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7|回复: 1

建文帝到底去哪儿了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9
发表于 2022-6-18 20: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文帝到底去哪儿了,为什么朱棣搜遍世界,也没找到他?
2022-05-08 11:50:00 来源: 日落看比俺还                 江苏                                    举报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建文帝极有可能没死,而是逃出宫当了和尚。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之子太子朱标去世,朱标之嫡次子朱允炆(嫡长子朱雄英去世了)被立为皇太孙。当时朱允炆只有十五岁,但已经颇有见识了,他觉得九大塞王对皇权形成巨大威胁,于是奉劝朱元璋削藩,但朱元璋却说,我分封诸王是为了保护你的安全啊,这不是一件好事吗?朱允炆对朱元璋说,敌人不安分,可以让诸王去抵御;若是诸王不安分,谁能为我抵御呢?朱允炆一番话说得朱元璋下口无言,只得问朱允炆该怎么办,朱允炆不假思索地说,应该用道理去约束他们,用礼仪去限制他们,如果不行就削其封地,控制其自由,甚至出兵讨伐,朱元璋表示同意,还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太祖语太孙曰:'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太孙曰:'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太祖默然,良久曰:'汝意如何'太孙曰:'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太祖曰:'是也,无以易此矣'。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为帝,他立马开始实施削藩,并将最大目标定为势力最为强劲的燕王朱棣。

不过,朱允炆采取的措施太过急切,他先是将周、齐、湘、代、岷五王削去,然后又明里暗里对朱棣进行打压,导致朱棣为了自保而不得不起兵造反,靖难之役随即爆发。靖难之役之初,朱棣兵不过十万,地不过百里,而朝廷则拥有数十万大军,以及全国广阔的土地和数量庞大的人口作为后援,势力对比实在太过悬殊。但是,朱允炆不知兵,在策略和用人上还频频失误;而朱棣则更擅长打仗,且知道如何争取人心,并且还有姚广孝这样的高人指点。因此,在短短四年间,朱棣就从北京一路打到了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向朱棣投降,朱棣得以率军顺利进入南京城,并与朝廷军展开了最后激战,皇宫内的建文帝危在旦夕。很快,朝廷军就被打得大败,战乱中皇宫突然发生了大火,当朱棣入宫之时,大火已经被扑灭,有人从废墟中找到几具烧焦的尸体,经过太监辨认,说这些认是建文帝,马皇后及长子朱文奎。由于尸体烧毁的程度太深,根本无法确认身份,因此朱棣不太相信朱允炆已死,而是认为他还活着。

那么,朱允炆的下落究竟如何呢?我们先来看看朱棣登基后都干了什么,他有没有找到建文帝。朱棣登基之后,并没有马上开始寻找建文帝,但很快就有一个流言开始盛传,说烧焦的尸体其实是马皇后和宫女的,建文帝已经在主录僧溥洽的帮助下装扮成僧侣,带着一些部属逃出宫去了。朱棣非常重视这个消息,就下令将溥洽给抓了起来,逼他说出建文帝的下落,但溥洽闭口不言,朱棣也只得一直关押他,直到十六年后才在姚广孝的帮助下被释放。后来,朱棣又听说建文帝有可能从海上逃走了,他便派郑和下西洋,明面上是为了与各国进行沟通、展示中国的富强,而暗地里则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除了在海上寻找建文帝之外,朱棣还准备在全国各地查访建文帝的踪迹,而这个任务被交给了一个叫做胡濙的人,他当时的职务是户科都给事中。从永乐五年开始,胡濙开始游历全国,朱棣让他在查访建文帝的下落之余,也要收集各地民情,并寻找仙人张邋遢的下落。随后数年,胡濙几乎没有回过家,哪怕是他的母亲去世,请求朱棣让他回家守孝,都被朱棣给拒绝了,但他在十二年间也没能找到建文帝的下落。

