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始迁祖薛昂4419--HH+AI===笑指西邻几劫尘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84
 楼主| 发表于 2022-2-15 11: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4%A1%E5%8D%9E

蔡卞(1048年~1117年),字元度,北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依仁(安)里赤岭紫金山(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赤岭自然村)人。北宋大臣,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蔡卞与胞兄蔡京同科举登进士第。绍圣四年(1097年),蔡卞擢尚书左丞,官至枢密院事。宋徽宗时,加观文殿学士、检校少保。

元丰五年(1082年),蔡卞任国子直讲、崇政殿侍讲,后提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侍御。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改任礼部侍郎,出使辽国,受厚礼接待。后连知外州。绍圣元年(1094年)为中书舍人,兼国史修撰。绍圣四年升任尚书左丞,借“绍述”之说,欺上胁下,陷害异已。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宋徽宗继位,蔡卞被陈瓘等谏官所劾,降为少府少监,到池州(治今安徽贵池)居住。 [1]  

他为官廉洁、勤政爱民,蔡卞因政声卓著,夷人知他清廉要离开,就用蔷薇露洒在衣服上的最隆重的礼节为他送行。这就是《宋史》记载的:“广州宝具丛凑,一无所取。及徙越,夷人清其去,以蔷薇洒衣送之。”他的美名还传到了辽国。哲宗即位后,蔡卞升任礼部侍郎。他出使辽国,辽人“颇闻其名”。 [2]  

政和七年,病逝,享年七十岁。谥“文正”。南宋建立后,逝世的蔡卞受到胞兄蔡京的牵连,宋高宗赵构采纳谏议大夫任伯雨谏章,追贬蔡卞为单州团练副使。 [3-4]  





本    名蔡卞 别    名蔡元度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北宋兴化仙游 出生日期1048年 逝世日期1117年 主要作品毛诗名物解 谥    号文正


目录

1 人物简介
2 人物生平
3 书法特点
4 诗选

   


人物简介

 播报

蔡卞(1048~1117),字元度,北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依仁(安)里赤岭紫金山(今属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赤岭自然村)人。北宋大臣,宋丞相蔡京的弟弟、改革家王安石的女婿。与蔡京同登神宗熙宁三年(一〇七〇)进士,调江阴主簿。元丰中,历同知谏院、侍御史。拜中书舍人兼侍讲,进给事中。哲宗立,迁礼部侍郎。使辽还,以龙图阁待制知宣州,徙江宁府,历扬、广、越、润、陈五州。绍圣四年(一〇九七)。拜尚书左丞。徽宗即位,诏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江宁府,连贬少府少监,分司池州。逾岁,起知大名府,徙扬州,擢知枢密院。与京不合,以资政殿大学士出知河南府。旋拜昭庆军节度使。入为侍读,进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政和七年卒,年七十。谥文正。《东都事略》卷一〇一、《宋史》卷四七二有传。 [5]  

   


人物生平

 播报

蔡卞,字元度,蔡京之弟。生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兴化军(泉州分军)仙邑唐安乡依仁里赤岭境(今仙游县枫亭镇东宅赤岭自然村)人。蔡卞小时聪颖敏悟,就读于枫亭塔斗山青螺草堂(后易会心书院),他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敏捷,能把《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倒背如流,《四书》、《五经》经典也烂熟于心,且史籍方志,百家杂说,国家法典无不浏览殆遍,触类旁通。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才华出众,名闻乡里。



孝女曹娥碑
孝女曹娥碑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蔡卞与胞兄蔡京同科举登进士第,翌年,被授任江苏江阴县主簿,其时当地大富豪顾新元等人,趁着青黄不接之际,借谷物于庶民,利息高出平时一倍。蔡卞同情百姓疾苦,极力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断然开仓借粮,以解百姓燃眉之急,煞住不法富人趁火打劫的嚣张气焰,免除农民遭受高利贷剥削之苦,因而受到王安石器重,招他为婿。 [6]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谏官陈瓘、任伯雨、御史龚夬联合弹劾蔡卞劣迹曰:“卞尊私史,以压宗庙之恶,有过于惇,去年封事,数千人皆乞斩惇、卞,公议于此可见矣。”陈瓘还罗列蔡卞六条罪恶:因诬罔宣仁圣烈保佑之功,欲行追废;凡绍圣以来窜逐臣僚,皆由卞启齿之后施行;宫中厌胜事作,哲宗方疑未知所处,惇欲礼法通议,卞云:“既犯法矣,何用议为”。皇后以是得罪;编排元祐章牍,萋菲语言、被罪者数千人,议自卞出;邹浩以言忤旨,卞激怒哲宗,致之遭远谪,又请治其亲故送别之罪;蹇序辰建看详诉理之议,惇迟疑未应,卞即以二心之言迫之,惇默言不敢反对,即日置局,士大夫得罪者八百三十家,凡此皆由卞谋之,而惇行之。陈瓘等人要求圣上亟待正典刑,以谢天下。
蔡卞后被降为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到池州居住,翌年又起知大名府,徙扬州,召为中太一宫使,后擢知枢密院事,负责边防、军备等机要事务。时蔡京居相位,他以亲嫌辞,没有评可。他赞成宋徽宗、蔡京收复湟州、鄯廓等地,因功进金紫光禄大夫。

蔡卞反对蔡京重用宦官童贯为陕西制置使。在其他政事上,他的主张也多与蔡京不同,因此受到蔡京的诋毁,他以天章阁学士出知河南,时张怀素败下,卞素与之游之,因此一起降职,旋加观文殿学士,拜昭庆军节度使,入为侍读,进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累迁镇东军节度使。 [7]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蔡卞告假返乡祭祖,逝于途中,享年70岁,赠太傅,谥文正。高宗即位,追责为宁国军节度副使,绍兴五年(1136)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著有《毛诗名物解》,与蔡京编撰《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各20卷。 [8]  

   


书法特点

 播报

蔡卞书法圆健遒美。《宣和书谱》称其:“自少喜学书,初为颜行, 笔势飘逸, 圭角稍露,自成一家,亦长于大字。”



蔡卞书法
蔡卞书法
晚年高位,不倦书写,稍亲厚者,必自书简牍。所书圆健遒美,有兼人之力,而时以己意参之。盖有书笔,无书学者。李邕曹娥真碑,传世甚少,卞尝於元祐间临摹,石在越,颇得李邕之神。后世因其为人奸恶而轻其书 。《墨林快事》称其书:“胜于京,京又胜于襄,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
其书法代表作有《雪意帖》、《致四兄相公尺牍》等。”《雪意帖》是其行草代表作。其入笔不一,丰富自然,各取其态。笔法纯熟,撇处可见王羲之笔法。结体随字而不一,但都神采奕奕。章法自然错落有致,书体与米芾、蔡京相似,可能是他们互相学习的结果。

考察北宋末年,书坛除了米芾有蓬勃气象外,尚有二蔡之书法亦煌煌大观。蔡卞“颇得笔法”,是一个衣冠晋风、尊古为新的舍拾淘洗过程。与其兄蔡京一样,蔡卞以一介书生入仕,文人意识,士大夫精神不时在内心积郁。

史载: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蔡卞与胞兄蔡京同科举登进士第,历神宗、哲宗、徽宗等数朝,宦海浮沉,波澜起伏。书生内心对于仕途的追求和对权力的争逐,使之常常不安于书法之道,但恰恰又是这种不安与争逐,使蔡卞的书法常常自出机沀,意识强烈,卓而不群。循迹蔡卞的书学之路,人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清晰的脉络。

北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四记载:鲁公始同叔公文正公授笔法于伯父君谟,即登第,调钱塘尉。时东坡公适倅钱塘,因相与学徐季海。当是时,神庙喜浩书,故熙、半士大夫多尚徐会稽也。未几弃去,学沈传师……及元祐末,又厌传师,而从欧阳率更。由是字势豪健,痛快沉着。迨绍圣间,天下号能书者,无出鲁公之右者。其后又弃率更,乃深法二王。每叹右军难及,而谓中令去父远矣。遂自成一法,为海内所宗焉。”

由此可见,蔡卞与胞兄蔡京同学书于蔡襄,后从苏轼学徐浩,后又颜、欧、柳、李邕,然后弃之而深入二王。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蔡卞启蒙于蔡襄,经苏轼指点,由此登堂入室,以二王为归宿。观蔡卞作品,俊朗淳美,圆健遒丽,有兼人之功,文人士大夫的气息跃然其上。与蔡京一样,蔡卞遗留下来的墨迹并不多见,主要作品有《楞严经偈语碑》、《孝女曹娥碑》、《致四兄相公尺牍》等。



蔡卞书法
蔡卞书法
在二王书风的“严重”感染下,宋人书法一派“贴意”,充斥书坛,信札书法尤其盛行。但是,蔡卞却是个特例,蔡卞擅行书,又长于大字,受柳公权、李邕影响较大。其人不光精于“贴”,且善于“碑”,所作之字,神气充腴,稳重含蓄,风度典雅,有晋人之潇洒,唐人之发度,又有宋人之灵展。
但由于在历史上,后世因蔡卞其为人的“奸恶”而轻其书,史料中关于蔡卞的书法作品和书法思想记载得不多,所以研究蔡卞也就成了一个难题。从一个书家的角度,蔡卞不是一个完整的蔡卞,其从事书法活动的历史资料没有一个连续性,残缺不全,令人兴叹;同时,蔡卞的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没有系统性,凤毛麟角,令人难以概览全貌。

但从其现存的作品看,如《致四兄相公尺牍》、《孝女曹娥碑》、泰山石刻《楞严经偈语碑》等,笔力潇落,放纵任能,字势俊丽,飘灵婉约,书风多样,洒落简捷,其作品尊古为新,运用得心应手,成熟精到,尤其是一些代表作中的人文精神自然充溢,令人叹为观止。米南宫谓“卞得笔”,实有其深刻依据。

因此,在蔡绦的一部有名的笔记体史料书籍《铁围山丛谈》卷四中,记载了书法大家米芾对其的评价:“鲁公(蔡京)一日问芾:今能书者有几?芾对曰:自晚唐柳氏(柳公权),近时公家兄弟是也!盖指鲁公与叔父文正公尔。”此文正公,即是蔡卞。虽然说,面对蔡京提问,米芾有谀颂之词,但其对蔡卞的评价,出自米南宫之口,该有相当的历史价值,与晚唐柳氏(柳公权)可以攀比,自有大家之态。



致四兄相公尺牍
致四兄相公尺牍
清人叶昌炽《语石》论及蔡卞蔡京时,更是作了详细的评述:“世称米、蔡,谓君谟也,然君谟名位行辈均不当在米下。其所书碑,亦惟《刘奕墓志》风格遒上,尚有唐贤遗矩,若《洛阳桥》、《昼锦堂记》,皆俗书也,不如以蔡元长配之。元长,书之狷者也;元度,书之狂者也。余所见元长书,以《道士墓碑》为第一,《赵懿简碑》次之,空山鼓琴,沈思独往。刘彦和标举“隐秀”二字为文章宗旨,以之品元长书适合,亦即刘子所谓客气既尽,妙气来宅。元度行草书皆称能品,《楞严经偈》源出于孙过庭,而其流则为范文穆。重书《孝女曹娥碑》使笔如剑,剑气出。支道林养马曰:“贫道爱其神骏耳”。如卞书,可谓神骏极矣。潘文勤师,人谓其学苏灵芝则怒,谓其学二蔡则大喜。余谓元长书可比唐《魏法师碑》,元度书由在薛曜畅整之间。此但论其神气骨脉,不论其体。”“前身相马九方皋,意足不求颜色似”,蔡卞作书,姿媚豪健、痛快沉着,功力深厚,成就颇高,尤其是晚年所书有兼人之力。
明安世凤《墨林快事》称其书云:“卞胜于京,京又胜于襄。”可是“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可见,在历史的长河中,遗憾之事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但正是这种惊人的遗憾,又为人们重新研究发掘蔡卞的历史价值提供了广阔空间。 [9]  

蔡卞的《致四兄相公尺牍》,此卷蕴含禅机,筋脉舒展,神闲气清,韵致婉润,风雅纵逸,精神传世。蔡卞尚意,“颇得笔法”,人们还可从其流传下来的《孝女曹娥碑》、泰山石刻《楞严经偈语碑》等代表作品中得以窥见。在灵性之追求中,颇得笔法的蔡卞,与自出新意的苏轼,高视古人的黄庭坚,萧散奇险的米芾一样,都在力图表现自已作品标新立异的姿态,讲究笔墨情趣,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给人一种精神自由的审美意境。

   


诗选

 播报



莫学饥鹰饱便飞。



对掌紫枢参大政,同扶赫日上中天。

楞严经偈

觉海性澄图,图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相想澄国土,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初心人三昧,迟速不同伦。
色想结成尘,精子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於是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去何获圆通。

触以所角明,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凭尘如有所。 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支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如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说,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话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於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话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於大因力。 初心汉有入,云何获圆通。

鼻息本权机,只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 通。

神通本宿因,何关性分别。 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为。 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婆娑界。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於恒沙动中,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甯,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水齐,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闻复翳根除。 尘消觉圆净,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尘登如在梦。

谁能留汝形,如切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 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 反□□自性,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盘门,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现 在诸菩萨。 今各人圆明,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登。 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

訋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闲人,成就涅盘心。

观世音□□,自余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原加被未来,於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沈沦,但心引根修。 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咏茅山元符万宁宫

猗嗟三茅,得自初成。 气合於无,与形俱升。

孰希其风,必静必清。 寥寥久哉,乃发先生。

帝用尊之,载召来廷。 乃锡命书,迨其俦侣。

因其故庐,启此新宇。 像图仙真,上肖帝所。

神笔牍之,龙凤轩翥。 天锡皇帝,聪明孝友。

抱一用中,以绥九首。 遐迩率从,尊道熙功。

有欲求之,与在斯宫。 作为好歌,以诏无穷。

赠华阳法师

师到华阳洞,山华几度开。 只应常救物,却遣世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84
 楼主| 发表于 2022-2-15 11: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男,字元长,北宋宰相、书法家,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先后四次任宰相,任期达17年,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

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1102),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湖南长沙)。 [42]  

《东都事略》卷一〇一、《宋史》卷四七二有传。







人物关系


纠错




儿子 蔡鋆




儿子 蔡绦




   

本    名蔡京 字元长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福建路兴化仙游 出生日期1047年2月14日 逝世日期1126年8月11日 主要作品《草堂诗题记》《节夫帖》《宫使帖》 官    职太师、宰相 封    爵鲁国公


目录

1 人物生平
▪ 周旋两派
▪ 几度沉浮
▪ 绍圣绍述
▪ 贪婪自用
▪ 位极人臣
▪ 大兴花石纲
▪ 眷宠日薄
▪ 客死潭州
2 主要成就
▪ 政治
▪ 散文
▪ 书法
3 历史评价
4 轶事典故
▪ 宰相之才
▪ 饿死街头
5 性格特征
6 家族成员
▪ 父
▪ 弟
▪ 子
▪ 孙
7 艺术形象
▪ 影视形象
▪ 游戏形象

   


人物生平

 播报

   


周旋两派

蔡京于熙宁三年(1070年)登进士第,调任钱塘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出使辽国回来,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此时他的弟弟蔡卞已是中书舍人,按规定,做官要以先后为序,蔡卞请求排位在蔡京之后,兄弟二人同时负责书写诏命,朝廷以此为荣。蔡京被改为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 [1]  

元丰八年(1085年),群臣议立新君,蔡京附会蔡确,想害王珪并贪定策之功,没成。司马光掌权,恢复差役法,限期五天,臣僚们都担心太急迫,只有蔡京如约,使其辖区全部改雇役为差役,没一人违反。他到政事堂向司马光汇报,司马光高兴地说:“若人人奉法如君,有什么行不通!”不久,台、谏官说蔡京怀奸邪、坏法度,因此蔡京调到地方为知成德军,改知瀛州,调到成都。谏官范祖禹论说蔡京不可用,于是改为江、淮、荆、浙发运使,又改知扬州。经过在郓州、永兴军任官后,迁为龙图阁直学士,再知成都。 [2]  

