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312
 楼主| 发表于 2024-4-19 11: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何必西厢+梅花梦】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从比较文学看《何必西厢》与《红楼梦》的关系
2017-10-24 21:35·吴氏红学
(作者:姬健康)

《何必西厢》(“桐峰外史”刻印时改名《梅花梦》)刻本最早出现于清雍正年间,这是学界公认的事实。其最重要的证据是书首由康雍年间的苏州文人王尧瞿(即“桐峰外史”)所撰写的一篇序文。现在笔者能见到的是根据清嘉庆庚申年(1800)“五桂堂藏板”春谷先生校定本为底本,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梅花梦》校点本。“五桂堂主人”春谷先生在“序一”中写道:

《何必西厢》一书,行世已久,作者不著姓氏年月。......桐峰外史刻本,迄今又数十年,漫漶残缺,特为校正。

“桐峰外史”的主人王尧瞿在“序二”中记述了发现及刻印《何必西厢》的过程,现简录如下:

余需次山左,偶访友不值。见案上有《何必西厢》弹词刻本,窃怪标名之妄,置不復览。......今读此书,不知何物文人作此狡狯,余无可赞词......辨之济南书肆,觅他部不可得。想已刊而未遍行。缘就友人藏本,繕正付梓。益以凡例二十条,并识数语冠简端,用志向往云。雍正甲寅仲夏桐峰外史谨序



以上两人的序言里已清楚表明《何必西厢》“行世已久”,雍正年间的王尧瞿偶而见之,遍寻济南书肆不得,估计是“已刊而未遍行”,遂自己校正后刻印,并加上了“凡例二十条”。这些白纸黑字的记载都证明了《何必西厢》刊行于雍正年间这一事实。有人说这些序言都是造伪,是出书人为了让书籍有历史悠久感而作假。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正象像有识之士所指出,书的内容讲述的是明朝正德年间事,他为何不造伪造到嘉靖年去,就是顺康年也要比雍正年有陈年久远感啊,而作假六、七十年(雍正至嘉庆年之距离)有什么意义吗?这种论调显然不值一驳。

有以下三条证据链将《何必西厢》最早刊行于雍正年间的定论串了起来:

1、《何必西厢》之书名本身也能证明它产生于雍正年间,因为雍正十二年(1734)桐峰外史重印本(说明第一版还要早)是据其友人刻本刊印时将其改名为《梅花梦》的。这事不能造伪吧?他也没必要造伪。

2、“桐峰外史”即康雍时期苏州文人王尧瞿,不但有王自撰的雕版序文、防伪印章(翼云)、所撰二十条“凡例”作证,春谷先生校定时在序文中都加以承认。这是最有力的证据链。

3、在春谷先生于嘉庆五年(1800)校定的五桂堂藏板版本之前四年的嘉庆元年丙辰年(1796),曾有《何必西厢》丙辰本行世(此记载请见安徽大学2012蔡艳嫣硕士论文《弹词小说<何必西厢>研究》之第三节“《何必西厢》的内容简介、版本及传播”)。在这短短的四年中《何必西厢》刻本不可能在市面上湮没殆尽,春谷先生等一伙人怎敢欺世盗名、大肆造伪牟利?无论在逻辑和现实中都说不通。这一点同样可以反证嘉庆年间《何必西厢》被有意篡改造伪的认定是主观臆测,缺乏依据。

另外,《何必西厢》里出现的“红楼梦”三字是不是春谷先生篡加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要了解“春谷先生”何许人也?对于制售假货,大家一致的看法是:篡加、造伪是为了将产品卖个好价钱。春谷先生是何背景,缺钱花吗?经查阅,春谷先生实名黄承吉,生于一七七一年,卒于一八四二年,清代江苏江都人,字谦牧,号春谷。自幼聪慧,博综群籍。与同里江藩、焦循、李钟泗友善,以经义切磋相正,时有“江、焦、黄、李”之说法。嘉庆十年(1805)进士。历官广西兴安,岑溪等县知县。治经学宗汉儒,兼通历算,能辨中西异同。尤工诗古文。有《梦陔堂文集》十卷,诗集五十卷,《周官析义》二十卷,及《文说》、《读毛诗记》、《经说》等著作行世,事见《清史列传》。这样一位著作等身、治经宗儒的饱学之士、也不缺钱的知县,我们有什么理由为了一个虚无飘渺的“曹雪芹”就硬把春谷先生说成是造伪者?有什么理由还说他串通了汪桂(实有其人,清代文人)、“幽竹山人”、“门梅居士”、“敬亭山客”(此三人暂不知详情)、章天育(实有其人,嘉庆时文人)一起题词、作伪,团伙作案。古人校书、出书不能否认有赚钱的生活动机,但也不能否认有更多的人是为了喜爱某一部著作,去推广它、宣传它、流传于后世,并不是像今天的某些出版社,纯粹为了钱连灵魂都可以出卖。

《何必西厢》是吴语弹词脚本,创作形式比较独特,有唱词,有对话,有念白,还夹有议论。唱词、念白需符合规定情景,而议论就没有时空的限制,可以根据说书人的经历想象自由发挥。全书共三十七回,“红楼梦”三字出现在倒数末二回(第三十六回)的一段议论中。这一回主要说的是正月十七主人公张家摆筵唱戏,戏班是内衙教演的昆曲女伶,正好与《红楼梦》一样也是十二个女孩子,点戏的过程也与《红楼梦》一般无二。所以作书人就议论道(全文照抄):

列位,看方才这一段说白,都是家常俗语,琐琐碎碎的叙众人问答。好似《金瓶梅》、《红楼梦》笔仗,不合演义弹词体例。未免疑惑做书的人,杂乱无章。诸公不知,在下这部书,说是演义,又夹歌谣;说是弹词,尽多议论;要合演义传奇之笔,自家创一个从来未有的体例。原比不得三家村冬烘先生所做七字腔盲词,只供贩夫皂隶读的。但是叙家长琐事,及喁喁儿女语,要得近情入妙。比演义传奇,更难着笔,若非有十分本领的才子,莫想道得只字。世间传作能有几部?所以在下极力摹仿一段,岂敢妄比韩杜诸大家诗文无体不备,不过觉得这难着笔的还做得来。倒底可真个像《金瓶梅》、《红楼梦》,在下自己不知,要请教列位的。(笔者注:古文原没有书名号的。)



有人说“红楼梦”三字不是书名,是特指一种梦。这种诡辩无须驳斥,读一读行文就一目了然。当然,更多的人认定这是校定人春谷先生所篡加,笔者认为:1、不能无端怀疑古人的品行,没有可靠、有效证据就不能认定是后人篡加。2、所谓校定,一般是指将排版中的漏字、原版中磨损的字补上,还有就是将明显的错字纠正。在笔者手头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版本上就是这样,点校者将明显漏掉的字用括号()印上,而决不是随意添加文字。原文中的“红楼梦”三字如果说是漏字、磨损字的机率几乎为零,因为不可能同时将不在一行上的同样三个字漏掉或磨损掉。3、在王尧瞿所撰写的“凡例”第八条有这样一句话:“一人有一人声,口笑貌绝不雷同。此全得《水浒》、《金瓶梅》笔法。”如果说是春谷先生所篡加,似乎添加上“水浒”更合理(有人会说是春谷先生将《水浒》改成《红楼梦》,以增强吸引力,这也是无端猜测,极有可能当时《红楼梦》还是钞本,有幸一睹者少之又少,王尧瞿应在此例,所以他在《凡例》中不提《红楼梦》,只能证明古代文人实事求是的品格)。总之,没有合理的、有根据的解释就不能随意认定“红楼梦”三字是后人添加。

以上是从《何必西厢》外在的东西上阐述篡加“红楼梦”三字的不可能性,下面再谈谈书的内容写了些什么?有没有《红楼梦》的痕迹呢?如果有,问题就更大了。毫无疑问,根据中国红学界一致认定的作者“曹雪芹”,他是在乾隆年间创作的《红楼梦》,也就是说,《红楼梦》是老大,《何必西厢》是老二,只有《何必西厢》抄袭(说得好听点是“学习”)《红楼梦》的份儿,绝没有《红楼梦》抄袭《何必西厢》的糗事发生。好吧,我们来读一读《何必西厢》吧,它到底写了一些什么?读完全书,笔者当然觉得《何必西厢》与《红楼梦》不在一个档次上,没法比,所以也就不再浪费时间介绍它所讲述的内容了,但就它的遣词造句、写作特点、文化背景和创作思想作些对比、说明,看看发生了什么。



首先,《何必西厢》借了《西厢记》张生、崔莺莺这个壳以外,引用最多的就是洪昇《长生殿》这个魂了,这一点作者自己都予以承认。在第三十三回“洞房春闹元宵节彩轿灯迎不夜城”里,讲到三对新人新婚闹元宵的热闹景象时就直写到《长生殿》了:

你看这位姐姐失落金钗,那位奶奶挤掉绣履,好不可笑。比《长生殿》戏出上演的秦、韩、虢三位夫人,三月三日游玩曲江的风景,分外挨挤,嘈杂。

这是直点。全书从头至尾都借用了《长生殿》元素,引用的词句和意境不胜枚举,下面罗列一二:

删郑卫荣华蓬莱丰姿阆苑痴情情痴情根情种钟情香尘香魂天香冤业魔障生嗔白首旧盟宝镜兰麝湘裙撺掇博得堪怜生察察瑶草琪花离恨天凌波仙子织女嫦娥弄玉地久天长

怪不得清人汪桂在书前《题词(二)》里由衷吟道(题词中提到的唯一人物):

