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2 10: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口中所含之玉就是传国玉玺,含与不含都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2 10: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绛珠//绛珠仙子
甄宝玉,甄士隐对应补天石,先天顽石,胎儿口中玉【通灵宝玉】后天通灵玉//蠢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2 11: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是补天石还是神瑛侍者?还是“蠢物”玉石就是神瑛侍者?
关注者
8
被浏览
2,505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登录
查看全部 8 个回答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2 人赞同了该回答
贾宝玉是补天石。

甄宝玉是神瑛侍者。

理由:通灵宝石即是补天石的幻象,掌管着贾宝玉其人的心神/意志/精魂。贾宝玉其人,是补天石在尘世的“皮囊”而已。

证据一:补天石央求僧道携带它入世时:“…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若是作为“神瑛侍者”的配饰,被摔来砸去,除了视听,并无其他观感,则有何“享受”可言?富贵或者温柔,凭它一块配饰,如何得享?

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如果补天石仅为通灵宝玉,入世后不过一配饰/一看客,何来“离合悲欢、炎凉世态”?

……诗后便是此石堕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如果补天石仅为通灵宝玉,何来它(一配饰)的家庭闺阁?而不是神瑛侍者的家?

证据二:…昔子房后谒黄石公,惟见一石。子房当时恨不随此石去——这等言语可侧面印证,前世/真身虽是石头,亦完全可独立拥有自己的肉身/“皮囊”。何必定言与人共享?

证据三:贾宝玉被马道婆诅咒,昏迷欲死,癞头僧来了持诵通灵宝玉,说是因为“通灵宝玉”被声色货利所迷。

顽石在天上时的好处: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煅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贾宝玉=顽石+神瑛之说,不合理。——没有道理,补天石独霸/独自掌管这具皮囊,而神瑛的意志丝毫无体现。补天石一旦被迷了,肉身随即如尸、沦为皮囊。那神瑛精魂/意志何在?!

证据四(铁证):第五回,贾宝玉梦游警幻宫。警幻对众仙姑介绍道:“迎接贵客!”——神瑛是警幻的手下,何以称之为“贵客”?而众仙姑则不屑骂之曰:“这个浊物……”——何以对昔日同僚、绛珠恩人出此恶言?可见,贾宝玉绝对不是神瑛!

证据五:开头就说了,红楼梦故事是“石头投胎之处、亲历的一段故事”,是补天石的故事,而不是神瑛的故事。

证据六:从头到尾,石瑛之间,被称为“蠢物”的只有补天石(也有自谦之意),神瑛从未被称作“蠢物”。

因此:补天石下凡后以通灵宝玉为魂“亲就臭皮囊”(贾宝玉肉身),而神瑛下凡后应是甄宝玉。

红楼梦故事主角是石头,而不是神瑛。

编辑于 2022-03-23 16:26
​赞同 2​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更多回答
郑无极
郑无极
郑无极钗学研究,以薛宝钗形象分析为中心,重建红学研究体系
8 人赞同了该回答
贾宝玉是顽石而非神瑛

节录郑无极《红楼神踪》第一章:

那么,既然按照脂评本原著的设定,顽石与神瑛绝非一体,贾宝玉的前世就只能是这两者中的一位。那他究竟该是顽石还是神瑛呢?实际上,认为贾宝玉是顽石投胎与认为贾宝玉是神瑛下凡,这两种观点在脂评本原文中都可以找到一定的依据。但两者依据的多寡强弱又大不相同。之所以会是这种情况,是因为种种迹象表明,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前后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构想。

第一种构想,我们可以称之为“人石两分”,即将贾宝玉其人与他脖子上悬挂的通灵宝玉设定成两个不同主体。贾宝玉作为神瑛侍者的后身,充当了故事男主角,而通灵宝玉则是顽石所化,作为一个观察者、叙事人而单独存在。在这种设定之下,通灵玉会时不时地跳出来打断故事,以“石头”、“蠢物”的口吻插话。这就是所谓的“石头视角”。

第二种构想则完全不同,我们可以称之为“以假混真”。在这种构想之下,“石头视角”被完全废弃,通灵宝玉彻底丧失了独立主体地位,而变得与贾宝玉合一。这时候,贾宝玉被设定为顽石后身,乃是顽石在癞僧、跛道、警幻等天界人物的帮助下,窃取了神瑛的形貌而化成的“假宝玉”。真正的神瑛侍者则投胎成为甄宝玉,也就是“真宝玉”。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就是这场“以假混真”故事的发端之所。书中之所以会有一个贾宝玉和一个甄宝玉,且两个宝玉还长得一模一样,性格言行也非常相似,就是因为顽石“假宝玉”被一僧一道“夹带”进了太虚幻境,袭取了神瑛“真宝玉”的形貌,并由此代替神瑛与绛珠林黛玉产生阴差阳错的讹缘。而通灵宝玉作为贾宝玉的前世遗蜕,则象征了他不是真正的神瑛侍者,实为顽石之后身的本质。

先来看“人石两分”在脂本原文中的依据。其唯一的依据,其实就是存在于脂本前二十回中的“石头视角”。以甲戌本、庚辰本为例,这样的文字大体上就是以下五处:

(1)(门子)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写的‘护官符’来,递与雨村,看时,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俗口碑。其口碑排写得明白,下面所注的皆是自始祖官爵并房次。石头亦曾抄写了一张,今据石上所抄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甲戌本第4回)

(2)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你道这一家姓甚名谁,又与荣府有甚瓜葛?诸公若嫌琐碎粗鄙呢,则快掷下此书,另觅好书去醒目;若谓聊可破闷时,待蠢物逐细言来。(甲戌本第6回)

(3)凤姐因怕通灵玉失落,便等宝玉睡下,命人拿来塞在自己枕边。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甲戌本第15回)

(4)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书的俗套。按此时之景,即作一赋一赞,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即不作赋赞,其豪华富丽,观者诸公亦可想而知矣。(庚辰本第17、18合回)

(5)按此四字,并“有凤来仪”等处,皆系上回贾政偶然一试宝玉之课艺才情耳,何今日认真用此匾联?况贾政世代诗书,来往诸客屏侍坐陪者,悉皆才技之流,岂无一名手题撰,竟用小儿一戏之辞苟且搪塞?真似暴发新荣之家,滥使银钱,一味抹油涂朱,毕则大书“前门绿柳垂金锁,后户青山列锦屏”之类,则以为大雅可观,岂《石头记》中通部所表之宁荣贾府所为哉!据此论之,竟大相矛盾了。诸公不知,待蠢物将原委说明,大家方知。(庚辰本第17、18合回)

这些文字当然无可辩驳地说明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确实一度采用过“人石两分”的设定,但真要当作证据来看,却又存在一个致命的死穴。这就是书中所有关于“石头视角”的叙述,都仅存于前二十回中。到了第20回以后,曾经十分活跃,甚至颇有些饶舌的这个“石头”却突然沉寂了下来,就像丢失了思维和语言的能力一般。直至前八十回终了,它也再没有跳出来发过一次言,讲过一次话。不仅如此,书中很多本来很适合用“石头视角”来叙述的地方,也被曹雪芹刻意代之以其他人物的视角。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53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一段,作者竟然是借薛宝琴的视角来对贾府宗祠的内部景观进行描述的:

次日,由贾母有诰封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着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国府暖阁下轿。诸子弟有未随入朝者,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候,然后引入宗祠。且说宝琴是初次,一面细细留神打谅这宗祠,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两旁有一副长联,写道是:“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亦衍圣公所书。进入院中,白石甬路,两边皆是苍松翠柏。月台上设着青绿古铜鼎彝等器。抱厦前上面悬一九龙金匾,写道是:“星辉辅弼”。乃先皇御笔。两边一副对联,写道是:“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亦是御笔。五间正殿前悬一闹龙填青匾,写道是:“慎终追远”。旁边一副对联,写道是:“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俱是御笔。里边香烛辉煌,锦幛绣幕,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第53回)