绍圣初年(1094年),回到朝廷,任代理户部尚书。章惇又改变役法,设机构讨论,长时间不能决策。蔡京对章惇说:“按熙宁役法实行,还有什么可议论的?”章惇同意,于是决定采用雇役法。差役雇役两法,司马光、章惇不同。十年间蔡京再历此事,易如反掌,蔡京与他们两人互相依仗而成就此事,有见识的人因而发现他的奸猾。 [3]  

蔡卞为右丞,蔡京为翰林学士兼侍读、修国史。文及甫一案出现,命蔡京追查处理,蔡京逮捕内侍张士良,命他讲出陈衍事状,就以大逆不道罪处理陈衍,刘挚、梁焘一起受到弹劾。陈衍被诛杀,刘挚、梁焘也遭贬死,他们的子孙都被禁锢。王岩叟、范祖禹、刘安世被流放到远方。蔡京觊觎执政的位置,曾布知枢密院,忌恨蔡京,暗地对宋哲宗说蔡卞已备位枢府,蔡京不能同时被提拔,只进宫为承旨即可。 [4]  

   


几度沉浮

元符二年(1100年),宋哲宗驾崩,端王赵佶登基,是为宋徽宗。宋徽宗即位,蔡京被罢官为端明、龙图两学士,知太原,皇太后命徽宗留蔡京完成修史工作。过了几个月,谏官陈馞弹劾他与内侍交结,陈馞获罪被斥退,蔡京也被贬,出知江宁,蔡京很不满,拖延着不去赴任。御史陈次升、龚夫、陈师锡相继议论他的罪恶,蔡京被夺去官职,让他提举洞霄宫,居住在杭州。 [5]  

童贯以供奉官的身份到三吴访求名家书画、各种奇巧之物,在杭州住了几个月,蔡京极力巴结他,日夜陪伴他,凡是蔡京画的屏幛、扇带等物,童贯每天都送到宫中,并附上自己的评论,于是皇上开始留意蔡京。太学博士范致虚一向与左街道录徐知常友好,徐知常认为符水出入元符后殿,是在预示着什么,范致虚进一步交结他,讲出他平日意向,说非让蔡京为相,就不能有作为。不久,嫔妃、宦官也一起称赞蔡京,于是范致虚升为右正言,起用蔡京为定州知州。

崇宁元年(1102年),调蔡京知大名府。韩忠彦与曾布不和,谋划荐举蔡京以自助,于是,蔡京仍为学士承旨。徽宗有意修饰熙、丰政事,起居舍人邓洵武偏袒蔡京,做了《爱莫助之图》献给宋徽宗,宋徽宗才决定重用蔡京。韩忠彦被罢相,蔡京为尚书左丞,不久,蔡京取代曾布为右仆射,诏命传下那天,宋徽宗在延和殿召见他,赐坐,对他说:“神宗创法立制,先帝继承,两遭变更,国家大计还未确定。朕想继承父兄的遗志,卿有何指教?”蔡京叩头谢恩,表示愿效死力。

崇宁二年(1103年)二月,迁任左仆射。 [6]  

   


绍圣绍述



蔡京像
蔡京像
蔡京由放逐大臣被重新起用,一旦得志,天下人拭目以待,希望他能有所作为,而蔡京暗暗假托“绍述”的名义,掌握大权,钳制天子,用条例司故事,在尚书省设讲议司,自任提举,用他的党羽吴居厚、王汉之等十余人为僚属,重要的国事,如宗室、冗官、国用、商旅、盐泽、赋调、尹牧,每事由三人负责。所有决策,都出自讲议司。采用冯澥、钱谲的建议,又废元祐皇后,罢去科举法,令州县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选官,在汴京城南建辟雍,为太学的外学,用以安置各地学者。在天下推行方田法。国家对江、淮七路茶实行专卖。盐钞法被全部改变,凡是旧盐钞都不使用,富商大贾曾拥有数十万缗,一朝化为乌有,成为乞丐,更有甚者竟赴水或吊死。淮东提点刑狱章縡见此情景对他们十分同情,于是上书说改盐钞法坑害百姓,蔡京大怒,免他的官;并铸当十大钱,陷害章縡所有的兄弟。御史沈畸等因办案不合蔡京意,有六人被捕或削官。陈馞之子陈正汇因上书触犯蔡京被处黥刑并流放到海岛。 [7]  
宋朝向南开辟黔中,建靖州。辰溪徭反叛,杀了溆浦县令,蔡京悬重赏,招募能杀辰溪徭的人,规定杀他们的首领一人,赐绢三百匹,拜官班行,且不必追究原委。荆南守马王成说:“有生徭,有省地徭,不知叛乱的是哪一族,如果按杀人多少行赏,恐怕会有冤死和滥赏的事。”蒋之奇知枢密院,害怕违背蔡京的意思,上言说马王成不体谅国家,蔡京免马王成的官,命舒亶代替,希望他能剿灭徭人的反叛。于是,向西收复湟川、鄯、廓,攻取牜羊牁、夜郎。 [8]  

蔡京提拔童贯领节度使,以后杨晋戈、蓝从熙、谭稹、梁师成都沿袭而为节度使。凡是内侍升迁都依外官例归于吏部,使祖宗的法度荡然无存。蔡京又想控制兵权,建澶、郑、曹、拱州为四辅,每辅屯兵二万,用他的姻亲及亲信宋乔年、胡师文为郡守。禁军巡夜打更每月给钱五百,蔡京立即增加十倍来收买人心。他擅作威福,朝廷内外没有人敢有异议。他连续升官至司空,并被封为嘉国公。 [9]  

   


贪婪自用

随着地位的提高,蔡京更加贪婪,他已领仆射的俸禄,又首创司空寄禄钱,像粟、豆、柴草及侍从口粮都照旧赏赐给他,当时都是折支,给他的都是实物,蔡京只是用熟状上奏施行,宋徽宗并不知道。 [10]  

当时元祐时的朝臣被贬斥流放或死去的已剩下不多了,蔡京还不满意,下令列举他们的罪状,以司马光为首,把他们看成奸党,在文德殿门前立石碑,他亲自书写碑文,发布到各地。起初,元符末因出现日食,下诏求言,言者大多谈及熙宁、绍圣时的政事,就又把范柔中等人定为邪等,写上姓名。有三百零九人的名字在这两个名册中,他们的子孙也遭禁锢,不能在京城及附近做官。

崇宁五年(1106年),蔡京被提拔为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安远军节度使,改封为魏国公。 [11]  

当时国家持续太平,府库充盈,蔡京首倡丰、亨、豫、大之说,视官爵财物如粪土,前代积累的财富被挥霍一空。宋徽宗曾举办宴会,拿出玉杯、玉卮给辅臣看并说:“我想用它们,又怕人们认为太奢侈。”蔡京说:“臣过去出使契丹,看见玉盘玉杯,都是石晋时的东西,契丹拿来在臣面前夸耀,说南朝没有。现在用它们祝寿,并不过分。”宋徽宗说:“先帝做一小台才数尺,上书的很多,朕很怕他们的话。这些玉器已放置很久了,如果人言又起,无法分辩。”蔡京说:“事情如果合乎情理,言多也不值得害怕。陛下应当享受天下的供奉,区区玉器,又算得了什么!” [12]  

   


位极人臣



蔡京
蔡京
崇宁五年(1106年)正月,西方出现彗星,尾巴很长。宋徽宗因言者指责党人碑,于是,凡是蔡京建置的事物都罢去。蔡京免官为开府仪同三司、中太乙宫使。蔡京的党羽暗中在宋徽宗面前推举他,大观元年(1107年),又拜他为左仆射。因南丹纳土,他一跃而为太尉;接受八宝,拜为太师。 [13]  
大观三年(1109年),台谏官相继弹劾他,于是辞官退休。仍负责修《哲宗实录》,改封楚国公,每月一日、十五日朝拜皇上。太学生陈朝老上疏追究蔡京十四大罪状,即:渎上帝,罔君父,结奥援,轻爵禄,广费用,变法度,妄制作,喜导谀,钳台谏,炽亲党,长奔兢,崇释老,穷土木,矜远略。请求把他流放到远方,以御魑魅。陈朝老书一出现,士人争相抄写,作为实录。大观四年五月,彗星又在奎宿、娄宿之间出现,御史张克公议论蔡京辅政八年,权震海内,轻易赏赐以蠹国用,凭借爵禄以市私恩,役使工匠修缮舍第,动用漕船运送花石。名为祝圣而修塔,使临平山壮美;借口灌田而决水,以符合“兴化”的预言。法名“退送”,门号“朝京”。方田法骚扰安居乐业的百姓,牢狱中有很多流放的犯人。不轨不忠,共数十事。先前,御史中丞石公弼、侍御史毛注多次弹劾蔡京,没允奏,这时,贬蔡京为太子少保,杭州居住。 [14]  

政和二年(1112年),把蔡京召回京师,仍为宰相,改封鲁国公,三天去一次都堂办理政事。蔡京离朝时,中外学官很多以时政为题考试的。提举淮西学士苏木或想向上爬,献议请搜取五年来的考试题,进行询问比较,以观向背,有三十多人因此获罪。原来宋制规定,凡诏令都由中书门下议定,然后令学士草拟。

到熙宁间,宋徽宗降手诏不由中书门下共议之事,是因为有大臣暗中所为。到蔡京时又怕言者非议自己,故而做御笔秘密进上、请徽宗亲自批示颁布,称为御笔手诏,违者以违制论罪。事无巨细,都借以推行,甚至有不像皇帝手书的,群僚都不敢说。于是贵戚、近臣争相请求,以至于让内侍杨球代书,号为“书杨”,蔡京又担心起来但也无法禁止了。 [15]  

不久又改定官名,以仆射为太、少宰,自称公相,总治尚书、中书、门下三省。追封王安石、蔡确皆为王,三省官吏不再定额,以致五品阶官成百,有的一身兼领十多种俸禄。侍御史黄葆光议论他,立即被流放到昭州。蔡京提拔故吏魏伯刍负责榷货,造料次钱券百万缗献给宋徽宗,宋徽宗大喜,拿着它们给左右的人看说:“这是蔡太师给我的奉料啊。”魏伯刍被提拔为徽猷阁待制。 [16]  

   


大兴花石纲

蔡京常对宋徽宗说,现今国家钱币多达五千万缗,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做《大晟乐》,制定命宝。任用孟昌龄为都水使者,开凿大伾三山,建天成、圣功二桥,大兴土木徭役,服役者不下四十万。两河人民,愁困不聊生,而蔡京竟以稷、契、周公、召公自居。又想扩大宫室规模以求恩宠,召童贯等五人,暗示说宫中狭窄简陋。童贯等都听命于他,他们各显神通,争相以堂皇奢侈为得意,而延福宫、景龙江的修建,使徽宗等更奢靡,修了更加华丽的艮岳。 [17]  

蔡京的儿子蔡攸、蔡倏、蔡袺,蔡攸的儿子蔡行,皆官至大学士,相当执政。蔡鈃娶茂德帝姬。宋徽宗上七次到他家,赏赐不计其数。让他坐着与宋徽宗饮酒,大致使用家人的礼仪。蔡京家的仆役有做大官的,陪嫁的婢女有封为夫人的,这样公论渐渐地不赞许他了,宋徽宗也讨厌、看不起他。 [18]  

   


眷宠日薄

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令他辞官退休。

宣和六年(1124年),凭借朱勔的势力,再度起用蔡京为相。蔡京到此四次掌权,老眼昏花不能办事,政事都由他的小儿子处理。凡是蔡京所批,都是蔡眥所做,并替蔡京上奏。蔡眥每次上朝,侍从以下都拱手相迎,低声耳语,堂吏数十人,怀抱案卷跟在后面,于是他恣意为奸,窃弄威权,立即用他的妻兄韩木吕为户部侍郎。他们一起密谋,挑拨是非,陷害和驱逐朝士,建宣和库式贡司,各地的金帛及库藏,都被搜刮来充实它,作为天子的私财。

宰相白时中、李邦彦只奉行文书而已,不久,蔡眥不能胜任其职,他的哥哥蔡攸也揭发他们,宋徽宗大怒,想流放他们,蔡京极力请求免他的罪,宋徽宗只令停他的俸养,但把韩木吕贬到黄州。不久,革去蔡眥侍读,毁掉赐出身的诏令,蔡京也辞职。当时白时中等上书请罢蔡眥以动摇蔡京的地位,蔡京毫无退意。宋徽宗让童贯去蔡京那儿,令他上章辞官,童贯到后,蔡京哭着说:“皇上为何不容京几年?一定是有人进了谗言。”童贯说:“不知道。”蔡京不得已,把辞职的章奏交给童贯,宋徽宗命词臣代他做辞职三表,于是,宋徽宗降诏同意。 [19]  

   


客死潭州



蔡京墓
蔡京墓
靖康元年(1126年),因金军南下,宋徽宗禅位给宋钦宗,边事日紧,蔡京举家南下,逃避战乱。天下士人认为蔡京是六贼之首,侍御史孙觌等开始上书极力陈述他的奸恶,于是蔡京以秘书监的身份管南京,连贬崇信、庆远军节度副使,衡州居住,又迁到韶、儋二州。走到潭州,蔡京去世,终年八十岁。 [20]  
蔡京有八子,蔡倏早死,蔡攸、蔡袺被诛,蔡眥被流放到白州死去,蔡鈃因娶公主没受处罚,蔡京的其他儿子及孙子都分别被流放到边远的州郡。 [21]  

乾道四年(1168年),蔡京后裔把其骸骨迁回仙游枫亭故里今莆田仙游县枫亭镇溪南村安葬。

   


主要成就

 播报

   


政治

蔡京当政时期,社会救助制度的推行力度之大,在古代历史上是罕见的。其推行的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制度,无疑是北宋救济制度发展的高峰,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甚至也在元明清三代之上。正是蔡京将社会救济活动规模化、制度化。 [22]  

崇宁年间主持“崇宁兴学”,为北宋三次兴学运动效果之首。主要举措有: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是北宋“兴文教”政策的集中体现,对宋朝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散文

蔡京的散文写的也挺好,他著有散文集《保和殿曲宴记》一卷、《太清楼侍宴记》一卷、《延福宫曲宴记》一卷,均被南宋的王明清收入《挥尘集余话·卷一》中,并有载:蔡京之孙蔡微,“自云:‘当其父祖富贵鼎盛时,悉贮于隆儒亨会阁。此百分之一二焉。国祸家艰之后,散落人间,不知其几也’”。其《保和殿曲宴记》与《太清楼侍宴记》也收录于《说郛三种》第八册。以上三种均已在1988年、2001年出版。

同时著有《宣和书谱》二十卷:该年谱,不著撰者姓氏,所记宋徽宗时内府所藏名家法帖,首列帝王诸书为一卷,次列篆隶为一卷,次列正书为四卷,次列行书为六卷,次列草书为七卷,末列分书为一卷,后附制诰。所记书家近二百,上起汉、魏,下迄赵宋。《四库全书提要》云:“宋人之书。终于蔡京、蔡卞、米芾,殆即三人所定与欠!”据《福建艺文志·卷三八·史部·十方谱录类》有载:“《宣和画谱》二十卷,仙游蔡京等著。《铁琴铜剑楼书目》云:不著撰人姓名,盖当时米襄阳、蔡京等奉敕纂定者。” [23]  

   


书法

北宋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苏、黄、米”分别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至于“蔡”,有少数人认为原指蔡京,后世以其“人品奸恶”,遂改为蔡襄。蔡京工书法,初与弟弟蔡卞学蔡襄书法,中进士官授钱塘县尉时因神宗喜爱徐浩书法,当时士大夫纷纷学之,蔡京也与被贬在钱塘的苏轼一同学习徐浩书法,后学沈传师、欧阳询,又改学“二王”,博采诸家众长,自成一体。其书笔法姿媚,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独具风格,为海内所崇尚。



蔡京书法欣赏
蔡京书法欣赏(12张)



