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始迁祖薛昂4419--HH+AI===笑指西邻几劫尘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4
 楼主| 发表于 2022-2-16 17: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童贯:名将?奸臣?身处北宋末年的他究竟如何位至高官又被枭首


原创|发布:2019-01-22 17:55:11    更新:2019-01-22 17:58:15

阅读 136092赞 248

是非功过,都是后人评说。史书评述说,将他剁成肉泥都难以报复他的所作所为。但是将一个朝代的腐朽与堕落归结于一人之上,未免有失偏颇。纵观北宋160余年,数次北伐都无功而返。但经由童贯之手,才得以将燕云之地暂且收回,这是不争的事实……


靖康元年,就在金兵大举南下之时,在岭南之地,一个监察御史却奉上意追捕一名宦官。那名宦官本是一介王侯、一名枢密使,在他主政西北期间,宋军拿下了少有的几次胜仗。就在两年之前,经由他手,北宋终于收回了期待百余年的燕云故地。

但在金军起兵之时,他弃城而去。那时候,人们才发现他不过是一介没有担当的弄臣。而在逃亡路上的他本以为贬谪岭南,是对他最大的惩罚。当听到那份历数罪状谕旨之后,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终究逃不过最严厉地制裁。当铡刀落下的那一刻,他或许不知道自己最终将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名宦官,便是北宋末期权倾朝野的童贯。



一、 宦官领兵,征讨西夏

童贯生于至和元年(公元 1054 年),为北宋都城开封府人。或许因为生活在当时的大都市中,身材魁梧的他却习得了一身谄媚巧言的本领。至于他缘何净身入宫,史书上没有记载,只知道他年少时便委身在同为宦官的李宪门下。有着前辈的指点,童贯很快掌握了揣摩皇上心意的技巧。也因这位多次领兵出入西夏的前辈,童贯得以出使西北一地十余次,借此熟悉了当地的兵将风土。徽宗即位初年,童贯因在金明局收集珍奇字画,得以与后来官拜尚书左丞蔡京的相识。以上种种经历与人脉,都成为了童贯日后发家的资本。

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童贯开始执掌西北一地的兵权。那年,在蔡京的极力劝说下,徽宗决定发兵西北。童贯也经由蔡京的推荐,被任命为洮西军一地的监军。那时北宋合兵十万由王厚为统帅、童贯为监军,准备收回神宗一朝故地。当大军行至湟川时,恰巧汴梁城中的皇宫失火。徽宗赶忙派人联络童贯,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命他不要发动进攻。



拿到徽宗的手书后,童贯看了一眼便收入了靴中。王厚问他上意如何,他轻快地答道:"皇上希望我们能大获成功。"由此这般,童贯竟无视上意直接发兵。不过,宋军后来也获得了喜人的战绩:连克惶城﹑宗哥城﹑都州﹑廓州﹑洮州等地。因成功收复西北四州故地,徽宗居然既往不咎,还将他提拔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赵宋一朝,内侍(宫中宦官)凭战功资历获得两使任职的,便是从童贯这里开始。

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童贯又率军征讨溪哥臧征,收复积石军(今贵德西)、洮州(今甘肃临潭)。经由数年战功,童贯已履任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并最终官至武康军节度使。童贯也成为了北宋一朝,第一个领有节度使的宦官。不过,他也开始变得恃功自傲:选拔西北一地的将领都不经过朝廷,而是直接奏报皇上。这也渐渐引起朝中要员的不满,但因徽宗对他青睐有加,大臣们也便无可奈何。



二、 出使辽国,萌发臆想

童贯在西北一地的战绩,不单使徽宗对他赞赏有加,也让北边的契丹略有耳闻。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童贯被升为检校太尉,奉命出使辽国。临行前,大臣纷纷表示让一介宦官作为使臣,不得不令人怀疑大宋的人才还有多少。但是徽宗却说是契丹人听闻童贯的战绩,便很想见一见这位将军;而且他也希望童贯能在前往辽国的途中搜集情报。事实也却是如此,在出访的时候童贯真的谋划出了任何收复燕云之地。但这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引着北宋迈向了不复深渊。

实际上辽国此次邀请童贯出访,一开始就抱着嘲讽的目的。当他来到辽国之后,辽国的君主和大臣们相聚而笑,指着童贯说:"南朝人才如此。"这让一向自傲的童贯很是恼怒,便心生攻辽的计划。此时,一名叫马植的辽国南院大臣偷偷献上一计:联金攻辽。归国之后,童贯、蔡京与马植等人向徽宗力主联金灭辽的计划,这也渐渐促成了之后的"海上之盟"。当时,距离正式缔约还有一段时间,在此期间种师道等人向童贯阐述了此计的弊端。但是如日中天的童贯毫不在意,他只想将收复燕云一地作为自己的另一个功名。无论用何种方法,他都要达到这一目的。而这,也进一步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且说回出使辽国归来的童贯,彼时的他再是一名上奏了《平燕策》的使臣,而是执掌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出使回来不久,他便请求出兵进驻西夏的横山一地。为此,朝廷命他以太尉的身份领陕西、河东、河北三地宣抚使。在那之后不到三年的时间,他便入主枢密院,获得了北宋最高级别的掌兵之权。童贯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职位最高的宦官。

三、 再征西夏,累迁太师

获得如此地位后,童贯没有贸然对辽国采取行动,而是继续经营西北。宣和元年(1119年)三月,童贯率秦、晋等地的精锐部队深入河、陇两地,派少数兵马驻守萧关古骨龙。这一次,他乐观的认为可以彻底让西北边境再无战事。与此同时,他命西北名将刘法出兵攻打统安城(今青海互助)。



刘法认为这一次贸然行动不可取,童贯却近乎逼迫的问他:"在京城领命时你说定能成功,而如今却认为难以做到,为何?"不得已,刘法领兵出塞,未几便遭到西夏人伏击进而兵败身亡。此事一出,震动全军。童贯却隐瞒不报,而是在四月再次领兵攻打西夏,此役他平灭三座城池而归。在庆功宴上,百官无不对他隐瞒刘法一事咬牙切齿。但这并不影响他加官进爵。

同年征讨西夏回朝后,童贯被授予一品官职——太傅。次年方腊起义,童贯受命与王渊、韩世忠一道领兵平定此事。事后,童贯因功被封为太师。古代最高一级的虚衔"三公",童贯一人已占其二。可以收,就北宋的官职而言,他已是封无可封了。在这之后,徽宗要想给他更多的头衔,就要给他封爵了。



四、 封官进爵,脱逃被斩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金兵南下,辽天祚帝遁入西北荒漠。基于此,宋廷认为这是北伐的好时机,便命童贯为宣抚使领兵北上收复燕云故地。但腐朽宋军没能把握好这个时机,他们先后被石林牙、萧干等人击溃。眼见着辽国已是风中残烛,但没想到宋军更加腐朽。金人便趁势,一举将燕京等地拿下。

童贯见此,不由得想起了旁门左道。上文说到,为了"收复燕云"这一功名,童贯可以用上任何方法。这时候,面对难以逾越的辽军残部和强势的金人,他决定"赎买"故地。于是他与金军商议,能否以缴纳岁币作为交换,取回故地。一番谈判后,宋廷以每年万两的"岁币"和万贯"燕京代税钱"为代价,请求金军攻取燕京后将其交还给北宋。于是这般,北宋终于在宣和五年(1123年)如愿取回故地。但此时,这些地方已是空城,所有东西都被金军掳掠一空。



而达成这一宏愿的童贯,也于两年后被册封为了广阳郡王。不过,此时距离他的末日也不远了。封王后,童贯受命驻守太原。不过就在同年,金军以收纳张觉一事,起兵南下。听闻此事后,童贯对金人来使礼遇甚重。不过当金国使臣提出要割让两河之地的时候童贯非常气愤却又束手无策。无奈之下,他弃城而逃,临走前还说"我只是宣抚使,不是守卫疆土的"。

当他逃回京城的时候,徽宗已经让位给钦宗。刚即位的钦宗命他为东京留守,但他没有领命而是追着徽宗一同南逃。在逃亡的路上,他命亲军滥杀无辜。这就给了积怨已久的朝野百官们,弹劾他的口实。靖康元年(1126年),钦宗连贬他左卫上将军、昭化军节度副使,发配英州、吉阳军。还未到任,钦宗又下诏历数他的罪状,命监察御史张澄沿发配路线追捕童贯。最终,在南雄(今广东南雄)一地,曾经权倾朝野的童贯遇见了自己的终点。被斩后,他的首级被带回京城示众。



不过童贯的死,没有改变北宋腐朽不堪的事实。在他被枭首示众的同年,北宋都城遭金军攻破。回顾这位宦官的一生,从其功绩来看,他在北宋末年创造了少有的、对西夏作战的胜利。而从宏观来说,他一心报复辽国的怨念,却将北宋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是非功过,都是后人评说。史书评述说,将他剁成肉泥都难以报复他的所作所为。但是将一个朝代的腐朽与堕落归结于一人之上,未免有失偏颇。纵观北宋160余年,数次北伐都无功而返。但经由童贯之手,才得以将燕云之地暂且收回,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北宋官军的冗兵、战力低下等问题,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童贯一人。因此,童贯不过是一介弄臣,一个缺乏战略意识,缺乏责任与担当的弄臣。他的存在与诸多因素交织一起,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参考资料:

1、《宋史·卷二十二 ·本纪第二十二》

2、《宋史·卷四百六十八·列传第二百二十》

3、《大宋宣和遗事》

4、《历代经典文丛》,雷海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4
 楼主| 发表于 2022-2-16 17: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22-1-27 14:03
题回山人画像

朝代:宋代|作者:薛昂
题回山人画像道骨仙风一伟人,相逢东老最情亲。
榴皮幻皮人间世,藤叶牢龙物外身。
璚蚁满壶方丈晓,青蛇衔袖洞庭春。
高名不配垂千古,笑指西邻几劫尘。


宇文孝叔,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东林山志》卷一二)。



宇文孝叔的作品集


题回山人画像        

宋代 : 宇文孝叔
仙踪久矣闭禅关,忽遇高人唤得还。
创就琳宫依岌页,移来真像带斓斑。
路通远浦重重水,楼倚长松面面山。
酌我一杯如有意,坐令衰脸变朱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4
 楼主| 发表于 2022-2-16 18: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振谦]吕洞宾度沈东老传说考论


作者:游子看看

发布时间:2021-02-28 08:34:11
















民俗学论坛







提要:



吕洞宾度沈东老传说指北宋湖州隐士沈东老被吕洞宾度化成仙的故事。它最早见于苏轼诗歌,其创作信息则源于沈东老之子沈偕。在宋代崇道的社会背景下,沈偕叙述、苏轼和作、郭祥正题诗、陆元光补充以及由此展衍的诗歌、诗话、笔记小说共同促成了沈东老传说的形成和流传。吕沈传说的传播途径有两条:一是纸质媒介,包括诗文笔记与仙传类书;二是实物载体,即以回仙观与回仙像为代表的建祠立碑和图像传播。这一传说有着丰富的文化意涵,主要包括乐善好施、知足自得的人生境界和精神品格——“东老乐处”及由其塑造而成的文学典故“榴皮题壁”。道教史上,回先生为吕洞宾之说始于此则传说,作为文学与道教互动的典型案例,它鲜明地体现了劝善和度人的宗教思想。




主题词:




吕洞宾;沈东老;回仙观;

