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2|回复: 0

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4.1吴昌时同吴梅村和张溥是同年同...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59
发表于 2023-8-26 01: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4.1
钟家台 2019-10-28   |  169阅读  |  1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4.1
  同坚决对抗东林党的温体仁不一样,周延儒其实是个狡猾的骑墙派,他和东林党关系其实是不错的,“始延儒裏居,頗從東林游,善姚希孟、羅喻義。既陷錢謙益,遂仇東林。及主會試,所取士張溥、馬世奇等,又皆東林也。”崇祯四年(1631年),复社创始人张溥,吴梅村,东林党陈于泰(周延儒的连襟),都在周延儒主试的会试中得到特别的提携,张溥得中进士,吴伟业高中会元,陈于泰廷对第一,这是因为东林党势力大,周延儒要拉拢东林党以攫取更大的政治权利。
  《明史·周延儒传》也写得清楚:“體仁與吏部尚書王永光謀起逆案王之臣、呂純如等。或謂延儒曰:「彼將翻逆案,而外歸咎於公。」延儒愕然。會帝以之臣問,延儒曰:「用之臣,亦可雪崔呈秀矣。」帝悟而止。體仁益欲傾延儒。”温体仁想利用己巳之变的机会启用所谓的阉党逆案的被牵连的旧臣的意图之所以失败,是由于周延儒的进言,梁廷栋是没有这么大能量的。周延儒利用了崇祯好面子的弱点,周延儒“善伺意指”善于揣摩崇祯心意是他成功的关键。
  一切最终还是由崇祯决定的,崇祯好面子,阉党逆案是他的得意之作,所以绝不愿彻底翻案。由于崇祯搞的阉党年逆案打击面过大、牵连过多,使得明朝失去了一批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才,崇祯依靠重用一两个孤党是根本无法改变东林党独大的状况的,政治彻底失衡的明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崇祯十六年明亡之前崇祯皇帝大殿上亲自刑讯吴昌时,随后赐死周延儒,并将吴昌时斩首。周延儒、吴昌时二人与复社的关系不用我说了,诡异的是,弹劾周延儒、吴昌时的官员中貌似有复社的影子。
  关于周延儒和吴昌时,很有必要细细理一理。
  前面说了,周延儒是个骑墙派,他和东林党关系始终密切密切,“始延儒裏居,頗從東林游,善姚希孟、羅喻義。既陷錢謙益,遂仇東林。及主會試,所取士張溥、馬世奇等,又皆東林也。”“ 四年春,延儒姻婭(东林党)陳於泰廷對第一。”但周延儒“性警敏,善伺意指”,己巳之变后当他发现了崇祯对袁崇焕的失望不满后,他就马上弹劾袁崇焕以及其背后的钱益谦以迎合崇祯。
  周延儒之所以会弹劾东林党党魁钱益谦,是因为钱益谦在崇祯用“抓采”即抓阄法选内阁时偷偷做手脚,把时任礼部尚书的温体仁和侍郎周延儒的名字都除去,因此得罪了周延儒。说到底,周延儒和东林党因为利益时而互相提携,又因为利益时而分崩,一切由利益决定。
  明朝的内阁制使得权利都集中在皇帝手中,明期有民谣“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明朝的内阁大学士的位高权重都是虚的,他们的品级很低,“终明之世不过正五品”。而且阁老大学士们票拟后,必须要经皇帝批红或是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红后才能生效,所以正如“文皇(明成祖)嗣统,妙简英哲,于是解缙、杨士奇等人直内阁,备顾问,代王言而已。”所言,明代内阁不过是“代王言”而已,同原来的丞相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远不能比,权利始终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而崇祯又是个事必躬亲的强势皇帝,所以周延儒总是细心的揣摩崇祯的心意以及时迎合,这才让他深得崇祯信任重用。后由于周延儒的结党营私被太监王坤和給事中陳贊化弹劾,这才失去了崇祯的欢心,不得不于崇祯六年六月“引疾乞歸”。
  周延儒乡居时就与东林党交好,后阻止了崇祯启用被阉党逆案牵连的王之臣等人,并利用自己主持会试的机会大肆提携东林党和复社中人。失势返乡后的周延儒与东林党和复社的关系更加亲密了。这也就是东林党和复社之所以极力促成周延儒复起的原因,因为周延儒虽非东林,却胜似东林,更具有迷惑性,可以轻易获得崇祯的信任。
说到了周延儒的再度入阁,就不得不提一个关键人物,这就是复社骨干——“妖气”吴昌时。
  吴昌时同吴梅村和张溥是同年同榜的进士。