昉思洪叟同仙去,更听霓裳演曲无。欲填阙陷破荒寒,国手能医俗不难。

以此来夸赞作者的才能和故事意境,难道汪桂也悟出了其中门道?我们不妄测了,还是来看书中实实在在的文字吧。以下分三个方面来审视:

一,大量与《红楼梦》相同的用词

炼石补天三生石离恨天无稽历劫顽石无稽狡狯闺阁裙衩须眉繁华韶华玉人参商机关强梁芳魂便宜通灵卿卿荒唐孽障冤孽夙缘痴呆痴情情根情种钟情呆念经济麝兰环珮氤氳蒲柳邸抄射覆麒麟琉璃玳瑁淫词艳曲也未可知(百度:出处:《红楼梦》,可见也是无知妄说)也未可定何以克当金马玉堂

用典:喧阗纶音琅玕鲛绡燃藜樗栎咏絮才离魂同昌公主子建洛神蔡姬文君飞燕孟光青冢婵娟知在梅旁在月旁

调侃语及粗话:好皮囊旧皮囊臭皮囊呆念头癞头龟(想一想《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宝黛的拌嘴戏语)

我们再来读一读以下这些句子:

纵然生得好皮囊(《红》);几时另换好皮囊(《西》)

幻来亲就臭皮囊(《红》);任意抛臭皮囊(《西》)

教个癞头鼋(《红》);个格(这个——笔者注)癞头龟(《西》)

堪怜咏絮才(《红》);可怜才才咏絮(《西》)

两两出婵娟(《红》);双身化出两婵娟(《西》)

回风舞雪(《红》);舞雪盘风(《西》)

《红楼梦》里的那块顽石是能开口说话的,《何必西厢》先是:要想顽石点头,可惜石不能言;后是:顽石闻声也有灵。

《红楼梦》开篇就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何必西厢》就有“圆天方地性通灵”

另外,作者将《何必西厢》主人公张灵、秦钟描写成情痴情种,也常有“呆念头”,连说话也刻意摹仿贾宝玉,试举一例:

夫人道:“只怕你说谎。”秦钟道:“甥儿在舅娘前,再不敢说谎的。”

读一读描写宝玉说话的腔调,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二,大量与《红楼梦》相同的细节

主人公的出身:钱塘簪缨旧族,簪缨世代。

主人公也是缘定三生:想着那红丝千丈三生石,切莫要错注鸳鸯簿上名。

主人公也是“历劫冤愆(原文)”:张灵崔莹五百年前种下情根,历过多少劫数。

女主角生前也是神仙:生前本在瑶宫住,谪下红尘记夙因

男主角家也有一个张太君:倚门慈母(想一想《红楼梦》第十六回史太君廊下伫立,脂批:与日暮倚庐仍怅望对景)。

贾府有戏班十二优伶,张府庆宴时也有十二女优。

书中多次写与故事无关的“十二金钗”、“金陵十二楼”。

《红楼梦》有一僧一道,书中也写一僧一道。

《红楼梦》有太虚幻境,书中写女主人公因情生病时也称:此病还防付太虚

《红楼梦》提到青州流贼劫掠山左一带,于是书中凡讲到山东一带强盗的作案地点皆称“山左”。

贾宝玉住在“怡红院”,书中主人公住“赛红轩”。

贾迎春的住处叫“缀锦楼”,书中有“缀锦阁”。

再看第二女主角绣莺要去山东找夫君,路线是:连宵赶到毗陵鄢(鄢疑为郡字——笔者注),瞬息丹阳半日临。行行渐抵京江口(京江口即指古时润州京口,今镇江——笔者注)。毗陵、京口都是《红楼梦》里两个真实的地名。

《红楼梦》有“白玉为堂金作马”,书中两次写“金马玉堂”。

《红楼梦》有害人的马道婆,书中有恶人刁媒婆。

贾宝玉与秦钟是叔侄兼好朋友关系;张灵与秦钟是表兄弟兼好朋友关系。

大观园有块镶嵌在壁座中的玻璃镜子(在当时是非常珍罕的),书中有没有呢?请看:插镜台高镌白璧,盥巾盆洁铸黄金。粉红射目珊瑚树,黛绿当窗翡翠屏。

贾宝玉佩有一块举世无双的、由青埂峰下的顽石幻变成的通灵宝玉(《红楼梦》描写的“顽石”应当是独一无二的,《何必西厢》居然也写有“顽石”两字),书中第二男主角的夫人送给其夫一快“玉连环”(似乎有“玉环”的含意——笔者注),并说:“此系先代遗留珍物”,后来再一次强调:“这是婿家世代珍藏物,刻刻随身佩不离”。

贾宝玉曾说:“我岂不知闺阁中诗词字迹是轻易往外传诵不得的”,薛宝钗还趁机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书中女主角崔素琼也有同样的说法和思想:“女子闲吟,岂宜与外人唱和,这是使不得的。”“闺中字迹不可轻易落墨。”

贾宝玉、王熙凤被巫蛊后奄奄一息,是由一僧一道前来施法获救;书中崔素琼也是命赴黄泉之际,来了一游方道士,自称能医诸般绝症,有起死回生之术,便施药搭救。

《红楼梦》与《何必西厢》的雷同之处,实难一一对比、述及,如张府的院宅描写有明显的摹仿《红楼梦》痕迹,但显得力不从心;点戏的细节、过程,也有攀附痕迹。

三,与《红楼梦》人物起名的沿袭、相同性

林黛玉,宝玉送她一个表字“颦颦”;书中多次将“黛”、“颦”等字描写到女主角崔莹身上,如:因何颦蹙双眉黛。

书中男主角名叫张灵,有一个李代桃僵、冒充他欲与女主角崔莹成婚的富户叫“臧凌”,这是用的“谐音法”,他有一个专替他出坏主意、干坏事、拍马屁的管家叫“詹奉承”,这与“詹光”一样,用的还是“谐音法”,意为“专奉承”。

书中第二女主角叫吴幻娘,书中明确解释,“吴”即“无”意,就是“无幻”,有与《红楼梦》仙姑“警幻”靠近的嫌疑;幻娘的父亲叫“吴人敌”(是一位将官),当然是“无人敌”的意思了。

以上这些起名都是用的“谐音法”,与《红楼梦》诸多起名法完全相同。《何必西厢》,顾名思义,故事内容与《西厢记》不尽相同,但人名与《西厢记》有相沿袭的意思,但也不是完全一致。《何必西厢》的男主角叫张灵,女主角叫崔莹,字素琼。它的第二男主角、也是张灵最好的朋友叫什么呢?叫“秦钟”!朋友们看到这样的名字一定惊奇,因为贾宝玉最好的朋友也叫“秦钟”,这是不是《何必西厢》的作者有意从《红楼梦》里借尸还魂、沿袭下来的呢?我们先看一看书中对起这个名字是怎么解释的:

六书中有谐声会意,秦字只当情字,吴字只当无字。......天下本是钟情世界也,......人生本是泡影光阴,自然幻景驰驹,闪闪靡定。唯其他姓秦名钟,才见得钟情正在我辈世人无情不生无情,不死那里离得了这个情字哟!圣贤仙佛皆情种,我辈情深不知痴。

可见“秦钟”来源于“情种”。《红楼梦》又是怎么解释“秦钟”的呢?第七回秦钟出场介绍他名字时脂砚斋就批道:“设云情种。”毫无疑问,两部书对秦钟起名的意义是一致的。如果单独来分析,两部书起一样的人名属巧合,是“撞车”,但将两部作品作全面分析,恐怕事情就不会这么简单,一定有一个谁先谁后、谁沿袭了谁的问题存在。张灵和崔莹是沿袭了张珙和崔莺莺,秦钟是沿袭了谁的呢?让伟光正的“曹雪芹”屈尊沿袭了别人,曹学家和曹粉们是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

以上这些只是在遣词造句、情节描写、人物塑造等方面两部作品有众多相因袭的痕迹,这是比较文学的一个侧面。最后我们再来看比较文学的另一个侧重点,就是两部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创作思想有没有趋同性或相承袭的地方呢?换句话说,即是不是一个文化与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用一个直观的比喻:《艳阳天》不可能与《丁庄梦》是同一文化与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它们各自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和时代特征。我们再来看整个乾隆时期及其以后的文化氛围和思潮,除了胡适派红学家将“乾隆时代作品”这顶帽子强加于《红楼梦》这一特例之外,在文化特征上几乎找不出另一部与《红楼梦》平行相携的作品来。不同的文化背景就会产生不同文化气脉的作品,这是文学的铁律,也是研究这一学科时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基本特点和规律,违背这一规律所得出的任何结论都会与事实相悖,甚至南辕北辙。胡适派红学至今走不出死胡同这就是根本原因。在整个正统、死板的文化氛围下的乾隆时代是不可能产生大肆宣扬“情本文化”的《红楼梦》来的。

《何必西厢》的情况又是怎样呢?学界及研究者是将《何必西厢》放置在清初这个大背景、大概念时期来考察的(可参见《弹词小说<何必西厢>研究》之第二节“《何必西厢》的创作背景”)。因为王尧瞿刻印时已是“重印”,说明它产生的年代还要早,很可能在康熙末期和雍正初期,承袭“情本文化”显得更加自然和可能。《何必西厢》一书的主旨是“彰善瘅恶”,讲因果报应,这是作者的一大花招,他在首回里明确写道:

这部书以情字为纲,以忠孝节义为目。(笔者注:什么叫“纲”?过去有句名言叫“纲举目张”,“纲”是主,“目”是次也。)

