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20: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宏道 - 明代文人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十九年(1591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

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既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史称公安三袁,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世人认为袁宏道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基本信息
本名
袁宏道


中郎,一字无学


石公、又号六休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湖北公安县


出生日期
1568年12月23日

逝世日期
1610年10月20日

主要作品
《袁中郎全集》《徐文长传》《袁中郎集笺校》

主要成就
"公安派"代表人物,提出性灵说

兄弟
兄袁宗道、弟袁中道

主张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目录
1人物生平
2思想
3个人作品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科场失意
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十二月六日 ,袁宏道生于湖广荆州府公安县长安里(今湖北公安),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时期生活富裕,在万莹、王辂等名师的教育下,非常善于诗文。袁宏道十六岁为诸生,即在城南组织文社,自为社长,除攻读八股制义外,倾心诗歌古文,"有声里中", 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尊袁宏道为师,"奉其约束,不敢犯" 。二十一岁时中举人,但赴京会试却名落孙山。

科场的失意,未免使袁宏道颇多自伤不遇之感,他在《花朝即事》等诗中,浩叹孤寂愁闷与落落寡欢。在长兄袁宗道的影响下,袁宏道开始从禅宗中寻求精神寄托,以禅诠儒,豁然大悟。他把自己的心得写成《金屑》,并到麻城拜访李贽,两人说文谈禅,十分相得。李贽称赞他"识力胆力,皆迥绝于世,真英灵男子,可以担荷此一事耳",并赠诗曰:"诵君《金屑》句,执鞭亦忻慕。早得从君言,不当有《老苦》。"在李贽离经叛道思想的启迪下,袁宏道视野大开,"始知一向掇拾陈言,株守俗见,死于古人语下,一段精光不得披露"。从此,他决心改变诗文创作之风,"能为心师,不师于心;能转古人,不为古转。发为语言,一一从胸襟流出", 而卓然独立。

折叠为官地方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袁宏道中进士,但没有立即被朝廷委派官职。然而仕途之门已入,他多年的愿望总算实现,因此心情舒畅,在家乡石浦河畔,袁宏道时常与亲友相聚,吟诗饮酒,谈禅遨游,悠闲自得。他这时候对文坛上的复古运动已深表不满,认为诗文应当随意而发,不应模拟蹈袭,作茧自缚。在《答李子髯诗》中,袁宏道写道:"若问文章事,应须折此心。""草昧推何、李,闻知与见知。机轴虽不异,尔雅良足师。后来富文藻,诎理竞修辞。挥斤薄大匠,裹足戒旁歧。模拟成俭狭,莽荡取世讥。直欲凌苏柳,斯言无乃欺。当代无文字,闾巷有真诗。却沽一壶酒,携君听《竹枝》。 "在他看来,复古之作不如民间俚曲。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袁宏道被选为吴县(今属江苏)县令。在任上,他判案果断,与民方便,颇受地方拥戴。然而也招致当道者的不满,加上吏事繁杂,难得清闲,他觉得"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为尤苦,若作吴令则其苦万万倍,直牛马不若矣" 。因此,第二年他便托故辞职。

折叠游览著述
为了消除胸臆的不快,袁宏道离开吴县后并没有立即回乡,而是遍游东南名胜,徜徉于无锡、杭州、绍兴、桐庐、歙县佳山秀水间,与友人陶望龄、潘景升等诗酒酬答,奇文共赏。三个多月,"无一日不游,无一游不乐,无一刻不谈,无一谈不畅",而且"诗学大进,诗集大饶,诗肠大宽,诗眼大阔" 。尤其是当他在杭州读到徐渭遗稿《阙编》时,"不觉惊跃","如魇得醒",为徐渭"恣臆谈谑,了无忌惮"的诗风所倾倒 ,从而愈加对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的复古文风表示不满,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要求诗文创作必须"从自己胸臆流出",写出更多的"本色独造语" ,反对一味追求缺乏真实情感的复古模拟。

他抨击复古派笼罩的文坛扼杀了创作的生机,指出秦汉作者与盛唐诗人多变的创作手法才是后人学习的楷模,不然舍本逐末,仅仅以"剿袭模拟,影响步趋",就会将诗文创作引入死路,流于形式,而起不到诗文言志的作用。袁宏道尖锐地指出,复古派及其末流的拟古之作,犹如"粪里嚼渣,顺口接屁,倚势欺良,如今苏州投靠家人一般。记得几个烂熟故事,便曰博识;用得几个见成字眼,亦曰骚人。计骗杜工部,囤扎李空同,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以是言诗,安得而不诗哉!"

除公开反对复古派末流的文风外,袁宏道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推动文体的解放。他写下《逋赋谣》《竹枝词》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通俗而清新,隽秀而活泼;又写下《虎丘》《灵岩》《湘湖》《西湖》等数十篇游记,状物抒情,毫无雕饰之弊,"俱从真源中溢出,别开手眼,一扫王、李云雾,天下才人文士始知疏瀹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饰之病" 。

折叠北上进京
东南游归,袁宏道携眷属暂寓仪征,在这运河孔道与南北文友赋诗谈文,宣传自己的"性灵说"。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起为顺天府(今属北京)教授。次年迁国子监助教。第三年补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

北京毕竟是明朝文化中心所在,袁宏道在京中得以博览公家收藏的丰富图籍,又和谢肇淛、黄辉及兄袁宗道、弟袁中道等结为"葡萄社",在城西崇国寺品评诗文,论古说今,颇感闲适快乐。他一方面通过广泛阅读、交友讨论,逐渐纠正以前"偏重悟理",过分强调自我的倾向,"遂一矫而主修,自律甚严,自检甚密,以澹守之,以静凝之" 。另一方面,他对复古派末流的批驳也更有力度和深度。

袁宏道系统地分析了唐宋诗文的风格,认为:"如元、白、欧、苏,与李、杜、班、马,真足雁行。坡公尤不可及,宏谬谓前无作者。而学语之士,乃以诗不唐、文不汉病之,何异责南威以脂粉,而唾西施之不能效颦乎!" 他还说:"宋人诗,长于格而短于韵,而其为文,密于持论而疏于用裁。然其中实有超秦汉而绝盛唐者。 "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进行了具体的批驳,使文风得以扭转。钱谦益后来在评论袁宏道的影响时,称他推动文风的转变,使诗文创作出现生机,"其功伟矣" 。

折叠潜心文学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袁宏道因兄袁宗道去世,乃上《告病疏》请假归。他筑"柳浪馆"于公安城南,终日与少年旧友吟诗作文,寄趣山水。他还游武当山、桃源县等名胜,对接青引黛的大自然发出由衷的赞叹,并且钦慕陶潜能悟彻人生,于长林丰草间寻求自适,"宁乞食而不悔" 。袁宏道在柳浪湖一住就是六年,直至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才返京任职。

袁宏道返京后,究心戏曲、小说研究,他称赞《金瓶梅》《水浒传》《四声猿》等作品,认为它们能"意气豪达",脱去传统窠臼,别开生面。袁宏道著《觞政》,谈论酒文化等,并将嘉靖以来的这些新意盎然的小说、戏曲与儒家经典相提并论,给予高度的评价。不久,袁宏道迁吏部验封司主事,官至吏部考功员外郎。他一度主持陕西乡试,乘兴游嵩山、华山,写下笔墨浑厚蕴藉的游记与诗歌,"极一唱三叹之致" 。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袁宏道以吏部验封司郎中告归。此时公安正值大水,他卜居沙市,筑砚北楼,以便晚年在此"息影卧游",游艺诗书,"疏瀹性灵" 。但不久患病不起,竟于同年九月六日遽然去世 ,终年四十三岁。

折叠编辑本段思想
折叠文学思想
袁宏道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与兄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宏道实为领袖。他有一套系统的理论,成为公安派文学纲领:

①反对盲目拟古,主张文随时变。他在《与江进之尺牍》中说:"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在《雪涛阁集序》中说:"唯识时之士,……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为此,他强调文学要随时代而变化,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倾向。

②文随时变的目标是存真去伪,抒写性灵。他在《行素园存稿引》中说:"古之为文者,刊华而求质,敝精神而学之,唯恐真之不及也。"在《叙曾太史集》中,言明自己文章的特点是"真",并指出"真"就是"直写性情"。在《叙小修诗》中,通过对袁中道诗歌的评论,强调诗文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这就形成"性灵说",是公安派文论的核心。

③所谓"性灵",能导致文章的"趣"和"韵",而它们是由"无心"或"童子之心"得来的。他在《叙陈正甫会心集》中指出,"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又说:"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他说的"性灵",是排除了"理"(思想)的感情活动,是下意识的直觉。它与李贽的"童心说"极为接近。

④他认为民间的通俗文学正是"无闻无识"的"真声",而加以推崇。他在《叙小修诗》《陶孝若枕中呓引》等文章里都有这方面的论述。"要以情真而语直,故劳人思妇有时愈于学士大夫,而呻吟之所得,往往快于平时。"总的看来,宏道的文艺思想颇为复杂,他的"性灵说",比其兄宗道的"学问说"影响更大;在打破封建思想束缚,扫除前、后七子拟古文风,变粉饰为本色,变公式为率真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但他提倡的"性灵",无视社会实践和思想理论对创作的决定意义,对他自己的创作,特别是晚期文风,产生了消极后果。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

折叠佛学思想
习禅由精猛到稳实

万历十九年,袁宏道闻李贽"冥会教外之旨",造访李贽,两人相谈甚洽,李贽以诗相赠,且留住"三月余"。他们相互商证也是以佛禅为契的,李贽"诵君《金屑》句,执鞭亦忻慕。早得从君言,不当有《老苦》。"宏道的佛学造诣主要在于净土,但是,深为李贽推赞的《金屑编》就是一部禅学著作,可见其对禅学有所体悟,他在《金屑编自叙》中自谓曾"遍参知识,博观教乘,都无所得,后因参杨岐公案,有所发明。"于是拈出经文、语录,而加以颂古或评倡,共七十二则,是宏道的参禅心得。在其对前代宿德的推奉之中,亦可见其对禅学的基本态度。他对《坛经》也颇有研究,曾作《六祖坛经节录》《坛经节录引》等。其倡求文学新论,也与受佛禅的濡染有关。

"白首庞公是我师"

虽然袁宏道对李贽十分崇奉,以至抠衣称弟子,但在致李贽的尺牍之中,论及佛禅的内容寥寥。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于禅门居士庞蕴曾屡屡提及。这或许与李贽有关,李贽亦推崇庞蕴,曾云:"庞公,尔楚之衡阳人也,与其妇庞婆、女灵照同师马祖,求出世道,卒致先后化去,作出世人,为今古快事。"因此,师习李贽与称引庞蕴是一致的。通过宏道论庞蕴,可以看到其论禅的特色。

宏道对古代佛教中人称引最多的当数庞蕴,且无论前期的论禅还是后期的持净,对庞蕴都极为推崇,时间跨度达十一年之久。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十六次称引,除一次之外,都在诗中。二、直接以"庞公"称代"禅",如《闲居杂题》其二"酒障诗魔都不减,何曾参得老庞禅。"《述内》:"陶潜未了乞儿缘,庞公不是治家宝。"《乙已初度口占》:"蛮歌社酒时时醉,不学庞家独跳禅。"或以"庞公"自况,如《和散木韵》其二"禅锋示妻子,输我作庞公。"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从《景德传灯录》及《唐诗纪事》中有关对庞蕴的记载来看,除留下了一些机敏的机锋偈颂外,并无专门的佛学著作。这与同时的希迁有《参同契》、道一有《大寂禅师语录》《马祖道一禅师广录》传世不同,可论的仅是他的出、处态度,对其佛学思想很难详论。因此,文中论述很少而不像对马祖那样列为接武先秦儒学,下启王学的关键人物。另一方面,对庞蕴又是极其推崇的。这主要是因为袁宏道的立身态度、佛学观点与庞蕴一致。首先,庞蕴传世著作并不多,但与希迁论对问答之后,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禅偈:"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北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最后两句几乎成了祖师禅随缘任运宗风的典型表述。这与马祖所谓"平常心是道"完全同一。他将人的自然、现实的生活要求与玄妙的佛理统一起来,人的欲求被合理化、中国佛教被人化了。这对深受明代启蒙思潮沐染,习禅而又任运,"一帙《维摩》三斗酒,孤灯寒雨亦欢欣"的袁宏道来说,不啻是隔世知音。其次,庞蕴是一居士:不剃染,不出家,袁宏道也"是释长鬓须",认为"佛不舍太子乎?达磨不舍太子乎?当时便在家何妨,何必掉头不顾,为此偏枯不可训之事?"因此,对于袁宏道来说:"庞家别有一枝灯",对其推崇备至,以师尊之:"白首庞公是我师。"再次,庞蕴诗偈虽现存不多,但宋代时还有三百余篇,明代时数量也许相当可观。同时,从现存的七首来看,虽然不无枯燥之憾,但直白浅显的风格与袁宏道诗作的浅露有相似之处。其中第七首写得还不无情趣:"焰水无鱼下底钩,觅鱼无处笑君悉,可怜谷隐老禅伯,被唾如何亦见羞。"因此,袁宏道将庞蕴的偈颂与白居易的诗视为同类,曰:"销心白傅诗,遣老庞公偈。"袁宏道受白居易的影响很明显(且有摹拟之作),对庞蕴的推崇之理自可推绎。