在东林党党魁钱益谦被温体仁和周延儒联手扳倒后,复社领袖张溥送吴昌时和得意弟子吴梅村两人入京。吴梅村十四岁时被张溥张天如赏识,做了张溥的“入室弟子”,但实际上吴梅村只比先生张溥小七岁。吴梅村的父亲吴禹玉是周延儒的老朋友,所以周延儒在自己主持的会试中内定了吴梅村高中会元,而吴昌时则被公认为是复社中最有政治才能的人,所以张溥特作诗《送吴来之北发》为吴昌时送行:
“赋贡王门说采珠,江皋琴水意相须。
著书二万经方盛,买纻三千调更孤。
鸳掖句传倾坐客,日华声满在天衢。
典文精切邯郸步,应撤重围让汉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3.5

下一篇: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4.2

[size=1.24444]【新刊】樊树志 | “人世事,几完缺”——读《梅村家藏稿》札记
[color=rgba(34, 34, 34, 0.5)]今日读书笔记 2023-05-08 13:45

[size=0.8]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size=0.8]BOOK TOWN

[size=0.8]艺术
[size=0.8]文化
[size=0.8]思想
[size=0.8]文/樊树志
[size=0.8]原刊于《书城杂志》2023年5月号


[size=0.8]吴梅村画像
[size=0.8]明朝崇祯四年,二十三岁的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以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二名的佳绩,获得皇帝御批“正大博雅,足式诡靡”的嘉奖,钦赐假期,归乡婚娶,一时荣耀至极。清康熙十年,吴伟业病危时,回顾六十三年生涯,感慨中透着凄凉:“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难,无一境不尝辛苦,实为天下大苦人。”名闻遐迩的梅村先生为什么要说自己是“天下大苦人”呢?他晚年有一所颇具江南园林风格的别墅,生活并不艰苦。可是内心痛苦,饱受灵魂煎熬之苦,因而他一再写诗感叹,“憔悴而今困于此,欲往从之愧青史”。在临终前他再三叮嘱,要给他穿上僧装,墓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不要写墓志铭。后辈顾湄为他写“行状”至此,感叹:先生之心事可悲也!这又是为什么呢?
[size=0.8]《梅村家藏稿》向后人透露的信息丰富多彩,既要面对金戈铁马的腥风血雨,又要面对进退出处的艰难抉择,透过这样的视角洞察明清鼎革之际江南的政治氛围与文化生态,或许别有一番意味。


[size=0.8]《梅村家藏稿》全八册
[size=0.8]“福过其分,实切悚慄”
[size=0.8]吴伟业天资聪明,少年即有才名,张溥见到他十四岁所写的文章,大为惊叹,“文章正印在此子矣”,随即收他为入室弟子。顾湄《吴梅村先生行状》说:“先生有异质,少多病,辄废读,而才学辄自进,迨为文,下笔顷刻数千言。时经生家崇尚俗学,先生独好三史。西铭张公溥见而叹曰:‘文章正印,其在子矣。’因留受业,相率为通经博古之学。”陈廷敬提供了一个细节:“(吴梅村)先生少聪敏,年十四能属文。里中张西铭先生以文章提倡后学,四方走其门,必投文为贽,不当意即谢弗内。有嘉定富人子,窃先生塾中稿数十篇,投西铭。西铭读之大惊,后知为先生作,固延至家。同社数百人,皆出先生下。”
[size=0.8]此处所说的“同社”云云,指应社与复社。应社成立于天启四年,创立者是杨廷枢和张溥等文士,提倡尊经复古。张溥后来回忆道:“应社之始立也,所以志于尊经复古者,盖其志也。是以五经之选,义各有托,子常杨彝、麟士顾梦麟主《诗》,维斗杨廷枢、来之吴昌时、彦林钱枏主《书》,简臣周铨、介生周钟主《春秋》,受先张采、惠常王启荣主《礼》,溥与云子朱隗则主《易》。”
[size=0.8]之后张溥创建复社,吴伟业作为张溥的及门弟子,追随老师参加复社活动,研习经学,奠定坚实的学问基础。复社的早期名单中,年轻的吴伟业赫然在列。崇祯二年的尹山大会、崇祯三年的金陵大会,他都躬逢其盛。关于尹山大会,《复社纪略》写道:“吴江令楚人熊鱼山开元,以文章经术为治,知人下士,慕天如名,迎至邑馆……于是是为尹山大会,苕、霅之间,名彦毕至。未几,臭味翕集,远自楚之蕲、黄,豫之梁、宋,上江之宣城、宁国,浙东之山阴、四明,轮蹄日至。”张溥在大会上针对“士子不通经术”的习气,提出“规条”与“课程”,以期达到“兴复古学”“务为有用”之目的,道出了之所以命名为复社的原因。
[size=0.8]崇祯三年,适逢应天乡试,江南士子前往金陵参加科考,复社成员吴伟业和杨廷枢、张溥、吴昌时、陈子龙等高中举人,复社声誉一时高涨。在这种背景下张溥在金陵召开第二次大会。吴伟业写道:“三年庚子省试,胥会于金陵,江淮宣歙之士咸在,主江南试为江西姜燕及(曰广)先生。榜发,维斗褒然为举首,自先生以下,若卧子及伟业,凡一二十人,吴江吴来之昌时亦与焉,称得士。”
