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729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3: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8—4
钟家台 2018-03-28   |  384阅读  |  50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8—4

  原来元春判词不是作者的完全独创,而是套用了抗清义士少年英雄夏完淳的《青楼篇》中的四句诗!天才少年夏完淳写《青楼篇》一是如白坚先生等所说的“总结秦淮青楼盛衰,借此抒发故国沦亡之悲”;二是为了讽刺东林党复社君子们,自崇祯初到弘光的“二十年来”沉迷于“芳菲”声色,留连于舞榭歌台,不顾国家大业,终于造成国家覆亡的悲惨结局!这也正是作者套用这四句诗的真正意图!

  《红楼梦》一开篇的女娲石上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也是受启发于夏完淳的《精卫》一诗中的中“愧非补天匹”。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取自夏完淳的《烛影摇“红”》中的”金钗十二,珠履三千,凄凉万载”诗句,《红楼梦》的“红”也正是作者学夏完淳以“红”代指朱明。

  史湘云词牌中的“日月双悬照乾坤”,也是借用了夏完淳在父亲兵败苏州殉国后,又参加鲁王的吴易军队再次经历了兵败后所做的《大哀赋》中的“天南鼎定,浙右龙骞;刘文叔南阳白水,越勾践采葛飞鸢;乾坤重照,日月双悬”,诗中“日月双悬”是指福建的隆武和浙东的鲁王两个政权并立共存的状况。

  作者说“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夏完淳生于1631年,四皇子生于1633年,与夏完淳相差两岁多,可不正是在虚岁三四岁(周岁两岁多)时有了夏完淳这个老师么?元春是宝玉的启蒙老师,乃是作者正告读者他是遥敬夏完淳为师,红楼梦中重点借用套用夏完淳的诗赋!


  “元春”音似“完淳”,夏完淳乃是被砍头而死,“完”字砍头正是“元”,“元春”的取名正是为了纪念壮烈殉国的一代名家义士夏“完淳”!

  十八回里:“宝玉起稿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推他道:“贵人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才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又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分驰了? 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在元春----夏完淳眼里,只有朱红才是真玉,代表满清的绿是不配称玉的,满清的绿只配叫蜡!

  来看看被四皇子遥敬为师的夏完淳可歌可泣的壮烈一生

  夏完淳,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明松江府华亭县人(现上海市松江),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完淳早慧,5岁读经史。当时陈继儒曾写诗赞:“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至十一、二岁,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其中。”,14岁随父起兵抗清,兵败后,其父投水殉难,夏完淳又随其师陈子龙继续抗清活动。子龙死,入明兵部职方司主事吴易军中,尝上书南明鲁王,授封中书舍人。吴易兵败后,为叛徒告密因上鲁王表为清军获而被捕。

  夏完淳被关押于南京监狱八十天。洪承畴知道17岁的夏完淳是有名的神童,想劝降夏完淳,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院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


  时钱栴亦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在狱中谈笑自若。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古。继其父所作之政论集《续幸存录》,分析南明弘光王朝败亡得原因,识见超卓。如谓“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九月十九日,被押出处斩。临刑,立而不跪,神色不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729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4: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博文通过手机撰写(手机访问sina.cn) 曹雪芹有可能是梁清宽吗?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6-01-26 22:57:54)

曹雪芹有可能是梁清宽吗? (2016-01-26 22:57:54)
标签: 杂谈 历史 文化 教育

曹雪芹到底会是谁呢?我觉得他应该符合这样几个条件:

1 在《红楼梦》创作的1684年到1693年之间在世;

2 由于《红楼梦》是从北京流传开来的,这样看来创作地点应该是在北京,所以曹雪芹在这十年中应该在北京;

3 曹雪芹应该对皇宫很了解,我们从《红楼梦》中可以看出这一点来,至少说明曹雪芹应该做过官,否则无法进入到皇宫了解到相关的内容。我觉得应该从第一回里的那条著名的批语入手:

〖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这条批语明确指出了作者的弟弟叫“棠村”,而从时间角度来看,这个“棠村”也许就是康熙年间相国“梁清标”,因为梁清标号“棠村”,其实一直以来有不少人也猜到了这一点,而且有人博览那个时候的群书没有发现康熙朝还有另外一个人叫“棠村”的,所以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我们假设“棠村”就是梁清标,看看能不能找到他有这样一个类似于曹雪芹的兄长,也许这是一个方向。于是我从2014年下半年就开始了查找相关资料,这期间先后认识了“红学家”张志坚女士和一些正定梁家的后人,我现在将相当的资料整合起来然后进行分析。

2015年4月26日与梁新顺先生于北京

梁清标(1620—1691)清初著名藏书家、文学家。字玉立,一字苍岩,号棠村,一号蕉林。直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清顺治元年补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宏文院编修、国史院侍讲学、詹事府詹事、礼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等职。著有《蕉林诗集》、《棠村词》等。

梁清标于1691年去逝,而《石头记》“甲戌本”中的“甲戌”是指1694年,这条批语上提到了“今棠村已逝”,时间也非常符合。在第十四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靖: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 常村。〗

这也是全书唯一以“常村”属名的批语,一般认为这是“棠村”的误抄,应该说是有道理的,如果真的是这样,说明梁清标有可能不但为《红楼梦》的早本《风月宝鉴》写了序,还可能参与了《石头记》批语,只可惜他死得太早了,再晚死几年,也许会有很多“棠村”署名的批语。

在《河北正定县志》中记载:“梁清标,字玉立,吏部尚书梦龙曾孙,南雄知府维基子。”他是名门之后,梁家自明末梁梦龙以后,家族越来越兴旺,而且人才辈出,让人非常吃惊。在张志坚女士的研究中介绍了很多关于梁清标的生平:

墓志铭中写道“公讳清标字玉立,别号苍岩;先世蔚州人,始祖聚徙居真定遂家焉。六传至曾祖梦龙,明嘉靖癸丑进士,累官吏部尚书,书载在明史。祖思官廕生本生父维本,礼科都给事中出;继伯父维基,历官广东南雄府知府。”后记载:梁清标八岁遂继父走任南雄知府时,遭遇海上风波,终遇神灯指引而化险为夷。十四岁为诸生;明崇祯壬午二十三岁举于乡,第二年癸未成进士,入选翰林院;顺治初丁内艰归;六年服阕授弘文院编修;九年升国史院侍讲学士;十年连升三级擢礼部右侍郎;十二年特旨除兵部尚书,会蒙古来郡;并召南苑,赐食命骑御马。其与顺治帝有知遇之恩。十八年世祖崩,公感知哭临,哀不自胜。康熙元年公四十三岁,再起用;康熙六年,解任革职;他单车抵里葺蕉林书屋,蓺花莳竹,纵读所藏书,以诗文为程课,有终焉之志。到康熙八年,玄烨皇帝亲政后,稔知公贤,特旨以尚书起用。九年补刑部尚书;十一年调户部尚书;十二年秋,奉玺书召安南王尚可喜移镇僚左。二十六年冬值,太皇太后升遐,公哭临尽礼。二十七年二月,特旨补宫保和殿大学士,再充文武殿试读卷官,旋奉命往山陵为太皇太后填青,又举敕监修明史,为三朝国史政治典训平定三逆大略,大清会典一统志总裁官。

通过墓志铭,知道棠村一生经历了明朝万历年后的三次换代与最终明崇祯帝的残败;经历了李自成大顺王朝的‘昙花一显’;经历了清朝的血腥兴起,又经历了清朝由顺治到康熙的换代,以及康熙初傀儡皇帝与正式坐朝后的变故。特别是明末时期,他二十四岁风华正茂,刚取为进士两年,明朝却灭亡;这对他打击很大,他离家出走,住盘山;后来又经历了浮家泛宅、颠簸流离的漂泊生活,品尝到许多的兴亡悲伤。顺治朝建立后,他被原职录用,因自己的才能而轻摇直上,顺治十二年三十六岁为兵部尚书;不幸的是顺治皇帝年轻驾崩,留有“临终嘱托”,使其哀不自胜。康熙朝初被起用,但到康熙六年又遭解任革职,他无可奈何,回到正定故里,修葺蕉林书屋,开始读书作诗,有终了之志。康熙七年,少年玄烨帝的正定隆兴寺之行,又改变了他的命运。康熙八年他再次被起用为刑部尚书,后周转于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四部曹之间,累擢司马、司寇、宗伯、司农,康熙二十七年至保和殿相国大学士。

正因为梁清标官居高位,名气相当显赫,所以文人们会请他为自己的作者作序,张志坚女士的研究成果中介绍说:

由于本人在《长生殿》“例言”中发现了“棠村梁清标相国”这个名字。

为什么作者会请自己的弟弟给自己的书写序呢?这是因为梁清标的身份和地位相当之高,名望非常大,所以他的哥哥很有可能请自己的弟弟做序,这样就显得非常合理了。有的人认为曹雪芹是剧作家洪升,这是极为错误的,因为洪升生于1645年,比梁清标小25岁,怎么可能是棠村的哥哥呢?有了梁清标这个线索,其实我们只要在他的哥哥中找曹雪芹就可以了,要知道梁清标可是相国,不是随便个人就可以跟他称兄道弟的。

