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99
 楼主| 发表于 2024-3-24 15: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宿命观
2018-12-28 07:00


吴长城,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据《红楼梦》开篇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皇皇百万字的巨著,其中一定寄托了作者的诸多情感和思想。当曹雪芹回顾自己的家族从鼎盛到衰败的整个过程,他是觉察到了一些原因的,这些或多或少反映在了书中。伴君如伴虎,除了政治局势的复杂和多变,家族自身的原因也极为重要。

作者借冷子兴之口道出:“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事事要讲场面,又没人从中筹划,自然是入不敷出,财政危机日益严重,但毕竟是大家族,大厦还不至于即刻崩塌。更重要的是没有人才:“谁知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试想,如果年轻的一辈人皆遵守家法家规,知书知礼,也不至于有太多把柄被人拿了去。书中的“玉”字一辈,贾琏、贾珍、贾环乃至贾瑞等,包括贾宝玉在内,没有一个是持家之人。我们看“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一回,大致可见平时的家风、学风如何。没有人才,家族就不能健康有序地延续,这对于一个大家族而言是致命的。

那么,从兴盛到衰落,其间有没有一种因果的宿命?是否有无形的命运之手在暗中操控着一切?从书中所写的内容来看,作者认为是有的。以下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甄士隐的人生轨迹

甄士隐的故事,不止是整个《红楼梦》故事的引子,也是一个家族的缩影。甄士隐本是一乡宦,“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推他为望族了”。甄士隐在午睡中梦见了一僧一道,与“蠢物”“通灵宝玉”有了一面之缘,到了“太虚幻境”的大石牌坊前,书中写道:“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大半。”甄士隐没有走到“太虚幻境”里,这可以解释为小说手法,但从之后的情节看,其实是甄士隐的机缘还未到。

僧人的疯言和谶诗,甄士隐没有放到心上,梦里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甄士隐不能明白,也一并忘在了脑后。直到经历了丢失幼女,横遭火灾,世俗人情历历在心,“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由此才领悟了“好”“了”,随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僧道所说类似预言,已经预知了将会有怎样的命运落到甄士隐身上。可是不经历这些事情,甄士隐终究不会彻悟。

甄士隐一家的命运对于贾府的盛衰而言是以小见大。尤其是甄士隐解注《好了歌》一段,甄士隐通过对自身的回顾与反思,将其感悟扩大,有红学者认为是与贾府一一对应的,我倒觉得不必一定要找到对应的人或事,这段注解描述的是一种现象。所有的大家族一旦衰败,都会有这样的结局。

二、“金陵十二钗”的宿命

第五回写贾宝玉梦到“太虚幻境”,见到“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秋悲司”等,警幻仙姑道:“此各司中皆贮的是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尔凡眼尘躯,未便先知的。”也就是说所有女子的命运是既定的,这是很明确的宿命观。

贾宝玉要看“薄命司”,“金陵十二正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全部位于其中,按照贾宝玉打开看的这几种,他所认识的女子都在“薄命司”中。警幻对此是知晓的,却未加阻拦。画册和判词,以及之后的《红楼梦》十二支曲,都是在暗示这些女子的命运,可是贾宝玉根本听不明白,觉得甚无趣味,警幻因叹:“痴儿竟尚未悟!”

这些判词及曲经过学者们分析,所指代已经很明确,不必一一细说。这里有一个矛盾,先前警幻说了“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已经被记于簿册,她又同意贾宝玉翻阅,难道不怕贾宝玉领悟了,梦醒之后记得,继而改变了这些女子的命运?如果她不希望贾宝玉明白,又怎么会感叹?还是说,她早就知道即便贾宝玉看了之后领悟了,也不会改变什么。这样未免有些可怕可怖,因为按照作者的意思,所有人的命运已经被决定了,凡尘中人无论怎么挣扎,怎么反抗,其实是没有用的。

《红楼梦》将大量笔墨用于这些女子的日常生活,很少描写男子的生活,即便有也多是围绕着这些女子,按作者自云:“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主旨很明确,作者就是想为这些女子立传。然而换个角度分析,这可能是反写,即明写女子而暗显男子。按照余英时先生的看法:“《红楼梦》这部小说主要是描写一个理想世界的兴起、发展及其最后的幻灭。但这个理想世界自始就和现实世界是分不开的:大观园的干净本来就建筑在会芳园的肮脏基础之上。并且在大观园的整个发展和破败的过程之中,它也无时不在承受着园外一切肮脏力量的冲击。干净既从肮脏而来,最后又无可奈何地要回到肮脏去。”

理想世界不是空中楼阁,它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而且纠缠不清。大观园里自然是以女子为主,可是它不可能与外界完全隔绝,相反,它与外界的生活,尤其是贾府的命运息息相关。贾府颓败,它也必定随之毁灭。此外,大观园也只是暂时的伊甸园,是青春的象征,在这里大家可以吟诗作赋,嬉闹玩耍。但是青春终究要结束,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女子出嫁、众人离散是必然的。《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借红玉之口道:“俗语说的‘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

成长就是不断告别,贾宝玉不愿意面对这些,说:“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去了。”他不愿意成长,可是这个世界不会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只不过具体到大观园的女子,正好遇到贾府的没落衰败,她们的命运因此更显悲惨,这对于贾宝玉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 贾、林和薛的情感

谈及《红楼梦》,贾、林和薛三人的感情是绕不开的话题,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关于“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历来也有很多红学者探讨分析,我在这里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首先,林黛玉作为绛珠仙草的化身,为了报恩还泪本就是一个悲剧,因为泪尽而逝是她必然的结局。癞头和尚说要让林黛玉出家,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我们知道,林如海夫妇没有放在心上。后来林黛玉进了贾府,遇到贾宝玉之后,哭的次数更多了。这与癞头和尚的告诫完全违背。

薛宝钗的“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借莺儿之口说:“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这个癞头和尚与上文关于林黛玉的明显是同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先知的角色。我们应当注意癞头和尚并没有提及林黛玉的姻缘。宝玉梦中的一句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可见贾府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言,贾宝玉自己是清楚的。

癞头和尚知道这三个人的命运。那么问题来了,“木石姻缘”是不是真的存在?如果存在,癞头和尚又为什么从中作梗,编出一个“金玉姻缘”?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女子,她们的命运已经在“薄命司”中既定,是无法更改的。这只能说明,“木石姻缘”根本不存在。

第一回中讲到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绛珠仙草受到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仅修得一个女体,神瑛侍者要下凡造历幻缘,警幻问及说灌溉之情可趁此了结,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只提到了还泪,并无其他。《红楼梦曲·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如果非要咬文嚼字,“盟”本身是誓约、结盟,并没有姻缘的意思。在前世,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之间也并没有什么约定。也就是说,所谓的“木石姻缘”或“木石前盟”,只是贾宝玉一个人的臆想。

从这个角度分析,林黛玉必定要泪尽而逝,贾宝玉最终是要和薛宝钗成就“金玉姻缘”。这些都是已经注定的。

四、 关于贾瑞的死亡

贾瑞的故事在整部书中所占篇幅极少,第九回出场,第十二回死,第十回没有提及。但我觉得这个人物很重要,严格来讲,贾瑞是书中描写的第一个死亡人物(林黛玉之母贾敏在开始的时候被提及,已经去世)。《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很多人死亡(秦可卿、林如海、秦钟、金钏、贾敬、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却没有新生(王熙凤和尤二姐都小产),这很值得注意。一个大家族最忌讳后继无人,若子孙不肖,至少还有机会补救;没有人,就没有任何希望了。

贾瑞并非正面的人物形象,第九回中说:“原来这贾瑞最是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第十一回中调戏王熙凤,第十二回深陷王熙凤设的相思局,三番两次之后便病入膏肓,正在这时,一个跛足道士送来一面“风月宝鉴”,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贾瑞不听,照了正面,最终死在了自己的欲望之中。贾瑞的死是必然,在那种情况下,他已听不进去任何意见。或许这就是贾瑞的宿命。

贾府“玉”字辈多不务正业,贾瑞是其中的代表。我们反感贾瑞的行为,不表示贾瑞这个人物没有可取之处。最起码贾瑞对于王熙凤是痴情的,从人伦道德来讲,贾瑞固然有罪,但不致死。王熙凤所设相思局之“毒”在于她想致贾瑞于死地。贾瑞病,需要吃“独参汤”,贾瑞的爷爷到荣府来寻,王熙凤“也不遣人去寻,只得将些渣末泡须凑了几钱,命人送去”。贾瑞之死,王熙凤也要承担很大责任。

小结

上述的几例,都有着极为明显的宿命论体现在其中。究竟有没有看不见的命运之手在操控,作者没有明说。虽然《红楼梦》全本没有留下来,但作者在前几回已经将故事主人公们的结局告诉了读者,这种写法本身就是一种说明了。当然这只是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观念,至于作者本人在生活中究竟持怎样的观点,由于文献不足之故,不能妄言。

芹梦轩

传记文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99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6: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黄石公【皇帝朱由检补天石顽石公】+绛芸轩+】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蒙双行夹批:这是真像,非幻像也。 该 批:作者自己形容。】 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甲戌侧批:竟有人问口生于何处,其无心肝,可笑可恨之极。】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甲戌侧批:岂敢岂敢。】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甲戌侧批:岂敢岂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甲戌侧批:四句乃一部之总纲。】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甲戌侧批:煅炼过尚与人踮脚,不学者又当如何?】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甲戌侧批:妙!佛法亦须偿还,况世人之债乎?近之赖债者来看此句。所谓游戏笔墨也。】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甲戌侧批:明点“幻”字。好!】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甲戌侧批:奇诡险怪之文,有如髯苏《石钟》<a href='/book/8213/im'>《赤壁》</a>用幻处。】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甲戌侧批:自愧之语。蒙双行夹批:世上人原自据看得见处为凭。】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甲戌侧批:好极!今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见此大不欢喜。】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甲戌侧批: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谚云:“一日卖了三千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信哉!】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甲戌侧批:伏长安大都。】诗礼簪缨之族,【甲戌侧批: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甲戌侧批: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甲戌侧批:伏紫芸轩。】去安身乐业。”【甲戌侧批:何不再添一句“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甲戌眉批:昔子房后谒黄石公,惟见一石。子房当时恨不能随此石去。余亦恨不能随此石去也。聊供阅者一笑。】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甲戌侧批:可知若果有奇贵之处,自己亦不知者。若自以奇贵而居,究竟是无真奇贵之人。】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99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6: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绛珠通灵+贾宝玉绛珠为体&神瑛为魂】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通灵宝玉 - 古典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神话形象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通灵宝玉,《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神话形象,本是女娲炼就的一块顽石,因无才补天而随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入世,幻化为贾宝玉降世时口衔的美玉,上有"通灵宝玉"四字。 也称"通灵玉", 贾母将之称为贾宝玉的命根子。