东老乐处;榴皮题壁












▲吕洞宾





北宋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卷3谓“时人皆知吕洞宾为神仙”,吕洞宾信仰之所以盛行于世,主要由于吕洞宾传道度人活动的广泛流传。吕洞宾度沈东老传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宋李简易《玉溪子丹经指要》卷首载《混元仙派图》所列举的内丹钟吕一系传承系统中,沈东老为吕洞宾度化的22名弟子之一。白玉蟾《平江鹤会升堂》有“洪都度得西山施(施肩吾),霅川度得东林沈(沈东老)”之说,元代全真教道士苗善时《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卷7“游沈家园第九六化”也与此相关,山西芮城永乐宫纯阳殿壁画《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第12幅即为“度沈东老”。这一传说不仅在道教承传谱系中经常出现,而且对当时和后世的文艺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红楼梦》第63回中,薛宝钗让芳官所唱《赏花时》有“您(吕洞宾)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之句;传说中所附诗句“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甚至被收入明清蒙学名著《增广贤文》,成为脍炙人口的处世格言。然而,笔者尚未发现学界对其专门研究,鉴于此,本文对吕洞宾度沈东老传说的演变脉迹及其文化意涵进行探讨和考论,以求教于方家。









吕洞宾度沈东老传说的形成

















沈东老即北宋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沈思,字持正,因隐居归安县东林镇而终老,故号东老。沈东老以乐善好客闻名乡里。熙宁元年(1068)八月十九日,吕洞宾自称回山人,访沈东老,离去时以榴皮题诗于东老庵壁,并相约五年后复遇,至期沈氏飞升成仙。




这一传说最早源自苏轼一首组诗的题目:




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饮醉,以石榴皮书其家东老庵之壁云:“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西蜀和仲,闻而次其韵三首。东老,沈氏之老自谓也,湖人因以名之。




苏轼的三首和诗分别为“世俗何知贫是病,神仙可学道之余。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黄公觅素书。”“符离道士晨兴际,华岳先生尸解余。忽见《黄庭》丹篆句,犹传青纸小朱书。”“凄凉雨露三年后,仿佛尘埃数字余。至用榴皮缘底事,中书君岂不中书。”第一首赞叹沈东老知足乐贫、善酿好客,发明原作诗意。第二首援引华阳隐士李奇与陈抟典故以及吕洞宾宿州天庆观殿门留赠符离道士事迹及其诗句“肘传丹篆千年术,口诵《黄庭》两卷经”,申平辈论交之意。第三首则写苏轼闻知沈东老去世后无比悲痛的心情,想起了韩愈《毛颖传》中那个被皇上戏称“中书君,今不中书”的毛颖。十六年后,苏轼又作《书所和回先生诗》:




回先生诗云……东坡居士和云:“世俗何知贫是病,神仙可学道之余。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黄公觅素书。”熙宁元年八月十九日,有道人过沈东老饮酒,用石榴皮写句壁上,自称回山人。东老送之出门,至石桥上。先渡桥数十歩,不知其所往。或曰:“此吕先生洞宾也。”七年,仆过晋陵,见东老之子偕,道其事。时东老既没三年矣,为和此诗。其后十六年,复与偕相遇钱塘,更为书之。







▲苏轼






由上可知,沈东老卒于熙宁四年(1071),苏轼所和回先生组诗作于熙宁七年(1074),书于元祐五年(1090)。对比上述两则材料,其变化在于,回先生被植入“道人”身份,增加了送别情节,“不知其所往”,并借他人之口,将回先生附会为吕洞宾。




苏轼诗友郭祥正(1035—1113)在回山人题诗与苏轼和诗基础上作《寄题湖州东林沈氏东老庵》诗,对这一传说进行了更加丰富的诗性建构:“东林沈郎真隐居,山环水绕开方壶。何年濯足脱尘网,坐卧七言哦蕊珠。有时隐几佚吾老,万事不到灵台虚。瓮间绿蚁春欲活,仙翁夜降青云车。自称山人号回客,为君猛饮留斯须。蚊蝇驱尽烛还灭,清风扫地银蟾铺。梨花蕉叶钟与鼎,倒卷锦浪吞鲸鱼。双瞳湛湛剪秋碧,三山不动乔松孤。歘然踊起拂素壁,笔洒二韵铿琼琚。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瓮干吟罢尚携手,寥寥天籁鸣笙竽。渡桥掺袂忽无迹,东方渐白飞群乌。世人寻仙不可得,仙人寓世情何如。桃源归路杳难问,落花流水空踟蹰。后来福祸固已验,生死往复犹坦途。圜庵不坏子传业,玉琴遗韵寒泉俱。以回易吕未可必,回生回生是亦刘方徒。”诗中已经显现传说较为清晰的轮廓,叙事情节渐趋完整。至于郭诗为何直引嵌入回山人题诗(仅改“因”为“缘”),据前句“拂素壁”“二韵”可知,或原为郭氏诗中自注。对于时人将回山人附会为吕洞宾,作者则持无意深究的存疑态度,正所谓“以回易吕未可必”,而这种模糊化、神秘化的言说代表着宋人对此传说的普遍看法。




现存篇幅最长、意义和情节最完整的吕洞宾度沈东老传说保存在北宋湖州人陆元光编撰的《回仙录》中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晚年挚友陆元光(字蒙老)任晋陵(今江苏常州)令,于苏轼临终前为之侍疾。陆氏《回仙录》关于传说的记载明显依据苏诗和郭诗展开叙述,为使情节更为丰富,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他增加了许多吕、沈对话的内容,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回仙对东老说:“此去五年,复遇今日,公当化去,然公之所钟爱者子阶(偕)也。治命时不得见之。当此之际,公亦先期而知(致),谨勿动怀,恐丧失公之真性。”在经历回仙人榴皮题诗、沈东老桥头送别等情节后,《回仙录》接着写道:




后四年中秋之吉,东老微恙,乃属其族人而告之曰:“回公熙宁元年八月十九日尝谓予曰:‘此去五年,复遇今日,当化去。’予意明年,今乃熙宁之五年也。子阶(偕)又适在京师干荐,回公之言。其在今日乎!”及期捐馆。凡回公所言,无有不验。




上述文字很可能是在郭祥正诗句“后来福祸固已验,生死往复犹坦途”基础上展衍而成,而对沈东老之死的预言与应验为吕洞宾度沈东老传说提供了最后一块拼图,至此,这一传说在体例上最终构建完成。




吕洞宾度沈东老传说的形成与流行有其文化背景和社会原因。从流传过程来看,传说由作于熙宁七年的苏诗而起,是年苏轼自常州回钱塘,赵令畤《侯鲭录》所言“(熙宁)七年,坡过晋陵见东老之子”,“后复与偕遇钱塘,更为书之。”可知,苏轼和诗的创作信息当源于沈思之子沈偕。沈偕,字君与,号太清子,元丰二年(1079)进士,《全宋诗》录诗二首。苏轼结识沈偕后曾称赞其文名:“其子偕,作诗有可观者”,沈偕以诗见赏苏轼后,迎合苏轼好道心理,借助当时流行的吕洞宾信仰,打动苏轼和诗,以达到父名随之不朽的目的。所谓回仙题诗,当为诗才不错的沈偕所作,其中的“黄金散尽为收书”,实为沈偕自况。南宋寓居湖州的周密在《齐东野语》卷11“沈君与”条曾记载沈偕“既而擢第,尽买国子监书以归”事迹。另外,吴兴沈氏家族拥有颇为浓重和源远流长的好道传统,陈寅恪曾以沈警“累世事道”、沈僧昭“少事天师道士”、沈约临终“呼道士奏赤章于天”为据,认为吴兴沈氏为虔诚的天师道世家。而“苏子瞻亦喜言神仙”,在北宋崇道的社会背景下,沈偕向苏轼叙述时顺势投其所好、借题发挥,将回先生作为异人、此事作为异闻对待,苏轼以文坛领袖的地位为传说作诗,并迅速引起文人的吟咏,在众多文人及乡贤的推动下,沈偕的造仙运动愈演愈烈、越传越广。可以说,沈偕叙述、苏轼和作、郭祥正题诗、陆元光补充以及由此展衍的诗歌、诗话、笔记小说共同促成了吕洞宾度沈东老传说的形成和流传。

















吕洞宾度沈东老传说的传播途径

















沈东老传说形成之后,流传甚广,成为吕洞宾仙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途径大致有两条:一是纸质媒介,主要包括诗文笔记与仙传类书;二是实物载体,即以回仙观与回仙像为代表的建祠立碑和图像传播。




(一)诗文笔记与仙传类书。在吕洞宾信仰盛行的宋代社会,回山人题诗作为吕沈传说的重要元素和文化内核,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中成为雅谈,正如两宋之交的叶梦得所言:“当时名士多和其诗传于世。”继苏轼及其诗友郭祥正后,苏轼门人陈师道也作有《次韵回山人赠沈东老二首》:“一杯领意不须沽,六字持身已有余。痴子未知天上乐,先生今解世间书。”“随世功名非所望,称家丰俭不求余。青衫出指论奇字,白发挑灯写细书。”宋人任渊注曰:“前篇属回山人,后篇属沈东老。”诗作于绍圣元年(1094),时作者罢颍州教授,授江州彭泽令。二诗结句均化用韩愈作品,也带有明显的仿苏痕迹。




南宋绍兴年间,秦熺诗又对吕沈传说的传播推波助澜。据赵彦卫《云麓漫钞》卷1载:




绍兴中,秦少傅伯阳有诗送其舅王亨道知湖州:“暂别甘泉豹尾中,隼旟仍驻水晶宫。文昌地禁论思久,燕寝香凝簿领空。可但龚黄宜共理,使应颜谢与同风。饱闻回老榴皮字,试问溪头鹤发翁。”说者谓吕仙尝到湖之东林访沈东老,留诗云:“西邻既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已而,登东林寺,于壁间以石榴皮自画其像,人初不知之,及秦诗出,观者不绝。所谓鹤发翁者,乃给事刘公(一止)给事之祖都官,善摄生,东坡有诗,故秦末句及之。




秦熺,字伯阳,秦桧养子。王亨道,即王会。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2和《嘉泰吴兴志·郡守题名》,绍兴二十一年(1151),王会以敷文阁直学士知湖州。南宋陈善《扪虱新话》卷8:“近王会出守吴兴,其甥秦伯阳以诗送之,卒章云:‘饱闻吕老榴皮字,试问溪头鹤发翁。’自注云:事见东坡诗。按坡集言吕洞宾尝以石榴皮书字于湖州沈东老之壁。故坡诗云:‘至用榴皮缘底事,中书君岂不中书。’其意不能无讥讽也。”秦熺诗以苏轼诗为出处,虽然“说者”将榴皮题诗误为榴皮画像,但秦熺诗由此带来“观者不绝”的广告效应是值得肯定的。







▲ 《侯鲭录》






宋人笔记和诗话也是吕沈传说传播的重要载体。苏轼友人赵令畤《侯鲭录》卷4“回山人题沈东老壁”条首记其事,文字与苏轼作于元祐五年的《书所和回先生诗》略同而简,而苏、赵二人交往恰恰集中于元祐时期的颍州,因此,这一记载显然源自苏轼。徽宗政和年间汴京人章炳文所撰《搜神秘览》卷上“回山人”条也收录了这一传说,仍以苏轼诗歌为底本进行敷衍铺展而成。南宋道士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4引用《搜神秘览》而略简。此外,晚年归隐湖州的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阮阅《诗话总龟》后集卷39“神仙门”、南宋初期隐居湖州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8“回仙”、绍熙间宰乌程县(今属湖州)的赵彦卫《云麓漫钞》卷1、南宋中期陈鹄《耆旧续闻》卷6、俞文豹《吹剑录外集》以及魏庆之《诗人玉屑》卷20、南宋谢维新《事类备要》前集卷50“道教门”、祝穆《事文类聚》前集卷34“仙佛部”、祝穆《方舆胜览》卷4“东林寺”、《嘉泰吴兴志》卷7“回道人”条等均收录了该则传说。