以上所述主要是袁宏道前期思想与庞蕴的契合点,而后期的学术、文学思想有所变化,佛学思想以修净为主,但仍推崇看话禅,贬斥的仅是所谓"默照邪禅"。对庞蕴的态度一仍其旧,个中原因与看话禅有关。看话禅始于宗杲,一般认为溯其源可直至赵州从谂。其实从谂之前的庞蕴则首先揭橥了看话禅的端绪。《五灯会元·庞蕴居士传》有这样一段记载:"(庞蕴)尝游讲肆,随喜《金刚经》,至'无我无人'处致问曰'座主!既无我无人,是谁讲谁听?'主无对。"明代秀天端禅师主要参"谁"字,明清之际莲池之后,净土念佛之风大盛,清代以参"念佛是谁"为最普遍。这明显可溯源于庞蕴。因此,推崇看话禅是袁宏道后期仍然推举庞蕴的一个重要原因。

斥默照禅而崇看话禅

万历二十七年以后,袁宏道对佛教以修净为主,而反对所谓"禅学之弊"。首先反对"狂禅之滥",万历三十一年前后,又转向对"小根魔子"的否定,认为"小根之弊,有百倍于狂禅。""小根"原是指受小乘教的根性,虽然宏道云:"此等比之默照邪禅,尚隔天渊。"但据"日间挨得两餐饥,夜间打得一回坐,便自高心肆臆。"及"若遇杲公,岂独唾骂呵叱而已。"可知,"小根",在袁宏道看来原本于默照禅。默照禅的倡导者正觉强调寂然静坐,息虑静缘,处于无思虑的直觉状态之中。与此相对立的大慧宗杲则攻击其为"闭眉合眼,做死模样" ,是"鬼家活计"。宗杲倡导的看话禅则要求从古德话头中参悟,视古德话头为"工夫"曰:"承日用不辍做工夫,工夫熟则撞发关捩子矣"。袁宏道称宗杲为"杲公",称引宗杲的次数仅次于庞蕴,且都在文中,将宗杲所论视为不刊之论:"妙喜(即大慧宗杲)与李参政书,初入门人不可不观。书中云:'往往士大夫悟得容易,便不肯修行,久久为魔所摄。'此是士大夫一道保命符子,经论中可证者甚多。"同样,在《珊瑚林》中也常有推崇看话禅和大慧宗杲之论,如他云:"参禅将彻时,惟守定一个话头,便是真工夫,若舍话头而别求路,必难透脱矣。"宏道后期于禅学尚稳实,他认为参禅需是利根人所为,钝根人入不得,但是,聪明过人者一般少有所得,这是因为这些人稍稍有悟,便为自得,因此,他们的所得并不能满足他们聪明的分量,而宏道认为,大慧宗杲则是不断参悟,以满其聪明分量的典范,他在与众人同时颖悟以后,"大慧自以为未得,又参三十余年,方大彻。"宏道认为,这才是大慧的聪明过人处。大慧宗杲的看话禅在明末甚为流行,云栖、紫柏、德清这些高僧或推敬,或以之作为修行方法,士林中人也多受大慧的禅法所影响,看话禅成为晚明期间的禅法主流。大慧参"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话头,实质即是要激发疑情,对此,宏道也基本承绪了前人的参禅路径,是一种摒除知解的一种体悟方式。他与石篑的尺牍中云:"世岂有参得明白的禅?" 即是此意。他乃至这样描述了参禅与道理的互碍:"参禅人须将从前所知所能的道理及所偏重习气、所偏执工夫,一一抛弃,略上心来,即与斩绝,如遇仇人相似!"当向其问及参禅三要时,云:"参禅的无别法,只是一些道理不上心来,一毫意见学问不生此,即有六七分了。"这些都是禅宗传统的直觉体悟、言语道断的宗风。禅家由达摩的"安心无为,形随运转"和慧能"但行直心,不着法相"等人生态度发展成了随缘任运的禅风,而宏道也认为道本平常,"别无奇特,唯平常行去便是。"对当时的参禅者"或行苦行,或习静定,或修福德"的求道行为不以为然。由此可见,宏道于禅学并无多少新见,值得注意的是,宏道自万历二十七年以后,基本的学术取向是禅净合一,但他谈禅时更多地透示出对前期思想的回归,论净时,则常常是对早期思想的悔悟。在后期论禅之时,仍可见到一个英姿卓荦的宏道,可见其前后思想的连贯与顾盼。我们在其作于万历三十二年的《珊瑚林》中,既可见其对道理闻见的不屑一仍其旧,即使是尚求狂狷的人格取向也在谈禅之时再次表现了出来,云:"今之慕禅者其方寸洁净,戒行精严,义学通解,自不乏人。我皆不取,我只要得个英灵汉担当此事耳,夫心行根本岂不要净?但单只有此总没干耳。此孔子所以不取乡愿而取狂狷也。"显然,他得于禅学的是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他那说得破、道得出,字句之中"有一段逸气挟之而行,一种灵心托之而出"的作品以及诗文理论,与其对禅学的独特体悟正相符称,因此,他认为禅当是利根之聪明人所为,而敢于担当的"胆气"对于禅法更为重要,云:"有聪明而无胆气,则承当不得;有胆气而无聪明,则透悟不得。胆胜者,只五分识可当十分用;胆弱者,纵有十分识只当五分用。"而这些后期的谈禅之论,了无"稳实"、修持的痕迹。

宏道之崇尚净土,主要表现在《西方合论》之中,而《宗镜摄录》《珊瑚林》都作于《西方合论》之后,延寿的《宗镜录》是一部广延天台、贤首、慈恩教义以证明禅理深妙的著作,宏道作《宗镜摄录》也可见其在《西方合论》之后,又有一个向禅学复归的过程,对此,《珊瑚林》中有这样一段明白无误的记述:

问:"先生往年修净土是何见?"

答:"大凡参禅而寻别路者皆系见未稳故。"

不难看出,宏道在作《西方合论》,"寻别路"而推信净土之后,又生"见未稳"的悔悟,"往年修净"即含有当下复归禅学的潜台词。在《西方合论》之后所作的《珊瑚林》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他谈论净土的内容,而一以谈禅为务,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万历三十一年给陶周望的尺牍中也有所流露,他对"狂禅之滥,偶有所排,非是妄议宗门诸老宿。"而主要是认为李贽的禅法偏重悟理,尽废修持,不够稳实而已,宏道对狂禅的不满,也是以救宗门之弊的姿态出现的。而当时的"小根魔子",则是目无古宿,"日间挨得两餐饥,夜间打得一回坐,便自高心肆臆。"乃至大慧、中峰等人也受其疑谤,在宏道看来,这无异于背弃禅门宗风,宏道重又护卫禅学当与此不无关系。诚如他与陶周望所言:"弟学问屡变,然毕竟初入门者,更不可易。"对于佛学,宏道"少志参禅,根性猛利,十年之内洞有所入",恰恰是首先自禅门而入的。而宏道在主张持修净土之后,又作《宗境摄录》,这也足可见宏道修净而不废禅。《宗镜摄录》虽然与《西方合论》的立论基点稍有不同,一是以禅为主,一是以净为要,但是,两者都是因为当时"专称聪明,惟寻见解","轻狂傲慢,贡高恣睢,口无择言,身无择行"的禅风而发的。

重经教、尚义学而作《宗镜摄录》

袁宏道高卧柳浪期间,闲静悠然,曾以较长的时间"于贝叶内研究至理。"研习永明延寿所著《宗镜录》,"逐句丹铅,稍汰其烦复,摄其精髓",成《宗镜摄录》一书。由此可见,宏道在著《西方合论》,意欲修持净土之后,并未舍弃禅学,期间还"日课《宗镜》数卷,暇即策蹇至二圣寺宝所禅室晏坐,率以为常。"同时也可见重经教、重义学,沉潜内敛是宏道这一时期基本的学术取向。这与延寿撰著《宗镜录》的旨趣正相契合。

延寿是法眼文益的法孙,法眼曾作颂云:"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欲免心中闹,但知看古教。"这是针对当时和禅师们轻视义学,落于空疏而发的。延寿也承绪了这一思想并以之作为《宗镜录》的创作缘起。《宗镜录》卷四十三云:"近代相承,不看古教,唯专己见,不合圆诠"便是对不重经教的禅风而言。宏道此时也反对游谈无根的空疏之学,他与延寿为救宗门极弊而作《宗镜录》《万善同归》一样,也通过《宗镜摄录》求"稳实"之学。他在回答他人"看《宗镜》便觉快活,至参话头便冷谈,又觉费力,奈何看?"的问题时,将《宗镜》与参禅视为绝然不同的两种参悟方式,云:"《宗镜》乃顺事,如放下水舟,顺快无量,然示免有障悟门,若参话头乃逆事,如百丈滩,泝流而上,其间高橹 笮又不用,故参禅者,才隔丝毫犹属费力,决无快活省力之理。"不但如此,《宗镜录》还与参禅互碍,云:"《宗镜录》乃参禅之忌,祖师公案及语录乃参禅之药。"但袁宏道对《宗镜录》并不满意,对延寿亦时有贬词,以至认为永明延寿"见地未真","道眼未明",这并不是说袁宏道反对延寿救宗门之弊、标举"一心为宗"的意旨,而只是不满于《宗镜摄录》卷帙浩繁而"愈讲愈支,愈明愈晦"而已。《宗镜录》共达一百卷之多,通读全书的人并不多见,因此,雍正时又"录其纲骨,刊十存二",编为《宗镜大纲》一书以便阅读。宏道作《摄录》缀摄其要,以明"道眼"。该书虽然今已遗佚,但是,据《明史·艺文志》载,凡十二卷。中道在《宗镜摄录序》中谓之:"词约义该",较之延寿原作"爪甲粗删,血脉自如。"寒灰等人从吴中到柳浪,因爱其书,曾手抄一过携去,可见宏道摄录甚精,篇制不宏。由此也可见宏道作此书的意趣所在。

宏道平生共节录过两部经论,一部是《六祖坛经》,一部是《宗镜录》,所作的目的一是因怀疑有人增伪而删削,一是因烦冗而裁汰,但是,佛教经论中可堪疑问的甚多,宏道唯独对这两部用功甚勤, 这当然反映了他的学术所尚。而重视延寿,除了与以义学补当时空疏不实的禅风有关而外,还与禅、净合一有关。延寿提出有名的四料简:"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继承了慈愍的禅净兼修之风。袁宏道推举延寿也基于此,云:"永明既悟达磨直指之禅,又能致身于极乐上品,以此解禅者之执情,以此为末法之劝信,是真大有功于宗教者。""极乐上品"即指净土法门。他作《西方合论》,与延寿的思想正相顾盼,云:"《西方合论》一书,乃借净土以发明宗乘,因谈宗者不屑净土,修净者不务禅宗,故合而论之。"

究竟宏道对禅宗自觉是否有得?这是论及宏道佛学思想时不可回避的问题。宏道于净业有自撰的《西方合论》。于禅宗虽然也有《金屑编》《六祖坛经节录》《宗镜录》,但是,前者是"拈出古宿"语录,"一一提唱,聊示鞭影"而已,宏道往往以一些简括形象的文字加以评唱,如他举"云门因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曰:"日里看山。"宏道评唱道:"垛生招箭"。"看山好,莫被白云瞒了。平芜尽处晓烟攒,天涯一点青山小。"如此等等,其中虽然多机敏的智趣,但并无多少系统的理论,这与《西方合论》明显有别。而《六祖坛经节录》《宗镜摄录》则均为删节前人的著作。关于宏道于禅宗多有所得,论者往往引用其于万历二十五年给张幼于信中的一段话:"仆自知诗文一字不通,唯禅宗一事,不敢多让。当今勍敌,唯李宏甫先生一人。"但万历二十四年给曹鲁川的信中却说:"走弱冠即留意禅宗,迄今无所得。"两说判若天壤,究竟何说为实?我认为,袁宏道于禅学主要是因袭了李贽的思想而已,并无多大发明,与张幼于所言,是意气之论,而非平允的陈述,为此这里有必要作一辨析。

