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478|回复: 100

天破惊石系列之〇=====绛珠为谁氏?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282
发表于 2023-9-7 08: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绛珠仙草女儿人品

三版红楼梦对比,王熙凤:“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女孩儿一样的人品。”之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color=var(--eabf089a)]漩涡大风区

置顶秦可卿去世之后,曹雪芹浓墨重彩花了好几章篇幅写了王熙凤,主要写了王熙凤三件大事。1、王熙凤协调宁国府、2王熙凤哭灵、3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三件事情从侧面写贾府鼎盛时期秦可卿的葬礼,葬礼是非常隆重的奢华的!还从这三件事情写了王熙凤复杂的性格。
大家如果看过红楼梦脂评,都知道脂评喜欢称呼王熙凤叫阿凤。王熙凤做好事情的时候说【好阿凤】【阿凤英气】等等
王熙凤做了错事,脂评就说【奸雄】
脂评经常对王熙凤说的话点出【曹操语】
没错,红楼梦的王熙凤对应的就是三国演义的曹操,所以有女枭雄的说法,王熙凤的气场和说的话做的事情和曹操很相近!
1王熙凤协调宁国府写的是凤姐之珍贵,写凤姐之英气,写凤姐之声势,曹雪芹高度表扬了王熙凤,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2写王熙凤哭灵,则表露凤姐对秦可卿最真挚的感情。王熙凤并非铁石心肠之人,她也有最纯正的友谊【不过后来被高鹗毁了】
3写王熙凤弄权铁槛寺,把凤姐女枭雄的本质暴露无遗,不然脂评不会一会儿夸她【英气阿凤】一会骂她【奸雄阿凤】净虚老尼姑用激将法把阿凤拉入因果之道,不信阴司地狱的她,后来慢慢开始相信这些,王熙凤在死之前还跪求菩萨保佑,最终历幻反金陵。死的凄凄惨惨,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color=var(--text3)]2017-09-30 11:57198回复







[color=var(--16428b1b)]这颗香丸有点冷


说得好!顺便抱走我的凤哥儿~[color=var(--text3)]2018-06-13 14:091回复






[color=var(--16428b1b)]shinevin


大概是说的太好了![color=var(--text3)]2017-10-15 01:36回复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写凤姐之珍贵,写凤姐之英气,写凤姐之声势王凤姐弄权铁槛寺写凤姐之心机,写凤姐之骄大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看上张财主家的女儿张金哥,可是张金哥已经许配给原任守备的公子。那李衙内一心看上非要娶张金哥,张财主要退亲,守备家的不依。于是委托老尼姑净虚,求王熙凤帮助张家推掉这门亲事,让女儿嫁给李衙内。王熙凤一开始不愿意管,老尼姑激将法让王熙凤上道了。王熙凤有句非常经典话: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但是铁槛寺却让王熙凤进入因果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282
 楼主| 发表于 2023-9-7 09: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红楼梦:绛珠仙草的来历——三生石畔旧精魂
2021-05-03 07:23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子。林黛玉的前世的前世是绛珠仙草。从绛珠仙草到林黛玉已经是三生三世了。

那么绛珠仙草有什么来历呢?



绛珠仙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一缕精魂
绛珠仙草生长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

【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

由此侧批所见,绛珠仙草原来是三生石上一缕旧精魂。

三生石的来历
相传女娲在补天之后,开始用泥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计,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其立于西天灵河畔。



此石因其始于天地初开,受日月精华,灵性渐通。不知过了几劫几世,这块巨石竟生出两条神纹,将石隔成三段,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

女娲急施魄灵符,将石封住,封它为三生石,赐它法力三生诀,将其三段命名为前世、今生、来世,并在其身添上一笔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掌管三世姻缘轮回。

三生石上旧精魂有一段血泪凝成的苦难历史
三生石上有一律旧精魂,因受日月精华,渐渐恢复了灵性,化身为一株绛珠仙草。



绛珠,即血泪,这是一颗顶着血泪的草。它的前世一定经历了一段血泪凝结的苦难史,不知什么灾难令她魂飞魄散,只在三生石上留下一缕残存的旧精魂。

绛珠仙草修炼成绛珠仙子
林黛玉和贾宝玉都把花草视为生命,为他们的荣枯而快乐和悲伤。人人都以为他们痴,花草哪里会有人的喜怒哀乐呢!