永乐十七年,胡濙开始在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寻访,据说当时他已经掌握了建文帝的确切消息,朱棣因此非常重视这一次行动。但是,一连好几年都没有胡濙的消息,直到永乐二十一年,胡濙终于返回朝廷,他得知朱棣人在宣府,便立马敢去宣府。胡濙赶到朱棣住处的时候,朱棣已经躺下了,但当他得知是胡濙回来了,连鞋子都没穿就起床见他,两人交谈了好几个时辰,直到凌晨两三点才分手。根据胡濙所述,建文帝确实逃出宫去了,但他既没有去传闻中所说的神乐观,也没有到东南或者西南地区避难,而是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当了一名僧人。胡濙还说,建文帝起初还有复国之志,但后来他发现朱棣是一名不错的皇帝,所以逐渐断绝了复国之念,开始一心当一名和尚,不愿意再与尘世有任何牵扯了。朱棣听完胡濙的话,心中的疑虑这才完全消除,他让胡濙回京城任职,后来他也没有再去打扰建文帝,不到一年他就去世了,没有留下任何遗憾。

关于这一说法,得到了现代学者徐作生的证实,他在实地走访并查阅大量文献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建文帝于永乐二十一年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享年四十六岁,死后埋葬在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也就是说,建文帝在被胡濙找到后不久就去世了,不过他的死或许并非自然死亡,而是出于多重考虑而自我了结的。当然了,这一说法也并不一定确切,但目前来看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那么,关于建文帝的下落,还有哪些说法呢?哪种说法最可靠呢?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总体而言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靖难之役时已经死了,另一种是逃出宫去当了一名和尚。先说第一种,持这种说法的人是根据《明太宗实录》记载,说当时南京城被燕王的军队团团围住,根本逃不出去,万般无奈之下,建文帝就自焚而死,并且朱棣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也是这么说的。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但这种说法更加缺乏过硬的证据,并且绝大多数史料都说建文帝是不知所踪了,而朱棣之所以说建文帝已经死了,其实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地位,是带有政治目的的。

另一种说法是建文帝逃出宫去了,这一点在《明史》等文献中有记载,说建文帝在臣子的帮助下乔装打扮,然后通过密道逃走了。宫中阴沟,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阔八尺,足行一人一马,备临祸潜出,可谓深思熟虑矣。那么问题就来了,南京明皇宫有没有密道呢?答案是有,但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1978年才被发现。事情是这样的,建国后南京太平门里边建了一家工厂,名叫南京钢锉厂,专门生产锉钢锉刀。1978年,南京钢锉厂要新建一栋楼,还要修建地下室,在修建过程中,有工人发现了一条密道,直通明皇宫,密道内部通道宽两米,高两米五,别说走人了,就是开辆车也可以过去。有学者考证,这条密道或许就是朱元璋为建文帝修建的,其目的就是留后路,一旦南京有事就逃走。

并且,帮助建文帝逃走之人,历史上也有记载,主要是前面所说的高僧溥洽,以及建文帝的谋士程济。程济是洪武时期的翰林院学士,他曾在洪武三十一年夜观天象,说北方(燕王封地)将会发生叛乱,朱元璋十分生气,就将他给关押起来。建文帝继位后,朱棣果然发动叛乱,建文帝就将程济释放,并让他当了自己的谋士。建文四年,燕军攻入南京城,建文帝准备自杀,程济劝他说,与其去死,不如逃走,他还提示建文帝说,朱元璋曾留下一个用铁锁锁住的箱子,等到有难的时候再打开。建文帝在宫中找到了箱子,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是度堞三张,加裟、帽、剔刀俱备,另有白金十锭,还有一封信在箱子内,信上说让建文帝从宫中暗道逃走,并指出了暗道所在的位置。没过多久,宫中突然燃起了大火,马皇后死于大火之中,程济便亲自给建文帝剃度,然后拿出僧服让建文帝穿上,最后带着三十二个随从从密道逃走了。