张幼于,名献翼,一名敉,字幼于。著《文起堂正续集》《周易韵考》等,时贤王世贞对其评价甚高,曾为其作《文起堂续集序》《文起堂新集序》《周易韵考序》《张幼于生志》等文,谓其"藻颖绝世",又云:"余读幼于私语,远本天道,迩证人事,上标先德,下述已构,哲昆懿交,纤善毕罗。"钱谦益:"(幼于)晚年与王百谷争名,不能胜,颓然自放,与所厚善者张生孝资,相与点检故籍,刺取古人越礼任诞之事,排日分类,仿而行之。或紫衣挟伎,或徒跣行乞,遨游于通邑大都,两人自为俦侣,或歌或哭。"王世贞也谓其"晚节虽小异趣"从万历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写这封信之前,给张幼于的信另有三通,并赠诗一首,为张幼于诗、箴铭题识两次。而根据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所述得知,张氏早年并非颓然自放,而是"淳谦周密,恂恂规矩","不失为儒生"乃至"建牙握节之使,邦君大夫与缙绅逢掖之贤豪长者,多幼于所故识,即非故识而耳幼于名者,亡不延颈愿结欢张先生。"与袁宏道性格并不相似。宏道认为人各有性格,不必效颦学步,强求划一,因此,陆云龙谓其"真幼于知己",可见其交谊甚笃。但从万历二十五年袁宏道给幼于的信,我们可以看到两人的交谊已不复存在,由此信可知,宏道与幼于之隙主要有三:其一,张幼于认为袁宏道诗似唐人,袁宏道虽说"此言极是",实则对其所论大为不满,云:"幼于所取者,皆仆似唐之诗,非仆得意诗也。夫其似唐者见取,则其不取者断断乎非唐诗可知。既非唐诗,安得不谓宏道自有之诗,又安得以幼于之不取,保宏道之不自得意耶?仆求自得而已,他则何敢知。近日湖上诸作,尤觉秽杂,去唐愈远,然愈自得意。昨已为长洲公觅去发刊,然仆逆知幼于之一抹到底,决无一句入眼也。"由于宏道是以独抒性灵、不慕古法而誉著文坛的,因此,幼于取宏道似唐之诗,而摒弃其自得之作,这是宏道与幼于的根本分歧。其二、万历二十四年,袁宏道曾赠张幼于诗一首,云:"家贫因任侠,誉起为颠狂,盛事追求点,高标属李王。鹿皮充卧具,鹊尾荐经床。不复呼名字,弥天说小张。"宏道尚狂狷而恶乡愿,因此,袁本意是赞誉张,不意张对此颇为不满,于是袁在此信中对"颠狂"进行了详细辩解,云:"狂为仲尼所思,狂无论矣。"对"颠"则以普化、周颠、米颠为例,但普化等人都是智者佯颠而已,很显然"誉起为颠狂"本是恭赞之语。而"夫仆非真知幼于之颠狂"一句,足可说明袁宏道对张幼于已甚为不恭了。其三,关于"吴侬不解语"一事,宏道在致王百谷的信中曾言及在吴与诸名士在一起"以吴侬不解语"而不能论禅为恨。张幼于则认为指的是自己,因此,袁宏道解释此事"尤与幼于无交涉,"并毫不客气地说吴中无谈性命名理之人,幼于也不例外,曰:"幼于自负能谈名理,所名者果何理耶?他书无论,即如《敝箧》诸诵,幼于能一一解得不?如何是'下三点',如何是'扇子跳悖上三十三天',如何是'一口汲尽西江水'?幼于虽通身是口,到此只恐亡锋结舌去。"紧接着便是袁宏道对禅宗十分自负的这段话,由这样的语言环境可以看出,这段话是负气炫耀之言,并非平心之论。据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载:"万历甲辰,年七十余,携妓居荒圃中,盗逾垣杀之。"万历甲辰即万历三十二年,即宏道写此信之后七年,张幼于才被击杀身亡,这其间再无一次通信,与以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足见此信是袁、张反目的标志。因此,袁宏道前期于禅学主要是师习李贽的"狂禅",其后虽然对狂禅、"默照邪禅"、"小根魔子"有所批难,但是,其禅学意趣仍是传统的看话禅、杨歧公案的内容。

修净作《西方合论》

袁宏道在万历二十七年前后,对习禅无所获而感到苦恼,表示要皈依净土。在《答无念》中说"若生与公,全不修行,我慢贡高,其为泥犁种子无疑,此时但当恸哭忏悔而已。……公如退步知非,发大猛勇,愿与公同结净侣;若依前只是旧时人,愿公一字亦莫相寄,徒添戏论,无益矣"。无念是麻城龙湖芝佛院住持,服膺李贽的佛禅思想,执弟子之礼。由此可见,袁宏道与李贽的佛禅思想发生了分歧,而次年在给李贽的尺牍中也表示了依归净业之愿,云:"白业之本,戒为津梁。"企盼李贽以语言三昧,发明持戒因缘,弘扬净土是"救世之良药,利生之首事。"在这一尺牍中,宏道竭诚为净土辩解,引述孔子"下学而上达"及枣柏大士"其知弥高,其行弥下。"以说明修行持戒,即是向上事。与其相对立的则是"彼言性性心,言玄言妙者,皆虚见惑人,所谓驴橛马桩者也。"这无异于是对卓吾禅的直接论难。

宏道由禅入净,除了与其有感于禅学"尚欠稳实",及晚明净土称盛的因素之外,还与禅净固有的理论联系有关。净土的思想虽渊源于佛陀时代的念佛与升天的思想,但由于在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时代是出家僧团领导整个佛教,而偏于在家众信仰的净土自然隐没无光,直到《般若经》出现后,净土的处境才稍有改观。因为《般若经》的诸愿之中有与净土相应的思想,而禅宗五祖以下诸禅师传心法的正本就出于《大般若经》中的第九会,因此,禅、净本身就具有联系。同时,净土的实相念,即是入第一义心,观佛法身实相,所得三昧,是真如三昧,这一法门,本属于禅。所以禅净可以相即相入、互摄互融。再者,净土宗在唐代有三大流派,即慧远派、善导派和慈愍派。其中的慈愍派主张禅净双修、念佛经生。而明代高僧祩宏、智旭都遥承慈愍派的宗风,这也是晚明禅净合流之风特盛的重要原因。袁宏道的禅、净之变就是形成于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之下。这时,他认为最富宗教精神、最具宗教情怀者还是净土。袁宏道前期所习主要是李贽"狂禅",而李贽认为"率性而行,不拘小节,方是成佛作祖的根基。"因此,袁宏道认为净土称名念佛是"稳实"的工夫,"净土如筑土御水,厚则不溃。"而禅则"不可行不可知"。

宏道的《西方合论》作于万历二十七年,其创作缘起,在《西方合论引》中有这样明确的表述:"永明为破狂慧之徒,言万善之总是。灭火者水,水过即有沈溺之灾,生物者日,日盛翻为枯焦之本。如来教法,亦复如是。五叶以来,单传斯盛,迨于今日,狂滥遂极,谬引惟心,同无为之外道,执言皆是,趋五欲之魔城。"宏道自谓十年学道也堕此狂病,后触机省发,而遂简尘劳,归心净土,由此而撰成《西方合论》。

宏道归心净土,与被奉为莲宗第八祖的云栖祩宏不无关系。如前所述,祩宏是晚明四大高僧之一,他早年也曾有过"屡冠诸生"的习儒经历,三十二岁出家为僧,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禅僧生活,但对当时禅宗空疏窳败的情形深致不满,形成了会合禅净的思想特色,他曾自谓道:"大都主之以净土,而冬专坐禅,馀兼讲诵。日有程,月有稽,岁有表,凛凛乎使无赖者不得参乎其间!"祩宏不但在丛林之中有广泛的影响,以至于被誉为"法门之周孔"很多缙绅先生也纷纷及门问道。袁宏道在由禅入净之前,也曾与祩宏有过往还,万历二十五年,袁宏道与陶望龄一起作东南之游时,曾与云栖同游,并且到五云山下的云栖法寺,其后在杭州所作的《云栖》一文中,对祩宏的佛学思想作了这样的论述:"莲池戒律精严,于道虽不大彻,然不为无所见者。至于单提念佛一门,则尤为直捷简要,六个字中,旋天转地,何劳捏目更趋狂解,然则虽谓莲池一无所悟可也。一无所悟,是真阿弥,请急着眼。"对祩宏单提念佛的净土法门的赞羡,已可见其禅净之变的端倪。在《西方合论》中最后综论净土经论时,特别对云栖祩宏推敬之至:"近则云栖和尚,所著小本疏钞,条分类析,精宏渊博,真照夜途之第炬,截苦海之轻舟。"云栖的《阿弥陀经疏钞》以《起信论》的真如一心,及《华严经》的清净唯心,作为其"一心不乱"说的思想基础,而宏道欲除"毛道所谈之禅",也是从龙树《智度论》、马鸣《起信论》等得到理论沾溉的。当然宏道有得于云栖最为显著的便是以华严论净土。

《西方合论》是晚明期间的一部重要净土宗的著作,圣严谓之:"气势澎勃,涵盖广大,乃明末净土诸书中,最具气魄的一种。"本书中作者所使用的名相,与一般的净土教迥异其趣,这主要是因为宏道错综众说,不拘一经,以华严的圆融精神,含摄五教,通贯六阶,开阔了净土的视野。因此,《西方合论》是晚明佛学内部融通合流的产物。融会众说,是《西方合论》的根本特征。如,文中有关称性而行的论述,宏道认为法性无边,行海叵量,故一刹那之中,能满足三祗行,将大乘诸行总入一行,以信心行、止观行、六度行、悲愿行、称法行等五行分而论之,这是融摄了华严、天台诸宗的妙行,即一行一切行的思想。但是,归趣还在于净土,正如文中的一篇偈颂所云:"……一心念阿弥,莲花念念生。此是常寂光,非报非方便。作是观为正,勿妄生分别。禅教律三乘,同归净土海。"由此可见,《西方合论》既兼容诸宗之说,又以净土一门为旨归。宏道在该书中兼综博取,诚如其自述:"取龙树、天台、长者、永明等论。细心披读。"而对莲宗大德也广泛汲取、称引,他称颂"天亲、智者、海东、越溪等,皆抉发幽微,举扬宗趣。"他披读往哲的著述,如"贫儿得伏藏中金,喜不自释。"最终"述古德要语,附以已见,勒成一书。"因此,《西方合论》最根本的特色即在于以净土为旨归而融摄众说,其特点有二:

首先、摄禅归净

如前所述,禅净合流的思想端绪,早在五代时的永明延寿即已提出,迄至晚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于丛林、士人之中,但是,严格说来,在这合流的思潮之中,又有参究念佛与消禅归净、摄教归净种种不同,云栖法师认为"念佛不惟不碍参禅,实有益于参禅也。"他虽然极力弘赞净土法门,但是并没有摒落禅宗,无尽传灯则基于天台宗法界互具法门,阐释了净土往生而无生的思想,体现了摄教归净的倾向。被称为莲宗第九祖的智旭,认为念佛在佛教中居于圆摄一切的地位,当然,对智旭的思想定位问题,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佛教丛林之中,天台宗将其视为天台宗的人物,净宗则将其视为净宗九祖。但台湾圣严法师,在《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中,提出智旭的思想根源于《楞严经》,是属于如来禅的禅者。不管何说近实,智旭融摄众说则是不争的事实。袁宏道生活的年代大约与祩宏、传灯同时,早于智旭,就其禅净关系而言与其后的莲宗九祖颇为接近,这也是《西方合论》其后被智旭编入净土十要的一个重要原因。智旭在《评点西方合论序》中说将《西方合论》"重谋付梓"的目的就是"使法界有情,从此谛信念佛法门至圆至顿,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不复有泣歧之叹。"确立净土统摄一切的地位。

袁宏道详分净土为十,以摄受十方一切有情不可思议净土为最胜。其划分净土的形式主要以唐代李通玄的方法为主。李通玄把净土分为十种。宏道所列净土十门中的一至七门,与李通玄所列四至十种相对应,但除了第五第六次序相同外,其它则正相反(如宏道第七依他净土对李通玄第四《梵纲经》的净土)。但李通玄论述净土分"权"、"实",体现了华严宗人的判教特色,而袁宏道则以净土为圆极教,吸收了唐释怀感的观点,以"摄受十方一切有情不可思议净土"为最胜。他在《西方合论引》中说:"今之学者,贪嗔邪见,炽然如火,而欲为人解缚,何其惑也。余十年学道坠此狂病,后因触机。薄有省发,遂简尘劳,归心净土。……如贫儿得伏藏中金,喜不自释。"可见其栖心净土的旨归。当然,袁宏道也表示出融摄是《西方合论》的根本特色。他在《珊瑚林》中云:"《西方合论》一书,乃借净土以发明宗乘,因谈宗者,不屑净土,修净土者,不务禅宗,故合而论之。"意欲沿着"永明为破狂慧之徒,言万善之总是。"的路径,师法永明"既悟达磨直指之禅,又能致身于极乐上品"的佛学思想。但是,在一部《西方合论》中,我们体味到的多是其对禅学的訾议。如他作《西方合论》而"庶使观者知净土法门,摄一代时教,毋为儱侗禅宗,轻狂义虎所诳惑云尔。"将净土经论分为经中之经,经中之纬,纬中之经,纬中之纬四类,列入了《华严经》等,但并没有将禅宗经典列入其中。所述的也多是诸如"念佛一门,频形赞叹,如高峦之峙平原跃空而出,类金星之晃沙碛映日即明。故知,法门殊胜,未有逾此一门者也。""禅宗密修不离净土。初心顿悟,未出童真,入此门者,方为坚固不退之门。"之类的对净土的赞羡之辞。当然,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正如宏道在文论中多有矫激之辞一样,他在《西方合论》中对禅宗的訾议并不是从根本上否定禅宗,他反对的主要是所谓的狂禅之属。因此,其兄袁宗道在《西方合论叙》中对之有肯絮之论:"既生佛土,生平所悟所解,皆不唐捐。纵使志在参禅,不妨兼以念佛。世间作官作家,犹云不碍,况早晚礼拜念诵乎?且借念佛之警切,可以提醒参禅之心;借参门之洞澈,可以金固净土之信。适两相资,最为稳实。"袁宏道自己也说:"悟是迷途导师","悟是净国图引。"他在其后的《珊瑚林》之中甚至这样来解释其创作意旨:"《西方合论》一书,乃借净土以发明宗乘,因谈宗者,不屑净土,修净土者,不务禅宗,故合而论之。"当然,这一合论的基本路向是以净摄禅。

