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8|回复: 24

揭秘林黛玉的隐藏“大观园诸艳之归源”的《葬花吟》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发表于 2023-8-21 14: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揭秘林黛玉的隐藏“大观园诸艳之归源”的《葬花吟》 liuhuirong 2023-04-07 发表于湖北  |  20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隐史》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等均有售,全本230集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

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的回前脂批特注道:【《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践花日诸艳毕集之期。践花日不论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耳】

脂批提醒得清楚:《葬花吟》暗藏了大观园中各女子的来历和下落,还特意说到解读《葬花吟》不要拘泥于有无典故,只要取其韵会其意就好,那么就让我们来细细品这葬花深意。

在“黛玉葬花”前,朱慈炤先写了“宝钗扑蝶”,然后是宝钗偷听滴翠亭里坠儿将贾芸的手帕交给小红。这“宝钗扑蝶” 大有寓意,正是与“黛玉葬花”两相对照!那“宝钗扑蝶”究竟是何寓意呢?宝钗扑蝶扑的可不是寻常蝴蝶,乃是“一双玉色蝴蝶”!去掉干扰视线的“一色蝴蝶”,宝钗扑蝶其实是为了扑“双玉”!双玉还能有谁?宝玉和黛玉!

但这还不够,宝钗扑玉又追扑到了滴翠亭里的林红玉!林红玉前文已经解过了,是南明的第一位皇帝——弘光帝朱由崧!原来“宝钗扑蝶”其实是宝钗扑“三玉”,彻底灭亡朱明王朝!

为何还用扇子扑打?扇子是以孔尚任的《桃花扇》为代表的用来歪曲事实颠倒黑白的东林党伪史,清廷不仅要灭亡朱明政权,还要用东林党文官汉奸诋毁污蔑朱明!宝钗扑蝶看似天真无邪的纯真之举,其实暗藏的却是清廷的穷凶极恶和阴险卑劣!

第六十二回里借袭人的嘴交代了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二月十二”在中华民俗里是“花朝节”,又称“花神节”。南宋杨万里的《诚斋诗话》谓“东京二月十二日为花朝”。陶朱公书亦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 清顾禄《清嘉录·二月》:“(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黛玉生在花神节,黛玉就是花神!

第三十七回里李纨又说宝玉是“绛洞花王”,这花神和花王有何区别?

“花王”即“华王”,宝玉朱慈炤乃是中华皇帝!

“花神”是离开凡尘已然仙去的花王,黛玉崇祯是已死的中华皇帝!

那么,与黛玉同一天生日的袭人又是什么缘故呢?前面已经说过,同一天生日是为了影射与田妃同时选妃同时嫁入信王府的袁妃。袭人同时又是影射原本侍奉花神崇祯的,却在明亡后投降依附清廷背主忘恩为虎作伥的“桃红又一春”的那些个崇祯旧臣。

红楼梦》中写得清楚:“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庚侧:无论事之有无,看去有理。】须要饯行。” 朱慈炤强调芒种乃是春天的最后一日。

前文解过:“春”,暗喻朱明政权扎根生长。

第五回警幻仙姑一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歌,警幻仙姑唱的是什么?仔细听:“春梦随云散,【甲夹:开口拿“春”字,最紧要!】飞花(华)逐水流。【甲夹:二句比也。】” 《石头记》后改名作《红楼梦》,警幻仙姑唱的“春梦随云散”,脂批说最是紧要,因为仙姑唱的其实就是“红楼梦随云散”,《石头记》的改名为《红楼梦》和脂砚的“最紧要”正是为了点出来《石头记》里的“春”其实就是暗指“红楼”,即“朱楼”,《石头记》里的 “春”指的就是朱明政权!

朱慈炤强调芒种是春的最后一日,其实就是暗示这是朱明的末日!!“芒种”实为“亡种”,汉人政权之秦种亡绝!

花就是“华”,原来芒种日黛玉葬花竟是朱明灭亡“黛玉葬华”!汉明的不幸覆亡,汉民的痛苦劫难,这怎能不让黛玉和宝玉 “心碎肠断”、“恸倒愁杀”?

接下来就听听“黛玉葬华”所悲悼泣诉的除了“花残花落”“华衰华亡”还有什么?

“游丝软系飘春榭,闺中女儿惜春暮,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游丝软系”、这“三月春暮”、这“质本洁来还洁去”、这“春残花落”、这“春尽人亡”说的不正是于三月十九春暮时节自缢殉国的明末华王——崇祯皇帝么?!

原来,朱慈照的《葬花吟》哀悼的不仅仅是惨遭清廷胡虏血腥屠戮的千千万万的华夏汉民!亦是他那以死殉国的壮烈父亲——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帝朱由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举报/认领


上一篇: “金钏投井”的惊世大秘密

下一篇: 林黛玉不满送宫花背后隐藏的明末历史真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13: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花子·春愁
[ 明 ] 陈子龙
原文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作者介绍

陈子龙
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南直隶松江华亭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


江城子·病起春尽
[ 明 ] 陈子龙

原文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千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译文

病枕上传来帘外五更时的晨钟,风驱散了空中的云层,四处飘飞着残红。无情的春天,已悄然离去,几时才能重逢?添我千行伤春的清泪,留春天不住,苦于春天走得太匆匆。

茂密的野草已长满吴楚的苑宫,依恋着零落的芳丛,仍有飞绕的游蜂,料想到了来年,还能与它在美丽的画屏中相见,到那时只有人们为时光流逝独自伤心,花怒而放春色依旧,只能靠南来北去的燕子去咒骂变幻盛衰的东风。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村意远”。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

一帘:此处指卧室。

病枕:病倒在床。

五更钟:语本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宋史》记载,宋初有“寒在五更头”的之谣预兆宋朝的灭亡,后应验,这里借指明亡。

残红:指落花。陆游《落花》:“未妨老子凭栏兴,满地残红点绿苔。”红,指朱明王朝,朱是红色,又是指汉族国家,古称炎汉,炎为南方之火,也是红色。

清泪:凄清的泪水。

苦匆匆:苦于春色的短暂。匆匆,急遽。化用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词意。

楚宫吴苑:指一度建都南京、旋即覆亡的南明弘光朝的故宫。吴、楚,江浙福建,是南明福王、唐王的统治地区,这里确切点明帝王驻跸所在。

茸茸:柔密丛生的样子。

画屏:彩绘的屏风。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韦庄《望远行·欲别无言倚画屏》:“欲别无言倚画屏。”

燕子:用北魏拓跋焘南侵刘宋典故。司马光《资治通鉴·宋元嘉二十八年》:“破宋六州,所过赤地,春燕归,巢于林木”。

东风:暗指清王朝,清起自辽东,故借言东风。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陈子龙

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汉族,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11: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被晴雯关在门外,悲题《葬花吟》,她的苦难才刚开始
君笺雅侃红楼

