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1|回复: 0

益阳有座宰相墓杨嗣昌,字文弱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232
发表于 2023-6-23 20: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益阳有座宰相墓

来源:益阳在线      责任编辑:夏一杨       发表时间:2018-11-19

  编者按:去年六月,本栏目《往事麻石街》曾发过鲁新民先生的“谢林港原来叫谢陵港”,说元朝末年直接与元军交锋一百余次,为大明王朝铺平了道路的陈友谅,匆匆登基称帝,国号“大汉”,最后却没有斗得过“缓称王”的朱元璋,于一次伏击中全军覆没,吊死于益阳志溪河畔的一棵古树上。于是《益阳县志》第四卷“山川”卷中便有“谢林港,古地名谢陵港”之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农民挖金,还挖出了一块“大汉皇帝”的汉白玉碑。无独有“偶”,今“文化益阳”再登发一篇——
  益阳有座宰相墓
  张连喜 傅莉莉
  沅澧二水、西洞庭、南洞庭、东洞庭交汇处有个赤山岛,这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岛屿,山峦连绵起伏三十公里,树木重重,满目苍翠,加之独特的红色土壤,风景十分秀丽。在它的南端有一个山湾,山湾里有个古镇叫“杨阁老镇”,历史上曾是常德府龙阳县辖地。这里现在地属沅江市新湾镇丽园村月形组。
  丽园村的“丽”,原作“蠡”,传说,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的范蠡,曾携西施在这里隐居与经商。范蠡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由此而生发许多与陶朱有关的词汇或成语,如陶朱之道、陶朱事业、富比陶朱、陶朱遗风,等。
  今天要说的,当然不是范蠡,而是说说与范蠡同居一岛的杨阁老。
  这位阁老叫杨嗣昌,字文弱,明末崇祯时的大臣,死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享年54岁。杨嗣昌官至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明末权倾一时的宰相式人物,故被家乡人尊称为“杨阁老”或“杨相”。明代因朱元璋专权,不设宰相,便设立了归皇帝直接管理的内阁,内阁的官员相当于宰相。
  益阳历史上竟然有宰相,并且还有他的墓地,这倒要寻访一下。
  最近,我等一行从沅江市区出发,驱车6公里左右,问了几个老乡,就到了杨阁老的墓地。这里紧靠洞庭湖的水路要冲,是走水道去长沙、常德的必经之地。据说,在公路不发达的明清时期,这里过往、停泊的船只很多,号称“日有千人拱撑,夜有万盏明灯”。
  墓葬就坐落在该村月形山西坡上,据说墓地还是杨嗣昌自己选的:前有湖水为照,后有青山为靠,坐东朝西,面对家乡。靠山像半边弯月面对洞庭湖,山下有一个宛如“太极图”的半圆形湖汊。站在墓地,可远眺湖面落日余晖,可放眼洲垸芦苇碧翠,可仰望天边大雁飞翔。

  过去,墓地所在山头,有茂密的森林覆盖,有七棵大樟树围绕墓堆,当地人称之为“七星伴月”;如今,这里满山种上了独特的赤山贡桔,春夏花香沁人心脾,金秋桔色光亮养眼。
  走近墓地,远远就看到一块墓碑,碑文“明太子太傅东阁大学士杨公之墓 ”几个字,让人对墓主人的尊贵身份顿生敬意。
  读过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人,对这位叫杨嗣昌的明王朝铁杆保皇恐怕不会陌生。不过,小说中塑造的杨嗣昌,是位“民族投降派”。对外,他送钱送物求和;对内,他主张“专力剿贼”,对农民起义军残酷镇压。这有点像蒋介石“安内才能攘外”的对日妥协投降主张。
  正因为这一点,他的名声,在历史上的评价有点复杂。
  这位明末崇祯皇帝的首辅大臣飞黄腾达之际,作为苟延残喘的明王朝,外有关外的皇太极虎视眈眈,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群雄蜂起,朝中,还有一群无能之辈在贪腐、争权、倾轧。作为皇帝的辅弼之臣,他几乎同时要在三条线上作战,其内外交困,树敌之多,可想而知。
  他为崇祯皇帝立下的最大功劳,是向他献了一条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该策的核心,就是按地域将起义军分割包围,地方既各负其责,又协同作战。该策实施之初,一度将起义军的气势压下.