其次、 以《华严经》为构架

《西方合论》的主体结构,是由李通玄的《新华严经论》发展而来的,而李氏是唐代华严宗的著名学者,李氏的《新华严经论》在其死后的四、五年,由僧人广超等人传写弘传,其后又经志宁、思研等人的整理,成《华严经合论》一书,流传十分广泛,明代关于合论的提要之书,就有李贽的《华严经合论简要》四卷,方泽作的《华严经合论纂要》三卷等,宏道的《西方合论》中有李通玄思想的影子,也许与李贽的影响不无关系,虽然对卓吾的狂禅之论这时已颇多微辞,但是,他由禅入净是求"稳实",因此,在净土思想中引入华严,与其后期的佛学思想注重经教,反对空疏的取向完全一致。宏道在《西方合论》中,列论有关西方净土的经典时,虽然对禅宗、天台等宗派的经典并未列出,但还是将《华严经》视为"纬中之经",也是"言西方大事"的重要的经典之一,他也是以华严的境量和架构结构本书的。他分为十章,每章尽可能列出十目,以示十十无尽,也是显示了华严的圆融周遍的内容。宏道敬奉《华严》也是后期论佛的一个重要特点,他论及《华严经》云:"《华严经》热闹到底,他经便都有冷漠寂寞处。"(82)他还对《楞严》与《法华》《华严》进行比较,云:"《楞严》文奥而义浅,《法华》、《华严》文浅而义深,故《楞严》可讲,《法华》《华严》不可讲,《楞严》说工夫,说次第,非了义之教。若《法华》、《华严》则处处皆真,方为了义。"《西方合论》中到处可见华严的影子。他开篇便说:"诸佛化现亦异,或权或实,或偏或圆,或暂或常,或渐或顿,一月千江。波波具涵净月,万灯一室,光光各显全灯。理即一谛,相有千差。"这显然是华严一多相即、理事无碍的思想。他在驳论李通玄的观点之前就陈说道:"一一华藏世界,皆满虚空,互相彻入,净秽总含,重重无尽,如法而论,一草一木,一毛一尘,各各皆具此无尽法界。佛及众生,无二无别。"宏道将西方起教分为十义,其中的第四义是所谓"依因性",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是净性,譬一精金,冶为钗钏及溺器等,金性是一。"(85)虽然袁宏道的目的是要说明博地凡夫,因为禀此净性,都十念即可往生。但其论说的方法则是华严理事无碍的原理。在卷第五的"理谛门"之中,他首先申论了这样观点:"即性即相,非有非空。理事之门不碍,遮表之诠互用。"这同样是华严的意趣。可见宏道与李通玄一样对华严都敬奉《华严》。当然,袁宏道的《西方合论》与李通玄的《华严经合论》有明显的区别,李氏在智俨、法藏之外,别树一帜,他所立的十宗、十教的教判理论与法藏五教十宗迥然不同,但所述的仍然不出华严法界圆融的义旨,他在《华严经合论》中认为阿弥陀净土是为不明法空实理的"凡夫"所设的权法,而华藏世界才是实报庄严的"实教",他是一位华严学者。而宏道则是站在净土的立场上,以净摄教,融摄华严,因此,李氏的这一观点理所当然地受到了袁宏道的驳诘,他说:"圆实堕者,谓华藏世界,一刹一尘,具含无量国土,本无净秽,焉有往来,故长者(李通玄)言,西方净土,是权非实,以情存取舍,非法界如如之体故。"认为李通玄将华严与净土分为权实的理论,是站在华严的立场上,以"情存取舍"而已,因此,他在《西方合论》的第一卷,就设两个或问,对李通玄提出发难,指出:"若言权言方便,即有不遍,有不遍者,毗卢之义不成。"在第三卷《部类门》中,称念佛法门"如高峦之峙平原跃空而出,类金星之晃沙碛映日即明。"虽然将诸经中"言西方大事者,一概收入。" 但是按其分成高下不同的四类:一、经中之经,二、经中之纬,三、纬中之经,四、纬中之纬。列于第一类的是:《无量平等清净觉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列于第二类的是《鼓音声王经》,列于第三类,即纬中之经的才是《华严经》。净土才是圆融一切的圆极教。要言之,《西方合论》是华严的方法,净土的立场。

宏道博采诸论,发以已见而总其成。但是,他并不是对以往的古德宿语的简单重复。正如他对李通玄多有汲取而并不相同一样,他对云栖也推崇甚至,但是,他与云栖的思想又并不完全同一。宏道对云栖的《阿弥陀经疏钞》赞叹有加,主要是因为《疏钞》也以华严的教判方式,判《阿弥陀经》属大乘顿教,与禅宗一样兼带终教,但云栖则运用华严方式论解净土而立足于禅,宏道的《西方合论》"以不思议第一义为宗,以悟为导,以十二时中持佛名号,一心为乱念念相续为行持。"也有会合禅净的目的,但将《阿弥陀经》举为圆极教,实质是以净摄禅,在《西方合论》中,我们时常看到他的扬净抑禅之论,他对禅宗的一些贬义前已述及,而对净土则竭尽张皇之事,综论细绎,对于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即他所说的"摄受十方一切有情不可思议净土"更是极写其宏大无边,包容万有,不可言喻:"其中所有大功德海,大悲智海,大愿力海。若具说者,假使尽十方世界诸佛菩萨,声闻辟支,天人鬼畜,下至蜎飞蠕动,及一切无情草木瓦砾,邻虚微尘之类,一一具无量口,口中一一具无量舌,舌中一一出无量音声,常说倍说,炽然说,无间说,经百亿万尘沙阿僧祗劫,亦不能尽。"这些都与云栖不同。宏道在《西方合论》中也曾隐约对云栖之说提出异议,他在卷四《教相门》中云:"近有老宿,以华严配此经(《阿弥陀经》),谓圆全摄此,此分摄圆,得圆少分,分属圆故。据经判义,甚有旨趣。但圆极义者,无全无分,如月在川,川川皆有全月,乃至瓶池寸水,亦是全月,无分月故,如风在树,树树皆有全风,乃至片叶茎草,亦是全风,无分风故。"这里的"老宿"显然是指云栖,云栖论净土之《阿弥陀经》"摄于顿教,少分属圆"。宏道认为,云栖还未将《阿弥陀经》视为"无全无分"的圆极教,还是圆中有分,或分中非全,而"若圆中有分者,圆即有段。若分中非全者,圆即不遍,分全双乖圆义不成。"将《阿弥陀经》列为圆极教是自宏道始。

《西方合论》受到了莲宗学者的高度推赞。智旭在《净土十要》卷十所写的《评点西方合论序》中云:

袁中郎少年颖悟,坐断一时禅宿舌头,不知者,以为慧业文人也。后复入法界,归心极乐,述而《西方合论》十卷,字字从真实悟门流出,绝无一字蹈袭。又无一字杜撰。虽台宗堂奥,尚未诣极,而透彻禅机,融贯方山、清凉教理无余矣。或疑佛祖宗教,名衲老宿未易遍通,何少年科第,五欲未除,乃克臻此,不知多生熏习非偶然也,使闻三袁是宋三苏后身,噫!中郎果是东坡,佛法乃大进矣。

智旭对宏道除了"台宗堂奥,尚未诣极"稍有缺憾之外,对其服膺推举几至极致。而智旭所认为的缺憾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倾向于天台的僧人,因此,他对宏道以华严的而不是以天台的"五时八教"的判教方式自然有所不能完全认同。智旭在选《净土十要》时,将其列入,是《十要》中唯一的居士所作,《十要》甑选甚严,即使连在净土看来影响甚巨的智顗的《观经疏》及四明知礼的《妙宗钞》乃至云栖的《弥陀疏钞》尚未列入,仅此,也可见该书在净土法门中的地位和影响。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作品
袁宏道的散文极富特色,清新明畅,卓然成家。今存其尺牍280余封,篇幅长的1000多字,短的只二、三十余字。如《致聂化南》一札:"败却铁网,打破铜枷,走出刀山剑树,跳入清凉佛土,快活不可言,不可言!投冠数日,愈觉无官之妙。弟已安排头戴青笠,手捉牛尾,永作逍遥缠外人矣!朝夕焚香,唯愿兄不日开府楚中,为弟刻袁先生三十集一部,尔时毋作大贵人,哭穷套子也。不诳语者,兄牢记之。"简凝活脱,间以诙谐,可见其尺牍文的一斑。他的各类随笔200余篇,题材多样,饶有意趣,其中《畜促织》《斗蛛》《时尚》等篇,记述了当时的风俗人情。传记文以《徐文长传》《醉叟传》两篇最优,刻绘人物,生动鲜明。游记文90余篇,于写景中注入主观情感,韵味深远,文笔优美。如《满井游记》所写京郊初春景色,纯用写实手法,刻画细腻,情致盎然。其他如《虎丘》《天目一》《晚游六桥待月记》《观第五泄记》等,真切动人,语言浅近,略无斧凿之迹,都是佳作。袁宏道作有各体诗歌1700余首,成就不及散文。少量诗作如《猛虎行》《门有车马客行》《逋赋谣》《巷门歌》等,揭露了当时"甲虫蠹太平,搜利及邱空","东封西款边功多,江淮陆地生洪波";"鲛户十窜九囚虏";"野人扶白觅沟壑"等黑暗现实,有一定意义。不过他的诗及多数散文,仅限于抒发个人情趣,不能充分反映社会生活,现实意义有限。当时一些公安派文风仿效者,则更发展了这一倾向,走上了邪路。所以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创作,瑕瑜互见,功过并存。总的来看,作为晚明的一次文学改良运动,其功绩还是主要的。

袁宏道代表作品:《袁中郎全集》《徐文长传》《初至西湖记》《叙陈正甫会心集》《虎丘记》《满井游记》《西湖游记二则》《戏题斋壁》《游虎跑泉》《东阿道中晚望》《戏题飞来峰》《袁中郎集笺校》《瓶花斋杂录》《破研斋集》。

流传至今的有《潇碧堂集二十卷》《潇碧堂续集十卷》《瓶花斋集十卷》《锦帆集四卷去吴七牍一卷》《解脱集四卷》《瓶史》《袁中郎先生全集二十三卷》《梨云馆类定袁中郎全集二十四卷》《袁中郎全集四十卷》《广陵集》《袁中郎文钞一卷》等等。其中《满井游记》被编入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书内。

折叠诗词赏析
山阴道

戏题斋壁

湖上别同方子公赋其二

严陵四首

答李子髯其二

游虎跑泉

东阿道中晚望

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其二

伤周生

戏题飞来峰

折叠散文赏析
满井游记

徐文长传

初至西湖记

叙陈正甫会心集

天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20: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规定天球赤经零点与地球经度零点对齐(同地球仪)
———————————————————————
黄纬  北纬  11度00分23秒

出生  钟表时间  公历 1568年12月23日 18时58分53秒  农历  超出范围
午正  钟表时间  公历 1568年12月23日 12时09分40秒  地点  紫金山天文台
子正  钟表时间  公历 1568年12月24日 00时09分54秒  东经  118度49分00秒
酉时  钟表时间  公历 1568年12月23日 17时09分46秒  北纬   32度04分00秒
                                 至 19时09分48秒

十神      偏印    偏财    日元    正财
乾造       戊      甲      庚      乙
           辰      子      辰      酉     (日空 申酉)
乙庚甲化0+
元运  中元四绿运  节后第27天

大运  交运时间  公历 1569年03月25日 04时48分  顺行

十神   正财    七杀    正官    偏印    正印    比肩    劫财    食神    伤官    偏财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始于   1569    1579    1589    1599    1609    1619    1629    1639    1649    1659
实岁    0岁    10岁    20岁    30岁    40岁    50岁    60岁    70岁    80岁    90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20: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柳湘莲+鸳鸯剑尤三姐】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三生石:木石前盟,缘定三生,此系身前身后事,三生石上旧精魂 + 苏轼的《僧圆泽传》:此身虽异性长存。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50】



蔡校长早看出三月大火是甲申之难,却把第一回当作序幕,作为戏剧的楔子看待了,这样就把甲申之难看作是红楼梦这本书的开端了,所以说“自明亡始”,“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一脚蹬到明亡之后的清初了,把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都认作是康熙朝的仕清文人,把贾宝玉也认作康熙的太子胤礽,这些我都没法赞同。

甄士隐解注渺渺真人的“好了歌”,最后几句:“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正是明末乱世的概括: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乱烘烘!到头一梦,渺渺真人说“解得切!解得切!”所以说第一回是本书梗概,简略预演,而不是序幕、开端。

随后甄士隐“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一个拄着拐杖的病人,能“飘飘而去”,与其说出家为“道”,不如说得“道”升仙了,明显是用甄费甄士隐之“道”,向读者提示“君子之道费而隐”,这个“道”,仅仅是“君子之道”吗?我看:第一个字便是“君”,皇帝!

第一回便写了:“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这话说的很明了:本书也是“野史”,只是不蹈一辙,不借此套。

“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石头说的很清楚是:真实。在唐寅到乾隆的历史时期,兴衰际遇,是谁“兴”谁“衰”的真实、真传?显而易见,只有明末,明衰清兴。

“此系身前身后事”:此系书中主角的身前身后之事,是“史”!身后:死后,与生前相对,比如陶渊明的“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身前:生前,活着的时候。谁的身前身后事?无疑是宝玉、黛玉之事,即崇祯生前和死后的皇权江山之事,所以说是“史”。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甲戌本在“三生石”旁夹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

身前身后事,跟“三生石”一起看,苏轼的《僧圆泽传》记载:

安史之乱时,东都洛阳陷,光禄卿李登死于洛阳,其子李源悲愤,自誓不仕,与僧圆泽交好。一日相约游峨嵋山,圆泽要走长安斜谷的陆路,李源坚持从荆州走水路,于是走荆州,过巫峡,船到南浦时,见一妇人,圆泽哭了,说:“我不想走水路从这里过,就是为这个呀。”李源惊问,圆泽说:“我应当为这王氏妇人之子,我一直躲着不来,今天既然见了,就逃不过了。过三天,你来见我,以笑为信号。十三年后,中秋月圆之夜,杭州天竺寺外,再与公相见。”

李源又悲又悔,到了黄昏之时,圆泽果真死了,李源痛不欲生。三天后,李源到王氏妇人家里去看,婴儿见到李源果然笑了。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赶到杭州赴约,八月十五,在西湖西边的天竺寺外,葛洪川畔,见到一个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李源问:“泽公健否?”