那梁清标有几个哥哥呢?这个问题非常难回答,要知道梁氏家族当时非常庞大,从梁清梁兄弟成群,族谱与县志记载,梁氏家族是正定望族,梁梦龙为第七世,梁清标为梁氏家族第十世,有清厚、清令、清远、清泰、清傅、清聳、清英、清迈等六十一人之众。自梁梦龙官至兵部、礼部尚书起,到孙子梁维基为南雄知府,再到曾孙辈梁清标为大学士相国、梁清宽为礼部左侍郎加一级、梁清远为礼部侍郎等等,可谓人才济济,门庭光耀,四世称雄,确实为当地官宦名门。然而这些家族中所有的人中,就梁清标一家兄弟几人最为出有才华,其他人虽然也有一些做过官的,但都不是很大。我们看到《红楼梦》中从贾家的“九道门”、“一射之地”这样的描写就会发现作者一定对紫禁城有着相当深刻的了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曹雪芹很有可能是梁清标中的兄长,因为他家的几个兄长不但文才出众,而且官职也很高,有“一门三进士”的美称。

张志坚女士根据梁清标写过的诗中提到的自己的兄长中找到了两个人,一个是“昭性兄”:

《蕉林诗集》中有六首诗写到‘昭性兄’,经查询《梁氏续族谱》记载:“(梁)士潾,字昭性,乾观公第一子,有辛卯科举人,文林郎,历任休宁夏邑知县,配贾氏,生子二。”由此知道,昭性兄就是梁士潾,是举人、文林郎,曾任休宁知县。

我也为此查了梁士潾的资料,不过找到的很少,在休宁和夏邑县志上有记载,但也只提到了:“号松圃,真定举人”这样简单的内容,相比之下他的儿子似乎比他有名。我得到的支言片语的信息了解到梁士潾只做到这两县的县令,之后就隐居了,他留下的一些诗都是跟自己隐居生活有关系的,应该没有做过更大的官,多半没有机会进皇宫面见皇帝,也找不到他的生卒,所以可以确定他不可能是曹雪芹,他的级别不够。

张志坚女士还介绍了梁清标诗中提到的另一个叫“梁清远”的兄长,她还曾一度认为他与曹雪芹很吻合:

据《梁氏续族谱》记载:“梁清远(1606~1683),字迩之,号葵石。曾祖梁梦龙,祖父梁志,父梁维枢,皆为显宦。清顺治三年(1646)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太常守少卿,户部右侍郎,左侍郎,任内因荐举有功,调守杭州,以病罢。后左迁光禄少卿,清远求归养。不久补原官。升通政司参议。后以病归里。以寿终。其著作有《稷园集》九卷、《史记》四卷、《文集》四卷、《词》一卷、《雕邱杂录》十八集。”由此知棠村的葵石兄就是光禄兄,并非等闲之辈,而是进士出生的刑部主事、户部侍郎、通政司参议。

但非常不幸的是梁清远死得太早了,《红楼梦》在1684年才开始写,而他提前一年就去逝了,所以这个推测是不对的。

梁清标自己家一共兄弟七人:清宽、清宏、清宣、清宓、清标、清寯、清宜。梁清标排行第五,也就是说他的哥哥有四个:清宽、清宏、清宣、清宓,所以我们应该从这四个人下手。

这四个兄长居然也可以找到不少史料,正定县志上记载着梁清宓的事迹是在了明朝,在清朝应该没有做过官,这样也不太可能在那个时间段来北京或有机会进入到皇宫里去;梁清宏是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自成攻破北京以后他被俘,最后惨死,死在明末;而没有在县志上关于梁清宣任何记载,我在梁氏家谱中也没有找到关于他的太多信息,说明此人生平很简单,肯定没有做过官,不然不会没有一点信息的。而剩下的就只有大哥梁清宽了,相比之下,似乎他非常满足关于曹雪芹的各种条件,这实在是让人太吃惊了!在正定县志是这样介绍他的:

梁清宽,字敷五,梦龙曾孙,大学士清标之兄也,经济闳博,品谊端方,以气节文章为诸弟介崇,正庚午举于乡。本朝顺治丙戌捷南宫以二甲弟一名传胪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戌子,主试江南文运。初开较阅精严,所拔多知名士迁侍读及侍读学士。寻进吏部侍郎铨法澄清部务综核夙夜匪懈弊绝风,清致仕家居与弟清远等诗酒,流连竟日忘倦,尤工书法,得其家传碑碣之文,照辉远近,以疾卒。

县志里写得相当简单,然而家谱中居然找不到他的传,所以查不到明确的生卒年代,这一点非常奇怪,也让我头疼不已。好在我找到了梁清宽的《啸云楼诗集》,从里面发现了不少让人兴奋的线索。在这本诗集的跋中写到:

梁清宽字敷五,直隶真定人,顺治三年丙戌传胪。王渔洋《池北偶谈》云:“真定梁公清宽、清远、清标兄弟,相继为吏部侍郎,清标历户、礼、兵、刑四部尚书大拜。清标、清宽皆给事中维本子,清远山东佥事维枢子,皆吏部尚书梦龙曾孙。”


这些内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而在诗集中有几首题目分别为“送王望如次玉立弟韵”、“喜得玉立弟家报”、“五日怀玉立弟”、“送玉立弟还朝”、“李二公年兄自京师见访扇头有玉立弟赠诗以春明门内即村”,这里提到的“玉立”就是梁清标,所以从诗集中有这么多提到了这个相国弟弟,足见两个人的感情,也说明他对弟弟的重视,同时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他与弟弟梁清标的来往应该很多。还有几首诗的题目为“送葵石弟假旋里门”、“留别葵石弟”、“独酌柬铨翰葵石玉立两弟”、“雨中葵石弟招饮冷然堂赋谢”、“初春和葵石弟入静诗”,“葵石”是指梁清远。他的诗集中的诗的顺序应该是按年代排序的,有些诗的题目中有年代,比如“戊午除夕”,这应该是康熙戊午,也就是1678年。而《啸云楼诗集》的最后一首应该是诗集中写得最晚的,所以我认为非常重要:

甲子除夕

又经岁月迅如流,虚度年华八十秋。

揽镜绉颜还自笑,闭门拙守要谁求。

兴来醴酒频看剑,老去裁诗漫倚楼。

独喜儿孙三五辈,灯前舞彩乐林丘。


“甲子除夕”是指康熙甲子,是1684年,这里提到“虚度年华八十秋”,说明他这个时候应该八十岁了,也就是说他应该出生在1604年前后,他称梁清远为“葵石弟”,梁清远生于1606年,说明梁宽肯定出生早于1606年,这样看来这个1604年是非常靠谱的!如果考虑到古人喜欢算虚岁,那有可能他出生于1605年,总之肯定应该是这两年之内,问题不大。那梁清宽是什么时候去逝的呢?这方面的信息太少,在《清实录顺治朝实录》中记载着顺治五年(1649年):

命内翰林秘书院编修梁清宽、傅维鳞、为江南乡试考试官。

顺治十年,(1654年)有两条:

右春坊右庶子梁清宽、为内翰林国史院侍读学士。

侍读学士梁清宽、为詹事府少詹事兼内翰林弘文院侍讲学士。

顺治十二年(1655),詹事府詹事梁清宽奏言:“前代设起居注,专记人主嘉言善行,垂法后世;又设六曹馆,删润六部本章,备修《实录》。”根据这封奏书,得知清曾于顺治六年纂修过《六曹章奏》,但未设专官,因兼职史官出差而停止。尽管六曹章奏没有继续编纂成册,但大臣们的奏章还是不断累积。

在顺治十二年《清实录顺治朝实录》记载着:

丙寅。补服阕内翰林国史院学士梁清宽、编修吴正治、原官。

我在《清实录康熙朝实录》中找到这样一条史料,康熙元年:

甲戌。转吏部右侍郎冯溥、为左侍郎。以原任吏部左侍郎梁清宽、为吏部右侍郎。

这里记录得让我非常吃惊,因为康熙元年是1662年,这个时候梁清宽应该快六十岁了。《清实录康熙朝实录》中还有两条关于他的记载,一个是在康熙一年:

转吏部右侍郎梁清宽、为左侍郎。以户部左侍郎郝惟讷、为吏部左侍郎、管右侍郎事

康熙一年应该是1662年,而另一条是在康熙七年:

礼科给事中吴愈圣、疏劾吏部侍郎梁清宽、衰迈。兵部侍郎曹国柄、通政使司参议裴希度、才力不及。得上□日、俱著以原品休致

这是1669年,这个时候梁清宽六十四岁了,而且居然还在任职,所以才有人提出梁清宽年岁太大了,应该退休了。

在康熙六年,遣吏部侍郎梁清宽祭华山。而就在这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颁布五彩圣旨,据圣旨的内容可以看出是颁发给时任吏部左侍郎梁清宽之妻李氏,李氏克勤内德,宜尔室家,眷良臣靖,加封为“诰命夫人”。看样子梁清宽还是深受康熙皇帝的喜欢的。人活七十古来稀,梁清宽这把年纪还在任职现在也少见,我从梁家后人那里了解到,传说梁清宽活了一百零四岁,这可够夸张的!连我们现在人能活这么大都不容易,也就是说他退休以后还活了三十上年的样子,这样看来他应该死于1708年,这样看来似乎他跟畸笏叟的卒年很接近!