朱棣入宫之后,在废墟中找到了马皇后烧毁的尸体,但有人说是建文帝的,但朱棣不太相信,建文帝是死是活便成为了一个疑问。上入宫,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宫。因指烬中后骨以为上!而建文帝逃出宫之后,收留他的人正是高僧溥洽,溥洽因为身份特殊,所以从宫中逃走的时候并没有他,他出宫后就将建文帝等人给安排妥当了,但不久后他就被朱棣派人给抓了,建文帝等人便离开南京,去到其他地方隐居起来了。这一说法突出了朱元璋的作用,他预感到可能有诸王发生叛乱,朱允炆又年幼,所以提前为他考虑了后路,也就是留下了密道和箱子,暗示他逃走后出家当和尚。从前文所述的朱元璋与朱允炆的对话来看,也并非没有这个可能,毕竟朱允炆的担心还是很有道理的,朱元璋不得不为他多考虑一些。

另外,关于溥洽收留建文帝这个说法,还有另外一个猜测,那就是姚广孝的作用,这是怎么回事呢?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他请求朱棣将溥洽给释放了,朱棣看在他的面子上,就将溥洽给放了出来。后来,溥洽去看望姚广孝,他趴在地上大哭说,“吾余生,师所赐也”。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姚广孝与溥洽关系匪浅,要不然他也不敢为溥洽求情。再根据史料分析,那一年姚广孝的心理发生了极大改变,他因为帮助朱棣造反,而遭到了亲朋好友的指责,他去看望姐姐,姐姐竟然闭门不见;他去拜会好友王宾,王宾也不肯相见,还派人传话给他说,和尚你做错啦!姚广孝因此感到茫然,之后他多次拒绝朱棣让他还俗当官的要求,只是以和尚的身份干一些对天下百姓有益的事情,或者是参与编纂书籍,比如说《四库全书》。因为心中有愧疚,所以姚广孝极有可能协助溥洽挽救建文帝,并且他的身份极为尊崇,如果没有他的帮助,建文帝等人想要离开南京城,也不是件太容易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当时有能力且有意愿帮助建文帝的人,只有姚广孝一人,其他人就是有一百个胆,也不敢将建文帝给送出南京城。当然了,这一说法纯属猜忌,大家看看罢了。

但种种迹象表明,建文帝大概率没有死,而是在臣子的帮助下逃出宫去了,至于说逃到了哪里,目前最有力的说法是胡濙所述,说建文帝逃到了江苏吴县,这或许是建文帝的最终归宿,但并非他唯一待过的地方。关于建文帝曾待过的地方,还有一个说法比较有参考价值,说建文帝曾在浙江杭州东明寺当过主持。根据《钱塘县志·纪制》记载,建文帝离开南京城之后去到杭州,他到达东明寺的时候刚好旭日东升,于是题名为东明寺,并在此隐居,后来成为寺内主持。《杭县志稿》则说,起初大家并不知道建文帝的真实身份,但后来事情逐渐揭露,有人就画下了他的画像,这一说法在明代嘉靖年间《留青日札摘抄》、清代康熙年间《湖堧杂记》中均有记载。另外,根据《东明寺志》记载:迨壬午金川变作,启箧得杨应能度牒及披剃具,佛知运数巳定,乃僧服出逊,由吴兴至钱塘遁栖东明山,亲灸旵祖座下,凡六载,迹渐彰乃辞去。说金川门之变后,建文帝得到了度牒,剃具和袈裟,他自知运数已尽,于是穿着僧服逃到东明寺当了和尚,师从东明禅寺开法祖师慧旵,前后一共六年时间,后来他的身份逐渐暴露了,他就离开了。

书中还记载,建文帝在东明寺的时候,僧人们后来知道了他的身份,为了掩护他,就称呼他为应能问道老佛。并且,建文帝一入寺,地位就排在慧旵法师之后,这也间接说明他的身份不简单,他其实就是建文帝,不然不可能一入寺就地位超然。另外,东明寺还有朱允炆的塑像,两侧有一副后人写的对联,也可以说明建文帝曾在东明寺待过。僧为帝,帝亦为僧,一再传,衣钵相授,留偈而化;叔负侄,侄不负叔,三百载,江山依旧,到老皆空。更为神奇的是,当地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朱棣曾派遣一位将军追杀建文帝,最终在东明寺找到了建文帝,建文帝怒斥他助纣为虐,他陷入到进退两难的境地,还说逊帝(指的是建文帝)有恩,今上(指的是朱棣)难违,最终他不忍心杀掉建文帝,也难以回去向朱棣复命,于是自杀而死。由于这个将军姓孟,当地百姓感念他深明大义,于是修建了孟将军庙纪念他。建文帝离开东明寺之后,或许还去江西上饶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宫住持道士,至于说他何时去到江苏吴县的,就不得而知了。