2021-07-16 08:21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趣侃红楼83:肝肠寸断,黛玉悲题葬花吟,伤心欲绝,宝玉痛哭埋香冢
贾宝玉遭五鬼魇后得癞头和尚救治,很快好了起来。这一天林黛玉傍晚去怡红院,眼看着薛宝钗进去了,她也去叫门,却被晴雯给拦在门外。
图片
(第二十六回)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
晴雯这性格要说不出事也不可能。她一个奴才冲着主子生气发火,迟早要被收拾。
不过,晴雯“骂宝钗,拦黛玉”这件事,透露出很多信息。
一,晴雯与碧痕“正拌了嘴”。她是赖嬷嬷给贾母的丫头,贾府插班生,本就难以容入贾家人。得罪了碧痕,也就得罪了其他家生丫头。可怜她吵过闹过就算了,但人家可有小账本记着。
二,薛宝钗“有事没事跑来坐着”,是薛家图谋金玉良姻之心昭然若揭。怡红院的丫头们清楚,贾家人自然也清楚。别看面子上是亲戚,背后言三语四一定不好听。
三,薛宝钗是如此,林黛玉也是如此。脂批虽有“晴为黛影、袭为钗副”一说。晴雯不喜欢薛宝钗来打搅,也未必就喜欢林黛玉常来往。
如今林黛玉被拒之门外,多少也代表了怡红院对她的看法。只是不敢提罢了。
四,晴雯拒黛玉是“无礼”行为,不合规矩。反衬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不合理不合规矩。而被迎进门的薛宝钗,又被欢笑着送出来,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合情合理合乎规矩。这是题外话。
林黛玉的敏感性格,哪里能够受得了被如此冷落。一时间万念俱灰,只觉自己寄人篱下,不知被贾府上下多么“轻贱”,如今即便想要父母做主也不能够……越想越伤心,就想到了宝玉身上:“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
这一伤心可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第二十六回)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
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黛玉痛哭伤悲,似乎整个世界随之悲泣。花儿为之垂首,鸟儿远走不忍听。而这不过是提前的气氛烘托,真正的大悲痛,还要在下文的《葬花吟》。
话说贾宝玉第二天去潇湘馆寻找林黛玉,他哪里知道昨儿夜里还有这么一出。不想林黛玉又不理他,自以为又犯了小性子,殊不知这次才是大伤心。
宝玉转了一圈后终究不放心,却寻林黛玉无着,又见落花残红遍地,也没人收拾,只好自己兜了满衣的落花,去到林黛玉的“葬花冢”。
图片
(第二十七回)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是林黛玉此生“大悲痛”。比较起来《桃花行》似乎更见功夫。但《葬花吟》共着林黛玉昨夜今朝的一番烘托,确实将悲情推到了顶点。
《葬花吟》之痛,痛在无依无靠,没有未来也没有希望。林黛玉但凡有一点的希望,作不出《葬花吟》。
图片
林黛玉有四难。一难在贾母虽可做主林黛玉姻缘。但人生并不止姻缘。
二难在林黛玉的身体,是她人生最大的不确定。
三难在就算与贾宝玉终成结果,王夫人不喜欢她,婆媳不和她又能如何?
四难在没有父母祝福、家族撑腰的婚姻,真的会幸福么?
一朝贾母死了,谁还能给她做主?林黛玉不喜欢旅陆游的诗,就在于她痛恨《钗头凤》中陆游迫于母亲压力,抛弃了发妻唐婉。那是林黛玉不可能接受,也不忍看到的人生惨剧!
《葬花吟》中,林黛玉借“花”,借女儿“葬花”,借“燕子”一去不归,抒发这心中的悲戚。
“花儿”娇艳却短暂,一如她那如花夭折的人生。
“葬花”虽美,却可悲。悲在“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记住林黛玉这句诗,是真正伏笔了她的归宿。林黛玉后来,终究不会留在贾家。就像晴雯、芳官被撵,她也被“撵”出了贾家。
图片
元春省亲那一回,我们就说过元春修改“蓼汀花溆”为“花溆”。去掉的蓼汀出自唐代诗人罗业的《雁》诗,“蓼汀”是大雁迁徙途中停驻繁衍的沙洲。
蓼汀就是贾府,去掉“蓼汀”就是不给林黛玉立足之地。林黛玉被迫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效仿昭君出塞故事,远嫁异国为王妃。王昭君外号就是“落雁”。而“花溆”出自唐代诗人崔辅国的《采莲》诗,林黛玉本是芙蓉,却遭采莲,注定被贾府牺牲。不提。
“燕子”的典是潇湘馆内的一只大燕子,燕子一去不归,不是“无情”,而是归不得。正是黛玉未来的归宿。
她说:“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是带着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藩篱束缚的反抗和无奈。
林黛玉不是个离经叛道的人,她追求精神自由,却大不自由。
判词图画中:“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都说玉带如上吊绳一般挂在树枝上,其实大错特错。玉带是像腰带那样,将代表林黛玉的“四株枯木”包围、圈进起来。哪里还有自由?
图片
根据芙蓉花签伏笔,林黛玉到底还是走出了贾家,对她来说,此生虽再不可能如“红拂”那样“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与贾宝玉双宿双飞。到底也能自己“随花飞到天尽头”。至于她对最终的结局,《柳絮词》说得好:“嫁与东风春不管,随尔去,忍淹留。”
当然,林黛玉也有抱怨,她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所指即是昨夜被晴雯拒之门外,也有平时贾家人在人前背后的非议。寄人篱下如林黛玉,就算有贾母,她与贾家仍旧隔着“万水千山”。
《葬花吟》有很多解读,本人不班门弄斧,也不太懂诗,只说一下林黛玉在诗中的“情绪”,和《葬花吟》中的伏笔。
林黛玉不想她这一首诗,却唱哭了一个人。那么这又是谁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11: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枉凝眉葬花吟歌词和赏析
8471fceg分享举报
枉凝眉葬花吟歌词和赏析
1个回答
360AI搜索
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枉凝眉》和《葬花吟》都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歌曲和诗词,以下是它们的歌词和赏析:

《枉凝眉》

歌词: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赏析: 《枉凝眉》属于十二插曲之一,而《红楼梦》中多处写到金陵十二钗,因此研究十二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钗,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这里指金陵十二女子。以金陵十二钗正册为依据,即指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其中,《恨无常》是谓元春,《分骨肉》是谓探春,《喜冤家》是谓迎春,《虚花误》是谓惜春,《聪明累》是谓王熙凤,《留余庆》是谓巧姐,《晚韶华》是谓李纨,《好事终》是谓可卿,这些都可以考证。根据词“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可知,它刻画的人物应该有两个人。而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那么“仙葩”就是指黛玉。能与“美玉无瑕”关联起来的人物并不多见,名字带玉的主要有黛、妙宝,况玉皆有所指,况宝玉不可能在金陵十二钗之列,而作为全书的主要人物之一,不大可能不被涉及。再者,宝玉听闻此歌,“散漫无嵇不见得好处,但闻其声韵凄婉竟能销魂醉魄”,因此不察其原委问其来历就暂以此释闷而已。能引起如此深切共鸣者,大概最可能的就是看到了某种意义上的自己。三者,“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有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有如何心事终虚化”,“奇缘”应该指的是这两人相遇。因此,《枉凝眉》描画的是宝黛爱情故事,黛玉为宝泪尽而亡,宝玉为黛玉堪破红尘,结果是“如何心事终虚化”。从纯音乐中,我们听到的是,两颗透明的心相遇,带着对爱情美好向往与执着追求,极力地想突破一切阻碍,飞往仅属于他们的自由的天堂,他们是那么的敏感脆弱,以至于经历不起顽固的社会压力便破碎了。从词中,我们可以推断该曲反应的应是黛玉与宝玉之间的悲剧故事。故由此知,该曲子谱写了宝黛之间的情感纠葛,他们有奇缘,难相守;有理想却破灭追求终虚化;一个泪尽而逝,一遁入空门。

《葬花吟》

歌词: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赏析: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以上就是《枉凝眉》和《葬花吟》的歌词和赏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11: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曹雪芹《葬花吟》诗赏,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意爱笑
2018-07-12 13:57
《葬花吟》这首古体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是林黛玉在山坡后面哭泣时所吟,书中章节为《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那天是二十四节气的芒种节,春天将尽,祭祀送花神。

众人开心地过节时,却独少了林黛玉,大家都找不到她。只有贾宝玉知道,林黛玉可能去了前天和他葬花的山坡。前去寻找,果然,听到林黛玉在山坡后面,边哭边哀叹花的命运。
这首《葬花吟》不仅生动的塑造了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展现其性格特性。而且它还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堪称《红楼梦》诗文作品的巨制双壁!

此诗可以分为三部分赏析。
第一部分从“花谢花飞霜满天”到“人去梁空巢也倾”这部分表达的是感春、伤春之情,借物抒情。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花儿都已经枯萎凋谢,风儿吹得它漫天飞舞,鲜红的颜色褪了,鲜味消失了,有谁还会对它同情可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惆怅没法消解。手拿着花锄走出了绣闺,看见园里花儿飘了一地,叫我怎么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呢?以落花自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柳絮和榆钱只知道炫耀自已的芳香和艳丽,全然不顾桃花飘零和李花的纷飞了。等到来年春回大地,桃树和李树就能重新发芽开花了,可是来年的闺中不知住的是谁?“柳丝榆荚自芳菲”句,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花儿本易凋零,可是燕子你却无情的衔来了百花筑巢!明年的花开时节燕子你依然可以去啄,但你怎能料来了以后,房子主人早已死去,而旧巢也已倾落,只剩下空空的房梁了?人去梁空巢也倾,指曹家被抄家。

第二部分从“一年三百六十日”到“鸟自无言花自羞”,这部分直抒胸臆,表达对现实的控诉以及自伤自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一年有三百六十天,过着什么日子啊?是刀一样的寒风,是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把花枝摧残。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到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就再也无处寻觅了。“风刀霜剑严相逼”写花同时也是对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花开时很容易看到,一旦花落便难以找寻,我站在阶前满怀愁思,简直愁坏了我这葬花人。独自倚在花锄上,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上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杜鹃啼尽了血泪,默默无语立黄昏,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清冷的灯光照射在墙壁上,大观园里的人刚刚人睡,轻冷的春雨敲打着窗子,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冰冰的没有温暖。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人们责怪的问我,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感到伤神呢?一半因怜惜春光的美好,一半是恼恨春天的离去。春天突然来临我很高兴,但它又匆匆归去让人感到郁闷。来临之时悄然无语,走的时候也一声不说。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昨夜庭外不知什么地方发出阵阵悲歌,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灵魂?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灵魂,都是不能长久的留在这里。问原因,鸟儿默默无语,花儿低头含羞。