天下本是钟情世界也。

于是乎,书中从头至尾大写“情种”、“情根”、“钟情”、“情痴”,张灵对秦钟更是大笑说:“因你这个情字就生出多少情来。你我总是情字中人,......算不尽新旧浓情多少数,明是我一生情字不能离。”作者此时乘兴议论道:

才见得钟情正在我辈世人无情不生无情,不死那里离得了这个情字哟!圣贤仙佛皆情种,我辈情深不是痴。

作者所崇尚的“情本文化”暴露无遗。作者不但是这样说的,故事内容也是围绕着“情”字展开的。《何必西厢》与《红楼梦》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是同一种文化哺育下的产物,而乾隆时代是断断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文化产品的。另外,“梅花梦”三字所孕含的意义与“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在末回总结道:

自然就做这一个大彻大悟的梅花梦。连这个情字都看成镜花水月,不觉一笑而醒。别人是快乐正在入梦,他是快乐时已经出梦。知道他快乐光阴是假,便晓他凄凉觉悟是真,才算得天下第一个会醒梦的人。

《红楼梦》无疑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光辉巨作,创造了许多的第一,面对雍正年代就已刻行的《何必西厢》,《红楼梦》能是乾隆年代的作品吗?那些文化史上的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神话系统还能称得上首创吗?无论从文字到内容,《何必西厢》都无法与《红楼梦》相提并论,前者必定是从《红楼梦》一书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只有将《红楼梦》的行世放置于康熙时期才是符合逻辑、符合事实真相的。

从以上罗列、对比的两部书从文字到思想的相近和雷同之处,我们能随便说一句《何必西厢》所写下的“红楼梦”三字是后人伪造的吗?要推翻一篇序文可能很容易,要推翻两书中如此众多的相同之处就不是一句托辞可以掩人耳目的了。现在我们要面临一个别扭又拗口的问题:你要说是《何必西厢》抄袭了《红楼梦》,你就要将所有《何必西厢》刊行于雍正年间的证据推翻,将其放置于乾隆后期;没有证据,你就得承认一个现实:《何必西厢》确实行世于《红楼梦》之后,时间在雍正朝之前,是《何必西厢》的作者借鉴、因袭了《红楼梦》的思想、词汇等元素。然则,此时期的“曹雪芹”还年幼无法执笔,你要说是他抄袭了《何必西厢》,胡适派红学家们,你们认为“曹雪芹”是文抄公吗?在这样一个严肃又尴尬的问题面前,中国红学界,所有关心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传承的有识之士都要认真对待,而绝不能

像胡适派红学那样,对待不同声音、不同观点,采取驼鸟政策,一律不回答、不研究、不争论,死守阵地,这不是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争鸣、推动学术进步的正确态度。
看《何必西厢》及松斋、绮园批语也可知《红楼梦》成书于康熙年间
播报文章




搞笑尘封
关注


2019-10-13 09:20







冯其庸先生在《曹雪芹小传》中有言:“雪芹约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开始写作《石头记》,现存纪年最早的《石头记》抄本(原本之过录本)是乾隆十九年的甲戌(1754)本,可知此时《石头记》八十回已基本完成。”这也是红坛对《红楼梦》成书的主流观点。
对这一观点,我是很怀疑的。我的怀疑首先指向其立论的基础性证据。我很赞佩冯其庸先生毫不隐讳地在括号中注明,《石头记》甲戌抄本是“原本之过录本”。问题在于《石头记》“过录本”能正确判断《石头记》原本写成的年代吗?以为《石头记》原本也写成于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并于同一年过录,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猜想,而且是很不靠谱的猜想。
辨清《石头记》原本写成于何时,涉及到《红楼梦》成书的时代及原创者、改续者、评批者为谁,这对正确悟解《红楼梦》文本的思想艺术、文化蕴含实在太重要了,不得不辨。
《红楼梦》原本成书于乾隆朝之前的证据很多,笔者本文择举两个证据:
(一)第一个证据就是《何必西厢》。此书共三十七回,有嘉庆庚申五桂堂藏版本,卷首序引曰:“《何必西厢》一书刊行已久。……桐峰外史刻本,迄今又数十年,漫漶残缺,特为校正,重付剞劂,以公同志。”此书又有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桐峰外史序及凡例二十条,序中言此书“想已刊行而未遍行,缘就友人藏本缮正付梓”。


序言表明,此书是重刻本,说明《何必西厢》初刻本早于雍正十二年。
《何必西厢》的第三十六回,已有两处提到了《红楼梦》:一处说“好似金瓶梅红楼梦笔仗,不合演义弹词体例”;另一处说“倒底可真像金瓶梅红楼梦,在下自己不知。”《金瓶梅》人人皆知是一部小说,与《金瓶梅》相提并论的《红楼梦》,也必定指把《石头记》已改续好的《红楼梦》全抄本。《何必西厢》此书一名《梅花梦弹词》,一粟《红楼梦书录》著录有《梅花梦弹词》,中云:“伪托雍正十二年(1734)桐峰外史序。”判断此序言是“伪托”,有证据吗?没有。不过是《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思维定势”逆推而已。若不执着于这个思维定势,《何必西厢》即是《红楼梦》的仿作,雍正十二年之前已成书,不就可以证明《红楼梦》成书还要更早吗?


弹词小说《何必西厢》在遣词造句、情节描写、人物塑造等方面多有模仿《红楼梦》的痕迹。《红楼梦》里的那块是灵性已通,顽石能言。《何必西厢》先是:要想顽石点头,可惜石不能言;后是:顽石闻声也有灵。《红楼梦》开篇就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何必西厢》就有“圆天方地性通灵”
《红楼梦》“青埂”喻“情根”,以情为纲;《何必西厢》序言中声言:“天下本是钟情世界也”,书中从头至尾大写“情种”、“情根”、“钟情”、“情痴”。《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与秦钟是叔侄兼好朋友关系;《何必西厢》主人公张灵与秦钟是表兄弟兼好朋友关系。张灵对秦钟更是大笑说:“因你这个情字就生出多少情来。你我总是情字中人,……算不尽新旧浓情多少数,明是我一生情字不能离。”其情本思想与《红楼梦》可谓一脉相承,足证“好似金瓶梅红楼梦笔仗”“倒底可真像金瓶梅红楼梦”所言非虚。而晚明文化气脉延伸到康熙后期言情大潮泛滥时期,才是产生这类情本思想的弹词小说合适的气候、土壤。
(二)第二个证据就是曹寅文友松斋与绮园在《石头记》中的批语。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第十三回 有一批语: “语语见道,字字伤心,读此一段,几不知此身为何物矣!松斋”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也有同样的眉批,在同一回另外语段:“松斋云:好笔力。此方是文字佳处”
写这两条批语的“松斋”是谁呢?
请看《楝亭诗抄》卷二中有一首诗《虎丘雪霁追和芷园看菊韵寄松斋大兄 筠石二弟》,下图就是《楝亭诗抄》截图:

广告
老婆把男子爸妈赶出家门,翌日小姨子对他说....
×

胡绍棠先生认为此诗“是虎丘雪霁之日追和身在北京的松斋大兄、筠石二弟(即曹荃)芷园看菊来韵而作。”可见松斋是康熙年间曹寅的“大兄”。
再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中第二十八回有段墨批:“撂开手”句起,至“才得托生”句止,一段作者能替宝玉细诉受委屈后之衷肠,使黛玉竟不能回答一语。其心里为何如,真令人叹服。予曾视历真境。竟至有“相逢半句无”之事。予固深悔之。阅此恍惚将予所历之委曲细陈,心身一畅。作者如此用心,得能不叫绝乎!绮园。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中另5条绮园的批语:
第二十九回有段卷额墨批:“‘一个心弄成两个心’之句,期望之情殷,每有是事。近见《疑雨集》中句云‘未形猜妬情犹浅,肯露娇嗔爱始真’信不诬也。绮园。”
第三十六回有一卷额墨批:“玉兄此论,大觉痛快人心!绮园” 第三十六回还有句卷额墨批:“死时尝知大义,千古不磨之论!绮园。”
第五十三回有句眉批:“自可卿死后,未见贾蓉续娶。此回有蓉妻回避语,是书中遗漏处。绮园。”   第六十二回有卷额墨批:“玉兄此时置身于‘红飞翠舞’之中,得不飘(飘)欲仙乎。绮园。”
写上述这些批语的绮园是谁呢?也是曹寅的朋友。见下面《楝亭诗抄》卷八中有《书院述事三十韵答同人见投之作,兼寄前诗局诸君及汇南、于宫、绮园》一诗影印件。