梁清宽虽然职位远不及自己的弟弟梁清标,但也位高权重,出身大家,亲眼目睹了明亡的惨痛历史,而且自己的另一个弟弟梁清宏还死于李自成的手里,对于明亡有着自己深刻的感触,所以他应该是那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

梁新顺先生告诉我说梁清宽于1693年之前一直在北京,而且说很可靠,但我还没有看到确凿的资料,这个很重要,因为《啸云楼诗集》结束于1684年,这一年也应该是《红楼梦》开始创作的时间,1694年也正好是《红楼梦》“甲戌本”所谓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那一年,自然“一评”或者《红楼梦》增删五次完成应该是在1694年之前,也与梁新顺先生提到的1693年符合,而这期间梁清宽一直在北京,与我在本文前提到的曹雪芹的三个条件相合,也许《风月宝鉴》是梁清宽的早期作品。另外娄东的吴梅村与梁家关系非常好,经常有来往,这一点也非常值得关注。

在“甲戌本”第十三回里有一条批语是这样说的:

以自古未闻之奇语,故写成自古未有之奇文。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意处。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

出自《诗经 常棣》,“常棣”通“棠棣”,是一种花,兄弟之花。“鹡鸰”是种鸟,报丧之类的意象。所以“鹡鸰之悲”,悲的是这个棠村弟早逝,这与第一回里的批语中提到的“今棠村已逝”是一致的。

我有一个大胆的推测:《红楼梦》的五次增删是从1684年到1693年期,这期间梁清宽年龄已经很大了,80多甚至近90岁的人进行如此大规模创作还是有些困难的,所以我觉得也许梁清宽只是个组织人,他出钱请一些人来创作《红楼梦》,而且他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写出来以后他再进行把关,而且他还在《红楼梦》中留下了一些自己写的诗,这样的推测是比较合理的,这意味着此书是个集体创作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书中会体现很多地方的方言,因为创作者来自好几个地方。当然了,所有这些结论都是建立“棠村”就是相国梁清标的基础上。梁家人现在正在努力查找相关信息,我也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工作,希望他们能够有更多更惊人的发现!


分享:


31

喜欢


6

赠金笔





阅读(5513)┊ [url=]收藏[/url](0) ┊ [url=]喜欢[/url][url=][/url]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贾母支持“木石姻缘”吗?
后一篇:作者暗示我们要看《红楼梦》的背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729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4: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博文通过手机撰写(手机访问sina.cn) 作者暗示我们要看《红楼梦》的背面! (2016-07-12 17:09:57)
标签: 杂谈       
作者暗示我们要看《红楼梦》的背面!

        贾瑞的故事相当有内涵,他照的不是一面镜子,居然应该是一本书,而且应该就是《红楼梦》!这一点实在是让人没有想到,在第四十八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说的也很有意思:

        〖庚辰夹: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秦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作此一大梦也。脂砚斋。〗

        批书人并没有把贾瑞的故事等同于“风月宝鉴”,而是是指“风月鉴”等同于了《红楼梦》,所以才说“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贾瑞因为不听跛足道人的劝告而正照“风月宝鉴”丧命以后,他的爷爷贾代儒要烧这面镜子,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贾代儒)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庚双夹:观者记之。〗

作者暗示我们要看《红楼梦》的背面!



        现在我们明白了正因为贾代儒要烧的“风月宝鉴”不是一面镜子,应该是《风月宝鉴》或《红楼梦》这本书,所以毁掉这本书用“烧”才最恰当,因为用摔和砸的方法的效果肯定都不是最好的,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焚书坑儒”的“光荣”传统,清朝时候的“文字狱”非常凶猛,烧书之事经常发生,所以贾代儒在这个故事里象征的是那些传统道德的捍卫者,是那些只能看到《风月宝鉴》或《红楼梦》正面的情色故事而根本看不出背面隐寓的人,那些只把此书当成一本淫书而一心想毁掉的人,应该说作者的这个比喻还是非常形象的,也很有想象力,实际上书中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正所谓“表里皆有寓”,只是我们从来没意识到其中的这些“寓”来。

        在贾瑞这段故事里的“风月宝鉴”居然还张嘴说话了,还是哭着说的,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条批语里说的“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一样,果然是把“妖镜”!其实这是作者借“风月宝鉴”之口告诫象贾代儒这样的腐儒:你们只看到此书正面的色情故事,从而把它当作一本淫书,而不去思考此书背面的隐寓,是你们犯了“以假为真”的错误,把书中虚构的情节当成了真实发生过的故事,把作者凭空杜撰出来的“贾家”当成一个真实中存在过的人家,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贾宝玉当成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正所谓“假做真时真亦假”,书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是你们自己搞错了,反而埋怨这部书是淫书而要烧掉它,这是极其错误的!其实这是作者希望大家不要象贾瑞那样过于沉溺于《红楼梦》表面的情色故事,而其背面隐写的历史才是作者费尽心思想让我们看到的,所以作者才通过跛足道人的口说:

        “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

作者暗示我们要看《红楼梦》的背面!



        这是作者在语重心长地在告诫我们:千万不要看《红楼梦》正面的故事,而是要重点关注它的背面的故事,不然你就会误入歧途,那你可就悬了。在第十二回里还有一条批语说得很有意思:

        贾瑞自觉汗津津的,底下已遗了一滩精。〖蒙侧批:此一句力如龙象,意谓:正面你方才已自领略了,你也当思想反面才是。〗心中到底不足,又翻过正面来,只见凤姐还招手叫他,他又进去。如此三四次。

        这是批书人在提示读者:此书正面的情色故事虽然好看,但看多了对身体不好,因为毕竟是些不太健康的内容,所以建议大家看过了就算了,不要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地看,随后就应该开始思考此书背面的故事才是。在第八回里有一条批语也表达了与跛足道人说的类似的意思:

        〖甲戌眉批:在宝卿口中说出玉兄学业,是作微露卸春挂之萌耳,是书勿看正面为幸。〗

        批书人这又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关注此书背面的内容而不是正面的情色故事,这是说宝钗劝宝玉读书之事本身是大有深意的,大家不应该仅从表面的故事来看这个情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729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4: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母支持“木石姻缘”吗?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5-01-31 10:43:19)
标签: 文化 历史 教育 娱乐 情感       
贾母支持“木石姻缘”吗?
83回 史太君临终念子孙 王夫人膏肓托儿女

诗云:

凤阙渐闻梦趋深,宦门忍看白头吟。

儿女有情皆泪垂,诗仙曾赋高堂镜。



贾母支持“木石姻缘”吗?

随着书中故事对大环境的不断渲染,悲伤的氛围渐浓,到了第八十三回,悲剧果然发生了,我们从此回的回目来看《史太君临终念子孙 王夫人膏肓托儿女》就让让人揪心,贾家居然一下子死了两个关键的主角,而且说实在的这二位都是支持“木石姻缘”的,这一点跟“后四十回”续书有着本质的区别。

贾母真的支持黛玉嫁宝玉吗?应该说前八十回中表现得不够突出,我们从其中的只言片语中根本领悟不到,比如在第二十九回里贾母跟张道士说:

“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从这里来看,似乎看不出来,贾母在此两此强调女子根基不用宝贵,穷也没有关系,所以有人认为这应该是指贾母否定了宝钗,因为薛家是商人,所以还算比较有钱,但实际上黛玉也应该是很有钱的,真的吗?据《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拥有者透露说,他公布的后二十八回中露掉了不少文字,其中就有关于黛玉家产的问题。黛玉家产一直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有很多人认为贾家借机在林如海死后侵吞了林家的家产,甚至被贾琏偷划到自己名下了。但《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拥有者介绍说有文字介绍林家的家产完全由黛玉继承了,而且被贾家协助管理中,或者说黛玉应该是非常有钱之人。其实我们在前八十回中也可以看到她是个很大方的人,宝钗派婆子送燕窝的时候她给了婆子不少钱:

黛玉听说笑道:“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命人给他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那婆子笑道:“又破费姑娘赏酒吃。”说着,磕了一个头,外面接了钱,打伞去了。

在第二十六回里有一段描写也让人感觉黛玉很有钱:

佳蕙听了跑进来,就坐在床上,笑道:“我好造化!才刚在院子里洗东西,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呢。〖甲戌侧批:潇湘常事出自别院婢口中,反觉新鲜。〗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也不知多少。你替我收着。”便把手帕子打开,把钱倒了出来,红玉替他一五一十的数了收起。

这条批语提到“潇湘常事”,看这意思好象批书人对潇湘馆很熟悉似的,难道真的有原型不成?所以这样看来黛玉应该不算穷的,而且是很有钱的,要知道她的父亲林如海管盐的,这可是块肥差,所以肯定会留下大笔的遗产。这样看来贾母在说宝玉择妻的标准的时候,应该宝钗与黛玉都排除了,甚至还强调“性格儿好”,黛玉肯定不能算在其中,这一点应该让大家很意外。我到是觉得这是作者有意为之,如果宝黛的婚事马上就确定了,那会失去多少有意的情节呀?同时也是在影射历史上的真实,关于这一点我强调过多次了。

然而贾府内上上下下都知道二人以后肯定是一对儿,凤姐因此跟黛玉开过玩笑,在第二十六回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甲戌侧批: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具不然,叹叹!〗〖庚辰侧批: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为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我也要笑。〗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

这样看来凤姐支持宝、黛的婚事,我们看这条批语说得再明确不过了!所以在“后四十回”续书中凤姐想出来的“调包计”纯属胡扯。凤姐在第五十五回里算计以后贾家的开销的时候也将宝玉和黛玉二位算成“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兴儿跟尤二姐、尤三姐也是这样介绍的,在第六十六回里是这样写的:

兴儿笑道:“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在即使在黛玉的情敌眼中,似乎这也是定局,在第五十七回里薛姨妈就说过:

“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

“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

说明宝黛的爱情应该是没跑的,贾母也应该是支持的。作者只是为了隐写历史的原因,才没有让贾家很早地公布这一决定。

我们再看看本回的回前诗,我发现在《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后二十八回的回前都有回前诗,这一点非常有意思,我相信全本也应该是这样。而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十几个钞本中有不少是没有回前诗的,多半是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有可能有的回前诗的内容过于反动,所以被有意地舍去了。

我们先看看第一句“凤阙渐闻梦趋深”,这里的“凤阙”的意思可不简单,我查了一下,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汉代宫阙名,《史记·孝武本纪》:“其东则凤阙,高二十馀丈。”司马贞索隐引《三辅故事》:“北有圜阙,高二十丈,上有铜凤皇,故曰凤阙也。”

而“凤阙”的另一个意思是专指皇宫、朝廷,晋王嘉《拾遗记·魏》:“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阙望崔嵬。” 唐杨炯《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遶龙城。” 清陈维崧《南柯子·蝶庵花下送苏生仲补游京师》词:“挟瑟龙池上,鸣鞭凤阙前。”

所以从这两个意思中我们都体会到贾家的皇宫、朝廷的味道,而“梦趋深”自然是指《红楼梦》的大梦慢慢地走向了最后或最关键的时刻了,从这里我们似乎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用贾家来影射皇宫、朝廷意思。“宦门忍看白头吟”,这一句中的“宦门”自然指的是贾家,也就是说贾家表面上是个官宦人家,而它所影射的是皇宫、朝廷。从表面的故事来看,贾母老去,就要归西了,而她即将对人世发出感慨。“儿女有情皆泪垂,诗仙曾赋高堂镜”这两句应该不那么复杂,其中的“高堂镜”是指大屋子里边明亮的镜子,高堂明镜悲白发,年老的父母对镜叹老伤怀,所以还是指贾母老去的伤感。第八十三回一开始,我们就开始到悲剧的味道更浓了,而所隐写的历史更明显更突出了。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729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4: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西堂居士+】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红楼梦》的原作是“西堂居士”!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7-08-28 05:55:58)
标签: 杂谈 娱乐 文化 历史 教育        
  关于《红楼梦》作者是谁是“红学”里最为重大的难题,有人统计过目前一共找出六十多个“曹雪芹”的候选人,还有人统计一共应该有八十多个“曹雪芹”的候选人。甚至有人拼命在“曹雪芹”的名字三个字上大做文章,认为是密码,死活要找出“反清复明”的含意来。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个“吴梅村作者说”丑闻,死活认为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吴梅村是《红楼梦》早本《风月宝鉴》的作者,在一些人的推波助澜下,这个丑闻愈演愈烈,然而丑闻毕竟是丑闻,现在终于到了真正出丑的时候了!
红楼梦
  我几年来对一个《红楼梦》的钞本的不断追踪,终于找到了前八十回的很多信息,包括396条极为重要的批语,还有出现在第十回、第十一回、第十三回、第六十四回和第六十七回的大段异文,不但让我们看到了让人们困惑三百多年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以及“薛蟠争风”等故事,还包括不少关于作者和成书的信息!实在是令人兴奋,这些内容我已经正式公布。在这个《红楼梦》钞本的开头就明明确确地告诉我们此书的原作为“西堂居士”!曹雪芹增删,在第一回的一条批语还提到: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一书,乃西堂故兄所作,仅贾瑞、秦可卿、秦钟事也,稍嫌枯索。〗

也就是说《风月宝鉴》是这个“西堂居士”的作品,而与那个什么“吴梅村”毫无关系,所以“吴梅村作者说”丑闻终于可以休矣。这个吴梅村在明朝的时候饱受崇祯的皇恩,然而入清以后居然为满清做官,成了满清的走狗,实在是个不知廉耻的文人!是个为天下所有汉人所痛骂的“贰臣”,没想到他死后这么久还给我们添了这么大的乱子!真是岂有此理。在著名的《石头记》“甲戌本”上有这样的批语: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红楼梦

这两条批语似乎是相同的来源,开头几乎一模一样,可为什么后面有那么大的差别呢?一个提到“西堂”,一个提到“棠村”,从我发现的《红楼梦》钞本里可以看到“西堂”二字出现过三次,说明“西堂”的写法应该不会是错的,难道“甲戌本”上的“棠村”是不对的吗?可在批语中也出现了两次,这让抄错的概率降低了不少,而且一个是“故兄”,一个是已逝的“其弟”,都死得挺早的,实在是让人困惑,总不会是说曹雪芹的哥哥叫“西堂居士”,他是《风月宝鉴》的作者,而曹雪芹的弟弟是“棠村”,为《风月宝鉴》写了序吧?难道这哥三个分别是曹西堂,曹雪芹,曹棠村?关于“西堂”二字,在我们现在看到的其他钞本的批语里也有所提及,是在第二十八回:

〖庚辰眉批:大饮酒,西堂产九台灵芝日也,批书至此,宁不悲乎?壬午重阳日。〗



〖甲戌侧批:谁曾经过?叹叹!西堂故事。〗

红楼梦

说明“西堂”与《红楼梦》的关系确实非常密切,从这两条批语来看“西堂”似乎不是人名,而是个地点,是哪里呢?主流“红学”认为“西堂”应该是指曹寅家的某处:

原来曹雪芹祖父曹寅自称“西堂扫花行者”,其书斋就名“西堂”。曹寅对“西”字情有独钟,他的花园叫西园,家里还有西轩、西亭、西池,难怪这位曾经是曹家兴衰见证的畸笏老人一见“西”字就欲坠泪。



另外还有一派认为“西堂”是指清初的著名文人尤侗,尤侗(1618年-1704年)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康熙誉为“老名士”。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号三中子,又号悔庵,晚号良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于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分撰列传300余篇、《艺文志》5卷,二十二年告老归家。四十二年康熙南巡,得晋官号为侍讲,享年八十七岁。侗天才富赡,诗多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每一篇出,传诵遍人口,著述颇丰,有《西堂全集》。



红楼梦
可惜的是这个尤侗死得太晚,不然很有可能是这个《红楼梦》原作“西堂”的热门候选人。然而关于“西堂”的史料确实不多,我找到的信息大多与这个尤侗和他的作品有关系,让人很无耐。从我刚刚挖掘出来的《红楼梦》新钞本的批语可以看出,“西堂”虽然为原作的名号,是《风月宝鉴》的作者,但实际上“西堂”应该是个地名,而不是谁家的书斋,因为批语里还提到了“西堂故里”,应该是个城或村,我曾一度认为有可能是位于北京西北郊的“西堂村”或“西斋堂村”,因为在第二十三回有这样一条批语:



〖庚辰眉批:丁亥春间,偶识一浙省新发,其白描美人,真神品物,甚合余意。奈彼因宦缘所缠无暇,且不能久留都下,未几南行矣。余至今耿耿,怅然之至。恨与阿颦结一笔墨之难若此!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畸笏叟提到的“都下”是指北京,所以感觉也许《红楼梦》成书与北京有关系。在第三回黛玉与宝玉初次相次的情节里有这样的描写:

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宝玉提到的“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这是指什么呢?有学者研究发现明代的蒋一葵《长安客话》载:京都宛平县西堂村出产黑石,当地妇女多用此画眉,当地人亦称眉石或黛石。

这个地方是在北京的西南的方向上,似乎说明宝玉是在北京城说这番话的,而不是长安或南京。明代的《帝京景物略》的记载就更详细了:

西堂村而北,曰画眉山,产石,墨色,浮质而腻理。入金宫为眉石,亦曰黛石也。

红楼梦

清代第一女词人顾太清的《画眉山》诗中也提到:

城西百里多名胜,

知乐无过山水间。

指点黑龙潭对面,

一痕蛾绿画眉山。

  顾太清一直是在北京,说明京西当时确实产黛石,另据《一统志》、《钦定日下旧闻考》等书记载,今日京郊著名的旅游地斋堂村,也曾经出产天然画眉石:

原宛平西斋堂村,产石黑色而性不坚,磨之如墨,金时宫人多以画眉,名曰眉石,亦曰黛石。



如果这是真的,有可能这里就是《红楼梦》提到的“西堂”,然而这其中还有一个难解的问题,在我刚刚挖掘出来的《红楼梦》新钞本的批语两次提到了“醉茶”,也就是清初的另一个著名的大文人冒襄,批语中提到他是作者的五个“熟客”之一,批语中还提到了作者在创作的时候“醉茶远道而来”,然而我一直没有找到晚年的冒襄来到北京的证据。冒襄(1611年4月27日-1693年12月31日),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今江苏如皋)人。他生活的时代刚好有《红楼梦》成书的时间重合。

红楼梦

也许这个“西堂”并不在北京,如果关于“醉茶远道而来”的批语是可靠的,我们可以根据冒襄晚年的行踪来找到“西堂”这个地点的大概位置。冒襄晚年一直生活得很艰难,甚至到了卖字为生的境地,他四处奔走,然而去的地方主要都是在南方。而且这个钞本的批语中提到的作者的五个“熟客”都是江南人士,所以可能这个“西堂”是在南方某处,大家住得比较近,所以往来很方便,如果作者在北京,那见着就困难得多了,“西堂”的具体位置还需要努力查找。

