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639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9: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红楼典故】神话传说类
红楼心语 2020-03-09   |  433阅读  |  9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也就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红楼梦》中引用了大量的典故,主要分为神话传说类、诗词歌赋类、名家名传类以及涉及其他内容等,特整理如下,以供同好参考。



神话传说类

1、开辟鸿蒙

开辟:盘古开天的主角是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在太古的时侯,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像是一个鸡蛋。就在那巨星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斧头不停的开凿,企图把自己从围困中解救出来。经过一万八千年艰苦的努力,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分开为两半。盘古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天和地每日加高三尺,盘古也越高大,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

盘古开天辟地还有一层意思:盘是盘问、盘诘的意思,古是以前就存在的事物,可以理解为早以存在的“道”。整句话意思就是:不断追溯早已存在的“道”,可以开辟天地。盘古开天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三五历纪》。


鸿蒙:是中国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一个时代,传说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世界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做鸿蒙,也作鸿蒙,因此把那个时代称作鸿蒙时代,后来此一词也常被用来泛指称远古时代。

《太平御览·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

红楼梦第五回——《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2、女娲炼石

女娲补天的故事和女娲造人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后人以两位英灵人物,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致使天塌地陷,大火燃烧不灭,洪水泛滥不止,猛兽凶禽到处噬食百姓。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创世女神女娲氏炼五色石把苍天修补起来,还砍断了大海龟(鳌)的四足用为擎天柱,杀死黑龙以救助中原,为百姓平息了一场灾祸。语出《淮南子·览冥训》:“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女娲补天的传说相关,在上古奇书《列子·汤问》、《山海经》上也有记载。


红楼梦第一回——作者据此悲叹自己不如那已经补天的五色石:“无材可去补苍天。”  作者又写《嘲顽石相》:“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红楼梦第一回——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广即景联句》中薛宝钗写的“鳌愁坤轴陷”

3、紫府

道家术语。紫府有两种说法,一种为外在的仙人居住的宫殿、境界,第二种指人身一小宇宙为内在修仙之道的窍门。

据《十洲记》记载:神话中的仙境,在青丘风山上,天真仙女曾游此地。晋·葛洪·《抱朴子·祛惑》:“及至天上,先过紫府,金牀玉几,晃晃昱昱,真贵处也。” 唐·李义山·《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红楼梦第五回——《警幻仙姑赋》:“紫府无双”

4、瑶池  阆苑

瑶池是汉族神话中西王母所居住的地方,位于昆仑山上。春秋战国时的典籍《列子·周穆王》上曾经记载,“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意思是说,西王母的居住地点,也就是瑶池。乃王母颐养生息之天庭别府,名为——别有洞天,此亦是瑶池之所在。据西周《穆天子传》记载:“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传》记载:“西王母的园林在昆仑之圃、阆风之苑”

又,传说红梅本来是瑶池的碧桃,因为偷下红尘、变为梅花。梅花本来是白的,因误吞了“丹药”、脱去旧形、变为红梅花,“紫府与丹来换骨,春风吹酒上凝脂”,[见范大成《梅谱》]。  

红楼梦第五回——《警幻仙姑赋》:“瑶池不二”

红楼梦第十八回——李纨《文采风流》诗:“神仙何幸下瑶台。”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李纹《咏红梅花》:“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阆苑:

也称阆风苑、阆风之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有时也代指帝王宫苑。东晋·葛洪《神仙传》:“昆仑圃阆风苑,有玉楼十二,玄室九层,右瑶池,左翠水,环以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王母所居也。”

红楼梦第五回——《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

5、月宫  蟾光  桂殿  桂魄  月窟

月宫又名广寒宫,汉族神话月中的宫殿,为嫦娥所居。作为上界神仙为仙女嫦娥建造的一座宫殿。因为这座宫殿是一个具有宇宙灵性的蟾蜍幻化而成,所以月宫又称作蟾宫。出自《海内十洲记》:“曾随师主履行,比至……月宫之间。传说中月宫除了有嫦娥外,还有癞蛤蟆、桂树。嫦娥本是(禹的部下)后羿之妻,偷偷服用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处带回来的’不死之药,飞升到月宫住下。癞蛤蟆、正名‘蟾蜍’,月宫也称蟾宫,月光也称蟾光。因传说月宫中生长有桂树,月宫也称桂殿。唐代·李商隐·《霜月》诗:“青衣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桂魄:古代汉族传说月中有桂,故为月的别称。《尚书》注谓月轮无光之处为“魄”。又《酉阳杂俎》“月中有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月窟:传说月的归宿处,通常指月宫、月亮。《汉武帝内传》:“仰上升绛庭,下游月窟阿。”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林黛玉《咏白海棠》诗:“月窟仙人缝缟袂。”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史湘云《咏白海棠》诗:“自是霜娥偏爱冷,幽情欲向嫦娥诉。”

红楼梦第十八回——贾元春改去大观园的对联:“桂殿兰宫妃子家。”

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对月咏怀》:“蟾光如有意。”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香菱的《吟月》:“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贾宝玉《秋夜即事》:“桂魄流光琴茜纱”

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广即景联诗》宝琴:“月窟翻银浪”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林黛玉《咏白海棠·其四》:“月窟仙人缝缟袂”

6、绛河槎

即银河。又称天河、天汉。古代观天象者以北极为基准,天河在北极之南,南方属火,尚赤,因借南方之色称之。

绛、是红色,槎、是木筏;绛河槎、是指红色河里的木筏。据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天上的银河与海相通,居海岛者,年年八月定期可见有木筏从水上来去,有人带了粮食登上木筏(这叫乘槎),果然碰见牛郎织女,织女星就是天孙、也叫帝孙。”

《拾遗记》中载:“绛河去日南十万里,波如绛色。”又传说,东海中蓬莱仙岛上有不死之药,秦代有个徐福,带了很多童男童女入海寻找,一去就没有回来〔在日本,现代已经发现徐福墓〕。

红楼梦第五十回——薛宝琴《咏红梅花》:“游仙香泛绛河槎。”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史湘云《中秋即景联句》:“乘槎待帝孙。”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宝玉《芙蓉女儿诔》:“海失灵槎,不获回生之药。”   

7、洲迷聚窟

据《十洲记》记载:传说西海中有聚窟洲,洲上有很大的返魂树,香气飘闻数百里,煎汁制丸叫振灵丸、或却死香,能起死回生。曹雪芹写贾宝玉《芙蓉女儿誺》,说芙蓉女儿死后迷失方向,不知聚窟洲的去路,从那里找来不死的神香?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宝玉《芙蓉女儿诔》:“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
   

8、镜分鸾别

据《异苑》记载:传说西域有个国家,名叫罽(jì)宾,国王捉到一只鸾鸟,很喜欢,但养了三年它都不肯叫。据说“鸟见了同类才鸣”,就挂了一面镜子让它照,鸾见影,悲鸣冲天,一奋而死。这个镜子就叫鸾镜。

南朝·宋·范泰《鸾鸟诗序》:“昔罽宾王结置峻祁之山,获一鸾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能致也。乃饰以金樊,飨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言,鸾睹形感契,慨然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孤鸾三年不鸣,临镜后以为见到同类,便慨然悲鸣,展翅奋飞而死。后来这个典故演化出一个成语:“镜里孤鸾”,比喻夫妇生离死别的悲哀。参见唐·李白·《代美人愁镜二首之二》:影中金鹊飞不灭,台下青鸾思独绝。唐·李贺·《贝宫夫人》:长眉凝绿几千年,清凉堪老镜中鸾。


另,《古今诗话》中说:南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乐昌公主夫妻在乱离中分别,各执破镜之半,后得以重逢团圆。“麝月”既是丫环名、又音谐“射月”,金星将婺女争华,麝月与嫦娥竞爽,也是指镜子。说的是:镜子已破碎、鸾鸟失偶,我满怀愁绪,不忍打开麝月的镜匣。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宝玉《芙蓉女儿诔》:“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



9、骊山之姥

据《搜神记》记载:古代传说中周时有骊山女子为天子,才艺出众,传闻后世,到了唐宋,传为女仙,因而称‘姥’(mǔ)。又传说:神妪叫成夫人,好音乐,每听到有人奏乐歌唱,便跳舞。唐·李贺·《李凭箜篌引》“梦入神山教神妪。”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宝玉《芙蓉女儿诔》:“启骊山之姥”

10、羽野

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古代神话,禹的父亲鲧为了能堵塞洪水,专门使用了一种生长不息的神土(息壤),而这是违反天帝命令的,并因此被天帝派遣的祝融杀死在“羽山”的荒野。红楼梦中贾宝玉《芙蓉女儿诔》,说芙蓉女儿刚烈的气节,遭到暗伤,她的死比被杀在荒野的鲧还要惨烈。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宝玉《芙蓉女儿诔》:“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

11、洛浦之灵

据《尚书·洪范》记载:夏禹治水,洛水中有“神龟”背着文书来献给他。又见《汉书·五行志》,黄帝东巡黄河,过洛水,黄河中的神龙,背着图来献;洛水中的神龟,背着书来献;上面都是赤文篆字。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宝玉《芙蓉女儿诔》:“龟呈洛浦之灵。”   

12、月下老人

据李复言《续幽怪录》记载:唐代的韦固,遇一位老人于月下翻检婚姻册子,为其定婚。由于这个典故发生在宋城的南店,唐朝文学家李复言便把这则传闻取名为“定婚店”。“月下老人”的故事产生在唐代,体现了唐朝人对爱情与婚姻“前世注定今生缘”的认知态度。

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对月咏怀》:‘谁堪月下俦’。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蒙回后总评“遗手帕,月老红丝。”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薛姨妈道:“我的儿,你们女孩家那里知道,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13、鬼蜮

鬼蜮,指害人的鬼和怪物,比喻阴险的人。因鬼与蜮都是暗中害人之物(蜮:传说中在水里暗中害人的怪物形状如鳖,三足,一名‘射工’,俗称水弩,在水中‘含沙射人影’)。语出《诗·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则不可得。”宋·苏轼·《孔北海赞》序:“而曹操阴贼险狠,特鬼蜮之雄者耳。”《明史·冯琦传》:“运机如鬼蜮,取财尽锱铢。”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宝玉《芙蓉女儿诔》:“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

红楼梦第三回——脂评:贾雨村当日同僚张如圭【甲戌侧批:盖言如鬼如蜮也,亦非正人正言。】

14、羲皇上人

羲皇上人:伏羲氏以前的人,即太古的人。古人想象羲皇之世其民皆恬静闲适,故隐逸之士自称羲皇上人。比喻无忧无虑,生活闲适的。语出晋·陶潜·《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红楼梦第一回——脂批“【甲戌侧批: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

15、鲛绡

《述异记》中,传说海中有鲛人(美人鱼),在海底织绡(丝绢),她流出的眼泪回变成珍珠。后来人们常在文学作品中用鲛绡指揩泪的手帕。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林黛玉《题帕三绝》:“尺幅鲛鮹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宝玉《芙蓉女儿诔》:“冰鲛之縠”

16、霜娥

神话传说中专管霜雪的神灵,也叫青女。《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语见唐·李商隐·《霜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史湘云《白海棠和韵两首·其一》:“自是霜娥偏爱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639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20: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通灵宝玉为何将历劫的故事,刻在自己身上,成为石头记?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012:石头记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女娲补天石随着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下凡历劫,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原文到此没有再表。

然事实终将大白于天下,于是便有了空空道人的奇遇。




☞细说红楼系列,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一回)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这空空道人将石头上的故事记录下来,就是《石头记》了。

那么,石头下凡的经历,为什么要刻在自己身上,还请求空空道人抄录传诵呢?




这便是他能想到的记录和流传的方式。

石头来到人世经历了那一世,便知晓红尘中那些名利心。

他记录下来便以为“传记”,为求永世流传,便是私心。可见他被女娲放弃不用,自有其原因。




不过,石头会将他的经历记录下来以为传奇,还有几个原因不能不提。

一,记录本身便为了不遗忘。这石头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孤独太久,日复一日看着云卷云舒,时光流转,一成不变的“石生”很容易遗忘过去的事。

他下凡经历的故事,是他这一生自认为最有意义的事,便舍不得遗忘,想要与人倾诉。

可大荒山无人,要不是空空道人知道女娲补天石在这里,慕名而来求仙访道,肯定没人到得这里。

既没有人来,也就无法倾诉,唯有记录下来自娱自乐,便是孤独者惯有的行为。




二,石头认为他那一世经历的人和事,值得被铭记,不应该被遗忘。甚至他觉得有些人事值得被大书特书。

他自己记录,便有刻碑立传的意思。而请求空空道人协助记录传诵,更是要宣扬这段故事。

石头并为自己弘扬名声,而是认为那一生经历不平凡。尤其那些女儿们,不该被世人遗忘。




他说如今传世的书中女儿,“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三,石头还认为如今世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没有功夫去看那些理治之书。

而恰恰他之经历,当可为“警世钟”,使得世人茶余饭后消遣时翻阅,但凡有一二心智者,都将警醒而不沉沦。

是以,石头记录并请求空空道人传诵,便暗合了立言、立传、警世之用心。也算功德无量。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1-21 19:25・IP 属地北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639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23: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小札(八十)
空空好了
空空好了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第八十回 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道士胡诌妒妇方

  【蒙回前总批:叙桂花妒用实笔,叙孙家恶用虚笔,叙宝玉病是省笔,叙宝玉烧香是停笔。】

  庚辰本此回无题。

1、话说金桂听了,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庚辰双行夹批:画出一个悍妇来。】鼻孔里哧了两声,【庚辰双行夹批:真真追魂摄魄之笔。】拍着掌冷笑道:“菱角花谁闻见香来着?若说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那里?可是不通之极!”

追魂摄魄,意思是迷信指摄取魂魄,致人死命。出自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宋江三十六赞》。

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宋江三十六赞》:“活阎罗阮小七:地下阎罗,追魂摄魄。”

《癸辛杂识》是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分前、后、续、别四集,凡四百八十一条,是宋代同类笔记中卷帙较多的一种。宋亡后,周密寓居杭州癸辛街,以南宋遗老自居,著书以寄愤,《癸辛杂识》因而得名。

《癸辛杂识》内容广泛,主要记载宋元之际的琐事杂言,遗闻轶事、典章制度,并记及都城胜迹杂录,这是区别于作者的另一著作《齐东野语》的地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大量记载了为国牺牲的将士,坚持民族气节的士大夫,及异族统治者,投降派的言行,寄亡国之痛于笔端。书中所记如“襄阳始末”、“佛莲家资”、“方回”(降元宋臣)等条,史料价值甚高。

周密 (1232年—1298年或1308年),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蘋洲、萧斋,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祖籍济南,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末元初词人、文学家、书画鉴赏家。

周密出身于五世官宦家庭,从嘉熙四年(1249年)至宝祐四年(1256年)一直随父游历四地。其父周晋逝世后以门荫入仕,景定四年(1263年)因督买公田一事得罪权相贾似道而辞官。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年—1274年),先后出任两浙运司掾属、丰储仓检查。期间他广泛交游,参加吟诗结社活动。 宋末任义乌令(今属浙江)。南宋覆灭后,周密入元不仕,专心著述。元大德二年(1298年)逝世,享年六十七岁。

周密擅长诗词,作品典雅浓丽、格律严谨,亦有时感之作。能诗,擅书画。与吴文英(号梦窗)齐名,时人称为“二窗”。著述繁富,留传诗词有《草窗旧事》《萍洲渔笛谱》《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笺》,收录词家一百多人。 笔记体史学著作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等。

2、香菱道:“不独菱角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他那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庚辰双行夹批:说得出便是慧心人,何况菱卿哉?】

鸡头(芡实别称)一般指芡实(睡莲科植物)

芡实:睡莲科芡属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沉水叶箭形或椭圆肾形,浮水叶革质,椭圆肾形至圆形,叶柄及花梗粗壮,花内面紫色;萼片披针形,花瓣紫红色矩圆披针形或披针形,浆果球形,污紫红色,种子球形,黑色。7-8月开花,8-9月结果。

芡实是芡属下唯一的一个物种,有南芡和北芡之分。南芡,也称苏芡,为芡的栽培变种,原产苏州郊区。

芡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又名鸡头子,历版《中国药典》均有记载,为睡莲科1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

3、金桂道:“既这样说,‘香’字竟不如‘秋’字妥当。菱角菱花皆盛于秋,岂不比‘香’字有来历些。”

此处又点“秋”。

4、此时宝玉已过了百日,出门行走。亦曾过来见过金桂,“举止形容也不怪厉,一般是鲜花嫩柳,与众姊妹不差上下的人,焉得这等样情性,可为奇之至极”。【庚辰双行夹批:别书中形容妒妇必曰“黄发黧面”,岂不可笑。】

黧, 黧在自然界里,有几组颜色是代表有毒的意思,其中一组就是黑色和黄色。例如:蜜蜂的腹部,蛇的全身。所以黧色也可以理解成有毒的意思。

基本字义

◎黑里带黄的颜色:~黄(黄鹂)。

◎同本义如:黧牛(毛色黑中带黄的牛);黧黑(形容颜色黑中带黄。也作黎黑)

其他含义

◎指老人。如:黧老(指老人。也作“黎老”)

◎ 唐 柳宗元 《兴州江运记》:“黧老童孺,填溢公门。”

◎宋 苏辙 《徐州送江少卿》诗:“朝廷念黧老,府寺虚清剧。”

◎姚锡钧 《秋望》诗之一:“如何袖却凌云手,闲看黧农度陇行。”

◎《醒世姻缘传》第一回:“那 计氏 虽身体不甚长大,却也不甚矮小,虽然相貌不甚轩昂,却也不甚丑陋,颜色不甚莹白,却也不甚枯黧。”

◎《云笈七签》卷三二:“及手足瘅蹷,面目黧皱,必损年寿也。”

5、王一贴笑道:“不过是闲着解午盹罢了,有什么关系。说笑了你们就值钱。实告你们说,连膏药也是假的。我有真药,我还吃了作神仙呢。有真的,跑到这里来混?”【庚辰双行夹批:寓意深远,在此数语。】

6、略劝过两三次,便骂我是‘醋汁子老婆拧出来的’。【庚辰双行夹批:奇文奇骂。为迎春一哭。恨薛蟠何等刚霸,偏不能以此语金桂,使人忿忿。是书中全是不平,有全是意外之料。】

7、一连住了三日,才往邢夫人那边去。先辞过贾母及王夫人,然后与众姊妹分别,更皆悲伤不舍。还是王夫人薛姨妈等安慰劝释,方止住了过那边去。【庚辰双行夹批:凡迎春之文皆从宝玉眼中写出。前“悔娶河东狮”是实写,“误嫁中山狼”出迎春口中可为虚写,以虚虚实实变幻体格,各尽其法。】

【蒙回末总批:此文一为择婿者说法,一为择妻者说法,择婿者必以得人物轩昂、家道丰厚、阴袭公子为快,择妻者必以得容貌艳丽、妆奁富厚、子女盈门为快,殊不知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试者桂花夏家指择孙家,何等可羡可乐。卒至迎春含悲,薛蟠遗恨,可慨矣夫!】

发布于 2021-09-04 15:19
红楼梦(小说)
曹雪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639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23: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彻解红楼》〔286〕: 薛蟠贻恨 (2018-01-29 06:21:15)
标签: 彻解《红楼梦》 人文 杂谈       
《彻解红楼》〔286〕: 薛蟠贻恨

━━《第七十九回一一八十回》解读之二



二、薛蟠遗恨



“贻”, 遗留,致送的意思。

薛蟠之恨,是谁遗留,致送给他的?且望后看……

宝玉在紫菱洲徘徊时,香菱来了,宝玉请香菱到怡红院喝茶,香菱说:“等找着琏二奶奶,说完了正经事再来。”

宝玉道:“什么正经事,这么忙?”

香菱道:“为你哥哥娶嫂子的事。”

宝玉忙问:“说的到底是那一家?”

香菱告诉他:“是桂花夏家。”

脂砚斋在句下批道:



  夏日何得有桂,又桂花时即(节)焉得有雪?三者原系风马牛,今若强奏合,故终不相符。来此败运之事,大都如此,当局者自不解耳。(庚·79F·ZⅡ2429)

此批点出:娶夏桂花,乃是“败运”之事,贻恨开端。

当宝玉问:“此姑娘可好?”时,香菱答:“一则是天縁,二则是‘情人眼里了西施’ ……”

一日娶过了门。

这夏家小姐今年才十七岁,生得亦颇有姿色,亦颇识得几个字。

寡母独守此女,娇养溺爱,不啻珍宝。……竟酿成个盗跖的脾气,爱自己尊若菩萨,窥他人秽若粪土;外具花柳之姿,内秉风雷之性。在家中时常就和丫环们使性弄气,軽骂重打的。

自为要做当家的奶奶,须要拿出这威风来。……又见有香菱这等一个才貌俱全的爱妾在室,越发添了宋太祖灭南唐之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之心。

薛蟠,是有酒胆无饭力的,头一个月,二人气概还都相平,两月之后,薛蟠的气概渐次低矮下去了。

一次为一件小事,夏金桂哭如醉人一般,茶汤不进,装起病来。薛蟠只好好言哄劝,自此,薛蟠气概又矮了半截下来。

接着,夏金桂从香菱身上下手,将香菱名字改为“秋菱”。

将自己的贴身丫头宝蟾暗送薛蟠,略施小计让香菱进去撞破,激起薛蟠火气,怒打香菱。搅得合家不宁,最后,宝钗带走了香菱。

金桂不停地吵闹,习惯成自然,金桂越发长了威风,薛蟠越发软了气骨。

金桂不发作性气时,便纠集人来斗纸牌,掷骰子作乐。又生平最喜啃骨头,每日务要杀鸡鸭,将肉赏人吃,只单以油炸焦骨头下酒。吃的不奈烦,或动了气,便肆行海骂:“有别的王八,粉头乐的,我为什么不乐!”

薛蟠亦别无办法,惟日夜悔恨不该娶这搅家星罢了。都是一时没了主意。

于是宁、荣二府之人,上上下下,无有不知,无有不叹者。



薛蟠贻恨,来自夏金桂,“桂”,第一回中就暗示,专指“香菱”,即胤礽。作者在幻笔中借“胤礽”之变身,一一夏金桂,整治薛蟠(雍正)。

薛蟠(雍正)气概渐次消矮。

这个情节的涵义是:胤礽被废太子事件是雍正运势頺废的根源,《大清》王朝从此更新向衰势。

立松轩讲完择妻,择婿事后说

   ……殊不知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试者桂花夏家,指择孙家,何等可羡可乐,卒至迎春含悲,薛蟠贻恨,可慨矣夫!(府·80F·LⅠ0781)



这是立松轩在《王府本》上的最后一批,引用了“失之子羽”典故。

典故语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原文是: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

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子羽,孔子因为他的相貌丑陋而以为他没有才能。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是:我只凭相貌去判断人的能力,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是孔子犯下的一个错误,圣人尚且有错,何况其他人。

作者暗示:康熙错选胤禛,就是一个使《大清》加速衰落的重大错误。

“卒至迎春含悲,薛蟠贻恨,可慨矣夫!”

等到发展至迎春(咸丰,这里作者指后世帝王)时代,《大清》衰败了,原由正是错选胤禛,贻恨所致,感慨有什么用呢?



高  曰

2018、01、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639
 楼主| 发表于 2024-4-26 13: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汉语言文化历史上的两部天书之一
wunianyi
2018-03-08   |  131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在汉语语言文化历史上,我认为有二本书是天书,一本是《易经》,一本则是《红楼梦》。有关《易经》,此生也许只能敬畏而在阐释上却惟有望洋兴叹而已。所幸的是,与《红楼梦》倒是颇有缘份;不仅是对小说的整个气脉,即便是其中的局部细节,我都能有心领神会之感。



当然,这种解读和阐释具有一种无可名状的悲凉,不管行文如何激昂,总也抹不去这样的萧瑟。



我不知道整个文化轮回将如何了结,或者说如何走向,此系天机,如我等凡夫俗子无以揣度。然而,就已经出现的种种文化迹象而言,我想人们或多或少总有些许感受吧。诸如王国维之死,陈寅恪所著《柳如是别传》等等。




在我去年写的那篇《悲悼〈柳如是别传〉》一文中,深感从《红楼梦》到王国维再到《柳如是别传》之间的文化气脉之衰微。遗憾的是那篇文章在今年的《读书》第4期上发表时被删去了十分之七,致使许多读者没能理解我的感触。



在我看来,王国维自沉昆明湖与贾宝玉最终悬崖撒手在文化上具有前赴后继似的一致性;而陈寅恪为柳如是作传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推出大观园女儿世界又是一个息息相通的历史性呼应。



审美向度的严重阙如和人文灵魂的空前缺席,使历史的败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致使一些先知先觉者不得不首先承担死亡的命运。







然而,文化气脉的这种走向,从另一个角度说来,似乎又是一种复兴的迹象。因为不管如何的衰败,整个文化依然气息尚存。说中国历史有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是一个方面,但在另一个方面,整个历史文化也确实具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历史上游牧民族的二次入主中原,结果都在军事征服之后不知不觉地走向文化上的同化。佛教的传播,则产生了禅宗那样的文化命脉;近百年来西方文化的挑战,是否也为汉语文化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契机呢?



本世纪以来,汉语文化经受了二次空前劫难,一次是三四十年代来自日本的军事入侵,一次是六七十年代的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果都以奄奄一息的状态顽强地存活下来。及至当今重新陷入毁灭性的境地时,我想还会度此一劫的。但为此有必要提出一个文化救亡的课题。



尽管救亡一说,因为历史原因,已经十分可疑。任何有关拯救者角色的扮演,最终总要走向美好愿望的反面。但目前除此之外也想不出其他说法表述身处沦丧年代的心情。




在《圣经》中,上帝用洪水解决了人类的堕落。但如今上帝何在?也会诉诸洪水么?抑或大火?原子弹之类核武器的发明是否意味着上帝之于人类的第二次惩罚?



……



也许等到答案降落时,人们都来不及“哎哟”一声。至于诺亚方舟的启示,在我的理解也只能诉诸文化空间的重新构建。尽管如今似乎人人都在争相满足物质欲望,但真正能够发泄物欲的机会还是垄断在少数人手里。这就好比1966年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的集会欢呼,等到事过境迁,人们才会发现空空荡荡,并且为自己的盲目而感到好笑。




愚昧的民众总是乐于成全权杖的魔术,十分自觉地投身一次次虚假的历史游戏。他们实在应该时时重温“好了歌”的告诫,以便保持一种做人的清醒。







《红楼梦》的阐释作为一种研究,其置身的领域已经相当不堪,浊气熏人。好在我从来不曾相信过那些鬼头鬼脑的说法。为自己的解读在心灵上留出了一片纯粹余地。即便我的阐释毫无价值,我也为那样一片纯粹而感到骄傲。



从研究毛泽东现象到阐释《红楼梦》,在我是一个全新的转折;站在新的基点上,不免有一览众山小之感。也许这种感受不无孤寒,但至少使我获得了一种学术方向。



由《红楼梦》向上追溯,可进入诸子百家以及先秦文化和文学的重新考察,从而理清汉语文化的历史脉胳;从《红楼梦》向下展开,则可纵观中国晚近文化历史的大致走向,从而着手一系列的文化著述;至于基于《红楼梦》所提供的历史文化全息图像去观照西方文化,则可对西方文化从希腊时代到20世纪的演变历程有一个极具参照意味的观察。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我们正身处一个意味深长的年代。当黑夜黑到深处时,黎明也就开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639
 楼主| 发表于 2024-4-26 14: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是悼明之作最有力的佐证有哪些?

红楼梦
81% 知友推荐
· 1504 人评价
中国大陆 / 剧情 · 爱情 · 戏曲 / 2015-07-08 中国大陆 / 160 分




我个人倾向于红楼梦是明写家族败亡暗写悼念明朝之作,原著前80回及脂批太多暗示,有些原文和脂批可以说相当明显,为啥主流红学不纠正,期望看到不一样的有力的佐证,谢谢

关注者
362
被浏览
466,975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25
​15 条评论
​分享

收起 ​
149 个回答
默认排序
Russell Shanso
Russell Shanso
203 人赞同了该回答
看到很多答主强调“红楼梦描写的是明朝的日常生活”
这个咱们来盘一盘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故意混淆了时空间,因此使用了各朝各代的人名官名服饰和日常习惯
因此即便有明朝典故,也根本不能证明其描述即为明朝,只能代表其成书于明朝之后;
文中同样借用了汉唐宋等各代典故,虽然文中绝非特定描述汉唐宋,但也绝没有“必然描述明朝”的任何道理

而其实“描写的是明朝的日常生活”反证也很容易找:
1、原文五十二回雀金裘片断:只听贾母笑道:“这叫作‘雀金呢’,这是哦啰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前儿把那一件野鸭子的给了你小妹妹,这件给你罢。”
——元明朝(直至清朝前期),中原汉人称呼基辅罗斯\俄罗斯通常使用音译“罗刹”(金庸《鹿鼎记》中引用过这个设定),至清朝引用蒙语转译后才增加前面“俄”的音,也就是说“哦啰斯国”这个发音,不可能是明朝日常设定;而最大的可能是“俄语->蒙语->清朝翻译”的传播方式过来的;

2、文中多次提到“哆啰呢”,这是种清朝前期西方商人流传过来的材料;
3、原文晴雯生病时用到西洋的"鼻烟",而“鼻烟”这个词是雍正时期才有的;
4、“金星玻璃”是乾隆时期才有的工艺;
5、猞猁狲皮、天马皮、凫靥裘这些也多见于清朝文献,明朝不是没有皮草,但没流行到文中的水平;

……文中有非常多的痕迹,都与清朝的日常有关联,虽然这些不能说明红楼梦就是影射清朝的什么痕迹,但也足以证明这些日常生活也绝不是限定在明朝的

再说,“悼明”这个思路都不知道是谁编的,逻辑漏洞太多:
1、判曲中有红楼梦主旨“……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按市面上常说的“套路”,金指金国,即清朝,那感情红楼梦是“怀念清朝”的?这哪儿跟哪儿啊?

2、同上面的套路,红楼梦金玉并举,钗黛并列十二钗册,按悼明说,这也根本说不通;

3、还有一个经常被玩的梗是贾家“九道门”:
“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
据此说“君门九重”……

天爷啊,编之前好歹查一查这都是什么啊!!
宫阙确实有九重之说,人家那代表的是九进\九重宫院,用正经宫门分隔,而且九重是泛指
别的不说,紫禁城你好歹看看平面图啊

宁国府这是多少?
仪门、内仪门——一个装饰、隔断性的“门”,有的是一道门墙,有的简化到和“牌楼”差不多意思意思,姑且算“门”
暖阁、内厅——这是门?这是大厅里面隔出来的部分!!贾家把门打开了而已!!
内三门——这可不是连着从外往里三道门,这是第三道门
内塞门——塞门……又称影壁……这个都不在“大开”的范畴里
所以上面说的宁国府那一大排“门”,到底是什么构造?
大门进去,一道仪门,通常是停轿处;
大厅,厅里包含暖阁、内厅
再往里,到了内三门
内三门里是内仪门,内仪门里是称为“内塞门”的影壁
再往里是正堂

按四合院算,把仪门算上这是“五进”,外有大厅内有正堂,公侯之家这算是常规配置吧?说是低调都不过分;
作为对比,可以找一下各种王府的建筑图看看
还有孔府,孔府是九进院落,但如果象这样按“门”算,把影壁仪门算上也就罢了,要是把内厅暖阁都算上这得几十道,如果宁国府这是“皇宫配置”,那孔府算什么?玉皇大帝?

