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7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22: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拔脚风尘际”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时间:2022-05-0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拔脚风尘际”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据谈迁《国榷》卷九十七、九十八和顾湄《吴梅村先生行状》载,崇祯十四年六月,吴伟业升为左中允,十五年四月升为左谕德兼侍讲,十六年升为左庶子,可谓步步高升。据明朝丁忧制度,遇父母丧事,自闻丧日起,守制二十七个月。“问余当时年,三十甫过二”,正是吴伟业就任南京国子监司业的那一年——崇祯十三年。一连串的巨大事变震动了朝野。“长放万里心,拔脚风尘际。”
“拔脚风尘际”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据谈迁《国榷》卷九十七、九十八和顾湄《吴梅村先生行状》载,崇祯十四年六月,吴伟业升为左中允,十五年四月升为左谕德兼侍讲,十六年升为左庶子,可谓步步高升。可是,他并没有接受这些任命,到北京去就职,而是从崇祯十四年不再担任司业,就回到了太仓,隐居不出了。关于这一点,有许多材料可以证明。例如,《梅村家藏稿》卷二十八《宋子建诗序》云:

往者余叨贰陪雍,云间宋子建偕其友来游太学……子建至,则相与讲德论艺,命酒赋诗,极昼夜勿倦。盖山川之胜,文章之乐,生平所未有也。余既东还,子建被荐入翰林。无何,天下大乱。

从时间上说,这段话中的“余既东还”,紧承在“叨贰陪雍”(任南京国子监司业一职的自谦之词)之后,表明作者离开南京国子监后直接回到了家乡(太仓在南京的东面),而不久(“无何”),便“天下大乱”——崇祯朝垮台。这说明,从崇祯十四年六月起到十七年三月止,在崇祯朝最后的差不多三年里,吴伟业始终没有到过京城。

上一章我们曾经提到,在崇祯十二年“奉使封藩”之后,吴伟业就不想回到朝廷去了,而现在,他做得更彻底,什么官职也不接受,什么官职也不要求,归隐了。(www.guayunfan.com)吴伟业为什么要归隐呢?有一种说法是他为嗣父守丧。嗣父指他的伯父吴瑗。如陈廷敬《吴梅村先生墓表》说:“……寻迁中允谕德,丁嗣父艰,服除,会南中立君,登朝一月归。”其实这种说法是大成问题的,因为有材料表明吴伟业过继给伯父为嗣子乃在十几年后仕清期间,并不在此时(参见第八章),那么,这种说法自然就站不住脚了。何况,即使按照这种说法,时间也对不上。据明朝丁忧制度,遇父母丧事,自闻丧日起,守制二十七个月。“南中立君”(指弘光朝建立)在崇祯十七年五月,由此上推二十七个月,为崇祯十五年三月,可见伟业伯父之卒当在崇祯十五年,而伟业之归隐,却是在崇祯十四年五六月之际,那时他的伯父还没有死,所以无论如何不能把其归隐的原因说成是“丁嗣父艰”。

更何况,吴伟业萌生隐居的念头比他实际开始归隐还要早得多呢。崇祯十三年秋,吴伟业初到南京国子监就任,就曾给好友吴志衍写过一封信,吐露了自己的隐居之志。信中说:“嗟乎,凉秋独夜,危峰断云,梧桐一声,猿鸟竞啸,追念旧游,独坐不乐。世已抵随和,而且吾犹恋腐鼠,若弟者独何以为心哉!丈夫终脱朝服挂神武门,不能作老博士署纸尾也。归矣,志衍扫草堂待我耳!”[1]吴伟业的这一番表白被不久之后的行动证明并不是自标清高的空话。既然在崇祯十三年秋,吴伟业就已有了归隐之意,那么,这就更加证实了其归隐同其伯父之死毫不相干了。

吴伟业归隐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梅村家藏稿》卷九有一首五言古诗《送何省斋》为我们透露了个中消息。这首诗是吴伟业入清之后写下的,诗中回忆往昔,叙述了他在任南京国子监司业时的天下形势和他的思想活动:

我昔少壮时,声华振侪辈。讲舍鸡笼巅,宾朋屡高会……凭阑见湓口,传烽响笳吹。海宇方纷纭,虚名束心意。夜半话挂冠,明日扁舟系。问余当时年,三十甫过二。采药寻名山,筋力正强济。濯足沧浪流,白云养身世。长放万里心,拔脚风尘际。

“问余当时年,三十甫过二”,正是吴伟业就任南京国子监司业的那一年——崇祯十三年。翻开这一页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幅铁骑刀枪、风云变幻的画面。还在崇祯十二年的时候,退守湖北房县、竹山一带,假意接受招抚的张献忠在经过一年多的休整,兵精粮足之后,再次举行了起义。在其后的一年里,张献忠农民军在湖北、四川的广大地区内游动作战,迅速壮大起来,屡败官军,粉碎了明督师杨嗣昌“四正六隅”的战略部署,使双方力量对比向着有利于农民军方面急遽转化。到崇祯十三年十二月,本来隐伏于商洛山区的李自成乘明军专力围剿张献忠,致使河南防务空虚的有利时机,由郧阳、均州轻骑入河南。当时,“河南大旱,斛谷万钱”,再加上官兵的掠夺,官吏的敲剥,这里的农民几乎失去了生路,“有采菜根木叶充饥者;有夫弃其妻、父弃其子者;有自缢空林、甘填沟壑者;有鹑衣菜色而行乞者;有泥门担簦而逃者;有骨肉相残食者。”[2]所以李自成一到河南,如大旱之望云霓的饥民们就踊跃参加起义,迅速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数十万人马的大军。紧接着,崇祯十四年正月,李自成便攻破洛阳,处死了罪大恶极的福王朱常洵。他以王府的数万石米、数千万钱赈饥济贫,于是,“远近饥民荷旗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昼夜不绝。”[3]二月,张献忠军从四川回兵湖北,驰取军事要地襄阳,处死襄王朱翊铭,也打开王府仓库,发积银十五万两赈济饥民。饥民一样云集景从。至此,农民起义军的力量完全超过了官军的力量,连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从此“闯、献不可复制矣”。[4]三月,杨嗣昌见大势已去,走投无路,畏罪自杀。一连串的巨大事变震动了朝野。吴伟业诗句:“传烽响笳吹”、“海宇方纷纭”,描写的正是这种动荡不宁的形势。腐朽的明王朝面对如海涛般汹涌澎湃的农民军,束手无策,眼看就要被吞没了。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会预感到大势不妙,感觉到一种大乱将至的气氛。而作为一个诗人,吴伟业要敏感得多。他在南京国子监与朋友交游之时,天下大事成为他们最关注的共同话题。他与邵弥“尝共登鸡笼山,东望皖楚,忧生伤乱,泣下沾襟”,[5]他和吴志衍也曾一起纵论天下形势,后来他在诗中这样写到当时的心情:“慷慨天下事,风尘惨河朔。诸将拥重兵,养寇饱卤掠……即今朝政乱,举措混清浊。君父切边疆,群臣私帏幄。”[6]显然,吴伟业已经看出了遍及全国的动乱绝难平息,看出了明王朝政权的千疮百孔,衰朽不堪,灭顶之灾正一步步临近。同时,他也深知,个人的命运必将受到时代大潮的播弄,难以逆料,而有一点是肯定的,身在官场之中的人往往比在野的人更多几分危险。因此,他想及时抽身退步,以长养身世了。“海宇方纷纭,虚名束心意。夜半话挂冠,明日扁舟系。”“长放万里心,拔脚风尘际。”这些诗句非常形象地刻画出他此时此际的心境,说明了他的归隐和风云变幻的形势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说,他从萌生挂冠之志到实际归乡隐居,无时无刻不是受到了严酷的阶级斗争现实的深刻影响。崇祯十三年秋,当他初到南京国子监时,日益险恶的形势就使得他急于要抽身退步了,而崇祯十四年初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的进攻与明王朝危如累卵的局面则促使他下了最后的决心。