第三部分是从“愿侬此日生双翼”到最后“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部分表达的是心中的向往,以及现实带来的失落与绝望。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衷心地希望我胁下能够生出一双翅膀,随着那飞去的花儿一直飞到天地的尽头。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哪里又会有埋葬香花的魂丘吗?“香丘”为林黛玉心中的理想之处。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娇艳的花骨,再堆起一-捧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的风流。高贵的身体洁净地生来,也将洁净地死去。不教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此句表现了,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花儿你今天死去,有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黄泉呢?我今天把你埋葬了,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试看那春暮花儿渐落的时节,便也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之时。等到春天结束了,红颜老去时之,花如何零落?人如何死去?就再没有人知道了。这句也是对林黛玉自身命运的暗示。

林黛玉《葬花吟》以花自喻,从伤春感怀出发,引出对生活的控诉,以及理想的绝望,情感一步步递进。有评论家说:“一首葬花辞,半部红楼梦”,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该诗之妙,曹公才思之绝。
意爱笑:意而爱,爱而笑,笑而诗。关注意爱笑,订阅更多精彩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15: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巧遇葬花吟的精辟注解,特留此以念!
飞马529 2013-07-01   |  4069阅读  |  23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转载    今巧遇葬花吟的精辟注解,特留此以念! - xiao-yu2888 - xiao-yu2888的博客
转载    今巧遇葬花吟的精辟注解,特留此以念! - xiao-yu2888 - xiao-yu2888的博客
葬花吟

花榭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是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语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奏,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语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其语言艺术成就,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凭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她作为一部因情造形、为情造文的诗化小说,其中的诗词曲赋,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而是融入小说的整个叙事和结构之中,成为小说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真正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人物的身份口气。《葬花吟》正是如此,在塑造林黛玉形象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人物情节和行动的一部分,是血肉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人物的行动、心理状态以及未来的命运的预示和诗歌的内容紧密地连系在一起。它是人物用血泪谱写动人的诗章,是诗篇用美文迸发出人物的激情。假如林黛玉没有《葬花吟》的美饰,她将显得多么死灰,假如这一回没有《葬花吟》的装点,它将显得多么枯槁,假如《红楼梦》这部巨著没有《葬花吟》的点缀,它将显得多么干瘪!《葬花吟》可说是林黛玉生命的呐喊,林黛玉灵魂的控诉。这是小说中诗歌和人物紧密结合的最高度和典范。以至于流传到今天,人们论黛玉就不能不想到“葬花”,谈“葬花”就不能不说黛玉,二者已然联成一体。而从诗歌本身的艺术成就来说,《葬花吟》作为林黛玉诗中的压卷之作,汲取了我国古典文学千年积淀下的精华,其中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等等亦脱离小说本身而作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传唱至今。脂砚斋评曰:“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葬花吟》既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研究她也就成为了研究林黛玉形象的重要依凭,更可以从中一窥中华古典诗歌的精妙。下文将从《葬花吟》的诗体、内容、修辞三方面的具体研究其特征。

一、随体赋形,自然流畅——《葬花吟》的诗体分析

《葬花吟》在诗体上借鉴了歌行体的特点,关于歌行体,李之仪在《谢人寄诗并问诗中格目纸》中说:“方其意有所可,浩然发于句之长短、声之高下则为歌;欲有所达而意未能见,必遵而引之以致其所欲达则为行。”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乐府》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 因此歌行既是较为自由随意抒情的,又是自然流畅富于节奏的。它作为一种诗体,不用乐府古题而即事名篇,自立题目,七言歌行以七言为主,或齐言,、或杂言、长短句,乃亦歌亦诗、亦文亦赋、节奏感强、具有格式又不拘格式的古自由体诗歌,而在实际的创作中,七言歌行又逐步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并作为一种体制而固定下来,这些特点主要包括:字数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五言乃至八、九、十言;用韵上可以转韵,多平韵仄韵交替,一般四句一换韵;平仄多入律,声律富于节奏感。下面从《葬花吟》的句式、押韵、平仄方面探讨其诗体特征。

首先看押韵:

《葬花吟》(引自《红楼梦》):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上平,十五删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下平,十四盐 (韵一,平声“删盐”通押)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上声,六雨 (韵二,押仄声“雨”韵)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上平,五微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上平,四支 (韵三,平声“微支”通押)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开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下平,八庚 (韵四,押平声“庚”韵)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入声,四质、十三职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入声,十二锡(韵五,仄声“职质锡”通押)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上平,十一真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上平,十三元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上平,十一真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上平,十二文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上平,十三元 (韵六,平声“真文元”通押)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上平,十一尤 (韵七,押平声“尤”韵)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去声,二十三漾 (韵八,押仄声“漾”韵)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上平,四支 (韵九,押平声“支”韵)

分析全诗韵脚如下:,一、二、四句“天、怜(一先,下平)”、“帘(十四盐,下平)”是平声韵“删盐”通押,六、八句 “处、去(六雨,上声)”转仄声韵“遇语”通押,九、十、十二句“菲、飞(五微,上平)”、“谁(四支,上平)”又转为平声韵“微支”通押,十三、十四、十六句“成、情、倾(八庚,下平)”换为平声“庚”韵,十八句“逼(十三职,入声)、十九“日”(四质,入声)、二十觅(十二锡,入声)”,转仄声韵“职质锡”通押 ,二二、二四句“人(十一真,上平)、痕(十三元,上平)”又转为平声韵“真元”通押,以后二五“昏”、二六“门”、二八“温”均属十三元、上平,押平声“元”韵,二九“神”、三十“春”属十一真、上平,押平声“真”韵,三二“闻”(十二文,上平),三四“魂”(十三元,上平),平声“真、文、元”韵通押;三五“留”、三六“羞”、三八“头”、四二“流”、四四“沟”均属十一尤、上平,押平声“尤”韵;四五“葬”、四六“丧”均属二十三漾、去声,押仄声“漾”韵;四七“痴”、四八“谁”、五十“时”、五二“知”均属四支、上平,押平声“支”韵。

全诗共用删盐遇雨微支庚职质锡真元文尤漾十五个韵部,押九韵,六平三仄:一押平声“删盐”共四句,首句入韵;二押仄声“雨”韵共四句,首句不入韵;三押平声“微支”共四句,首句入韵;四押平声“庚”韵共四句,首句入韵;五押仄声“职质锡”共四句,首句入韵;六押平声“真文元”共十四句,首句不入韵;七押平声“尤”韵共十句,首句入韵;八押仄声“漾”韵共两句,首句入韵;九押平声“支”韵共六句,首句入韵。其中平仄韵相间者三处,以平韵承平韵者两处;一韵四句者五处,十四句者一处,十句者一处,两句者一处,六句者一处。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该诗在押韵上的主要特点有:1、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且转韵时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韵;2、平韵仄韵大致交替,以平声韵为主;3、起首两句用同“删”韵的两个韵脚“天”、“怜”,尔后渐渐用长韵,且长韵短韵交替,富于节奏感。


据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的论述,古体诗的用韵仍以用本韵较为常见,分为平韵古风和仄韵古风。可以通韵:分两韵相通(偶然出韵、主从通韵、等立通韵)和三韵以上相通;可以转韵:有两种情形,一是像古诗一样随意转韵——仿古的古风;二是在换韵的距离和韵脚的声调上都有讲究——新式的古风,典型的新式古风须具备三个条件:a.平仄多数入律;b.四句一换韵;c.平仄韵递用。我们所说歌行体,其实就是新式古风之一体,新式古风用韵上的特点,正是歌行体的典型特点。

因此说,《葬花吟》在用韵上是大致符合歌行体的特征的,同时又更为灵活、自由,多通韵,不避同韵,多用长韵;转韵与诗歌情感的转折紧密结合在一起, 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收到诗歌押韵的最佳效果。

再看平仄:

古风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汉魏六朝诗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唐以后古风受律诗的影响,平仄上开始有了讲究,古体诗在平仄上也有了自己的特点:a.最后三字用三平调,其次是收尾于平仄平,还有比较少见的两种,收尾於仄仄仄或仄平仄。这就是说,平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平声为原则;仄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原则;b.从全句的平仄看,多数句子的节奏不是平仄交替,而是叠平叠仄,这就是说,五古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七古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的。

回到《葬花吟》来看: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A。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平平仄仄平平仄a,仄仄平平仄仄B。(律对)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平)平仄仄平平仄仄b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仄仄平平仄仄平B,仄仄仄平平仄仄b。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仄平平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仄平B。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平仄平平平仄仄b平平平平平仄平(六平句)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平仄平平仄仄平B,平平仄仄仄平平A。