胡绍棠先生认为“此诗亦为曹寅在扬州书局筹备刊刻《佩文韵府》时作,时间盖在康熙五十一年四月。”曹寅记载“前诗局诸君及汇南、于宫、绮园”,说明“绮园”是曹寅文友,但不在“诗局诸君”之列。
由此可见,松斋,绮园都是曹寅的文友,显然都是康熙时期的人。如果《石头记》作者是乾隆时期曹雪芹,松斋、绮园有可能在他写成的《石头记》上写批语吗?有哪位红学家考证出曹寅孙曹雪芹乾隆年间有两个朋友,一个叫“松斋”一个叫“绮园”呢?
仅就以上两个证据,已完全可以证实:红坛流行的曹寅之孙曹雪芹于乾隆十九年写成《石头记》之说很不靠谱。笔者还进而以为,曹寅文友松斋、绮园为何能在《石头记》上加批,是因为他们都看过《石头记》,而且曹寅很可能参与了《石头记》的创作,那么《红楼梦》也只能是成书在康熙年间。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新证》第七章第68条“爱红”中说:“《栋亭诗钞别集》卷一页十五有《咏红书事》一诗,体系排律,每句用红色故典,悱恻迷离,极为神秘!竟此爱红一事,渊源亦有自来。曹寅之诗如能获确解,则雪芹本意必不难名……”请欣赏曹寅的《咏红书事》:“谁将杜鹃血,洒作晓霜天?客爱停车看,人悲仗节寒。昔年曾下泪,今日怯题笺。宝炬烟销尽,金炉炭未残。小窗通日影,丛杏杂烟燃。睡久犹沾颊,羞多自倚栏。爱拈吴线细,笑润蜀丝干。一点偏当额,丹砂竞捣丸。弹筝银甲染,刺背囗囗圆。莲匣鱼肠跃,龙沙汗马盘。相思南国满,拟化赤城仙。”此诗与《红楼梦》是不是有关系,大家可自己判断。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不一样的文章。
欢迎关注"吴氏红学",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312
 楼主| 发表于 2024-4-19 11: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何必西厢》及松斋、绮园批语也可知《红楼梦》成书于康熙年间
播报文章

搞笑尘封
关注
2019-10-13 09:20
肺结节,两样东西尽量少 碰 ,很多人控制不住,难怪肺结节难调理
肺结节,两样东西尽量少 碰 ,很多人控制不住,难怪肺结节难调理
百里杜鹃是个仙境,一旦走进百里杜鹃,一切真实存在
百里杜鹃是个仙境,一旦走进百里杜鹃,一切真实存在
老中医说:痔疮不要在乱割了,每天用它泡水喝,肉球一消二净!
老中医说:痔疮不要在乱割了,每天用它泡水喝,肉球一消二净!

冯其庸先生在《曹雪芹小传》中有言:“雪芹约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开始写作《石头记》,现存纪年最早的《石头记》抄本(原本之过录本)是乾隆十九年的甲戌(1754)本,可知此时《石头记》八十回已基本完成。”这也是红坛对《红楼梦》成书的主流观点。
对这一观点,我是很怀疑的。我的怀疑首先指向其立论的基础性证据。我很赞佩冯其庸先生毫不隐讳地在括号中注明,《石头记》甲戌抄本是“原本之过录本”。问题在于《石头记》“过录本”能正确判断《石头记》原本写成的年代吗?以为《石头记》原本也写成于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并于同一年过录,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猜想,而且是很不靠谱的猜想。
辨清《石头记》原本写成于何时,涉及到《红楼梦》成书的时代及原创者、改续者、评批者为谁,这对正确悟解《红楼梦》文本的思想艺术、文化蕴含实在太重要了,不得不辨。
《红楼梦》原本成书于乾隆朝之前的证据很多,笔者本文择举两个证据:
(一)第一个证据就是《何必西厢》。此书共三十七回,有嘉庆庚申五桂堂藏版本,卷首序引曰:“《何必西厢》一书刊行已久。……桐峰外史刻本,迄今又数十年,漫漶残缺,特为校正,重付剞劂,以公同志。”此书又有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桐峰外史序及凡例二十条,序中言此书“想已刊行而未遍行,缘就友人藏本缮正付梓”。

序言表明,此书是重刻本,说明《何必西厢》初刻本早于雍正十二年。
《何必西厢》的第三十六回,已有两处提到了《红楼梦》:一处说“好似金瓶梅红楼梦笔仗,不合演义弹词体例”;另一处说“倒底可真像金瓶梅红楼梦,在下自己不知。”《金瓶梅》人人皆知是一部小说,与《金瓶梅》相提并论的《红楼梦》,也必定指把《石头记》已改续好的《红楼梦》全抄本。《何必西厢》此书一名《梅花梦弹词》,一粟《红楼梦书录》著录有《梅花梦弹词》,中云:“伪托雍正十二年(1734)桐峰外史序。”判断此序言是“伪托”,有证据吗?没有。不过是《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思维定势”逆推而已。若不执着于这个思维定势,《何必西厢》即是《红楼梦》的仿作,雍正十二年之前已成书,不就可以证明《红楼梦》成书还要更早吗?

弹词小说《何必西厢》在遣词造句、情节描写、人物塑造等方面多有模仿《红楼梦》的痕迹。《红楼梦》里的那块是灵性已通,顽石能言。《何必西厢》先是:要想顽石点头,可惜石不能言;后是:顽石闻声也有灵。《红楼梦》开篇就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何必西厢》就有“圆天方地性通灵”
《红楼梦》“青埂”喻“情根”,以情为纲;《何必西厢》序言中声言:“天下本是钟情世界也”,书中从头至尾大写“情种”、“情根”、“钟情”、“情痴”。《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与秦钟是叔侄兼好朋友关系;《何必西厢》主人公张灵与秦钟是表兄弟兼好朋友关系。张灵对秦钟更是大笑说:“因你这个情字就生出多少情来。你我总是情字中人,……算不尽新旧浓情多少数,明是我一生情字不能离。”其情本思想与《红楼梦》可谓一脉相承,足证“好似金瓶梅红楼梦笔仗”“倒底可真像金瓶梅红楼梦”所言非虚。而晚明文化气脉延伸到康熙后期言情大潮泛滥时期,才是产生这类情本思想的弹词小说合适的气候、土壤。
(二)第二个证据就是曹寅文友松斋与绮园在《石头记》中的批语。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第十三回 有一批语: “语语见道,字字伤心,读此一段,几不知此身为何物矣!松斋”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也有同样的眉批,在同一回另外语段:“松斋云:好笔力。此方是文字佳处”
写这两条批语的“松斋”是谁呢?
请看《楝亭诗抄》卷二中有一首诗《虎丘雪霁追和芷园看菊韵寄松斋大兄 筠石二弟》,下图就是《楝亭诗抄》截图:

广告
老婆把男子爸妈赶出家门,翌日小姨子对他说....
×
胡绍棠先生认为此诗“是虎丘雪霁之日追和身在北京的松斋大兄、筠石二弟(即曹荃)芷园看菊来韵而作。”可见松斋是康熙年间曹寅的“大兄”。
再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中第二十八回有段墨批:“撂开手”句起,至“才得托生”句止,一段作者能替宝玉细诉受委屈后之衷肠,使黛玉竟不能回答一语。其心里为何如,真令人叹服。予曾视历真境。竟至有“相逢半句无”之事。予固深悔之。阅此恍惚将予所历之委曲细陈,心身一畅。作者如此用心,得能不叫绝乎!绮园。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中另5条绮园的批语:
第二十九回有段卷额墨批:“‘一个心弄成两个心’之句,期望之情殷,每有是事。近见《疑雨集》中句云‘未形猜妬情犹浅,肯露娇嗔爱始真’信不诬也。绮园。”
第三十六回有一卷额墨批:“玉兄此论,大觉痛快人心!绮园” 第三十六回还有句卷额墨批:“死时尝知大义,千古不磨之论!绮园。”
第五十三回有句眉批:“自可卿死后,未见贾蓉续娶。此回有蓉妻回避语,是书中遗漏处。绮园。”   第六十二回有卷额墨批:“玉兄此时置身于‘红飞翠舞’之中,得不飘(飘)欲仙乎。绮园。”
写上述这些批语的绮园是谁呢?也是曹寅的朋友。见下面《楝亭诗抄》卷八中有《书院述事三十韵答同人见投之作,兼寄前诗局诸君及汇南、于宫、绮园》一诗影印件。

胡绍棠先生认为“此诗亦为曹寅在扬州书局筹备刊刻《佩文韵府》时作,时间盖在康熙五十一年四月。”曹寅记载“前诗局诸君及汇南、于宫、绮园”,说明“绮园”是曹寅文友,但不在“诗局诸君”之列。
由此可见,松斋,绮园都是曹寅的文友,显然都是康熙时期的人。如果《石头记》作者是乾隆时期曹雪芹,松斋、绮园有可能在他写成的《石头记》上写批语吗?有哪位红学家考证出曹寅孙曹雪芹乾隆年间有两个朋友,一个叫“松斋”一个叫“绮园”呢?
仅就以上两个证据,已完全可以证实:红坛流行的曹寅之孙曹雪芹于乾隆十九年写成《石头记》之说很不靠谱。笔者还进而以为,曹寅文友松斋、绮园为何能在《石头记》上加批,是因为他们都看过《石头记》,而且曹寅很可能参与了《石头记》的创作,那么《红楼梦》也只能是成书在康熙年间。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新证》第七章第68条“爱红”中说:“《栋亭诗钞别集》卷一页十五有《咏红书事》一诗,体系排律,每句用红色故典,悱恻迷离,极为神秘!竟此爱红一事,渊源亦有自来。曹寅之诗如能获确解,则雪芹本意必不难名……”请欣赏曹寅的《咏红书事》:“谁将杜鹃血,洒作晓霜天?客爱停车看,人悲仗节寒。昔年曾下泪,今日怯题笺。宝炬烟销尽,金炉炭未残。小窗通日影,丛杏杂烟燃。睡久犹沾颊,羞多自倚栏。爱拈吴线细,笑润蜀丝干。一点偏当额,丹砂竞捣丸。弹筝银甲染,刺背囗囗圆。莲匣鱼肠跃,龙沙汗马盘。相思南国满,拟化赤城仙。”此诗与《红楼梦》是不是有关系,大家可自己判断。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不一样的文章。
欢迎关注"吴氏红学",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312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0: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北静王水溶+】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北静王初会贾宝玉,一个举动为何导致皇帝紧张,对贾府动用了手段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微信公众号:君笺雅侃红楼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北静王初会贾宝玉,一个举动为何导致皇帝紧张,对贾府动用了手段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前言꧂