把这些胡编乱造的东西去掉,“悼明力证”还剩什么了?
1、谐音梗,如贾敬等;
——这哪儿就证明悼明了?一来这根本没办法确定是影射,二来确定这一套下来不是诽谤嘲笑明朝?贾敬贾珍贾蓉这可是烂到骨子里了,悼?谁要硬说贾敬影射嘉靖,那这也只能认为是鞭明朝的尸啊……
2、基于谐音梗穿凿附会,如“茗烟骂金荣”,说茗烟代表明,金荣代表清,这是讽刺清朝
嗯,那就这段原文,底下有宝玉的小厮名:一名锄药、一名扫红、一名墨雨……等会?扫红?这乍解释?按上面这个“谐音梗解释推理”逻辑,红代表朱,墨雨是莫语;是要“铲除、扫荡朱家,别声张”的意思么?
所以你到底是悼明,还是要灭明,先整明白了再说

结论:
1、《红楼梦》是不是写曹家?不知道、不确定,但这个方向好歹有一定逻辑支撑,且有原文及脂批等旁证,虽然也有大量穿凿附会,却不失为一个“推测”;
2、《红楼梦》是不是影射明朝?这个可能性就极小了,至少现在既没有像样的佐证,也没有像样的逻辑支撑;市面上所谓的“佐证”就是点谐音梗和阴谋论,摘章断句,多摘一句就形成悖论解释不了,最坑的是其中绝大部分是跳脱了红楼梦的剧情和设定,完全不能解释为什么要写这么本书;总体来说“影射明朝”这种说法基本上还属于地摊文的水平
3、《红楼梦》里描写的是明朝日常生活?如前文所述,这点是完全说不通的;

建议:
1、看书,别整天胡琢磨;文学的美好一点没体会,就整天惦记玩解谜,这都不能叫买椟还珠,这得叫买假椟然后怒沉真百宝箱;
2、即便想提出一个假设,也别靠编,好歹查查资料;

发布于 2021-08-07 12:54
​赞同 203​
​167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余小山
余小山
Take me out and take me home.
186 人赞同了该回答
由于常常看到一些索隐派们提出的谬论,故在这篇文章中分别提出并解答。

这个答案,我会一直更新,驳一驳那些所谓“悼明”之作的佐证,也是系统地整理那些索隐派观点的机会。

欢迎各位知乎网友提问,我也会尽可能查阅资料解答。



“第一回有‘南直’这个明代称谓,因此作者是明朝人。”
“南直”一词,出现在第一回的批语里,正文“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旁有批:

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这个词的确是明代称谓,全程为“南直隶”,是明代处于南方、直隶中央六部的府和直隶州的区域总称,是两京地区之一,区别于“北直隶”,包括如今的江苏省、安徽省及上海市。顺治二年,南直隶改名江南省。小说情节发生在苏州,自然属于“南直”。

索隐派们首先是故意混淆正文、批语的区别,说什么“《红楼梦》出现南直,当然是明朝写的”,我们需知,《红楼梦》正文从未出现过“南直”,它用到了“金陵”作为一省的指代,此外还有“江南”。

第五回警幻仙姑解释何为“金陵十二钗”时说:

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
所谓“贵省”,显然金陵是有省的含义的,大约指如今的江苏省。故此,黛玉、妙玉等苏州人,都是“金陵十二钗”。

但事实是,金陵一词,在历史上只是指代南京,而从未有什么省份的含义,且自宋代以后,就几乎不再用金陵作为南京别称了。那么按照索隐派的逻辑,曹雪芹使用“金陵”,所以是《红楼梦》是在宋朝写的?

“南直”作为明代的专有称谓,的确在清代已经不再使用,但这并不代表清代人不知此称谓,下举例清代小说中出现的“南直”(小部分是我寻找的,大部分感谢知乎网友@munichounia 提供)

清·佚名《八段锦》:

话说南直隶本府城内,莫有巷,有一人姓羊名玉,字学德。
此书成书于清中叶以前,自道光后屡屡遭禁。

清·李玉《清忠谱》:

[小生跪介]南直隶苏州吴县儒学生员周茂兰,谨奏圣上。
清·佚名《飞花咏》:

话说前朝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有一个秀才姓昌名全,表字天佑。
吴敬梓《儒林外史》:

礼部为钦奉上谕事。今将采访儒修赐第姓名、籍贯,开列于后。须至榜者:第一甲第一名虞育德,南直隶常熟县人。
佚名《海公小红袍全传》:

适海爷按临南直操江,不怕皇亲国戚,惯要剪除,元龙就去呼冤,立刻为伊剖断,
夏敬渠《野叟曝眼》:

说也怕人,这是弹王的一位老爷所题,他姓文,名白,南直隶吴江县人氏。
陈朗 《雪月梅》:

话分两头,却说岑御史一路无停,将到南直交界,早有流星马飞报。
文康 《儿女英雄传》:

不是这么着。这话有百十年了,我也是听见我那老的儿说,说老年哪有个教学的先生,是个南直人,在这地方开个学馆,就没在这里了。
天花才子《快心编传奇》:

原来凌驾山先拟解元,填榜时拆出,见是南直人,且系监生,主考是北直人,偏要与本省人争气,且上科已中了南直人作解,今若再中南人,本省便不成体面。
彼时流行的小说之中均可见“南直”,甚至道光年间的文康写作《儿女英雄传》都用“是个南直人”。清朝人用南直而不用“江南省”,怕是更多的是一种怀旧、文雅的说法。正如北京的旧称北平,百年后的中国人仍旧知道,说北平也大多是一种怀旧情绪。

事实上,对于地名的处理,曹雪芹采用的是一种烟云模糊的手法,这跟很多当时明确交代时间地理的小说不同。如前所述,金陵本是南京古称,明朝时称为“应天府”,清朝改为“江宁”,而曹雪芹直接使金陵意同江苏省。

第二回贾雨村说:

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
以“石头城”指代南京。

第三回,贾政为贾雨村谋取官职:

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
以应天府称呼南京。

第十三回,贾珍给贾蓉捐的一个前程:

江南江宁府江宁县监生贾蓉,年二十岁。
以江宁府称呼南京。话说回来,那些只看见“南直”二字便认为作者是明末的人,看不到这句“江南江宁府”,明朝人是绝不可能知道所谓的“江南江宁府”的。小说中出现的事物,只能帮助我们判断作者写作的上限,而不是下限。

同样,南京本名仍旧出现在小说中,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贾母说:

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
石头城、应天府、江宁、南京,这些古称、今名均指代南京,这便是曹雪芹的烟云手法。

小说虽然没有说过故事发生在北京,但明眼人却一望即知。有趣的是,曹雪芹一直在用长安指代北京,第一回和尚道士说“昌明隆盛之邦”时,旁有批:“伏长安大都。”第六回刘姥姥说:“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第五十六回贾宝玉梦见甄宝玉:“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我只不信。”按照索隐派的逻辑,以长安作为小说的京城都中,天子脚下,难道《红楼梦》是唐朝人写的?

小说写道林如海升至兰台寺大夫时有批:

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
所谓“半有半无”“半古半今”,这是《红楼梦》的特有之处,是雪芹的有意,也是脂砚斋的欣赏之处,作为今之读者,不要再去说“因为批书人写了一个‘南直’,所以是明代人”这样的鬼话了,这就如同当今谁说“北平”,谁就是个民国人一样荒诞。



2. “小说屡屡出现末世,只能是明朝末世。”

这是一个很无聊的观点,他们始终在告诉你,这个末世指朝代末世。

真的吗?原文:

因他生于末世【甲戌侧批:又写一末世男子。】,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
这段话已经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末世”,我不懂为什么还有人硬要说什么朝代末世。小说中所谓的末世,就是指“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对应到贾府,那就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冷子兴演说贾府的时候,用的就是:

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
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再看小说里提到的其他“末世”:

老先生休如此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甲戌侧批: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
脂砚斋的意思是:读者们请记清,小说刚开始的时候,荣府就已经是衰败之家了。

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甲戌侧批: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此已是贾府之末世了。】?”
脂砚斋的意思是:曹雪芹本意是只想写荣府的末世。荣府自然是繁盛过的,但曹雪芹并不准备描写它。现在就已经是荣府衰败之时了。

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甲戌侧批:亦是大族末世常有之事。叹叹!】
脂砚斋生怕不理解,特特的还在“末世”前面加了“大族”二字。

又另派家中旧有曾演学过歌唱的众女人们,如今皆已皤然老妪了,【庚辰双行夹批:又补出当日宁、荣在世之事,所谓此是末世之时也。】
脂砚斋的意思是说:那些曾经历过荣、宁繁盛时候的女子,如今都老去了。

所以,小说中的“末世”,指的是家族凋亡,这跟古代的袭爵制度有关,甚至千年前的老祖宗就已经说尽了,例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不过三代”。

曹雪芹一再提及,小说发生的时候正是“昌明隆盛”之时,从行文来看,也看不到任何外族进犯、邻国骚扰、内战纷纷的情形。所以,小说中的末世是指大族末世,而非朝代末世。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曹寅死后,曹家失去康熙庇佑,雍正继位后,脂砚斋、曹雪芹亦是末世之人,自然有司马牛之叹。



3.“曹雪芹作为曹寅的孙辈,怎么可能拿‘寅’字开黄色玩笑?”

这个问题虽不涉及索隐,但很多人提及过,是怀疑曹雪芹作为金陵织造曹家后代的理由。

第二十六回,薛蟠说一个叫“庚黄”的人画了幅春宫,宝玉不曾见过有叫“庚黄”的,想了半天,说薛蟠应该是认错字了,把“唐寅”认作了“庚黄”,还说:“谁知他‘糖寅’‘果银’的。”

首先索隐派故意隐瞒的是,“寅”字的避讳,从来就不是今人自己提出来的,而是脂砚斋亲口说的。庚辰本第五十二回,“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旁有批:

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写法,避讳也。
倘若没有这一句批语,红学家们可能还会面对《红楼梦》中的几个“寅”字束手无策,无从解释,但庆幸的是脂砚斋亲自点出来了。索隐派们可以不相信红学家的言论,但这条脂砚斋的批语,已经是将作者是为曹寅孙辈盖棺定论。索隐派们可以怀疑红学家,但不能怀疑脂砚斋。

其实,这种“敲了几下”的表达,在《红楼梦》里还有,例如五十一回还有:

只听外间房中十锦格上的自鸣钟当当两声
我们无法得知曹雪芹是否真的特意为了避开“寅”字而使用这个表达,有可能的情形是,脂砚斋看到这里用了“寅”字,然后提醒雪芹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其实真正更加敬重曹寅的人是脂砚斋,而非曹雪芹,因为脂砚斋是真正与曹寅有过往来的。曹寅去世之际,雪芹还未出生,他从未见过这位让曹家保持着繁华荣耀的祖父。

第二回,正文“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的后字有两段批语:

“后”字何不直用“西”字?
恐先生堕泪,故不敢用“西”字。
这段一问一答的批语,清楚点明了脂砚斋对“西”字往往会触景生情,甚至堕泪。后一句,有可能是雪芹写下的批语。

第二十八回:

宝玉笑道:“听我说来:如此滥饮,易醉而无味。我先喝一大海,【庚辰眉批:大海饮酒,西堂产九台灵芝日也,批书至此,宁不悲乎?壬午重阳日。】发一新令,有不遵者,连罚十大海,逐出席外与人斟酒。”【甲戌侧批:谁曾经过?叹叹!西堂故事。】
《雪桥诗话续集》《八旗艺文书目》均有记载,曹寅有号“西堂扫花行者”,所以,我们说脂砚斋对曹寅往往是更有感情的。

说远了。其实避讳这个问题很复杂,有时候避讳会很宽松,但有时候会严格,彼时人们也并不会时时刻刻注重避讳,国讳亦是如此。对于雪芹来说,他不仅不避寅字,甚至连宜、颜都不避,曹宜、曹颜是他兄、父辈之人。国讳中的玄(玄烨)、禛(胤禛)、弘(弘历)、琏(永琏),这些字,《红楼梦》一个都没避。只是如今因《红楼梦》本子均是抄手抄写,所以上面的字要么改字,要么缺点。但即便如此,有时抄手抄写时也会粗心,并未全避。至于琏字,雪芹似乎压根就没想起要避开端慧皇子的名讳。其实从乾隆之后,所有小说的抄本、课本均未避琏字。再如庚辰本,均避两代怡亲王允祥、弘晓,但抄手抄写时,又时时没有避开,这充分地说明避讳在彼时人们心中的地位。尤其是,对于小说而言,避讳更是马虎。

说回“唐寅”。其实避讳的根本,是避免提及先人的名讳,我在《红楼梦及曹家人的名、字、号》说过,名字是一个人的秘密,但《红楼梦》中描绘的情形是,有时下人们嘴里都可以呼唤主子的名字,例如“宝二爷”“芸二爷”。唐寅之名,已经是曹雪芹不能更改的,雪芹之玩笑对象乃是唐寅,何来单独开“寅”字玩笑呢?依此来说《红楼梦》不避“寅”字,是根本不成立的。

综上,从雪芹不避“寅”字来看,一是,彼时的避讳环境较为宽松,雪芹不仅不避家讳,甚至连国讳都不避;二是,“唐寅”之名,已是他人名讳,根本无从涉及所谓对先辈名字的大不敬。不仅如此,从《红楼梦》的描绘来看,雪芹是非常喜欢唐寅的,其《桃花行》、葬花等,均被写入了小说。



【未完待续】

发布于 2021-09-07 19:38
​赞同 186​
​390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宁道奇
宁道奇​
千里万里明月 ,人间何处惆怅
92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一、谐音梗总结:

王、贾、薛、史:亡家血史,或者家亡血史。

元、迎、探、惜:原应叹息。

英莲:应怜。

冯渊:逢冤。

甄士隐:真事隐去。

贾雨村:假语村言。

林黛玉:玉带林中挂。

薛宝钗:金簪雪里埋。

【十二钗判词很多都是谐音梗和拆字梗,谐音梗只举林黛玉和薛宝钗,李纨秦可卿等也类似】

贾敬:嘉靖。

二、白骨如山忘姓氏:

袁枚在笔记里说,当初江阴县本来都降了,后来说得剃头,就又反了,满城人都几乎死绝。其中有个妇人留诗曰:

腐胔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城未肯降。
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但其实这诗该是当时江阴典史阎应元的绝笔,袁枚给安在女儿身上。

袁枚这个人最喜欢女儿,表示说见了女儿就心生欢喜,见了男人就觉浊臭。

这也是明朝遗民的共同心理。

余怀编排“秦淮八艳”,歌颂每个美人的事迹,说她们那么美又那么有才华,而各个身世又那么凄凉。

明末遗民南洪北孔,就是《长生殿》和《桃花扇》。这两出戏上接元曲,是明清之际戏曲的巅峰。不用说,都是歌颂女性的。

《长生殿》架空历史,把杨贵妃各种美化,简直美的不行,最后还成了仙女,与唐明皇在天上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弥补了《长恨歌》的遗憾。

《桃花扇》那就更得了,直接给秦淮八艳的李香君作传,描述她极高洁的品性,她是既反南明又反满清,反正就是各种不服,终生未降清廷,最后还从精神上拯救了侯方域,双双剃度出家了事。

《红楼梦》脂砚斋批注提到的《女仙外史》,一溜儿的女英雄,即美且豪,是战争中绝对的主角,主宰战争的方向:

眉宇间杀气棱棱,绝无花柳之态;
眼波内神光烁烁,浑如刀剑之芒。
在这众多女性英雄中,魔教首领刹魔公主最有特色。其法力之强大,男性中已经没有匹敌的,所以她最喜欢嫦娥转世的唐赛儿,说:

我见了那些佛祖神仙,便生恼怒,就是见了嫦娥,方生欢喜。
反正就是都没男的什么事。

红楼梦这句“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后一句中的公子红妆,乃是香奁体,以才子佳人为代称尔。此为江南士子风骨之所在,鲜艳妩媚里见的是沉痛沧桑,风流婀娜中难掩哀慬浩然。

三、有命无运,累及爹娘

第一回僧人一见甄士隐手中抱着的香菱就大哭:

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里作甚?
批注即刻叹息:

甲戌眉批:“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
关键词:忠臣孝子,仁人志士,词客骚人。

关键词:武侯,武穆。

甲戌本的眉批是脂砚斋写的。脂砚斋的意思是说,如果知运、知数,那么看这段历史的后人一定会原谅这段历史中的人,并对这段历史发出由衷的感叹。

他为什么要拉来诸葛亮和岳飞两个古人来,还说什么这两个古人的仇恨,到如今也没有完结。这两个古人又有什么仇恨来着……仿佛是统一大业吧。

编辑于 2023-06-16 02:13
​赞同 92​
​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logo
智谱清言
广告​
不感兴趣
知乎广告介绍
来智谱清言“AI搜索”一下吧!
智谱清言GLMs智能体的高级联网功能,不仅可以精准识别用户意图,还能快速准确回答问题,无需自主分辨信息,智谱清言直接给出答案~查看详情
涅槃
涅槃​
西北工业大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
66 人赞同了该回答
真实历史远比小说更荒诞且反讽。

试想另外一个平行世界,抗日战争失败了,华夏陆沉,白骨如山,日本成了主子,还搞了文字狱,大家被迫改姓日本姓氏,一帮汉人遗老遗少不甘心又无奈,心血熬干写了一本不是历史但是胜似历史的小说,以家喻国。

结果在几百年后,被一帮专家,考据为大和贵族的风月家事。

更新10.16

风月宝鉴,正面是美人,背面是骷髅, 表面多么光鲜亮丽,背后多么腌臜不堪。

87版其实更多,把美人的一面拍出来了,有几集是特别美好,一起吃喝玩乐吟诗作对

各个演员,美美不同,各美其美。

真是不忍心把这份美好打破。

说实话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这些美人

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份美好,那就有些辜负了这本人类瑰宝。

可是直面悲惨人生,也是红楼梦一直在说的故事。

不说后面,就是前八十回,很多细节,就是各种厚黑,各种违和。细想起来,是很多端倪的。

只是大家把恶人默认为贾赦、贾珍、邢夫人等,还没有到,宝钗,袭人,鸳鸯等

癸酉本有点把这份悲惨太过直白了。

接受这个版本,估计也是众多红迷心中思量良久的。

大家生活不易,不就是图个欢欢喜喜,看个大团圆剧。哪怕自欺欺人,也别弄个难受了。

————————————————————————————————————

10.15

索引派和考据派纷争已久。

索隐派是有自己的道理

红楼梦里,多处可见的暗示明示,不简单

1、 (朱)秦尤许,冯陈(禇)卫,青(清)狗成王 ————宁府媳妇,几大公子,刘姥姥一家的姓名,这个很难说是巧合

2、朱楼梦,水国吟。真真国,这个很明显了

3、栊翠庵的一切,考证起来实在不简单,六安茶是明朝皇室祭祀茶

4、贾环(家患),贾蓉贾蔷(戎羌),这些暗示很直白

5、贾家祭祀。这个非常不简单,暗戳戳的在提示

6、黛玉崇祯,王熙凤魏忠贤,晴雯熊廷弼,香菱朱由榔,贾敬嘉靖,妙玉庙宇,宝玉玉玺,宝钗皇太极,夏金桂吴三桂,宝蟾康熙、林红玉袁崇焕 ... ...

虽然对应的也不能说那么准确,但是这个架构如果说没有参考,我觉得不合适

7、南安太妃。郑成功就是南安人

8、小红,名叫林红玉,要避讳林黛玉。为什么要避讳?



————————————————————————————————————————

红楼梦一喉三歌,一歌宝黛爱情,二叹明朝灭亡,三悼华夏陆沉。它是女娲补天之石上的泣血碑文,华夏文明的墓志铭。它又是正照公子红妆,反照白骨如山的风月宝鉴,治世警言……

这立意和格局到了极致。

是(花)华夏古典文明的挽歌,墓志铭

不是仅仅悼明。不仅仅是反清,更多是对这个文明的反思。

华夏古典文明走到明末,已经到了它的死胡同。

逐步失去了生机。

思想腐朽,贪图享乐,百业凋敝,戎羌犯边。

出现这个情况,作为红楼梦作者的那些高端知识分子很痛心很感怀,他们反复思考,找路子,反思过程。反思中,可能大家也没讨论出个所以然,于是只能全景式的(清明上河图)记录了一点一滴。

这里面要包含的东西太多,且犯忌讳的也太多。

于是就出现了这个旷世奇作。

前八十回后二十八回的各种对应,让人天雷滚滚

宝钗扑蝶,黛玉葬花 原来是这个血淋淋意思

升华了前八十回。

贾王薛史(家亡血史)

(朱)秦尤许,冯陈(禇)卫,(清)狗成王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和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带金的和带玉的

贾环(家患),贾蓉贾蔷(戎羌)



李自成螃蟹诗

一身甲胄肆横行,满腹玄黄未易评。惯向秋畦私窃谷,偏于夜月暗偷营。双鳌恰是钢叉举,八股浑如宝剑擎。只怕钓鳌人设铒,捉将沸釜送残生。

引用下

前八十回竭尽全力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一般美好的世界,年轻富贵的男孩和女孩们在大观园里嬉戏打闹。外面世界的险恶虽然偶尔会渗透进一些到这个桃花源里,不过都是伏笔引线,不影响整体安静祥和的美好气氛。读完之后是一种十分舒适悠闲的体验,适合在一个阳光美好的下午,泡上一杯清茶,在一个窗明几净的地方细细的品读。里面有些不祥之兆难免让人为未来担心,但也不会影响阅读心情。然而这一切原来都是作者狠心的安排,把这些写的越美好,后来撕碎了给人看,才能越显得惨烈无情。作者撕碎的不仅是那么一个大观园的美好生活,还有就是很多前八十回看起来还不错的人的人性,让人产生一种更深刻的绝望。最后的悲剧不是以曹家犯事被抄家为背景来展开的,而是以明朝灭亡的大背景来展开的。曹雪芹不过是根据这个大悲剧,结合自家的家庭遭遇来对原稿进行补充修改罢了。原作者的立意比曹雪芹更高,不是写的自己家庭的悲欢离合,而是深刻的亡国之恨。所以他才能这么狠心,把这些的美好写的那么惨、那么痛。前八十回的王熙凤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只有看了二十八回才明白,它真的是写的末世,一个国家一个王朝的末世,不是写的家族衰败。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它会失传数百年。



妙玉(庙宇) 的详细考证

栊翠庵 - 搜索结果 - 知乎
www.zhihu.com/search?type=conten ... A%E7%BF%A0%E5%BA%B5
编辑于 2023-07-17 16:36
​赞同 66​
​2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70 人赞同了该回答
---------以下内容来自:抖音-大车轱辘-乱侃红楼系列,转来只为与诸君共赏。

今天我们来看看书中有哪些明朝的影子。

1、先说“红楼梦”这三个字。抗清名将陈子龙曾写过一首诗《春日早起》:“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其中明确提到了“红楼梦”,而书中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薛宝琴的那首诗:“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陈子龙写的是“昨夜红楼梦”,薛宝琴写的是“昨夜朱楼梦”,仅仅是把“红”换成了“朱”,而“朱”恰恰与“红”是同义。

2、日月双悬,半壁乾坤。在第四十回牙牌令一节,史湘云说了一句“双悬日月照乾坤”。抗清名将张煌言写过一首诗《甲辰八月辞故里》:“······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抗清名将陈子龙也写过一首诗《日登一览楼》:“······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抗清义士夏完淳的《大哀赋》中写有:“······ ······乾坤重照,日月双悬。······ ······”,明末士大夫普遍用“日月双悬”代指明朝,用“乾坤”代指汉家江山,史湘云口中的“双悬日月照乾坤”,与这一时段文风相吻合。

3、十一月三十日冬至。《红楼梦》第十一回,作书人暗示了一个时间:“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有红迷朋友查找了从1591年(万历十九年)到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这两百年间符合“十一月三十日冬至”的年头,却仅有三个,全部都在明朝,分别是:①明万历二十一年十一月三十日庚辰日冬至,②明崇祯四年十一月三十日己亥日冬至,③明崇祯十五年十一月三十日丙申日冬至。

4、南直召祸。在第一回葫芦庙大火一节,有一则批语写到:“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南直”即“南直隶”是明朝专有的区划名称,特指故都南京周边的地区。清朝没有“南直隶”。

5、南渡日,旧长安。甲戌凡例写到:“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 ······”,这句话是借典于李白的诗《金陵三首》:“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 ······”,晋朝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定都建康,即南京。李白诗中的“此地旧长安”指的就是金陵南京。作者用“长安”一词“从古之称”,指向了李白的这一句诗,既暗示“长安”就是“金陵南京”,又暗示了明末衣冠南渡的时代背景。

6、应天府和江宁府。书中说贾雨村复起之时,补了应天府的缺。应天府是明朝的建制名称,清朝将其改为江宁府。“江宁府”这个称谓也不是清朝首创的,在宋朝之时南京周边称为“江宁府”,清朝只是改回了宋朝时的称谓,所以在明朝不管是“应天府”还是“江宁府”,都代指南京周边。

7、督察御史与巡检盐课。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钦点巡盐御史,巡盐御史是明朝的官职,是户部派遣督察御史巡检盐课。清朝顺治之后就没有了“巡盐御史”,盐务不再归朝廷户部管辖,朝廷也不再派御史巡检盐课,而是由内务府安排皇帝的亲信奴才去巡视,曹寅、李煦就是康熙的“巡演奴才”。

8、笏满床与畸笏叟。第一回“好了歌解注”中有,“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其中一位批书人的名字也叫“畸笏叟”。明朝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一下不执“笏”,到了清朝“笏”板废弃不用了,所以“笏”也是宋明时期官员的象征。书中以“笏”象征官位,这只能出自明末文人士大夫之手,绝不会出自满清皇族或包衣奴才的笔下。

9、红衣太监与内相。秦可卿丧礼上,贾珍向内相戴权行贿为贾蓉买官。内相,是明朝专有的名称,是内廷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专称,像正统年间的王振、正德年间的刘瑾、万历年间的冯保、都是权倾朝野的内相,清朝则没有内相一职。元妃省亲一节中还出现了“红衣太监”这是对应明朝的“朱衣太监”,这是作者为避“文祸”耍的花招,故意将“朱衣太监”改为“红衣太监”。

10、服饰皆是明朝装束。比如:贾雨村身着乌帽猩袍,是典型的明朝官服。贾宝玉和北静王的服饰也是明朝的装束,大观园的女子都穿着汉人的裙装,而清朝则不允许女性着汉人的裙装,《清太宗实录稿本》记载:“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满洲式样。······ ······”

红楼梦书中还有哪些明朝元素,欢迎大家补充。

下面我要说的就是曹家红学的“死穴”,曹家考证派有胆量考证一下吗?

1、清代有一部小说叫《儿女英雄传》,这部小说有一篇序言署名“观鉴我斋甫”,序言中明确提到了红楼梦,但这篇序言的落款是“雍正十二年”(即1734年),这比专家所认定的红楼梦成书时间1754年早了整整二十年。

2、清代还有一部弹词小说《何必西厢》,书中在第三十六回两次提到了《红楼梦》,《何必西厢》第二次出版最后的落款是:“雍正甲寅仲夏,桐峯外事谨序!”雍正甲寅年是雍正十二年(即1734年),这一年已经是《何必西厢》第二次出版,这说明在1734年之前《红楼梦》已经问世,而且已经在民间广泛传播了。

3、清代有一名叫冷枚的宫廷画家,他有一套《红楼梦图》作品,但冷枚卒于1742年,红学专家说红楼梦成书于1754年,此时冷枚早已死了十二年了,又怎么可能画《红楼梦图》呢?

4、清朝禁止官民使用“鹅黄”色。《大清会典》卷六四记载:“顺治九年四月癸丑定制:禁和硕亲王以下及官民人等...擅用鹅黄、柳黄色”,雍正处死年羹尧的九十二条大罪中,就有擅用“鹅黄小刀荷包”是僭越死罪,但红楼梦贾府却经常用“鹅黄”,第二十九回张道士跟凤姐要鹅黄缎子、第四十九回史湘云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君套”。如果红楼梦真是自传体的曹家旧事,那曹家就不仅是被抄家了,而应当是灭门。

5、“文字狱”忌讳文字,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中记载清朝文字狱“避胡虏夷狄字例”,列举乾隆时期的十大文讳,其中包括:“忌犬戎第五”,而红楼梦古抄本中却写有:“万里安能制夷狄”“都是犬戎名姓”等字眼,后来乾隆年间的“程高本”把这些文字给删掉了,由此可见这些确实是清廷敏感的词语,但红楼梦的最初版本却写有这些讥骂的文字,只能有两种可能:一种情况是红楼梦成书较早,另一种情况是作者有意“讥清”。

6、再从皇帝避讳上看,红楼梦书中既没有用‘代用字’,也没有进行缺笔处理。①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有“五祖弘忍”没有避乾隆弘历之讳;②书中还有“玄墓山”“玄真观”也没有避康熙玄烨之讳;③乾隆三年弘历嫡子永琏病夭,乾隆下令全国避永琏之讳,但红楼梦书中缺偏偏出现个贾琏,根本没有避永琏之讳;④雍正三年谕旨全国只有孔子才可以用这个“丘”字,其他地方不得写“丘”,以避孔圣人的名讳,但甲戌本中“丘”依然是“丘”根本没有避孔圣人之讳,而乾隆年间刊刻的“程甲本”却把“丘”都改成了“邱”字;⑤再说“強”字,乾隆登基后,认为“強”字是“弘+虫”,是对自己的大不敬,于是下令把“強”改为“强”,但在甲戌本中却依然使用“強”字,并未避乾隆之讳。

以上内容皆有史料依据,完全经得起考证,曹学专家在论证红楼梦作者之前先来回答一下上面这些问题吧

曹学专家说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理由是在第一回中作书人写道:“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这貌似是说曹雪芹就是作者,但是,此处有一则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 ···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批书人先用质疑的方式引起读者思考:如果真的是曹雪芹披阅增删的,那开篇的这段文字又是谁写的呢?后面又接着告诉读者:作书人非常狡猾,是在骗大家的,千万别被作书人蒙蔽了过去,还告诉我们:书中这样骗人的文字还有不少。

既然批书人都说作书人是在骗人的,曹学专家竟然还拿来当成证据!要说曹学专家没读过脂批,肯定说不过去,如果说曹学专家没有读懂脂批,估计专家们也会立马跳出来,既然读了脂批、又读懂了脂批,却还拿这句话当成佐证维护曹雪芹的著作权,误导没有读过脂批的读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再往下扒一层:假设专家能够证明红楼梦确是曹雪芹所作,这又有什么意义呢?作书人连真话都不敢明说,肯定不会留下真实姓名的,“曹雪芹”最多是个笔名,或者是个代号,因此“曹雪芹写没写过红楼梦”并非问题的核心,专家们最需证明的是:“曹霑到底写没写过红楼梦”或者“曹雪芹到底是不是曹霑”。

专家可能会说:当然有证据啊!有个叫张宜泉的人,与曹雪芹是好朋友,他有一首诗《题芹溪居士》,诗前有一段注解:姓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其人工诗善画,另外在富察明义的《绿烟琐窗集》也有段小注:“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 ···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 ···”还有敦城《四松堂集》的《寄怀曹雪芹》中贴一笺条:“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且注其名为“霑”。

这三个“证据”貌似坐实了曹雪芹就是曹霑,但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证据都是在“小注”“笺条”中!并非诗词正文中的内容。诗词正文是真正出自诗人之口,但“小注”“笺条”就不一定了,换句话说就是:小注、笺条不具备佐证的资格。在敦诚敦敏的《懋斋诗抄》和《四松堂集》中,明显看出有后人剪接、留空、挖改、粘贴的痕迹,


《寄怀曹雪芹》
数量多达五十多处,不仅曹雪芹的名字是“笺条”贴上去的,其制造世家的出身也是“笺条”贴出来的。张宜泉和富察明义书中的曹霑,也是用“小注”注出来的。

至于这些挖改、笺条、小注系何人所为?什么时间搞的,其目的是什么?恐怕也永远都是个谜了。

曹学专家拿着这些“鼠窃狗盗”的证据再披上一件“考证派”的外衣,真的就能横行天下,蒙蔽所有红迷了吗?

