叫“樯木”。

【甲戌眉批:樯者,舟具也。所谓“人生若泛舟”而已,宁不可叹!】【甲戌侧批:所谓迷津易堕,尘网难逃也。】

脂砚斋认为“这幅棺材板”代表执迷不悟。就是《好了歌》所唱的内容。他一个亲王什么不缺,执迷不悟的只有权力。

棺材暗示“升官发财”,亲王再升官就是皇帝。暗示“义忠亲王老千岁”因权力斗争失败深陷“铁网”。“樯”者,墙也,囹圄也。



第三,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的影响

脂砚斋批语说【蒙侧批:“坏了事”等字毒极,写尽势利场中故套。】

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棺材板都用不了,受影响最大的是四大家族与他走的最亲近的薛家。薛蟠父亲亲自带棺材给老王爷,证明薛家投机王爷争权。他英年早逝,薛家一落千丈,肯定与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有关。

秦可卿葬礼规模非常大,北静王为首的四王八公,没有皇帝圣旨却“违法”出席,使得他们结党之事昭然若揭。无疑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

结合忠顺王与贾家关系极其生疏。蒋玉菡周游在忠顺王与北静王之间,可知两派权力对抗。



忠顺王是皇帝亲信,又忠又顺;北静王违法出席秦可卿葬礼,将御赐鹡鸰香念珠送给贾宝玉,宣扬自己受“海内名士”青睐,来到京城就在王府聚集,不忠不顺。

秦可卿葬礼是贾家抄家的转折点。通过义忠亲王老千岁这副棺材,暗示二者结局相同,都是权力斗争惨败而“坏了事”。

第五十四回,王熙凤讲“聋子(龙子)放炮仗”,也预示贾家卷入北静王“谋反”被抄家治罪。其实,义忠亲王老千岁何尝又不是北静王?

「文/君笺雅侃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3-29 09:18 , Processed in 0.0561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