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始迁祖薛昂4419--HH+AI===笑指西邻几劫尘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5370
 楼主| 发表于 2022-2-18 21: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学正

学官名,隶属于国子监。

职掌:辅佐博士施行教典、学规,凡是违犯学规者,以五等处罚予以处理,并将学生守纪律、治经学、考试成绩,报博士。

正九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5370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12: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詹大和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詹大和(1093-1140),字甄老,遂安县郭村(今属淳安)人。詹仪之的伯父。北宋进士,母丧归省,临时接受朝廷任务讨伐倪从庆。倪从庆兵犯淳安仁寿乡灵囿(今许源一带灵佑),淳安方庚曾率乡勇围捕。二年四月,大和遣人招谕,从庆降,并其首领,械送于朝,诛之。 [1]  





詹大和,举进士,仕扬子尉。母丧还里,值腊寇之乱。押录周辉攘印主县事。邑民王马、余熙各聚众。贼至,马追杀之。和诣马,谕以为国及与辉不能两立,意马乃会熙杀辉取其印,和作书,间道达浙西帅,始知遂安不沦贼者,二人力,从顺不逆者和之功也。贼平,马、熙各授官,和进秩二等,监泗州粮院,督师入衙请召,前宰相李纲宣抚河东就辟,和主管机宜文字,除水部员外郎,归省降土寇倪从庆。绍兴初,江西盗起,张浚荐于朝,召对称旨,擢守九江、赣州、临川,公布方略,群盗悉平。召除禁从,以疾没于官。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5370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12: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拍卖前瞻|国宝再现,湮没数百年的宋版《王文公文集》与52件宋人书札

湃客:雅昌艺术网 2020-11-23 19:26

原创 王林娇 雅昌艺术网 收录于话题#拍卖32#艺术113

一直到新闻发布会的前夕,宋龙舒郡本《王文公文集》才最终敲定,将会以估价待询的方式出现在永乐拍卖2020年首拍中。

2021年,即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诞辰1000年,这位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诗人,千古以来备受争议。

但不可否认,王安石的文学成就毫无疑问。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岂不正是王安石的内心写照吗?自命不凡但又十分孤单寥寂,最终积郁成疾,66岁时病逝。



宋·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简

纸本写本

估价待询

永乐拍卖2020年首拍呈现

王安石,世称王文公,生前虽从未编过个人文集。1086年去世后,其门生、长孙、曾孙等先后数次编撰王安石遗文。本次公布于众的主角宋龙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在南宋之后迄无翻刻,全世界目前所知仅有两套,并均为残本。

今日,《王文公文集》得以现世,实属难得。

永乐拍卖已经邀请相关研究学者召开宋龙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简》学术研讨会,笔者在永乐2020年首拍精品展现场得知这国宝级文物即将上拍的消息,第一时间整理相关研究资料,以飨读者,后续亦将会有特别策划专题及拍卖现场跟踪。



最新面世的三卷《王文公文集》及《宋人佚简》

当然,对于这么大体量宋人实物文献的拍卖,究竟能拍得什么价格,永乐文化创始人赵旭直言:“这无疑是拍卖史上最重要的一件古代艺术品,对于价格,我们可以联想到曾巩《局事帖》也是相似的情况,是曾巩书写在《三国志》刻本的背面,这一件在2016年的成交价格是2.07亿元,那么我相信永乐2020年首拍《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简》肯定会是一个创纪录性的成交价。”

那么,堪称国宝的《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简》到底什么来头?

本文将通过下列方向进行梳理:

NO.1《王文公文集》的数次编撰和存世版本

NO.2 宋“龙舒郡本”的流传

NO.3 永乐拍卖中三卷的情况

NO.4《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简》的珍贵

NO.5 《宋人佚简》核心人物向汮与八位书者

NO.6 对学术研究与拍卖史的影响

一、《王文公文集》的数次编撰和存世版本

王安石在生前并没有编撰个人文集,但是去世之后门生、长孙先后奉召编撰,历经数次,临川本、龙舒本、杭本等等,均由后人不断增补或是修正后刊刻。



一图看懂《王文公文集》数次编撰和版本流传

1、薛昂、王棣:早已散佚不传

徽宗政和年间(1118年),薛昂奉诏编订王安石遗文《王安石集》,这位薛昂正是和王安石赌梅花诗不成而被嘲笑“薛秀才”的那位。随后宣和年间,王安石的长孙王棣也曾经奉召编纂。

但一是因为这版存在大量误收和漏收的现象,二是宋室南渡,遭遇战乱,薛昂和王棣所编版本是否有刊刻,现在也没有办法确定了,总之,这个版本早已散佚不传。

2、两宋相交之际,闽、浙间有王安石文集刊本流行,不详所自。

3、临川本与詹大和

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当时任抚州知州的詹大和(詹仪之的伯父),在上述闽、浙旧本的基础上,在临川(今天抚州市临川区)刊刻了王安石文集一百卷,并且找了黄次山作序,名为《临川先生文集》,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临川本”。

(备注:詹大和刻本到明朝时曾被覆刻。)

4、龙舒郡本:南宋以后,迄无翻刻

龙舒就是今天的安徽舒城,“龙舒本”原书标目为《王文公文集》,全帙一百卷,宋代以后湮没无闻数百年,迄无翻刻。目前所知全世界仅有两部,而且都是残本(国内残本存72卷、日本残本存70卷)。



宋刊 《王文公文集》(局部)

年代:南宋

尺寸:纵29.3 厘米 横20.4 厘米

质地:纸

上海博物馆藏



宋龙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卷十七(局部)

永乐2020年首拍

永乐2020年首拍《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简》正是宋龙舒郡本。“杭本”王珏在跋文中曾经写到“比年龙舒版行,尚循旧本”之语,说明龙舒本刻于杭州本之前。

5、杭本与王安石曾孙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王安石的曾孙王珏在担任两淮西路转运司时,根据在薛昂家得到的王安石遗文,以及王安石亲笔刻石等内容,再参校“龙舒本”等,在杭州刊刻《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这就是传世的“杭本”。

王珏刻本在元明均有递修和补刊,明代以后各版本的王安石文集都是以宋代杭州本为底本传承而来。

二、宋“龙舒郡本”的流传

宋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全帙一百卷,南宋以后,迄无翻刻。目前所知宋“龙舒郡本”在全世界仅有两部,并且都是残本,其中国内残本存72卷、日本残本存70卷,所幸的是除去重卷仍可得一部完书。

1、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残本70卷

现在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该机构收藏有多件在中国国内已经佚失的宋元善本,144件宋元刊本。

70卷宋龙舒郡本《王文公文集》是日本中世时代金泽文库外流出汉籍之一种,首尾有’金泽文库’楷书长方墨印,后归丰后佐伯毛利高标所有。仁孝天皇文政年间由出云守毛利高翰献赠幕府,明治初年归内阁文库。明治二十四年(1891年)由内阁文库移入宫内省图书寮(即今宫内厅书陵部)。

2、上海博物馆残本72卷

国内现存原藏清內阁大库,光绪年间,宝应刘启瑞与吴县曹元忠负责清理时,为刘启瑞所窃取,藏之于其家“食旧德斋”。



傅增湘先生(1872年-1949年)

民国时期著名藏书家傅增湘先生曾在《藏园群书经眼录》中有详细记录,并且希望促成两部宋版龙舒本《王文公文集》残本的合璧。

1931年前后,傅增湘多次致信时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的张元济先生,反复商讨刘启瑞食旧德斋藏本与日本图书寮藏本合印出版的事情。但是,不久之后刘启瑞将其藏书卖出,合印之事也直到三十多年后的1962年才得以实现。

此后,刘启瑞食旧德斋藏《王文公文集》先后转入南浔、南通等地藏书家手中,到了1960年代初出现在香港书店,目录版本、文物鉴别学家徐森玉和国家古代书画“五人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便商议把它购回祖国,便委托旅居香港的书画收藏大家王南屏、徐伯郊(徐森玉的儿子)跟进此事,最后为王南屏所得。徐森玉和谢稚柳本应内地筹款从王南屏手中购回,无奈十年动乱开始,此事不了了之。



王南屏(后方立者)与父亲王有林

但在这之后,日本人曾千方百计要用重金向王南屏购买,均遭拒绝。王南屏说这是中国的国宝,又有约在先,不管等到什么时候,都要把它送还大陆。

“文革”结束后上海市文化局、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联合向文化部文物局写了《关于接受香港王南屏捐献宋代珍贵文物并允许落实政策的200件明清书画运港的请示报告》。

1984年11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在报告上作了批语后,又将报告批转给总理赵紫阳和副总理姚依林。谷牧的批转文字为:“这是一件大好事,已酝酿了一年多,需要抓緊时间,快办,办好。已经落实,归私人所有的明清书画二百件去换回国内根本没有、全世界也不会有的王安石手书经卷和“孤本”书,何乐而不为?请紫阳、依林同志批。”赵紫阳、姚依林接到报告,于11月21日即画圈批准。



宋刊 《王文公文集》(局部)

年代:南宋

尺寸:纵29.3 厘米 横20.4 厘米

质地:纸

上海博物馆藏

但在1985年捐赠典礼前两个月,一直保护国宝的王南屏在美国去世,致死念念不忘。1985年,王南屏夫人房淑嫣女士将宋版龙舒本《王文公文集》捐献给上海博物馆,从此化私为公,成就一段国宝回归的佳话。

三、永乐2020年首拍中的三卷(十七、十八、二十)

目前,永乐拍卖正在编撰《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简》的单行本,笔者也只是看到电子版图片,共计三卷56页,其中卷十七和卷十九各19页,卷二十有18页。而三卷纸背共有手札38通49页,酒物帐3页,合计是52页。



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王文公文集》

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用傅增湘从“食旧徳斋”藏本摄存玻璃片及北京图书馆藏日本宮内省图书竂藏本照片补足一百卷予以影印,从而得知傅增湘在摄存“食旧德斋”藏本玻璃片之后,失去了卷十七至二十。

根据傅增湘在《藏园群书经眼录》卷13“王文公集一百卷”条(存七十六卷又目录二卷)著录云:“宋刊本。千行十七字,白口,左右双栏。版心上记字数,下记刊工姓名……宋讳’完’、’慎’不缺笔。此书字体朴厚浑劲,纸细洁坚韧,厚如梵夹。每叶钤’向氏珍藏’朱文长印(楷书),纸背为宋人简启,多江淮间官吏……”



宋刊 《王文公文集》(局部)

年代:南宋

尺寸:纵29.3 厘米 横20.4 厘米

质地:纸

上海博物馆藏



宋龙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卷十八(局部)

永乐2020年首拍

被证实,永乐2020年首拍中的出现的卷十七、卷十八、卷二十,与上海博物馆所藏为同一本,目前这全帙一百卷,仍有卷十九下落不明。

四、《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简》的珍贵文献

宋版《王文公集》已经是稀世之珍,而沉埋在书叶内的宋人墨迹更属宝中之宝。



宋龙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卷十七第2页

永乐2020年首拍



宋龙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卷十七第2页背后的《宋人佚简》

永乐2020年首拍

中国古人就有利用旧纸张的背面来书写的习惯,曾有记载“宋时印书,多用故纸反背印之,而公牍尤多”。有学者研究表明,利用旧纸张背面印刷古籍的风气始于北宋,盛于南宋,继续于元代,至明代渐少。

所以也出现了一种古籍版本的特殊形态——公文纸背文献。公文纸本(纸背)也被专指是,宋元明时期利用官府废弃的公文档册账簿(包括私人书启等写本)纸背印刷或抄写的古籍。



曾巩 《局事帖》 2.07亿元成交

曾经在拍卖场上创造高价纪录的曾巩《局事帖》背面正是《三国志》刻本,情况与此正相似。

宋龙舒郡本《王文公文集》用纸均为向汮所用舒州公库旧牍的背面印制,每页均铃有“向氏珍藏”楷书朱文长方印章。

那么这个核心人物“向汮”是谁?三卷中与他往来的其他八位又是谁?信札中都写了什么?

五、52件宋人佚简核心人物“向汮”与其他八位书者

首先在永乐此次上拍的三卷56页《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简》中,宋人手札38通49页、酒物帐3页,共计52页,其中的核心人物正是向氏家族的向汮,是他与同僚们之间往来的信札与公文,八位分别是:周彦、权安节、吴巘、汪舜举、钟世明、张临、尹机、雷豫。

1、九位书者及信札或公文情况如表



2、向氏家族

先来看看每页均钤有的“向氏家族”到底是什么名门望族。

宋朝许多世家大族走的就是科举起家这条路,宋代河内向氏家族亦是如此。作为当时的名门望族,向敏中是振兴这一家族的灵魂人物,他以科举入仕,仕途上一帆风顺,曾两度为宰相,一举把河内向氏家族推上了辉煌的颠峰。



宋神宗向皇后正是向敏中曾孙女

之后的向氏家族人才辈出,他们居家为孝子,出仕为能吏,忠君爱民,维持着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向敏中的曾孙女更是成为神宗皇后,向氏家族具有了后族外戚的身份,大量的向氏子弟得到荫补,使得河内向氏再次荣显。

宋代河内向氏家族跨北宋、南宋两朝,绵延了二百多年,是宋朝世家大族中的杰出代表。

3、向汮自行收藏

再来看看向汮,他是向敏中的五世孙,向汮历官右朝奉大夫、 权知舒州等官职。《宋人佚简》中,多是他与同僚之间的信札往来。说明这批公文纸是由当时身为舒州主官的向汮自行收藏,如非特殊情况,别人也不抬可能有机会获取。

除此之外,还涉及到一些地方酒务帐,反映了当时地方酒务方面的一些规章制度,比如当时酿酒匠的社会地位等,同时这些酒务帐虽然都是格式化文书,但因是日帐,故每天都须登记上报,所以也留有日期的酒帐,也说明了这批公文纸的形成时间,从而佐证了龙舒本《王文公文集》的刊刻大概时间等。

六、对学术研究与拍卖市场的影响

每一件文物均有它的使命,此番所缺失的三卷内容,公诸于众,《王文公文集》的故事也即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古代文献,为研究历史、保护文物者所重视,即便是片纸只字,亦十分珍惜,更不用提这么大体量的宋人书札和宋版《王文公文集》了。

1、可以深化对王安石著作的相关研究;

2、对《王文公文集》的刊印史具有佐证作用;

3、研究宋代书札内容与格式及公务交往的最佳资料;

4、是研究宋代历史人物极为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5、同时也是极好的宋人书法作品;

6、宋人手迹存世少之又少,这无疑是第一次如此体量的宋人珍贵文献拍卖。

七、参考文章

1、顾廷龙 《宋人佚简-序》1989年

2、柳向春 《宋龙舒郡本王文公文集珍赏》 2012年

- END -

原标题:《拍卖前瞻|国宝再现!湮没数百年的宋版《王文公文集》与52件宋人书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5370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15: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仝相卿评刘成国点校《王安石文集》|数据库时代的勘误与辨伪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仝相卿

2021-09-04 10:20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王安石文集》,[北宋]王安石撰,刘成国点校,中华书局,2021年7月出版,2193页,228.00元
《王安石文集》,[北宋]王安石撰,刘成国点校,中华书局,2021年7月出版,2193页,228.00元
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人物,作为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虽在当时和后世曾长期遭人污谤,然作为文学家的他却受到相当一致的赞誉。欧阳脩曾赠诗称赞曰:“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欧阳脩撰,李逸安点校:《欧阳脩全集》卷五十七《赠王介甫》,中华书局,2001年,813页)司马光致信吕公著,也称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司马光撰,李文泽、霞绍辉点校:《司马光集》卷六十三《与吕晦叔简·又》,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1320页)。苏轼在《王安石赠太傅制》中强调:“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三十八《王安石赠太傅制》,中华书局,1986年,1077页)大可反映出时人对其文学修养的肯定,故《宋史·王安石传》载:“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妙。”(脱脱等撰:《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中华书局,1985年,10541页)当为中肯之总结。这样一位才华卓著的文学家的作品,在北宋末年已经由弟子薛昂奉诏整理集结(汤江浩:《薛昂奉旨编定〈王安石集〉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三期,38-42页),南宋初年更是由詹大和、王珏等付梓刊印,明清之后翻刻不绝,流传至今。王安石(1021-1086)
王安石(1021-1086)
2021年是王安石诞辰一千周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刘成国教授整理的《王安石文集》,收入“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系列中。刘教授潜心王安石研究多年,先后出版了《荆公新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变革中的文人与文学:王安石的生平与创作考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王安石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18年)等作品,是当下研究王安石的权威学者,王安石文集由他作为点校者主持整理,当为不二人选。实际上,在此之前王安石作品曾由不同整理者进行了多次整理,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版本查阅更为方便,文献检索更为快捷,如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做出更为精审的整理本,对于刘教授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王安石年谱长编》,刘成国著,中华书局,2018年1月出版,2372页,290.00元
《王安石年谱长编》,刘成国著,中华书局,2018年1月出版,2372页,290.00元
通览《王安石文集》,个人以为较之前的整理本,至少在三个方面有重大突破,堪称一部宋人文集整理的典范之作。

正本清源,辨明优劣

王安石文集后世刊刻颇多,如何厘清其流传过程中版本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校勘工作的底本,至关重要。有关王安石文集的版本情况,前辈学者一般认为有两大系统:一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舒州所刻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即“龙舒本”系统,此版本系统传承关系清晰,学界向无异词;一是南宋绍兴年间所刻《临川先生文集》,主流观点称南宋绍兴十年(1140)詹大和于抚州临川所刻《临川先生文集》(即“临川本”)为后世所有《临川先生文集》的祖本,绍兴二十一年(1151),王安石曾孙王珏据之重刻于杭州,是为“杭州本”,此后各朝据“杭州本”递相刊印,直至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何迁据“临川本”覆刻,于是明代之后“临川本”与“杭州本”并行于世。仅少数学者认为“临川本”早已亡佚不存,后世《临川先生文集》的祖本为“杭州本”(刘成国:《王安石文集在宋代的编撰、刊刻及流传再探——以“临川本”与“杭州本”关系为核心的考察》,《文史》待刊稿),此观点响应者极少。“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卷二十
“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卷二十
《临川先生文集》
《临川先生文集》
刘教授通过细致爬梳,对王安石文集的版本源流做出了重要判断,他认为:北宋薛昂奉诏编撰王集,至迟宣和四年(1122)已经完成(《整理前言》,第9页),然因靖康之难致使流传不广。王珏刻成的“杭州本”,主要依据的是家藏王安石文,以及薛昂所编王安石文集的遗稿(《整理前言》,16页),为后世流行的《临川先生文集》的祖本。“临川本”是在两宋之交刊刻于闽、浙地区的王安石文集基础上刊印的,其卷数应为一百八十卷(《整理前言》,10-12页),与一百卷的“杭州本”属于两个独立的版本系统,具体篇目颇有差异(《整理前言》,17页)。而且,何迁本翻刻的并非南宋詹大和“临川本”,而是元明递修的“杭州本”(《整理前言》,22页),故可认为,明代以后“杭州本”处于一枝独秀状态。通过考证辨析,刘教授完整梳理出王安石文集近千年刊刻流传的历史脉络,以及诸多版本之间的因承关系,这是之前整理者并未厘清的重大问题,从而为文集整理奠定坚实基础。