牧童答:“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牧童唱完后,便不知去向了。李源后来活到八十岁,死于寺中。

起因还是安史之乱!胡人边将造反,天下大乱,而致李源父丧。

两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身前身后事茫茫”的牧童,是圆泽的来生。“三生”源自佛教的因果轮回的学说,是前生、今生、来生。圆泽、李源显然还有前生,苏轼的故事中虽然没讲,读者都能理解,前生是在“安史之乱”前。

神话传说,女娲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计,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石立于西天灵河畔,石上生出两条神纹,将此大石隔成三段,女娲便封此大石为“三生石”,为此三段命名为前生、今生、来生,并在石身添上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生,遂让“三生石”掌管三世姻缘,所以现在还有成语“缘定三生”。

在红楼梦中,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是黛玉、宝玉的前生。宝黛初会,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所以,黛玉和宝玉是远别重逢,其“木石前盟”,是“缘定三生”。而宝钗的“金玉良姻”显然不是三生姻缘,宝玉把宝钗比作杨贵妃,总是跟“安史之乱”相关,宝钗是个抢夺者、争玉者、偷玉者。

所以说“此系身前身后事”,是书中主角黛玉宝玉的三生之事,跟圆泽、牧童一样,不只是今生之事。甚至可以认为,“绛珠草一株”,和这个“朱”,朱由检崇祯帝,以及林黛玉、甄士隐,都是“此身虽异性长存”的一个人,处于“三生”中不同的某一生。如除去神话成分,作为“野史”来看,本书是写黛玉崇祯的今生,和之前、之后的史事,只是作者写时,把崇祯帝真事隐(甄士隐)去,用了假语。

再看明末袁宏道(1568年─1610年)的诗《三生石》:

此石当襟尚可扪,石旁斜插竹千根。
清风不改疑圆泽,素质难雕信李源。
驱入烟中身是幻,歌从川上语无痕。
两言入妙勤修道,竹院云深性自存。
三生石旁“竹”千根,这个“竹”,这个“朱”,便是红楼梦中的“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

“竹”院云深性自存,是源自“此身虽异性长存”,红楼梦中,也有“竹院”,是哪个院?潇湘馆。

红楼梦里的“三生石”,巧妙地糅合了这些神话、古文、近诗等,既表达了两个主角“缘定三生”,“受命于天”,又暗示了“安史之乱”,竹为来生,林黛玉、甄士隐这些角色,同“朱”的崇祯帝身异性存,本书写的就是这些身前身后之事 ---- “此系身前身后事”。

第一回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在回目中特意强调:甄士隐“识”通灵宝玉!是梦吗?是幻吗?不真吗?“宝”是“玺”,“宝玉”是“玉玺”,并有“仙寿恒昌”的篆文刻字为证。是甄士隐在梦中?还是读者在梦中?

曹操梦里杀人,杨修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是甄?是梦?

是梦?是真?



点击下一个:柳湘莲:崇祯朱由检,为什么打薛蟠?报复“胡虏案”+ 薛蟠碰到龙犄角上了?柳湘莲是惧祸逃走吗?为什么跟薛蟠结拜了生死弟兄?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1-06 11: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20: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柳湘莲:崇祯朱由检,为什么打薛蟠?报复“胡虏案”+ 薛蟠碰到龙犄角上了?柳湘莲是惧祸逃走吗?为什么跟薛蟠结拜了生死弟兄?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51】



10.2 柳湘莲:崇祯朱由检
柳湘莲出场晚,只有两次出场,一次是痛打薛蟠;一次是与尤三姐定亲,并双双魂归太虚幻境。所以这个人物只是书中的一个配角,却有这两个不可替代的角度,不可或缺,下面细看。

47回,柳湘莲一出场,就把薛蟠那个烂人暴打一顿,让人解恨,是红楼作者报复“胡虏案”。薛蟠强抢香菱,打死人后竟然扬长而去,连贾雨村这样下流的人都看不下去了,雨村听了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书中只有柳湘莲痛打这个恶人,贾府之人动手打薛蟠,正面情节都不合适,因为他是“姨”家之人。

九月十四,金秋时节,赖大家里摆酒唱戏,其中有柳湘莲。薛蟠“又打听他最喜串戏,且串的都是生旦风月戏文,不免错会了意,误认他作了风月子弟”,是提醒读者,不要会错意,误认他为风月子弟。柳湘莲串的“风月”戏文,是“清风明月”之戏之文,即明清之文。

不能因柳湘莲“串戏”,就误认为戏子、优伶一类,认为低贱。“柳湘莲原是世家子弟”,“不知他身分的人,却误认作优伶一类”。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初五,“上不视朝,以串戏无暇也。”这里“上”是弘光帝,皇帝也可以“串戏”,更不用说世家子弟了。

柳湘莲跟宝玉、秦钟交好,从为秦钟修坟能看出,关系非同一般。对宝玉说“你只心里有了就是”,一句话便可看出,正是宝玉、秦钟一流人物。秦钟是“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的秦玉,传国玉玺,宝玉是朱明玉玺,那么柳湘莲是什么人?

柳湘莲说“你知道我一贫如洗,家里是没的积聚,纵有几个钱来,随手就光的”,正是当时崇祯朝廷的状况。崇祯时期,为了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抵御后金入侵,在赋税之外加派辽饷、剿饷、练饷,仍不足以支撑内外战事,捉襟见肘,将士不能按时领饷,军心涣散。比如左良玉的军队,领不到饷时,就纵兵劫掠。1644年甲申三月,李自成军势如破竹,直逼京城,因没钱,崇祯令勋戚官僚捐助饷银,可官僚们一毛不拔,国家“没的积聚”、“一贫如洗”到了何等程度!

柳湘莲说“眼前我还要出门去走走,外头逛个三年五载再回来”,所以柳湘莲打了薛蟠后,不是“惧祸走他乡”,而是本来就要出门。宝玉听了,忙问道:“这是为何?”宝玉既然特意问了,读者就要思考回答宝玉的问题。

先看柳湘莲的提示:“你不知道我的心事,等到跟前你自然知道”,并提到“你那令姨表兄”,宝玉“想了一想”。柳湘莲道:“自然要辞的,你只别和别人说就是。”这些话,很多是说给读者听的。

结合后文,柳湘莲打了薛蟠后,直接走了,结果读者都知道了,“你自然知道”:柳湘莲痛打薛蟠,是对薛蟠抢人、打死人的报复,或者说红楼作者的意淫。薛蟠原本就要进京,抢了英莲,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没事人一般,并非为此些些小事值得他一逃走的。前文说过,薛蟠打死人、抢人是“胡虏案”,这种事在崇祯朝多次发生,清兵入塞,一路打死人、抢人、抢财物,一路抢到山东,甚至海州。红楼作者用血泪之笔,让柳湘莲替天行道,为这些被打死之人报仇,只是不能真把薛蟠也打死在这里,在“胡虏案”中,已揭示了薛蟠是“暴病身亡”,就是多尔衮暴毙。所以对薛蟠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痛打之后,一走了之,而且作者也点明了,柳湘莲其实并不是逃走,而是对薛蟠这个恶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作者是用笔报仇。这一点,只有柳湘莲这个贾府之外的爽侠角色才能做到,这应该也是作者设计柳湘莲这个角色的重要原因之一。

“你只别和别人说就是”:柳湘莲这话,显然是对读者说的话,是请看出痛打薛蟠这个满清多尔衮的读者,“别和别人说”,同司棋给读者说“千万别嚷”。

柳湘莲对薛蟠多尔衮的态度:“恨不得一拳打死”!

而薛蟠的叫法:“我的兄弟”,“好兄弟”,“好兄弟”,这是怎么回事?如果柳湘莲是崇祯帝,多尔衮怎么会跟崇祯帝称兄道弟?

湘莲道:“我这下处在北门外头,你可舍得家,城外住一夜去?”

柳湘莲痛打薛蟠的地点,是在京城北门外头,骑马又奔了一阵,人迹已稀的一带苇塘。什么是“苇塘”?就是芦苇塘,隐了芦苇的“芦”,故意欲盖弥彰:“虏”,是当时对北方满清的称呼,比如弘光朝的国策便是“联虏平寇”,再如张煌言北伐檄文中称满清是:虏、夷、建酋。“芦苇”也不是孤证,在此回之后,有更明显的“芦雪广”,宝玉、湘云吃“鹿”肉,而且多次特意强调“吃生肉”,“肉也生吃得的”,“要吃生的”,“吃一只生鹿”,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太明显了!所以薛宝钗提醒读者:“把那肉掏了出来,就把这雪压的芦苇子摁上”。芦,雪:虏,薛也。生吃鹿肉:饥餐胡虏肉。鹿肉摁上雪压的芦苇:“薛”宝钗说这话什么意思?鹿肉上摁雪压的芦苇干什么?虏肉上,是虏、薛。这个雪,这个薛,是“丰年好大雪”的“薛”,是“雪满山中高士卧”的“薛、满”。还要红楼作者说到多明多白才能明白?

柳湘莲把薛蟠一顿暴打,又用马鞭子打了三四十下,打的遍身疼痛,滚的满身泥水,真他讷讷的解恨!

注意柳湘莲说他的下处,在京城的北门外头,在人迹已稀之处,痛打的薛蟠。京城北门外头,人迹已稀之处,是崇祯的坟墓,思陵。

多尔衮率领清兵占据京城后,初四下令“为崇祯帝服丧三日”,“备帝礼具葬”,初九,“丙申,月祭大行皇帝”。多尔衮为崇祯帝后举行了隆重葬礼,收买人心。因为李自成已经把崇祯帝和周皇后合葬于田贵妃的墓中,只是太过简陋,满清后来又在原合葬墓的基础上,营建了地上陵寝建筑,便是现在的“思陵”。

不管多尔衮是收买人心,还是政治手段,客观上确是为崇祯帝后举行了隆重葬礼,不可否认。多尔衮参加“大行皇帝祭礼”,以什么名义?长辈、晚辈明显都不合适,两人又是同龄人,只能称兄道弟。所以在红楼梦中,薛蟠后来说跟柳湘莲“结拜了生死弟兄”,也是因有“死葬”之情,这也是薛蟠跟崇祯帝称兄道弟的原因。

贾蓉找来,只见薛蟠衣衫零碎,面目肿破,贾蓉不是惊、怒,而是“笑”,嘲笑薛蟠“你就碰到龙犄角上了”。贾珍也知为湘莲所打,也笑道:“他须得吃个亏才好。”贾家人的态度,都是向着柳湘莲的,认为薛蟠该打!贾蓉说薛蟠“碰到龙犄角”,竟直指柳湘莲是“龙”,中国人都知道,“龙”指皇帝。“堪叹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龙。”



点击下一个:平安州不平安,打劫的强盗是谁?+ 鸳鸯剑龙吞夔护,龙、夔是谁?+ 尤三姐去了太虚幻境,柳湘莲呢?+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思宗之思?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10 11: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2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平安州+冷二郎柳湘莲】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平安州不平安,打劫的强盗是谁?+ 鸳鸯剑龙吞夔护,龙、夔是谁?+ 尤三姐去了太虚幻境,柳湘莲呢?+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思宗之思?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52】



66回,贾琏出了京城,走了三日,巧遇回京的薛蟠和柳湘莲。

薛蟠说:“谁知前日到了平安州界,遇一伙强盗,已将东西劫去。不想柳二弟从那边来了,方把贼人赶散,夺回货物,还救了我们的性命。我谢他又不受,所以我们结拜了生死弟兄,如今一路进京。从此后我们是亲弟亲兄一般。”

前文讨论过,作者说的是反话,平安州不平安,说是强盗打劫,很可能反面是指薛蟠这帮满清的耗子“打劫”,清兵入塞,多次抢劫此处,被抢劫的其实是崇祯,红楼梦中一贯用反。宝玉讲“耗子偷香玉”的笑话时,用词就是“打劫”,明显不符合真耗子的生活习性。

薛蟠笑道:“我先进京去安置了我的事,然后给他寻一所宅子,寻一门好亲事,大家过起来。”

多尔衮进京后,为崇祯帝、周皇后举办了隆重葬礼,在田贵妃与帝后的合葬墓以帝礼具葬,正是“给他寻一所宅子,寻一门好亲事”,说的不是身前事,而是身后事。

贾琏为尤三姐提亲,湘莲道:“我本有愿,定要一个绝色的女子。”

贾琏笑道:“如今口说无凭,等柳兄一见,便知我这内娣的品貌是古今有一无二的了。”

崇祯帝的周皇后,便是国色,有名贤后,符合“绝色的女子”,也才敢说“品貌是古今有一无二”,其他民间女子,哪敢用这样的词?