[size=0.8]荣耀接踵而来。崇祯四年辛未会试,吴伟业考取第一名,座主是内阁首辅周延儒和内阁次辅何如宠。接下来的殿试,获得了一甲第二名(第一名是陈于泰)。他的答卷自然引人注目,这篇《辛未廷试策》确实不同凡响。
[size=0.8]一则说:“臣闻人主之立法也,知明意美道高德,厚设诚于内,而制行之,仁义礼乐皆其具也。然非选温良上德之士,以因能而责治,经常何自而修焉。”
[size=0.8]再则说:“人主之立法也,事为之制,曲为之防,随俗之宜而通变之政,文章皆其效也。然非举通道进善之人,以分职而效官,典章何自而备焉。”
[size=0.8]三则说:“故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使教化自内以达外,道法自略以及详,则智者献明,能者效力,皆从此始也。”
[size=0.8]四则说:“君之所以养士者禄也,厚其爵予以彰有德,则冀念不生,所以成养廉之德至矣。而风气未更,其何以劝焉?惟以贵谊贱利为先,而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廉法所自见也。”
[size=0.8]用科举考试的标准来衡量,这篇文章堪称言之有物的佳作,录取为会试第一名、殿试一甲第二名,应在情理之中。但由于内阁中排名第四的温体仁与内阁首辅周延儒的权力倾轧,引出了麻烦。温体仁的亲信党羽薛国观在朝廷中散布流言蜚语:周延儒意欲收罗名士,秘密叮嘱各分房考官,在阅卷时拆封窥探考生姓名。分房考官李明睿录取旧交吴禹玉之子吴伟业,周延儒也喜欢吴禹玉之子吴伟业,因此录取。御史袁鲸根据流言蜚语,准备向朝廷揭发。周延儒抢先一步,把吴伟业的考卷呈送皇帝御览,朱由检阅后批示:“正大博雅,足式诡靡。”皇帝明白无误的赞誉,令温体仁、薛国观、袁鲸之流哑口无言,一场波澜始告平息。
[size=0.8]看似平淡的事件,内中却大有玄机。按照惯例,内阁首辅政务繁重,主持会试之事应由内阁次辅担任,周延儒以首辅身份主持会试是破例的行为。科举考试与官场人事关系密切,考生与主考官之间原先并无师生关系,一旦跃登龙门,就构成门生与座主的关系,进而发展成政坛的派系。周延儒亲自出马,意图搜罗名士作为门生,巩固自己在朝廷的权力基础。温体仁抓住把柄大做文章,意在攻倒周延儒取而代之。


[size=0.8]《吴梅村诗集笺注》
[size=0.8]〔清〕吴翌凤注,清嘉庆沧浪吟榭刻本
[size=0.8]这一波折对于初出茅庐的吴伟业而言,吃惊不小。他去世前写给长子吴暻的遗书,提及此事仍心有余悸:“吾少多疾病,两亲护惜,十五六不知门外事。应童子试,四举而后入彀。不意年逾二十,遂掇大魁,福过其分,实切悚慄。时有攻宜兴座主(周延儒),借吾为射的者,故榜下即多危疑。赖烈皇帝保全,给假归娶先室郝氏。”初涉政坛就体验到政治的险恶,温体仁把他当作攻击周延儒的箭垛,他自己则有“福过其分”之感,因而悚慄不已。令他转忧为喜的是皇帝钦赐假期,回乡婚娶,士人以为无上荣耀。同时高中进士的张溥,也沾到喜气,写诗祝贺:
[size=0.8]孝弟相成静亦娱,遭逢偶尔未悬殊。
[size=0.8]人间好事皆归子,日下清名不愧儒。
[size=0.8]福贵不忘家室始,圣贤可学友朋须,
[size=0.8]行时襆被犹衣锦,偏避金银似我愚。
[size=0.8]“人间好事皆归子”,连他这位老师也自叹不如。然而吴伟业一生都对老师尊敬有加,高度评价老师的学问:“西铭先生以教化兴起,云间夏彝仲、陈卧子从而和之,两郡之文遂称述于天下。人止见其享盛名,掇高第,奉其文为金科玉条,不知西铭之书羽翼经传,固非沾沾于一第而已也。”
[size=0.8]奉旨归娶,是吴家的莫大喜事,举行了盛大的婚礼,那一年祖母汤太夫人七十四岁,父亲吴禹玉四十九岁。张溥描述道:“骏公试南宫第一,时未娶妇,告之,天子赐驰节还里门。太夫人拥孙襕笏甚欢,为问都中起居,龋然而笑,于是绾其发,饮以醇酒。明年(崇祯五年),骏公成婚礼,一城聚送致贺。太夫人凭高轩望新妇入门,灯火夹市。”


[size=0.8]《吴梅村全集》
[size=0.8](全三册)
[size=0.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size=0.8]“立朝以正直忠厚为本”
[size=0.8]张溥与吴伟业同时得中进士,张成为庶吉士,吴成为翰林院编修。温体仁对张溥的名士气派颇有意见,扬言庶吉士可进可退,如果不成才可以黜退。张溥获悉后,写了弹劾温体仁的疏稿,揭发他“通内结党”“援引同乡”诸事,要求吴伟业抄写后,用翰林院编修名义呈进朝廷。吴伟业为人一向谨慎,考虑到立朝未久,不熟悉朝廷人事,犹豫不决,又难以拒绝师命,就把疏稿稍加增删,避重就轻,改为纠弹温体仁亲信蔡弈琛“主持门户”“操握线索”。温体仁得知内情,大为恼怒,打算严惩张溥,周延儒从中调解才得以化解。不过从此温体仁、蔡弈琛对张溥侧目相待。
[size=0.8]崇祯五年,张溥以“葬亲”为由,向朝廷请假,回到太仓,筹备明年的复社虎丘大会。陆世仪认为,崇祯六年的复社虎丘大会,声势之浩大,为三百年来所未有。