此外,吴伟业的归隐与统治阶级内部的党派斗争也不无关系。从他最初走上仕途起,就卷入了党派斗争的旋涡,直到最后任南京国子监司业,仍然被党派斗争所纠缠,常常处于险境之中,有人说他在崇祯朝“立朝十年,与党祸相终始”,[7]真是一点不假。他明白,复社的声势尽管很大,但是执掌权柄的人从温体仁到张至发、薛国观、魏照乘无不与复社铁心作对,崇祯帝也对复社怀有很深的疑忌。作为复社的骨干,党祸就像头上悬着的一把利剑,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落下来。而崇祯十四年五月,张溥去世,又使复社失去了领袖,一时群龙无首,实力削弱。此时政敌对于复社的攻讦却没有停止,崇祯帝当时不知张溥已卒,仍责令张溥回奏。[8]凡此种种,无不让吴伟业感到一种履薄临深的恐惧。他要摆脱束缚心意的虚名,及早逃脱这是非场,全身避祸,最好的办法就是隐居了。所谓“采药寻名山,筋力正强济。濯足沧浪流,白云养身世。长放万里心,拔脚风尘际。”应该说也包含着这样的考虑。吴伟业《遣闷》诗第三首“中年读《易》甘肥遁,归来拟展云山兴”二句讲的也同样是这个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7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22: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梅村作者说的尴尬之处
破解红楼梦成书之谜
2019-07-29 07:38
互联网时代让民间红学的发展看似非常繁荣,实际上也什么幺蛾子都有,实在是乱得很。其背后都涉及到名利的追逐的问题,所以谁也不服谁,有的时候造谣中伤,为的是显示自己比别人牛。别以为都是文人,实际上这些人什么下作的事都干,斗得你死我活的,笑话百出。其中的所谓的“吴氏红学”最为可笑,原因是这门“学问”是基于何莉莉的一派谎言。

其实何莉莉以前根本不知道吴梅村是谁,后来在某些人的鼓动下伪造了吴梅村是《红楼梦》早本作者的批语以及《吴氏石头记》这个书名以后,从此冒出了“吴氏红学”,并疯狂以吴梅村作者说自居。后来这个谎言被何莉莉揭穿,并在报纸上公开承认,这让“吴氏红学”一下子陷入尴尬之地,而且尴尬之极,于是“吴红分子”们开始对何莉莉反咬一口,骨子里他们对何莉莉又恨又爱,恨他为什么把自己说的谎言揭穿,爱他是因为总盼着他能提供更多的本子信息,让人感觉“吴红分子”人格极度分裂。

其实总体上来看“吴氏红学”一无所有,因为“吴红分子”们提出的理论本质上都是抄袭何莉筣公布的后二十八回提供的思路,相当于这个后二十八回已经把答案公布了,而且早有人按照里面的思路解读过了,比如本人在2014年就在天涯论坛上进行了解读,目前点击量超过500万,于是各路的人马纷纷前来抄袭,其中自然包括“吴氏红学”,“吴红分子”赶紧抄袭并包装一下,改头换面以后到处卖弄,让人以为是他们自己早就发现了似的,让那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以为他们有多牛似的。

在2014年本人在网上公布我的研究成果以前,个别“吴红分子”更为可笑,居然认为《红楼梦》隐写的是南明的历史,黛玉的原型是“南明”!凤姐的原型是满清!秦可卿的原型是崇祯……解读相当无喱头,实在是让人笑掉大牙。后来个别“吴红分子”看到我在网上的贴子火了以后,于是气急败坏,眼红之急,马上抛弃自己坚持多年的“南明理论”,立刻改成我在网上公布的理论,而且里里外外抄了个遍,然后还反咬一口。然而“吴红分子”们却不敢承认我提出来的王熙凤的原型是魏忠贤这一观点,因为太打这些“吴红分子”的脸了!于是他们又到处造谣生事,为的就是争抢是谁最先发现的,不要脸到了极点!然而这样的“吴红分子”又不好意思放弃吴梅村作者说,因为这是他们的命根子,放弃了就等于自杀一样,这怎么成呢?

可悲的是他们根本找不到吴梅村创作的任何证据,连一点点没有,这些人更没有搞清楚《红楼梦》真正的成书过程,研究成果极度肤浅,其实只要看过后二十八回都能得出类似的结论,可“吴红分子”们还是天天顾弄玄虚,实际上玩的都是人家已经玩剩下的东西,只能糊弄一些普通红学爱好者。其实他们的理论就是何莉莉提供的后二十八回提供的那些思路,超出这个范围的问题他们就狗屁不通了。甚至还有“吴红分子”称后二十八回叫什么“吴祖本”,这更是笑话,因为这个后二十八回明显是续书,稍微懂一点《红楼梦》成书的知识的人就会明白这一点,更何况这个本子中的批语里也明确提到了这一点。“吴氏红学”就是一门抄袭后二十八回的答案,又抄了别人的解读,自己又包装加工了一下,然后又诱导何莉莉造假吴梅村作者说,而被揭穿以后死不承认的一门“学问”。

“吴氏红学”的最大痛点就是王熙凤,因为凤姐的原型明显就是天启朝的大太监魏忠贤,我在2014年就已经在网上公布,证据确凿,铁证如山,只要智商没有问题的人都会认可这一点的。魏忠贤因为打压“东林党”而遭到所有“东林党”人的疯狂攻击,吴梅村作为“东林党”的党魁更是对魏忠贤骂得狗血喷头,然而《红楼梦》的作者居然借王熙凤对魏忠贤评价非常高,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与吴梅村的历史是完全对立的,更证明吴梅村作者说的破产。于是“吴红分子”中有一些人极力反对王熙凤影射的是魏忠贤,虽然他们明明知道自己是错的,但是因为作者的历史观对吴梅村作者说极为不利,所以打死他们也不会承认,然后反复造谣栽赃,成了睁着眼说瞎话的跳梁小丑,让人看着非常滑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来“吴氏红学”的研究属于档次很低的那种民红,基于何莉莉已经揭穿的谎言基础上的吴梅村作者说就是他们的最为肮脏的污点!仅凭这一点,这些人就已经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7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22: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钜鹿之战与《临江参军》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时间:2022-05-0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钜鹿之战与《临江参军》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崇祯十一年,刚刚送别了老师黄道周,到了这一年的冬天,吴伟业又要为挚友杨廷麟送行了。于是,明廷处于欲和难成、欲战不力的尴尬处境,主和派不敢明目张胆地与清签订和款,主战派要求备战的主张和行动则处处受到掣肘与阻挠。言外之意是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必要时将血溅疆场,以身殉国。原来钜鹿之战前,卢象升料到必死无疑,于是派廷麟前往真定运粮,支走了他。
钜鹿之战与《临江参军》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崇祯十一年,刚刚送别了老师黄道周,到了这一年的冬天,吴伟业又要为挚友杨廷麟送行了。

杨廷麟也是迫不得已离开京师的,而且也是因为弹劾了杨嗣昌被调外的。他的职务发生了大变化,由翰林院编修这一纯粹的文官改任兵部官员,被发遣到与清兵作战的第一线。

杨廷麟为什么弹劾杨嗣昌?他又为什么身不由己地“投笔从戎”?要想弄清这一切,不能不从当时对清的战争形势谈起。

自天启末年皇太极即位以后,后金的国力更迅速地壮大起来。到了崇祯九年,皇太极称帝,把国号定为大清,改元崇德。彼此力量的对比越来越有利于清,皇太极吞没明朝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制定了对明的总战略,而对明内地不断发动奔袭战,就是其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奔袭战始于崇祯二年(参见上一章),但那一次更多地带有军事上的侦察性质,以了解明的防御能力。以后的几次规模也不算大。真正大规模的奔袭战,是从崇祯九年开始的。这一年八月,清兵从独石口进入关内,连陷昌平、房山、安州、定州等十二城,每战皆胜,经过二十多天,俘获人口牲畜十几万,然后浩浩荡荡地出关而去。北京附近城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面对清兵肆无忌惮的袭扰,明朝廷上分为主战、主和两种意见,争议不休,其中又夹杂了党派斗争的因素,使争议更为激烈,情况更为复杂。黄道周、杨廷麟和宣大总督卢象升都是主战派的代表,这一派得到舆论的广泛支持,但是却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以贵戚权臣为主体的主和派手中,不过,迫于舆论压力,这一派的议和活动却只能暗中进行。于是,明廷处于欲和难成、欲战不力的尴尬处境,主和派不敢明目张胆地与清签订和款,主战派要求备战的主张和行动则处处受到掣肘与阻挠。(www.guayunfan.com)正当明廷和战意见不能统一,政策又摇摆不定之际,崇祯十一年九月,清兵发动了一次更大规模的奔袭战。其军队分为左右两路,各从墙子岭、青口山毁边城入塞。而明朝军队毫无戒备。据史料记载,墙子岭地势十分险峻,清兵蚁附而上,三天三夜全部人马才进入关内,困乏已极,而竟无一支明军进行袭击。原来清兵入犯的那一天,正逢监视内监邓希诏的生日,镇守墙子路的蓟辽总督吴阿衡、总兵吴国俊全部趋奉祝贺,参加酒宴去了。警报传来时,二人已醉,昏沉沉仓促而返,结果调度失措,明军一触即溃,吴国俊战败走密云,吴阿衡在密云战中败死[53]。清军遂越过迁安、丰润,至通州以西地区,绕过北京,南下涿州,在京师南部各县往来扫荡蹂躏。

