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1|回复: 0

原创 祖大寿:大明历史上最不象汉奸的汉奸 2022-05-30 07:30 ...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发表于 2023-9-5 18: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 祖大寿:大明历史上最不象汉奸的汉奸 2022-05-30 07:30

祖大寿:既无愧大明,亦无愧大清
一代名将,据关外,收关内,堪称往复有忠义,
两朝贰臣,悖前主,负后主,真个里外不是人。
这幅楹联是后人评价明末大将祖大寿的,作为两次降清之人,被后世一直看作是汉奸无疑,但他这汉奸的名气比他那外甥吴三桂来说那就相差太多,人们对他在评价上却充满的同情,因为他两次降清都充满着无奈。
对祖大寿的评价是困难的,其实,对明末那些投降满人的汉奸们哪个不困难,除去孙承宗、史可法、陈子龙及张苍水这些誓死抗清的民族英雄外,所有归顺了满人的原大明臣子都很难评价,包括被冤杀的袁崇焕等一众忠诚之人。
究其原因,他们所处的明末被认为是无可救药的王朝,既然是个必然要灭亡的朝廷,那么归顺能够给人民带来希望的新朝并为之效力,那就是值得肯定的,无论是李闯还是满清,是吧;但是,降李肯定被指附逆之罪;降满则必背汉奸之名,这么说来,作为当局者无论如何都不会在后世落下好名声了。
祖大寿,字复宇,明末清初辽东宁远人,即今天辽宁兴城人,吴三桂的舅舅。本是明朝武将,后降清。他先是因坚守宁远获得“宁远大捷”而升为前锋总兵官官,被派驻守锦州,后随袁崇焕入关保卫京师。崇祯由于种种原因将袁崇焕下狱。祖大寿怕受到牵连,毁山海关逃出。崇祯命袁崇焕写信招抚,祖大寿才返回明朝。
他同满人在大凌河血战,粮尽援绝,于是诈降,后逃往锦州城对抗清军。清廷屡次招降不从,因援军洪承畴兵败,锦州解困彻底无望,于是祖大寿率部降清。后随清军入关,12年后病故于北京,年77岁。
祖大寿是军人世家,将军之后,他号称是晋朝镇西将军祖狄的后裔,也就是那个成语“闻鸡起舞”的主角儿;他的家族曾获得过“四世元戎”的美誉,其父亲也曾出任辽东副总兵,挂都督职,这可是挂一品衔的高官,不过在重文轻武的朝代,武将的地位远不如文官,所以这一品在那个时候,也不算个事,但至少可以说祖大寿的崛起同他“少帅”的身份是密切相关的。
祖大寿世居宁远,家族中很多人都是辽东军中的高级将领,他是辽东战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当年天启皇帝薨后,皇太极不同当时的总兵满桂和经略高第联系,却致函祖大寿商议吊唁之事,祖大寿是置之不理,不过从中也可以知道他在满人心中的地位。
他就如同当年李成梁在辽东的“教主”之地位,无论是孙承宗还是熊廷弼,抑或是满桂还是袁崇焕,都将他视为心腹大将,不管是谁来主持辽东战事,祖大寿都是权力圈的核心,从未偏离过,而袁崇焕更是视祖大寿为左膀右臂而重用有加。
祖大寿的一生就是征战的一生,他参加了几乎辽东的所有战事,他对后来主持辽东战事的袁崇焕是忠心耿耿,当皇太极率兵绕过山海关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千里驰援,血染征袍而解北京之围时,正是依仗的是这祖大寿的部众,但不幸的是解围后的袁崇焕被冤下狱。
祖大寿怕被牵连,在袁崇焕下狱第三天,他带兵出走,他拒绝投靠皇太极,他率领的这支队伍几如流浪之师,虽然是向着辽东老巢行进,但却心中也不知路在何方;然而当他读到袁崇焕给他的劝告信后,决意率部返回京师,收复被满人攻陷的京师周边之地,继续效忠于将他的主帅置于死地的大明王朝。
按说如他这样的作为,早就被剐百次了,但那崇祯帝却并未追究,反而是又加赏又封官,不但给他了四万两赏银,加他为太子太保,还给他写了“壮烈忠胆”四个字赐给他。其实这说明当时无论是朝廷还是皇帝本人,都意识到,离了这祖大寿,其它人是按不平的了,也许以后,这辽东大局就全靠他来支撑了。
大凌河之战,皇太极以倾国之师将祖大寿守卫的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切断了守城与外界所有联系,祖大寿出城与清兵交战数十次,突围不成,而明朝四万援军又被皇太极击败,祖大寿只能闭城坚守。
坚守了三个月,城里粮食吃尽,开始杀马吃,马杀完了开始吃老幼妇孺;继而又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再接下去就该是健壮将士们互相残杀了。
期间皇太极不但自己写信,还命令明朝投降的众多文武官员,都写招降书给祖大寿,表现出极为真诚的宽宏,但祖大寿依旧不予理睬。无论如何,到了这人相食的地步,城是没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将领,除了副将何可纲之外,都认为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
祖大寿长叹一声说:“人生岂有不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三者并重。今既尽忠报国,惟惜此身命。”于是只有杀了誓死不从的何可纲,准备投降了。