柳湘莲将鸳鸯剑作为定礼,贾琏回来说了路遇湘莲之事,将鸳鸯剑交给尤三姐。三姐看时,上面“龙吞夔护,珠宝晶荧”。

“龙”不用解释。“夔”是传说中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声音如雷,仅有一足,无角,尾上卷,在钟鼎彝器等青铜器上经常会刻有夔纹。

关于夔的一足,孔子早就纠错过:“人皆曰:‘独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这是题外话,既然说到了,顺便解释一下。

龙、夔也是舜的二臣:

夔为乐官,龙为谏官。《书·舜典》:“伯拜稽首,让于夔龙。”

杜甫诗《奉赠萧十二使君》:“巢许山林志,夔龙廊庙珍。”

耶律楚材的《和人韵》:“安得夔龙立廊庙,扶持尧舜济斯民。”用以喻指辅弼良臣。

剑是“龙吞夔护”,人呢?龙夔所护之人是谁?显然是龙夔之君:舜帝。

前文讨论过,书中一直指黛玉崇祯是舜,包括“潇湘妃子”之名,也是因“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探春说“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其实黛玉住的“潇湘馆”之名,也是来自舜妃“潇湘妃子”。

“珠宝”更明显,是贾珠宝玉兄弟之名,我们知道,贾府的珠宝玉是朱明玉玺。

柳湘莲回京后,“次日又来见宝玉,二人相会,如鱼得水。”

宝玉笑道:“大喜,大喜!难得这个标致人,果然是个古今绝色,堪配你之为人。”

宝玉说尤三姐是“标致人”,古今绝色,堪配湘莲。贾琏说湘莲也是“标致人”:

尤二姐向贾琏说,尤三姐要嫁的人是柳湘莲,贾琏听了道:“怪道呢!我说是个什么样人,原来是他!果然眼力不错。你不知道这柳二郎,那样一个标致人,最是冷面冷心的,差不多的人,都无情无义。他最和宝玉合的来。”

柳二郎,冷面冷心,无情无义,在后面一起说。

红楼梦中最“标致”的人,除了柳湘莲、尤三姐这一对苦命鸳鸯,还有主角儿林黛玉。第三回,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书中把黛玉比作西子、明君,沉鱼落雁。

最和宝玉合的来,见了宝玉,如鱼得水,除了柳湘莲,还有谁?自然是林黛玉!

注意,柳湘莲的婚事,也是贾琏操持,不是巧合。林黛玉父丧,是贾琏送黛玉去扬州,并送灵到苏州,都是贾琏这个东林党在操办。

还有“柳湘莲”三个字,都跟林黛玉有关:

“柳”,书中把林黛玉比作《牡丹亭还魂记》中的小姐杜丽娘,与小生柳梦梅相配,是杜、柳。还有黛玉的“咏絮才”,是“柳”絮。黛玉的潇湘馆前面,是“柳”堤。

“湘”,是黛玉“潇湘妃子”的“湘”。

“莲”,与黛玉的芙蓉、荷花为一体。

柳湘莲也是父母早丧,孤身一人,同黛玉、崇祯一样。

柳湘莲跟宝玉、黛玉总是有很明显的关联,再举一例:

柳湘莲以鸳鸯剑作定礼时,对贾琏说:“弟纵系水流花落之性,然亦断不舍此剑者。”

“水流花落”简直就是黛玉的台词!三月中浣,黛玉葬花之后,听到梨香院中《牡丹亭》曲,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柳湘莲去找贾琏,索回定礼时说“但此剑系祖父所遗”:崇祯的祖父是万历,在书中是贾母,此剑名“鸳鸯剑”,而贾母的首席丫鬟便名“鸳鸯”。这是个明显的线索,或许也是贾母的丫鬟取名“鸳鸯”的原因,给读者一个提醒线索。

柳湘莲悔婚,尤三姐自尽,在下文解读尤三姐时再讨论。

忽听环珮叮当,尤三姐从外而入,说“奉警幻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干情鬼”,“与‘君’两无干涉”。这个“君”字,在李纨封薛宝钗为“蘅芜君”时讨论过,既是“夫君”,也是“皇帝”。

尤三姐去了太虚幻境,那柳湘莲呢?被渺渺真人一语点醒:“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 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跟甄士隐一样,被道士度脱,出家为道,得道升仙,其实是往太虚幻境,尤三姐刚也说了。这个缘由在第一回也交待过:这一干风流冤家,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最后须往太虚幻境销号。对一个凡世之人来说,就是:死了。

所以柳湘莲的“冷然如寒冰侵骨”,是被冷,与宝钗的冷血动物,“蛇”的冷,有本质不同。柳湘莲的“冷”,如同黛玉的“风露清愁”,“那堪风雨助秋凉”,“风刀霜剑严相逼”,都是外来的侵骨之“冷”。

柳湘莲的“冷面冷心,无情无义”,是悬崖撒手,是无路可走:让周皇后自尽,亲手杀死昭仁公主,砍伤长平公主,是崇祯本意吗?是迫不得已!所以说与薛宝钗的“无情”,有本质不同。

在八十回中,明确写到渺渺真人度脱的男子,只有两人:甄士隐、柳湘莲。甄士隐预演崇祯帝,柳湘莲也是崇祯帝。甚至有细节可证:柳湘莲的小厮名“杏奴”,甄士隐家的丫鬟名“娇杏”,就是回顾雨村,作了贾雨村二房,后来扶作正室夫人那个甄家丫鬟。

65回,“尤三姐思嫁柳二郎”,注意回目中尤三姐、柳二郎之间这个“思”字!是“思宗”之“思”,思宗朱由检,陵墓称思陵。

柳二郎,跟宝玉一样,都行二,为什么?朱常洛虽有七子,但长大成人的只有朱由校、朱由检兄弟二人,所以柳湘莲和宝玉都行二。这也是林黛玉姓“林”的原因之一,“林”是两个“木”,指“木”字辈的朱由校、朱由检兄弟二人,校、检两个“木”,为“林”,林黛玉这个崇祯帝是第二“木”,朱由检。



点击下一个:尤三姐:崇祯周皇后,古今绝色,品貌古今有一无二,并不知是这等刚烈贤妻!+ 尤三姐淫吗?揭示贾敬百日,老爷宾天,三月十九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10 11: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21: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尤三姐+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尤三姐:崇祯周皇后,古今绝色,品貌古今有一无二,并不知是这等刚烈贤妻!+ 尤三姐淫吗?揭示贾敬百日,老爷宾天,三月十九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53】



10.3 尤三姐:崇祯周皇后
从上节柳湘莲这个崇祯帝也能看出端倪,尤三姐是崇祯帝的皇后,周皇后周玉凤。

其实作者把张后、周后这两个贤后,设计为尤氏之妹,二姐三姐,非常高明:

一是出身高贵。因尤氏是隆庆皇帝,二人作为尤氏的非亲妹妹,直比公主,还有比这更高贵的出身吗?

二是“姨娘”的称呼,又是用了汉字的多义。贾珍之妾,贾蓉称“姨娘”,尤氏之妹,贾蓉也称“姨娘”,这也是正面情节设计姊妹二人跟贾珍有染的原因之一,也正好渲染了贾珍“淫”的特征,一石多鸟。贾珍的“姨娘”住在哪里?在前文贾府图分析过,宁府正堂之后的那个一万平米方块,是贾珍的姨娘住处。正堂之后是给内眷住的,除了贾珍之妾这种姨娘,还有尤氏之妹这种姨娘。对比明朝皇宫,那个区域,正是“后”宫!尤二姐、尤三姐来宁府时住在哪里?在贾珍、尤氏都在家的情况下,只能住在“后”宫的区域:西边是会芳园,东边是贾敬院和贾蓉院,尤氏住在宁府正堂,所以姊妹二人只能住在姐姐正堂后面的区域,正是“后”宫!所以我一直认为,红楼作者在写作之时,手上一定有个贾府和大观园的全图,才能写的这么有条不紊。

还有:淫!“淫”是宁府招牌,因正面情节把尤二姐、尤三姐设计为尤氏之妹,宁府、尤氏都以“淫”为特征,所以尤二姐、尤三姐就带上了“淫”的烙印。其实反面看,尤二姐和尤三姐跟“淫”无关。

柳湘莲说的很清楚:“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的原因是,“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是因宁府,而不是因尤三姐本身。后来柳湘莲哭着告诉读者的话是:“我并不知是这等刚烈贤妻”。

从反面看,跟姐夫贾珍的关系:朱翊鏐是爷爷辈儿,早就死了,压根儿见不到。不在一时。

还有贾蓉这个潞王朱常淓,不在一处。前文解释过贾珍贾蓉父子“聚麀”,“鹿”是揭示“潞”王。

所以正面写的“淫”、聚麀等等,没有关系,不会引起反面误解。而且“淫”是个很好的烟幕,有助于规避文字狱。因为大家都知道,张后、周后皆贤,跟“淫”更无半点关系,不会让人一眼认出尤二姐、尤三姐是两个朱明皇后。

让我们拨开这层“淫”的表面烟幕,看看这个国色的“烈”后,周皇后,周玉凤。

书中对尤二姐、尤三姐的描述,集中在八九。

首次描述两个“姨娘”,出现在63回,“老爷宾天了”,尤氏独艳理亲丧,“怕家内无人,接了亲家母和两个姨娘,在上房住着”。

“出殡以后,贾珍家下人少,除尤老娘带领二姐、三姐,并几个粗使的丫鬟、老婆子,在正室居住外,其余婢妾,都随在寺中。”

重复强调:在上房住着,在正室居住。上房、正室,是宁府正堂,尤氏和贾珍不在家时,尤二姐和尤三姐两个“姨娘”居住宁府正堂!宁府正堂相当于荣府的“荣禧堂”,对照明朝皇宫,正是“乾清宫”,皇帝的寝宫。尤氏在家时,两个“姨娘”住处,正是“后”宫区域,是皇后住的地方,所以说尤二姐和尤三姐有皇后的特征。

65回,“尤三姐思嫁柳二郎”,作者用了浓墨重彩,写了贾珍在铁槛寺作完佛事,晚间来贾琏和尤二姐的新房,找尤三姐寻欢作乐。前文分析过,表面看起来的“淫”,反面其实在揭示这天是贾敬百日,读者一下就能倒推出“老爷宾天”是在三月二十之前,前文细算过,正是三月十九,大明亡国。所以多次证明,红楼梦中的“淫”、香艳场景,往往是在反面揭示重大事件的提醒,淫不是红楼梦的写作目的。

而且作者惯用一石多鸟,在揭示大明亡国日期的同时,还有多鸟:

刻画贾珍的荒淫:在先考百日,刚作完佛事,居然就来找妻子的妹妹寻欢作乐,可谓荒淫透顶,使贾珍的形象一下子立体了。

刻画尤三姐的性格:“烈”,是个玻璃心灵透人,不仅仅是尤物,而且冰雪聪明,爱憎分明,性格鲜明。“倘若有一点叫人过不去,我有本事先把你两个的牛黄狗宝掏了出来,再和那泼妇拼了这命,也不算是尤三姑奶奶!”为下回的尤三姐自刎结局做了很好的铺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才是读者心目中的刚烈尤三姐。否则下回的尤三姐自刎,会让读者觉得草率,突兀,甚至莫名其妙。

尤二姐和贾琏张罗尤三姐的婚事,尤三姐说“只要我拣一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方跟他去”。贾琏猜尤三姐可心如意的人是宝玉:“别人他如何进得去,一定是宝玉。”注意看贾琏的态度,是笑,拍手笑道:“我知道了。”以宝玉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若按正面情节,贾琏这种办事办老了的人,即便猜到是宝玉,考虑到尤三姐的家境和地位,也不会说出来,至少不会拍手笑。可贾琏没觉得丝毫为难,而且众人都“以为然”,甚至表示“除去他,还有那一个?”一方面固然说明尤三姐不是一般人物,堪配宝玉;另一方面,明显是提醒读者,尤三姐是能和宝玉婚配之人,谁配宝玉?黛玉!贾琏的小厮兴儿都知道,贾琏能不知道?读者能不知道?直指尤三姐所配之人,同黛玉崇祯帝。实际上尤三姐思嫁之人,是柳湘莲柳二郎,还是崇祯帝,这是尤三姐指崇祯皇后周玉凤的又一个线索。

尤三姐笑道:“别只在眼前想,姐姐只在五年前想就是了。”这个“五年前”,明显是红楼梦中一贯的用反,指“五年后”的历史事件:1621年,张嫣被天启帝朱由校册立为皇后。“五年后”的1626年,主持后宫的张皇后,为信王朱由检选妃,在宣懿太妃刘昭妃的建议下,最终选择了周玉凤为信王妃。

66回,贾琏的小厮兴儿将荣府之事告诉尤氏母女,说到宝玉,便由尤三姐接话。尤三姐道:“姐姐信他胡说,咱们也不是见一面两面的,行事言谈吃喝,原有些女儿气,那是只在里头惯了的。若说糊涂,那些儿糊涂?”尤二姐听说,笑道:“依你说,你两个已是情投意合了。竟把你许了他,岂不好?”注意尤三姐并未否认,而且是宝玉的知音,书中还有谁是宝玉的知己?黛玉!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明确说过。兴儿又有这样的话:“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直指尤三姐和宝玉是一对好的,“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又归到黛玉崇祯帝身上。由宝玉作为石头桥梁,在尤三姐和林黛玉之间建立了联系。

尤二姐对贾琏说,“五年前”,“有个作小生的叫作柳湘莲,他看上了,如今要是他才嫁”。贾琏听了说道:“怪道呢!我说是个什么样人,原来是他!果然眼力不错。”又说“他最和宝玉合的来”。

由尤二姐再重复“五年前”:是强调,前面已解释了选妃事件。

贾琏说“果然眼力不错”,跟贾琏猜到宝玉时说“这人原不差,果然好眼力”,几乎是一样的话。“他最和宝玉合的来”,又是以宝玉作为桥梁,在尤三姐、柳湘莲之间建立了联系。

66回,贾琏为尤三姐提亲,柳湘莲说“定要一个绝色的女子”,贾琏说尤三姐“品貌是古今有一无二的了”。后来宝玉也对湘莲说,“果然是个古今绝色,堪配你之为人”。

古今绝色,品貌古今有一无二:崇祯帝的周皇后,便是“国色”,有名贤后,所以用“品貌”二字。作者这样的用词,绝非一般女子,堪配柳湘莲这个崇祯帝。

正面情节的设计,通过柳湘莲悔婚,导致尤三姐自尽。尤三姐用雌剑自刎,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柳湘莲泣道:“我并不知是这等刚烈贤妻,可敬!可敬!” 柳湘莲“扶尸大哭一场”,“又俯棺大哭一场”,方告辞而去。自想方才之事,原来尤三姐这样“标致”,又这等“刚烈”,自悔不及。

尤三姐自尽,用了“玉山倾倒”的“玉”字。

柳湘莲的用词是:贤妻。

又强调:“标致”。重复强调:“刚烈”。

这几个都是周皇后的特征:

周皇后自缢而亡,“烈皇后”是其谥号,全称为“孝节贞肃 渊恭庄毅 奉天靖圣 烈皇后”。

周皇后肤白如玉,国色。《崇祯宫词》:“皇后颜如玉,不事涂泽”。《旧京遗事》记载:“烈皇后圣质端凝”,“皇后玉体,从容而定”。

周皇后名:周玉凤。

对照看:黛玉,潇湘馆题匾“有凤来仪”。

“有凤来仪”,臣宝玉谨题:“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黛玉、匾额,宝玉题诗:都有“玉凤”。

在18回的所有题匾、题诗中,只有“有凤来仪”,用了“臣”字!“臣宝玉谨题”。对什么样的人,下笔者在自己名前加“臣”字?