明年花开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仄平平仄仄仄仄(叠仄),平平平仄平平仄a。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仄平平A。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仄平平仄仄平平A,仄平平仄仄平平A。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平平仄仄平平仄a,仄仄平平仄仄平B。(律对)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仄平仄平仄平平(叠平),仄仄平平仄仄平B。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平平仄仄仄仄仄(叠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叠平)。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仄平平仄平平平(三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平平仄平仄平平(叠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仄平仄仄平平仄a,平平平仄平仄平(叠仄)。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仄仄仄平平仄仄b,仄平仄仄仄平平A。(律对)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仄仄仄平平仄仄b,平平平仄仄平平A。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仄平仄仄平平仄a,仄仄平平平仄平。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仄仄平平平仄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仄平平仄平平仄a,平仄平平仄仄平B。

全诗共有十四句符合上述四种三字尾的要求,七句符合叠平叠仄要求,三十二句入律,三个律对,入律的诗句占了大多数,这是符合上文所说歌行体平仄多入律的特点的。而《葬花吟》大部分只有律句而没有律联,也就是说,出句入律,则对句不入律以为补救;对句入律,则出句不入律以为补救,这样仍不失古诗的格调,于是入律与仿古各展千秋、交相辉映,兼采律诗的格调美和古风的朴实美,从而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全诗共52句,从字数上看,除去第十六句“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是十言,三十九、四十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是三、五言以外,其他均是每句七言。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诗律学》中将古风按字数分为:四言、五言、七言、五七杂言、三七杂言、三五七杂言和错综杂言七种,错综杂言指诗句的字数变化无端,除了七言、五言或三言之外,还有四言或六言的句子,甚至有达八九字以上者,又可细分为两类:一是仍以三五七言为主者,在格调上与五杂言及三五七杂言相近似;另一类就是四六八言颇多者,多具散文气息。据此看来,黛玉的这首诗应属于以七言为主的错综杂言,字数的长短变化看似自由取舍,实则颇有讲究,何处长、何处短,均是随诗人情感流转而动,充分利用了歌行体不拘字数的优势,参差而不杂乱,平添一种错落变幻之美。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葬花吟》在诗体上借鉴了歌行体的特征,充分发挥了歌行在抒情上的优势,而黛玉作诗,讲求的是“不以文害意”,“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若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葬花吟》作为其代表,自然不会刻意雕琢囿于死则,而是意之所至文之所随,笔随情转,一气呵成,细读起来,又更觉流畅自然、极具节奏感,收到了诗歌体裁表现的最佳效果。

二、葬花感怀,如临其境——《葬花吟》的内容分析

《葬花吟》写在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受罚,特往怡红院探视,结果却吃了小丫头们的闭门羹,一径自想自伤,恰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春残花落,身世飘零,敏感易伤如黛玉者,又岂能不痛发悲歌一泄心中之感?这就奠定了《葬花吟》的情感基调——感春伤春,自怜自悲,凄苦凄凉,痛诉痛告。这一回的回目叫“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实则道明全诗的主要内容:以葬花始,以感怀终。

全诗52句,共361字,大约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段从“花谢花飞花满天”始,至“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止,抒发葬花人的春愁;“一三百六十日”至“知是花魂与鸟魂”止是第二段,叙写落花的飘泊葬花人被挑起的悲痛情绪;“花魂鸟魂总难留”到“花落人亡两不”为末段,诗人以落花自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作谶语,写挽歌。


开头四句以落花起兴,描绘了一幅绝美的暮春图,飘零的落花洒满天空,柳条儿轻拂着水榭,柳絮儿轻轻地随着风飘入秀帘,惹起闺中女儿的惜春之情,愁绪既无处可释,于是“手把花锄出秀闺,忍踏落花来复去。”行走在满是落花的小径,诗人的思绪开始随着桃花李花而飘飞:柳丝榆荚芳菲正好,桃花李花却已各自飘零,燕子们残忍地啄来花草垒成香巢,来年花草再发,可昔巢已倾。花鸟本是无情,只是在自然变迁的规律中轮回。“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如此残酷,花之明媚鲜妍又能几时?终归是“一朝飘泊难寻觅”,葬花人的一番惜花之情只落得“独倚花锄泪暗洒”,独自归去面对的又是“青灯照壁”、“冷雨敲窗”的萧瑟凄凉,教人如何不伤神?春天来去匆匆,不给一点音讯,深夜庭外的悲歌让人分不清是花魂抑或鸟魂,花魂鸟魂自有其归宿,只愿自己也能如鸟儿般展开翅膀,随着花儿飞到天尽头,可天的尽头,真有那理想的乐土吗?不如让我用锦囊将你们收藏,让那一抔净土保全你们的高洁。你们终究还有我这惜花人来安葬,却不知将来我的命运又如何?或许将来春残花落,便是红颜老死之时,到那时春也尽了,人也去了,只落个“花落人亡两不知”!


从伤春到感怀,从感怀到控诉,从控诉到自伤,从自伤到向往,从向往到失落,从失落到绝望,黛玉的情感随着诗句而流淌、转折,而全诗有并非一味自伤自怜,“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既是对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也是身陷其中无法自保的无奈。“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对自由的向往、幸福的幻想。“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是触景生情的迷茫;“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又体现了黛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绝不同流合污的孤傲不阿的个性。而“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又是黛玉对自己的悲惨处境一个“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预言。正因为有了如此深刻强烈的情感,《葬花吟》才有了感天动地的力量。

《葬花吟》作为林黛玉的代表作,其选材是典型的潇湘子的题材,其语言是典型的颦儿式的语言,其情感也是典型的黛玉式的情感。黛玉的选材、用语、情感均不是无根而发的,而是跟她的身世命运、个性特征和思想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黛玉自小便没了母亲,失去母爱关怀的她自进贾府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虽然受着贾母的万般宠爱,但弥补不了寄人篱下的愁绪、孤苦无依的痛苦,再加上父亲仙逝扬州城,奔丧回来的黛玉已然成为投奔贾母的孤女,这在派系错综复杂、人情分外淡薄的贾府,“风刀霜剑”就更为尖利了,教“病如西子”的黛玉又如何能够消受?环境的严酷让她不得不想方设法以求自保,而个性上的差异使她不可能像宝钗那样用圆滑世故作盾牌躲避“刀剑”,黛玉象刺猬,竖起满身的尖刺随时抵抗外来的攻击,她的小性儿、她的尖酸刻薄、她的斤斤计较,说到底,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对宝玉越来越深的情愫加剧了她的敏感多疑、多愁善感。正是因为如此的身世,如此的性格,才会有黛玉的葬花之举,也只有黛玉,才会用葬花来释放满怀的愁绪。


而黛玉遣怀最主要的方式莫过于诗歌。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这也决定了她的诗是自由的、充满感情的,整首《葬花吟》洋溢着黛玉的诗情、才情、品情,集中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独立不阿的人格、美丽圣洁的灵魂,也为黛玉笼上了一层迷人的艺术光辉。

同时,《葬花吟》的选材、遣词、立意又是借鉴了前人的结果。黛玉“葬花”如此感人肺腑,并不是她个人的创举。被誉为“风流文采,照耀江左”的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唐寅,就曾有葬牡丹之举。据《唐伯虎佚事》载:“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花开时,邀文征明、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恸哭。至花落,遣小僮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 俞平伯先生在《唐六如与林黛玉》这篇文章中分别列举唐伯虎《六如集》中的《落花诗》、《花下酌酒歌》、《桃花庵歌》等诗,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与《桃花行》两诗进行比较和对照,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桃花行》是借鉴了唐伯虎《六如集》中咏桃花的诗作,例如:

“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花下酌酒歌》)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葬花吟》)

“一年三百六十日,……寒则如刀热如炙。”(《一年歌》)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葬花吟》)

“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花下酌酒歌》)──“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俞先生指出:“《红楼梦》虽是部奇书,却也不是劈空而来的奇书。他底有所因,有所本,并不足以损他底声价,反可以形成真的伟大。古语所谓'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正足以移作《红楼梦》底赞语。”

因此说,《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其内容的丰满、情感的丰富、语言的丰盈是一般诗歌所难以企及的,是林黛玉全部诗情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精华的代表。

三、巧用比喻,别具一格——《葬花吟》的修辞分析

《葬花吟》修辞的最精妙处在比喻。所谓比喻,是指作者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另外的事物比拟思想的对象。黛玉以落花自比,写花实则写人,因此《葬花吟》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借喻,黛玉作为借喻的本体,始终藏在诗歌文本的背后,我们只有融入她所营造的暮春落花的意象群里,才能真正体悟到她的情感起伏,真正窥到她的内心世界。

以落花喻红颜,原是诗家的传统手法,宋祁《落花》诗有句云:“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周邦彦《六丑?落花》有句云:“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黛玉的别出心裁在于:以落花为中心,将“落絮”、“柳丝榆荚”、“桃李”、“燕子”、“风刀霜剑”、“泪”、“花魂”等等意象组合在一起,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借喻本体,亦花亦人、人花交融,令人感同身受、悲从衷来。运用借喻手法,更充分表现出黛玉的抑塞不平、哀伤凄恻之情。