将死之时,这何可纲神色不变,不出一言,含笑而死。但他的尸体被拖入城门后,城中饿了许多天的饥民竟一拥而上,争割其肉。
接下来的祖大寿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不杀将吏兵民,确保城内之人的生命后,算是正式投降了。我觉得在个人名节至上,视百姓如草芥的年代,祖大寿对百姓的体恤而自损名节,也是难得的,这同南宋的吕文焕是一样的。
但紧接着祖大寿便找了个借口,脱逃回了锦州,又开始率领明军抵抗清兵。皇太极自然很是恼怒,他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必欲擒之来出这口恶气,但在祖大寿的拼死抵抗下,俱无功而返。就这样,祖大寿又为明朝多守了十年的城。
十多年后,皇太极再次倾全国之兵包围了锦州城。这一次的时间更长,整整水泄不通地围了近一年,明进行派洪承畴率的大军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投降。祖大寿粮尽援绝,城中人吃人的惨剧又再次发生。皇太极故技重演,又展开了招降攻势,在极度地无奈之下,祖大寿只好又再次投降。
皇太极对祖大寿似乎是情有独钟,据不完全统计,他几乎是一年一封亲笔信写给祖大寿,内容还并不是引经据典地招降,却是不谈形势只谈风月地问候,通篇俱是些寡淡之极的日常问候,而祖大寿只当是没看见,完全地用作了如厕之需。
祖大寿终于投降了,皇太极当然是高兴异常,他想着你祖大寿怎么也得来点晋见之礼吧,那就招降你那亲戚吴三桂吧,可谁知这祖大寿只是写了封不咸不淡的书信,敷衍了事,并且如徐庶进曹营,不为满人出一策,这种情形一直到他跟随清人入关,定都中原后,直到十几年后在北京病逝也是如此。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降异族,马上便换了付面孔,成为替新主打旧主的急先锋,这种情况历史上多多;不说宋时的吕文焕,就是与祖大寿同时的吴三桂及洪承畴一流莫不如此。然而,自祖大寿降清后,他的政治和历史生命就此结束了,他远离了历史舞台,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我想,这也是他自觉愧对大明而不耻为满人效命的表现吧。
降清后的祖大寿有十五年的效忠清廷的时间,但他选择了沉默,清廷对他也很是宽容,也可以说明清双方都很宽容,祖大寿的家人在两边都有人质,但他降而复叛,叛又复降,双方都没有难为他的家属,出于何种缘由不是太清楚,也许是因为他对双方都有大功于斯吧。
如果当时他如袁应泰一样,把剑一横向天笑而杀身成仁,那后世对他的评价当是另一番光景,必是大大地忠臣一枚,但城中的兵卒和满城的百姓是怎样的后果,那变数就大了,所以我们对他的投降,应该放在当时的处境中来考量。
就清朝来说,对他这样的反复之人应该是恨之入骨才是,但考虑到收买人心以显宽宏之意外,更多地是顺治一朝继承了皇太极对祖大寿的喜爱之情,这一点其实也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吴三桂的来降,不能不说对其是产生影响的。
三国之张绣也是降而复叛,叛又复降之人,想当年,曹操为了一夜的欢娱,不仅他最喜欢的大儿子曹昂战死,爱将典韦也一命归西,要说这曹操也是将这张绣是恨得来咬牙,但还是接受了张绣的再次投降,这同清廷对祖大寿的态度应该是同出一理吧。
然而怎么说他也是个很复杂之人,《明史》不给他立传,《清史稿》将他放进“贰臣传”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祖大寿的确是个里外不是人的角色,既对不起大明,也对不起大清。
然而如果再换位思考一下,他为大明也尽了忠,为大清也出了力,对双方在人情和道义都交代得过去,算是既对得起明,又对得起清;这也是他虽然是汉奸,然而在后世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指责,这也是后人对他无奈的一种理解吧。
最后再说一个题外话,祖大寿在病死后葬于北京清河永泰村,离现在的奥运村不远。1918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委托英籍皮货商克罗夫茨,要在中国采购一套完整的明清高官显爵墓葬,他们最终选择了祖大寿,于是,祖大寿墓在被掘后,整体倒卖给了加拿大的这家博物馆。
祖大寿一生征战,褒贬不一,盖棺难定,也许是他对这些争议可能也听烦了,不想听了吧,于是漂洋过海,“定居”加拿大,不知老天这样的安排祖大寿是怎样地心情。
我猜想他心中肯定很是不爽,一代豪杰死后还得不到宁静,而在异国他乡被一群说着他听不懂话的人观赏,这对祖大寿来说也是不能安心和瞑目的吧,不知道能否在何时能将这祖大寿接回故国家乡,尽管这只是一个墓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20:09 , Processed in 0.0461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