元明清时期,吕沈传说仍频繁出现于文人和道士笔下,如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8《吕岩传》将吕沈事迹置于其中。元代道士赵道一所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51《沈东老传》,与王会《回仙碑》文字大致相同,更大肆渲染这一传说,结尾云:“今湖州有回仙观仙迹存焉。”此外,元代邹铉《寿亲养老新书》、明人高濂《遵生八笺》等养生著作,元阴劲《韵府群玉》、明彭大翼《山肆堂考》、清张玉书《佩文韵府》等著名类书,元无名氏《氏族大全》、明凌迪知《万姓统谱》等姓氏书籍,以及清王建章纂辑《历代神仙史》卷4“宋仙列传”、清宋在衡辑《历代神仙道纪》等道教仙传皆录之入书。




(二)建祠立碑和图像传播。吕沈传说几乎一开始便有了实物载体——东老庵,苏轼作于熙宁七年之诗和稍后郭祥正诗题中已有“东老庵”之名,东老庵于元丰年间又有了湖州太守陈侗的题赠,陈侗《题东老庵》诗云:“我昔名东老,君能老此庵。”南宋湖州人刘一止《回山人祠堂碑记》亦载:“东老震泽人,名思,字持正,姓沈氏,隐于东林而老焉。郡守秘阁陈成伯以东老名其所居之庵,后人因而称之曰东老。有至行,乡里所师,尊贤礼士,闻于四方。”陈侗,字成伯,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因沈思隐德于东林而终老,加之苏、郭二名士诗,遂题沈氏所居之宅为东老庵。经由官方题赠,里人以此为荣,亦相与称之,东老庵因此逐渐成为湖州当地家喻户晓的祠堂,原先主要在民间流传的传说从此正式得到了官方认可和宣传。刘一止《回山人祠堂碑记》文后所署撰写时间为“绍兴二十二年”,碑文由“敷文阁直学士、左朝议大夫、知史馆、编修兼侍读、劝农事俞俟书”。与此碑内容相似的还有王会的《回仙碑》,王碑因乾道三年至四年(1167—1168)知湖州的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引注苏诗而得以传世。查《嘉泰吴兴志·郡守题名》,王会于绍兴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间(1151—1154)以敷文阁直学士、右朝议大夫知湖州。可知,回山人祠堂是绍兴二十二年在湖州知州王会主持下,邑人乡绅刘一止、俞俟等参与其事,湖州官绅合力建立的工程。这一建筑的意义在于将原来作为沈氏家庙的东老庵改建为回山人祠堂,第一次从官方层面为回仙信仰树立了实体媒介。




回山人祠堂几经重建后最终定名回仙观,成为纪念和祭祀吕洞宾圣迹的重要场所。关于回仙观在宋代的兴建过程,《东林山志》卷5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回仙观:在山北麓。宋熙宁间,里人沈思舍宅建。崇宁间圮,绍兴间重建,额曰“回山人祠堂”。端平间,眉山道士王闻喜重建,改名“回仙庵”。后著作郎潘允恭同道士杨承元增建殿堂、门庑,改名“回仙道院”。淳祐己酉,右丞相游似请为荐先功德院,敕赐今额。




南宋后期,重建回仙观成为吕沈传说流播的重要举措。重建回仙观者多为寓居湖州的蜀人。据苏轼同乡眉州人程公许作于淳祐九年(1249)的《回仙观碑记》载,由于东老庵至南宋“鞠为榛莾”,眉山道士王闻喜在遗迹上“为仙翁结屋三间”,不久之后,眉山人杨承元在程公许友人潘允恭捐助下,增建祠堂,除供奉吕洞宾外,还“挟苏沈二公而与之俱”。以右丞相致仕寓居湖州的蜀人游似又应杨承元之请上奏宋理宗,请将回仙庵仍旧额即地建观,理宗允可。这标志着这一传说取得了朝廷认可,拥有了国家层面的正统地位,使它的影响又进了一阶。回仙观重建后,眉山人任子能作《新创回仙道院疏》、南充人游似作《识尔朱仙像镵石于回仙观》和《回仙观留题》。可以说,回仙观此次重建,全程经营的皆为蜀人,他们接过苏轼的接力棒,为吕洞宾度沈东老传说的广泛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仙观的创立和重建催生了回仙像的出现。明人董斯张《吴兴备志》引宋陆元光《回仙录》记载了沈东老送走回道人后,壁间出现回仙像的经过:




东老归,购写照者绘仙人像,不甚肖,别命图之。正操笔,忽一道者求斋,延入坐。坐定,东老退具饭。少顷,竟无所见,回至画所第,见壁上仙像,宛然如所遘回仙人无异。盖回字者,吕字也。




壁间的回仙像作为吕洞宾再次显灵的产物,至迟在南宋就受到了人们的膜拜和信仰。南宋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卷6“吕洞宾多游人间”条云:“今在石村沈家,画壁犹存。所画之像,藤蔓交蔽其体,惟面貌独出,余往来苕、霅,屡见之。”慕名而来的文人士大夫也常在作品中提及被薜荔藤叶萦绕的回仙像,南宋初年寓居湖州的李洪《至东林谒回仙人像》诗云:“罨画溪山杳霭中,为寻遗事访禅宫。回岩故迹依然在,渭水非熊恍似空。绿薜侵衣余手泽,遗榴辉壁想仙风。溪边东老家何处,尚有孙礽话乃翁。”薛昂《题回山人画像》诗中亦云:“道骨仙风一伟人,相逢东老最情亲。榴皮幻化人间世,藤叶牢笼物外身。”随着时间流逝,画像渐渐脱落,但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吕洞宾信仰的载体,直至南宋末年,林希逸《吕洞宾生日》诗中仍言:“犹传薜荔图中像(自注:今在东林寺),那见榴皮壁上诗。此日殷勤加额拜,人间说是降生时。”




宋末元初,吕洞宾度沈东老传说开始以图像形式传播,如南宋遗民诗人郑思肖曾作《沈东老遇吕洞宾图》:“东老忘怀相遇时,洞宾烂醉以为期。聊题不涉毫端句,早被石榴皮得知。”这是诗人所作一百二十四图诗之一,与《徐福采药图》《烂柯图》《陈抟睡图》等著名道教故事图集并列。这说明吕沈传说此时已经以图画形式出现于世了。宋末仇远《题群仙图》诗结句亦云:“苔痕还绕榴皮相,风雨东林壁半芜。”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沈东老图像是永乐宫壁画,位于吕洞宾故乡山西芮城的永乐宫是元初建立的大型道院,宫内的纯阳殿有54幅彩色壁画《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是现存唯一的吕洞宾画传,也是最具感召力的道教艺术珍品之一,主要描绘有关八仙得道及度人的传说故事,其中第12幅“度沈东老”一图,即描绘吕洞宾度沈东老的故事。

















吕洞宾度沈东老传说的文化意涵

















文人士大夫和道教徒的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是道教度人传说的典型特征。吕沈传说源自民间,盛行文坛,植入宗教,自宋元以来盛传不衰。在这一复杂的演变和传播过程中折射出了丰富且鲜明的文化意涵。它不仅体现了道教伦理和修持观念,而且包含了浓重的文士情怀。




(一)东老乐处:乐善好施、知足自得的人生境界和精神品格。劝人行善事积阴德是道教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宋代道教劝善导向的加强,积德行善被视为修仙的必要前提。北宋张伯端《悟真篇》云:“德行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与亲冤,始合神仙本愿。”北宋出现的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也特别强调承负法则,宣称“积功累德,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提出积善即可成仙的口号。沈东老一生不慕仕禄,积善行义,乐于施舍。吕洞宾度沈东老正是由于“闻公(沈东老)自能黄白之术,未尝妄用,且笃于孝义,又多阴功。此予今日所以来寻访而将以发之也。”苗善时《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之“游沈家园”也认为吕洞宾度化沈东老主要因为“湖州沈惟心慈善,多阴德”。







▲《悟真篇》






吕洞宾在东老庵所作题壁诗也准确简洁地概括了沈东老身上所展现出的道教伦理要求。正如南宋叶三英《榴皮题壁》诗所云:“求仙那得仙来访,多积阴功至有余。欲悟东林沈东老,故留三十六玄书。”宋人任子能又云:“榴皮底处,乃传老子之心。”老子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四、四十六章)正是沈东老追求的精神洒落、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现实的利害冲突,超越了物质享受,从而获得一种精神生活的满足,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生指导意义。南宋遗民文人将这种思想与隐逸高蹈的行为方式结合起来,身处特殊历史环境中的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力或无心实现外向化的功名事业,就只有转向内在,作内心的自我观照,求得心灵的安宁与自由,甘愿过着安分守道、澹泊自怡的隐居生活,并自然而然地从老氏之学中寻找生活的趣味。刘辰翁《东乐记》曾云:“吾友欧阳余庆居去城十里,茅斋立壁,风雨不掩,取回道人榴皮字语揭之曰‘东乐’。”“不知仙之乐于人间似否,意者人间之乐亦不能不乐也。观其言沈东老可羡可敬,尤贤于人者,不过酿酒留客、卖金收书二事而已。果然吾亦乐之。”阐明了遗民文人群体在隐居生活实践中自得其乐、隐逸则安的普遍心理。即使否定这一传说的真实性,仅借其作由头的作品仍然宣扬乐善好施的“东老乐处”,如南宋杜子更《致爽轩》诗云:“西邻东老总为虚,料想君家乐有余。白酒黄金都是幻,争如好客与收书。”在他们眼中,“酿酒留客、卖金收书”之类平凡的生活乐趣,就是一种神仙境界。宋末元初人王义山《东乐堂记》亦云:




“西邻既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吕洞宾为沈东老作也。岂特东西邻贫富异哉?南阮富,北阮贫,南北亦然。东老之贫为好客。买书而贫,虽贫不贫矣。天下有真乐,纡朱怀金不乐焉。门多长者车,不贫矣,一乐也。欧阳余庆以东乐名堂,余庆无金买书,胸中之书不用一钱买,客至呼刍,与客饮,饮辄烂醉,“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此二乐者,天地间至乐也。余庆寻东老乐处而乐其乐,所谓贫而乐者也。




王义山借这一传说称赞欧阳余庆豪饮待客之举。欧阳余庆所追求的“东老乐处”与孔子所谓“贫而乐”(《论语·学而》)、宋代理学家提倡的“孔颜乐处”颇为相似,程颢曾云:“颜子箪瓢,在他人则忧,而颜子独乐者,仁而已。”所乐之处在“仁”,侧重“博施于民能济众”(《论语·雍也》),这就是孔颜乐处的核心思想,也是宋人不懈追求的人格理想和精神境界,即苏轼所言“穷不忘道,老而能学”(《黄州上文潞公书》)。它既含有积极进取的淑世精神,又孕育着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极大地迎合了文人士大夫的心理需求,也为他们的现实困惑提供了思想指南和精神支柱。遗民文人自我解脱的人生哲学在他们的隐居生活实践中被转化成了一种智慧的隐逸风范和超脱的人生体验。




