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红楼梦开篇为啥要写甄英莲被拐卖?原来香菱才是怀金悼玉所悼之人!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序 《红楼梦》的主旨是“怀金悼玉”,大部分人认为,林黛玉便是作者所悼之玉,那为啥作者开篇却写甄家之事,偏生甄英莲的父亲还谐音“真事隐”,与林黛玉和甄宝玉的老师贾雨村(谐音假语村言)两两相对呢? 《红楼梦》故事里,作者笔下隐藏的真事,所谓的主仆颠倒,林黛玉和甄英莲,到底谁才是这出悲剧的女主角呢? 再者,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红楼梦》写的明明是贾府被抄家的悲剧,林黛玉和甄英莲都不是贾家之人,怎么就成了悲剧女主人了呢? 更有意思的是,男主人公贾宝玉自比大舜之正裔,而他心爱的姑娘偏偏住在隐喻娥皇女英两位舜妃的潇湘馆,这又是几个意思呢?舜妃到底是一人还是两人?所谓的三生石上三生缘指的又是什么呢?和贾府的三春有关吗?三春到底是不包括贾元春还是不包括贾惜春? 要解开这些谜题,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实乃《明亡清兴史》,明为玉,清为金,故曰末世,故有开篇“地陷东南”之开局,甄家便是南明。 那么,贾家又是谁呢?很多人都说京城的贾宝玉是假的,金陵甄家的甄宝玉才是真的,贾府代表清朝。若当真如此,又何必分为荣宁二府?又何必有西堂东府之分?又何必有脏唐臭汉、泾渭分明之别? 姜子已经说过无数次,宁国府代表康熙朝,从宁国公贾演再到二代贾代化,再到三代贾敷,不就是水虎之敷衍假话吗?贾珍才是与贾宝玉对应的所谓假宝玉,即作者笔下之非正统、假帝王,所以其子又称贾蓉。 显而易见,宁国府一脉相承,都是暴殄轻生的大爷阵营人物,而荣国府的男主子诸如贾政和贾宝玉,全然是另一番性情和人品,倒与甄家的甄士隐、林家的林如海相类,因为荣国府、甄家、林家皆是朱明。 草木之堂谓之荣,林黛玉才是这部闺阁昭传巨作真正的西堂之主,故称西子。没错,荣国府和宁国府并非同一个时空,荣国府是崇祯朝,宁国府是康熙朝,甄府则是南明,亦即,宁国府加甄府等于大一统的荣国府。 众所周知,《红楼梦》有无数个版本,“庚辰本”作为早期版本,甄士隐的女儿叫做甄应菊,亦即应局,对应葫芦庙这一段明亡清兴的历史公案。 诗云: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啥意思呢?《红楼梦》里有三春、三秋,对应三世情缘、三个满汉对局,林黛玉和贾宝玉的荣国府是第一局,崇祯亡国,香销茶尽,香即华夏传承,茶即是茗,对应明。 作者于崇祯亡国后开始写作这部巨著,开局便是“地陷东南”,南北分立,所以,甄士隐梦醒之后,书中说“所梦之事便忘了对半”,同样是抖包袱,对应半梦半醒。 第一春结束,朱楼梦碎,是写荣国府之事,故曰无力补天,暗藏“天倾西北”之舆图换稿,醒来是宁国府对甄府,贾雨村对甄士隐。你要知道,贾雨村字贾化,和贾演的儿子贾代化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兴荣街的大爷,是写“冷子兴”,“冷子”即“清”,即“水国”、“孽海”。 荣国府为过去式之假,所以叫做“昨夜朱楼梦”,承香林黛玉的甄英莲,学诗的话题便是“昨夜的月”,还是悼明两个字,诗社对应政权。 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红楼一梦,风月宝鉴,是以史明鉴,写满清之风与朱明之月,佳人招手背后,是白骨如山忘姓氏的骷髅,切不可以假为真。 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庚辰双行夹批: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红楼梦》故事里,林黛玉对应娥皇,意即作者眼中“吾皇”,甄英莲对应女英。香菱被拐,家人霍启之过,是祸起萧墙之意,继而火起,甄家家破人亡,这就得说说书中另一个关于季节的巧妙设定。 《红楼梦》故事里,春天相关的红香暖字眼,都是二房朱明属性;夏天相关的诸如夏太监、夏金桂、严老爷、霍启等人,都是三房割据势力属性;秋冬相关的风寒水冷字眼,都是大房满清属性。季节更替,对应的是朝代更替。 作者是以诗写史,以莲属性写女儿,实写出淤泥而不染的忠义。红玉春香四个字,是朱明汉人属性,所以,甄士隐的女儿又叫甄英莲、香菱、秋菱,所谓主仆颠倒,即是明亡清兴。 《红楼梦》故事里,香菱的根基,与三春无异,她本就是第二春的代表,又唤作“小红”,隐藏的一个“玉”字,是屈居东南之意。从双悬日月照乾坤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作者悼亡的对象,是荣国府和甄府,是林黛玉也是甄英莲,是菱花镜里的红(朱)颜瘦,所以,贾宝玉爱吃胭脂,香菱生来自带胭脂痣,文中又有夫妻蕙与并蒂莲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