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50
 楼主| 发表于 2023-9-12 15: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姥姥===李自成+孝庄太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50
 楼主| 发表于 2023-9-12 15: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什么意思?
pigxiaobin2022.07.18浏览28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流星雨n8197
2022.07.19
满意答案
   
出自《红楼梦》中的《护官符》一诗。


全文是:

《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全诗释义如下: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
【东海即满清,白玉床即帝座龙椅。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西海沿子会是何处?】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馀皆在籍。】


丰年好大雪,【隐"薛"字。】珍珠如土金如铁。

【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张直接揭露封建政治的腐败和整个社会的黑暗与残酷的“护官符”,向读者显示了:锦衣玉食的宁荣二府、脂浓粉香的大观园,原来只是吞噬无数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血汗和生命的罪恶渊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50
 楼主| 发表于 2023-9-17 14: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05】?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换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诗词赏析】宝钗托于掌上,只见(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
“荒唐”,指荒唐的人间。
“演大荒”,演述大荒山青埂峰顽石的故事。
“失去”句意谓石头离开清幽灵秀的真境界。“幽灵”,即第五回太虚幻境中的“幽微灵秀地”。
“好知”,应当知道。
“运败金无彩”,据脂批“伏下文,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的工”,当指原稿后半部关于薛宝钗结局的情节。“金”,指金锁,寓指宝钗及金玉良缘。
“时乖玉不光”,指原稿后半部关于贾宝玉潦倒穷困的遭遇。“时乖”,时运不好。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几百年来,红学研究始终如火如荼;而红粉之情,始终不渝。不过放眼一看,天下之人趋之若鹜,接踵而至。有几个人读红楼梦不是在盲人观象?又有几个人看红楼梦的最后结局最后不跟贾天祥一样无辜的虚耗生命而精尽人亡?

       小编觉得,红楼梦有两道槛,一个是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到底是谁,还一个失踪几百年的红楼梦一书的真实作者是谁?这两个问题弄不明白,就可能无法跟上作者的思路,踏上红楼梦神曲的节奏,那样你就觉得许多书中讲啥都是莫名其妙,只能永远成为红楼梦的槛外人!扪心自问,远离的是妙解红楼梦的神韵,而留下的却是强解红楼梦的别扭。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06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护官符》全诗解读释义如下: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白玉为堂,为皇宫。登堂入室者为金马】
【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史者,石也!大小金麒麟,即阴阳史笔。金石缘点石成金,也是作者为映衬木石前盟与金玉良姻的史笔。】
【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馀皆在籍。】
【天地海三方,东海即满清,白玉为皇,白玉床即帝座龙椅。白玉床谐音白玉钏。】
【红颜似水东海流,波心荡,冷月无声影;白骨如山西天尽,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问西海沿子会是何处?沦陷区!亦为天尽头!】

丰年好大雪,【隐"薛"字。】珍珠如土金如铁。
【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八旗?】分。】
对于《红楼梦》作者来说,崇祯自然是君父了,为尊者讳,愍帝崇祯之名敏自然皆念作'密’字,不能说,但是,书中人物,林黛玉、贾宝玉、贾政、王夫人、秦可卿、贾元春等人,身上似乎都有崇祯的影子。
  《红楼梦》书中,宁国府是鸠,荣国府是鹊,两府根本没有同时存在过,而是属于鸠占鹊巢的关系。
【荣不异宁,宁不异荣,宁荣合一,一体两面】
【荣虚宁实,荣隐而宁现】
  咱们不妨看名字,荣国公是源,宁国府是演,这已经是很明显的演变转化而取代关系了。天倾西北,荣国府败。荣国府就是大明崇祯朝,宁国府强取豪夺荣国府,影射的就是皇太极顺治康熙大清朝。荣国府与贾赦府之间的分际线就是双方演变的锋线------东西海沿子【西天与东海的岸线】。地陷东南,甄家灭亡,贾赦的府邸所辖区域估计就是影射正在争斗激烈或者已经沦陷的区域,即沦陷区。甄家南明一被查抄,就成水国独吟了。。。
  红楼梦其实是朱楼梦,“贾王薛史”其实是“家亡血史”。这个“家”字再结合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皇宫仪制的场景描写,不是亲身经历的人很难写得出来,以及贾府的帝王规制,比如宁国府九道门等等,而且作者用“衔玉而诞”、世间仅存的“补天之石”来暗示主人公宝玉的帝王继承人的身份。
  作者更在《红楼梦》第十六回中特意强调:“(大观园)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画起造。”
  “老明公”指朱裔,筹画起造者即红楼梦一书的创作者。
  “山子野”音译“三子爷”既当时人们常说的"朱三太子朱慈炤”。
  正是作者自亮身份: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朱三太子——崇祯帝四皇子!
      贾家末世荣国府影射常德荣国府末代荣王朱慈炤重名-----明码标价心照不宣红楼梦作者身份朱三太子朱慈炤!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07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影射的对象都不是单一的,这就为红楼梦的解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的角色常是映射二人甚至多人:
剧尾片段字幕
  绛珠仙子贾宝玉==========影射作者石头即崇祯帝和四皇子朱慈炤配通灵宝玉影射传国玉玺
  神瑛侍者林黛玉================================影射崇祯皇帝和香妃田秀英
  小耗子精薛宝钗=============================影射崇祯帝之周后和满清皇太极
      贾元春======================================崇祯田秀英和夏完淳元妃
      贾探春=============================影射朱钰键、鲁王朱以海和作者朱三太子
      李    纨【九头雉鸡精】====================影射朱由校皇后张嫣、李自成和多尔衮
      王熙凤=====================================影射魏忠贤、王承恩和康熙
      贾巧姐========================================影射红楼梦作者四皇子
      尤   氏【尤大】==========================================影射洪承畴
  女一号晴   雯妲己【黛玉之影】=========================== 影射田贵妃和杨嗣昌
      袭   人九尾狐狸精狐【宝钗之副】===========================影射袁妃和洪承畴
      甄英莲【香菱秋菱】=================================影射南明四帝一监国
      夏金桂===============================================影射吴三桂
      王夫人【玉石琵琶精】=========================影射崇祯朱由检和周后+孝庄太后
      刘姥姥======================================影射李自成+满清孝庄太后
      贾   母==================================影射朱由校、张嫣皇后和祖宗基业
      贾   家==================================== =影射北京政府【大明+满清】
      荣国府=============================================影射大明崇祯朝
      宁国府==============================================影射后金满清
      甄   家============================================ ==影射南明朝廷
      北静王水溶=============================================清顺治福临
      。。。。。。
(预告红楼梦剧尾)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08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脂砚斋,胭脂哉,胭脂丹砂,绛珠染就,重评石头记。
小编认为朱三太子、三丫头探春与四皇子四丫头都跟巧姐一样,都是作者宝玉的马甲。只是不知道朱慈炤逃到南方当时与朱聿键及鲁王朱以海有没有过交集?看看探春秋爽斋的豪华布置,透露出浓浓的石头气息其中应该有玄机: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一处建筑。元妃省亲期间,题有"桐剪秋风"匾额。"斋",书房也。斋较堂,惟气藏而收敛,盖藏修秘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是贾探春在大观园的住所,充满了浓郁的书卷气息。而原著中有关秋爽斋内景的具体描述为:"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能否记起米芾拜石的典故】,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见于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惜春在红楼梦书中的出身非常模糊不清,四皇子朱慈炤与贾探春也都是庶出。
网上红楼名家就有灵感,请大家一起欣赏网络文字:
贾探春的住处,为什么叫“秋爽斋”?也许脂砚斋的秘密就在其中



脂砚斋一直很神秘,但要说与贾探春有关,可能很多人不相信。本文就聊一聊贾探春的秋爽斋内,关于脂砚斋的一点伏笔。脂砚斋这人很奇怪,史料对他一无所知。现存的脂批也不是一人完成。甚至脂砚斋是否后人伪造也有说法。




根据原文的很多伏笔和脂批对照来看,脂砚斋起码对后文的很多伏笔预示准确。本文采用脂砚斋确有其人之说。
那么,脂砚斋存在(姑妄言),参与了《红楼梦》的二度创作。从脂批的很多线索看,其与作者曹雪芹极为熟悉,甚至辅助其创作。比方:【庚辰眉批(第二十二回):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
【甲戌侧批(第二十八回):紫英口中应当如是。】文中类似这种脂砚斋亲历一般的批语,尚有许多。与文中很多人物也是极为亲密。如果说作者代入贾宝玉一人,那么脂砚斋必然也会代入书中之一人,且极为关键。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周汝昌先生认为脂砚斋最可能是史湘云,本人不敢苟同。因为最后史湘云与出家为僧的贾宝玉不会有任何交集。反而是贾探春才与“情僧”有交集。首先,先说贾探春符合脂砚斋对原因。
一,贾探春与贾宝玉在一起的时间久,兄妹二人朝夕相处,知道贾府上下发生的故事细节。
二,秋爽斋是大观园内唯一用“斋”命名的住所。贾探春无疑喜欢“斋”字。
三,秋爽斋内别的没有,毛笔最多,名人法帖最多,“砚台”最多,足足有“数十方宝砚”。
贾探春善于书法,却也最爱收集文房四宝。尤其砚台有数十方,分明是最爱。