编辑于 2022-05-30 18:03
​赞同 70​
​1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光华公子
光华公子
我是农民工,既是农民,又做工!
57 人赞同了该回答
再有力的悼明佐证都可以被否认或者给出另外一种解释。

然而,若非要说这部奇书基于曹家家事,却完全无法令人信服。

先看看原文的基调: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血泪史,荒唐史!

但是曹家真的有此经历吗?

曹家深受康熙帝信任,几代人把持帝国最肥的江宁织造局近40年。

这是恩宠!

康熙帝六下江南,四次住在曹家。

这是信任!

曹家做生意,手中的本钱欠缺,可以从内务府借出十万两,后来赔得血本无归,康熙帝对此也没有任何怪罪,借出去的那十万两银子,也未要求曹家归还。

这是宠溺!

后来曹家卷入了夺嫡纷争,得罪雍正帝,才被革职抄家。

日常权利斗争而已,不是很正常吗?

满门抄斩了吗?

株连九族了吗?

抄家流放而已,只是为自己的过错或博弈失败付出正常的代价而已!

悲惨吗?

冤枉吗?

荒唐吗?

但《红楼梦》要表达的却是,被蹂躏虐待千百遍的凄惨和冤枉啊!

作为曹家的子孙曹雪芹有没有那么痛恨上面的领导不知道,但是即使把曹家的没落夸大百倍也不过如此吧。

然而,把书中那种辛酸荒唐和血泪白骨的情感套在明末惨案上,基调便和谐了许多。

这不算有力的佐证,只是一种正常的思维方式罢了。

发布于 2021-08-30 00:50
​赞同 57​
​18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三生三世
三生三世​
46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末世,还能是哪个朝代的末世?

发布于 2021-08-07 13:29
​赞同 46​
​26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公子言
公子言
油,锅里倒!鸡蛋,锅里倒!巴拉巴拉!
84 人赞同了该回答
佐证不佐证不说

悼明索隐派都能出书,人家还没什么资金支持,都是自己研究

那些花着国家大把银子,搞红学的fw们到现在也不知道研究了个寂寞

有这笔钱作点其他研究不好吗?

发布于 2021-10-06 18:43
​赞同 84​
​6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NeoYi
NeoYi​
中国、美国加州执业律师
67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朱)秦尤许,孔曹严(华),这么多姓非选这几个

贾敬爱炼丹,取这名字还这爱好

主角名字叫宝玉,还铭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对比传国玉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宝玉大丫鬟还叫袭人(龙衣人)

姓氏,人物,玉玺,龙袍

你暗示得这么露骨,不怪别人多想

文字狱时期,想写点风月小说,换换名字很难吗?这是嫌命长?

发布于 2023-05-30 13:27
​赞同 67​
​53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海绵蛋糕
海绵蛋糕
37 人赞同了该回答
红楼梦一开始就死去的人有两个 ,分别是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和贾宝玉的哥哥贾珠 。“敏”谐音”明”,”珠”谐音“朱”。合起来就是朱家的明朝。

发布于 2021-10-25 18:30
​赞同 37​
​1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6 人赞同了该回答
索隐歪扯犊子谁不会啊。来来来:

按这种鬼扯,林黛玉直接就是努尔哈赤:“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明人习惯于把努尔哈赤及后金称为“奴”,林黛玉也自称为“奴”,可见林黛玉就是努尔哈赤或者代表后金。

五行东方属木、北方属水,林潇湘就是“东北”,指代满清。“黛”,即黑、代二字,“林黛玉”就是指满清黑心取代明朝。“泪”繁体写作“涙”,林黛玉“还泪”就是一股暴戾之水。“林如海”,指长白山林海,林如海生林黛玉,指满洲兴起于东北林海。

林黛玉原籍苏州,林如海在扬州为官,扬州有黛山、林子洞。苏州、扬州皆在金陵之东,足见林黛玉代表东夷,也就是满清。

五行东方属木色尚青、北方属水色尚黑,“黛”是青黑色,兼有青、黑,也就是东北。林黛玉就是来自东北的满清。



PS:林耗子奉清朝正朔时宪书,如果林耗子是崇祯,那就是说崇祯最后剃发投降了清朝。

编辑于 2024-01-15 11:06
​赞同 6​
​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34 人赞同了该回答
笑了,看到有人说红楼梦映射历史政治是俗不可耐,格调低下。那么在90年代发现的古典巨作姑妄言,很明确写了悼明贬清的内容,会影响他是一个伟大巨著吗?四大奇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哪个不映射政治历史?难道都格调低下,庸俗不堪吗?在中国,文学本来就是为政治服务的,更不要说红楼梦这种巅峰之作,贾家的命运也和政治息息相关,既然已明确贾家最后会抄家破族,红楼梦后面几十回必然会涉及到很多政治方面的内涵,说是政治小说也不为过。至于是不是悼明,这个还有待争议,但是我自己读红楼梦的时候,感觉整个文章氛围,更像明朝的环境,尤其是那个“贾敬”映射,太明显了。因此要说红楼梦不映射点明朝政治上的什么,不讽刺时政,我觉得是不可能的。

发布于 2022-08-01 01:10
​赞同 34​
​1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logo
智谱清言
广告​
不感兴趣
知乎广告介绍
来智谱清言“AI搜索”一下吧!
智谱清言GLMs智能体的高级联网功能,不仅可以精准识别用户意图,还能快速准确回答问题,无需自主分辨信息,智谱清言直接给出答案~查看详情
乔家绅士第一人
乔家绅士第一人
207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先附一个我之前的回答,红楼梦明末是悼念大周的!大家不要被蒙蔽了!

最近对红楼梦有点迷,尤其是听了吴本红楼梦的解读,有点入魔的感觉,这部书真的是明朝国破家亡的挽歌吗? - 乔家绅士第一人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5517669/answer/2037450891



以下是正经的回答

红楼梦不是悼明之作的证据我倒是能举出挺多的。

首先,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红楼梦中八旗的风俗不要太明显,这一点陈寅恪周汝昌等学者都论证过,一查就能查出,如果想详细了解,目前我看过的比较系统的一本应该是中华书局的《红楼梦》八旗风俗谈。单看这本的目录就能发现,旗人的风俗是渗透进红楼梦各种细节描写的方方面面的,可见作者对这样的生活方式相当熟悉,你告诉我作者是这样悼明的?那我只能说他做贰臣做得不要太开心哦。哦不,连贰臣的可能性都不大,毕竟这甚至都不是清代一般达官贵人家庭的生活习俗,而是旗人这一小拨群体的生活习俗,这要是悼明,那只能说这是哪个明朝文人魂穿到旗人家庭了吧?

其次,用这种影射的手法悼明根本不符合古代文人的观念。清代没有文人悼过明吗?那不要太多啊,吴梅村写过《圆圆曲》,孔尚任写过《桃花扇》,这些作品可没有用影射,悼明的内容就直白地写在纸面上呢,别跟我说红楼悼明用影射是怕文字狱,上面那几位可都没遭过文字狱,桃花扇在清代演出过多少次查过吗?

而且甚至可以说,如果用影射的手法写悼明,那在古代文人眼里是上不得台面的。中国人历来看重正史,写历史必须严谨,如果要悼明,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学习司马迁,正面、严谨地进行书写然后收藏起来传于后人,等到时机成熟再公布出来。而以小说这种形式为载体,那效果会大打折扣,小说是注重艺术表现力却对严谨性有所忽略。如果以影射的方式写悼明,借用我曾看过的一位up主的说法,这相当于把一本严肃作品用高深的密码加了密,加密方法又没告诉后人,只能任由后人瞎碰瞎猜。猜测红楼悼明的说法太多了,有的觉得林黛玉是董小宛,有的又扯到崇祯身上,什么样的解说都有,任由读者这样揣度,而且有些说法多少有些轻慢不庄重,你这样悼明是真的想悼明,还是看明朝不顺眼?连《桃花扇》这样的悼明之作都曾被一些学者批评,譬如因为桃花扇中为了剧情需要对其中一位明代名妓郑妥娘有所丑化,就受到过批评,古代文人连一个妓女的史实被歪曲都受不了,更何况那些帝王将相呢?你告诉我红楼梦影射悼明?那别说别的,作者连自己心里那道槛都过不了,压根不可能落得下笔去。

关于红楼梦是悼明之作的说法在清代已有,到了民国是叫得最响的时候,甚至连蔡元培等在文学上颇有建树的学者都持这一观点。这其实很好理解,清末到民国处于国家动荡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的时期,清政府的无能和卖国行径在这一时期尤其令人愤慨,众多学者面对这样的现状,自然不可避免的要对清王朝进行批判。而我国历来就有拿先贤佐证自己的传统【比如朱元璋不就想过拉朱熹当自己老祖宗吗】,这样的情况下,半本没写完的红楼梦自然就被学者们引用来浇胸中块垒。然而现在已经是新中国了,我国早已摆脱民国时候内外交困的局面,对过去历史的反思也应当以更为严谨的学术方式,而非以一部小说来抒发感情,这样既是对历史研究的不尊重,也是对文学研究的不尊重。

想了想,最重要的应该还是这一点,补上吧,那就是,没!有!史!料!没有史料证据你说原文有删减就是删了悼明内容?那我还说删的是康熙三岁尿裤子的事呢!也别扯什么曹雪芹是拿到底稿删改的,说他不是原作者,哦,那为什么所有红楼梦的古本都是在曹雪芹那时候出现的?红楼梦各种版本的打开脑洞的乱七八糟的续书都是在曹雪芹之后出现的?照你们这说法,曹雪芹不可能是头一个拿到底本的吧?怎么着,就他会写小说呀?别人呢?中间其他人誊抄的记录呢?怎么一个都找不着呢?曹雪芹好歹有一帮有据可查的朋友各种写诗写词表达对红楼梦的读后感,基本能形成个靠谱的证据链条,别人呢?连半个记录都没有还扯什么呢?扯你爹的dan呢?

我是不太懂这些年红楼悼明说又怎么兴起了,因为文化宣传方面被满人把守感到不满吗?老实说我也很不爽现在满屏的辫子戏,然而这不是硬说红楼悼明的理由,不论明还是清那都已成为历史了,现代人的问题应该在现代解决,而不是在把红楼梦拖出来,还是那句话,这是对文学研究严谨性的不尊重。

再有,总看到有人说红楼梦如果只写闺阁儿女之事格局不够大,一定要写国破家亡格局才够大,这我看就更可笑了。先问问你,金瓶梅够不够牛逼?写西门庆一家暴发户也比不上国破家亡吧?那它怎么就在文学史上这么厉害,想过吗?

王朝兴衰的事古人早见惯了,三国演义就说得明明白白,不过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至于说红楼梦写闺阁女儿格局小,那我就更不认同了,红楼梦是多少代小说里难得的正视女子,把女子当人看的作品,甚至说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把历来高贵的男性贬低成这样,格局还不够大?一部小说以贾家众多女儿凝缩了千百年历史上无数无名无姓的女子的悲剧,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和这相比,区区一朝的兴衰就真的更大?

回答中的部分观点来源于b站up小煮红楼,有兴趣可以看一下,她的很多观点还是比较靠谱的



我发现悼明粉真不行啊,就会盯着我第一部分八旗风俗的内容胡扯【还尽扯出些不着边际的东西,连史料都找不对】,能不能争气点呀,后面的内容也反驳一下呀,以你们认为的红楼梦是悼明作为前提,论述一下这么写到底哪里拿得出手对得起祖宗呀?

还有我真是不明白,对明朝哪来那么多真情实感啊?不都是吃人的封建王朝?是新中国不够香了吗?我诚挚建议真情实感的明粉或huang汉们去查查自己的血统哦,纯正的汉人不存在,应该大家都知道吧?汉人在历史上也屠杀过少数民族也能查到吧?说不定你的老祖宗和老老祖宗以前就互搏过呢。历史就是历史,学历史是为了能更看清未来,向前看有那么难吗?

关于哭大宋哭大明骂元清是个多么蠢的行为,看看这个视频,西方学者巴不得你们都这么想,好抢夺对中国历史的解释权乃至抢夺对当今中国政治的解释权呐

为什么日本学者极尽赞扬宋朝?唐宋变革论是陷阱吗?【大师计划·江湄02】_哔哩哔哩_bilibili

编辑于 2021-08-24 22:27
​赞同 207​
​24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宝塔镇何瑶
宝塔镇何瑶
设计师
36 人赞同了该回答
历史上根本没有曹雪芹这个人,这绝对是个假名。

红楼梦的主旨就是“悼明”,但是不一定反清,悼念,感叹,还有一点反思的意思。

为啥主流红学不纠正?没脸出来见人呗。红学成了曹学,吹了几十年的牛皮,跟在胡适屁股后面瞎JB研究。

发布于 2021-10-26 09:44
​赞同 36​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自由王国
自由王国
43 人赞同了该回答
《石头记》是明末清初小说,和清朝历史完全没有关系。

《石头记》的写作时间非常重要。以往很多研究者往往就是在这一点上误入歧途。

不是乾隆年间亲历亲述  

《石头记》为曹雪芹亲历亲述,而且脂砚斋评点时曹雪芹还在世。

乾隆皇帝看了《石头记》之后说,这个书写的是康熙年间明珠家的事。乾隆皇帝这个判断给出两个信息,这书写的事情不是曹寅家的事情,不是乾隆年间的事情,时间上更早。这就完全推翻了曹雪芹是曹寅家的人以及在乾隆年间亲历亲述写作《石头记》的可能性。如果清朝乾隆时期有人叫做曹雪芹,纯属巧合同名,和《石头记》毫无关系,不可能是《石头记》作者。

《石头记》 第七十五回庚辰脂砚斋批:

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

乾隆二十一年是1756年。

这里应该分成两句。

「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是后来的抄写者的时间记录。

「缺中秋诗,俟雪芹。」是脂砚斋在很久以前做的批语。

庚辰秋月定本的庚辰是哪一年?不可能是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只可能是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

如果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1754年,乾隆十九年甲戌。脂砚斋抄完后再将钞本流传出来,形成多种钞本的时间会很长,那么抄书人于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年,怎么就能拿到多个钞本进行对清呢?结论是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甲戌不是1754年,至少是60年之前的1694年才合理。



《石头记》不避讳永琏

《石头记》不是成书于乾隆年间也有证据。乾隆三年(1738),皇太子永琏去世。《清史稿》载,乾隆皇帝命避「琏」字讳。如果《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作者怎敢将书中不堪的人物「贾二爷」取名贾琏。难道作者不怕招惹杀身之祸么?

《石头记》不避讳永琏,说明《石头记》写作于乾隆三年(1738)之前。

不避讳宝亲王

鸳鸯拒绝嫁给贾赦,并发誓说,就是「宝天王」、「宝皇帝」我也不嫁。弘历登基前被封「宝亲王」。《石头记》辱骂宝亲王即辱骂当今皇帝,不可能写作于乾隆时期。

不避讳祯

《石头记》第十五回:赖藩郡余祯。

祯、禛都是雍正、乾隆重要避讳字。事因雍正帝胤禛,参与争夺地位的胤祯。《石头记》不避讳祯,可见写作于雍正即位之前。

不避孔丘

雍正三年(1725),清朝下令丘为孔丘专用,就连丘姓也改为邱。

《石头记》中丘壑、邱壑混用,不避孔丘名讳,可见《石头记》写作于雍正三年之前。

《石头记》写作于康熙之前

《石头记》出现,清政府以为内容排满而查禁,查禁之后流传规模更小。《石头记》以极小的流传规模而为大众所知,需要很长的时间。假设《石头记》写作于乾隆时期,在被查禁的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形成大规模流传,需要耗费的缓冲时间不够。《石头记》在乾隆时期之前一直没有公开印刷出版,到乾隆时期实现大规模流传,在这之前应该有一个小规模的流传时期,这个时间短则几十年,长则可能上百年。《石头记》出现于康熙时期,写作于康熙之前,这个时间的判断更为合理。

玄墓山不避康熙讳

《石头记》第四十一回:妙玉说:「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

玄墓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光福镇西南部。明《姑苏志》记载:玄墓山,相传郁泰玄葬此,故名。康熙时期,因玄墓犯了康熙玄烨的忌讳,被改为元墓山。「玄墓山」已经改为「元墓山」,但《石頭記》却还是继续使用「玄墓山」。妙玉就在玄墓蟠香寺出家为尼。

玄墓山不避康熙諱,說明《石頭記》寫作的時候還沒有這個忌諱,如果有了而不避諱是不可想象的。

康熙严令禁毁小说

《石头记》写作于康熙时期的几率较小。清圣祖康熙曾严令禁毁小说。《石头记》作者不敢顶风作案写小说,文内还写「骚达子」这样大逆不道的词语。

清圣祖康熙曾严令禁毁小说。「康熙五十三年(1714)四月,谕礼部:朕惟治天下以人心风俗为本,欲正人心,正风俗,必崇尚经学,而严绝非圣之书,此不易之理也。近见坊间多卖小说淫辞......凡坊间肆市卖一应小说淫辞,......严查禁绝。将版与书一并尽销毁。如仍行造作刻印者,系官革职,军民杖一百流三里,市卖者杖一百徒三年。该管官不行查出者,初次罚俸六个月,二次罚俸一年,三次降一级调用。」自乾隆中叶以后托于海宇承平,禁例稍宽,然小说作者仍不免心有余悸。

写作于1716年《康熙字典》问世之前

《石头记》甲戌本脂砚斋评语两次引用了《偕声字笺》,而不是《康熙字典》。庚辰本也引用一次。

姥:「音老,出《谐声字笺》。称呼毕肖。」

逛:「音光,去声。游也。出《谐声字笺》。」

《偕声字笺》即《谐声品字笺》。出版于康熙十六年(1677),钱塘人虞德升纂,收字19843个。虞德升的父亲创作了《谐声品字笺》初稿,因此《谐声品字笺》初稿问世时间更早,脂砚斋作《石头记》评语时有可能看到的是《谐声品字笺》的初稿。

《康熙字典》出版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谐声品字笺》在康熙时期较有影响,《康熙字典》则更为流行,家喻户晓。脂砚斋不引用《康熙字典》而去引用古老生僻的《谐声品字笺》,是很奇怪的。原因很简单,只能解释为当时还没有《康熙字典》。

可见《石头记》写作于1716年《康熙字典》问世之前。

写于1660年文字狱兴起前后

清朝入关之后,文字狱严酷。《石头记》里面没有直接抨击满清,但是耶律雄奴之类犯忌讳的文字,朱红等符号极多,不可能产生于文字狱严酷的时期,只能在此之前。   

写作时处于明清之际

红楼梦里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那是明朝1642年的事情。   

《石头记》第七十八回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发生在明末,流贼余党围攻青州,是指崇祯十五年壬午年(1642)冬至次年春,清兵入山东,数次围攻青州,在这次青州危机中,衡王曾起过关键性的作用。  



南直隶只有明朝才使用

南方周末2019年6月17日发表作者贾寒士的文章「《红楼梦》作者应生活在明末」。贾寒士认为:「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红楼梦》钞本第一回里这条批语的意思是「写出南京一带遇到祸事的本质原因」。「南直」是一个仅在明朝使用的专属称谓,在1645年便被废除而不再使用。写下批语之人能在作批时使用「南直」这个被废弃的旧名号,说明他应该在1645年以前已经出生并记事。

根据前两个信息点,可以确定一条脉络线,那就是奇书的作者和该作批读者都曾生活在朱明王朝终结之前的时代,并不会出生于1661年康熙继位之后。

应天府

贾雨村授应天府,即南京,应天府是明朝称呼,清朝改为江宁府。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军占领江南,改应天府为江宁府。

江宁府

薛蟠,出生于江宁府。清朝改南京为江宁府,有人认为这是《石头记》写于清朝的证据,但是不能成立。

江宁府是南京在南唐、北宋、南宋初年、清朝时期存在的一个建制,治所在江宁县和上元县。也就是说,清朝之前,南京也可以称为江宁府。

明朝官位世袭制度

《石头记》第三回:林如海言:「大内兄现袭一等将军之职,名赦,字恩侯。」

清朝世袭制度每一代比上一代降一级,如果贾赦是清朝人,就不可能世袭成为一等将军,而是降为二等将军。只有在明朝,贾赦才有可能世袭成为一等将军。

明朝的官职巡盐御史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被皇帝钦点为巡盐御史,这是明朝的官职。清朝没有巡盐御史,地方盐官也不经过皇帝任命。

长安是明朝对北京的称呼

《石头记》凡例: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

明朝万历年间人蒋一葵《长安客话》,长安即是北京。

明朝有北京、南京和中都临濠。

《石头记》凡例说,刻意回避东南西北的京城,正好说明《石头记》写作的时候,有北京和南京。

明朝的太监

第十八回云春省亲写“忽见一对红衣太监骑马缓缓的走来,至西街门下了马,将马赶出围幕之外,便垂手面西站住。”只有明朝太监穿红衣,清朝太监不准穿红衣。

《石头记》还描写了明朝太监所拥有的特权,作威作福,为所欲为。

《石头记》第十三回: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坐了大轿,打伞呜锣,亲来上祭。

脂砚斋批:画尽阉官口吻。

阉官出宫、干政,这种情景只能出现在明朝,清朝严禁太监干政,严格管制太监出宫。

《石头记》作者、脂砚斋亲眼见到明朝太监出宫,足以证明《石头记》作者、脂砚斋绝对不是清朝人,而是明朝人。

明朝的服装

《石头记》人物服饰多属明式,这已为许多学者所确认。第一回写贾雨村乌帽猩袍,是明朝官服。贾宝玉、北静王水溶穿的都是明朝衣服。大观园的女性都着裙装,清朝女性不穿裙装。

明朝的锦衣卫

红楼梦有锦衣卫查抄大观园的情节,程高本改为锦衣军,这个官职这可能是明朝有的,清朝没有锦衣卫。

西洋钟表式样证明《石头记》写于1658年之前

有人认为,《石头记》所写西洋钟表是清朝传入中国的,明朝没有西洋钟表。

明万历九年(1581),耶稣会士意大利人罗明坚(Michel Ruggieri,1543-1607)首次将西洋自鸣钟带入广州。后他将钟的刻度由二十四小时制改为中国的十二时辰制,每天分成一百刻。与中国传统计时器相比,它结构紧凑,尺寸较小,准确精巧,使用方便。十七世纪自鸣钟不断输入中国,颇受欢迎。明末已有中国人仿制。

明 谢肇淛 《五杂阻·天部二》:“西僧利玛竇 有自鸣鐘,中设机关,每遇一时輒鸣。”

冯时可说自鸣钟:“西人利玛窦有自鸣钟,仅如小香盒,精金为之。一日十二时,凡十二次鸣。”(《篷窗续录》)。顾起元似已初步掌握了自鸣钟的工作原理:“以铁为之,丝绳交络,悬于 ,轮转上下,戛戛不停,应时击钟有声。”(《客座赘语》)

自鸣钟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一开始就很准。按照《中国近代机械计时器的早期发展》(戴念祖)的说法,明朝阶段,耶稣会带入中国的自鸣钟是中世纪重锤驱动钟的改良品种,日误差15分钟以上。从1658年开始(清顺治十五年)传入中国的钟表可能为误差较小的惠更斯型。

欧洲最早的重锤式机械钟,这也是欧洲最早的一种依靠擒纵装置进行守时的计时器。这种钟以一个重锤提供驱动力,悬挂重锤的绳子缠绕在一根轴上。

重锤式机械钟,下面悬挂一个重锤,形状就像秤砣。《石头记》刘姥姥看到的西洋钟表就是这种。

惠更斯型不用重锤,用连接在一起的摆轴和摆锤,形状不是秤砣。《石头记》的西洋钟表不是这种。

西洋钟表式样证明,石头记写作于惠更斯型传入之前,也就是1658年之前。

运动方式也能看出来。石头记里面的重锤式机械钟,是乱晃的。惠更斯型是非常规则的左右摇摆。

自鸣钟在民间还受到工匠的仿制。据明周亮工《闽小记》卷1载“闽中绝技”有“龙溪孙孺理一寸许之自鸣钟”,小到仅有一寸多,可谓极造化之工巧,出于西洋而超越西洋。

清朝禁止使用鹅黄

清朝除了皇上其他人禁止使用鹅黄。《石头记》中大量使用鹅黄,证明《石头记》是写作于明末的小说。

雍正《大清会典》卷六四、礼部八、第十四页称:顺治九年四月癸丑定制,「禁和硕亲王以下及官民人等…衣物、辫襚(系辫稍之线)、镶边,擅用鹅黄、柳黄色。」

年羹尧九十二条大罪中即有年羹尧擅用「鹅黄小刀荷包」一罪,为僭越死罪。「弘晳大逆案」中,乾隆指责弘晳的罪状之一为:「(弘晳)乃制鹅黄肩舆一乘以进,朕若不受,伊即将留以自用矣。」

《石头记》第五回: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

《石头记》第十八回 :一队队过完,后面方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鹅黄绣凤銮舆,缓缓行来。贾母等连忙跪下。

《石头记》第二十九回:「是当日荣国公的替身,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的张道士跟凤姐要鹅黄缎子。

《石头记》第三十四回:宝玉被父亲鞭挞,卧床难起,袭人于王夫人处取香露给宝玉吃。

袭人看时,只见两个玻璃小瓶,却有三寸大小,上面螺丝银盖,鹅黄笺上写着"木樨清露",」

《石头记》第四十九回:一时史湘云来了,穿着贾母与他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 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

明朝的缠足

《石头记》第七十回:那晴雯只穿葱绿院绸小袄,红小衣,红睡鞋,

《清稗类钞-服饰》:睡鞋,缠足妇女所著以就寝者。

可见晴雯是缠足的。

《石头记》第六十九回,贾母特意叫尤二姐提起裙子,細看尤二姐缠足的小脚。

黛玉「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宝钗戏蝶「香汗淋漓,娇喘细细」,都是小足女子,只有傻大姐是「两只大脚作粗活简便爽利」。

缠足是明朝时尚,旗人善骑射,八旗妇女尚天足,嘉庆皇帝下令禁止缠足,《石头记》的缠足不可能发生在清朝贵族中。

明朝的土地

《石头记》写到贾府的庄田,显示当时土地高度集中,是明朝末年的状况。

满清贵族入主中原之后,对土地进行了重新分配,相对均衡,不会像《石头记》描写的那样完全失衡,难以形成《石头记》所描写的那样大面积土地集中。

明朝小说的写作风格

吴世昌说,从《石头记》前二十回中的许多风月故事看,作者似乎未能摆脱明季文人好谈闺筛秽闻的恶习。以「风月宝鉴」警戒沉沦于色欲之中的世俗众生亦与明季小说《金瓶梅》等「曲尽人间丑态」,「盖为世戒」的意图相同。《石头记》前半部的文字比较老式,有许多半文半白的对话,如林如海与贾雨村的谈话。又有旧话本小说传统作风,如警幻仙子出场时用赋体来介绍她的美貌与风韵,贾瑞初遇凤姐时用骈文来描写会芳园的风景,而尤其显著的是,头二十回中平均每两回就有一个风月故事。这也是明代末期小说的流行时尚和典型特征。

袁于令的戏曲《西楼记》

《石头记》第五十三回:此时唱的《西楼·楼会》。

袁于令(1592-1672)的《西楼记》是明朝末年新出流行的戏曲,《石头记》创作时间应该与之相去不远。袁于令还曾经专程来福州和曹学佺、徐兴公等人见面,送上新出版的《心史》。

《石头记》中演出戏曲不是洪升写的《长生殿》

《石头记》中演出了戏曲《长生殿》乞巧一出。有人认为,这是清朝洪升(1645-1704)写的《长生殿》。

写唐明皇故事的戏曲《长生殿》有很多。清徐麟《长生殿序》:“元人多咏马嵬事,自丹丘先生《开元遗事》外,其余编入院本者,毋虑十数家,而白仁甫《梧桐雨》剧最著。”

洪升写的《长生殿》,其中没有乞巧一出。《石头记》中演出的是白朴(1226-约1306)的元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有乞巧一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

太祖皇帝仿舜巡

《石头记》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

把银子都花的像倘海水似的!

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也不过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

持乾隆曹雪芹作者的人,认为这是写康熙皇帝南巡江南的故事。康熙是清圣祖,而清太祖是努尔哈赤,从未到过南方。《石头记》是小说,不是历史,不能用历史的巧合来对应小说,以为有几个细节巧合,结果就会错误地认为小说写得是清朝的历史。如果我们拿《石头记》去对照唐朝、宋朝的历史,也可以找到很多巧合,是否可以证明《石头记》创作于唐朝、宋朝?当然不能。这就反过来证明因为几个细节的巧合就认为《石头记》写的是清朝历史的思维方法的荒谬。



《石头记》写作时间距离唐伯虎不远

《石头记》第二回:贾雨村提到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说明《石头记》写作于明朝。

袁枚认为《石头记》成书已有百年

袁枚:雪芹者,曹楝亭织造之嗣君也,相隔已百年矣。

袁枚(1716-1798)认为《石头记》写作于康熙年间,成书已经有一百年了。袁枚对于雪芹是曹楝亭织造之嗣君的判断是错误的,但是对于成书时间的判断可以作为参考。

「快绿怡红」石印章

周汝昌于1954年夏在北京隆福寺故物摊上,曾购得一枚石印章,印章上刊阴文「快绿怡红」四字。此「快绿怡红」石印章从篆刻风格看,纯是明末清初时代的意法,完全看不象乾隆年间丁敬身、邓石如等那些后起流派的影响,应该是明末清初时期之故物无疑。

周汝昌《「怡红」石印章》:石章一方,质地为淡黄寿山,正方(边长二.八厘米),制作仿古玺印型,体甚匾(厚仅〇.八厘米,连纽通高一.八厘米),上有竖纽,穿孔以「贯绶」。刊阴文四字,文曰「快绿怡红」。

明代的脂砚

现存的脂砚上面有明代王穉登(1535-1612)的诗,王穉登把脂砚送给朋友,获得王稚登赠送脂砚的人是明代人。脂砚斋得名于脂砚,脂砚斋的存在时间和王稚登、脂砚时间相去不远,也是明代人。

清初女画家冷枚《红楼梦》

冷枚(约1669-1742),字吉臣,号金门画史,山东胶州人,焦秉贞弟子。清代宫廷画家。

冷枚死于1742年,作品主要集中在1703-1740年。按照胡适派官方红学说法,最早的《红楼梦》甲戌本写成于乾隆十九年(1754),而冷枚最迟作品在乾隆五年(1740)以前,这是对胡适派官方红学的致命打击,冷枚画有《红楼梦图》,与《红楼梦》乾隆成书说时间冲突。

雍正《儿女英雄传》提到《红楼梦》

《儿女英雄传》序言作于雍正甲寅(1736),序言说当时已经有《红楼梦》。

观鉴我斋《儿女英雄传评话原载序文》略云:而求其旨少还、词近微、文可观、事足鉴者,亦不过世行之《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数种。《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同为治人之书。一则曹雪芹见簮缨巨族、乔木世臣之不知修徳载福、承恩痠庆,托假言以谈真事,意在教之以礼与义,本齐家以立言也。是皆所谓有所为而作,与不得已于言者也。雍正阏逢摄提格上巳后十日观鉴我斋甫拜手谨序。

《何必西厢》

《何必西厢》该书有“雍正甲寅(1734)仲夏桐峰外史谨序”字样,而其书中出现有《红楼梦》书名。

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石头记》第十一回: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1600年到1800年间,只有崇祯四年(1631)和崇祯十五年(1642),才有在十一月三十日那天过冬至。可见《石头记》不可能写作于清朝,只有可能写作于明朝。

结论   

综上所述,唯一可能的结论就是,红楼梦成书于康熙年间或更早,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甲戌是在1694年。

思维定势真的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世界上差距最大的是人的思想! 红楼梦通篇充满了隐喻,字字珠玑,处处是谜,如果不是在清朝严苛的文字狱下作者有必要费尽心机这么做吗?而清朝梁恭辰就看出门道了,称“稍有识者,无不以此书侮辱满人,红楼梦糟蹋旗人,实堪痛恨”!

说白了红楼梦就是明末那帮大文人遗民欺负满人没文化,用暗语写成的一部伤时骂世的小说!可惜他们没想到的是后世之人也那么多糊涂蛋,跟着胡适一起跳进曹家沟跌跌撞撞出不来!