蔡京的书法艺术有姿媚豪健、痛快沉着的特点,能体现宋代“尚意”的书法美学情趣。因而在当时已享有盛誉,朝野上庶学其书者甚多。元陶家仪《书史会要》曾引当时评论者的话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鲜有俦匹。”甚能反映蔡京当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当时的人们谈到他的书法时,使用的词汇经常是“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 [24]  就连狂傲的米芾都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据说,有一次蔡京与米芾聊天,蔡京问米芾:“当今书法什么人最好?”米芾回答说:“从唐朝晚期的柳公权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问:“其次呢?”米芾说:“当然是我。”存世书迹有《草堂诗题记》《节夫帖》《宫使帖》等。 [25]  但评论家王进玉表示,纵观历史,无论是宋代的蔡京,还是明代的严嵩,虽“爵位尊崇”且“书法文学皆臻高品”,却均遭到历史和人民的唾弃,其作品终究“湮没不传”。 [26]  

   


历史评价

 播报



《于文龙水浒人物谱》中的蔡京
《于文龙水浒人物谱》中的蔡京
北宋歌谣:“打了桶(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27]  
方珍:“蔡京睥睨社稷,内怀不道,效王莽自立为司空,效曹操自立为魏国公,视祖宗为无物,玩陛下如婴儿,专以绍述熙丰之说为自谋之计。京不孝夹持人主,下以谤讪诋诬天下。大臣保家族不敢议,小臣护寸禄不敢言。颠倒纪纲,恣意妄作,自古人臣之奸,未有如京今日之甚者。”

孙觌:“自古书传所记,巨奸老恶,未有如京之甚者。太上皇屡因人言,灼见奸欺,凡四罢免,而近小人,相为唇齿,惟恐失去凭依,故营护壅蔽,既去复用,京益蹇然。自谓羽翼已成,根深蒂固,是以凶焰益张,复出为恶。倡导边隙,挑拨兵端,连起大狱,报及睚眦。怨气充塞,上干阴阳,水旱连年,赤地千里,盗贼偏野,白骨如山,人心携贰,天下解体,敌人乘虚鼓行,如入无人之境。” [28]  

陈东:“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 [29]  

余应求:“欺君妄上,专权怙宠,蠹财害民,坏法败国,奢侈过制,赇贿不法者,蔡京始之,王黼终之,则京之罪大於黼审矣。”

洪迈:“章惇、蔡京为政,欲殄灭元祐善类,正士禁锢者三十年,以致靖康之祸。” [30]  

《宋史》:“京天资凶谲,舞智御人,在人主前,颛狙伺为固位计,始终一说,谓当越拘挛之俗,竭四海九州之力以自奉。帝亦知其奸,屡罢屡起,且择与京不合者执政以柅之。京每闻将退免,辄入见祈哀,蒲伏扣头,无复廉耻。燕山之役,京送攸以诗,阳寓不可之意,冀事不成得以自解。见利忘义,至于兄弟为参、商,父子如秦、越。暮年即家为府,营进之徒,举集其门,输货僮隶得美官,弃纪纲法度为虚器。患失之心无所不至,根株结盘,牢不可脱。卒致宗社之祸,虽谴死道路,天下犹以不正典刑为恨。” [27]  

《大宋宣和遗事》:“蔡京、蔡攸、童贯之徒,纵恣于上;高俅、杨戬、朱勔之党,朋邪于下。”

李廷机:“童贯擅专权,与京相表里。 童与金人谋,共图契丹地。 契丹既已亡,引祸害自己。” [31]  

王夫之:“奸人得君久,持其权而以倾天下者,抑必有故。才足以代君,而贻君以宴逸;巧足以逢君,而济君之妄图;下足以弹压百僚,而莫之敢侮;上足以胁持人主,而终不敢轻。李林甫、卢杞、秦桧皆是也。进用之始,即有以耸动其君,而视为社稷之臣;既用之,则信向而尊礼之;权势已归,君虽疑而不能动摇之以使退。” [32]  

康熙帝:“蔡京以庸劣之流,依附小人,以图登进,即当烛其奸回,决意屏黜,迨其误国而始逐之,已无及矣。用人之道,诚不可不慎之于始也 。” [33]  

梁启超:”其下者,则巧言令色,献媚人主,窃弄国柄,荼毒生民,如秦之赵高,汉之十常侍,唐之卢杞、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桧、韩侂胄,明之刘瑾、魏忠贤,穿窬斗筲,无足比数。“ [34]  

蔡东藩:“徽宗即位以后,所用宰辅,除韩忠彦外,无一非小人。蔡京固小人之尤者也,何执中、张康国、郑居中,张商英等,皆京之具体耳。何执中始终善京,固不必说,张康国、郑居中、张商英三人,始而附京,继而攻京,附京者为干禄计,攻京者亦曷尝不为干禄计耶?小人不能容君子,并且不能容小人,利欲之心一胜,虽属同类,亦必排击之而后快。” [35]  

   


轶事典故

 播报

   


宰相之才

神宗熙宁末,王安石常常对年轻的蔡卞(蔡京之弟)说:“天下没有可用之才啊!不知将来谁能继承我,执掌国柄?”然后掰着手指头自言自语:“我儿王元泽算一个!”回头对蔡卞说:“贤兄(指蔡京)如何?”又掰下一指;沉吟良久,才说:“吉甫(指吕惠卿)如何?且算一个吧。”然后颓然道,没了! [36]  

   


饿死街头

蔡京被贬官流放后,还写了一首词:“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 [37]  对一生的荣华富贵进行了回忆,充满了感伤之情。蔡京在赴儋州贬所时,携带大量金钱,但是他的作恶多端招致老百姓的反感,在路上用钱也买不到东西,因此不由得感慨:“京失人心,何至于此。”最终,80岁的蔡京于七月二十一日饿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崇教寺。 [38-39]  

   


性格特征

 播报

蔡京天资凶狠狡诈,舞弄权术,以智慧控制别人,在皇帝面前,专门窥伺人主之意以求固位专宠,始终对皇帝说,不必拘泥流俗,应该竭尽四海九州的财力来满足自己享乐。宋徽宗也知道他奸诈,故屡罢屡起,并选与蔡京不合的人为执政来牵制他。蔡京每当要被免职时,就去向皇帝哀求,跪地磕头,毫无廉耻。宋收复燕山时,蔡京送诗给蔡攸,表明此事行不通,希望此事不成以自我解脱。见利忘义,以至于兄弟不合睦,如参、商二星;父子不相关,如秦、越二国。晚年以家为官府,谋求升官的人,聚集在他的门下,只要输钱纳货,就是仆隶也可当上美官,丢弃国家纲纪法度,使它们如同虚设。处处患得患失,培植个人势力,盘根错节,牢不可破。最终导致国家祸乱,虽贬死在道路上,天下人仍以没处死他为恨。 [40]  

   


家族成员

 播报

   




蔡准,育有两子:长子蔡京,次子蔡卞。


   




蔡卞。是王安石女婿,官至枢密使,擢尚书左丞,封为少保。

   




蔡京有八个儿子,有六个儿子五个孙子均是学士。

长子,蔡攸,字居安,曾任宋朝宰相,与蔡京不睦。靖康元年(1126年)赐死。


次子,蔡鯈(音tiáo),早卒。


三子,蔡翛(音xiāo),曾任宋朝礼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靖康元年(1126年)赐死。


四子,蔡绦(音tāo),字约之,官至徽猷阁待制,后流放白州。


五子,蔡鞗(音tiáo),娶宋徽宗的女儿茂德帝姬赵福金为妻,成为驸马,官宣和殿待制,靖康元年被掳至金国,茂德帝姬改嫁完颜宗望。


七子,蔡脩,靖康元年与父在潭州崇教寺暴病而亡。


   




长孙,蔡行,官至保和殿大学士。


蔡衎、蔡术、蔡征、蔡同等皆为学士。 [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84
 楼主| 发表于 2022-2-15 1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蔡攸  播报   讨论3 上传视频  



蔡攸(1077年—1126年),字居安,兴化军仙游(今福建仙游县)人。北宋末年宰相、奸臣,太师蔡京长子。

初任微职于京城,遇交好端王赵佶。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信而宠之,赐进士出身,历任龙图阁学士、淮康军节度使、宣和殿大学士等职。宣和五年(1123年),代王黼领枢密院事,担任开府仪同三司、少保等重要职务。任内不思处理政务,唯知在帝侧论道家神变之事,演市井淫秽之戏以邀宠。为了争权,与父亲蔡京反目为仇,互相倾轧。

北宋在通过海上之盟消灭辽国之后,因功再次升迁,拜少师,后改任太保,封英国公。宣和末年,宋徽宗内禅,作为近臣参与策划。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即位,贬为太中大夫,贬往万安军安置,旋即赐死于贬所,时年四十九岁。





本    名蔡攸 字居安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日期1077年 逝世日期1126年 主要作品《国朝会要》 官    职太保 封    爵燕国公 籍    贯兴化仙游


目录

1 人物生平
▪ 巧遇徽宗
▪ 入朝为官
▪ 父子倾轧
▪ 骄奢淫逸
▪ 贬死外乡
2 史籍记载
3 历史评价
4 家族成员
5 文学形象

   


人物生平

 播报

   


巧遇徽宗



蔡攸
蔡攸
宋哲宗元符年间,蔡攸在京裁造院作监守,当时不过二十二、三岁,已颇知抓住一切机会为自己的前程架桥铺路。当时蔡攸每次上裁造院时都能赶上朝臣退朝,他就算计好时辰出来,以便正好能和下朝的端王赵佶相遇。于是,端王每次下朝都能看见一个比自己略长几岁的眉目清秀的少年下马拱手立在一边,谦恭有礼,观之可亲。端王就问左右仆隶,少年是哪家的公子,左右说:“是蔡承旨的儿子。”端王便在心中暗记其人。 [1]  
   


入朝为官

元符二年(公元1100年),宋哲宗驾崩,端王赵佶登基,是为宋徽宗。

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就赐鸿胪丞蔡攸为进士出身,拜为秘书郎、以直秘阁、集贤殿修撰,编修《国朝会要》,在两年内又升至枢密直学士。蔡京入相后,再加蔡攸为龙图阁学土兼侍读,详定《大城图志》,修《大典》,提举上清宝箓官、秘书省两街道录院、礼制局。当时定书修典的道史官僚百余人,多为史馆、服文馆、集贤院的俊才博学之人,而只有蔡攸懵不知学,以大臣之子的身份领袖其间,很多人心中鄙薄,并不服气。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宋徽宗初置宣和殿,又任其为宣和殿大学士,赐毯文方团金带,改为淮康军节度使。 [2]  

   


父子倾轧

蔡攸最初与父亲蔡京关系十分融洽。他知道蔡京好比蔡家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荫庇着蔡家几百口人。宋徽宗后一度欲罢蔡京相位,先罢去蔡京的党羽刘昺、刘焕等人,指令御史中丞王安中弹劾蔡京。蔡攸听说此事,立刻跑到徽宗那里百般恳求,宋徽宗才改变初衷。

后来蔡攸与蔡京权势互相倾轧,加之一些人从中挑拨,于是父子失和,反目为仇。徽宗又另赐蔡攸府第,父子各立门户。有一次蔡攸到蔡京的府第,正赶上蔡京与客人谈话,蔡京让客人稍候,只见蔡攸一进来就急着上前抓住父亲的手做诊脉之状,说:“大人脉势舒缓,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吗?”蔡京说:“没有不舒服的地方。”于是蔡攸又说:“宫中还有要事,我先回去了。”说罢转身就走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把客人弄了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问蔡京:“公子为什么不多停一刻呢?”蔡京无可奈何地说:“你一定不明个中缘由,这个逆子是想因为我有病而罢了老夫啊!”过了几天,宋徽宗果然下诏命蔡京致仕。

蔡攸又因四弟蔡条受父亲钟爱,就多次请求杀蔡条,宋徽宗不许。 [3]  

   


骄奢淫逸

蔡攸历任开府仪同三司、镇海军节度使、少保,进见宋徽宗没有时限,更加跋扈,和王黼一起能够参加宫中游戏,或被留在宫中赐宴,就穿上短衣窄裤、涂抹青红,夹杂在歌舞艺人、侏儒中,说很多市井无赖、淫夫荡妇的戏谑浮浪之语,来博取宋徽宗的欢心。他的妻子宋氏可出入后宫,儿子蔡行任殿中监,宋徽宗把他视如执政,宠信超过了蔡京。宋徽宗留心道家学说,蔡攸又独自倡导成一些奇闻,说有珠星璧月、跨凤乘龙、天书云篆的符应,同道士林灵素之徒争相证明神变的事,于是神霄、玉清宫观遍及天下,都是蔡攸的罪过。

宣和四年(1122年),童贯征伐燕云,蔡攸为副宣抚。蔡攸幼稚无知,认为功业唾手可得。他入宫辞行时,有两个美嫔侍奉宋徽宗,蔡攸指着她们请求说:“臣成功归来,请把她们赏给我。”宋徽宗笑了,但不责怪他。涿州留守郭药师率所部八千人献涿、易二州降宋,蔡攸迁为少傅。宋军进入燕京,蔡攸升为少师,封为英国公。回朝后,蔡攸领枢密院。王黼被罢,宋徽宗想重用蔡攸,不久又后悔,只升他为太保,改封为燕国公。 [4]  

宣和六年(1124年),一度复出的蔡京又一次被勒令致仕,童贯和蔡攸奉命去取辞表。蔡京说:“我早该辞职了,只是因为上恩未报才不忍告老,这是二公所知道的。”蔡京左右见蔡京竟然呼儿子蔡攸为“公”,都笑了。 [5]  

   


贬死外乡

正当他们昏君佞臣极尽享乐、肆情挥霍时,金军大举南下,靖康元年(1126年),宋徽宗想禅位宋钦宗,亲自写下“传位东宫”的字授予李邦彦,李邦彦退后不敢接受,宋徽宗就交给蔡攸。蔡攸退朝后,交给他的门客给事中吴敏,议定了此事。 [6]  

同年,蔡攸跟从徽宗南下。等他回到京城,才被贬责为太中大夫,接着安置到永州,连续被转到浔州、雷州。蔡京去世后,御史说蔡攸的罪过不比他父亲轻,燕山之役祸及宗社,他骄奢淫佚的程度超过了史籍的记载,应把他流放到海岛。宋钦宗下诏把他安置到万安军,不久又派使臣到他所去的地方杀了他。 [7]  

   


史籍记载

 播报

《宋史·卷四百七十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一》 [8]  

   


历史评价

 播报

余应求:“外总枢府,内预朝政,用名士以济其奸,盗文名以售其伪,专为谄媚以道主意,竞作淫靡以荡上心者,蔡攸、梁师成实为之,则攸、师成之罪同矣。” [9]  

刘蕡:“贯、攸何人哉,敢以蚊负山耶?然致靖康之祸,不在于取燕,而在于不能取燕。” [10]  

《大宋宣和遗事》:“蔡京、蔡攸、童贯之徒,纵恣于上;高俅、杨戬、朱勔之党,朋邪于下。” [11]  

蔡东藩:“蔡攸、王黼为徽宗幸臣,微行之举,必自二人启之。夫身居九重,为社稷所由寄,为人民所由托,乃不惜降尊,与娼妓为耦,以视莫愁天子,犹有甚焉,而攸、黼更不足诛已。” [12]  

   


家族成员

 播报

父:蔡京

叔:蔡卞

弟:蔡鯈、蔡翛、蔡绦、蔡鞗、蔡脩等七人

妻:宋氏

子:蔡行 [8]  

   


文学形象

 播报



《于文龙水浒人物谱》中的蔡攸
《于文龙水浒人物谱》中的蔡攸
在小说《水浒传》里,蔡攸于第一百十一回《谋坟地阴险产逆,踏春阳妖艳生奸》出场。蔡攸奉旨往淮西征讨王庆,全军覆没。惧罪隐匿,欺诳宋徽宗,说军士水土不服,权且罢兵,以致养成大患。 [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84
 楼主| 发表于 2022-2-15 13: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蔡确(1037年—1093年),字持正,泉州郡城人,北宋大臣,哲宗朝宰相,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仁宗嘉祐四年科进士,历任邠州司理参军、御史中丞、领司农寺。神宗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协助王安石进行变法改革。