贾府因为宁荣二公留下的遗产太丰厚,在军中影响力巨大。以至于到了三代时,尽管为了避嫌而淡出权力中心,可背后党羽势力众多。

四王八公的贾家,仍旧是不可小觑,甚至让皇帝头疼的老牌军中大佬。

按说皇帝与贾家并无矛盾冲突,不应该出现问题。然而,两件事的发生导致双方关系骤然紧张。




꧁①꧂

皇帝是在与义忠亲王老千岁整顿皇储的斗争中胜出,逼迫太上皇退位。这段故事可以参考“玄武门之变”就一清二楚了。

贾府在当初并没有站队,是以在皇帝登基后,送贾元春进宫为妃,也算是缓和与皇帝关系。

问题是贾府势大,对皇帝有潜在威胁。为了削弱四王八公这些老臣军权,皇帝应该接连出手做了针对。

贾府这边就是收回了掌控数十年的“京营”,将王子腾调任九省统制。这是第一件事。

皇帝此举本是试探,且肯定不只针对贾府一家。而是四王八公所有人家。结果就捅了马蜂窝。四王八公随后的举动,真正让皇帝紧张起来。




꧁②꧂

四王八公与四大家族不同。

四大家族是一个整体,以贾家为首的集团势力,并不只是贾史王薛四家,而是在朝中、军中和地方上党羽遍布,势力强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而四王八公却是个统称,指当初追随先帝建功立业受封世袭的十一家老臣。每一个都有堪比四大家族的集团实力。

这些老臣之家,祖宗是同事、战友和同志,但也是竞争关系。各方分别都是朝堂上的山头势力。

表面看四王以北静王为首。而八公无疑贾家最厉害。各方势力都极为庞大。




꧁③꧂

比如北静王至今是实权王爷,追随者包括神武将军冯唐等。

而贾家的四大家族不遑多让。

贾家宁荣二公掌控军队,创建京营,控制工部,监造海舫,就是郑和下西洋的大海船。

史家史公是尚书令,当朝宰辅百官之首掌握政事。

王家王公都太尉统制,掌禁军刑法。

薛家薛公为先帝近臣,遍布天下的生意就是先帝耳目。

四大家族的设计为先帝的最心腹。这也导致四大家族为首的贾家,不可能与其他四王六公太亲近。

如今虽说贾家与四大家族衰弱不如以前。但军中势力依然强大。




只可惜新皇与义忠亲王争夺皇位,贾府不但没有支持。还借由薛家背后支持义忠亲王。

太上皇退位,皇帝登基后,贾家也没有表忠心,反而与其他几家一样,与皇帝离心离德。才会受到皇帝登基后的不信任和忌惮挤压。

꧁④꧂

皇帝削弱贾府等四王八公军权,捅了马蜂窝。才导致秦可卿葬礼上,北静王等四王八公悍然出席,公然拉拢贾家,让皇帝心惊。

皇帝之前赐给北静王鹡鸰香念珠,表达出拉拢善意,暗示他们兄弟是共掌天下。

可北静王初见贾宝玉,随手就把鹡鸰香念珠送出,根本不屑皇帝的兄弟情。

他又宣扬自己受海内终名士青睐追随,让贾宝玉也常去聚谈,暗中拉拢贾家一起“共襄盛举”,图谋大事。




皇帝警惕北静王,忌惮贾府,一旦这两家结党,将成他的心头大患。

是以,才有贾元春被直接从“女史”贵人晋升“凤藻宫尚书”贤德妃。目的有三个。

一,拉拢贾家,表明亲近。

二,试探贾家,看他们随后表现。

三,分化贾家与北静王,不让两家结党。

可惜,皇帝愿望落空,最终贾家还是背弃了他,与北静王结党。

他们都不傻,皇帝雄心要收拾四王八公隐患,不可能被轻易蒙蔽而束手就擒。结党自保也是不得已。

君臣最终“虎兕相逢”,都是为了权力,属实也是不仁不义。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1-18 09: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312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1: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红楼梦:男性的堕落,导致保护女性的规则变成吃人的封建礼教
姜子说古书 2024-04-19   |  2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男性的堕落,导致保护女性的规则变成吃人的封建礼教!

  文/姜子说书

  曾几何时,鲁迅写下了《狂人日记》,控诉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几千年来,许多女性深受封建礼教迫害,不得已递上了自我牺牲自我迫害的投名状。甚至于今时今日,仍旧有一部分女性,深受封建礼教那套道德绑架的摧残。



  然而,所谓的封建社会与封建礼教,其实与封建无关,原是中央集权的帝国礼教。而所有关于“男女授受不亲”、“七年男女不同席”这类礼教规则,原本都是出于对女性的保护,最终却在王朝末年,因为男人们自身的懦弱无能和逃避,活生生地演变成了对女性的迫害。

  男女授受谁之过

  《见只编》:海忠介有五岁女,方啖饵。忠介问饵从谁与,女答曰:“僮某。”忠介怒曰:“女子岂容漫受僮饵?非吾女也。能即饿死,方称吾女。”此女既涕泣,不饮啖;家人百计进食,卒拒之,七日而死。余谓非忠介不生(此女)。

  《见只编》里面讲述了一个主流媒体口中忠孝节义的代表海瑞教导女儿的故事,海瑞因为年仅五岁的女儿接受了家里小厮的食物,认为她违反了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把女儿活生生逼死了。



  《红楼梦》故事里,作者先是通过林黛玉之口,告诉世人,所谓礼教,原是有条件的大家族的规矩,男女自小是分开教养的,女孩儿要娇养一些,男孩子要严加管教,贾宝玉是个例外,而且是贾母溺爱的缘故,才当女孩子一般一处娇养。

  林黛玉道:“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

  没错,古时候人们对男性的要求远高于女性,《三字经》所谓“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礼教表达的从来不是“女子不如男”,而是“男子就该严格要求自己,多担待”,诸如海瑞之流的做法,完全是倒反天罡了。



  再说男女大防,正确的做法是“尊女”、“护女”,就如贾宝玉所说,原该多疼女儿一些,又如即便特殊如太医一类,进公子的房间还容易些,若要想进千金大小姐的闺阁,那是难如登天。就算是丫鬟如晴雯,太医都没机会看人家一眼,比公子还尊重呢!

  大夫忙道:“方才不是小姐,是位爷不成?那屋子竟是绣房一样,又是放下幔子来的,如何是位爷呢?”老嬷嬷道:“我的老爷,怪道小厮们才说今儿请了一位新大夫来了,真不知我们家的事。那屋子是我们小哥儿的,那人是他屋里的丫头,倒是个大姐,那里的小姐?若是小姐的绣房,小姐病了,你那么容易就进去了?”

  《红楼梦》故事里,贾琏的小厮兴儿,在尤二姐和尤三姐等人面前,说起林黛玉和薛宝钗,以及贾府的规矩,莫说是成年男子不能进二门内,便是男性小孩儿,也得远远藏开,否则就是“失回避了”,就像平民百姓能让你在皇帝的轿子跟前晃悠吗?这可是礼教的正经大礼,正儿八经的“贵女规则”。



  尤二姐笑道:“你们大家规矩,虽然你们小孩子进的去,然遇见小姐们,原该远远藏开。”兴儿摇手道:“不是,不是。那正经大礼,自然远远的藏开,自不必说。就藏开了,自己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到了后世、末世,那些没办法避免男人“失回避”地出现在女人面前,不能保护女人不被男性窥视,不能从源头上规避男女授受的风险,却要求女人为此自尽的所谓礼教,除了证明男人的懦弱无能和堕落还能证明什么呢?

  别说是现代人了,就算是明清末期那些稍微有点骨气节气的文人,也都知道并且亲自批评逼着女人单方面去守规矩的所谓礼教,是多么地恬不知耻。没错,是男人没能力保护女人和孩子,逃避自己的责任,才把礼教变成了加害女性的工具。

  寡妇守节的初衷

  《金瓶梅》作者感慨的“为人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这样的悲剧,完全是由于男人的堕落造成的。作者写韩爱姐割发毁目的过度贞烈行为,都忍不住强调了一个“怨”字。



  那湖州有富家子弟,见韩爱姐生的聪明标致,都来求亲。韩二再三教他嫁人,爱姐割发毁目,出家为尼,誓不再配他人。后来至三十一岁,无疾而终。正是:贞骨未归三尺土,怨魂先彻九重天。

  寡妇守节的真正意义,同样被《红楼梦》作者隆重介绍了。王熙凤对李纨的一番抱怨,写尽了真正的礼教对孤儿寡母的物质和精神保障。古代女人唯一的失业方式,唤作“寡妇失业”,一个女人出嫁有丈夫,就等同于就业。

  凤姐儿笑道:“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

  寡妇守节的初衷,是大户人家用以证明自己家族耕读传家的底蕴,是在说我们家有实力让女人和孩子不为生计发愁,不至于迫使当儿媳妇的被迫改嫁谋生。因为古代女人嫁人的普世契约就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寡妇不守节,改嫁亦或者找其他男人援助,打的是婆家的脸。守节这种事压根就不是拿来要求女性的。



  古人为什么说男人与尼姑接触不吉利呢?因为尼姑没有父母和丈夫保护,若是对男人没有妨害,她们就会成为最容易被男人伤害的群体,会成为弱肉强食社会的猎物。比如《阿Q正传》里头的底层男人阿Q,遭到少爷一顿哭丧棒的痛打,就对着小尼姑又是骂脏话又是掐脸蛋。最底层的男人尚且敢欺负她们,何况有钱有势的男人呢?