编辑于 2022-01-03 11:36
​赞同 43​
​6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306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其实,我家祖父在抗日时期的战场上从一朱姓汉奸家搜出了一副古画,名曰《八骏图》。此画乃是满清郎世宁《十骏图》的真图底稿,作者乃是偶谐道人王时敏。

后来,祖父让我记下此画每一个细节,并学着临摹此画。再后来祖父过世,家人将这《八骏图》作为陪葬品一起烧了。

看大家这么热情,既然如此,那我也不藏私了!

我决定将自己凭记忆默画的《八骏图》那个大家欣赏!

请看


画工稀烂,但是骨相好呀,八匹马都合上了,真图无疑

而且还有印章呢,怎么能是假的?印章是随便一个人就能盖的吗?字体不管像不像吧,看起来还是篆书呢,现代人怎么可能会写篆书?

你看还有山水花鸟鱼虫,这格局非一般画作可比,这格局才有资格当八骏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那个十骏图很明显是抄袭这幅图。还把人家好好的图给改坏了,格局改小了。

而且右边两匹马就是暗指明清易代,上面的暗指清以暴力手段,半个身子压上去,狠狠的中出了隐喻大明朝的马。

左边那个四 朝天的隐喻李自成,上面那个盲马隐喻张献忠,其他的马要么腾跃,要么闭目,这是暗示明末的大乱世的百姓呀。有的闭目等死,有的奋起挣扎求活。这格局是一般人能想出来的吗?

再说,就算现存的十骏图比这个质量高,也不代表就是真的,北京故宫博物院之所以不愿意承认这幅画是真的,理由很简单博物院研究六骏图的专家要是承认了,他们的饭碗不就被砸了

你要说这是假的,那只能证明你只看到的八骏图毛糙,却看不到背后思想的深邃。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你就是个贾瑞,活该撸死。

编辑于 2021-08-22 17:20
​赞同 306​
​110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萌团
萌团
39 人赞同了该回答
贾敬不管家事丹,只管炼丹,最后宾天。对应嘉靖。秦可卿原先是淫丧天香楼,因赦之改为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包括死后秦可卿死后用了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棺木,大场面出殡。脂批此乃史笔也。对应的是一月天子朱常洛,因郑太妃送的美女而使朱常洛淫乐过度,最后死于红丸案,死后因在位时间只有一月之短,生前未来得及修建自己的陵墓所以只能用原先为皇但后来被废为郕王的朱祁钰原先的陵墓。宝黛的木石前盟 ,木石为柘。朱襄氏,朱姓起源。盟通明。曹雪芹的曹也是曹姓朱氏。再加上姽婳将军林四娘。很多人都在强调红楼梦小说是清朝写的,和明朝没关系,哪怕是歪解谐音梗 都要否认与明朝无关。比如很多人把贾敬解释为假的尊敬,说是假的。但这些人很少会提及姽婳将军林四娘的写作立场。姽婳将军林四娘抗的就是农民起义的王自用。但作者明显是赞颂林四娘的立场,很明显曹是悼明的

发布于 2023-05-17 12:54
​赞同 39​
​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李嘉月
李嘉月
23 人赞同了该回答
请看这篇回答:

非常有力!!

https://zhuanlan.zhihu.com/p/389083554

编辑于 2022-07-30 19:52
​赞同 23​
​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无铭
无铭
63 人赞同了该回答
更新:

有些人认为索隐派以花代华,以红喻朱;火德、日月、朱楼喻明朝;水国喻满清等是强词夺理、咬文嚼字,那我想说的是:任何词汇在不同时代可能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比如“兔兔、粉红、答辩、出生、饺子、崩急典乐孝麻”等词汇在现在被安上了其他含义,这些含义不会被字典收录,但是现代人都知道这是指的啥。

同理,现代人要解读红楼梦就一定要用那个时代的人的思维来解读,比如:

羲皇上人:伏羲时代的人,生活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被后人常用来称呼隐士。但是,这个词在崇祯朝被赋予了其他含义

延儒尝曰:“……余有回天之力,今上羲皇上人也!”就是说崇祯无能,没有实权,管不了事。延儒尝因这句话搞得天子震怒,自己被迫辞职,首辅换人、朝野无人不知。此事被崇祯实录,明史,明史稿等很多史料记载。放今天“羲皇上人”绝对是年度流行语

此时甲戌本出现了这样一条批语:“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这句话放现在就是:“我指出书里人唱的歌是‘鸡你太美’,你看到这个词应该就能看出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了。”想象一下要是再过一百年,当人们看到这段文字时,已经没人知道“鸡你太美”背后的意思了,看到这个词可能还要考据一下为什么这里要赞美一只鸡。

再比如:以红喻朱,举两个清朝文字狱的例子

殷宝山《说梦》:“若姓氏, 物之红色是。夫色之红非即姓之也,红乃朱也”乾隆对其的回复是:“……乃敢系怀故国,其心实属叛逆,罪不容诛。”——乾隆十三年八月二十七日上谕。
王锡侯字贯案里,王锡侯写过的一句诗:“赤地不堪悲麦秀,垂统由来贵久长。”被巡抚举报称其用“赤地”指代“明朝江山”,给乾隆的奏本里说他“悖谬至极”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当时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赤”、“红”是代指“朱明”,且当时大量明遗民大量使用红的意向,如易堂九子的赤面石,项易庵的朱笔山水

再比如:日月,朱楼,火德

扬州(吴梅村):叠鼓鸣笳发棹讴,榜人高唱广陵秋。官河杨柳谁新种,御苑莺花岂旧游。十载西风空白骨,廿桥明月自朱楼。南朝枉作迎銮镇,难博雷塘土一丘。

岳庙(屈大均):肃肃朱陵庙,怀柔忆我皇。乾坤归火德,日月起南方。秩礼遵虞典,斋心启夏王。千秋巡狩迹,想像辟鸿荒。

陈子龙: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癸丑上元登白塔寺 钱澄之:寺传辽后旧妆台,为放游观趁伴来。南苑冰澌流渐漫,西山雪尽翠新堆。红楼下见端门近,紫禁平临金殿开。举目故宫浑未改,伤心一倍泰离哀。
在当时“日月,火德,朱/红楼”就是有指代明朝的意思。虽然唐宋也有在诗里写“朱楼”“日月”的,但是明末清初这个词已经被赋予新含义了,我们要用明末清初的视角去看,而不是用唐宋的视角

以花喻华:花字最早见于《后汉书》。古花、华通用,南北朝后分为两字,义有区别。但是明末清初时期两字又被联系起来了

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明 陈子龙: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

拟收京 潘柽章 明:天家旌施下重关,朝会花冠震百蛮。两观已悬新铁钺,群官犹恋旧行班。风云骤卷边沙静,日月重开社稷还。喜听讴歌同属启,鼎湖有泣不能攀。
(注意以上诗句不仅以“红”“花”指代华夏子民,也把满清比做了东风,以风代清在明末清初也是常识,以下诗集也有这些特点)

红楼梦开头的“天塌地陷、补天”在当时也有指代

日登一览楼 明 陈子龙: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云麓半涵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霞。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水龙吟·追痛燕京失陷(来集之·明)妖星著地生芒,天倾未补西风恶。贪夫钱树,文臣蜗战,原来都错。日惨无红,云颓尽黑,城崩四角。岂千年神器,归于草窃,十八子、真胡作……

拟阮步兵咏怀(王夫之·明)方壶与圆峤,相去无黍米。星河流其间,日月荡其里……补天西北倾,奠地东南委。清虚非久居,沈沦安足纪。

哭马文忠公(黄毓祺·明)恭惟甲申岁,三月十九日。思宗烈皇帝,圣躬殉社稷……呜呼此一时,天崩厚地裂……

怀旧篇长句(涂昭法·明)渭滨垂钓获钜鳌,天水甲族称人豪。吏绩时推天下最,一朝扫迹栖蓬蒿。忽然丧乱倾家国,痛哭天崩复地坼。先公殉国汨罗游,止水无从居土室。

风景当前漫抚膺,东南忍见杞天倾——冯班(明末)

天倾西北不复补,悲风淅淅吹终古——顾炎武(明末)

地坼天崩桂树林,金枝玉叶痛森森——钱谦益(明末)
再比如:三月中浣,四月二十六日。林黛玉在这两个日子葬花,葬的全是红色的花,明末清初人看到这两个日子很容易就联想到崇祯殉国和扬州十日,就比如你和现代人说九一八和十二十三两个日期,虽然距离这两件事情发生已经过去了近一百年了,但大家都能想到这个日期背后是什么事件

再说说林四娘:林四娘在明末清初是明遗民的一个符号,凡是书里写有林四娘的作者几乎都是明遗民,或者是或多或少受到明遗民影响的人,如王士祯《池北偶谈》,陈维崧《妇人集》,蒲松龄《聊斋志异》,林云铭《损斋焚余》

林四娘的形象有过迭代,她一开始是“静锁深宫十七年,谁将故国问青天”的深宫妇人,感叹“海国波涛斜夕阳”,其中“故国,夕阳”指明朝,“十七年”指崇祯,“海国”指台湾。陈宝钥问林四娘故国是那个国家,林四娘不敢说,就是影射当时满清文字狱盛行,众人都不敢说出口。

后期的林四娘的形象被明遗民们进一步改进,他们把亡国灭种的痛苦按在了林四娘身上,把她变成了女将军,而她的新身份衡王妃则是突出背景:历史上青州和衡王府是被北军(清军)覆灭(详见《李姑墓志》),林四娘只是一个姬妾,在衡王府遭洗劫时或是自杀或者反抗被杀。轰轰烈烈的姽婳将军只是清初那些文坛汉人的理想,林四娘故事将《红楼梦》的写作背景指向了明末清初

再结合一下我的原答案,一处两处你可以说牵强、巧合,并且找到个其他的用法来否定我的观点,比如“宾天”也可以形容尊者去世。但是我要指出明遗民圈子里的特殊意向红楼梦一个不落全写了,这些条件都同时凑齐了,你要还是坚持原来的看法,那我只能称其为“嘴硬”

一个东西,它看起来像苹果,吃起来像苹果,闻起来像苹果,像苹果一样长在树上,果肉一开始是白色,放久了会变黄,口感酸甜甘脆,成分也是苹果的成分,那它就是苹果。你可以说梨也有白色果肉放久了变黄的特征,榴莲也长在树上,橘子酸酸甜甜,桃子甘脆,百香果也有苹果的成分,以此来反驳这个东西不是苹果。对此我给你指出一条明路,你要想证明这个东西不是苹果,不要找它和其他水果的共同点,而是要找出它有但苹果绝不可能有的特点。

而且我发现有些答主的逻辑非常别扭,他们用两部相差一千年的作品证明一些文字没有其他的含义,现实吗?秦朝前“朕”还是所有人都能用的,唐朝的“大娘”还是“大女儿”的意思,几年前“答辩”还仅有“答辩”这一个含义……或者以偏概全,在他们眼里,“之”在古文里就只有一个释意,用其他任何释意解释“之”的都是异端。

将心比心,想象一下在一千年后有人发现了一部写自2023年的古书,书里面有一个情节:一个人提到了“大碗宽面”,然后其他人都笑得前仰后合。于是有人开始考据“大碗宽面”是什么东西。有些人考据发现在21世纪20年代之前,大碗宽面只有“一大碗的面条”这一个释意,因此他们洋洋自得,以此否定发现“大碗宽面”在21世纪20年代之后是一个流行梗的人。可能还会出类似于:“‘大碗宽面’只有‘面条’这一个意思,说这个词是个梗、是用来嘲讽xxx的说法简直是无稽之谈,持这类说法的人你们对得起宽面吗,对得起宽面的创始人吗?”之类的说法,想想就很魔幻。



以下原答案:

最有力的佐证是作者和批书人把贾家和朝廷和皇家划了等号

正顽笑不绝,忽见东府中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宾天了。”众人听了,唬了一大跳,忙都说:“好好的并无疾病,怎么就没了?”(第六十三回)
宾天,明朝时期可指皇帝死亡

凤姐起身告辞,和宝玉携手同行。尤氏等送至大厅,只见灯烛辉煌,众小厮都在丹墀侍立。(第七回)
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轩锦簇,塞的无一些空地。(第五十三回)
丹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及台阶上的空地,也可用于官府这种地方行政机关和祠堂,按原文的意思就已经可以排除后两个释意了。

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第五十三回)
九重正门,“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只有皇宫才能用九重门的概念。

(注意,九重门是虚指,“九”自古有多之意,这里有意在渲染宁国府的广宇重门,庭院深邃的意思。故宫实际上也没有九重门,九重门只是一个指代皇家的意向,现实中暖阁是分布在中央建筑两侧的,红楼梦里此处把暖阁安置在中轴线上,主要是为了凑够九道门,点出九重门这一概念。但无论如何,毕竟写明了有大门、仪门、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也就是说至少五门是有的。五门,就已经与天子持平了。

“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而诸候三门,大夫二门。”——《礼记·明堂位》
唐长安五门为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

明南京宫殿五门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

明代北京五门为: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现存北京东城区的郛郡王府前身是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的府第,怡亲王允祥及其后代也是铁帽子王,他的王府都只敢按照诸侯三门古礼,只有三重门。贾府只是“公”,级别比“王”还小,门数竟然比亲王府还要多,

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第三回)
大门和二门间隔了一射之地(200米),是故宫午门至太和门的距离,是皇家的规格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甲戌侧批: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第四回)
古代“王”“玉”相通,古代抄书是竖写的,白玉二字上下组合即“皇”。金马门,汉代宫门名,后指宫殿。紫微是皇帝的代称,巧合的是历史上还真的有一个皇帝,当过前朝的舍人。(扯远了)

正是: 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蒙:五件事若能如法整理得当,岂独家庭,国家天下治之不难。〗
〖甲戌:“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第十三回)
批书人和作者均把贾家和国家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解说。

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甲戌侧批:又写一末世男子。〗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甲戌侧批: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此已是贾府之末世了。〗〖甲戌侧批:亦是大族末世常有之事。叹叹!〗〖庚双夹:又补出当日宁、荣在世之事,所谓此是末世之时也。〗
把原应用于国家的末世首次用在了家族上,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红楼梦的晚期手抄本判词部分“末世”均为“没世”或“后世”,看来连后来抄书的抄手都知道“末世”这个词不对劲,不能用在家族上

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庚双夹:此书不免腐儒一谤。〗若不早毁此物,〖庚双夹: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第十二回)
……内中只有江南甄家〖庚双夹:好,一提甄家。盖真事将显,假事将尽。〗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第七十一回)
记录国家之事的才能叫正史,临近八十回,更是直接摊牌了,不装了,“这本书的真事马上要摆在明面上了!”什么是真事,历史上发生的就是真事

……

我们已经明确了,贾家有朝廷的影子在里面,那是哪个朝廷?

甲戌:……不云国名更妙,可知是尧街舜巷衣冠礼义之乡矣。直与第一回呼应相接。(第十三回)
好了,批书人都明着指出来了,书里的背景故事不是清朝,满清入关剃发易服破坏了汉人衣冠礼仪,书里写的是汉人王朝

甲戌:……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第一回)
武侯是诸葛亮,武穆是岳飞,一个立志兴复汉室,一个立志收复河山,二者最后均失败了,作者和批书人为何有这两种恨?

庙旁住着一家乡宦,【甲戌:不出荣国大族,先写乡宦小家,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姓甄,名费,字士隐。
批书人告诉我们,甄士隐家是影射贾家,为贾家做下铺垫,以小见大是这本书的章法,作为章法,贾家也会引出或影射上层阶级,也就是朝廷上的事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甲戌眉批: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
谈到“人间万姓仰头看”的明月,批语就非常紧张,开始为作者开脱(是为了避文字狱?),这句诗要是落实到现实中的人物上的话,又是谁能让人间万姓仰头看?

更巧合的是历史上也有一个和贾敬年号相似的帝王也是不理家国/事,沉迷道教,死于吃丹。贾家结局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是被白雪覆盖的意向,而薛家的护官符是“丰年好大雪”……

那贾家后面树倒猢狲散,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白骨如山忘姓氏,连天衰草遮坟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作者写下这些意向、写下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真的只是为了悼念一个家族?

编辑于 2023-12-05 00:25
​赞同 63​
​20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羅家老二
羅家老二
暴躁小罗,喜欢怼人。故劝您谨言慎行。
12 人赞同了该回答
1真真国、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2今日之唐伯虎、祝枝山。

3贾府九道门。

4贾敬等谐音。

发布于 2021-11-23 10:52
​赞同 12​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zhenkongqiuxingj
zhenkongqiuxingj
11 人赞同了该回答
太多了太多了,光看作者写在明面上的都举不胜举,此处只略举一二可见一斑:

1.光看红楼梦这个名字的红楼,本来就是红色的楼,本来就是朱楼,朱楼梦,明朝的皇帝都是姓朱的

2.何况文中第五十二回薛宝琴转述了一首真真国女子的诗。明确有诗“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朱楼梦,明朝的皇帝都是姓朱的;水国,清朝、满清的"清"、"满"都是水字旁,水国,水字旁的国家。"真真国"、"水国",就是女真国、清国。昨日的朱明王朝已成了一场梦,今日我们在清朝的国度里吟唱。

3.小说的一开头都说曹雪芹(可能是化名)于悼红轩(应该也是化名地名)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悼红轩,悼念红的轩,悼念朱的轩吗,

4.贾宝玉也喜欢红,怡红院,怡红快绿,等等,

5.脂砚斋,脂也是红色……等等,随手略举一些抛砖引玉,

6.第九回顽童闹学堂,茗烟骂金荣:“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后面都是脏话

努尔哈赤建国名“金”,皇太极改国名为“清”。

爱新觉罗在满语中就是“金觉罗”,这把国名、国姓都骂了。而且骂人的是“茗”大爷,“明”大爷也太明显了吧?摆明了是“明”骂“金”!茗烟谐音明言……

(更多可参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3%E9%87%91%E7%9A%84)

7."风月宝鉴","风"指清朝,"月"指明朝,合起来就是明亡清兴的历史借鉴。正面是白骨骷髅,明亡的历史教训,反面是美女佳人,像征着男女谈情说爱的情感纠葛。



红楼梦"一喉二歌",如此品读红楼梦,才不枉作者的一片苦心。这些红楼女子,才值得作者郑重其事的为她们作十二正钗册,十二副钗册。因为她们本来就是帝王将相。(更多可参考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 ... wer/3460188795.html)

……等等等等几乎举不胜举

这些太多明摆着的证据分明已经远远不是索引了,分明已经是明明白白的考证了!

编辑于 2023-12-29 06:01
​赞同 11​
​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logo
智谱清言
广告​
不感兴趣
知乎广告介绍
来智谱清言“AI搜索”一下吧!
智谱清言GLMs智能体的高级联网功能,不仅可以精准识别用户意图,还能快速准确回答问题,无需自主分辨信息,智谱清言直接给出答案~查看详情
师明礼
师明礼
专栏下载《红楼梦十版本逐字逐句对比》等资料
74 人赞同了该回答
随手用索字法索隐一下,发现如下。

1.仁清巷。

甄士隐住在“仁清巷”,古人形容一个人或一个朝代,最高级的就是“仁”这个字,作者竟然说“仁清”,啥意思?悼明?

2.清正。

贾雨村“沽清正之名”,作者竟然说“清正”,清朝得国甚正。啥意思?悼明?

3.清秀。

林黛玉“聪明清秀”。

凡是悼明的,无不以黛玉作为“明”的代表,但是黛玉竟然也和“清秀”联系起来,“清秀”,即清朝优秀。啥意思?悼明?

4.清明。

书里多次出现“清明”这个词语,啥意思?清朝正大光明?凭什么把清排在明前面?啥意思?悼明?

5.清净。清香。清雅。清芬。清俊。清洁。清新。清亮。清朗。清高。清俊。清福。清清白白。

以上这些词语都是在书里反复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赞“清”?啥意思?悼明?

“清净”,清朝很干净。“清香”,清朝很香。“清雅”,清朝优雅……

6.牛清。

书里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作者直接说“牛清”,很牛的大清。啥意思?悼明?

7.写清。记清。清人。

正文和脂批里明白的暗示了这本书是“写清”“记清”,还有“清人”。啥意思?悼明?

几千样细事如何能顺笔一气 写清……
园基乃一部之主,必当如此 写清……
连他们自己也不能 记清 谁长谁幼……
凤姐道:在这边外头吃的,还是那边吃的?宝玉道:这边同那些浑人奇称。【试问谁是 清人?(甲侧)】吃什么!原是那边,我们两个同老太太吃了来的。(《红楼梦》14回)
8.大清。

正文暗示这本书是写的“大清”。啥意思?悼明?

袭人忙的拾了簪子,说道:大清 早起,这是何苦来。
9.惜清。

正文还“惜清”。啥意思?悼明?

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 惜清 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
10.钉朱。

这里最吓人了,竟然“钉朱”,朱,即明。啥意思?悼明?

因此贾珍又将贾菖、贾菱唤来监工。一日汤蜡钉朱,动起手来。这也不在话下……
发布于 2023-10-23 09:07
​赞同 74​
​128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一树梨花压海棠
一树梨花压海棠
无神论唯物主义者。
12 人赞同了该回答
就是耶律雄奴事件吧

因又见芳官梳了头,挽起(髟+赞) 来,带了些花翠,忙命他改妆,又命将周围的短发剃了去,露出碧青头皮来,当中分大顶,又说:“冬天作大貂鼠卧免儿带,脚上穿虎头盘云五彩小战靴,或散着裤腿,只用净袜厚底镶鞋。”又说:“芳官之名不好,竟改了男名才别致。”因又改作“雄奴”。芳官十分称心,又说:“既如此,你出门也带我出去。有人问,只说我和茗烟一样的小厮就是了。”宝玉笑道:“到底人看得出来。”芳官笑道:“我说你是无才的。咱家现有几家土番,你就说我是个小土番儿。况且人人说我打联垂好看,你想这话可妙?”宝玉听了,喜出意外,忙笑道:“这却很好。我亦常见官员人等多有跟从外国献俘之种,图其不畏风霜,鞍马便捷。即这等,再起个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挽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芳官笑道:“既这样着,你该去操习弓马,学些武艺,挺身出去拿几个反叛来,岂不进忠效力了。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宝玉笑道:“所以你不明白。如今四海宾服,八方宁静,千载百载不用武备。咱们虽一戏一笑,也该称颂,方不负坐享升平了。”芳官听了有理,二人自为妥贴甚宜。宝玉便叫他“耶律雄奴”。

编辑于 2022-08-27 19:55
​赞同 12​
​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华文工厂
华文工厂
15 人赞同了该回答
在书中凡例(也就是前言)有一句“东鲁孔梅溪题之曰风月宝鉴”。孔梅溪,就是孔尚任,写作《桃花扇》的作家。他本人是孔子后裔。《桃花扇》是一部悼明的著名话本,在康熙时曾经风行一时,后来被禁。有鉴于孔尚任是孔子后裔,所以当时当局并没有杀他。如果在乾隆朝孔尚任必死无疑。“风月宝鉴”,清风,明月。宝鉴,指的是镜子,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指的是历史。这句话应该是说这是一本历史书,而且是明清两朝的史书。

再者,嘉靖,贾敬,明显影射的是一人,这两个都是炼丹爱好者。作者明显是意有所指,不只是说贾敬的原型是嘉靖,也是说是在暗示这本书可以看成是一本写作明清两朝的史书。

包括作者借贾宝玉之口批评“国贼禄蠹”们只知道嘴炮,很明显说的是明朝的官员尤其是言官们。

应该还有,欢迎补充。

这本书寓意极多,绝不仅仅是所谓悼明。

发布于 2021-09-30 00:20
​赞同 15​
​1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知乎用户clM6xB
知乎用户clM6xB
20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关于《红楼梦》“反满思想”问题

邱华东

摘要: 有许多老、新学者认为《红楼梦》有反满思想, 因此在学界成为一种传统观念, 甚至主流观念;几乎成为熙熙攘攘红学的一桩公案。其实这观念是错误的, 今着重对脂批引述庾信《哀江南赋序》后之批, 以及宝玉为芳官改装改名“耶律雄奴”之事作出辨析, 以为商榷。

关键词: 红楼梦 反满题旨 刘梦溪 余英时 商榷

刘梦溪先生在《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一书中, 提到《红楼梦》有没有“反满思想”的问题。说:“《红楼梦》有没有反满思想, 是红学的一个绝大的题目, 至为重要, 作为红学的一桩公案, 历来为研究者所注意, 对此一问题的探讨, 将把对《红楼梦》思想倾向和思想性质的研究引向深入” 1 。确实, “《红楼梦》有没有‘反满思想’的问题”涉及到它的主题思想, 是值得深入讨论的。但要说明的是, 我们这里所说的“反满”是指出于“汉族种族主义”情绪的对“满族”的排斥和反对, 而不是出于反对封建“帝王专制”制度的反对和批判。这两者虽然有联系, 但有很大的区别, 象明末清初的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 是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直到“朱明”的“帝王专制”都加以反对和批判, 并不是从“汉族中心”出发专门反对和批判“元胡满夷”。我们今天探讨《红楼梦》是否“反满”, 也是指探讨其中有没有“种族主义”的“反满”思想意识。

刘梦溪先生是认定曹雪芹“是站在种族的立场上”, 具有“反满思想”的 1 , 并认为“连余英时也认为曹雪芹有向汉族认同的意识” 1 。可是, 笔者对《红楼梦》也有多年的研究, 却没有发现其中有什么“反满思想”, 《红楼梦》中所表现的“不满”是对当时“社会现状”、“家族宗法”的不满和批判, 或者还有对某朝皇帝 (雍正) 的“个人或家族恩怨”的非议, 并不存在什么“满汉畛域”的“反满思想”。笔者认为, 《红楼梦》对当时“社会现状、家族宗法”的“不满”和批判, 其内涵和意义远远超过什么“反满思想”。将《红楼梦》局限于“反满思想”或者将主题局限于“反清思明”等等, 实际上是降低了《红楼梦》的思想深度和历史高度。当然, 对《红楼梦》是否有“反满思想”问题尚可继续讨论, 但是, 刘、余两位先生论证《红楼梦》有“反满思想”和所谓的“汉族认同意识”所举的的两个例证, 却是值得商榷的。

刘先生提到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一文中所说《靖本石头记》第十八回“可以作为肯定曹雪芹具有反满意识的一个旁证”的一段批语, 全文如下:

‘孙策以 天下为三 分 , 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 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 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 一朝卷甲, 芟荑斩伐, 如草木焉。江淮无崖岸之阻, 亭壁无藩篱之固。头会箕敛者, 合从缔交;锄棘矜者, 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 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 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 无救平阳之祸。呜呼, 山岳崩颓, 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 不免去故之悲。天意人事, 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大族之败, 必不致于如此之速;特以子孙不肖, 招接匪类, 不知创业之艰难。当知瞬息荣华, 暂时欢乐, 无异于烈火烹油, 鲜花著锦, 岂得久乎?戊子孟夏, 读庾子山文集, 因将数语系此, 后世子孙, 其毋慢忽之。 4

余英时先生分析说:“批者引庾子山《哀江南赋序》, 序有‘将非江表王气, 终于三百年乎’之语, 并深致其感慨, 应该是指朝代兴亡而言的, 如所测不误, 则这段批语就很可能暗示明亡和清兴。因此, 这个长批也可以加强我们对于曹雪芹具有某种反满意识的猜想” 2 。相对而言, 余英时先生的语气比刘梦溪先生来得委婉, 但认定曹雪芹“汉族认同”的“具有某种反满意识”, 却是肯定无疑的。

其实, 刘、余两先生并没有历史地、具体地分析和认识这段批语。该批语自“孙策以天下为三分, 众才一旅”至“可以凄怆伤心者矣”一段, 录自南北朝时期庾信的《哀江南赋序》。《北史·庾信传》载:“庾信, 字子山, 南阳新野人”。先在南方的梁朝做官, 与徐陵“文并绮艳, 故世号为‘徐陵体’焉。当时后进, 竟相模范, 每有一文, 都下莫不传诵”。后来出使西魏, 因他的文名很大, 被西魏强行留下做官。后来北周代兴, 又仕于北周, 官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空中大夫、洛州刺史、义城县侯。据载, “ (庾) 信虽位望通显, 常作乡关之思, 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 3 。据考证, “哀江南”一词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的《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一句。对于楚国的宋玉来说, “江南”属于僻远边地, 山林险阻, 身居“江南”而远离家乡乃为“哀伤”之事。而对“江南人”的庾信来说, 故国首都“建邺”、“江陵”所在之地, 原属楚地, 而自身却在更北的西魏、北周, 故反其意而名篇, 也不过是“乡关之思”罢了。

按:庾信《哀江南赋》是否就是具有“汉族认同意识”呢?庾信先后在梁朝、西魏、北周做着高官, 实在显示不出什么“民族意识”。《北史·庾信传》还载:“侯景作乱, 梁简文帝命 (庾) 信率宫中文武一千余人营于朱雀航。及 (侯) 景至, (庾) 信以众先退, 台城陷” 3 , 庾信临危授命, 却不战而“以众先退” (首先逃跑) , 弃台城和梁简文帝于不顾, 导致文帝被害, 实在算不得什么“忠臣义士”。“批语”的作者如果把庾信当作“民族义士”, 来树立什么“汉族认同意识”, 实在让人感到有点滑稽。

那么批者为什么要抄录庾信《哀江南赋序》呢?批者在抄完庾信《哀江南赋序》后发了一通感慨, 说得很清楚:“大族之败, 必不致于如此之速。特以子孙不肖, 招接匪类, 不知创业之艰难。当知瞬息荣华, 暂时欢乐, 无异于烈火烹油, 鲜花著锦, 岂得久乎?戊子孟夏, 读庾子山文集, 因将数语系此, 后世子孙, 其毋慢忽之” 4 。

按, 此段批语批在贾府兴建大观园和贾妃省亲之第十八回, 正是贾府“烈火烹油, 鲜花著锦”最为显赫、最为繁华鼎盛之时。《红楼梦》中写“大家世族”之贾府, 奢华糜烂, “把银子花的象淌海水一样”、“银子成了土泥, ‘罪过可惜’竟顾不得了”;“子孙不肖”, “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杂种王八羔子们”, 更是“每日家偷狗戏鸡, 爬灰的爬灰, 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内部钩心斗角, 互相倾轧, “一个个象乌眼鸡, 恨不得你吃了我, 我吃了你”……。最后“树倒猢狲散”, “落了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象这样的腐朽糜烂的“大家世族”如果不衰败, 真是“天理难容”了。贾府是汉族, 作为“原型”的曹雪芹家族也是道地的汉族, 我们不知道, 《红楼梦》这样写贾府, 这是在“反满”呢, 还是在“反汉”?而批者感叹《红楼梦》中贾府这样“汉族”的“大族”, 由于“子孙不肖, 招接匪类, 不知创业之艰难”而导致迅速衰败, 这是在“反满”呢, 还是在“反汉”?实际上, 根本谈不上什么“民族认同感”。批者由于读庾信《哀江南赋》叙述梁朝兴亡一段, 引发“世家大族衰败”之感叹, 这就是文学欣赏学中的“连类旁通”之“通感”。批语作者感叹“子孙不肖”的“大族之败”, 皆和什么“反满思想”毫不相干。以此认定被其所批评的《红楼梦》因而就具有“汉族认同意识”, 更是牵强附会。

极而言之, 即使这段批语的“批者”真的具有“汉族认同意识”, 也不过是“批者”自己的眼光而已, 并不能证明《红楼梦》也具有“汉族认同意识”;正如“索隐派”处处在《红楼梦》中“索隐”出“反清复明”的意识, 但根本说明不了《红楼梦》真的具有“汉族认同意识”、真的想“反清复明”。“批语”和《红楼梦》本身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