从情理上说,用宝琴来代替“石头”来进行叙事,其实是不怎么合适的。因为在过去女性是不被允许进入宗祠的,那是一个家族中的男性成员的特权。更何况,薛宝琴还是一个外姓女子,就更没有权利踏足其中。而既然薛宝琴根本不可能进入贾氏宗祠,她又如何能够看到只有进入院内以后才能看到的场景呢?就算她此时就站在宗祠的大门口,能透过开着的五间大门看到院内的白石甬路、苍松翠柏,乃至月台上设着的青铜器、抱厦的匾额及门联,但她的视线还要再透过月台、抱厦,看清楚正殿上悬着的闹龙填青匾以及所谓“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的御书对联,这样的视力,也未免太过于异常了吧?再者,贾府诸子弟忙着在祠内祭祖的时候,一个不相干的外姓女孩不说回避,还偏要站在那里盯着一大堆男人来来回回地看,以当时的礼法,未免也太不成个体统了。其实,如果把上面的观察者换成贾宝玉脖子上的那块通灵玉,所有的不合情理之处,就都可以逐一理顺。想想看,那块通灵玉本来就悬挂在贾宝玉的脖子上。既然贾宝玉可以随着贾氏诸子弟进宗祠祭拜,那通灵玉也自然能够被携带进去。而且,随着贾宝玉进入宗祠的路线,那通灵玉也正好可以像一部不断向景深处推进的摄像机一样,依次录下宗祠大门、甬道、月台、抱厦和正殿的景象。但曹雪芹却此处偏不用“石头视角”展开叙事,而代之以宝琴的视角。这只能说明一件事:“石头视角”遭到了中途废弃,作者在《红楼梦》今稿中已经不打算再保留这样的构思了。换言之,前二十回中所残存的“石头视角”文字,顶多只是作者未来得及删干净的早稿遗痕,并不是他最终打算采用的设定!

反过来,脂本原文中足以支持“以假混真”的依据则要坚实很多。

首先,神瑛侍者在太虚幻境中的全称乃是“赤瑕宫神瑛侍者”。对于“赤瑕”二字,脂砚斋注明:

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甲戌本第1回眉批)

“瑛”的本意为玉之光彩。东晋庾阐《涉江赋》有云:“金沙逐波而吐瑛。”后引伸指代美玉或似玉的美石。既然是“赤瑕宫神瑛侍者”,那么这位神瑛侍者的本相就应该是一块带有红色瑕斑的美玉(或似玉的美石)。然而,第5回《红楼梦组曲·枉凝眉》在提到林黛玉与贾宝玉时却说: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贾宝玉竟然是一块“无瑕”的美玉!神瑛有“赤瑕”,贾宝玉却是“美玉无瑕”。若贾宝玉就是神瑛,作者岂会如此自相矛盾?事实上,高鹗也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程甲本、程乙本把“赤瑕宫”均改成了“赤霞宫”,意在消除这种矛盾。但这种改动本身,不正说明了脂本原文其实是不支持贾宝玉为神瑛后身的观点的吗?想想看,贾宝玉其实是顽石,是依靠癞僧、跛道的法力所化成的“假宝玉”。而假宝玉既然是“人工合成”的,自然不必像真宝玉那样保留有天然的瑕疵!

其二,甲戌本第5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贾宝玉的神魂在太虚幻境中的一个遭遇,也可以说明他是顽石,而不是神瑛。因为太虚幻境的众仙姑竟然没有一人将他认作神瑛侍者:

又听警幻笑道:“你们快出来迎接贵客!”一语未了,只见房中又走出几个仙子来,皆是荷袂蹁跹,羽衣飘舞,姣若春花,媚如秋月。一见了宝玉,都怨谤警幻道:“我们不知系何‘贵客’,忙的接了出来!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宝玉听如此说,便吓得欲退不能退,果觉自形污秽不堪。(第5回)

众仙姑既然认得“绛珠妹子”,最起码应该知晓神瑛施惠的一段往事。如果贾宝玉是神瑛,为何不仅不热情相迎,反倒斥责其为“浊物”,言其“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就算男女有别吧,毕竟这神瑛侍者是曾经有恩于绛珠的,最多只该婉拒,岂能以如此不客气的丑语相诋?但如此承认贾宝玉实为顽石,则很能说的通。虽然贾宝玉窃取了神瑛的形貌,可它的灵魂本质却还是那块粗犷、蠢然的顽石。在众仙姑的眼里,可不就是须眉浊物吗?

其三,第5回《红楼梦组曲·终身误》毫无疑问是以贾宝玉口吻写成的曲文。其第三句有云: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这个“美中不足”,实际上就是甲戌本第1回中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劝说顽石莫要贪恋红尘繁华时所说的“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字:

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甲戌本第1回)

如果承认贾宝玉是顽石,这就构成了完美的首尾呼应。最初,顽石“凡心已炽”,只是一味羡慕人间的富贵,对二位仙师关于人世间“美中不足”劝告置若罔闻。等他下到凡间,经历了情缘波折、物是人非,这才回过头来“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不能不承认癞僧、跛道的话乃是金玉良言。但如果贾宝玉是神瑛,就完全对不上号了。就算神瑛后来也会悔悟,可之前又有谁对他说过人世间“美中不足”这话,让他能够“今方信”呢?所以,这也是一个决定性证据,非常有力地说明了《红楼梦》今稿中,贾宝玉的身份是顽石,而不是神瑛侍者!

其四,甲戌本第1回还有一条脂批,干脆直接指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关系乃是“以顽石、草木为偶”:

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耶?(甲戌本第1回眉批)

虽然“瑛”也可以是指似玉的美石,但绝对不会是指“顽石”。脂砚斋提及二玉的前世时,完全不理会正文中所叙述的神瑛施惠、绛珠还泪的故事,而直指二玉乃是“以顽石、草木为偶”,还强调此为“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足见,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前盟”,有的只是一种阴差阳错的苦涩。如果贾宝玉是神瑛,又何来“以顽石、草木为偶”呢?所以,这也是一个非常直观的证据,证明了贾宝玉乃是顽石投胎,而不是神瑛下凡!

综上所述,“以假混真”的文本依据实在是比“人石两分”要强上很多。脂本前二十回中所残留的少量“石头视角”文字,最多只能说明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曾一度采用过“人石两分”的设定。而更多的脂本原文则说明“以假混真”才是作者所最终选择的构想。因此,在探究《红楼梦》神话框架体系时,我们就不能把立论基础建立在被作者中途废弃的早稿遗痕之上,而必须从《红楼梦》今稿所最终确立的原则出发来展开论述。换言之,也就是必须承认,按照曹雪芹最终的设定,贾宝玉的前世乃是顽石,而不是神瑛!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发布于 2022-04-28 09: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2 16: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之死



大圣

大圣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二日。

李自成的大军距离北京越来越近了。

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我们习惯上称呼的崇祯皇帝,这天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老神仙在他手心里写了一个“有”字,然后便飘然而去。

崇祯梦中惊醒后,百思不得其解,早朝的时候,就把这个梦讲给大臣们听,问大家:“有谁知道,这是啥意思?”

大臣们纷纷说:“恭喜陛下,这是大吉之兆啊,手里有,有权有势有钱有粮有办法有前途,要啥有啥,有总比没有强啊,这预示着一切尽在掌握。”

崇祯哭笑不得,心里说:闯贼已兵临城下,大明朝危在旦夕,我现在手里有啥?我特么有气!

散会后,心腹太监、九门提督王承恩跟随皇帝回到后宫,犹豫了一下,对崇祯说:“刚才大臣们都是在为陛下宽心,奴才略懂周易八卦,斗胆为陛下解梦。”

崇祯道:“但说无妨。”

王承恩说:“您梦到的这个‘有’字,上面是一个‘大’字少一捺,下面是一个‘明’字少一日,‘大明’残缺,预示我朝将失去大半天下啊。”

崇祯听罢,心头一震:难道真的是神仙指引,让我迁都南京,退守半壁江山吗?

1.