  保护女性的礼教为啥成了迫害女性的工具呢?只因为我们忘了大道要求我们做人的四字基本原则!这四个字就是“周行妥善”。换言之,寡妇要不要守节,应当根据婆家自身条件量力而行,而不是强行装高尚。紧急避险是“周行妥善”的完美补充。大道从来都遵守中正法则,不走极端。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金瓶梅》、《见只编》、《三字经》、《狂人日记》、《阿Q正传》

晴雯和宝玉为啥怒撕袭人?嘉靖两个字说出了关键!忠臣良将被打脸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名流专坑女人

严嵩训子,探春劝母,哪个故事更高级

炎黄二帝和蚩尤到底谁才是正统?华夏神话起源发展史一探究竟

作者写宝琴,就是为了揭露红楼真相,你看她写了什么诗?太直白了

+关注
undefined
姜子说古书
四大名著解读
共 4670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312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1: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解密:红楼梦为什么引用史达祖的诗词?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解密:红楼梦为什么引用史达祖的诗词?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甲戌本在这里侧批:此句令批书人哭死。甲戌眉批: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梅溪。

《东风第一枝(壬戌闰腊望,雨中立癸亥春,与高宾王各赋)》

草脚愁苏,花心梦醒,鞭香拂散牛土。

旧歌空忆珠帘,彩笔倦题绣户。

黏鸡贴燕,想立断、东风来处。

暗惹起、一掬相思,乱若翠盘红楼。

前文曾经简单论述了梅溪这个名字。红楼梦的批注人不少,这里梅溪这个名字大有学问,全书文本梅溪仅仅出现了数次,大有大渊蕴蕴兮绝嶘岌岌的感觉。满清时期号“梅溪”的文人有几个人:第一个是诗坛领袖王士祯的一个弟子郎廷槐,他的别号“梅溪”,著作有《娱老集 郎梅溪明府诗》、《师友诗传录》存世。第二个是钱泳(1759-1844年),号梅溪居士,无锡人。第三个是张嘉谋(1874~1941年),晚年自号梅溪钓徒,南阳宛城人。根据红楼梦作者生存的年代看,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指的是公元1631年,也就是说根据脂砚斋少年时代的经历显然和以上三位梅溪没有时间上的交集。

梅溪二字在历史上颇有渊源的,红楼梦里几乎全部人物的名字来自宋代的传奇话本,因此这里的梅溪也是来自那里。南宋有两个人叫梅溪的,一个是南宋著名文人史达祖的号就叫“梅溪”。史达祖是著名的咏物词人,咏燕子的名作《双双燕》即出自他之手:

《双双燕·咏燕》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

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

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

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

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

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

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一生著有《梅溪词》一卷,存词112首。史达祖才虽秀人却微,生平传记资料流传极少。史梅溪早年科场无名,青年时为生计曾辗转荆江汉水一带,其词在南宋词坛上享有盛名,为风雅词派的三大家之一。史达祖处在南宋末年,其作品中有不少抒写感伤实事和家国之愁的作品,但是他依附权贵的身份为士林所不耻,被后世诟评。梅溪词在当时受到较高评价,张镃、姜夔、张炎等词坛名家都认为梅溪卓然为南宋一大家。他们认为梅溪其语精字炼,是其作为词家的长技。

《三姝媚·烟光摇缥瓦》

烟光摇缥瓦,望晴檐多风,柳花如洒。

锦瑟横床,想泪痕尘影,凤弦常下。

倦出犀帷,频梦见、王孙骄马。

讳道相思,偷理绡裙,自惊腰衩。

惆怅南楼遥夜,记翠箔张灯,枕肩歌罢。

又入铜驼,遍旧家门巷,首询声价。

可惜东风,将恨与、闲花俱谢。

记取崔徽模样,归来暗写。

史达祖的《梅溪词》虽不是词中的最佳作品,但以其"奇秀清逸""清新典雅"被历代学者所称颂。尤其以用故用典、炼字炼句、用语典雅等见长,足见其艺术功底和文化底蕴,彰显了其词的魅力。

《解佩令·人行花坞》

人行花坞。衣沾香雾。

有新词、逢春分付。

屡欲传情,奈燕子、不曾飞去。

倚珠帘、咏郎秀句。

相思一度。秾愁一度。

最难忘、遮灯私语。

澹月梨花,借梦来、花边廊庑。

指春衫、泪曾溅处。

史达祖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属于怀才不遇的人物,他的结局也很惨,获罪最后困顿而死。在陪同李璧使金北行时,史达祖目睹了当地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借景抒情创作了北行词。脂砚斋在肌肤败落后也是一路南行,亲眼目睹了家国沦丧后大明王朝的官员和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景。

《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

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

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镜。

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

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

忧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

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

史达祖是南宋词坛一位重要的词人,在当时即受到姜夔、张鎡等人的称赏,对后世亦影响深远。清初京师词坛、广陵词坛以及浙西词派在词的创作方面对史达祖词都有借鉴,龚鼎孳、王士祯、朱彝尊他们几个人分别为清初京师词坛、广陵词坛、浙西词派的核心成员,龚鼎孳与史达祖身世相似,因此他借鉴最多。王士祯在其创作上同梅溪韵致声气相通,也推崇史达祖为“南渡冠冕”的原由所在。朱彝尊将梅溪词引为同调,他对史达祖的推崇,最终形成“家白石而户梅溪”的风格。历史诗词大家对史达祖的评论:

宋南渡后,梅溪(史达祖)、白石(姜夔)、竹屋(高观国)、梦窗(吴文英)诸子,极妍尽态,反有秦(秦观)、李(李清照)未到者。虽神韵天然处或减,要自令人有观止之叹,正如唐绝句,至晚唐刘宾客(刘禹锡)、杜京兆(杜牧),妙处反进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一尘。这段话像极了脂砚斋的批注。

《寿楼春·寻春服感念》

裁春衫寻芳。

记金刀素手,同在晴窗。

几度因风残絮,照花斜阳。

谁念我,今无裳?自少年、消磨疏狂。

脂砚斋在这里也是属于典型的表里有寓,以梅溪为名,虽然表达的不是一个重要的真本增删者,但是这里的梅溪诗词显然指向了一个重要的索隐源。绮罗香,顾名思义,富贵人家身上的香味。唐秦韬玉《贫女》诗:“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这样的香味在脂砚斋笔下分为暖香和冷香,分别赐予了红楼梦两大女主-薛宝钗和林黛玉。此外,史达祖笔下的红楼、烟光、望晴、柳花、王孙、春衫、荒井、澹月、梨花、春芳、金刀等数十个词汇都是属于红楼梦诗词的春秋字法。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发布于 2024-04-19 22: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312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1: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梅溪+】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梅溪
[ 宋 ] 释元肇
原文
三花两蕊开枝上,淡月微云动水边。坐到夜深谁是伴,阳春雪曲和潺湲。

作者介绍

释元肇
释元肇(一一八九~?)(生年据本集卷上《寄赵东阁》“与君生己酉”及卷下《丁巳生朝》年六十九推定),字圣徒(日刻本本集署名),号淮海,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俗姓潘。年十九薙染受具。参浙翁于径山,命为掌记。出世通之光孝,历住吴城双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312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1: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梅溪古诗诗意
wfxdragon2016.12.01浏览1142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sdj5kjtg
2016.12.02
满意答案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梅溪
朝代:唐代|作者:张籍
自爱新梅好,行寻一径斜。不教人扫石,恐损落来花。

译文
我爱梅花初绽的美好容颜,沿着倾斜的小路寻找不断。

不教人来扫这梅溪的石头,恐怕损伤飘落在地的花瓣。

注释
①梅溪:生满梅树的山溪。

②恐损:害怕损伤(落在石上的梅花瓣)。

全文赏析
诗的第一句便旗帜鲜明地言明自己的观点:“自爱新梅好”。接着告诉我们,因为爱新梅,他便沿着一条倾斜的山道一边走着,一边寻找着切盼已久的新梅。这时一位患有严重眼疾的人来说,确实是件极不容易的事。从这“径寻”一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那一颗热爱新梅的痴心。值得欣慰的是,他终于在山中梅溪找到了梅花,望着梅溪两畔盛开的梅花,他是那么的兴奋、激动,而对落在岩石上的片片梅花瓣,又是那么的痛惜。“不教人扫石,恐损落来花”,正是他惜花怜花之情的直接表露。

该诗的特点是于平淡之中寓以深沉的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312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1: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红楼梦里四宗令人费解的疑案,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2019-06-09 22:24


红楼梦中,贾府是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豪门贵族,但这样一个天下望族,家族中却没有什么秘密,只有诸多令人费解的疑案,甚至至今仍争论不休。

一、尤二姐腹中胎儿,是否凤姐“弄鬼”?

尤二姐因其美艳的容貌和温柔的性格,引得无数读者对她惨死的命运表示同情,我自然也唏嘘不已。但有个问题困扰我多时:二姐生前被胡庸医误诊,打下男胎,是否凤姐暗中所为?

凤姐的确劣迹斑斑,形迹可疑。

你看她,甜言蜜语将二姐“赚”入大观园,暗中却派刁奴善姐折磨,连饭菜都是不堪之物。她借秋桐这枚棋子来侮辱二姐,表面上又装贤惠。“借刀杀人”,弄小巧,“坐山观虎斗”,种种恶行,都让人生疑:胡庸医是否受了凤姐的收买?