在梳理出王安石文集版本源流的基础上,刘教授使用了嘉靖三十九年(1560)何迁覆刻本作为底本,进行系统的整理工作。“龙舒本”为王安石文集现存最早刻本,然其收录作品两千两百八十一篇,与何迁覆刻本收录作品三千一百二十二篇相比(《整理前言》,25-26页),阙失过多。在古籍校勘底本选取时,学者总结了三个标准:“第一,版本刊刻时间较早;第二,版本一般应当是足本,内容较同一部古籍的其他版本为多;第三,精校精刻本。”(王瑞来:《古籍校勘方法论》,中华书局,2019年,第4页)何迁覆刻本无疑满足至少后两个条件,以它为底本,以“龙舒本”为主校本,对校以由宋到清所刊能够寓目的十一种王安石文集,特别是国家图书馆藏王珏刻、元明递修,黄廷鉴校的“递修本”中黄廷鉴校语是根据宋本而来,之前整理本从未得见,本次整理全面补入;再结合《皇朝文鉴》《古今绝句》《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十余种他校资料,以及部分石刻文献,为《王安石文集》整理的准确性提供了资料保证。

校正勘误,后出转精

古籍流传过程中,会出现讹脱倒衍等诸多舛误,这就要求整理者根据各种资料比勘校正,尽力恢复古籍定稿时的文本面貌。在数据库检索技术提供极大便利的当下,校勘需要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具备更高的文本解读能力、思辨能力和问题意识(刘成国:《机遇、挑战与回应——数据库时代古典文学研究中的考证:以宋代为例》,《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二期,131-137页),这在《王安石文集》中有很好的体现。

例如,王安石撰《贺庆州杜待制启》中有“眷内阁之近班,督帅臣之重柄”之语,校勘记云:“‘帅’原作‘师’,今据龙舒本、递修本改。按,杜待制为杜杞,时以天章阁待制出为环庆路经略安抚使,不得成为‘师臣’。师臣,谓居师保位之宰执。”(卷八十一,1404页)就是利用了宋代职官制度进行是非裁定,而其他整理本或无辨析,或称“师臣”不改(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八十一,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845页;王安石撰,唐武标点校:《王文公文集》卷二十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255页;王安石撰,聂安福等整理:《王安石全集·临川先生文集》卷八十一,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1425页)。又如:王安石在为弟王安国撰写墓志时,其他整理本皆云王安国“以熙宁七年”八月十七日卒(《临川先生文集》卷九十一,947页;《王文公文集》卷八十八,938页;《王安石全集·临川先生文集》卷九十一,1585页),刘教授以出土北宋张庚墓志为线索加以考证,已经辨明王安国卒于熙宁十年(刘成国:《新出土尚书屯田员外郎张君墓志铭与王安国卒年新证》,《历史文献研究》2017年第二期,127-130页),故本次整理予以删除并作校勘记:“‘八’上,原有‘以熙宁七年’五字,据递修本、嘉靖五年本删。龙舒本亦有此五字。黄校曰:‘四十七’下,明刊本多‘以熙宁七年’五字,则黄所见宋本并无此五字。”(卷九十一,1579页)这是基于对宋代人物生平了解所下的结论。又如:王安石在陈之祥墓志记载,他“业进士,其中等以皇祐元年”,校勘记称:“‘元’,原作‘二’。按,《正德姑苏志》卷五:‘皇祐元年’冯京榜,陈之祥,质子。今据改。皇祐二年(1050),无贡举。”(卷九十五,第1649页)检其他整理本,此处皆为“皇祐二年”(《临川先生文集》卷九十五,986页;《王安石全集·临川先生文集》卷九十五,1648页),这是利用宋代科举制度做出的正确判断。再如:王安石撰写的宗室赵世仍墓志,记载了他熙宁元年(1068)去世之后,“用二年二月十七日,葬于河南府永安县”。校勘记称:“‘十七日’,原为‘十九日’。据递修本黄校改。以上诸宗室皆同日葬于熙宁二年二月十七。”(卷九十八,1701页)检之前整理本,皆做“十九日”(《临川先生文集》,1017页;《王安石全集·临川先生文集》,1697页)。实质上,这是基于对北宋宗室丧葬制度深入了解基础上的改动。北宋宗室的下葬有固定的程序和制度性规定,宋太祖和宋太宗子孙,去世之后一般权厝京师开封佛寺当中,遇宗室重要成员下葬时,一起从葬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其下葬时间也是固定的。熙宁二年二月十七日这次宗室安葬,主葬人物不详,计有十二位宗室同时从葬,分别由王安石和郑獬撰写墓志铭(华明星:《北宋宗室丧葬研究——以“权厝”为中心的考察》,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71页),故此处“九”当为“七”之误。以上数例,皆属于刘教授以深厚的宋代文史知识为基础,对王安石文集中出现的讹误做出的准确裁断。类似精彩校勘在《王安石文集》中颇多见之,向读者呈现出一种更为准确的《王安石文集》文本。

此外,对曾巩母亲吴氏墓志的校勘,则显示出刘教授慎改原文的原则。与部分整理者以石刻文献为依据径改传世文献不同,刘教授根据所得吴氏墓志拓本对校集本,计有九处不同皆出注不改原文(卷一百,1723-1724页)。笔者曾对北宋出土墓志中与传世文献吻合者加以对校,发现文字不同之处除了部分为传世文献流传过程中出现讹误外,还有部分不同源自丧家对文本的润饰,其中体现了丧家与墓志撰写者的不同理念,传世墓志的定稿权在撰者,石刻墓志的定稿权在丧家(仝相卿:《北宋碑志文形成中的丧家因素——以石本、集本对比为重心》,《河南大学学报》2018年第五期)。此处慎改传世文献的做法,笔者颇为赞同。《北宋墓志碑铭撰写研究》,仝相卿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251页,78.00元
《北宋墓志碑铭撰写研究》,仝相卿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251页,78.00元
存疑辨伪,扎实可信

对王安石诗文的辑佚,自南宋李壁开始,迄今不绝。随着各种王安石文集的整理出版,辑佚拾遗更是屡见不鲜,然其中往往真伪混杂。刘教授在文集正文后,还有部分底本未收录的诗词八十一首、文八十七篇,其中诗词文十七篇为前人所未辑,一篇前人已辑所拟标题为“与吴正宪公书”,刘教授以《紫薇诗话》为底本,根据内容判断,受书人当为吕公著,故予以纠正为《紫薇诗话》中的标题“与吕晦叔书”(1808页),为《王安石文集》完整性的提高提供了资料基础。

而且,刘教授对前辈学者辑佚诗词文中的五十一篇进行存疑辨伪,大体排除了非王安石所作而误收的作品。对于王安石诗词的辨伪,学界已经有了很好的学术积累(汤江浩:《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277-327页),而王安石文的辨伪,《王安石文集》中此次的工作具有首创之功。一方面,刘教授利用王安石生平经历作为遗文辨伪的重要根据。如《论邕管事宜》一文,很多学者利用它来讨论广西壮族地区的文化传统(李富强:《人类学视野中的壮族传统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00页;玉时阶等:《南丹土司史》,民族出版社,2015年,86页;何先龙:《土司制度论稿》,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5年,237-238页;黄家信主编:《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土司信仰与土兵》,民族出版社,2016年,240页;等等),经刘教授指出,是文乃宋神宗元丰年间的作品,此时王安石已经退居江宁,不应再上此等奏疏措置边事(1867页),当可信之。同样的方法还辨析了《上蒋侍郎书》(1871-1872页)《回皇亲谢及第启》(1878页)及《除辞掖谢杨舍人启》(1879页)等。

另一方面,刘教授以王安石的职官信息作为遗文辨伪的判断标准。如《乞废玄武湖为田疏》一文,后世影响亦大,不少学者以之为据写入论著当中(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京水利志》,海天出版社,1994年,396页;杨植、王燕文主编:《南京历代风华》,南京出版社,2004年,327页;张立汉主编:《中国山河全书[下]》,青岛出版社,2005年,3102页;等等),刘教授强调,是文撰于熙宁八年,当时王安石已经复相,绝不可能撰此文(1867页)。与之类似的还有《除韩琦京兆尹再任判大名府制》(1868页)、代人撰《贺降皇太子表》(1869页)、《上龚舍人书》(1874页)、《再上龚舍人书》、俞仁寿女俞氏(1880-1881页)和吕惠卿父吕璹(1881-1883页)墓志两方等。

误收之作的掺入很容易误导读者,若以之为据,会导致对王安石的研究平添错误,贻误学林(近年来较为突出的例子是对北宋沈遘文的辑佚与辨伪,见林阳华:《补〈全宋诗〉沈遘诗六十四首》,《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三期,91-95页;周小山:《〈补全宋诗沈遘诗六十四首〉质疑》,《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第二期,59-60页)。刘教授这次对自南宋以来王安石诗文辑佚做了系统辨伪,剔除诸多似是而非的诗词文章,功不可没。

阅读疑惑,斟酌处理

阅读所及,部分疑惑之处胪列以下,以求教刘教授。

首先,诗词文章写好之后,作者自己反复修改以达到精益求精,应是文人雅士作文之常态,故有学者强调,作者的“真迹”属于文本生成过程中的“草稿”阶段,其后完全有为了完善而改动的可能,使用所谓的真迹作为校勘依据时需慎重([日]浅见洋二:《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李贵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227-310页)。这或可体现在《独归》诗的改定上。诗中云:“陂农心知水未足,看云倚木车不停。悲哉作劳亦已久,暮歌如哭难为听。”整理者曰:“‘陂’原作‘疲’,今据朝鲜本改。按:李壁注曰:诸本皆作‘疲农’。余于临川见公真迹,乃知是‘陂’字。”(卷三,44页)此处刘教授以李壁见到真迹为依据,改“疲”为“陂”。然结合诗文本身含义,农民劳作甚久已有力竭之势,看云等雨望眼欲穿,田间庄稼水仍不足,如暮歌如哭,生动描绘了一幅疲民晚归图。而且,与下文所云“而我官闲幸无事”的“闲”,形成鲜明对比,故个人以为用“疲”文意更胜,有无可能是王安石之后所做的修改,或需斟酌。

其次,在叙述苏安世子嗣时,王安石称:“子四人:台文,永州推官;祥文、太庙斋郎;炳文,试将作监主簿;彦文,未仕。女子二人:适进士会稽江崧、单州鱼台县尉江山赵扬;三人尚幼。”整理者在注释中强调:“‘二’原作‘五’,據递修本、永乐大典卷二四〇四所收此文改。”(卷九十二,1595页)此处前有“子四人”,后对应“女五人”或者“女二人”,应都属于总说,王安石所撰墓志皆如此,其后分别说明儿子和女儿的现在情况。若改为女二人,后面三人尚幼,既无法照应男四人,也无法兼顾女二人,或需再考虑。

最后,刘教授他校使用萧定基神道碑、曾巩母亲吴氏墓志等拓本时,拓本上定有碑志撰者、书丹者和篆盖者等的结衔,类似内容或可在注释首题不同时一并添加,更有利于读者深入了解。

综合以上,刘教授在版本源流的梳理及底本选定,在前辈学者整理基础上的校正勘误、辑佚辨伪,都付出大量心血,为学界呈现出尽可能准确的《王安石文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刘教授以一种近乎痴迷的状态对待文集的整理,其微信朋友圈或抛出疑问朋友之间各抒己见,或称小憩梦中辨识异文,还曾专门召开小型学术沙龙,邀请数位学者就点校完成稿内容质疑“批判”,正是这种态度和毅力,成就了这部整理精审的宋人文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5370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16: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1-2]  ,世称涑水先生 [3]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2]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人物关系




关闭纠错


父亲 司马池

有错误  


养子 司马康

有错误  


   

本    名司马光 别    名司马温公、涑水先生、司马文正 字公实、君实 号迂叟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县) [4]  出生日期1019年11月17日 逝世日期1086年10月11日 主要作品《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等 主要成就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历仕四朝,政绩卓著 祖    籍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 官    职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追    赠太师、温国公 谥    号文正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 步入官场
▪ 治理地方
▪ 重回中央
▪ 留任谏职
▪ 新旧党争
▪ 暮年岁月
2 主要成就
▪ 政治
▪ 文化
3 个人作品
▪ 著书
▪ 诗词作品(部分)
4 出版图书
5 人物评价
▪ 总评
▪ 史书评价
▪ 历代评价
6 人物轶事
▪ 家庭影响
▪ 破瓮救友
▪ 诚信卖马
▪ 低调淡泊
▪ 坚不纳妾
▪ 典地葬妻
▪ 藏书故实
▪ 洛阳耆英会
▪ 交趾进贡麒麟
7 家族成员
8 墓址
9 史料记载
10 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编辑

 播报

   


早年经历



司马光彩像
司马光彩像 [5]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日,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县),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 [4]   [6]  所以给他起名光; [2]  六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七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天圣九年(1031年) ,司马光随父亲司马池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 [7]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乖巧懂事,深得父亲喜爱。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 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所以,司马光在十五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7]  

   


步入官场

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二十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此时司马池正任同州(今陕西大荔)知州,两地相距较近,司马光经常前往探望父母。在同州他结识了同科进士石昌言,石早有才名,在同州当推官,虽比司马光大二十多岁,但两人很谈得来,经常在一起交流学问,谈古访今,成为忘年之交。同年,他和张存的女儿结婚。 [7]  

宝元二年(1039年),因父亲调往杭州任职,司马光辞掉华州判官,改任苏州判官。正当他怀着远大的抱负,在仕途上步步上进时,他的母亲病逝了。按照封建礼教,他必须辞官回家服丧三年。在此期间,北方党项族人元昊称帝(宝元元年,1038年) [8-9]  ,建立了西夏国,西夏为了摆脱对宋朝的臣属地位,同宋朝发生了战争,宋朝连连失败。宋仁宗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要求两浙添置弓手,增设指挥使等官职。司马父子认为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由司马光代父草拟《论两浙不宜添置弓手状》,从各方面阐述添置弓手增设武官。 [7]  

庆历元年(1041年)十二月,司马池病死在晋州,司马光和兄长司马旦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故乡夏县。双亲的相继去世,使司马光悲痛万分,他叹息“平生念此心先乱”。但他在居丧期间,把悲哀化作发奋读书作文的动力,以排遣无尽的悲伤和寂寞。在此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如《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对一些古人古事,根据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提出见解。 [7]  

在居丧三年的时间里,他了解了许多下层社会生活的情况。庆历四年(1044年),二十六岁的司马光服丧结束,签书武成军判官,不久又改宣德郎、将作监主簿,权知丰城县事。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取得“政声赫然,民称之”的政绩。 [7]  

在工作之余,他大量阅读典籍,写下不少论文,如《机权论》、《才德论》、《廉颇论》、《应侯罢武安君兵》、《项羽诛韩生》、《汉高祖斩丁公》、《甘罗》、《范雎》、《秦坑赵军》等几十篇。 [7]  



司马光像
司马光像 [10]  
庆历六年(1046年),司马光接到诏旨。调他担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赴京之日,僚友们空府出动,置酒为他饯行。司马光为大家的热情所感动,即席赋诗:“不辞烂醉樽前倒,明日此欢重得无?追随不忍轻言别,回首城楼没晚烟!”这时司马光意气风发,虽然宦海茫茫,风云莫测,但仍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京都。 [7]  
庆历七年(1047年),司马光二十九岁,贝州农民王则起义,攻占贝州城,号称“东平郡王”。这时司马光父亲好友庞籍在朝为枢密副使,掌管全国军事要务。司马光写了《上庞枢密论贝州事宜书》,为尽快平息起义给庞籍献计献策。具体建议“以计破”,威胁利诱并用,进行分化瓦解,只诛“首恶”,余皆不问。实际上起义军只坚持66天,首领王则被杀,其余尽皆焚死。 [7]  

皇祐元年(1049年),庞籍升任枢密使,举荐司马光任馆阁校勘,但没有得到皇帝的许可。皇祐三年(1051年),司马光三十三岁,由宰相庞籍推荐任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他在任职期间对《古文孝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撰写了《古文孝经指解》一文。皇祐五年(1053年),司马光任殿中丞,除史馆检讨,修日历,改集贤校理,专任史官。从此,司马光开始了对历史的研究。正在司马光潜心研究历史时,庞籍被罢宰相职,降为户部侍郎,出任郓州(今山东郓城境内)知州。庞籍举荐司马光为郓州典学。

   


治理地方

至和元年(1054年),司马光离开志趣相投的王安石、石杨休、包拯等人,去往郓州。不久,提任为通判,负责考察全州官吏。 [7]  



司马光山西夏县坐姿石刻像
司马光山西夏县坐姿石刻像 [11]  
至和二年(1055年),因庞籍出知并州,为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司马光改任并州通判。 [7]  
嘉祐元年(1056年),他连写三封《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二、三状),建议仁宗皇帝立储君,而前后三状没有结果以后,又托范镇在奏事时代为转达,请仁宗有个明确答复。但这一切均未说服仁宗,司马光选择了沉默。 [7]  

司马光随庞籍在河东路任职期间,宋朝和西夏处于休战时期,但他并没有放松警惕,而是深入民间听取当地人意见。并州乡贡进士刘邕对边事很有研究,写成《边议》10卷,议论很有见地,司马光便予以推荐。 [7]  

司马光认为绝市和修建堡垒的办法有利于保护边界地区安宁,于是一面禁绝边民和西夏互市,一面决定修堡。正在这时,带兵将军郭恩,乘酒出击西夏,结果大败而归,自己不得已而自杀。朝廷御史审理此案,庞籍一人承担了责任,事后庞籍被解除了节度使之职,贬谪知青州事,司马光向皇帝连奏三状奏明庞籍是听了他的意见才决定修堡的,说明庞籍完全是出于“欲为国家保固疆圉”的本心,“发于忠赤,不顾身谋”,因为“过听臣言,以至于此”,应当“独臣罪,以至典刑”。而庞籍得知司马光要为自己辩解时,就又上奏章,引咎自归,请求免除司马光之罪,使司马光没有受到任何责罚。 [7]  

