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8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5: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后世如何评价朱由检?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2022-03-03 15:25:12   朱慈炯 曾秉正 李贞丽 刘良女 颜思齐 沈鲤  .


  朱由检,即明思宗、崇祯帝,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在位共十七年,年号“崇祯”。朱由检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生母为孝纯皇后刘氏。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生于慈庆宫,天启二年(1622年),被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即皇帝位,年号崇祯。即位之初,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在位期间,朝廷党争不休,民间灾害不断,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关外后金政权趁势崛起,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朱由检自缢于煤山,终年三十四岁。清军入关后,以礼改葬于明十三陵中的思陵,庙号怀宗(后取消),谥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追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 隆武帝改庙号为威宗。

  轶事典故

  好学不倦

  崇祯帝还是一个好学不倦的皇帝,博览群书,举凡《四书》《五经》《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皇祖明训》《帝鉴图说》等典籍几乎朝夕不离手。他还命令武英殿中书,画历代明君贤臣图,写《正心诚意箴》,制成屏风,分别安放在文华殿、武英殿,以便随时激励自己。

  年号起名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四日,即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后十余日,朱由检在皇极殿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崇祯。在选择年号问题上,朱由检颇有斟酌。当时阁臣提供四个年号供他选择,一为“乾圣”,朱由检说“乾为天,圣则安敢当”;二为“兴福”,朱由检说“中兴甚好,亦不敢当”;三为“咸嘉”,朱由检认为“咸旁为戈,今方欲息干戈,勿用”,于是选择崇祯为年号。

image.png

  僧尼相配

  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天清军内犯,兵部主事沈迅提出了一个荒唐的建议,请求崇祯帝以天下僧人配尼姑,编入里甲,三丁抽一,可得兵数十万。崇祯帝居然认为沈迅的建议十分有理,其言可行,立即将沈迅改任兵科给事中。

  崇祯梦有

  明末清初学者谈迁记载,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的一天,崇祯帝梦见有人写了个“有”字,醒来后告诉太监,有人说这是吉兆。不久,会极门收到一件匿名上疏,说“陛下梦后,诸臣革革以为祥,臣窃以为非利,盖‘有’字,则‘大明’去其半矣!”崇祯帝龙颜震怒,命令搜捕上疏者,但却找不到。有人说上疏者就是李自成派出的奸细。

  后来这个事件演变为“崇祯测字”的民间传说。李自成攻打北京前,派军师宋献策潜入北京,乔装成测字先生。恰逢崇祯帝微服私访,出来散心,看到测字摊,便说:“来,为朕测个字!”宋献策由此便知他是崇祯帝。崇祯帝看到路边“大有粮店”,写了个“有”字,并询问大明国运。宋献策说:“这是大明江山都去了一半了!”崇祯帝说:“先生,我问的朋友的‘友’!”宋献策说:“这个友是反字出头,恐怕大明江山朝不保夕,连一半也剩不下了。”崇祯帝又说:“我问的不是朋友之友,是子午卯酉的酉。”宋献策心说:“你还有准主意呀!”宋献策说:“皇上乃万乘之尊,酉字上添二点,下添寸,现在尊字下边缺大腿上边没脑袋,光剩中间一骨节还活什么劲儿?”

  密室藏画

  崇祯帝上吊后,在其身上的遗言旁边又有一行书写到:“文武百官全都倒东宫行在去。”原来崇祯帝以为内阁诸臣已经看到了他所写的朱书,却不知道实际上内传将朱书送入内阁时大臣们早已四散逃命了,内侍放在桌子上便走了,因而文武群臣并没有一个人知道此书。当初大内中有一间密室,看管的十分严密,相传其中有刘诚意所藏的秘记在内,说没有重大变故不能随意开启。到此时事情紧迫,众人开启来看,看到是一副绘图三轴,最末一轴图像酷似崇祯帝模样,身穿白背心,光着左脚,披头散发悬在空中。于上吊后的崇祯帝的情况没有任何区别。

  大明陪臣

  崇祯十七年,有个朝鲜人崔孝一来到在北京昌平县城外的崇祯帝墓前,绝食七日而死。像这样微不足道的事,中国史书是绝不会记载的,但朝鲜的正史和野史却大书特书,赞美这人是“千古义士”。

  人物评价

  人物总评

  崇祯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帝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image.png

  曾经强盛的明朝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确实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帝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帝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后金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尽管崇祯帝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帝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帝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太监。与此同时,崇祯帝虽屡下罪己诏,然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民不聊生,而明末的众多农民起义也正是其贪财苛政最严重的后果。此外,在辽东战局屡败之时,不纳周皇后迁都之谏而丧失了最后的机会;而从南明诸政权观之,朱明皇室在满清的背景下号召力依旧不容小觑。故而,崇祯帝尽管勤政,却错误百出,不仅不可能中兴明帝国,其亡国也几乎是必然。

  崇祯帝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极诏》也说“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崇祯帝的性格相当复杂,在除魏忠贤时,崇祯帝表现得极为机智,《明史》说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由于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后期的多数皇帝,崇祯帝治国救国的责任感与雄心强上许多,故史家对于崇祯帝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明朝并不缺少忠臣,也不缺少治国的良臣与御敌的良将,但崇祯的凶暴与多疑、懈愎让这些忠臣良将一个个成为刀下之鬼,而幸存的人只能选择闭口不言。他本来是有机会的,本来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大明的中兴之主,但他失去了——这看来偶然,却又必然。

  由于连年的灾荒,农民造反野火般的焚烧整个华夏大地,后金不断侵扰的边疆,导致军费不断激增,而税收却无法跟上,这一切的结果导致崇祯年间加税不断,民间称呼他为“重征”以代替“崇祯”。

  虽然崇祯帝期盼着明朝能在他手中迎来“中兴”,无奈前几朝的积重难返,当时天下饥馑,疫疾大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进攻,加上崇祯帝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在众大臣的吹捧下,崇祯帝高估了袁崇焕,误信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的大话,以倾国之力打造了一条宁锦防线,结果后金从蒙古绕了过来,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史书评价

  《明史·本纪第二十四》: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明史·流贼传》:庄烈之继统也,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之抢攘已甚。庄烈虽锐意更始,治核名实,而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内外大臣救过不给,人怀规利自全之心。言语戆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为阃帅者,事权中制,功过莫偿。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赏罚太明而至于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于不能制。加以天灾流行,饥馑洊臻,政繁赋重,外讧内叛。譬一人之身,元气羸然,疽毒并发,厥症固已甚危,而医则良否错进,剂则寒热互投,病入膏肓,而无可救,不亡何待哉?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image.png

  历代评价

  南明大臣把崇祯帝抬举到千古圣主的地步,如礼部郎余煜在议改思宗庙号时说:“先帝(崇祯)英明神武,人所共钦,而内无声色狗马之好,外无神仙土木之营,临难慷慨,合国君死社稷之义。千古未有之圣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称。”

  清初张岱:“古来亡国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嗟我先帝,焦虑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先帝焦于求治,刻于理财;渴于用人,骤于行法”。

  明遗民屈大均:“先帝宵衣久,忧勤为万方。捐躯酬赤子,披发见高皇。风雨迷神驭,山河尽国殇。御袍留血诏,哀痛几时忘!“

  清人萧徵模咏崇祯皇帝的诗歌写道:心匪不仁计则穷,减夫派饷事重重。可怜三百年夭下,断送忧勤惕励中。

  顺治帝:谕工部曰:“‘朕念明崇祯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为阐扬,恐千载之下,意与失德亡国者同类并观。朕用(因)是特制碑文一道,以昭悯恻。尔部即遵谕勒碑,立崇祯帝陵前,以垂不朽。又于所谥怀宗端皇帝加谥数字,以扬盛美。’又尝登上陵,失声而泣,呼曰:‘大哥大哥,我与若皆有君无臣。’上为后代所惓怀如此,况其臣民乎!”

  康熙帝:明季所行,多迂阔可笑。建极殿后阶石,高厚数丈,方整一块,其费不赀,采买搬运至京,不能舁入午门,运石太监参奏此石不肯入午门,乃命将石捆打六十御棍。崇祯尝学乘马,两人执辔,两人捧镫,两人扶秋,甫乘,辄已坠马,乃责马四十,发苦驿当差。马犹有知识,石何所知?如此举动,岂不发噱?总由生于深宫,长于阿保之手,不知人情物理故也。

  崇祯帝殉国几年后,有几位朝鲜官员引用崇祯帝“荒淫亡国”及光海君为例劝谏国王李倧(仁祖),李倧表示:“崇祯皇帝因国势微弱,不能支保,实非淫虐无道之主也。设有可言之事,我国之道,礼当隐讳而已、悲怆而已,何敢形诸文字,与无母之人(指光海君)并论哉?”

  锁绿山人《明亡述略》:庄烈帝勇于求治,自异此前亡国之君。然承神宗、熹宗之失德,又好自用,无知人之识。君子修身齐家,宜防好恶之癖,而况平天下乎?虽当时无流贼之蹂躏海内,而明之亡也决矣。

  全祖望《明庄烈帝论》:“庄烈(朱由检)之明察济以忧勤,其不可以谓之亡国之君固也,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则亦有不能辞亡国之咎者。”

  乾隆帝认为,明之所以亡国,是因为万历、天启皇帝不理朝政,以致法度废弛。崇祯继位时,“国事已不可为”,他虽然辛苦经营17年,仍不能“补救倾危”,最后以身殉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8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5: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思宗朱由检的临终遗言,可信度有多高?