总结一下:通过各类记载和遗迹来看,建文帝逃出宫的可能性要大于他死于宫中,而且大多数学者也都认为建文帝死于宫中的证据太过于匮乏。另外,朱棣的态度也很值得玩味,如果建文帝真的死了,朱棣也不会不惜人力物力,用毕生精力去寻找建文帝,只能说他认定建文帝没死,所以才执意去寻找建文帝的。从各种迹象来看,建文帝极有可能并未死,而是逃出宫当了和尚,在朱棣找到他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建文帝朱允炆找到了!学者最新发现一座古堡终于解开他的生死之谜          建文帝朱允炆找到了!学者最新发现一座古堡终于解开他的生死之谜
2017年12月30日 19:46                                 小虎历史作者:小虎历史                       
举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分享                                                                 0                                                                 腾讯QQ                                         QQ空间                                 




                                                                                                              
                                                                                                                                                      (引子:600多年来,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成为历史悬案,而这个悬案如今终于被解开。2014年,独立学者、作家殷谦经过考古,在山西省大同市、岚县、怀仁县等地的明代遗迹,发现建文帝出亡的蛛丝马迹,这不但确定了建文帝并未自焚,而且还印证了谷应泰在他的《纲鉴易知录》中的建文帝出亡说。这一发现引起中国史学界的广泛关注。)
  
  怀仁海北头,千泉之乡,据说这里有一条巨大的地下暗河,而这里的每个村庄都坐落在暗河之上。尤其是在海子村北的那片区域之内,人们不论在什么地方随便掘地三尺便见清泉汹涌。因此,海北头有了各式各样的传说,很多人相信,这里有神灵住在地下暗河的深处。
  我曾亲自看到这里有一眼古老的泉水,怀仁人称之为清泉,《怀仁县新志》中称之为“圣水泉”,这眼泉水的奇特之处在于,它是平地而出的泉水,并且迄今为止600年了,这眼泉水仍然如初,涌流不息。
  我想知道的是,在光绪三十二年编写的县志中,这眼神奇的泉水为何被称之为“圣水泉”?我热爱考古,于是就觅到一个可靠的答案,在我说出来之后,你甚至认为它是惊人的。如果我说明朝建文帝朱允炆与此泉有关,你会作何感想?假使他当时出亡了,但怎么可能现身怀仁县的海北头?
  黄昏时分,站在西安堡城墙边沿远眺,你所看见的古城便是西安堡,透过澄澈而甜润的空气,似乎都能够看到它原来的样子,一排排农舍的建筑仍具有元代的风格:精雕细琢的青瓦,以及那些雕饰着各种花纹和图案的砖雕和木雕,窗格较密,大门上镶嵌着锈涩的铆钉。在暗淡的小巷里,有些门前立着雕饰当年辉煌的照壁。再看去,灯火渐渐疏落,夜幕给萧条的树木披上了浓稠的阴影,远处的烽火台塔楼上有橘黄色的灯光……
  