一说,贾宝玉是女娲补天所剩灵石的转世真身(质),通灵宝玉则是其幻相(形)。薛宝钗项圈上的金锁受一僧一道点化,系通灵宝玉对应之物,寓意"土生金";一边金玉,一边木石,双方激烈对抗,寓意"金克木"。通灵宝玉对贾宝玉的人生发挥原罪、金箍棒、紧箍咒三重作用。贾宝玉多次摔砸通灵宝玉,彰显了他的爱情坚贞和叛逆精神,但以失败、妥协而告终。后四十回通灵宝玉丢失,从反面促成了金玉良缘、高魁贵子、家复中兴三件喜事。贾宝玉完成这些为通灵宝玉所注定的宿命后便离家出走,与通灵宝玉形质合一,由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变回女娲剩一石,诗云"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债偿清好散场"。

在引申义中,"通灵宝玉"可用来比喻极端重要,生死攸关的东西。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通灵宝玉

出处
《红楼梦》


拥有者
贾宝玉

对应
薛宝钗得僧道二仙点化的金锁

目录
1外形描写
2神话结构
3象征意义
4物品原型
折叠编辑本段外形描写
形象: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正面篆文:通灵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背面篆文: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折叠编辑本段神话结构
通灵宝玉的神话结构有两个版本。

【程甲本】女娲弃在青埂峰的剩一石原是一块巨石,锻炼通灵后曾自变人形各处游玩,被警幻仙子封为赤霞宫神瑛侍者,又在西方灵河岸与绛珠草结下木石前盟,然后仍回青埂峰,变成一僧一道所见的那块扇坠般大小的石头。因凡心偶炽,一僧一道将它变成甄士隐、薛宝钗所见的通灵宝玉幻相。它的真身则转世为贾宝玉,出生时嘴里衔来通灵宝玉。到劫终之日,贾宝玉与通灵宝玉形质归一,重返青埂峰,变成空空道人所见的那块写有《石头记》的巨石。图示如右。

【甲戌本】女娲剩一石仅仅变作通灵宝玉,而没有变作神瑛侍者,也没用变作贾宝玉;贾宝玉仅仅是神瑛侍者转世,与女娲剩一石(通灵宝玉)毫不相干。到劫终之日,贾宝玉与通灵宝玉各回各家:一个回赤霞宫,一个回青埂峰。女娲剩一石下凡走这一遭,仅仅作为随行记者记录下贾宝玉的人生经历。图示如右。

折叠编辑本段象征意义
折叠原罪
在下凡之前,剩一石经历了三次锻炼。

第一次:理之锻炼。剩一石也是由女娲亲手炼成的一块补天石。以它为代表的正邪两赋才女才子们跟那些仁人志士们一样,他们的人性都是以正气为先导的,均有修齐治平之志气,有补天济世之才气,有大仁大义之正气。理之锻炼,即达理、明理、得道、入圣。剩一石尽管弃而未用,它依然可以"天不拘来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自得"幽灵真境界"。

第二次:情之锻炼。剩一石在青埂峰下"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故曰"通灵"。绛珠、神瑛在西方灵河岸上生情,神瑛对绛珠"日以甘露灌溉",绛珠修成人后"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皆为情之锻炼。灵河与通灵呼应:灵者,情也;灵河者,情河也;通灵者,通情也。经过情之锻炼,这块从女娲手中禀正气而生的剩一石就变换了气性,成为正邪两赋的有情之石了。

第三次:欲之锻炼。伊甸园神话中,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红楼梦》中,剩一石偷吃的禁果,就是凡心偶炽、痴恋红尘,由一僧一道携带下凡,并"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一僧一道扮演了伊甸园里那条蛇的角色,使通灵宝玉具有了原罪的性质。甲戌本写一僧一道演说红尘,亦可补足文意。

经以上理、情、欲三次锻炼,剩一石幻化为通灵宝玉,获得了完整的人性。

折叠金箍棒
通灵宝玉和金锁的吉利话:"莫失莫忘、不离不弃"保佑婚姻永固;"仙寿恒昌、芳龄永继"保佑长命百岁;三件奇处"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保佑平安幸福。

剩一石是女娲炼成的补天石,补天的含义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它幻化而成的通灵宝玉承担着家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必须对宝玉的婚姻、子嗣、功名发挥多重效应 。甄士隐道:"又复稍示神灵,高魁贵子,方显得此玉那天奇地灵锻炼之宝,非凡间可比。"(第120回)

第5回宁荣二公嘱托警幻仙子道:"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用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 宝玉并不是只知为闺阁争光,对于家族来说,若问谁能拯救家族,重建家园,则非宝玉莫属。并且这是宁、荣二公亲自相定的,更具有不容争辩的权威。

宁荣二公所说"正路",直指金玉姻缘、高魁贵子、重振家业,是故警幻仙子警训宝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宝钗作为金玉缘的正人,自然要时时劝谏宝玉走这条正路。到了反照风月宝鉴的时候,宝玉定能不辱使命,在危急关头真正担当家族复兴的重任。后四十回宝玉中举正是这样的原笔。

通灵宝玉好比《西游记》的金箍棒,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它保佑宝玉金玉姻缘、金榜题名、肉身成圣、平安幸福、荣华富贵、兰桂齐芳、家道复兴,与《好了歌》的功名、金银、美色、儿孙四个偶像恰相对应。

折叠紧箍咒
在消极的一面,通灵宝玉又是把双刃剑,好比《西游记》的紧箍咒。通灵宝玉和紧箍咒象征人生的宿命。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不可逃避的自然欲求和社会重担,它们必然构成人生的负累、压迫、束缚、枷锁,由此而生种种烦恼、痛苦和压力。

惟正邪两赋有情人能觉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走向叛逆。宝玉对通灵宝玉大不敬,动不动就砸玉,不仅表示他反抗金玉缘,还体现了宝黛二玉的叛逆精神。即追求自由、真情、理想、信仰,反抗宿命,反抗世俗社会价值观及其名利规则,反抗各种社会压迫。宝黛爱情之所以能坚如磐石,至死不渝,正是因为这种共通的青春叛逆精神。

但这条背离世俗的叛逆之路更加难行,面临更多考验。通灵宝玉是自然宿命和社会规则强加的,尽管黛玉、宝玉都曾极力反抗它,可注定是一场悲剧。当理想幻灭,他们就会对人生产生巨大悲感并由此证道 ,如宝黛参禅所言:"(宝玉)道:'我想这个人,生他做什么!天地间没有了我,倒也干净!'黛玉道:'原是有了我,便有了人;有了人,便有无数的烦恼生出来:恐怖,颠倒,梦想,更有许多缠碍。'"(第91回)

折叠编辑本段物品原型
《红楼梦》的点睛之物"通灵宝玉"裹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浮想联翩,这个宝物的原形,其实就是早在5000年前就为南京"北阴阳营人"开始赏玩的世界第一观赏石--雨花石,可以从10个方面加以印证。

1、家世之证。一位作家所描绘的事物必然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红学家舒芜在《红楼梦》(岳麓书社1987年版)前言中也写道,曹雪芹"书中的取材大量来自自己少年时代的哀和乐,歌和泣"。红学家严中也常说:南京古称石头城,《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写的就是发生在南京的事。曹雪芹生于1715年,为曹颙之遗腹子。后随从继父曹頫生活在南京,直至13岁才离开南京。南京的风土人情给曹雪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雨花石,这在《红楼梦》一书描写"通灵宝玉"的文词中均隐约可见。

2、石形之证。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八回写"通灵宝玉","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曹雪芹状说"通灵宝玉"大如雀卵,借鉴了南京雨花石这一长江水冲石的自然形状。早在先秦之前,《山海经》一书中即有记载:"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曹雪芹将"鹑"改成"雀",是合乎情理的。雨花石的石体,有的比鹌鹑卵大,有的比鹌鹑卵小,明代陆君弼咏锦石(雨花石)诗,有"小者弹丸大凫子"之句,凫子指野鸭蛋。曹雪芹说"通灵宝玉"大如雀卵,则将雨花石中的大石小石都比较准确地涵盖进去了,这符合雨花石的实际状况。

3、质、色、纹、灿之证。曹雪芹说:"通灵宝玉"之质地"莹润如酥",也就是说质地莹澈,滋润如酥油,既润又透,这正是上好雨花石的质地,比较其它玉石,水晶有此质地,而极少自然之卵形,其它玉石有卵形子料,而鲜有莹润如酥之全透质地。曹雪芹说:"通灵宝玉"有五色,石生五色是其它玉石所罕见的,这也仅有雨花石有此特色。明代孙国敉在《灵岩石说》中赞美雨花石"玉质天章,色不啻五。"说雨花石还不仅仅是五色。唐代就出现过"九色玉钗"雨花石,进献同昌公主,这是有史料记载的事实。明代毕成康有"白瓷盘中贮惠泉,五色流光更灿然"之句,盛赞雨花石迷人之色彩。曹雪芹说:"通灵宝玉""五色花纹缠护",兼说这一宝物的纹理,这也正是雨花石独有的特征,雨花石的石纹变幻莫测多种多样,亦幻亦玄无象不包,所谓缠丝玛瑙是也。明代陆君弼咏雨花石"纹如指螺莹无迹……"也是描绘其纹理的。这充分说明了"通灵宝玉"与雨花石之间"纹理"的共性。曹雪芹说:"通灵宝玉"灿若明霞。灿者,明亮耀目之谓也。元明清许多文人在诗文中也常常这样形容雨花石。如元代郝经形容雨花石的靓丽有"如抹霞晚照而孕其余者……",清代孔尚任咏红白二色雨花石有"朝霞抹赤城,积雪没天柱"之句。在这里让人窥测到曹雪芹状"通灵宝玉"之句,似皆有"雨花石文化"之本。