沈东老形象代表的乐善好施、知足自得的人生境界和精神品格也是对宋代道教息心养性的修持观和三教圆融存在形态的折射和反映。无论是“东老乐处”和“孔颜乐处”的相通相连,还是《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51《沈东老传》中所说回道人“于古今治乱、老庄浮屠之理无所不通”及其答复沈东老之言“以四大假合之身未可离形而顿去,惟死生去住为大事,死知所住,则神生于彼矣”均可窥探当时道教发展的特征。吕沈传说中标举的这种人格和思想对后世文人士大夫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吸引力。南宋史功举《题东老庵》诗中云:“隐君东老志高洁,一庵结在青山边。平生倒屣爱佳客,买书不惜倾囊钱。”元代赵孟頫《题东老事实后》曾以这一传说为不知足者说法:“‘白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吕仙翁此语,似若犹有世俗相推奖之意,然至于散尽黄金,便觉蝉蜕汗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东老能尔,岂非仙材!世人爱惜钱物,如护性命,殊不知为飞空下视者之所怜悯。佛说《遗教经》亦云:不知足者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故我说法,亦复如是。”明代画家沈周一生不仕,淡泊名利,优游于文艺,怡然自乐。为此,时人文徵明作“羡煞忘忧沈东老,诗书白发自生涯”(《次韵答石田梅雨后言怀之作》)句,表达自己对沈周隐逸生活的羡慕。清人顾翰更是通过诗句“昔闻沈东老,家贫乐有余。床头千斛酒,架上万卷书。我观三白翁,踪迹毋乃似。无心慕荣利,不肯傍朝市”(《寿沈三白布衣》)来赞颂虽布衣终生但闲情安乐的《浮生六记》作者沈复。







▲吕祖与沈东老






(二)榴皮题壁:由吕沈传说塑造而成的文学典故。吕沈传说的文学呈现源于吕洞宾以石榴皮题于沈宅壁间的绝句:“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这首诗在宋代颇具盛名,除了前列苏轼、陈师道等“当时名士多和其诗传于世”外,南宋和韵者更多,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在湖州及其附近寓居或为官的文人士大夫。南宋曾知湖州的孙子光《榴皮题壁》二首其一:“黄鹤楼中吹笛罢,洞庭湖畔醉吟余。剑光如宝无人识,却记榴皮几字书。”绍兴八年(1138)知婺州东阳县(今属浙江金华)的郭椿年《和榴皮题壁韵》三首其二:“欲知古寺传神处,便是东庵饮酒余。谁道逍遥蓬岛客,最能提唱竺乾书。”二是西蜀眉山人,这类文士与苏轼同乡,和韵诗中常提及苏轼。如孙唐卿《榴皮题壁》二首:“碧眼仙人曾著句,玉堂学士继其余。只今虽说西邻富,争是东庵有异书。”“唤回二百年前梦,索饮西风一醉余。壁上榴皮在何处,游人空指沈庵书。”任郑《榴皮题壁》:“榴皮不见烟火语,隽咏坡仙三和余。从此留芳应未歇,斓斑藓壁可无书。”三是道士。如王真人《榴皮题壁》二首:“东老回仙跨鹤归,同庵卜筑继其余。自缘不皋榴皮字,想像祇园蔓草书。”“惟知自己贫无谓,不羡他人富有余。白酒会能延羽客,清名赢得著仙书。”丁逢季《榴皮题壁》:“水云深处扣仙居,对酌春风夜有余。说遍东南耆旧话,始知胜读十年书。”综观这些作品,诗题中均包含“榴皮题壁”,当然,以此为题的宋诗还有很多,如南宋叶三英和朱景行同题诗《榴皮题壁》、张濡《和回山人榴皮题壁旧韵》、冯开元和赵必晔分别作有《和榴皮题壁韵》等等。




同时,榴皮题壁也成为宋元文人反复引用和演绎的文学故事。如吕祖谦《杨信伯郎中挽章》二首其一:“榴皮余屋壁,零落独无神。”林景熙《题长春子自画》:“披图仿佛榴皮迹,珍重还如东老家。”并往往出现在和韵诗篇中,如洪咨夔《次叔厚韵》:“采将瓠叶随宜煮,拾得榴皮信意书。”王洋《和寄钱稷臣》二首其二:“白酒东家一饭余,仙翁题字石榴书。知君招饮先歌曲,莫道神仙世味疏。”南宋时期,湖州东林由于吕沈传说的流传而逐渐成为重要的游览胜地,慕名而来的文人士大夫在游访仙迹时也往往作诗纪念,曾任湖州太守王十朋《过东林》诗云:“地入东林眼界奇,神仙遗迹在榴皮。湖山如旧无东老,酒为嘉宾酿者谁。”江湖诗人张蕴《东林访仙》有“杳杳仙踪不可期,依然东老旧林扉。石榴蘸酒书何在,山薜缘衣画亦非”之句,虽然此时题诗已无,但吕沈传说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仍依附于文学作品而传播日广,这一典事在元代文人笔下也是司空见惯,如道士马臻《赠笔生二首》其二:“当日若逢回处士,题诗应不用榴皮。”邓文原《送俞观光赴义塾师》:“东老收书兼好客,何人诗写石榴皮。”丁复《瀛海篇赠吕炼师》:“东行即相讨,自称回道人。榴皮醉香墨,晓过东林春。”谢应芳《赠丹阳归真观诸葛炼师》:“焦仙莎衣煮白石,吕翁榴皮题素壁。”




吕沈传说是道教思想转型时期的产物,传达了道教积德乐善、济世度人的教义,体现了内丹道教的社会伦理和生命价值,其中的文化意涵因与文人安贫乐道、遁世隐居情怀相契合而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冲动,榴皮题壁遂成为文人表达人生体验的符号和代码,同时也为传说的不断改编和艺术上的成功提供了言说资源保障和文化内核。




综上所述,在吕洞宾的点化下,沈东老形象经历了一个由人到仙再到民间俗神的演化过程,体现了道教典型的造神方式。吕沈传说在宋元的兴盛,既有特定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有宗教因素的渗透,更离不开文人士大夫和道教徒的参与和塑造。作为吕洞宾度人的典型个案,它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神仙故事,更是一种宗教文学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从中可以管窥宋代散仙群体盛行的社会基础和宗教文化心理。










(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4
 楼主| 发表于 2022-2-17 11: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摅  播报 编辑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林摅,字彦振,福州长乐人。其父林邵,官至显谟阁直学士。林摅以父荫入仕,累官至敕令检讨官。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迎合徽宗继承父兄改革之意入相,表面上专事变法,并派出一批官员巡察各路。林摅时为屯田员外郎,被派视察河北。陛辞时林摅建言:大府宜择帅、边州宜择守、骄兵宜更戍等,深得徽宗意,即赐进士及第,擢起居舍人。又特命翰林学士。





本    名林摅 字彦振 所处时代宋朝 父    亲林邵 性    别男
史料记载

奉命使辽。此时正逢朝廷出兵收复被西夏侵占的湟、鄯、廓等州,西夏兵屡败,托辽国代为缓颊。为了不使朝廷的主和派有媾和借口,林摅使辽时直言西夏屡起边衅之罪,而辽国不加抑制反为之请命,有失辽宋邦交原义。而当辽国请宋把收复的失地再割让西夏时,林摅严辞拒绝了。辽国大怒,断绝了供给宋使团的水、粮,但终不得不送宋使团回朝。这事到了主和派那里,变成林摅奉蔡京命而“怒邻生事”,被贬出知颍州。而此时正是蔡京独相,一手握天之时。

召为开封府尹,时议变钱法,有巨贾、官员里外勾结趁法令未发布时谋利,林摅鞠之,严厉惩治了那几名违法乱纪的官员。

“楚王好细腰,宫女半饿死”,当时的徽宗好道术,臣下则纷纷效仿,于是就有道士巧饰自己,到京城招摇撞骗,众多的官员对其亦步亦趋,而当出事时,皇帝总是对的,臣下则避之唯恐不及。崇宁五年(1106年),京中出了妖道张怀素谋反案,身为开封府尹的林摅主办这件案子,搜检审讯之下,发现满朝文武几无不与张怀素来往,倘认真追究,则牵连太广,林摅遂请除主犯外,其余与张怀素来往的一般信件都焚毁,以安人心。当时大家都称其“长者”,但后来却被正统派指蔡京与张怀素来往最密,林摅所为实替蔡留了退路。实情如何,则只有个中人知道,不过,林摅在案结的翌年即以试吏部尚书晋同知枢密院,第三年进中书侍郎(右副宰相)则是不争的事实。

大观三年(1109年)三月,御集英殿策进士。科考结束后,林摅当值胪唱贡士,因其非科甲出身,有些较偏僻的字就不认得,这就把“甄盎”两字读错,于是被劾寡学,黜知滁州。那些“学识渊博”的正统派还不罢休,又被贬提举洞霄宫闲职,而这时的蔡京已经是太师、魏国公、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在以双亲年高待养为由两辞起复后,林摅终以端明殿学士知扬州。林摅是个极富施政经验的官员,史书称他知扬州“以察察闻,鉏大侠,绳污吏,下不敢欺”。徒大名府,又被旧事重提,论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4
 楼主| 发表于 2022-2-17 11: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余深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余深(约1050—1130年),字原仲,北宋大臣,福州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官位太宰(副宰相),进拜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卫国公加太傅。《宋史》、《八闽通志》、《福州府志》、《罗源县志》皆有传。





本    名余深 字原仲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福州 出生日期约 1050年 逝世日期1130年 爵    位丰国公→卫国公


目录

1 人物生平
▪ 首次拜相
▪ 二次拜相
▪ 致仕
2 人物评价
3 轶事典故
4 史料记载

   


人物生平

编辑

 播报

   


首次拜相

余深登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崇宁元年(1102年)为著作佐郎、太常博士。历司封员外郎、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兼侍读。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长官,而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类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委。有案件牵涉到官员的,则御史台亦应派员参与办案。崇宁末年妖道张怀素谋反事发,案下开封府与御史台共审,余深在与开封府尹林摅共治此案时,两人都同意除主犯外,其余有同张怀素来往的官员信札都焚毁。大观元年(1107年)五月,案结。二年九月,余深自试吏部尚书升尚书左丞。三年四月,加中书侍郎。四年二月,加门下侍郎(左副丞相)。同年五月,以资政殿学士出知青州。史书称他在三年六月蔡京第一次致仕以后,便“深不自安,累疏请罢”。

   


二次拜相

政和二年(1112年)五月,蔡京复太师位。六月,余深也复门下侍郎。七年,进少宰兼中书侍郎(蔡京当了太上宰相,改左相为太宰、右相为少宰)。宣和元年(1119年)拜太宰。加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卫国公。宣和二年,以《哲宗宝训》成进少傅。时蔡京等六贼大兴花石纲,苛剥百姓。福建原有的贡花果的责任也日愈加重。仅举荔枝为例,《三山志》载:荔枝干,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岁课六万颗,宣和于祥符数外进八万三千多颗;园荔枝(即鲜荔枝),崇宁四年(1105年)定十万颗,宣和中增十万零六百颗;均翻了一番。问题还不仅数量增加了,还在于当地官吏乘机搜括百姓。有鉴于此,余深向徽宗进言“福建以取花果扰民”。这也许是余深一生中做的惟一一件好事,但因此开罪徽宗,同年十一月,余深以少傅、镇江军节度使回知福州。后来,鉴于朝中弹劾蔡京父子的越来越多,余深遂乞致仕,落户于福州西门内。

   


致仕

宣和五年(1123年),福建提刑、权福州事俞向为拍已致仕的宰相余深的马屁,把九仙楼下之东初名“爽心”后名“赏心”的阁以余深衣锦还乡典乡郡,故更名“衣锦阁”。余深在西门的宅第宽闳深远,大概也不免“侵渔百姓至寺其屋庐以广第宅”(《(正德)福州府志》称郑性之丞相府清风堂语)的嫌疑,该处也因而被称为余府巷。有意思的是,“富不过三代”,到了明朝,余深府第已辟作怀安县学矣。