这个问题,文中没有一处明写。

可以肯定的是,胡庸医的确是个庸医。胡庸医名胡君荣,前文曾经出现过一次,给晴雯看过病。晴雯只是伤风感冒,不是什么大病,可是胡庸医开的药却是“虎狼药”。宝玉见了药方,便直呼使不得。

杂学旁收的宝玉说了一大通药理,还将晴雯等比作秋天刚开的秋海棠,极言女儿的娇弱。最后晴雯的病还是找王太医重新看的。看过王太医的药方,宝玉才满意的说,这才是给女儿用的药。

那么,二姐病中,是怎么请来的这个庸医呢?原文如下:“谁知王太医亦谋干了军前效力,回来好讨荫封的。小厮们走去,便请了姓胡的太医,名叫君荣,进来诊脉。”既是贾琏派人请的医生,凤姐有机会授意这胡太医打掉二姐的胎儿吗?不得而知。

再往下看,会发现胡庸医诊病过程的诡异之处:他先诊脉,看了说是“经水不调,全要大补”。后又要求面诊,当尤二姐露出脸来,这庸医一见,竟然“魂魄如飞上九天,通神麻木,一无所知。”

这一段诚然是写胡庸医的好色丑态,然而还有令人疑窦丛生之处:这仅仅是见了二姐的花容月貌惊为天人的表现?还是有一种隐秘在其中?比如受了凤姐的好处,要害这样一个美貌女子的心虚?

胎儿打下,贾琏大骂胡君荣。而胡君荣见有人来打告,早已卷包逃走。再查是谁请的姓胡的来,“一时查了出来,便打了个半死。”二姐之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而凤姐“比贾琏更急十倍”,一时烧香拜佛,通陈祷告,又许愿吃斋念佛,算命打卦,忙得人仰马翻。事实又是怎样呢?凤姐连平儿都要防着,以致平儿做屋里人多年却与贾琏不在一处,更别提子嗣之事了。

二姐本来就是贾琏偷娶的,曾经有要取而代之的痴心妄想,毒辣阴狠如凤姐,怎么会容她生下儿子?凤姐的烧香拜佛,是做做样子罢了。

接下来有一个细节颇耐人寻味:那打卦算命的说是属兔的阴人冲犯,矛头直指秋桐。这个我相信是凤姐的小巧:摆弄了尤二姐,接下来就该打发了秋桐了。作者同样不动声色的叙述,并不提凤姐授意云云。既然可以这样算计了秋桐,那去请胡庸医的事,也难免清白。

此系疑案,没有证据,只有猜想。

也许只有那望风而逃的胡庸医重新出现之时,谜底才会被揭开。二姐痛失胎儿,再没有了生命的期待。绝望与幻灭之中,丧子之痛成了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看不到的真相,藏在某个暗处。

尘封的秘密早晚被打开。落尘之下,打开的并不都是宝藏,也许是隐藏在人性深处的丑陋与罪恶。



二、晴雯等人被逐,袭人是否告密者?

晴雯之死历来令人痛惜。“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是个悲伤的故事,貌美如花的晴雯与宝玉并无私情,王夫人却认定她是“狐狸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驱逐了她,致使她含恨而死。

于是很多读者迁怒于袭人,认为是袭人告密者。我早时也是这样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首先,晴雯是与袭人争夺宝玉姨娘之位最强劲有力的对手。晴雯生的美,又手巧,深得宝玉的钟爱,就连贾母也是偏爱晴雯的。而袭人自身条件不及晴雯,焉知袭人不对晴雯怀着嫉妒与防范?

其次,晴雯多次与袭人拌嘴,对袭人与宝玉的“云雨情”非常在意,言辞犀利,态度强硬,根本不给袭人面子。袭人怎会不怀恨在心?

第三,晴雯同着宝玉“淘气”,为了逃避贾政查问功课,就教宝玉装病逃避。长此以往,宝玉怎能安心读书,走仕途正道?

有了以上的理由,袭人告密王夫人,驱逐晴雯,似乎顺理成章。

可是细想却还是有问题,比如,袭人早已先于晴雯取得了姨娘待遇,王夫人已给了她定心丸,虽未曾给她名分,可是月钱早已到账。她母亲病了,凤姐亲自检视她回娘家的穿着打扮,打点下人车马。

她母亲死了,贾府也按照祖宗的规矩赏了银子四十两,以至于赵姨娘不依不饶跟探春吵。袭人已有姨娘之实,晴雯无论如何也“灭不过她的次序”去。既然如此,她又何苦做恶人呢?

晴雯言辞犀利,连宝玉都敢怼,袭人却低调省事,识大体。后来二人的关系也趋向于缓和,大家都是成长中的少女,是工作伙伴,是不是往日的小龃龉也“一笑泯恩仇”了呢?

怡红院的丫鬟都知道王夫人嫌弃轻狂之人,晴雯亦深知,所以她平时不敢在王夫人面前出首,以至于她在宝玉房里好几年,王夫人竟毫不知晓。

袭人若存心要告密,王夫人怎会在王善保家的进言后才猛的触动往事,想起上月园里见的晴雯骂小丫头一事?

“寿夭多因诽谤生”,这诽谤当然是来自王善保家的们,那袭人到底有没有“告密”呢?四儿与宝玉的私密玩笑话“同日生日便是夫妻”,究竟是谁告诉王夫人的?芳官“挑唆”宝玉要五儿进怡红院,是瞒着袭人的,而且最终没有实现,王夫人又是怎样知道的?

对此,宝玉也百思不得其解。“咱们私自玩笑,怎么也都知道了?又没外人走风的,这可奇怪!”“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说,只挑不出你和麝月、秋纹来?”宝玉其人,并非一味单纯天真,他能有此一问,是真的疑心袭人了。

袭人的反应也颇有“可疑”之处。听了宝玉的话,她“心内一动,低头半日,无可回答”。袭人的反应像不像做贼心虚?她不好再劝宝玉,反叹道:“天知道罢了。此时也查不出人来了。”

怡红院的丫鬟众多,苦乐不均,内部矛盾丛生。小丫头佳蕙与小红的对话就直接表达了对一些大丫头的不满、嫉妒,“可气晴雯、绮霰他们几个,都算在上等里去,仗着老子娘的脸面,众人到捧着他去。你说可气不可气?”

遥想赵姨娘的丫鬟小鹊夜里给怡红院报信,让宝玉提防贾政明日问他,就会发现,原来小鹊是怡红院的内线。而佳蕙这样的小丫鬟,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是不会被波及的。她们是不是比袭人更有告密的动机?

晴雯冤死,四儿、芳官被逐,到底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袭人是否真的当得起一个“贤”字?此系疑案。

我只知道,袭人就算真的做了“告密”之事,她也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告密。宝玉的成长成才是她关注的首要问题,这一点上她跟王夫人的利益是一致的。为此,驱逐那些“同着宝玉淘气”的丫鬟们,天经地义。



三、枫露茶事件后,茜雪为何被逐?

茜雪在前八十回中还没怎么出现就被赶出去了,起因就是宝玉醉后发泄对奶妈李嬷嬷的不满,迁怒茜雪。

不过是一杯茶罢了。宝玉喝的上用玫瑰露都可以赠了芳官,任由芳官送给厨役之女柳五儿,一杯枫露茶能有多珍贵?更何况,李嬷嬷一贯倚老卖老,她要吃宝玉留给晴雯的包子,留给袭人的酥酪,谁又拦得住?一碗茶,她见了要吃,茜雪可有什么办法呢?宝玉醉中发脾气,迁怒也是有的。

第二天太阳依然升起。本来都忘记了的小事一桩,谁知到了后文,旧事竟然从李嬷嬷口中忽然道来:“你们也不必妆狐媚子哄我,打量上次为茶撵茜雪的事我不知道呢,明儿有了不是我来领!”这是对宝玉的丫头说的。也有拉着宝钗、黛玉诉委屈,“将当日吃茶,茜雪出去,与昨日酥酪等事,唠唠叨叨说个不清”。

原来,茜雪当了替罪羊,因为一碗茶,竟被撵出去了。

曾经百思不得其解,茜雪究竟是谁撵出去的?若说是宝玉,我不能相信。一来宝玉明知不是茜雪的错,二来丫鬟们就是有错,宝玉历来也是多有担待的。晴雯跌了扇子,芳官弄坏了自鸣钟,彩云替环哥偷拿王夫人的玫瑰露,藕官在大观园里烧纸……宝玉都是以护花使者的姿态去呵护这些女儿。茜雪作为宝玉的近侍,万不可能因为一杯茶被宝玉赶出去。

不是宝玉,那只能是贾母了。当时,黛玉宝玉都在贾母处安歇,宝玉处有一点动静,贾母必差人问询。宝玉生气摔茶杯,惊动了贾母,袭人为了息事宁人,谎称自己滑到失手打了杯子。

可是这件事显然没有遮掩过去,就算当时已晚,第二天贾母怕是仍旧仔细查问了,袭人等只能实话实说。贾母不是昏聩之人,自然也应该知道,那不是茜雪的错。可是为什么竟将无辜的她赶出去了呢?