4、"补天"之证。《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写道:"原来女娲氏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曹在这里说了"通灵宝玉"的来历,是女娲氏补天之遗物。其实这也是从"雨花石文化"中有所借鉴的。早在南宋时,辛弃疾在南京写有一首《满江红》词,其中有句:"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可补天西北",就是指雨花石。明代文人士大夫中兴起了雨花石收藏热,也出现了许多赞赏雨花石的诗词。万历年间,诗人毕成康,有《咏灵岩石子》诗一首(灵岩石是雨花石的别称),开头一句就写道:"君不见女娲补天几千秋,犹有遗失存山丘……"毕成康诗中叙事,说雨花石是女娲补天的遗石,而曹雪芹也说"通灵宝玉"是女娲补天遗石,曹雪芹对前人"雨花石文化"的借鉴,于此更明显可见。

5、文字之证。《红楼梦》第八回说"通灵宝玉"正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四字,反面有"一除邪恶,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十二个字。在雨花石上"纹理巧成"也常常出现几可乱真的文字,当代雨花石收藏家周祥元先生藏文字石颇丰,曾以三十枚天然巧成之文字石,组成了一张央视主持人王小丫的履历表。清初孔尚任也许见过许多出现文字的雨花石,所以他在《六合石子》一诗中写雨花石有,"摩挲五色光,遐想文字祖"的名句。"通灵宝玉"上出现文字,也可能是曹雪芹从观察雨花石中幻现的文字而得到了启发。

6、含玉之证。《红楼梦》中说宝玉是"衔玉而诞"。曹雪芹在这里用了中国一个古老的习俗:含玉。《词源》注:古者死,以玉含其口中,谓之含玉。《周礼》载:"太宰,大丧赞赠玉含玉。"曹雪芹在这里用殉葬含玉之典演绎成"衔玉而诞"的传奇,也是小说家的一种手法。据南京博物院《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发掘报告,南京北阴阳营人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用殉葬品雨花石含于死者口中,这种惊人的巧合,让人觉得"通灵宝玉"与雨花石之间的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联系。

7、大荒之证。《红楼梦》第八回在说到"通灵宝玉"时,写道,后人曾有诗嘲云:"女娲炼石已荒唐,更向荒唐演大荒……"这"演大荒"三字,一语双关,一是说这一"通灵宝玉"演绎的奇幻故事,二是说这一幻石在大荒自然界中的漂泊。众所周知,世间的观赏石分山料、山流水、水冲子料三种,在藏石者采集前,山料是静止的完整山体,"山流水"是不出山区短距离的水冲石,是相对静止的,只有水冲子料是流动的漂流千里万里"演大荒"的品种,而雨花石正属于这一类。

8、苏文之证。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去世后,他父亲曹颙与继父曹頫先后督理江宁织造,曾给曹雪芹取名曹沾,字芹圃。意指"雨露恩泽,沾溉园圃"。据吴新雷教授在《曹雪芹》一书中记述,曹雪芹长大后不喜欢这种俗套,便另外给自己起了"雪芹"这个雅号,语出苏轼《东坡八首》诗:"泥芹有宿根"、"雪芽何时动",以及苏辙《新春》诗"园父初挑雪底芹",以象征洁白、耐寒的高尚情操,含义极妙。由此可知曹雪芹在青少年时代对苏轼、苏辙的诗文浏览之多、涉猎之深。而苏轼两篇鸿文《怪石供》、《后怪石供》被公认为是鉴赏雨花石一类长江卵石的始作俑者,曹雪芹对此当然也多有借鉴。如说"通灵宝玉"大如雀卵,《怪石供》则状怪石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如说纹理,曹说"通灵宝玉"五色花纹缠护,《怪石供》说纹如指上螺,曹说"通灵宝玉"五色,《怪石供》说多红、黄、白色,当然还有言外的其它诸色。《红楼梦》中描绘"通灵宝玉"之形状与苏轼《怪石供》、《后怪石供》中的描述均相当接近。特别是一个"幻"字,曹可能从苏文中受到启示。《后怪石供》中有一句名言,状怪石一个"幻"字:"夫幻,何适而不可?"曹雪芹写"通灵宝玉"则有:"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权就臭皮囊"。苏东坡两篇《怪石供》所状之石,其实与南京雨花石是一样的石头。明代林有麟在《素园石谱》中说:"绮石(指雨花石--引者)诸溪涧中皆有之,出六合水最佳,纹理可玩,多奇形怪状;自苏端明(指苏轼,苏曾为宋端明殿学士-引者)作颂以遗佛印,后之好事者转相博采,以资耳目……"这充分说明苏东坡笔下的"怪石",与雨花石是同为一类的长江卵石,是一回事。

9、通灵之证。"通灵宝玉"之名,常常让藏石者联想到盛产雨花石的六合灵岩山,曹雪芹是不是受这一启发而有取"通灵宝玉"这一美名的灵感?诚然,盛产于六合的雨花石在明、清时曾叫灵岩石。"通灵",是不是指通于灵岩山,窃以为这只是后人的联想,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因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没有这方面的叙说,我们也未见有其它方面的史料佐证。而曹在书中对"通灵"二字的解释却有两处。书中第一回:"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又第二十五回出自癞头和尚之口,说"通灵宝玉""……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锻炼通灵,是曹雪芹对"通灵宝玉"中"通灵"二字的权威解释。巧合的是这锻炼二字,正符合雨花石的出产与成长过程,其含义窃以为有两个方面:一是山岩解体,水流冲刷成卵状之锻炼;二是石体硅化,由石变玉,从而转化为晶透通灵之锻炼。在这里"通灵宝玉"与雨花石真可谓是不谋而合。

10、曹家藏石之证。曹雪芹青少年时期在南京生活了13年,他见过、赏玩过盛产于南京的雨花石,这当然是无可置疑的。问题是官达"江宁织造"的曹家在南京或扬州的宅邸内,有没有收藏过雨花石?回答是肯定的。笔者新近发现曹寅写的一首七律,题为《江阁晓起对金山》,诗曰:从谁绚写惊人句,聚石盘盂亦改颜。曹寅写诗写到难觅绚丽的佳句时,想从赏石中去寻求灵感,可见他对玩石这一雅事之钟情。"聚石盘盂"之石,当然是特产于南京的必须"挹水注之灿然"的雨花石,从中还可看出,曹寅还是一位颇有鉴赏水平的藏石家。曹雪芹幼年生活在南京,知事时距曹寅去世只约八九年时间,其时,曹家家业尚未衰败,曹寅的雨花石珍藏应是仍在金陵曹府与扬州曹府的,这正是曹雪芹青少年时期耳濡目染之物。

纵观曹雪芹笔下的"通灵宝玉"的原型,确系原产于南京特产的雨花石,但这又不是一般的寻常的雨花石!"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集形、质、色、纹、灿、润于一身,"通灵宝玉"是曹雪芹心中幻化加理想化的奇石,若按图索骥在雨花石中搜寻很难获得,却又有可能获得。更奇的是这一奇石还可佩戴,系孔也是天然生成的。如《红楼梦》书中第一回写道:"只见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可佩可拿。"又于第四回书中写"通灵宝玉",袭人道,"连一家子也不知来历,上头还有天然的眼儿。"

雨花石中也有"天然眼儿"的石头,但很稀有。可见,曹雪芹对雨花石不仅"家学渊源",有祖、父辈遗石作为资鉴。他本人也是一位见多识广、广采博识的赏石行家,对于雨花石研探之深,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境界。集形、质、色、纹、灿、润及奇巧于一身的美石,再加有天然的可佩戴的眼儿,藏石家在现实中若能找到这样的灵品,它应就是举世无双、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99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7: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甄士隐的梦境,虚实结合,荒诞离奇,却揭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事实
播报文章

崔子爱
关注
2022-01-30 11:59
桂林旅游详细攻略,这篇攻略看完绝不后悔,去过的人都说好!
桂林旅游详细攻略,这篇攻略看完绝不后悔,去过的人都说好!
2024中级经济师考试重大调整!报名注册入口已提前开放!
2024中级经济师考试重大调整!报名注册入口已提前开放!
在职研究生论文模板,考研强化课程,直击考点,全科联报减1000,更可免息分期!
在职研究生论文模板,考研强化课程,直击考点,全科联报减1000,更可免息分期!
《红楼梦》是清代著名才子曹雪芹的呕心沥血之作,让无数读者为之心动。作为曾经的贵族子弟,被抄家后却一贫如洗,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让作者心中充满愁苦。

千愁万绪积聚于心,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便希望借助笔墨,遍述一集,抒写自己曾经的锦衣纨绔之乐、后半生的穷困潦倒之苦。作者也借此告诫后世,人情之冷暖,只是因为无法直言,于是便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




《红楼梦》中一共有32场梦,做梦的人物既有宝玉、黛玉,也有王熙凤、尤二姐等等各色人物,可谓眼花缭乱、想象神奇。

在第一回中就介绍了第一个梦,做梦之人就是甄士隐。甄士隐这个名字,就是谐音“真事隐”,一看就是非常玄妙,他的出场也是极其重要,如果没有他,就不能引出贾雨村,而贾雨村又关系到林黛玉的出场,可谓一环套一环,丝丝入扣。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那么作者为何要塑造甄士隐这个人物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回顾一下《红楼梦》中的第一梦。一日,炎夏永昼,一僧一道边走边谈。道人问僧人准备将那蠢物带到何处,僧人于是娓娓道来。

原来西方灵河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因为天气炎热,地处干旱,即将奄奄一息。而赤瑕宫的神瑛侍者却不辞辛苦,每日以甘露灌溉。绛珠草后来修成人形,要报答神瑛侍者的恩德,于是和对方一样下世为人,并愿意将一生的眼泪还他。