自打从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著名木匠明熹宗朱由校手里接过这个烂摊子,崇祯就没睡过一天安稳觉。

明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外有满清皇太极骚扰入侵,内有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加上连年大旱,瘟疫流行,大明朝早已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

所以,迁都的事儿,其实已经在朝廷内部讨论过多次了。

崇祯内心一开始是拒绝的。

放弃京城,放弃宗庙陵寝,偏安一隅,将来有何面目见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这是逃跑主义,是要留下千古骂名的。

崇祯当时仍对剿匪成功抱有幻想,加上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迁都之议,几次都不了了之。

谁成想,到了崇祯十七年,形势急转直下,李自成的大顺军锐不可挡,一路攻城拔寨,势如破竹。二月,起义军攻陷太原,直逼北京。

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怎么办?

翰林学士、左中允李明睿再次向崇祯上书提议:事不宜迟,应果断放弃京城,迁都南京,这是保住大明不亡国的唯一出路。

南京原本就是明朝的国都,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国,直到永乐年间,明成祖才迁都北京。

也就是说,南京那边的皇宫都是现成的,简单收拾一下就可以搬进去,南京各机构各委局的办公驻地也跟北京差不多,大家过去以后,政府很快就能投入正常运转。

崇祯皇帝接到这份奏折,连夜召见李明睿,拉着他的手感慨道:“朕有此志久矣,无人赞勷,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朕志决矣。诸臣不从,奈何?”实话说吧,我早就想迁都了,可是一直没人响应,所以才拖到现在,你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我已决心迁都,但大臣们不同意,怎么办?

李明睿说:“迁都事关重大,您是领导,提这种主张确实不合适,容易授人以柄。这样,明天早上例会,我先提出建议,试探一下内阁的态度,陛下可见机行事。”

当晚,两人彻夜研究了具体操作办法和迁都有关事项,直到东方破晓。据那天服务的太监们回忆,那一夜,崇祯办公室里的灯一直亮着。

2.

原计划是这样的:

李明睿在会上提出迁都议案,崇祯皇帝立刻表态:“不!我绝不当逃兵,我要坚守阵地,与京城共存亡。”

大臣中肯定有人站出来劝阻:“不行不行,这样太危险了,请皇上务必撤离北京。”

崇祯继续坚持:“不!我绝不放弃宗庙社稷,绝不放弃京师百万民众,我要与人民在一起。”

如是者三。

最后,群臣跪倒一片,苦苦哀求:“请皇上以大局为重,迁都南京。”

万般无奈,崇祯勉为其难地答应下来。

离京前,发表重要讲话:“经过慎重考虑,我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撤离北京。但是,我们今天的撤离,不是为了逃命,是为了争取明天更大的胜利。请相信,我早晚会回来的!”

留守将士热烈鼓掌,山呼万岁,响彻云霄。崇祯最终迁都南京,开启南明新纪元。

这是预定好的剧本。

万万没想到,那些大臣根本不按套路出牌。第二天早朝,李明睿的迁都议案一提出,立刻遭到了内阁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左都御史李邦华认为:“皇上自然守社稷,应与社稷共存亡,怎么能临阵脱逃呢?”

内阁首辅陈演更坚决:“大敌当前,皇上理应带领大家死守北京,李明睿妖言惑众,鼓动陛下弃城逃跑,居心何在?不杀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大臣们群情激奋,斗志昂扬,抢着把皇帝的台词都给说了,这种情况下,崇祯怎么好意思说:其实我是支持迁都的。这种话说不出口的。

只有李明睿坚持己见,当庭反问群臣:“万一京城失守,导致大明亡国,这个责任谁来负?”

众人一时无言以对。

僵持之际,左都御史李邦华站出来,提出一个折中方案:政府一分为二,皇上留守,太子南下,万一京师陷落,太子就在南京登基,由此确保我大明朝社稷的延续。

此言一出,当即有许多人表示赞同,说这个主意好,两全其美。

把崇祯皇帝给气的,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好气哼哼地说:“朕以天地祖宗之灵,诸先生夹辅之力,或许不止于此。如事不可知,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万一我以身殉国,也是做国君的本分。

说罢,拂袖而去。

其实,皇上的心思,大家心知肚明,是崇祯自己想走,让太子留下监国。但大臣们各怀鬼胎,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谁也不愿捅破这层窗户纸。

战场上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到了这一年的三月,李自成已兵临城下,崇祯和太子谁也走不成了。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当李贼之围京师也,毅宗亦欲南下,而孤悬绝北,音尘不贯,一时既不能出,出亦不能必达,故不得已而身殉社稷。”

3.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开始对北京发动总攻。

十八日上午,大顺军攻入京城,挺进到了复兴门一带。明军大势已去,亡国在即。

想到三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就要断送在自己手里,崇祯痛心疾首,当天向全国发布了第5次罪己诏,也就是检讨书,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为此向国民道歉:国家至此,“皆朕之过也。”

崇祯是一个非常具有自我批评精神的人,他是中国历史上发布罪己诏次数最多的皇帝。

然而,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前方的监军太监突然传回李自成的口信,说:“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而王,并犒赏军银百万,退守河南。”

意思是,李自成主动提出休战条件:割让西北一带给我,封我做西北王;但不奉诏,不觐见,不纳税,不受朝廷节制;然后再给我拿100万两银子犒赏三军。这样我就撤兵,退守河南。

这是什么情况?眼看胜利在望,居然主动议和。

到底是个农民出身的下岗工人啊,小农意识,胸无大志,李自成并没有推翻明朝夺取整个天下的打算,只想分一块蛋糕,做一方诸侯。

毫无疑问,这是大明朝最后一棵救命稻草。崇祯急忙召集群臣商议,问大家怎么办?

内阁大臣全部装聋作哑,一言不发。

朝堂上是死一般的沉寂,只有远处传来的隆隆炮声。

皇帝为什么不自己做主,凡事都要问大臣呢?

因为明朝实行的是内阁制,正常工作程序就是这样的,重大决策必须通过内阁审议。

此外,崇祯特别爱惜名节,又缺乏担当意识,不愿独自背负卖国的罪名,总希望能有大臣首先提出来,自己再顺水推舟,所以每次都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可是这次,不论皇上怎么问,群臣硬是无人应答。

让我们怎么说?与闯贼议和,割地赔款,接受这样的条件,签订城下之盟,这叫丧权辱国,谁敢答应?

崇祯无奈,只得长叹一声:“哎,算了,散会吧。”

这是大明朝的最后一次内阁会议,改写历史的机会又一次丧失。

为什么从始至终,都是崇祯皇帝想迁都想议和,大臣们反而积极主战死守呢?是因为大臣的思想觉悟比皇上高吗?

并不是这样的,所有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

首先,没人愿意承担这样的政治风险。

不论内乱还是外患,身为臣子,主战总是没错的,打赢了,扬眉吐气;打输了,青史留名。

弃城逃跑或者主张议和,历来为人所不齿,连皇帝本人都不愿意开口说这样的话,我们凭啥替他背这个锅?等着将来当替罪羊被清算吗?

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是有过教训的。北京并不是第一次被围,当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瓦剌大军围困北京,翰林学士徐珵提议迁都南京,被主战派于谦痛斥:“言南迁者,可斩也。”徐珵因此被世人耻笑为贪生怕死之辈,几乎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后来徐珵改名徐有贞,依靠“夺门之变”,拥戴英宗复辟,才翻过身来。

所以,遇到这种事,啥话也别说,喊打就对了。

其次,大臣们大多是北方士族,故土难离,自己的万贯家财和所有社会关系都在北京,不想轻易放弃,到了南方,人生地不熟,难免寄人篱下,所以,大臣们从内心就不愿意南渡。

第三,就算亡国了又怎样,亡的是你朱家的国,与我们有什么相干?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改朝换代是大势所趋,李自成来了,我们二话不说,打开城门,热烈欢迎,然后换身衣服,继续为新政权工作。

就好比公司经营不善被别人吞并,倒霉的是老板,员工怕什么?在哪儿还不是一样打工,换个新老板,说不定薪酬待遇比以前更好呢。

当所有大臣都抱着这样一种心态,明朝灭亡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4.