[size=0.8]温体仁执政以后,推行没有魏忠贤的魏忠贤路线,打击东林人士不遗余力,钱谦益、钱龙锡、文震孟、郑鄤都是被他整肃的;复社以“小东林”自诩,自然难逃厄运。正如吴伟业所说:“乌程(温体仁)窃国柄,阴鸷惨核,谋于其党刑部侍郎蔡弈琛、兵(科)给事中薛国观,思所以剚刃于东南诸君子。先生(张溥)扼腕太息,蚤夜呼愤。其门弟子从苕霅间来者,具得相温阴事,名为廉洁奉法,实纵子弟暴横乡里,招权利,通金钱。先生引满听之,以为笑谑。语稍稍流闻相温。时盛修郄虞山(钱谦益),思一举并中之,未得间也。”
[size=0.8]崇祯十四年,张溥病逝于家。温体仁的死党蔡弈琛因贿赂薛国观被捕入狱时,还不忘诬陷复社。已经杜门养病多年的张采忍无可忍,写了《具陈复社本末疏》,为复社辩白。他强调复社是为了科举而成立的文社,宗旨是“楷模文体,羽翼经传”,没有一丝一毫“出位跃冶之思”,陆文声、周之夔罗织虚无,托名徐怀丹者“假名巧诋”,纯属捏造,表示愿意和他们对簿公堂。正直官员为复社主持正义,吴伟业在这一事件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正如他自己所说:“先是,吴下有陆文声、张汉儒之事。吾以复社党魁,又代为营救,世所指目。淄川(张至发)传乌程(温体仁)衣钵,吾首疏攻之。”顾湄《吴梅村先生行状》据此写道:“吾吴有奸民张汉儒、陆文声之事,乌程(温体仁)阴主之,欲剚刃东南诸君子。先生以复社著名,为世指目。淄川(张至发)传乌程衣钵,先生首疏攻之,直声动朝右。”


[size=0.8]《吴梅村传》
[size=0.8]叶远君著
[size=0.8]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size=0.8]吴伟业少年时接受张溥的教育,影响至深。张溥对学生灌输正直忠厚之论,强调“人臣之自立在内断于心,而不期乎上之遇合;行己之所学以求自得,而不必虑人之我非”;“如此然后知忠厚正直乃一共之辞,非偏方之说也。世有曲木焉,就而观之,其根必疏,疾风不能摇劲草,得土力深也。由斯而观,凡人之刻薄残削,见欲而动者,皆曲木之类也。凡人之和平乐易神之景福者,皆劲草之类也”。秉承师教,吴伟业始终不忘立朝以正直忠厚为本,弹劾内阁首辅张至发是突出事例,为遭受不公正处分的黄道周表示道义上的支持,是另一事例。
[size=0.8]面对内忧与外患的两难境地,皇帝朱由检想起了丁忧在家的宣大总督杨嗣昌,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崇祯十年三月,杨嗣昌抵京赴任。皇帝召见时,他侃侃而谈,才思阔达,与前任兵部尚书那种木讷卑微,截然不同。朱由检对他刮目相看,拍案叫绝,感叹:“恨用卿晚!”杨嗣昌当即提出详细的施政纲领,
[size=0.8]论述“安内”是当前第一要务,概括为“必安内方可攘外”七个字。得到皇帝首肯后,为了集中全力平定内忧,他决定向东北虎视眈眈的满洲释放和谈的意图,以便把关宁铁骑调到中原去平定内乱。辽东巡抚方一藻和监军太监高起潜遵循他的指示,派遣算命先生周元忠,到满洲去试探口风。消息泄露后,舆论哗然。杨嗣昌写了奏疏为自己辩护:如果策划一事,局外人怀疑,局内人也怀疑,还有什么成功的希望?朱由检为了表示对他的支持,提名他进入内阁,于是乎杨嗣昌由兵部尚书一跃而为内阁大学士。这下把杨嗣昌推向了风口浪尖,反对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其中影响最大的声音,来自刚直不阿的儒臣黄道周。
[size=0.8]黄道周连上三封奏疏,其一是杨嗣昌不当夺情入阁,其二是辽东巡抚方一藻不当“封赏”满洲,其三是不当夺情起用陈新甲。虽然是三封奏疏,矛头却是集中在杨嗣昌身上,因为方一藻与满洲议和是执行杨嗣昌的指示,杨嗣昌有意起用陈新甲出任兵部尚书执行“必安内方可攘外”方针。
[size=0.8]围绕是否与满洲议和,朝廷中对立的两派已经剑拔弩张,皇帝无法继续沉默,七月五日在平台中左门召开御前会议,统一思想。听取各部尚书汇报以后,话锋一转,命黄道周出列跪下。
[size=0.8]朱由检批评黄道周连上三封奏疏动机不纯,此次廷推内阁成员,黄道周没有点用,而发泄怨气。黄道周一向淡泊名利,申辩道:臣三疏皆是为天下国家、纲常名教,不曾为一己之功名爵禄。
[size=0.8]朱由检反问他为什么早不上疏,偏偏要在未蒙点用之后才上疏?黄道周解释:五月中旬南京御史林兰友、工科给事中何楷先后上疏,反对杨嗣昌议和主张,指责他忠孝两亏。当时如果上疏,恐涉嫌疑。今日不言,后将无及。假如臣缄默,亦可滥叼升斗,但所惜者陛下之纲常名教。
[size=0.8]机敏过人的杨嗣昌见皇上与黄道周辩论伦理纲常,显然不是对手,便插进来跪奏,只字不提议和之事,以攻为守,非议黄道周的品性学术。说道:臣入京闻黄道周平行学术为人所宗,意其必有持正之言,可以使臣终制而去。不料其自谓不如郑鄤,臣始叹息绝望。人言禽兽知母而不知父,今郑鄤杖母,禽兽不如,道周又不如彼,还讲什么纲常!