四,贾探春又是女儿,用“脂”最是恰当。脂又与红对照,呼应了《红楼梦》
五,贾宝玉的一生仿佛南柯一梦、黄粱一梦。所以脂砚斋批语《邯郸记》伏甄宝玉送玉。与贾宝玉有关。
而贾探春“蕉下客”典出蕉叶覆鹿,与南柯梦、黄粱梦并称古典三大富贵梦。
贾探春与贾宝玉都是“做梦人”,更适合脂砚斋对合作身份。
贾探春爱“斋”,爱“砚”,爱“红”,可不就更适合脂砚斋之名!
其次,秋爽斋之名,透出贾探春的爽利个性。但核心在后廊上的一排梧桐之上。预示贾探春日后远嫁异国为王妃。


广告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


“爽”是贾探春的性格。
“秋”是梧桐伏笔。“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的《相见欢》,也是贾探春日后远嫁异国后,对故国的思念。
“斋”是书斋,更是与脂砚斋的有力线索。那数十方宝砚,只有探春有,林黛玉也没有。
秋爽斋内的线索合起来,都对应脂砚斋就很有意思。当然,这还不算。
最后,贾探春远嫁并不是她一人,而是与林黛玉一起远嫁异国为王妃。王妃是一国帝王妃,也就是一品夫人。
贾探春不说了。林黛玉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借昭君出塞故事伏笔她像王昭君一样远嫁异国为王妃,就是做了一品夫人。
好巧不巧第二十三回,贾宝玉曾对林黛玉有过一个非常重要的誓言,伏笔他与黛玉的最后归宿。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明儿我掉池子里”指贾宝玉落难,贾家被抄家。之前就说过林黛玉像《姽婳词》林四娘一样,为了酬报贾家养育之恩和贾宝玉深情,在他逢冤受难之际,被迫同意与贾探春二女同嫁异国为王妃。
“教个癞头鼋吞了去”,贾宝玉被癞头和尚度化出家,就像跛足道人度化甄士隐和柳湘莲一样。
“变个大王八”,指出家做和尚。贾宝玉对林黛玉承诺两次“你死了我做和尚去”,这是第三次。
“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等你做了王妃死后。“一品夫人”是帝王妃的品级,贾元春的贤德妃就是“一品夫人”,注意不是一品诰命夫人,两回事。
“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我为你守墓一辈子。




贾宝玉这段话清楚地说了黛死钗嫁,贾宝玉在出家后的去向是寻到林黛玉坟前守墓余生。
那么林黛玉的坟在哪里呢?毫无疑问不在国内,否则薛宝钗等人不可能不给她扫墓祭奠,也不可能不找到贾宝玉。
林黛玉与贾探春一起远嫁,自然埋葬在目的地。君笺雅侃红楼的观点是西海沿子真真国。
当然,林黛玉死在异国,《葬花吟》也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暗示。
贾宝玉寻找林黛玉的“埋骨之处”,必然要先找到妹妹贾探春。还记得二人合作的《柳絮词》如何写的么?
(贾探春)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贾宝玉)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代表兄妹二人分别后还有一见。贾探春回不来,只能是贾宝玉下西洋去找她。而找到她也就找到了林黛玉的埋香之地。




贾宝玉词中意思,也不像对妹妹述说,更像对情人承诺。
贾探春是王妃,贾宝玉是和尚。探春大可以自此供养哥哥。
贾宝玉至此在林黛玉坟的附近结庐而居守墓余生,不可能再写《芙蓉女儿诔》祭奠,就将一生故事写成《石头记》,可不就是《情僧录》。而贾探春作为参与整理者,恰好对应了脂砚斋这一角色。
当然,这些都属于将小说与现实混淆的推测。现实中“探春”既不可能在异国当王妃,作者也没出家当和尚。不过就是将自己融入书中人物而已。你说呢?文|君笺雅侃红楼。

西洋,即西府荣国府沦陷成海也!

清明递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可叹故国沦落成异国,东风恶,红楼春梦随云散。。。
此时此刻,作者石头是不是也想到了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作者:宋·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好一似,前盟虽在,待书难托】
莫、莫、莫!




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 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清国】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衷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武穆遗风!】先天甘露浇灌成绛珠,后天血肉反哺成宝玉。绛珠仙子以绛珠为体,玉石通灵。葩吐丹砂,绛珠沥血,谱就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红楼梦!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50
 楼主| 发表于 2023-9-17 18: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密青果者,谐音灭清果;后面还有灌愁海,应该就是,仇海。意思是灭了大清国,报了大明朝的血海深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50
 楼主| 发表于 2023-9-17 18: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的饮食抄录:前四十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紫山璺

紫山璺



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


18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衷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先天甘露浇灌成绛珠,后天血肉反哺成宝玉。绛珠仙子以绛珠为体,玉石通灵。谱写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红楼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50
 楼主| 发表于 2023-9-17 20: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天微动态丨人狐之间:从九尾祥瑞到狐媚惑主
2023-05-31 04:48:01 来源:凤凰网
.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动物能像狐狸一样如此亲近人类社会。从上古时期的九尾狐寓意生下男子的祥瑞,成为统御天下的王者之证,到进入礼制时代后具有“三德”的仁兽,狐狸皆以瑞兽的形象示人。然而,自魏晋以来,狐妖开始活跃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书写:从唐代的佛道相争,到明清时期潜入人类社会,上演了一段段关于爱情、报恩、背叛、复仇……的故事,揭露了人世间的众生百态和真伪善恶。与此同时,民间百姓因畏狐而崇狐,至今留下了许多文化遗存。

从求子到王者之证

狐狸最早是以九尾狐的形象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这始于一场时代的变革。自原始部落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私有制的发展和社会等级分化,权力、地位和财富开始按照父系继承,于是,生男子成为了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为了庆贺生下男孩,作为后世祭祀高禖神的“悬弧之礼”的古礼开始出现。后来,随着星象占卜的出现和发展,先民们将弓弧的形状附会到天上的尾宿九星,并赋予其后宫和多子的象征:


(资料图片)

“尾九星为后宫,亦为九子星。占:均明,大小相承,则后宫叙(同‘序’)而多子;不然,则否,金、火守之,后宫兵起;若明暗不常,妃嫡乖乱,妾媵失序”。——《史记正义》


图1:尾宿九星示意图(引自《钦定古书集成·明伦汇编·宫闱典》)

即尾宿九星的明暗变化直接关乎后宫的安宁和子孙的绵延。最终,九尾狐的意象出现在了夏朝开国国君禹的故事里:

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注:孤零零的样子)白狐,九尾痝痝(注:尾巴大而蓬松的样子)。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这则故事讲述了大龄青年禹因治水巡行四方,年逾三十未婚,担心会有违礼法。有一天禹来到涂山这个地方,一只九尾白狐造访,他将其视为寓意王者之证的祥瑞,然后迎娶了当地涂山氏女子女娇为妻,不久女娇为禹诞下了儿子启。涂山人专门创作了歌谣《涂山歌》作为纪念。尽管禹认为九尾狐是王者之证,但实际上,九尾狐的出现是预示了他娶到了妻子,而且子孙繁盛。


图2:【夏】二里头文化嵌绿松石铜牌饰,洛阳博物馆藏

自禹之后,九尾狐成为国君一统天下的象征。《竹书纪年》载,“(帝抒)八年(公元前1908年),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夏代国君帝抒向东开疆拓土,直抵东海之滨,得到了象征统御天下的九尾狐。在偃师二里头遗址——被国内一些学者视为夏朝都城的地方的高等级墓葬中,出土了带有狐狸造型纹饰的嵌绿松石铜牌饰(图2)。商周之际,《瑞应图》载,“六合一统,则九尾狐见”,“(散宜生)得九尾青狐以献纣,免西伯之难”,散宜生以象征天下一统的九尾狐讨好纣王,才让囚禁在羑里城的周文王得以脱困。东周时期,在楚国墓葬出土的箅形器内侧圈层绘有捕猎九尾狐和鹿的形象,寓意当时各诸侯国逐鹿中原,都希望一统天下(图3)。这种观念影响甚远且深入人心:《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在起兵前夜,偷偷让吴广在野外的神祠燃起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可见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也懂得借狐来鼓舞人心。直到南北朝时期,《魏书·灵征志》中记载了北魏太和十年(486年),“三月,冀州获九尾狐以献”,并明确指出“王者六合一统则见”,仍然将九尾狐与国君一统天下的祥瑞联系在一起。


图3:【战国】淮阴高庄战国墓出土铜箅形器上的九尾狐形象,淮安市博物馆藏


图4:【西汉】鎏金胡傅铜温酒樽上的九尾狐形象,山西博物院藏

国君仁德的象征

后来,九尾狐被视为君王仁德的象征。这或许与礼制社会建立后,人们视狐狸身上有“三德”有关。《说文解字》中对“狐”的释义为“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其中“其色中和”指的是狐狸的毛色柔和,符合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小前大后”指的是狐狸的身段前窄后宽,寓意长幼尊卑有序;而“狐死首丘”出自《礼记·檀弓》“狐死正丘首,仁也”,指的是狐狸死之前脑袋一定是朝着巢穴的方向,寓意不忘本,是仁的体现。从先秦到魏晋,以九尾狐的现世彰显国君施政仁德的观念十分流行:

《瑞应图》载,“王者不倾于色,则至”,即君王不贪恋美色,勤于治国,九尾狐便会出现;《孝经援神契》中也写道,“德至鸟兽,则狐九尾”,即君王将仁德施予万物,九尾狐就会现身。曹植在《上九尾狐表》中记载了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十一月,甄城县出现了一只巨大的九尾狐,“长七八尺,赤紫色,举头数尾,尾甚长大,林列有枝甚多”,并且称赞道,“斯诚圣王德政和气所应也”。但实际上,曹植是在利用九尾狐歌颂曹丕,以使自身免于灾祸。