三月十八日晚,崇祯皇帝强打精神,举行了最后一次家宴。

饭后,崇祯安排自己的三个儿子逃离皇宫,命皇后和贵妃自缢。

随后,又来到寿宁宫长平公主的住处,叹息道:“汝何故生我家!”忍痛挥剑砍杀自己16岁的女儿,幸好只砍断了长平公主的左臂。

民间传说,长平公主逃过一死,后出家为尼,练得一身绝世武功,江湖人称“阿九”、“独臂神尼”,收了个徒弟叫吕四娘,积极投身反清复明事业。(详见金庸小说《碧血剑》和梁羽生小说《江湖三女侠》)

扯远了,接着说正事儿。

崇祯处理完家事,已是三月十九日的凌晨。

天色将明,上早朝的时候到了,崇祯皇帝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

太监王承恩劝崇祯:“别敲了陛下,不会有人来开会了,大臣们都去迎接闯贼了。”

崇祯气呼呼把鼓槌一扔:“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无一人相从。”

崇祯怎么也没想到,那些浓眉大眼,在朝堂上慷慨激昂,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拼命阻止自己南迁的大臣们,如今一个个全都做了可耻的叛徒。

世事难料,人心叵测,崇祯忍不住仰天长叹:“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

东方破晓,战火渐熄。崇祯万念俱灰,在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离开紫禁城,登上皇家禁苑煤山,在一株老槐树下自缢身亡,时年33岁。

史料记载,崇祯死时,“以发覆面,白夹蓝袍白细裤,一足跣,一足有绫袜”,衣上以血指书遗言:“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文武可杀,但勿劫掠帝陵,勿伤百姓一人。”

据亲历者明朝官员赵士锦在《甲申纪事》中描述,李自成入宫后,见到崇祯遗体,伏尸痛哭:“我来与汝共享江山,如何寻此短见?”

明太子朱慈烺没能逃出京城,被人抓到后献给李自成,李自成不但没有杀太子,还与他共进午餐,并依照太子的请求,以礼安葬了崇祯皇帝和皇后。

随后,明太子朱慈烺被新任大顺皇帝李自成封为宋王,后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兵败退出北京,朱慈烺于乱军中下落不明。

据江湖传言,朱慈烺辗转流落至洛阳,隐居栾川老君山做了道士,得以善终。

5.

崇祯皇帝的工作能力如何暂且不论,单论工作态度,特别是在勤政廉洁方面,绝对称得上帝王楷模。

据史料记载,崇祯16岁执政以来,励精图治,“宵衣旰食,夕惕朝乾。”“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每天起得跟鸡一样早,大半夜还不睡觉,批阅奏章,处理政务,通宵达旦,夜以继日,为了工作都快累出病了。

崇祯没有任何业余爱好,一心扑在工作上。“宫中从无宴乐之事。”当政17年,宫中没有进行任何营建,吃穿俱不讲究,龙袍破了都不舍得扔,打着补丁接着穿。

更难得的是,崇祯不好女色。“近御宫人有夫人、婢子、常在、大答应、小答应等号,上皆正色临之,无一戏言。田贵妃婉慧得上意,亦少进御。”

连最喜欢的田贵妃都很少碰,每次都是那几句话:“今天感觉有点累,等下还要开个会,晚上还得批奏折,别等我了你先睡。”

老丈人田弘遇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便把从江南搜罗来的一代名妓陈圆圆进献给女婿,没想到,崇祯只抬头看了一眼,就说:“此女诚佳人,但朕以国家多故,未尝一日开怀,故无及此。国丈老矣,请留殊色以娱暮年,可也。”国家现在这个样子,我哪有心思搞这些,你自己留着用吧。

硬是将绝色美女拒之门外,才有了后来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哪有什么道德模范,我不过是把别人啪啪啪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后世因此高度评价崇祯皇帝:“先帝英明神武,人所共钦,而内无声色狗马之好,外无神仙土木之营,临难慷慨,合国君死社稷之义。千古未有之圣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称。”

崇祯虽然是亡国之君,但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受历代推崇的亡国之君。

清代张岱说:“古来亡国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嗟我先帝,焦虑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

大概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亡国之君,有的因为酒色,有的因为暴虐,有的因为奢靡,有的因为穷兵黩武,唯独我们伟大的崇祯皇帝,这些毛病一概没有,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古往今来的中兴之主,没有人能超过他。

就连他的掘墓人李自成都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就是说,崇祯这个人其实不算太糟,即便他被孤立,还是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反倒是那些大臣,结党营私,能忠心为国家考虑的人太少了。

既然是一个勤政廉洁的好皇帝,为什么执政短短17年就亡国了呢?

崇祯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一直在抱怨那些大臣:“群臣误我”,“文臣个个可杀”,“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乃亡国之象。”如果不是你们这些人拼命阻拦我迁都,老子这会儿应该在南京皇宫里吃鸭血粉丝汤呢,都怪你们,明朝灭亡,都是你们害的。

但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如清乾隆皇帝所言:“由于神、熹二宗纪纲隳而法度弛,愍帝嗣统时,国事已不可为。”也就是说,早在他爷爷万历皇帝明神宗执政时,就已注定了明朝覆灭的命运。

崇祯志向远大,一心要做个中兴之主,继位后,勤于政事,首先铲除了阉党魏忠贤,为自己执政铺平了道理。

只可惜,生逢乱世,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崇祯空有满腔抱负,但个人能力确实有限,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且生性多疑,频繁更换甚至诛杀大臣,虽为国事殚精竭虑,日夜操劳,终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最后,又失去了南迁的最后机会,只得以身殉国。

明遗民屈大均有诗叹曰:

先帝宵衣久,忧勤为万方。

捐躯酬赤子,披发见高皇。

风雨迷神驭,山河尽国殇。

御袍留血诏,哀痛几时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6 15: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姜子说古书 2023-10-15 发表于上海  |  2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巧姐七月七出生,写尽末世的屈辱和不堪!

  文/姜子说书

  《红楼梦》故事里,王熙凤的女儿大姐儿出生于七夕乞巧节,有刘姥姥代为取名为巧哥儿,让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七月七怎么就日子不好了呢?



  凤姐儿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无独有偶,作者在元春省亲的时候,恰好就点了《乞巧》这出戏,脂砚斋说这出戏暗藏贾元春去世的大秘密。长得像杨贵妃的人是薛宝钗,杨贵妃乞巧,这事跟巧姐和贾元春又有什么关系呢?

  少时,太监出来,只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庚辰双行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庚辰双行夹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因为在《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杨贵妃乞巧的对象是胡人安禄山,“体丰怯热”隐喻“洗儿会”,乞巧隐喻的是末世胡乱之事,意思是荣国府的灭亡,跟胡乱有关。



  杨贵妃:“妾心中怀想,不能再见,好是烦恼人也。今日是七月七夕,牛女相会,人间乞巧令节。已曾吩咐宫娥,妾身乞巧一番。”

  再者,南唐后主李煜出生于公元937年的七月初七,死于公元978年七月初七,你说巧不巧?李煜在42岁生日这天,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死状凄惨。《红楼梦》作者笔下有没有提及呢?有!那就是甄英莲和夏金桂的故事!

  夏金桂见薛蟠气质刚硬,举止骄奢,若不趁热灶一气炮制熟烂,将来必不能自竖旗帜矣;又见有香菱这等一个才貌俱全的爱妾在室,越发添了“宋太祖灭南唐”之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之心。

  夏金桂是赵匡胤,香菱就是南唐。再看李煜“尊宋为正统,奉献岁贡,以保平安”的做派,以及后来“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又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的行为,对比一下香菱贵为江南望族甄家的独生女,给薛蟠当妾室,侍奉夏金桂的情形如何?