任贼碎裂朕尸,但弗伤我百姓。显示全部 ​







关注者
5


被浏览
8,318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1 个回答


默认排序









挥弓探赜

挥弓探赜



寻幽究竟,温故知今;精心率意,无有所隐。
​ 关注

7 人赞同了该回答



据《明史》记载: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碎裂朕尸,但弗伤我百姓。明思宗朱由检在自缢前,命后宫嫔妃尽皆自杀,亲手砍杀自己的两个女儿,又命贴身太监小毛子带皇子烺、炯、炤出逃,然后跟太监王承恩逃亡宫后煤山阁内。

而这最后的一句,任贼碎裂朕尸,但弗伤我百姓,足见他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他的仁爱之心、骨气仍在,如此觉悟,让人感动,也让清朝统治者为之佩服。清顺治帝福临:朕念明崇祯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为阐扬,恐千载之下,意与失德之国者同类并观。


挥弓探赜,寻幽究奥。梳理与明思宗朱由检临终遗言的相关史料,我们可以看出蛛丝马迹,载入《明史》的,并不意味着朱由检临终前真说过这些话,我认为存在着一个不断增删、修改的过程。

杨士聪,崇祯四年的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他《甲申核真略》记载的信息,来自宫中亲眼目睹朱由检自缢的太监。核真朱由检遗言,有无面目见祖宗,还有百官俱赴东宫行在,即朱由检曾经将太子烺托付给成国公,希望百官能前去辅佐。


杨士聪关于崇祯之死的记载

书中专门提到了坊刻谬撰血诏,乃称宁裂朕尸,皆非也。尽杀百官,无杀百姓,不知何据?此浅夫愤激之语,非先帝之言也。也就是说,《明史》中记载的临终遗言,早在被杨士聪录入《甲申核真略》之前,已经有人怀疑其真实性了。

杨士聪否定了坊间流传的“任贼碎裂朕尸、但弗伤我百姓”遗言内容,斥之为他人捏造的愤激之语,与赵士锦《甲申纪事》的记述是基本一致的,都提出了朱由检和王承恩面对面自缢,信息源也是来自宫中亲眼目睹朱由检自缢的太监。


赵士锦关于崇祯之死的记载

赵士锦,崇祯十年的进士,官至工部营缮司员外郎。他在《甲申纪事》中,还描述朱由检左手写有天子二字。他们所记载的临终遗言,都存在问题,其可信度不高。


《崇祯记闻略》关于崇祯之死的记载

《崇祯记闻略》则说,朱由检在遗言中将自己失去天下,归咎于贪官污吏平时隳坏,希望李闯入城后,将这些人尽行诛戮,而错把太监王之俊当成了与朱由检同缢之人,可信度不高。


冯梦龙关于崇祯之死的记载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自称是博采北来耳目,参考了《孤城纪哭》《再生纪略》《都城日记》等多种著作,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史料作出了取舍,写成《甲申纪事》,“愿意相信此说为真”。

据清道光年间自号陈湖逸士所编纂的《荆驼逸史》记载,李闯将朱由检的尸体安置在东华门一棚内,行道之人无不陨涕,但群臣却无一往临者哭灵。


陈湖逸士关于崇祯之死的记载

康熙二年,史学家计六奇开始目不交睫、手不停披、旦夕不辍、寒暑不间、宾朋出入不知、家中米盐不问,搜罗大量文献资料,深入实地调查,察看重大事件遗迹,依据愿意相信此说为真的原则,完成《明季北略》。

计六奇在书中删除了有损朱由检形象、保留了可以拔高朱由检人格的句子,其像模像样的取材广泛、叙事清楚,对研究明末的农民起义、阶级矛盾、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毕竟郭沫若在重庆著述的那《甲申三百年祭》,也是从这里面抠出来的,而《明史》中记载的所谓朱由检临终遗言,只是坊间传说的一种整合,并非确凿史实。


杨士聪、赵士锦等人的撰述,是考虑到明思宗朱由检自缢和其遗体被发现的实际情况,均为只言片语,就连现今景山公园内朱由检自缢的具体位置(歪脖子刺槐树),君王有罪无人问,古槐无过受锁枷,也存在争议。



发布于 2019-09-03 22: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8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5: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由检



编辑词条​

添加义项


同义词


收藏


分享

















朱由检


朱由检(4)






朱由检(明思宗,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出生于北京,明光宗第五子,母为孝纯皇后刘氏,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年号“崇祯”。葬于明十三陵思陵(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但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明朝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朱由检于煤山自缢身亡。十三陵思陵。

电视剧《明末风云》中朱由检由邓超饰演。[1]
​​



快速导航

词条图册

关系表







中文名



朱由检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611年2月6日(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逝世日期



1644年4月25日(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2]


性别






字号



字德约










主要成就



修崇祯历书
除魏忠贤等逆党
整顿吏治

展开


谥号



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


所处时代



明末


出生地



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东城区)


陵墓



十三陵思陵。


别称



朱德约、明思宗、崇祯帝











展开













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继位为帝
剿除阉党
大旱不断
瘟疫爆发
内忧外患
煤山殉国
身后之名

2
主要成就
政治
军事
经济
文化
社会

3
人物关系

4
轶事典故
好学不倦
年号起名
僧尼相配
崇祯梦有
密室藏画
大明陪臣

5
史籍记载

6
人物纪念
明思陵
大报坛
万东庙
大统庙
纪念碑

7
人物评价
人物总评
史书评价
历代评价

8
艺术形象

9
词条图册
​​







1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朱由检因父亲明光宗是皇祖父明神宗所厌的太子,母亲又是太子所薄的婢妾,幼年并不幸福。五岁时,其母刘氏得罪,被其父下令杖杀,朱由检交由庶母西李抚养。数年后西李生了女儿,照管不过来,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抚养至成人。于1622年被哥哥朱由校册封为信王。




继位为帝


天启七年八月十一日甲辰(1627年9月19日),明熹宗崩,由于没有子嗣,朱由检受遗命于同月廿四日丁巳(1627年10月2日)继承皇位,时年十七岁。

次年正月初一癸亥(1628年2月5日),改年号为“崇祯”。




剿除阉党


崇祯帝即位后,勤于政务。同时大力清除阉党。他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天启七年十一月初一甲子(1627年12月18日),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

天启七年十一月初五戊辰(1627年12月22日),魏忠贤自缢而死,崇祯帝下令磔其尸于河间。

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




大旱不断


参见:明朝小冰河时期


该幅朱由检头像取自1906.11上海《月月小说》

该幅朱由检头像取自1906.11上海《月月小说》
自崇祯元年(1628年)起,中国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汉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祯朝以来,陕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离失所。

崇祯二年五月正式议裁陕北驿站,驿站兵士李自成失业。

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又大饥,陕西巡按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上说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只能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

崇祯六年(1633年),“全陕旱蝗,耀州、澄城县一带,百姓死亡过半”。

崇祯七年(1634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书吕维祺上书朝廷:“盖数年来,臣乡无岁不苦荒,无月不苦兵,无日不苦挽输。庚午(崇祯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村无吠犬,尚敲催征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似闻鬼哭。欲使穷民之不化为盗,不可得也”。旱灾又引起蝗灾,使得灾情更加扩大。河南于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其饥民多从“闯王”李自成。崇祯十三、十四年,“南北俱大荒……死人弃孩,盈河塞路。”




瘟疫爆发


崇祯十三年(1640年),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并且是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瘟疫传染,人死八九”。

崇祯十四年(1641年),疫情进一步发展。在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死亡人口的比率相当高。广平、顺德、真定等府,类似的记载相当多。左懋第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这时华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4]“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并死。”“疙瘩”是对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结肿大的称呼。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秋间发生的腺鼠疫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天转化为肺鼠疫。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十室九空。北京郊区的疫情也很严重。在通州,“崇祯十六年癸未七月大疫,名曰疙疽病,比屋传染,有阖家丧亡竟无收敛者”。昌平州的记载中称为“疙疽病”,而且“见则死,至有灭门者”。河间府景县“崇祯十六年大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崇祯十七年(1644年)秋天,鼠疫南传至潞安府,“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阖门死绝无人收葬者”。

山西鼠疫也向周边省份传播。崇祯七、八年间兴县人民因避疫而逃之一空,有可能将鼠疫传播到相邻的地区。从兴县过黄河,就是陕西的延安府和榆林府,崇祯九年至十六年,榆林府和延安府属县相继发生大疫,如崇祯十年“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江南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遭大水,崇祯十四年(1641年)有旱蝗并灾,崇祯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地方社会处在了十分脆弱的状态,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

据史学家不完全统计,明代万历和崇祯年间两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陕、晋、冀3省死亡人数至少在千万人以上。鼠疫的流行与旱灾、蝗灾及战乱的接踵而至,明王朝抵不住清兵南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令人惊奇的是,蔓延多年的鼠疫在清顺治元年(1644年)后就消散得无影无踪,华北各地风调雨顺,社会经济开始复苏。