除此之外,由于禹当年所见是九尾白狐,因此现实中的白狐也被视为王者仁德守法、智慧开明的祥瑞。《春秋潜潭巴》载,“白狐至,国民利;不至,下骄恣”。《瑞应图》载,“王者仁智明,则白狐出”,“王者仁智,动唯法度,则见(白狐)”;《天镜》载,“王者德和,则白狐来”。然而,国君要做到仁、智、明,离不开贤臣的辅佐,于是,白狐也会出现在这样的臣子家中。《宣室志·李揆》中记载了唐代丞相李揆在乾元初年担任中书舍人时,有一天退朝回到家,“见一白狐在庭中捣练石上”,第二天李揆便升任了礼部侍郎。历史上,李揆在诸多重大政治事务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唐肃宗做出了公正、明智的决断。


图5:【东汉】山东嘉祥洪山村汉墓画像石上的九尾狐形象


图6:【东汉】山东藤县西户口汉墓画像石上的一对九尾狐形象

除此之外,汉代方仙道思想的盛行,使得作为尾宿九星象征的九尾狐与金乌、蟾蜍等一同被吸纳进了西王母的神话世界(图4)。九尾狐身为西王母的侍从,其形象大量出现在这一时期墓葬的画像砖上(图5、6)。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的繁荣也让西王母信仰一路向西传播,并且深刻地影响了当地文化,直至五胡十六国时期,西北一带的墓葬中仍然可以见到西王母和九尾狐的形象(图7)。


图7:【十六国】甘肃酒泉丁家闸5号墓西壁中的九尾狐形象

预知吉凶祸福的天狐

随着九尾狐文化的盛行,民间还创造出了天狐的意象。《玄中记》中写道,“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即修炼圆满的千岁狐狸具有了通天的本领,因而可以预知人间吉凶祸福。有人认为千岁天狐具有九尾狐的形态,据《酉阳杂俎》载,“道术中有天狐别行法,言天狐九尾金色,役于日月宫,有符有醮日,可洞达阴阳”;但更多的千岁狐狸往往貌不惊人。《纪闻》记载了垣县县丞袁嘉祚年过五十,有一天在县衙里抓住了一只千岁狐狸,这只狐狸宣称自己可以带来福报,还能预知未来,并且表示“愿为耳目,长在左右”,于是袁嘉祚便留了下来,后来“数年至御史,狐乃去”。

天狐可以感知灾凶厄运,在灾难来临前发出警告。《搜神记》中记载了渔民夏侯藻去找淳于智给生病的母亲占卜,临走前家门外有一只狐狸冲他嗥叫,淳于智意识到这是狐狸在向他发出警告,赶忙让夏侯藻火速回家并在门外嚎啕大哭,当不明就里的家人跑出来一探究竟时,五间堂屋瞬间倾塌。《宣室志》中记载了李林甫担任宰相后,有一天退朝后坐在家中庭院里,看见了一只体型如牛马般大小的玄狐,还没来得及派人射杀就逃跑了,一连几日均是如此,后来那一年李林甫倒台,并被罚没了家产。

除了向个人示警,天狐往往还能够预示国家即将到来的危难,《隋书·五行志》中收录了大量南北朝时期天狐报噩的记载。北齐后主武平年间(570-575年),“朔州府门,无何有小儿脚迹,又拥土为城雉之状。时人怪而察之,乃狐媚所为,渐流至并、邺”,朔州、并州和首都邺城都出现了狐狸堆土筑城墙的诡异事件,预示了后来南安王起兵造反,以及郑子饶和羊法皓等人在山东起义。南朝梁中大同年间,“每夜狐鸣阙下,数年乃止”,狐狸一连数年每夜都在皇宫鸣叫,不久后侯景之乱爆发,“丹阳死丧略尽”。南朝陈祯明年间(587-589年),“狐入床下,捕之不获”,狐狸居然爬进了陈后主的床下,《易飞候》载,"狐入君室,室不居",皇帝不适合在皇宫居住,也就宣告了陈国“未几而国灭”的命运。

民间狐狸作妖害人

尽管普通狐狸可以通过修炼成为天狐,然而现实中修行时间短的狐狸往往抑制不住天性,喜欢作妖害人。《易林·萃·既济》载,“老狐多态,行为蛊恠(同‘古怪’)。为魅为妖,惊我王母。终无咎悔”;《说文解字·犬部》载,“狐,妖兽也,鬼所乘之”。尽管汉代的狐狸就开始作妖,但直到魏晋时期,狐狸才开始幻化成人形。《玄中记》载,“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千岁之狐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东晋王嘉的《名山记》中则认为,“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曰阿紫,化而为狐”,也就是狐狸是由放荡的女子所变,从而彻底模糊了人与狐狸之间的界限。这种转变正式拉开了狐妖故事的序幕,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深远。

狐狸要化成人形,往往需要取用真人身上的东西,比如头发、指甲,甚至还有头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了孙岩的妻子是一只狐狸,东窗事发后,妻子临走前“将刀截岩发而走”,从此以后,洛阳城里“被截发者,一百三十余人”,这些化身为美妇的狐妖成群结队、衣鲜亮丽地走在街头,遇到路人便截去他们的头发。《广异记》记载了崔昌在东京庄读书,一只由狐狸变成的男孩来到他的住所停留数月,忽然有一天傍晚男孩扶着一位醉酒的老人回家,“老人醉,吐人之爪发等”,崔昌厌恶之余便砍去了老人的脑袋,老狐狸现出了原形。除了活人的头发和指甲,也有狐狸用死者头骨施以巫术的,据《酉阳杂俎·诺皋记》载,“旧说野狐名紫狐……将为怪,必戴髑髅拜北斗,髑髅不坠,则化为人矣”,而《集异记·僧晏通》中就记载了僧人晏通在夜晚露宿乱坟岗,遇见一只狐狸四处寻找死人头骨,最终找到一个合适的戴在头上,然后又采摘花草树叶作为衣服,摇身一变化作美妇,绰约而去。

狐狸作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狐狸幻化成人形后,真心希望融入人类社会。《广异记》中记载了唐代景龙年间,一只狐狸中意吏部侍郎李元恭的外孙女崔氏,于是化作人形与其相处,还教诲崔氏“人生不可不学”,先是请了一位老者教她经史,前后三年,崔氏“颇通诸家大义”;然后又请人教她书法,一年后崔氏“又以工书著称”;甚至在此之后,还请一位抚琴大师“悉教诸曲”,并道尽其中精妙之处,崔氏习得的名曲“不可胜纪”,这一切都体现了狐狸对崔氏真挚的爱意,于是当李元恭问它何不迎娶崔氏时,“狐甚喜”。《宣室志》中记载了元和年间,计真的妻子是一只狐狸,操持家务二十年,尽心竭力地照料丈夫和孩子们,没有丝毫过失,在她临死之际,向计真坦白了自己的身世,并希望他念及孩子们都是人类,以后好好照顾他们。

然而,另外两种狐狸作妖对人类就并不友好了。第二种是狐狸作威作福,把人当作奴仆使唤的,《广异记》中记载了开元年间,彭城刘甲在赴任途中,夜宿山野旅店,他的妻子夜晚就被一只老狐狸夺去,刘甲率领村民一路寻找到了古坟上的大桑树下,挖开一看,“有老狐,坐据玉案,前两行有美女十余辈,持声乐。皆前后所偷人家女子也”,貌美的女子竟然成为老狐妖独享的乐伎。第三种是狐狸附身使人患病,《太平广记》中记载了唐代始丰县县令张例,被狐媚上身,发作起来六亲不认,经常伸出右臂口念咒语“狐娘健子”,于是他的儿子偷偷手持铁杵,待他发作时猛捶其后背,从他身上掉落一只老母狐,后来将这只狐狸焚烧后,张例的病便不治自愈。

狐妖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妖由人兴”,也就是人心作祟所导致的乱象。《广古今五行记》中就记载了有人打着狐妖的幌子为非作歹或者搞恶作剧吓唬人。一则故事发生在北齐后主武平年间,邺城一户人家的婢女带着装有锦被的包袱路过没人住的里坊时,被一个自称是狐狸精的老妇持刀抢劫,结果刚好有人骑马路过,把老妇抓了现形,引来数百人围观,“莫不竞笑,天下有如此造妖事”;另一则故事发生在并州,一位姓纥干的人爱搞恶作剧,当时外面盛传有狐媚,结果他偶然间得到一条狐狸尾巴,回到家后就故意露出来吓唬妻子,结果被妻子和邻居一路追打,无奈之下他只好承认“我戏剧,不意专欲杀我”。


图8:【南朝梁】李逻《纂图附音增广古注千字文》“周发殷汤”中的妲己变作九尾狐注解书影,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藏

狐媚惑主的由来

在所有的狐妖中,由九尾狐所变的商纣王宠妃苏妲己的传说最为深入人心。尽管这离不开明清小说的推波助澜,但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太公谓召公曰:‘纣之亡国丧家,皆由此女,不杀之,更待何时!’乃以碓剉之,即变作九尾狐狸。”——李罗《千字文》注(图8)

原本妲己是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在古代女子是红颜祸水的观念下,再加上当时盛行的狐妖文化,便被改造成了九尾狐的形象。自此以后,九尾狐从统御天下的王者之证和君王仁德开明的象征,沦为了南宋叶适《习学纪言》中所言的:“九尾妖狐也,示亡之征(同‘证’)焉”。