哲宗初即位(1086年),转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元祐元年闰二月,被罢为观文殿学士、知陈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第二年,因弟弟蔡硕招权纳贿被牵连削夺官职,转任安州(今湖北安陆),又转任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 [12]  再因《游车盖亭》诗语涉讥讪朝廷而被追贬英州别驾、新州安置,后卒于贬所。

南宋高宗年间,追贬武泰军节度副使。





本    名蔡确 别    名蔡持正 字持正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泉州晋江 出生日期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 逝世日期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 主要成就宰相 重大事件车盖亭诗案


目录

1 人物生平
▪ 出身贫寒
▪ 进入仕途
▪ 位列宰执
▪ 宦海沉浮
▪ 后代伸冤
▪ 南宋追贬
2 亲属成员
3 人物故事
▪ 梦为宰执
▪ 宰相过岭
▪ 与人富贵
▪ 四十之贬
▪ 五十之死
▪ 虽悔无及
▪ 车盖亭案
4 人物评价
▪ 历史作用
▪ 唯物辩证
5 轶事典故
▪ 蔡巷
▪ 四相

   


人物生平

 播报

   


出身贫寒



蔡确,字持正,是泉州晋江人,父亲蔡黄裳时为陈州录事参军,年逾七十,宰相陈执中出知陈州,发现他无法处理政务,就想让他辞职,蔡黄裳因家中贫苦,要养家糊口而不愿意辞官。陈执中说:“你如果不自己请求辞职,我也一定会向朝廷上疏解除你的职务。”蔡黄裳不得已,只得上表辞官。一家人流落在陈州。生活十分贫苦,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蔡确考中了进士。 [1-2]  
   


进入仕途

蔡确十分聪慧,崇尚气节,不拘小节。后中仁宗嘉祐四年科进士,调任邠州司理参军,因受贿被告发。陕西路都转运使薛向巡视陕西时,想治他的罪,见他仪表秀伟,召他谈话,认为他很不寻常,反而更加称赞他。 [3]  

韩绛任陕西宣抚使时巡视地方,蔡确设宴款待,作诗称赞韩绛是:儒苑昔推唐吏部,将坛今拜汉淮阴。韩绛好高兴认为他很有才干,于是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弟弟开封知府韩维,被韩维任命为管干右厢公事,不久韩维因被杨桧弹劾而出知外郡,反对变法的刘庠接任开封知府。旧制新知府上任,衙中属官当行庭参之礼,即文武官员小跑进官厅,向新知府跪拜。如果是文官,知府就站着接受此礼。若是武职,则还要自报官衔姓名,知府坐着受礼。蔡确认为此礼不合,而不肯行庭参之礼,刘庠责问他为何不行礼。蔡确答道“为什么要庭参?”刘庠说道:“百多年来都有这样的先例”。蔡确说:“唐末五代时,藩镇的掾属都是节度使自己征辟的,因此才有庭参的礼仪。太祖开国后其他地方就废止不用了,本朝太宗和真宗即位前都曾任过开封府尹,当时府中属官与之尊卑太殊,因此开封府还有此礼,如今同朝为臣,在陛下一同侍奉皇帝,虽然是先例却也不能再用。”刘庠不能反驳,只得向皇帝弹劾他。蔡确于是自请解除官职。 [4]  

宋神宗和王安石听说这事后都很欣赏他,神宗称赞蔡确熟悉典故,王安石推荐蔡确为三班主簿,又因为受到邓绾的举荐,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熙宁六年(1073年),王韶开拓熙河,公费使用过多。秦凤路兵马都总管郭逵弹劾他的罪状,朝廷下诏让杜纯查案,杜纯查证后上奏说:“王韶使用的公款出入不明,无法查勘”。王安石认为他所言不实,又派遣了蔡确复查,蔡确奉命办案,为王韶陈述了冤情。正是蔡确的公正办案,保证了王韶开拓河湟之事不致中断,在第二年攻下河、宕、岷、叠、洮五州,拓地两千里。神宗在接受群臣朝贺时,高兴地解下玉带赐给王安石。不久王安石依照惯例乘马入宣德门却被卫士打下了马,王安石请皇帝依法处置。蔡确上疏谈论王安石的错误。加直集贤院,迁侍御史知杂事。 [5]  

范子渊疏浚黄河工程,知制诰熊本巡察后发现不对劲,被范子渊弹劾,蔡确弹劾熊本党附文彦博,熊本被罢黜,蔡确代替他为知制诰、知谏院兼判司农寺。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罢相,由吴充接任。三司使沈括拜见吴充谈论免役法在两浙路的实行不利于民,应当加以更易。蔡确上疏弹劾:“沈括既然觉得免役法需要变更,为什么当年不在他检正察访的时候说,现在却在不属于他管的时候说?他身为近臣,既然眼见朝廷的法令有不当之处,却不公开在朝廷上说出来反而在私底下告诉宰执大臣?他岂是为了朝廷好,只是想要依附大臣,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罢了。他这是觉得王安石罢相了,新法就可以动摇了。希望陛下对他加以治罪”。沈括因此被贬黜为宣州知州。 [6-7]  

相州有三个人以“劫盗杀人”的罪名被当地判处为死罪。但审刑院经过复查后发现这是个错判了的案子,其中的两名从犯不应当被判处死罪。便要求相州改判,但此时两名从犯都已经被处决了。此事牵连到了审理此案的相州观察判官陈安民,陈安民的亲姐姐是文彦博儿子文及甫的生母,而文及甫是左相吴充的女婿。于是陈安民为了消灾弭祸,一面让下属用钱贿赂大理寺上下官员,一面让文及甫请吴充之子吴安持帮忙。蔡确认为事关大臣,不是开封府可以了结的,于是移交给了御史台,杜绝了官官相护的官场人情。后来,右相王珪力荐蔡确参与审理(史书说他“锻炼成狱”,成了他被污为奸臣的证据之一。) [8]  因此事,蔡确被擢升为御史中丞、领司农寺,新法中的“常平、免役皆成其手”。左相吴充想废止新法,蔡确说:“曹参与萧何有矛盾,等到曹参代替萧何为相,却遵从萧何指定的法令。现在陛下主持变法,怎么能允许吴充因与王安石的私怨而废除呢?” [9-10]  

   


位列宰执

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神宗元丰改制,此为右宰相官名即次相)。当时富弼居住在西京洛阳,上疏说蔡确是小人,不可以重用。当初议定官制时,大致是仿照《唐六典》,不论事情大小,都由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分班奏事,权归中书省。蔡确对王珪说:“您任宰执这么长时间,必然会是中书令。”王珪深信不疑。蔡确却对皇帝说:“三省的长官位高权重,不需要设置长官,只需要让左右仆射分别兼任两省侍郎就可以了。”皇帝认为他说的很对。因此蔡确名义上是次相,实际上却大权在握,王珪虽然是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神宗元丰改制,此为左宰相官名即首相),但也只能拱手听命罢了。皇帝虽然按照顺序任命王珪、蔡确为相,却不加以礼重,多次因为小错对他们处以罚金。每次受罚就去宫门谢罪。宰相受罚金并去宫门谢罪,是前所未有的,人们都认为这事可耻。 [11]  

   


宦海沉浮

哲宗即位(1086年),转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时宣仁太后(安徽蒙城人)垂帘主政,引北方大士族代表韩缜(韩绛弟)为右相,并用韩缜两个侄子为列卿,与蔡确相抗衡。蔡确在担任神宗的山陵使时,灵车出发的前天晚上,他不在外住宿,在路上又不侍从。回来后,还不请罪。御史刘挚、王岩叟接连弹劾他,说蔡确有十个应该罢职的理由:“在熙宁、元丰年间,冤假错案和苛政,蔡确由头至尾都参与了。到如今才对人说:‘蔡确当时哪敢说什么!’他的意图是想巩固自己的地位,反把过错归于先帝了。”接着,保守派陆续返朝廷,司马光、吕公著被任用后,要全面废除新法。蔡确不让,把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说那是自己建议实行的。但是,他终单拳难敌众手,元祐元年闰二月,被罢为观文殿学士、知陈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第二年,因他弟弟蔡硕的事被削夺官职,转任安州(今湖北安陆),又转任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 [12]  又因《游车盖亭》诗语涉讥讪朝廷而被追贬英州别驾、新州安置,后卒于贬所。

   


后代伸冤

绍圣元年,冯京去世,哲宗临奠。蔡确的儿子蔡渭,是冯京的女婿,在丧礼上向哲宗诉冤。第二天,哲宗下诏恢复蔡确为正议大夫。绍圣二年,赠太师,谥曰忠怀,派使者保护他的棺椁下葬,又在京城赏赐宅第。崇宁初年,配飨哲宗庙庭。蔡京请徽宗手书“元丰受遗定策殊勋宰相蔡确之墓”赏赐给他家。蔡京和太宰郑居中不合,郑居中因遭家丧而离职,蔡京怕他被重新起用,郑居中是王珪的女婿。当时蔡渭改名为蔡懋,蔡京让他重管先前的政事,来阻止郑居中,于是追封蔡确为清源郡王,皇上亲自书写他的碑文,立在墓前。蔡懋也被升为同知枢密院事,蔡确的二儿子蔡庄为从官,蔡确的弟弟蔡硕,被赠为待制,他的女儿都被超升封爵,众女婿都当了官,贵宠震动当世。 [13]  

   


南宋追贬

宋高宗即位后,下诏列举群奸的罪状,追贬蔡确为武泰军节度副使,把蔡懋流放到英州,把给蔡确的一切恩惠全部削夺,天下称快。

   


亲属成员

 播报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蔡黄裳(陈州录事参军)

蔡砺

(应天府户曹参军,夫人苏淑,有墓志)

蔡云


蔡需


蔡确(神宗宰相)

蔡渭(又名蔡懋,同知枢密院事,娶宰相冯京女)


蔡庄(枢密院从官)


蔡硕(进士,军库使)

蔡氏(嫁文彦博孙文康世)


   


人物故事

 播报

   


梦为宰执

蔡确少年时曾梦到要做执政。有个人对他说:“等到你父亲考中状元时,你就可以做执政了。”蔡确醒后笑道:“是在和我开玩笑吗?我的父亲已经很老了,且已经辞官归隐了。你却说他要做状元,这是为什么?”后来蔡确果然做了执政。一日在殿上侍驾,听到报进士的名次,状元是黄裳。蔡确大惊失色(蔡确父亲名叫蔡黄裳)。 [14]  

   


宰相过岭

蔡确担任开封府界提举时,有一个人做梦,梦见他到了一个官府大堂,堂宇高邃,上面有四个穿着冕服坐着的人,旁边有人对他说:“这是宋朝的宰相按照顺序所坐的座位。”他抬头一看发现最后一个是蔡确。他睡醒了之后很疑惑。等到蔡确因为“车盖亭诗案”被贬新州之时,他才知道这是宰相贬居岭南的排位,卢多逊、寇准、丁谓和蔡确,正好是四个。 [15]  

   


与人富贵

蔡确住在陈州时,有一天下大雪,他与街坊邻居黄好谦到一家妓院玩,进去后发现饭菜十分丰盛。当时有个身着青巾白裘的美少年据席而坐。蔡、黄两人刚要离开,少年遣俾女邀请两人同席。酒喝的正开心,少年对蔡确说:“您就像李德裕。”对黄好谦说:“您等蔡公富贵了,会因为是他同乡的缘故而显达。“说完就走了。二人问婢女他是谁?婢女说:“他是早上来喝酒的,我们也不知道他是谁。”后来蔡确担任侍御史,举荐黄好谦为御史。 [16]  

   


四十之贬

蔡确,黄好谦,是陈州的学子,听说杨山人善于相面,就请他为自己相一下,相者说道:“蔡君会是宰相,像丁晋公(丁谓)一样。但丁谓会回来,而你却无法回来。黄君会是一州长官,等到家里有四十口人时,那么蔡君就要被贬了。”元丰末,蔡确为相,黄好谦出知蔡州,与蔡确道别。蔡确问他的家中人数,答道:“四十个人了。”蔡确大惊说道:“杨生的预测应验了。”不久果然被贬居新州。 [17]  

   


五十之死

蔡确二十多岁时,家中贫苦,衣服破烂。一天与好友张师是出游,张的家中也很穷。一会有个道人来了,看了蔡确很长时间,对他说:“您的神态、相貌都很像唐时的宰相李德裕。”蔡确认为他是在戏弄自己,就开玩笑的问道:“可以做宰相吗?”道人说:“能。”又问:“那会被贬居南方吗?”说:“会。”又观察了一会张师是,说:“等到你做到卿监之官,家中有五十口人时。”指着蔡确说:“你就会死了。”道人走后,二人哈哈大笑认为道人狂妄。后来蔡确贬居新州,共达五年。有一天得到张师是的书信:“我做了司农寺卿,但全家五十口人,在京城住不起,现在蒙皇恩出知汝州。”蔡确读到这,忽然想起道人的话,就没有再看信了。几天后,得病去世。 [18]  

   


虽悔无及

蔡确因车盖亭诗将倍贬居新州,晁美叔对人说:“如果清算蔡确平生所做之事,杀了他在道理上也是可以的。但不应该以言语定人的罪名,况且蔡确从前还是个宰相?今天这样做的,日后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后哲宗亲政,果尽贬旧党于岭南。” [19]  

   


车盖亭案

北宋元丰、元祐年间,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年仅10岁的宋哲宗即位后,朝廷大权仍控制在其祖母高太后手中。高太后起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王安石的变法派则深受打击。时任宰相的蔡确属王安石的变法派。蔡确眼看大势已去,想挽回颓势,于是搞起了小动作,说高太后有废黜哲宗的意思。高太后听后十分恼怒,把蔡确贬出朝廷,任陈州知州。不久,又改任安州。 从相位跌到地方官,其心情可想而知。苦闷中,他游览车盖亭,山光水色让他一扫心中郁闷,一气写下了十首绝句。

一、公事无多客亦稀,朱衣小吏不须随。溪潭直上虚亭表,卧展柴桑处士诗。

二、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三、满川佳境疏帘外,四面凉风曲槛头。绿野平流来远棹,青天白雨起灵湫。

四、静中自足胜炎蒸,入眼兼无俗态憎。何处机心惊白鸟,谁能怒剑逐青蝇。

五、风摇熟果时闻落,雨滴余花亦自香。叶底出巢黄口闹,波间逐队小鱼忙。

六、来结芳庐向翠微,自持杯酒对清晖。水趋梦泽悠然过,云抱西山冉冉飞。

七、溪中自有戈船士,溪上今无佩犊人。病守翛然唯坐啸,白鸥红鹤伴闲身。

八、喧虺六月浩无津,行见沙洲冻雨滨。如带溪流何足道,沉沉沧海会扬尘。

九、西山彷佛见松筠,日日来看色转新。闻说桃花岩畔石,读书曾有谪仙人。

十、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钓台芜没知何处,叹息思公俯碧湾。

因为知汉阳军的吴处厚和蔡确有旧怨,于是抓住了机会,随意曲解,上奏朝廷。说这些诗“内五篇皆涉讥讪,而二篇讥讪尤甚,上及君亲”。都涉及到对朝政的毁谤,指出:第二首之笑不怀好意,“方今朝廷清明,不知蔡确所笑何事?”第五首是讽刺朝廷启用新人,他在这里自吹老资格。第八首喻国运必生大变;第九首是心怀不满,认为朝廷对他处置不公。第十首是诬蔑当今太后,比拟武则天;是心怀不满,认为朝廷对他处置不公。认为蔡确用郝处俊在上元年间劝谏唐高宗想传位给武则天的事,来指斥太皇太后。诗中有“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之句。郝甑山,安州人,唐高宗时的忠直之士。唐高宗曾想让位给皇后武则天,郝甑山上奏反对。吴处厚曲解诗意,说此处是将高太后比做武则天。 [20-25]  