内忧外患


参见:明末农民战争

为剿流寇,崇祯帝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闯军的将领。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用人存疑,以至责无成效皆功亏一篑。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

此时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明廷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饷的情况普遍,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崇祯帝求治心切,《春明梦余录》记述:“崇祯二年十一月,以司礼监太监沈良住提督九门及皇城门,以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中后金反间计,杀袁崇焕。

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崇祯帝的滥杀也日趋严重,总督中被诛者七人,巡抚被戮者十一人。朱由检亦知不能两面作战,私底下同意议和。但明朝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因此崇祯帝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他暗中同意杨嗣昌的议和主张,但一旁的卢象升立即告诉崇祯帝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朱由检只能辩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卢象升最后战死沙场。明朝末年就在和战两难之间,走入灭亡之途。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山、锦州失守,洪承畴降清,崇祯帝又想和满清议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因泄漏议和之事被处死,与清兵最后议和的机会也破灭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崇祯帝召见阁臣时悲叹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在陈演、光时亨等反对之下未能下决心迁都南京。

此时,农民军起义已经十多年了,从北京向南,南京向北,纵横数千里之间,白骨满地,人烟断绝,行人稀少。崇祯帝召保定巡抚徐标入京觐见,徐标说:“臣从江淮而来,数千里地内荡然一空,即使有城池的地方,也仅存四周围墙,一眼望去都是杂草丛生,听不见鸡鸣狗叫。看不见一个耕田种地之人,像这样陛下将怎么治理天下呢?”崇祯帝听后,潸然泪下,叹息不止。于是,为了祭祀难民和阵亡将士和被杀的各位亲王,崇祯帝便在宫中大作佛事来祈求天下太平,并下诏罪己诏,催促督师孙传庭赶快围剿农民军。




煤山殉国


参见:甲申之变、清兵入关


崇祯帝自缢之处

崇祯帝自缢之处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阳、荆州、德安、承天等府,张献忠部陷蕲州,明将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监杜勋投降,十五日,大学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开始包围北京,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

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晚,崇祯帝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李自成军攻入北京。太监王廉急告皇帝,崇祯帝在宫中饮酒长叹:“苦我民尔!”太监张殷劝皇帝投降,被一剑刺死。崇祯帝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勋戚周奎、田弘遇家。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烺。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从你18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崇祯帝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崇祯帝召来15岁的长平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刀来砍中了她的左臂,接着又砍伤她的右肩,她昏死了过去。同时也挥剑刺死了自己年仅六岁的幺女—昭仁公主。




明思宗殉国处


明思宗殉国处(9)


​崇祯帝又砍死了妃嫔数人,并命令左右去催懿安张皇后自尽。懿安张皇后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自缢身亡。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然后崇祯帝手执三眼枪与数十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被乱箭所阻,再跑到齐化门(朝阳门),成国公朱纯臣闭门不纳,后转向安定门,此地守军已经星散,大门深锁,太监以利斧亦无法劈开。三月十九日拂晓,大火四起,重返皇宫,城外已经是火光映天。此时天色将明,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最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3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5]

崇祯帝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诸臣惊闻这一变故,大学士范景文及其妻妾,户部尚书倪元璐与他的一家十三口人,左都御史李邦华,副都御史施邦昭,大理寺卿凌义渠,兵部右侍郎王家彦,刑部右侍郎孟兆祥与其妻何氏儿子孟章明,儿媳万氏,左谕德马世奇并其妾朱氏、李氏、左中允刘理顺并其妻万氏、妾李氏及儿子、奴仆婢女满门共十八人,太长寺少卿吴麟征,左庶子周凤翔与他的两个妾,检讨汪伟与他的妻子耿氏,户部给事中吴甘来,御史王章,御史陈良谟与其妾时氏,御史陈纯德、赵馔,太仆寺丞申佳允,吏部员外许直,兵部郎中成德并母张氏、妻张氏及子,兵部员外金铉并母章氏、妾王氏及弟錝,光禄寺署丞于腾蛟并妻,新乐侯刘文炳并祖母与弟,左都督文耀及妹、子孙男女共十六人,驸马巩永固并乐安公主及子女五人,惠安伯张庆臻并阖门男女,宣城伯卫时春并阖家,锦衣卫都指挥王国兴,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珪,锦衣卫千户高文采并一家十七人,顺天府知事陈贞达,副兵马司姚成,中书舍人宋天显、滕之所、阮文贵,经历张应选,阳和卫经历毛维、张儒士、张世禧并二子,百户王某,顺天府学教官五人,俱失其姓名,长州生员许琰,俱死之。诸臣死难,惟孟兆祥守正阳门,死于门下。王章、赵撰骂敌而死。范景文、申佳允、刘文炳、卫时春赴井,金铉、滕之所、阮文贵、张应选投御河,施邦曜饮药,凌义渠扼吭,巩永固及乐安公主、张庆臻自焚。其余皆投环自缢而死。

三月二十一日崇祯帝尸体被发现,大顺军将崇祯帝与周皇后的尸棺移出宫禁,在东华门示众,“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梓宫暂厝在紫禁城北面的河边。当地平民又将他合葬在田贵妃墓中。清军入关后.将他移葬思陵。[6]

明朝在中国北方的统治处于崩溃边缘。之后,南方明朝势力于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政权。




身后之名


南明朱由崧大臣张慎言初议崇祯帝之庙谥号为烈宗敏皇帝,顾锡畴议庙号乾宗。但不被采用。最终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六月,定先帝谥号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弘光元年二月丙子改上庙号毅宗。唐王朱聿键谥为威宗。

顺治十六年十一月(1659年),开始谥为怀宗,后以“兴朝谥前代之君,礼不称,数不称宗”为由,去怀宗庙号,改谥庄烈愍皇帝,清代史书多简称为“庄烈帝”。

思陵神主题为: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当为清代所加谥号的全谥。

另有书作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或果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改庙号钦宗等,又有作庙号烈宗或敬宗,谥号正皇帝。




2
主要成就
编辑







政治

智除魏忠贤

参见:魏忠贤擅政

天启帝临死前叮嘱崇祯帝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7]当时,魏忠贤以司礼秉笔太监提督东厂。魏忠贤的亲信田尔耕为锦衣卫提督,崔呈秀为兵部尚书。朝廷内外遍布魏忠贤的死党。

崇祯帝即位后,魏忠贤不敢公然加害崇祯帝。崇祯帝在入宫当天,一夜未眠,取来宦官身上的佩剑以防身,又牢记皇嫂张皇后的告诫,不吃宫中的食物,只吃袖中私藏的麦饼。

崇祯像天启帝一样,优待魏忠贤和客氏,一面将信王府中的待奉宦官和宫女逐渐带到宫中,以保证自己的安全。魏忠贤始终无法猜透朱由检的心思,于是送一些美女给崇祯帝。崇祯帝不好色,对美色毫无兴趣。但怕引起魏忠贤的疑心,崇祯帝将送来的4名女子全部留下,仔细搜身,发现4名女子的裙带顶端,都系着一颗细小的药丸,宫中称为“迷魂香”,实际上是一种能自然挥发的春药。

魏忠贤一计不成,另生一计,就派一个小太监坐在宫中的复壁内,手中持“迷魂香”,使室中自然氤氲着一种奇异的幽香,以达到催情的效果。这一招,同样被崇祯帝识破。崇祯帝对此大发感叹:“皇考、皇兄皆为此误矣!”

魏忠贤干脆采用更露骨的试探方式。一些无耻的臣工们仍然不停地上疏,为魏忠贤大唱颂歌。崇祯帝读这些奏疏的时候,总是“且阅且笑”。魏忠贤向皇帝上了一道《久抱建祠之愧疏》,向皇帝请求停止为他建造生祠。崇祯帝的批复不温不火:“以后各处生祠,其欲举未行者,概行停止。”这种顺水推舟之举,抑止了朝野上下对魏忠贤的崇拜,又不致引起魏忠贤的恼怒。

崇祯帝还不断嘉奖魏忠贤、王休乾、崔启秀等人。自然,崇祯帝等候时机,暗暗设法削弱魏忠贤的影响力。

当时朝廷中的大臣们,都在寻思保全自己的良策,有投机的,有不动声色的,有冒死直谏的。最后倒魏,竟然首先是由魏忠贤的党羽发动的。天启七年(1627年)十月十三日(农历),御史杨维垣上疏弹劾崔呈秀,却美化“厂臣”魏忠贤——“呈秀毫无益于厂臣,而且若厂臣所累。盖厂臣公而呈秀私,厂臣不爱钱而呈秀贪,厂臣尚知为国为民,而呈秀惟知恃权纳贿。”崔呈秀在魏忠贤将门下号称“五虎”之一,是魏忠贤的得力干将。而且,由于是魏忠贤的亲信,崔呈秀的儿子崔铎虽然目不识丁,居然中了进士。除去崔呈秀,等于断了魏忠贤一臂。朱由检免除崔呈秀兵部尚书一职,令他回乡守制。这掀开了倒魏的大幕。