起首四句表面上是描绘了凄美的落花图,实则点明黛玉的身世之苦:父母早亡,无根之人寄寓他门,在“如履薄冰”的险境中艰难生存。“落絮”即是飘落的柳絮。林黛玉曾写《咏柳絮?唐多令》“草木也知愁,韵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以柳絮之白、飘泊天涯比其因悲愁而青春老死,亦道明其心境的苍凉。“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用对比手法写出榆荚之当令鲜艳与桃李的飘飞零落,联想到黛玉作此诗时众姐妹正在园内玩耍,回目更是写明:“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曹雪芹特意将宝钗戏蝶与黛玉葬花放在一起,以戏蝶之趣衬葬花之悲,林黛玉在大观园众姐妹欢乐中的孤寂心灵就尤为突出,有过寂寞体验的人,很容易理解热闹中的寂寞更彻骨。此句中出现的“桃花”意象在《桃花行》中亦有描述:“胭脂鲜艳何类似,花之颜色人之泪。”桃花飘飞,血泪流尽,黛玉之艳赛过桃花,命运之薄更胜落絮,一红一白,两相对比,诗作由此,春之暮使其心愈悲,其情愈烈。

“风刀霜剑”既是严酷自然环境的描写,更以此喻示了贾府及其代表的整个封建制度的险恶环境。探春有语:“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都如乌眼鸡一般,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黛玉虽有贾母疼惜,毕竟是“外姓人”,还是投奔贾府的孤女,又如何能抵御无孔不入的倾轧?温言软语的背后是寒气逼人,唯一的情感寄托——宝玉又难窥其心,置身于如此艰难的生存空间,黛玉仍然在努力探寻生命的真谛,“风霜”这自然伟力使得花朵之艳难于持久,而人生有何其短促,知音何其难觅,这沉重的思考更加剧了大观园内处处“严相逼”的环境。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这里用了湘妃哭舜的典故:传说湘妃哭舜时,眼泪滴在竹上变红,成“湘妃竹”。此处以“血痕”喻湘妃竹,其色翠中带红意则喻意林黛玉的一派天然生机与痴情。泪亦是此诗中重要意象, “滴不尽的相思血泪抛红豆,说不完的新愁与旧愁。”,“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眼泪跟诗歌一样,是林妹妹灵魂和智慧的倾泻,是黛玉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也好,“鸟魂”也好,都是借来比喻黛玉在尘世间的受难之灵,庭外悲歌发,黛玉心中又何尝不盛满道不尽的悲愁?为了理想与爱情,她宁可“随花飞到天尽头”,然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对人生终极归宿的思考使得这个“中世纪”时代的少女身上闪耀不同寻常的光芒。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不可能给她答案,而她也绝不愿苟活于浊世。“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落花归土,林黛玉在生死之间也没有第三条路去选,以至于贾母也说她不如宝钗有“福相”,“随分和时”。黛玉是重质,也浇灌着自己的生命之“花”,“质木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在林黛玉看来,她甚至羡慕那些被她掩埋“还洁去”的落花,“他年葬侬知是谁”,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是何等哀伤而沉重的询问,这是一个高傲灵魂的期盼与失望。以至于宝玉听到此处也“哭倒于山石之上”,想到百年后“斯园、斯地、斯人、斯景都已无形可觅,两颗心灵在此产生强烈的共鸣。“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花”落了,理想幻灭了,性灵之光随之消散了。

《葬花吟》曲尽了,余音犹萦绕耳畔。“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葬花吟》谶语式的表达,正暗示了黛玉泪尽而亡的悲剧性命运。

四、结语

《葬花吟》是林黛玉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采取自由的歌行体裁,融入独特的葬花内容,运用借喻的修辞特色,向人们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了其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吟》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12: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葬花吟》背后的绝世血泪(上)——300年来最接近真相的解读
原创2022-07-16 14:37·刘飞9g4F
#真知新坐标#

几百年来,关于《红楼梦》葬花吟的解读可谓不可胜数,然而能够自圆其说的却少之又少。有红学专家所谓的黛玉的行为艺术说,有清廷秘史说,也有明亡历史说。真理越辩越明,作为一位红楼梦的爱好者,我也有自己的观点,不求正确,但求能在正确的路上更进一步,欢迎拍砖。

先来看一下原文里面几个重要的信息,书中第二十七回说: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这一天先后发生了五件大事,祭奠花神、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宝玉的古怪药方以及宝玉唱《红豆曲》。黛玉葬花之时,所吟《葬花吟》更是这几件事中的最重要的。作者特意点明时间是在四月二十六日,按照《红楼梦》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的原则,此处绝非泛泛之笔,而是别有深意,因为准确交代了《葬花吟》背面故事发生的时间。翻开南明的历史会发现,四月二十五日和四月二十六日是南明历史上特别重要的日子。

1645年4月25日(旧历),扬州城破,史可法殉国,清兵屠城,据《扬州十日》记载在4月25日至5月2日,杀声遍地,积尸成山,耳所难闻,目不忍睹。到5月2日查焚尸体,前有约及80万余人被杀。更巧的是1662年4月25日(旧历),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尸体被焚烧,南明至此烟消云散,明朝彻底亡国。次日,云南人民以出城上坟为由,寻得永历帝未烬小骨,葬于太华山。


黛玉葬花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表面上一幅唯美的落英缤纷,落红满地的美景图,实则代指屠城之时华夏子民哀声遍地、血肉横飞的悲惨场景,而参与屠城的有很大一部分又是投降满清的汉人,他们内心可有一丝的怜悯?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表面是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实际上指朱明皇室随着扬州城破,南京陷落就像是树间的蛛丝一样,随时都有消亡的风险,其命运就像落絮一样不能自主,被清军追的到处逃窜。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表面上说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闺中女儿,就是金陵十二钗等人,代指明末的英雄豪杰,看到如此情景自然是无比痛心,扬州十日和永历帝被杀,对于他们来说是永远的痛,但又无可奈何。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表面上说手拿着锄花的铁锄,走出绣帘,看到满地落红,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实际上是说在埋葬那些被屠杀的百姓时,血流成河,触目惊心的情景不忍听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表面上说柳丝与榆荚依然各自芳菲,不管桃花飘零,李花纷飞。实际代指那些毫无节操的汉人官员为了高官厚禄,身家性命,贼来降贼,清来降清,对朱明王朝和汉人同胞赶尽杀绝冷漠无情。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表面上说柳等到明年春来之时桃花李花都能再发,明年闺房中之人还有谁?实际代指虽然明年春来之时桃花李花都能再发,可是朱明王朝已经灭亡,抗清的仁人志士还能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表面上说三月份,新人的香巢刚刚垒成,可燕子才不管时是否更换了新主人,依然在梁间呢喃,无奈太过无情!实际上是指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攻破北京,成为新主人,建立新王朝,而原来大明的那些官员纷纷投降,摇身一变成为新朝的官员。所谓“旧朝虽去主人空,剪雨捎风自在中”,作者正是用燕子来形容这些官员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表面上是说明年百花盛开时节,燕子还能叼衔花草。可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实际上是说,这些无情官员以为能在新朝保住高官厚禄,永葆荣华富贵,没料到,不到一年,李自成被清军击败,逃出北京城,并于1645年在九宫山下被杀。京城再次易主,从此成为满清的天下,真是人去梁空巢也倾。