庞籍和司马光以忘年之交,互相支持、爱护,难能可贵。庞籍死后,司马光不忘庞籍对他的大恩,待其家人如自己的亲人。 [7]  

   


重回中央

嘉祐三年(1058年)司马光迁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嘉祐六年(1061年),擢修起居注。司马光坚决推辞,连上五状,他认为自己“实非所长”,但仁宗一直不收回成命。 [7]  

不久,仁宗下诏,迁司马光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任职五年期间,前后向皇帝上奏疏170余份,先后向仁宗上书“三言”、“五规”,多次上书仁宗解决继嗣的问题,仁宗觉得司马光真心为国家社稷考虑,遂将奏折转至中书省。司马光亲自到中书省催办,直到赵曙被立为皇太子。 [7]  



司马光题跋全身像
司马光题跋全身像 [12]  
司马光四十四岁时,擢为知制诰,但司马光不愿就职,他认为这是一个掌管起草诏令的差事,不是他的特长。为此,他在嘉祐七年(1062年)三月,连上九《辞知制诰状》,说明不适宜任此职务;仁宗皇帝收回诏令,改授天章阁待制兼侍讲,仍知谏院。 [7]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仁宗驾崩。四月赵曙即位,即英宗。两宫矛盾加剧,司马光看到这种情况,四月十三日进《上皇太后疏》,四月二十七日进《上皇帝疏》,力陈国家当务之急应君民同心、内外协力的道理。六月二十二日,他又上《两宫疏》,指出:“金堤千里,溃于蚁穴;白璧之瑕,易离难合。”皇帝没有太后支持“无以君天下”,太后离开皇帝“无以安天下”。十一月二十六日,又写了两封章奏,一封给皇太后,一封给皇帝。在奏章中,讲历史,摆利害,晓明大义,从全局出发,苦苦相劝,终于得到效验。加之英宗的病情也有所好转,使太后和英宗的矛盾趋于缓和。 [7]  

从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到治平元年(1064年)七月的一年多时间里。司马光为消除太后和英宗之间的矛盾,前后共上奏章17封。在五年的谏官生涯中,除了关注社会上层,帮助朝廷解决好皇位继承和皇帝的修身要领、治国政纲等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外,同时也把注意力放到下层人民身上。他发出了关心人民疾苦,减轻人民负担的呼声。而且这个思想几乎贯穿在他所有的奏章里。他在《论财利疏》中指出:当今天下最苦的是农民,因为“农民苦身劳力,粗衣粗食,还要向政府交纳各种赋税,负担各种劳役。收成好的年代,卖掉粮食以供官家盘剥,遇到凶年则流离失所,甚至冻饿而死”,建议切实采取一些利民措施。 [7]  

司马光反对宫中宴饮和赏赐之风,嘉祐六年(1061年),他上书《论宴饮状》,恳请皇帝为民着想,悉罢饮宴。他上《言遗赐札子》,反对朝廷不顾国家实际,厚赏群臣。

   


留任谏职



司马光苏州石刻像
司马光苏州石刻像 [13]  
仁宗死后,英宗将仁宗价值百余万的遗物颁赐群臣,司马光也获得近千缗。但这些正确的谏言,因为朝廷腐朽,又触犯一些既得利益者,当然不能被采纳。司马光只好从自己做起,将自己所得赏赐交给谏院为公使钱。 [7]  
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光上奏《乞罢陕西义勇札子》,他认为当时在边防组织“义勇”使百姓“骨肉流离,田园荡尽”,给百姓带来无穷苦难,希望朝廷审察利害。特罢此事。当朝廷不予采纳时,他又写第二封札子,并亲自上殿面见英宗,他说:要防边必须从将帅军政着手,一味拉夫凑数,只能是“徒有惊扰,而实无所用”。英宗这次略有所动,并把上殿札子送中书省和枢密院商量,但一经商量,方知此事拟议已久,难以更改。他又连上六疏,并和宰相韩琦进行辩论,韩琦虽然无言以对,但手中有权,司马光也拿他没办法。这次谏言失败后,司马光连上五状,要求降黜。 [7]  

治平二年(1065年),朝廷任司马光龙图阁直学士,仍留任谏职。司马光因对谏官彻底失望了,借机连上三状,要求不当谏官,他在奏章上说:“臣从事谏职,首尾五年,自本朝以来,居此官者,未有如臣之久。臣资质愚戆,惟知报国,竭尽朴忠,与人立敌,前后甚众,四海之内,触处相逢,常恐异日身及子孙无立足之地,以此朝夕冀望解去。”英宗批准他免去谏职,仍进龙图阁直学士。 [7]  

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将《通志》(以《史记》为主,编成《周纪》5卷,《秦纪》3卷,共8卷)进呈英宗。这部书的时间是从烈王二十三年,韩、赵、魏三家分封起,到秦二世三年,秦朝灭亡为止。英宗看后大为赞赏,并给司马光二条明确指示,一是接续《通志》往下编修,二是决定设立书局,并由司马光自择官属,作为自己的助手。 [7]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病死,神宗赵顼即位。参知政事欧阳修极力向神宗推荐,说司马光“德性淳正,学术通明”,神宗任司马光为翰林学士,不久,又任司马光为御史中丞。 [7]  

   


新旧党争

宋神宗赵顼即位以后,年轻气盛,朝气蓬勃,决心振兴祖业。虚心下问、多方征求治国方略以后,感到王安石提出的一整套激进、大胆的变革方案符合自己的理想。熙宁二年(1069年),重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在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司马光和王安石因政见不同,在一些问题上进行激烈的争辩,有时在皇帝主持的议政会议上也毫不相让,但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也并不一概反对,尤其当变法还未显露明显弊病时,他也并未公开持反对意见。甚至有人要弹劾王安石时,他还进行劝解和说服。直到王安石颁发“青苗法”,司马光才表示不同意见,他认为县官靠权柄放钱收息,要比平民放贷收息危害更大,因此表现了强烈不满。 [7]  



司马光头像
司马光头像

宋神宗希望司马光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辅佐自己早日挽救危机,实现国家的振兴。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十二日,擢司马光枢密副使,司马光以“不通财务”、“不习军旅”为由,坚决推辞,从十五日到二十七日,连上五封札子,自请离京,后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

熙宁四年(1071年)四月九日,他看到他的好友范镇因直言王安石“进拒谏之计”、“用残民之术”,因而被罢官。司马光愤然上疏为范镇鸣不平,并请求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自己退居洛阳,绝口不论政事,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时间长达15年。 [7]  

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已六十六岁,《资治通鉴》全部修完,是年七月十一日全书呈上,十一月,《通鉴》的最后部分《唐纪》和《五代纪》修成以后,司马光连同《通鉴考异》、《通鉴目录》一起奏进给神宗皇帝。神宗皇帝十分重视,将书的每编首尾都盖上了皇帝的睿思殿图章,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十二月初三日,神宗降诏奖谕司马光,说他“博学多闻,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成一家之书,褒贬去取,有所据依”。并赏与银、绢、衣和马,擢升司马光资政殿学士,迁范祖禹为秘书省正字。 [7]  

元丰八年(1085年),司马光六十七岁。三月七日,神宗病死,年仅10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哲宗。哲宗年幼,由祖母皇太后当政。皇太后向司马光征询治国方略,司马光上《乞开言路札子》,建议“广开言路”。司马光又一次呼吁对贫苦农民不能再加重负担,而且主张新法必须废除,要对农民施以“仁政”,接着上第二份奏疏《修心治国之要札子》,重点谈用人赏罚问题,提出保甲法、免役法和将兵法是“病民伤国,有害无益”。 [7]  

皇太后下诏起用司马光知陈州,不久,又下诏除授门下侍郎(即副宰相)。但司马光上疏辞谢,以自己“龄发愈衰,精力愈耗”,请求只任知陈州。以后在周围亲友支持下还是到任就职了。司马光向皇太后进言,为了实现废除新法的政治主张,把因反对新法而被贬的刘挚、范纯仁、李常、苏轼、苏辙等人招回朝中任职,吕公著、文彦博等老臣也被召回朝廷任职。 [7]  

司马光废除新法,上《请革弊札子》,又在《请更新新法札子》中,把新法比之为毒药,请求立即采取措施,全部“更新”。废除了保甲法,又废除了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带病得知免役法、青苗法和将官法还未废除,无限感伤地说:“吾死不瞑目矣!”他向吕公著说:“光自病以来,悉以身付医,家事付康(司马康),国事未有所付。”切望吕公著能够完成他的宿愿。同时,上表请求辞位。但皇太后对他很倚重,不但不准辞位,反下诏除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正式拜为宰相。接着很快就废除了免役法、青苗法。司马光终于完成了自己废除免役法的夙愿,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7]  

   


暮年岁月



司马光侧身像
司马光侧身像
司马光在第二次回朝为相期间,辑录《国语》的精要,编成《徽言》一书。又将《历年图》和《百官公卿表》增补、总辑为《稽古录》一书,形成一部“略存体要’’的简明通史,又负责将《资治通鉴》进行了最后的校定。 [7]  
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初一 [14]  ,司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死后,哲宗将他葬於高陵。灵柩送往夏县时,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声超过了车水马龙的声音。等到安葬的时候,哭的人非常真诚,仿佛是在哭自己的亲人。岭南封州的父老们,也都纷纷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 [7]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为相,议论司马光更变熙丰法度,哲宗下诏削除司马光的赠谥,毁坏所赐碑。

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为清海军节度副使,又追贬朱崖军司户参军。元符三年(1102年),追复太子太保。崇宁二年(1103年),蔡京为相时,再次追降左光禄大夫,旋即除名,将司马光等称为“元祐党人”,刻元祐党人碑,禁止元祐学术。大观年间,追复太子太保。靖康元年(1126年),赠太师,再次赐谥。宋高宗建炎年间,配享哲宗庙廷。

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理宗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阁,司马光位列其中。咸淳年间,从祀于孔庙。明嘉靖年间,从祀时称“先儒司马子”。 [15]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司马光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 [16]  

   


主要成就

编辑

 播报

   


政治

参见:元祐更化



司马光立姿石刻像
司马光立姿石刻像 [17]  
宣仁太后是前此宫廷中反对变法的后台,掌权后遂援引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到政府中,各种反变法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司马光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反对新法。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接着全盘否定了新法,诬蔑新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如差役法,知开封府蔡京依司马光的限令,在五天之内全部恢复,对社会的危害较熙宁以前还要严重。通过变法而积聚起来的钱财,也在反变法派执政的几年当中“非理耗散殆尽”。
与此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章惇曾对司马光恢复差役法的主张一一进行批驳,反变法派动员全部台谏力量,对章惇屡加击逐,直至被迫赋闲。列为王安石等人亲党的变法派官员,全被贬黜,其中蔡确写《车盖亭诗》,以为皆涉讥讪,贬死于新州。变法派人人怀自危,惶惶不安,吕惠卿在谪籍不敢喝口冷水,唯恐因此得病,而被反对派抓住把柄。

对西夏,则继承了熙宁以前的妥协政策,把已收复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割让给西夏,以偷安一时。这些倒行逆施,激起社会上广泛不满。

头脑较为清醒的人们曾劝告司马光,要为年幼的宋哲宗设身处地,异日若有人教以“父子义”,唆使哲宗反对今天的“以母改子”,后果不堪设想。司马光说:“天若祚宗社,必无此事!”司马光及其后继者无视小皇帝,因而愈益激起哲宗的不满。哲宗亲政后说,他在垂帘听政期间“只见臀背”,斥责反对派全不懂君臣之义。宣仁太后一死,复辟旧制的反变法派随之垮台,并受到倍加沉重的打击。 [18]  

   


文化

史学


参见:《资治通鉴》



司马光彩像
司马光彩像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司马光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这里环境幽美,格调简素,反映了园主的情趣和追求。其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在独乐园中常住的不仅有书局的工作人员,当时洛阳的名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是一个学术中心。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两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涵芬楼宋刊本《资治通鉴》
涵芬楼宋刊本《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新注资治通鉴序》)王应麟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清代大史学家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十七史商榷》卷一)。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文学


司马光一生主要精力用在修史和从政上,不以文学自矜,他评价自己“至于属文,实非所长”。但他学问博大精深,把做学问与作文章结合起来,虽无意为文而文自工。司马光“务为可用之文,推崇文以载道”,认为华而不实的诗无用,他所称赏的不是辞藻堆砌的诗,而是平淡闲远,抒发真性情、真自我的诗歌。 [19-20]  

经学


在经学上,司马光弘扬儒术,力辟佛老,对儒家经义做了许多开创性的阐释,朱熹将其与同时的周敦颐、邵雍、二程(程颢、程颐)、张载合称为北宋“道学六先生”。 [20]  

书法




司马光部分书法作品
司马光部分书法作品(4张)


司马光留存下来的书法作品不多,他的字瘦劲方正,一笔一画都写得十分规矩,即使是长篇大幅,也毫不马虎。如此端劲的书风,与他忠直严谨的个性也是相似的。
司马光是以正书和隶书为主要书体的,且正多于隶。其正书的特点是:用笔提按分明,结体规整扁平,在横划的入笔出锋处,时常带有隶意蚕头凤尾的意图和造型,明显融入了隶书传统。而隶书的特点则是:淳古不及汉隶,流美不及唐隶,但其用笔方折斩截,笔力力透毫端,笔画沉涩刚劲,结体多取纵势。字体虽小而意气雄厚,转折之处,锋棱宛然,刚柔相济。线条以直弧相参,于朴拙之中带有十分秀美之态。其隶法之外兼带楷意,无一般唐隶多见的肥满之弊,有怒而不威的风致。

司马光之书法的成就,主要是由于他具有对书画和金石的学识与鉴赏之能,并根据个人胸臆,博采众家之长,融秦篆之圆劲、汉隶之凝重、晋人之蕴藉、唐楷之刚健于一炉,从而形成鲜明的个人面貌和风格,这在宋人书法中无疑是自成一家、独树一帜。

黄庭坚《论书》就曾评价说:“温公正书不甚善,而隶法极端劲,似其为人,所谓左准绳,右规矩,声为律、身为度者,观其书可想见其风采。”宋高宗也称:“司马光隶书字真似汉人,近时米芾辈所不可仿佛。朕有光隶书五卷,日夕展玩其字不已。” [21]  


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
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 [21]  

   


个人作品

编辑

 播报

   


著书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训俭示康》收入高中语文课本。

   


诗词作品(部分)





《送张寺丞觐知富顺监》《南园饮罢留宿》《客中初夏》《客中初夏》《闲居》《岭头诗》《和君贶题潞公东庄》《和君贶题潞公东庄》《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





《阮郎归·渔舟容易入春山》《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诗词作品参考资料 [22]  )

   


出版图书

编辑

 播报






古文孝经指解  

作者名称 司马光  



作品时间 2021年3月  
〖古文孝经指解〗一卷。佚名编辑,此书将宋司马光与范祖禹说解古文《孝经》之作合为-帙而成。有明代刻本,清有《四库全书》本,《通志堂经解》本,《评花仙馆》本等。



稽古录  

作者名称 司马光  



作品时间 1988年4月  
《稽古录》是北宋司马光所撰写的一部历史读本,共20 卷,是《资治通鉴》的姊妹篇。该书包括《稽古录》、《历年图》、《国朝百官公卿表...







稽古录点校本




¥142.59

¥427.77

服务由当当网提供



稽古录




¥86.00

服务由孔夫子旧书网提供



稽古录点校本




¥120.00

服务由孔夫子旧书网提供



稽古录点校本




¥168.00

服务由孔夫子旧书网提供



稽古录点校本




¥178.00

服务由孔夫子旧书网提供



稽古录点校本




¥248.00

服务由孔夫子旧书网提供



稽古录点校本




¥265.61

服务由孔夫子旧书网提供






类篇  

作者名称 司马光  



作品时间 1984年12月  
△《类篇》·四十五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旧本题“司马光撰”。景定癸亥,董南一作光《切韵指掌图序》,亦称光尝被命修纂《类篇》,古文奇...





古代字书辑刊类篇




¥286

服务由京东提供




涑水纪闻  

作者名称 司马光  




《涑水纪闻》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创作的笔记集,又名“涑水记闻”,中华书局、上海书店均曾出版。
























查看更多书籍

   


人物评价

编辑

 播报

   


总评



司马光像
司马光像
司马光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孟子)。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度,每一言行每一举动都符合礼节。在洛阳时,他每次到夏县去扫墓,一定要经过他的兄长司马旦的家。司马旦年近八十,司马光侍奉他仍像严父一样,保护他像抚育婴儿一样。从小到大到老,他说话从来没有随便说过一句,他自己说:“我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只是我一生的所作所为,从来没有不可告人的。”他的诚心是出自天性,天下的人都敬重他,相信他,陕西、洛阳一带的人们都以他为榜样,与他对照,学习他的好品德。如果人们做了不好的事,就说:“司马君实莫非不知道吗?”
司马光对财物和物质享受看得很淡薄,没有什么爱好,对学问却没有不精通的。他惟独不喜欢佛教、道教,说:“佛道的微言大义不能够超过我的书,其中的荒诞我却不相信。”他在洛阳有田地三顷,妻子死后,他卖掉土地作为丧葬的费用。他一辈子粗茶淡饭、普通衣服,一直到死。

但司马光的政治生涯并不突出,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保守思想的典型代表,尽管他认为“王安石等所立新法,果能胜于旧者存之”, [23]  但实际却因不满王安石而不择优劣尽罢新法, [24]  又将神宗朝时军兵用生命夺取的土地,无偿送还给西夏。日后在新旧党争时,沦为意气及权位之争、不再着重于国政运转。

宋朝在多次战争中败北,国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之境地、司马光仍坚持宗法及伦理纲常治国等,但除尽罢新法外却提不出有效的政策方针。朱熹对司马光是颂扬的,但称“元祐诸贤是关闭着门说道理底”、 [25]  “温公之说,前后自不相照应,被他(章惇)一一捉住病痛,敲点出来”。 [26]  

   


史书评价

《宋史》:熙宁新法病民,海内骚动,忠言谠论,沮抑不行;正人端士,摈弃不用。聚敛之臣日进,民被其虐者将二十年。方是时,光退居于洛,若将终身焉。而世之贤人君子,以及庸夫愚妇,日夕引领望其为相,至或号呼道路,愿其毋去朝廷,是岂以区区材智所能得此于人人哉?德之盛而诚之著也。一旦起而为政,毅然以天下自任,开言路,进贤才。凡新法之为民害者,次第取而更张之,不数月之间,刬革略尽。海内之民,如寒极而春,旱极而雨,如解倒悬,如脱桎梏,如出之水火之中也。相与咨嗟叹息,欢欣鼓舞,甚若更生,一变而为嘉祐、治平之治。君子称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光于是亦老且病矣。天若祚宋,慭遗一老,则奸邪之势未遽张,绍述之说未遽行,元祐之臣固无恙也。人众能胜天,靖康之变,或者其可少缓乎?借曰有之,当不至如是其酷也。《诗》曰:"哲人云亡,邦国殄瘁。"呜呼悲夫! [7]  

   


历代评价

赵顼:①司马光方直。 [27]  ②未论别者,即辞枢密一节,自朕即位以来,唯见此人。 [27]  

吕公著:孔子上圣,子路犹谓之迂。孟轲大贤,时人亦谓之迂阔。况光岂免此名。大抵虑事深远,则近于迂矣。 [27]  

文彦博:①君实作事,今人所不可及,须求之古人。 [27]  ②彦博留守北京,遣人入大辽侦事,回云:“见辽主大宴群臣,伶人剧戏,作衣冠者见物必攫取怀之,有从其後后以鞭扑之者。曰:司马端明邪!”君实清名,在夷狄如此。 [27]  

程颐:阅人多矣!不杂者,司马、邵(邵雍)、张(张载)三人耳。 [15]  

邵雍:①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27]  ②君实九分人也。 [27]  



司马光半身像
司马光半身像 [28]  
苏轼: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自少及老,语未尝妄,其好学如饥之嗜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退居于洛,往来陕郊,陕洛间皆化其德,师其学,法其俭,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之平!”博学无所不通,音乐、律历、天文、书数,皆极其妙。晚节尤好礼,为冠婚丧祭法,适古今之宜。不喜释、老,······其文如金玉谷帛药石也,必有适于用,无益之文,未尝一语及之。 [29]  
安民:民愚人,固不知立碑之意。但如司马相公者,海内称其正直,今谓之奸邪,民不忍刻也。 [7]  

邵伯温:盖帝知为治之要:任宰辅,用台谏,畏天爱民,守祖宗法度。时宰辅曰富弼、韩琦、文彦博,台谏曰唐介、包拯、司马光、范镇、吕诲云。呜呼,视周之成、康,汉之文、景,无所不及,有过之者,此所以为有宋之盛欤?