   


人物评价

编辑

 播报

名列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宰相全传》中。他因由奸臣蔡京引荐,故多遭时人非议,如《宋史》。但后人多给辩解,到了明朝的《大明一统志》就将他列入“人物传”中,并称其忠谏。

   


轶事典故

编辑

 播报

修建余家塘

话说余深老家在罗源县治西里许的地方,并建有聚书所,周环皆水,人称玉环馆,余深中进士,留在京城当官以后,很少回家,老房就住着他的父亲余孟坚及家人余忠,不久余老太爷过世,他丁忧在家。第二年清明时节,余深带着家人余忠并请了一位风水先生到他父亲的坟上祭奠去了。他父亲的坟就座落地县南郊的莲花山上,远望对面席帽山、仙茅山,成三山对峙之势,确是风水宝地,而且坟墓就修建在莲花山的五虎下山之一的虎穴里。按风水地理说法葬在这个宝穴,后人必出贵人,而此时余深虽在京城官居著作佐郎,只是一个正八品的小小京官,因此这次趁着扫墓之机,特请了这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用罗盘测过后说,这穴位没错,方位坐势也对,虎本可以过山,过山后就可发达。但目前问题在虎过山的路被五里渡的潮水给隔堵了,虎一跃就落海,不能到岸过山,虎过不了海,就上不了另一座山,老爷你就升不了官了,除非在海边筑一条大坝,让虎过度堤坝然后上另一座山,那样老爷你就可能会大发达,不过这样会破坏本县的风水,如此以后罗源就出不了状元郎了,除非老爷升官后再将大坝给毁了。余深听了点点头,回家后不久,用京城里的积蓄,招募一批强壮劳工和族人,花了一年多时间在县城的东隅海滩将大坝修成,但由于是海水滩涂,种不了蔬菜水果又养不了鱼,只好引附近的几条山水蓄成一个水塘,种一些荷花,这个荷花塘由于是余深造的,所以人们称为余家塘,也就是现在“九大中心”所在的地方,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三年后,余深丁忧结束,上京就职去了,这一去真是猛虎过山,一路呼啸而去。余深由著作佐郎历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累官御史中丞兼侍读,后结交蔡京,官封太宰(副宰相),进拜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卫国公加太傅。真是一帆风顺,升官封爵,好不风光。

某一日,家人余忠忽然进京来了,送给余深一封家书,意思是说这几年围堤越围越长,荷塘越来越大,山水越来越少,周边许多地方积淤了沙土,已经生草长树种不下荷花了,是不是引水改造为田,用于耕种作物,但目前水源缺少,可否请老爷修一封书予知县老爷,请他网开一面允许引小西外河的水到余家塘来灌溉,只字不提毁堤的事。余深接到信后,想了又想,觉得若引小西外河的水要经小西门过后张街折学宫旁再出北门,定引起群众不满,俗语说“宁可犯天条,不可犯众怒”,还是想想办法。于是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后,来个文字游戏。给家人修两封信,一封给知县老爷的,信中只要求借水一尺,另一封交代家人等知县老爷答应再行事。余忠回家后,即送达县老爷一封信,知县老爷信看后觉得太宰大人也太客气了,借水一尺有何不可,就答应下。家人知道后,打开第二封信,依计行事,连夜组织大量劳力,一夜之间开凿了一条由小西至余家塘的只有一尺宽的河浿,将河水源源不断地引到了余家塘的田地里,等到天亮,知县老爷知道后傻眼了,也就无可奈何了,老百姓觉得生米煮成熟饭,也乐得用水方便,从此罗源城关有了一条穿城的泻洪河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不断城市改建才由明沟变成暗沟。)以后罗源城内不管发多大的洪水,都不会积涝成灾的。余家塘不再种荷花开始种水稻了,万顷荷塘变成了万亩良田。后人为了保住水田不断地加固堤坝,只有大台风连着十五的潮水时,才偶尔淹没稻田,只是罗源从此以后没有出过状元,也没有一位的官职高过余深。为这事,老百姓没有忘记风水先生的那句话,就编了一句谶语:“水破余家塘,当立状元坊”。想提醒余家的人,终究只成为俚语。至今余家塘未破,罗源也就出不了状元,立不了状元坊了。

但不管如何余家塘毕竟是罗源人民在九百多年前修建的,它是罗源围海造田历史的第一次,其功是不可没的,其作用还福泽于今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举士避亲嫌

话说余深自从与蔡京结党后,深得徽宗皇帝的宠信。大观三年(1109年)大观三年(1109)大比之年,余深是主考官之一。礼部唱名时,有堂弟余光庭名字。余深认为自己理当避嫌,不宜录取自己兄弟,其他主考官不赞成,他就奏请皇帝不予录取。又过了三年,余光庭再次入试,又名列前茅,宋徽宗闻其名而深为赏识。

缘结荔枝深

余深当权之时,因与蔡京等结党,深得徽宗皇帝宠信之外,也由于他的才华,得到徽宗皇帝的赞赏。徽宗皇帝不是一个治国的皇帝,却是一个风流成性的皇帝,喜欢吟诗填词、写字作画,经常秦楼弹琴楚馆抚瑟过着倚红醉绿的糜烂生活。宣和年间的一个夏天,徽宗皇帝高兴之余,召集群臣于御花园,品尝新进贡的闽南荔枝,并当场以十四寒赋诗一首,其中有句“玉液乍凝仙掌露,绛纱初脱水晶丸。”能参加这个盛宴,每个臣子都感到是一件千载难逢荣宗耀祖的事,且不说跟皇帝在一起品尝他所赐的当时最贵重的水果,而且还能和诗一首,尽展才华,你说余深能不高兴。于是,诗意溢于笔端,诗潮涌现丝笺,搦墨挥毫写下了《奉和御制颁赐荔枝》一诗:

结实宁辞火后山,移根今照日华丹。

来从南海航千里,赐比西山药一丸。

封值自怜依禁御,芬芳无复耀幽兰。

万年枝上风光到,尝奉宣和燕暇看。

然而“万年枝上风光到”却只是一厢情愿的事,荣华富贵就如昙花乍现一样。官当大了不能说没有人忌妒,更何况是与奸臣蔡京在一起,由结党营私而图得高位厚禄,得到的宠信,这本身名声就不好。小人无朋,连自己一党的人都忌妒,你说这样的官当得能长久吗?终于遭人弹劾,罢相了。但据后人考辩,余深也不是一个完全没有良知的人,虽依附奸臣,但没有违背良心,在职期间也为福建家乡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曾奏请免除福建酒禁,得意皇帝恩准,并以己俸代福建缴纳200多年丁钱,民蒙其惠。宰相王黼欲议攻辽,余深反对,并上《论开边》陈述利害,极言不可。最后因徽宗欲取福建花果,余深上书力言不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福州知府,住在福州西门自己的府第中,“余府巷”因而得名。(《宋史》和《中国宰相全传》都因这将他误为福州人。)在他的福州住宅里有一棵老荔枝树,与余深感情很深。余深在家的那几年,荔枝树结的果实又大味道又非常的鲜美,余深给他取名“功亮”,“功亮”是余深的御书阁的名字,以书阁命名荔枝,可见余深对这棵荔枝树有多么的厚爱。到了靖康年间,余深再次遭贬任镇江节度使。这年,这棵名叫“功亮”的荔枝树就不再结果了。第二年,余深遇赦回到福州,荔枝又和从前一样。荔枝树的传奇故事,广为流传,到南宋绍兴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来闽在福州,可能还见过这棵荔枝树,于是将这个传奇写入了他《老学庵笔记》。

   


史料记载

编辑

 播报

余深,福州人。元丰五年,进士及第。崇宁元年,为太常博士、著作佐郎,改司封员外郎,拜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试辟雍司业。

累官御史中丞兼侍读。治张怀素狱,事连蔡京,与开封尹林摅曲为掩覆,狱辞有及京者辄焚之。京遂力引深与摅骤至执政。大观二年,以吏部尚书拜尚书左丞。三年,转中书侍郎;四年,转门下侍郎。京既致仕,深不自安,累疏请罢,乃以资政殿学士知青州。

政和二年,京复赴都堂治事,于是深复入为门下侍郎。七年,拜少宰。宣和元年,为太宰,进拜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卫国,加少傅。时福建以取花果扰民,深为言之,徽宗不悦。遂请罢,出为镇江军节度使、知福州。靖康初,加恩特进、观文殿大学士。故事,凡仆射、使相、宣徽使皆判州府,深以少傅、节度知福州,有司失之也。

深谄附蔡京,结为死党。京奸谋诡计得助多者,深为首,摅次之。言者累章劾深,深益惧,丐致仕。建炎二年,降中大夫,临江军居住。寻以渡江赦恩,还乡里,卒。子日章,亦以言者罢徽猷阁待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4
 楼主| 发表于 2022-2-17 11: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敏(生卒年不详),字元中,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人。北宋末年宰相(少宰)。

大观二年(1108年),吴敏进士及第,起家浙东学事司干官。入朝担任校书郎,转右司郎中。受到宰相蔡京推荐,担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得罪宰相郑居中,受到贬官。反对出逃金陵,全力推荐李纲。担任门下侍郎,起草传位诏书。宋钦宗即位,担任龙德宫副使,迁知枢密院事,拜少宰。靖康元年(1126年),力主和议,与太宰徐处仁不合,累贬崇信军(随州)节度副使,安置于柳州。

宋高宗即位,得到范宗尹举荐,提举洞霄宫。绍兴元年(1131年),担任观文殿大学士,为广西湖南宣抚使,在任上去世。





本    名吴敏 字元中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真州
人物生平

吴敏 [1]  , 大观二年,辟雍私试首选。蔡京喜其文,欲妻以女,敏辞。因擢浙东学事司干官,为秘书省校书郎,京荐之充馆职。中书侍郎刘正夫以敏未尝过省,不可,京乃请御笔特召上殿,除右司郎官。御笔自此始,违者以大不恭论,繇是权幸争请御笔,而缴驳之任废矣。升中书舍人、同修国史,改给事中。敏为蔡京所引,郑居中方秉政,敏数言其失,居中衔之。坐驳盗当死者,罢为右文殿修撰、提举南京鸿庆宫。久之,复为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兼侍讲。

徽宗将内禅,蔡攸探知上意,引敏入对。宰臣执政皆在,敏前奏事,且曰:“金人渝盟,举兵犯顺,陛下何以待?”上蹙然曰:“奈何。”时东幸计已定,命户部尚书李棁先出守金陵。敏退,诣都堂言曰:“朝廷便为弃京师计,何理也?此命果行,须死不奉诏。”宰执以为言,棁遂罢行。皇太子除开封尹,上去意益决,敏因奏对得请,遂荐李纲。纲尝语敏以上宜传位,如唐天宝故事,故荐之,冀上或有所问也。明日,宰臣奏事,徽宗独留李邦彦,语敏所对。命除门下侍郎,辅太子。敏骇曰:“臣既画计,当从陛下巡幸。陛下且传位,而臣受不次之擢,臣曷敢?”上曰:“不意卿乃尔敢言。”于是命敏草传位诏。