甄士隐在一旁听得真切,只是不明白那蠢物是什么,于是就问那僧人。僧人并未答复他,只是将这块宝玉给他看了一眼,甄士隐只看见上面镌刻着“通灵宝玉”四字。他倍感新奇,再想细看,却被僧人一把夺去。甄士隐也就从梦中惊醒,也依稀记得自己还仿佛看见了“太虚幻境”的牌坊。

从甄士隐的梦境分析,其中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正如作者所云: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梦境中出现的绛珠草和神瑛侍者,是黛玉和宝玉的前身;而那块宝玉,即蠢物,也象征着贾宝玉的身份,才引出木石同盟和金玉良缘之说。


广告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


此后甄士隐的女儿失踪,原来的家境殷实,忽然就变成一贫如洗,正是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缩影,其实也是提前预演和一个提示。作者在第一回中就用一个看似无关的人物,简要说明了全书的最终结局,也恰如其分地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而贾雨村(假语存)与甄士隐(真事隐)的关系也很微妙,甄士隐赞助贾雨村,让他进京赶考。最后又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再次牵出甄士隐丢失多年的女儿英莲,然后才有薛蟠和薛宝钗的出场。可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令人赞赏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巧。




综上所述,甄士隐的梦境,虚实结合,荒诞离奇,却揭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事实。僧人说甄士隐与通灵宝玉有一面之缘,他还梦见了太虚幻境,都说明他与贾宝玉存在着某种联系。

其实梦境总是虚幻的,“警幻”二字,就揭示了作者创作的初旨,甄士隐却没把僧人的忠告当作一回事,结果女儿丢失,才引出一系列的故事。后来秦可卿也托梦给王熙凤,告诫她贾府的大厦即将倾覆,她也当成耳旁风。

而世人何尝不是如此,正所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大家都关注眼前利益,谁去想几十年后的事情,甄士隐的梦境实在是值得深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99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8: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红楼梦以甄士隐开篇?
播报文章
兴趣认证
伴读红楼
关注
2023-04-12 20:03来自黑龙江
多严重的肺结节都不怕,用这个方法,饭后1次,专调肺结节
多严重的肺结节都不怕,用这个方法,饭后1次,专调肺结节
桂林旅游详细攻略,这篇攻略看完绝不后悔,去过的人都说好!
桂林旅游详细攻略,这篇攻略看完绝不后悔,去过的人都说好!
钢衬pe管厂家选洛阳力企 供货及时 质量可靠
钢衬pe管厂家选洛阳力企 供货及时 质量可靠

广告
成都到峨眉山旅游有什么攻略?
×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广告
“肺结节”多是吃出来的!这3种食物少碰,悄消散结
×


广告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


广告
厦门旅游必去的十大景点,没去过的,看完你就赚了!
×



小说往往都是直接从故事主线切入,随后男女主角迅速出场,通过故事的推进与结局反映主题。但《红楼梦》显然没有按照这样的套路来写。它别开生面地来了个“主题先行”,开篇从一个几乎和主人公毫无关系的小人物甄士隐写起。看完全书才恍然发现,这个小人物,竟然与小说的主题和主人公的命运归宿,并非毫无关系。

作者开篇就说: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故曰“贾雨村”云云。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

它开篇就先明确了作品的主旨,大旨言情。作者怕读者误读《红楼梦》的主题,明确告知: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阅者醒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经历一番梦幻,发现人生如梦、青春如梦、高官厚禄如梦、儿女情长如梦。看透世间的沧桑。一首好了歌和甄士隐的好了歌注,说尽作者的心声。一切不过是梦。所以便以梦总其全部主题。称之为《红楼梦》。 《红楼梦》既然是“主题先行”,它的开篇虽然不是从故事主线切入,却也不可能偏离主题太远。那么小说以甄士隐开篇,对于展示主题具有怎样的作用呢?
第一、《红楼梦》大旨言情。故事发生在姑苏,江南苏州一带。明清时期苏州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甄士隐这里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十里街、仁清巷”分明指势利人情。"葫芦庙是为了后文中的贾雨村,以及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作引。甄士隐资助了贾雨村,贾雨村才有机会考取功名,才可能后来结交林如海,又被举荐给贾政,得以平步青云。而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被薛蟠霸占,贾雨村明知是恩人的爱女,他却选择了徇私枉法,帮助四大家族一手遮天。当贾府落败时他又落井下石。这是怎样的人情?

第二、《红楼梦》是人生之梦。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甄士隐最终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贾宝玉后来也是如此。作者有意用一个甄士隐,提前预演贾宝玉的一生。表现人生如梦的主题。对人世、人生的认识和总结,可谓全书的主旨和精髓。从昨怜破袄寒到今嫌紫蟒长,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到最后不过是一场空罢了。 甄士隐解读好了歌,正是他出家顿悟的一个过程,甄士隐从当地望族跌落到人生低谷的一系列打击,让他开始了悟,他对好了歌的注解,也是全书的主旨所在。它让我们着眼于:人生就是这样,什么富贵荣华,什么名利、金银、美色,看透了放下了,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解就是《红楼梦》的大结局。
第三、《红楼梦》即朱门之梦。《红楼梦》写了家庭悲剧。它通过对家庭悲剧的描写,反映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小说开篇虚构了甄士隐一家,以其家庭不幸遭遇暗示了贾府的悲剧。《红楼梦》开篇就写了这个地处繁华世界的富贵、幸福人家。甄士隐本是个家境殷实的中产阶级,有财富积累有田产收租,和老婆孩子过着小康生活。女儿的丢失,使这个幸福的家庭从此灾难不断。 用甄士隐家的起伏兴衰,提前预演了天下望族贾府的兴衰。进一步勾勒出封建社会的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及封建末世的社会轮廓。以四大家族的兴盛衰落为背景,以贾府的衣食住行、家庭琐事、闺阁闲情、红白喜事为经典场景,表现繁华过后终究是一场梦。毛泽东认为,它是一部以贾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的衰亡史,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历史教科书。贾王史薛红极一时,眼看他起高楼,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从笏满床到陋室空堂;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原来富贵繁华如梦,转眼落幕,过眼烟云。贾府从盛到衰,代表着封建王朝的统治从盛到衰,走向灭亡。一个旧家族的没落,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没落。

甄士隐一家的衰落是四大家族衰落这场大戏开场前暖场的小戏。甄士隐家败了,贾家后来也败了。四大家族走向衰落,同时也折射出整个封建社会溃败和衰亡的历史必然走向。《红楼梦》通过三个家庭的兴衰来展现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他们是富贵尊荣如贾家荣宁二府,顽强挣扎如刘姥姥一家底层老百姓,还有就是最脆弱的中产阶级家庭甄士隐一家。 作者创造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不出荣府大族,先写乡宦小家。开篇通过甄士隐这么一个小乡宦之家的荣枯,来映射和伏线贾府之荣枯。甄家败了,甄士隐出家,封氏守寡,贾府最终败了,宝玉出家,宝钗守寡。从家族兴衰来看,甄家的败落,暗示了贾府的败落。甄士隐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癞头僧与跛道士渡化的人,小说的三大主角,宝玉,薛宝钗,林黛玉都受过和尚道士的渡化。而甄士隐是第一个被渡化的人,他家是第一个被沦陷的家。甄士隐是个代表,如梦人生的代表;甄家是个缩影,繁荣富贵之家的缩影,红楼梦的缩影。
第四、《红楼梦》是青春之梦。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只喜观花修竹,酌酒吟诗,这些不正是贾宝玉的性情吗?神仙一流人品,贾宝玉不就是个日日灌溉绛珠仙草的神瑛侍者吗? 《红楼梦》无情地批判了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暴露了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及社会道德观念凶残的吃人本质。

《红楼梦》以甄士隐开篇,是作者的大智慧。甄士隐这个人与作品的主人公宝玉和黛玉似乎没有一点联系,但是他主导着整部书的开局和结尾。甄士隐最先知道了天上有一个神瑛侍者要下凡,一个绛珠仙草要跟随他下凡报答他的灌溉之恩,跟随他们一起下凡的还有一批痴男怨女。甄士隐还见到了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石头的真容。 作者是把甄士隐当做贾宝玉的影子来写的,他的人生态度就是贾宝玉的人生态度,他的人生结局就是贾宝玉的人生结局。 甄士隐姓甄名费字士隐。这个名字是有来历的,《中庸》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君子之道费而隐”。意思是君子如果与世道相违逆,可以隐居起来。贾宝玉不就是这样吗?世道就是尊崇科举功名,而贾宝玉却对这些毫无兴趣,游离于正统观念之外。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讲述一段凄美绝伦的悲剧故事。他们的爱情婚姻悲剧,代表着封建帝王统治下的社会中,无数的家庭都没有幸福的生活,无数男女都没有幸福。用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唱青春与生命的挽歌。发出对封建礼教及腐朽婚姻制度的抗议。 有人会说,以甄家的故事开头与这个主题无关吧?其实不然,甄士隐夫妇应该算是一对好姻缘,当甄士隐落破之后,岳父封肃是怎么对待明媒正娶的姑爷的?我们再看甄士隐家的丫鬟娇杏的姻缘,偶因一遭错,便为人上人。作者写娇杏这个人物,大有深意。作为一个丫环,对男客人再三回顾,这是当时主流社会意识所不容的,非礼勿视,但她却偶因这错误的回顾,侥幸获得幸福。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全书唯一幸免者,竟是一因侥幸二因错。讽刺何等辛辣。