刘梦溪、 余英时两 先生所举 的《红楼梦》“反满”的第二个例证, 是贾宝玉为芳官“改装改名”一节。刘先生说:“如果不承认《红楼梦》具有反满的思想倾向, 便无法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芳官改妆一段做出正确解释。第六十三回不仅描写芳官改装, 还为芳官改名叫‘雄奴’, 又叫‘耶律雄奴’。宝玉说‘雄奴二音, 又与匈奴相通, 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只患, 晋唐诸朝, 深受其害。’结合《红楼梦产生的明清之际的具体背景, 宝玉的话难道还有第二种解释么?作者在这里是站在种族的立场上来驱谴他的人物甚为明显” 1 。其实, 考证派的俞平伯和索隐派的潘复先生也认为这一节有“反满意识”, 潘复先生还以之证明他的“索隐”的正确, 与胡适辩论。胡适先生无奈地回答道:“此一大段明明是一个旗人作者颂扬满清帝室的威德, 而潘君反说这是‘站在汉人立场, 大骂异族’!成见敝人如此, 讨论有何结果?……方法不同, 训练不同, 讨论是无益的” 5 。

有一个现象, 不知道为什么刘、余两先生没有注意到。上个世纪民国初年, “索隐派”大行其道, 领军人物蔡元培先生“热炒”《红楼梦》“反满”, 却苦于找不到书中的明确直接的证据, 只得靠“索隐”来“猜谜”, 那为什么始终不提《红楼梦》中如此“明显”的“反满思想倾向”宝玉为芳官“改装、改名”这一段呢?是因为蔡元培先生不知道《红楼梦》中宝玉为芳官“改装、改名”这一段文字吗?确实, 在通行的《程本》中, 这一大段文字被删除了。但是, 清末民初出版的《戚序本》 (《有正本》) 却一字不漏地保留这段文字。《戚序本》 (《有正本》) 不仅胡适、俞平伯、潘复先生提到, 连鲁迅先生也提到并引用其中的文字。胡适、俞平伯、潘复也都提到芳官改名这一节, 并为是否意味“反满”有过争论。始终强调《红楼梦》的“民族意识”的蔡元培先生却为什么始终不提这一节呢?这是因为蔡元培先生是“国学大师”级的学者, 知道《红楼梦》的这一段描写, 不仅不是“反满”反而是“赞满、颂满”, 胡适的说法完全正确。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六十三 回描写宝 玉为芳官 改妆, 并改名叫“雄奴”, 犹嫌不足, 又叫“耶律雄奴”。宝玉说:“雄奴二音, 又与匈奴相通, 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 晋唐诸朝, 深受其害。”要理解这段话究竟是“反满”还是“赞满”, 还得从“满族”的历史说起——

满清人的 祖先可以 说和“匈奴”、“耶律”是世代仇敌。“满族”先秦时代称“肃慎”, 散布我国东三省一带, 属于“东胡”的一支。两汉以后称“挹娄”, 南北朝称“勿吉”, 隋唐称“靺鞨”, 五代始称“女真”。后来臣属于“辽”, 因避辽兴宗耶律宗真之名讳, 改称“女直”。直到明朝末期在东北建立后金政权, 皇太吉才令改称“满族”。

满族和匈 奴是世仇 : 根据《史记》、《汉书》等史书《匈奴传》的记载, “匈奴”先秦时期称“山戎、猃狁、荤粥”等, 秦汉时期才称为“匈奴”。属于“北戎、北夷”, 中原汉人称其为“畎戎” (也作“犬戎”, 贾宝玉说得非常清楚准确) 。与“东胡”相对, 故而也称“西戎、西夷”。“东胡”与“西戎”为世代仇敌。先是, “东胡”强于“西戎 (匈奴) ”, 常常欺压“西戎 (匈奴) ”, 向其索要宝马、美女以及土地。秦、汉之际, 冒顿统一匈奴各部, 号称“撑犁孤涂单于” (“撑犁”即天, “孤涂”即子, “单于”即广大之义。汉语为“天子大王”) 。匈奴逐渐强大, “遂东袭击东胡, 大破, 灭东胡王, 虏其民众畜产” 6 。

满族和“ 耶律”的 世仇 : “耶律”则是“辽朝”的皇族之姓。《辽史》载:辽太祖“姓耶律氏, 讳亿, 字阿保机。……契丹迭刺部、霞濒益石烈乡、耶律弥里人” 7 。“辽朝”为契丹族, 也属于先秦“西戎、西夷、犬戎”的后裔, 与“女真”也是世代仇敌。五代、北宋时期, “女真人” (即后来的满族) 臣属于辽朝, 受到辽朝的残酷剥削欺压, 奴隶视之, 不仅索取高额赋税土产, 而且强征索取“海东青” (一种凶猛的猎鹰) 、“东珠”、人参、美女、奴隶等等, “使者贪纵, 征索无艺, 公私厌苦之”。宋政和四年 (辽天大四年, 公元1114年) , 女真完颜部落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落, 起兵反辽, 建立“大金王朝”, 并最后将辽朝灭亡 8 。

最后, 女真的金朝又被蒙古人的元朝所灭亡。而蒙古元朝正是匈奴、契丹的后裔 (以上参见《辽史》、《金史》及《元史》) 。

满清人自视为金朝的后裔, 称自己为“金姓”、“金族”, 满语为“爱新觉罗” (“爱新”即金, “觉罗”即宗族、姓氏。“爱新觉罗”即“金氏”、“金姓”) 。所以满清第一代皇帝太祖努尔哈赤所建立王朝, 称为“后金”。因此, 满族人视匈奴、契丹 (耶律氏) 为先世仇人。故此, 宝玉将芳官改名“耶律匈奴”, 打扮成“外国献俘之种”的“小土番儿”, 视为“犬戎”加以“糟蹋”而“作践”之, 甚至呼为“野驴子” (“耶律”和“野驴”同音) 等等, 根本就不是“反满”而是道道地地的“赞满、颂满”, 是歌颂满清人和满清王朝征服“匈奴”、“耶律” (借古名) 等等的武功。

而宝玉所说:“‘雄奴’二音, 又与匈奴相通, 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 晋唐诸朝, 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 生在当今之世, 大舜正裔, 圣虞之功德仁孝, 赫赫格天, 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 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 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如今四海宾服, 八方宁静, 千载百载不用武备。咱们虽一戏一笑, 也该称颂, 方不负坐享生平了” 5 云云, 这些话让人感到似曾相识地“耳熟”。经过查证, 确实清代有一位和曹雪芹家族有密切关系的、声名显赫的人, 说过类似的话, 甚至有的用词也十分相近。且看这位清代名人所说:

“本朝之为满洲, 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 文王为西夷之人, 曾何损于圣德乎?” 9 , 且有当代大儒称, 满族乃东夷大舜之“正裔”, “本朝应得天下, 较之成汤之放桀, 周武之伐纣, 更为名正言顺” 9 。“且汉、唐、宋、明之世, 幅员未广, 西北诸处, 皆为劲敌, 边警时闻, 烽烟不息。中原之民, 悉索敝赋, 疲于奔命, 亦危且苦矣” 9 ;“本朝定鼎以来, 扫除群寇, 寰宇乂安, 政教兴修, 文明日盛。万民乐业, 中外恬熙, 黄童白叟, 一生不见兵革” 9 , “今本朝幅员弘广, 中外臣服, 是以日月照临之下, 凡有血气, 莫不额手称庆, 歌咏太平” 9 ……。

我们可以看到, 这位清朝声势显赫出名人所说的话, 不仅和贾宝玉对芳官所说的话意思完全一样, 而且有些语句词汇也非常近似。这位大名人是谁呢?他就是——雍正皇帝, 以上这些话都出自由雍正编撰的《大义觉迷录》中的“上谕”!要说贾宝玉说这样的话是“反满”, 那么雍正皇帝也就同样是“反满”了, 这显然是荒唐的。

雍正说这些话, 虽然不免有些粉饰夸大, 但基本事实却是不错的。秦汉以来, 历经魏、晋、南北朝, 隋、唐、两宋以及明朝, 属于“北夷、北戎”系统的猃狁、匈奴、回纥、契丹、女真、瓦剌、也先、蒙古 (清朝称为"额森") 以及“东夷”的“后金”等等, 一直为中原汉族政权的劲敌, 经常骚扰边境, 抢掠财物畜产, 烧杀边民, 俘为奴隶。甚至占领中原北方的大片领土, 金朝曾经灭掉北宋, 而最后蒙古灭南宋而入主中原建立元朝。真所谓“边警时闻, 烽烟不息。中原之民, 悉索敝赋, 疲于奔命”。而自清朝入关之后, 经历顺治、康熙、雍正三朝, 到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乾隆中期, 东三省、蒙古、青海、甘肃、新疆、西藏, 以及东南台湾和澎湖列岛, 都已经收入大清帝国的版图。朝鲜、琉球、越南、缅甸、暹罗、南掌、苏禄、廓尔喀、浩罕、坎巨堤等也皆为大清帝国的属国。可以说“边患”基本就不再存在, 清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帝国。这样, 除了少数叛乱之外, “犬戎”等等和中原的关系就不再是对敌状态, 而融为一体了。这确实是清王朝融合“中华民族”的一大功劳, 这是不容否定的。

因此 , 贾宝玉为 芳官改装 、改名, 根本不是“反满”, 反而确实是对满清王朝“康乾盛世”尤其是乾隆朝的描绘, 也确实如宝玉所说是在“为君父生色”而“称功颂德”地“赞扬称颂满清王朝”。

最后说一句, “不反满”不等于“不反满清王朝的封建制度”。

参考文献

1 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3 唐·李延寿《北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二十五史版;

4 黄霖点校《脂砚斋评批红楼梦》, 济南:齐鲁出版社1994年版;

5 宋广波编校注释《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 北京:北京图书馆2005年版;

6 汉·司马迁《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影印上海中华书局校勘武英殿本;

7 元·脱脱等修《辽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二十五史》版;

8 元·脱脱等修《金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二十五史》版

9 清·雍正编纂《大义觉迷录》,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版。

发布于 2021-07-18 14:49
​赞同 20​
​34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K公子
K公子
电台DJ
29 人赞同了该回答
我是汉族。我也热爱汉民族的历史文化。

但极端明粉不要那么自作多情行吗,既然那么相信索隐,曹雪芹祖上至少三代是清朝的既得利益者,他悼个屁的明。把那么超越时代的历史观仅仅解读为反清悼明,真真是把《红楼梦》当成解自己意淫之渴的蠢物了。

前八十回里已经表达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者对于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认知(至少是倾向,无论是价值上的还是审美上的),是“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是“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他就不多举了,这都称不上暗示了,他根本就不在乎统治者是谁。

把“悼红轩”“怡红院”“绛珠仙子”“绛洞花王”当成悼念老朱家的证据,这不就是文字狱思维吗?所谓《红楼梦》完而未完,可不就是被这种思维耽误了吗?

编辑于 2021-10-25 18:21
​赞同 29​
​39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李定国
李定国
建筑设计师、历史爱好者
133 人赞同了该回答
1.红楼梦是悼明之作,最实锤的一个证据是这段:《红楼梦》文本有这样一段,一僧一道【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



脂砚斋针对癞头和尚的这句话有一大段批语,【甲戌眉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



批书人说的八个字说是指“有命无运,累及爹娘”,重点是“有命无运”,至于“累及爹娘”也许是癞头和尚吓唬甄士隐的。



癞头和尚为什么要对一个婴孩发出如此恐怖之论断?因为英莲映射对象就是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



原因是批书人说《红楼梦》可不是简单的只写儿女情长,还举了两个例子,“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这里是实锤了红楼梦隐写的是家国之事,而不止是儿女情长的表面!



“武侯”是诸葛亮的封号,武侯之恨就是当年刘备集团弱小他提出先三分天下,再谋求一统,可惜岁月不饶人,再有能力也没时间去完成统一大业。



“武穆”是岳飞的谥号,他想北伐收复失地,报仇雪耻,迎回徽、钦二帝。但最终岳飞没能完成迎回二帝、报仇雪耻的理想,最终死在自己人手里。 为什么要把英莲比武侯、武穆呢?因为南明永历帝境遇和二人的境遇是一样的,都是有命无运,未能完成统一大业,朱由榔是南明最后一个皇帝,在满清铁蹄下苦苦支撑了二十年,但最终像武侯岳飞一样回天无力!被吴三桂勒死于小庙中!



香菱的判词:



〖 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



桂花之下莲枯藕败。



解读:永历帝朱由榔跟朱由检一样,都是明神宗朱翊钧的亲孙子,一个根上的。他一生的遭遇让人感伤不已。自从吴三桂统兵进军云南,俘虏并用弓弦绞死了他,只有他的魂魄能够伴他返回家乡。



而《红楼梦》书中,冯渊与薛蟠争夺香菱,暗指张献忠为首的大西政权与薛蟠代表的满清政权对朱由榔代表的桂王这一系支脉及后来的永历政权的征伐和争夺。



因此,批书人才说“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每个人的职务、地位、责任、使命、理想不一样,但命理、命运、命数的差别不大,明白这些道理的人,就算因为有不能完成的目标而悔恨,也能自我宽慰原谅,最多感叹几声世事无常、造化弄人,时也,运也!

2.另外比较显著的应该是通灵宝玉暗喻传国玉玺!

通灵宝玉上刻着: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我们发现“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即“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转译!那么通灵宝玉很明显是代表着汉人政权,华夏道统!作者告诉我们莫失莫忘,其中大有深意...莫要失掉的是什么,莫要忘记的是什么?结合明末清初汉人亡天下的时代背景,不禁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还有我们知道宝玉爱吃胭脂,并不单单是姑娘脸上的胭脂,书中写“宝玉不觉又顺手拈了胭脂,意欲要往口里送,又怕史湘云说。正犹豫间,湘云果在身后看见,一手掠着辫子,便伸手来“拍”的一下,从手中将胭脂打落,说道:“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晚才改!”玉玺爱印泥是再自然不过了。

还有薛姨妈对林黛玉戏说过,老祖宗如果把黛玉配给宝玉,岂不“四角俱全”了吗?“四角俱全”不是俚语,而是红楼梦生造出的一个词,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也有一个典故。“秦始皇用和氏璧造传国玉玺,一直传至汉代,王莽派安阳侯王舜找王政君要传国玉玺,王政君破口大骂王莽,说他猪狗不如,忘恩负义。愤而将玉玺狠狠地砸在地上,等王舜捡起玉玺时,发现玉玺被摔缺了一角。最后王莽用黄金补上了玉玺的这道缺口。” 所以传国玉玺其实是缺一个角的,这就是薛姨妈所说的“四角俱全”的意思!

3.在第四十九回出现了”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这个词同样在这一回中,湘云的话中也出现了“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的内容。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我是比较震惊的!心里下意识咯噔一下的感觉,因为我看了很多明史或记载,里面经常出现这个词!

腥膻,是指游牧民族因为食肉、穿皮毛衣服和卫生条件不佳而产生的体味。历史上的汉人,将入侵的外族敌人统统蔑称为“腥膻”,所以说,这个词是一出来就含有贬义的。

明朝的史学家何乔远在他的《明山藏》中,就有“神器弄于夷狄,腥膻污乎九州”的句子。同为明朝的戏曲作家姚茂良,在他的戏曲《精忠记》中,也有“率百万之师,决千里之胜,扫荡腥膻,殄灭无遗,庶可以雪国家之耻”的内容。满清的统治者自然知道这一点,所以“腥膻”一词,是绝不会让它出现在清朝的书籍上的。

南宋词人张孝祥,在他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中,有“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的句子。当这首词被选入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的时候,编者就将“亦腥膻”生生地改成了“亦凋零”。

那么在四十九回,作者为什么要写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众女子吃腥膻鹿肉的情节,林黛玉又为什么说:我为芦雪痷一大哭!

曹雪芹喜欢用谐音,第一个谐音字,就是“芦”,“芦”的谐音字,应该是“虏”。第二个谐音字,就是“雪”,雪,有“血”的意思。三个字连起来,就是“虏血痷”,明朝贵族是不吃鹿肉的,这里鹿代表胡虏,在虏血痷吃胡虏肉,意思就不言而喻了!岳飞《满江红》云“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作者反满之意溢于言表了!

4.而最让红学家心惊肉跳的,也是避而不谈的是“耶律雄奴”这一段:

“宝玉听了,喜出意外,忙笑道:“这却很好。...再起个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爲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爲君父生色。”

我敢说这段就是曹雪芹非《红楼梦》原作者的又一大证据。曹雪芹处清中期,且经雍正帝《大义觉迷录》事件,此时绝无华夷思想敢以形诸文字,何况此等文字已“放肆之极”,又以曹雪芹曹玺落魄后人身份更会知道避嫌,其时文字狱之盛行普遍皆知,故仅以此段当百分之百彻底否定曹雪芹为《红楼梦》原作者。

5.另一个让红学家头疼的证据是突然出现的和上下文并无联系的“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一诗!第五十二回,宝琴所描述的“真真国色”的外国女孩,她通中国诗书,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宝琴还念了一首那女孩子所作的汉文律诗: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昨夜”和“今宵”都是虚指,可以理解为“过去的”和“当今的”;“朱楼梦”的“朱”字是明代皇帝的姓氏,而“水国吟”中的“水”则对应了大清国号“清”字的偏旁。那么这句写的就是明亡清兴。)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这句话前半句我直觉是描写郑成功抗清,这个岛就是郑成功收复的台湾岛。后半句应该是描写李定国在云南抗清,“岚”的意思是指山中的雾气,这样的雾气在西南山区比较常见。“丛林”,中国西南地区的山脉更为高大,森林更加繁茂。进而推知,“丛林”可能是影射在西南地区坚持到最后的李定国和南明朝廷。这两句隐喻南明抗清势力)



月本无古今,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汉南春历历这句化自唐朝薛能的《汉南春望》诗“独寻春色上高台,三月皇州驾未回。几处松筠烧后死,谁家桃李乱中开。奸邪用法原非法,唱和求才不是才。自古浮云蔽白日,洗天风雨几时来?”诗中表达了对于王朝的忠诚和留恋!最后两句表明了作者对故国的感情)

编辑于 2022-09-16 12:42
​赞同 133​
​27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6 人赞同了该回答
红楼梦也叫《朱楼梦》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个楼是什么楼?

发布于 2021-08-12 18:22
​赞同 6​
​4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天马
天马
23 人赞同了该回答
单论某一处都不够有力,但是无数不够有力的地方连起来却能相互呼应,主旨相通,构成逻辑严谨的庞大的影射系统,这个才最有力。

发布于 2021-09-10 11:32
​赞同 23​
​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李树佳
李树佳
谢邀@田利波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一边参加满洲皇帝组织的科举考试,一边为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之类的事抹眼泪。

一边盘剥附近的老百姓,一边写小说悼明。

整整286年,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伯伯此起彼伏的起义反抗。读了一肚子圣贤书的长时间作壁上观,通过怒斥孙中山梁启超这种做实事的,来显示自己读书人的优越感。

这帮人都是抖S吧?

如果不是,我想说

动图封面
编辑于 2024-01-20 11:43
​赞同 1​
​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logo
智谱清言
广告​
不感兴趣
知乎广告介绍
来智谱清言“AI搜索”一下吧!
智谱清言GLMs智能体的高级联网功能,不仅可以精准识别用户意图,还能快速准确回答问题,无需自主分辨信息,智谱清言直接给出答案~查看详情
千古一弟李二凤
千古一弟李二凤
互联网的用途就是二逼也可发展出自己的学术体系
12 人赞同了该回答
红楼梦作者们,实际上描述的是对当时政治制度,由浅入深的三层思考。

第一层是,成王败寇,满清胜了,满清认为自己永远赢,赢麻了这是此书能出版的原因。

第二层是,究由自取,是对朱明被灭的可惜和嘲讽,林黛玉的惨死,实际上是对朱明的批判,作者早期是可惜,后期是批判。

第三层是,朱明也好,满清也罢,都逃不出灭亡的命运,作者们也看不到出路,所以对华夏文明的出路,当时只有悲哀和伤痛,作者们此时以经脱离了对朱明的怀念(红楼梦作者中,有两人是朱明宗室成员。)而是站在华夏文明的角度来看当时的政治制度。

发布于 2021-11-28 21:44
​赞同 12​
​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李铁
李铁
9 人赞同了该回答
底本好像是一本史书,不过经过几次修改,润色,文采得到很大提升,但是,相对应的,是越来越看不清书的原貌。

发布于 2021-08-05 20:31
​赞同 9​
​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知乎用户u4YnYQ
知乎用户u4YnYQ
13 人赞同了该回答
我的回答在这里

哈啊哈:红楼梦真的是悼明之作吗?
19 赞同 · 6 评论回答
除了贾敬嘉靖的问题以外

我觉得红楼梦作者杜撰的“四角俱全”“北邙乡女”之类的词语,也有在暗示明清易代

在《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一回中脂砚斋批语提到的野史也在暗示

第一回中石头与空空道人的对话“假借汉唐”之事,以及刻意提到“不干朝政”的话,也是在欲盖弥彰

编辑于 2021-08-20 11:35
​赞同 13​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高廷贞
高廷贞
红楼梦索真
42 人赞同了该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有几个前提。一是要设身处地地为作者想一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作者能不能公开地写出自己的心里话。因为他要规避文字狱,想说的话先要拐个弯子,这样他就难以给我们提供直接的证据。二是作者的悼明并不是朱明朝廷,而是明代表的汉。明朝后期的黑暗腐败不值得悼怀。三是除直接用汉和明外,其它如珍珠、朱、红、花、女儿等都可以隐寓汉族。所以我们的目光不能只盯在汉和明两个字上,要把指代汉的所有概念都综合起来理解,这样才能把握作者真实的思想立场。

其实,汉字在书中正面出现的频率并不低,只是不太显眼罢了。如,自东汉贾复以来,汉苑零星有限,汉南春历历,仍翻汉名,汉高祖斩蛇方起首,汉唐,难得自了汉等。这些汉,不管是指汉朝,还是汉人汉地,都离不开汉族,甚至红汗巾、渍汗光的汗也都谐音汉。都寄托着作者的感情。

书中还写到了大量的汉朝人,我们可从作者对他们的褒贬态度发见其思想感情。王莽、曹操是篡汉的,作者把他们归类为大恶,赤眉是西汉末年起义军,黄巾是东汉末年起义军,因为他们都反汉,所以作者称他们为贼。但要注意,这并不代表作者仇恨农民起义,这里是取其反汉的属性,也不是反刘汉,而是反汉族。而张良、马援、韩信、王昭君、曹参、曹植、甄氏(洛神)、关夫子、诸葛亮、刘邦、蔡文姬等,则是充满了崇敬的口吻,因为他们都是汉民族值得骄傲的历史人物。

贾家所在的城市,正是汉代都城长安,谁又能说沒有用意呢!

当然,也提到了明代的一些著名人物,如朱元璋、戚继光(戚建辉)、陈友谅、唐伯虎等,作者对他们的肯定,不就是对反抗侵略的肯定吗!

其它概念暂时先不讨论了,比如悼红轩,是比较明显的悼明或悼汉。但要论证红代表明或汉就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服人的,留待以后慢慢讨论吧。证据充足了,观点也就立起来了。

谢谢邀请!

编辑于 2021-08-13 10:11
​赞同 42​
​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Josh Xiao
Josh Xiao
工程师
14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最有力的佐证就是它的书名呀,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石头记,无论哪个名字,都和明朝脱不了干系!

发布于 2021-08-09 07:57
​赞同 14​
​24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4 人赞同了该回答
北邙山!这包含巨大文化蕴涵 而且同时能证明红楼梦人物和作者 与满清关系不大! 想真正读懂红楼梦 请研究北邙山开始!

编辑于 2024-01-09 12:50
​赞同 4​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做作业
做作业
9 人赞同了该回答
红楼梦各种反复强调“半世亲历亲闻”“非亲历者不能写”,明粉倒幽默,直接给整个“贾敬就是嘉靖”,这贾敬嘉靖修道没修成,红梦楼作者倒是先给明粉修成了个从嘉靖朝活到康熙朝的老妖精了。

宝玉是传国玉玺,林薛是崇祯皇太极,玉玺肏皇帝是吧。古代文人以弃妇喻逐臣,好歹是请皇帝肏自己,没失了尊卑次序,符合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之义,索隐派肏皇帝那可真是太刺激啦。开头第一回还“作者自云”:

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哉?
作者说,我真是个脓包,连崇祯皇太极等一堆皇帝都都比不上,真是太废物了。这作者也挺幽默啊。

反驳一些常见的不靠谱牵强附会:

1、脂批说红梦楼是“野史”“史笔”,那是因为中国古代文史不分家,“小说”,“稗官”,“野史”说的是同一种东西,并不是一定要记帝王将相政治斗争才叫史。

2、末世这个词,书里有贾雨村“因他生于末世”说明“末世”只能是指“家族衰败之后”,不然如果是朝代末世,难道只有贾雨村“因他生于末世”,别人就不生于末世了?和后面那句“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逻辑也接不上,别人不是“一身一口”所以就不生于末世了?甲戌侧批:“又写一末世男子。”难道朝代末世的背景下还能有“非末世男子”?甲戌侧批:“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此已是贾府之末世了。”朝代末世大家一起末世,难道还能“贾府末世”别的“府”“不末世”?这都很荒谬。

3、白骨如山忘姓氏,有人说抄家规模够不上。这属于隔岸观火看热闹人的想法,对当事人的心理打击就是毁灭性的。像现在一对男女离婚算多大事?但是小孩看来很可能就是“天塌了”。持这种说法的人多少也缺乏一些共情能力。忘姓氏不一定要整个贾家没了,辱没了“贾”姓,,失去了“贾”姓曾经的荣耀和风度的情况都可以用这种说法。贾家人事败之后或死或逃,或为奴为娼可以叫忘姓氏,没了贾家祖上的风骨脸面可以叫忘姓氏,贾家祭祖断绝也可以叫忘姓氏。现在日常口语中也有部分留存有这种用法:“不配姓(贾)”“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4、风月宝鉴的正反面和“一喉二歌”是什么?就是“红尘富贵,繁花似绵,脂正浓粉正香”和“乐极生悲,家亡人散,万境归空”的两面。作者生怕你不懂,各种词曲暗示写了一大堆,典型如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正面)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反面)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正面)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反面)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正面),如何两鬓又成霜?(反面)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反面),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正面)
上一句正面下一句反面反复对比,来告诉你就是这么回事。

编辑于 2024-01-31 20:04
​赞同 9​
​1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高歌
高歌​
知识量子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我也是坚定的索引派:

众所周知,《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通灵宝玉其实是石头。

你联想到了谁?蒋介石,爱写日记。石头记嘛!这不对上了嘛家人们!

所以蒋介石就是贾宝玉,蒋jiang和贾jia,石和玉,对得多工整,百分百了家人们!

索隐派都说宝玉是玉玺,对啊,蒋总统的大印可不就是玉玺!

而且为什么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民国四大家族蒋宋孔陈嘛!

所谓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姐妹孔家财。

所以蒋家就是贾家,蒋介石大军阀,贾家也是将帅出身。

陈家就是史家,陈家党,众所周知民国国民党的势力最大,红楼梦谁最大?史太君啊!

宋家就是王家,宋氏姐妹,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是不是都靠嫁女儿!

孔家就是薛家,孔家有钱,薛家也有钱啊,都靠当皇商发财!

对得多工整!

而且四大家族老家在哪里?甄家在哪里?金陵,就是南京啊,民国定都南京啊!

南京才是真正的家啊!北平不是,重庆不是,台北更不是!

蒋介石原名瑞元,后改名志清、中正,字介石。

你联想到了什么?蒋是草字头,草和曹,瑞雪兆丰年,瑞就是雪!清qing 和琴qin!

曹雪芹啊!

石破天惊恍然大悟醍醐灌顶有没有!

所以破案了家人们,曹雪芹是穿越者,75年蒋先生并没有死,他穿越回了清朝,写下了红楼梦,所以红楼梦是悼民国之作。

草蛇灰线伏线千里啊家人们,但这都难不住我高某人,一个有着古文学硕士学位的,坚坚定定的索引猜谜语派!

夸我!

发布于 2023-12-29 15:43
​赞同 1​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梦梦先生
梦梦先生
仙灵好客,更从石化飞来
24 人赞同了该回答
红楼梦里有悼明,但不只写了悼明,也不只是为了悼明。

其隐写明末清初最有力的佐证大多来自作品自身文字。作品采用了很多不写之写,背面敷粉,托言寓意的笔法,用典故和批语提示告知读者。

【第一回】以甄士隐梦幻为立意本旨,以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为提纲。

正文第一句:当日地陷东南,即,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寓意天下战乱。如开篇凡例处说,作者自云,因经历过一段梦幻,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撰此石头记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云云。

顽石幻化通灵玉处,有批语提示奇诡险怪之文,是提示读者,通灵宝玉幻化的由来:顽石幻化为假的玉玺,去昌明太平朝世历幻(明朝),见证木石姻缘成幻(明灭),金玉良姻作成(清兴)的一段旧事。

而后甄士隐与胡虏为邻,遭葫芦庙大火家毁人亡,又兵祸连连,鼠盗蜂起(明末清初天下战乱),后投封肃受大辱(仕清受辱),而堪破归隐。好了歌的注解便是朝代兴替时的众生百态。

另推测,或作者大节有亏。忠孝仁义,忠为首,而作者或有不忠之举,故而凡例处有作者自云,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可免(此句被程高本删改为,我之罪固多)。据此可推断,作者曾是知名天下之人,而大节有亏,做了变节之事。

英莲原本为甄家少主,后被拐去,原可为冯渊妻,后薛家打死冯家主,英莲被夺去为奴。历经丧乱,主沦为奴。娇杏因贾雨村,历经变故,由奴变为主。故在有命无运处,批语提示:作品未独寄兴于情,也写了家国的理,运,数。即所谓的气数已尽。家国事虽有大小之分,知运知数者必谅而后叹也。

又批语提示:八字屈死多少...武侯三分,武穆二帝,二贤遗恨,及今不尽...

是提示阅者:汉丞相诸葛亮如出师表里所言,今天下三分...为克服中原,复兴汉室。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复兴汉室而未能,此遗恨也。

又岳飞北伐,欲收复河山,迎回二帝,以雪靖康国耻,最终被赵构借秦桧之手杀害。收复河山,以雪国耻而未能,此又一遗恨也。

此二贤,文武将相,均欲复兴王室,收复河山而未能,却均抱遗恨。都是汉与宋之国运气数已尽。

及今不尽。是指明朝灭亡,欲复兴明朝收复河山之人,如今也遗恨终生。如,半缺河山待女娲...

所以才有开篇一偈:无才可去补苍天【本书之旨】。

又有,假借汉唐纪年添缀,此是不写之写:实寓宋明。

又有,并无班姑蔡女之德能。班姑之德:守节,蔡文姬之德:思汉。即寓守节思汉。钞本中此句被程高本删除。

又,本地便推他为望族了(甄:士族)批语:宁荣则为天下望族(贾:皇族),都中旺族首吾门(皇家)。

又,批语:奇诡险怪之文,有如髯苏石钟赤壁。即作品将顽石幻化为假的传国玉玺去历幻(木石前盟幻缘:明灭旧事)。此处是点破作品立意本旨的文眼处,故而批语说此句:奇,诡,险,怪!