然而,正如妲己沦为掩饰纣王罪行,遭人诟病的牺牲品一样,狐媚惑主成为了政治上攻击政敌的说辞:唐代骆宾王在《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斥责临朝听政的武则天:“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后来,武则天甚至被人冠以“妖后”的称谓。然而,历史上的女皇并非如此不堪,在她执掌国柄期间,打击门阀、发展科举、轻徭薄赋,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宋代,《儒林公议》中记载了宋真宗侍从陈彭年为人奸猾,“时人目为九尾狐,言其非国祥而媚惑多歧也”,然而真实的陈彭年鞠躬尽瘁、克己清廉、博学识广,还曾参与编撰了像《册府元龟》《广韵》等重要的典籍。

到了元代,历史演义小说《武王伐纣书》将妲己描绘为半夜吸人三魂七魄的“九尾金毛狐子”;后来明代的《封神演义》《夏商野史》等脍炙人口的小说对其角色进一步演绎,使得妲己的九尾狐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有人也开始将九尾狐化身为历史上其他朝代的后宫妃子:在艳艳生的《昭阳趣史》中,松果山悟真洞的九尾雌狐因吸走了燕子精的真阳,相互打斗,被玉帝贬入人间,成为汉成帝的宠妃赵合德。

佛、道相争中的狐妖

从魏晋到唐代,随着佛教的迅速传播,佛、道相争愈演愈烈,狐妖成为了这一过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太平广记》中记载了北魏太和年间的隐士姚坤,他把庄园典当给了嵩岭菩提寺,有个叫惠沼的和尚在庄园里偷挖陷阱,故意让人掉下去,然后做起了活人实验:“投以黄精数百斤,求人试服,观其变化”,结果姚坤在一次醉酒后掉了进去,由于他平日行善,经常向猎人买回狐狸放生,于是有一只自称天狐的老狐为报他的恩德,便将道教《西升经》中的“神能飞形,亦能移山”传授给他,最终在修行一月之后飞出陷阱。为了报复僧人惠沼,姚坤谎称是食用了黄精才变得身轻如燕,于是惠沼便亲自效法,日日以黄精为食,不久便死在了洞中。在这则故事中,连狐狸都可以凭借修习道教经典修道成仙,而佛家弟子却害人害己,丧尽天良,其中对道教的推崇和对佛教的鄙夷显而易见。

到了唐代,狐狸往往假扮佛教中的菩萨蛊惑人心,然后被道士点破,斩妖除魔。道教在与佛教的纷争中占得上风,这反映了有唐一代道教的地位。由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尊老子为先祖,唐高宗时加封其为“太上玄元皇帝”这一道教最高神,道教的社会地位空前提升,因此道教才有能力与在早已深入人心的佛教相抗衡。为了打击佛教,向来视斩妖除魔为使命的道家弟子,便将平日里打击最多的狐妖与佛教创造性地相结合,演绎出了狐妖假扮菩萨骗人,道士施法揭穿真相,拯救苍生的故事:

唐代州民有一女,其兄远戍不在,母与女独居。忽见菩萨乘云而至,谓母曰:“汝家甚善,吾欲居之,可速修理,寻当来也。”村人竞往。处置适毕,菩萨驭五色云来下其室。村人供养甚众。仍敕众等不令有言,恐四方信心,往来不止。村人以是相戒,不说其事。菩萨与女私通有娠。经年,其兄还,菩萨云:“不欲见男子。”令母逐之。儿不得至,因倾财求道士。久之,有道士为作法,窃视菩萨,是一老狐,乃持刀入,砍杀之。——《广异记》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代代州的一户一家,这家儿子戍边在外,家中只有母亲和女儿,于是便被一只老狐狸盯上了。有一天这只狐狸化作佛教中的菩萨模样来到这家人面前,让他们收拾好房屋,不日便驾着五彩祥云下榻,后来还与这家的女儿私通有了孩子。当女子的哥哥回到家时,这只狐妖害怕事情败露,就让母亲把儿子逐出家门,儿子无奈之下便倾尽钱财寻访道士,最终在道士的帮助下揭开了狐狸的真实面目。

面对道教的污蔑,佛教自然也不可能听之任之,袖手旁观,而是在道家编造的故事基础上,进一步演绎,通过数轮回合的斗法,最终以“道高一尺,佛高一丈”的架势赢得最终的较量:

“唐坊州中部县令长孙甲者,其有笃信佛道。异日斋次,举家见文殊菩萨乘五色云从日边下。须臾,至斋所檐际,凝然不动。合家礼敬恳至,久之乃下。其家前后供养数十日,唯其子心疑之,入京求道士为设禁,遂击杀狐。令家奉马一匹,钱五十千。后数十日,复有菩萨乘云来至,家人敬礼如故。其子复延道士,禁咒如前。尽十余日,菩萨问道士:“法术如何?”答曰:“已尽。”菩萨云:“当决一顿。”因问道士:“汝读道经,知有狐刚子否?”答云:“知之。”菩萨云:“狐刚子者,即我是也。我得仙来,已三万岁。汝为道士,当修清净,何事杀生且我子孙,为汝所杀,宁宜活汝耶!”因杖道士一百毕,谓令曰:“子孙无状,至相劳扰,惭愧何言!当令君永无灾横,以此相报。”顾谓道士:“可即还他马及钱也。”言讫飞去。——《广异记》

在这则故事中,唐代坊州县令长孙甲全家笃信佛教。在第一回合中,狐妖变身文殊菩萨,乘着彩云降临长孙甲家,县令一家老小诚恳恭迎,唯独他的儿子心里存疑,于是进京求请道士来家里设法祭坛,最终杀死了狐狸,该回合以道教获胜告终。在第二回合中,狐妖再次变成了菩萨,并且又一次成功骗过了长孙甲一家,最终再次被道士降服,该回合仍以道教的胜利结束。但是狐妖并未被彻底消灭,到了第三回合,狐妖又一次变成了菩萨,而且还颇为挑衅地问道士“你的法术如何?”结果道士说法术已经用完了,然后狐妖就要惩罚道士,先是跟道士谈起了祖宗,自称是道教祖师狐刚子,修仙已三万年,然后以道士应当清净修为,不应杀生为由,将其杖责一百下。当然,虽然惩罚了道士,那个狐仙也承认了其子孙狐狸骚扰长孙甲一家的事实,于是便以保佑他们全家永无灾祸来谢罪,在这最终回合的较量中,佛教偷换概念,并以道教先师为道义制高点,对道士进行了惩罚,道教在最终的较量中拜了下风,这与历史上佛道二教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是相一致的。

狐王庙和狐仙崇拜

随着狐妖文化的盛行,民间开始尊奉狐神,甚至还专门修建了“狐王庙”或者“狐仙庙”,这一切都源于百姓们对狐狸的恐惧。《朝野佥载》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乡村地区竟然村村都拜狐神。之所以百姓如此畏狐,《续夷坚志》中对即墨县狐妖的记载或许可以给出答案:“昼伏夜出,变化狡狯:或为狱卒,纵遣囚系;或为官妓,盗驿传被幞,媚惑男女,有迷乱至死者”,假扮狱卒释放囚犯,假扮官伎媚惑平民,甚至闹出了人命。

到了宋代,有一些不信邪的官员出面捣毁了狐王庙。宋代赵葵《行营杂录》中记载了宋真宗年间(997-1022年),王嗣宗在担任邠州地方长官期间,听闻该地旧时有狐王庙,民间相传能为人祸福,于是百姓一年四季“享祀祈祷,不敢少怠”,甚至于都不敢直呼其名。结果王嗣宗到任后,便召集诸邑猎户一百多人,“以甲兵围庙,薰灌其穴,杀百余狐”,然后将庙放火烧毁,后来有人说看到大火中有一只大白狐逃了出去,从此以后便再也不见狐妖,即便是重建狐王庙,也没有了先前的灵验。《宋史·五行志》中还记载了另一则故事,宣和七年(1125年)的秋天,“有狐由艮岳直入禁中,据御榻而坐”,狐狸竟然出现在了皇帝的御榻上,于是宋徽宗“诏毁狐王庙”。狐狸公然坐在龙椅上,或许也预示着北宋王朝的气数将尽。

然而,狐仙崇拜并没有完全断绝。元代以来,地方官署开始供奉狐仙,起初是因为狐狸常常偷盗官印,人们寄希望于狐仙保佑官印不丢失,而狐仙带来的灵气也会护佑为官者仕途通畅(图9)。明清直至民国初年,狐仙崇拜更是达到了顶峰。据《海城县志》载,狐仙能“得道通灵,能为人消灾疗病”;民国时期胡朴安在《中国风俗》中记载了安徽芜湖一带“佞狐”,当地人甚至“不敢直呼为狐仙,奉之为仙姑,称之曰老太”;江苏南京也同样如此,“宁俗人家讳言狐。家中有狐者,每逢朔望焚香敬祝,且呼之曰老太爷”。当时人们不只在家中供奉狐仙牌位,甚至还有狐仙堂、狐仙庙接受众人供奉,“(芜湖)商铺几乎家家设位供养;闹市中有狐仙堂数处,笙歌祭享,月必十余次”。不仅如此,狐狸还与其他动物形成组合,一起成为百姓祭拜的对象,清代薛福成《庸盦笔记》中记载了“北方人以狐、蛇、猬、鼠及黄鼠狼五物为财神。民家见此五者不敢触犯,故有五显财神庙,南方亦间有之”。