赵逵:司马温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 [30]  

叶逋:守资格以用人,无若李沆、王旦、王曾、吕夷简、富弼、韩琦、司马光、吕公著之为相,然考其功效,验其人才,本朝以资格为用人之利也决矣。 [31]  

张轼:司马温公改新法,或劝其防后患,公曰:“天若祚宋,必无此事!”更不论一己利害。虽圣人,不过如此说。近于“终条理者”矣。 [27]  

朱熹:①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其好学如饥渴之嗜饮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退居于洛,往来陕洛间,皆化其德,师其学,法其俭。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乎!博学无所不通。 [25]  ②温公可谓智仁勇。他那治国救世处,是甚次第!其规模稍大,又有学问。其人严而正。 [27]  

王称:君子之用世也,惟人心,岂可以强得哉,湛然无欲,而推之以至诚,斯天下归仁矣,光以忠事仁宗,而大计以定,以义事英宗,而大伦以正,以道事神宗,而大名以立,以德事哲宗,而大器以安,方其退居于洛也,若与世相忘矣,及其一起,则泽被天下,此无他诚而已,诚之至也,可使动天地、感鬼神,而况于人乎?故其生也,中国四夷望其用,及其死也,罢市巷哭思其德,其能感人心也如此,是岂人力所致哉,自古未之有也。 [32]  

吕中:①所贵乎大臣者,非以其有过天下之材智也,必其有服天下之德望也。王安石所以变旧法之易者,以其虚名实行,足以取信于人。司马光所以改新法之易者,以其居洛十五年,天下皆期之为宰相也。然安石其权臣,温公其重臣欤。 [33]  ②天将禄人之国,必先祚其君子。天将以元丰为元祐,则使司马光获相于初元。天将使元祐为绍圣,则不使司马光慭遗于数岁。当是时,新法已多变夹,然君子未尽用也,小人未尽去也。公薨于今日,而党议已兆于明日。使光尚在,则君子尚有所立,必无朋党之祸,必无报复之事。一身之存亡,二百年治乱之所系也。 [34]  

王应麟:欧阳子(欧阳修)之论笃矣,而“不以天参人”之说,或议其失。司马公之学粹矣,而“王霸无异道”之说,或指其疵。信乎立言之难! [27]  

倪谦:公之在宋朝正声劲气,天下共知。 [35]  

孙承恩:熙宁谏诤,忠谠切深。元佑相业,旋乾转坤。行成无伪,学几不杂。一德醇儒,百年清节。 [36]  



司马光与张载
司马光与张载 [37]  
李廷机:司马光入相,新法悉皆休。 [38]  
张燧:①司马温公为相,每询士大夫“私计足否?”人怪而问之,公曰:“倘衣食不足,安肯为朝廷而轻去就耶 ”袁石公有云:“学问到透彻处,其言语都近情,不执定道理以律人。”若公者,庶可语此矣。 [39]  ②温公《资治通鉴》稿虽数百卷,颠倒涂抹,讫无一字作草,其行己之度盖如此。 [39]  

谢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王曾)、李文正(李昉)、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寇准)、赵忠定(赵汝愚)之应变,韩魏公(韩琦)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程颢)、朱晦庵(朱熹)之真儒,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之文章,洪忠宣(洪皓)、文信国(文天祥)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 [40]  

林时对:国之任相,犹室之任栋;用匪其材,鲜不颠覆。虽云大厦将倾,非一木能支;然转亡为存、图危于安,不乏斡旋补救之术。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古来旁求爰立、或取诸梦卜、或起自屠钓,咸能光复启宇,祀夏配天。无论汉、唐、宋全盛,萧(萧何)、曹(曹参)、丙(丙吉)、魏(魏徵)、房(房玄龄)、杜(杜如晦)、姚(姚崇)、宋(宋璟),洎韩(韩琦)、富(富弼)、范(范仲淹)、欧(欧阳修)、司马诸公,克奏戡定弭宁之略。……国以一人兴,岂不诚然哉! [41]  

王夫之:①自开元以后,河北人材如李太初(李沆)、刘器之(刘安世)、司马君实者,盖晨星之一见尔。 [42]  ②毕仲游之告温公曰:“大举天下之计,深明出入之数,以诸路所积钱粟,一归地官,使天子知天下之余于财,而虐民之政可得而蠲。”大哉言乎!通于古今之治体矣。温公为之耸动而不能从。不能从者,为政之通病也,温公不免焉。其病有三:一曰惜名而废实,二曰防弊而启愚,三曰术疏而不逮。 [43]  ③马、吕两公非无忧国之诚也,而刚大之气,一泄而无余。一时蠖屈求伸之放臣,拂拭于蛮烟瘴雨之中,愔愔自得。上不知有志未定之冲人,内不知有不可恃之女主,朝不知有不修明之法守,野不知有难仰诉之疾苦,外不知有睥睨不逞之强敌,一举而委之梦想不至之域。群起以奉二公为宗主,而日进改图之说。二公且目眩耳荧,以为唯罢此政,黜此党,召还此人,复行此法,则社稷生民巩固无疆之术不越乎此。呜呼!是岂足以酬天子心膂之托,对皇天,质先祖,慰四海之孤茕,折西北之狡寇,而允称大臣之职者哉? [43]  

康熙帝:司马光立朝行已,正大和平,无几微之可议。不祗冠有宋诸臣,求之历代亦不可多得。 [44]  

李光地:①武侯(诸葛亮)之外,如郭令公(郭子仪)、范文正公(范仲淹)、司马温公,皆实有孟子之意。 [45]  ②武侯有手段,侈人以司马温公比之。温公是个好人,才具焉能比武侯? [45]  

蔡世远: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诸葛武侯、陆宣公、范文正、司马文正也。 [46]  



司马光立像
司马光立像 [47]  
顾栋高:唯公忠厚质直,根于天性,学问所到,诚实金石。自少至老,沉密谨慎,因事合变,动无过差。故其文不事高奇,粥粥乎如菽粟之可以疗饥,参苓之可以已病。 [48]  
《历代群英歌》:①司马力攻新法,忠彦敢言正直。 ②宋代称六君子,濂溪明道伊川。康节横渠同是,温公君实为然。 [49]  

石蕴玉:熟诵公名,中华外域。签判居苏,乃为亲屈。

陆以湉:钱武肃王用警枕,司马温公亦用警枕,兴王、贤相勤劳正相同也。 [50]  

蔡东藩:①到底安邦恃老成,甫经借手即清平。如何天不延公寿?坐使良材一旦倾。 [51]  ②本回叙高后垂帘,及温公入相,才一改制,即见朝政清明,人民称颂。……但司马光为一代正人,犹失之于蔡京,小人献谀,曲尽其巧。厥后力诋司马光者,即京为之首,且熙丰邪党,未闻诛殛,以致死灰复燃。人谓高后与温公,嫉恶太严,吾谓其犹失之宽。后与公已年老矣,为善后计,宁尚可姑息为乎? [51]  

   


人物轶事

编辑

 播报

   


家庭影响



司马光立姿石刻像
司马光立姿石刻像 [17]  
司马光受父亲的诚实教育的影响,一生诚信。大概在五、六岁时,有一次,他要给胡桃去皮,他不会做,姊姊想帮他,也去不掉,姊姊就先行离开了,後来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顺利将胡核去皮,等姐姐回来,便问:“谁帮你做的?”他欺骗姊姊是自己做的,父亲便训斥他:“小子怎敢说谎。”司马光从此不敢说谎,年长之后,还把这件事,写到纸上,策励自己,一直到死,没有说过谎言。邵雍的儿子邵伯温还看过这张纸。清人陈宏谋说:“司马光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後人对司马光盖棺论定之语,也是一个“诚”字。
   


破瓮救友



司马光墓景区
司马光墓景区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聪明机灵,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被人们广泛流传。 [52]  
   


诚信卖马

司马光要卖一匹马,这匹马毛色纯正漂亮,高大有力,性情温顺,只可惜夏季有肺病。司马光对管家说:“这匹马夏季有肺病,这一定要告诉给买主听。”管家笑了笑说:“哪有人像你这样的呀?我们卖马怎能把人家看不出的毛病说出来!”司马光可不认同管家这种看法,对他说:“一匹马多少钱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我们做人必须得要诚信,要是我们失去了诚信,损失将更大。”管家听后惭愧极了。 [53]  

   


低调淡泊

司马光性情淡泊不喜奢华,他在《训俭示康》中曾提到小时后长辈会给他穿华美的衣服,他总是害羞脸红而把它脱下。宝元年间中举时,曾得到仁宗的接见。酒席宴会上,每人都在头上插满鲜花,肆无忌惮地嬉戏取乐,唯独司马光正襟危坐,也不戴花。被同行的人提醒后,司马光才不太情愿地戴了一朵小花。 [54]  

司马光有一个老仆,一直称呼他为“君实秀才”。一次,苏轼来到司马光府邸,听到仆人的称呼,不禁好笑,戏谑曰:“你家主人不是秀才,已经是宰相亦,大家都称为‘君实相公’!”老仆大吃一惊,以后见了司马光,都毕恭毕敬地尊称“君实相公”,并高兴地说:“幸得大苏学士教导我……”司马光跌足长叹:“我家这个老仆,活活被子瞻教坏了。” [54]  

   


坚不纳妾



司马光题跋版画像
司马光题跋版画像 [55]  
北宋士大夫生活富裕,有纳妾蓄妓的风尚。司马光是和王安石、岳飞一样,极为罕见的不纳妾、不储妓之人。婚后三十年余,妻子张夫人没有生育,司马光并未放在心上,也没想过纳妾生子。张夫人却急得半死,一次,她背着司马光买了一个美女,悄悄安置在卧室,自己再借故外出。司马光见了,不加理睬,到书房看书去了。美女也跟着到了书房,一番搔首弄姿后,又取出一本书,随手翻了翻,娇滴滴地问:“请问先生,中丞是什么书呀?”司马光离她一丈,板起面孔,拱手答道:“中丞是尚书,是官职,不是书!”美女很是无趣,大失所望地走了。
还有一次,司马光到丈人家赏花。张夫人和丈母娘合计,又偷偷地安排了一个美貌丫鬟。司马光不客气了,生气地对丫鬟说:“走开!夫人不在,你来见我作甚!”第二天,丈人家的宾客都知道了此事,十分敬佩,说俨然就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白头偕老的翻版。唯独一人笑道:“可惜司马光不会弹琴,只会鳖厮踢!”张夫人终身未育,司马光就收养了哥哥的儿子“司马康”,作为养子。

司马光就如此和妻子相依为命。洛阳的灯会享誉天下,逢元宵节,张夫人想出去看灯,司马光说:“家里也点灯,何必出去看?”张夫人说:“不止是看灯,也随便看看游人。”司马光一笑,说:“看人?怪了,难道我是鬼吗!” [56]  

   


典地葬妻



司马光肖像
司马光肖像
司马光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居所极简陋,於是另辟一地下室,读书其间。当时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阳,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层,最上一层称朝天阁,洛阳人戏称:“王家钻天,司马入地。”司马光的妻子去世后,清贫的司马光无以为葬,拿不出给妻子办丧事的钱,只好把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出去,置棺理丧,尽了丈夫的责任。司马光任官近40 年,而且官高权重,竟然典地葬妻。重读历史,让人深思。
俗语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封建社会,大多数人苦读寒窗,跻身仕途,无不是为了显耀门庭,荣华富贵,泽被后世,荫及子孙。在这些人面前,司马光的清廉更显可贵。嘉祜八年三月,宋仁宗诏赐司马光金钱百余万,珍宝丝绸无数,但司马光不为所动。司马光年老体弱时,其友刘贤良拟用50万钱买一婢女供其使唤,司马光婉言拒之,他说:“吾几十年来,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 [52]   [57]  

   


藏书故实



明代仇英绘《独乐园图》
明代仇英绘《独乐园图》
司马光家藏书富,居洛阳时,买田20亩,建“独乐园”,藏文史书籍万余卷。又置“读书堂”,辟精善之本5000卷,又得神宗赐书2400卷,以资著述。善保护图书,每年二伏至重阳间,在天气晴朗之日,设案以曝书籍。桌案洁净,铺以茵缛,然户端坐看书。阅书时,不以空手捧书,唯恐手汗渍湿。藏书几十年,其书仍新如手未触一样。 [58]  
   


洛阳耆英会



《洛阳耆英图》
《洛阳耆英图》
司马光退居洛阳后,和文彦博、富弼等十三人,仰慕白居易九老会的旧事,便会集洛阳的卿大夫年龄大、德行高尚的人,他认为洛阳风俗重年龄不重官职大小,便在资圣院建了“耆英堂”,称为“洛阳耆英会”,让闽人郑奂在其中画像。当时富弼七十九岁,文彦博与司封郎席汝言都已经七十七岁,朝议大夫王尚恭七十六岁,太常少卿赵丙、秘书监刘几、卫州防御使冯行己都已七十五岁,天章阁待制楚建中、朝议大夫王慎言已七十二岁,太中大夫张问、龙图阁直学士张焘已七十岁。当时宣徽使王拱宸任北京(大名府)留守,写信给文彦博,想要参加他们的集会,王拱宸七十一岁。而只有司马光还没到七十岁,文彦博素来看重他,便用唐朝九老狄兼謩的旧例,请他入会。司马光因为自己是晚进后辈而不敢在富、文二人之后。文彦博不听,让郑奂自幕后传司马光画像,又到北京传王拱宸的画像,于是参会的有十三人,他们置酒赋诗相互取乐。当时洛阳有许多名园古刹,有水竹林亭的风景,司马光等人头发和眉毛雪白,仪表神态端庄美好。每次聚集宴会时,洛阳的百姓都随从观看。 [59]  
   


交趾进贡麒麟

宋朝时,交趾(今越南)国遣使进贡珍奇异兽,说是麒麟。司马光上奏朝廷说:“大家都不认识,不知道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又不是它自己来的,算不得吉祥的象征;如果是假的,恐怕被夷狄笑话。朝廷应该厚赏使者,让他带回去。 [60]  

   


家族成员

编辑

 播报

司马家族累世聚居,和睦相处,祖辈诗礼传家,家考严正。

远祖: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到北魏时传至司马阳,曾为征东大将军。隋唐五代以后家族政治地位日渐下降。


四世祖:司马林,布衣。


曾祖父:司马政,布衣。


伯祖父:司马炳,布衣。


祖父:司马炫考中进士,官至耀州富平县令。虽然官职不大,但政绩显著,而且以气节著于乡里。


父亲:司马池,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属翰林学士院),官居四品,为人清直仁厚,号称一代名臣。 [7]  


叔父:司马沂、司马浩


   


墓址

编辑

 播报



司马光墓
司马光墓
司马光墓在山西夏县城北15公里鸣冈,坟园占地近3万平方米,东倚太岳余脉,西临同蒲铁路,司马光祖族多人群厝于此。该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分为茔地、碑楼、碑亭、余庆禅寺等几个部分。墓侧翁仲分列。宋哲宗御篆“忠清粹德之碑”额;碑文为苏轼撰并书,曾没于土中,后于杏树下掘出,遂名杏花埤,惜已剥蚀难辨。金代摹刻四石嵌壁,今仍完好。明嘉靖间,特选巨石,依宋碑复制,并建碑亭。东有守坟祠,再东为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敕牒建香火寺余庆禅院,牒文刻石仍在寺后。寺内有大殿五间, 殿内现存大佛三尊,西壁罗汉八尊,为宋塑风格。历代碑古二十通,记载坟园沿革。 [61]  
   


史料记载

编辑

 播报

《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列传第九十五》 [7]  

   


影视形象

编辑

 播报



年份


电视剧


饰演者


1994年

《东方小故事之园木警枕》

杨骏、孙启新


1994年

《东方小故事之击缸救人》

冯领航


2008年

《大宋才子黄庭坚》

樊牛


2012年

《苏东坡》

刘文治


2020年

《清平乐》

初俊臣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
词条图片(27)




概述图册
概述图册(2)




司马光部分书法作品
司马光部分书法作品(4)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查看全部








历史大学堂 匠心计划创作者,活力创作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跟司马光学做人,不玩虚的

等等很多著名的文化人物,都在那个时期,而且几乎都在一个交往的圈子里,都有交集。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时期,有这样强的一个文化的阵容。司马光,他首先是一代名臣,他的谥号是“文正”。(图)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

2019-04-16282






寒鲲 历史专栏作者
  


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三大司马氏名人之间的关系

本文根据既有资料全面梳理了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三大司马氏名人之间的可能关系,希望对各位感兴趣的朋友有所帮助。

2018-11-02166






历史战争 历史领域创作者
  


“日力不足,继之以夜”——古代劳模司马光的日常

那可不一定,因为古代也有workholic(工作狂),而其中很著名的一位,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宋神宗即位后,虽然并不信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十分支持。司马光曾自诩“日力不足,继之以夜”,如此看来,的确如此。

2018-06-23145






最爱历史 匠心计划创作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砸缸的司马光,死后险被开棺曝尸

若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司马光的做法也许不全是正确的,但一个官员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就是他为官生涯最好的勋章,这无法轻易篡改。

2020-09-15134







夜读史书 历史领域创作者
  


司马光为什么要写《资治通鉴》?为何说这是一部帝王之书?