杨嗣昌自崇祯九年被委以兵部尚书重任,便集中兵力镇压农民军,推行他的所谓“四正六隅”战略,而对清则一直“阴主款议”。他的这一态度得到崇祯帝的默许。这一次清兵入侵,他又“戒诸将毋轻战”。[54]诸将本来胆怯畏惧,于是均以此为借口持重观望,让清军得以各个击破,故京南州县城大多陷落。

正是在这时候,杨廷麟上疏参劾杨嗣昌的失事误国之罪,疏中言:“陛下有挞伐之志,大臣无御侮之才,谋之不臧,以国为戏。嗣昌及蓟辽总督吴阿衡内外扶同,朋谋误国。与高起潜、方一藻倡和款议,武备顿忘,以至于此……夫南仲在内,李纲无功;潜善秉成,宗泽殒命。乞陛下赫然一怒,明正向者主和之罪,俾将士畏法,无有二心。”[55]言辞极为激烈。杨嗣昌大怒,特别疏中把他比作北宋末年和南渡的臭名昭著的投降派耿南仲与黄潜善,更使他羞愤难忍。他想出一条毒计,向崇祯帝诡称杨廷麟通晓军事,使崇祯帝下旨,改杨廷麟为兵部职方主事,调到督师卢象升军去赞画军事,等于派往前线去送死。于是本为一介书生的杨廷麟换上了一身戎衣,离开京师,急赴烽火连天、悲笳四起的河北桑干河一带,投奔各路援军督师卢象升的军队。[56]

这次吴伟业送别挚友,比上次送别老师黄道周心情更加恶劣,老师只是贬官,而杨廷麟却是赶赴凶多吉少的战场,这一去能不能再见面都成了疑问。送别的双方都十分沉重,情景悲壮,颇有些“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况味。

自从清兵入关,吴伟业就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杨廷麟奔赴前线之后,他更是心系战场,时刻谛听着来自前方的每一条消息,挂念着战局的每一细微的变化。

前线传来的尽是些让人惊恐、焦虑、沮丧的坏消息:十一月,清兵围攻高阳县,城破,原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孙承宗殉国;清兵分兵数路,一路陷衡水、武邑、平乡、枣强、阜城、献县,一路陷元氏、赞皇、临城、高邑,所向披靡,京南州县几无完城;明军这一面却仍在内讧,统帅杨嗣昌与督师卢象升失和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更糟糕的是大敌当前,双方连暂时的合作也做不到,卢象升的作战计划总是受到杨嗣昌和总监宦官高起潜的阻挠破坏,其他将帅也不支援他,处于孤木难支的困难境地,名义上号称督天下兵,实际能够调动的兵员不满二万。[57]

对于朋友自身的情况,吴伟业就更是关切,每天翘首盼望来信。杨廷麟走了已经十天,竟无一点音讯,这使他焦虑万分。正在这时候,廷麟的仆人冒着危险,风尘仆仆地从烽火连天的前线赶回了京城,给吴伟业捎来了一封信,信上说与卢象升督师一见倾心,谈得非常投机,感觉督师真是一个胸怀韬略、气雄万夫的帅才。可是再见其他那些统兵的将领,却让人失望,一个个无比骄横而又非常孱懦,在战场缩首缩尾,徘徊不进,常常耽误大好战机,每当该与敌兵交战,总千方百计率军脱身,嘴上还一个劲地念叨:“战不得,战不得。”结果我军的形势一天比一天蹙迫。信上还说与清兵一战不可免,胜败不可知,但生死完全由我来把握。言外之意是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必要时将血溅疆场,以身殉国。读罢信,吴伟业有一种强烈的不祥预感,悲伤得连饭也吃不下去了。[58]

果然,不久之后的一天,传来令朝野震惊的噩耗: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一、十二日,卢象升军与清兵决战于河北钜鹿贾庄,全军覆没,卢象升壮烈牺牲。噩耗传来,朝廷之上和整个北京城笼罩在一片既悲戚又惶恐的气氛当中。吴伟业的心像是浸泡在冰水里,感到近乎绝望的哀痛。他仰望南天,为挚友,也为卢象升督师和所有殉国的将士痛彻心脾、呜咽不已。[59]

出乎意料的是,几天后,吴伟业忽然收到了杨廷麟从别的地方发来的信,说明朋友还活着,这让他又惊又喜。原来钜鹿之战前,卢象升料到必死无疑,于是派廷麟前往真定运粮,支走了他。廷麟被蒙在鼓里,没有觉察出来,还以为很快就能同督师相会,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廷麟在信中抒发了自己的满腔悲愤,说恨只恨没有同督师一起战死。[60]

吴伟业从来信和其他方面了解到钜鹿之战的详细经过:战役前,卢象升所部被杨嗣昌故意抽调,仅剩下五千疲弱之卒,粮饷又供应不上,露宿旷野,饥寒交加,士卒不得已抢掠百姓,军心浮动,其势汹汹。卢象升将为首乱兵斩首,对士卒掩面而泣,说我知道你们饥寒已极,但为严肃军纪,不得不这样做。就在这样极端不利的形势下,朝廷权臣却敦逼卢象升速战,象升明知敌众我寡,很难取胜,仍决心拼死一搏以报国。他率军至贾庄,听说太监高起潜军在鸡泽一带,距贾庄只有五十里,非常高兴,急写信约互为犄角,共同作战。谁知高起潜竟然拔营连夜逃走,致使卢象升孤军面对数倍于己的清兵。十二月十一日,胡笳声四起,第二天一早,卢军已被数万清兵团团包围,象升挥兵奋战,呼声震天,最后终因实力悬殊而大败。象升死于乱军之中,死时尚不满四十岁。[61]

卢象升死后,杨嗣昌继续对他诬陷,硬说他并非殉国,一定要验尸,派遣部下一名姓张的役卒前往贾庄查验。其人回来后据实申报卢象升死状,并感动得流下泪来,不想竟遭到杨嗣昌严刑毒打,逼迫改口。其人高喊:“我即使死了也决不改口,卢老爷是个忠臣,我一个下人怎敢胡说欺骗上天呢?”最后这名役卒被活活拷打致死。崇祯帝也下诏调查卢象升的下落及其贾庄战役经过,杨廷麟据实写成奏章,寄给吴伟业与冯元飚转呈,冯元飚担心杨廷麟会受到主和派更大的陷害,就对吴伟业说:“这封奏章要是原样呈递上去,廷麟必死无疑。”于是将其中讲述高起潜的一段删去。廷麟终于得以免去一死,只受到贬谪的处分,但是廷麟内心却深感不安,说后世人们会为此而谴责和蔑视他,说他还不如一个部役有正义感。[62]

钜鹿之战结束了,可清兵的入侵并没有停止,在蹂躏了京南数十州县之后,突然掉头南下山东。崇祯十二年正月,清军兵临济南城下。很快济南陷落,明朝官员大部被杀,德王朱由枢被俘,解往沈阳。接着,清军又连破州县,大肆屠杀掠夺,直到三月,才押解着俘获的四十多万人口和大量财物经天津卫大摇大摆地撤回到关外。

对于清兵的入侵,吴伟业始终态度鲜明地主张抗击,这从他在崇祯十二年正月里所上的奏章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其奏章的内容一是进言目下退敌之策,他建议崇祯帝紧急召集公侯贵戚,以“忠义激之”,使他们“共捐家财以募死士,更出空头告身数百道,悬犒有功,使入敌营,烧其辎重,毒其水草”,说如果这样做了,则“敌必遁逃”。二是进言今后御清方略,认为应该“亟遣知兵大臣,选锐九边,再益以川浙兵各数千人,预防今秋。然后大更法制,上下军民日夜事战”,并且要崇祯帝“下积粟之令”,使“公侯贵戚于山东、河南遣人收籴”,这样,一旦“缓急凶荒俱有备矣”。[63]可见,吴伟业属于坚定的主战派。