于是左谏议大夫梁焘、右谏议大夫范祖禹、左司谏吴安诗、右司谏王岩叟、右正言刘安世,皆上奏请求治蔡确的罪。范祖禹认为:“蔡确之罪,天下不容,尚为列卿,恐难平民愤的言论相弹劾,我请求把他处以典刑,更赐重行窜谪。“ [26]  皇上下诏让蔡确自己解释,蔡确为自己申辩的十分清楚。刘安世等又说蔡确的罪状显明,不用申辩,这是有大臣在包庇他。于是就贬蔡确为光禄卿,分管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 [27]  蔡确被处罚后,左谏议大夫梁焘、右司谏吴安诗、右正言刘安世还认为处罚的轻了,御史中丞傅尧俞、侍御史朱光庭也这样说。 [28]  刘安世言:「臣窃闻朝廷以蔡确为光禄卿、分司南京者。而确不知图报,犹怨望作为诗什,辄敢谤讪,罪状显着,法所不赦。陛下以天地父母之德,不忍加诛,俾全要领,已出再生之赐。谓宜投诸四裔,以御魑魅,而尚玷卿列,仍居善地,中外之论,皆谓失刑。臣闻赏罚者人君之大柄。伏惟太皇太后陛下保佑圣躬,恩德隆厚,而确恃逆不道,妄有诋斥,人神之所共怒,覆载之所不容。今来责命太轻,未厌舆议,非惟央釭宗之意,亦恐伤陛下孝治之风。伏望圣慈更加详虑,早行窜殛,以慰人望。」 [29]  于是再贬为英州别驾(今广东省英德市),新州安置(今广东省新兴县)新州时称“烟瘴最甚”,有“人间地狱”之号。 [30]  宰相范纯仁、左丞王存在太皇太后面前替蔡确求情。 [31]  吕大防和刘挚也以蔡确母亲年老,岭南山高路远,不宜让她翻山越岭,主张改迁他处,高太后却说:“山可移,此州不可移。” [32-33]  在当时,被贬往岭南,实际上如同被判了死刑。当时有句俗谚:“春、循、梅、新,与死相邻;高、窦、雷、化,说着也怕”。苏轼也曾有诗云:“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这是当时岭南实际情况的真实写照。蔡确被贬时,范纯仁对吕大防说:“岭南之路长满荆棘七八十年矣,今日重开,日后我们恐怕也难免有此下场。” [34]  他还请哲宗向高太后求情,但哲宗依旧以沉默相对。 [35]  

御史李常、盛陶、翟恩、赵挺之、王彭年因不上疏弹劾蔡确,中书舍人彭汝砺因封驳对蔡确处理的诏旨,都获罪而被罢官出外。 [36-37]  

蔡确被贬新州时,只有一个叫琵琶的爱妾相随,另外还养了一只鹦鹉。这个鹦鹉能学人语,每当蔡确呼唤琵琶时,只要敲一下小钟,鹦鹉就会呼唤琵琶的名字。不久,琵琶死于瘟疫,从此蔡确再没敲过小钟。一天,蔡确因事误将小钟击响,鹦鹉闻声,又呼琵琶名字。蔡确触景生情,大感悲怆,赋诗一首:“鹦鹉声犹在,琵琶事已非。堪伤江汉水,同去不同归。”

此后不久,蔡确郁郁成疾,殒命岭南。

车盖亭诗案是北宋开国以来打击面最广、打击力度最大的一项文字狱案。元祐党人利用高太后对蔡确等变法派的不满,捕风捉影,对整个新党集团进行了一次斩草除根式的清算。车盖亭诗案是北宋开国以来朋党之争中以文字打击政敌面最广、力度也最大的一起文字狱。

在蔡确被贬新州时,旧党将司马光、范纯仁和韩维誉为“三贤”,而将蔡确、章惇和韩缜斥为“三奸”。他们将王安石和蔡确亲党的名单张榜公布,以示警告,同时对元祐元年被司马光等斥逐的新党人员如章惇、韩缜、李清臣和张商英等人再加以重贬,又对在朝的新党,如李德刍、蒲宗孟等人,都被降官贬斥。 [38-39]  司马光的同僚及追随者们在高太后的支持下,欲给新党以毁灭性的打击,来巩固自己的势力。

然而在新党官员看来,旧党上台后,对新党大打出手,用的手段更是前所未见的卑劣。新党成员李定等人加害苏轼的乌台诗案只打击了苏轼一个人,而旧党借车盖亭诗案却几乎放翻了新党全体所有人。随着被压抑的时间增加,新党众人怨恨、报复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强,宋朝的政治风气也变得前所未有的狭隘凶险。

   


人物评价

 播报

   


历史作用

在王安石罢相,神宗动摇的情况下,新法在元丰年间还能够推行,这同蔡确等变法派坚持变法立场,维护变法成果,敢于斗争是分不开的。

虽然“元丰之政多异于熙宁之政”,元丰之政对大地主、大贵族作了一些妥协,但仍作了一些兴利除弊的变更,这些变更有利生产的发展。因此这个时期曾一度出现社会较为安定的局面。《续资治通鉴》卷七十七载:元丰六年河北转运使吴雍奏称:“见管人粮、马料总千百七十六万石,奇赢相补,可支六年。河北十七州边防大计,仓廪充实。虽藉丰年,实以吏能干职”。可见元丰间,生产确实得到一定的发展,吏治也较为清明。

我们还可以从闲居金陵的王安石诗作,如《歌元丰》、《元丰行示德逢》等,所反映的情况,窥见一斑:

“歌元丰……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三年五谷贱如水,今见西成复如此。元丰圣人与天通,千秋万岁与此同。先生在野固不穷,击壤至老歌元丰。”

即使怀疑王安石或夸大其词,粉饰太平;然而没有一定的事实,诗人是无法写出这样的颂歌来的。

   


唯物辩证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着重视人物在关键性的历史活动中,对历史的发展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蔡确关键性的历史活动是支持变法,坚持变法,维护变法成果。在他秉政时期,生产得到发展,社会相对安定。因而他是推动而不是阻碍历史的发展,我们应予以肯定。至于个人作风如何,对历史人物来说,不是主要的方面。还要看到宋以后封建社会史学家总是以道学标准去衡量人物的忠奸优劣,他们历来以道学的门户之见,对变法派肆加挞伐、诬蔑之词,尤所不免。这绝不应阻碍我们今天对历史人物的公正评价。

   


轶事典故

 播报

   


蔡巷

蔡确生于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其府第在今泉州鲤城区东街菜巷,古因蔡确所居,称为蔡巷,后讹传为菜巷。

   


四相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赞颂泉州人文之盛,“四六句”一目有句云:“欧阳(欧阳詹)之后,六人亚魁虎榜;曾公(曾公亮)以来,四相辅治龙池。”蔡确即“四相”之一。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概述图册
概述图册(1)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北宋灭亡的先兆:后宫垂帘听政,为党争连前朝宰相也不放过

宋神宗后期的宰相蔡确,是“新党”的代表人物之一,自然难逃被贬黜的命运。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蔡确罢相,出知陈州。第二年,又被贬到安州(今湖北安陆县)。

2020-04-185 阅读897

  
参考资料1.    (《挥麈后录》卷六):蔡持正之父黄裳,任陈州录事参军,年逾七十,陈恭公自元台出为郡守,见其老不任职,挥之令去,黄裳犹豫间,恭公云:“倘不自列,当具奏牍窜斥。”黄裳即上挂冠之请,以太子右赞善大夫致仕,今之通直郎也。卜居于陈,力教二子持正与硕,苦贫困,饘粥不继。久之,持正登第。
2.    宋史,蔡确传----- 蔡确字持正,泉州晋江人,父徙陈。
3.    宋史,蔡确传----- 确有智数,尚气,不谨细行。第进士,调邠州司理参军,以贿闻。转运使薛向行部,欲按治,见其仪观秀伟,召与语,奇之,更加延誉。
4.    宋史,蔡确传-------韩绛宣抚陕西,见所制乐语,以为材,荐于弟开封尹维,辟管干右厢公事,维去而确至。旧制当庭参,确不肯,后尹刘庠责之,确曰:“唐藩镇自置掾属,故有是礼。今辇毂下比肩事主,虽故事不可用。”遂乞解职。
5.    宋史蔡确传------ 王安石荐确,徙为三班主簿。用邓绾荐,为监察御史里行。王韶开熙河,多贷公钱,秦帅郭逵劾其罪,诏使杜纯鞫治得实。安石却其牍,更遣确,确希意直韶,逵、纯获谴。确善观人主意,与时上下,知神宗已厌安石,因安石乘马入宣德门与卫士竞,即疏其过以贾直。加直集贤院,迁御史知杂事。
6.    宋史蔡确传-------范子渊浚河之役,知制诰熊本按行以为非是,为子渊所讼,确劾本附文彦博,黜之,代为知制诰、知谏院兼判司农寺。三司使沈括谒宰相吴充论免役法,确言括为近臣,见朝廷法令未便,不公言之而私语执政,意王安石既去,新法可摇耳。括坐黜知宣州。
7.    《续资治通鉴》卷72:确又言:“括谓役法可变,何不言之于检正察访之日而言之非职事之时?不言之于陛下而阴言之于执事?括之意岂在朝廷法度,但欲依附大臣,巧为身谋而已。伏望陛下断在不疑,正括之罪。”故有是命。
8.    宋史蔡确传------- 开封鞫相州民讼,事连判官陈安民,安民令其甥文及甫求援于充之子安持,及甫,充婿也。确言事关大臣,非开封可了,遂移御史台。王珪奏遣确诣台参治,确锻炼为狱,润甫、均不能制,密奏确惨掠诸囚。帝颇疑其滥,连遣谏官及内侍审直,皆怖畏,言不冤,由是润甫、均皆罢。
9.    宋史蔡确传------确得中丞,犹领司农,凡常平、免役法皆成其手。
10.    宋史蔡确传-------- 吴充数为帝言新法不便,欲稍去其甚者,确曰:“曹参与萧何有隙,至代为相,一遵何约束。今陛下所自建立,岂容一人挟怨而坏之。”法遂不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84
 楼主| 发表于 2022-2-15 13: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里山前古战场,
牧童拾得旧刀枪;
顺风吹动乌江水,
恰似虞姬别霸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84
 楼主| 发表于 2022-2-15 17: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薛昂  播报 编辑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薛昂,字肇明,约生于嘉祐元年(1056 )左右卒于绍兴四年(1134)。

杭州人,登元丰八年进士第。王安石新学门人,崇宁初,历太学博士、校书郎、著作佐郎,为殿中侍御史,试起居郎,改中书舍人兼侍讲,升给事中兼大司成。

至靖康初(1126),薛昂年已七十。已是致仕之年,又以言者弹斥,诏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已载《本传》。至建炎二年(1128)年十二月丁丑,因杭州军乱,朝廷责薛昂不请命领州事,责徽州居住。





本    名薛昂 别    名薛万回 所处时代南北宋之交 出生地杭州 出生日期1056年 逝世日期1134年 出    处《宋史》 性    别男
昂寡学术,士子有用《史记》、《西汉》语,辄黜之。在哲宗时,常请罢史学,哲宗斥为俗佞。拜翰林学士,以不称职改刑部尚书,转兵部。大观三年,拜尚书左丞。明年,请补外,出知江宁,徙河南。久之,提举嵩山崇福宫。

政和三年,蔡京复用事,昂复自尚书右丞为左丞,迁门下侍郎。寻请罢,授彰化军节度使、佑神观使,改特进,充资政殿大学士、知应天府。昂与余深、林摅始终附会蔡京,至举家为京讳。或误及之。辄加笞责,昂尝误及,即自批其口。靖康初,言者斥其罪,诏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杭州军乱,昂不请命领州事,责徽州居住。

昂主王氏学,尝在安石坐,围棋赌诗,局败,昂不能作,安石代之,时人以为笑云。 [1]  李壁于赌棋诗题下注有云:“臣僚尝言其‘以腐儒之学,党附蔡京,致位近弼,当政和宣和间,朝廷大事一无建明,专务谄谀,同恶相济。’观此诗,则昂早从介甫,后为京所引,有自来矣。”

薛昂赋蔡京君臣庆会诗云:逢时可谓真千载,拜赐应须更万回。时人据此谓之薛万回。赋蔡京君臣庆会诗出自罗志仁《姑苏笔记》。

又洪迈《夷坚丙志》卷一九“薛秀才”条亦载荆公代薛昂作咏梅诗事,并载他人改王智兴诗讥笑薛昂,托为韩子苍改,韩坐罢知分宁县。通过上引诸条笔记皆可说明薛昂不善为诗,并屡为时人讥笑、嘲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84
 楼主| 发表于 2022-2-15 17: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薛昂历史词典解释

杭州(今属浙江)人。元丰进士。崇宁、大观间;历太学博士、校书郎、著作佐郎、尚书左丞等。政和三年(1113),迁门下侍郎,旋请罢,以资政殿大学士知应天府,谄附蔡京。靖康初,言者痛斥其罪,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因事贬徽州居住。昂不懂学术,常请罢史学,主张王安石之学,与安石友好。


宋杭州人,字肇明。神宗元丰八年进士。徽宗崇宁间历太学博士、中书舍人、给事中。无学术,士子有用《史记》、《汉书》语,辄黜之。尝请罢史学,哲宗斥为俗佞。政和三年,迁门下侍郎,寻知应天府。始终谄附蔡京,至举家为京讳,有误及辄加笞责,己误及则自批其颊。钦宗靖康初,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又坐事责徽州居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84
 楼主| 发表于 2022-2-15 18: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车盖亭诗案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北宋时期,由于长期的弱化军事,造成了对外的弱势,神宗熙宁年间,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立志改革朝廷弊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排斥改革,引起的党政当时正烈。

到宣仁太后听政后,重新起用旧党,排斥新党。元祐四年(1089)知汉阳军的吴处厚指前任宰相,新党领袖蔡确游安州(今湖北安陆)车盖亭所作诗中用唐上元年间郝处俊谏高宗传位于武后事影射高太后,诬为讪谤。旧党梁焘、刘安世等赞成此说。

蔡确被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六年,死于贬所。宣仁太后曾对大臣说:“元丰之末,确自谓有定策大功,妄扇事端”,“吾不忍明言始托讪上为名逐之耳。”她还说办蔡确之罪,“只为此人于社稷不利。”

蔡确为吕惠卿、章惇罢贬之后变法派的中坚人物。





中文名车盖亭诗案 类    型宋三大文字狱之一 起    因长期的弱化军事 发生时间 1089年


车盖亭遗址
车盖亭遗址
安陆的车盖亭看来似不起眼,却跟宋代的一桩诗案有关。这桩诗案的主角是由朝廷宰相贬任安州知州的蔡确,历史上被称作“车盖亭诗案”。
而蔡确的“车盖亭诗案”发生之时,北宋朝廷政治虽不如后来的“绍圣时期”和“崇宁时期”混乱和险恶,却也已进入乖张时期。

1085年,宋神宗英年早逝。次年,其年仅10岁的儿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因其年幼,故由祖母宣仁太后垂帘听政,宣仁太后早就非常痛恨王安石变法派,朝廷政治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身,在野十多年的保守派重回朝廷,在朝的改革派纷纷被贬出朝廷。时任宰相蔡确,本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定追随者,被贬为陈州知州,不久又改迁为安州知州。从相位跌到地方官,蔡确心情可想而知。苦闷中,他游览车盖亭,山光水色让他一扫心中郁闷,一气写下了十首绝句。

一、公事无多客亦稀,朱衣小吏不须随。溪潭直上虚亭表,卧展柴桑处士诗。

二、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三、满川佳境疏帘外,四面凉风曲槛头。绿野平流来远棹,青天白雨起灵湫。