未完待续,友友们下期更精彩,欢迎点赞关注,评论区拍砖!#我要上头条#

#红楼梦#
《葬花吟》背后的绝世血泪(下)——300年来最接近真相的解读原创2022-07-16 22:30·刘飞9g4F
[url=]#真知新坐标#[/url]
续上文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表面上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这句话从正面根本无法解释,林黛玉在贾府衣食无忧,有贾母和王夫人疼爱,宝玉对她也是关怀备至,纵然有些小摩擦,何谈风刀霜剑严相逼呢?实际上指崇祯帝自杀殉国后,1644年5月15日,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帝,到1645年5月15日南京陷落,弘光政权覆亡。刚好是一年时间,在这一年里,南明政权外有清军骚扰,内有流寇作乱,政权内部还有党争,没有一天消停日子,随时有覆亡的危险,所以是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表面上是说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实际上是说表面上树立了旗帜,似有中兴之望,实则清军一南下,各路官员望风而降,一年弘光政权即告覆亡。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表面上是说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实际上指南明四帝政权最初的建立,曾给汉人带来无限的希望,最终都是快速陨落,怎能不让人烦恼忧愁。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表面上是说独自倚在花锄边,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满满都是斑斑血痕。
实际上是说作者为了南明政权的快速覆亡,暗地里偷偷流泪,泪珠洒向光秃秃的树枝化成滴滴血泪。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表面上是说在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实际上是说在满清文字狱的酷刑之下,连杜鹃鸟都不敢放声啼哭,作者想要为故国哀悼也只能在家里偷偷洒泪。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表面上是说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慢慢入睡。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实际上是说大量的像作者这样的明朝遗民不得不面对身在清朝,心怀故明的那种内心的煎熬。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表面的意思是: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实际上是说,我今天为什么这样伤心,一半是因为对朱明王朝还抱有很深的怜悯和希望,一半是因为朱明王朝的腐朽和没落又是让人如此的愤怒和神伤。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表面的意思是: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实际上是说,南明四帝的建立给人很大的希望,可是又无一例外地迅速败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表面上是说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实际上是说,昨天晚上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南明至此魂飞魄散,灰飞烟灭。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表面上是花魂鸟魂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鸟儿默默无语,花儿低头含羞。实际上是说,扬州八十万百姓和南明永历政权早已魂飞天外,无法挽留,依然活着的花鸟,却变得“鸟无言”,
“花自羞”,神州大地一片噤若寒蝉的景象。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表面上说我衷心地希望自己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到天地的尽头。事实上是说,作者衷心希望自己能够生出一双翅膀,飞到皇帝的身边(照应无材可去补苍天),哪怕随南明一起烟消云散也在所不惜。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表面上说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哪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实际上是说,即使找到天地尽头,也不知道埋葬南明的稥冢到底在何处?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表面是说不如用这锦绣香囊来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免得你那洁净、高贵的身体被抛弃在肮脏的河沟,沾染上腥臭污秽。实际上是说朱明政权也被满清政权所取代,华夏文明被异族所玷污,历史被篡改,作者只好用笔墨文字把这段血泪历史掩藏起来。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表面是说花儿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春残花落之时,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旦春天消逝,红颜衰老。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实际上是说这段明亡清兴国破家亡的血泪历史被作者隐写在了《红楼梦》里,作者泣血十载,写成此书,书成泪已殆尽,自知不久于人世。世人都觉黛玉葬花太过痴傻,岂不知书中隐含作者对明朝的哀悼和祭奠,不知道后世几人能读懂作者的良苦用心?随着抗清运动的失败,以及当时的华夏子民的逝去,后世的子孙还有谁还会记得这段血泪史?如果所有抗清仁人志士被杀尽,有血性的华夏儿女也被屠戮殆尽,那明清易代的血泪历史也将随着满清的“文字狱”而深埋历史之中,后世之人将再难知晓。看来作者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清朝假借修编《明史》和《四库全书》的机会,焚毁了明末的大部分史料,以至于后人认为崇祯帝煤山自缢后,明朝就结束了,而对南明十八年悲壮的抗清历史知之甚少。
所谓的《葬花吟》实际是“葬华吟”,读完之后相信所有读者心中的凄楚悲凉远都远不是风花雪月的儿女情长所能承载,只有熟悉明末清初的那段历史,才能理解作者的字字血泪,为什么是哭成此书?那些还认为《红楼梦》是写曹家历史或满清宫廷秘史的人,跟正照风月宝鉴的贾天祥又有什么区别?
[url=]#红楼梦#[/url]
天下才子佳人看到此处,都值得为作书人一大哭,亲爱的友友们,红迷朋友们!如果您也认同,请点赞、收藏转发支持一下,希望《红楼梦》的真相早日大白于天下!
[url=]#我要上 头条#[/url][url=]#我要上头条#[/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12: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葬花吟》背后的绝世血泪(下)——300年来最接近真相的解读
原创2022-07-16 22:30·刘飞9g4F
#真知新坐标#

续上文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表面上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这句话从正面根本无法解释,林黛玉在贾府衣食无忧,有贾母和王夫人疼爱,宝玉对她也是关怀备至,纵然有些小摩擦,何谈风刀霜剑严相逼呢?实际上指崇祯帝自杀殉国后,1644年5月15日,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帝,到1645年5月15日南京陷落,弘光政权覆亡。刚好是一年时间,在这一年里,南明政权外有清军骚扰,内有流寇作乱,政权内部还有党争,没有一天消停日子,随时有覆亡的危险,所以是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表面上是说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实际上是说表面上树立了旗帜,似有中兴之望,实则清军一南下,各路官员望风而降,一年弘光政权即告覆亡。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表面上是说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实际上指南明四帝政权最初的建立,曾给汉人带来无限的希望,最终都是快速陨落,怎能不让人烦恼忧愁。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表面上是说独自倚在花锄边,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满满都是斑斑血痕。

实际上是说作者为了南明政权的快速覆亡,暗地里偷偷流泪,泪珠洒向光秃秃的树枝化成滴滴血泪。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表面上是说在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实际上是说在满清文字狱的酷刑之下,连杜鹃鸟都不敢放声啼哭,作者想要为故国哀悼也只能在家里偷偷洒泪。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表面上是说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慢慢入睡。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实际上是说大量的像作者这样的明朝遗民不得不面对身在清朝,心怀故明的那种内心的煎熬。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表面的意思是: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实际上是说,我今天为什么这样伤心,一半是因为对朱明王朝还抱有很深的怜悯和希望,一半是因为朱明王朝的腐朽和没落又是让人如此的愤怒和神伤。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表面的意思是: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实际上是说,南明四帝的建立给人很大的希望,可是又无一例外地迅速败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表面上是说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实际上是说,昨天晚上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南明至此魂飞魄散,灰飞烟灭。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表面上是花魂鸟魂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鸟儿默默无语,花儿低头含羞。实际上是说,扬州八十万百姓和南明永历政权早已魂飞天外,无法挽留,依然活着的花鸟,却变得“鸟无言”,

“花自羞”,神州大地一片噤若寒蝉的景象。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表面上说我衷心地希望自己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到天地的尽头。事实上是说,作者衷心希望自己能够生出一双翅膀,飞到皇帝的身边(照应无材可去补苍天),哪怕随南明一起烟消云散也在所不惜。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表面上说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哪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实际上是说,即使找到天地尽头,也不知道埋葬南明的稥冢到底在何处?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表面是说不如用这锦绣香囊来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免得你那洁净、高贵的身体被抛弃在肮脏的河沟,沾染上腥臭污秽。实际上是说朱明政权也被满清政权所取代,华夏文明被异族所玷污,历史被篡改,作者只好用笔墨文字把这段血泪历史掩藏起来。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表面是说花儿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春残花落之时,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旦春天消逝,红颜衰老。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实际上是说这段明亡清兴国破家亡的血泪历史被作者隐写在了《红楼梦》里,作者泣血十载,写成此书,书成泪已殆尽,自知不久于人世。世人都觉黛玉葬花太过痴傻,岂不知书中隐含作者对明朝的哀悼和祭奠,不知道后世几人能读懂作者的良苦用心?随着抗清运动的失败,以及当时的华夏子民的逝去,后世的子孙还有谁还会记得这段血泪史?如果所有抗清仁人志士被杀尽,有血性的华夏儿女也被屠戮殆尽,那明清易代的血泪历史也将随着满清的“文字狱”而深埋历史之中,后世之人将再难知晓。看来作者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清朝假借修编《明史》和《四库全书》的机会,焚毁了明末的大部分史料,以至于后人认为崇祯帝煤山自缢后,明朝就结束了,而对南明十八年悲壮的抗清历史知之甚少。

所谓的《葬花吟》实际是“葬华吟”,读完之后相信所有读者心中的凄楚悲凉远都远不是风花雪月的儿女情长所能承载,只有熟悉明末清初的那段历史,才能理解作者的字字血泪,为什么是哭成此书?那些还认为《红楼梦》是写曹家历史或满清宫廷秘史的人,跟正照风月宝鉴的贾天祥又有什么区别?

#红楼梦#

天下才子佳人看到此处,都值得为作书人一大哭,亲爱的友友们,红迷朋友们!如果您也认同,请点赞、收藏转发支持一下,希望《红楼梦》的真相早日大白于天下!