[size=0.8]黄道周立即反唇相讥:大臣闻言应当退避,士人得毕其言。未有大臣跪在上前争辩,不容臣尽言者。他气愤地把杨嗣昌比作猪狗、人枭,接着说:凡人心正则行正,心邪则行邪。嗣昌以己夺情,又推新甲,呼群引类,使成夺情世界,亦今日之耻也。
[size=0.8]朱由检指责他无端诬诋大臣,他拒不接受,高喊:臣今日不尽言,则臣负陛下;陛下今日杀臣,则陛下负臣。朱由检气得厉声喝道:你都是废话,一生学问,止学得这佞口。说到佞口二字,加重语气,重复道:佞口!
[size=0.8]边上的锦衣卫官员以为皇帝要把黄道周逮捕惩治,不料皇帝止住怒气,命黄道周退回官员行列中去。
[size=0.8]参加此次御前会议的吴伟业写了一首《殿上行》,表达自己旁听“召对”的感想:
[size=0.8]殿上云旗天半出,夹陛无声手攀直。
[size=0.8]有旨传呼召集贤,左右公卿少颜色。
[size=0.8]公卿由来畏廷议,上殿叩头辄心悸。
[size=0.8]……
[size=0.8]况今慷慨复遑惜,不尔何以乘朝车。
[size=0.8]……
[size=0.8]如今公卿习唯唯,长跪不言而已矣。
[size=0.8]黄丝历乱朱丝直,秋虫跼曲秋雕起。
[size=0.8]呜呼,拾遗指佞乃史臣,优容愚戆天王仁。
[size=0.8]用“公卿由来畏廷议”“如今公卿习唯唯”,反衬黄道周敢于抨击青云直上的杨嗣昌,敢于和皇帝当廷辩论是非曲直,这种刚直不阿的气节令他敬佩不已。
[size=0.8]然而,朱由检不能容忍这样的耿介之士,亲自下旨:黄道周降六级调外任。
[size=0.8]所谓降六级调外任,就是调任江西布政司都事,当一名办事员。遭受如此羞辱,黄道周心灰意冷,临行前向皇帝乞求退休:“臣通籍十七载,犹然书生,立朝五百日,未酬犬马,倘奄忽半途,流播他土,将使千古上下不知陛下忱恂之恩,仁悯之泽。恳乞还山,以就医药,苟残喘之尚存,何余年之足惜。”朱由检不批准,坚持要他前往江西当差。
[size=0.8]为了表示对黄道周的同情,吴伟业写诗送行:
[size=0.8]旧学能先天下忧,东西国计在登楼。
[size=0.8]十年流涕孤臣事,一夜秋风病客舟。
[size=0.8]地近诗书防党禁,山高星汉动边愁。
[size=0.8]匡庐讲室云封处,莫向长江日夜流。
[size=0.8]崇祯十三年春,江西巡抚解学龙即将调任南京兵部侍郎,解任前,按照惯例可以举荐下属,他毫不犹豫向朝廷举荐黄道周。内阁大学士魏炤乘厌恶黄道周,拟旨谴责解学龙滥荐,朱由检勃然大怒,“黄道周降六级调外任”原本是自己的决定,解学龙竟然如此狂妄,敢唱反调,立即下旨逮捕解学龙和黄道周。黄、解二人押入刑部监狱,以“党邪乱政”罪,廷杖八十。显然是意气用事!何谓刚愎自用?这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size=0.8]刚刚调任南京国子监司业的吴伟业出于正义感,立即派遣太学生涂仲吉进京,为黄道周讼冤。按照老师的指示,涂仲吉向皇帝进言:“黄道周通籍二十载,半居坟庐,稽古著书,一生学力,止知君亲。虽言尝过戆而志实忠纯。今喘息仅存,犹读书不倦,此臣不为道周惜,而为皇上天下万世惜也。昔唐太宗恨魏徴之面折,至欲杀而终不果;汉武帝恶汲黯之直谏,虽远出而实优容。皇上欲远法尧、舜,奈何出汉、唐主下?”