四、静中自足胜炎蒸,入眼兼无俗态憎。何处机心惊白鸟,谁能怒剑逐青蝇。

五、风摇熟果时闻落,雨滴余花亦自香。叶底出巢黄口闹,波间逐队小鱼忙。

六、来结芳庐向翠微,自持杯酒对清晖。水趋梦泽悠然过,云抱西山冉冉飞。

七、溪中自有戈船士,溪上今无佩犊人。病守翛然唯坐啸,白鸥红鹤伴闲身。

八、喧虺六月浩无津,行见沙洲冻雨滨。如带溪流何足道,沉沉沧海会扬尘。

九、西山彷佛见松筠,日日来看色转新。闻说桃花岩畔石,读书曾有谪仙人。

十、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钓台芜没知何处,叹息思公俯碧湾。

车盖亭诗案是北宋开国以来打击面最广、打击力度最大的一项文字狱案。元祐党人利用高太后对蔡确等人的不满,捕风捉影,对整个新党集团进行了一次斩草除根式的清算。



车盖亭遗址
车盖亭遗址
车盖亭诗案也是北宋开国以来朋党之争中以文字打击政敌面最广、力度也最大的一起文字狱。在蔡确被贬新州时,旧党将司马光、范纯仁和韩维誉为“三贤”,而将蔡确、章惇和韩缜斥为“三奸”。他们将王安石和蔡确亲党名单张榜公布,以示警告,同时对元祐元年被司马光斥逐的新党人员章惇、韩缜、李清臣和张商英等人再加以重贬,又铲除在朝的新党,如李德刍、蒲宗孟等人,都被降官贬斥。 [1-2]  
司马光的同僚及追随者们在高太后的支持下,欲给新党以毁灭性的打击,来巩固自己的势力。然而在新党官员看来,旧党上台后,对新党大打出手,用的手段更是前所未见的卑劣。新党成员李定等人加害苏轼的乌台诗案只打击了苏轼一个人,而旧党借车盖亭诗案却打击了新党所有人。随着被压抑的时间增加,新党众人怨恨、报复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强,宋朝的政治风气变得前所未有的狭隘凶险。

太后垂帘后,新党势力被排挤,蔡确也被贬出朝廷。元祐元年,蔡确罢相,出知陈州。次年,蔡确再贬安州。在安州游车盖亭时,蔡确写下了《夏日游车盖亭》十首绝句,诗被与蔡确有过节的吴处厚所得。



吴处厚曾在蔡确手下为官,希望他推荐自己,但被蔡确拒绝了,由此怨恨不已。终于,吴处厚等来了报复的机会,他将蔡确的诗上呈朝廷,说其中“内五篇皆涉讥讪,而二篇讥讪尤甚,上及君亲”。诗中有“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之句。 [3]  郝甑山,安州人,唐高宗时的忠直之士。唐高宗曾想让位给皇后武则天,郝甑山上奏反对。吴处厚曲解诗意,说此处是将高太后比做武则天。
旧党梁焘、朱光庭和刘安世等人立即加以发挥,肆意攻击,并以“邢恕极论蔡确有策立(哲宗)功,真社稷臣”的言论相弹劾。 [4-5]  高太后怒不可遏,将蔡确贬到新州。

吕大防和刘挚曾以蔡确母亲年老,岭南路远,主张改迁他处,高太后却说:“山可移,此州不可移。”在当时,被贬往岭南,实际上如同被判了死刑。苏轼曾有诗云:“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这是当时岭南实际情况的真实写照。蔡确被贬时,范纯仁对吕大防说:“岭南之路长满荆棘七八十年矣,今日重开,日后我们难免有此下场。”他还请哲宗向高太后求情,但哲宗依旧以沉默相抗议。

蔡确被贬新州时,只有一个叫琵琶的爱妾相随,另外还养了一只鹦鹉。这个鹦鹉能学人语,每当蔡确呼唤琵琶时,只要敲一下小钟,鹦鹉就会呼唤琵琶的名字。不久,琵琶死于瘟疫,从此蔡确再没敲过小钟。一天,蔡确因事误将小钟击响,鹦鹉闻声,又呼琵琶名字。蔡确触景生情,大感悲怆,赋诗一首:鹦鹉声犹在,琵琶事已非。堪伤江汉水,同去不同归。

此后不久,蔡确郁郁成疾,殒命岭南。

随着高太后的衰老和哲宗的成长,不仅旧党成员,连高太后也感到山雨欲来、新党复起的政治气氛。元祐八年八月,高太后垂危时,她告诫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老身殁后,必多有调戏官家者,宜勿听之,公等宜早求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实际上是已经预感到哲宗准备起用一批新人,要他们提前准备,尽早退出朝廷,以保全身家性命。后来事实证明,哲宗亲政后,凡是高太后垂帘时弹劾新党和罢免新法的官员几乎无一人幸免于报复。

哲宗亲政后,召回章惇、蔡卞、黄履和张商英等人。章惇等人曾是神宗变法时的重要人物,但在经历了元祐时期旧党的残酷倾轧后,他们的政治性格在党同伐异过程中遭到严重伤害。



章惇
章惇
章惇,字子厚,浦城人。他博学善文,考进士时,其名次在侄子章衡之下,深以为耻,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居然再次参考。一次,章惇与苏轼外出游玩,走到一个深潭边,见潭下临万仞绝壁,有根木头横在上面。章惇请苏轼到绝壁上去题字,苏轼见绝壁下深不见底,当即摇头,连说不敢。章惇却从容地吊下绳索攀着树下去,在壁上大书:“苏轼章惇来。”上来后竟然是面不改色,神采依旧。苏轼拍拍他的肩膀说:“君他日必能杀人。”章惇问为什么,苏轼说:“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章惇听罢,哈哈大笑。
这里要说说章惇与苏轼的关系,苏轼小章惇一岁,是在很年轻的时候结识章惇的。有一次两人一起旅行,到了黑水谷,那里有一条深涧。深涧两侧绝壁万仞,道路断绝,下边湍流翻滚,只有一条横木为桥。章惇胆子大,要苏轼走过去,到那边的悬崖上题词。苏轼两腿发软,不敢过,章惇却无动于衷地走过去,从容在石壁上写下:“章惇苏轼来游”,完了又走回来。苏轼拍章惇的肩膀说:“子厚(章惇的字)必能杀人!”章惇问为什么?苏轼说:“连身家性命都不顾的人,还怕杀人吗?”

1069年,王安石变法,苏轼是反对王安石的激进改革的。从这个时候起,苏轼和章惇这两个朋友便划分成了两个阵营。苏轼这个人性子直,肚子里装不住事儿,遇到不平,不是谏就是写,这样肯定得罪许多人。

1079年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给贬到黄州,只有虚职。此时章惇已经干到了副相的位子,还经常写信规劝东坡,苏轼回函中有这样的句子,“平时惟子厚与子由(苏辙字)极口见戒,反复甚苦。”

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新皇帝九岁,皇太后临朝,重用苏轼,八个月之内,连升三次,为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个职位很重要,帮皇帝起草国书的。而此时,苏辙在京为右司谏,把和王安石一派的政客全部降职,章惇亦在其列。

1093年,宣仁皇太后崩。苏轼的大靠山没了,哲宗十八岁后都还没有亲政,而是直到宣仁太后死了才恢复权力,哲宗一生最崇敬自己的父亲,并且对宣仁太后长期联手旧党压制自己,废除父亲坚持了一生的心血的改革十分不满。所以哲宗听从改革派的建议,重新变法,启用了章惇。章惇将昔日的改革派全部召还至京都,委以重用。

新党经过这么多年的迫害,对元祐党人无不痛恨。1094年,章惇为相,贬苏轼等到岭南。岭南彼时为蛮荒之地,瘴气盛行,语言殊异,范纯仁等旧党终于还是自作自受了。

正是由于旧党等人对于新法,不论好坏,一概废除。对于新党,不论是否能办事,一概贬谪,且将一位新党宰相贬官致死。导致新党对旧党无比痛恨。当初王安石变法时的富有激情的新党不复存在。毫无节制的党派之争把羸弱的宋朝折腾来折腾去,从而为靖康之耻预留了伏笔。宋王朝就这样慢慢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84
 楼主| 发表于 2022-2-15 19: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乌台诗案  播报   讨论22 上传视频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中文名乌台诗案 外文名Wu Tai Poetry case 发生时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 主要人员苏轼 导火索《湖州谢上表》 事件性质文字狱


目录

1 背景
2 案件始末
▪ 起因
▪ 审判
3 风格变化
▪ 题材上
▪ 文化上
▪ 风格上
4 变化原因

   


背景

 播报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改革。由于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遭受排挤。苏轼自觉在朝廷无法立足,于是申请外任。在神宗的直接干涉下,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任杭州通判。之后又分别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在任职上,苏轼看到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流弊。 [1]  像涉嫌朝廷放贷的青苗法、两浙路严苛的食盐专卖法、鼓励人告密的手实法等, 苏轼都极为反感,于是便形诸吟咏,对新法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进行批评和讽谏。而在当时,王安石早于熙宁九年(1076年)二次罢相,变法事业的主导者已经从王安石变为神宗本人。当时变法已经成为皇帝亲自部署的既定国策,反对变法就是反对神宗的既定决策。 [2]  

   


案件始末

 播报

   


起因

据王铚《元祐补录》记载:最先把苏轼作诗讽刺新法举报给朝廷的是沈括。熙宁六年(1073年), 沈括以检正中书刑房公事的身份到浙江巡查新法实行的情况,看到苏轼的诗稿,认为涉嫌诽谤朝政,上呈神宗,但是当时他的意见并未受到重视。 [6]  

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于四月二十日到任,进《湖州谢上表》,其中写到: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句中“其”为自称,“新进”即指神宗任用的新派人物。公开地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自己不与当朝新贵合作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新法“生事”的不满。[注1]

秋七月,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接连上章弹劾苏轼。弹劾的导火索正是上表中的这两句话。认为苏轼是攻击朝政,反对新法。神宗及新派人物都大为恼火。后来由神宗批示后,七月二十八日,台吏皇甫僎携吏卒急驰湖州勾摄苏轼。

当时驸马都都尉王诜与苏轼交情深厚,秘密遣人告诉当时任南京幕官的苏辙,苏辙立马派人往湖州告知苏轼。当时皇甫僎快马如飞,但是由于儿子生病在润州停留半日。故苏辙人马先到,苏轼提前知道消息后立即告假,由通判祖无颇权摄州事。皇甫僎到达湖州后,态度十分强硬的将苏轼押解赴京。

“僎径入州廨,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夹侍,白衣青巾,顾盼狰狞,人心汹汹不可测。轼恐,不敢出,乃谋之无颇。” [3]  

“撰促轼行,二狱卒就直之。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3]  

   


审判

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便被正式提讯。御史台在此案中负责“推勘”(或曰“根勘”),也就是调查审讯,勘明事实,其结果呈现为“供状”;接下来,当由大理寺负责“检法”,即针对苏轼的罪状,找到相应的法律条文,进行判决,其结果便是“判词”。根据朱刚所作文献 [4]  指出“诗案”在审判方面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四个环节:

御史台的审讯


根据《东坡乌台诗案》记载,[注2]御史台于元丰二年十一月三十日奏上审讯结果。即苏轼从被押至御史台的八月十八日起,直至十一月底,“诗案”都处在审讯即“根勘”阶段。审讯的结果就是“供状”,苏轼“供状”的每篇都涉及另一个人(首先是王诜,其他如李清臣、司马光、黄庭坚等),苏轼与之发生了诗文唱和或赠送的关系,这些诗文被列举出来,追问其中是否含有讥讽内容。供状分列了大约四十篇,而篇幅最大的就是跟王诜相关的第一篇。为了增强反对的力度,御史台在“供状”定稿已经提交后,还继续挖掘苏轼的更多“罪状”,尤其是与驸马王诜交往中的“非法”事实。其中有关详细的指控与供认如下:

六月,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监察御史里行舒亶又根据《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上奏弹劾说:

“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也指控苏轼的罪行,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李定举了四项理由说明为什么应当处苏轼极刑。他说:“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接着说苏轼急于获得高位,在心中不满之下,乃讥讪权要。再次,皇帝对他宽容已久,冀其改过自新,但是苏轼拒不从命。最后,虽然苏轼所写诗之荒谬浅薄,但对全国影响甚大,“臣叨预执法,职在纠察,罪有不容,岂敢苟止?伏望陛下断自天衷,特行典宪,非特沮乖慝之气,抑亦奋忠良之心,好恶既明,风俗自革。

最初,苏轼承认,他游杭州附近村庄所作的《山村五绝》里“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青苗法的,“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盐法的。除此之外,其余文字均与时事无关。到二十二日,御史台审问他《八月十五日看潮》里“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两句的用意,他拖到二十四日,才说是“讽刺朝廷水利之难成”。至于《戏子由》诗违抗“朝廷新兴律”的主旨,直到二十八日才作了交代。

当时御史中丞李定向皇帝报告案情进展。说苏轼面对弹劾全都承认了。神宗大怒,怀疑苏轼要么是受刑不过,要么是有更大的秘密要隐藏。于是问李定可曾用刑。李定答道:苏轼名高当时,辞能惑众为避人言,不敢用刑。神宗大怒,命御史台严加审查,一定要查出所有人。

到九月份,御史台已从四面八方抄获了苏轼寄赠他人的大量诗词。有一百多首在审问时呈阅,有三十九人受到牵连,其中官位较高的是司马光。王安石罢相的次年(1077年),苏轼寄赠司马光一首《独乐园》。御史台说这诗讽刺新法,苏轼供认不讳

御史台又找到了苏轼痛斥“新进”的《和韵答黄庭坚二首》,抨击“生事”的《汤村开运河,雨中督役》诗。前者是与黄庭坚唱和的,后者寄赠好友王诜。对于《和韵》,苏轼解释说,前四句以讥今之小人轻君子,如莨莠之夺嘉谷也,后面意言君子小人各自有时,如夏月蚊虻纵横,至秋自息,言黄庭坚如“蟠桃”,进用必迟;自比“苦李”,以无用全生。又取《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皆以讥讽当今进用之人为小人也。”对于《汤村》一诗,苏轼也供认自己确有对盐官在汤村一带开运盐河的不满,“农田未了,有妨农事”,“又其河中间有涌沙数里”不宜开河,“非农事而役农民”,“役人在泥中,辛苦无异鸭和猪”等等。

舒亶等人趁机让副相王珪检举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王珪说:“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神宗不以为然。

苏轼任密州太守期间作的《后杞菊赋》的序言里曾提到吃杞菊的苦种籽,御史认为作者是在直接讽刺全境百姓的贫穷,尤其指朝廷对官吏薪俸的微薄。“生而盲者不识日”是讽刺科举考生的浅陋无知,讽刺考生不通儒学,只知道王安石在《三经新义》里对经书的注释。

在给王诜的诗里,有一行是“坐使鞭棰环呻呼”,又说,“岁荒无术归亡逋”,他也提到“虎难摩”是为政贪婪的象征,给李常的诗里,他确是说在密州“洒涕循城拾弃孩”,见到男尸、女尸、婴尸饿死在路边,当时确是“为郡鲜欢”。在给孙觉的诗里,有一行说二人相约不谈政治,是真在一次宴席上约定,谁谈政治就罚酒一杯。给曾巩的诗里说他厌恶那些“聒耳如蜩蝉”的小政客。给张方平的诗里把朝廷比作“荒林蜩蚻(zhá)乱”和“废沼蛙帼淫”,又说自己“遂欲掩两耳”。给范镇的诗里,他直言“小人”,给周邠(bīn)的诗里把当权者暗比作“夜枭”。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苏轼写了两首诗给他:

“敢向清时怨不容,直嗟吾道与君东,坐谈足使淮南惧,归向方知冀北空,独鹤不须惊夜旦,群鸟未可辨雌雄。”

“仁义大捷径,诗书一旅亭。相夸绶若若,犹诵麦青青。腐鼠何老吓,高鸿本自冥。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

前一首最后一句取自诗经“俱曰予圣,谁识乌之雌雄”,等于说朝廷上只有一群乌鸦,好坏难辨。后一首表达自己对小人的争权争位不屑一顾。

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远亲代劳,却忘记告诉远亲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远亲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大理寺的初判


大约从十二月起,“诗案”进入了判决阶段。如果陈睦的“录问”[注3]很快完成,交给大理寺,那么大理寺的初判可以被推测在十二月初。有关了大理寺的判词,《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则将其要点概括为: “当徒二年,会赦当原。”换言之,大理寺官员通过检法程序,判定苏轼所犯的罪应该得到“徒二年”的惩罚,但因目前朝廷发出的“赦令”,他的罪应被赦免,那也就不必惩罚。

御史台反对大理寺


大理寺的初判显然令御史台非常不满,《长编》在叙述了大理寺“当徒二年,会赦当原”的判决后,续以“于是中丞李定言”“御史舒亶又言”云云,即御史中丞李定和御史舒亶反对大理寺判决的奏状。他们向皇帝要求对苏轼“特行废绝”,强调苏轼犯罪动机的险恶,谓其“所怀如此,顾可置而不诛乎”?不过李定和舒亶的两份奏状并不包含司法方面的讨论,没有指出大理寺的判词本身存在什么错误,只说其结果不对,起不到惩戒苏轼等“旧党”人物的作用。