我是这样猜测的:贾母是故意的,借驱逐茜雪给李嬷嬷难堪。茜雪被逐显然是受李嬷嬷强喝茶的牵连,李嬷嬷对此愤愤不平,耿耿于怀。而且不久李嬷嬷再出场的时候,书中就交代了她已告老出去,所以丫鬟们不把她放在眼里。茜雪被逐,李嬷嬷告老,两件事之间恐怕有着微妙的关联。

撵茜雪,实为警告李嬷嬷,同时也是给她留一些体面。若真赶出去,不但李嬷嬷一辈子的老脸没了,连宝玉、贾府也没面子。贾府一向遵祖训宽柔待下,李嬷嬷作为宝玉的乳母,怎么能赶出去呢。

可是贾母对李嬷嬷的所作所为不可能不知晓,宝玉是她的掌上明珠,那日李嬷嬷偷懒先回了家,就是玩忽职守。对于奶母们自恃有功,无事生非的恶劣行止,贾母“都是经过的”,在后文迎春乳母聚赌一事中,贾母就不顾姑娘们的集体求情,批判她们“比别人更可恶”。

对李嬷嬷不满的人,不仅仅是宝玉,还有贾母。宝玉醉后在贾母面前说:“他比老太太还受用呢,问他作什么。没有他,只怕我还多活两日!”这话贾母不可能不思量。

要不着痕迹地赶走李嬷嬷,只能牺牲茜雪,给李嬷嬷一个教训。李嬷嬷无疑接收到了这个信号,所以撵茜雪之事成为她心上的一根刺,时时提醒着她:那个该被赶走的人,是她。



四、傻大姐捡到的绣春囊,到底是谁的?

绣春囊事件,如同惊天霹雳,直接导致了抄检大观园之祸。那个吓得邢王二夫人忡然变色的绣春囊,到底是谁的呢?

王夫人收到邢夫人派人送来的绣春囊,立即“审”了王熙凤,声色俱厉地要凤姐跪下,喝令平儿出去,然后泪如雨下。

可以理解王夫人的心情,她虽不大管家,可是贾府姑娘的清誉,是攸关生死脸面的大事。这样一个清清白白的女儿国里,出现了这见不得人的物件,她难以淡定。惊怒之下,她竟怀疑凤姐。

可是王熙凤说了五个理由,个个足以证明那东西与她无关:

“太太说的固然有理,我也不敢辩我并无这样的东西。但其中还要求太太细详其理:那香袋是外头雇工仿着内工绣的,带子穗子一概是市卖货。我便年轻不尊重些,也不要这劳什子……”

当那场抄检大观园的风波袭来时,查出司棋箱子里男人的袜带、锦鞋,同心如意,字帖儿。铁证如山,无可辩驳。而司棋也确实与潘又安在园内约会,还曾经被鸳鸯撞破。司棋确实有极大的嫌疑。可是,这个绣春囊一定是司棋的吗?

其实凤姐的话,给出了更广泛的怀疑对象:一是园外的奴才,二是邢夫人时常带进来的嫣红、翠云等小姨娘,三是尤氏及其带来走动的佩凤等年轻侍妾,四是园内的丫头。不得不说,王熙凤的心思缜密处让人佩服。

除了司棋以外,凤姐说的这些人各有嫌疑。一次抄检只不过抄出了冰山一角,贾府里不知道还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隐秘。

一个绣春囊只是个导火索,大观园再不是与世隔绝的清静之地,伴随着探春秉烛以待的末世之痛是多么地悲哀。

绣春囊是谁的到了最后并不重要了,王善保家的曾对王夫人进言说:“想来谁有这个,断不单只有这个,自然还有别的东西。那时翻出别的来,自然这个也是他的。”

真是讽刺,一个昏聩的“鱼眼睛”说的话,竟然被王夫人采纳了。可是结果那个被查到的却是自己的外孙女司棋。有了自己对王夫人的那番进言,绣春囊之事只能坐实了,司棋连辩驳的机会都没有。

又是一桩疑案。一叹!

红楼未完,贾府之中类似的疑案还有许多,如秦可卿到底什么来头?与贾府毫无瓜葛的妙玉,为何能名列十二钗?贾宝玉最后与史湘云真的“白首双星”了吗?这些疑案,都是曹雪芹留给我们的“未解之谜”,也将永远成为疑案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312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1: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历 | 将《红楼梦》题为《风月宝鉴》的孔梅溪,他后来怎样了?
2018-02-14 07:32
作者:漠漠孤烟



孔尚任画像

今天是公历2月14日。1718年的今天,创作了不朽名剧《桃花扇》的中国戏剧大家孔尚任逝世。

孔尚任为孔子六十四代孙,他生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那时西南尚有一个南明王朝在抵抗清朝,直到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1662年6月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被绞死,给孔尚任的成长带来了深刻影响。他集十年心血创作《桃花扇》,就是通过明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来表现南明的亡国之痛。



《桃花扇》

作为孔子后人,孔尚任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是一个难得的饱学之士,出世思想浓厚。然而,他虽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初走上仕途,被康熙破格升为国子监博士,却并未得到重用,同年七月即奉命前往淮扬,协助疏浚下河海口,与渔人为邻,鸥鹭为伍,令他深感失望。

孔尚任滞留淮扬四年,他真正接触到了底层,看清了“康熙盛世”外衣下吏治的黑暗和汉族百姓的悲苦,写了630余首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作,编为《湖海集》。



康熙画像

淮扬是南明故地,孔尚任在此四年,结识了一大批具有反清复明思想的明代遗民如冒辟疆、吴伟业的好友尤侗、严绳孙及曹寅等人,更加深了他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为他创作《桃花扇》打下了思想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素材。也是这一时期,他看到了吴伟业的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此时吴伟业已逝去,《情憎录》已改名《红楼梦》。出于避祸(文字狱)的想法,他认为书名改为《风月宝鉴》为好,并给《红楼梦》第五回的十二首曲子填词。在"终生误"曲子后面甲戌本有眉批:"语句泼撒,不负自创北曲"。



87版电视剧《红楼梦》

《红楼梦》第一回这样一段记述: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东鲁孔梅溪即孔尚任。



电影《桃花扇》

清初,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文士们人人自危,《红楼梦》作者自述“假语村言”、“真事隐去”乃至数易书名,皆为避祸计。

康熙二十九年(1690),孔尚任回京,开始了10年京官生涯,后任户部广东司员外郎。康熙三十三年(1694),他与顾彩合作完成了第一部表现文士气节的传奇《小忽雷》。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他三易其稿完成了《桃花扇》,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不仅京城频繁演出,而且流传到了很偏远的地方。



孔尚任故居

9个月后,即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月,孔尚任以"疑案"罢官。很多研究者推测,"疑案"与《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内容有关。

康熙四十一年(1702)末,孔尚任回到家乡,过着清苦寂寞的生活,悲愤抑郁在所难免。康熙五十七年(1718)2月14日,这位饱学鸿儒逝于曲阜,享年7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312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1: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红楼梦:东鲁孔梅溪,为什么将红楼梦改名为《风月宝鉴》?
2023-11-25 09:28:08 来源: 君笺雅侃红楼
细说红楼梦016:孔梅溪与风月宝鉴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话说空空道人自抄写了《石头记》后,便“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这个“情僧”便指的是故事中最后出家的贾宝玉。

图片

空空道人虽易名情僧,只是改号而非弃道剃度为僧。

他将《石头记》改名《情僧录》,更符合石头上记录的故事内核。

于是《情僧录》就此流传开来,直到又经“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细说红楼系列016,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其实《情僧录》后面,还有一个“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才被孔梅溪改名。但若将孔梅溪和《风月宝鉴》提前,则更容易理解。

我们要先解决孔梅溪是何许人也?

图片

他为何将《红楼梦》题名为《风月宝鉴》?

原文在《风月宝鉴》之后,脂砚斋【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说的是作者曹雪芹曾有旧作名《风月宝鉴》,其弟名“棠村”者曾为其作序。孔梅溪题《风月宝鉴》,颇有缅怀故人之意,此《风月宝鉴》与前者并非一个故事,当是纪念曹雪芹而沿用。

那么,孔梅溪能给《红楼梦》题名,当是作者熟识之人。

有观点认为孔梅溪便是有“南洪北孔”之称,与洪昇齐名的《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但相关线索几乎找不到,只能说是个人观点。

图片

君笺雅侃红楼认为,“孔梅溪”这个人物倒极可能并不存在的概率更大。读书人小心被作者的小说家言给“骗”了。

孔梅溪此人无考,是作者书中表述人物,硬要找寻不免疏漏。若换一个视角去看“他”,则不免豁然开朗。

石头将随僧道二人下凡的经历,镌刻在自身,由空空道人抄录去。

石头便是贾宝玉,历劫后出家为僧,就是情僧。情僧代表佛家。《石头记》是佛家视角。

空空道人作为传抄者,帮助《石头记》传世,将之改名《情僧录》。空空道人代表道家。《情僧录》是道家认识。

图片

孔梅溪又题名《风月宝鉴》,看似借鉴曹雪芹原来作品名称,实际代表儒家对《红楼梦》的看法。重点在“东鲁”曲阜孔家,而不是“孔梅溪”。

你看作者罗列出儒释道三家人,齐齐为《红楼梦》背书。

情僧是书中“贾宝玉”。

空空道人是书中神话人物。

“孔梅溪”又怎么可能确有其人?

既是东鲁孔家人,便代表儒家。以儒家角度去看《红楼梦》,《风月宝鉴》这个名字无疑更贴切。

《石头记》是佛家思想,人如石头无情无色,无欲见空。

《情僧录》是道家认识,天道自然,万物追求本源,是情僧的故事就该叫情僧录。

《风月宝鉴》是儒家观点,男女之情终究小技,关乎风月,但兴亡则警世人。

图片

《风月宝鉴》无疑带有一点贬损《红楼梦》从女儿讲故事的意味,但也揭示出“以史为鉴”的真相。但终究不如《红楼梦》。

《红楼梦》虽以“儒释道”三家为内核,但本质却自成一体。三家都无法单独表述。所以,很快又改了名字。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2 10:28 , Processed in 0.0663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