[size=0.8]派涂仲吉讼冤是需要有一点勇气的,如果皇帝恼怒,追究主使人,吴伟业很有可能步解学龙的后尘。他在给长子的遗书中回忆道:“既升南中少司成,甫三日,而黄石斋予杖。信至,吾遣涂监生入都具橐饘。涂上书触圣怒,严旨责问主使。吾知其必及既与者七人,而吾得免。”《吴梅村先生墓表》说出了“得免”的原因:“时黄道周以事下狱,先生遣监生涂某赍表至京,涂伏阙上疏,申理道周党人。当轴者以为先生指示,使将深文其狱以中先生,会其人死乃已。”
[size=0.8]吴伟业一向敬佩黄道周刚直不阿的风格,敢于冒险派涂仲吉讼冤,绝非偶然之举,由此也反映他为官的正直忠厚。
[size=0.8]“草间偷活”“一钱不值”
[size=0.8]甲申、乙酉之际,吴伟业没有投身抗清运动,也没有摇身一变归顺新朝,一直在冷眼旁观。毕竟是前朝旧臣,故国情思难以摆脱。城春草木生,国破山河在,当他重游南京,触景生情。《遇南厢园叟感赋》流露的就是这种心情:
[size=0.8]寒潮冲废垒,火云烧赤冈。
[size=0.8]四月到金陵,十日行大航。
[size=0.8]平生游宦地,踪迹都遗忘。
[size=0.8]道遇一园叟,问我来何方?
[size=0.8]犹然认旧役,即事堪心伤。
[size=0.8]蓦然回忆起当年南京国子监生涯,这位园叟就是当年国子监的仆役。那时他的讲舍在鸡笼山,旧地重游,既怀念逝去的繁华,更感慨于前朝旧事:
[size=0.8]回头望鸡笼,庙貌诸侯王。
[size=0.8]左李右邓沐,中坐徐与常。
[size=0.8]霜髯见锋骨,老将东瓯汤。
[size=0.8]配食十六侯,剑珮森成行。
[size=0.8]映入脑海的是开国功臣李善长、邓愈、沐英、徐达、常遇春、汤和。看到孝陵和故宫,联系到自己“承乏忝兼官”,恍如隔世:
[size=0.8]高帝遗衣冠,月出修烝尝。
[size=0.8]图书盈玉几,弓剑惟金床。
[size=0.8]承乏忝兼官,再拜陈衣裳。
[size=0.8]南内因洒扫,铜龙启未央。
[size=0.8]幽花生御榻,苔涩青仓琅。
[size=0.8]离宫须望幸,执戟卫中郎。
[size=0.8]万事今尽废,东游如长江。
[size=0.8]字里行间洋溢着遗民情结。这种挥之不去的遗民情结,在顺治十年的虎丘文社大会,流露得更加淋漓尽致。
[size=0.8]被迫就任清朝官职,令吴伟业追悔莫及,“误尽平生是一官”。这是为什么?因为他头顶上有前朝天子门生的光环,有前朝皇帝御批“正大博雅,足式诡靡”的美誉,是会试第一名的复社名士。清朝当局要他出来担任国子监祭酒,看中的正是这一点。而吴梅村坚决不愿意出山,在意的也正是这一点。
[size=0.8]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人杰地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清朝统治者为了稳定全国,必须首先摆平江南,镇压抗清运动是一手,笼络江南士大夫是另一手。征召吴伟业为代表的知名人士出来做官,可以收买民心,增加人们对于新政权的认同感。对吴伟业的举荐信纷至沓来,其源盖出于此,“本朝世祖章皇帝素闻其名,会荐剡交上”;“本朝初,搜访天下文章旧德,溧阳、海宁两陈相国共力荐先生”。
[size=0.8]江南总督马国柱传达朝廷征召旨意,吴伟业无意于出山,立即以患病为由委婉谢绝。
[size=0.8]一则说:“伟业少年咯血,救治不痊。今夏旧患弥增,支离床褥,腰脚挛肿,胸腹膨胀,饮食难进,骨瘦形枯,发言喉喘,起立足僵,困乏之状难以言悉。岂有如此疾苦尚堪居官效力,趋跄执事者耶?”