第五、《红楼梦》是一场女儿的厄梦。《红楼梦》开篇就写女娲补天,书中又大写闺阁中女儿琐事,表现其崇尚女性的思想,为裙钗立传的主题。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性悲歌。展示了金陵十二钗及相关人物的人性美和悲剧美。而这一切,是从甄士隐丢失的爱女甄英莲开始写的。甄英莲的悲惨命运正是这千红万艳的代表。
人情的对面是欲望。代表人物正是甄士隐的知己贾雨村。他是另类人生的代表,甄士隐经历过人生的坎坷,最终顿悟真谛,放下一切遁入空门。贾雨村还未曾领悟人生的真谛,还在追求名利,追求财富,日后他将经历官职的升降、体验官场的黑暗与腐败,在此过程中变得圆滑世故、利欲熏心,为世俗名利所牵绊,从人生来说,他正处于与甄士隐相反的阶段。甄士隐看破欲望的第一人,是从红尘世界走出来的第一人,以甄士隐的退场为贾雨村开场,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红楼梦的高明之处,一个轮回。 作者写甄士隐是为了将真事隐去,只用假语村言敷衍,这是作者明确说出来的,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就是“真事隐去、假话留存”。巧妙地运用谐音,这是表层意思。 其实我们知道红楼梦绝对不是假雨村言,这么做绝不只是为了掩人耳目,托言将真事隐去,通过假语存焉,来写自己的真实经历。正如甄士隐在梦幻中所见太虚幻境石牌坊上那幅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即是假,假即是真,无即是有,有即是无。

甄士隐通真事隐,其故事的内核是真事。两百多年间,专家争辩和探轶故事背后的真相。我们一般读者能够通过甄士隐的一生看到贾宝玉的人生悲剧,进而看到这《红楼梦》是什么梦,也就够了。
读不懂甄士隐,真的就是读不懂红楼梦。甄士隐的主要故事是假的,红楼梦的故事是假的,而真实的情况则发生着,甚至真实发生的事可能和小说里描写的故事有影射关联。 甄士隐这个角色还具有埋线索的意义。《红楼梦》的写作手法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甄士隐的故事贯穿全书,有始有终。如果说前面是真不去,贾焉来,是为甄士隐出家,引出贾府;后文就是贾不去,真焉来,当贾府败落诸芳流散之时,正是甄士隐奉警幻之命,渡众人复归太虚幻境的。开篇由甄士隐,引出穷儒贾雨村;再由贾雨村给林黛玉当老师,引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贾雨村在贾府得势的时候风光无限,在贾府有难的时候落井下石,也正合了他假语存的谐音。 因为甄士隐开篇引出好了歌。贾雨村凭着林如海攀上了贾府。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被人贩子拐走,被薛蟠买下,牵出薛家。两条线引出“护官符”,点出来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全书的故事和香菱的命运息息相关。而英莲这个角色是以甄士隐为前提的。

一个有点经济实力的封建乡绅,都有可能在这个社会无法立足,这个已经不是个体事件了,这是社会制度导致的。另外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接下来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家境富裕的冯渊在豪门望族的薛家面前毫无还手之力,被殴打致死都无法获得天理正义。豪门贾府,在皇亲国戚面前,也是无能为力,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如此重大的主题,直言不讳,那还了得。 为了避免文字狱,真事隐去,假语存焉,表明我写的这本书都是假的,并没有真话,从而避免被人举报招惹灾祸。 甄士隐在《红楼梦》中,只在第一回出现,以后一直没有出现,直到最后(一百二十回版本),是这部小说真正的开篇和结局人物。甄士隐看破红尘,开启了这宏篇巨构的红楼一梦,引出这满纸荒唐言来。而这到底是假语还是真事,恐怕就得我们自己细细品味分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99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8: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甄士隐的原型究竟是谁?
冒士模
冒士模
红楼梦作者之谜的研究
甄士隐,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姓甄,名费,谐音“废”,字士隐。“甄士隐”取意为“真事隐”。书中有“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一句。写甄士隐是为了写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

甄士隐的名和字出自《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解释为:“言可隐之节也。费犹佹也,道不费则仕。”唐代孔颖达对郑玄这段话注解为:“言君子之人,遭值乱世,道德违费,则隐而不仕;若道之不费,则当仕也。”“佹”(gu):乖戾;离。“费”通“拂”(fú),意思是:逆,违背。“隐”:隐逸不出。“君子之道费而隐”这句话的意思即“君子之道”已经荒废了,所以君子才要去隐居。这就从甄士隐这一姓名中引申出“真士隐”这一含义。作者在小说开篇首先暗喻自己就是在“君子之道”已经荒废了的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真正的君子隐居了起来。

甄士隐姓名的出处既知,那甄士隐究竟暗喻何许人呢?笔者认为甄士隐就是暗喻作者本人。且看以下分析:

一、甄士隐的简历是:甄士隐原为神仙一流人物,遭遇一场焚家大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贼盗蜂起,只得变卖田地投靠他岳丈家去。又遭到岳父的暗算,贫病交攻,渐渐的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来。之后听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彻悟后跟随跛足道人飘飘而去。在社会上历经磨难,翻过几个筋斗后又从道人变成了“智通寺”的龙钟老僧。书中每到关键时刻跛足道人或癞头跣脚的僧人就会出现,因甄士隐跟随跛足道人而去,所以甄士隐应该清楚知晓书中的情节和书中人物未来的发展。再进一步可以说书中人物的情节和发展就是甄士隐作为作者安排的。再看书中说道:“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这就暗喻了甄士隐就是本书的作者。读者请注意:甄士隐是先从道后为僧的!

二、我们再看:“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大旨不过谈情,亦只是实录其事,绝无伤时诲淫之病,方从头至尾抄写回来,闻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我们应重点注意文中:空空道人…方从头至尾抄写回来,闻世传奇。…空空道人…改名情僧。也就是说,《红楼梦》这本书是一位先道后僧的人从大石头上抄写回来,将其带到了人世间。而且是“方从头至尾抄写回来”,在这里暗喻这位先道后僧的人就是《红楼梦》的作者,而且可能姓方。

三、从书中分析,《红楼梦》的作者可能就是个先道后僧的神仙一流人物,而且可能姓方。那么,现实中有没有这样一个人呢?

我们先看什么样的人能写出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红楼梦》呢?

如皋冒廉泉先生认为,其作者必备的几大要素是:

要素一:他必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巨匠。

要素二:应生于世代官宦书香之家,有贵介公子生活经历。

要素三,要有广泛的社会交往來,医卜巫娼都通。

要素四,熟悉女性,广交女友,有丰富的女性故事素材。

要素五,要有坎坷的人生经历,乃至风尘碌碌,一事无成。

笔者再给它加上要素六,有着先道后僧的经历。

我们来看方以智的简历:

方以智(1611年-1671年),安徽桐城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人方学渐之曾孙,明末四公子之一。因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十岁的方以智中进士,被崇祯皇帝聘为皇子定王和永王的讲官。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在景山上吊自杀。深受皇恩的方以智在紫禁城崇祯帝的灵前痛哭,终被义军首领抓住。虽被严刑拷打,连脚踝的骨头都露了出来,但方以智坚决不投降。方以智在明亡后转投南明弘光政权,但弘光政府阮大铖等权臣居然以方以智没有为崇祯帝殉节为名,把其列为“逆贼”,要秋后算账。 报国无门,方以智只好扮作道士,别号愚道人,改名吴石公。从江苏辗转浙江、福建,到广州、桂林一带以卖药为生,过着“曲肱茅屋鸡同宿,举火荒村鬼作邻”的生活。后“推戴”桂王,发现名不副实,奸人当道,心灰意冷罢相逃难。公元1650年,清军攻入桂林,南明永历帝逃跑。方以智削发为僧,带着少子方中履躲进深山,靠吃野菜野果为生。后来方氏父子被清兵搜山截获,清将马蛟驎反复劝降方以智无果,便用死来威胁。见方以智始终不屈,马蛟驎暗生佩服,将方氏父子释放。方以智拒绝担任清朝官员,隐居为僧。在梧州云盖寺居住两年后,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年底回桐城省亲。

符合要素一:方以智生活在明末清初,崇祯朝进士,被崇祯皇帝聘为皇子定王和永王的讲官。一生著述400余万言。文学巨匠当之无愧。

符合要素二:不需赘言。

符合要素三: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符合要素四:方以智和冒辟疆同为“江南四公子”,他们都和当时红极一时的秦淮八艳交往甚欢,所以有丰富的女性故事素材。

方以智为僧后1657年曾到如皋水绘园与冒辟疆相会,冒辟疆向方以智提供了明亡后董小宛及其义妹张惜梅的不为外人所知的惊天秘事。激起了方以智写作《红楼梦》的热情。

符合要素五也不需赘言。

特别是要素六,从明崇祯、清顺治、直到康熙朝后期,甚至可以说直到乾隆朝,符合先道后僧的文学巨匠仅此一人。

依据六个要素如果再结合“方从头至尾抄写回来”一句,《红楼梦》甄士隐的原型毫无疑问就是方以智!笔者可以进一步判断:《红楼梦》的前期作者就是方以智!

发布于 2021-09-18 10: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99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8: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好人甄士隐下场为何下场凄惨,你只是看到了结尾,却猜错了开头
昭烈名臣 2020-03-27   |  14015阅读  |  2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描写了清朝贵族的生活,极大的丰富了我们对于古代贵族生活的认知,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形成了一门研究它,欣赏它的学问就叫红学。

整部《红楼梦》结构严谨,人物众多,哪怕是一个配角,曹雪芹写的都非常出色,一言一行都符合那个人的特点,人们总是能从《红楼梦》中看到人情冷暖和世间百态。

这其中有一个人物是最早出场的,一开始就看破了红尘,因为《红楼梦》写的是一出悲剧,而且最伟大的创举就是一开始就告诉了你故事的结尾,但这完全不影响读者都阅读后面文章的兴趣,这种写法恐怕也就只有曹雪芹这样伟大的作家敢于这么写。

整部《红楼梦》就是一出悲剧,而这个一开始就醒悟的人就是甄士隐,他的意思就是把真事给隐去,虽然醒悟了,他虽然是听了那一僧一道的《好了歌》顿悟了,但世人依旧很执着,所以也就只能是把真事隐去,代以这亦真亦假的,如梦幻泡影的故事。

甄士隐在小说里是顿悟了,但是很多人一开始看小说的时候,总觉得甄士隐这个人也太可伶了吧,典型的好人没好报呀,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甄士隐呢?