《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极高,许多人将它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史家绝笔。自《资治通鉴》成书以来,它就成为历代帝王将相、军政要人的必读书。清初大儒顾炎武评价《资治通鉴》为“后世不可无之书”,曾国藩则称《资治通鉴》乃是“先哲惊世之书”。

2020-05-18119




1/2

  



               
宋朝宰相



北宋



宋太祖


▪ 范质   ▪ 王溥   ▪ 魏仁浦   ▪ 赵普   ▪ 薛居正   ▪ 沈义伦     






宋太宗


▪ 赵普   ▪ 薛居正   ▪ 沈义伦   ▪ 卢多逊   ▪ 宋琪   ▪ 李昉   ▪ 吕蒙正   ▪ 张齐贤   
▪ 吕端         






宋真宗


▪ 吕蒙正   ▪ 张齐贤   ▪ 吕端   ▪ 李沆   ▪ 向敏中   ▪ 毕士安   ▪ 寇准   ▪ 王旦   
▪ 王钦若   ▪ 丁谓   ▪ 李迪   ▪ 冯拯      






宋仁宗


▪ 王钦若   ▪ 丁谓   ▪ 冯拯   ▪ 王曾   ▪ 李迪   ▪ 张知白   ▪ 张士逊   ▪ 吕夷简   
▪ 王随   ▪ 陈尧佐   ▪ 章得象   ▪ 晏殊   ▪ 杜衍   ▪ 贾昌朝   ▪ 陈执中   ▪ 文彦博   
▪ 宋庠   ▪ 庞籍   ▪ 梁适   ▪ 刘沆   ▪ 韩琦   ▪ 曾公亮   ▪ 富弼   






宋英宗


▪ 韩琦   ▪ 曾公亮         






宋神宗


▪ 富弼   ▪ 韩琦   ▪ 曾公亮   ▪ 陈旭   ▪ 王安石   ▪ 韩绛   ▪ 吴充   ▪ 王圭   
▪ 蔡确         






宋哲宗


▪ 司马光   ▪ 文彦博   ▪ 王圭   ▪ 蔡确   ▪ 韩缜   ▪ 吕公著   ▪ 吕大防   ▪ 范纯仁   
▪ 刘挚   ▪ 苏颂   ▪ 章惇   ▪ 苏辙      






宋徽宗


▪ 章惇   ▪ 韩忠彦   ▪ 曾布   ▪ 蔡京   ▪ 赵挺之   ▪ 何执中   ▪ 张商英   ▪ 刘正夫   
▪ 余深   ▪ 王黼   ▪ 李邦彦   ▪ 白时中      






宋钦宗


▪ 李邦彦   ▪ 白时中   ▪ 张邦昌   ▪ 吴敏   ▪ 徐处仁   ▪ 唐恪   ▪ 许将   ▪ 欧阳珣   







南宋



宋高宗


▪ 李纲   ▪ 黄潜善   ▪ 汪伯彦   ▪ 朱胜非   ▪ 吕颐浩   ▪ 杜充   ▪ 范宗尹   ▪ 赵鼎   
▪ 张浚   ▪ 秦桧   ▪ 万俟卨   ▪ 沈该   ▪ 汤思退   ▪ 陈康伯   ▪ 朱倬   






宋孝宗


▪ 张浚   ▪ 汤思退   ▪ 陈康伯   ▪ 朱倬   ▪ 史浩   ▪ 洪适   ▪ 叶颙   ▪ 魏杞   
▪ 蒋芾   ▪ 陈俊卿   ▪ 虞允文   ▪ 梁克家   ▪ 曾怀   ▪ 叶衡   ▪ 赵雄   ▪ 王淮   
▪ 周必大   ▪ 留正         






宋光宗


▪ 周必大   ▪ 留正   ▪ 葛邲   ▪ 黄祖舜      






宋宁宗


▪ 留正   ▪ 赵汝愚   ▪ 余端礼   ▪ 京镗   ▪ 谢深甫   ▪ 陈自强   ▪ 韩侂胄   ▪ 钱象祖   
▪ 史弥远         






宋理宗


▪ 史弥远   ▪ 郑清之   ▪ 乔行简   ▪ 崔与之   ▪ 李宗勉   ▪ 史嵩之   ▪ 范钟   ▪ 杜范   
▪ 游侣   ▪ 赵葵   ▪ 谢方叔   ▪ 吴潜   ▪ 董槐   ▪ 程元凤   ▪ 丁大全   ▪ 贾似道   






宋度宗


▪ 贾似道   ▪ 程元凤   ▪ 叶梦鼎   ▪ 江万里   ▪ 马廷鸾      






宋恭帝


▪ 贾似道   ▪ 王爚   ▪ 章鉴   ▪ 陈宜中   ▪ 留梦炎   ▪ 吴坚   ▪ 文天祥   






宋端宗


▪ 陈宜中   ▪ 李庭芝   ▪ 文天祥   ▪ 黄镛      






宋末王


▪ 文天祥   ▪ 陆秀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5370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16: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章惇  播报 编辑  讨论37 上传视频  



章惇(1035年—1106年1月2日),字子厚,号大涤翁,建宁军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中期政治家、改革家、书法家,银青光禄大夫章俞之子。

出身世族,博学善文,相貌俊美,高傲自负。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任职地方,政绩显著。经略南北江,平定湖北,大规模开发湖南,设立州县,开拓西南,统一内地割据势力,对江南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入阁参与熙宁变法。旧党掌权后,章惇反对废除新法,出贬汝州。元祐八年(1093年),章惇拜相执政,严刑峻法,控制言论。在政治上,贬斥旧党,流放诸臣;在地方上,设置晋宁军与陇右节度军;法令上,恢复熙宁旧法,加以完善;文化上,废除诗赋,代以二经;军事上,征服西夏,攻灭唃厮啰;外交上,签订元符和议,招降吐蕃诸部;水利上,治理黄河,沟通水系;吏治上改革官制,罢免非治科、进士、上舍生而仕官之人。

作为北宋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章惇一生的政治作为对北宋政治造成深远影响,强硬态度导致辽军南下,几乎引发宋辽战争。然而,联合于阗并命章楶、王愍出兵西夏、和蕃,收复失地,开疆拓土,驱逐西夏并以沙漠为界,为北宋取得对西夏战争的优势奠定了一定基础。

崇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106年1月2日),章惇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1]  ,累赠观文殿大学士、太师、魏国公,葬于长兴。绍兴五年(1135年),追贬昭化军节度副使。







人物关系




关闭纠错


父亲 章俞

有错误  


   

本    名章惇 别    名章子厚、章申公 [2]  字子厚 号大涤翁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浦城 出生日期1035年 逝世日期1106年1月2日 [1]  主要作品《章子厚内制集》 主要成就熙宁变法,开疆拓土,出将入相 官    职左仆射、上柱国、观文殿大学士 爵    位豫章郡开国公→申国公→魏国公 追    赠太师、魏国公


目录

1 人物生平
▪ 官宦世家
▪ 参与变法
▪ 经略江南
▪ 出任地方
▪ 回京任职
▪ 新旧党争
▪ 独相执政
▪ 欲废两后
▪ 北伐西征
▪ 反对端王立储
▪ 贬死湖州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 文化
3 艺术造诣
4 个人作品
5 人物评价
▪ 总评
▪ 历代评价
6 轶事典故
▪ 年少轻狂
▪ 京城遇险
▪ 临险书壁
▪ 击石震虎
▪ 反驳王珪
▪ 士不可辱
▪ 明察秋毫
▪ 施行旧例
7 亲属成员
▪ 家世
▪ 同辈
▪ 儿子
▪ 旁系
▪ 孙辈
8 史料记载
9 后世遗迹
▪ 沧浪亭
▪ 章惇墓
10 艺术形象
▪ 文学形象
▪ 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编辑

 播报

   


官宦世家

景祐二年(1035年),章惇出生于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的官宦世家,父亲章俞官至银青光禄大夫。章惇小的时候,其族父章得象惊异章惇的性情品格,认为章惇将来一定地位优越。 [3]  

章惇性格豪爽、真率, [4]  相貌俊美,举止文雅洒脱。 [5]  才智出众,学问广博精深,善于写文章, [6]  才识超人。 [7]  年轻时,喜欢修养,服气辟谷,飘然有仙风道骨。 [8]  

章惇与章楶因为名望明显,被介绍在贵族之间,赞扬于一时。 [9]  与王观友善,俱以疎散称,时号观三、惇七。 [10]  

嘉祐 [110]  二年(1057年),章惇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其族侄章衡考中状元,章惇耻于章衡之下,拒不受敕,扔掉敕诰回家。 [11]  

嘉祐四年(1059年),章惇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名列第一甲第五名,开封府试第一名。 [12]  历商洛(陕西省商洛市)县令、雄武军(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节度推官。

   


参与变法

治平三年(1066年),章惇受到参知政事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荐,召试馆职,考试合格,却遭到知制诰王陶攻击,未任馆职,知武进(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知县。

治平四年(1067年),章惇任著作佐郎,御史吕景、蒋之奇说章惇佻薄秽滥,向以擢第不高,辄丢敕诰於廷。所以不除馆职。

熙宁二年(1069年),李承之向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荐章惇。王安石大喜,恨得之晚。 [13]  王安石开始变法后,让章惇进入集贤院。

二月,王安石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任命章惇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殿校理、中书检正。参与制定新法,监修国史,编撰实录。 [14]  

熙宁四年(1071年),章惇奉命分析渝州(重庆)夷事,并分析夔州路差役事务。

制置三司条例司撤销,章惇改任检正中书户房公事,兼详定编修三司令式,及诸司库务岁计条例,参与制定财政机构的法规。

章惇被派往邠州(今陕西彬县)调查处理案件,章惇沿途了解陕西推行雇役新法及其他情况。

章惇提出采取粮价低时,官府大量收购,以备时用;边境无事时,将军队移往丰收地区就粮,以解决军需,得到宋神宗的采纳。

   


经略江南

熙宁五年(1072年),章惇拜两湖察访使,得到四千八百零九户、田二十六万亩。 [15]  改硖州为安江寨,富州为镇江寨,累迁如京副使,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判军器监等职。

张颉说南江杀戮过多,无辜者十八九,漂浮的尸体遮蔽江,人不吃鱼几个月。章惇痛恨张颉的言论。

熙宁六年(1073年),章惇在荆湖北路建立屯田务,授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高阳关路经略安抚使,判军器监、知制诰再兼直学士院。

宋神宗下令对审讯宫廷卫士的开封府判官梁彦明、推官陈忱进行严肃处理,各罚铜十斤。

熙宁七年(1074年),宋神宗命章惇就军械监置司,立专案,审查曾布所究市易事。吕惠卿又令中书户房统计治平、熙宁财赋收支之数,统计结果,与曾布所说皆不同。章惇办理此案,曾布不再请求奏对。九月,章惇深得宋神宗赏识,拜为三司使。

   


出任地方

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再次拜相。宰相吕惠卿外调为陈州知州。

中丞邓绾说:吕惠卿执政超过一年,所立朋党不相同,然而与吕惠卿共同作恶,互相帮助,没有比得上章惇。

吕惠卿虽然已经斥逐,而尚留章惇在朝廷,也尚且医疗疾病,四体而止治其一边,粪便除清除一堂,而尚存一半污秽啊。章惇出知湖州(浙江省湖州市)。

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峡州、辰州(湖南省沅陵县)、沅州(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发生骚乱。

朝廷任章惇为荆湖北路首府荆南(今湖北省荆州市)知府,兼提举本路兵马巡检,诏令亲自前往辰州和沅州,安抚叛蛮。章惇设置诚州(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16]  

五月,朝廷改任章惇为杭州知州。没有到任,即被召回朝任翰林学士。因为母亲去世,辞官服丧。服除,历任判三馆秘阁、知审官院兼翰林学士。

元丰三年(1080年),章惇担任参知政事 [17]  。

元丰四年(1081年),章惇的父亲章俞侵占百姓沈立的田地,沈立拦路向章惇告状,章惇把他抓到开封。

大理寺弹劾章惇的父亲太子宾客致仕章俞、弟弟颍州沈邱县主簿章恺,侵占民田。开封府官,各怀观望,害怕躲避佥书。

章惇奏事,及报上,不符实际,又按察裁决所开始时,追治堂吏王冕等,证实周之道等人的话。

章惇以为有司不当信王冕等语,想虚构捏造次数,强迫执政,以此报制勘所,仍称请尽情彻底查究,不可以只信其谬说,坐不适当指挥制勘院,固有是责。

章惇被罢免,任蔡州知州,出任陈州知州,改定州(河北)知州兼定州路安抚使。 [18]  

   


回京任职

元丰五年(1082年),章惇被召任门下侍郎,为副相之首。 [19]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危时,有人企图策立神宗二弟雍王赵颢或四弟曹王赵頵。章惇与以宰相王珪为首的宰执们一起决议立宋神宗长子赵佣为皇太子,章惇写在纸上,王珪拿给已不能说话的宋神宗看,经神宗点头同意;请宋神宗母、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宋神宗同意,太子赵佣(改名赵煦)即位。

五月,章惇任知枢密院事。

   


新旧党争

参考:新旧党争

十月,范纯仁、朱光庭、苏辙等人担任谏官。

章惇对宣仁太后说:谏官全部令两制以上奏举,然后宰执进拟。在除目由中出,我不知从何知之,得非左右所荐,此门不可以渐渐开启。

宣仁太后说:全部大臣所推荐,不是左右。

章惇说:大臣应该公开张扬,为什么秘密推荐。皇帝幼冲,皇太后同听万机,应该遵循以前的制度。

门下侍郎司马光对章惇说:范纯仁、范祖禹等人任谏官,是众望所归,不能因为我的缘故,而挡住贤臣晋升之路,倘若必须如此,那么我宁愿辞职。

章惇说:我也知道韩缜、吕公著、司马光不会徇私舞弊,但如果将来有一天奸臣执政,以这为例,提升谏官以亲疏为标准,台谏官就失去意义了,这会造成政治的昏暗,国家安危之所系。

高太后下诏取消诏令,范纯仁被改任为天章阁待制,范祖禹为著作佐郎,其余三人依旧。

元祐元年(1086年),章惇被监察御史王岩叟、朱光庭弹劾。

司马光要割地给西夏,得到旧党的支持。章惇很生气,说议者可斩。说他们是无见识的不逞之徒。甚至说司马光村夫子、无能为。 [20]  

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宰相,企图全部罢废新法,举朝没有敢说话的人,他知枢密院事,与司马光力辩免役法不可废罢。章惇多次与司马光争论。

章惇说:天下政事,比熙宁元年以前,变更数也数不过来,事既与相不同,怎么可以全部检用熙宁元年现行条贯,不知虽是差役一事,官司关连上下,事物目极多,条贯相互干涉,岂可单独用差役一门,显见施行未得。

更张政事,所系生民利害,免役、差役之法最大,急须详审,不可轻易,只限五天,诸县何由擎化利害,不知如此变更草率,反而更加为害。

章惇独自上疏,逐条分析免役、差役二法的利弊,驳斥司马光对免役法的攻击,同司马光在帘前争论。

章惇说:像役法,熙宁初,用雇代差,实行太快速,所以有损害,重新以差代雇,应该详细议论,经常讨论,或许可以实行,而限止五天,其损害将越来越多啊。

谏官多次弹劾章惇,章惇居位如故。章惇驳斥司马光所改的役法,积累数千言。司马光的建议施行后,章惇愤恨地在太后面前争辩,有以后怎么能奉陪吃剑之语,章惇的话十分不恭敬。

宣仁后很生气,御使中丞刘挚等人接连攻击他,他被贬出朝任汝州知州。 [21]  

元祐元年(1086年),旧党辩论失败,利用台谏官,对章惇进行攻击,章惇被贬官知汝州(河南临汝),改任杭州知州,重新担任汝州知州。

十一月,章惇请求罢职,提举洞霄宫(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道教宫观),不断受到攻击。因为父亲死亡,于是守丧,仍不断受到旧党攻击。

元祐更化时期章惇被贬到岭南。

   


独相执政

参见:绍圣之治、元祐案

元祐八年(1093年),宋哲宗亲政,章惇被启用为相,专门以继承为国家的重要事务,凡是元祐所改,全都恢复。引用蔡卞等人,全部居重要职位、担任言官。

大小官僚,没有幸免,死去的人,殃及妻子、孩子。诋毁宣仁太后,说元祐初年,老奸擅国。章惇请求掘司马光、吕公著的坟,砍他们的棺材。宋哲宗没答应。

章惇请求编辑、分类元祐时,大臣们的章疏,处治刘安世、范祖禹劝谏宫中雇乳母的事,用文及甫陷害别人的文书引导蔡渭,让蔡渭告发刘挚、梁焘有反谋,兴起同文馆案,命令蔡京、安惇、蹇序辰穷究到底。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执政,首先议论修复水磨。乃诏即京、索、大源等河为之,以孙迥提举,重新命令兼提举汴河堤岸,改差役制为雇役制,章惇逐步恢复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

在章惇主持下,以常平、免役、农田水利、保甲,类著其法,总为一书,定名为《常平、免役敕令》,颁行全国,熙宁新法基本恢复。

章惇荐引名士彭汝砺、陈瓘、张庭坚等,乞正所夺司马光、吕公著赠谥,勿毁墓仆碑。 [22]  刘奉世等三十一人,或贬官夺恩,或居住安置,轻重有差。其彬州编管秦观,移送横州。

   


欲废两后

参见:宣仁案、孟后案

章惇用邢恕为御史中丞。邢恕用北齐娄太后,宫名叫宣训,曾废她的孙子少主,而立儿子常山王高演的事,假托司马光,对范祖禹说:“如今主少国疑,北齐宣训事仍可忧虑。”

章惇引诱高士充上书,说高士充的父亲高遵裕临死时,屏退左右,对高士充说:宋神宗弥留之际,王珪派高士充来问:不知皇太后想立谁为帝。我斥责高士充离开。章惇追贬司马光、王珪,赠高遵裕为奉国军留后。再追贬吕公著、司马光,又责吕大防、刘挚、梁焘、范祖禹、刘安世等过岭,意犹未慊,仍用黄履疏高士英状,追贬王珪,皆诬以图危上躬。其言浸及宣仁皇后,帝颇惑之。最后起同文狱,将全部诛杀元祐大臣。