金陵十二钗副册:只写了香菱,是“‘平’生遭际实‘砍’伤”的长平公主,因反面身份是“公主”,所以香菱能位列“副册”。而袭人、晴雯,即便是宝玉之妾,在反面即便是再重要的文臣武将,因为不是皇家人,也不能位列“副册”。那么“副册”还有哪些人?崇祯周皇后尤三姐,还有天启张皇后尤二姐,都在“金陵十二钗副册”。



点击下一个:尤二姐:天启张皇后,许与皇庄张家 + 为什么贾琏送尤二姐汉玉九龙珮?是二房还是正室?+ 为什么素服素轿,素衣素盖?是满人婚礼用色吗?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10 11: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21: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尤二姐】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尤三姐:崇祯周皇后,古今绝色,品貌古今有一无二,并不知是这等刚烈贤妻!+ 尤三姐淫吗?揭示贾敬百日,老爷宾天,三月十九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53】



10.3 尤三姐:崇祯周皇后
从上节柳湘莲这个崇祯帝也能看出端倪,尤三姐是崇祯帝的皇后,周皇后周玉凤。

其实作者把张后、周后这两个贤后,设计为尤氏之妹,二姐三姐,非常高明:

一是出身高贵。因尤氏是隆庆皇帝,二人作为尤氏的非亲妹妹,直比公主,还有比这更高贵的出身吗?

二是“姨娘”的称呼,又是用了汉字的多义。贾珍之妾,贾蓉称“姨娘”,尤氏之妹,贾蓉也称“姨娘”,这也是正面情节设计姊妹二人跟贾珍有染的原因之一,也正好渲染了贾珍“淫”的特征,一石多鸟。贾珍的“姨娘”住在哪里?在前文贾府图分析过,宁府正堂之后的那个一万平米方块,是贾珍的姨娘住处。正堂之后是给内眷住的,除了贾珍之妾这种姨娘,还有尤氏之妹这种姨娘。对比明朝皇宫,那个区域,正是“后”宫!尤二姐、尤三姐来宁府时住在哪里?在贾珍、尤氏都在家的情况下,只能住在“后”宫的区域:西边是会芳园,东边是贾敬院和贾蓉院,尤氏住在宁府正堂,所以姊妹二人只能住在姐姐正堂后面的区域,正是“后”宫!所以我一直认为,红楼作者在写作之时,手上一定有个贾府和大观园的全图,才能写的这么有条不紊。

还有:淫!“淫”是宁府招牌,因正面情节把尤二姐、尤三姐设计为尤氏之妹,宁府、尤氏都以“淫”为特征,所以尤二姐、尤三姐就带上了“淫”的烙印。其实反面看,尤二姐和尤三姐跟“淫”无关。

柳湘莲说的很清楚:“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的原因是,“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是因宁府,而不是因尤三姐本身。后来柳湘莲哭着告诉读者的话是:“我并不知是这等刚烈贤妻”。

从反面看,跟姐夫贾珍的关系:朱翊鏐是爷爷辈儿,早就死了,压根儿见不到。不在一时。

还有贾蓉这个潞王朱常淓,不在一处。前文解释过贾珍贾蓉父子“聚麀”,“鹿”是揭示“潞”王。

所以正面写的“淫”、聚麀等等,没有关系,不会引起反面误解。而且“淫”是个很好的烟幕,有助于规避文字狱。因为大家都知道,张后、周后皆贤,跟“淫”更无半点关系,不会让人一眼认出尤二姐、尤三姐是两个朱明皇后。

让我们拨开这层“淫”的表面烟幕,看看这个国色的“烈”后,周皇后,周玉凤。

书中对尤二姐、尤三姐的描述,集中在八九。

首次描述两个“姨娘”,出现在63回,“老爷宾天了”,尤氏独艳理亲丧,“怕家内无人,接了亲家母和两个姨娘,在上房住着”。

“出殡以后,贾珍家下人少,除尤老娘带领二姐、三姐,并几个粗使的丫鬟、老婆子,在正室居住外,其余婢妾,都随在寺中。”

重复强调:在上房住着,在正室居住。上房、正室,是宁府正堂,尤氏和贾珍不在家时,尤二姐和尤三姐两个“姨娘”居住宁府正堂!宁府正堂相当于荣府的“荣禧堂”,对照明朝皇宫,正是“乾清宫”,皇帝的寝宫。尤氏在家时,两个“姨娘”住处,正是“后”宫区域,是皇后住的地方,所以说尤二姐和尤三姐有皇后的特征。

65回,“尤三姐思嫁柳二郎”,作者用了浓墨重彩,写了贾珍在铁槛寺作完佛事,晚间来贾琏和尤二姐的新房,找尤三姐寻欢作乐。前文分析过,表面看起来的“淫”,反面其实在揭示这天是贾敬百日,读者一下就能倒推出“老爷宾天”是在三月二十之前,前文细算过,正是三月十九,大明亡国。所以多次证明,红楼梦中的“淫”、香艳场景,往往是在反面揭示重大事件的提醒,淫不是红楼梦的写作目的。

而且作者惯用一石多鸟,在揭示大明亡国日期的同时,还有多鸟:

刻画贾珍的荒淫:在先考百日,刚作完佛事,居然就来找妻子的妹妹寻欢作乐,可谓荒淫透顶,使贾珍的形象一下子立体了。

刻画尤三姐的性格:“烈”,是个玻璃心灵透人,不仅仅是尤物,而且冰雪聪明,爱憎分明,性格鲜明。“倘若有一点叫人过不去,我有本事先把你两个的牛黄狗宝掏了出来,再和那泼妇拼了这命,也不算是尤三姑奶奶!”为下回的尤三姐自刎结局做了很好的铺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才是读者心目中的刚烈尤三姐。否则下回的尤三姐自刎,会让读者觉得草率,突兀,甚至莫名其妙。

尤二姐和贾琏张罗尤三姐的婚事,尤三姐说“只要我拣一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方跟他去”。贾琏猜尤三姐可心如意的人是宝玉:“别人他如何进得去,一定是宝玉。”注意看贾琏的态度,是笑,拍手笑道:“我知道了。”以宝玉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若按正面情节,贾琏这种办事办老了的人,即便猜到是宝玉,考虑到尤三姐的家境和地位,也不会说出来,至少不会拍手笑。可贾琏没觉得丝毫为难,而且众人都“以为然”,甚至表示“除去他,还有那一个?”一方面固然说明尤三姐不是一般人物,堪配宝玉;另一方面,明显是提醒读者,尤三姐是能和宝玉婚配之人,谁配宝玉?黛玉!贾琏的小厮兴儿都知道,贾琏能不知道?读者能不知道?直指尤三姐所配之人,同黛玉崇祯帝。实际上尤三姐思嫁之人,是柳湘莲柳二郎,还是崇祯帝,这是尤三姐指崇祯皇后周玉凤的又一个线索。

尤三姐笑道:“别只在眼前想,姐姐只在五年前想就是了。”这个“五年前”,明显是红楼梦中一贯的用反,指“五年后”的历史事件:1621年,张嫣被天启帝朱由校册立为皇后。“五年后”的1626年,主持后宫的张皇后,为信王朱由检选妃,在宣懿太妃刘昭妃的建议下,最终选择了周玉凤为信王妃。

66回,贾琏的小厮兴儿将荣府之事告诉尤氏母女,说到宝玉,便由尤三姐接话。尤三姐道:“姐姐信他胡说,咱们也不是见一面两面的,行事言谈吃喝,原有些女儿气,那是只在里头惯了的。若说糊涂,那些儿糊涂?”尤二姐听说,笑道:“依你说,你两个已是情投意合了。竟把你许了他,岂不好?”注意尤三姐并未否认,而且是宝玉的知音,书中还有谁是宝玉的知己?黛玉!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明确说过。兴儿又有这样的话:“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直指尤三姐和宝玉是一对好的,“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又归到黛玉崇祯帝身上。由宝玉作为石头桥梁,在尤三姐和林黛玉之间建立了联系。

尤二姐对贾琏说,“五年前”,“有个作小生的叫作柳湘莲,他看上了,如今要是他才嫁”。贾琏听了说道:“怪道呢!我说是个什么样人,原来是他!果然眼力不错。”又说“他最和宝玉合的来”。

由尤二姐再重复“五年前”:是强调,前面已解释了选妃事件。

贾琏说“果然眼力不错”,跟贾琏猜到宝玉时说“这人原不差,果然好眼力”,几乎是一样的话。“他最和宝玉合的来”,又是以宝玉作为桥梁,在尤三姐、柳湘莲之间建立了联系。

66回,贾琏为尤三姐提亲,柳湘莲说“定要一个绝色的女子”,贾琏说尤三姐“品貌是古今有一无二的了”。后来宝玉也对湘莲说,“果然是个古今绝色,堪配你之为人”。

古今绝色,品貌古今有一无二:崇祯帝的周皇后,便是“国色”,有名贤后,所以用“品貌”二字。作者这样的用词,绝非一般女子,堪配柳湘莲这个崇祯帝。

正面情节的设计,通过柳湘莲悔婚,导致尤三姐自尽。尤三姐用雌剑自刎,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柳湘莲泣道:“我并不知是这等刚烈贤妻,可敬!可敬!” 柳湘莲“扶尸大哭一场”,“又俯棺大哭一场”,方告辞而去。自想方才之事,原来尤三姐这样“标致”,又这等“刚烈”,自悔不及。

尤三姐自尽,用了“玉山倾倒”的“玉”字。

柳湘莲的用词是:贤妻。

又强调:“标致”。重复强调:“刚烈”。

这几个都是周皇后的特征:

周皇后自缢而亡,“烈皇后”是其谥号,全称为“孝节贞肃 渊恭庄毅 奉天靖圣 烈皇后”。

周皇后肤白如玉,国色。《崇祯宫词》:“皇后颜如玉,不事涂泽”。《旧京遗事》记载:“烈皇后圣质端凝”,“皇后玉体,从容而定”。

周皇后名:周玉凤。

对照看:黛玉,潇湘馆题匾“有凤来仪”。

“有凤来仪”,臣宝玉谨题:“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黛玉、匾额,宝玉题诗:都有“玉凤”。

在18回的所有题匾、题诗中,只有“有凤来仪”,用了“臣”字!“臣宝玉谨题”。对什么样的人,下笔者在自己名前加“臣”字?