  

好人甄士隐
甄士隐真的是个好人,他原本是住在苏州这个繁华富庶的地方,典型的小康家庭,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叫做英莲,自己虽没有考取功名,但祖上留下些祖产,足以让甄士隐过着一般士绅的生活,虽不能说是钟鸣鼎食之家,但日子也过的逍遥自在。

甄士隐不但自己活得自在,而且还非常乐于帮助他人, 比如落魄书生贾雨村,此时的贾雨村穷的连进京赶考的钱都没有,只能寄居在葫芦庙里面,终于愁云满面,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什么地方。


甄士隐不但不嫌弃贾雨村的身份,经常邀请贾雨村到家中做客,后来机缘巧合贾雨村还看上了甄士隐家的丫鬟娇杏,成就了一段姻缘。

而且甄士隐这事做的还非常顾及贾雨村的面子,他知道读书人都是好面子的,办事都是非常体面的,当贾雨村主动提出没钱进京赶考的时候,甄士隐赶紧拿出来一大笔银子,资助贾雨村,而且还对贾雨村的文采夸赞一番,绝对不会让贾雨村感觉单一丝丝的不快。


  

而且甄士隐还准备了书信给贾雨村,为贾雨村到京城之后进一步打点只用,没想到的是贾雨村完全就是个白眼狼,拿到银子的第二天天不亮就赶紧走了,连个告别也没有,对此甄士隐完全没有在意,他觉得帮助贾雨村也是是个很平常的事。

但甄士隐的命运却从此改变了,先是自己的女儿英莲被人贩子拐跑了,后来家中因为葫芦庙失火被殃及,最后化为灰烬不得已只能搬回到乡下居住。


不久不善经营的甄士隐日子就过的非常拮据了,再加上是寄居在岳父家中,岳父也是看不起甄士隐,经常给予脸色,最终穷困潦倒的甄士隐有一天,听到一僧一道在那里唱好了歌顿悟,决定跟着这一僧一道出家修行去了。

妻子封氏得知后,四处寻找最终也是不知所踪,好好的一个家就这样没多久光景,就彻底妻离子散分崩离析了,这猛一看,甄士隐也太惨了点吧,明明甄士隐什么都没做,怎么会这么惨呢?


  

悲剧里没有偶然
老舍说我要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那里充满了无耻的笑声,《茶馆》就是这样的悲剧,这种写法就比《窦娥冤》要高明许多,而《红楼梦》的悲剧又比茶馆高明。

所谓悲剧,并不是说事情凄惨就是悲剧,比如说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因为偶然的因素被人贩子拐走了,这个叫悲剧吗?


这个不是悲剧,因为这是偶然事件,因为偶然事件造成的悲惨结局,这个完全称不上悲剧,所谓悲剧就是不管你怎么努力,你也无法改变悲惨的结局,这才叫悲剧,换句话说,悲剧里面是要排除掉偶然性因素的。

甄士隐就是一个悲剧,因为他的悲惨是命,他很早就有慧根,因为他曾梦到过太虚幻境,里面一僧一道现实中他也见过,这一僧一道明确说,你这女儿跟你没缘,是累及爹娘的祸根,不如舍我把,当时的甄士隐怎么可能会把女儿给这一僧一道呢。

但最终英莲还是被人贩子拐跑了,加入当初霍启没有把英莲带去看灯呢?


  

事实上就算不去看灯,英莲依然会以其他方式丢失,这就是不可抗拒的命运,不存在什么偶然性的因素,因为那代表开悟和申通的一僧一道已经预言过,英莲和甄士隐的命运,只不过是当时的甄士隐看不透罢了,就算是被人给他说透了,他依然是难以接受的。

后来甄士隐家被烧,最后只能寄居在岳父家里,这些都不是什么偶然因素,而是甄士隐这个人物必然要经历的,因为曹雪芹塑造这么一个人物,目的就是要在红尘中找到一个代言人,一个在红尘中醒悟的人。


相比于贾府而言,甄士隐就是一个萎缩版的贾府,贾府再豪华也不过就是把甄士隐家扩大了许多倍而已,甄士隐家突然败落,同样的贾府也是会突然败落的。

当然,甄士隐这个人最终开悟了,或许我们认为他很惨,但这只是我们世俗的想法,对于他而言,可能真的已经跳出世俗一般的观念了吧,并最终与贾雨村的钻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贾雨村甄士隐二人相遇,甄士隐还想电话贾雨村,但无奈贾雨村世俗心太重,最终贾雨村依然是红尘中苦苦挣扎的一个人。


  

贾府的悲剧
甄士隐的悲剧,是贾府悲剧的前奏,为什么要写甄士隐的悲剧,那是因为通过这种对命运不可抗力的阐释,作者其实想表达一种观念,贾府的败亡,最终也是无法挽回的。

不管王熙凤多么精明能干,也不管后来的贾探春如何的兴利除弊,贾府都已经是病入膏肓,根本不可能通过人力来挽救,也许曾经有那么一丝丝的机会,那就是同样有点顿悟和神话色彩的秦可卿给王熙凤的托梦,这跟那一僧一道在梦中跟甄士隐说的一样,王熙凤当时又怎么肯相信。


命运就是如此的琢磨不透,或许我们以为甄士隐好人没好报,但也许他觉的这是他的机缘,从此看破红尘,就连贾宝玉不也是出家了吗,这种好与不好又有谁能够说的清楚呢。

这或许就是《红楼梦》的魅力吧,总是让我们有无限的讨论和遐想空间,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和观点,儒释道哪一种占上风,完全就取决于当时你的处境。


+关注
undefined
昭烈名臣
共 564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赞赏
游客
共1人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1)
来自: 昭烈名臣 > 《待分类》举报/认领
上一篇: 贾宝玉的终极知己,林黛玉的启蒙老师,贾雨村是如何由清变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99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8: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神游太虚幻境的第一人为什么是甄士隐,而不是贾宝玉?
少读红楼
少读红楼
自媒体人,书评人,全网同名帐号:少读红楼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一部红楼梦,经典在细节。红楼梦里的很多细节,都值得咂摸和推敲。比如,我们都知道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但我们却忽略了,真正神游太虚幻境的第一人并不是贾宝玉,而是甄士隐。

  曹雪芹为什么这么安排呢?明明甄士隐只是红楼梦里开篇的一个角色,出场不久就消失了,贾宝玉才是红楼梦的主角啊。为什么神游太虚幻境这么重要的事,第一次给了甄士隐而不是贾宝玉?

  其实这个也不难理解,我们知道,甄士隐一家的小荣枯,其实正是日后贾府兴衰的预演。作为红楼梦里的两个开篇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被作者曹雪芹赋予了很重要的意义。

  我们知道,贾雨村贯穿红楼梦始终,从一介穷儒到飞黄腾达再到阶下囚,正暗示了曹公所说的假语存。而甄士隐,也正人如其名,因为承载了更多无法言说的真事,在短暂出场后便永远消失了。

  甄士隐被安排第一个神游太虚幻境,有什么深意呢?我们认为,既然贾雨村是贯穿红楼梦始终的线索型人物,毫无疑问甄士隐也是。所不同的是,贾雨村在明,而甄士隐在暗。一明一暗,一真一假,一正一反,正是红楼梦的关键之处。




  甄士隐神游太虚幻境,首先是要识玉,也就是说,他比贾宝玉更先识得通灵玉,曹公如此安排的用意,大约也是为日后甄士隐度化通灵玉或贾宝玉等人伏笔。

  我们知道,红楼梦极少有重笔,但太虚幻境有副对联,却先后出现了两次,即“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先后在甄士隐和贾宝玉的梦里都出现了,相信不是曹公词穷的缘故,而是他在极力提醒读者。

  甄士隐神游太虚幻境是在什么时候呢?原文说是“烈日炎炎,芭蕉冉冉”,也就是天正热时,正所谓物极必反,天正炎热之时,也正是天将转凉之际。所以,甄士隐于炎夏永昼梦游时,脂砚斋批曰:热日无多。

  这句批语背后的深意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盛即将过去,天气由热转凉,正暗示了贾府由盛转衰的必然。

  大家应该还记得,甄士隐是一僧一道在世间度化的第一人,而神游太虚幻境的他,也是深知宝黛钗等一干风流孽鬼下世造劫的第一人。

  应该说,甄士隐比贾宝玉更有慧根,因此,他大梦初醒之后,似有所悟,虽然在癞头和尚索要英莲时他并未舍得,但在跛足道人再次出场,并唱出好了歌时,甄士隐瞬间顿悟,并随疯道人飘然而去。




  你看,一僧一道首次出场时,甄士隐还是本地声望颇高的隐居乡宦,家资富饶,妻儿在旁,每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可谓人生赢家。但等到跛足道人再出场时,甄士隐早已经历了家亡人散和尘世兴衰,就差最后一步就顿悟了。

  因此,他的一段经历,其实正是日后贾宝玉人生的预演。甄士隐从出场到神游太虚,从痛失爱女,到家亡人散,再到抛妻弃婢,出家而去,简直与后出场的贾宝玉的人生轨迹一模一样。

  也就是说,曹公安排甄士隐第一个神游太虚幻境,不仅仅是为他日后出家并度化他人伏笔,对贾宝玉来说,也是一面镜子,甄士隐的经历,正是日后贾宝玉经历的浓缩版。

  红楼未完,千古憾事。我们可以推断的是,八十回后,甄士隐一定会再次出场,或度化亲生女儿香菱,或在贾宝玉出家后,又亲见一僧一道将通灵玉送于青埂峰下,复归于补天遗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红楼梦要说的故事,其实在第一回甄士隐的一段经历中,就已经说完了。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发布于 2021-02-23 10: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99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8: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宿命观
2018-12-28 07:00


吴长城,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据《红楼梦》开篇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皇皇百万字的巨著,其中一定寄托了作者的诸多情感和思想。当曹雪芹回顾自己的家族从鼎盛到衰败的整个过程,他是觉察到了一些原因的,这些或多或少反映在了书中。伴君如伴虎,除了政治局势的复杂和多变,家族自身的原因也极为重要。