  对于建文帝的生死,史学界始终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他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明史•恭闵帝本纪》:“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谷应泰在他的《明史纪事本末》中说建文帝扮成和尚从南京皇宫密道逃出。《明史》:“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于是,建文帝下落之谜成为历史悬案。
  建文帝到底是自焚还是出亡?我倾向于谷应泰的“出亡说”。据史载,万历二年十月,明神宗就建文帝下落问首辅张居正,张居正答曰:“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张居正也倾向于“出亡说”。
  《纲鉴易知录》中记载,永乐四年三月,建文帝到重庆的大竹县的善庆里,四月去了河南境内的西平侯沐晟家里,五月又来到山西岚县的白龙山编茅为屋,建造了一间简陋的房子。而比较有声誉的白龙山还有两个的地方,一个是“浙江温州乐清市白龙山”,另一个是“山东潍坊诸城市白龙山”,那么,建文帝当时编茅为屋的白龙山究竟是哪个白龙山呢?从地理位置来说,重庆、河南、山西这三个地方距离较近,建文帝为躲避朱棣追捕,自然是马不停蹄,如此一月就能往来其间,但若是温州或山东潍坊的话,那就不大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穿行三地了。所以说,建文帝编茅为屋的地方正是山西岚县的白龙山,而不是其它什么地方,至于浙江温州乐清市和山东潍坊的白龙山都有各自成熟的传说,其中没有提到建文帝,就说明这两个白龙山与建文帝并无关系。
  山西岚县白龙山也有传说故事作为白龙山文化,其中也没有提到建文帝。这似乎可以理解,一个四处逃亡的皇帝每天都要躲避追捕,这种事情不大可能让外人知道,更不可能进入官方的史志中。那么,这里是否就是建文帝避难的地方呢?我这里发现一个间接的证据,岚县县志中记载白龙山有座白龙庙,“庙始建年代不详。据石碑记载:‘汉晋随唐邈无所稽’,‘神之谱第莫考,庙之始创无征,断碣虽存,仅化封号于赵宋,颁祀兴于朱明’。”也就是说白龙庙始建年代不清楚,它到底是汉晋还是隋唐年间的这个也无法考证,其中供奉什么神也无法考证,虽然有些断壁残痕,所说的也不过是赵宋时封号为白龙山,而白龙庙在朱明时朝廷曾颁布命令祭祀。基于此,我认为朱允炆当时所在的地方正是山西岚县的白龙山,而这个白龙庙实际上是史书上记载的白龙庵,无比巧合的是,怀仁县海北头乡西安堡附近有“圣水泉”,此处的白龙庙有一眼井,叫做“圣水井”。
  
  那么建文帝如何来到山西岚县的白龙山,又怎么会到怀仁海北头乡的西安堡避难呢?这还要从朱允炆出亡那天说起。
  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后,建文帝一时不知所措。此时,前朝太监王钺告诉他,太祖临终前有遗物置于奉先殿内,让他在紧要关头时交给建文帝,建文帝和听到这个消息如遇救星,即命身边的大臣跟随王钺去奉先殿取来,原来是一个带锁的铁盒子,打开之后发现里面有僧侣的度牒三张,还有袈裟、剃刀,包括白金十锭。里面还有朱元璋的御笔书信,字数不多,就说如果你不想死的话就逃,往哪里跑呢?信里明确告诉他,让他去找代王,建文帝从鬼门出,其他人要从御沟水门走,到薄暮的时候在神乐观会齐。建文帝无奈,只好与他的几个近臣就地落发为僧,按照他爷爷朱元璋的指示出逃。
  朱棣入宫之后,皇宫出现大火,建文帝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他就怀疑建文帝逃走了。可见朱元璋对他这个四子朱棣是十分了解的,早就预感到他将来可能会篡位夺权,那么朱元璋为何要让建文帝在紧急关头去找代王呢?代王又是谁?朱元璋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一共42个子女,这个代简王就是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朱桂,就藩于大同府,大同地区是他的封地。
  从史料来看,朱桂智力发育不是很健全,通俗点说就是有点“傻”,他在自己封地横行霸道,甚至恶贯满盈,他的坏名声总是时不时地传入朱元璋的耳朵,就连朱元璋也对他很无奈。朱桂如此,但对父皇朱元璋以及他的兄弟们却非常孝敬和友善,最让朱元璋放心的是,他没有夺位篡权的想法和可能。朱元璋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但他心里喜欢的是四子朱棣和十三子朱桂,他赐婚将徐达的长女嫁给朱棣,又将徐达的次女嫁给了朱桂,可见他对这两个儿子喜欢的程度。朱棣有勇有谋,但让朱元璋不安的是他野心太大,朱桂虽无大志,可他没有野心,由于朱桂有轻度智障,朱元璋也非常同情他,只要他有所求,朱元璋便无一不应。从一件事可以看出来,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之后,傻乎乎得朱桂竟然千里迢迢进宫面圣,在他父皇面前毫不避讳地说自己也想当皇上,老皇上健在,说这种话可是犯大忌的,要换成别的儿子在父皇面前说这种冒犯圣颜的话,即使不死,也会落得个被终身监禁的下场,但朱桂说出来这种话就不一样了,朱元璋对他这个儿子是又气又爱,非但龙颜不怒,而且还拨款为他按照皇宫的结构和布局扩建王府,并特别允许他建造九龙壁,这面九龙壁至今还在大同,在当时比明皇宫里的九龙壁还要大,迄今为止也是全国最大的九龙壁,试想想,除了他这个“傻”皇子,其它的皇子谁还能够享有如此殊荣呢。
  据《怀仁县新志》记载,位于怀仁县海北头乡的西安堡的始建年代是明朝天顺八年(1464年),但这一年乃至前三年北方没有发生过任何战事,北边的鞑靼蒙古部落每年还入朝纳贡,这个时候根本没有新建兵站的必要。据我考证,西安堡始建年代是建文元年(1399年),它的落成也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代王朱桂在大同欺压百姓,夺人妻女,可以说是恶迹昭著,朱元璋驾崩之后,朱桂变得消沉暴躁,做坏事也是变本加厉,这事有人告到了朝廷,建文帝毕竟年轻气盛,一怒之下就将朱桂废为庶人。虽为庶人,但朱桂是建文帝的亲叔叔,就藩大同多年,财力雄厚,他离开大同王府后就在海北头建了一座城堡,在城堡的南面还建立了一座兴国寺,大有明志的意图,后史家称之为“西安堡”。
  