  更巧合的是,香菱原名甄英莲,而李煜号钟峰白莲居士。李煜字重光,因为他生来重瞳,娶了大小周后,巧合的是,大舜也重瞳,舜妃分别是娥皇和女英,贾宝玉就是大舜,林黛玉就是娥皇,甄英莲就是女英,这才是香菱师承黛玉,“根并荷花一茎香”的伏笔所在。

  探春因笑道:“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

  李煜这个皇帝当得有多屈辱呢?居然主动把自己的国号都去了,还要称臣,最后还被人家抓起来,关起来,被夺了小周后,又被赐死。李煜低到尘埃里,最终却不能保住一条小命。红楼世界的甄英莲的出身又是如何呢?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甲戌侧批:是金陵),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士隐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甲戌侧批: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

  红尘最富贵的地方是皇都,作者怕读者看不明白,直接留下脂批,说甄士隐“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

  红楼世界的框架,就是以明末清初为末世,以崇祯朝为天,以南明为地,以清朝为孽海。开篇就写“天倾西北”,天塌了,花神退位,李自成即位,春转夏,甄士隐与传国玉玺有一面之缘,南明建立。



  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对半。

  《红楼梦》故事里,赵匡胤黄袍加身,原本只是个将军。夏金桂是吴三桂,原本也是个将军。薛家为满清,窃国大盗。香菱是谁?南明帝王,于作者而已,那是正统,结果,香菱被薛蟠虐待,最后被夏金桂勒死了,国破家亡乃至于把天下都丢了,可不就是屈辱至极?明白了这一点,你才知道那癞头僧到底发的什么疯。

  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却原来,作者写乞巧节,写的是胡乱,即后金鸠占鹊巢之事,写的是像南唐一样的南明末世,像李煜一样的大舜之正裔,写的是华夏的血泪史,贾宝玉之言,是作者正话反说。



  宝玉道:“'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红楼梦作者:不敢骂孔子,但是,差点没把儒家的祖坟掘了!隔壁西游记更狠

+关注
undefined
姜子说古书
四大名著解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0 12: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为什么香菱位于十二钗副册?香菱是长平公主:平生遭际实砍伤!+ 为什么宝钗不教香菱作诗?黛玉教香菱作诗,为什么都是落日?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5】



2.4 香菱是长平
香菱是长平公主,在四个朱子中是最容易认出的一个。

前文在四颗珠子中讨论过,湘云说丢了一颗珠子,被满清捡了去。

长平公主是崇祯二女,长女早夭,三女是昭仁公主。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在上吊之前,让皇后自尽,对长平公主叹道:“汝何故生我家!”挥剑砍公主,断左臂,昏死过去。然后又剑斩了六岁的昭仁公主。但长平公主并未死,被抬至外公周奎家,五日后复苏。

京城被满清占领,相当于公主被满清捡了去。英莲在第一回就丢了,被薛蟠抢了去。但满清刚进关要笼络民心,并未加害公主,因为公主不同于皇子,对其皇权没威胁。长平公主心如死灰,第二年上书顺治要求出家,满清要给明朝士民一个优待前朝皇室的印象,公主出家怎么行?不但不准出家,还令其完婚。之前崇祯已为公主选好了驸马周显,后来李自成打来这些都顾不上了。嫁给周显后二人相敬如宾,但公主一直心伤父母惨死,国破家亡,心理创伤无法恢复,忧思成疾,不久死去。葬礼是在1646年二月,在民间影响很大,明朝遗民同怀亡国之痛,对美丽年轻的公主身遭重重大难寄予了极大同情,有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张宸《长平公主诔》等当时留下来的作品记录此事。

长平公主的事迹清楚,所以红楼梦中屈受贪夫棒、薛家虐待香菱致死等,是抹黑满清。当然也是真真假假,故布疑阵,需要一些伪装,所以把真正的公主放在烟雾之后,我们需要拨开迷雾才能看到真相。

2.4.1 平生遭际实砍伤
第五回香菱的图谶:图中,莲枯藕败。

谶语: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图中描述,是“莲、藕”二字,下文有“根并荷花”,“藕”是“根”没有歧义,“莲”与“荷花”不能划等号。有人说莲花不就是荷花吗?没错,但已经偷换了概念,把“莲”换成“莲花”了。我们西安人还说莲花、莲子、莲菜,都是一个“莲”字。谁说“莲”就是“莲花”?

看红楼梦同时代的康熙字典:“【爾雅·釋草】荷,芙蕖。其實蓮。”

明显不同,荷是花,莲是实,实即子也,就是莲子。芙蕖就是芙蓉,荷花。

古代汉语用单字,现代人习惯用双字词,比如莲花、莲子,含义都清楚,却对“莲”这个单字不是很明白。再比如,我们常说“果实”,拿一个苹果树来说,我们笼统地认为其“果实”就是苹果,但在以前的汉语中,果才是苹果,果实是果和子。在读红楼梦时要注意这种时代差异。

所以“莲、藕”二字,在谶语中的对应字是“实、根”二字。

黛玉是芙蓉,荷花。英莲的莲,不是莲花,是莲子,黛玉之子。

根并荷花一茎香:一茎香,是香菱,这句说香菱“根并黛玉”。

平生遭际实堪伤:实,是莲子。堪伤,砍伤。莲子、砍伤,只有长平公主。平生的“平”,是提醒“长平”。

位于十二钗正册的人物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与皇权有关之人,所以像妙玉、巧姐这样,没出场几次,或者就是群众演员,但因其有皇权资格,是皇子,也出现在正册中。

而香菱作为崇祯帝唯一活下来的公主,位于十二钗副册之首,很合适。虽然书中只提到香菱一个,说明副册也都是皇家之人,文武重臣再功勋卓著,也入不到副册。

十二钗又副册,虽只列了晴雯、袭人,但明显是文武重臣中影响最大的十二人。表现在正面就是丫鬟一类人物,不是主人。

所以在正面看来,香菱和袭人虽然都是妾,而袭人甚至更重要,王夫人亲自交待凤姐,袭人待遇同赵、周二位姨娘,况且是宝玉之妾。香菱只是薛蟠之妾,可香菱却位于副册,袭人、晴雯只能在又副册,因为香菱是公主。

2.4.2 日落江湖白
长平公主喜诗文,擅长针线、烹饪。

红楼梦中大写特写香菱学诗,而且有一个异常:香菱不是跟同住的宝钗学诗,而是舍近求远、莫名其妙地由黛玉教她作诗,又和湘云请教、谈诗。现在我们就明白了:父兄啊。

黛玉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重复就是强调:拜黛玉作师。拜师是收徒弟,古时徒弟称师为“师父”,《西游记》第81回,行者道:“师父说那里话!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等与你做徒弟,就是儿子一般。”猴子都知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何况你我?所以这里“拜我作师”、“拜你作师”的“师”字之后,隐了个“父”字。

香菱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先列出黛玉、香菱谈到的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很明显:落日。

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香菱求黛玉出个题目,自己去作,看黛玉出的题目:昨夜的月。

落日、昨夜的月:日月为“明”。

而且,日是落日,表示明末;月是昨夜,表示亡明。

所以说陶渊明,是提醒“明”。

黛玉关于学诗、作诗的谈论,非常精辟,毋庸置疑。很好地证明了:拜师要拜高人,看书要看名家,高手往往见解精到,深入浅出。而红楼作者更是高手中的高手,在精辟讲诗之外,里面竟还嵌了亡明!