吴伟业的态度也表现在这一时期他所创作的诗歌上。从崇祯十一年九月到崇祯十二年冬,由于清兵入侵、国势危急和挚友身临抗清战场一事的刺激,吴伟业的诗歌创作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清兵刚刚侵入边塞时,他便写下了《墙子路》一诗,[64]杨廷麟参军后,他先后写下了《怀杨机部军前》和《再忆杨机部》(杨廷麟字机部)等作品,[65]钜鹿之战结束后不久,他又写下《读杨参军〈悲钜鹿诗〉》,[66]到崇祯十二年冬,清兵入侵已经过去八九个月,仿佛是要为这一事件做总结,他又写下了著名的《临江参军》。在这些作品中,他指斥了一意主和、失事误国的枢臣,鞭挞了那些昏庸无能、畏敌如鼠的将领,刻画了卢象升、杨廷麟等民族英雄的形象,歌颂了他们在国家危亡之秋所表现出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节操和忠于朋友、严正不阿的高贵品德。

上述作品除了主题集中这一个特点之外,还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诗体的多样化,《墙子路》是七绝,《怀杨机部军前》和《再忆杨机部》为七律,《读杨参军〈悲钜鹿诗〉》为七古,《临江参军》为五古,几首诗,五言七言、古体近体、律诗绝句俱备,吴伟业似乎有意在换用不同的诗体来写作,以寻找最适宜的抒写形式。二是强烈的叙事性,两首古体诗且不论,连本适于抒情的律绝在他手里也往往变成了以叙事为主了,如《墙子路》:

匈奴动地渔阳鼓,都护酣歌幕府钟。一夜蓟门风雪里,军前樽酒卖卢龙。

再如《怀杨机部军前》:

同时迁吏独从征,人道戎旃谴责轻。诸将自承中尉令,孤臣谁给羽林兵?忧深平勃军南北,疏讼甘陈谊死生。犹有内谗君不顾,亦知无语学公卿?

前一首几乎完全“客观”地记录了蓟辽总督吴阿衡醉酒误事,致使清兵轻易地攻破险关的过程;后一首虽然搀杂了作者的感慨,但基本上还是以记事为主,写出了杨廷麟自被谪从军到钜鹿之战结束以后上疏直言卢象升败死实情的整个经历。

上述五首诗中,有三首皆为佚作(《墙上行》、《再忆杨机部》、《读杨参军〈悲钜鹿诗〉》),它们肯定是因事涉明清关系,使用了违碍字句,如“匈奴”、“胡”、“虏”等等,而被作者主动淘汰掉,没有收入诗文集中。另外两首,《怀杨机部军前》没有违碍字句,因而得以收入诗文集;而《临江参军》之所以被作者保留,则是因为后来做了较多的改动。这种改动,从《梅村诗话》所引录者和《梅村集》与《梅村家藏稿》所收录者在文字上的不同就可以看出来,如“去年东师来,饥饱恣驰突”句,在诗文集中改成了“去年羽书来,中枢失筹策”;“四野多豺狼”句改成了“四野多悲笳”,“贾庄败问至”句改成了“一朝败问至”等等。而被《梅村诗话》引录者其实也不是原貌,诗话中说:“以文多忌,不全录,其略曰……”这个“其略曰”之后所引录的部分正是收入诗文集的全诗,可知诗文集中的这首诗已是经过砍斫的“残留”了。

《临江参军》一诗,作者不惜刀砍斧削,弄得不完整,弄得与原意有所出入,也要收入诗文集中,并且还说:“余与机部相知最深,于其为参军周旋最久,故于诗最真,论其事最当,即谓之诗史,可勿愧。”[67]可见他是多么重视这首诗了。下面让我们引录全诗:

临江髯参军,负性何贞栗。上书请赐对,高语争得失。左右为流汗,天子知质直。公卿有阙遗,广坐忧指摘。鹰隼伏指爪,其气常突兀。同舍展欢谑,失语辄面斥。万仞削苍崖,飞鸟不得立。予与交十年,弱节资扶植。忠孝固平生,吾徒在真实。去年羽书来,中枢失筹策。桓桓尚书公,提兵战力疾。将相有纤介,中外为危栗。君拜极言疏,夜半片数出。赞画枢曹郎,迁官得左秩。天子欲用人,何必历显职。所恨持禄流,垂头气默塞。主上忧山东,无能恃缓急。投身感至性,不敢量臣力。受词长安门,走马桑干侧。但见尘灭没,不知风惨栗。四野多悲笳,十日无消息。苍头草中来,整暇见纸墨。唯说尚书贤,与语材挺特。次见诸大帅,骄懦固无匹。逗挠失事机,倏忽不相及。变计趣之去,直云战不得。成败不可知,生死予所执。予时读其书,对案不能食。一朝败问至,南望为於邑。忽得别地书,慰藉告亲识。云与副都护,会师有月日。顾恨不同死,痛愤填胸臆。先是在军中,我师已孔亟。剽略斩乱兵,掩面对之泣:我法为三军,汝实饥寒极。诸营势溃亡,群公意敦逼。公独顾而笑,我死则塞责。老母隔山川,无由寄凄恻。作书与儿子,无复收吾骨。得归或相见,且复慰家室。别我顾无言,但云到顺德。犄角竟无人,亲军惟数百。是夜所乘马,嘶鸣气萧瑟。椎鼓鼓声哀,拔刀刀芒涩。公知为我故,悲歌壮心溢。当为诸将军,挥戈誓深入。日暮箭镞尽,左右刀集。帐下劝之走,叱谓吾死国。官能制万里,年不及四十。诏下诘死状,疏成纸为湿。引义太激昂,见者忧谗疾。公既先我亡,投迹复奚恤。大节敬弗明,后世谓吾笔!此意通鬼神,至尊从薄谪。生还就耕钓,志愿自此毕。匡庐何嶻嶪,大江流不测。君看磊落士,艰难到蓬荜。犹见参军船,再访征东宅。风雨怀友生,江山为社稷。生死无愧辞,大义照颜色。

这首诗是他现存第一首五言长篇叙事之作,诗中以忠于史实的写作态度和严谨的笔法记录了钜鹿之战的前前后后。其叙事之委曲、刻画之生动、语言之苍劲,都表现了不凡的功力,而尤足称道的是它的结构。此诗虽以“临江参军”(指杨廷麟,他是临江人,曾任参军)为题,实则写了杨廷麟和卢象升两个人。全诗以杨为经,以卢为纬,写杨全用正面叙写,写卢则主要通过杨的两封书信带出,故写卢之处也是写杨之处,所以尽管诗中对于卢象升战前和战役之中的举止风貌描写细致,但并没有喧宾夺主。结尾用“生死无愧辞,大义照颜色”两句,照应了生者和死者两方面,收束得非常利落和严密。全篇分写合写穿插,实叙虚写交错,用笔腾挪变化,开阖有致,颇具史传文章的那种叙事之法。比起一年前的《殿上行》显然胜过一筹。它显露出作者在叙事诗创作方面的特殊的兴趣与才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7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22: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定是红楼梦里人
草稿本
草稿本
张爱玲感叹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她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狗尾续貂,附骨之疽”。张爱玲小时候读到八十一回便觉得“天地失色,日月无光”,痛骂高鹗妄改红楼梦,死有余辜。

《红楼梦》最初以抄本形式流传,留下十几个版本,主要有程甲本、程乙本、庚辰本。自王国维写评论,蔡元培写索隐,胡适的考证和俞平伯的版本辨析之后,红楼梦即成为一门学问,所谓红学。后来有周汝昌的新证,刘心武的种种胡说八道的穿凿附会,还有白先勇相当自恋地正本清源说红楼,近百年来,靠着研究红楼梦竟然养活了不少人。



我今天要说的是癸酉本红楼梦,相传《石头记》雏形故事的作者是吴梅村,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根据癸酉本增删多载而成。这个版本讲到贾家亡于流寇,暗指大明亡于李自成与满清入关,感情基调中有一点反清复明的味道,红楼梦被阉割也就顺理成章了,而高鹗很可能是奉旨篡改了曹雪芹的红楼梦。