[size=0.8]再则说:“伟业学行一无所取,固不待言,而患病则实迹也,共见共闻者也。伏乞祖台即于确查之中,将伟业患病缘由详列到部。伟业自辛未通籍后,陈情者二,请急者三,归卧凡逾十载,其清羸善病,即今在京同乡诸老共所矜谅。”
[size=0.8]马国柱再三敦促,此乃朝廷旨意,于是吴伟业向朝廷请辞。因为真心不想做新朝的官,并非假意谦让,所以这份《辞荐揭》写得入情入理,哀婉动人:
[size=0.8]伏惟用人而拔滞塞者,君父之恩;量力而受爵禄者,臣子之分。伟业以草莽孤微,江湖废弃,仰荷圣朝高厚,覆载生成,力田以供公税,鼓腹而歌太平者,十年于兹矣。
[size=0.8]恩诏举地方人材,督台马老公祖,过加采择,以伟业姓名入告。旋奉部覆,行督、抚、按、各台老公祖,确查乡评品行,学问实迹。伟业行能庸陋,学问迂疏,无当于用,所不必言。而素婴痼疾,万难服官,苟不先事启陈,则私门疾苦,何由上达?为此辄敢具闻。
[size=0.8]伟业禀受尫羸,素有咯血之证,每一发举,呕辄数升。药饵支持,仅延残喘。不意今春旧疾大作,竟成虚损,胸膈胀满,腰脚虚寒,自膝以下,支离挛蹶。老父病母,年过七旬,衰残风烛,相依为命。日夜涕泣,广求医卜,岂知沉痼已甚,疗治无功。奄奄一息,饮食短少,待尽床褥,不能行立。
[size=0.8]夫居官尽职,必须精力强济,岂有患苦如此,尚堪驱策?
[size=0.8]如此苦苦哀求,并未奏效,有司一再督促上道。二老惧祸,无可奈何,流泪催促儿子北上。
[size=0.8]此前,好友侯方域写信劝他千万不要出山。这篇《与吴骏公书》写得非常漂亮,坚定的意志从彬彬有礼的文字中流淌出来:“域再拜致书骏公学士阁下。域凡驽不才,年垂四十无所表现,然辱学士交游之末者,自甲戌(崇祯七年)以来,今且二十年矣。是时学士方少年,为天子贵近臣,文章德器倾动天下,议者谓旦夕入相。屈指曾几何时,而学士乃披裘杖藜,栖迟海滨,歌彼黍之油油。人生遭际信可悲也。然学士身隐而道弥彰,域之美学士之披裘杖藜也,过于坐玉堂秉钧轴远甚。近者见江南重臣推彀学士,首以姓名登之启事。此自童蒙求我,必非本愿,学士必素审,无俟鄙言。然而学士之出处,将自此分,天下后世之观望学士者,亦自此分矣。”
[size=0.8]侯方域列举三条“不可出”的理由,以及三条“不必出”的理由,然后语重心长地告诫:“十年以还,海内典刑沦没殆尽,万代瞻仰仅有学士,而昔时交游能稍稍开口者,亦惟域尚在。故再四踟蹰,卒不敢以不言。万一有持达节之说陈于左右者,愿学士审其出处之义各有不同,坚塞两耳幸甚。”
[size=0.8]吴伟业辜负了侯方域的厚望,悔恨不已,几年之后吊唁好友时慨叹:“朝宗归德人,贻书约终隐不出,余为世所逼,有负夙诺。”写诗向逝者表白自己的苦闷:
[size=0.8]河洛风烟万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门。
[size=0.8]气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
[size=0.8]多见摄衣称上客,几人刎颈送王孙。
[size=0.8]死生终负侯嬴诺,欲滴椒浆泪满樽。
[size=0.8]吴伟业带着“为世所逼”的心情,踏上无可奈何的仕途,途中赋诗一首,道尽胸中的郁闷:
[size=0.8]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
[size=0.8]松筠敢厌风霜苦,鱼鸟犹思天地宽。
[size=0.8]鼓枻有心逃甫里,推车何事出长干。
[size=0.8]旁人休笑陶弘景,神武当年早挂冠。
[size=0.8]“误尽平生是一官”,与“死生终负侯嬴诺”遥相呼应,成为晚年挥之不去的梦魇。


[size=0.8]《吴梅村诗选》
[size=0.8]叶远君选注
[size=0.8]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size=0.8]抵京后,经过短暂的秘书院侍读过渡形式,出任国子监祭酒,地位和荣誉比前朝的南京国子监司业高得多了,心情却很苦闷:“精锐销耎,辄被病,弗能眠。”顺治十三年,嗣母张太孺人病卒,他得以名正言顺地丁忧守制,辞官归家。从此回归一介文人,闭门读书写作,正如陈廷敬所说:“先生既无意于时,年力尚强,闭户著数千百言,而尤以诗自鸣,悲歌感激,有不得于中者,悉寓于诗。”
[size=0.8]“忍死偷生廿余载”,吴伟业无意于时,希望安心度过余生,但时世并没有放过他。顺治十五年至十八年接连发生的奏销案、科场案、哭庙案,表面看来似乎都有由头,其实只是借口,目的是制裁不愿与新政权合作,牢骚满腹的江南文人学子,迫使他们就范。以吴伟业的年资,科场案与哭庙案牵连不上,却难逃奏销案。他自己回忆道:“吾归里,得见高堂,可为无憾。既奉先太夫人之讳,而奏销事起。奏销适吾所愿,独以在籍,部提牵累,几至破家。”所谓“适吾所愿”,是指微不足道的赋税拖欠,被纳入奏销案,革去国子监祭酒官衔。明清史宗师孟森说:“梅村终身以再出为恨,实出至诚……因奏销案而落职,实在是求之不得。”所谓破家,并非因追缴欠税而倾家荡产,而是担心因此遭到逮捕。他的学生王维夏由于奏销案而被捕,他写诗送行,流露的就是“破家”的担忧:
[size=0.8]晚岁论时辈,空群汝擅能。
[size=0.8]祗疑栎阳逮,犹是济南徵。
[size=0.8]名字供人借,文章召鬼憎。
[size=0.8]阿戎才地在,到此亦何凭。
[size=0.8]为奏销事,他写诗给三弟,依然是莫名的担忧:
[size=0.8]拙宦真无计,归谋数口资。
[size=0.8]海田人战后,山稻雨来时。