#我要上 头条##我要上头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12: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一曲《葬花吟》背后,是王家的层层算计,贾宝玉被害的好苦
原创2023-02-25 09:52·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演义101: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上一回讲到贾宝玉被薛蟠请客,宴席上见到了神武将军冯唐的儿子冯紫英。冯紫英因有一件大事要回家禀告父亲,来去匆匆约定后边再聚。

当天贾宝玉回来,薛宝钗便赶来解释薛蟠借口贾政之言诓骗贾宝玉的事。


不想晴雯正因与碧痕拌嘴迁怒薛宝钗,连累林黛玉敲门也没听清,拒绝给开门。

林黛玉眼见着贾宝玉有说有笑送出薛宝钗,误会自己被嫌弃,第二天芒种饯花神,便作《葬花吟》以感伤自身。

林黛玉不知道的是,她这一首《葬花吟》便是她日后远嫁结局之谶。

而那一段时间发生的所有故事,只要梳理一下前因后果,就会发现有两支清楚的线路,影响着林黛玉未来的人生。

一条是贾母、贾政有意借林黛玉的书香门第出身,继续巩固李纨对贾家未来的门第影响,是为木石姻缘。

前提是贾宝玉和贾兰未来的日子不太好过。

另一条是王夫人、薛姨妈在王家和贾元春的支持下,继续富贵传家,保障贾宝玉、贾兰和薛蟠的余生,但前提是贾家转型彻底放弃,并与薛家都要为王家所用。

王家至此暴露了所有的真面目。


他们不但通过嫁女儿联姻,不断侵蚀亲家的资源为己所用。王子腾更背弃贾家对他的培养,将贾家的京营“还给”皇帝,换来自己升迁。进而造成贾家被彻底踢出权力中心一败涂地。

贾元春晋升贤德妃后,按说皇帝要给一次封赏。

谁想贾家封赏迟迟不来,而皇帝又将王子腾召回,显然是又便宜了他这亲娘舅。

贾母因王子腾接连成为皇帝制衡贾家而“不自在”,拒绝出席王子腾夫人的寿辰。

当天贾宝玉去给舅母拜寿回来,就被贾环烫伤“引火烧身”。

马道婆听闻后马上赶来,教唆王夫人房中的赵姨娘谋害贾宝玉。

所以,当天众人在贾宝玉房中,说起暹罗进宫的贡茶,只有林黛玉说好,便说要送给她喝。

不想王子腾夫人恰好过来,别人出去接见,贾宝玉正拉着林黛玉要说话,便突然被五鬼魇魔法,引祸上身。

一系列事件看似偶然,实际都折射出王家“谋害”贾家的事实。


王子腾一家既是狠舅,也是奸兄,更与当初谋害女婿甄士隐的封肃一样,对贾政、贾琏这女婿毫不手软。

好巧不巧,那赵姨娘其实正来自王夫人八个陪房中的“赵家”陪房的女儿,同样出身王家。

说完了王家,再说薛家。

当日薛蟠于乱中突然窥见林黛玉的风流婉转而“酥倒”。他回去后就向母亲提议想要迎娶林黛玉。

薛姨妈知道自家情况只能搪塞他,说一来林黛玉年纪小,二来身体不好,老太太也不放人。

薛蟠信以为真,出去后便寻找到一个类似冷香丸那种“专治”先天疾病的药方。只是那方子上的主药需要一料古人殉葬的头面珍珠,他便去求古董行的程日兴帮忙。

程日兴也是没有,倒送他四样新鲜东西。分别是莲藕、西瓜、鲟鱼和暹罗贡猪。

薛蟠除送一些给贾家长辈外,便设宴请贾宝玉一同来吃。

要不说这一谶百谶,处处玄机。


王家野心针对贾家利益为他所用,炮制金玉良姻就是重要一步,需要薛家全力配合,实打实阻碍了林黛玉与贾宝玉之情。

如今薛蟠再出场,他当日打死冯渊,抢走香菱的那个葫芦案,就是日后贾宝玉逢冤被害,林黛玉被一个海外异国王“抢走”的事实。

如今的线索就要一一展开。先有王熙凤的暹罗贡茶,再有薛蟠的几样新鲜东西,越发是不详谶语。

暹罗为当时西海沿子范围。

贡茶可为茶礼。

莲藕借甄英莲,比喻林黛玉的芙蓉。

西瓜多子,团圆,红火,有西来姻缘之意。

鲟鱼则来自海上又归于海上。

暹罗贡猪与暹罗茶对应。猪有龙意为帝王,茶为茶礼可姻缘。

所有这些线索,都指向日后林黛玉远嫁西海沿子那边为帝王妃,只可惜此时贾宝玉还不懂。

当天回来,他接待薛宝钗,全不知将林黛玉拒之门外。引出黛玉作《葬花吟》明确日后远嫁结局。二人终究有缘无分。


最终,黛玉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如今,则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葬花吟》当天是芒种日饯花神,那一天未时为“花神归位”,林黛玉则生于二月十二花朝节,恰是花神的生日。

所有的铺垫,都只为送别“花神”林黛玉,引出那首《葬花吟》。这都是后话,如今也要多做注意,避免日后忘记这些线索。

言归正传,贾宝玉听闻林黛玉的《葬花吟》,哀伤恸绝,忍不住也痛哭起来。

林黛玉一看是他便不想理。等贾宝玉上来一通分辨,才发现昨日种种都是误会。两人从小吵吵闹闹,早已习以为常。便放下这段公案去王夫人那边准备吃饭。

谁想王夫人一见林黛玉来,便想起一件事,问她:“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

原来林黛玉近一段住在大观园,一切都需要操心,她脱离贾母羽翼庇护,之前得罪过周瑞家的,李嬷嬷这些人难免怠慢。加之又对贾宝玉之情彷徨……几方夹击之下,她今年的病倒比往年重了一些。

贾母那会儿在王夫人跟前念叨一回愁烦,王夫人便知她因失了关注,引起婆婆暗示不满。

于是回去便派人打听得太医院有个鲍太医不错,忙命人请来给林黛玉换了药。

谁想那鲍太医虚有其名,医术仿佛他那“姓”般臭不可闻。林黛玉吃了不见好,反加了一些症状。


贾母一看不行,就又给换回了王太医。

王夫人事忙,多日未见林黛玉,如今一见便想起来问,却不知道贾母已经换回王太医了。

贾宝玉一听林黛玉回答直接,恐母亲心里过意不去,便故意打岔,说起昨儿宴席上薛蟠说的那个先天药方。

谁想他这话出口,谁也不相信。他便着急让薛宝钗替他周全。

那宝钗知道薛蟠找这个药方,其实是为林黛玉而去,有没有影儿还不一定,哪里肯为贾宝玉玩笑作证。

后来还是王熙凤在里屋听说,出来为他做证确有其事。前儿薛蟠还来找她要头面珍珠配药呢。

因这一件事,贾宝玉又惹了林黛玉不快。黛玉回去贾母那边吃饭,他则胡乱在王夫人这边扒拉两口饭,到底不放心黛玉,急忙往回赶。

不想半路见到王熙凤,和他说了两件事。

一件是管他要丫头小红,贾宝玉哪里记得,就顺口答应。

一件让他帮忙记账。贾宝玉好奇是什么,王熙凤也没说。

文中暗表,这就是昨儿冯紫英说的那件大事,与史湘云定亲有关。

贾宝玉这边才写完,冯紫英那边果然就派人来请。而这一次聚会,史湘云与冯紫英的姻缘就彻底清楚了。

贾宝玉见冯紫英请,只得放下林黛玉赶去赴宴。正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以上故事或有虚构,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改编和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头条创作挑战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13: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的那些疾病和药方,暗喻什么呢?
写乎
2017-11-07 21:56
欢迎关注百家号《写乎》,您的足迹就是《写乎》!
文/吴明慧

【作者简介】吴明慧,笔名:北南,生活在江南的北方人,中学历史教师,业余酷爱读书写作,在新浪博客上写作十一年,散文随笔偶见报端。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古典名著《红楼梦》描写的是封建社会末期贵族大家安富尊荣的生活细节,其中相当多的篇幅论述疾病和药方。
这样世家大族的公子小姐偏偏体弱多病,而作为合族家长的老祖宗贾母从头到尾几乎不怎么生病,偶尔感觉不舒服,也多为时气所染,受凉或者吃了不易消化的东西,真的应了刘姥姥的话:生来就是享福的。

其他如贾政贾赦贾珍干脆就没生过病,反倒是十几岁正当花季的姑娘们如宝钗黛玉各有一种符合她们性格特征的病症;年轻的媳妇秦可卿竟一病不起归西了。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正是贾府悲剧最显性的体现——子孙辈不读书已经一辈不如一辈了,却连身体的健康状况都堪忧了,这样的家族其实底子早已垮烂,面子上借着谈病论药请御医撑持着得病的尊严。
(一)林黛玉——职业生病,业余葬花写手帕诗
全书最早比较正式地谈论疾病,就在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三回。然而在篇幅上却极其精简,只说众人看她小小年纪,身体面庞却不胜怯弱,“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这种风流态度从宝玉的眼看过去,便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了。黛玉的病,同时也正是她的美,宝玉则暗以西施相比:病如西子胜三分。得个病还能这样美,书中除了黛玉,再没谁有资格得这样的病了。