图9:【元】山西平遥县衙大仙楼中的狐仙牌位

狐火与狐狸生火

人们之所以畏狐,除了狐狸作妖害人,还有一个原因是狐狸具有纵火、化火的神通。实际上,最早将狐狸与火联系在一起的是《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起义时在神祠旁的篝火狐鸣,于是后世便用狐火喻指农民起义,比如明代陈子龙《紫玉歌》载,“艳女上殿日月昏,鱼灯狐火纷相逦”,暗讽朝纲腐败,地方上纷纷起义暴动。

狐狸生火始见于《三国志·魏书·管辂传》,魏国的管辂善于占卜,他的一个同乡家里经常失火,于是管辂就算准了有一个书生可以消灾,就让同乡无论如何把书生要留下过夜,结果书生还以为同乡别有所图,于是晚上就带着刀在柴火堆假睡,“夜有一小物直来过前,如兽,手中持火,以口吹之。生惊,举刀斫,正断腰,视之则狐”,原来是同乡家闹了狐狸,狐狸晚上出来,手里玩火,还用口把火吹得到处都是,这才酿成了火灾。后来《酉阳杂俎》载,“旧说野狐名紫狐,夜击尾火出”,也就是野狐狸可以通过敲击尾巴,便可以生出火来。宋代沈该《易小传》中“离下坎上”“坎下震上”的卦象注解中同样记载道,“狐,火畜也,初其尾也”。

到了清代,人们演绎出了狐狸纵火复仇的故事: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狐狸因房主破坏了巢穴而在落成的新房纵火,“芮庶子铁崖,宅中一楼,有狐居其上……相安已久。后鬻宅于李学士廉衣,廉衣素不信妖妄……时方修筑,因并毁其楼,使无可据,亦无他异。迢甫落成,突然烈焰四起,顷刻无寸椽。而邻屋苫草,无一茎被癎。皆曰狐所为”;曾衍东《小豆棚·小莲》中记载了滕县一户李姓人家的公子看上了狐族的四小姐,两人交好,结果却被外来的狐族成员纵火报复,“是日,李家火,扑灭,其内室衣筮中又火。一日数次,所有衣服器皿荡然灰烬”。

明清时期的狐妖文学

除了狐仙崇拜,明清文人还在历代狐妖志怪的基础上,演绎出一段段新奇曲折的人狐往事,影射了人间社会的众生相。薛福成在《庸盦笔记》中记载了山东蒙阴县一带盛产狐狸,每年县令都会提前贴出进山打猎的告示,狐族便会将老、弱、病、残留给猎户,长久以来保持了一种默契。然而新县令上任后,便与猎户相互勾结,故意推迟发布告示,狐族还没来得及撤离便被一网打尽,然后有一天一位白须老人来到县衙,历数县令罪状后,不久县令的父亲旧疾复发,儿子溺水身亡,众人猜测“殆狐之所为”,故事中人类的利令智昏、背信弃义与狐狸的有怨报怨亦是人间社会的真实写照。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狐妖常常化身容貌姣好、勤俭持家、有情有义的女子,或是报恩,或是拯救男子于危难。在小翠的故事中,王太常年少时无意中帮助一只狐狸躲过了雷霆劫,长大后,他生了一个傻儿子名叫元丰,在当地没人看得上,当年那只狐狸就化身为老妇带着女儿小翠上门求亲。成婚以后,夫妻俩感情甚笃,但有一次因小翠打碎了一只价值几千两银子的玉瓶而被王太常责骂,一怒之下便离家而去。元丰日思夜想,终于两年后与小翠重逢,她不计前嫌,化身为元丰未来妻子的模样,让他把对自己的爱慢慢转到未来妻子的身上,让王太常得偿所愿抱上了孙子。在故事的末尾,蒲松龄点评道,“一狐也,以无心之德,而犹思所报;而身受再造之福者,顾失声于破甑,何其鄙哉!”,即便是无心之恩狐妖也懂得知恩图报,然而王太常却因失去玉瓶而失态,遭人鄙夷。


图10:【清】《聊斋全图》第31册中的辛十四娘见冯生插图,奥地利国家图书馆藏

在辛十四娘的故事中,书生冯生靠着亡故的舅奶奶的操持娶了如花似玉的辛十四娘。在冯生的朋友中有一位楚银台的公子,靠着父亲的关系拿下了科考的第一名,冯生屈居第二,结果在酒宴上冯生趁着酒醉,嘲讽楚公子夺魁并不是凭自己的真本事,在场的众人大惊失色,被驳了颜面的楚公子怀恨在心,后来设计把冯生骗到了家里,在把他灌得酩酊大醉后,将前几日被其妻失手杀害的丫鬟嫁祸给冯生,冯生被判了绞刑,辛十四娘为了营救冯生,派丫鬟去京城告御状,忙前忙后终于帮冯生脱困,并且也因救人而得道升仙。故事中狐妖的有勇有谋、有情有义与两个读书人一个不分善恶,逞一时之快,另一个小肚鸡肠、阴险毒辣形成了鲜明对比。

蒲松龄借狐妖故事隐喻世间百态,用狐妖的真和善揭露人性中的伪与恶,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无情鞭挞。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蒲松龄笔下的狐仙故事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仍然是影视作品的重要题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50
 楼主| 发表于 2023-9-17 20: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认为《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明末清初的亡国之人,大家都怎么看?
前两年无意中看到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就是红楼梦作者不是曹公,而是明末清初的亡国之人,他里面举了大量例子和证据,开始不以为然,后来越看越心惊。 我来简单的…显示全部 ​
关注者
706
被浏览
879,590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74
​27 条评论
​分享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登录
查看全部 170 个回答
檀信介
檀信介
一片鱼心空付水,不见江河溯舟回。
2,057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给大家看看理科大神是怎么降维打击过度解读红学家的。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日期与节气准确对应有两次。第一次是第十一回,说秦可卿病了「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第二次是二十七回,说给花神践行「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已故中科院数学史专家严敦杰先生,根据明清历法工具书《古今推步诸术考》、《历象考成》、《历象考成后编》等,推算出了明清两代唯一符合书中这对数字的日期。

第一处「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是崇祯十五年(1642)十一月三十日丙申戌正一刻五十分冬至。

第二处「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是顺治六年(1649)四月二十六日未正三刻二分交芒种节。

十一回到二十七回,在书中大概讲了七八年的事儿,与严敦杰老师推算出的崇祯十五年到顺治六年的日期吻合,书内书外严丝合缝。尤其是「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精确到时辰,我看他论文的时候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严敦杰先生人家是中科院科学史专家,不恰红学饭的,所以没有索隐派、考证派的明确偏好观点,但推算出的这个日期可太对索隐派的胃口了。

这个论文一发表,现代索隐派可就嗨了:崇祯到顺治之交,这可不就是明亡清兴的事儿嘛?所以说,林黛玉是崇祯,薛宝钗是皇太极,元春是袁崇焕…什么?你不信?中科院研究员都给我们索隐派背书了,你还不信。

严敦杰扶额:我没有,我不是,你不要乱说。

索隐派弹冠相庆了,考证派可就慌了,这他妈都算出崇祯十五年了,我们曹公还没出生呢,这还怎么继续搞曹学?

科学再强大,这红学饭还得继续恰啊,考证派领袖俞平伯先生在读了严敦杰的论文之后,赶紧出来回应。俞平伯在新论文中一方面肯定了严敦杰先生的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同时也承认「《红楼梦》关于节气的记录是实录式的。」

但要是完全承认严敦杰算出的日期,相当于间接承认了《红楼梦》原本成书于崇顺之交,言必康雍乾的曹学就没得玩儿了啊。

于是俞平伯先生捧出了一本道光年间的万年历,找出乾隆十年(1745)「十一月大二十九日丙申夜子初二刻八分冬至」,跟原著中的「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就差几刻钟了,误差范围内。

这第一处差强人意,但也算糊弄过去了,那第二处怎么办呢?俞平伯把手里这本道光万年历翻滥了也没翻出一个「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

最后硬着头皮拿出一个乾隆十二年(1747)四月二十九日芒种,然后强行解释「至于‘二十六’与‘二十九’日子的不符,或出于作者笔误。」可是,这又不是阿拉伯数字6写反了写成9,汉字六怎么错成九啊?