看黛玉、宝钗对香菱这个人的评判,天壤之别:

黛玉: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24回,林黛玉听梨香院传出的《牡丹亭》,正心痛落泪,缠绵固结之时,忽有人从背后击了一掌,说道:“你作什么一个人在这里?”林黛玉倒吓了一跳,回头看时,不是别人,却是香菱。

这里香菱突然出现,其实挺意外的,看二人:

林黛玉道:“你这个傻丫头,吓我这么一跳好的……”香菱嘻嘻的笑道:“……走罢,回家去坐着。”一面说着,一面拉着黛玉的手,回潇湘馆来了。果然凤姐儿送了两小瓶上用新茶来。林黛玉和香菱坐了,况他们有何正事谈讲,不过说些这一个绣的好,那一个刺的精,又下一回棋,看两句书,香菱便走了。

长平公主擅长针线,红楼梦中并未忽视这样的细节,所以二人谈刺绣。这些文字,不从反面读的话,都是啰嗦的废话。我们现在知道了:纯粹的废话,作者是不会写的。所以对看不懂意义的话:请三思。

“你这个傻丫头”,“走罢,回家去”,怎么看都是父女对话。

一面说着,一面拉着黛玉的手,回潇湘馆来了。注意:是手拉手!这是女儿拉着父亲的手回家啊,这样一个平常人家再平常不过的父女情景,对公主来说,却只能在梦中……



点击下一个:香菱情解石榴裙,藏了什么秘密?+ 宝玉为什么安葬夫妻蕙、并蒂菱?+ 藕官为菂官烧纸祭祀哪个小旦? + 香菱丫头的名字什么意思? - 知乎 (zhih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0 12: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香菱情解石榴裙,藏了什么秘密?+ 宝玉为什么安葬夫妻蕙、并蒂菱?+ 藕官为菂官烧纸祭祀哪个小旦? + 香菱丫头的名字什么意思?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6】



2.4.3 香菱情解石榴裙
宝玉生日,湘云醉眠芍药因、香菱情解石榴裙的因和解,我们在湘云的段落中已讨论过了,揭示了湘云、香菱的“莲子”身份。

香菱的裙子“贜”了之后,还“藏”了香菱的秘密:

然后宝玉说拿袭人的石榴裙来,让香菱原地等着,他去找袭人。路上宝玉却胡思乱想香菱被拐卖的前事,即前文说的丢了一颗珠子,被满清捡了,这是回到四个朱子的线索上来。然后又莫名其妙地想起“平儿”,平儿在凤姐生日被打,是去年的事了,此处还是用“平”字提醒“长平”。

宝玉和袭人带了裙子回来时,香菱还跕在那里等呢。跕:是脚尖点地。与“站”相比,在提醒“足”。

袭人笑道:“我说你太淘气了,足的淘出个故事来才罢。”又在强调“足”。

香菱说:“谁知那起促狭鬼使黑心。”用“促”字举例提醒读者:一个“人”,一个“足”,为“促”。

站在这里的香菱是女人,则:一个“女”,一个“足”,为“娖”。

长平公主名“朱媺娖”。第80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的“美”字,就在说“媺”。康熙字典:“媺,同美”。音也相同。

香菱见宝玉蹲在地下,将方才的夫妻蕙与并蒂菱,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将这菱蕙安放好,又将些落花来掩了,方撮土掩埋平服。

夫妻蕙是香菱的,并蒂菱的“菱”更点出了香菱,夫妻、并蒂是惋惜长平公主死时才新婚不久。宝玉郑重其事地葬夫妻蕙与并蒂菱,是在书中为长平公主举行隆重葬礼。或者说是预演公主的葬礼,因正面故事中香菱还没死,但反面故事并非按时间先后线性叙事。

掩埋平服:埋平。

真实的长平公主葬礼,是在1646年的二月份,士民为之哀恸。

所以清明节藕官烧纸的答案也就出来了:藕官是为菂官烧纸,菂官的角色是小旦,“菂”是莲子,四个莲子中的小旦,只有长平公主。清明节是半月前,是二月份公主葬礼后不久。“藕”官为“菂”官烧纸,也是香菱判词的验证:既是“莲枯藕败”的“藕”、“莲”,也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的“根”、“实”。

香菱拉宝玉的手笑道:“这又叫做什么?怪道人人说你惯会鬼鬼祟祟使人肉麻的事。”

“这又叫做什么?”是问读者,要读者看出这是长平公主葬礼。

“你惯会鬼鬼祟祟”是说作者,鬼鬼祟祟地在旁揭露香菱身份。

香菱的小丫头臻儿走来说:“二姑娘等你说话呢。”

香菱的丫头取名“臻儿”,在解读湘云时说过,与湘云的“榛子”一样,是“崇祯之子”。

臻儿说的“二姑娘”,正面看是宝琴;反面看,长平公主是崇祯二女,就是二姑娘。

所以在这回末,“臻儿”特意走来说“二姑娘”,是在提醒读者:香菱是长平公主,是“崇祯的儿”,是崇祯的“二姑娘”。

第80回的回目,有两个:一是“美香菱屈受贪夫棒,王道士胡诌妒妇方”,二是“懦弱迎春肠迴九曲,姣怯香菱病入膏肓”。80回香菱病入膏肓,就是已经没救了,在80回后不久就会死去。香菱,长平公主,是四个朱子中最先死去的,符合历史。

2.4.4 香菱名由来
香菱之名:从黛玉。

香,是黛玉“香玉”之“香”,和“潇湘妃子”之“湘”。

菱,是妙玉说的“畸零之人”,是这世上孤零零的多余之人。

英莲的“莲”,是莲子,随黛玉的芙蓉。



点击下一个:反读红楼梦方法 + 哪个版本比较好?+ 红楼作者说给读者听的话?+ 走进书中,参与场景,才能看出问题和妙处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7 13: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18: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甄士隐//崇祯+顽石补天】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甄士隐:崇祯帝朱由检,君子之道费而隐,十九日乃黄道之期 + 第一回是全书的大预演,不是序幕、开端!蔡校长说三月大火是甲申之难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49】



10 红楼中其他人物
在上两章,把宁荣两府中的主人全部做了解读,贾府中的人物结构就很清楚了,都是朱明皇家的人物,包括最后一个:延平王。对手是“雪满”的薛家,满清,是夷,叫姨,住在东北,登堂入室,来争宝玉。

本节对红楼中其他人物,逐一进行简要说明。但红楼中人物太多,只能说明一些重要人物。限于篇幅,对其他人物都不细述,只做简介。

以目前我们认清楚的大方向和大框架,在明清之际,龙蛇争玉,这些人物,不外乎分为两大阵营,有些属于明阵营,有些属于清阵营,还有些是先属朱明,后来投降了满清,也有像刘姥姥李自成那样不属明清阵营的人物。因为人物众多,对每个人物特征的把握,和线索、证据的识别,以及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对应等,可能会因不同读者出现较大差异,这很正常,人们都是用自己懂的知识来理解所处世界,更何况对书中故事和人物。认错书中几个人物关系不大,只要认清某人属于明清哪边阵营,符合整体框架和大方向,否则把书读不明清(读不明白,读不清楚)。比如:袭人、麝月、秋纹这些丫鬟,是汉奸还是朱明忠臣?要认对,至于把这个汉奸错认为那个汉奸,关系不大,不影响对全书的理解。

10.1 甄士隐:崇祯朱由检
红楼梦中多用预演法,前文讨论的很多了。第一回,便是全书的“大预演”,注意第一回不是“序幕”!序幕是戏剧第一幕之前的楔子,小说开始的引子,先交待人物关系、时代背景、事件原因等,作为戏剧、小说正式内容的“开端”。而预演不同,是对本书的故事梗概,先做预先的简略演绎,所以不是序幕、开端。

红楼梦不落俗套,第一回便写了通灵宝玉的始、终,和甄士隐的一生、结局。甄士隐观花修竹,花是华,竹是朱,是神仙一流人品,却在三月中旬,遭遇劫难,一场大火,毁了家园,结局是子散家亡,得道升仙。我们说过,得道升仙,是人死的委婉说法,在葬礼用词中常见,说是得道了,升仙了,不说死,是华夏文化中常见的忌讳表达。甄士隐的梗概、结局,“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不就是明末的崇祯帝朱由检吗?