[size=0.8]官税催应早,乡租送易迟。
[size=0.8]荷锄西舍叟,怜我问归期。
[size=0.8]靳荣藩注释道:“江南奏销之案,梅村亦受其累,故催租之苦屡形吟咏。此云:‘官税催应早,乡租送易迟’,急公恤佃两得之矣。与其七州郡羞于请门庭简送迎,俱长者之言。”
[size=0.8]吴江县举人吴兆骞,受科场案诬陷,流放东北边境荒凉的宁古塔,铸成一大奇冤。吴梅村写诗送行,流露的是惴惴不安的心情:
[size=0.8]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
[size=0.8]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
[size=0.8]十三学经并学史,生在江南长纨绮。
[size=0.8]词赋翩翩众莫比,白璧青蝇见排抵。
[size=0.8]一朝束缚去,上书难自理。
[size=0.8]绝塞千山断行李。
[size=0.8]送吏泪不止,流人复何倚。
[size=0.8]彼尚愁不归,我行定已矣。
[size=0.8]……
[size=0.8]噫嘻乎悲哉,生男聪明慎勿喜。
[size=0.8]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
[size=0.8]君不见吴季子。
[size=0.8]在如此压抑的政治氛围中求生,梅村的郁闷可想而知,只能写诗遣闷,“人生岂不由时命,万事忧愁感双鬓”;“我因亲在何敢死,憔悴而今困于此”。写诗遣闷之余,寄情于山水,到苏州附近的邓尉探梅,成为他最喜爱的活动。为了把山水引进家园,他购得王氏家族的贲园,拓展成为园林别墅。顾湄写道:“先生性爱山水,游尝经月往返。所居乃铨部王公士骐之贲园,先生拓而大之,垒石凿池,灌花莳药,翳然有林泉之胜。与士友觞咏其间,终日无倦色。”然而这一切都难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居恒苦,忽忽不乐,拂郁成疾以死”。
[size=0.8]康熙十年冬,梅村病重,留下绝命词:
[size=0.8]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
[size=0.8]受恩欠债须填补,纵比鸿毛也不如。
[size=0.8]还写了“令书”,自序生平事略:“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难,无一境不尝辛苦,实为天下大苦人。”特别交代:“吾死后,敛以僧装,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勿作祠堂,勿乞铭于人。”不立墓碑,不写墓志铭,只要求在圆石上刻“诗人吴梅村之墓”即可。以诗人始,又以诗人终,官衔于他有如浮云。他希望后人忘记国子监祭酒吴伟业,记得诗人吴伟业。
[size=0.8]吴梅村晚年连得三子,去世时长子吴暻年仅十岁,他留给暻儿的遗书,其实是写给世人的公开信,表明自己的心迹:
[size=0.8]——改革后,吾闭门不通人物,然虚名在人,每东南有一狱,长虑收者在门。及诗祸、史祸,惴惴莫保。十年危疑稍定,谓可养亲终身,不意荐剡牵连,逼迫万状,老亲惧祸,流涕催装。同事者有借吾为剡矢,吾遂落彀中,不能白衣而返矣。
[size=0.8]——今二十年来,得安林泉者,皆本朝之赐。惟是吾以草茅诸生,蒙先朝巍科拔擢,世运既更,分宜不仕。而牵恋骨肉,逡巡失身。此吾万古惭愧,无面目以见烈皇帝(崇祯)及伯祥(杨廷麟)诸君子,而为后世儒者所笑也。
[size=0.8]万事催华发。论龚生,天年竟夭,高名难没。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待洒向,西风残月。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
[size=0.8]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灸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诀绝。早患苦,重来千叠。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
[size=0.8]他给世人的最后留言,竟然是“草间偷活”“一钱不值”。内中的辛酸与悔恨,欲说还休。靳荣藩注释吴诗,把蕴含于字里行间的诗意点破,要害在于“以一身事二姓”,与他的自叹诗“误尽平生是一官”,可以互相印证。读《梅村家藏稿》至此,仿佛超越时空,听见远方传来一声沉重的叹息:“人世事,几完缺!”
[size=0.8]点 击 “ 阅 读 原 文 ” | 购 买 2 0 2 3 年 5 月 号
[size=0.8]《书城杂志》Kindle电子刊
[size=0.8]每月5号上线
[size=0.8]《书城杂志》豆瓣电子刊
[size=0.8]每月5号上线
[size=0.8]《书城杂志》当当电子刊
[size=0.8]每月5号上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size=0.8]责任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4-29 17:18 , Processed in 0.0779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