  但明王朝将领之间、地方巡抚之间、朝臣外臣之间互不买账,防线漏洞百出,起义军“以走制敌”,让杨嗣昌这个一度有成效的战略,很快瓦解。
  崇祯十一年(1638)五月,张献忠于湖北谷城再起。朝廷特命杨嗣昌以大学士督师,赐尚方剑,赴湖广、陕、川指挥围剿,大败张献忠。时多支农民军皆集于四川,杨嗣昌认为川地扼塞,如官军四面合围,可尽扑灭,遂入川。但官军内部矛盾重重,而杨嗣昌本人经常贻误战机,故农民军得以从容作战,声势益盛。
  崇祯十四年(1641)初,李自成军乘机攻陷洛阳,而张献忠以轻骑出川奇袭襄阳,攻占杨嗣昌大本营,崇祯皇帝的族祖、襄王朱翊铭被起义军捕获、杀害。张献忠想通过杀死皇室宗亲的计谋,借刀杀人,让明王朝帮他处死自己的劲敌杨嗣昌。
  张献忠的计谋成功了一半。襄王被杀的消息传到朝廷,杨嗣昌的政敌群起而攻之。襄王被杀的消息也传到了正在湖北荆州一带督师的杨嗣昌,本就有病在身的他,又急又愧又惧,没有多久,如张献忠之愿,杨嗣昌死了。
  他到底是如何死的?有多种说法,一说绝食饿死、一说吐血病死、一说上吊缢死、一说服毒毒死[ii]。无论何种死法,都可用“凄惨”二字概括。
  然而,更凄惨的是,他死后,仍有官吏上书,要崇祯帝追究杨嗣昌“灭贼逾期”之罪。
  好在崇祯帝还没有糊涂到要对一个死去的忠臣追责的程度,他知道,杨阁老之败,败在明军相互间扯皮,败在地方官不配合,败在官员腐败失民心。崇祯不仅没有追究,而且还为他加封太子太傅,并赐祭酒一坛[iii]。
  杨嗣昌死后,真正的对手更不会让他安宁。崇祯十六(公元1643年),即杨嗣昌死后两年,张献忠起义军攻入常德、益阳,张的部将、湘潭人周圣楷找到了让自己吃尽苦头的杨嗣昌的墓,掘墓鞭尸泄恨。他“心恨嗣昌,发其七世祖墓。焚嗣昌夫妇柩,断其尸见血。”[iv]其状目不忍睹。

  张献忠撤离常德后,杨嗣昌的子孙只找到了他的下半截尸骨,并将尸骨迁葬到了桃源县金厂溪,即今沙坪镇红花村七星组杨阁湾。
  他的后人当时没有找到的杨嗣昌的头与上半身,散落在赤山岛山间,后被当地老百姓发现。赤山乡绅为他重新置棺,葬回原墓穴。
  这样一来,后来的桃源、沅江,各有一个杨嗣昌墓,也各有一个叫“杨阁”的老地名。

  其实,杨嗣昌对自己死后的这种下场,似乎有所预料。死前两个月,他就向皇帝上书,称自己积劳成疾,每天吐血,将士在前方用命,却经常食不果腹,虽然自己为国拼命,但还是常招人攻讦,将来可能死无葬身之地[v]。
  可谓满纸委屈与忧愤!
  可悲的是,发生在杨嗣昌身上的悲剧,同样发生在大明皇帝的身上。对杨嗣昌忠心毫不怀疑的崇祯皇帝,在杨嗣昌死后三年,即公元1644年,国破家亡之际,自缢于北京煤山(今景山)寿皇亭旁。

  大明朝亡国370多年后的今天,站在清风明月、湖光山色衬托的杨嗣昌墓地,若明若暗的大明朝背影、失国败政造成的家国惨状,仍让人百感交加。
  背影里的大明,充满亡国之痛。好在历史慢慢回归理性,作为历史人物的杨嗣昌,逐渐受到后人尊重和理解。有的史学家甚至称杨嗣昌是明朝最后一位战略大师!
  自月形山上安葬着杨嗣昌后,山下这个天然湖汊避风港湾,停靠的船只越来越多,南来北往的人们就在湖汊的右岸开始了经商活动,天长日久逐步形成了一个集镇,这个镇就叫“杨阁老镇”。以他“阁老”尊称直接命名,这在外地尚不多见,这也是家乡人对他最好的纪念吧!

  自从有了杨阁老镇,各地生意人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搭起数百间铺面,俨然街市,行客云集,商家繁多,弦歌酒肆,热闹非凡。有餐馆、旅栈、商行、春楼、赌场、戏院。市场的谷、米、棉、麻、茶、笋、干鲜鱼货等等堆积如山,货物吞吐量大,起卸迅速。每天停靠船只数百条,流动人口上千人。经营繁盛,官府在此还设立了茶关、盐关,征收税赋。
  值得一提的是,夺了大明江山的清代,曾在杨阁老镇上立过一块很大的牌子,上书“阁老在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作为对手,为曾经势不两立的失败者致敬,可以说是阁老人格的魅力,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时过境迁之后,一切军事争逐都是浮面的。
  民国时期,杨阁老的后人亦为他重修了墓塚,重立了墓碑。不过到了民国末年,因洞庭湖长年洪水泛滥,镇子向岛内转移,此地才逐渐萧条和荒芜。

  解放后,沅江县成立杨阁老乡政府。一九八○年,杨嗣昌墓被沅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一五年,沅江市撤乡并镇,将杨阁老乡并入新湾镇。如今赤山岛被开发为旅游胜地。有杨阁老这么一位历史名人,而且,其归葬之处有范蠡、西施的足迹,我们真应该带着一点好奇心,到这里走一走。(益阳在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8 19:16 , Processed in 0.07048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