官员们弹劾魏忠贤的奏疏接二连三地出现。崇祯帝一直不动声色,任由臣工们攻击魏忠贤的浪潮一波胜过一波,中间还得面对魏忠贤的哭诉。十月二十六日,海盐县贡生钱嘉征上疏,列举魏忠贤的十大罪状: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政、;九、伤民财;十、亵名器。钱嘉征此疏的十条罪名大都可以坐实。于是,崇祯帝立即开始行动,召魏忠贤,命令太监当着魏忠贤的面宣读钱嘉征的奏疏。魏忠贤“震恐伤魄”,立即去找他的赌友——原信王府太监徐应元,讨教对策。徐应元劝魏忠贤辞去爵位,也许可以保富贵。次日,魏忠贤请求引疾辞爵,得到崇祯帝的允许。

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一日,崇祯帝斥责徐应元,并再次将魏忠贤贬往中都凤阳祖陵司香。然而,魏忠贤出京的时候,竟然还带着卫兵1000人、大车四十余辆浩浩荡荡地向南而去。一这无疑刺激了崇祯帝敏感的神经。于是,崇祯帝接着下了一道谕旨,命锦衣卫旗校将魏忠贤缉拿回京。

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六日,在阜城县(今河北阜城)南关的旅舍中,亲兵散尽的魏忠贤孤零零地呆在客栈中,听着旁边房间里一名书生的《桂枝儿》小曲,最后自缢而亡。而清算魏忠贤余党的行动也很快着手进行。
清算阉党

此时明朝中央政府机构中遍布魏忠贤的死党,甚至一批魏党人物以弹劾魏忠贤的功臣自居,以图混淆视听。为此,清算魏党的战斗刻不容缓。崇祯帝先后任命曹师稷、颜继祖、宗鸣梧、瞿式耜等人为给事中,任命吴焕、叶成章、任赞化等人为御史,以纠弹魏党为职责,掀起一场大规模的清算风潮。从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至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清查阉党逆案的罗网撒开。除首逆魏忠贤、客氏之外,共列七类:首逆同谋六人,结交近侍十九人,结交近侍减等十一人,逆孽军犯三十五人,谄附拥戴军犯十五人,结交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祠颂四十四人,共计二百五十八人,分别定罪处置。与此同时,崇祯帝下令拆毁各地为魏忠贤建造的祠堂,规定宫中内监不得擅自出京,并要求各地镇守的太监立即办理移交手续,火速返回京城。

在定阉党逆案的同时,崇祯帝逐步展开平反昭雪活动,为一些受阉党迫害的东林党人恢复名誉。从理论上讲,褒扬正义,铲除邪恶,崇祯帝都一一做到了。除恶扬善,求的是上下齐心,一心向善。然而,理论用之实践的结果却让崇祯帝品尝到了政治的苦涩。

阉党和东林党的斗争由来已久,用清初士人的话来说,东林未必都君子,而阉党未必皆小人也,所谓的清除邪恶一方,褒扬良善一方也只能是相对而已。两党之间的明争暗斗一直持续到清朝统治初年,一心整饬朝纲的崇祯帝陷入了一场永无休止的战争之中。

明朝自万历以来,党争不断,东林党与宣党、昆党、齐党、楚党、浙党之间互相攻击,终于导致天启年间阉党专政的局面。朱由检即位之后的首要举措就是清算阉党, 但这只能说是第一步,进一步消除党争是更加令人头疼的大事。
勤政廉政

据有关史料记载,崇祯帝勤政到为处理公文彻夜不眠。一次,他去慈宁宫拜见宫中最有威望的刘太妃(崇祯帝祖母辈)时,竟然坐着睡着了,刘太妃命人拿来锦被给崇祯盖上。崇祯醒来后苦涩地说,为处理公文,召见群臣他很少能休息,已经两夜未眠,说罢与刘太妃相对落泪。崇祯帝白天在文华殿批阅奏章,接见群臣,晚上则在乾清宫看奏章,遇到军情紧急时便连续几昼夜不能休息。

崇祯帝是明朝自太祖以来罕见的勤政之君,除了照例应免日期之外,每日视朝,并参加日讲和经筵。一日,他参加日讲时,由于疲惫不堪,随意把脚放到台楞之上。当时日讲官文震孟正好讲到《尚书》中“为上者奈何不敬”一句,便抬眼注视皇上翘起的脚,崇祯帝不好意思地以袍袖遮掩,把脚徐徐放下。可见,他对日讲也是认真对待,并非敷衍了事。崇祯帝上任伊始,发出“文官不爱钱”的号召。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一直以身作则:当政17年,宫中没有进行任何营建,吃穿俱不讲究。
罪己诏


次数 时间 背景 内容
第一次 崇祯八年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在中原数省范围内流窜奔袭经年的陕西农民军突然挥师南下,出其不意地一举攻克明朝中都凤阳,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龙兴之地,掘朱元璋祖辈之明皇陵并焚毁之,熊熊大火和弥天烟雾持续了数日之久。随后,朝廷匆忙调集各省精兵八万余人在中原地区进行会剿。八月,洪承畴负责督剿西北,卢象升负责督剿东南,剿灭农民暴乱军之战事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帷幕。十月初,崇祯帝走出了令他的自尊十分难堪的一步,即第一次向全天下颁布“罪己诏”,向天下臣民首次承认朝廷的政策失误及天下局势的险恶。 内容
第二次 崇祯十年 崇祯十年闰四月,北方大旱,中原大地、赤野千里、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而地方官吏仍旧逼粮催科、盘剥百姓,多处地方亦然民怨沸腾、干柴烈火、一触即燃,面对这样的危局,崇祯帝在久祈不雨时的时候颁布《罪己诏》。 内容
第三次 崇祯十五年 崇祯十五年(1642年)新年伊始,崇祯帝在奏对朝臣时格外谦卑地揖拜阁臣周延儒等人,希翼君臣齐心协力、再图振兴国事之举。正月,在崇祯帝的默许下,朝廷派马绍愉为特使,同关外清庭进行谈判,以期减缓明朝腹背受敌的军事压力。二月,闯王李自成所部在襄城大败明军,杀害陕西总督汪乔年。三月、四月,关外松山等城相继被清军攻陷,辽蓟总督洪承畴被清军俘虏,后归降清廷。五月,李自成所部三围开封。七月,贤淑聪慧的田贵妃病故,崇祯帝悲痛欲绝、日不思饮、夜不成寐、痛不欲生。八月,对清庭议和机密被朝臣泄露,朝廷舆论大哗,迂腐言官大肆抨击,崇祯帝恼羞成怒,情急之下,竟将无意泄漏国家机密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下狱问斩,明清之间的和谈彻底破灭。九月,在李自成所部围困开封期间,黄河堤溃,开封城被滔滔洪水冲毁,导致几十万开封百姓无端丧命,酿成明末巨大人道灾难,李自成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十月,李自成所部在郏县击败明陕西总督孙传庭部。十一月,清军第五次入塞劫掠,深入山东腹地,俘获人口三十余万人丁,杀害官吏数百人。闰十一月辛丑,崇祯第三次下罪己诏。 内容
第四次 崇祯十六年 崇祯十六年(1643年)年初,闯王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二月起,京师瘟疫流行。三月,左良玉部哗变。四月,清军进犯出塞。五月,张献忠部攻克武昌,楚王遇害(被张献忠残忍地打入囚笼沉入长江溺死),张献忠正式建立“大西”政权。随后,内阁首辅周延儒被罢官。六月,崇祯痛心疾首、欲哭无泪,悲愤地向天下官绅百姓第四次下罪己诏,谴责自己的失德和过失导致生灵涂炭、社稷遭殃,希望天下官民士绅能够振聋发聩、共赴国难,鼎立拯救危机重重、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 ——
第五次 崇祯十七年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日,闯王李自成在西安称帝,立国号“大顺”。李自成随即分兵两路剑锋指向北京进军。正月,朝廷拜大学士李建泰为督师,出京抵御大顺军,为了鼓舞士气,崇祯帝隆重地在平台为即将代帝出征的李建泰举行“遣将礼”。不料,风云突变,三月,李自成大军即兵临北京城下。十八日,崇祯于仓促之中第五次下诏罪己 内容
第六次 崇祯十七年(临终遗言)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绝望无助的崇祯帝强打精神举行了最后一次家宴,当夜酒宴罢后,崇祯帝即安排太子慈烺、三子定王慈炯、四子永王慈焕逃离皇宫。随后,崇祯帝在宫中亲自持剑砍杀妻妾、女儿,幼女昭仁公主致死,长女长平公主断臂重伤,一生贤德的周皇后于坤宁宫自缢。十九日凌晨,天将曙明,崇祯揩御笔太监王承恩离开紫禁城,登上皇家禁苑煤山,在一株老槐树下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时“以发覆面,白夹蓝袍白细裤,一足跣,一足有绫袜”,衣上以血指书,公元1644年甲申年的3月19日这一天,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统治华夏中国长达276年的大明王朝的亡国祭日,每逢此日,黄宗羲、顾炎武等明末遗民必沐浴更衣、面向北方、焚香叩首、失声恸哭。 内容
人事

(一)将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8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6: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纯臣