我刚刚挖掘出来的《红楼梦》新钞本的批语里提到原作“西堂居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大大缩小了寻找作者的范围,这对于“红学”来说绝对是件大好事!而这些宝贵的信息,大家都可以从我刚刚再版的《吴氏石头记》中看到,其中还包括“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故事的全部内容,购买此书有两种方法:

《红楼梦》的原作是“西堂居士”! (2017-08-28 05:55:58)
标签: 杂谈 娱乐 文化 历史 教育

  关于《红楼梦》作者是谁是“红学”里最为重大的难题,有人统计过目前一共找出六十多个“曹雪芹”的候选人,还有人统计一共应该有八十多个“曹雪芹”的候选人。甚至有人拼命在“曹雪芹”的名字三个字上大做文章,认为是密码,死活要找出“反清复明”的含意来。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个“吴梅村作者说”丑闻,死活认为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吴梅村是《红楼梦》早本《风月宝鉴》的作者,在一些人的推波助澜下,这个丑闻愈演愈烈,然而丑闻毕竟是丑闻,现在终于到了真正出丑的时候了!
  我几年来对一个《红楼梦》的钞本的不断追踪,终于找到了前八十回的很多信息,包括396条极为重要的批语,还有出现在第十回、第十一回、第十三回、第六十四回和第六十七回的大段异文,不但让我们看到了让人们困惑三百多年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以及“薛蟠争风”等故事,还包括不少关于作者和成书的信息!实在是令人兴奋,这些内容我已经正式公布。在这个《红楼梦》钞本的开头就明明确确地告诉我们此书的原作为“西堂居士”!曹雪芹增删,在第一回的一条批语还提到: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一书乃西堂故兄所作仅贾瑞秦可卿秦钟事也稍嫌枯索

也就是说《风月宝鉴》是这个“西堂居士”的作品,而与那个什么“吴梅村”毫无关系,所以“吴梅村作者说”丑闻终于可以休矣。这个吴梅村在明朝的时候饱受崇祯的皇恩,然而入清以后居然为满清做官,成了满清的走狗,实在是个不知廉耻的文人!是个为天下所有汉人所痛骂的“贰臣”,没想到他死后这么久还给我们添了这么大的乱子!真是岂有此理。在著名的《石头记》“甲戌本”上有这样的批语: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这两条批语似乎是相同的来源,开头几乎一模一样,可为什么后面有那么大的差别呢?一个提到“西堂”,一个提到“棠村”,从我发现的《红楼梦》钞本里可以看到“西堂”二字出现过三次,说明“西堂”的写法应该不会是错的,难道“甲戌本”上的“棠村”是不对的吗?可在批语中也出现了两次,这让抄错的概率降低了不少,而且一个是“故兄”,一个是已逝的“其弟”,都死得挺早的,实在是让人困惑,总不会是说曹雪芹的哥哥叫“西堂居士”,他是《风月宝鉴》的作者,而曹雪芹的弟弟是“棠村”,为《风月宝鉴》写了序吧?难道这哥三个分别是曹西堂,曹雪芹,曹棠村?关于“西堂”二字,在我们现在看到的其他钞本的批语里也有所提及,是在第二十八回:

〖庚辰眉批:大饮酒,西堂产九台灵芝日也,批书至此,宁不悲乎?壬午重阳日。〗

〖甲戌侧批:谁曾经过?叹叹!西堂故事。〗


说明“西堂”与《红楼梦》的关系确实非常密切,从这两条批语来看“西堂”似乎不是人名,而是个地点,是哪里呢?主流“红学”认为“西堂”应该是指曹寅家的某处:

原来曹雪芹祖父曹寅自称“西堂扫花行者”,其书斋就名“西堂”。曹寅对“西”字情有独钟,他的花园叫西园,家里还有西轩、西亭、西池,难怪这位曾经是曹家兴衰见证的畸笏老人一见“西”字就欲坠泪。

另外还有一派认为“西堂”是指清初的著名文人尤侗,尤侗(1618年-1704年)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康熙誉为“老名士”。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号三中子,又号悔庵,晚号良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于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分撰列传300余篇、《艺文志》5卷,二十二年告老归家。四十二年康熙南巡,得晋官号为侍讲,享年八十七岁。侗天才富赡,诗多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每一篇出,传诵遍人口,著述颇丰,有《西堂全集》


可惜的是这个尤侗死得太晚,不然很有可能是这个《红楼梦》原作“西堂”的热门候选人。然而关于“西堂”的史料确实不多,我找到的信息大多与这个尤侗和他的作品有关系,让人很无耐。从我刚刚挖掘出来的《红楼梦》新钞本的批语可以看出,“西堂”虽然为原作的名号,是《风月宝鉴》的作者,但实际上“西堂”应该是个地名,而不是谁家的书斋,因为批语里还提到了“西堂故里”,应该是个城或村,我曾一度认为有可能是位于北京西北郊的“西堂村”或“西斋堂村”,因为在第二十三回有这样一条批语:

〖庚辰眉批:丁亥春间,偶识一浙省新发,其白描美人,真神品物,甚合余意。奈彼因宦缘所缠无暇,且不能久留都下,未几南行矣。余至今耿耿,怅然之至。恨与阿颦结一笔墨之难若此!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畸笏叟提到的“都下”是指北京,所以感觉也许《红楼梦》成书与北京有关系。在第三回黛玉与宝玉初次相次的情节里有这样的描写:

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宝玉提到的“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这是指什么呢?有学者研究发现明代的蒋一葵《长安客话》载:京都宛平县西堂村出产黑石,当地妇女多用此画眉,当地人亦称眉石或黛石。

这个地方是在北京的西南的方向上,似乎说明宝玉是在北京城说这番话的,而不是长安或南京。明代的《帝京景物略》的记载就更详细了:

西堂村而北,曰画眉山,产石,墨色,浮质而腻理。入金宫为眉石,亦曰黛石也。


清代第一女词人顾太清的《画眉山》诗中也提到:

城西百里多名胜,

知乐无过山水间。

指点黑龙潭对面,

一痕蛾绿画眉山。

  顾太清一直是在北京,说明京西当时确实产黛石,另据《一统志》、《钦定日下旧闻考》等书记载,今日京郊著名的旅游地斋堂村,也曾经出产天然画眉石:

原宛平西斋堂村,产石黑色而性不坚,磨之如墨,金时宫人多以画眉,名曰眉石,亦曰黛石。

如果这是真的,有可能这里就是《红楼梦》提到的“西堂”,然而这其中还有一个难解的问题,在我刚刚挖掘出来的《红楼梦》新钞本的批语两次提到了“醉茶”,也就是清初的另一个著名的大文人冒襄,批语中提到他是作者的五个“熟客”之一,批语中还提到了作者在创作的时候“醉茶远道而来”,然而我一直没有找到晚年的冒襄来到北京的证据。冒襄(1611年4月27日-1693年12月31日),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今江苏如皋)人。他生活的时代刚好有《红楼梦》成书的时间重合。


也许这个“西堂”并不在北京,如果关于“醉茶远道而来”的批语是可靠的,我们可以根据冒襄晚年的行踪来找到“西堂”这个地点的大概位置。冒襄晚年一直生活得很艰难,甚至到了卖字为生的境地,他四处奔走,然而去的地方主要都是在南方。而且这个钞本的批语中提到的作者的五个“熟客”都是江南人士,所以可能这个“西堂”是在南方某处,大家住得比较近,所以往来很方便,如果作者在北京,那见着就困难得多了,“西堂”的具体位置还需要努力查找。

我刚刚挖掘出来的《红楼梦》新钞本的批语里提到原作“西堂居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大大缩小了寻找作者的范围,这对于“红学”来说绝对是件大好事!而这些宝贵的信息,大家都可以从我刚刚再版的《吴氏石头记》中看到,其中还包括“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故事的全部内容,购买此书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购买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729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4: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贾雨村是如何让甄士隐上当的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7-09-02 11:38:05)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娱乐 杂谈       
红楼梦
《红楼梦》最初以钞本的形式流行,完全纯手工抄录,工作非常辛苦,所以抄写出现错误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也是为什么现存的各个钞本中文字差别较大的原因,于是专门出现了“版本学”专家,工作是相当细致辛苦的。正是因为抄手在抄写中会出现各种错误,所以才会有一些让人莫名其妙的地方,比如在第一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甲戌侧批:“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

红楼梦


批语里提到了“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这是为何?还让读者记清,我相信一直以来没有人能够搞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隔壁”是葫芦庙,难道是说“葫芦庙”这个“隔壁”非常凶险?可问题是这里只不过住着落破的贾雨村,有何凶险的?再有就是庙中的和尚,还有那个后来充做门子的小沙弥,险从何来?于是有人怀疑“葫芦庙”谐音“胡虏”,是在影射满清,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后来甄家家破人亡是因为葫芦庙起火导致,足见其何等的凶险!我觉得这样的解释虽然有些道理,但似乎还是不够让人信服,没想到在我新公布的《红楼梦》钞本中在这个位置有一条非常类似的批语,然而也有不同:

【“隔壁”二字极细极险,可知当初搬来有意择邻。】红楼梦


  少了“记清”二字,多了后面一句话,这一下子我们就明白了,“可知当初搬来有意择邻”指的是谁呢?只能是贾雨村了,这时他是破落之极,寄居在葫芦庙里,可为什么偏偏要住在这里呢?批语中指出这是他有意选择住在这里的,为的是“择邻”,也就是说他是因为知道甄士隐住在葫芦庙的旁边,所以才有意住在葫芦庙里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答案不难回答,我们看贾雨村后来得到了甄士隐五十两银子和两套冬衣的资助就会明白,他的这次“有意择邻”是成功的,是动了一番脑子的,费了一番苦心,也就是说他选择在这里住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得到甄士隐的这些资助,原来他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红楼梦

  这样一想我们自然大吃一惊,真是人心叵测,甄士隐居然被贾雨村给算计了!可贾雨村为什么会有把握能从甄士隐那里得到资助呢?他为什么这么自信呢?我们转念一想就能明白,在我刚刚公布的《红楼梦》新钞本中,当甄士隐与贾雨村刚一见面的时候不是有一条批语说:
【迦陵欲待曼殊。】

“迦陵”和“曼殊”是清初的时候两个非常有名的同性恋,这是指贾雨村应该知道甄士隐有同性恋倾向,而贾雨村自己生得不俗,第一回里有这样的描写:

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

说明他长得爷们,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所以贾雨村是想通过自己的英俊努力吸引有“龙阳”之癖的甄士隐的注意,这是为什么他非要有意选择住在他的隔壁的根本原因,方便接近人家,而且努力主动与之搭讪:

当下雨村见了士隐,忙施礼陪笑道:“老先生倚门伫望,敢是街市上有甚新闻否?”士隐笑道:“非也,适因小女啼哭,引他出来作耍,正是无聊之甚,兄来得正妙,请入小斋一谈,彼此皆可消此永昼。”说着,便令人送女儿进去,自与雨村携手来至书房中。小童献茶。红楼梦

红楼梦



没想到贾雨村一张嘴甄士隐就中“美男计”,不但主动邀请贾雨村来自己的书房,而且还拉着他的手,实在是肉麻之极!要知道贾雨村这个时候穷困潦倒的,跟个要饭的区别不大,就算甄士隐欣赏他的才能,也不至于如此亲密吧?接下来作者马上描写到因为甄隐的丫头姣杏多看了贾雨村两眼,搞得贾雨村神魂颠倒,以为姣杏对自己有意,大有做梦取媳妇的味道,也不想想自己现在的情况,有上顿没下顿的,其实作者这是在告诉我们贾雨村是个地道的异性恋,是直男,而不是同性恋!

贾雨村不是同性恋,然而却主动招引甄士隐,这是何意?自然是因为知道甄士隐有“龙阳”的毛病,所以想以自己的色相骗些钱财,实在阴险狡诈之极!没想到甄士隐果然中招了。大中秋节的,甄士隐不说好好陪自己的家人团聚,非要请贾雨村喝什么酒,而且借机又是送钱又是送冬衣的,据说同性恋之间很多都是如此开始交往的,看来下一步就是要提出非份的要求了,还说:

“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

贾雨村的表现很奇怪,人家给了他这么重的礼,他只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这是为什么?太不懂礼貌了吧?其实他知道甄士隐是图自己的“色”来的,所以觉得这些钱物是自己应得的,那还有什么必要太客气吗?如果太客气了反而让甄士隐觉得自己没有诚意,没有被勾引上钩,没有继续往深处发展的意思。这个时候贾雨村的目的达到了,自然不能久留,以免甄士隐第二天提出过份的要求,让他为难。于是他连夜匆匆逃走,还通过和尚转达说:



“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红楼梦


如果这是贾雨村的真实想法,他应该当晚吃饭的时候直接告诉甄士隐,可为什么没有呢?自然是怕无法轻易脱身。他这样偷偷遛走让甄士隐“赔了夫人又折兵”,当时失望的心情可想而知了。后来甄家败落,甄士隐出家了,贾雨村在街上看到了姣杏,于是派人叫来了封肃,并给了他二两银子,算是对甄士隐当年接济自己五十两银子和两套冬衣的回报,实在是太扣门了!原因很简单,当年并甄士隐并不是真的因为好心才想接济贾雨村,而是贾雨村靠自己的色相应得的!所以贾雨村觉得回报这么点足够,于是我们明白,批语里到的“‘隔壁’二字极细极险,可知当初搬来有意择邻”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也说明贾雨村是个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之人,精于算计,敢想敢干,这些特点肯定会在后来的故事中有所体现。

这下子我们也就更能深刻地明白这个《红楼梦》新抄本中提到的“迦陵欲待曼殊”的本意了。在第一回《红楼梦旨意》里面提到此书:
“是戒妄动风月之情”。

如果甄士隐没有同性恋的爱好,那他与贾雨村交往的故事中怎么能够体现出“戒妄动风月之情”呢?三百多年来似乎没有人能看出这一层来,能写出这样批语的人,实在是比我们所有人都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想购买这个《红楼梦》新抄本,有两个种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729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4: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在大观园石洞里大胆偷试云雨情的丫头,情书内容更大胆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红楼梦演义312:王婆子搬石头自砸脚,薛宝钗难自证生离心

上回讲到王熙凤和王善保家的带队抄检大观园,却一直没去蘅芜苑。值守嬷嬷钱妈胆大心细,得了信便出来查看,在秋爽斋外正看见探春打了王善保家的。

王熙凤一行人闹了个没趣,好容易安抚探春睡去便出了门,去了对面的稻香村和暖香坞。

(本文是基于《红楼梦》而创作的演义故事,内容多是原创,若介意请审慎观看)




꧁ 一 ꧂
稻香村紧邻暖香坞,方便李纨照顾年幼的惜春。李纨这会儿病着,一群人很快就出来了。暖香坞因房子小,人多进不去便留在外头。

钱妈不敢太靠近,远远只见一群人进去,过好一会儿出来时,周瑞家的手里便拎着一个包袱。

钱妈心中不免咯噔一下,看来东西是找见了?要到此为止也好。不然搜到蘅芜苑,也不知他们找什么,大家伙可是难过。

她这边正觉得事儿已过去,却不想一行人竟又去了迎春房中。

钱妈便知道还没完,她也是胆子大,趁黑摸了过去,扒在墙上往里头偷瞄。

因迎春丫头们住的房子,离着她趴着的这面外墙不远,倒将里边看得清楚,更能听得众人说话。

只见那些人在丫头房中,叫人都把箱子打开来挨个翻找。

钱妈知道王善保家的是司棋姥娘,倒好奇她如何搜检外孙女。




꧁ 二 ꧂
只见王善保家的先从别人箱子搜起,皆无别物。及到了司棋箱子中搜了一回,便回说:“也没有什么东西。”才要盖箱时,周瑞家的道:“且住,这是什么?”说着,便伸手掣出一双男子的锦带袜并一双缎鞋来。又有一个小包袱……一总递与凤姐。

钱妈虽没看得真切,但从大小样式也能猜到那袜子是男人的。她这可是开了眼界。难不成王善保家的带头来查抄,竟抄到自家头上不成?真要如此,可是有笑话看了。

她这边来了兴趣,也顾不得风险,仗着里边亮堂外头黑,轻易看不见这边。倒睁大眼睛张开耳朵,探头向凤姐手上去看。

只见凤姐拿出来一个大红的字帖,仿佛印着结婚的双喜字样。将那字帖儿打开来,略看一看竟就笑了起来。

王善保家的有点忐忑凑前陪笑问道:“必是他们胡写的账目,不成个字,所以奶奶见笑。”凤姐笑道:“正是这个账竟算不过来。你是司棋的老娘,他的表弟也该姓王,怎么又姓潘呢?”王善保家的见问的奇怪,只得勉强告道:“司棋的姑妈给了潘家,所以他姑表兄弟姓潘。上次逃走了的潘又安就是他表弟。”凤姐笑道:“这就是了。”因道:“我念给你听听。”说着从头念了一遍:“上月你来家后,父母已觉察你我之意。但姑娘未出阁,尚不能完你我之心愿。若园内可以相见,你可托张妈给一信息。若得在园内一见,倒比来家得说话。千万,千万。再所赐香袋二个,今已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略表我心。千万收好。表弟潘又安拜具。”




钱妈这才听明白,原来司棋与她表弟潘又安勾搭,不但私定终身传递信物,那潘又安还买通看园子门儿的张婆子,要偷进园子里私会。

怪到那潘又安前儿逃跑了,这几天府里头正派人去抓他。潘家两口子就那么一个儿子,家生子奴才逃跑是大罪,又吓又痛要哭瞎了眼睛,真正天塌了一样儿。

这两天他们还在背后猜测,潘又安究竟是什么缘故吃了熊心豹子胆,不顾父母祖宗逃跑。如今看来他竟是私进大观园被发现,才畏罪逃跑。今儿这场抄检,也十有八九因他而起。

꧁ 三 ꧂
钱妈看到这里,知道即便差不多了,也无心去看王善保家的如何反应,急忙退了下去。她寻路一溜烟回了蘅芜苑,也不管如何,直接去了宝钗房中,先告诉莺儿。

果然宝钗已起来穿了衣服,叫她进去回话。钱妈见了宝钗,一五一十将今晚听见看见的事,一五一十叙述一遍。

最后她又说道:“我才刚已吩咐了他们,各自检查自己。虽那边找到了东西,保不齐一会儿二奶奶会再来咱们这边走一趟。还请姑娘心里有个数,不得已搅扰姑娘睡觉了。”




宝钗听闻钱妈回话,便皱起眉毛道:“咱们并无什么事,也无需紧张。更不用让她们自己检查,倒显得心虚。若一会儿二奶奶带人上门,就让检查便是。我自会出去应对,只怕他们不来。”

说完便叫钱妈下去,如果一刻钟后不来人,就自去睡了,大概是不来了。

钱妈狐疑不解也不好多问,自下去在门口进出几次探望,果然半天也不见人来,才知道是不来了,便收拾后自去歇息。

꧁ 四 ꧂
见钱妈出去后,湘云便好奇问道:“宝姐姐怎知他们不来?”