看到这里我尴尬症都犯了…平时就曹公无敌、山东菏泽曹公牛逼666,遇到解释不了的理论硬伤就「作者笔误」,胡适之先生泉下有知估计想就地解散考证派。

一个红学小公案,仅仅从一个角度为大家展示了《红楼梦》可能的成书时期。根据严敦杰先生推算出的日期,《红楼梦》最初的原本很可能是在崇祯顺治之交成书的,也就是题主问的明末清初时期。


至于我的观点嘛,我个人认为《红楼梦》不是一次成书的,和《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一样是累进式成书的。

应该在明亡清兴之际有人写了一个最初的版本,我们尚不能考证出这个人(这几个人)是谁。这个原本里面含有大量比喻明清易代的政治军事元素,或名《风月宝鉴》、或名《石头记》。

汉军旗人曹雪芹拿到了一本《风月宝鉴》,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增删改写,删去了一些明清政治战争元素,加上了一些八旗家事,撰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八十回本《红楼梦》。

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

编辑于 2020-06-12 13:41
1,据第二十七回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庚侧]无论事之有无,看去有理。然闺中更兴这个风俗,所以次日大观园中之人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执事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中绣带飘飘,花枝招展,[甲侧]数句大观园景,倍胜省亲一回,在一园人俱得闲闲寻乐上看,被〔彼〕时只有元春一人闲耳。[庚侧]数句抵省亲一回文字,反觉闲闲有趣有味的领略。更兼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按:

[庚侧]无论事之有无,看去有理。
[甲侧]数句大观园景,倍胜省亲一回,在一园人俱得闲闲寻乐上看,被〔彼〕时只有元春一人闲耳。
[庚侧]数句抵省亲一回文字,反觉闲闲有趣有味的领略。

三段批红,透露两个观点:

(1)未必有芒种节饯花神的习俗,但批者知道写的有道理;

(2)这事儿与省亲有关,搞明白就会觉得写的有意思。

2,据第十六回前墨批

[甲回前] 大观园用省亲事出题,是大关徤〔键〕处,方见大手笔行文之立意。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惜〔昔〕感今。

按:

注:在清朝,康熙、乾隆南巡可谓家喻户晓。鉴于乾隆南巡时,曹家、李家已经一蹶不振,此批,影射康熙南巡的概率更大,曹李两家的确接待过圣驾,而且不止他们,江浙众多官员都参与过南巡接驾,却只有他们两位,花重金为康熙兴建行宫(行在),历经18年左右偿还因此欠下的贷款。

两句墨批,指向一个事件:南巡。

小说中省亲的是元春,墨批里说借省亲事写南巡,这难道是把康熙比拟成元春了么?哈哈,像却不是,因为元春另有其人。

《清稗类钞》、《圣驾阅历河工兼巡南浙惠爱录》、《圣祖五幸江南全录》等非官方史料,记载了许多康熙南巡的故事,且不论属实与否,当通部书表达了忠君爱国、歌功颂德的思想,尤其当康熙一边视察河工,一边带着皇太后旅游,一边替密妃王氏寻亲,一边看望自己少时的保姆孙氏(曹玺之妻,非曹寅生母),而成为一段孝爱佳话时,朝廷还有必要辩伪追究么?大可不必。

引此史料,是作为确证还是佐证,则有待商榷,作者和读者都面临着,信其有还是信其无的选择,在此,姑且作为佐证,观其一面。

3,据《圣驾阅历河工兼巡南浙惠爱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50
 楼主| 发表于 2023-9-17 20: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回《见凤姐贾瑞起淫心》里,朱慈炤写了一个明确的日子“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样的特殊日子几百年难遇,查万年历时才发现早已经有人注意到此处: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没有任何一年的十一月三十日是冬至日。

  可这几百年难遇的日子崇祯居然碰上了两回! 崇祯四年和崇祯十五年都是!而崇祯十五年的冬至正是朱慈炤唯一亲身经历过的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贾瑞贾天祥,即假文天祥,借指的是无耻的假殉国者!在“十一月三十日恰是冬至”的崇祯十五年的松杏之战后洪承畴投降满清!朱慈炤这是看着日子骂人啊!
  
   
    《崇祯遗录》记载:”过东松杏失利,洪承畴全军覆没,传承畴死。上震悼,命礼部具仪,钦天监择日设坛予祭,以慰忠魂,荫一子锦衣卫千户,世袭。即闻承畴降,遂罢祭,仍荫其子。”

  
   崇祯待洪承畴何等宽宥,即使是知道了洪承畴已经降清,仍然“荫其子”!
  
     还记得元春影射的十七岁以身殉国的少年天才夏完淳义士么?夏完淳抗清失败被俘,洪承畴亲自讯问:“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 想要招降少年天才夏完淳。夏完淳装作不知审讯大员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人就是洪承畴时,夏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夏完淳遂就义于金陵西市,年仅十七。行刑时,傲然挺立,拒不下跪。葬于松江城西。
     
      满清的首位汉人大学士洪承畴为了巩固满清的统治,为清廷殷勤献计以完善满清的国家机器,并积极帮助满清从文化上更好地统治汉人,建议清廷“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并且建议尊奉“孔儒”以笼络汉人人心,推行绥靖招安的政策以缓解满汉矛盾,同时又大举屠刀残酷镇压屠杀大批忠于明王室的义士,为满清坐稳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除了多尔衮、范文程外,洪承畴就是满清统治得以巩固的最大功劳者。
     洪承畴原本深受崇祯宠信,他自己因此得意地在厅堂挂出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来洪承畴在松杏之败后降清,于是有人将他的这副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初三日乾隆下诏书命国史馆编纂《明季贰臣传》。洪承畴等出于“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之录用,以靖人心而明顺逆。今事后平情而论,若而人者,皆以胜国臣僚,乃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辄复畏死刑生,腼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之理由被列入《明季贰臣传》中。但满清念其功大,最终洪承畴荣幸地被列为贰臣甲等,从此定性。
     这真是:假殉国者贾天祥,真贰臣者洪承畴!
    小说第十一回写秦可卿久病在床。贾府上下都很关心。“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节的那几日,贾母、王夫人、凤姐儿日日差人去看秦氏,回来的人都说:'这几日也没见添病,也不见甚好。’”
三百年来,围绕着“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个问题,红学研究者各抒己见,争得不亦乐乎。因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未出现“十一月三十日冬至”的特殊历法现象,传统红学对此问题或是避而不谈,或干脆说作者在冬至日期上做了手脚。另一些研究者发现,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和崇祯十五年(1642年)都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许多研究者以崇祯十五年为基础,做出秦可卿自缢暗隐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末代皇帝朱由检自杀殉国的判断,进而得出《红楼梦》隐写明末清初历史的结论。但小说中的贾瑞影射何人,没有人说得清楚。一般认为,贾瑞影射明崇祯十五年五月初五降清的蓟辽总督洪承畴。降清后,洪本人非但未死,清初还做了大官,升到大学士。小说中的贾瑞则不同,他身陷王熙凤毒设的相思局,身患重病,后因正照风月宝鉴精尽而亡。死亡年份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后的第二年。
仔细研究小说文本发现,《红楼楼》隐写的是两宋特别是南宋的历史。那么,两宋的哪一年出现过“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种特殊的历法现象呢?
这一年就是宋钦宗赵桓登基的靖康丙午元年(1126年)。
清代许伯政在《全史日至源流》卷二十八写道:“钦宗皇帝 靖康丙午元年正月丁卯朔,十一月辛卯日未正二刻十四分内一十一秒冬至。史二月丁酉朔,闰十一月壬辰朔,十二月壬戌朔。金史正月丁卯朔,六月丙申朔,法应下年闰正月。”
在互联网检索得知,1126年12月15日为丙午年庚子月辛卯日,农历为十一月三十日。这一天是冬至,一九的第一天,接着就是闰十一月初一。
冬至后闰十一月,意味着冬至日一定和月朔日(初一)相逢。冬至逢朔日,其前后节气的中气必将逢望月和朔月。靖康丙午元年小雪为十一月初一(即朔月),小寒为闰十一月十五日(望月)。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历法现象,有时上百年才遇到一次。
有研究者指出,靖康两年,岁次丙午丁未,丙丁属火,又在午位。午为烽堠,烽堠乃戎马兵火之处所也。火在南方,五行中唯有水火不宜过旺,旺必有灾,这就是五行生克中所谓红羊劫的基本要素。靖康之乱恰好发生在靖康元年,由于金国的入侵导致北宋的覆灭。
早在靖康年间,就有人发现丙午年皇历编排存在缺陷。北宋丁特起在《孤臣泣血录·拾遗》中记载:去年(指靖康元年)十一月立冬,术者王浚明谓国家大忌。丙午年冬十月一日,于此借春致祭打牛,一如立春,朝廷从之,闻者或以为笑,“天时岂可借也!”城陷,竟以冬月,理或近似。金人亦行夏时,去岁天会四年闰八月,而中国闰十一月,天时一也,蕃汉虽不同,五岁再闰,差殊如此,岂历数有工拙疏密耶?
靖康元年冬天,汴京地区气候的最大特点是雪大奇寒。
《宋史》卷六十二记载: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大雪,盈三尺不止。天地晦冥,或雪未下时,阴云中有雪丝长数寸堕地。二年正月丁酉,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镜,行者不能定立。是月乙卯,车驾在青城,大雪数尺,人多冻死。
《孤臣泣血录·拾遗》记载:“自丙午(指1126年)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金人到阙。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大雪,金人陷京师。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是夜大火,烧开宝、天宁寺及居民五百馀家。丁未(指1127年)年正月二十五日,极寒,气候与陷城日正相若。”
《推背图》第二十一象也预示靖康之乱。谶曰:“空厥宫中,雪深七尺。吁嗟元'首首’,南辕北辙。”靖康元年冬天汴京雪大,雪深七尺(一说为三尺)不是夸张,而是实情。




《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的薛家之所以姓薛,意在影射靖康年间的大雪。“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脂砚斋在“雪”字后面加注:“隐薛字”。“大雪”典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大雪后的下一个中气就是冬至。“丰年”典出《诗经·周颂·臣工之什》:“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丰年好大雪”与俗语“瑞雪兆丰年”同义。为什么丰年还导致“珍珠如土金如铁”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发生了靖康之乱。
小说第十回至十三回主要隐写靖康之乱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虽没有直接写大雪,却也透露当时天气极为寒冷。第十一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就发生在靖康元年冬至之后,“现是腊月天气,夜又长,朔风凛凛,侵肌裂骨,(贾瑞)一夜几乎不曾冻死”。
靖康元年冬天雪大、雪多、雪深,寒冷的天气给汴京军民进行城市保卫战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导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兵攻破京师。城破后,徽宗、钦宗已无力回天,只能加紧乞和,束手待毙。靖康二年二月初六,北宋的两个皇帝被金太宗废为庶人。随后,二人及皇室三千余人被金兵掳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50
 楼主| 发表于 2023-9-17 21: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帝王爱情?反清悼明?趣谈索隐派眼中的《红楼梦》
少读红楼
少读红楼​
自媒体人,书评人,全网同名帐号:少读红楼
14 人赞同了该文章