钦宗既立,上皇出居龙德宫,敏与蔡攸同为龙德宫副使,迁知枢密院事,拜少宰。敏主和议,与太宰徐处仁议不合,纷争上前。御史中丞李回劾之,与处仁俱罢,为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顷之,言者论其芘蔡京父子,出知扬州,再贬崇信军节度副使,涪州安置。建炎初,移柳州。俄用范宗尹荐,起知潭州,敏辞免,丐宫祠,乃提举洞霄宫。绍兴元年,复观文殿大学士,为广西、湖南宣抚使,卒于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4
 楼主| 发表于 2022-2-17 12: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岳飞被杀,为何薛弼能够安然无事

时间:2021-03-01 13:28:48来源:本站整理作者:纵横五千年阅读:191




岳飞被冤杀的历史事件,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了解。宋高宗杀岳飞有很多政治考量,而且他也知道这件事要做就要做得彻底,所以当时很多岳飞身边的人也都遭受牵连。其中,薛弼和岳飞走得很近,他曾多次为岳飞出谋划策,立有功劳,还曾赴庐山督促岳飞复职。薛弼和岳飞关系很好,但他并没有遭受牢狱之灾,最后还全身而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就来简单了解下有关薛弼的故事。

岳飞被杀,为何薛弼能够安然无事

1、薛弼是谁

都说“仗义每逢屠狗辈,从来文人不丈夫”,可这句话对岳飞身边的幕僚并不适用。绍兴十一年腊月二十九,宋高宗赵构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与此同时,岳飞所有的心腹幕僚都卷入了这场冤案之中,不过他们谁也没有出卖、诬陷岳飞!然而,在这些幕僚中,有一个人却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所谓幕僚说白了就是谋士,他们是岳家军中的文官,帮助岳飞制定作战计划,出谋划策的同时还担负与朝廷联络、处理机要文件等事情。岳飞手下的主要幕僚有薛弼、朱芾、李若虚、朱梦说、高颖、胡闳休、于鹏、孙革等人。岳飞被杀后,这些谋士也受到了惩罚,被免去官职的同时,被流放到了偏远地区。

岳飞被杀,为何薛弼能够安然无事

在这些幕僚中,薛弼的官职最高、资格最老、作用最明显,可以算是岳飞的“第一谋士”。可是在岳飞一案中,所有幕僚都牵涉其中,受到了惩罚,唯独薛弼安然无恙,之后的仕途也没有受到影响,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薛弼是温州永嘉人,在1112年考中进士。靖康年间,北宋朝廷内部商议战守事宜,只有薛弼支持李纲。

金兵第二次南下,薛弼作为参谋,跟随刑部侍郎宋伯友负责黄河的防守工作。薛弼很有谋略,“为计画甚切”,可是宋伯友“皆不能用”。在这种情况下,薛弼主动请求辞职。之后,薛弼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永嘉县。南宋初年,温州来了一个新任知州,此人影响了薛弼后来的命运,他就是秦桧!在此期间,薛弼与秦桧结识,“弼游其门”。

岳飞被杀,为何薛弼能够安然无事

2、薛弼为何能够安然无事

没过多久,薛弼再度出仕,改任湖南运判,认识了正在领兵平定杨幺起义军的岳飞。杨幺的水军“楼船十余丈,官军徒仰视不得近”,于是岳飞也想修建高大的战船,不过这种方法浪费时间,遭到了薛弼的反对,他向岳飞献策,“今大旱,湖水落洪,若重购舟首,勿与战,逐筏断江路,藁其上流,使彼之长坐废,而精骑直捣其垒,则破坏在目前矣。”

岳飞很高兴,采纳了薛弼的谋略,仅用二十天就灭掉杨幺的水军。之后,薛弼被正式任命为岳家军的参议官,同时还担任着岳家军驻地的地方长官。薛弼在岳飞患病、辞职离开军队期间,他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稳定了岳家军的军心。大将张宪就曾说过,“相公(指岳飞)腹心,惟参谋(指岳飞)知之。”

岳飞被杀,为何薛弼能够安然无事

张俊在制造岳飞冤案时,岳飞的幕僚全部被卷入案中,当时也搜罗到了岳飞与薛弼之间往来的书信,原想将薛弼也牵扯其中。可是薛弼在朝中有两个朋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是秦桧,多年前两人就是朋友了。另一个是负责审理岳飞一案的万俟卨。那么,薛弼与万俟卨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之前万俟卨担任过湖北的提点刑狱,当时桃源县有个剧盗名叫伍俊,此人经常叛变,搞得万俟卨毫无办法。后来万俟卨将这件事交给了薛弼。薛弼很聪明,巧施妙计,一举除掉了伍俊。事成之后,薛弼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归功于万俟卨”,因此万俟卨也没有陷害薛弼。虽然薛弼与秦桧、万俟卨有私人关系,但他并没有参与陷害岳飞,对岳飞也是充满同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4
 楼主| 发表于 2022-2-18 08: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岳飞是不是必须杀?


从宋高宗赵构的个人立场来说,岳飞是不是必须杀?




我们都知道,皇帝的利益有时跟国家的利益并不一致(其实百姓的利益有时也跟国家不一致),事实上这在历史上也不算是什么稀罕事。那么不从国家角度来谈这事,单单…显示全部 ​







关注者
620


被浏览
321,074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10

​3 条评论


​分享















52 个回答


默认排序








红茶魔术猫

红茶魔术猫



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发明家

1,331 人赞同了该回答



谢邀。 @北溟客 的回答其实已经很全面了,但我还是想就着话题继续探讨一个常见误区——

秦桧和赵构,究竟谁是杀害岳飞的主谋?




在我有关岳飞的回答里,隔几天就会有一个杠精跳出来说“秦桧只是为皇上背黑锅”“秦桧还想赦免岳云”等等,这些所谓的重大发现不过是早年各种翻案网文的陈词滥调。

我首先陈述一下我的观点——秦桧和赵构都是杀害岳飞的凶手,但秦桧为主谋、赵构为同谋。

为什么这么说?这就要涉及到本问题了“从宋高宗赵构的个人立场来说,岳飞是不是必须杀?”——我们直接以北溟客的回答来看,以赵构的立场来说,是介于可杀可不杀的(这点我会另外作补充论证)。那么赵构本人就没有理由对杀害岳飞这件事特别积极,反倒是在台前上蹿下跳的秦桧有重大嫌疑。




在论证之前,我们先梳理一下岳飞研究的几位泰斗级人物的观点。

秦桧是杀害岳飞的主谋,赵构是同谋——邓广铭、戴建国、辛更儒等;

赵构是杀害岳飞的主谋,秦桧是同谋——王曾瑜、龚延明等。

注意!——王、龚等的“赵构主谋说”只是更加强调赵构的责任,没有任何为秦桧开脱的意思,这是许多网文往往刻意曲解的。

现代翻案网文的理论依据,大都是明代文人文徵明词《满江红·拂拭残碑》的这两句话——

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
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这两句词里有两个常见错误,一是“岳飞迎回二帝说”,另外就是“区区一桧亦何能”说。近代以来史学家对这两个论点向来都是嗤之以鼻的。即使是认为赵构主导岳飞案的王曾瑜先生,也驳斥过秦桧只是赵构应声虫的错误观点。文徵明闲来作个词讲讲史,论证粗疏的和现代同行袁腾飞也差不多,根本是不足以为凭的。




要说岳飞案前,必须要先说说韩世忠案。岳飞案兴于绍兴十一年十月,而在大概半年前的五月,秦桧与赵构首先选择下手的目标是韩世忠。韩世忠案与岳飞案如出一辙——

老韩的部下胡纺出面告发老韩亲信耿著谋反,图谋老韩重新掌兵,张俊、岳飞奉诏调查;
岳飞的部下王俊出面告发岳飞亲信张宪谋反,图谋岳飞重新掌兵,张俊奉诏调查。

可以看出,两个案件连模板都一摸一样。

注意,韩世忠案在策划阶段赵构也是全程参与了,张俊、岳飞就是奉诏命出使韩世忠驻军的楚州。然而,最后韩世忠得到岳飞报信后,前去找赵构哭诉一通(“世忠号泣以诉于上”),赵构竟然还是心软了,决定不再予追究韩世忠之罪。

赵构和秦桧在谋划清洗主战派将领一事上无疑是紧密的同谋。但是赵构本身摇摆不定、又或者拉不下面子,在韩世忠案最后关头选择退缩了事,结果坏人都让前台的秦桧做了。岳飞案是韩世忠案的延伸,那么作为同谋的秦桧,势必要防范赵构关键时候又跳出来做好人。

到这里我们可以说先小结一下:至少在韩世忠案前,“杀岳飞”不是赵构+秦桧组合的唯一选项。清洗主战派将领是与金国和谈的条件之一,具体到杀韩世忠还是杀岳飞根本不是重点。但是本来被秦桧选为韩世忠谋反案执行者的岳飞(秦桧甚至还有拉拢岳飞下水的意思),最后选择了保护韩世忠,甚至岳飞还保护了另外一位抗金名将刘锜。我们做个排除法,当时还能拿出让金国满意的较有分量的主战派将领,确实只剩下岳飞一人了。




我们继续说岳飞案的情况。

邓广铭、戴建国、辛更儒诸位先生,判断岳飞被杀是秦桧先斩后奏,然后倒逼赵构承认事实。具体的方式是:先由秦桧授意,在狱中秘密杀害了岳飞,然后上奏判决书由赵构背书,最后倒填日月完成整个判决。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比起岳飞案的其他涉案人员,岳飞之死有许多明显的疑点——

1、张宪、岳云等是押赴刑场处决,而岳飞是在狱中被秘密杀害的;

2、岳飞在当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十二月二十九日)被匆忙杀害的;

3、岳飞案初步判决是十二月二十九日由刑部、大理寺进状的,按照宋代程序,绝无可能一天之内就发下诏旨;

4、史料中抄录的判决书全文中对于刑部、大理寺的进状日期有明确记载,但是赵构的诏旨未注明日期;

5、史料记载岳飞案主副审第一次正式向赵构报告此案,是在第二年的正月十四日——岳飞被害半个月后。

结合上面韩世忠案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此案的主持者秦桧面临的困境:第一任主审官何铸临阵反水,反对重判岳飞;大理寺所有法官皆不支持重判岳飞;赵构本人有过临时转意,释放韩世忠的“前科”;宋金合议已成,金国要求尽快兑现附加条款(必杀飞,始可和)……

那么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先杀害岳飞造成既成事实,再取得赵构本人的追认背书,就成了秦桧比较有可能采取的手段。——这里必须要提的一个关键是:赵构他为了一心求和,本来就是同意杀害韩世忠、岳飞这样的主战派名将的!他虽然在韩世忠案是有所动摇,但从最后配合秦桧将岳飞案正当化的实际行动来看,最终还是贯彻了投降卖国之志。秦桧敢于下赌注矫诏,只能证明秦桧赵构两人“君臣相知”——王八看绿豆,越看越对眼。




还有人要问,秦桧这么无视皇帝权威,难道赵构就能容忍他?问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经典电影《三毛从军记》的一段台词——

师长大还是军长大?
军长大还是司令大?
司令大还是委员长大?
委员长大还是洋人大?