红楼梦中角色和反面人物的对应,不是只有一一对应。一角多人,一人多角,在红楼作者的如花妙笔之下,都是小菜,如烹小鲜。这种人物设计,更易个性鲜明,把复杂人物的多个侧面分为不同角色展现,更能突出重点,且不因人性的复杂而出现前后矛盾、引起误解等问题。像元春、探春这样身兼多人的设计,更易规避文字狱,不致对号入座,一下认出几个南明皇帝。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毫无争议的主角儿,所以本书重点不是描述三月甲申之难后的清初、南明时期,而是崇祯时期,当然包括了之前的衰落过程,和之后南明的彻底灭亡。而第一回的甄士隐,其人生经历,乱世背景,和子散家亡,身死国灭的悲惨结果,便藏有所隐真事。

甄士隐在姑苏,同林黛玉的苏州,也属金陵,南京直隶。

姓甄,名费,字士隐。出自《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表面说的是君子之道,甄士隐确是君子;反面也隐了“君”,皇帝。

“嫡妻‘封’氏”,说是“情性贤淑,深明礼义”,但他岳丈封肃,却“半哄半赚,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每见面时,“又说些现成话”,竟是无礼又不义!这个“封”氏,谐音“风”,清风,指满清。又是敌人配做夫妇。在《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之后,有“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在姑苏、金陵,本地推为望族的是谁家?朱家!还有比“朱家”更大的“望族”吗?所以说“观花修竹”,华,朱。

女儿英莲,便是香菱,前文解过,是长平公主。英莲之父是崇祯。

甄士隐问“蠢物”,便是通灵宝玉,“后面还有几行小字”,便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前文与李斯所刻篆文的秦传国玉玺比较过,将此宝玉解作“玉玺”。那僧道:“若问此物,到有一面之缘。”说明甄士隐不是一般人,是个与“玉玺”有缘之人。

“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甲戌本脂批:“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隔壁是什么?葫芦庙!葫芦,是胡虏。庙,是朝廷。胡虏朝廷,所以极险,提醒读者“隔壁”,要仔细看。崇祯的“隔壁”,便是金国,胡虏朝廷,在第一回已预演。

贾雨村吟“玉在匮中求善價,钗于奁内待时飞”时,“恰值士隐走来听见”,说明甄士隐与玉、钗,和甄贾、时飞有关。玉求善贾,钗待时飞,玉、钗显然指黛玉、宝钗。下句钗待时飞,出现雨村字,上句玉求善贾,则关甄士隐,也是贾雨村说给甄士隐听的,还是暗示甄士隐和林黛玉的关系。“君子之道费而隐”,甄士隐是君子,读书人都知道:君子如玉。

甄士隐义赠银衣,又说“十九日乃黄道之期”,贾雨村对甄士隐说的这个“十九日”的“黄道之期”,却“并不介意”,未当面表态。但第二天一大早就走了,留下话与和尚转达甄士隐,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显然是强调“十九日”的“黄道之期”,注意“黄道黑道”的话,是“和尚”转达的!是“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后面三月中旬的火灾,也是“和尚”引发的!红楼作者在这些事件中,特意设计了“和尚”来贯穿,“十九日”,“黄道黑道”,三月火灾,都跟“和尚”有关,读者要注意到“和尚”,和“十九日”的“黄道”,不能读到“十九日乃黄道之期”的话“并不介意”!

正月十五,霍启(祸起)丢了甄英莲。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竹篱木壁者,朱木也,因劫数,甄家烧成了瓦砾场。前文说过,崇祯亡国,是满清、农民军、自然灾害的持续打击、内外交困的结果,不是哪个单方面的原因所致。“葫芦庙”是胡虏朝廷,“和尚”是李自成,火灾是自然灾害,涵盖了这个“劫数”的主要方面。为什么说“和尚”是李自成呢?李自成幼年家穷,生活困难,被舍入寺庙当小和尚,名黄来僧。“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这是第二次强调,水旱不收,鼠盗蜂起,还是说“劫数”的这几个原因:水旱不收是自然灾害;耗子在书中一直指雪满的薛家;盗是名词,不是作为“盗香”的动词,是大盗,盗贼,流寇,不是小偷。比如《庄子》中的盗跖,是个“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的大盗,复姓柳下,名跖,人称盗跖,而不称其本姓。“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跟李自成、张献忠是同类人物。这些鼠、盗,“抢田夺地”,不正是崇祯朝满清、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吗?“鼠窃狗偷”,重复强调“鼠”偷窃。书中这些描述,直指甲申之难,以及耗子偷玉。

回头再看“和尚”转达甄士隐“黄道黑道”的话,“十九日”是“黄道”?还是“黑道”?三月十九,李自成破京,大明亡国,崇祯上吊!这个“十九日”,是甄士隐说的,甄士隐为什么说“十九日”?因为甄士隐预演的就是真事隐的崇祯帝。



点击下一个:三生石:木石前盟,缘定三生,此系身前身后事,三生石上旧精魂 + 苏轼的《僧圆泽传》:此身虽异性长存。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9 16: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18: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三生石+补天石】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三生石:木石前盟,缘定三生,此系身前身后事,三生石上旧精魂 + 苏轼的《僧圆泽传》:此身虽异性长存。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50】



蔡校长早看出三月大火是甲申之难,却把第一回当作序幕,作为戏剧的楔子看待了,这样就把甲申之难看作是红楼梦这本书的开端了,所以说“自明亡始”,“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一脚蹬到明亡之后的清初了,把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都认作是康熙朝的仕清文人,把贾宝玉也认作康熙的太子胤礽,这些我都没法赞同。

甄士隐解注渺渺真人的“好了歌”,最后几句:“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正是明末乱世的概括: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乱烘烘!到头一梦,渺渺真人说“解得切!解得切!”所以说第一回是本书梗概,简略预演,而不是序幕、开端。

随后甄士隐“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一个拄着拐杖的病人,能“飘飘而去”,与其说出家为“道”,不如说得“道”升仙了,明显是用甄费甄士隐之“道”,向读者提示“君子之道费而隐”,这个“道”,仅仅是“君子之道”吗?我看:第一个字便是“君”,皇帝!

第一回便写了:“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这话说的很明了:本书也是“野史”,只是不蹈一辙,不借此套。

“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石头说的很清楚是:真实。在唐寅到乾隆的历史时期,兴衰际遇,是谁“兴”谁“衰”的真实、真传?显而易见,只有明末,明衰清兴。

“此系身前身后事”:此系书中主角的身前身后之事,是“史”!身后:死后,与生前相对,比如陶渊明的“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身前:生前,活着的时候。谁的身前身后事?无疑是宝玉、黛玉之事,即崇祯生前和死后的皇权江山之事,所以说是“史”。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甲戌本在“三生石”旁夹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

身前身后事,跟“三生石”一起看,苏轼的《僧圆泽传》记载:

安史之乱时,东都洛阳陷,光禄卿李登死于洛阳,其子李源悲愤,自誓不仕,与僧圆泽交好。一日相约游峨嵋山,圆泽要走长安斜谷的陆路,李源坚持从荆州走水路,于是走荆州,过巫峡,船到南浦时,见一妇人,圆泽哭了,说:“我不想走水路从这里过,就是为这个呀。”李源惊问,圆泽说:“我应当为这王氏妇人之子,我一直躲着不来,今天既然见了,就逃不过了。过三天,你来见我,以笑为信号。十三年后,中秋月圆之夜,杭州天竺寺外,再与公相见。”

李源又悲又悔,到了黄昏之时,圆泽果真死了,李源痛不欲生。三天后,李源到王氏妇人家里去看,婴儿见到李源果然笑了。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赶到杭州赴约,八月十五,在西湖西边的天竺寺外,葛洪川畔,见到一个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李源问:“泽公健否?”