宝钗叹口气道:“凤姑娘是个乖觉的。他们今晚带人抄检,肯定是出了不好的事儿。听钱妈才说,有个小厮竟偷摸进了园子。定是留下了什么不得了的线索。才让她们进来搜查。”

“你想出了这个事,自然要偷偷查访才是,却是凤姑娘带着王善保家的来行事,必是那边大太太得了线索,姨娘这边不得不配合。”

“一开始没搜着时,园子里人人都有嫌疑。但咱们毕竟是亲戚,他们肯定不会来。如今既然在二姑娘房中找到了东西,可不就肯定更不会来了。”




“只是他们不来,倒让咱们尴尬起来。小厮都偷跑进来了,留下的东西势必了不得,也不会对外说。怎么咱们都脱不了干系。看来这里是住不得了。”

“就算能住也不可行。小厮都能进来,岂不可惊可怖?尤其我住在这里,那边还有个角门通向咱们那边。家里头哥哥和兄弟都在,小厮、男人又一群人,可说个不清。不如就此去了的好。”

“倒是我这一你,得委屈你换一个去处。不妨就去大嫂子那里的好,她那宽敞。今晚且歇息,明儿一早我自去辞行。”

史湘云自是愤懑,嘴里嘟囔了一句:“二嫂子也不派人来知会一声,到底让人什么意思呢。”

正是:王婆子搬石头自砸脚,薛宝钗难自证生离心。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以上故事或有虚构,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改编和推论。

发布于 2023-09-29 08:47・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729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5: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贾元春到底是怎样一个角色,起到啥作用?
furonjian2020.09.14浏览52次其他分享举报


    
1个回答
cf794298211
2020.09.15
满意答案
  
贾元春是贾政的嫡女,她为了家族的利益入宫,贾元春封妃代表的是走下坡路的贾府有了转机,而她的去世则代表着贾府彻底的败落。贾元春是贾宝玉的姐姐,十多岁时就入宫成为了女官,将近十年后才被封妃。这样骤然封妃原本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却给败落的贾府带来了崛起的机会,但这种繁荣和富贵只不过是表象。贾元春封妃并不是贾府繁荣的机会。



在文中介绍贾元春的时候,并直接描写她的情况。贾元春封妃的原因是“贤孝才德”,她是以人品得以封妃的。这确实能解释她为什么在后宫十年之久才突然被封妃的。这其实又暗示了贾元春的样貌不足以惊艳皇帝,学识也不够突出。很了解后宫生活的人应该知道,一个以品德为优点的妃嫔其实是无法得到皇帝长久的宠爱的。



而有些学者、读者则认为贾元春的骤然封妃,并不代表皇帝的宠爱,更可能是皇帝在安抚贾府。因为后宫的妃子与家族是一体的,皇帝封贾元春为妃,不是出于喜爱,那就是出于对家族的考虑。贾府因为贾元春封妃而欢喜,自以为是地认为家族终于得到了皇帝的看中,但这很可能是皇帝以封妃为假象,来麻痹贾府。贾元春是皇帝开始算计贾府的第一步。



总的来说,贾元春代表的是贾府,贾元春封妃代表的是贾府的高升,这个事件使得贾府得以回到过去的繁荣,但却无法持续多久。贾元春的受宠只是假象,根本不是贾府繁荣的转机。贾府子孙并没有奋进,而是享受着这些富贵表象,将未来都赌在了贾元春身上。后来贾元春一死,贾府也就失去了最后的靠山,只能面临抄家、败落的局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729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7: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红豆曲+】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红豆曲》?

红楼梦
81% 知友推荐
· 3.1 万人评价
中国大陆 / 电视剧 · 剧情 · 爱情 / 1987-05-02 中国大陆上映 / 45 分钟




关注者
7
被浏览
2,378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登录
查看全部 7 个回答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谢邀@高廷贞
6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不仅要看酒面曲子,更要看酒底,酒底才是谜底!!!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唱完,大家齐声喝彩,独薛蟠说无板。宝玉饮了门杯,便拈起一片梨来,说道:“雨打梨花深闭门。”完了令。



看酒面:

红豆=绛珠=血泪,什么血泪?

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

注意这个【思】字,和【血泪】



再看酒底:

梨:“雨打梨花深闭门”

典故显然用唐寅《一剪梅》: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宝玉这个酒底,在说什么?

尽日颦的颦:明显是黛玉。

行也思君,坐也思君:思君!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这本书一手二牍,正面是用假语村言敷衍的故事,背面是真事隐的故事,这才是二牍,即一喉两歌,一嗓子唱出两首歌来!如何做到?用多义,汉字的多义。

比如这里:

唐寅的【思君】,是思念你,思念其女神。

但【君】的“皇帝”之义,中国人都知道。

第二牍:

君=皇帝;思=思宗。思君=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

所以才能理解此【血泪】,理解红楼作者的【一把心酸泪】。

也就能理解:黛玉-绛珠-血泪-崇祯皇帝,是亡国血泪!

所以才能理解:【白骨如山忘姓氏】。否则曹寅家就是抄了个家,没杀他家一人,怎么就【白骨如山】了?怎么还【忘姓氏】了?国家被异族占领,胡虏成了君父、成了父母官,才是【忘姓氏】!

所以薛家一出场就是:葫芦僧、葫芦案。谐音:胡虏案啊。。。异族入侵,杀人抢人,全是血泪!



所以宝玉的酒底是:【思君】,思念他的皇帝,思宗。

读《红楼梦》不去了解其中的典故,只能是看热闹!

就像这里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就像《红楼梦曲》中的【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

典故明显出自明初高启(1336-1374年)的梅花诗: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您看清楚:雪满、月明! 满、明!

谁是【满】的代表,谁是【明】的代表,还不清楚吗?

红楼作者为什么设计薛宝钗是【山中高士】?黛玉为什么姓林?都明白啦?

所以看看多少伪红迷,典故都不去了解,抄本都不去细看,只走马观花一下,《红楼梦》的【高!妙!】一点没看出来,甚至完全是门外汉,然后便信口雌黄,直接把这本书从珠穆朗玛上拉下来了。

我只告诉朋友们一句:这本书,【横看成岭侧成峰】

别让假语村言的表面故事蒙蔽您智慧的双眼!那是作者躲避中国史上最黑暗的文字狱的,一手二牍、一喉两歌的伟大、绝妙,不是其它书可类比的。您至少要试图去看:侧成峰,真事隐。

看错不要紧,至少要努力去看背面骷髅。而不是满足于看表面美女,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是红迷呢,实则【贾瑞】一个!

言尽于此,只奉给懂的朋友。贾瑞之流,绕道,不送!

发布于 2023-11-14 13:42・IP 属地陕西
​赞同 6​
​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更多回答
小伊玖玖
小伊玖玖
悼明的。我感觉是一个锦衣玉食的包衣公子哥,因为接触过满人高层越能理解满汉之间那种隐形的不平等,从而生出对故国的神往,尤其是如果他还了解了扬州十日之类的历史,那么亡国对他而言就是新仇旧恨的血泪。

发布于 2023-11-02 14:49
​赞同 1​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挺着肚皮的小淘气
挺着肚皮的小淘气
我爱美食音乐读书抒写心情和感悟用笔记录描绘生活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红豆曲》出自《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薛蟠生日,请了冯紫英贾宝玉几个吃饭,紫英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事后请二人吃饭聚会。此时宝玉刚和黛玉有误会,经过一番生气和解之后,心情非常舒畅,因此在这次宴会上显得非常开心自在,十分活跃,而且整场宴会大家都很开心。但是宝玉行酒令所唱小曲,却是意外的不合时宜——显然快乐短暂,而愁思难解,是人生常态,也更是爱情常态,《红豆曲》整首曲子的基调是作者内心对于青春美好,爱情美丽而现实实不能长久的哀叹与惆怅,若要将它细化,具化,也可以说是木石前盟天然的悲哀的体现。

红豆,此处显然喻“血泪”,所以第一句: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后一句和日后宝玉做《芙蓉女儿诔》,“茜纱窗下,我本无缘”是同一种意象,不同的立场。而且,读后难免使人联想到了黛玉常日睡眠很差,经常是雨打潇湘竹,滴沥到天明,雨点似泪,泪亦如雨这样一番孤凄多思;“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容颜瘦。”写一腔幽怨以致容颜憔悴,无心饮食,这是古诗词常见的意象。”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这几句是先实写,后比喻感受,前句说“愁”,后句比喻愁思难断。

这首曲子,是从宝玉的观察关爱出发,写他所感受到的黛玉的万千愁思。假如我们认可“红豆”,实际等于“绛珠”,那么,这首曲子写的是黛玉,和黛玉自己的“葬花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同样的愁的另一种表达。

正因“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才是“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的愁,如青山绵延,绿水长流。

《葬花吟》出自地二十七回,宝黛误会而至黛玉一腔哀愁付之于花落春归,解开误会后,宝玉仍在不断想着黛玉的境遇,故有《红豆曲》。二人心意相通,时刻萦绕于心,念念于兹,角度不一,立场却同。

不过,虽然可说《红豆曲》与《葬花吟》是一体两翼,但个人管见,《红豆曲》在艺术手法,意境营造上,可以说远远不如《葬花吟》,放在《红楼梦》里去比较其他诗作,在文学性,尤其是艺术性上,《红豆曲》不是特别优秀的作品。

作为曹雪芹的拥趸,个人理解是:这是他特意写成这样通俗一点,直白一点,不那么骚人墨客一点,因为这是小曲,下里巴人的俚曲,不能阳春白雪。就像我们看到香菱学诗这一节,曹雪芹非常贴切地给她写了三首水平不断提高的诗作,非常真实地表现了一个苦志学诗的姑娘飞速进步的过程——这是曹雪芹的本事,因为真的,写得好固然很难,但是本身写得很好而要去模仿低级水平,其实也不容易。“要贴到人物去写”,是沈从文教写作的警句,曹雪芹早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个人管见,谢谢!