章惇让宦官郝随帮助自己,章惇想追废宣仁后。皇太后、太妃都极力同章惇争辩。哲宗感悟,烧了章惇的奏疏,被郝随侦知,秘密告诉章惇和蔡卞。次日,章惇、蔡卞上奏,宋哲宗生气地说:你们不想让我进英宗庙吗。章惇、蔡卞才作罢。 [23]  

绍圣三年(1096年),章惇以孟皇后是高太后所立,迎合郝随,劝哲宗在后宫兴起狱案,假托邪门旁道,废掉孟皇后,让孟皇后居住瑶华宫。章惇请求立哲宗专宠的刘贤妃(刘清菁)为皇后。孟皇后所生的福庆公主重病不治,孟皇后的姐姐拿道家的符水入宫医治。符水之事,为宫中禁忌,孟皇后大惊,命将符水藏之。言官邹浩上疏斥责章惇,请求停止废后。

公主病逝后,孟皇后养母燕夫人等人为孟皇后及公主祈福。刘贤妃趁机将前后两件事情联系起来,说孟皇后这是在诅咒哲宗。哲宗听说后,开始怀疑,令梁从政、苏珪调查此案。在章惇和刘贤妃的授意下,孟皇后左右侍女及宦官数十人都被逮捕,严刑逼供,甚至有被断舌的人。

太监、宫女们不愿诬蔑孟皇后,个个被打得体无完肤,割舌、断肢者不在少数。梁从政等人造供词,孟皇后的后位被废,被安置在被废妃嫔出家所居的瑶华宫。 [24]  

   


北伐西征

参见:绍圣北伐、元符西征、元符和议

夏军攻陷金明寨,主帅张兴战死。章惇大怒,要把全军四千人全部斩首。李清臣说:“如果把官吏士兵都杀掉,以后出现主将战死的情况,必然会全军降敌了。”他于是只杀了亲兵十六人。

自金明寨失陷后,哲宗命西部各路加强防守。熙河将王文郁等,筑汝遮为安西城,以通秦凤援师。梁太后惧宋朝声讨,派遣使者献俘辽国,以为应援。

元符元年(1098年),边廝波结等以河州(今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岷州(今属甘肃省岷县)、溪哥城(今属青海省贵德县)及吐蕃兵六千余人归顺宋朝,邈川诸酋相继亦求内附。章惇命王愍进攻吐蕃,吐蕃主陇拶出降。

西夏接连上表,请求辽朝出兵,辽朝征集大军驻扎宋辽边境,作出大举南下之势,派萧德崇到开封劝和,提出让宋朝归还攻占西夏的领土。众人大多同意谈和还地,哲宗也认为如此。章惇拒绝了辽朝的要求,认为:“夏国作过未已,北方使者虽来劝和,也需要讨伐,若能服罪听命,虽北朝不来劝和,亦自当听许。”宋夏和谈,西夏臣服宋朝。

河东方面奏称:“辽国人过天涧取水,已令地分婉顺止约去讫。”章惇说:“这是边吏畏缩而已,若过界者,直接斩杀,他们一定不敢来。”

章惇请求哲宗下诏,在各地探察百姓有谎言的人,按律论罪。章惇立下赏格,告密之风,日益兴盛。有个酒醉胡说的人,哲宗下诏免去死罪,章惇按律杀之。 [25]  

   


反对端王立储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去世,向太后向章惇等宰相告知此讯后,认为应该早立储君。章惇起初想立简王赵似,但向太后坚持立端王赵佶,枢密使曾布、尚书左丞蔡卞、中书侍郎许将也都附议。章惇只得奉命召端王入宫。章惇见到端王后,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但曾布厉声说:“章惇,听皇太后安排。”储君之议才最终确定。 [26]  

端王赵佶继位,即宋徽宗,章惇请求向太后同权处分。 [27]  

   


贬死湖州

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徽宗以章惇为特进,封为申国公,拜山陵使。章惇请求去职,宋徽宗不允许。途中突遇大雨,宋哲宗灵车陷于泥沼。过了一宿,才走出来。言官弹劾章惇不恭。 [28]  左正言陈瓘趁机请求罢免章惇,并进一步商议对他的刑罚。 [29]  

九月,章惇五次上表,请求免去政事,圣诏不允。章惇从小道出去,居于僧舍。第二天,再次上表,宋徽宗仍不允许,派中使跟随看管,章惇再次从小道出去。 [30]  宋徽宗对辅臣说:“我如此对待章惇,各方面都考虑到了,礼貌可以说是尊敬到了极致。”众人说:“恩礼的确过厚。”徽宗说:“章惇请求知越州,应该答应他。” [31]  

台谏丰稷、陈师锡、陈瓘多次弹劾章惇。于是,宋徽宗罢免章惇的特进, [32]  出授越州知州。陈瓘等人认为责罚太轻,再上章弹劾章惇,重提绍圣时期设置看详元祐诉理局,一切对于先朝言语不顺从的人,加以钉足、剥皮、斩颈、拔舌之刑的行为。经此弹劾,章惇贬为武昌军节度副使,于潭州安置。 [33-34]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谏官任伯雨八次上章弹劾章惇,宋徽宗不理。陈瓘、陈次升等人再次极言此事。任伯雨称章惇有谋反之心,轻视徽宗、想追废宣仁太后。于是,宋徽宗再贬章惇为雷州司户参军。 [35-36]  其子章援上奏时,徽宗颇称其孝,略有哀怜之意。但经曾布请求,徽宗又下诏:章惇亲子孙,允许在外指定差遣,不得总是到京师及上章疏。

崇宁元年(1102年),章惇调为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团练副使,睦州(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居住。

崇宁四年(1105年),移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团练副使,迁湖州团练副使。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106年1月2日),章惇在贬所逝世,享年七十一岁,葬于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 [1]   [37]  

大观三年(1109年),恢复特进、申国公。

政和(1111年—1118年)年间,重赠观文殿大学士、太师,追封魏国公。 [38]  

绍兴五年(1135年),宋高宗阅任伯雨的谏章,下诏追贬章惇为昭化军节度副使,命其子孙永远不能在朝廷出仕。 [39]  

   


为政举措

编辑

 播报

   


政治

恢复新法

1、绍圣元年(1094年),改差役制为雇役制,恢复免役法,规定各地富人缴纳免役钱在一百贯减收三分,即三十贯,以此减少恢复免役法的阻力,同年恢复保甲法。

2、绍圣二年(1095年),恢复青苗法,规定借青苗的钱完全自愿,禁止强制,只收一分息,给散本钱,不限多寡,各从人愿,仍勿推赏,其出息至寡,则可以抑兼并之家,赏既不行,则可以绝邀功之吏,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

3、绍圣四年(1097年),置市易务,规定商贩向市易务购买货物一律用现钱交易,收息不超过二分,不许赊购。

4、元符元年(1098年),在章惇主持下,“以常平、免役、农田水利、保甲,类著其法,总为一书”,定名为《常平、免役敕令》,颁行全国。至此,熙宁新法基本恢复。

章惇恢复熙宁新法,并修正新法的诸多弊端,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熙宁新法的缺陷,没有一味的排斥元祐时期的政策而是学习其好的政策。 [40]  

章惇任三司使期间, 提出天下财赋汗漫,无以察其耗登之数请选置才士,删修为册,每年校其增亏,以考验诸路当职之官。

设置三司会计司,把天下的户口、人丁、场务、坑冶、房园、租额、年课之类,重新登记,使有无相通,以省察国家大计。

贬斥旧党

章惇籍文彦博等三十人,揭榜朝堂。

次年八月,皇帝下诏:吕大防等永远不得引用及恩赦。范纯仁上疏,请将吕大防等原放。范纯仁因此落职,徙知随州。

追究司马光等人割地给西夏的罪责,剥夺司马光的追封,劝谏宋哲宗下诏掘墓鞭尸 [41]  ,以朋党的罪名驱逐保守党大臣,株连甚众。

绍圣四年(1097年),追贬司马光、吕公著及王岩叟等已死诸人官。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范纯仁等流放到岭南。文彦博由太师贬为太子少保,被贬官者共三十余人。

章惇建议派吕升卿、董必去岭南访察,将流放的人全部杀死,宋哲宗说:朕遵循祖宗遗制,不曾杀戮大臣,释放他们不要治罪。

当时有种说法即蔡卞心、章惇口,凡是章惇所主张的人物,大多出于蔡卞,凡是绍圣以来窜逐诸臣,全部都是由蔡卞开口之后施行。

重修实录

绍圣年间,中央机构上疏皇帝,指责实录院前后所修先帝实录,其中很多都是道听途说,凭空捏造,只是想诋毁熙丰以来的政事。

章惇说:不仅很多材料是从传闻中得来的,即使有些材料是从臣僚家中取得的,也不可以相信。但竟敢根据传闻来修史,造假骗人的胆子也够大。

先帝盛德大业,卓越出千古之上,发扬休光,正在史策,而实录所记载,很多类似没有根据,请求验索审定,重行刊定,使后世研究审察,无所迷惑,宋哲宗诏从之。

章惇命蔡卞等人根据王安石的日录重修神宗实录。

设置看详诉理文字所

安惇等人提出元祐初守旧派设诉理所,对变法期间因反对改革而被贬逐的守旧派官逐一审查平反并对有关的改革派官员进行贬逐。他们请求设看详诉理文字所对元祐初的诉理案件进行复查。

章惇未应,蔡卞以二心之言迫之,章惇沉默不敢对,即日置局,士大夫得罪者八百三十家,重罪者千余人。

用人方针

章惇下令中外学官,不是治科、进士、上舍生而入官的人全部解除官职,解除所有凭借私人关系而任官之人的官职。章惇独相七年,从来不利用宰相的权利赠送官爵给自己的亲信。 [42]  

章惇执政时期被任用的官员



官职


人物


尚书左丞

蔡卞


尚书右丞

黄履


同知枢密院

林希


刑部侍郎

来之邵


中书舍人

张商英


言官

周秩、翟思


工部员外郎

上官均


权户部尚书

蔡京


知枢密院事

曾布


中书侍郎

李清臣


知枢密院

安焘


吏部尚书

许将


御史中丞

刑恕


设立州县

原新化县属地,包括现新化县、安化县、冷水江市的全部,以及涟源市、新邵县、隆回县,溆浦县、桃江县的一部分。几乎囊括了湖南的中心地盘,面积达几万平方里。

宋朝控制了东起宁乡县(今湖南宁乡)司徒岭,西至邵阳白沙寨(今湖南邵阳),北到益阳(今湖南益阳)四里河,南至湘乡(湖南湘乡县)佛子岭的广大地区。 [43]  

章惇等人开拓西南,四川南部、湖北西南、湖南西部、贵州东北、广西西部被纳入宋朝版图。 [44-45]  



经略


取得


设置


湖北

硖州

诚州


湖南

懿、鼎、五溪、辰、以硖、中胜、云、鹤、绣、衡、古、显、叙、硖、中胜、富、瀛、绣、允、云、洽、俄、奖、晃、坡、宣、上溪、中溪、下溪、龙赐、天赐、忠顺、保静、感化、永顺、懿、安、远、新、给、富、来、宁、南、顺、高、辰、两江

长沙、隆回、大马、石马、永宁、龙潭、蓝田、姿江、东平、丰乐、常安、下溪、黔阳城、新化县、安化县、莳竹县、卢阳县、麻阳县


西夏

洪州、宥州、会州、盐州、兰州等

西安州、晋宁军


吐蕃

邈川、青唐等

鄯州、湟州、廓州、陇右节度军


地方政绩

章惇修汴河,治黄河,开楚州支家河,导淮河与涟河相通,扩大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军事

开疆拓土

(一)征服西夏

绍圣二年(1095年),西夏多次犯边,章惇中止宋朝与西夏边界问题进行谈判的一切行动,用浅攻挠耕之说,断绝每年给西夏的岁赐,进筑汝遮等城,命宋军进攻讨伐,陕西诸道五十多个地方开战。宋军进攻西夏,除硬探斩获首级更不计数外,斩首一万六千级以上。

绍圣三年(1096年),梁太后以地界不定,数肆凭陵。哲宗用宰相章惇议,罢诸边分画,令督众乘势进讨。梁太后愤怒,发兵入绥德界,攻义合寨,义合与保安军德靖寨绵亘七百里,中间堡垒参差,烽燧疏远,延州军不能应,大掠而还。

九月,梁太后命右厢一带首领遣使从间道至环庆路,诈言愿举族归汉。宋将章楶遣钟傅、折可适率兵援接,夏军四面围困,联合进击,力战不胜,宋军全师撤退。宋军出击西夏,大小十余战。

十月,夏崇宗李乾顺率五十万人亲征,即将以全军围困延安,吕惠卿修缮米脂诸寨迎敌。西夏军至延州,想进攻却无法靠近城寨,想抢掠则一无所得,想叫阵则诸将按兵不动,想南下则怕腹背受敌。停了两天夏军就拔营而去,趁机攻陷了金明寨,斩杀宋将张兴,宋军两千五百人惟五人得脱,西夏献俘于辽国。 [46]  

不久,宋朝置五十余寨。在章惇的指挥下,泾原路经略安抚使章楶率军进攻西夏。 [47-49]  宋夏双方多次展开大规模的攻防战,互有胜负。泾原军战死三千人,三次出击,斩首八千级以上。西夏人说:唱歌作乐田地,都被汉家占却,又云夺我饭椀。章楶以夏兵猖獗,议守泾原的灵平会,命钟傅与苗履统率三万精兵筑城,夏军力争,章楶进击夏军,打败了它。宋军围洪州,进击夏将嵬名济的军队,打败了它,攻破洪州。

绍圣四年(1097年),宋将钟傅率四万宋军于白草原进击夏军,打败了它,粮竭,饥死者半。

章楶阴具板筑守战之备,帅四路师,五路之兵夫,七十余万人,出胡芦河川,筑二城于石门峡江口好水河之阴。二旬有二日成,赐名平夏城、灵平砦。十余万夏军进攻平夏城,宋军与夏军交战,宋将姚雄率熙河兵赴援,进击夏军,打败了它,斩首三千级,俘虏数万人,没药降宋。刚开战时,夏军来乘,章楶进击夏军,打败了它。既而环庆、鄜延、河东、熙河皆相继筑城,进拓其境,夏人愕视不敢动。宋军诸路出击,进击夏将贺浪罗的军队,大破之,追击二十余里,斩首五百级以上,三战夏军,两胜一却。

宋军数次出击,包围夏州,斩首两万级以上,阿燕率数千人降宋。泾原军三次出击,嵬名药默降宋。宋将王舜臣出熙河,张世永出河东,折可适出泾原,苗履大败夏将嵬名济。章楶亲自部署对西夏的作战计划,命郭成为平夏城守将。泾原路落蕃兵士归报,西夏点集一百五十万人,欲入宋界十程打劫。诸路投降的西夏人及俘虏,全部说西夏大点集,决趋泾原。诏章楶多方措置备御。章楶以书遗曾布言,贼不来则已,来,必堕吾策中。

元符二年(1099年),梁太后与李乾顺亲征平夏城,并部署军队,以防备诸路宋军赴援。夏军四十万人进攻平夏城,章楶率军抵御。平夏城被围后,宋将种朴统率环庆兵一万人,苗履统率熙河骑兵两万人,李沂统率秦风步骑两万人赴援,并听章楶节制。宋将王恩统率一万宋军,在夏军归路上设伏。章楶派遣折可适等进攻西夏,进击多支夏军,都打败了它们,纵掠八百余里。宋将吕惠卿派刘安等进攻西夏,大破嵬名特克济沙统率的五千骑兵,其后,四战四胜,斩杀招降四千二百人以上。王愍斩杀俘虏一千六百人以上。张世永、张诚斩首一千级以上。

十月,夏军疾攻平夏城十二日,建高车临城,填堑而进,战死数千人,受伤的人加倍,不能克,闻宋军斩罔罗,败嵬名济等,军中于是没有斗志。宋军出战,将领、佐吏全部开门迎击夏军,时出挑战,夜以轻兵劫寨,夏军颇惊扰。一夜,大风起西北,冲车全部震折,粮竭,夏军大溃,宋将姚雄、姚古合兵力战却之。夏军一夕遁去。郭成追击夏军,打败了它。章楶率军反击,斩首两万级以上。夏军撤退,王恩大获。宋军包抄反击,大破夏军,梁太后裂面而还。 [50-51]  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 [52-54]  西夏御史中丞仁多楚清降宋。章楶命郭成、折可适率两千精骑袭击天都。俘虏三千人以上,获得牛羊十余万头,擒西夏六路统军嵬名阿埋,宋将李忠杰进击西夏右厢卓罗监军仁多保忠的军队,仁多保忠仅以身免,夏主震骇。

经章楶反击之后,夏军屡败,投降北宋的人人数众多,接连不断。 [55-56]  辽朝毒杀梁太后。李乾顺以北宋并建城寨,多次遭到袭击,部族离散,归北宋的人越来越多,令讹遇率数万人于神堆及波济立、鲁逊埋诸险要驻营扼之。宋军进攻西夏,遭遇三支一万五千人以上的夏军骑兵,都打败了它们,斩首四千级以上。吴名革、革瓦娘、赏罗讹降宋。

宋军三战三胜,一战擒令王皆保、二战擒勃罗,札实、泪丁讹遇,三战杀仁多洗忠。宋夏和谈,西夏向宋称臣。

(二)攻灭吐蕃

元符二年(1099年),章惇命宋军出兵吐蕃,大将王愍率军进攻吐蕃,以王赡为先锋,王愍督促王赡。王赡自密章渡过河,吐蕃人密戬等三人违背盟誓,聚众抗拒。王赡夜间渡水,夺其险要地方,擒密戬,斩杀了他。宋将李澄擒郎阿章。宋军进击多支吐蕃军,大小数十战,都打败了它们,攻取了陇朱黑城、邈川(今属青海省民和县)、宗哥城(今属青海省乐都县)、安儿城(今属青海省平安县),招大小首领、蕃僧三千余人。宋军从河州进入湟水流域,进击进犯的五千夏军骑兵,打败了它。章惇说,青唐有二十万精兵,今朝廷三分有其二,他们还有七八万人,我以数万兵欲必取之,未可易言之也。宋军到达青唐(今属青海省西宁市),吐蕃主陇拶与诸族首领及契丹、夏国、回鹘公主全部出降,宋朝设置鄯、湟、廓三州。