牧童答:“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牧童唱完后,便不知去向了。李源后来活到八十岁,死于寺中。

起因还是安史之乱!胡人边将造反,天下大乱,而致李源父丧。

两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身前身后事茫茫”的牧童,是圆泽的来生。“三生”源自佛教的因果轮回的学说,是前生、今生、来生。圆泽、李源显然还有前生,苏轼的故事中虽然没讲,读者都能理解,前生是在“安史之乱”前。

神话传说,女娲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计,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石立于西天灵河畔,石上生出两条神纹,将此大石隔成三段,女娲便封此大石为“三生石”,为此三段命名为前生、今生、来生,并在石身添上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生,遂让“三生石”掌管三世姻缘,所以现在还有成语“缘定三生”。

在红楼梦中,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是黛玉、宝玉的前生。宝黛初会,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所以,黛玉和宝玉是远别重逢,其“木石前盟”,是“缘定三生”。而宝钗的“金玉良姻”显然不是三生姻缘,宝玉把宝钗比作杨贵妃,总是跟“安史之乱”相关,宝钗是个抢夺者、争玉者、偷玉者。

所以说“此系身前身后事”,是书中主角黛玉宝玉的三生之事,跟圆泽、牧童一样,不只是今生之事。甚至可以认为,“绛珠草一株”,和这个“朱”,朱由检崇祯帝,以及林黛玉、甄士隐,都是“此身虽异性长存”的一个人,处于“三生”中不同的某一生。如除去神话成分,作为“野史”来看,本书是写黛玉崇祯的今生,和之前、之后的史事,只是作者写时,把崇祯帝真事隐(甄士隐)去,用了假语。

再看明末袁宏道(1568年─1610年)的诗《三生石》:

此石当襟尚可扪,石旁斜插竹千根。
清风不改疑圆泽,素质难雕信李源。
驱入烟中身是幻,歌从川上语无痕。
两言入妙勤修道,竹院云深性自存。
三生石旁“竹”千根,这个“竹”,这个“朱”,便是红楼梦中的“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

“竹”院云深性自存,是源自“此身虽异性长存”,红楼梦中,也有“竹院”,是哪个院?潇湘馆。

红楼梦里的“三生石”,巧妙地糅合了这些神话、古文、近诗等,既表达了两个主角“缘定三生”,“受命于天”,又暗示了“安史之乱”,竹为来生,林黛玉、甄士隐这些角色,同“朱”的崇祯帝身异性存,本书写的就是这些身前身后之事 ---- “此系身前身后事”。

第一回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在回目中特意强调:甄士隐“识”通灵宝玉!是梦吗?是幻吗?不真吗?“宝”是“玺”,“宝玉”是“玉玺”,并有“仙寿恒昌”的篆文刻字为证。是甄士隐在梦中?还是读者在梦中?

曹操梦里杀人,杨修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是甄?是梦?

是梦?是真?



点击下一个:柳湘莲:崇祯朱由检,为什么打薛蟠?报复“胡虏案”+ 薛蟠碰到龙犄角上了?柳湘莲是惧祸逃走吗?为什么跟薛蟠结拜了生死弟兄?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1-06 11: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19: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三生石+缘定三生】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三生石:木石前盟,缘定三生,此系身前身后事,三生石上旧精魂 + 苏轼的《僧圆泽传》:此身虽异性长存。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50】



蔡校长早看出三月大火是甲申之难,却把第一回当作序幕,作为戏剧的楔子看待了,这样就把甲申之难看作是红楼梦这本书的开端了,所以说“自明亡始”,“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一脚蹬到明亡之后的清初了,把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都认作是康熙朝的仕清文人,把贾宝玉也认作康熙的太子胤礽,这些我都没法赞同。

甄士隐解注渺渺真人的“好了歌”,最后几句:“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正是明末乱世的概括: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乱烘烘!到头一梦,渺渺真人说“解得切!解得切!”所以说第一回是本书梗概,简略预演,而不是序幕、开端。

随后甄士隐“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一个拄着拐杖的病人,能“飘飘而去”,与其说出家为“道”,不如说得“道”升仙了,明显是用甄费甄士隐之“道”,向读者提示“君子之道费而隐”,这个“道”,仅仅是“君子之道”吗?我看:第一个字便是“君”,皇帝!

第一回便写了:“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这话说的很明了:本书也是“野史”,只是不蹈一辙,不借此套。

“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石头说的很清楚是:真实。在唐寅到乾隆的历史时期,兴衰际遇,是谁“兴”谁“衰”的真实、真传?显而易见,只有明末,明衰清兴。

“此系身前身后事”:此系书中主角的身前身后之事,是“史”!身后:死后,与生前相对,比如陶渊明的“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身前:生前,活着的时候。谁的身前身后事?无疑是宝玉、黛玉之事,即崇祯生前和死后的皇权江山之事,所以说是“史”。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甲戌本在“三生石”旁夹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

身前身后事,跟“三生石”一起看,苏轼的《僧圆泽传》记载:

安史之乱时,东都洛阳陷,光禄卿李登死于洛阳,其子李源悲愤,自誓不仕,与僧圆泽交好。一日相约游峨嵋山,圆泽要走长安斜谷的陆路,李源坚持从荆州走水路,于是走荆州,过巫峡,船到南浦时,见一妇人,圆泽哭了,说:“我不想走水路从这里过,就是为这个呀。”李源惊问,圆泽说:“我应当为这王氏妇人之子,我一直躲着不来,今天既然见了,就逃不过了。过三天,你来见我,以笑为信号。十三年后,中秋月圆之夜,杭州天竺寺外,再与公相见。”

李源又悲又悔,到了黄昏之时,圆泽果真死了,李源痛不欲生。三天后,李源到王氏妇人家里去看,婴儿见到李源果然笑了。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赶到杭州赴约,八月十五,在西湖西边的天竺寺外,葛洪川畔,见到一个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李源问:“泽公健否?”

牧童答:“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牧童唱完后,便不知去向了。李源后来活到八十岁,死于寺中。

起因还是安史之乱!胡人边将造反,天下大乱,而致李源父丧。

两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身前身后事茫茫”的牧童,是圆泽的来生。“三生”源自佛教的因果轮回的学说,是前生、今生、来生。圆泽、李源显然还有前生,苏轼的故事中虽然没讲,读者都能理解,前生是在“安史之乱”前。

神话传说,女娲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计,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石立于西天灵河畔,石上生出两条神纹,将此大石隔成三段,女娲便封此大石为“三生石”,为此三段命名为前生、今生、来生,并在石身添上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生,遂让“三生石”掌管三世姻缘,所以现在还有成语“缘定三生”。

在红楼梦中,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是黛玉、宝玉的前生。宝黛初会,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所以,黛玉和宝玉是远别重逢,其“木石前盟”,是“缘定三生”。而宝钗的“金玉良姻”显然不是三生姻缘,宝玉把宝钗比作杨贵妃,总是跟“安史之乱”相关,宝钗是个抢夺者、争玉者、偷玉者。

所以说“此系身前身后事”,是书中主角黛玉宝玉的三生之事,跟圆泽、牧童一样,不只是今生之事。甚至可以认为,“绛珠草一株”,和这个“朱”,朱由检崇祯帝,以及林黛玉、甄士隐,都是“此身虽异性长存”的一个人,处于“三生”中不同的某一生。如除去神话成分,作为“野史”来看,本书是写黛玉崇祯的今生,和之前、之后的史事,只是作者写时,把崇祯帝真事隐(甄士隐)去,用了假语。

再看明末袁宏道(1568年─1610年)的诗《三生石》:

此石当襟尚可扪,石旁斜插竹千根。
清风不改疑圆泽,素质难雕信李源。
驱入烟中身是幻,歌从川上语无痕。
两言入妙勤修道,竹院云深性自存。
三生石旁“竹”千根,这个“竹”,这个“朱”,便是红楼梦中的“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

“竹”院云深性自存,是源自“此身虽异性长存”,红楼梦中,也有“竹院”,是哪个院?潇湘馆。

红楼梦里的“三生石”,巧妙地糅合了这些神话、古文、近诗等,既表达了两个主角“缘定三生”,“受命于天”,又暗示了“安史之乱”,竹为来生,林黛玉、甄士隐这些角色,同“朱”的崇祯帝身异性存,本书写的就是这些身前身后之事 ---- “此系身前身后事”。

第一回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在回目中特意强调:甄士隐“识”通灵宝玉!是梦吗?是幻吗?不真吗?“宝”是“玺”,“宝玉”是“玉玺”,并有“仙寿恒昌”的篆文刻字为证。是甄士隐在梦中?还是读者在梦中?

曹操梦里杀人,杨修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是甄?是梦?

是梦?是真?



点击下一个:柳湘莲:崇祯朱由检,为什么打薛蟠?报复“胡虏案”+ 薛蟠碰到龙犄角上了?柳湘莲是惧祸逃走吗?为什么跟薛蟠结拜了生死弟兄?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1-06 11: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8 05:31 , Processed in 0.0591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