编辑词条​

添加义项


同义词


收藏


分享















朱纯臣(?--1644),明末贵族,世袭成国公。祖上为朱能,靖难名将,南征北战立功无数,封成国公,死后追封东平王。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崇祯写下诏书,命驸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烺。朱纯臣献齐化门(即朝阳门),与陈演上表劝进。后被李自成处死。
​​







中文名



朱纯臣


朝代



明末



逝世日期



1644















1
作品

2
参考文献

3
成国公世系
​​







1
作品
编辑




《熹宗悊皇帝实录》

崇祯元年(1628年),朱由检命朱纯臣为监修官,温体仁、张至发、张贞运、贺逢圣、黄士俊等为总裁官纂修,崇祯末成书。




2
参考文献
编辑




《明史》(卷145):“希忠五传至曾孙纯臣,崇祯时见倚任。” 《小腆纪年》(附考)卷第四 《明史》(卷145):“希忠五传至曾孙纯臣,崇祯时见倚任。李自成薄京师,帝手刺纯臣总督中外诸军,辅太子。敕未下,城已陷,为贼所杀。” 《小腆纪年》(附考)卷第四:“自成入内阁,见崇祯帝命纯臣辅东宫朱谕,因诛之,籍其家” “传信录”云:‘二十二日申刻,传伪旨处斩’ “燕都日记”云:‘二十六日,降贼臣朱纯臣、陈演率百官劝进’




3
成国公世系
编辑




第一代:朱能,建文四年封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成国公,禄二千二百石,与世券。永乐四年卒于军,追封东平王,谥武烈。

第二代:朱勇,永乐六年袭爵。洪、宣年间,屡领行在军府,累进太保。正统十四年从驾至土木,战死于鹞儿岭。天顺初,追封平阴王,谥武愍。

第三代:朱仪,景泰三年五月丁酉袭爵,天顺七年守备南京,成化二十二年加太子太傅,弘治九年卒。

第四代:朱辅,弘治九年袭爵,十三年守备南京、领中军都督府,正德五年加太子太傅,六年掌前军都督府。嘉靖二年卒,赠太傅,谥恭僖。

第五代:朱麟,嘉靖四年袭爵,月余而卒。

第六代:朱凤,朱麟之弟,嘉靖八年袭爵,九年总神机,十五年卒,赠太保,谥荣康。

第七代:朱希忠,嘉靖十五年袭爵,屡典军务,累进太师。隆庆五年领后军都督府。万历元年卒,追封定襄王,谥恭靖。十一年追夺王爵。

第八代:朱时泰,万历二年袭爵,同年卒。

第九代:朱应桢,万历八年袭爵,十四年自杀。

第十代:朱鼎臣,万历二十八年袭爵,明年卒。无子,叔应槐嗣爵。

第十一代:朱应槐,朱鼎臣之叔,万历二十九年袭爵,领左军都督府,三十八年卒。

第十二代:朱纯臣,万历三十九年袭爵,崇祯三年加太傅,九年总京营,十七年三月李自成薄京师,帝手敕纯臣总督中外诸军,辅太子。敕未下,城已陷,为贼所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8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6: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熹宗朱由校怎么死的,是被谋杀吗?
如题,天启是被谋杀的吗; 天启23就死了,远低于平均寿命了, 而且前面已经有一个正德落水而亡了 绣春刀2也认为落水是阴谋,说明这个疑问已经扩散很广了~显示全部 ​
关注者
67
被浏览
90,147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3
​1 条评论
​分享

30 个回答
默认排序
天天向上的老魏
天天向上的老魏
73 人赞同了该回答
哪来那么多的阴谋论,阴谋论的本质就是不读书。

先说一下熹宗落水,刘若愚所记时间为天启五年五月十八日

(天启)五年二月内,视太学,逆贤、王体乾擅改仪注,凡赐坐大臣不得赐茶,逼先帝速还宫。至五月十八日祭方泽坛回,即幸西苑,本日申时后中宫张娘娘已回宫,客氏同逆贤共在桥北浅水处大舟上饮酒乐甚。先帝与体乾名下高永寿、逆贤名下刘思源,皆十七、八岁小珰,在桥北水最深处泛小舟荡漾,上身自刺船,二珰佐之,相顾欢笑,若登仙然。忽风起舟覆,二珰与上俱堕水,船上金大壶酒具尽没。当时两岸惊哗,皆无人色。逆贤、客氏手足无措,逆贤亦自投水,然远不济事。最先奔趋入水救先帝圣驾者,管事谈敬等也。高、刘二竖子皆淹死,后赠升乾清宫管事。———《酌中志》
与此同一说法的还有《甲申朝事小纪》,应该是照录的《酌中志》。

另一种说法是文秉所述,

(天启)六年八月,熹庙幸西苑,与小阉泛舟为戏。适在水最深处,忽风起覆舟,熹庙与二小阉俱覆水中,幸而获救,二小阉皆溺死。御体由是成疾。———《先拨志始》
即天启六年八月落水。

不管是天启五年五月落水,还是天启六年八月落的水,熹宗的的确确是落过水。

注意,熹宗是与高永寿、刘思源两人泛舟到桥北水最深处,高永寿是王体乾名下,且是熹宗信任的御前牌子,刘思源则是魏忠贤名下,都是心腹小珰。熹宗落水的根本原因是湖面刮起大风,而亲自驾船的熹宗以及高、刘二小珰很明显无法处理此突发情况,造成舟覆人亡的后果。

幸而当时的管事太监谈敬将熹宗救出,才没使熹宗当场溺亡。

实际上,熹宗在天启四年就出现过身体不适的情况。

甲寅,上不豫。———《明熹宗实录》天启四年二月三十
天启四年十一月,给事中陶宗道就谈到过此事。

向时曾闻玉体违和,未几旋即平复,则皇上调摄之功鬼神呵护之力咸可见矣。———《两朝从信录》天启四年十一月
从陶宗道的奏疏来看,熹宗经过调理,身体即恢复了。

(天启)六年秋,熹庙受溺成病,至七年夏加剧,遍走群望,有加无瘳。
案文秉所言,熹宗在落水后的确落下了病根。

先帝自七年五月初六日以后,圣体便觉不豫,至六、七、八月之间,总未离御榻。———《酌中志》
而刘若愚所称,熹宗在天启七年五月初六日之后,身体便觉不豫,最后的三个月,则总未离御榻。

至于扯霍维华下药或买通管家弄死熹宗的,更是无聊至极。

枢臣霍维华闻之,遂赞逆贤画固位攘功之策,进献仙方灵露饮并蒸法器具。逆贤遂著管家王朝用照维华原样,用金造锅甑,付御药房提督王守安等,照方蒸进。是时,太医院使吴翼儒等唯唯听从,莫敢拦阻。先帝初进服数日,亦觉甘美,凡有剩者即颁赐王体乾等分饮之。虽累臣之贱,亦得于永贞直房屡沾余沥,几半月焉。———《酌中志》
霍维华不过是献上了一种米汤的蒸法,是魏忠贤让管家王朝用照原样,用金造锅,付御药房提督王守安,照方蒸进的,整个过程霍维华又没参与。

况且熹宗刚开始吃的时候感觉味道甘美,还分给过王体乾、李永贞喝,连刘若愚都喝了小半月,要是有毒,只毒死熹宗一人?

先帝因进服日久,嫌水汪汪的,遂传御药房不必蒸进。自此之后,圣恙日增无减,日渐浮肿,诸药进益失效。逆贤遂恚维华,维华心不自安,即于乾清宫门问安之际,舒徐容与故与逆贤相左而力让宁锦之荫与袁崇焕,随转身求去,另盘算一条卷土重来报复之计。———《酌中志》
按刘若愚的说法,是熹宗觉得米汤水汪汪的,命今后不必蒸进去,熹宗的身体则出现浮肿,而魏忠贤便恼怒于霍维华,霍维华则利用袁崇焕求去之机,上疏让荫。

那么事实上呢?

《明熹宗实录》记载熹宗身体不豫是天启七年七月初一,然而七月初五,霍维华就由兵部右侍郎署掌兵部事务。

霍维华因宁锦功,在天启七年八月初二升一级,廕一子锦衣卫正千户世袭,赏银四十两,大红紵丝二表里。

随后吏部覆宁锦功,霍维华又升兵部尚书。

天启七年八月初三,霍维华覆宁远加恩功,宁国公魏良卿于见任太子太保,今加指挥使计算九级,应于官衔上加至太师而止,尚余一级。熹宗批复:宁国公魏良乡原衔太子太保,上加至太师而止尚余一级,著岁加禄米三百石,仍照新衔给与应得诰命铁劵,以示眷酬元勳至意。