作者借冷子兴之口道出:“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事事要讲场面,又没人从中筹划,自然是入不敷出,财政危机日益严重,但毕竟是大家族,大厦还不至于即刻崩塌。更重要的是没有人才:“谁知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试想,如果年轻的一辈人皆遵守家法家规,知书知礼,也不至于有太多把柄被人拿了去。书中的“玉”字一辈,贾琏、贾珍、贾环乃至贾瑞等,包括贾宝玉在内,没有一个是持家之人。我们看“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一回,大致可见平时的家风、学风如何。没有人才,家族就不能健康有序地延续,这对于一个大家族而言是致命的。

那么,从兴盛到衰落,其间有没有一种因果的宿命?是否有无形的命运之手在暗中操控着一切?从书中所写的内容来看,作者认为是有的。以下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甄士隐的人生轨迹

甄士隐的故事,不止是整个《红楼梦》故事的引子,也是一个家族的缩影。甄士隐本是一乡宦,“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推他为望族了”。甄士隐在午睡中梦见了一僧一道,与“蠢物”“通灵宝玉”有了一面之缘,到了“太虚幻境”的大石牌坊前,书中写道:“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大半。”甄士隐没有走到“太虚幻境”里,这可以解释为小说手法,但从之后的情节看,其实是甄士隐的机缘还未到。

僧人的疯言和谶诗,甄士隐没有放到心上,梦里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甄士隐不能明白,也一并忘在了脑后。直到经历了丢失幼女,横遭火灾,世俗人情历历在心,“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由此才领悟了“好”“了”,随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僧道所说类似预言,已经预知了将会有怎样的命运落到甄士隐身上。可是不经历这些事情,甄士隐终究不会彻悟。

甄士隐一家的命运对于贾府的盛衰而言是以小见大。尤其是甄士隐解注《好了歌》一段,甄士隐通过对自身的回顾与反思,将其感悟扩大,有红学者认为是与贾府一一对应的,我倒觉得不必一定要找到对应的人或事,这段注解描述的是一种现象。所有的大家族一旦衰败,都会有这样的结局。

二、“金陵十二钗”的宿命

第五回写贾宝玉梦到“太虚幻境”,见到“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秋悲司”等,警幻仙姑道:“此各司中皆贮的是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尔凡眼尘躯,未便先知的。”也就是说所有女子的命运是既定的,这是很明确的宿命观。

贾宝玉要看“薄命司”,“金陵十二正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全部位于其中,按照贾宝玉打开看的这几种,他所认识的女子都在“薄命司”中。警幻对此是知晓的,却未加阻拦。画册和判词,以及之后的《红楼梦》十二支曲,都是在暗示这些女子的命运,可是贾宝玉根本听不明白,觉得甚无趣味,警幻因叹:“痴儿竟尚未悟!”

这些判词及曲经过学者们分析,所指代已经很明确,不必一一细说。这里有一个矛盾,先前警幻说了“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已经被记于簿册,她又同意贾宝玉翻阅,难道不怕贾宝玉领悟了,梦醒之后记得,继而改变了这些女子的命运?如果她不希望贾宝玉明白,又怎么会感叹?还是说,她早就知道即便贾宝玉看了之后领悟了,也不会改变什么。这样未免有些可怕可怖,因为按照作者的意思,所有人的命运已经被决定了,凡尘中人无论怎么挣扎,怎么反抗,其实是没有用的。

《红楼梦》将大量笔墨用于这些女子的日常生活,很少描写男子的生活,即便有也多是围绕着这些女子,按作者自云:“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主旨很明确,作者就是想为这些女子立传。然而换个角度分析,这可能是反写,即明写女子而暗显男子。按照余英时先生的看法:“《红楼梦》这部小说主要是描写一个理想世界的兴起、发展及其最后的幻灭。但这个理想世界自始就和现实世界是分不开的:大观园的干净本来就建筑在会芳园的肮脏基础之上。并且在大观园的整个发展和破败的过程之中,它也无时不在承受着园外一切肮脏力量的冲击。干净既从肮脏而来,最后又无可奈何地要回到肮脏去。”

理想世界不是空中楼阁,它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而且纠缠不清。大观园里自然是以女子为主,可是它不可能与外界完全隔绝,相反,它与外界的生活,尤其是贾府的命运息息相关。贾府颓败,它也必定随之毁灭。此外,大观园也只是暂时的伊甸园,是青春的象征,在这里大家可以吟诗作赋,嬉闹玩耍。但是青春终究要结束,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女子出嫁、众人离散是必然的。《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借红玉之口道:“俗语说的‘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

成长就是不断告别,贾宝玉不愿意面对这些,说:“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去了。”他不愿意成长,可是这个世界不会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只不过具体到大观园的女子,正好遇到贾府的没落衰败,她们的命运因此更显悲惨,这对于贾宝玉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 贾、林和薛的情感

谈及《红楼梦》,贾、林和薛三人的感情是绕不开的话题,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关于“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历来也有很多红学者探讨分析,我在这里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首先,林黛玉作为绛珠仙草的化身,为了报恩还泪本就是一个悲剧,因为泪尽而逝是她必然的结局。癞头和尚说要让林黛玉出家,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我们知道,林如海夫妇没有放在心上。后来林黛玉进了贾府,遇到贾宝玉之后,哭的次数更多了。这与癞头和尚的告诫完全违背。

薛宝钗的“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借莺儿之口说:“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这个癞头和尚与上文关于林黛玉的明显是同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先知的角色。我们应当注意癞头和尚并没有提及林黛玉的姻缘。宝玉梦中的一句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可见贾府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言,贾宝玉自己是清楚的。

癞头和尚知道这三个人的命运。那么问题来了,“木石姻缘”是不是真的存在?如果存在,癞头和尚又为什么从中作梗,编出一个“金玉姻缘”?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女子,她们的命运已经在“薄命司”中既定,是无法更改的。这只能说明,“木石姻缘”根本不存在。

第一回中讲到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绛珠仙草受到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仅修得一个女体,神瑛侍者要下凡造历幻缘,警幻问及说灌溉之情可趁此了结,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只提到了还泪,并无其他。《红楼梦曲·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如果非要咬文嚼字,“盟”本身是誓约、结盟,并没有姻缘的意思。在前世,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之间也并没有什么约定。也就是说,所谓的“木石姻缘”或“木石前盟”,只是贾宝玉一个人的臆想。

从这个角度分析,林黛玉必定要泪尽而逝,贾宝玉最终是要和薛宝钗成就“金玉姻缘”。这些都是已经注定的。

四、 关于贾瑞的死亡

贾瑞的故事在整部书中所占篇幅极少,第九回出场,第十二回死,第十回没有提及。但我觉得这个人物很重要,严格来讲,贾瑞是书中描写的第一个死亡人物(林黛玉之母贾敏在开始的时候被提及,已经去世)。《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很多人死亡(秦可卿、林如海、秦钟、金钏、贾敬、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却没有新生(王熙凤和尤二姐都小产),这很值得注意。一个大家族最忌讳后继无人,若子孙不肖,至少还有机会补救;没有人,就没有任何希望了。

贾瑞并非正面的人物形象,第九回中说:“原来这贾瑞最是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第十一回中调戏王熙凤,第十二回深陷王熙凤设的相思局,三番两次之后便病入膏肓,正在这时,一个跛足道士送来一面“风月宝鉴”,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贾瑞不听,照了正面,最终死在了自己的欲望之中。贾瑞的死是必然,在那种情况下,他已听不进去任何意见。或许这就是贾瑞的宿命。

贾府“玉”字辈多不务正业,贾瑞是其中的代表。我们反感贾瑞的行为,不表示贾瑞这个人物没有可取之处。最起码贾瑞对于王熙凤是痴情的,从人伦道德来讲,贾瑞固然有罪,但不致死。王熙凤所设相思局之“毒”在于她想致贾瑞于死地。贾瑞病,需要吃“独参汤”,贾瑞的爷爷到荣府来寻,王熙凤“也不遣人去寻,只得将些渣末泡须凑了几钱,命人送去”。贾瑞之死,王熙凤也要承担很大责任。

小结

上述的几例,都有着极为明显的宿命论体现在其中。究竟有没有看不见的命运之手在操控,作者没有明说。虽然《红楼梦》全本没有留下来,但作者在前几回已经将故事主人公们的结局告诉了读者,这种写法本身就是一种说明了。当然这只是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观念,至于作者本人在生活中究竟持怎样的观点,由于文献不足之故,不能妄言。

芹梦轩

传记文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99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8: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者新解《红楼梦》:香菱被父亲甄士隐故意丢弃
2011年06月02日 08: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6月2日电  近日,四大名著研究学者汪宏华撰文解构《红楼梦》。他认为甄士隐在梦中经历了人生最大的转折,先是梦想得到一个通灵宝玉式的儿子,后又因担心陷入世道轮回而放弃了生儿的欲望,让其胎死腹中重回纯净的太虚幻境。接着又按照跛足僧道的忠告,安排家仆霍启带英莲去看元宵花灯,蓄意让她失踪以进入太虚幻境消灾避难。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女儿被拐子拐去,陷入人间地狱。他本人最终也将寺庙当作太虚幻境自慰。汪宏华认为儒学、理学不但荒诞不经,而且无人性无父子,可杀人。原文如下:

  世上很多好事者和机构都声称研究“红学”,成果如何斐然,我总忍不住窃笑,连第一回甄士隐做的几百字的梦都没有读懂,还痴谈什么整部《红楼梦》呢?红学可不是人海战术或资本炒作能够解决的,需要有天才和悟性,需要有贴近曹雪芹的虔诚与耐心。在下不才,但自以为略具与曹雪芹重叠的能力——我就是曹雪芹,曹雪芹就是我。下面就用十个为什么解决甄士隐的梦!

  一、甄士隐为什么会做梦?

  因为他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男孩,“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念方三岁。”接着就做梦了。所以,不用看下文,他必然是梦想得到一个儿子。这至少是诉求之一。

  另外,甄士隐的梦全都是源于他自己的主观想象或潜意识,是日有所思、自说自话而非僧道额外赐教。

  二、他为什么要梦里求子,而不是像贾雨村一样纳妾生子?