癸酉本《红楼梦》只有后二十八回,其主要人物最终都悲惨地死去,相聚在太虚幻境,许多情节与前八十回的脂批和判词貌似都对得上。

举几个例子,前八十回,王熙凤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癸酉本正好写末世,而非家族消亡。

前文“宝玉只见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在后二十八回中,黛玉吊死在树林,宝钗亡于大雪,并就地掩埋。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起因是在园子里发现了绣春囊,王夫人异常震怒,这跟父母在未成年女儿的电脑里发现爱情动作片一样,其心情可以理解。王夫人担心宝玉乱性而败坏名声,尤其是怕园内存在狐狸精勾引宝玉,于是下令王善保家的抄检每个少女的房间,最后竟没有查出来,这就留下了未解之谜。

抄检大观园是毁灭的开始,然而“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里,千万检抄不得的。”事后薛宝钗找个理由搬了出去。

后二十八回揭露,这绣春囊是薛蟠在苏州买的,搁箱子里好几年一直都没有拿出来过。薛蟠想找出来,却找不到了。

薛蟠问宝蟾道:“这箱子你打开过没有,怎么那个十锦香袋不见了,谁拿去了?”忽见金桂掀帘子进来道:“还不是你那人见人敬的好妹妹拿的,那年巴巴的放在贾家园子山石上,闹了一场风波。”薛蟠听了发了个怔道:“又有你说嘴的了,没有了就没有了,以后再买罢了。你那时又没有嫁到咱家,怎会知道这个?”推着金桂往外赶。金桂冷笑道:“你忘了那日你喝多了,要拿给我看,说要助助咱们的兴来着,我去找,莺儿偷偷告诉我说那年已被你妹妹取走,不知做什么用场了。”

抄检大观园之后,袭人嫁给了蒋玉菡,怡红院的丫头只留下麝月一个。众丫头被卖的卖,死的死,最让我痛心的就是晴雯,她的错误在于长得太美,招人嫉妒,说话又犀利,得罪了不少人。这原本不应该是一个花季女孩子最真实的样子吗?



妙玉



贾政要宝玉娶妙玉为妻,黛玉为副,宝玉对此表示认同。妙玉得知后,内心是喜悦的,同时也是紧张的,又惧怕破坏宝玉和黛玉的婚姻,最终和两个侍女连夜乘船往东南而行。

哪知道在外面被老和尚掠去,独占了几天便要妙玉去接客,妙玉几次寻死皆被阻止,从此妙玉在庙里日日接客,渐渐有些麻木,甚至变得放浪形骸起来。不觉年岁渐去,妙玉一头青丝换作白发,经常回忆起当初在栊翠庵的日子。

正所谓,云空未必空,欲洁何曾洁。风尘肮脏违心愿,无瑕白玉遭泥陷。

黛玉

在宝玉和黛玉即将成婚之日,元春被诬陷导致贾府抄家。从此天下大旱,国家大乱,贼寇四起,贾环杀父,宝玉被扣。

贾蓉、贾蔷与冷子兴、柳湘莲、薛蟠的队伍合为一党,想占领贾府,小红奋起带众家仆拼死抵御,三番五次都把贼兵击溃。蓉蔷心里失望至极,咒骂了小红几句勉强退回城隍庙。赵姨娘、贾环、钱槐一队人马也来进犯,亦被小红指挥着家奴赶出。

黛玉见小红是女中豪杰,人才难得,心中甚为高兴,众家仆也盛赞小红持法公允、纪律严明。

小红名声大振,深得人心。为了除掉小红,薛宝钗教薛蟠使用鸳鸯反间小红,导致黛玉错杀小红,黛玉因错杀小红,悔恨上吊而亡。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我知是谁?



三春去后诸芳尽



元春被人污蔑勾结外邦,冤屈而死。迎春被老公虐待致死。探春代替南安郡王的女儿和亲,远嫁难归。惜春真心向佛,最终找了个清净无人的尼姑庵修行,路上遇到李纨也装着不认识。

李纨

贾兰在疆场立下赫赫战功,官职连升几级。圣上听闻李纨守寡数载,辛苦教儿子读书扬名,感念落泪并深为敬佩道:“如此贞节女子,当为世人共仰,日后必立贞节牌坊,令后人敬仰效仿。”竟也封了李纨高官厚禄,派人去给李纨紫蟒加身,李纨受宠若惊,不到一个月就一病而亡。



王熙凤

凤姐被休,回到金陵,又遭旧案追诉入狱,生病后得不到医治,疼痛难忍,最终自缢身亡。不得不说,王熙凤是个能干人,善于抓住眼前利益,骨子里面男性比例更高。

二十九回,贾母带着王熙凤等一家人,到自己的道观去做法事,进去的时候,有个剪蜡烛的小道士来不及躲这些女眷,吓得到处跑,一下撞到王熙凤,凤姐迎头就是一个耳光,小道士吓得瑟瑟发抖。贾母看了说,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

王熙凤这个人缺乏善意,完全没有移情能力,跟贾母的格局相比较,真是天渊之别,命运也就格外不一样。

巧姐

巧姐被舅舅卖到妓院,多年之后刘姥姥得知此事,辛辛苦苦凑钱给她赎身,板儿越看越爱巧姐,巧姐红着脸扭到一边去,刘姥姥见状,也笑了笑。从此巧姐变成村妇,和板儿一起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贾宝玉

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之后,宝钗以仕途逼迫宝玉读书,袭人、宝蟾也帮着宝钗苦劝他用功学习考取功名,宝玉连出个门都得和宝钗打招呼。

宝玉不免大倒苦水,这还让不让人活,都憋出病来了,明明是靠八股文章诓功名混饭吃,还说什么代圣贤立言,不过是东拉西扯装神弄鬼,大部分书生读了一辈子死书,也没有考取什么功名,都把人弄的呆傻了。

贾宝玉偷偷逃离去当了和尚,哪知和尚庙里也是一帮坏蛋,后来还当了农民,最终乞讨为生,睡在桥洞,只把光阴虚度,不觉到了暮年。

史湘云

满清入关做了皇帝,没几日便要把前朝官宦清理干净,史湘云的夫君卫若兰在此之列。

史湘云被几个奴仆慌忙扶上梯子爬墙逃走,想到自己以后无处安身,女儿家在外多有不便,怕遭恶人侮辱,遂打扮成个乞丐模样四处沿街讨饭,后来遇到同样是乞丐的贾宝玉。

湘云笑道,咱们两个白发人还聚在一块帮趁着度日,以往我自己流浪,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些年乞讨为生,幸好得遇二哥哥,以后也有个伴了。宝玉听了流泪不止。



薛宝钗

宝钗苦等宝玉不回,偶遇贾雨村,雨村把宝钗搂在怀里,宝钗也不挣扎,只是迎合于他。

“雨村心花怒放,二人如鱼得水,相见恨晚,琴瑟和合,恰是一对,在一起有谈不完的仕途经济学问,雨村不知收敛尽力往上攀爬,宝钗不但不劝,反赞许夫君识时务有才干,比宝玉高过十倍。”

然而门子一心想报仇雪恨,坐实贾雨村贪污之罪证,贾雨村最终被发配边疆,几年后病死。宝钗也送往东北充军行役,一路上颠沛流离,苦不堪言,倒在风雪蛮荒之地,葬于雪中。

最后

诸君是否发现,这个结局和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很相似?