又批语:知眼泪还债,皆因作者一人。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还泪的缘起:作者国破家亡,河山陷,天地崩,无力补天,只有血泪著书,隐记梦幻历史。为什么不明写?因为明写《明史》的已经被清廷砍了!故批语又说,余知晓却不得说出。

又,僧道说梦幻处,僧说:灵河岸三生石畔木石情缘...批语:三生石上旧精魂...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何为压卷之笔?就是作品最底里最精彩最点睛处。把木石姻缘写作三生姻缘,寓意:前世结缘,今世幻灭,来世再续。木石前盟幻灭为天塌地陷,河山沦陷,苍天未补。来世再续,便是前盟再续,再补苍天。即今世明灭,来世复明。故而补苍天(复明兴汉)是【本书之旨】。

这也是孙渠甫石头记微言里提到的,此书底之妄义(复明)。

这也是续作《红楼圆梦》里楔子处提到的让黛玉再世与宝玉成婚,贾家复兴,以笔补苍天。

这也是为何戚蓼生说作者是稗史之盲左腐迁(为明灭清兴作史)。

这也是江顺怡为何说,此作者所遇之人皆阅历之人,其所叙之事皆阅历之事,其所写之情与景皆阅历之情与景,正如白发宫人涕泣而谈天宝【借天宝安史之乱说明清易代】,不知者徒艳其纷华靡丽【如富察明义等辈】,有心人视之皆缕缕血痕也【能解者,方有心酸之泪】。人生数十寒暑,虽圣贤上智不以升沉得失萦诸怀抱【今瓦灶绳床,亦未有伤作者之襟怀笔墨】,而盛衰之境,离合之悰,亦所时有,岂能心如石木,漠然无所动哉?【河山更替,春秋迭代,家国兴亡,岂能如贾雨村无义,如薛宝钗无情,对国家兴亡漠然无情无所动哉?】缠绵悱恻于始【皆情系故国】,涕泣悲歌于后【所以无力补天,唯有血泪还债】,至无可奈何之时,安得不悟?谓之梦,即一切有为法作如是观。【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戚蓼生语。寓意金玉良缘亦将幻灭),悟得光明自在禅(高鹗语)】

补天(复明),此石头记之本旨。

故事提纲在第一回亦有白描:即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讲述的是寄居在胡虏那边的穷儒,趁王朝兴替,顾利而不顾义,仕清发家之类的文人。

甄费(士隐),亦典出道费则隐。即真儒士,世道乱,则归隐不仕。

贾雨村,亦寓意假儒存。即此辈非为经世济民(士辅君王治万民),而实为钻营富贵的假儒。

【第二回】此回是过渡文字,有承上启下之用。

前回,用白描写士族荣枯(甄士隐败,贾雨村荣;英莲败,娇杏荣),后文,将主笔写皇族荣枯(贾家败亡,钞本写到明末林四娘战死,后文砍去不传)。所谓冷子兴,寓意后金兴起,是明万历末期史事。

回前诗文: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

欲知眼下兴衰兆,须问冷艳旁观人。

此诗才情自不必说,只看表里剖析。

表面是写两人下棋,谁输谁赢,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寓意上看,香销茶尽(茗烟之寓)是明衰,冷子兴是金兴。故而借冷子兴与贾雨村对话,来讲述作品故事的时代背景。

不少如蔡元培之类的清代读者把贾家理解为清廷伪朝,是因误解了第二回在全书里的承接作用。

蔡元培等读者认为,甄士隐家亡后,明已灭,进而顺时间进入清朝,开始写贾事。

事实上,作品开篇已经说了,甄士隐是作者亲历的梦幻,贾事是作者借通灵宝玉下凡历幻,见证木石前盟幻灭金玉良缘作成(明灭清兴)的一段敷衍而来的历史。

故而贾事并非隐寓清朝,而是隐寓明朝。作品先写甄事小荣枯(士族家事),再写贾事大荣枯(皇族国事)。

作品在第二回,借雨村之口阐述了正邪二气赋论,用以说明贾宝玉降世时的时代背景,即主题故事贾家所处的时代背景。

秉正气而生者,大仁者降世,世道由乱入治。秉邪气而生者,大恶者降世,世道由治入乱。

而秉正邪二气互相搏斗时而降生者,即不能为大仁,亦不能为大恶,其聪敏灵秀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又在万万人之下。并例举自古以来异地同人之人。而所举例之人,皆是降生于正邪相斗之时——即:王朝兴替前的末世。

后文雨村说道,若注重教育,致力于格物致知,贾宝玉未必不能如王谢一样拯救末世,中兴王朝。

第二回文眼处:贾宝玉被僧道幻化携带入今昌明隆盛之邦(明朝)历幻,贾雨村对话冷子兴:今太平无为之世,运隆祚永(万历)之朝...是寓意明朝万历时期。

此时的明朝,国政颓废,皇族士族奢靡,百姓生活困苦,东北后金兴起(冷子兴)。

贾宝玉降世于明朝末世,即乱世将至的前期。历经了木石前盟幻灭(明灭化烟)金玉良缘作成(金荣冷子兴)。

回到是否悼明的话题。

整体看,作品隐写了明灭清兴史。有悼明之处,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俺只念木石前盟。

但不只写了悼明,更有骂明之处,所谓的但凡伦常处君仁臣良父慈子孝,皆是反话。实际写的是明朝末期,君不仁,臣不良,父不慈,子不孝,纲常崩坏,世风日下,碎生梦死,直至国破家亡。

待续

编辑于 2023-10-07 14:31
​赞同 24​
​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logo
智谱清言
广告​
不感兴趣
知乎广告介绍
来智谱清言“AI搜索”一下吧!
智谱清言GLMs智能体的高级联网功能,不仅可以精准识别用户意图,还能快速准确回答问题,无需自主分辨信息,智谱清言直接给出答案~查看详情
越挫越勇
越挫越勇
89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本来不想重复的回答这样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已经有很多类似问题了,不知道何必一遍又一遍提这种重复问题,而有些可笑之人,把确凿的羞辱满清的证据,还能洗白成赞颂满清的,这种混淆视听的答案,贻害无穷,所以只能再重复回答类似问题。

不扩散,不联想,只列举《红楼梦》原文内容,以正视听。


明朝的南直隶地名

第一回葫芦庙失火: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南直"一词,应是南直隶的简称。直隶"为明代行政区划名称。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称应天府。国都所在地的区域(今苏沪徽一带),划归六部管辖;南京直接隶属皇帝管辖,简称为直隶。明成祖朱棣迁都顺天府(今北京),遂改其地的行政区域(今京津冀一带)为直隶,而南京仍设六部,称南直隶,顺天府一带为北直隶。清入关后定都北京,即不存在所谓的南直隶了,这是一个明朝特有的称呼。

这条批语中提到的“南直”指的是什么呢?顾祖禹《二十一史方舆纪要》记载:“南直”为明朝应天府直属,相当于现在江苏、安徽和上海三地,是“南直隶”的简称,“直隶”为明代行政区划名称。“脂批”中的“南直”一词无疑是指“南直隶”,即指当时称应天府的南京。“南直”显示批书人称谓地名的习惯,必然是明末清初之人,因为到了明朝灭亡以后到了清朝不再有“南直”这个特别行政地区了,也就不再用这个名称了,“南直”这个称呼也就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快地消亡了。



多次出现的“末世”(专家会告诉你,这是指家族末世,实际上这是明朝末世)

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風一梦遥。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万艳同杯和千红一窟

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

万艳同悲没有异议吧?

警幻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

千红一哭,这样说也没有错吧?



埋葬帝王将相的北邙山(自己好好思考一下,这些女子何以埋葬这个地方)

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邙山海拔300米左右,为黄土丘陵地,是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在历代多有帝王名人身葬于此,于是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



怎么样可以白骨如山,灭九族也没有这么严重吧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应天府,这个明朝的地名

如今且说贾雨村,因补授了应天府,一下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乃是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至殴死人命。

黛玉虽不知原委,探春等却都晓得是议论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

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



刘姥姥家,一上午就走到贾府了,为什么是千里之外?(专家会告诉你,这是写作手法,类似于很久很久以前)

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荳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茗烟和金荣

在第九回里,宝玉的书童茗烟大闹学堂,要知道“茗烟”这个名字也很有深意,应该是谐音“明朝化烟”之意,而他骂的“金荣”这个名字也另有含义,我们都知道满清又被称为“后金”,所以“金荣”自然是指满清发达之意,在这一回里茗烟是这样骂金荣的:

“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

如果完全归结为巧合恐怕是讲不通的,因为满清的前身就是后金啊!



薛蟠游览上国风光,薛蟠是外国人吗?

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風光之意。



清朝已经废弃的“笏”

第一回《好了歌》里有这样一句: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这个“笏”是指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也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大明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废弃不用了



《红楼梦》第十一回,见熙凤贾瑞起淫心: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节的那几日,贾母、王夫人、凤姐儿日日差人去看秦氏

从1591年(明神宗万历十九年辛卯)到1791年(清高宗乾隆五十六年辛亥;程甲本刊行年)这两百年间之间,符合“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的年头却仅有4个,详见下:

(1)1574年12月12日:明神宗万历二年甲戌年十一月三十日庚子日冬至

(2)1593年12月22日: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癸巳年十一月三十日庚辰日冬至

(3)1631年12月22日:明思宗崇祯四年辛未年十一月三十日己亥日冬至

(4)1642年12月21日:明思宗崇祯十五年壬午十一月三十日丙申日冬至



至天明,吉时已到,一般六十四名青衣请灵,前面铭旌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

首先,秦可卿的灵位写着:【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

〖庚辰眉批:“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国”,奇甚妙甚!〗

【奉天】:朱元璋颁发圣旨,开始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开头,【奉天承运】这几个字用在圣旨的开头是朱元璋首倡。

朱元璋常说:【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定都南京后,他将南京更名为应天府,又将皇宫里规模最大的金銮殿取名为奉天殿,自称是奉天法祖。

【洪建】:即是指大明建国之初的两个年号,一为【洪武】,乃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一为【建文】,乃明惠帝朱允炆的年号。

【兆年】:亿亿为兆,千秋万代之年。

【不易之朝】 :日月为易,日月亦明。

《周易·系 辞》: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易名有四义,日月相衡。

《易纬·乾坤凿 度》:易者,日月也。

《易论》: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另外,【兆年不易之朝】合起来看,意思是江山历经万年不变,暗喻【万历】。

毫无疑问,【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指的就是从洪武至万历之后的大明王朝。

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这句话更加充分的证明了写红楼梦的人是一位明末学识渊博的明朝遗老,而并非清朝包衣奴才,因为满清包衣奴才是不可能怀念大明的。

因为高鹗看出了玄机,欲盖弥彰地将【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给删去了。



双悬日月照乾坤

在第四十回里的“牙牌令”的情节中,史湘云说了一句:“双悬日月照乾坤”!黛玉也顺口说了一句“双瞻御座引朝仪”。其实 “日月双悬”这个词是南明小朝廷时期江南士大夫阶层常用的一句话!抗清志士陈子龙诗中曾说:“日月双飞驱神骏,乾坤半壁待女娲”,抗清明将张煌言诗中说:“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抗清义士夏完淳诗中也曾说:“日月双悬”就是“天南定鼎,浙右龙腾”。那这些著名文人经常说的“日月双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日月双悬”有两重含义:一是代表故国情怀,表示不忘大明王朝,誓死捍卫大明江山,二是代表对两个并存的南明政权的承认,作为当时的文人他们都是支持的,因为毕竟都是汉人的政权!所以黛玉说的“双瞻御座引朝仪”我们也就很容易看明白了。



还有这个耶律雄奴,野驴子,总要给读者一个信服的解读吧!

因又见芳官梳了头,挽起䰖来,带了些花翠,忙命她改妆,又命将周围的短发剃了去,露出碧青头皮来,当中分大顶,又说:“冬天必须大貂鼠卧兔儿戴,脚上穿虎头盘云五彩小战靴,或散着裤腿,只用净袜厚底镶鞋。”又说:“‘芳官’之名不好,竟改了男名才别致。”因又改作“雄奴”。芳官十分称心,又说:“既如此,你出门也带我出去。有人问,只说我和茗烟一样的小厮就是了。”寳玉笑道:“到底人看得出来。”芳官笑道:“我说你是无才的。咱家现有几家土番,你就说我是个小土番儿。况且人人说我打联垂好看,你想这话可妙?”寳玉听了,喜出意外,忙笑道:“这却很好。我亦常见官员人等,多有跟从外国献俘之种,图其不畏風霜,鞍马便捷。既这等,再起个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俯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芳官笑道:“既这样着,你该去操习弓马,学些武艺,挺身出去,拿几个反叛来,岂不进忠效力了。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寳玉笑道:“所以你不明白。如今四海宾服,八方宁静,千载百载,不用武备。咱们虽一戏一笑,也该称颂,方不负坐享升平了。”芳官听了有理,二人自为妥贴甚宜。寳玉便叫她“耶律雄奴”。

究竟贾府二宅,皆有先人当年所获之囚,赐为奴隶,只不过令其饲养马匹,皆不堪大用。湘云素习憨戏异常,也最喜武扮的,每每自己束銮带,穿折袖。近见寳玉将芳官扮成男子,她便将葵官也扮了个小子。那葵官本是常刮剔短发,好便于面上粉墨油彩,手脚又伶便,打扮了又省一层手。李纨、探春见了也爱,便将寳琴的豆官也就命她打扮了一个小童,头上两个丫髻,短袄红鞋,只差了涂脸,便俨是戏上的一个琴童。湘云将葵官改了,换作“大英”。因她姓韦,便叫她“韦大英”,方合自己的意思,暗有‘惟大英雄能本色’之语,何必涂朱抹粉,才是男子。豆官身量年纪皆极小,又极鬼灵,故曰豆官。园中人也唤他作“阿豆”的,也有唤她作“炒豆子”的。寳琴反说琴童书童等名太熟了,竟是豆字别致,便换作“豆童”。

因饭后平儿还席,说红香圃太热,便在榆荫堂中摆了几席新酒佳肴。可喜尤氏又带了佩凤、偕鸾二妾过来游玩。这二妾亦是青年娇憨女子,不常过来的,今既入了这园,再遇见湘云、香菱、芳、蕊一干女子,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二语不错,只见她们说笑不了,也不管尤氏在那里,只凭丫鬟们去服侍,且同众人一一的游玩。

一时到了怡红院,忽听寳玉叫“耶律雄奴”,把佩凤、偕鸾、香菱三个人笑在一处,问是什么话,大家也学着叫这名字,又叫错了音韵,或忘了字眼,甚至于叫出“野驴子”来,引得合园中人凡听见无不笑倒。寳玉又见人人取笑,恐作贱了她,忙又说:“海西福朗思牙,闻有金星玻璃寳石,他本国番语以金星玻璃名为‘温都里纳’。如今将你比作它,就改名唤叫‘温都里纳’可好?”芳官听了更喜,说:“就是这样罢。”因此又唤了这名。众人嫌拗口,仍翻汉名,就唤“玻璃”。



《红楼梦》中写到,薛宝琴遇到的一位真真国女孩子做了一首诗: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在崇祯帝死后,明朝气数并没有彻底散尽,在经历了南明三帝【弘光】【隆武】【永历】之后,明朝才彻底灭亡,这正是:

【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三春,指的正是南明的三个王朝。诸芳尽,正是朱方尽的谐音。

只有到【三春】过完之后【朱家】的气数才方到尽头。



贾敬:嘉靖皇帝

证据:谐音很明显了,修道炼丹的人设简直就是明示,都不是暗示了,更可怕的是红楼梦里形容贾敬去世,用词是【宾天】,这可是皇帝驾崩的专用词。



贾府:明朝紫禁城

证据:红楼梦第53回:“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

一共九道门,要知道只有皇家的门才会有九道,也即所谓的“君门九重”。在古代一切都要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哪怕是亲王府上设九道大门这都是要掉脑袋的。

发布于 2021-07-19 09:09
​赞同 89​
​54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Amy
Amy
教师
87 人赞同了该回答
姓金的,敢动你茗大爷试试?

发布于 2021-08-09 22:34
​赞同 87​
​28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12 人赞同了该回答
刘姥姥外孙,名字叫板儿。

板儿的妹妹,名字叫青儿。意思是,“反清”。

刘姥姥家闺女女婿叫什么名字?狗儿。

青儿的父亲叫狗儿。

清朝?狗日的!

发布于 2021-08-19 22:33
​赞同 12​
​6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
科学就是救世主 探索宇宙真相 弦论爱好者
15 人赞同了该回答
身处末世,国破家亡,爱情破灭,国君被逼上吊,民众遭屠城,奸贼阉党横行霸道,大好河山落入夷狄手里,想想都肝肠寸断,真不知道那一代的文人是如何挺过来的。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候。我以我血荐轩辕,唯一能活下来的信心,勇气和支撑,就是写红楼梦,彻底反思民族兴亡之道,以及组织洪门能反清复明组织。

以吴伟业,孔尚任,冒辟疆等为首的东林党复社文人就是写反清复明文学作品,以文学的手法反映那个时代,家国大厦是如何轰然倒塌的。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末三大儒为首的思想家则从民族治乱兴衰的历史彻底反思,终于得出了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是中国治乱循环的根本原因,这是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另有史可法,郑成功,陈近南等人则进行前赴后继的公开和秘密反清武装反抗和秘密斗争。这些文人志士都抒写了中华民族在国破家亡神州陆沉二百多年来从未停歇的反抗斗争历史。

至今在海外的洪门等反清复明遗留组织供奉的创始人列祖列宗就有史可法、郑成功、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末三大儒悉数在列,还有傅青主,冒辟疆等文人也在创世祖供奉行列。为人不识陈近南,便是英雄也枉然的郑成功军师陈近南更是主要人物。基本上那一代民族精英都在洪门等反清复明组织行列。

在孙中山,黄兴等加入了洪门后,反清复明二百多年的抗争终于迎来了光明。

在清朝被推翻、民国建立后的第三天,孙中山立即带领民国临时政府成员来到南京朱元璋陵前,昭告天地反清复明大业终于成功。

你把红楼梦所反映的这段惊天动地的历史,说成是满清头号宠臣曹家的家史,眼瞎了还是有何居心?好好读读红楼梦,就能感知到那个时代是如何的让人绝望: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白骨如山……

编辑于 2022-07-16 08:08
​赞同 15​
​6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草莓葡萄酒
草莓葡萄酒
2 人赞同了该回答
水国—清

朱楼—明

其实还有好多好多,你仔细看看红楼梦作者起名字都很有深意的

发布于 2021-08-16 08:01
​赞同 2​
​3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面条大战馒头
面条大战馒头
擅长品尝美食
2 人赞同了该回答
索隐派百年前就被胡适杀死了,怎么现在还有人给它招魂?

发布于 2023-04-02 13:08
​赞同 2​
​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笑笑不可爱
笑笑不可爱​​
电影行业 从业人员
谢邀@贰陆陆柒
20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其实最有力的是一句批语。

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甲戌侧批: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

羲皇指的是伏羲。伏羲是汉人神话。羲皇上人,指的就是汉人。红楼梦写的是汉人历史。

再带入红楼梦成书的年代,红楼梦写的是什么?

发布于 2022-09-23 09:23
​赞同 20​
​3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蒲涧子
蒲涧子​
32 人赞同了该回答
悼明和反清不是一个问题,悼明和不反清也没有矛盾。我们很容易陷入“如果悼明一定就是反清,反清就是悼明,反之则不然”的伪逻辑。所以,拿“悼明”证明“反清”,又或拿“反清”来证明“悼明”,这一类逻辑通通没有道理。

清统治者事实上自认为继承明朝正统。

何况,总拿“昨夜朱楼梦”来讲,然而作诗的“真真国女儿”,显然是不反清的了,“难为她,比我们中国人还强些!”

“姓金的,你是个什么东西!”

然而宝玉也照样说“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又有女真字“女”,又有“清”字。

白骨如山忘姓氏。

然而“无非公子与红妆”,和战争有什么关系?

编辑于 2021-07-23 09:38
​赞同 32​
​67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棹雪而来3745
棹雪而来3745
12 人赞同了该回答
刘姥姥一进二进荣国府影射萨尔浒之战和己巳之变,分别对应熊廷弼时期和袁崇焕时期。送宫花情节则同时影射了熊廷弼被传首九边和袁崇焕陷反间计。茜雪是影射谁?妙玉的五年前的雪水又是怎么回事?

摘自随风飞舞潇洒人生文章

如果以熊廷弼之死为一个时期结束的标志,那么,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前后一段连贯的情节,就是影射这一段时期的历史的。



因此我们看,书中周瑞家的把刘姥姥送走之后,紧接着她就马上顺路到了薛姨妈家,然后就是发生了送宫花的事件。所以,这个送宫花的其中一个含义,就是影射熊廷弼被传首九边这个历史事件的!



送宫花刚好把已经出场的九钗都走到了,所以这送宫花就是传首九边呀!送宫花所走的路径。从荣府东北角薛姨妈处出发,一路向西。而熊廷弼在北京被斩首后,肯定也是沿着北边的九个要塞从东向西一路传过去的呀。



关键点就是黛玉正在解九连环,就是说天启在自己瓦解自己的防线,在自毁长城呀!



还有一个细节,周瑞家的在送宫花的过程中,遇到了她的女儿进府找她帮忙。说的是她女婿冷子兴被人告发“来历不明,告到衙门里,要递解还乡”。然后周瑞家不当回事,“晚间只求求凤姐儿便完了”。冷子兴显然就是影射后金的。这段的意思显然就是说,后金本来是要被递解还乡,赶回老家。可是因为魏忠贤落井下石陷害熊廷弼,却帮了后金的大忙了。



刘姥姥的二进大观园,就是影射“己巳之变”。第一次,是影射努尔哈赤起兵后的第一次大胜,第二次,就是影射皇太极继位后的第一次大胜了。而这第二次,皇太极是已经突破了长城,打到北京城下。因此刘姥姥这次也是进入大观园游了一圈,并闯进了宝玉卧室放了个屁。也因此,妙玉的给众人的茶杯才是“脱胎甜白”的茶杯。



我们暂时撇开下面黄宗羲这篇碑文中的奇怪之处不管,先来看看碑文和书中送宫花那段描写之间的对应关系。

己巳之冬,大安口失守,兵锋直指阙下,崇焕提兵至。先是,崇焕守宁远,大兵屡攻不得志,太祖患之。范相国文程时为章京,谓太祖曰:昔汉王用陈平之计,间楚君臣,使项羽率疑范增而去楚,今独不可踵其故智乎。’太祖善之。使人掠得小奄数人,置之帐后,佯欲杀之。范相国乃曰:‘袁督师既许献城,则此辈皆吾臣子,不必杀也。’阴纵之去。奄人得是语,密闻于上,上颔之,而举朝不知也。崇焕战东便门,颇得利,然兵巳疲甚,约束诸将不得妄战,且请入城少憩,上大疑焉.复召时,缒城以入,下之诏狱。



一开始,周瑞家的到了薛姨妈家,可是薛姨妈和王夫人却正聊家务人情。周瑞家的就先到“里间”去了,然后“只见薛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着纂儿”,而且宝钗说她“那种病又发了”。这对应的就是碑文里“先是,崇焕守宁远,大兵屡攻不得志,太祖患之”这一句。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发散乱不整,这是暗指太祖败得丢盔卸甲,并且宝钗还病了,自然就是指太祖“患”之了。



然后周瑞家的看到宝钗和莺儿在“描花样子”。这岂不是说那些宫花实际上是宝钗和莺儿设计的吗?宫花又即假花(后面送到宝玉处时,书中明确提示这是假花),假花谐音“假话”。这是暗示这个宫花(假话),正是宝钗和莺儿(太祖与范文程)设计的呀!所以这就是对应碑文里范文程向太祖献计这段。



而周瑞家的此时是在“里间”呀,所以就相当于碑文的“置之帐后”。前屋王夫人与薛姨妈聊天,就是暗示范相国在前帐假装说话,让帐后的太监听到。因此书中王夫人也能听到里间的人声,问“谁在房里”。



然后薛姨妈就把宫花给了周瑞家的,让她带去。这就是“阴纵之去”了。周瑞家的也一边走一边八卦聊天。这是暗示皇太极在京城及附近地区到处散播流言。​



然后送到凤姐处时,凤姐分了两支给秦可卿。这是对应紧接着的“奄人得是语,密闻于上,上颌之”这句。凤姐当然就是影射太监,然后由她把消息报告给崇祯(我早就分析过秦可卿也是影射崇祯,从这里也可以得到印证)。大家注意,碑文中“上颔之”的“颌”字,是点头的意思。但这个字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即“颔联”,指律诗的第二联,即第三和第四句。因此书中也描写凤姐先拿了两支,再把剩下的第三和第四支给可卿送去。这个地方写得非常细的。



然后碑文接下来是的一句是“崇焕战东便门,颇得利,然兵巳疲甚,约束诸将不得妄战,且请入城少憩”。而书中呢,接下来也是一大段讲述冷子兴吃了亏,“被人放了一把邪火”、因“来历不明”、要被“递解还乡”的官司。



紧接着,碑文是“上大疑焉”。而书中也是相当生动传神地描写了黛玉的疑心病。当宫花送到黛玉处时,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就发脾气胡乱猜疑。这是说崇祯根本没有认真分析消息是否真实,就疑心病发作,小性多疑。



大家看到了没?书中送宫花的整个过程,与碑文中叙述的细节以及事件发生顺序,几乎是一致的。尤其在后半段,先是“小奄密闻于上”,其后隔了一段“崇焕战东便门……且请入城少憩”,然后才是“上大疑焉”。这与书中的描写是非常一致的,大家可以再仔细体会。​



最后再强调一下,黄宗羲的这个碑文不仅写得怪异,并且在事件的细节上,跟其他史书中的反间计版本相比,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更能确认红楼梦作者就是对照着此碑文来进行影射。



其实历史上在大清建立国号之前的后金的这段历史,是充满了很多年份上的巧合的。



1616年,努尔哈赤立国称“汗”,年号天命,史称后金。到了1626年,努尔哈赤败于宁远城下,几个月后就去世了。刚好隔了10年。



然后在1626年同年,皇太极继位,一直到1636年,才改年号崇德,并正式定国号为大清。所以皇太极在后金国号的时期在位也是刚好10年。



努尔哈赤的萨尔浒战役在1619年,皇太极的己巳之变在1629年。同样也是刚刚好相隔了10年。



更重要的,是努尔哈赤时期有一个熊廷弼,皇太极时期也有一个袁崇焕。熊廷弼在1619年萨尔浒之役的次年就被迫辞职,袁崇焕在1629年己巳之变的次年更是被定罪杀死。



前后两个十年,很多地方都太像了。因此,我发现红楼梦中就把前后两个10年的事件合并起来一起影射了。比如这个送宫花事件,就是同时影射熊廷弼的被传首九边和袁崇焕的被反间。并且是把反间计的发生时间大大提前。熊廷弼的被杀是在1625年八月。那么传首九边就应该传到1626年去了。于是同时被影射的反间计就被提前到了1626年。



而碑文里面,黄宗羲也故意漏掉“使人掠得小奄数人”这句的主语,让己巳之变中的反间计变成看起来像是发生在太祖时期的1626年。



还有“范相国文程时为章京”这句,上下文说的是1626年的时候。可是范文程的章京官爵,却是1636年才正式被授予。同样又是让事情看起来像是提前了​



茜雪是影射谁呢?



结合茜雪的出现是在送宫花事件的最后,再结合送宫花事件的影射意义,这个疑问其实就很清晰了。因为含冤被撵的茜雪就是同时影射同样含冤被杀的熊廷弼和袁崇焕。



大家还记得“五年前的雪水”吗?茜雪同样也是“雪”呀。“五年前的雪水”是被妙玉装在鬼脸青的一瓮里面,并埋在地下。而茜雪的“茜”字,其字的形状同样也正象一只瓮埋在草下。



“茜”,又是染红的意思。茜雪,就是暗示被血染红了的雪水。这个血,恐怕就是指熊廷弼、袁崇焕在法场被砍头和凌迟所流的血呀。



其实关于这个鬼脸青的一瓮雪水,在黄宗羲的碑文中,同样是有所对应的。大家请看看这篇碑文最后的一段铭文:



史狐罪盾,君子赦止。大儒经注,尚多迁徙。见闻异辞,去三千里。汤汤冤血,沉埋故鬼。己巳之役,坐袁大逆。佥曰胁和,孤注一掷。爰书里喭,同者十百。岂有天朝,受汝绳尺。岛帅狡绘,皆曰可杀。辅臣大计,原无藤葛。奈何讳之,若恐相涅。云非公意,亦为饰说。烈皇在位,两大冤案:郑鄤之狱,督师之叛。马角不生,白虹不贯。水落石出,疑信犹半。反间之意,不在辅臣;小人之怨,不在於袁。瓦堕头碎,适尔无根。天之所遣,百尔魔君。



这段铭文里面,非常明确表达了黄宗羲的观点。他旗帜鲜明地认为督师之叛就是一件冤案。并且是“汤汤冤血,沉埋故鬼”。这不就是对应于红楼梦中的埋在地下的鬼脸青的一瓮雪水嘛!