古人不懂植物的喜怒哀乐,现代许多科学家却用实验证明,植物不仅有感觉,而且还有可能拥有感情、记忆,会交际,甚至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他们也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



绛珠仙草也有自己的感情,自己的记忆。她除了继续吸收日精月华外,还吸收了神瑛侍者浇灌的甘露。

绛珠仙草的三魂七魄开始慢慢聚集。

人的精神分而可以称之为魂魄,其魂有三,一为天魂,二为地魂,三为命魂。(三魂还有以下说法:“主魂、觉魂、生魂”或“元神、阳神、阴神”或“天魂、识魂、人魂”)其魄有七,一魄天冲,二魄灵慧,三魄为气,四魄为力,五魄中枢,六魄为精,七魄为英。

魂主精神,魄主肉体。



绛珠仙草在神瑛侍者的浇灌下,逐渐有了三魂七魄,脱去草胎木质,修成女体,成为绛珠仙子。

绛珠仙子成为太虚幻境里的一个女仙。被警幻仙姑的妹妹们称为“绛珠妹子”。

后来绛珠仙子下凡后,警幻仙姑还特意来凡间请绛珠仙子的生魂回太虚幻境游玩。可惜被宁荣二公拦住了,警幻仙姑就领宝玉去了太虚幻境,众位仙子大失所望。

她们埋怨警幻仙姑道:“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



听说绛珠仙子要回太虚幻境,仙子们久久等待,可见绛珠仙子在太虚幻境有朋友,不是孤独寂寞的。可是“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绛珠仙子心中抑郁不快。

神瑛侍者的恩情山海债,绛珠仙子决定以泪偿还
后来,神瑛侍者下凡历劫,绛珠仙子也跟随下凡,打算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当年的灌溉之恩。

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恰似脂批所云,“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



绛珠仙子托生为林黛玉,神瑛侍者托生为贾宝玉。他们的故事,就发生在《红楼梦》。

就用脂砚斋的批语来结束今天的短文吧!【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282
 楼主| 发表于 2023-9-12 20: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红楼梦:贾宝玉和柳湘莲为啥长得比女人还好看?作者开篇就写出了他们真正的性别
姜子说古书 2023-09-10 发表于上海  |  3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贾宝玉和柳湘莲为啥长得比女人还好看?作者开篇就写出了他们真正的性别!

  文/姜子说书

  《红楼梦》故事里,贾宝玉长得有多好看呢?金冠绣服,骄婢侈童,却更加衬托出他的“形容出众,举止不浮”。便是贾宝玉嗔怒之时,也是能够迷死人的。



  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红楼梦》故事里,贾宝玉时常被误认作女孩子,可知他生得着实貌美,便是从小儿带着他长大的贾母,也时常把他认作女孩子,更在王夫人跟前说贾宝玉“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

  一语未了,只见宝琴背后转出一个披大红猩毡的人来。贾母道:“那又是那个女孩儿?”众人笑道:“我们都在这里,那是宝玉。”贾母笑道:“我的眼越发花了。”

  《红楼梦》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作者写宝玉隔着篱笆洞儿看见一个女孩儿蹲在花下,拿簪子在地下抠土,提醒对方下雨了,却被龄官当成了女孩儿。



  那女孩子听说倒唬了一跳,抬头一看,只见花外一个人叫他不要写了,下大雨了。一则宝玉脸面俊秀;二则花叶繁茂,上下俱被枝叶隐住,刚露着半边脸,那女孩子只当是个丫头,再不想是宝玉,因笑道:“多谢姐姐提醒了我。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遮雨的?”一句提醒了宝玉,“嗳哟”了一声,才觉得浑身冰凉。

  《红楼梦》故事里,作者笔下半边脸的贾宝玉竟然像个女孩儿,那他的脸面到底有多俊秀呢?且看原著中作者怎么说?

  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

  《红楼梦》故事里,除了贾宝玉,还有几个生得好皮囊的二爷,比如秦二爷秦钟,且看作者和王熙凤怎么说?



  说着,果然出去带进一个小后生来,较宝玉略瘦些,清眉秀目,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羞羞怯怯,有女儿之态,腼腆含糊,慢向凤姐作揖问好。凤姐喜的先推宝玉,笑道:“比下去了!”