  我曾去位于怀仁县河头乡的王皓瞳堡考察,它的始建日期是洪武八年(1375年),那是官方的兵站。当时的西安堡是没有瓮城的,是建文帝到后临时加盖的“瓮城”,这个瓮城与众不同,一般来说瓮城都是圆形的,而西安堡与王皓瞳堡相比,面积要比王皓瞳堡大,除了代王朱桂,谁又有这么大的胆子建一个超标准超规模的古堡呢?而经过现场考察发现,王皓瞳堡的瓮城是圆形的,而西安堡的瓮城确是方形的。可以说,明朝建文年间所建古堡的瓮城都是方形的,这一观点我前不久在右玉县考察了多个明时期古堡,发现右玉县所有古堡的瓮城都是方形的,这断然不是偶然或巧合。
<iframe name="sinaadtk_sandbox_id_8" width="300" height="250" id="sinaadtk_sandbox_id_8" src="javascript:''"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vspace="0" hspace="0" style="float: left;" allowtransparency="true" sandbox="allow-popups allow-same-origin allow-scripts allow-top-navigation-by-user-activation" adtypeturning="false">
  1402年,朱棣即位,代王朱桂被恢复王位。建文帝逃出皇宫的第三年,于1405年(永乐三年)十二月来到大同投靠朱桂,果然得到朱桂的庇护,将他藏在位于怀仁县海北头乡的西安堡,并临时加盖一座翁城掩人耳目。建文帝来到怀仁时身边只剩下一个近侍,快到西安堡时,口干舌燥的建文帝仰天叹道:“朕若为天子,天当将雨。”可是天上并没有下雨的迹象,这使建文帝非常沮丧,就在他起身要走的时候,突然从平地冒出一股清泉。据《怀仁县新志》记载:“圣水泉在海子村北。村旧无甜水,忽平地涌泉,清甘而冽。”就是说村里过去没有这样的泉水,忽然有一天平地涌出泉水。为何叫做圣水泉呢?我想这和建文帝的祈祷有关,亦可称之为“祈来泉”。
  建文帝藏身西安堡三个月,于1406年(永乐四年)南下重庆。为什么只住了这么短的时间?朱棣从来没有停止过搜捕他。这里还发生一件事,不知是谁透露了建文帝在怀仁县的消息,朱棣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智障弟弟朱桂,除了朱桂谁还会冒死做这种傻事?于是,朱棣暗中派兵到怀仁抓建文帝。据《怀仁县新志》记载:“永乐壬戌敌围怀仁,官民叩祷关帝庙乞救。是夕,敌见火光中有无数神兵,灵威可畏,遂北循老鹳台遁去。”
  据我考证,永乐1403年—1424年,干支中就不存在壬戌,这里是否有笔误无法知晓,但永乐时期干支中有丙戌,也就是1406年,这段记载与建文帝来怀仁西安堡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知道,建文帝在重庆的足迹比较多,重庆有很多地名都是因他而取的。