而因为茜雪是在影射被冤杀的熊、袁两人,所以她在书中才会那么不可思议地含冤被赶出贾家。茜雪只露一两面就早早被撵出贾府,是影射熊、袁两人都没干几年就被杀了。



再说送宫花最后那段,茜雪出场是要干嘛呢?是宝玉派她去给宝钗探病请安。前面也分析过,宝钗此时的病是影射努尔哈赤败于宁远城下,并在不久之后就病死了。所以书中这段情节就是影射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派人去吊丧的这件事。



而且,宝玉说的这段话,是在黛玉刚大发脾气时说的。表面看来是宝玉在打圆场,实际上是作者想告诉崇祯,别忘了袁崇焕在宁远大败努尔哈赤,并直接或间接导致其死亡。立下如此的大功之将,怎能落得如此下场?​



妙玉用五年前的雪水喝茶根本就是不合理的。作者一定是有特殊用意的。

摘自随风飞舞潇洒人生文章

前面分析夏天的故事,究其缘起,就是为了要弄明白妙玉的那一瓮雪水为什么是“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而现在我们把来龙去脉搞清楚后,自然就可以明白这一句话的含义。



前面说过,熊廷弼和袁崇焕是被放到一起来影射的。所以首先,雪水被埋在地下,即是暗示着“沉冤”呐,也即是黄宗羲说的“汤汤冤血,沉埋故鬼”。现在,埋在地下的雪水被打开了,那就是意味着沉冤得以昭雪了呀。



这说的就是熊廷弼。他在天启帝时含冤而死,其后一直被传首九边,身首分离,不得安葬,家人还被追债。直到崇祯即位后,才得以平反。在崇祯二年,熊廷弼终于得以归葬故里,谥襄愍。崇祯即位对应着书中夏天的时候,所以说是“夏天才开了”嘛。



其次,前文也说过,本草纲目里记载,雪水是强力杀虫剂啊,吃一次就杀一次虫。“虫”影射后金,杀虫的雪水即对应抗金卓有成效的袁崇焕。



对于袁崇焕来说,他在1626年在宁远击败努尔哈赤,间接或直接杀死努尔哈赤。这就是第一次吃雪水了。然后皇太极1629年绕道进关打至北京城下,袁崇焕千里回援,在北京城下击退皇太极。这就是对应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时候的第二次吃雪水。



因此,书中妙玉才会冷笑着嘲讽黛玉“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当然是作者在嘲讽崇祯,连袁崇焕这么得力的抗金将领是忠是奸也分辨不出,竟会把他给凌迟了。



而为什么妙玉说这个雪水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呢?请大家注意,这是一句含义及其丰富的话,里面暗藏了时间和地点上的绝妙巧合。​



首先看时间。五年前,是指书中的五年前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时候。而这又是对应着1619年努尔哈赤大举入侵的萨尔浒之役那一年。



而在时间上非常巧合的是,袁崇焕正是在1619年这一年考中进士的!他考中之后,最初被分配到福建邵武府当知县。没过两年,就被举荐进入兵部,开始了其抗金的军事生涯。



也就是说,书中妙玉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时候,收集梅花上的雪水,其含义就是指,历史上在努尔哈赤发动萨尔浒之役的这一年,袁崇焕正式出山,成为杀虫剂雪水。但这个杀虫的人才却一直到了1626年,对应书中夏天的时候,才真正大放异彩,取得宁远大捷,并导致努尔哈赤的败亡。所以,这也是书中“雪水夏天才开了”的另外一层含义。



接着来看地点。为什么书中说这个雪水是妙玉在玄墓蟠香寺中收的呢?这同样又是一个地名上的绝妙巧合。



我们知道妙玉是影射宋徽宗。所以妙玉住的玄墓蟠香寺,当然是对应宋徽宗的陵墓呀。



“泰宁县”和“泰宁寺”,是地名上的一个巧合。“玄墓蟠香寺”指的就是永佑陵的前身“泰宁寺”,“收雪水”指的是泰宁县人江日彩推荐袁崇焕进入兵部。作者利用这两个地名上的巧合作了相当巧妙的影射。​

编辑于 2021-08-24 15:29
​赞同 12​
​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logo
智谱清言
广告​
不感兴趣
知乎广告介绍
来智谱清言“AI搜索”一下吧!
智谱清言GLMs智能体的高级联网功能,不仅可以精准识别用户意图,还能快速准确回答问题,无需自主分辨信息,智谱清言直接给出答案~查看详情
美酒肥鸡
美酒肥鸡
偶尔变态,从来无害。
谢邀@田利波
6 人赞同了该回答
可以看看这个回答

https://www.zhihu.com/answer/1420043754

发布于 2021-07-20 00:31
​赞同 6​
​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加谬
加谬​
世界本不荒谬。人类说:“没有的我们便创造它!”
2 人赞同了该回答
可以有佐证,但不是这么佐证的。

拿只言片语做证据,李白也能给你搞成明朝遗老。很多证据单单去看几个字,再加上刻意往悼明上靠,结果就是放在全书里简直就是在骂明,跺两脚还啐口痰那种。

而且按这种逻辑的话,映射苏联、映射民国、映射星战都说得通,只要愿意编。

这一点可能有点人身攻击,我觉得看红楼梦只看出来悼明的,觉得名著必须要契合某一国、某一朝的历史才算伟大的,要么一页书没看过只看过营销号,要么就是想爆出一点惊世骇俗的言论好让自己显得那么与众不同。

发布于 2024-01-07 00:17
​赞同 2​
​6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王奋斗
王奋斗​
Entrepreneur ⛳
2 人赞同了该回答
如果仔细研究,“悼明”的佐证和“咒明”的佐证一样多——而且,丝毫不比《红楼梦》的科幻佐证少,随便就可以举1000处文字,证明《红楼梦》暗示了《速度与激情10》的人物命运。

红学的所有观点都有相反的论证,红学研究,一直是猜测为主——却,争先恐后,绵延不绝。
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现实中演变为“大胆结论,小心反证”——根据原著或脂砚斋的只言片语,就得出惊天动地的结论,或者进行小说虚构似的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关联,而一定要避开相反的论据,并小心同行的相反证明。

红学,其研究方法一直是以猜测为主,包括胡适自己也没有践行“小心求证”:一个“补”字,他的理解,实属“一不小心”,而后果却近于大坝崩塌、山洪暴发,折腾了好几代人,前后几十亿啊。

而今,猜测,似乎已经不新潮,不科学的幻想时代已经开启了。


当然,绝大多数读者根本不在乎那些正反论证,他们只有盲目崇拜——全心全意、死心塌地,因为他们认为冯其庸大师的崇拜,是粉丝“之集大成者”。

围绕着《红楼梦》,太多的盲从代替了思考,太多的舒适感代替分析研究。

《红楼梦》的崇拜者,从来不研究卓有成效的写作手法,更不会向文学爱好者演示如何运用自如,而是挖空心思地把原作的缺点美化为优点,煞费苦心地把原作的拙劣粉饰成高超。
最具代表性的伎俩就是:借用或编造写作手法的语汇——“伏脉千里、春秋字法、横云断岭法、云罩峰尖法、拆字法、三五聚散法、偷渡金针法、不写之写、未扬先抑法、倒卷帘等等大约四十余种。”


我家门前臭水沟——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这些语汇,云山雾罩,扑朔迷离,神秘玄虚,登峰造极,甚至唯一化为《红楼梦》所特有——叙事的零散琐碎、枯燥乏味,都被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谁敢提丁点儿不同意见,那只有一个解释“你没看懂!”

世界上的作家,会不会觉得,这是非常滑稽可笑的文化现象。

对于《红楼梦》,无论吹捧还是解读,都不可能有什么新鲜花样了,即使当作自娱自乐也证明是自怨自艾了——所以,还是让我们一起反《红楼梦》吧!对封建文化进行批判,绝不留情!

发布于 2023-05-30 13:52
​赞同 2​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田利波
田利波
登山爱好者,文字爱好者,电力工程师
21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本人主张红乃悼明之作,且挺癸本,我先例举如下几个方面:

1.贾雨(假语)村言和甄士(真事)隐去等等这种类似的谐音,是力证之一,这里不展开说,所有下条同此条;

2.风月宝鉴的出现,是石头记最为神化的地方之一,该物正反两面呈现以超自然现象,对贾瑞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贾瑞不听,是以早夭,难道不是警戒,不是发人深省?而且镜子会自语。

3.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癞头和尚,跛足道人,空空道人,警幻仙子等神化力量的出现;

4.判词,脂批,行酒令等对红楼梦人物结局的预示;

5.人物服饰描述,人物对话风格等。个人认为也是明朝或明朝以前的,摆钟、鼻烟壶等倒存在争议。

6.瞽(gu 3声)论,阑(通假或者以前就是这么写)干,那和哪(以前通写),我似那个属相呢?喧阗,狂吃噇(chuang 3声)喝,承祖之嘏(gu 3声)等等还有很多词是不是何莉莉到康熙字典查的?要是真查到这个水平也是真有水平了。

7.又读了几回,发现癸本有些地方确实似现代文用法,与前80回总觉得有不一样之处。似证明了有些红迷所说:文笔稀烂(指对比前80回)。这算是一个反证。但话说回来,好些词的用法真不是一般人写的出来的。

8. 认为都有影射或认为主角影射的,也多数能自证。在红楼梦这个问题上,持不同立场的人,若是学术争鸣需要,一般会理性思考,谨慎求证,一般也不会在话语上绝对化。鄙人斗胆说句话:凡绝对化的知乎答主或对异己观点各种鄙夷不屑甚至出现类似饭圈文化一样各种撕的,鄙人一般也会在尊重前提下慢慢选择忽略。就鄙人所接触到的视界,集大成到能完全驳倒另一方(主要指索引和考证派)的尚未存在,或许真是鄙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缘故。另有一点,我认为悼明讽清或怀金悼玉绝不是小格局。要说一本红楼梦论华夏五千年,这么宏大格局也是难以置信。要说红楼梦仅说(强调一下,是单单说)曹家兴亡及其盛衰荣辱,我从个人逻辑和常识判断,也觉得不像。这是我设置这个问题的出发点之一。所以说寻力证。

未完待续。

邀请朋友们继续正面论证。

编辑于 2021-08-29 02:15
​赞同 21​
​28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疲惫的70后
疲惫的70后
标准农民
14 人赞同了该回答
所有的明粉,所有的明派索引,所有的红楼梦是反清复明说的大神大仙们,可以集中到我这个答案下,替我捋清一个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如果帮我解开这个问题,我不但到处去替你们去宣扬红楼梦的反清复明,也会在每次饭前燃香,祈祷你们寿比南山长命百岁!

问题是:

为什么大清国建国后,会在皇帝的龙椅后面挂一个“正大光明”的牌子?

难道大清皇上的最终目的是光复明朝?

为什么清朝的衙门大堂之上挂一个“明镜高悬”的牌子?

难道各级官府的终极目标是光复大明反清复明?

以上

各位就不要在一本百回大作的小说里去寻找反清复明了,先把大清奉若神明的这八个字解释清楚,吾等将摩拜跪服!

编辑于 2021-08-23 09:04
​赞同 14​
​3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wonderman
wonderman
3 人赞同了该回答
曹雪芹的写作格局非常大,从文章立意,书中论点论据的援引来看,他是纵观历史,结合自身经历总结了一套封建社会和家族兴亡的基本规律,阐述的是普世的道理,所以是一种跨越时代和地域的存在。所以开篇就说年代朝代无考,这一方面是给作品加一个保险,另一方面也确实不想让创作和理解被框限。

有没有影射明清?

多少是会有点,因为这属于作者的生活年代,有更多的素材了解。但要说为了悼明来创作,这就显得小家子气了,毕竟人家写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在作者看来,兴亡都只过场而已。

发布于 2023-10-13 05:55
​赞同 3​
​3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江雨楼
江雨楼
设计师
26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本来我是不想用大家经常讨论的诗文、描写、谐音啊等等来讨论的,因为这些文字主观性太强,太“虚幻”,每个人都有不同理解,结论也不同,还谁也说服不了谁。我还是喜欢以服饰、建筑、历法等客观存在的事物去论证。不要说悼明论了,就是宝钗是否藏奸,是否在滴翠亭嫁祸黛玉、袭人是否出卖晴雯、黛玉的《杏帘在望》是颂圣还是讽刺,同样的文字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更不用说那些望文生义的,敷衍出来的论调。因为 @打清 回复中提到了红楼梦的末世和真真国女儿诗的一些问题,我想还是做下延伸内容,在这个回答里面表达一些我的看法。

世上不是只有红楼梦有末世,古今中外都有。基督教就有末世审判说。默片时代就有电影表现末世来临以前人们纵情淫乱的场面。再谈到中国的小说,悼明说的人常常忽略了《金瓶梅》也是一部末世小说,而《红楼梦》受《金瓶梅》影响很深,对后者的末世有继承和发展。红楼梦(包括金瓶梅)的末世按现在说就是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大到公媳扒灰、父子聚麀、孝期偷娶,小到刁奴欺主、外男竟然可以偷入大观园,完全是礼坏乐崩的迹象,完全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毁灭。有时候我对贾家这种腐烂到根的无可救药,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就是你明知道前面是泥沼,你无力摆脱,只能向前走去,而同行的人却寻欢作乐,这种注定的宿命论才是末世,这是具有普世意义的。它可以是家族败落,可以是朝代灭亡,可以是文明消失,可以是信仰崩塌,也可以是全球灾难。你看看现在美国衰落、西方国家对疫情的表现。这还是新冠不厉害,如果全球流行埃博拉病毒,那更末世。同样说句冒犯祖宗的话,如果中华文明消失了,对于炎黄子孙是不是是更大的末世?说末世指朝代更替的,格局都小了。

这里我还要说一点,悼明论的人不是说贾敬映射嘉靖吗?那么作为贾敬的儿子贾珍孙子贾蓉,到底映射的谁?公媳扒灰、父子聚麀映射的是明朝的什么事?而且我从没看到悼明论的人有谈论到秦可卿、尤二姐尤三姐的意义。

既然都说到这儿了,也说说“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包括贾瑞照风月宝鉴。这一联本身就是佛家红粉骷髅的概念,具体可以百度。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唐僧曾说过“我的真阳为至宝,怎肯轻与你这粉骷髅……”,金瓶梅的诗句“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都是这个概念。文章都要看整体,不要断章取义,整个诗本就是对补天石迷恋凡尘的评价,花柳繁华、温柔富贵不过是幻化的红粉骷髅,致石头迷幻本真,失去灵性。

关于真真国女儿诗,本身就是追忆往昔,有思乡之情,很容易被扩大到思念故国。所以每个人有不同理解,但有几点还是要说的,红楼在古代诗文中基本是指华美的女性住所,基本等同于闺阁(有的诗里指秦楼楚馆),所以“红楼”在此诗里指闺阁,在小说里指代女儿。接下来一联“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肯定描写的是水国,是一片南岛风情。如果红楼指代明朝,水国指代清朝,此时缅怀故国肯定要描摹当年故国的境况,然而它直接写的水国,就是清朝,有点不符合逻辑。如果这个南岛风情映射台湾的郑明,那水国也不能在清朝和郑明之间来回横跳啊。接下来的“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也有问题,难道是说明朝(古时月)和清朝(今时月)没有什么不同,谁能得到“传国玉玺”皆凭各自缘法? 最后“汉南春丽丽,焉得不关心”倒是符合悼明派的关心明朝(汉南)了。如果《红楼梦》的“红楼”映射明朝,那么《青楼梦》的“青楼”映射清朝吗?清代可是有一本小说 叫《青楼梦》的。

还有就是宝玉给芳官改名“耶律匈奴”的问题,这个很多答主都回答了,我就不拾人牙慧了。我说下别的角度。我不认为“耶律匈奴”指代满清,作者肯定是清朝旗人,人家也是自认中国,论真真国女儿诗歌时谈到过。这里的耶律匈奴指代的夷狄和后文的“小土番儿”、“况且人人说我打联垂好看”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打联垂是夷狄土番发式,而联垂就是周围头发梳 很多小辫子,这让人很容易联想起藏族和维吾尔族,很有可能这里用匈奴犬戎指的是准格尔。而红楼梦里的真真国女儿也是梳联垂的,后文宝玉又说“海西福朗思牙,闻有金星玻璃宝石。他本国番语以金星玻璃名为‘温都里纳’......”,《皇清职贡图》里也将法兰西、荷兰、英吉利等国人称为夷人,可以看出这里的夷的概念又扩大了。更重要的是,红楼梦给芳官改名“耶律匈奴”并不是为了轻视作践她,而是和说史湘云是“小骚鞑子”一样,是形容其淘气可爱的小男孩样子。而当别人混叫她“野驴子”,宝玉还“恐作践了他”,替她改名“温都里纳”,可知“耶律匈奴”不是蔑称。“耶律匈奴”为骂满清之词乃无稽之谈。

之前看过这个提问几次了,这次也回答下。回答的内容在别人的回答也说过,但都比较零碎,而且有些地方有了新的认识,有些以前没找到的资料也找到了,这次这里系统回答下。

红楼梦最浓墨重彩的描写之一就是服饰描写,如果红楼梦是明代遗民写的悼明之作,肯定在服饰描写上有所表现,特别是剃发易服,作者对此一定有种痛彻心扉之感。可书中有表达这种感情?持红楼梦悼明论的诸位,为什么不在红楼梦服饰上挖掘挖掘悼明的线索?

先说观点:

1.红楼梦服饰是作者在清代服饰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创造,为的就是无“朝代年纪,地舆邦国”之考。而它的服饰既有满人服饰又有汉人服饰,既有生活服饰又有艺术服饰。艺术服饰指的是清代人可以在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看到的服饰和以及当时的戏服。而且,他还把不同服饰的元素给拼凑在一起,就是从整体看,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这么穿,但分开来看单件,又都是清朝的。

2.研究红楼梦服饰至少要对明代服饰、清代服饰和戏曲服饰有一定了解。有些认为是明代的服饰,其实是戏曲服饰。并且不要以为戏曲服饰只有明代服饰及其演变,它也是有清代服饰的。

3.红楼梦的服饰是有清宫旧藏服饰实物相印证的,这说明了作者对于清代皇室贵族服饰极其熟悉。如果作者是明遗民,哪怕像钱牧斋这样的出仕过清廷的明遗,他也不可能对满清贵族服饰如数家珍吧?而且有些还是旗女服饰,不是满人圈子里的男子如何知晓?作者家庭是江南织造这样的背景,是一个很好的解释。

4.红楼梦有服饰僭越的嫌疑。像袭人这样的准姨娘身份是没有资格穿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的。同样,宝玉、凤姐不是诰命,还有史湘云, 所穿服饰也有这样的问题。个人觉得,红楼梦的有些服饰,哪怕是像曹寅这样的江南织造身份,未必有资格穿,可能就是监制、经手、见过。如果曹雪芹是曹寅的孙辈,估计也就只能从长辈那听来,或者从像郭诚郭敏这样的清宗室好友家里见过。

3.在古代,不同时期、满汉之间、民服戏服之间,同一称谓的服饰的实际形态有着极大的差异。比如深衣(这个我比较晕,不漏怯了)、袄裙(明交领/明立领/清立领/清厂字领)、褂(满人/汉人)、氅衣(明/道教/清/戏曲)、蟒袍(明/清/戏曲)等等。书中写的服饰,有时候要好好思考是哪种样式;有些衣服根据文字,你是确定不了样式的。

再断定下红楼梦的背景朝代吧。其实就是清朝,别人的回答已经说到了:

1.先说个是我自己发现别人没提到的:怡红院宝玉房内宛如迷宫的博古架,可以断定红楼梦背景为清中期。据胡德生的《明清宫廷家居二十讲》里讲到:“博古格也 叫‘多宝格’,......是进入清代中期兴盛并十分流行的 家具品种......”。其《中国家具真伪识别》讲到:“清代中期绘画及版画中常有描绘(博古架),清初以前资料未见。......据此推断,博古架是清代雍正至乾隆时期出现的新品种。”

2.红楼梦的提到了很多戏曲,就不说什么《十醋记》、《续琵琶》什么的,单说《长生殿》,足以说明红楼梦背景发生在清初之后;

3. 还有网上常提到的“一把曲柄七凤金黄伞”,这个讨论太多了,不说了。

4.第六十二回湘云出酒面“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其中的《时宪书》是清廷发布的历书,原名《时宪历》,因避乾隆弘历讳而改名。明朝历书为《大统历》,清朝为《时宪历》。古代历法非常重要,使用哪个朝代的历书,就是奉哪个朝代的正朔,因为正朔的本意就是历法,是有政治意义的。如果作者悼明,不认可清朝,回避不谈就是了,根本不用热辣辣地写出来表白对清朝的忠心吧。

5.俄罗斯国名的问题。忘了是在哪里看到的,说乾隆下旨,(俄罗斯国)元朝称之为“斡鲁思”(不记得是不是这个名了),明朝称之为“罗刹”,均前朝之名,今具不用,定名为俄罗斯。说明俄罗斯这个称谓是乾隆时期确定的。顺便说一点,书中所说“福朗思牙”就是法兰西,“温都里纳”是法语的“金星玻璃”,里纳应该就是Venus维纳斯。

第3、第4例已经能够说明红楼梦成书大约是乾隆时期了。

下面说正文吧:

1.宝玉是剃头的

第五十四回,宝玉给芳官改装,“命将周围的短发剃了去,露出碧青头皮来”,还说明是“和茗烟一样的小厮”的男子打扮。后文对葵官的描写也印证了这一点:湘云“便将葵官也扮了个小子。那葵官本是常刮剔短发”。而第七十八回,秋纹说过:“这裤子配着松花色袄儿,石青靴子,越显出这靛青的头,雪白的脸来了。”说明宝玉也是剃发的,而从书中的描述并没有表露出作者对剃发有什么沉痛哀惋的情感,反而.......

2.宝玉是梳辫子的,只不过是家居时候,只不过这个辫子是艺术加工过的金钱鼠尾。

读过红楼的都知道宝玉梳过一个奇怪的大梳辫子,这一点悼明派会强调宝玉的辫子和清朝的金钱鼠尾不同,但他们不会仔细研究下这个辫子梳出来是什么样子。作者不可能照搬金钱鼠尾,那样就坐实了小说背景是清朝,作者也不用在卷首强调四个凡例了。先看下原文是怎么描写的吧:

第三回宝玉出场换掉冠服后,“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

第二十一回,通过湘云给宝玉梳辫,又叙述一回:“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又有金坠脚儿。”

第六十三回,通过芳官的打扮,“头上眉额编着一圈小辫,总归至顶心,结一根鹅卵粗细的总辫,拖在脑后”,众人又说“他两个倒象是双生的弟兄两个”,说明当时宝玉和芳官梳着同样的发型。

这个辫子的梳法就是讲头周围一圈的碎发辫成小辫子,用红色丝绦绑扎结束,再和主发一起汇总至顶心用丝绦绑扎好,开始辫一根大辫,再用红绦结住。从发顶至辫梢,一路缀饰四颗珍珠,辫梢坠金八宝坠角。这个辫子和金钱鼠尾的区别就是头周围的碎发辫了一圈的小辫子。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辫子缀有珍珠作装饰和辫梢坠坠角均是满俗。不仅如此,满人也会将带有刺绣图案的发带缀饰辫子,也有用流苏坠辫子的。最近在看《刘墉追案》,里面刘墉等人的辫梢就坠有流苏。


图1

为了照顾一些人的情感,就以北宋苏汉臣《杂技戏孩图》的孩童梳的辫子作示吧。


图2 北宋 苏汉臣《杂技戏孩图》

3.宝玉外出或会客时是束发戴冠的。

首先说明宝玉是束发戴冠,不是半披发带冠,所以从中晚期到现在的戏曲影视作品中的形象,其实是不符合原文描述的。这个“嵌宝紫金冠”在第八回又复述了一遍,是“累丝嵌宝紫金冠”,还说明在冠上有“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其实这种戴冠形象是古代民俗画里典型的“麒麟送子”形象,有些婴戏图也会有。更有甚者,乾隆在《乾隆岁朝行乐图》也弄了这种形象。


图3 清 桃花坞版画 麒麟送子图

明代夏葵《戏婴图》也是如此,这种形象都是剃去周围头发,留有顶心头发梳成发髻戴冠(仔细看,可以看到顶心头发)。这幅画中其他孩童也有剃去一部分头发,梳成单髻或丫髻的。《乾隆岁朝行乐》看似光头,其实和《婴戏图》类似。所以有些人认为剃发和梳髻是对立的,实在是一厢情愿了。个人认为这种“麒麟送子”形象只是一种戏曲绘画的艺术形象,即使明代实际生活中孩童也不会戴这种冠的。


图4 明 夏葵 婴戏图


图5 夏葵《婴戏图》中的戴簪缨冠的孩童形象

需要说明下,宝玉在家居时梳辫,外出或会客时束发戴冠。

4.宝玉的出场服饰——束发宝紫金冠、大红箭袖、石青八团排穗褂

第三回宝玉的出场服饰非常重要。原文是: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先讲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清朝属水,而在传统五色中,黑色代表水,所以清朝用几近黑色的石青色作为礼服色,大量用在朝服吉服上。起花即花纹突出表面。衣服上有几个团纹称为几团。八团就是在衣服的前胸后背、左右两肩各缀一团,前后下摆各缀两团。倭缎是日本产出的绸缎,后福建等地也能仿制出这种日本缎。石青八团褂是清代旗人贵族所穿的吉服褂,是一种等级很高的礼服,而排穗褂是清代贵族所穿的一种下端缀有流苏的褂。我个人认为这个褂是将石青八团褂和排穗褂糅合起来的褂,是曹公艺术化后的产物,因为我没见过排穗褂有八团的。有一点需要强调下,石青八团褂是女吉服褂,宝玉穿女褂这就很有意思了。另外,我一直认为明代龙袍为四团,后看了下《大明衣冠图志》,明代龙袍也是有八团的,但石青八团排穗褂肯定不是明代服饰。


图6 清 乾隆石青纱绣八团龙单褂


图6 清 石青色缎绣八团彩云金龙纹棉褂


图7 清 排穗褂


图8 清 排穗褂

“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是用两种成色的金线绣成百蝶穿花图案的大红色箭袖。箭袖很早就有。说宝玉所穿箭袖是明代服饰的,首先明代王公贵族并不穿箭袖,而常见于军队,同时明末服饰宽衣博袖,到了清初才又崇尚窄袖,此为清代箭袖更合理。清代箭袖前部为半圆型形似马蹄,所以又称马蹄袖。王公贵族不论男女皆穿箭袖,箭袖罩外褂也是满人穿衣习惯。宝玉这种穿衣风格肯定是清朝的了。


图9 箭袖


图10 清代容像

“青缎粉底小朝靴”即青色(黑色)鞋面白色鞋底的朝(官)靴。看以前的相关文章,认为是戏曲里官员所穿的厚底靴,但我去杭州丝博馆看了清代的朝靴,认为就是清朝朝靴也说的过去。

综上可以看出,宝玉第一次出场就是穿了一套清代旗人贵族吉服,但头梳了个束发发髻,戴了个簪缨紫金冠。因为束发戴冠的形象非常醒目,会给人一种是明朝的错觉。


图11 网友绘制的宝玉形象

上图是当年天涯一个帖子给出的宝玉形象。除了半披发和无簪缨外,我觉得都是符合的。


图12 清代绘宝玉像和排穗褂

清代板画上把排穗褂处理成无袖褂也是有点问题的,如果是无袖褂的话,两肩的团纹就不是完整的了。个人更倾向于有袖褂。

后面贾母让宝玉给王夫人请安后,再出场“已换了冠带”,前文详叙,再不赘述。此时穿的衣服是“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古时候男子并不穿大袄(即长袄)的,个人认为这是对长袍的转写。这段服饰描写就再没有能辨别明清服饰的特点了。

4.王熙凤的出场服饰——绾着五凤挂珠钗的金丝髻、大红洋缎窄裉袄、石青银鼠褂

王熙凤的出场服饰也是浓墨重彩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原文是:“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因为这个髻字,很多观点认为是狄髻,但个人认为并不是。这个髻是要“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的,髻和钗其实是配套的,而狄髻并没有以五凤挂珠钗作头面。明清时期插戴五凤钗的首饰有两种:一是汉人自明末到清末所戴的凤冠;一是满人戴的钿子。但是明朝命妇是披霞帔,不罩外褂,服饰肯定不是明朝。这里我提供两个观点吧:网上主要的观点是这套服饰是旗女装。这个金丝髻其实是满人戴的钿子,清代确实有很多插五凤挂珠钗的钿子的实物。所以整个形象是头戴五凤挂珠钗的钿子,上穿大红色的窄褃(袖)袄,外罩满人的石青色银鼠皮里吉服褂,下穿一件翡翠褶裙。我曾经受看过的相关书籍的影响,认为清汉女诰命礼服也是成立的。那本书籍认为王熙凤的褂应是比肩褂,这样才能看到里面袄的窄褃。由明代霞帔演变的清霞帔排穗褂恰恰符合。整个形象是头戴凤冠,上穿大红女蟒袍,外罩石青排穗褂,下穿翡翠褶裙。但两种观点都不完美。第一种观点中,旗人是不穿裙的,而长袖褂很难看见里面的袄;第二种观点中,汉女蟒袍是宽袖,而王熙凤这件袄是窄袖。只能说,王熙凤出场服饰满汉混搭。


图13 清 五凤挂珠钗钿子


图14 清 旗女容像

这幅容像里的女性里面穿的是大红的袍服外罩石青八团褂,露出了马蹄袖,头戴插凤钗的钿子。很契合第一种观点的形象。


图15 明代和清代凤冠霞帔的对比图


图16 清代汉女诰命容像

我放这张图是想说,清代这种霞帔排穗褂也出现了用银鼠皮做里的式样,说明用银鼠皮做里不是旗女独有。当然这张容像是清晚期的了。


图17 清 《乾隆南巡图 》里的汉人命妇

《乾隆南巡图》里汉人命妇的着装是最符合我的想象的。还有《崇庆皇太后万寿图》里汉人命妇和满人命妇礼服同时出现,非常经典。


图18 清 《崇庆皇太后万寿图》局部

由此看出,宝玉和凤姐是穿着高等级的礼服出场的。我有时也纳闷,他俩见个林黛玉竟然穿着如此隆重,竟像是觐见崇祯帝去了。【调笑一下】

5.王熙凤初次见刘姥姥的服饰——石青刻丝灰鼠披风

原文是:“那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

一看到披风,肯定马上想到明代对襟直领披风。“披风为男女皆可穿,直领,对襟,大袖,敞口,衣襟处也缀有两条系带,但一般用花形纽扣系。衣身两侧开衩。形制和宋代褙子一样,衣身、袖子比褙子宽大,但比鹤氅窄瘦。”这种服饰一直延续到了清中期,但是还有另一种从明末延续下来的披风——对襟竖领领披风。撷芳主人还写了一篇关于它的文章。其实凤姐穿的可能是竖领披风。

披风与红裙_撷芳主人_新浪博客


图19 对襟直领披风(源自撷芳主人)


图20 对襟竖领披风 (源自撷芳主人)


图21 竖领披风实物(源自撷芳主人)


图22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裘装对镜

我最早认为王熙凤出场穿着的就是这样的服饰。如果凤姐的是直领披风,幅22图是很好的诠释。有兴趣,也可以看看《月曼清游图》里类似的披风。


图23 清 《乾隆南巡图》里的江南汉妇

如果凤姐的是竖领披风,图23是很好的诠释。这个石青八团竖领披风配大红裙也是很经典的。

无论是直领披风还是竖领披风,都是从明末延续到清朝的服饰。我并不是用此讨论这个披风是明代还是清代的,而是想说明同是一个服饰名称,可以有不同样式的解读。最后献上王叔晖先生画的凤姐,虽然她对于披风理解有误,但还是可以想象出衣服穿在人物身上的整体感觉。


图24 王叔晖绘王熙凤

6.北静王水溶出场服饰——洁白簪缨银翅王帽、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

原文:“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

很多持悼明论的人常常拿北静王身系碧玉红鞓带说这是明朝服饰,因为清朝王爷已经没有红鞓带了。但是看过研究红楼梦服饰的书就会知道,北静王的这套服饰实际是戏服。仅根据“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你是分辨不出它是明服还是戏服的,结合“洁白簪缨银翅王帽”才能判断它是戏服。明朝的王帽,即翼善冠是黑色的,其折角,即帽翅不会是银翅,更重要的是翼善冠上不会簪缨。明代服饰簪缨的是粱冠,但戏曲上有这样穿着。而且,不知道是不是清代对明朝服饰的生疏,翼善冠在戏服中被叫成了王帽,是不是也印证了书中所写是戏服。


图25 《大明衣冠》中 亲王常服


图26 现代京剧中的“洁白王帽”


图27 现代京剧中的“白蟒袍”

我为了和书中所说的洁白簪缨王帽、坐龙白蟒袍相照应,特地选了这两幅图。图26的王帽如果去掉上面加的旒冕就更加完美了。再感叹一句,现代戏服王帽的绒球(簪缨)是真的多啊!

图26和图27源自: 想问一下京剧戏服中的蟒衣有直立蟒水,弯立水,怎么分的?

关于明代服饰在戏曲服饰中的演变,可以参看下撷芳主人的《明-清-戏曲服饰源流》:

撷芳主人的相册-明-清-戏曲服饰源流

此回还描写了宝玉的服饰:“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这就要说说红楼里非常重要的箭袖蟒衣,请看下回分解。

7.红楼梦中的蟒衣——宝玉穿的各种箭袖蟒衣

我以前看的关于红楼服饰的书籍文章,总是在说红楼梦的男性服饰是清代的戏服,但当你真真分析研究下里面的男性服饰,再和明代服饰、戏服、清代服饰去对照,就会发现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作者对于男性服饰是回避的,除了北静王的服饰是戏服外,其他男性服饰(也就是宝玉的服饰)都是清代服饰。宝玉最应该注意的就是各种箭袖蟒衣。

第八回原文:“宝玉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捧珠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那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

第十五回原文:“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

第十九回原文:“因见宝玉穿着大红金蟒狐腋箭袖,外罩石青貂裘排穗褂......”