审刑院支持大理寺


审刑院在案件审核中起到复核作用。从《重编东坡先生外集》所载“审刑院本”的结案判词可以看出,审刑院支持了大理寺“当徒二年,会赦当原”的判决,并进一步强调赦令的有效性。其结案判词可以被梳理为三个要点:一是定罪量刑,苏轼所犯的罪“当徒二年”;二是强调赦令对苏轼此案有效,“会赦当原”,也就是免罪;三是根据皇帝圣旨,对苏轼处以“特责”,贬谪黄州。由于当时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太皇太后曹氏也出面干预:“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章惇等人亦出面力挽,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

受到牵连的人中,三个人的处罚较重。驸马王诜因泄露机密给苏轼,而且时常与他交往,调查时不及时交出苏轼的诗文,且更因对待公主不礼貌,宠妾压妻,被削除一切官爵。其次是王巩,被御史附带处置,发配西南。第三个是苏辙,他曾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意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他并没有收到什么严重的毁谤诗,但由于家庭连带关系,仍遭受降职处分,调到高安,任筠州酒监。其他人,张方平与其他大官都是罚红铜三十斤,司马光和范镇及苏轼的十八个别的朋友,都各罚红铜二十斤。

   


风格变化

 播报

诗案之前,自任杭州通判以来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题材上

苏轼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的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过去生活的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在杭州,在一首给孔文仲的诗里,他流露出对声势煊赫的官场的蔑视:“我本麋鹿性,谅非伏辕姿。”不仅如此,他还替监狱里的犯人呻吟,替无衣无食的老人幽咽。他写农村田园情趣时,他起的题目却是《吴中田妇叹》:“汗流肩赤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卖牛纳税拆屋炊,肤浅不及饥”;他在歌咏“春入深山处处花”时也写农民的食粮,农民吃的竹笋没有咸味,只因“尔来三月食无盐”,直指朝廷的专卖垄断;他写被征调的人民挖通运河以通盐船,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他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致君尧舜”,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探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梦后的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在下棋时,他体悟到:“着时自有输赢,着了并无一物”。他不再执著于“奋力有当时志世”而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所以当苏轼遨游赤壁之时,面对“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便也可被世人所理解。他飘然独立,只愿做一只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终于能够风轻云淡的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文化上

前期,他“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与弟弟苏辙“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聘释迦文”。虽崇尚道佛文化,但仍渴望在仕宦之路上获得成功,即使有“归去”之心,也是“欲回天地如扁舟”“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他渴望在沙场上一展雄威,“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尤其在密州徐州时,其锐意进取、济世报国的入世精神始终十分强劲。苏轼在其政论文章中就曾一再阐发《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希望“天子一日赫然奋其刚健之威”,能动于改革,为变法摇旗呐喊 。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更加想要回归到道佛文化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认识到自己和朝廷权贵们已经是“肝胆非一家”。所谓使人追求的“浮名浩利”,对他来说已经是 “鹤骨霜髯心已灰”,只能劳神费力,再没有什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穷猿已投林,疲马初解鞍”。对那个一生仕宦起伏颠簸的苏东坡而言,他从心底发出最最真实的慨叹“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当太后允其在太湖边居住的时候,他大喜:“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他终于可以乘一扁舟来往,“神游八极万缘虚”了。久旱逢甘露,苏东坡和农人完全一样快活而满足,他写诗道:“沛然扬扬三尺雨,造化无心恍难测。老夫作罢得甘寝,卧听墙东人响屐。腐儒奋粝支百年,力耕不受众目怜。会当作溏径千步,横断西北遮山泉。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

   


风格上

在风格上,苏轼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有词如“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锋芒毕露;一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决不可“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来悠然而唱,而必须要“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

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虽然也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大悲叹,但更多的却是“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的小恻隐,他逃离了仕途官场的蝇营狗苟,开始静观自然:“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他越来越觉得文字难以承载内心之痛:“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他将自然与人化而为一:“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变化原因

 播报

木斋先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已经十分精辟,现直接引用过来:“诗案对诗人的思想和创作不能不发生深刻影响。有人说,诗案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苏轼由当初的“奋厉有当世志”、“致君尧舜”,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艺术人生。案前,诗人主要是深刻地反省仕宦人生;其后,他痛苦的心灵在自然的天地里找到了归宿,发现了新的人生境界。也有人说,黄州时期.“苏东坡精神寄托的对象从名利事业而暂时转移到东坡,转移到大自然。这就是对统治集团的一种疏远,这不能不无它的积极意义”。诗案对于苏轼,浑如一场恶梦。梦后的黄州贬谪生活,使苏轼从具体的政治哀伤中摆脱出来,重新认识社会,重新评价人生的意义。” [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84
 楼主| 发表于 2022-2-15 20: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舒亶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今属浙江余姚大隐)人。治平二年(1065)试礼部第一,授临海尉。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点刑狱,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是为“乌台诗案”。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后为御史中丞。崇宁元年(1102)知南康军,荆湖北路都矜辖。蔡京以舒亶开边功,由直龙图阁进待制,翌年卒,年六十三,赠龙图阁学士。

《宋史》、《东都事略》、《墨庄漫录》有传。

今存赵万里辑《舒学士词》一卷,存词50首。





本    名舒亶 别    名舒学士 字信道 号懒堂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慈溪(今属浙江余姚大隐) 出生日期1041年 逝世日期1103年 主要作品《菩萨蛮·画船捶鼓催君去》《虞美人·寄公度》 主要成就参与“王安石变法”、平定五溪蛮叛乱 相关事件参与制造“乌台诗案”、建设靖州 老    师庆历五先生 兄    弟长兄舒雍、仲兄舒禀


目录

1 人物介绍
2 古文简介
3 余姚学士桥
4 后人评价
5 诗词欣赏
6 乌台诗案

   


人物介绍

编辑

 播报



舒亶出生于浙江余姚市大隐舒夹岙村,在这个富有乡村野味和慈孝之风的故乡,舒亶度过了少年时代。青年时期,舒亶来到明州(今浙江宁波),求学于庆历五先生之一楼郁。
宋英宗治平二年,舒亶考中进士,仅24岁的他在礼部考试中获第一名。舒亶在中进士后初任临海县尉,因擅杀不孝部属而辞官回乡,复起后调任审官院主簿。不久,他接受了一个任务,即出使西夏,划分宋夏疆界。由于刚刚交战过,边界双方守军杀气腾腾。但舒亶谢绝护卫,单骑匹马进入西夏,向对方宣示朝廷旨意。西夏将领将钢刀架在他颈上予以威胁,但舒亶神色自若,慷慨陈词。这些壮举感动了尚勇崇武的西夏君臣,使之接受宋朝划定疆界的意见。完命归朝的舒亶功升奉礼郎,后又参与更多的朝廷政务。



此时,王安石变法正紧锣密鼓地展开,舒亶也参与了这一历史性改革,并成为其中受人注目的一员。熙宁三年十二月,王安石升任宰相,变法工作全面展开。坚定推行新法者逐渐形成稳固的政治群体,被时人称为“新党。舒亶是坚定的新党后辈,并非由王安石直擢超迁,而是为蜀人张商英所荐。自舒亶进入北宋政坛开始,新旧党变法之争已趋激烈。舒亶进入台谏以后,以忠直称。先是从严处理了郑侠、王安国案,有效扼止了保守派对熙宁新法的反攻。元丰初,已经在贬的苏轼因讥讽朝政而被捕,在时任御史中丞的李定主导下,开始对苏轼的羁押审问,是为“乌台诗案”。由于苏轼文名极盛,当时朝野即对此案展开广泛议论,如苏辙曾言苏轼何罪,“独以名太高”。后苏轼虽定罪坐实,但在舆论营救下特赦开释。元丰年间,新党虽仍占上风,但神宗已对改革和改革派产生怀疑,进而对新党由支持转向利用。也正在这一时期,舒亶担任御史中丞,从而走上了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此时,新党与温和派之间,新党内部,已多分裂。元丰四年,舒亶被人利用,卷入了攻击王珪的政治阴谋。元丰末年,又主导了张商英案。
舒亶虽是新党,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党人,也因此,在元丰末期,他舍弃党派利益而劾张商英,而绍圣年间他也没有回到权力核心。

   


古文简介

编辑

 播报

舒亶

字信道,慈溪人。生而魁梧,博闻强记,为文不立稿。

登治平二年进士第,授台州临海县尉。县负山濒海,其民慓悍,盗夺成俗,有使酒逐其叔之妻者,至亶前,命执之,不服,即断其首以令,投檄而去,留诗云:“一锋不断奸凶首,千古焉知将相材”。丞相王安石闻而异之,欲召用会,丁父忧服阕。乃除审官西院主簿,徙秦凤等路提点刑狱。郑民宪相度熙河营田,民宪言其宣力最多。乞以减年磨勘回授之,特改奉礼郎,提举两浙常平。熙宁八年十一月入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裏行。

元丰二年七月,论知湖州苏轼上谢表讥切时事,并上其印诗三卷,时御史中丞李定、御史何正臣亦攻轼,诏罢轼任逮赴御史狱,十二月狱成轼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使本州安置。亶又言张方平、司马光、范镇、钱藻、陈襄、曾巩、孙觉、李常、刘攽、刘挚等收受轼讥讽朝廷文字,各罚铜二十斤。亶为县尉坐废时,张商英为御史,言其材可用,得改官。及亶知谏院,商英为中书检正,以其婿王沩之所业属亶。亶并其手简缴进,自以职在言路,不受干请也。

四年自侍御史、知杂事、除知制诰、兼判国子监、累迁试给事中、直学士院、御史中丞。六年以论奏尚书省录事坐废。绍圣元年三月复通直郎、管句洞霄宫。

崇宁元年正月起知南康军,时方开边,蛮寇扰辰州。七月除亶直龙图阁、知荆南府、荆湖北路都钤辖。辰州故黔中郡,历汉唐皆建郡县,至五代始弃不通,然亦有内属者。熙宁元丰开复沅诚,而元祐中又弃之,自是猺人恃险难制。亶图上地形,募施黔土人,分七路遣将,授以方略,斩贼首并其徒党三千馀级,俘数百人,破洞百馀。遂分叙浦、辰溪、龙潭为七,以忠顺首领主之。既奏功,朝廷又诏亶兴复诚州,乃进屯沅州,兵未压境而渠阳五溪降。胡耳西道最为僻远,至是亦请命天子为之告庙,肆赦改诚州为靖州。亶复计议筑屯沅之洪江,分兵江之南,建若水、丰山、贯堡三寨。靖州跨大江,在飞山之东,猺人出入多以为障蔽,亶乃选形胜,得飞山福纯坡,建新城,最为控扼之要。

二年朝廷遣使抚问,除龙图阁待制。卒于军,年六十三。赠龙图阁学士。有手编《元丰圣训》三卷,文集百卷。

【 出续通鉴旧志:“自熙河分画蕃汉疆界,还授太子中允、御史里行” 与续通鉴不合】

舒亶为临海尉,弓手醉呼於庭,舒笞之,不受,乃加大杖,益厉声愿杖脊,又大呼“尔不敢斩我”,舒即起刃断其头。被劾,案上,朝廷方求人材,颇壮之,令都省审察。

舒壮貌甚伟,博学有口辩,王荆公一见大喜,荐对称旨,骤擢,未几至御史中丞,弹击不少恕。

宰相王珪自京尹执政,曽携官浴桶入东府,舒文致以为之罪。后舒败坐狱,以用台中官烛于私室计赃。神考薄其罪,因言:“亶岂盗此?”,或对云:“舒亶不爱官烛,王珪岂爱木桶?”,乃抵罪除名勒停。

居乡里,甚贫,聚徒教授,资束脯以营伏腊,凡十八年。中间元佑政出帷箔,务姑息,置诉理所,湔涤先朝尝得罪者。群小竞自辨,不逞之人,至於指斥熙、丰滥刑,以迎合国政。舒独无一言辨雪,坐此久废。绍圣复辟,稍还舒官,又为群怨所沮。

庚辰龙飞,始得军垒,会荆蛮作过,乃移南郡帅,除待制,未受而卒。

元丰间,御史中丞舒亶以罪除名勒停,及租客舟东归,时有诏召僧慈本住慧林,许驰驿,轻薄者以“中丞赁航船出京,和尚乘递马赴阙”为对,以见异事。

常州李充,元丰间在太学,梦裸身见舒亶。时舒主学,李意裸身有脱白之兆,甚喜。后太学贿狱起,事连诸生,李亦系御史台。舒为中丞,夜阅囚,李正裸身对之,因悟前梦。

   


余姚学士桥

编辑

 播报

学士桥位于余姚大隐镇里埠头与学士桥村之间的大隐溪上,是余姚市现存最长的古桥梁之一。著名的学士桥已被余姚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据光绪《慈溪县志》载:“学士桥宋元裕年间(公元1086—1094年)初建,北宋舒亶学士居此。”可见学 士桥之名始于此时。现存桥身系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捐资重建。学士桥是座石砌平板多孔桥,南北走向,全长70.3米,桥宽1.96米,除两岸桥堍外,共有桥墩14个,桥孔13个,中间桥墩西端上耸立着六角形有二米高石经塔一座,意在藏经镇桥(惜已被毁)。桥中孔东侧及南端东西两侧面镌刻“清咸丰四年捐资重修”字样。桥墩用规整的条石,错缝砌叠,西端砌成分水尖状,起到剖水作用,遇山洪时能减轻排洪的阻力。桥面两边铺于4—6米不等长条石,中间镶嵌长方形石板组成,桥板上镌刻“五福捧寿”“平升三级”等吉祥寓意图案。桥面两侧不设栏杆,桥南端用条石铺砌的石阶,北端连接泥石路过80米处小溪上又一座独孔桥,系学士桥之延伸。整条桥梁两端呈微弓型向上游方弯曲,使洪水往中流直泻,以缓解洪水对两边堤岸的冲刷。







   


后人评价

编辑

 播报

舒亶在乌台诗案的表现历来成为他人生的污点。舒亶的行为固然有“过头”之处,特别是将苏轼的一些诗句与文章“上纲上线”,确实有悖“君子之道”,为后世所鄙视。但是,他与苏轼主要是由于政见与观念不同而导致的矛盾。苏轼看到了新法实行中的弊端,看到了变法带来的混乱,因此以诗歌形式表达他的意见。而舒亶积极赞成并参与变法,且性格执拗,在他看来,苏轼虽名高天下,但反对变法、诋毁皇帝就是大罪,就是犯法。

此外,弹劾张商英一事,也反映出舒亶类似的文人品性。张商英是新党的重要人物,为四川新津人,与舒亶同为新党中的王(安石)党30人之列,是有恩于舒亶的同党中人。据《宋史》记载,这位权重位高的新党领袖人物,给了舒亶一封信,并将女婿的文章让舒亶指点,结果舒亶不仅不予指点,而且“恩将仇报”,将张商英的信和女婿文章送到皇帝那里,并弹劾张商英以宰辅之重干扰谏官的工作。结果张商英被免职贬为江陵税官。世人由此认定舒亶是恩将仇报的奸人。

据历史资料研究与分析,这件事很可能是《宋史》作了假。《宋史》为元脱脱主编,在二十四史中差错最多,特别是有关舒亶的主要材料取自《邵氏见闻录》,而此书是邵伯温所作,邵伯温是一个充满偏见并偏执的旧党人物,因而此书对新党人物的记载就极不真实。好在同一时代的文献《东轩笔记》记载了这件事,其过程相似,但原因却完全不同。

原来张商英要女婿在科举考试中顺利中举,就想借用舒亶之力,所以写信暗示,另送文章给他以作联络。让张商英想不到的是,舒亶因品性使然,不想因私情而让“有关部门”帮助,从而失去其监察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所以他在奏书中写上自己的反感。最后张商英的这种行为受到惩处。

