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接下来是对杨嗣昌不幸败亡的哀悼和愤懑。“魂依城郭家乡近,”指的是杨嗣昌死于湖北荆州沙市,距离他的家乡湖南武陵很近。 星驰时报入京师,谁家儿女不伤悲! 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最后是杨嗣昌死后的朝廷情形,崇祯临朝叹息:“自杨嗣昌殁,无复有能督师平贼者。”不过这“文武皆垂首”可不是因为难过,而是掩藏面上的“得色”,请看《崇祯遗录》记载:“闻贼陷洛阳,福王遇害。献贼陷襄阳,襄王遇害。督师杨嗣昌自谥死,自此天下大事益不可为。上忧懑不知所出,而廷臣以嗣昌死,欣然有得色,忘国徇私,幸败乐祸,任事者欲其成功,岂可得乎?”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乃是朱慈炤对东林党文武的质问:你们站在朝堂上都是干什么的?你们哪一点能及得上杨嗣昌的才干,比得了杨嗣昌的忠义! 也就怪不得朱慈炤最后写到: “我为四娘长叹息,歌成余意尚傍徨!” 看看王世德记述的“杨嗣昌实心任事,廷臣所少,而才又足以济之。使廷臣不以门户掣肘,俾得专心办贼,未必无成。顾攻者纷纷,遂使愤郁忧危,方寸扰乱,以抵败亡。无拳无勇,职为乱阶,俱诸臣之谓乎。诗云:「无权无勇,职为乱阶」,其诸臣之谓乎!抚臣微有谋略者,朝臣必嫉之。”就不难明白朱慈炤对杨嗣昌忠心国事却因东林党处处以门户掣肘而最终失败身亡的无限愤懑了。 很合理,比那些什么雍正之类说法的骗子强多了,这年头招摇撞骗的太多。 有人提供了一则四皇子朱慈炤后代的信息,《崇祯皇帝后人在遵义》(文/李连昌) 我去查了下,发现有些问题,因为《邹氏家谱》明确写的是“四皇子永王朱慈炤”,可邹家碑文写的是“吾祖系凤阳府沛国郡人氏,原姓朱,因崇祯自缢,清军入京朱氏惨遭诛灭,故随母姓周氏也。邹元标邹之麟保太子永王来自四川省遵义府。” 这碑文里就有两处错误: 1、永王朱慈炤是四皇子,不是太子, 2、朱慈炤母亲是田秀英,与周后严重不和,可是碑文中居然说母亲周氏,所以改随母姓为“邹”。 可见邹家的祖先对朱慈炤的了解不够全面。所以邹家的祖先邹启贵必不会是朱慈炤。 但他们一定要自称朱慈炤后代的话,倒有可能他们的祖先是朱慈炤那个在杭州监狱里下落不明的孙子朱钰寶,朱钰寶当时幼小,可能被东林党邹光标的后代搭救,结果东林党给幼小的朱钰寶灌输了周后等错误知识,才有了遵义邹家的混乱认识。 而且大家都提出来为何邹家的族谱违背了一般20个字的规律,仅有19字,估计就是因为邹启贵不是朱慈炤本人,而是朱慈炤的孙子,所以故意少一字表明祖宗记载有缺失。这个为猜测,仅供参考。 我下面再补充一些朱慈炤的资料。 第十五回为秦可卿送完殡,宝玉等人到了一庄户人家过夜,“凡庄农动用之物,皆不曾见过。【庚侧:真,毕真!】宝玉一见了锹、镢、锄、犁等物,皆以为奇,不知何项所使,其名为何。【甲侧:凡膏粱子弟齐来着眼。】小厮在旁一一的告诉了名色,说明原委。【甲侧:也盖因未见之故也。】宝玉听了,因点头叹道:“怪道古人诗上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为此也。”【甲侧:聪明人自是一喝即悟。庚眉:写玉兄正文总于此等处,作者良苦。壬午季春。】一面说,一面又至一间房屋前,只见炕上有个纺车,宝玉又问小厮们:“这又是什么?”小厮们又告诉他原委。宝玉听说,便上来拧转作耍,自为有趣。只见一个约有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跑了来乱嚷:“别动坏了!”【庚侧:天生地设之文。】众小厮忙断喝拦阻,宝玉忙丢开手,陪笑说道:【庚眉:一“忙”字,二“陪笑”字,写玉兄是在女儿分上。壬午季春。】“我因为没见过这个,所以试他一试。”那丫头道:“你们那里会弄这个,站开了,【甲侧:如闻其声,见其形。庚侧:三字如闻。蒙侧:这丫头是技痒,是多情,是自己生活恐至损坏?宝玉此时一片心神,另有主张。】我纺与你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