发布于 2023-11-03 17: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729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7: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里贾珠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圆桌收录
在文学中醒来
贾珠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前就去世了,留下儿子贾兰和遗孀李纨,但他本身存在有什么意义?

关注者
174
被浏览
654,240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10
​1 条评论
​分享

收起 ​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登录
查看全部 74 个回答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21 人赞同了该回答
让读者入门啊!

贾珠的贾,是假府,真假有无的对联说的很直白了。

贾珠的珠,是朱,亡了!

读者看到朱亡,再看这个假府里的事,看作者的一把辛酸泪,是不是更容易明白?

主角宝玉这辈是玉字辈,贾珍贾琏贾环等都是玉旁,去掉都有的玉旁之外,即去掉烟幕弹,珠字剩什么?朱!

看上辈:文字辈,还看荣府的长子,贾赦,去掉都有的文字辈的文,即去掉烟幕弹,赦字剩什么?赤,还是朱啊!

还要红楼作者怎么说?假府里这家人是那个末世的朱家!

末世是书中反复的用词!白骨如山忘姓氏的末世,是哪个末世?不是明摆着嘛。

薛家出场后住在这个假府的东北,梨香院在东北,后来搬出梨香院,但还在东北!

薛家的代表人物宝钗特点是“金”,金配玉,金玉良姻!“金”是那个末世的一个国名,就在东北,后来皇太极改金为:清

明白啦?

薛宝钗为什么姓薛?

丰年好大雪 是吧?

宝钗的“山中高士晶莹雪”,一个秀才都能看到其典故、出处:是高启的诗句,“雪满山中高士卧”!

看看,雪满!

下句呢?月明林下美人来,所以黛玉姓林!

雪满,在诗句中的对仗字是:月明!

满对明!

雪满的满,真事隐了。

红楼作者的设计用意还不明白吗?

不懂典故,不懂诗词,不懂历史,读红楼梦只能把【子系中山狼】,读成狼,看不到典故中的“忘恩负义”,看不到【得志便猖狂】的“猖狂”典故:夷侵汉疆!

读红楼梦,在“狼猖狂”的表面看,读一辈子也是看不出名堂的。

看看红楼问题下的这些评论、回答,多少“狼猖狂”!

东坡呵呵

编辑于 2023-10-07 00:10・IP 属地陕西
​赞同 21​
​1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更多回答
keelycen1479
keelycen1479
我如惊鸟,有林深深。
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也是一支不祥的卦象。

对家族,对父母,对妻儿,都是不能提不可提,也无法挽回的巨大悲剧。

任何一个大家族的嫡长子,那都是与众不同的,是承担了家族全部冀望的。贾政夫妇耗尽精力培养,王夫人自己都说管贾珠那是怎么个管法,和宝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贾珠也争气,年纪轻轻就表现优异,是要大展宏图的。

这么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儿子,一病死了,对贾政夫妻,对整个家族,那是何等的打击。

要不然,为何平素严肃古板的贾政听到他的名字就滚下泪来,为何冷心冷肠的王夫人会喊着儿子的名字哭得肝肠寸断,为何槁木一般的李纨会当众泪如雨下。

贾珠是他们的儿子、丈夫,也是全部的希望。

希望被掐灭了,家族肉眼可见的日渐衰微,只剩下个懵懵懂懂毫无半点“大志”的宝玉,换你是贾政,你背脊凉不凉。

大厦将倾而无力,独怆然而涕下。

贾珠的存在是以死亡开始,他是一个凶兆,是一句谶语,是贾府覆灭的前哨。

编辑于 2021-11-11 19:56
​赞同 1393​
​11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谷雨白鹿
谷雨白鹿
码字的人
1915 人赞同了该回答
贾珠——一个从来没有正面出现的人物,一个只存在于别人嘴里的少爷,一个只余下遗孀与独子的男人。

书里的贾珠第一次出场就是一个死人。

冷子兴对贾雨村说,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

贾政痛打宝玉,恨不得把他打死的时候,王夫人扑过来,抱着宝玉失声大哭起“苦命的儿”来,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

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来了,那李宫裁、王熙凤与迎春姊妹早已出来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贾珠重要吗?

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是为了铺垫贾兰?

为了突出宫裁的可怜?

突出宝玉的幸运?

但这是真的吗?

贾珠的存在就是一声叹息?

刘姥姥提起王夫人,曾说她在家做姑娘也不是这样,麻辣爽利应该是王熙凤般的人物。

贾母笑话王熙凤不识“软烟罗”,还有什么可说嘴的!

其实王熙凤什么没有不经过,不见过?宫制的东西都不放在眼里。她为什么不识软烟罗?这不应该啊。《红楼梦》所描刻的时代是太平盛世,所产的物资只会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多。

贾母却常说,现在不比以前,东西拿一件少一件,雀金裘给了宝玉就再没有了。

贾家的实力已经大不如之前,有些过去能使能用的东西,都得不到了。

众人看,贾家在衰落,连冷子兴都说,内囊都要贴上来了。

贾家的人自己且能不知道?

贾家败落,贾赦、贾琏急不急?

急什么啊!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不济他们那房是长子嫡孙,世袭的爵位代代相传,大不了一代比一代低,没有实权还有花花架子。

就算分家,长房分的东西可比其他兄弟多多了。

分家后,宝玉还想做富贵闲人,基本做梦。

最急的是贾政。

他是清楚知道是只能靠自己的人,所以发奋读书,要走仕途。

书中写他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

可见贾政本想像林如海一样,自己考科甲。

贾家到了他这一代,甚至是贾母,贾代善都已经预见贾家的衰落。他们决定要另辟蹊径,家族中一脉分支,如贾政,贾琏继续与四大家族联姻,另一脉走仕途,考科甲,向朝中的文官集团靠拢。

后者第一就是贾敏,嫁给朝中清贵,先有功勋袭爵,又能科甲考上探花的林如海。

第二就是贾珠,李纨的父亲是国子监祭酒。

贾政的一腔希望都在贾珠身上,贾珠要是能考出来,贾家与四大家族不用说是其靠山,姑父林如海(感谢指正,辈分弄不清楚,还以为是舅舅)是其靠山,岳父也是其靠山。还有入宫的元春也是,前方的路都铺好了。

结果,这个十四岁进学,少年有成,不到二十岁就娶妻生子,人生大事完成大半,前途无量的少年,承载无数希望的未来之星。

一病死了,死了……

王夫人那么疼宝玉,哭着说,如果贾珠活着,就是死一百个宝玉,她也不管了。

一贯坚强的贾政,听到这句话,眼泪滚瓜一样地落下来。

王夫人情绪失控的哭声与贾政的眼泪里才发现一个死了的人,一个寥寥数语的人,一个好像无关紧要的人,他的存在和消失像流星一样在人心上划出深深的伤痕。

他来的时候带来多少希望,走的时候就带走多少伤痛。

刘姥姥纳闷地说,王夫人怎么变了?

王夫人怎么能不变?

三个孩子,一个寄予厚望的死了,一个正月初一生的女儿送到见不到人的宫里,最后余下这一个,痴痴懵懵,一天到晚混在女人堆里。

丈夫呢?

维持与她的夫妻情分,常年睡在另一个女人那儿,生儿育女。

王夫人伤心吗?

伤心,又她能怎么办?

想不出除了吃斋念佛,变得越来越佛还能干什么。

贾母第一次看见黛玉,哭得肝肠寸断,她是哭自己,哭黛玉,更是哭贾敏。

贾母伤痛自己的女儿,未必没想过,要是不把贾敏嫁给林如海,而是嫁给四大家族,就不会到死也再没有见女儿一面吧。

如果没有这股汹涌的恨意,后来又怎能说出林家人都死光了的话。

因为所有的付出,所有的想法,所有的憧憬都因为死亡付之于流水。

所以,题主你问,贾珠存在于《红楼梦》的意义是什么?

就在于他曾出现,现在已经死了……

编辑于 2021-10-05 22: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12 00:32 , Processed in 0.19517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