数万吐蕃军攻城,王赡进击吐蕃军,打败了它,俘虏斩杀很多,全部诛杀城中首领。王赡纵所部剽兑攵,吐蕃众携贰,心牟等结诸族帐谋复青唐,其在山南者先发。王赡遣将李宾领二千骑掩袭心牟以下,自守西城进击吐蕃军,李宾逾南山入保敦谷讨荡,进击吐蕃军,打败了它,吐蕃军战败奔北,四山皆空。王赡戮心牟等九人,全部捕斩城中吐蕃人,积级如山。吐蕃反宋,宋军进击吐蕃将森摩的军队,打败了它。十余万吐蕃军进攻青唐,宋军进击吐蕃军,打败了它。篯罗结等人拥立溪赊罗撒为吐蕃主,号召吐蕃各部反宋。数千吐蕃军包围邈川,又包围湟州。西夏派遣仁多保忠等人率十余夏军助战,先断炳灵寺桥,烧星章峡栈道,四面急攻,分兵破南宗堡,获宋将刘文珪,让王愍交城,被王愍拒绝。夏军攻城十六日,宋军防守越坚固,斩首一千级以上。宋军援军到达,在青唐进击夏军,打败了它。宋军五战皆胜,斩首六千级以上。吐蕃军及夏军溃散,夏军撤退时溺死数千人,宋军讨荡余众。吐蕃军攻湟、鄯,姚雄与苗履援之。王赡进击吐蕃军,斩首四千级以上。

邈川当时急,姚雄适至,吐蕃军望见尘起,惊而溃。围既解,遂趋鄯州,苗履后期才至。王赡言兰溪宗有遗寇,宜悉荡平之。苗履即往,姚雄谏不听,戒所部严备以待。短时间而苗履师退,吐蕃军追及,宋将姚雄进击吐蕃军,打败了它,俘虏二千人。诏同王赡取青唐,与姚雄合兵讨峗羌篯罗结。宋将李忠战败,罗结大集众,宣言欲围青唐。苗履、姚雄将至,吐蕃军列阵以待,势甚盛。苗履大声呵斥宋兵纳弓于鞬,拔刀而入。吐蕃军依靠当地殊死战,枭将陈迪、王亨辈全部退却,苗履独驻马不动。有酋青袍白马突而前,手剑击苗履,部下王拱以弓阻止,才逃避灾难。吐蕃军复绕出苗履背,欲断军为二,宋将高永年率军力战,吐蕃军退,乘胜围兰宗堡,不能攻破。日暮,收兵入营,吐蕃军宵溃。明日,纵兵四掠,焚其族帐而还。

没有多久,吐蕃人郎阿章叛,拒宋军。胡宗回派遣王吉率五百骑兵进击吐蕃军,全部战死。宋将魏钊进击吐蕃军,也战败死亡。胡宗回又遣钤辖种朴往。诏苗履与种朴过河讨荡,辞以兵少,种朴于是陷。种朴知河州,会湟州一公城为吐蕃军所围,于是自河北出兵,自己统率救援。有蕃僧二人为边帅探事者十余年矣,种朴将行,僧告种朴曰:羌人虽畏旗帜之多,益畏大将之旗鲜明光采者。种朴信其言,别制新旗数百竿,文采甚绚。建旗而出,以蕃僧为向导,使夹马而行。吐蕃军知种朴来,伏以待。俄行六十里,忽於涧道中有骑百馀成队而出,种朴甚忽之,俄见种朴旗,忽奔驰直冲种朴军,至旗下以枪刺种朴,即死,以马负其尸去,宋军于是溃乱。

宋军遭遇埋伏,首尾不相应,吐蕃军乘胜追北。宋军还遇隘,壅迮不得行。宋将王舜臣善射,以弓卦臂,独立败军后。吐蕃军来了一万骑兵,有七人介马而先。王舜臣引弓三发,射杀三人,全部中面,剩下四人反走,矢贯穿其背。一万骑兵莫敢前,王舜臣因得整众。须臾,吐蕃军复来。王舜臣自申及酉,抽矢千余发,无虚者。指裂,血流至肘。薄暮,才得逾隘。苗履、姚雄不能救,赵吉、王舜臣突围而出,转战百里,宋兵获免十之二三。

王赡派遣李忠、郭胜率骑兵进击吐蕃军,不利,又派遣李忠、高永年等进击吐蕃军,打败了它。

(三)开拓西南

熙宁初,湖北提点刑狱赵鼎,上书说峡州峒首苛刻盘削百姓没有节制,蛮部众人都想归中原;辰州一名百姓张翘也上书说南北江的利害。当时宋神宗与王安石正想用兵以威慑四方民族,于是在熙宁五年七月,派遣章惇任察方荆湖北路,经制蛮事。

十一月,章惇就招降梅山峒蛮苏氏。梅山过去与中原不通,他的地域东与潭州相接,南与邵州相接,西接辰州,北接鼎沣。

章惇招降了他们。登记他们的百姓共一万四千八百户,土地二十六万四百余亩,都为他们定了税额,每年交一次。修筑武阳、开峡两个城,设置安化县,就是长沙府的安化县与宝庆府的新化县。

熙宁六年十月,南江的向永晤、舒光银,各自献出土地投降章惇。只有田氏有勇猛的人,非常不好驯服。章惇进兵懿州、南江州峒,都加以平定,于是设置沅州,将懿州新城作为治所。

诚徽州的杨光富,也率领他的族姓二十三州峒归附,于是设置诚州。沅州就是沅州府,诚州就是靖州,而徽州就是靖州属下的绥宁县。

熙宁九年正月,章惇又招降下溪的彭师晏。这之前,彭氏世代住在五溪,自封刺史,沿袭几代,朝廷都不敢过问。

章惇平定了江南,彭师晏恐惧,章惇招降了他。属于他的二十州都归入宋的版图,就是辰州府。于是下诏修筑下溪城,赐名为会溪,在那里驻扎军队,属于辰州,使他们和汉民一样缴纳租赋。

章惇做制蛮事这一职务,三年多,所招降的大酋长有十几个,地域有四十多个州,现在的四个府。章惇又从广西融州开通道路,到达诚州府,增设当江等堡。融州就是柳州府融县。

元祐初,傅尧俞、王岩叟请求将熙宁间所置新州全部废除。因为蛮人已经习惯风俗很久,不便都废除,于是废除诚州而留下沅州,所开通的道路,所设置的砦堡,都毁坏了。从这时五溪郡县,就放弃不再过问了。

巩固边防

章楶说:若得横山、天都亦非常不世之功也。朝廷出师,常为西人所困者,以出界便入沙漠之地,既无水草,又无人烟,未及见敌,我师已困矣。

西人之来,虽已涉沙碛,乃在其境内,每天横山聚兵就粮,因以犯塞,稍入吾境,必有所获,此西人所以常获利。今天都、横山尽为我有,则遂以沙漠为界,彼无聚兵就粮之地,其欲犯塞难矣。 [57]  

西安建州,包括天都,自天都至秦州甘谷城,南北一直五百里,幅员殆千馀里。泾原进据天都,熙河自汝遮建城寨至会州,故两路边面相通接,而秦州遂为腹裏。

诸路所筑,凡四十馀垒。皆曰未论诸路,只天都与熙河边面相接,所包括幅员盖千里,河东、鄜延、环庆边面亦各相通。

改进军械

章惇判军器监期间,注意改进兵器的生产,号召吏民献器械技艺,使北宋的武器日趋精良。章惇与沈括一起管理军器监,受命讨论兵车制度,研究出新式战车,神宗很高兴,在延和殿亲自考查,藏于武库。

   


经济

章惇广泛设置博易场。在梅山,章惇“给牛贷种使开垦,植桑植稻输缗钱”;在沅州,章惇实行屯田,鼓励外地民迁入蛮地经营田土,如“分道路甚至地里远近并附入州县图籍。令县邑城寨,常切开广,于新城地买官田,及许庶民置田。”调配土地的情势为,“峒丁皆计口给田,多寡阔狭,疆畔井台,擅鬻者有禁,私易者有罚。”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得到官田的峒丁,“每丁岁纳三斗三升,谓之身丁米。” 随着“给牛贷种使开垦,植桑种稻输缗钱”政策的推动和大量汉民的迁入,山区耕地面积大幅上升,山地稻作农业得到很大发展。使这些地区原始的刀耕火种经济走上了以牛耕农业为基础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道路。

   


文化

章惇废除进士学习诗赋,专门研究二经。苏轼说:“章子厚(章惇)曾说想恢复以诗赋取士,等到后来作了宰相,被蔡卞挟持,而不能明了裕陵(神宗)的志向。”

   


艺术造诣

编辑

 播报

书法

章惇对自己的书法相当自负,自谓“墨禅”。 [58]  

黄伯思评论章惇的书法说:“近百年来,书法家中惟有章惇能表达笔意,虽然精巧方面不如唐人,但笔势上超过了唐人,意境在初唐四大家中的褚遂良、薛稷之上,暮年愈妙,神采像王羲之。” [59]  

元朝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评价道:“作书意象高古,莫年一以魏晋诸贤为则,此其正书,殊类王逸少(王羲之)。”

明朝赵顺《石墨镌华》云:“章子厚《草堂寺题记》用卧笔,间作渴笔游丝法,亦遒劲。” [60]  

章惇存世书迹有《草堂寺题记》石刻、《会稽尊候帖》,其《会稽尊候帖》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个人作品

编辑

 播报



体裁


作品名称



诗歌

《紫阁》《清明日赴玉津园宴》《游虎丘次韵》《和蒲宗孟游虎丘因书钱塘旧游》《句》《栽桐竹》《题李邦直蒙江初雪图》《楼观》



古文

《章子厚内制集》《元符敕令格式》《熙宁新定孝赠式》《熙宁新定服饰》《熙宁新定皇帝录令》《司农寺敕》《式》《熙宁将官敕》《导洛通汴记》《章申元九事》



书法

《草堂寺题记》《会稽尊侯贴》


   


人物评价

编辑

 播报

   


总评

王夫之的评价:①章惇是功是过,清清楚楚,胡人为什么喜欢说他的不好,却从来不反思呢?你若以大义讨论,那么他的功不仅这而已。章惇故意遇到皇帝制造事端用来邀功,真心不够到这里。已经做完事情,因为他有功;既然有功,终究不可以成为罪。直到今天,他所建的州县,存在的仍然在眼里。他沿着设立,好像城步、天柱的许多城市繁密如棋子似地分布,看在眼里。但是他没有获得评定,异族侵略郡邑,也可以看到。谁安谁危,谁治谁乱,谁得谁失;征求许多事情,问许多思想,为什么遮盖呢?说他是个小人,那么功也是罪,是也是非,自古都是公正的议论,不能剥夺。他的功多,品行正直,仁爱非常大啊。 [61]  ②章惇经制湖北蛮夷,揣摩神宗用兵的想法而希望得到功赏,应被天下所反对,然而沣、沅、辰、靖这些地方,蛮人不再搅扰内地,而安化、靖州等州县,至今都是文治之地,和湖北湖南的其他县唇齿相依,他的功绩可以埋没吗?章惇的事还没有做完,而麻阳以西,沅溆以南,苗人不再收敛,至今还是祸患。住近蛮人的百姓,性命妻子,牛马粮食,都不能自保,那么章惇是有功还是有罪,就已经很明显了。为什么喜欢去找别人的错误,而自己不去反思呢?如果用大义来说,那他的功绩就不仅在此了。 [62-63]  

梁启超的评价:《宋史》章惇的传中所讲大概就是这样。以此来看,足可以让他是奸臣吗?就拿他不肯把官位给自己的亲友一件事来说,他洁身自好的品格已经可以影响世俗了。哲宗死后与太后争论要立的人,最终也因此被贬出以至于死去。即使他主张所立的简王和申王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的人,像徽宗这样荒淫无道的国君,最终使宋灭亡,这是世世代代人们所共同看到了。怎么知道不是章惇平时观察他这个人不适合做国家的君主而故意阻拦呢?即使不是这样,也不足以加罪给章惇。如果认为绍述在熙丰年间为奸,那么也是以奸上加奸罢了。最为世人所诋毁的,莫如驱逐元祐大臣和请求废宣仁太后这两件事。请求废除太后确实有罪,说到驱逐流放元祐的那些大臣,则又是以元祐间的大臣用来对待熙丰的方法来做的。如果元祐的那些人做的对,那章惇做的也对;如果章惇做的不对,那么元祐间的人所做也不对。议论者肯定要说:元祐的那些人是君子,所以可以驱逐小人;章惇是小人,所以不可以驱逐君子。我不知道他们所说的君子和小人是怎么来区分的?如果按私德来论,章惇的耿直,恐怕是元祐间的那些贤人比起来也是有愧的;如果按政见来论,我没有听说有用政见来判别君子和小人的。攻击新法的人既然可以把奉行新法的人认作小人,那么奉行新法的人也可以指责攻击新法的人为小人,他们之间能差多少呢? [64]  

   


历代评价

两宋

王礼:章子厚以仕宦显其隐德,弗耀可师仰者,具於景行。 [65]  

王安石:①有机略,胜王韶。 [66]  ②章子厚才极高。 [67]  

时人:承天一柱,判断山河。 [68]  

魏泰:骨气清粹,真神仙中人。 [69]  

曾布:蔡卞最阴巧,而章惇轻率。 [70]  

蔡绦:章丞相惇性豪迈,颇傲物。 [71]  

赵煦:①章惇器博而用远,宝茂而声宏。 [72]  ②内有论道经邦之实,外有开疆复宇之休,无壅爰及叩关之请,坐臻偃革之期畴成効于一时。 [73]  ③器博以大,志刚而明,才之所施,则酬酢万变而无穷,学之所造,则贯通百家而不惑,蚤席华问,寖登近班,自结圣神之知,荐登丞弼之地,祐我昭考,格于丕平,肆予缵服之初,身任受遗之托,定策社稷,底宁邦家,方政令出于帘幄,权柄归于廊庙,善政良法,多所纷更,正色危言,不惮强御,十年去国,一德保躬,虽风波并起乎畏途,而金石不渝于素履。 [74]  

邵雍:天下聪明过人唯程颐,其次则章惇。 [75]  

苏轼:子厚奇伟绝世,自是一代异人,至于功名将相,乃其余事。 [76]  

赵顼:卿以旧辅,填抚北陲缅,怀俊能入议,几政令训迪,有位服于官,成倡予猷为良,在近弼宜副延瞩,亟觐阙庭。 [77]  

岳珂:①公才伟矣,而用之者背驰,使英迈之姿与翰墨俱郁,悲夫!欲後之世因其迹而识其人犹不可勿录也。 [78]  ②张无尽尝谓公奇男子,梦中剧谈若或见之矧予於,手迹之遗,犹足以觌,百年之风姿,仕系於时才高用,违览者未尝不三叹息于斯。 [79]  

邵伯温:内翰、忠宣、子厚虽贤否不同,皆聪明晓吏治,兼知南北风俗,其所论甚公,各不私于所主。 [80]  

孙觌:雄俊魁磊,豪杰伟异之人出,于是宰相郇公、申公、枢密秦公仍世为将相,高牙巨毂,尊显三朝。 [81]  

韦骧:惟相公济时硕德,命世巨贤,熙载犹稷契之功,致主以唐尧之道学,探圣微而充之以正勋,着王室而守之以谦钧。 [82]  

李纲:方子厚当轴,士大夫喜诋诃其失,然自今观之,爱惜名器,坚守法度,诸子虽擢第,仕不过筦库州县,岂不贤哉?语曰:善人,我与子厚亦云。 [83]  

赵佶:章惇弼亮三世,劝劳百为,上以赞乎天工,下以定乎国是,庙堂鲠议操守一心,帷幄深筹,决胜千里,当昔受遗之际,绥定我家逮居述,事之时,克笃先烈,兹继犹于津涣方,宏济于囏难。 [84]  

王巩:章子厚为苏子瞻辩此心惟有蛰龙知诗意云龙者非独人君,人臣皆可以言龙也,此语足以为苏子辩诬,远小人之谤,释人君之惑。此事犹可见章子厚亦非仅行险心狠之小人,与苏子尚有故交在也。 [85]  

李新:相公质文全粹,声实保和,道观昭旷之原化,执惨舒之柄大熙,庶绩以为百工师,时显诸仁,所谓万世利臻,符瑞之众至懋功德以兼隆式,丁亚岁之辰,宜受王明之福。 [86]  

苏辙:左仆射蔡确,憸佞刻深,以狱吏进。右仆射韩缜,识闇性暴,才疏行污。枢密使章惇,虽有应务之才,而其为人难以独任。门下侍郎司马光,尚书左丞吕公着,虽有忧国之志,而才不逮心。至若张璪、李清臣、安焘,皆斗筲之人。 [87]  

刘弇:自有生民以来,天下未尝无宰相居焉者,几何人成就之者,几何时计其大,不计其细,问其人,不问其取,充位而已,一日得志,泽朝下而暮渗漉,变天闳之民,为期颐耊艾,至不旋踵宰相,事业大率如此,皐夔稷契之称,美于典谟也,自是开辟中,一时稀阔盛事。 [88]  

常安民:以大臣为绍述之说,实假其名以报复私怨,一时朋附之流从而和之,遂至已甚。故凡劝陛下绍述者,皆欲讬先帝以行奸谋,他事难惑圣睿,若闻先帝则易为感动,故欲快私雠陷良善者,须假此以移陛下心意。至引王凤乱汉,林甫乱唐,以比惇擅作威福。 [89]  

留正:章惇、蔡卞、张商英之徒,既谪贬范纯仁以下三十馀人,又追贬司马光、吕公著一十馀人,窜吕大防、刘挚、梁焘,皆已致之死地而欲尽杀元祐诸贤。既废孟后,且又欲追废宣仁,章惇之罪,可胜诛哉。 [90]  

龚夬:昔日丁谓当国,号为恣睢,然不过陷一寇准而已,及至于惇,而故老、元辅、侍从、台省之臣,凡天下之所谓贤者,一日之间,布满岭海,自有宋以来,未之闻也。当是时,惇之威势震于海内,此陛下所亲见。盖其立造不根之语,文致悖逆之罪,是以人人危惧,莫能自保,俾其朽骨衔冤于地下,子孙禁锢于炎荒,忠臣义士,愤闷而不敢言,海内之人,得以归怨先帝,其罪如此。 [91]  

崔鶠:光忠信直谅,闻于华夷,虽古名臣,未能远过,而谓之奸,是欺天下也。至如惇狙诈凶险,天下士大夫呼曰惇贼。贵极宰相,人所具瞻,以名呼之,又指为贼,岂非以其孤负主恩,玩窃国柄,忠臣痛愤,义士不服,故贼而名之,指其实而号之以贼邪。京师语曰大惇小惇,殃及子孙,谓惇与御史中丞安惇也。小人譬之蝮蝎,其凶忍害人,根乎天性,随遇必发。天下无事,不过贼陷忠良,破碎善类。至缓急危疑之际,必有反覆卖国、跋扈不臣之心。