我个人认为,癸酉本语言粗鄙,续书者的层次极低,写得乌烟瘴气,直接把红楼梦拉低到地摊文学的档次,类似玄幻、武侠与言情的混合体,其品味接近于民间故事,善恶观二元对立。红楼梦之所以这么漂亮,除了文字和故事好,人物刻画生动,思想有深度,更在于它体现出了一种精神上的美学,和陶渊明的桃花源的一样,让文人骚客有了精神寄托。

这个二十八回的续集直接把美感撕碎了,只看见一地鸡毛。我的结论是,该版本不值得阅读,大家看看我的这篇文章就足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7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20: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吴梅村//吴谕德伟业为望气,下注「啮人马】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官场绰号大传
zqbxi 2023-06-10 发布于江西  |  121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展开全文
明末党争激烈,官场之上帽子满天飞,“外号”简直就是批量生产。

《三垣笔记》记载:

大僚及台谏以枚卜构竞不休,其不得与会推者,遂造为二十四气之目,摇惑中外。
以吴辅甡为杀气,下注「再生吴起」。
孙廷尉晋为棍气,下注「两头蛇」。
金佥宪光辰为戾气,下注「金甲神」。
章都谏正宸为阴气,下注「灰地蛇」。
吴铨曹昌时为妖气,下注「摩登伽女」。
倪宗伯元璐为淫气,下注「假姜诗」。
王少宗伯锡衮天启壬戌,云南人。为瘴气,下注「夜郎王」。
黄辅景昉为时气,下注「赛黄巢」。
马给谏嘉植为膻气,下注「小华光」。
杨给谏枝起为贼气,下注「桃树精」。
王给谏士鑅为悔气,下注「金枪手」。
倪给谏仁祯为霸气,下注「塑大虫」。
周仪曹仲琏为疝气,下注「靠壁鬼」。
房给谏之麒为粪气,下注「倭房公」。
沈少宰维炳为痰气,下注「喉下癣」。
姚都谏思孝为毒气,下注「姚令言」。
贺冏丞王盛为逆气,下注「黑面豹」。
房少司空可壮为臭气,下注「海上暴客」。
吴谕德伟业为望气,下注「啮人马」。
冯司马元飙为杂气,下注「顺风火」。
袁给谏恺为浊气,下注「泼天罡」。
徐词林汧为油气,下注「九尾狐」。
瞿给谏式耜为秽气,下注「两眼枪」。
钱寺丞元悫为尸气,下注「痴虎伥」。
末又云:「若水棉花之李日宣,假飞虎之孙承泽,卑卑不足道也。」时日宣太宰,承泽都谏。
这是崇祯十四年周延儒复相后的事情,名单中人基本上都是复社一系。这份名单与《东林点将录》颇有相似之处,不过后者直接挪用了水浒一百单八将的头衔和外号,强行对号入座,未免太过生硬,而这里的外号大多和人物有密切关系。

其中「再生吴起」很明显是从吴甡的名字变化而来;王锡衮是云南人,所以被称为「夜郎王」;「海上暴客」应该是来源于房可壮的号“海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7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20: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汧
徐汧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政治人物




徐汧(qiān)(1597-1645)明末殉节官员。字九一,号勿斋,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画家徐枋之父。







基本信息
  • 本名

    徐汧


  • 字号

    字九一、号勿斋


  • 所处时代

    明末清初


  • 民族族群



  • 出生地

    南直隶长洲


  • 出生时间

    万历二十五年(1597)


  • 去世时间

    南明弘光元年六月十六日(1645年7月9日)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少孤,与同里杨廷枢相友善。复社同仁周顺昌被捕,徐汧曾花钱疏通。崇祯元年(1628)进士,改庶吉士。授简讨,累迁右春坊右庶子。庚辰,分考礼闱。辛巳,奉差南归;寻丁忧。南京建国,起詹事府少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陈时政七事。被安远侯柳祚昌弹劾。公知事不可为,不为官。乙酉闰六月,清兵至,南都、苏杭相继失陷。剃发令下,公誓不屈辱,并作书戒子徐枋不事异族:"若长为农夫以没世可也。"后自虎丘新塘桥下死以明气节,临终言:"以此不屈膝、不剃发之身见先帝于地下!"郡人赴哭者数千人。有一蓝衫老人随之死。谥文靖。



折叠编辑本段明史文载

徐汧,字九一,长洲人。生未期而孤。稍长砥行,有时名,与同里杨廷枢相友善。廷枢,复社诸生所称维斗先生者也。天启五年,魏大中被逮过苏州,汧贷金资其行。周顺昌被逮,缇骑横索钱,汧与廷枢敛财经理之。当是时,汧、廷枢名闻天下。

崇祯元年,汧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三年,廷枢举应天乡试第一。中允

黄道周以救钱龙锡贬官。倪元璐,道周同年生,请以己代谪,帝不允。汧上疏颂道周、元璐贤,且自请罢黜,帝诘责汧。汧曰:"推贤让能,荩臣所务;难进易退,儒者之风。间者陛下委任之意希注外廷,防察之权辄逮阍寺,默窥圣意,疑贰渐萌。万一士风日贱,宸向日移,明盛之时为忧方大。"帝不听。汧寻乞假归。还朝,迁右庶子,充日讲官。

十四年奉使益王府,便道还家。当是时,复社诸生气甚盛,汧与廷枢、顾杲、华允诚等往复尤契。居久之,京师陷。福王召汧为少詹事。汧以国破君亡,臣子不当叨位,且痛宗社之丧亡,由朋党相倾,移书当事,劝以力破异同之见。既就职,陈时政七事,惓惓以化恩仇、去偏党为言。而安远侯柳祚昌疏攻汧,谓:"朝服谒潞王

于京口,自恃东林巨魁,与复社杨廷枢、顾杲诸奸狼狈相倚。陛下定鼎金陵,彼为《讨金陵檄》,所云'中原逐鹿,南国指马'是何语?乞置汧于理,除廷枢、杲名,其余徒党,容臣次第纠弹。"时国事方棘,事亦竟寝。汧移疾归。明年,南京失守,苏、常相继下。汧慨然太息,作书戒二子,投虎丘新塘桥下死。郡人赴哭者数千人。时又有一人儒冠蓝衫而来,跃虎丘剑池中,土人怜而葬之,卒不知何人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7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3 09: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贾雨村不影射范文程+明骨清肉+?】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范文程:从奴隶身份开始的“满清第一功臣”
广微子
广微子
11 人赞同了该文章
说清朝这点儿事,不能不说一个厉害的人物。这个人不是满族人,而是汉人。清军入关后,顺治将开国元勋的画像挂于紫光阁,这个人位列第一,被尊为满清第一功臣。两百多年来,这个人为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却一直处在风口浪尖饱受争议,有的说他是第一汉奸;有的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之一。




这个人叫范文程,关于他的出山也有不同的说法。

《清史稿·范文程传》说:“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与其兄文采并为沈阳县学生员。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抚顺,文采、文程共谒太祖。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知为鏓曾孙,顾谓诸贝勒曰:‘此名臣后也,善遇之!’”这里表明范文程是自愿投奔后金政权的。

  《清宫秘史》第十回,“明朝万历四十六年,满洲天命三年正月,太祖率领后金兵浩浩荡荡杀奔抚顺关来,拟遣将攻城,忽有一书生求见,太祖便令侍卫将他宣进来。太祖见他生得粉白的面皮,相貌清秀,便问道:‘你是满人是汉人?来俺这里做甚?’那书生道:‘下臣姓范,名文程,字宪斗,沈阳人氏,原是宋朝范文正公仲淹之后,……因屡次上书明皇,明皇不用,落拓一生,无凭无藉。今因陛下崛起满洲,故不避斧钺,效毛遂自荐来见陛下,陛下如爱惜人才,下臣当尽毕生之力,上辅明主。’太祖听了这番言语,语语中入心坎。便说道:‘贤士远来,朕之幸也;朕处正少一汉文先生,劳你任了此职,并拜为军师,参赞军机。’文程叩首谢恩。太祖称他为范先生。”这里对范文程投身清廷进行了这样的演绎。

  22岁的范文程就这样轻松地“仗剑遏军门”,从而得到努尔哈赤的器重的吗?这样的一段演绎,实在不能让人信服。因为在当时历史情况下,努尔哈赤对汉人的政策就是屠杀和掠为奴,“诛戮汉人,抚养满洲。”他对明朝儒生尤为反感,认为“种种可恶,皆在此辈。”有史料这样记载:努尔哈赤攻占抚顺后,“论功行赏,将所得人畜三十万散给众军,其降民编为一千户。”范文程当时就在其列,由于他身材伟岸,故引起努尔哈赤的注意,一番问答使得金主满意,生侧隐之心将其赐给镶红旗下为奴。这样看来他显然不是主动降清的。