从《明熹宗实录》来看,霍维华不但没有处分,反而官职越升越高,而且还抽空捧了一下魏公公的臭脚。

兵部署部事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霍维华奏:抚臣袁崇焕置身危疆六载于兹,老母妻子委为孤注,劳苦功高,应照例廕录。前枢臣王之臣出都之日,面语微臣从优拟叙,臣谨照往例酌之,与督臣镇臣一体拟陞廕赏,以听圣裁。兹奉明旨,督镇诸臣俱蒙二级之升,延世之廕,独袁崇焕一人止予衔一级,而遗其世廕。微臣冐滥于格之外,崇焕反靳于例之中,其何以示公而服边吏之心?乞皇上即以畀微臣之世廕量加一级以还崇焕,在朝廷未尝再多一锦衣之官,而两臣遂各得其固然之分,亦甚便计也。又崇焕以侍郎衔加服俸一级,蒙恩复加衔一级,查九例无从二之官,并乞将滥加微臣一级移加崇焕,俾得以正卿归里。
得旨:袁崇焕谈款一节所误不小,朕不加谴责,尚著叙赉,分明念久在危疆,姑使相凖耳。恩典出自朝廷,霍维华何得移廕市恩德,好生不谙事体。———《明熹宗实录》天启七年八月初九
霍维华上疏让荫给袁崇焕,熹宗批复的时间是天启七年八月初九,而且霍维华还留了一点余地,即指责袁崇焕讲款(即议和)之误,

兵部右侍郎霍维华疏称“袁崇焕有升无荫,功高赏薄,乞以己荫让崇焕,以昭公道。”末点崇焕谈款之误,有旨切责。 ———《先拨志始》
但之后,霍维华仍在被熹宗升赏

工部尚书薛凤翔题叙殿工。
得旨:霍维华加一级,赏银三十两,紵丝二表里。———《明熹宗实录》天启七年八月十二

吏部随覆大工加恩。
得旨:霍维华、邵辅忠各加太子太保,照旧管事。———《明熹宗实录》天启七年八月十二
霍维华一路加到了公保衔(太子太保)。

这说明什么?要么是熹宗和魏公公脑子有问题,一路给下毒药的霍维华升到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署掌部事,要么就是阴谋论者脑子有问题!

实际上,在天启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熹宗死后四个月,霍维华上奏过一封奏疏,

丁卯十二月二十五日原任兵部尚书霍维华疏略云:「宁、锦之捷,内臣滥军功至六百余人,职俱置之关臣。又有请加封忠贤国公之疏,并下职部。内臣刘两以移书促职具覆,职坚不之应。及该司以稿呈职,复有应封公爵以酬元勋之句。职叹曰:『司官推祸,不得不参,职列大臣,何敢弁髦祖宗法制若此?』随举笔云『爵官五等,非职部所敢研拟』等语,而忠贤已怒矣。疏上,而忠贤又诎抚臣袁崇焕之级,而削其世荫。职遂语科臣许可征曰:『长安中目不见虏之人,累累加级荫子,抚臣身家性命在彼觌面虏者,何反禁塞应得之恩典?本部职掌安然,何颜以对天下士大夫,而服边疆命战死之心哉?』遂具疏争之,且愿以职之级与荫让之。忠贤遂大怒,面诟职于大工之次,又诟职于问安之日,而职毫不为之屈也。谓封疆之事,本部职掌,揆之旧例,酌之今功,不得不争。且本部在内,无功有荫,抚臣在外,有功无荫,不敢不让。是时,忠贤方居功于内,职疏乃居功于外,疏中又不及厂臣一字,是以恨职入骨。职揣知其意,为职不覆封公之疏,而怒不专为崇焕之荫而发也。又正色以视魏良卿曰:『五等之爵,即开国元勋,不过几人。目今只有擒得奴酋,复得辽东者,方可以当封拜之命,其余俱不足言功。本部何敢禀复而重怒乎?』此语入,而忠贤又大怒。举朝诸臣问安于干清门,礼毕,内监李永贞者,先发一言曰:『如今外面有人说闲话。』忠贤大言曰:『外面有人说我无功,说这些恩典,俱不该及我,我如今俱不受了。』诸臣错愕相顾,谓:『此语为谁而发?』应之曰,为职耳。忠贤遂攘臂向职,势同狼虎,语不择音,信口诬蔑,恨不杀崇焕与职而后快焉。诸臣面面相觑失色,职遂拂袖而至西角门,谓阁臣曰:『职即欲具疏乞休矣。观此光景,恐有性命之忧,若止于削夺,愿即相成,无多一言,以重其祸。』次日,忽宣职于会极门,付职圣谕一道。职捧出,沿路思之,必为封疆上一件重大难行之事,故付职以重职罪耳。开读之,则欲加恩客氏也。时传闻客氏亦欲封其子一伯爵,司官惶惑,问职:『何以具覆?』职曰:『既有圣谕特下,不得不覆,拟一锦衣指挥可也。』疏上,而忠贤愈益大怒,意盖谓职慑于三次面诟之威,必当唯命是从,不意职之惯执如故也。遂复诟辱职于干清门。职遂杜门辞印,以待交代。而忠贤使逻卒数人,日夜遶职之寓,使腹役二名,查职部已行之事。幸职署印不过二十余日,摭拾无所得力焉。职数年来以上之章疏,捏作事科,汇成一单,于看工之日,出诸袖中,以东阁臣及部院诸臣,欲先拿职家人长班拷问,捏勒首词而后及职。阁臣云:『他已欲就去矣。此何等时,而且作此等事?』盖谓先帝病正危笃也。忠贤沉思良久,乃曰:『且放着。』复纳入袖中。诸臣有过职寓语职者,佥谓:『事且不测也。』职遂于八月二十日上疏乞休。二十一日即奉旨削职回籍。二十二日薄暮,而先帝宾天矣。而非时日急,职安知所税驾哉?」———《玉镜新谭》
当然,当时许多人上过忤珰始末,以辨明心迹,霍维华的这封奏疏,大抵也是为了撇清其和魏忠贤及其党羽的关系。但联系前文,观其大概,不难看出霍维华与魏忠贤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分歧,这一点无可弥补,最后,在熹宗病死的前一天,即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一日被削职回籍。

综上,不存在什么阴谋论熹宗被落水。熹宗落水的主要原因还是不熟悉驾船,以及湖面突起的大风所致。落水之后可能导致了熹宗身体出现问题,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并发症。

而霍维华进献的米汤也不存在阴谋论,什么和辽饷集团袁崇焕勾搭。事实上霍维华一直被熹宗和魏公公重用,同时霍维华也积极捧魏公公臭脚,但霍维华由于署掌兵部的原因,和魏公公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导致其被魏公公矫旨削职回籍,正如其自己所述:

职揣知其意,为职不覆封公之疏而怒,不专为崇焕之荫而发也。
实际上,起先和魏公公一党,之后发生分歧被逐的也不是一个霍维华,比如吏部尚书王绍徽也是如此。

揆其原由,大概不外乎在其位谋其政。当他们还官卑职小的时候,当然可以利用党争谋利,但当他们做到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署掌部事的时候,就必须要面临现实的政治、军事问题,这与实际当权的熹宗、魏公公就很容易爆发强烈的冲突,最后在政治上分道扬镳,结果就是被迫退出政坛。

发布于 2019-10-12 13:37
​赞同 73​
​14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忠心耿耿梅思祖
忠心耿耿梅思祖​
历史爱好者【网文党+百度党】
40 人赞同了该回答
这都什么呀,熹宗在西苑落水是天启五年五月,不豫是在“七年五月初六日以后”,八月驾崩。

中间差了两年,也不知道怎么落水就变成熹宗死因了


发布于 2018-10-17 10:52
​赞同 40​
​6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高原
高原
私募
6 人赞同了该回答
从历史记载天启死前一年的身体情况看,死因最大可能是肾衰竭。至于是肾病还是其它方式导致的肾衰竭,并没有确切证据。除非能验尸。

发布于 2018-12-02 04:22
​赞同 6​
​4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logo
启效云
广告​
不感兴趣
知乎广告介绍
全功能-生产管理 [更适合中小工厂的生产管理] -免费试用
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的差别是什么?在整个制造型企业中,生产车间是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数字化车间与智能化工厂都是高科...
朱厚照的老婆
朱厚照的老婆​
越是缺德的人,口头上越喜欢跟别人强调道德
19 人赞同了该回答
病死的病死的病死的,没有那么多阴谋论。皇帝压力大,事务多,锻炼不上身体,生病早逝很正常,大家身体素质差一点的,自己想想,高三你压力大,又劳累的时候有没有生过病就知道了。回首我以前的病史,没有抗生素这玩意,我早就死了七八回了,古代夭折率很高的 。

天启五年的五月份落的水,七年的五月份才生的病,见过反应迟钝的,没见过这么迟钝的╮( •́ω•̀ )╭。霍维华的灵露引就是普通的米汤,拍马屁没有拍到点子上而已。

况且这米汤除了天启以外,好几个人都美滋滋的喝了半个月,都没事啊 。银离子中毒的症状是身上出现蓝斑啊,天启没有啊。再说他老爹吃红丸死了,天启不蠢啊,不会乱吃丹药啥的。况且灵露引的做法,绝不会出现金属中毒啊。。。据贫道的观察,应该是得了肾病去世的,史料记载他水肿,流鼻血了

我懒,不打字了,上几张图,注意看我圈出来的字。








最后来个彩蛋

逆贤笃好花木,夏则茉莉,栀子花簪满头,冬春则牡丹等花罗列满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8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6: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木匠皇帝”朱由校是怎样炼成的(上)
2023-03-11 15:28 发布于:安徽省
明熹宗朱



由校16岁登基,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但他不仅不爱江山,而且也不爱诗词书画、斗鸡走马,只一味醉心木工。因此,人称“木匠皇帝”。