  索隐派是旧红学中的一个比较有名的学派,其核心认为《红楼梦》里的故事是隐喻历史上的真事,把《红楼梦》中的人物影射为历史上的真人。代表性著作是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
  若要论索隐派真正的老祖宗,恐怕还要算乾隆皇帝。当年乾隆皇帝看过《红楼梦》就说“此盖为明珠家作也”,此说法可算“索隐”理念的萌芽。“明珠家事”这一说法也成为索隐派三大主要论点之一。
  区别于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所认为的“曹家家事”,索隐派把《红楼梦》的内涵提升到国家高度,不仅影射政治,甚至还触及到了帝王家事和朝代更替等敏感话题。
  “蔡胡之争”反映出索隐派和考证派的观点从根本上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家事和国事在广义上看虽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境界或是寓意上却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也就不可能实现兼容和谐,且两派都有各自的拥趸与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
  考证派的观点几乎人人熟知,那么,索隐派究竟又有哪些著名的论点?又是否真的是无风起浪、过度曲解呢?《红楼梦》一书中又有哪些支持索隐派之处呢?今天,我们就来趣味地了解一下争议巨大的索隐派及其某些观点。



一、“顺治帝与董鄂妃的爱情故事”说
  这一说法认为《红楼梦》写的是清世祖顺治帝和董鄂妃的爱情故事,历史上顺治帝最后出家,所以小说中的情僧(贾宝玉)指的就是顺治皇帝,林黛玉的原型是董鄂妃,董鄂妃是顺治最爱的女人,才情甚高,22岁时病逝,董鄂妃病逝后,顺治皇帝悲痛欲绝,万念俱灰。
  历史上的顺治皇帝生性不喜朝政之事,虽贵为皇帝却总想逃避帝苑,内心笃信佛学,甚至将僧人召入宫内让其坐在龙椅上讲经普法。顺治皇帝曾做过一首诗“我本佛门一袈裟。奈何生于帝王家;天下万事纷纷扰,不如空门补破衲”。
  顺治帝与贾宝玉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贾宝玉不喜欢仕途科举,喜欢与姊妹玩耍,对道书禅机的悟性很高。通灵宝玉上面镌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而皇帝的玉玺上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通灵宝玉极可能象征皇帝的玉玺,顺治帝曾说过自己是假皇帝,真佛祖。假皇帝,便是假宝玉。二者最后都因情出家,遁入空门。



  另外,针对这一说法,书中有一处极为关键的佐证。在《红楼梦》整个前八十回中,日期与节气准确对应只有两次,其中有一次是二十七回,说给花神践行「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已故中科院数学史专家严敦杰先生,根据明清历法工具书《古今推步诸术考》、《历象考成》、《历象考成后编》等,推算出了「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是顺治六年(1649)四月二十六日未正三刻二分交芒种节,精确到时辰的巧合。
  曹雪芹生活在康熙后期到乾隆前期,按理说,他完全没必要将芒种节精确到他没出生的顺治时期,如果是为了避讳,大可以随便诌一个时间,为何还定在清朝的时期呢,反正《红楼梦》的设定就是无朝代年纪可考。如果只是在时间上的巧合,那未免太巧合了,而且巧在了如此特殊的“芒种节”上。
  在全书第一回提到的将《石头记》改名为《红楼梦》的吴玉峰,便是出生于顺治元年的文人,吴玉峰卒于1704年,远远早于曹雪芹增删《红楼梦》的时间,这是否又说明《红楼梦》(石头记)早在顺治年间就有问世呢?它又与后来的《红楼梦》有几多联系呢?



二、“反清悼明”说——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关于《红楼梦》是悼明之书的说法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可这一观点。崇祯吊死煤山,清朝入关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汉人政权——明朝被终结。即便现在都有“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的感叹,更何况身处那个更迭时代的汉族文人。
  大清定国后,修撰《明史》的工作随即开展,《明史》前前后后一共花了94年,历经四代皇帝才完成,可谓是逐字逐句的编订、审校。这么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宣扬其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巩固统治,安抚人心,决不允许书中有任何“疏漏”和“不妥”之处。
  所以在那个年代,任何关于悼明的书籍文字都将会触犯当朝统治者。当时的文人为了在悼明的同时不至于落罪,在著书时一定会想尽办法,“隐喻”便是较好的选择,即通过春风化雨般的笔触,将一件大事巧妙地融合在日常琐事、寻常人家或风月世情等小说题材中,因而这大事便是水中月、镜中花,似有还无了。
  假作真时真亦假,若不细细推敲,藏于书中的真事是不易被发现的,即便被发现了,也容易推脱而不至获罪。恰如佛家所云:纳须弥山于芥子中。
  “反清悼明”说法主要是映射了清朝入关,明朝覆灭之事。林黛玉指代崇祯皇帝,薛宝钗指代皇太极,贾宝玉便是指皇帝这个位子,结局是“薛宝钗”胜利得到“贾宝玉”,“林黛玉”失败,最终“玉带林中挂”,吊死于煤山。
  关于这一观点的论据,在索隐派的各类著作都中有较为详细系统地阐述,这里就不具体阐述了。虽然索隐派的观点过于天马行空,好像是把《红楼梦》从“爱情”的缱绻中抽离,突兀地抛到“政治”的漩涡里。但索隐派自成体系,有翔实的考证成果,不能算是学术投机和猎奇,应当给予尊敬和一定的欣赏。
  如果基于“反清悼明”这一观点来看,《红楼梦》其实是有不少有趣和耐人寻味的地方。比如贾敬不理会宁府事务,沉迷于炼丹修道,“贾敬”谐音“嘉靖”,历史上,明朝的嘉靖皇帝的确痴迷于修仙长生之术,不侍朝。



  在全书第九回,金荣欺负贾宝玉和秦钟,茗烟替主子出气,打了金荣,说了一句:“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茗烟的“茗”谐音“明”,为大明。“金荣”谐音“金戎”,清朝入关前国号大金,金荣的“金”可指代大清。如此“明”骂“清”,煞是有趣。
  第六十三回有一段,贾宝玉给芳官改名为耶律雄奴,并说“雄奴”同“匈奴”,都是犬戎之姓,正该作践他们。“耶律”是金人姓氏,曹家是满清的包衣奴才,敢这样取笑清朝?而且文中贾宝玉以“大舜之正裔”自居,明显是汉人的口气。本就战战兢兢著书的曹雪芹,写下这么大不敬之文,实在奇怪。
  探春说贾府这样的大家族“从外头杀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明朝末年,汉人李自成杀进北京,崇祯自缢,吴三桂降了清军,皇太极顺利入关,坐收渔翁之利,成为最终的赢家。
  前面提到林黛玉隐喻崇祯皇帝,林黛玉是“绛珠仙子”,“绛珠”可以是“红珠”,进而可以看作是“血泪”,但这一说法略有一些牵强。如果“绛珠”意为“降朱”呢,即“降到朱家”,朱是明朝的皇姓。
  《红楼梦》开篇特别说明“无朝代可考”,但书中第二回,贾雨村的一番议论中说“如前代之许由,陶潜……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特别注意在“唐伯虎”“祝枝山”之前换成了“近日”。唐伯虎和祝枝山都是明朝文人,如果《红楼梦》最早成书于清朝,把他们也直接归结到“前代”不就好了,煞是奇怪。
  最后是最关键的一处,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日期与节气准确对应只有两次,前面说的第二次对应顺治时期,而第一次是在第十一回,说秦可卿病了「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一时间对应崇祯十五年(1642)十一月三十日丙申戌正一刻五十分冬至。崇祯是在明末,顺治是在清初,这一时期恰恰最有可能出现悼明文章。
  像这样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书中还有许多,索隐学说是一门较为成熟的学问,支撑起它的也绝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边边角角,而是自上而下通透融洽的逻辑体系和大量的学术成果。



三、总结
  此文仅仅是极为简单地介绍了红学里著名的索隐派及其部分观点,浅尝辄止,笔者对这些论断也保留意见,不置可否。红学浩瀚,了解其他学派的学术观点也并不是一件坏事。
  考证派或索隐派,包括其他学派,每一派都笃信自己这一派对《红楼梦》的阐释才是最终的答案,对于其他学派有理有据的论据,他们往往会视而不见或者随便找个理由牵强的解释过去。
  就像考证派无法合理地解释《红楼梦》里涉及的关于明末清初的暗示,索隐派也无法合理解释《红楼梦》里那么多有关曹家的批语。因为每一派都无法举出决定性的证据,从而彻底否定另一派。于是现在每一派都专心于对自己学派观点的巩固,丰富和强化。
  作为读者,在欣赏《红楼梦》艺术性和文学性的同时,还要看他内心是否能同时容纳下数种不同的思想,而无碍其对《红楼梦》有着自己的认识。
  一页页历史翻过,前浪远去,后浪磅礴。其实在激荡的岁月长河中,无论是朝代轮替,亦或是家族兴衰,都不过是一连串的梦幻泡影,不同的只是大小,相同的都是幻灭。
  作者:夏之铭,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发布于 2020-08-06 09: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50
 楼主| 发表于 2023-9-17 21: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特殊日期描写有深意——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正好是“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道非常
前生定住布达拉独坐天台送晚霞三劫修来空性慧一轮皓月映芳华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特殊日期描写有深意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正好是“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
小说《红楼梦》写到一些特殊日期,尚未引起广大读者乃至专业研究者的重视和深究,但这些文本事实对于《红楼梦》的鉴赏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作简要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小说第27回写到,“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而当年贾宝玉正好实岁13岁,红学家们曾根据这两个文本事实来研究“作者曹雪芹”的生平。例如,周汝昌查证“殿板《万年书》”,发现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是“四月二十六日”“亥初一刻四分”(21时19分)交芒种,他因此推断“作者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并认为小说所写的“未时交芒种节”是“随手拈来补足之语”。