废话!在赵构偏安的小朝廷里,还有什么比金人更大?还有什么事比议和更大?史料称秦桧“挟虏势以要君”,就是因为他作为金国在南宋朝廷的代言人,有着让赵构也不得不让三分的话语权。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反对重判岳飞的法官事后被一一清算,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一开始反水的主审官何铸。何铸本人品行也好不到哪去,但在岳飞案时稍微良心发现。事后,秦桧本来准备秋后算账……谁知道因为金人偶然问起一句“何铸安在?”,一下子就又翻身“许以大用”了——因为何铸也是通虏的“行家”,和秦桧属于同行竞争关系,因此他就算反对治罪岳飞,也不算什么了。

桧讽万俟卨使论铸私岳飞为不反,欲窜诸岭表,帝不从,止谪徽州。
时有使金者还,言金人问铸安在,曾用否。于是复使知温州。未几,以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召赴行在,力辞。
乃再遣使金,使事秘而不传。既归报,帝复许以大用,又力请祠,除资政殿学士、知徽州。




最后,澄清一下所谓的“秦桧为岳云求情,称其罪不当死”的谣言。

首先,岳飞=岳云案的审理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御史中丞何铸主审,大理寺卿周三畏副审。何铸以为岳飞罪不当死。

逮飞系大理狱,先命铸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铸曰:“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桧语塞,改命万俟卨。

第二阶段,改以万俟卨任主审。大理寺卿周三畏、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都认为岳飞罪不当死。

初,狱成,丞李若朴、何彦猷谓飞罪当徒二年,白于卿周三畏,三畏遂白于中丞万俟禼,禼不应。三畏曰:“当依法,三畏岂惜大理卿耶!

第三阶段,万俟卨代表大理寺定罪:岳飞斩首、张宪绞刑、岳云徒刑。关于岳云的判决如下——

岳云为写《谘目》与张宪称:“可与得心腹兵官商议擘画”,因此,致张宪谋叛。 除罪轻及等外,法寺称:“《敕》:‘传报朝廷机密事,流二千五百里,配千里,不以荫论。'《敕》: ‘刺配比徒三年,本罪徒以上通比,满六年比加役流。'《律》:‘官五品,犯流以下,减一等。'其岳云,合比加役流私罪断:官减外,徒三年,追一官,罚铜二十斤入宫,勒停。”

第四阶段,秦桧在案卷附上的意见里特意说明岳云“情节十分严重”,请赵构裁断。

看详:岳云因父罢兵权,辄敢交通主兵官张宪,节次催令“与得心腹兵官擘画”,致张宪因此要 提兵谋叛;及传报朝廷机密,惑乱军心。情重奏裁。岳云犯私罪徒。举官见行取会,候到,别具施行。

第五阶段,赵构最后拍板,判岳云斩首。

有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这里可以看出,在大理寺一众法官的反复争取下,主审官万俟卨的判决好不容易才是岳云“除罪轻及等外”,可判三年徒刑;

而秦桧对岳云案的补充意见则是“情重奏裁”——也就是补充说明:岳云所犯情节严重,不能按照一般的条例处以刑罚,需要圣旨特断——皇上你看着办吧;

然后赵构显然是理解了秦桧的意思,特旨推翻了大理寺的判决——如上所述,既然岳飞已经被先斩后奏了,那么赵构也就顺水推舟地选择对岳云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只有审视完岳飞全案,以及秦桧、赵构在此案中的各种丑态百出,才能更深刻了解这对君臣的无耻程度是如何突破人类下限。


编辑于 2018-05-22 19:31

​赞同 1331​​10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北溟客

北溟客



五行缺钱 八字欠扁

1,435 人赞同了该回答



这个问题用得上知乎的流行语了:先要搞清楚是不是,然后才能问为什么~

具体到这个问题,其实真实的历史中,所谓“宋高宗对岳飞的担忧”本身就是不存在的,直到岳飞被害的当年(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1142年1月)都是如此。

赵构当时要是真对岳飞有什么担忧(顺便一猜:我猜题主这里所说的“赵构对岳飞的担忧”是指“功高震主尾大不掉”或者“可能造反”这一类。要是不对我删掉~),绍兴十一年最终决定搞岳飞时,就不会把逮捕岳飞这件事儿全权交给秦桧处理,还处理的那么轻描淡写(秦桧最后就派的杨沂中去“请”的岳飞,没带多少人而且杨沂中算是礼请的);更不会在绍兴十一年秋将岳飞免职之后,放岳飞回江州庐山养老——岳家军驻地在鄂州(今湖北武汉),庐山离鄂州很近离临安很远,并且江州本地就有岳家军几年前留在当地的一支分兵。而岳飞当时离开军队进中央当枢密副使也就半年,赵构要真担心岳飞有震主之威不臣之心,或者担心他继续折腾北伐阻挠和议的话,那在毁了他绍兴十年的北伐大业(绍兴十年眼看到手的胜利被迫放弃后,岳飞难过到在上书中说自己“万诛何赎”;赵构也曾经在发了金字牌以后又反悔,转而派杨沂中去支援岳飞,但是已经晚了。总之这件事坏在谁身上和对岳飞的打击有多大,赵构自己是心知肚明的)、解除了他的兵权之后还放他回庐山,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填土么?。。

考虑到赵构的为人就尤其的不可能。这点可以对比一下他早年的作派:靖康之变后赵构被哲宗的废皇后孟太后选为继承人前后,和他争皇位的宗室、手头有兵的宗室都还是有一些的(当然不多。基本都是太祖一脉),这些人最后都被赵构派兵neng死了,即使有的从一开始就表示臣服拥戴还是没逃过。但是对岳飞,赵构在解除其军务实权、岳飞也已经到了临安行在以后,并没有任何进一步的举动,相反还任着他回离鄂州军很近的地方呆了将近两个月。

——他很清楚岳飞既没有造反的可能(岳家军不是私军而是南宋屯驻大军之一,钱粮后勤供应和人事任免调度完全是受中央控制的,叫岳家军只是宋人的口语习惯,赵构的亲军当时也叫“杨家军”)也没造反的心思。因此完全没什么顾虑和防范。

(还有一些使得赵构完全不怀疑岳飞有威胁皇位危险的因素,比如岳飞政治上的低调和谨慎、处理各方面关系时的稳妥,以前回答其他问题时写过一些了,比如
真实的岳飞是什么情况
,此处不赘述;另外有的答案提到的迎还二圣也是不成立的,详见
哪些古代名人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个答案的前半段或者这个:
岳飞被杀是因为他力主“迎还二圣”吗?
岳飞曾经建议立太子惹得宋高宗不高兴也是误解,详见
真实的岳飞是什么情况?
下面的某个长评,拉一下很容易找到)

所以这个问题比较合适的问法应该是:

为什么赵构解除岳飞的实际兵权之后半年多,突然决定要杀岳飞?这个决定符合他的个人利益么?是不是非杀不可?

要知道杀岳飞这个级别的大臣(一品大员)在宋代是严重违背政治传统的。有宋一代搞政治斗争一般不搞肉体消灭,对武将也不搞。像谋反的帽子,北宋时期好多大臣都被扣过,不倒霉的被扣了也一样当官当得很滋润,最倒霉的也不过流放岭南,不会真整死人(不要提狄青,狄青最后所谓的被陷害也只是放了个外任地方官,他属于气量太小自己把自己吓死的)。你再担心岳飞会威胁自己的宝座、会干扰议和政策,强敌犹在的情况下流放或者关押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杀掉?

何况如前所述,赵构对岳飞其实根本就没什么猜疑。岳飞也没打算反对议和要反对到死谏的地步,已经回庐山过退休生活去了。

答案是因为金人提出了“必杀飞,始可和”的要求,而宋金二次议和就在岳飞被罢职前后(绍兴十一年八月)进入了公开的谈判过程。同时赵构到这会儿已经一心偏安,完全不想再费劲想什么北伐了,满脑子想的都是赶紧答应并落实金人的请求,以便尽快缔结和约好舒舒服服在杭州过小资生活。

可能有人马上会想到那么他不担心金人毁约么?这点当时的赵构确实不担心。因为当时南宋的国力远超金国,体现在军事力量对比上,就是能征善战之将辈出,除了岳飞还有吴璘刘錡杨沂中等一干年轻的中兴名将。要北伐的话,就必须用岳飞;但是如果只以南北为界自保,有吴璘刘錡就足够了。这两个人军事才华虽不及岳飞但也很突出,特别刘錡也有击败兀术的战绩(这点对宋高宗来说很重要,他对兀术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阴影);而且这俩人都很年轻,属于小字辈的将领(虽然还是没岳飞年轻),和金国耗得起。

外加秦桧这时也需要干掉岳飞以便保障与金国和约的稳固,从而保证自己在南宋的权位(秦桧具体图什么要这么干请见
历史上真实的秦桧是个什么样的人?
),所以也使出浑身解数促成这件事情。这样最终三方(兀术、宋高宗、秦桧)合力,才有了岳飞被害的结局。

(关于这个过程更详细的分析可参考这个链接:
岳飞到底为什么会死以及赵构为什么要议和
。赵构、秦桧的立场、动机,以及宋金两国和议进程与岳飞之死的互动关系等等常见问题,这篇旧文差不多都覆盖到了)

那杀岳飞以达成和议这事儿符合不符合宋高宗自己的利益呢?

实话说,即使按题目的假设,完全不考虑国家尊严百姓疾苦,只从赵构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而且是单纯考虑安稳安乐享受程度,不考虑什么明君光环历史地位。。这些高大上的存在,也蠢透了。

因为他的思路中有好几个死角。比如秦桧这么起劲的帮着他力排众议搞和议有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比如万一他觉得除了岳飞之外也能抵挡兀术的那俩将领看走了眼怎么办。。他都没考虑。

实际上几乎就在第二次绍兴和议缔结的同时,赵构就尝到他脑子不够使的恶果了:金人最后给出的和议条款之一即是“不许以无罪去首相”,也就是说要让秦桧当终身宰相。

后来秦桧也确实独相到咽气,临死前一度还想取赵构而代之。所以赵构梦想的安乐生活其实没有马上到,是到秦桧死了之后才过上的。但是没多久完颜亮又毁约南侵了,而他之前拿着当备份的刘錡也因为老病,没起到他预期的作用。如果不是完颜亮自己也太能作,南宋的将士和一些大臣如虞允文、李宝又给力,赵构差点就第二次航海避难,连半壁江山都丢掉。

这个事情告诉我们:身为一个国家的君主,想完全不考虑国家或者说集体利益而只追求个人利益,一般是做不到的。

有些人比如赵构会觉得能做到,那通常是错觉。历史会教训他们,起码已经教训了赵构(当然我觉得教训的还远远不够,而且最后还是带着别人特别是老百姓跟他一块倒霉)。

恶人可能损人利己,但蠢人一定是害人又害己的。

珍惜生命,远离nc。

(更多关于赵构的nc事迹,还是请参考
岳飞到底为什么会死以及赵构为什么要议和
(第二页有史料记载原文和出处),或者直接去看前宋史学会会长王曾瑜大人的《
宋高宗传(pdf版下载)
》——抱歉这个答案放了太多链接。因为很多问题以前在其他地方已经讨论过多次,现在再想说,简单说说不清楚,从头说又实在不想再写一遍,所以只好放旧文了)

最后还有一个感触,不知道是不是扯的太远了:

不是所有死于非命的人都是自己作死才会死,都是被猜忌被怀疑总之是自己先得罪了害人的人才有最后的结局。这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你和他处的关系再好,对他帮助再多,再人畜无害而且让他明白你人畜无害,他需要卖你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时也会毫不犹豫的卖你的。

更倒霉的是他卖你的理由也八成没什么说得过去的情理原由,甚至卖了你的性命他自己还得倒找钱也说不定。

这和信任、情商什么的没关系,只和某些人的自私程度、愚蠢程度有关系。

——这几天在好几个答案下面被追问“岳飞既然谁也没得罪连皇帝都没得罪那为什么还会被害死”有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4
 楼主| 发表于 2022-2-18 08: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30章 薛昂低头

投推荐票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加入书签 小说错误举报

热门推荐:无敌真寂寞 我真的不想穿越 我要大宝箱 我只想当一个安静的学霸 女战神的黑包群 文骚 奇门小神医刘长青 富贵不能吟 宿主脑阔疼 电视剧世界

    次日一早,天还没有亮。

    酣睡中的安抚使大人,再度被家仆匆匆叫醒。

    连续好几日都被人扰了清梦,薛昂不禁暴跳如雷,听到仆人的声音后,当即闭着眼睛,就从床上跳了下来,

    “来人,快给老夫更衣,洗漱,老夫今日非打死宁策这小贼不可!”