敢作敢为的舒亶被连续委以重任,朝中大臣多怕他弹劾,一些朝官对以舒亶为首的御史台也多有不满。《宋史》载:“举劾多私,气焰熏灼,见者侧目,独惮王安礼。”“多私”未必,但这个时期的舒亶意气飞扬倒很可能是事实,因为他正处在仕途的黄金时期。但由于得罪的人太多,他的仕途不久便黯然中止。

元丰六年,任翰林的舒亶因论奏朝廷钱粮等事与尚书省产生矛盾。也许是神宗为了平衡新旧两党的力量,发话说:“身为执法而罪妄若是,安可置也。命追两秩,勒停。”舒亶就这样被罢免了。尽管以“微罪”罢免,但朝廷一片欢呼,因为对朝官而言,少一个比较会“寻麻烦”的人毕竟不是坏事。当时对此事的记载是“虽坐微罪废斥,然远近称快”。

舒亶黯然回乡,迁居鄞县。那一年他仅42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于是他迁居于鄞县的月湖畔,名其居曰“懒堂”,一个“懒”字,很可能蕴含着他心中的愤懑与不平?自此后终神宗一朝,没有再被起用。直至绍圣元年,53岁的舒亶才被起用为官,后为朝廷带兵平定了一些地方的反叛,巩固地方统治。崇宁二年,舒亶生病死于军中,终年62岁。

   


诗词欣赏

编辑

 播报

诗歌

宝严寺

四山烟雨收,双沼漾晴碧。

白鸟忽飞来,点破檐前色。

赤陇山

野草如排戟,山花似列屏。

维舟一登览,误入小蓬瀛。

春乐轩

隔水岩花红浅深,花边相对语幽禽。

管弦不到山间耳,谁会凭栏此日心

和刘珵西湖十洲·芳草洲

小雨如酥露乍晞,屿花汀柳自相依。

画桥不碍寻春屐,谁傍烟波拾翠归。

和刘珵西湖十洲·芙蓉洲

照水枝枝蜀锦囊,年年泽国为谁芳。

朱颜自得西风意,不管清秋昨夜霜。

和刘珵西湖十洲·花屿

暖吹红紫上青枝,掠水风烟巧自持。

蜂蝶鸕鹚各芳意,锦囊消得探春诗。

和刘珵西湖十洲·菊花洲

懒对陶家酒瓮开,东篱寂寞久风埃。

会须结取登高客,折上龙山醉帽来。

和刘珵西湖十洲·柳汀

困倚沧波绿动摇,冷烟疏雨共萧条。

谁将轻薄娇春态,强拂人头向市桥。

和刘珵西湖十洲·松岛

亭亭古干对沧浪,雨洗风飘老吹香。

晚岁何人同寂寞,水西我有读书堂。

和刘珵西湖十洲·雪汀

点柳妆梅不暇裁,平波直拟涌瑶台。

钓机苇岸知何许,几误渔舟夜半来。

和刘珵西湖十洲·烟屿

著漠寒芦不见花,暗藏鸥鹭啄晴沙。

暖风吹起浑无定,半落僧窗半落槎。

和刘珵西湖十洲·月岛

何人骑鹤上瀛洲,清影明波正九秋。

吹罢玉笙端不见,满空桂子有谁收。

和刘珵西湖十洲·竹屿

欲问葛陂安在哉,端疑波底化龙来。

子猷此兴君知否,小径何妨卷竹开。

芦山寺

江云扶雨暖溶溶,来往东西只信风。

早晚晴阴浑不定,青山半在有无中。

鹅鸭相呼初出田,昏昏云日澹平川。

寒云数簇山南北,不见人家空见烟。

芦山寺

云山流水水中山,尽日青藜共往还。

更向僧房看图画,不知身在画图间。

芦山寺

别开小径入松关,半在云间半雨间。

红叶满庭人倚槛,一池寒水动秋山。

芦山寺

昨日南山今北山,山南山北几时还。

世人只道僧闲好,未必僧闲似我闲。

芦山寺

老来漫有爱山心,酒少茶多却不禁。

一夜上方欹客枕,隔窗自伴冷猿吟。

芦山寺

山水连村不见村,冥冥细雨湿黄昏。

秋山咫尺无人到,须信闲人不用门。

芦山寺

山空水落见遥村,取次人家只隔云。

一阵西风雨中过,溪头笑语陇头闻

诗歌鉴赏

舒亶的诗,以山水诗居多,宋张邦基曰:“舒亶信道诗也,信道清才,而诗刻削有如此者。” [1]  舒亶的山水诗,大多是对明州(今宁波一带)山水的描摹,既有对雄浑山河的描写,也有对湖光山色的细致刻画。其中也不乏“无我之境”的作品,如:《宝严寺》(全宋诗,是《宝严寺》为名,但是《舒懒堂诗文存》却是《翠光亭》命名:“四山烟雨收,双沼漾晴碧。白鸟忽飞来,点破檐前色。”(应该借鉴了范仲淹的“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写雨过天晴时的山光水色,分外地宁静青碧,突入视线的飞鸟,在晴碧的底色上,点上流动生命的白彩,不仅化静为动,生机盎然,宛有画境,而且还给人一种妙悟式的禅趣,深得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



临江仙(送鄞令李易初)

折柳门前鹦鹉绿,河梁小驻归船。不堪花发对离筵。孤村啼鴂日,深院落花天。

文采弟兄真叠玉,赤霄去路谁先。明朝便恐各风烟。江山如有恨,桃李自无言。

点绛唇(周园分题得湖上闻乐)

紫雾香浓,翠华风转花随辇。洞天云暖。一片笙歌远。

水展龙舟,忆侍瑶池宴。闲庭院。梦回春半。雪鬓无人见。

散天花(次师能韵)

云断长空叶落秋。寒江烟浪静,月随舟。西风偏解送离愁。声声南去雁,下汀洲。

无奈多情去复留。骊歌齐唱罢,泪争流。悠悠别恨几时休。不堪残酒醒,凭危楼。

醉花阴(试茶)

露芽初破云腴细。玉纤纤亲试。香雪透金瓶,无限仙风,月下人微醉。

相如消渴无佳思。了知君此意。不信老卢郎,花底春寒,赢得空无睡。

醉花阴(越州席上官妓献梅花)

月幌风帘香一阵。正千山雪尽。冷对酒尊傍,无语含情,别是江南信。

寿阳妆罢人微困。更玉钗斜衬。拟插一枝归,只恐风流,羞上潘郎鬓。

虞美人·寄公度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虞美人(周园欲雪)

酒边陡觉罗衣暖。独倚黄昏看。寒鸦两两下楼东。著处暗云垂地、一重重。

红炉欢坐谁能醉。多少看花意。谢娘也拟殢春风。便道无端柳絮、逼帘栊。

虞美人(蒋园醉归)

重帘小阁香云暖。黛拂梳妆浅。玉箫一曲杜韦娘。谁是苏州刺史、断人肠。

醉归旋拨红炉火。却倚屏山坐。银缸明灭月横斜。还是画楼角送、小梅花。

丑奴儿(次师能韵)

一池秋水疏星动,寒影横斜。满坐风花。红烛纷纷透绛纱。

江湖散诞扁舟里,到处如家。且尽流霞。莫管年来两鬓华。

一落索(蒋园和李朝奉)

正是看花天气。为春一醉。醉来却不带花归,诮不解、看花意。

试问此花明媚。将花谁比。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

一落索

叶底枝头红小。天然窃窕。后园桃李谩成蹊,问占得、春多少。

不管雪消霜晓。朱颜长好。年年若许醉花间,待拚了、花间老。

满庭芳(重阳前席上次元直韵)

寒日穿帘,澄江凭槛,练光浮动余霞。蓼汀芦岸,黄叶衬孤花。天外征帆隐隐,残云共、流水无涯。登临处,琼枝潋滟,风帽醉欹斜。

丰年,时节好,玉香田舍,酒满渔家。算浮世劳生,事事输他。便恁从今酩酊,休更问、白雪笼纱。还须仗,神仙妙手,传向画图夸。

满庭芳(后一日再置酒次冯通直韵)

红叶飘零,寒烟疏淡,楼台半在云间。望中风景,图画也应难。又是重阳过了,东篱下、黄菊阑珊。陶潜病,风流载酒,秋意与人闲。

霞冠。欹倒处,瑶台唱罢,如梦中还。但醉里赢得,满眼青山。花发看看满也,留不住、当日朱颜。平生事,从头话了,独自却凭阑。

满庭芳(送权府苏台道宗朝奉)

阊阖天门,芙蓉春殿,几年目断鸡翘。短蓬秋鬓,端幸倚琼瑶。南圃花边小院,西湖畔、云底双桥。归时节,红香露冷,月影上芭蕉。

明朝。那可望,旗亭烟草,柳渡寒潮。但万户千门,恨客歌樵。戏彩光浮衮绣,听鸣珂、响逼云霄。应回首,绮裘醉客,还是独吹箫。

卜算子(分题得苔)

池台小雨干,门巷香轮少。谁把青钱衬落红,满地无人扫。

何时斗草归,几度寻花了。留得佳人莲步痕,宫样鞋儿小。

菩萨蛮

三年江上风吹泪。夭桃艳杏无春意。今日欲开眉。那堪更别离。

莫折长亭柳。折尽愁依旧。只有醉如狂。人生空断肠。

菩萨蛮

柳桥花坞南城陌。朱颜绿发长安客。雨后小池台。寻常载酒来。

马头今日路。却望城西去。斜日下汀洲。断云和泪流。

菩萨蛮

画船搥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尊空。知君何日同。

菩萨蛮

画檐细雨偏红烛。疏星冷落排寒玉。赌得碧云篇。金波更涉船。

樽前当日客。行色垂杨陌。天阔水悠悠。含情独倚楼。

菩萨蛮

杜鹃啼破江南月。香风扑吹红雪。赋就缕金笺。黄昏醉上船。

年华双短鬓。事往情可尽。明日各天涯。来春空好花。

菩萨蛮(次刘郎中赏花韵)

朱帘乍卷层烟起。露华深浅初疑洗。困倚玉阑风。绮罗知几重。

向人如有意。不醉何时醉。便得一枝红。犹胜两鬓空。

菩萨蛮(席上送寅亮通直)

小池山额垂螺碧。绿红香里眠鸂鶒。波面翠云开。仙槎天上来。

吹将红日落。懊恼严城角。风月此时情。知君华发生。

菩萨蛮(送奉化知县秦奉议)

一回别后一回老。别离易得相逢少。莫问故园花。长安君是家。

短亭秋日晚。草色随人远。欲醉又还醒。江楼暮角声。

菩萨蛮

樽前休话人生事。人生只合樽前醉。金盏大如船。江城风雪天。

绮窗灯自语。一夜芭蕉雨。玉漏为谁长。枕衾残酒香。

菩萨蛮

楼前流水西江道。江头水落芙蓉老。画鼓叠凉波。凭栏颦翠娥。

当年金马客。青鬓芦花色。把酒感秋蓬。骊歌半醉中。

菩萨蛮

绮栊深闭桃园曲。刘郎老向花间宿。笑脸抹流霞。心知是小琶。

纤纤垂素玉。掠鬓春云绿。弹了醉思仙。小窗红日偏。

菩萨蛮(次张秉道韵)

真珠酒滴琵琶送。行云旧识巫山梦。空得醉中归。老来心事非。

江梅含日暖。照水花枝短。密叶似商量。向人春意长。

菩萨蛮

小亭露压风枝动。鹊炉火冷金瓶冻。悄悄对西窗。瘦知罗带长。

欲眠思殢酒。坐听寒更久。无赖是青灯。开花故故明。

菩萨蛮

流年又见风沙送。钧天回首清都梦。塞雁几时归。镜中双鬓非。

绿袍同冷暖。谁道交情短。愁斛若为量。还随一线长。

菩萨蛮(次莹中元归韵)

白苹洲渚垂杨岸。藕花未放青蒲短。斜日画船归。背人双鹭飞。

醉眠金马客。不道风尘隔。红影上窗纱。小庭空落花。

菩萨蛮(湖心寺席上赋茶词)

金船满引人微醉。红绡笼烛催归骑。香泛雪盈杯。云龙疑梦回。

不辞风满腋。旧是仙家客。坐得夜无眠。南窗衾枕寒。

菩萨蛮(别意)

江梅未放枝头结。江楼已见山头雪。待得此花开。知君来不来。

风帆双画鹢。小雨随行色。空得郁金裙。酒痕和泪痕。

菩萨蛮(次韵)

香波绿暖浮鹦鹉。黄金捍拨么弦语。小雨落梧桐。帘栊残烛红。

人生闲亦好。双鬓催人老。莫惜醉中归。醒来思醉时。

菩萨蛮

绿窗酒醒春如梦。小池犹见红云动。露湿井干桐。翠阴生细风。

雨过芳塘净。清昼闲中永。门外立双旌。隔花闻笑声。

菩萨蛮

忆曾把酒赏红翠。无腰柳弱歌声细。纵马杏园西。归来香满衣。

宝车空犊驻。事逐孤鸿去。搔首立江干。春萝挂暮山。

蝶恋花(置酒别公度座间探题得梅)

雪后江城红日晚。暖入香梢,渐觉玲珑满。仿佛临风妆半面。冰帘斜卷谁庭院。

折向樽前君细看。便是江南,寄我人还远。手把此枝多少怨。小楼横笛吹肠断。

蝶恋花

深炷熏炉小扃院。手捻黄花,尚觉金犹浅。回首画堂双语燕。无情渐渐看人远。

相见争如初不见。短鬓潘郎,斗觉年华换。最是西风吹不断。心头往事歌中怨。

减字木兰花(用旧韵戏吴奉议)

眉山敛额。往事追思空手拍。雁字频飞。生怕人来说著伊。

闲抛绣履。愁殢香衾浑不起。莫似扬州。只作寻常薄幸休。

减字木兰花(赋锦带)

碎红如绣。摇曳东风垂彩绶。拟倩柔条。约住佳人细柳腰。

蜀江春绿。争似枝头能结束。纤手攀时。欲绾同心寄与谁。

木兰花(次韵赠歌妓)

十二阑干褰画箔。取次穿花成小酌。彩鸾舞罢凤孤飞,回首东风空院落。

杳杳桃源仙路邈。晴日晓窗红薄薄。伤春还是懒梳妆,想见绿云垂鬓脚。

木兰花

金丝络马青钱路。笑指玉皇香案去。点衣柳陌堕残红,拂面风桥吹细雨。

晓钗压鬓头慵举。恨里歌声兼别苦。西湖一顷白菱花,惆怅行云无觅处。

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

琉璃一片春湖面。画舫游人帘外见。水边风嫩柳低眠,花底雨干莺细啭。

秋千寂寂垂杨岸。芳草绿随人渐远。一番乐事又将离,金盏莫辞红袖劝。

浣溪沙(次权中韵)

燕外青楼已禁烟。小寒犹自薄胜绵。画桥红日下秋千。

惟有樽前芳意在,应须沈醉倒花前。绿窗还是五更天。

浣溪沙(和葆先春晚饮会)

金缕歌残红烛稀。梁州舞罢小鬟垂。酒醒还是独归时。

画栋日高来语燕,绮窗风暖度游丝。几多落叶上青枝。

浣溪沙(和仲闻对棋)

黑白纷纷小战争。几人心手斗纵横。谁知胜处本无情。

谢傅老来思别墅,杜郎闲去忆鏖兵。何妨谈笑下辽城。

浣溪沙(劝酒)

雨洗秋空斜日红。青葱瑶辔玉玲珑。好风吹起□江东。

且尽红裙歌一曲,莫辞白酒饮千钟。人生半在别离中。

浣溪沙

白鹭飞飞点碧塘。雨荷风卷绿罗裳。管弦竞奏杂鱼榔。

游女谩能歌白纻,使君不学野鸳鸯。桃花空解误刘郎。

鹊桥仙(吕使君饯会)

教来歌舞,接成桃李。尽是使君指似。如今装就满城春,忍便拥、双旌归去。

莺心巧啭,花心争吐。无计可留君住。两堤芳草一江云,早晚是、西楼望处。

   


乌台诗案

编辑

 播报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4-28 20:33 , Processed in 0.09305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