  《清史稿·范文程传》为了维护清朝王家形象和尊严,对范文程这段受辱的经历进行了隐去。那么范文程又是如何出山、书写了他那不同凡俗的人生的?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皇太极继位后,要缓和满汉族之间的矛盾,他需要汉族学子来辅助,在这种背景下,天聪三年(1629年)四月,皇太极设立了“以历代帝王得失为鉴,并以记功之得失”为主旨的文馆。文馆设立后,皇太极上谕,从各旗的生员中选拔人才。所谓“生员”就是各旗旗主的家奴,范文程就属于这样的“生员”。范文程在这次选拔中脱颖而出,被选入文馆成为骨干,得出头之日,也从此走上皇太极的亲信谋臣之路。皇太极称帝后“召直左右”。他参与了伐明策略的制定、争取汉官归降以及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决策。特别重要的是,范文程解决了皇太极进攻明朝师出无名的重大难题,“上如虑师无名,当显谕其民,言察哈尔汗远遁……”提出了从雁门关进兵的重大举措,避免了清军进攻山海关容易形成半途而废的无益之举。范文程还用计谋离间了明朝朝廷内外臣工与将吏之间的看法,造成了百姓的视听混乱。范文程建议清军采取所到之处免赋数年,废除了明末横征暴敛的弊制,此举大大笼络了民心,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满汉之间的矛盾。清朝一代,田赋基本上没有加派,使其统治范围内的汉民逐渐改变了敌视态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范文程在文馆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皇太极任命他为内秘书院大学土,官爵晋升为二等甲喇章京(意为参领)。满清编汉军旗时,“廷议首推文程任固山额真(旗主)”。而皇太极不让其离开文馆,下谕:“范章京才堪胜此,但固山职一军耳。朕方资为心膂,其别议之。”《清史稿·范文程传》说,“文程所典皆机密事,每入对,必漏下数十刻始出,或未及食息,复召入。”每逢议军政大事,皇大极常问:“范章京知否?”,“何不与范章京商议?”当大臣说“范亦云尔。”皇太极才会批准照此办理。范文程为清朝开国在招揽人才、发展经济、改革体制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范文程上书摄政王多尔衮,奏请出兵伐明,夺取天下。“此正欲摄政诸王建功立业之会也。”他把满洲一贯掠夺性战争转为统一全国治权的战争,在清朝入主中原这一紧要关头提出这一策略,对清夺取中原开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范文程知道自己是汉人,对满清而言总是一奴才。为此他坚守“明哲保身”的原则,他从不居功自傲,不参与权力之争,处处小心谨慎,避免“功高震主”,以求“安身避祸”。但他也不是无原则地一味退让,在对“剃发令”的态度上,范文程与多尔衮意见相左。随着剃发令的强制实施,民族矛盾迅速激化,清统治者露出了其奴隶主野蛮残酷本性,血腥镇压汉民。目睹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付之东流,范文程痛心疾首,心存不满。对多尔衮便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进行消极对抗,因而被多尔衮冷漠。

  顺治三年,多尔衮以范文程“素有疾,毋过劳”为名,削弱了范文程的一些权力。顺治五年,多尔衮命范文程、刚林、祁充格等删改《清太祖实录》。范文程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一旦政局有变,恐有杀头之祸。于是以养病为由,闭门不出。事情正如范文程所料,顺治七年多尔衮死后,即有臣参奏范文程等人妄改《太祖实录》之罪。顺治帝批示:“范文程曾效力太宗朝,在盛京时,又不曾预贝子硕讬之罪,后知睿王所行悖逆,托疾家居,众亦共知。”结果刚林、祁充格以妄改《清太宗实录》罪被杀,范文程因没有成为多尔衮私党,闭门避祸,躲过一次灭顶之灾。不久得到复官,顺治九年复进世职为一等子,授议政大臣,任《太宗实录》总裁官。

  顺治十年(1653年),范文程促使了清庭用人制度由任人唯亲向任人唯贤方面的转化,在举荐人才方面对满汉官僚做到了一视同仁,使汉族官员在举荐人才这一重大事项中与满族官员享受了同等的待遇,从而克服了汉官受歧视的自卑感,更加勤于为朝廷效命,洪承畴就是例证。后来清政府进一步规定:不必分别满、汉,谁的官街在前,就由谁管印。至于奏事,也要求满、汉官员“公同来奏”,不许“只有满臣,不见汉臣。”

  顺治十一年,顺治皇帝特加范文程为少保兼太子太保,九月,再进为太傅兼太子太师,对他“礼遇甚厚”。《清史稿·范文程传》记:“文程疾,尝亲调药饵以赐;遣画工就第图其像,藏之内府;赉御用服物,多不胜纪;又以文程形貌颀伟,命特制衣冠,求其称体。”但是,范文程却急流勇退见好就收。他上疏称谢的同时,以体弱多病为由请求退休。顺治皇帝温谕慰勉,不让退休,只同意“暂令解任”。

  顺治十八年,康熙登位,特命范文程赴盛京(沈阳)告祭太宗皇太极陵墓。范文程在皇太极陵前伏地痛哭,久不能起。

  范文程(1597—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卫(今沈阳)人,出身于明朝官宦之家,《清史稿》有“宋观文殿大学士高平公纯仁十七世孙也”,为宋朝名臣范仲淹的十七世孙。他的六世祖范岳,明朝初期在湖北云梦县任县丞,因获罪全家被发配到辽东都司沈阳卫戍边,范氏自此在沈阳得以生息繁衍,以后又迁到抚顺居住。他是清朝开国宰辅、元勋、文臣领袖,是顺治和康熙两个皇帝的老师。

  康熙五年(1666年)八月初二日,这位为大清建国奠基立下卓越功勋的大学士,一代谋臣范文程去世,卒年七十,谥“文肃”。他自称“大明骨大清肉”,这句话反映了他内心深处一种难言的痛楚。康熙皇帝亲撰祭文遣礼部侍郎谕祭,赐葬于北京怀柔县之红螺山,立碑以纪其功绩。康熙五十二年,为其祠横额又亲书“元辅高风”。

  康熙年间内阁学士朝炎说:“范文程佐命兴朝,首倡入关,廓开大计,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者,厥后皆如公策,而我国大业以成,万世之丕基以定。”清史专家戴逸著《范文程大传》,称其为“满清开国功臣”。可以说,范文程是满清的第一汉人,没有他,便不可能有后来满清二百九十多年的基业。

  纵观范文程所处的年代,他原是汉族名人后代,却为满人开创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以致人们对他的“汉奸”“叛逆”行径长期责难,使其背负着诸多历史骂名。但他是从被掳为奴做到开国元勋的,这与主动降清为主卖命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也是范文程一直被清朝尊为功勋,而洪承筹被打入贰臣的原因。

  其实,在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面前,任何人也休想挡的住。范文程所能做到的,以一己之力竭力提倡民族合作,安定百姓,轻徭薄赋,让百姓尽快从战乱中走出,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不能忧国,那就忧民”,对范文程来说这已经难能可贵了。

发布于 2019-09-01 14:37
​赞同 11​
​9 条评论
​分享
​喜欢
​收藏
​申请转载


赞同 11


分享
写下你的评论...

9 条评论
默认
最新
西游季
西游季
汉奸是一定的,不过子孙繁衍,为祖上洗地的不少。
2019-09-01
​回复
​7
又是桃花盛开
又是桃花盛开
比秦桧还辣鸡的一个人,秦桧好歹没有葬送掉南宋,还发明宋体字了,范文程可以说除了让清兵入关,傻好事都没有
2022-02-04
​回复
​3
鱼鳅儿
鱼鳅儿
公道自在人心,千古第一文臣汉奸是也。
2020-05-26
​回复
​3
LW2020
LW2020
从明朝来说就是汉奸,从清朝来说是功臣,不过现在的史料应该是清朝的
2022-03-08
​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7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3 12: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樉 - 明朝首任秦王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朱樉(1356年12月3日-1395年4月9日),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由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他被封为明朝的秦王,是明朝宗室的第一位秦王,也是明代藩王和九大塞王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朱樉

出生日期
1356年12月3日

死亡时间
1395年4月9日


父亲
朱元璋

母亲
孝慈高皇后马氏

目录
1早年经历
2成年经历
3多行恶事
4家庭成员
折叠编辑本段早年经历
朱樉自幼展现出聪明才智,性格严肃坚毅,英武过人。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其次子朱樉为秦王,镇守长安,并改名为“西安”。[1]

折叠编辑本段成年经历
洪武十一年(1378年)五月,朱元璋赐给他玺书,告诫他关内百姓自元朝失政以来疲惫不堪,如今虽然天下平定,但他们仍然需要承担运粮纳税的负担,未能休养生息。因此,朱元璋希望朱樉到藩地之后,如果宫殿已完工,就暂时停止其他不重要的事务,让百姓得以休养。