  因为甄士隐是宿命无为、清谈冥想的真儒士,贾雨村是制天命而为之的不择手段的假儒士。甄士隐想通过存天理,修智性而受到佛道垂青,进而赐子。纳妾会损害自己神仙一流的人品与晚节,只可作为下策备选。贾雨村则想通过存人欲,从风尘知己身上获得足够的上京赶考的信心和性欲驱动力。有了功名,其他的钱财、美妾、儿子自然会随之而来。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由于当时的社会进入假世,好色者昌,好德者亡。甄士隐的冥想功夫终究没有发挥效力,没能像魏征一样梦斩泾河龙王,空留下一个美丽的白日梦。贾雨村则事事顺意,平步青云。儒家的社会就是这样真假循环着,你方唱罢我登场。

  三、甄士隐为什么会梦见“一僧一道”?

  因为他不是纯粹的儒士,是由儒及道、佛的理学家。“三教”在他心中是一家亲,遇到难事可同时相求,有求必应。理学家的特点是:

  当处在顺境时,主观求天理,客观求人欲,所谓“义利”即是。天理包括仁义礼智,人欲包括功利色子(子或为酒)。而他们之所以求诸佛道,一是认为佛道具有更高境界的天理,是儒理的升级版;二是可以顺便谋取更多数量更高品质的人欲,如长寿、起死回生、赎罪等。只是此时的人欲已被堂而皇之改名为客观人欲,或者说是赏赐之物了。

  当处在逆境时,单极存天理,灭除一切人欲,包括客观人欲、赏赐之物。直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或遁入空门皈依佛道。

  四、“识通灵”与“怀闺秀”是什么关系?

  两层关系:一是无形之“智”与有形之“色”的对应。甄士隐认为在天理四项中,自己最强的是智(“士隐本是有宿慧的”),所以他要冥思以触摸最高的智慧——通灵;贾雨村认为在人欲四项中,自己最强的是色相(“剑眉星眼,直鼻权腮”),所以他要拼命开屏以取悦最嫩的红颜——闺秀。二是有形之“子”与无形之“礼”的对应。通灵的具象是指代甄士隐想要得到的儿子,由智慧幻化的儿子。这里智子相当于义利的关系。闺秀的虚像是指代贾雨村想要得到的异性的赏识,闺秀是礼遇的化身。此时的贾雨村只想偷情,不想偷人。

  五、甄士隐为什么会梦见“木石前盟”?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木石前盟并非海外奇谈,不过是精神之恋的故事新编,代表了真情至上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甄士隐做梦的用意有三:一是向佛道申请,自己酷似神瑛侍者,封氏酷似绛珠仙子,夫妻情深义重、相敬如宾,希望能获得赐子;二是向佛道要求,自己想要生一个酷似神瑛侍者的有情有义的儿子,同时还搭配一个痴心浪漫的儿媳妇绛珠仙子(僧道手里的“鲜明美玉”便是这个儿子的胚胎);三是向佛道追加请求,自己的女儿英莲也酷似绛珠仙子,能不能给她补送一个神瑛侍者,年纪小几岁也无妨。

  这里的“儿女真情”即是精神之“礼”,指夫妻之间的相互恩爱、同甘共苦。不同于贾雨村追求的风花雪月、夫贵妻荣的物质之“礼”。

  总之,这个梦勾起了甄士隐对太虚幻境的无限敬拜与向往,那里是纯天理的世界,是无人干扰的世外桃源,他要尽快挈儿带女迁过去。

  六、“木石前盟”为什么会遭遇小人作乱,陷入沉沦之苦?

  甄士隐也不完全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座谈客,也警觉到社会在变,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只是他反应有些过度了,当僧道说出:“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再至“沉沦”、“火坑”之后,竟然就恐惧到要将前面的三个理想全部放弃。在他看来,既然预知了这样的天机和结局,就应当立即采取措施防范于未然。

  首先他就决定不让“通灵宝玉”出生,让他胎死腹中,重新回到风平浪静的太虚幻境之中去。这里甄士隐与玉的“一面之缘”既说明封氏有过流产史,又揭示了甄士隐酸葡萄的心理,他还是很想看一眼解个馋。其次他要设法让英莲进入太虚幻境,以免遭受小人的骚扰和沉沦之苦。最后自己也要争取进到太虚幻境中去过神仙生活。先儿后女再自己,甄士隐倒是很有父爱之心。

  对比可见,面对即将到来的熊市,甄士隐采取的策略是清仓避险,保护既得利益;贾雨村采取的策略是满仓做空,不惜债台高筑。最后的结果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这便是熊市特有的异象。

  七、甄士隐梦醒之后对大街上的“一僧一道”怎么看?

  甄士隐原本是知道僧道有真假之别的,自己梦到的是真僧道,大街上跑的是假僧道。所以当他见到跣足蓬头的僧道哭着说:“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里作甚?”以为是疯话,不予理睬。但他们最后说出“太虚幻境”后,士隐相信了,后悔了,因为这个词在他看来是真僧道的原创,相当于防伪暗号。待要追问时,那一僧一道已经走远,不见了踪影。——对太虚幻境的过分执着让甄士隐失去了辨别真假的能力,这俩僧道偏偏是贴着防伪标记的假僧道。

  小说有意在这里留下了一个悬念,插进了贾雨村,遵循先假僧道,再假儒的顺序。

  八、甄士隐为什么要支助贾雨村?

  甄士隐依据梦境认为,自从梦里舍弃儿子这一人欲,就与距离太虚幻境仅有一门之隔了。接下来只要稍稍努把力即可进入太虚幻境,窥破一切天机了。那么,下一步该灭什么人欲呢?甄士隐开始重新审视四周:一、既不要儿子了,储妾娇杏也就可以不要了;二、既不要儿子了,自己也就不用喝酒以激发性欲了;三、既不要儿子、娇杏和美酒了,省下来的钱也可以不要了。然而,这些人欲当送给谁呢?总不能扔掉吧,暴殄天物可是天理不容的。

  甄士隐毕竟是个聪明人,很快便找到了贾雨村这个最佳馈赠对象。甄士隐以为贾雨村是荀、申、韩式的持性恶观的儒士而非假儒士,此时国家正是需要这种铁腕人物以严刑峻法重整朝纲,扭转颓势。甄士隐寻思,若能为国推举出这样一匹千里马,将会成就多大的天理啊。于是甄士隐这位孔孟儒士将申韩儒士也视为了一家亲,向贾雨村次第送出了丫鬟、美酒和白银。

  甄士隐只懂孔孟,不懂辨材须待七年期,贾雨村本质是个大恶人,甄士隐的支援实是助纣为虐,社会风气越来越坏,拐子强人越来越多。这也直接导致了甄英莲后来的悲惨命运。

  九、甄士隐为什么要命霍启带英莲去看元宵花灯?

  表面看,甄士隐是因为不相信僧道的“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或者已经忘记了,才命家仆霍启抱英莲去看元宵花灯的。实际情况相反,自从听到“太虚幻境”,甄士隐就对那一僧一道深信不疑了,将他们的言语铭刻在心了。当时之所以没有让僧道抱走英莲,一是僧道已经走远,二是担心遭到街坊笑骂。他需要另想办法。

  送走贾雨村,甄士隐自感在存理灭欲方面又进益不小,准备再次做梦,冲击太虚之门。但一转念,还有宝贝女儿英莲没有进太虚呢。怎么办?甄士隐回忆起了僧道的预言诗,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决定元宵节派霍启带英莲去看社火花灯。明眼人都能看出,元宵之夜灯火朦胧,游人摩肩接踵,单凭一个嘴上没毛、胆小怕事的霍启是看不住英莲的,何况还有僧道的恶谶在先。甄士隐作为一个五十多岁的有生活经验的人,应该通此道理,但这正是他的居心所在!他要英莲顺应命运的安排,在元宵之夜“烟消火灭”,从此不再“有命无运,累及爹娘”!

  甄士隐一厢情愿地认为,英莲失落后无论是死,还是被僧道超度到寺庙或送到大户人家,都能进入太虚幻境,都能找到神瑛侍者,都比生活在爹娘身边更幸福。但现实再一次捉弄了他,大街上的僧道不过是拐子的眼线,英莲不但未进太虚幻境,反而陷入了人间地狱。

  甄士隐不糊涂,他深知无论用心如何良苦,舍弃女儿的做法终究不足为外人道,所以他就安排霍启替自己去干了这件事情,同时在英莲失踪之后“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这便是儒士和理学家的本来面目,一无仁义,二无礼智,三无人性,四无父子,杀人不见血!

  除了甄士隐,书中的伪善儒士还大有人在,林如海就是步其后尘者,他在妻子死后也是无意续弦,听说贾宝玉衔玉而生,便迫不及待将幼小的黛玉送到了贾府,当贾宝玉是神瑛侍者,当贾府是太虚幻境。实际却是“风刀霜剑严相逼”。

  十、甄士隐为什么会出家?

  甄士隐出家的原因很多,但宿孽还在于不该信奉儒学、理学,这些哲学错误地将人性分化成善恶两端,致使人们在走极端时丧尽理性和智性。甄士隐所具备的宿慧就是脱离现实的表面文章,他从头到尾都被别人欺骗,先是被假僧道欺骗,后被贾雨村欺骗,被岳父欺骗,最后被跛足道人欺骗出家。而他之所以被假恶丑欺骗,实是早就中了所谓“真善美”的毒。假如不迷信梦中的真僧道和太虚幻境,他就永远不会理睬假僧道;如果不迷信真儒学和仁义礼智,他就永远不会理睬贾雨村。但这就不是甄士隐了。

  曹雪芹认为人性中的天理与人欲是一物之两体,有限、均衡而又不可分割。当甄士隐无限舍弃分内之人欲,敛聚分外之天理时,他就注定要走向悬崖绝壁,注定要无家可归了。最可悲的是,他自始至终也没有意识到是自己害了自己,害了家人,害了社会,甚至还以为进寺庙是进太虚幻境,从中可以找到人生和宇宙的全部真谛。《红楼梦》的写作目的便是要纠正这些错误的哲学,重新阐释人性与世界的本质,同时将无辜的甄英莲从火坑与沉沦中挽救出来,赋予她永恒的幸福。(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11 01:05 , Processed in 0.08421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