黛玉的病和眼泪贯穿始终,她的职业是生病,业余读诗写诗,一年到头很少拈针拿线,扛个小花锄葬花吟诗,虽哭得伤感,却是她少有的健康活力的爆发。而在宝玉挨打送旧手帕传情一回,黛玉掌灯蘸笔手帕题诗,则将她病态的美烘托到无以复加: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都说性格决定疾病,黛玉孤零的身世加上她孤傲的性格,消瘦咳血的症状正是敏感多疑的黛玉所逃脱不掉的宿命。
如果从书中抽离出黛玉因拖着病体又寄人篱下,感身世孤清常常淌眼抹泪,宝玉借探病诉说衷情,宝钗借送燕窝互剖心曲,小说中的重要人物的戏份则少了许多,同时在揭示人物性格及推进情节开展方面就失去了支撑和抓手。尤其对于宝黛爱情的曲折回旋而言,三日好了两日恼了,好的时候探病,一日吃了多少饭、吃了药没有、夜里可还咳嗽、醒了几回;恼的时候则怄气将刚吃下的药吐了出来,闹得老祖母不得安宁:不是冤家不聚头,一句话说得他们在两处临风洒泪。

同时,与黛玉眉眼相似的晴雯和龄官,她们两个的戏份也都在“病”上;尤其是晴雯,在因绣春囊抄检大观园之时,成了王夫人眼中的病西施,而她的“春睡捧心之遗风”简直就是大观园的狐狸精了。所以,病,在不同人物身上遭致不同的后果。
(二)薛宝钗——论病谈药事小,人情事理是大
如果说林妹妹有一种病态美,那么,薛宝钗则是健康的美,不但美在身体,而且还有品格: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可偏偏她也美中不足,生来自娘胎里带出一股热毒。周瑞家的送走刘姥姥来王夫人处回话找到梨香院来,得以与宝钗谈论她的喘嗽之症。这病说来容易,药方子却矫情得无人可比。且不说一年四季的白花蕊,还要春夏秋冬的雨露霜雪都凑巧。所以,治病的排场远大于寄人篱下的黛玉:得个病最怕兴师动众,惹得下人言三语四。

宝钗因自家开药铺,她自己也懂得一些医理,所以,常常借着谈医论药展开她人际交往的手段。而她的所谓热毒,正是热衷于人事和人情;宝姑娘得病又懂药,倒使得她的完美人设美到无可指责。比如在宝玉挨打之后,她第一时间赶去送散瘀血的棒伤药,并且十分难得地说了“心疼”的话,这话比药还缓解疼。
这只是宝钗做人的周全处,无论上下都打点得滴水不漏。就连在情敌、好使小性儿的林黛玉那里,她都能在原谅黛玉口无遮拦说出淫词艳曲之后再借着探病互剖心曲,她们两个今后便只以姐妹相称,时常熬了燕窝送来,稳固了她为人豁达的地位。
宝钗在中医药理上赚足了戏份,也出尽了博学杂收的风头,并且将自己的随分从时演绎到极致。比如说在第二十八回王夫人问起黛玉的病提及的丸药名字,多亏王夫人记性不好,宝玉才卖弄了一堆药名:人参养荣丸、八珍益母丸,左归、右归,麦味地黄丸。由什么“金刚”“菩萨”,宝钗就准确地说出了天王补心丹的名字,这充分说明宝钗的药学知识丰富。

可当宝玉说到自己给薛大哥哥配的药方子,当中有古坟里人家戴过的珍珠宝石做君药,在众位家长面前希望宝钗站在他一边,可是宝钗却摇手儿说不知道,反倒是凤姐听到了说确有此事,给宝玉解了围,而她不给宝玉圆谎的事后来又成了宝黛矛盾之绳上的又一个结,是宝钗不愿卷入这些没有根据又无来由的所谓药方里费神。
红楼盛世之时,配药要些珍珠宝石人参都不值什么;可是到七十七回凤姐病了,需要人参却捉襟见肘,上好的人参陈年太久已化灰了。这时爱串门子的宝钗又很好地借药施展了她的交际能力,直接到她家铺子里将没有作假的原枝买二两来。这也难怪宝钗讨人喜欢,总能在最需要应急的时候出场,尤其是她的姨母王夫人面前,这已是第二回了,上一次则在金钏赌气投井之后。
这就是宝姑娘的随分从时:在该出场的时候出场,她说的每一句话都站在成人世界的立场。可是,每每读到宝钗的豁达,我都想问一句:你那么懂事,还有人疼吗?她的冷香丸,她的半新不旧的衣裳,她的雪洞似的卧房,她的不爱花花朵朵,最终伏下的是清寂落寞的命运。

(三)秦可卿——病在社会,家族人伦毁尽
金陵十二钗中最早殒命的秦可卿又是一个合府上下无不尽服的好女儿。她的病亦是整个家族的病。小病病个人,大病病社会。富足之家不过三代,府中族长公子不学无术还罢了,又添上“爬灰”丑闻,可见是病到根上了,任凭什么御医什么药方都无力回天了。所以,秦氏的病具有社会学意义,已非医药可治。但回到当时贾府盛世的背景中,作为有运无命的兼美可卿,她的生是无足轻重的,反倒是她的死,为贾府赚足排场出尽风头。
都说曹雪芹精通中医药学,借由秦可卿的病,化身为张友士的太医论病穷源,是整部红楼中最精彩的药学文本。他开出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与宝钗海上方的冷香丸相比,十分据实,没有太多超出药理学的暗示意义,旨在揭露性格决定疾病:心性高强,聪明忒过。这个药方又不同于王道士胡诌的妒妇方:冰糖陈皮梨汤。戏谑闲笔,尽显曹公之幽默风趣。

可卿的病一方面揭示出身在贾府经营上下关系费心劳神,另一方面则是作为炫耀富足的存在,多少人参都吃得起,什么名医都请得来,这正是贾府势足运旺的时候。
尽管贾府不遗余力地请医治疗,动用各种关系并且不惜财力,秦氏最终还是一命呜呼了:治得了病,治不得命。她的病预示了封建社会的没落,而她的死则暗示了贾府的败落。
关于红楼病与药的话题,还常常牵涉了古时的养生学问,那就另是一篇长话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13: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清代 / 曹雪芹
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摘自清代曹雪芹的《》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程高通行本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甲戌本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周汝昌校本

译文翻译[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褪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注释解释
榭(xiè):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的建筑,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或景区休憩建筑。

香丘:是根据佛教名词“香山”新造的词,意思是香气缭绕的小山丘,比喻有一小方受佛教庇护,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不奢求香气缭绕的蓬莱仙境。

一抔(póu):意思是一捧之土。典出《史记·张释之冯唐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净土:佛教专用名词,原意指完全被佛教度化的土地,净土上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外道。与“一抔”联用后成为双关语,也指只有汉文化,不被佛教文化沾染的土地。

帘中女儿惜春莫:“帘中”与上句为顶针续麻格。“莫”,“暮”的古字。

洒上花枝见血痕:此句与两个传说有关:①娥皇、女英在湘江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所以黛玉号“潇湘妃子”。②蜀帝杜宇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鹃”。案:周汝昌言:(花枝)谓花即泪染,非“空枝”之义。

他年葬奴知是谁:这一句中在周汇本中出现了矛盾。在《葬花吟》中打出的是“奴”,而在下一章节中宝玉感慨句写出的是“我”,而周先生在注释中特意说明用“奴”“我”字样可体现小女随口吟成,改成“侬”尽显文人酸气。

诗文赏析[搜索 国学梦 即可回访本站]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红学研究者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从此绝句中可以看出,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像“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可想而知,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极为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贾宝玉已有他属。起黛玉“沉痼”毫无作用。“续红丝”当然不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初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像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贾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后有晴雯,终于轮到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薛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不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应不是主观臆断;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像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也足以借取利用。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也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
上一篇:莫骂酉时妻,一夜受孤凄。下一篇: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
[color=rgba(0, 0, 0, 0.8)]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

[color=rgba(0, 0, 0, 0.8)]这句诗的全诗版本较多,不同的版本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有所不同。以下是两个常见的全诗版本:

[color=rgba(0, 0, 0, 0.8)]版本一:本是青灯不归客,
却因浊酒恋红尘。
星光不问赶路人,
岁月不负有心人

[color=rgba(0, 0, 0, 0.8)]版本二:本是青灯不归客,
却因浊酒留风尘。
道破红尘有几尊?
夜思青魅魂归处,
瓣瓣心花摧落声

[color=rgba(0, 0, 0, 0.8)]这两个版本的前两句相同,都表达了主人公原本决心远离红尘,但最终因为对世俗生活的留恋而未能如愿。不同之处在于,版本一的后两句通过“星光”和“岁月”来传达一种积极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鼓励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努力奋斗;而版本二的后两句则更加注重描绘红尘世界的空虚和迷茫,通过对“青魅魂归处”和“心花摧落声”的描写,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23:43 , Processed in 1.70361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