陈瓘:章惇独掌政柄,首尾七年,随其喜怒,恣作威福,助尊私史,则至於薄神宗,矜伐己功,则至於累宣仁。乐於用兵,大开边隙,陕西之民怨矣,而进筑不已,内府之财竭矣,而辇运不休,忘祖宗积累之艰,轻朝廷根本之地,谓人之怨怒为当尔,谓天之谴戒为流俗。杀张天悦之徒以箝众口,广邹浩之狱以绝言路,天下震骇,人多自危。赖宗庙之灵,不廷不虞之变幸未发尔。哲宗一於委任,何负於惇,惇负哲宗,乃至於此。虽阴谋密计发於蔡卞,而力行果断,惇实主之。用春秋诛恶之法,则罪卞可也,任扶危持颠之责,则非惇而谁。 [92]  

丰稷等:①昔在相位,变乱名实,颠倒是非,拔擢群小,布列中外,阴邪惨酷,更相唱和,流毒四方,感动天变。伏遇大明继照,群阴廓开,俊杰勷征,奸回窜伏。②章惇当国七年,窃持威柄,祸及天下,勇於害贤,敢於杀人,临大变,订大事,包藏阴谋,发为异议。陛下尚优容之乎,祖宗怒惇久矣,今付陛下震之,上帝怒惇久矣,今命陛下诛之,陛下何惮而不果邪。 [93]  

李清臣:章惇为相,朝廷属以政事为之,不置次辅,而惇不念体国,其所以开导上听者,莫非忮忍杀伐之事以己之平日仇怨,或讬谤讪宗庙,或称谋危上躬,窜逐南方,投之死地。故贬人及骨肉死者不得归葬,存者悉为囚徒。又因编类章疏,看详诉理,受祸者一千馀家。自古奸臣,少惇比者,今既罢去,尚以特进守藩,天下人心郁抑不快,盍加诛殛,以慰民望。 [94]  

元朝

脱脱等:章惇敏识加人数等,穷凶稔恶。 [95]  

明清

李贽:惇性刚狠,胆麄才赡,以众人攻击不得伸其气,辄尔乘时报复,使有圣主贤相爱而用之,亦足建功定国,非邢恕、蔡确比也。 [96]  

张燧:章惇曾开梅山,有诗一篇,专诵其利,而济北晁无咎赋诗,则言不必开,盖因章惇小人专其事,为清议所不与耳。然梅山地为今长沙府之安化县五寨,自熙宁至今,永无蛮獠之患。则惇之此举,不为无当也。不然,长沙之害,岂减于广西之瑶僮哉。

王夫之:迨及白马之祸,凡锦衣珂马、传觞挟妓之习,熸焉销尽。继以五代之凋残,延及有宋,羶风已息。故虽有病国之臣,不但王介甫之清介自矜,务远金银之气;即如王钦若、丁谓、吕夷甫、章惇、邢恕之奸,亦终不若李林甫、元载、王涯之狼藉,且不若姚崇、张说、韦皋、李德裕之豪华;其或毒民而病国者,又但以名位争衡,而非宠赂官邪之害。此风气之一变也。 [97]  

李慈铭:温公、荆公皆早贵,未历州县,故狃于一偏,章子厚虽贤否不同,而性聪明,深知吏事,故于温公改役法时,言往日行免役法以行之太骤,故多弊,今日改法,宜详酌而缓行之,庶几无弊,而温公不听,此则万世之公言也。 [98]  

   


轶事典故

编辑

 播报

   


年少轻狂

章惇与苏轼关系非常好。一天,章惇坦腹躺在床上,刚好苏轼从外面回来,章惇摸着肚子问苏轼:“你说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苏轼说:“都是谋反的家族内部事务。”章惇听罢大笑。 [99]  

   


京城遇险

章惇要到东京汴梁去参加进士考试。章惇长得很英俊,风度翩翩。到达京城的当天晚上,闲来无事,章惇便一个人在街上闲游,忽然看见好几顶富丽堂皇的轿子,随从和侍卫穿的也很漂亮,最后一顶轿子里有个妇人,长得很漂亮,轿子里的女人总是盯着章惇看,挑逗章惇,章惇不知不觉地一直跟着轿子。

妇女向章惇招手,让章惇坐进轿子,两人在轿子里一起坐着,被抬到了一座豪门里,那个妇女让章惇扮作随从,混了进去。大院很豪华气派,但似乎没有人居住。

当晚,章惇就和妇人睡在一起了。这位妇女不但自己服侍章惇,还介绍了很多和她一样的美貌女子和章惇纵情淫乐。这些妇女都长得很漂亮,章惇问他们的情况,妇女都不告诉他。

妇女们折腾完后,于是用锁把章惇锁在屋子里,不让他出来,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把章惇折腾的精疲力竭,这时候,章惇才感到害怕了。

后来,一位岁数较大的姬妾问章惇,你怎么来这里了呢?我们主人虽然有很多妻子,但都不能生孩子 ,所以,主人才允许她们勾搭年轻英俊的男人,和主人的小妾们同房,指望能怀上孕,但是日子久了则会毙命,已经死了好几个人。

章惇很害怕,问这个岁数较大的姬妾,怎么才能逃脱。这位妇女说,看你的长相,不是庸碌无为的人,一定能够解脱,主人明天一早上朝,你穿我的衣服出去,出去后,不用锁门,到五更的时候,我给换套男仆的衣服,你混在仆人中间出去,就不会有危险了,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否则你就大祸临头。章惇按照她的计策,逃了出去。

后来章惇显贵,才把这件事说了出来,虽然查到了这家主人姓名,但是不想说出来让别人知道。 [100]  

   


临险书壁

苏轼任凤翔府节度判官,章惇为商州令,一起担任考官,主持考试的刘原父认为他们都是国家中才能最优秀的人才,十分尊敬他们。章惇与苏轼相处融洽,非常快乐,一起游玩南山诸寺,寺有怪物害人,人们不敢住宿。章惇住下后,怪物不敢出来。

到达仙游潭,下临绝壁万仞,岸很狭窄,横木架桥。章惇推苏轼过潭书壁,苏轼不敢过去。章惇平步而过,用索挂着树,蹑之上下,神色不动,用漆墨濡笔大书石壁说:“章惇、苏轼来游。”苏轼抚摸章惇的背说:“您一定能杀人。”章惇说:“为什么啊?”苏轼说:“能够自己拼命的人,能杀人啊。”章惇大笑。 [101]  

   


击石震虎

章惇为商州推官,苏轼为凤翔幕佥,在山寺里喝酒。听闻报告有老虎,二人酒狂,勒马同往观看。离老虎还有数十步,马受惊不敢往前。苏轼说:“马都这个样子了,来干什么?”于是转头。章惇独自鞭马向前去,说:“我自然有道理。”已经接近,取铜沙罗,在石头上攧响,老虎随即受惊逃跑。回去对苏轼说:你一定不如我。 [102]  

   


反驳王珪

在“乌台诗案”中,苏轼被捕下狱,宰相王珪说:“苏轼对于陛下有不臣之意。”宋神宗改容说:“苏轼的确有罪,但对我还不敢这样吧?你怎么知道的。” 王珪说:“有苏轼的诗为证。他曾作《桧》诗:根至九泉无曲处,岁寒唯有蛰龙知。龙本在天上飞,苏轼却要求地下的蛰龙,还要在九泉之下去求,这不是诅咒陛下,要造反吗?”

章惇说:“龙并非专指人君,大臣也可以被称为龙。”神宗说:“诸葛孔明被人称作‘卧龙’,东汉颍川有‘荀氏八龙’,难道他们都是人君吗?对于诗人的作品,怎么能这样议论?他自己咏叹桧树,与我有什么相关呢?”因为章惇等人的搭救,神宗仅对苏轼做较轻的处分。

退朝之后,章惇对王珪说:“相公为什么要这样?想夷灭苏氏一族吗?” 王珪说:“这是舒亶说的。”章惇讥讽说:“舒亶的口水也可以吃吗?” [103-104]  

   


士不可辱

宋神宗在陕西用兵失利,下令处死一个漕官。第二日,宰相蔡确奏事,神宗说:“下令处死某人,现在已经完成了吗?”蔡确说:“正想上奏。”神宗说:“对这个人有什么疑问吗?”蔡确说:“自从祖宗以来,从来没有杀过文官,我们不愿意从陛下开始。”神宗沉默很久之后说:“可以将他刺面发配到偏远险恶的地方。”

时任门下侍郎的章惇说:“与其这么做,不如杀了他。”神宗说:“为什么?”章惇说:“士可杀,不可辱。”神宗声色俱厉,说:“一件快意的事情都不能让朕做吗?”章惇说:“这样的快意,不做也好。” [105]  

   


明察秋毫

章惇为相时,齐州奏称孙耿镇的监官私自蓄养官奴,其实是镇里富民所养的。一天晚上,遇到了那个惹事的官奴,富民马上结客,殴打他,官奴伤重逃走,富民暗地遣人,去向州里申诉。 [106]  

州中上奏监官的罪,请将其依法处置。章惇明察秋毫,将富民斩杀于镇市中,而监官无罪释放。 [106]  

   


施行旧例

按旧例,翰林学士向执政官奏事时,都身穿公服、脚踏靸鞋坐在官署中,让属官告知宰相,宰相亲出迎接。但到了北宋中期以后,已经许久没有施行这个礼节了。章惇任知制诰、直学士院,坚持想行此礼。一天,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一同向宰相奏事,学士们都踏靸鞋、手执朝笏,只有章惇漫不经心地系鞋。翰林院的旧例已是“十废七八”,章惇忽然施行此礼,众人都大为惊讶。尤其以御史中丞邓绾攻击章惇最为激烈,不久后章惇就被罢去直学士院之职。系鞋的礼仪,从此之后便废弃不用。 [107]  

   


亲属成员

编辑

 播报

   


家世

四世祖:章及,康州刺史。

五世祖:章修,福州军事判官。

六世祖:章仔钧,武宁郡开国伯,北宋年间,追封琅琊王。

高祖:章仁彻,检校工部侍郎、建州节度推官,官至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观文殿学士。

曾祖:章文炎,太师、楚国公。北宋年间,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太子太师。

祖父:章佺,进士,大理寺丞,拜太师、冀国公。北宋年间,赠工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太保、太尉。

族父:章得象,官至宰相,京兆郡公。北宋年间,赠太尉兼侍中。

父亲:章俞,进士,苏州吴县主簿,职方郎中,太常少卿,银青光禄大夫。北宋年间,赠太师、陈国公。

   


同辈

弟弟:章恺,承奉郎,颍州沈邱县主簿,北宋年间,赠奉政大夫。

族兄:章楶,北宋名将,北宋年间,赠右银青光禄大夫、太师、秦国公。

妻子:张氏。

章孚、章会、章阅、章庆、章崧、章棠、章恢、章忱、章慥、章珪、章局、章弼、章淳、章华、章达、章怡、章革、章恽。

   


儿子

长子:章择,进士,奉议大夫。

次子:章持,进士第十名,承奉郎。

三子:章授,进士,通奉大夫。

四子:章援,进士第五名,朝散大夫、校书郎,曾为父刺血上书,北宋年间,赠金紫光禄大夫。 [108]  

   


旁系

章抃:主簿。

章振:朝议大夫、通判。

章揆:宣议郎。

章扩:承德郎。

章衡:嘉祐二年状元。

章縡、章综、章綡、章绾、章綖、章縯、章缜,皆为蔡京倾覆。

   


孙辈

孙子:章佃、章依、章仿、章儋、章倧、章侁、章俲、章仅、章亿、章杰。

曾孙:三十八人。

   


史料记载

编辑

 播报



作者


篇目


脱脱等

《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传第二百三十》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毕沅

《续资治通鉴》



《辩诬论》


   


后世遗迹

编辑

 播报

   


沧浪亭

在郡学之南,积水弥数十亩傍有小山,高下曲折,与水相萦带,《石林诗话》以为钱氏时广陵王元璙池馆,或云其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所作,既积土为山,因以潴水。

庆历间,苏舜钦子美得之,傍水作亭,曰沧浪。欧阳文忠公诗云: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买四万钱。沧浪之名始。

子美死后屡易主,后为章申公家所有,广其故地为大阁,又为堂山上亭,北跨水有名洞山者,章氏并得之,既除地发其下,皆嵌空大石人,以为广陵王时所藏益,以增累其隙两山相对,遂为一时雄观。

绍兴间,韩世忠统兵过吴,胁夺之,章氏献园,百口一朝骇散。 [109]  

   


章惇墓

北宋宰相章惇的墓,位于浙江省长兴县九龙山,章惇的父母亦葬于九龙山,章惇的不少后裔也葬于此山,章惇墓属长兴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5370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17: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青蛇衔袖洞庭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5370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19: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朝游北海暮苍梧的全诗是?









 我来答   








     
24个回答
#热议# 武大靖在冬奥的表现,怎么评价最恰当?  





  禾木籽   
2019-09-17  ·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关注
  









全诗: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出处:《吕洞宾三度城南柳》

释义:早辰起自北海,游过东海、西海、南海,复转苍梧。衣袖里的青蛇胆子很大,三次醉游岳阳,却不认识一个人,大声吟诗朗诵飞过洞庭湖畔。



扩展资料:

诗词故事:

吕洞宾登上岳阳楼,望着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便想如此钟灵毓秀之地,想必一定有仙根慧种之人。若能度得一二人成仙,也不虚此行。于是他来到市井上,高声喊道:有谁愿意学点石成金之术么?

恰好一米商听见赶忙跑过来问道:"师傅果真有点石成金之术?"吕洞宾随手一指,路边的一块石头立即变成了黄灿灿的金子。吕洞宾问道还要我点什么,米商摇摇头。吕仙人心中暗喜:莫非此人不贪财?于是又把路边的一堆碎砖点成金,米商还是无动于衷。

吕仙人大喜过望,亲切地对米商说:"我度你成仙吧!"谁知米商连连摆手,急切地说:"我不求成仙,我只求师傅赐我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吕洞宾气得脸色发白,提起酒葫芦咕咕又喝了一葫芦酒,只喝得不辨东西南北。

次日清晨,吕洞宾醒时,太阳已冉冉从东方升起。回想起昨日遭遇不仅感慨万千,于是又沽了一葫芦酒,解下要间青铜宝剑,在岳阳楼前舞起剑来,舞毕就在岳阳楼上写了《吕洞宾三度城南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岳阳三醉





         




评论     







  情感答疑梁山伯   

2021-05-25  · 人如蝼蚁,我也要留下过往的痕迹  







关注
  





全诗: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出处:《吕洞宾三度城南柳》

释义:早辰起自北海,游过东海、西海、南海,复转苍梧。衣袖里的青蛇胆子很大,三次醉游岳阳,却不认识一个人,大声吟诗朗诵飞过洞庭湖畔。

扩展资料:

诗词故事:

吕洞宾登上岳阳楼,望着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便想如此钟灵毓秀之地,想必一定有仙根慧种之人。若能度得一二人成仙,也不虚此行。于是他来到市井上,高声喊道:有谁愿意学点石成金之术么?

恰好一米商听见赶忙跑过来问道:"师傅果真有点石成金之术?"吕洞宾随手一指,路边的一块石头立即变成了黄灿灿的金子。吕洞宾问道还要我点什么,米商摇摇头。吕仙人心中暗喜:莫非此人不贪财?于是又把路边的一堆碎砖点成金,米商还是无动于衷。

吕仙人大喜过望,亲切地对米商说:"我度你成仙吧!"谁知米商连连摆手,急切地说:"我不求成仙,我只求师傅赐我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吕洞宾气得脸色发白,提起酒葫芦咕咕又喝了一葫芦酒,只喝得不辨东西南北。

次日清晨,吕洞宾醒时,太阳已冉冉从东方升起。回想起昨日遭遇不仅感慨万千,于是又沽了一葫芦酒,解下要间青铜宝剑,在岳阳楼前舞起剑来,舞毕就在岳阳楼上写了《吕洞宾三度城南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5370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19: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题回山人画像

薛昂 〔宋代〕

道骨仙风一伟人,相逢东老最情亲。
榴皮幻皮人间世,藤叶牢龙物外身。
璚蚁满壶方丈晓,青蛇衔袖洞庭春。
高名不朽垂千古,笑指西邻几劫尘。


收藏

下载

复制

完善


杭州人,字肇明。神宗元丰八年进士。徽宗崇宁间历太学博士、中书舍人、给事中。无学术,士子有用《史记》、《汉书》语,辄黜之。尝请罢史学,哲宗斥为俗佞。政和三年,迁门下侍郎,寻知应天府。始终谄附蔡京,至举家为京讳,有误及辄加笞责,己误及则自批其颊。钦宗靖康初,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又坐事责徽州居住。https://so.gushiwen.cn/authorv_e192bcf18afc.aspx



薛昂   

杭州人,字肇明。神宗元丰八年进士。徽宗崇宁间历太学博士、中书舍人、给事中。无学术,士子有用《史记》、《汉书》语,辄黜之。尝请罢史学,哲宗斥为俗佞。政和三年,迁门下侍郎,寻知应天府。始终谄附蔡京,至举家为京讳,有误及辄加笞责,己误及则自批其颊。钦宗靖康初,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又坐事责徽州居住。► 9篇诗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5370
 楼主| 发表于 2022-3-11 17: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规定天球赤经零点与地球经度零点对齐(同地球仪)
———————————————————————
黄纬  北纬  10度56分50秒

出生  钟表时间  公历 1067年07月31日 16时09分03秒  农历  超出范围
午正  钟表时间  公历 1067年07月31日 12时09分04秒  地点  紫金山天文台
子正  钟表时间  公历 1067年08月01日 00时09分02秒  东经  118度49分00秒
申时  钟表时间  公历 1067年07月31日 15时09分04秒  北纬   32度04分00秒
                                 至 17时09分03秒

十神       伤    伤局    日元    偏印
乾造       丁      丁      甲      壬
              未      未      子      申     (日空 戌亥)

元运  中元六白运  节后第29天

大运  交运时间  公历 1076年07月07日 06时01分  逆行

十神   食神    劫财    比肩    正印    偏印    正官    七杀    正财    偏财    伤官
          丙午    乙巳    甲辰    癸卯    壬寅    辛丑    庚子    己亥    戊戌    丁酉
始于   1076    1086    1096    1106    1116    1126    1136    1146    1156    1166
实岁    8岁    18岁    28岁    38岁    48岁    58岁    68岁    78岁    88岁    98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4-20 20:48 , Processed in 0.12633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