不爱皇江山爱木工。“斧斤之属,皆躬自操之。虽巧匠,不能过焉。”据传,朱由校自幼就喜爱木工。但凡宫中所需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动手或参与,且乐此不疲。凡是他见过的木器用具、亭台楼榭,都能原样复制出来。他亲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出人意料。同时,人家做起木工活来,几乎废寝忘食——“朝夕营造,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

明代天启年间,匠人造的床极其笨重,十几个人才能移动,用料多、样式也极普通。朱由校便自己琢磨,设计图样,亲自锯木钉板。一年多工夫便制造出了,一款折叠床。据说,那折叠床属历史第一款。



天启五六年间,朝廷对紫禁城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主殿进行大规模的重建。从起柱到上梁,再到外部装饰,朱由校都亲临现场、仔细指导。高兴了还会当场脱掉外衣,卷起袖子,和工匠们一起大干一场。

“御制十灯屏,司农不患贫。沈香刻寒雀,论价十万缗。”朱由校除了木工还酷爱雕镂木器,曾执着护灯小屏八幅,刻有《寒雀争梅戏》。制作好后让身边的小内侍到街上兜售,并叮嘱说价格不能低于十万。第二天,内侍们将其制作的灯屏拿到集市,没有竞拍就卖得十万钱。

人家朱由校的发明还不止这些,甚至还发明了历史上最早的喷泉:用大缸盛满水,在缸下钻孔,通于桶底形成水喷。再放置许多小木球于喷水处,启闭灌输,水打木球,木球盘旋,久而不息。



每到冬季,西苑冰池封冻。他就亲自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小拖床——床面小巧玲珑,仅容一人、涂红漆、上有一顶篷、周围以红绸缎为栏,前后都设有挂绳的小钩。他坐在拖床上让太监们拉引绳子。一部分人在岸上用绳牵引,一部分人在床前引导,另一部分人在床后推行。三面用力,拖床行进速度极快,瞬息之间就可往返数里。

他雕刻的小木头人栩栩如生,男女老少,神态各异。并且还自己动手,给这些木头人涂上五色油漆。派太监拿到市面上去卖,市人都以重金购买。

此外,朱由校还喜欢建造房屋模型,而且技艺高超。其建造的房屋模型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小巧玲珑。其技巧娴熟度,一般工匠望尘莫及。

朱由校干起木匠活来常常不分昼夜,兴致高时,把衣服脱了光着身子干,一点也没有皇帝的架子。他做木工活时有两个特点:一是只有亲近的人才能靠近。如有重要紧急事件,他则边干边听,等念完了,就说:“我知道了。你们看着办吧”。如果有人打扰了他的雅兴,他就会生气地说:“朕用汝等何用?”

二是朱由校对自己制作的物件,不会保持太久的新鲜感。刚做成时爱不释手,没过多久就索然无味,随手就扔了。之后,又再造新的出来。哪怕制作的再精美的物件,他也不会爱惜,甚至在改造中随手损毁也无所谓。按现代的说法,结果无所谓,图的就是个过程。

大太监魏忠贤吃准了朱由校醉心木工的心思,专挑他埋头苦干的时候,抱着堆积如山的奏折请示。干得正起劲的朱由校,就不耐烦地说:“朕在忙正事。别拿这些琐事烦我,你看着办就是啦。”从此,这位大皇帝再也没有见过奏折,国家大小事全让魏忠贤代劳了。



这一代劳不打紧,魏忠贤便趁机肆意矫诏擅权,残酷迫害力图挽救大明朝的东林党人,并杀害了坚持对辽正确方略的熊廷弼。从而,使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日渐激化、民变频生、辽东战局陷于重重危机。于是乎,大明王朝拉开了灭亡的序幕、奏响了覆灭的前奏。为他的弟弟——崇祯帝,吊死歪脖树奠定了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他爷爷是个倔强头。朱由校的爷爷就是著名的万历皇帝,即明神宗朱翊钧。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登基的前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开创了“万历中兴”。执政后期因“国本之争”,与内阁闹别扭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

“国本之争”就是册立太子问题。再说明白一点就是,让皇长子朱常洛、第三子朱常洵谁个当太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太子自然是皇长子朱常洛的。但朱翊钧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却因为宠爱郑贵妃,而有意立其子朱常洵为太子。



立朱常洵为太子,自然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因此,朱翊钧迟迟不立太子。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两个派别,争论长达15年之久。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

至此,前后争吵达15年,使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明神宗气愤不过、郑贵妃悒郁不乐、整个帝国不得安宁的“国本之争”,才算告一段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8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7: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启继位的时候年纪不大,崇祯更是小孩子,有天崇祯跟他哥天启皇帝说:你这个官儿我能做么?这要是碰到别的皇帝,哪怕再怎么童言无忌,这也是分分钟找死的节奏。结果天启回答的也特别孩子气,说可以啊,我做几年就换你做。结果还真一语成谶了。熹宗初即位,上(崇祯)犹在冲龄,忽问曰:“这个官儿我可做得否?”熹宗曰:“我做几年时,当与汝做。”发布于 2018-08-06 22:18

作者:围城牛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981279/answer/46228526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8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8: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1. 空空道人见文生情,空、情成主题
在一僧一道把那个好几十层楼高的无材石变作扇坠大小的晶莹美玉去人间历练的故事之后,几万年过去了。一天,一个空空道人路过青埂峰,看到了石头上的字,原来是灵石投胎的故事。“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脂批说这是作者一生的惭恨。难道是曹雪芹想有补天却不能补吗?

空是什么?空是佛陀悟出来的“道”,是为缘起性空。

《六祖坛经》里有两个偈jì子,大名鼎鼎的神秀和更大名鼎鼎的慧能。神秀说“身是菩提树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他们的师父弘忍大师意识到慧能真正地理解了佛法真意,所以将禅宗衣钵传给慧能。这造成了教派分裂和追杀,这里不提。

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与佛陀的“缘起性空”和空空道人的“空”都是一回事,没有自主性的东西因为“缘”结合在一起,但是不稳定、不实在、不自主所以是空的。因为“缘起性空”,所以“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见面手难牵”,所以宝玉和黛玉无缘,不能结合;宝玉跟宝钗结合了,不能心意合一。

石头上还有一首诗: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我这顽石,废物一块,没有才能去补帮女娲补天,白白的走了一趟人间,虚度了这么些年。这是我在红尘和回来后的所有故事,请问谁可以把它抄了去当作传奇小说供人阅览?

贾宝玉有灵性,有才华,不然他那个爸爸也不会恨恨的承认他“天性聪敏”了。可是在当时他不喜欢读书考试做大官,有才华又能怎样,还不是废物一块。曹雪芹不也是一样嘛?从来没有哪一本小说像他的《红楼梦》一样,引发这么多人代的研究考证阅读。因为书本不全,成了多少人的终身憾事。他的才华和能力不用证明。但是在当时,他就是一个社会边缘人,没用。但是玉虽然是石头,它终究是不一样的石头,它成了中国文化的瑰宝。曹雪芹竖起中国文学目前为止的最高杆。也正是因为无用之用,曹雪芹把《红楼梦》写成了艺术。

空空道人读了故事,发现没有时间、地点。就人石头说,你这怎么搞的,时间都没有,写的尽是些“或情或痴,小才微善”的几个女孩子。又不是大忠大贤大德之人,恐怕没人爱看吧!

石头好笑,说你也太痴呆了。那么多朝代随便借个来不就解决了嘛。我这书不是理学书,不是野史书,也不是风月书,不谤君毁相,也不奸淫污秽,什么才子佳人,潘安子建全无,也没有丫头小子说起来话诸子圣贤,自相矛盾。书里面是几个我亲身经历过的女孩子的悲欢离合,兴衰际遇罢了。

空空道人又仔细看了一遍书稿,“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因毫不干涉时世”作者有意在撇清与现实的关系。清朝时期的文字狱有多疯狂,即使乾隆时期,如果从顺治算已经是第四代皇帝了,思想控制还是不敢放松。

空空道人把书抄录下来送给了悼红轩的曹雪芹写成《红楼梦》。悼红、绛珠、赤瑕、红楼、怡红,都是红。红色在书里有象征意义,生命、热情、死亡。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不稳定的,不能长久的都是空的。可是人总觉得自己看到了好多多,感受到了好多多,情就这样出现了。情越多,幻觉越深。要经历过很多才能有所领悟,才能从物质里走出来,进入空,然后回到本来无一物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空”和“情”,本书要讲的两大主题。本应是空无一物的出世之人却生情,改名为情僧。纵看宝玉的一生,为情生,为情冷,为情遁空门,最后变成一个经历了所有情的僧。宝玉的一生就是一名僧人的一生情。

最后曹雪芹题了一首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全书都是假言假语,什么太虚幻境,风月宝鉴的,都是荒唐。生活呀,现实呀样样让我泣血酸心。人人都说我痴傻,可是又有谁能理解我难以言说的曲衷呢?