金陵十二钗副册:只写了香菱,是“‘平’生遭际实‘砍’伤”的长平公主,因反面身份是“公主”,所以香菱能位列“副册”。而袭人、晴雯,即便是宝玉之妾,在反面即便是再重要的文臣武将,因为不是皇家人,也不能位列“副册”。那么“副册”还有哪些人?崇祯周皇后尤三姐,还有天启张皇后尤二姐,都在“金陵十二钗副册”。



点击下一个:尤二姐:天启张皇后,许与皇庄张家 + 为什么贾琏送尤二姐汉玉九龙珮?是二房还是正室?+ 为什么素服素轿,素衣素盖?是满人婚礼用色吗?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10 11: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21: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九龙佩+】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尤二姐:天启张皇后,许与皇庄张家 + 为什么贾琏送尤二姐汉玉九龙珮?是二房还是正室?+ 为什么素服素轿,素衣素盖?是满人婚礼用色吗?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54】



10.4 尤二姐:天启张皇后
上节尤三姐中,已介绍过尤二姐出身高贵,姨娘住处正是后宫,以及反面跟淫无关等,不再说明。

天启张皇后、崇祯周皇后妯娌两个,在书中变成了姊妹两个,是最省力和巧妙的设计。

从两人的出处、婚姻两方面来考量:

首先两人是皇后,出处不能来自贾家这个朱明皇家。而在红楼梦中,这些人物都沾亲带故,才能时空穿越聚在一处。贾府儿媳既然是“皇帝”,那来自“皇帝”娘家则身份无比尊贵。荣国府,史老太君的史家,已有史湘云;王夫人、林黛玉这两个皇帝的皇后,不能出自王、林两家。宁国府,贾敬这个皇帝不是儿媳,本是贾家;秦可卿家,已有秦钟这个秦玉玺;因此只有尤氏家,出自尤氏的娘家则最合适。还不能跟“皇帝”是亲姊妹,那不成公主了吗?所以尤二姐、尤三姐这两个皇后,出自尤氏这个“皇帝”的娘家,又跟尤氏不是亲姊妹。红楼作者这样的人物设计,看似不经意间,实则举重若轻,是把各方面都考虑过后才做出的巧妙选择。

其次是婚配的角色。上节已看到,为尤三姐特意设计了贾府外的柳湘莲这个角色,还是崇祯帝。尤二姐这个天启张皇后呢?嫁到贾府,但不能直接配王夫人或贾政,宝玉、贾环也都不合适。既是尤氏之妹,则宁国府的贾敬、贾珍、贾蓉等人都不能娶,就只有贾赦这支的贾琏可以。而且配贾琏最合适:贾琏在反面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体,不会产生皇后嫁他人的问题。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代理人,配王熙凤家的贾琏作二房,是以王熙凤作为桥梁,在王夫人和尤二姐之间建立了联系。且在正面情节,与王熙凤容易形成对手戏,则魏忠贤与张家、张皇后的矛盾就可以展开。可以看出,这样的人物设计,是最佳选择。

尤二姐、尤三姐一出场,便在宁国府的“上房住着”、“在正室居住”,前文解过,宁府正堂是皇帝寝宫“乾清宫”。拨开表面的“淫”,用贾蓉的话说:“要寻两个又有根基又富贵又年青又俏皮的两位姨爹,好聘嫁这二位姨娘的。”对二人一开始便从“聘嫁”的角度切入,要寻什么样的人?有根基、富贵、年青、俏皮,俏皮是“容貌举止美好,装饰漂亮”。要有根基,既富且贵,还要年青,容貌举止还有要求,这个条件,不是一般的高。

64回,“贾琏有心,便提到尤二姐,因夸说如何标致,如何做人好,举止大方,言语温柔,无一处不令人可敬可爱。”一点都不夸张,这正是刻画二姐正文,从相貌、做人、举止、性格等多个方面描画,总之一句:“无一处不令人可敬可爱”,这正是大明臣民心目中的有名贤后,全国海选第一美女,张嫣皇后。

贾蓉道:“我二姨、三姨都不是我老爷养的,原是我老娘带了来的。听见说,我老娘在那一家时,就把我二姨许与皇庄(皇粮庄头)张家,指腹为婚。”

皇庄张家:皇庄是谁家?皇家!张家又是谁家?张嫣皇后家。

皇庄张家,太明显了!

皇庄张家这个尤二姐许婚的人,叫什么名?华!

贾琏见到尤二姐,便是在“上房”,送给尤二姐的定情物是什么?“汉玉九龙珮”!

珮:“玉之帶也”,是玉质佩物。

九龙:以九龙为饰,以示祥瑞。九龙的出处,为周朝殿名,此殿门上有三铜柱,柱有三龙相糺绕,故曰九龙。所以九龙饰物为帝王家所用,如九龙冠,九龙帐,九龙烛等。九龙冠,是皇冠。五代十国的闽国皇帝王延钧命锦工制作九龙帐,有“谁谓九龙帐,惟贮一归郎”。唐太宗有咏九龙烛的诗:“九龙蟠燄动,四照逐花生。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

汉:作为一个朝代名,一个民族名,还用再解释吗?

所以这个“汉玉九龙珮”,绝非平常饰物,贾琏却送给尤二姐,而且“九龙珮”在回目中强调过:“浪荡子情遗九龙珮”。

贾琏一个浪荡子,哪里来的九龙珮?是作者要送给尤二姐而已,明确指出尤二姐的皇后身份。而且怕读者没注意到九龙珮,故意啰嗦了一大段:“二姐亦不去拿,只装看不见,坐着吃茶”。然后尤老娘和三姐走来,“贾琏送目与二姐,令其拾取,这尤二姐亦只是不理”。“只装看不见”、“只是不理”,作者“甚是着急”,“一面又回头看二姐”等等,都是直接提醒读者的话,要读者不能不理、看不见“九龙珮”。

既然是皇后,怎么写的是“二房”?

贾蓉向尤老娘说的,可是正室:“只等凤姐一死,便接了二姨进去做正室。”说得天花乱坠,不由得尤老娘不肯。

贾琏“不知怎生奉承这二姐,乃命鲍二等人,不许提三说二的,直以奶奶称之,自己也称奶奶,竟将凤姐一笔勾倒”。“又将凤姐素日之为人行事,枕边衾内尽情告诉了他,只等一死,便接他进去”。

还有多次提到“停妻再娶”,凤姐唆使张华告贾琏,便有“停妻再娶”这一条,凤姐大闹宁国府,还说“停妻再娶一层罪”。贾珍、贾赦都是姬妾成群,怎么没说“停妻再娶”之罪?如果是纳妾、填房,有没有“停妻再娶”之罪?

所以正面虽写“二房”,反面实是正室。

65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姨”,一乘“素”轿,将二姐抬来。贾琏“素”服坐了小轿而来,拜过天地,焚了纸马。

甚至在68回,凤姐来接尤二姐时,也是“素衣素盖,一径前来”。“尤二姐一看,只见头上皆是素白银器,身上月白缎袄,青缎披风,白绫素裙”。凤姐从头,到衣,到裙,也都是“素”,为什么?为什么一直在强调“素”?

“素服”:有多义,可指日常穿的便服,也可指“丧服”。

《礼记·郊特牲》:“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终也。”郑玄注:“素服,衣裳皆素。”

《史记·李斯列传》:“赵高诈詔卫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

所以书中用“素服”,与其说婚娶,不如说祭奠,祭奠这位甲申蒙难的苦命贤后。或者说贾琏“偷娶”只是正面情节,反面实非成亲。

前文说过,满族、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喜事用白色,丧事用黑色,欧洲亦然,至今都是,那不正好说明这是满清人的婚礼用色吗?看秦可卿葬礼:“只这四十九日,宁国府街上一条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去官来”。“一时只见宁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白漫漫,银山一般,很清楚,尤氏儿媳丧事用的是白色。



点击下一个:满人妇女裹小脚吗?尤二姐尤三姐的“三寸金莲”+ 谁知竟将一个已成形的男胎打了下来?+ 为什么尤二姐草草埋葬?棺材价银五百两!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10 11: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22: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范文程?+娇杏】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贾雨村:铁杆汉奸范文程,钗于奁内待时飞?+ 范仲淹十八世孙,诗书仕宦之族,胡州人氏,在隔壁胡虏庙?这人生的这样雄壮?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56】



10.5 贾雨村:汉奸范文程
明末清初第一汉奸,最铁杆儿的汉奸,非范文程莫属。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等等这些封王的“王”牌汉奸,统统靠后。在《清史稿》中,列传三百多卷,在列传二十之前,基本上都是满人(李永芳等个别例外),孔、耿、尚等王牌汉奸,都列到二十之后了,范文程位列:列传十九。

“范文程,字宪斗,宋观文殿大学士高平公纯仁十七世孙也”。范文程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十八世孙,范仲淹文武兼备,是北宋仁宗时期重臣,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还是著名的军事家、教育家。党项李元昊在宁夏称帝,建国西夏,大败宋兵,范仲淹临危受命,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培养狄青、张亢等名将,严明赏罚,巩固边防,积极防御,屯田久守,迫使西夏议和,西北重现和平。被后世誉为“当时文武第一人”,难得的是“一生粹然无疵”,出为名将,入为名相,处为名贤。而且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无不兴办学堂,教泽广被。为母守丧期间,受南京留守、应天知府晏殊所邀,曾执掌应天书院。宋朝南京应天府在河南商丘,也是南宋高宗赵构登基之处,注意不是明朝和现在的南京。范仲淹晚年又设义田、建义学,对族中子弟免费教育。这样一个先天下忧、后天下乐的家学渊源的世家,怎么就出了范文程这么一个“天”字号的汉奸呢?

“其先世,明初自江西谪沈阳,遂为沈阳人,居抚顺所。曾祖鏓,正德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范文程的曾祖范鏓,在嘉靖时期做过明朝的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是统管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明代兵部尚书既管军政,又管战略,权力极大。袁可立、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都做过兵部尚书,威名远震的李成梁、戚继光只是总兵,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都受兵部尚书管辖、调遣。决定明清命运的吴三桂,在封平西伯之前也是总兵。范文程这个明朝兵部尚书的曾孙,居然主动投靠异族,领着敌人来打祖国!置范鏓、范仲淹等先祖先贤于何地?这是什么思想“境界”?汉奸的脑回路,实非常人所能理解。

1618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文寀“谒”努尔哈赤,“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知为鏓曾孙,顾谓诸贝勒曰:‘此名臣后也,善遇之!’”

皇太极时期,范文程深受倚重,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范文程“皆与谋”。帮后金招降纳叛,如对孔有德:“孔有德等使通款,而明兵迫之急,上命文程从诸贝勒帅师赴援。文程宣上德意,有德等遂以所部来归。”

皇太极改“清”,改文馆为内三院,以文程为内秘书院大学士,进世职二等甲喇章京。上重文程,每议政,必曰:“范章京知否?”

1644年三月,李自成破京的信息传来,范文程上书多尔衮,请立即出兵入关夺天下。范文程对促使清兵入关,对一片石大战的决策,对清兵巧偷北京,对满清夺取中原,或者说领着异族之兵来灭自己的父母之邦,此人起到了“巨大”作用。“既克明都,百度草创,用文程议,为明庄烈愍皇帝发丧,安抚孑遗,举用废官,蒐求隐逸,甄考文献,更定律令,广开言路,招集诸曹胥吏,徵求册籍。”所以说,范文程不是一般的汉奸或大汉奸,而是满清开国元勋之一,开国时期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被视为文臣之首。

正是因为范文程做汉奸做到满清开国元勋、文臣之首的“崇高”地位,所以红楼梦以贾雨村来对甄士隐这个崇祯帝,作为本书开篇。

贾雨村出场: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

此人出场,在“隔壁葫芦庙”,庙有“朝廷”之意,“葫芦庙”是“胡虏朝廷”,甄士隐这个崇祯帝的“隔壁”,正是后金,胡虏朝廷。就像门子说贾雨村:“把出身之地竟忘了,不记当年葫芦庙里之事?”此人的出身之地,正是后金这个胡虏朝廷,符合范文程这个“寄居的穷儒”,“胡”州人氏,注意写的不是“湖州”,而是“胡人”的“胡”,“胡虏”的“胡”。诗书仕宦之族,范仲淹家族当然是诗书仕宦之族。生于末世,是明末乱世,“进京”、“求取功名”都是范文程的写照,是一个为“功名”不惜当汉奸的“穷儒”!还有“淹蹇”,本文一开始就提出过,《离骚》、《九歌》、《左传》、《汉书》等都有“偃蹇”,这样一个常见词,一个抄书的秀才都不会写错,为什么写成“淹”字呢?名字中有“淹”字的人不多,一眼能看出,提醒“范仲淹”的“淹”。

出场这段描述,句句符合范文程。无独有偶:“卖字作文”在后面又重复强调,中秋对饮,贾雨村对甄士隐说:“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卖“文”赚“路”费,“路”远,重复“路”字,能看出含“文、程”二字,汉奸之名。

甄家丫鬟看到范文程: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娇杏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

“雄壮”正是范文程的相貌特征:范文程虽是儒生,却相貌堂堂,身体魁伟,若单看相貌,确是一员“虎将”。范文程继承了范仲淹的文武双全,随军出征时,临阵不惧,奋勇冲杀,又有智谋,“文程别将偏师徇潘家口、马兰峪、三屯营、马栏关、大安口,凡五城皆下。既,明围我师大安口,文程以火器进攻,围解。太宗自将略永平,留文程守遵化,敌掩至,文程率先力战,敌败走。以功授世职游击。”能以战功,授“游击”这样的武职,可见范文程是能文能武。

顺治十一年,“又以文程形貌颀伟,命特制衣冠,求其称体。”范文程“形貌颀伟”,顺治帝赐其衣冠,都要“特制”,才能“称体”。

红楼梦中对贾雨村的魁伟相貌,后文有重复强调,可作为验证:

第三回,“彼时贾政已看了妹丈之书,即忙请入相会,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俗。”

中秋佳节,是月最明之时,贾雨村对月有怀,咏诗一首,其中有:“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清风明月,则揭露了此人是自顾“清”前的身影,而不愿与“明”为伴,立场已见。

贾雨村吟“玉在匮中求善價,钗于奁内待时飞”,玉、钗是黛玉、宝钗,“时飞”是雨村字,宝钗皇太极待贾时飞,“待,遇也”,比如挽张叔夜的宋诗:“一门蒙待遇,徒有泪沾巾。”是优待、优遇之意。这个贾时飞是范文程,则皇太极优待、倚重范文程,正与历史吻合。

贾雨村“对月寓怀”:“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如对范文程主动投靠异邦敌国来灭祖国的动机、心理找不到合理原因,贾雨村这句诗给出了答案:出人头地!

贾雨村说“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甄士隐说:“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义赠银衣,这话暗讽贾雨村反面的范文程这个汉奸:不识“义利”二字。



点击下一个:为什么贾雨村能做林黛玉的老师?甄宝玉的老师?谁是帝师?+ 哪着错便为人上人?贾雨村擅纂什么礼仪?暗结虎狼之属?是谁?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10 11: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22: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妃曲
[ 宋 ] 王安石
原文
我本汉家子,早入深宫里。

远嫁单于国,惟悴无复理。

穹庐为室旃为墙,胡尘暗天道路长。

去住彼此无消息,明明汉月空相识。

死生难有却回身,不忍回看旧写真。

玉颜不是黄金少,爱把丹青错画人。

朝为汉宫妃,暮作胡地妾。

独留青冢向黄昏,颜色如花命如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4-29 12:58 , Processed in 0.0661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