然而,朱樉并未认真对待父亲的教诲,在宫中大兴土木工程,劳民伤财。他的行为违背了朱元璋的意愿,招致了父亲的斥责与不满。

洪武十五年(1382年),孝慈高皇后去世。朱樉与晋、燕诸王一同前往京师奔丧,并于十月返回自己的封地。洪武十七年,皇后大祥(死后两年),朱樉再次前往京师朝觐,随后被遣返回封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元璋将大宗正院改为宗人府,并任命朱樉为宗人令,因为他是诸王中的长者。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因朱樉的过失过多,将他召回京城。同时,他命令皇太子朱标前往西安,巡视关陕地区。朱标返回后,从中进行调解。到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才允许朱樉返回自己的封地。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朱樉受命率领平羌将军宁正前往洮州征伐叛番,获得不少战果,叛番畏惧并选择投降。然而,同年

月,朱樉被三名老妇人下毒致死,享年四十岁,在位共二十七年。

折叠编辑本段多行恶事
朱樉在封地连年命令关内军民人等收买金银,导致军民陷入困窘,甚至不得不卖儿鬻女。然而,当三百余名百姓前来王府求饶时,他却下令对百姓大打出手,当场杀死一名老人,并捉拿了近百人。

朱元璋一直致力于安抚土番十八族人民,而朱樉在出征时却将其中孕妇搜捉入府,导致夫妇生离。此外,他还掳走一百五十名幼女,并将一百五十五名幼男阉割,许多男童因恢复不好而死亡。

朱樉在王府大兴土木,役使军民为其建造亭台池塘以取乐。他与次妃邓氏在宫中折磨宫人取乐,被朱元璋斥责为“不晓人事,蠢如禽兽”。

朱樉宠爱次妃邓氏,将正妃王氏软禁于别处,每天只给她食用差劲的食物和水果。为了讨好邓氏,他派人到沿海布政司收买珠翠,导致许多百姓家破人亡。朱樉甚至派人制作皇后的服饰给邓氏穿,同时又将自己房中的床做成五爪龙床,这是天子专用的,因此朱元璋斥责秦王“僭分无礼,罪莫大焉”,并将邓氏赐死。

朱樉在宫中滥用私刑,割去宫人的舌头,将宫人埋于雪中冻死、绑在树上饿死、用火烧死等。对于秦王府内的罪人,按律应解赴京城治罪,但朱樉担心这些人会泄露他在封国胡作非为的事实,竟然将这些人全部灭口。

朱樉死后,朱元璋命礼部尚书任亨泰定丧礼谥“愍”,但仍认为他死有余辜、德行不良。在赐予的谥册中,朱元璋写道:“哀痛者,父子之情;追谥者,天下之公。朕封建诸子,以尔年长,首封于秦,期永绥禄位,以籓屏帝室。夫何不良于德,竟殒厥身,其谥曰愍。”

由于对朱樉的余恨未消,朱元璋下令削减其葬礼规模。在给他的祭文中写道:“自尔之国,并无善称。昵比小人,荒淫酒色。肆虐境内,贻怒于天。屡尝教责,终不省悟,致殒厥身。尔虽死矣,余辜显然。”朱樉死后,他的长子朱尚炳继承了秦王的位子。秦王的位子共传承了十一世,共有十六位秦王。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成员
父亲:朱元璋,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

母亲:马皇后,孝慈高皇后。

正妃:王妃,出身贵族,元齐王王保保之妹。(王妃名为王观音奴,谥号“愍烈”)

次妃:邓妃,出身贵族,宁河郡王邓愈之女。

长子:朱尚炳,袭父爵秦王,谥号“隐”。

次子:朱尚烈,封永兴郡王,谥号“懿简”。

三子:朱尚煜,封保安郡王,谥号“悼僖”。

四子:朱尚烐,封兴平郡王,谥号“恭靖”。

五子:朱尚灴,封永寿郡王,谥号“怀简”。

六子:朱尚炌,封康定郡王。

长女:朱氏,封为蒲城郡主,下嫁吴伦,吴伦出身贵族,黔国公吴复之子。

次女:朱氏,封为长康郡主,下嫁茹鉴,茹鉴出身贵族,忠诚伯茹瑺之子。

参考资料
1.西安古城墙和城门历史故事渊源  . [2023-12-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7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3 15: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甄士隐和贾雨村的寓意是什么?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1个回答#热议# 空调使用不当可能引发哪些疾病?
说生活的小虎
2021-12-10 · TA获得超过1082个赞
关注
甄士隐和贾雨村的寓意是真事隐,假语存。

《红楼梦》里“甄士隐”的意思是“真事隐”,是讲要把真实隐去,“贾雨村”,是讲要把假语写出来。

这就是《红楼梦》里真与假的关系,作者用意很明显,作者是要把自己的真事隐藏,而把与真实的事实相联系的事情表现出来。即真作假时真亦假,即假作真时假亦真。真就是假,假也是真。



作品鉴赏

《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它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

小说的巨大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

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7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3 15: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以甄士隐和贾雨村开篇,你知道隐藏了什么重要事?
2024-02-12 10:07:50 来源: 君笺雅侃红楼 辽宁  举报
1
分享至
细说红楼梦084:甄士隐与贾雨村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红楼梦》第一回两部分,神话故事交代大纲,意义并不大。作为引人入胜之笔,没有也可以,会适当缺少可读性。



第二部分切入现实,以甄士隐的退与亡,讲趋吉避凶。以贾雨村的进与兴,讲急功近利。

结果二人看似一兴一亡,实际却双双毁灭。源于甄士隐的退,没有真退。贾雨村的进,进的太多。

☞细说红楼系列084,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一回的核心是什么?既不是甄士隐,也不是贾雨村。而是姑苏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

这几个地名每个都有意义。

姑苏城,天下第一富贵风流地。



阊门外,繁荣昌盛之外,便是是非之外。

十里街,一条十里街便是“势力、势利”街,通向阊门内,引出祸事。

仁清巷,是“势利”的分支,近势力,有人情,更是“认不清”。

葫芦庙,通糊涂。认不清势利害人,便是糊涂人。

于是,葫芦庙旁住着甄士隐,葫芦庙里住着贾雨村,他们都是“糊涂人”。

甄士隐是个乡宦,表明他之前身份是官员,必然也是十年寒窗,科举高中,当官后又致仕还乡。



按说远离权力旋涡,功成身退。可他“糊涂”在没有退干净。还留恋在势利附近,认不清现实危机。

从后文线索来看,甄士隐代表太上皇老臣的旧党,不排除支持义忠亲王,与皇帝对立而致仕。

贾雨村是落魄举子,在葫芦庙中追求功名,要走出仁清巷逆袭十里街,去往权力中心,复制甄士隐曾走过的路。

势利既然害人,便无人能够幸免。



甄士隐是作为“旧党”不甘心,资助贾雨村进京赶考,举荐他京中仕宦之家,是为旧党输送新鲜血液。

贾雨村急功近利,没等到举荐信,金榜题名反成了天子门生,新党中人。为日后遭身为旧党的上司弹劾被革职埋下隐患。

新党旧党之说,源于当时朝廷是太上皇和皇帝“双悬日月照乾坤”。

贾府等四王八公都是旧党。忠顺王、贾雨村(暂时)和林如海等天子门生都是新党。日后一切兴亡,都围绕在新旧之争中。

所以,林如海死在九月初三,白居易作《暮江吟》时,正处于牛李党争的黑暗气氛。

甄士隐的女儿被霍启丢失,随后家破人亡,影射贾府“祸起”败亡的顺序和时间。



丫头娇杏因贾雨村钟情,母凭子贵幸运做了诰命夫人,预示人生境遇反转。

甄英莲有命无运,“莲”引出众女儿可怜命运的伏笔。

娇杏命运两济,“杏”引出女儿薄命,也有幸运者脱颖而出。

甄士隐一家三口,就影射了日后宝黛钗三人经历。

甄士隐遭难又被岳父封肃所害,提醒注意岳父和舅舅。

而在甄士隐败亡,贾雨村崛起背后,还隐写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天灾,袭人和晴雯都因此被卖进贾府。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10 18:49 , Processed in 0.0763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