    “老爷,来的不是宁大人。”仆人急忙低声禀道。

    “什么?不是宁策?”吃惊之下,薛昂睁开惺忪的醉眼,一股不妙之感,噌的一声,从内心深处升起。

    这么早就来找自己,莫非是发生了什么大事不成?难道是梁山贼寇,死灰复燃了?

    “老爷,不是宁策,是衙内要找您,说是有十万火急的事。”

    薛昂当即就是一怔,迟疑了一下后,便命人把薛山叫了进来。

    既然是自己儿子,也就不用洗漱更衣什么的了,薛昂穿着睡意,喝着热茶,稍稍减轻了几分困意,很快,薛山便匆匆而入,一脸的悔恨之色。

    “孩儿当初应该听从父亲之言,不该和宁策作对,谁知心中一时贪念升起,居然酿成大错!”

    “算了,别说这个了,”薛昂坐在床上,头脑晕乎乎的,昨天一不小心,他又喝多了。

    怪只怪那郓州老白干,实在度数太高。

    “张知县的事处理利索了么?”薛昂有些担心地问道。

    薛山点头,“父亲放心,孩儿亲自出手,不会有事的。”

    薛昂这才放下心来,重新靠在床上,打了个哈欠,“既如此,你一大早来寻老夫做甚?”

    薛山神色有些惊慌,“父亲,不好了,李纲大人在河北战败了!田虎军势头很猛,不排除南下威逼汴京的可能!”

    啊?

    薛昂听了,当即大吃一惊,“你从何得知此事?”

    “昨日的邸报记载!”

    薛昂摸着胡子,皱眉思索道:“既然是邸报记载,那此事不会有假,但李纲兵败,又跟老夫有什么关系,值得你一大早来找我?”

    “父亲有所不知,现在童殿帅和西夏人正打得激烈,西军主力短期内动弹不得,如今李纲大人败给田虎,朝廷定然会设法再度抽调援军,前去河北。”

    薛昂顿时警醒起来,“我儿说的对,这么说来,高廉,宁策两人,又要上战场了?”

    “父亲您可别提高廉了,孩儿听说,就在昨晚,高廉突然匆匆离开阳谷,还带上了他两名得力手下索超和张清,以及全部兵马。”

    “高廉是疯了不成?昨晚他还和老夫约定,今日不醉不休呢,怎么就连夜跑了?”

    “父亲有所不知,据昨夜守城的汤怀将军说,高大人听说八百里水泊,突然出现了梁山余孽,他担心梁山贼死灰复燃,所以匆匆带兵前去征讨。”

    “原来如此,”薛昂捏着胡子缓缓点头,“高大人不愧是我朝名将,兢兢业业,枕戈待旦,为了国事,居然如此奔波,真是我等学习之楷模啊。”

    “重点不在这里啊父亲,”薛山一脸的气急败坏,“梁山贼寇非同小可,出了这事后,高大人肯定是不能去河北了,那您想,能领兵增援的,可不就是宁策那小贼了么?”

    薛昂:“宁策去就去吧,却又关老夫何事?”

    薛山急忙上前,“父亲难道忘了林冲和呼延灼了么?若孩儿所料不差,宁策这小贼定然会借机将这两人,给索要回去。”

    薛昂这才恍然,当即摆了摆手,“老夫还以为是多大的事,既然朝廷在用人之际,便是把人还他,也没什么。”

    “只是……”薛昂有些遗憾地看了一眼儿子,“那你这次针对宁策的布局,可就全都失败了。”

    薛山也是低下头去,嘴里却不肯服输,“宁策就是运气好……”

    “行了,老夫知道了,你先退下吧,”薛昂思索了一会,便开口说道:“等以后老夫找个机会,让廌山先生出面,为你两人说和,你以后不要再与宁策为敌了。”

    薛山只得退下。</P>

     儿子走后,薛昂思忖再三,却是早没了睡意,于是更衣洗漱,随即就坐在书房中,等宁策前来。

    自己儿子都能看出来的事,宁策不可能看不出来,再加上此人正心急想要做节度使,救援河北,乃是他的立功良机。

    薛昂决定在家等着,等宁策前来索取林冲呼延灼两将,到时自己再假意呵斥他几句,就卖他个人情好了。

    昨晚酒喝太多了,薛昂只觉得阵阵困意和倦意袭来,让他昏昏欲睡,于是便让仆人送茶来。

    只是薛昂左等右等,等到日上三竿,茶水都喝了两壶了,往常一到早上便来骚扰的宁策,今日却是迟迟不至。

    “这小匹夫,今天怎么不来了?”薛昂在心中暗骂,但却又无可奈何,于是便派人出去打听动静,一个时辰后,仆人回来,说道宁策正在整顿军队,筹备粮草,正在做出征的准备。

    薛昂初始奇怪,仔细一想,方才回过味来,“宁策这分明是在故意拿捏老夫!”

    只是薛昂前几日说的话实在太狠,现在宁策不来,薛昂也没台阶下,总不能自己主动下令,又把林冲两人给放了吧?

    于是事情就僵在这里了。

    随即在次日,便有钦差从汴京而来,传达了官家的旨意。

    果然不出薛昂所料,由于高廉正在八百里水泊里面抓梁山贼,于是增援河北的光荣任务,便落在宁策身上。

    官家命令宁策,立即整编兵马,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增援河北。

    钦差是老熟人杨戬,所谓熟人好办事,于是宁策接旨后,便直截了当地跟杨戬说道:“杨公公,官家要我出征也不难,但要答应我两个要求。”

    杨戬见惯了他这种伸手要好处的作风,倒也不吃惊,“什么要求?不过分的话,咱家可以替官家答应你。”

    “第一,梁山已经被我攻破,官家需要履行承诺,给我一个实权节度使。”宁策说道。

    杨戬思忖了半晌,便一咬牙,“此事事关重大,咱家不敢做主,需要派人禀报官家。”

    宁策点点头,

    这种事,杨戬确实做不了主。

    “第二件事,便是我有两名将领,被薛昂之子薛山抓走,这两人是林冲和呼延灼,没了这两人,我没法打仗。”

    杨戬听了,顿时面露喜色,“这也叫事么?放心,此事咱家就能帮你摆平。”

    宁策点点头,“好,那下官就静待杨公公的佳音了。”

    出兵是大事,由于田虎大军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南下,入侵汴京,杨戬不敢怠慢,辞别了宁策后,先是命人回京报信,把宁策的要求提出,自己则急忙坐上轿子,去找薛昂。

    两人见面后,杨戬刚坐下,连茶都没喝一口,便出声责问:

    “哎呀薛大人,你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朝廷正在用人之际,你却敢扣着宁策的大将不放?整个汴京现在都乱起来了,都在传田虎即将南下,就连官家,都着急了!”

    薛昂急忙弯腰给杨戬施了个大礼,“还请杨公公帮忙,救犬子一命!”

    “此事从何说起?”杨戬一脸茫然,“你儿子又干啥坏事了?”

    “此事确是犬子的不是,不该抓林冲和呼延灼,但昨日老夫命人释放这两人,但他们居然赖在牢房里不肯走,说是除非把犬子投入大牢,再让老夫当众向他们道歉,他们才会离开。”

    薛昂苦着脸说道。

    杨戬听了,顿时吃了一惊,“救兵如救火,官家现在等着援军,望眼欲穿,若是宁策真以缺少这两人为由,拒绝出兵,

    不是咱家夸大其词,如今国难思良将,你却把宁策手下大将给抓起来了,官家听闻,定会大发雷霆,到时薛大人你这个官,就做到头了。”

    “这可该如何是好?”薛昂一时也乱了分寸,他万万没想到,林冲两人,现在倒是摆上了架子,提出种种要求。

    可无论是让自己当众道歉,还是把薛山送入大牢,这两个要求,薛昂都无法接受。

    杨戬沉吟片刻,当即一拍案几,站起身来,“解铃还须系铃人,想让这两人服气,非宁策不可,咱家这就去寻宁策!”

    薛昂顿时大喜,眼含热泪,上前抓住杨戬的手,“杨公公义薄云天,仗义援手,薛昂感激不尽。”

    “行了,这种话就不要说了,咱家只不过做个中间人,”杨戬皱眉说道,同时做了个手势,“你打算给宁策多少钱,来平息此事?”</P>

     薛昂顿时便怔住了。

    什么?

    折腾了半天,自己不但没搞到钱,看杨戬的意思,还得往里贴钱?</P>

http://www.linlida.net/42_42888/33477506.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http://www.linlida.net/。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linlida.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4
 楼主| 发表于 2022-2-18 21: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自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林自,生卒不详,字疑独。宋兴化县广业里马洋人(今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宝阳村),中魁时间宋元丰八年(1085)两优释褐状元,官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终宣德郎。





中文名林自 出生地福建莆田仙游 主要成就官宣德郎 朝    代宋朝


目录

1 宋两优释褐状元
2 明朝林自

   


宋两优释褐状元

编辑

 播报

据《游洋志?官宦志》记载:“马洋人林自于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以太学上舍生,两优释褐状元,,官太常博士”。又据明周华《游洋志》卷二“坊志”载:“释褐状元坊,在县西广业里马洋灵惠庙左边,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为林自两优释褐,兴化县县令边慕贤立此坊。”“广业里马洋”即今涵江区白沙镇宝阳村,但该“状元坊”则早已毁。林自的生平事迹在《游洋志》(《兴化县志》)和《兴化府志》中均有记载。《游洋志》“宋进士志”载:“林自,太学上舍生,两优释褐状元,官太常博士。”明《弘治兴化府志》卷四十六把林自列入“佞臣传”,传云:“林自,字疑独,唐端州刺史苇之后,自莆田徙居兴化之马洋。曾祖慕舜,永春尉;祖仲舒,国子博士。自生而早慧,淹贯群经,尤邃于《易》。甫冠,再举礼部,遂游太学。元丰八年,以上舍生优选赐第。郡人以两优释褐盖由自始。除太学录。时薛昂为太学正,相与党附蔡卞,竟推尊王安石,而排挤元祐,禁戒士人不得习元祐学术……”大概正是林自依附当朝权贵蔡京之弟、王安石之婿蔡卞,排挤打击元祐党人,才被列入“佞臣传”的。林自历官寿州、润州教授,升太学正、改秘书省正字,再迁著作佐郎,终宣德郎。著有《周易解》《庄子解》及诗文集《林疑独诗文集》十卷,《太学十先生易解》十二卷。子林兑,官至泉州通判。

按:据《经义考》引董真卿之云,说本书系林自和吴子进、袁志行、李元量、刘仲平、路纯中、洪成季、陈子明、郑正夫、阎彦升等十人合撰有关易学的一部著作,其书名号为《太学十先生易解》。

   


明朝林自

编辑

 播报

[明]字坚,侯官(今福州)人。善墨竹,信阳何景明极推重之,赠以诗,有“临风写意夺天工”之句。及夏最(一三八八至一四七o)出名,遂稍逊。《闽书》、《福建画人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4-28 09:36 , Processed in 0.0605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