俞平伯则推断“曹雪芹”生于1723年,他认为小说所写的这个特殊日期指的是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因为这一年“四月二十九日未时交芒种”。俞平伯写道:“曹雪芹的一生经历过四月未时交芒种节气的只有一个机会,即乾隆十二年丁卯。他正在写书,把它顺便写上,是很近情的。”

周汝昌和俞平伯的推论都有问题。小说明明白白写的是“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周汝昌立论的依据却是“四月二十六日”“亥时交芒种节”的乾隆元年,俞平伯立论的依据则是“四月二十九日”“未时交芒种节”的乾隆十二年,都抛开了清清楚楚的文本事实,其结论只会是不能定论的臆测之词。

要判定小说所写的“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这个特殊日期究竟有何深意,必须结合更多的文本事实来综合分析判断。长期以来,广大读者乃至专业研究者没有注意到,在贾宝玉实岁13岁这一年,除了“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小说还写到了另外三个特殊日期:
(1)第30回写到,五月初五端阳节已到“伏中”;
(2)第50回写到,十月中旬已经下雪,贾母称“这才是十月里头场雪”,这说明当年十月中旬已到“小雪”节气;
(3)第53回写到,“腊月二十九日”的“次日”,贾母等人进宫“朝贺”,这一天不是“大年三十”,而是“元旦”“正月初一”,因为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没有“除夕朝贺”,“元旦朝贺”才是历朝历代的礼仪大典,这说明当年的十二月是小月,只有29天。
关于端阳节已到“伏中”的描写,我们需要了解一点中国传统历法常识,即“夏至三庚便数伏”,也就是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六个庚日是“末伏”。例如2017年6月21日夏至,第一个庚日是6月22日(庚辰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2日(庚寅日),第三个庚日是7月12日(庚子日),正规的日历通常会标记这一天是“初伏”。小说写端阳节已到“伏中”,这说明五月初五已经过了夏至。

关于“腊月二十九日”的“次日”贾母等人进宫“朝贺”,也许会有读者或专业研究者辩称这一天就是“除夕”“大年三十”,这是“小说家言”,不必据以为实。个人固然有坚持己见的自由和权利,但是多看一看事实也许更有益处。根据中国传统历法,有些年份的阴历十二月确实是小月,只有29天,没有“大年三十”,“腊月二十九日”当天就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元旦”“正月初一”。例如,2016年2月7日,阴历是十二月二十九日,当天是除夕,第二天2月8日就是新年正月初一。

如前所述,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没有“除夕朝贺”,“元旦朝贺”才是历朝历代的礼仪大典;另一方面,从清代礼仪制度来看,贾母在“腊月二十九日”之后连续两天进宫朝贺,这一描写有其历史依据。根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六•礼部•朝会三》的规定,从顺治八年开始,“元旦”当天,有“命妇”朝贺皇太后的法律规定;从康熙八年开始,命妇朝贺皇太后的日期改在了正月初二,在这一天,命妇不但要朝贺皇太后,而且首先要去朝贺太皇太后。

因此,第53回写到的两次朝贺,可以从清代的“根本大法”及其实施细则上找到依据。这就是说,按照法律规定,“腊月二十九日”的“次日”贾母等人进宫朝贺,这个“次日”就是“元旦”,朝贺的对象是皇帝;第二天贾母等人又进宫朝贺,这一天是“正月初二”,朝贺的对象是皇帝的奶奶(如果他奶奶还活着的话)和老妈。

如此一来,贾宝玉实岁13岁这一年,小说或明或暗地写到了四个特殊日期:(1)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2)五月初五已到夏至;(3)十月中旬交小雪;(4)十二月只有29天。这一年居然有如此鲜明的历法特征,广大读者朋友是否想过可以去查清代的历表,看看小说的描写是否暗示了一个真实的年代?

笔者多年前查考的历表资料主要有两种:(1)郑鹤声编纂的《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2)华中农业大学刘安国教授为国家授时中心研制的“日梭万年历”软件。根据这两份资料,有清一代唯一与上述特征日期最大程度符合的年份是1719年,这一年的历法特征是:(1)五月初五当天交夏至;(2)十月十二日交小雪;(3)十二月恰好是小月,只有29天。

然而1719年并非“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而是“四月十九日酉时交芒种节”,小说的描写究竟有何深意呢?

如果小说写到的另外三个特殊日期的确暗示贾宝玉实岁13岁这一年是1719年,那么贾宝玉真实的出生年份就是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丙戌),而1706年恰好是“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1706年6月6日)。根据“日梭万年历”,以现在的节气交节时刻计算法计算,当年芒种的交节时刻是15时43分53秒,即“申时”,比“未时”晚了半个多小时。

笔者曾在个人专著《破译红楼时间密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中推测,按清代的节气交节时刻计算法计算,1706年芒种的确是未时交节,并断言小说写到的“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一定是影射1706年,暗示贾宝玉真实的出生年份,这个年份就是小说真正作者、曾任江宁织造的曹頫的确切生年。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年)真的是“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吗?笔者近期查阅资料,发现华中科技大学老教授张良皋早在1979年就曾于《文学评论丛刊》上撰文披露,据“同治万年书”,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就是“四月二十六日未时芒种”,真正与小说所叙“一丝不错”。不过,张老先生没有指出该“万年书”馆藏何处,哪年刊刻。

笔者近日购得《中国稀见史料》第一辑第十和第十一册(王春瑜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其中收录了同治三年(1864年)刊刻的《钦定万年书》两卷,康熙四十五年丙戌这一年的历表明确记载当年正是“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看来小说写到的这个特殊日期确实是在暗示贾宝玉及其原型人物、作者本人曹頫的真实生年。

关于小说真正作者是曹頫的论证,可作另文专述,本文仅简要讨论曹頫是否生于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年)。曹頫的生年问题一直是困扰学界的悬案,专业研究者都认为曹頫于1715年继任江宁织造时至少已经15岁。可是,信史文献却一再表明,曹頫继任江宁织造时就是一个小娃娃。

江宁织造曹寅的《楝亭集》中有《思仲轩诗》一首,这首作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诗,是曹寅在追念其已去世的弟弟曹荃(宣),曹荃即曹頫的亲生父亲。曹寅诗中写道:“只身念老兄,诸子尚乳湩。”曹頫是曹荃第四子,曹寅的诗表明,康熙四十八年时曹頫仍是一名吃奶的婴幼儿。

据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三月初七日“曹頫奏谢继任江宁织造折”,曹頫在奏折中自称“黄口无知”:“窃念奴才包衣下贱,黄口无知,伏蒙万岁天高地厚洪恩,特命奴才承袭父兄职衔,管理江宁织造。”所谓“黄口”,本指雏鸟,比喻儿童,曹頫此时若非小娃娃,自称“黄口无知”则完全不合理。

三年之后的六月初二日,康熙在对曹頫的请安折朱批中,仍称曹頫为“无知小孩”:“尔虽无知小孩,但所关非细,念尔父出力年久,故特恩至此。”

尤为重要的是,小说文本证据也暗示曹頫的确切生年就是“丙戌年”(1706年)。

小说第86回明写元春生于“甲申年”,第2回通过冷子兴之口称贾宝玉出生于元春降生的“次年”,因此贾宝玉出生于“乙酉年”;小说第56回写到甄宝玉“今年十三岁”,而此时贾宝玉14岁;第114回又写到甄宝玉比贾宝玉“略小一岁”。因此,甄宝玉必定出生于“丙戌年”。

甄宝玉是何许人?小说第16回写到,“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独他家接驾四次”——这一情节应该是以康熙皇帝六下江南,四次驻跸曹寅江宁织造府这独一无二的史实为原型;甄宝玉的父亲“甄应嘉”,这个名字就是“真迎驾”的谐音,甄应嘉即以曹寅为原型。那么,曹寅是否有生于“丙戌年”(1706年)的儿子呢?笔者认为,参照信史文献和小说文本证据来综合考察,曹寅生于“丙戌年”的儿子,是且仅是1715年过继给其遗孀的曹頫。因此甄宝玉的原型人物也是曹頫,甄宝玉的生年就是曹頫的生年。

笔者据此认为,《红楼梦》是用精心设计的“一明一暗”两套“文本证据”来指示出小说作者(甄宝玉和贾宝玉共同的原型人物)的真实身份和出生信息。“明”的就是小说直接写出的一套时序系统和身份信息,“独他家接驾四次”的甄宝玉生于“丙戌年”;“暗”的就是用一组特殊日期来暗示贾宝玉生于1706年(丙戌年)。
(全文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4-28 13:52 , Processed in 0.10147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