                                                 
                                                  关键字 :                  建文帝朱桂白龙山朱允炆古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9
 楼主| 发表于 2022-6-18 21: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湖南教师自称朱允炆后裔,还拿出一证据,专家表示:证据很完美  

2022-05-28 10:53  




这年头,有人自称是清代摄政王多尔衮的后裔,也有人自称是宋朝诗人苏东坡的后人,甚至有人自称是孙悟空的后人,那么自称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的后裔,就不足为奇了。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为让皇孙朱允炆坐稳皇位,大开杀戒,结果不成想朱允炆年纪轻轻登基,不谙政治,身边围绕着的也都是儒家人,削藩失败后,朱棣兵临城下。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的军队进入了南京,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大火,24岁的朱允炆自此下落不明,但他的亲信、后宫女子却都遭了殃,能痛痛快快死去的反而称得上是“好事”。


朱允炆的皇后孝愍让皇后马氏则是死于宫中大火,他的大儿子朱文奎一说是在了大火中,还有一说,朱文奎与朱允炆一起失踪,至于朱允炆的小儿子朱文圭,朱棣登基称帝时,他还是只有两岁,此后五十余年皆是在软禁中度日。
一直到明英宗夺门之变复辟后,朱文圭才被释放,但放出不久后就去世了。

朱允炆下落不明后,民间流传有诸多说法,有说他归隐当了和尚的,也有人说朱允炆逃去了江西三清山求道,甚至还有人说朱允炆逃走后,在四川广安拜师准备复位。


而郑和下西洋,有一说法是为了寻找朱允炆,但至于朱允炆的真实下落,恐怕只有朱棣最为清楚。不过在现代,湖南湘潭老师何歌劲拿出了证据,自证是朱允炆的第十八代后裔,学者也表示证据很完美。
何歌劲拿出《湘潭锦石七修族谱》,声称道,自己的祖辈因为靖难之役逃亡到了湘潭,隐居在湘潭锦石,隐姓埋名,于永乐二年改为了核心;其次“何氏二祖”何福在朱元璋、朱允炆以及朱棣三朝中均担任大将军一职,何福这人在《明史》中亦有记载。


其三,在《银唐四甲何氏族谱》中记载,何福的女儿在永乐二年嫁给了姓朱的人家。最后,在《湘潭县志》中不仅记载了阿福,还记载了明朝另外两位将军落户在湘潭,不过《明史》中对这两位将军并没有记载。
何歌劲之言还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有学者通过科学仪器对古籍进行鉴定,发现《湘潭锦石七修族谱》确实是属代代相传的族谱,另外府志、县志在古代也不可能被篡改作假。


何歌劲的证据在逻辑上是说得通的,不过以朱棣的手段,他未必会放过朱允炆,也不可能让朱允炆的子嗣流落百姓,安然存活,至于何歌劲到底是不是朱允炆的后人,还是没有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
就算《湘潭锦石七修族谱》属实,也只是表示祖上原本姓朱,永乐二年(1404年)为躲避明朝灾祸而隐居于湘潭,也可能是其他朱姓人,而非就是朱允炆,毕竟朱棣刚刚登基,饱受争议,为铲除异己,也是大开杀戮。



以朱棣对待朱允炆小儿子朱文圭就可以看出,朱棣是个杀伐果断之人,并且他身边的谋士在他发兵时请求他不要杀掉读书人方孝孺,结果方孝孺还是因不给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而被灭十族,朱允炆的后裔能在民间安然存活下去,实在是不太容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天津市




首赞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22:51 , Processed in 0.05273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