这时候的曹雪芹是一生最潦倒的时候,连粥都难喝上。亲戚朋友能躲开他的都躲开,只有敦诚敦敏两个同样遭遇的朋友。他唯一的儿子因为痘灾而亡,对他的打击很大。很快他也去世。他的辛酸泪不仅藏在荒唐言里,还有很多不能直说的现实逼的他痴傻不被理解。

2. 甄士隐的家和梦
下面借着甄士隐的梦交代了赤瑕宫神瑛侍者和绛珠草的神话故事。然后一切开始,红楼之梦的轮盘转起。

甄士隐,即把真事隐去。与之相对的是贾雨村,用假语替代。

故事从东南一角姑苏开始的。城里有个阊门,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葫芦庙。

十里街,势利。甄士隐是个好人,他的岳父却是个势利小人。

仁清巷,人情。甄士隐遭难后投靠岳父,碍于人情,岳父不得不接纳。后来贾雨村来做官,因为以前甄士隐的帮助,他又施惠于甄的岳父。

葫芦庙,糊涂。贾雨村住这里,假语始于糊涂之地。

庙旁住着本地望族乡绅甄费,字士隐,和他的妻子封氏。

甄费,把真话废了。古人的名和字在意思上有对应关系。

这个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神仙一流人品”交代了香菱的基因根基,无论怎么颠簸流离,她始终纯真不改。

甄士隐一家生活安逸舒适,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儿子,只有一个三岁的女儿英莲。

英莲,应怜,应该可怜。她的命运最波折,不停的被改名,不停的被改运。

一个夏日午后,甄士隐在书房休息睡去,做起梦来。他也不知道那是哪里,就看见一僧一道边走边谈。他们说带什么蠢物去投胎历劫。接着僧人说了一个故事,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棵绛珠草在快要干渴而魂飞魄散的时候,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灌溉了它,使它活了下来。

这棵草“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

回头看看,那块石头是不是也是自己修炼,通了灵性;翻开《西游记》第一回就是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然后一天,突然仙石炸裂蹦出一只石猴。

道家思想里面万物皆有灵,所有木有灵,草有灵,花有灵,人更是受了天地精华而有灵。2回借贾雨村说人性二元论;31回里史湘云和丫环翠缕说阴阳,说万物起源。77回宝玉跟袭人说海棠花无故死了半边,原来是晴雯要死。孔子坟前的蓍草,诸葛祠前的柏树都是有灵性,能反映世道的。

学霸干宝的《搜神记》里许多这些时间久了成精的故事,柳树精、鱼精、扫帚精。日本的神怪故事里特别多,任何东西久了都会成精,笔精、锅精、门头精。意义虽然跟道家的不一样,但是说明古人确实有这种看法,万物有灵,皆可成精。

人和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朋友圈的。佛祖时期,众生平等是不包括女人的。我也不知道他把女人划到哪个圈子了。但是道家何止众生平等,万物都一样。

这个仙女“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蜜青果,秘情。她吃的是情,喝的愁,五内是情意。她得有多少情多少愁啊。

三生石:唐代宗时,修行居士李源与圆泽禅师是知己。两人同游到湖北一个岸边,见一妇人汲水,圆观对李源说:“这妇人就是我托身的地方,过后13年的中秋月夜,在杭州天竺寺外与你相见。”圆观说过这话后,就死了。后来,李源如期到杭州去赴约,见一牧童口唱山歌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牧童就是圆观的后身。

听说神瑛侍者要去下凡造历幻,所以在警幻仙子那里挂了号,准备行李下凡去。因绛珠仙子灌溉之情未还,所以她决定随他下世,以一生的泪还一世的债。现实中的黛玉和宝玉延续了神话中的以泪还情之说。

这里有一句要紧的话,

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这里的“因此一事”就是绛珠仙子还泪之说。这个“说”里面只有两个人,“神瑛侍者”即宝玉和“绛珠仙子”即黛玉。其他人都是陪衬他们的,比如宝钗、湘云。

这僧道两人便一起去历幻。

甄士隐赶忙上前施礼搭话想要问清楚并且看一看那“蠢物”。二仙说蠢物可以一看但是先机不能泄漏,并跟甄士隐说“到那时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那时”就是梦醒之后。甄士隐经过一番之后,果有慧根,跟随仙人跳出了苦海这个火坑。

原来是一块美玉,一面刻着“通灵宝玉”,还没看清另一面的字,僧便抢回了玉。因为到了太虚幻境了。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把假的当作真的,把真的当作假的;认为没有是有,认为有是没有。

这副对联有极强的象征意义,从书头到书尾。

甄士隐看他们过了太虚幻境的牌坊,也想过去。哪知他顿悟的时间没到所以“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大半。”

独写芭蕉。

3. 甄英莲,有命无运

甄士隐把梦忘了大半,所以也记不起来二仙的那句话“到那时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

梦醒之后,士隐抱着爱女英莲到街前玩,看见了梦里的一僧一道,只是他不再记得,而这二仙也不再是“骨骼不凡,风神迥异”,而是一个癞头跣脚,一个跛足蓬头。僧人见了士隐抱英莲,大哭。伸手要士隐把女儿舍给他,因为这是个“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士隐不理,抱着女儿回家。士隐还没到接受度化的机缘,所以会受火海之苦。

僧念了一首诗,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你是个痴傻之人啊,对这个有命无运的女儿有什么好娇生惯养的。夏秋的菱花遇上盛雪必遭摧残。要当心元宵节前后,佳节对你却不佳,因为那时火灭了,烟散了,人没了。

这首诗隐含着香菱的命运,因为还没有到来,不知情者又有谁能知?甄氏夫妻只有这一个女儿,疼的不知如何是好。可是她的命运是会被薛蟠践踏致死的。

53、54回也是过元宵节,贾府盛世,元宵节过的红火、热闹,各种火炮花烛,把黑夜炸成了白昼。可是那回管家王熙凤说了好几次“散了”。这个元宵节对甄家是转折,那个元宵节却是贾家的一个重要节点。

现实中,曹家也是元宵节前后被抄家的。真事就是这样被隐去的。

士隐听了诗和二人的对话想要去问他们来历,却不见了踪影。甄士隐是有慧根的。

作者交代了本书最重要的两个命题,情和空。情是何物?虽然让人能生死相许,父母为子女痴,情人为情人痴,从天上到人间,从人间到九泉,但终究一空,“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8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8: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野史上记载,朱由检幼年的时候曾经问过已经是皇帝了的朱由校,说这个皇帝能不能给自己也当当?朱有校当即表示,两人可以换着当!

这句话的全部是什么?
1个回答
nbawlh02h9b.cn
2013.11.18
满意答案
   三垣笔记
作者明李清。李清(1602—1683),字映碧,一字心水,南直隶兴化(今江苏属县)人。明崇祯辛未进士,仕崇祯、弘光两朝,历任刑、吏、工科给事中,大理寺丞等职。明亡后不仕,隐居在家乡枣园,以著述自遣。其主要著作有《南渡录》、《南北史合注》、《南唐书合订》、《澹宁斋史论》、《澹宁斋杂著》等。

  《三垣笔记》是李清著作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该书共六卷,其中笔记三卷,附识三卷。书中所记,都是李清任三科给事中时耳闻目睹有关朝章典故和当时朝廷重要官员的言论行事,故起名为《三垣笔记》,“三垣”指李清历官刑、吏、工三垣。

据说天启帝最初即位的时候,还不太明白事理的小御弟朱由检忽然好奇地问哥哥:“这个官儿我可做得否?”天启帝随口回答:“我做几年时,当与汝做。”【《三垣笔记》,第153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8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23: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甲戌侧批:荒唐也。]无稽崖[甲戌侧批:无稽也。]练成高经十二丈、[甲戌侧批: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甲戌侧批:照应副十二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甲戌侧批:合周天之数。蒙侧批: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甲戌侧批: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戌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甲戌侧批:煅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学也。]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蒙双行夹批:这是真像,非幻像也。 该 批:作者自己形容。]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甲戌侧批:竟有人问口生于何处,其无心肝,可笑可恨之极。]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甲戌侧批:岂敢岂敢。]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甲戌侧批:岂敢岂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甲戌侧批:四句乃一部之总纲。]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甲戌侧批:煅炼过尚与人踮脚,不学者又当如何?]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甲戌侧批:妙!佛法亦须偿还,况世人之债乎?近之赖债者来看此句。所谓游戏笔墨也。]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甲戌侧批:明点“幻”字。好!]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甲戌侧批:奇诡险怪之文,有如髯苏《石钟》《赤壁》用幻处。]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甲戌侧批:自愧之语。蒙双行夹批:世上人原自据看得见处为凭。]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甲戌侧批:好极!今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见此大不欢喜。]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甲戌侧批: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谚云:“一日卖了三千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信哉!]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甲戌侧批:伏长安大都。]诗礼簪缨之族,[甲戌侧批: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甲戌侧批: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甲戌侧批:伏紫芸轩。]去安身乐业。”[甲戌侧批:何不再添一句“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甲戌眉批:昔子房后谒黄石公,惟见一石。子房当时恨不能随此石去。余亦恨不能随此石去也。聊供阅者一笑。]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甲戌侧批:可知若果有奇贵之处,自己亦不知者。若自以奇贵而居,究竟是无真奇贵之人。]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甲戌侧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甲戌侧批:书之本旨。]
  枉入红尘若许年。[甲戌侧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4-29 06:31 , Processed in 0.06628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