第五十二回原文:“贾母见宝玉身上穿着荔色哆罗呢的天马箭袖,大红猩猩毡盘金彩绣石青妆缎沿边的排穗褂子。”

首先要说的是,明朝和清朝都有箭袖蟒衣,但是形制、花纹不同。明朝的蟒衣形制有圆领袍、曳撒、道袍、直身、贴里等。花纹是前胸后背为过肩蟒,通袖襕、膝襕为行蟒。《明史 舆服志》还提到:“赐徐阶教子升天蟒。万历中,赐张居正坐蟒。”说明后期也有升天蟒、坐蟒。明代的蟒衣有宽袖、琵琶袖和箭袖,箭袖蟒衣主要是锦衣卫在穿,这和箭袖见于明代军队是印证的。明代《出警入跸图》可以看到穿着箭袖蟒衣的锦衣卫。其实我写这个回答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明代亲王穿的四团龙(蟒)纹圆领袍算不算蟒衣?有懂的帮忙回答下。


图28 《大明衣冠 》中蟒袍


图29 明《出警入跸图》中锦衣卫穿着的箭袖蟒衣——飞鱼服

清代的蟒衣的形制是圆领质孙服、圆领对襟褂、圆领斜襟褂(厂领)。清代皇帝的朝袍是将蒙古的质孙服由交领改成圆领,所以我就称它圆领质孙服了。花纹有坐龙(正龙)、行龙。皇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贝勒、国公等的蟒袍有正蟒,有行蟒。一般前胸后背是正蟒,两肩是行蟒,但不同等级蟒纹有区别,最低等级的只有行蟒。这是我看《清史稿 舆服志》总结的。但实际是也有立蟒、团蟒、升蟒都有。袖子为马蹄袖。这里说明下,马蹄袖是箭袖的一种。

这个立蟒我要好好说道,不枉费我查得那么辛苦。我一直查立蟒到底是个什么蟒纹,均没有查到。最后在《清史稿 舆服志》里找到:“朝褂之制三,皆石青色,片金缘:一,绣文前后立龙各二,下通襞积,四层相间,上为正龙各四,下为万福万寿文。一,绣文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中有襞积。下幅行龙八。一,绣文前后立龙各二,中无襞积。下幅八宝平水。”

那我们就看看皇后朝褂上的立蟒纹。


图30 孝贤纯皇后朝服像


图31 孝康章皇后朝服像

孝贤纯皇后朝褂的立龙纹是最标准的,孝康章皇后朝褂的立龙纹我觉得有些团龙的趋势。从图中可知,立龙纹是和行龙纹相对的。立龙直立而行龙水平。刚好我搜索的一个清代皇子蟒袍非常说明问题。


图32 清皇子蟒袍


图33 从《撷芳主人的相册-明-清-戏曲服饰源流》中看到的清代立龙对襟褂

图33是我找到的唯一一件主纹饰为立龙的服饰,可以作为红楼梦立蟒箭袖的参照。回看我列出的第十九回宝玉的服饰,肯定不是明朝的箭袖蟒衣,明代箭袖蟒衣不外罩排穗褂。即使是明朝将军或锦衣卫等,也是身穿箭袖云肩通袖膝襕袍,外罩彩色排穗铠甲或者布甲。你要是说此甲就是比甲(比肩褂),但是颜色和纹饰也对不上号。同理第五十二回的描写。

第八回的“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说明这个秋香色立蟒箭袖的内里是白狐皮毛,汉服运动这么多年了,也没有考证出来明代蟒衣内里用皮裘的,不然早有人复原了,也印证了这个箭袖蟒衣是清朝的。

(未完待续)

8.红楼梦里的防雨雪衣——凫靥裘、雀金裘、鹤氅/氅衣、大红羽缎对襟褂子、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

凫靥裘原文,第四十九回:“只见宝琴来了,披着一领斗篷,金翠辉煌,不知何物。”“湘云道:’那里是孔雀毛,就是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

雀金裘原文,第五十二回:“贾母便命鸳鸯来:.’把昨儿那一件乌云豹的氅衣给他罢。’鸳鸯答应了,走去果取了一件来。宝玉看时,金翠辉煌,碧彩闪灼,又不似宝琴所披之凫靥裘。”“只听贾母笑道:‘这叫作‘雀金呢.. ’,这是俄罗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前儿把那一件野鸭子的给了你小妹妹,这件给你罢。’”

鹤氅/氅衣原文,第四十九回:“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

“薛宝钗穿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的鹤氅......”

大红羽缎对襟褂子原文,第八回:“ 宝玉因见她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

里外发烧大褂子原文,第四十九回:“一时史湘云来了,穿著贾母与她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

首先要强调的是,凫靥裘是一件用野鸭子头的羽毛皮蘸粘缝制的斗篷。它的形制就是我们现在概念的那种无袖斗篷,它的颜色是绿色的。所以现在绘画、影视剧上宝琴穿着一件大红斗篷是错误的。清《闻见瓣香录》丁集:“鸭头裘,熟鸭头绿毛皮缝为裘,翠光闪烁,艳丽异常,达官多为马褂,于马上衣之,遇雨不濡,但不暖,外耀而已。”因为鸟的羽毛有油脂,遇雨雪不会濡湿,可以避雨雪。但它不保暖,有钱人穿它“外耀而已”。斗篷的样式可以参看下撷芳主人的《明-清-戏曲服饰源流》里的斗篷。

雀金裘是一件以孔雀金线织物作面,以乌云豹皮作里的氅衣,它是一件衣服。所以影视剧里宝玉翠緑色的斗篷是错误的,雀金裘上绣着五彩孔雀翎眼花纹更是错误的。孔雀金线是将孔雀毛捻成线,再和细丝金线捻绕成线。其实孔雀金线面料并不是俄罗斯的,江南织造就有制作。明代的时候,孔雀金线就用来织就龙袍上的团龙纹。平常你看到它是翠绿色的,只有在特定角度的光线下能看到闪金。

黛玉穿的鹤氅是以羽纱作面,白狐狸皮做里。羽纱是用西洋(荷兰)出产的“由山羊毛和丝或羊毛和棉制成的织物”。因具有防雨雪的作用,古人认为它是用鸟毛和丝线捻合成线织就的织物,所以质地细密的叫羽缎,疏松的叫羽纱。清朝的上到皇帝下到官员的雨衣就是羽纱羽缎制成。我觉得这件鹤氅和第八回的“大红羽缎对衿褂子”是同一件衣服。

洋线番羓丝到底是什么织物,我还没能很好地理解,就不说了。

“里外发烧大褂子”是面子和里子都用毛皮缝制的褂子,清乾隆、嘉庆年间盛行。史湘云穿的就是以貂鼠脑袋皮为面、大毛黑灰鼠皮为里的大褂。这让人很容易想到清朝的一种服饰——端罩。端罩是以皮毛为面,丝织物为里的圆领对襟、左右前后开衩的大褂。


图34 清 凫靥裘褂

图34是清宫旧藏的一件凫靥裘褂,它和清代端罩的形制是一样的。

图片源自罗衣叠雪的 贾母那么疼林丫头,为什么不把披风给她穿而给了宝琴?,非常感谢罗衣叠雪 的回答,我终于找到了这张图片。


图35 清 明黄江绸黑狐皮端罩


图36 清康熙 红水波纹羽纱单雨衣

图片源自春梅狐狸的 外国的月亮以前就很圆?谈谈《红楼梦》中的进口面料_羽毛缎。这篇文章和下面的文章都谈到了孔雀金线织物,有兴趣可以看看:羽纱:古人用鸟羽做雨衣?故宫的学者在研究,故宫的宣教却在犯错…_羽毛。我还没查找的雀金裘的实物图片,春梅狐狸说是曹公杜撰的,就没有图了。

从上面的解释就可以看出来了,这几件服饰就是当时的防雨雪服饰,都是奢侈华贵的,平常人家很难见到的。虽然书中描述和故宫旧藏实物都有一些不同,但我认为书中这几件衣服的形制都是一样的,都是圆领对襟、左右前后开衩的大褂,而不是我们常认为的明代服饰——氅衣。

我们再来说说氅衣这个奇葩的名词,因为在道服、汉服、戏服、满服语境下是形制不同的服饰。氅衣,又名鹤氅,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后世各朝各代一直演变。但不管怎么变,个人认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衣身宽大,衣袖广博,双臂展开时宽大的衣袖宛如仙鹤亮翅。正是有这种羽化登仙的感觉,使得鹤氅一直和道教有关。受此影响,戏曲里的仙人、道士穿鹤氅,也形成了戏服鹤氅。同时,因为其宽衣广袖的特点,汉人可以将其套在衣服的最外面,来作抵御风雪的服饰。等到了清中晚期,满人受汉人影响,也将自己的圆领掩襟袍的窄袖,改得越来越大,也就延用了这个名称。

我这里只说汉服里的明代服饰氅衣,它的形制其实和褙子、披风相同,都是直领对襟、两侧开衩,中间系带的大袖衫。区别就是褙子窄衣窄袖,披风衣和袖适中,氅衣宽衣广袖。而且,氅衣最早是在男性中流行起立的,后来女性也开始穿着。女式氅衣除了直领对襟的外,还有立领对襟,这点和披风相同。


图37 明代男装氅衣


图38 清早期 十二团蟒氅衣 (孔府旧藏)

图片源自:中国服饰专栏|从道士法服到男装女穿的氅衣和披风

道服的鹤氅是道家法服的一种,多为高功所用。我认为还是《大明衣冠》里对鹤氅的讲解比较透彻,故此引用:“形如整幅对折,两边及底均不缝合,也不裁两袖(也有制成两袖),只在前身开襟,便于穿着,衣身及边缘通常饰有各种精美纹样,如郁罗箫台(背部),日月、星辰、龙凤、云鹤、仙人、花草、海水等。”道服鹤氅还是很震撼的,穿上展开双臂后真如仙鹤一般。我在B站看过一次道家在莫斯科红场表演太极功夫,就有穿鹤氅,真是美得让人惊呆掉下巴。


图39 蓝色高功鹤氅


图40 道光龙纹八卦鹤氅

图片源自:

道教服飾续---道袍欣赏
www.360doc.com/content/17/0323/16/4153217_639495581.shtml



戏曲鹤氅,个人认为是由明代道袍演变而来,衣身变为直身,保留了大带,同时增加了水袖。估计是为了告诉观众这是鹤氅,纹饰还特意加了仙鹤团纹。


图41 戏曲鹤氅



图42 平银绣天青色云鹤法衣(这是戏服)

图片源自 史上最全的戏曲服饰图谱(收藏贴)

满人的氅衣最早见于道光朝,是清代后妃日常服饰之一,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满族旗袍。“其形制直身、圆领、捻襟右衽,左右开裾至腋下,并在腋下饰如意云头……氅衣有挽袖……也可以放下舒袖穿用。”想了解更多请参看:清代服饰| 宫廷氅衣。


图43 清 大红色羽缎单氅衣

图片仍是源自:倭缎?羽纱?哆罗呢?谈谈《红楼梦》中的进口面料_百科TA说

我写这四种不同形制的鹤氅,就是为了再次强调一个观点:对于同一服饰名称在不同背景下会是不同形制的服饰。书中所写氅衣肯定不是清中晚期的满人氅衣,但我也不认为它是明制汉服氅衣。首先有清宫旧藏衣服实物作依托,像书中的凫靥裘虽然不是氅衣,但也确有清代实物,并且有清《闻见瓣香录》介绍到。其次从这类衣服大量使用如此珍贵的动物皮毛,可以认定作者描写的是清代贵族服饰。虽然明代也有皮毛服饰、但还是没有像清代那样大量使用,并且品种繁多。这二者互为印证。当然你说从哪里能断定一定不是明制氅衣,我没有确凿的证据,只能说看每个人的解读吧。

9.红楼梦里的裘皮

红楼梦里罗列出的名目繁多的裘皮的确可以作为红楼梦的背景是清朝的证据。明朝虽然有皮毛服饰,但个人还是认为裘皮在明代更为珍稀,它们也都是从西海、建州,乃至朝鲜进贡而来,以至于各种记载不如清朝详尽、分类也不细致。比如《明史 舆服志》里仅提到:“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在乐舞服饰中提到《抚安四夷之舞》中,“北翟四人,戴单于冠,貂鼠皮檐,双垂髻......”《平定天下之舞》中,“北番舞四人,皆狐帽,青红纻丝销金袄子”。再没有了,其中两处还是舞服,表现的还是北夷人。《大明会典》及其他资料估计会更多些,我没有考证。而《清史稿 舆服志》对裘皮的提及就很多很多了。有些红楼梦提到的品类,在《清史稿 舆服志》还没有。如果百度红楼裘皮服饰,都是以清代资料来考证的,比如《大清会典》、《清稗类钞》等等。

明代小说,如《醒世姻缘传》里,对裘皮类描写就比较粗略。即使对明代服饰描写极为详尽的《金瓶梅》,到了裘皮这块也比较笼统,基本就是貂鼠皮袄、貂鼠卧兔儿、貂鼠禅衣、貂鼠暖耳、貂鼠围脖、貂鼠披风、海獭卧兔儿、太师府里交椅上的虎皮坐褥。比较详细的就两处:天青纻丝貂鼠氅衣儿和大红遍地金貂鼠皮袄。和红楼梦相比,也说明了明人对裘皮的不熟悉。说到这里,个人严重怀疑《红》中的“金丝八宝攒珠髻”和“氅衣”、“鹤氅”是受了《金》的启发。(我是网上下载《金》、《醒》服饰描写摘录进行检索得到的结论,可能有纰误。)

绘画方面,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容像还是仕女图,明代都很少有穿裘皮服饰的人物(不包括卧兔儿),我唯一有印象的就是《千秋绝艳图》里的王昭君。它应该就是《大明衣冠》里的皮袄示例的原型。反而到了清代,出现了很多穿裘皮披风、裘皮氅衣的仕女图。

对红楼梦的裘皮解释还看得张爱玲,她在“《更衣记》说得很明白:初冬穿‘小毛’,如青种羊,紫羔,珠羔;然后穿‘中毛’,如银鼠,灰鼠,灰脊,狐腿,甘肩,倭刀;隆冬穿‘大毛’,——白狐,青狐,西狐,玄狐,紫貂。”再往后,裘衣再从大毛、中毛穿到小毛。

书中的银鼠即白鼬,“全身有润泽光亮的白毛,手感柔软”;“灰鼠为松鼠科动物,背毛为银灰色、灰褐色,腹毛为白色”;貂鼠即紫貂。

青肷即青狐狸腋下皮,它应该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蓝狐;玄狐即黑狐;白狐,即大家熟悉的白狐狸;猞猁狲即现在的二级保护猫科动物——猞猁。

最隆重介绍的就是让我以前很晕,现在总算记清楚的裘皮:海马皮、天马皮和乌云豹。

海马皮,即海獭皮。

最值得说道就是生活在蒙古草原的沙狐,其“背部呈浅棕灰色或浅红褐色,底色为银色。下颏至胸腹部呈淡白色至黄色。腹下和四肢内侧为白色,尾基部半段毛色与背部相似,末端半段呈灰黑色。夏季毛色近于淡红色”。其不同部位的皮毛颜色不同,装饰效果也不同。其腹部白色皮称之为天马皮;其下颏至胸腹部的皮可以拼接成豹纹,称之为乌云豹。

取料残忍的一斛珠就不解释了。


图44 石青缎银鼠皮行服褂

从袖口可以看到白色的银鼠皮毛。


图45 石青色缎缀四团缉米珠云龙银鼠皮衮服


图45 灰鼠皮衮服


图46 灰鼠皮琵琶襟马褂


图47 清康熙蓝缎妆花彩云金龙纹天马皮男朝袍

此朝袍的批领(领子)为紫貂,袍内上部衬为天马皮,襞积部分内衬紫貂皮里,领、衽与下裳表以紫貂皮,袖端为熏貂皮。说明下,此朝袍我们看到的深棕色裘皮为紫貂,衣衩漏出的灰白色皮毛为天马皮。


图48 清 蓝色缎平金银绣勾连龙纹青白腋狐皮男龙袍


图49 青色素缎乌云豹皮常服褂

一些图片源自: 贾母那么疼林丫头,为什么不把披风给她穿而给了宝琴?

前文图35的端罩的面子为黑狐皮。

10.总结

可以辨别出红楼服饰是清代服饰的内容就全列完了。受87版红楼的影响,曾经的我也是认为红的背景放在了明朝,其服饰也是晚明服饰。但当天涯有一篇文章科普红楼服饰时,我的三观崩塌了,很久不能接受。后来慢慢才承认了。再后来那个帖子没有,我很遗憾。现在我写的整个回答,基本是根据它的内容,加上了我自己的理解,补充了很多资料,也算是对那个帖子的作者致以敬意。

文字是抽象的,像诗歌或某一句文字可以多种解读,比如“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到底是黛玉颂圣还是反讽,各人有不同理解。但像服饰等一些细节就相对客观一些,更能知道真相。如果说服饰这部分是曹雪芹删改了,那我觉得所有被悼明派认为是暗藏影射的内容,也一定被曹雪芹删改。你在一个“阉割”的书籍寻求真意,不是缘木求鱼吗?就比如,如果《大唐西域记》失传,你不能拿着《西游记》反推《《大唐西域记》》写过一只石猴。

编辑于 2022-01-17 08: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639
 楼主| 发表于 2024-4-26 14: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红楼梦》里格局最大的女人,竟是她
2019-12-31 16:59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位奇女子,于第四十九回方姗姗来迟,却如冰天雪地里一枝傲然盛开的红梅,惊艳亮相,冠绝群芳。

她便是薛宝琴。



宝玉夸她:“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如今瞧瞧他这妹子,我竟形容不出了。”

探春赞她:“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

就连阅人无数的贾母,一见宝琴都喜欢得不得了,先是逼着王夫人收她当干女儿,又是让宝琴跟自己一起睡,还赏了她一大堆稀罕物件……

我们不禁要问,这位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落选的妹子,究竟凭什么得到众人的青睐?

1

有格局:山川湖海走遍,不拘繁琐后宅

宝琴是宝钗的堂妹,出身商人家庭,自小便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可谓见多识广。

《红楼梦》第五十回,薛姨妈向贾母介绍宝琴时,说:

“她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

他父亲是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

在大千世界里熏陶着长大的薛宝琴,受过山川湖海的滋养,集山川之大气、灵秀,湖海之明媚、清亮于一身。

眼界、格局、心境,自然高于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房小姐。

宝琴的到来,好似一阵清风,吹散了红楼里的沉闷空洞。她经历过的“西海”、“真真国”等奇闻逸事,更让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百听不厌。

第五十二回,宝琴讲了个真真国女孩的故事:

“那女孩才十五岁,脸面和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披着黄头发,满头带的都是珊瑚、猫儿眼、祖母绿这些宝石……实在画儿上的也没他好看。”

真真国,可能就是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地区。

这等见识,是家养的金丝雀无论如何也学不来的。宝琴这样的女孩,注定要潇洒走天涯,绽放于辽阔天地间。

她不会被拘泥于一方窄窄的庭院,守着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憋屈、垂泪,一点都不快活。

你看她假借真真国女孩写的那首诗,便足以彰显自身的学识与格局:



昨夜朱楼梦,今霄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她信手拈来的十首怀古诗,里面藏着十件物品,别说大观园的女子们难解一二,就连数百年后的红学大家们想破了头,都没能得出个答案来。

人都说,连世界都没观过的人,哪儿来的世界观?宝琴的世界观,不是纸上谈兵得来的,而是从行万里路中积累出来的。这便是她与其他女孩子相比,最独特、也最令人羡慕的地方。

人生于世,多少要有一点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以及追求诗和远方的情怀。而薛宝琴,就是那种表面懵懂,心里却有一片海的人。

这样的人,注定不会被繁琐的俗事牵绊住脚步,注定要飞得更高更远。

2
有底气:处事爽朗大方,为人自信纯良

薛宝琴的家庭虽不是“簪缨旧族”,到底文学气息浓厚,没埋没了她这个小才女的天分。

曹公笔下的薛宝琴,虽人美才高、综合素质甚好,可单方面的才华,却比不上探钗湘黛几个——管家不如探春,处事不及宝钗,急才不比湘云,诗才不及黛玉。

但宝琴从未妄自菲薄,抑或恃宠而骄过。她一直随着自己的心走,爽朗大方,利利索索,为人处事自有一套小原则。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宝钗要起社作诗,把所有的韵都用尽了。宝琴当即调笑道:

“这一说,可知姐姐不是真心起社,分明是在难为人。若论起来,也强扭的出来,不过颠来倒去弄些《易经》上的话生填,有什么意思。”

宝琴说话这般爽快利索,却从来不会得罪人,反倒连贾母都珍惜她这直性子,特意让人传话叮嘱宝钗:“别管紧了琴姑娘,她还小呢,让她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才引出宝钗那句女儿家的小嫉妒:“你也不知那里来的福气。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

宝琴说话直爽,待人接物也直来直去,从不搞那些弯弯绕绕的闲事。她见黛玉在众姐妹中是出类拔萃的,心里喜欢,便与黛玉亲敬异常,丝毫不肯怠慢。



一次,贾府大总管赖大家的专门给宝琴送了两盆上好的腊梅和水仙,宝琴觉得水仙最配黛玉,转手便给黛玉送了去。

她要对人好,便是直截了当的好,绝不在背后嚼人舌根。

她从不因受贾母宠爱而张狂,更不因才华比谁逊色而嫉妒。她始终把自己摆在跟众人平等的位置上,拎得清,看得透,与大家和平共处。

宝琴虽算不上是多富贵的大小姐,但她自带闺秀落落大方的自信和底气。这种底气,不仅来源于物质、家境,更多来自于眼界和见识。

她接触过更广阔的世界,经历过与众不同的人生,在看问题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式上,自然不会受到拘泥。

活在宠爱与自由中,仍保持谦逊、直爽、自信、纯良的品质。这样的宝琴,实在令人不能不羡慕。

3
有棱角:乐观真实的人,才更值得深交

宝琴满身才华下,是一颗乐观、真实的心。这固然跟她得到过很多爱有关,但更多是她乐天的性格使然。

《红楼梦》第七十三回,姐妹们在迎春房中,探春正审问仆妇,气氛很是严肃。

平儿进来后,宝琴当即拍手笑道:“三姐姐敢是有驱神召将的符术?”

黛玉接话道:“这倒不是道家玄术,倒是用兵最精的,所谓‘守如处女,脱如狡兔’,出其不备之妙策也。”

宝钗连忙给她俩使眼色,然后把话题岔开。这段描写,使宝琴的活泼乐观跃然纸上。

宝琴看人看事固然不如黛钗二人深入,但她始终能以最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很多不快乐的事情,让气氛缓和一些。

有一回,姐妹们围在一起吃烤鹿肉,湘云喊宝琴:“傻子,过来尝尝。”

宝琴不吃,特别直白地回了三个字:“怪脏的。”

宝钗赶紧又帮她打了一回圆场。宝琴一尝烤鹿肉,味道还不错,结果吃得比谁都带劲儿。



宝琴的言谈举止,往往令人哭笑不得。说好听点,她是天真懵懂,说难听点,那就是个傻大姐了。

明张岱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宝琴虽是个有瑕疵的人,但她胜在够真实、够灵动。

毕竟《红楼梦》里的女子,多的是被规矩套牢、唯唯诺诺的性子,像宝琴这种未经雕琢、棱角分明的真性情,才是她最珍贵、也最令人羡慕的地方。

宝琴活得就像一束光,自带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愿意看到并相信世界的美好。当别人靠近她时,会不由自主地被她温暖、照亮,感受到世界的善意。

所以在众多红楼女子中,宝琴的结局算不错的。高鹗续本里,王夫人交代了这样一句话:“那琴姑娘,梅家娶了去,听见说丰衣足食,很好。”

续本的真真假假不消说了,但宝琴的好结局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毕竟“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流离世界白薛红梅),便似在暗示宝琴的结局:

能在“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后,保有“白雪红梅”的傲骨与纯真。

4
《红楼梦》里,宝琴就像一个过路人,突然降临到沉闷压抑的大观园,带来一阵清风,吹散无边阴霾,玩笑着流连一圈后,重新回到外面精彩纷呈的世界,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们之所以羡慕薛宝琴,大概是在羡慕她能随心而活吧。

出身好却不骄,眼界高却不傲,在复杂的俗世中,仍能像一枝清白不染的红梅,不改稚气,不杀锐气,不失勇气,不染戾气,活得天真烂漫,真实可爱。

现实中的我们,大多被生活磨砺着,活成了精通世故的薛宝钗,抑或是心境悲观的林黛玉。

当我们历尽千帆,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后,最最羡慕的,一定是薛宝琴那始终积极快乐,并以真心待人的模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639
 楼主| 发表于 2024-4-26 17: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故事,曹雪芹不明确“朝代历史”,是不能还是不敢?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014:架空历史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空空道人在大荒山见到石头上的“自传”,知晓是这石头随着僧道下凡后,经历的一段富贵荣华、兴亡故事。




(第一回)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细说红楼系列,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不但空空道人疑惑,读书人也有疑问,为什么《红楼梦》不能像《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牡丹亭》这些故事一样,明确历史纪年,清楚地理国家呢?

对此的说法有很多,但有一个观点不能疏忽,就是不写比写更好。

《红楼梦》里的故事,要比其他故事更隐晦。

《三国演义》讲历史,演义历史人物是非功过。

《水浒传》宣扬忠君思想,为朝廷喉舌。

《西游记》神话故事宣扬佛道……都无损于当朝政事。




但《红楼梦》不是,她所讲的故事,借小家兴亡影射大家兴亡,再影射家国兴亡。

其中涉及权力政治的波云诡谲,可以对应历朝历代,甚至未来也适用。

其中有权力斗争,有谋逆背叛,有揭竿而起,有篡位不轨,有手足相残,兄弟阋墙,也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你说这些故事杂糅在一起,如何对外人道?

无论放在任何一段历史朝代,对会遭到世人反对。不如不写。




而《红楼梦》最大功效还在于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说的那两句实话:“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言外之意是说让这些人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如此《警世钟》对世人是好的,却不免“泄露天机”,彼时的当政者并不会愿意让人如此清醒。

比如书中告诫世人“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是“愚蠢(雨村)”之人。奉劝那些禄蠹们适可而止。




试问都不追求名利了,谁还给皇帝卖命?

而像贾家这种几代富贵手握军权的老臣,如果都学会了“幡然醒悟”,鸡贼的韬光养晦起来,如何让皇帝抓住把柄及时清理掉,重新分配利益,避免尾大不掉?

像那些为官者全都想明白“伴君如伴虎”,都存了自保之心,急流勇退,将置皇帝为何等地步?

《红楼梦》揭露了权力兴亡盛衰的“密码”,让看明白的人都知道“趋吉避凶”,这种事怎么可能明确“朝代年纪,地舆邦国”?




书中写明的兴亡,在历朝历代都在上演和重复。

而书中借鉴的那些重要的情节,如孔雀东南飞、梁祝、钗头凤、三生石等,玄武门之变、马嵬驿之变,靖难之役,诛鳌拜平三藩之类的教训,囊括历史最著名的一些典故和事件。哪里是一朝一史所梦有的?

曹雪芹思想太大,早已经超脱了一朝一史,才不得不架空历史。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1-23 19:47・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639
 楼主| 发表于 2024-4-26 17: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石头记》改名《情僧录》,曹雪芹这一改才抓住原文精髓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015:情僧和情僧录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石头求了空空道人,将石头上自己下凡历劫经历的文字记录下来。

空空道人听闻石头介绍,也知其中故事颇与世俗流传不同,便抄录下来携带入世,这便是《石头记》。




☞细说红楼系列,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一回)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谁也没想到这空空道人竟然因一篇《石头记》而易名为“情僧”,并将《石头记》改为《情僧录》。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就是空空道人顿悟改名为情僧,仍旧是道人,并不是剃去头发做了和尚。

“情僧”只作空空道人的名号,类似“笔名”。就比如苏轼曾号东坡,又号玉堂等等。




而“情僧”的由来,则分明指向了文中石头转世的贾宝玉。

那贾宝玉是神瑛侍者携带石头下凡投生的二世。自幼出身富贵,一生经历了若干女子,因意淫生出自愧不如之叹。

他一生痴爱女儿,敬重女儿若神仙,与表妹林黛玉的感情刻骨铭心,与表姐薛宝钗的婚姻同样让人扼腕叹息。

最终在家破人亡后,顿悟前世今生因果,而出家再为僧,便是第三世。

“情僧”可谓贾宝玉一生的概括写照。




石头上记录下的,便是他一生经历的故事。

《石头记》不足以抓住整个故事的精髓。

空空道人不光自己易名为情僧,更将《石头记》改名为《情僧录》,借以概括贾宝玉的一生经历,毫无疑问要比《石头记》更为贴切。

空空道人来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求仙访道。前文讲他不远万里来这荒远之地,要么是慕“女娲补天石”之名,要么就是受渺渺真人的指引。




渺渺真人当初帮助茫茫大士的弟子护道,了结前世情孽因果。转回头安排道家弟子借此证道也无不可。

果然空空道人不负所望,凭借“石头”上记录的故事,明悟了“情”“色”“空”悟道证果,可见这女娲补天石,真正是一件“证道”之宝!只可笑那“石头”竟懵然无知,还自惭形秽不如他人呢。

空空道人假借贾宝玉的情僧身份,还有另一层含义。




要知道石头便是“贾宝玉”,石头上镌刻的文字,肯定是那贾宝玉所撰写。由此可知《石头记》《情僧录》的作者,不就是贾宝玉在出家为僧后,撰写的回忆录?

所以,空空道人改名情僧,将《石头记》改为《情僧录》,更契合主旨。

更妙的是《情僧录》给出《红楼梦》的最终结局,是剃度出家后的贾宝玉,根据一生的回忆,撰写出一篇文字。石头将其镌刻在身上以为流传。大体是不错的。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1-24 09:12・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639
 楼主| 发表于 2024-4-26 17: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袭人的真正结局,被曹雪芹用四句判词说透,很多人都看错了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金陵十二钗判词和曲子003:袭人·判词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第一回)宝玉看了,又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辞,写道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袭人的判词位列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二,排在了晴雯之后。




金陵十二钗判词类似《推背图》,既有图画又有判词谶语。

图画最直接显示内容,而谶语是对图画的解释。

袭人判词中,鲜花代表她自己,破席代表蒋玉菡。她最终没能如愿成为贾宝玉侍妾,被嫁给戏子蒋玉菡,便通过四句判词得来。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三册判词,是给他阅读之物,也都与他有关,很多语气便都是对贾宝玉而说。




就比如袭人判词前两句,表面看似乎在讥讽她的为人,实际并不是。

这两句翻译成白话,就是说袭人“温柔和顺”的性格和“似桂如兰”的品德,是做为“妻子”的最好标准,但对贾宝玉都没有用处,他与袭人终究“有缘无分”。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果然,下面两句便对上面两句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羡慕蒋玉菡有福气,能娶到袭人这样的好妻子,贾宝玉也只能一声叹息,今生无缘了。

袭人判词大体是这般意思,却又不止这些意思。




四句判词既然是对袭人一生的概括,就必然还有其他深意。

袭人本是好人家女儿,只因当年天灾活不下去,不得不将她卖给贾家为奴。晴雯被卖也因那次灾祸。小厨房柳家的曾说草根子都没了,可见当时情况危急。

同样被卖,晴雯心中颇多怨怼,决口不提父母家乡和姓氏。

反观袭人当父母家人找来,依旧愿意认母兄,并尽量扶持花家重整家业,这般心胸和德行值得称颂。堪称“如兰似桂”。

袭人在贾府做奴才,待人更是周全和顺。从主子到奴才,上下全都交口称赞。更别提贾宝玉自袭人服侍以来,省却贾母、王夫人好些心思,也对袭人百般依赖。可不就是“温柔和顺”。




基于以上两点,袭人最终成为宝玉身边第一人,且被王夫人选中留给儿子做侍妾。

丫头与侍妾不同,选德重于选貌,也是袭人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

这样的袭人最终没能成为贾宝玉的妾室,岂不是可惜?任她“温柔和顺,似桂如兰”,也与贾宝玉无关。不就是“枉自、空云”么。

“可怜公子无缘”足见替宝玉惋惜之情。但“堪羡优伶有福”的“羡”字,又能说明很多问题。

首先,“堪羡”对应“可怜”。贾宝玉失去,蒋玉菡得到,一失一得之间,恰证明袭人具备优秀素质。

其次,蒋玉菡娶了袭人,“羡”字证明二人男才女貌,是一对好姻缘。




蒋玉菡本就温柔和顺,花袭人同样如此,两个温柔的人都会为对方着想,自然就是好姻缘。

最后:“羡”字有始有终,证明袭人嫁给蒋玉菡后真正得到幸福,否则何羡之有!

后文蒋玉菡作《悲愁喜乐》酒令,其中女儿乐是他与袭人写照,“夫唱妇随真和合”便是二人婚后之幸福写照。

题外话:要讲个有意思的。前文讲过花袭人虽被称“袭为钗副”,实际却与林黛玉同天生日。她的外嫁结局影射黛玉外嫁。

而蒋玉菡更有意思。蒋玉菡就是将玉含,就是含玉而生的贾宝玉。花袭人身兼钗黛而“兼美”,她与蒋玉菡的美满姻缘,是宝黛钗三人姻缘的另外一种美好结果。不多赘述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1-24 09:13・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4 02:14 , Processed in 0.15726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