  再看冷二郎柳湘莲,尤三姐一眼就看上了戏台上的他,贾琏也说他是标致人,堪可给尤二姐作配。

  二姐笑道:“五年前我们老娘家里做生日,妈和我们到那里给老娘拜寿。他家请了一起串客,里头有个作小生的叫作柳湘莲,他看上了,如今要是他才嫁。旧年我们闻得柳湘莲惹了一个祸逃走了。”贾琏听了道:“原来是他!果然眼力不错。你不知道这柳二郎,那样一个标致人,最是冷面冷心的,差不多的人,都无情无义。”

  《红楼梦》故事里,柳湘莲好看到什么程度呢?贾珍和薛蟠这些见惯了美女的男人,也都垂涎柳湘莲的美色,恨不得多看他几眼。



  因其中有柳湘莲,薛蟠自上次会过一次,已念念不忘。又打听他最喜串戏,且串的都是生旦风月戏文,不免错会了意,误认他作了风月子弟,正要与他相交,恨没有个引进,这日可巧遇见,竟觉无可不可。且贾珍等也慕他的名,酒盖住了脸,就求他串了两出戏。下来,移席和他一处坐着,问长问短,说此说彼。

  《红楼梦》故事里,作者说柳湘莲“年纪又轻,生得又美”,以至于贾珍都忍不住舔着脸特意移席,跟他攀话闲聊,薛蟠就更不用说了,无所顾忌的人,酒后别人犹可,独薛蟠又犯了旧病,忍不住就上前表白。

  《红楼梦》故事里,所有的二爷人物都生得极美,比如宝二爷、秦二爷、冷二郎、蒋二爷、琏二爷,作者到底是几个意思呢?



  雨村道:“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正不容邪,邪复妒正,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你我方才所说的这几个人,都只怕是那正邪两赋而来一路之人。”

  看官听说,邪正好似阴阳,又云:“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之别。”换句话说,《红楼梦》是为闺阁昭传所撰写的忠义之作,作者秉承着以颜值写正义的准则来写世间风流人物,而书中二爷,虽为男身,是为闺阁一类,所以,他们生得比女孩儿一般无二。二为月中二,亦是天地日月精华所化。



  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他便料定,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因有这个呆念在心,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混沌浊物,可有可无。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红楼梦:贾政压根看不上贾代儒,宝玉师承于何人?黛玉为啥进贾府

红楼梦:荣国府比宁国府强在哪里?为啥满纸都是二爷?贾府续弦为啥那么多

红楼梦:作者为啥说李纨不积德?贾家媳妇的真身到底是谁?主子姑娘的真身又是谁?

红楼梦:林黛玉的御夫术,比王熙凤高出太多,我若是男人,也想要一个这样的媳妇

红楼梦:薛家只是个商户,薛蟠还是个明面上死了的逃犯,作者用小耗子来讽刺薛宝钗

+关注
undefined
姜子说古书
四大名著解读
共 4512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282
 楼主| 发表于 2023-9-7 08: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苗而不秀”

  《红楼梦》故事里,贾宝玉偷偷看一些野史外传,被林黛玉撞见了,便有了两人同看《西厢记》的桥段。两个玉儿谈论起《西厢记》,贾宝玉一时忘情,便拿其中的话来表白,林黛玉听了,羞红了脸。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去。”

  看官听说,贾宝玉回过神来,也知道自己言语唐突了林妹妹,着了急,自称癞头鼋,又称林黛玉是一品夫人,自己将来要替她驮一辈子的碑去,林黛玉听了,说了这样一句话,道:


  “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鑞枪头’。”

  银样鑞枪头,亦是银样蜡枪头,是说贾宝玉长得好看,却没有本事,中看不中用,有人甚至于拿多姑娘的那句话来取笑宝兄弟,说他是“没药信的炮仗”。




  灯姑娘便一手拉了宝玉进里间来,笑道:“你不叫嚷也容易,只是依我一件事。”说着,便坐在炕沿上,却紧紧的将宝玉搂入怀中。灯姑娘乜斜醉眼,笑道:“呸!成日家听见你风月场中惯作工夫的,怎么今日就反讪起来。虽然闻名,不如见面,空长了一个好模样儿,竟是没药信的炮仗,只好装幌子罢了,倒比我还发讪怕羞。”

  然而,作者笔下的宝玉,自然不是登徒子,作者写这两件事,倒是为宝兄弟洗脱了清白,他爱女儿,并非为男女之事,实在是儿女真情。

  若说“宝二爷苗而不秀”的第一层含义,是写他不能守祖宗基业,荣国府断送在他手里,作者有一首《西江月》,便是此意,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红楼梦》故事里,“苗而不秀”应贾府与甄府两府,有两个相同的宝玉,亦有两个芙蓉仙子,荣、华、英、秀这四个字,更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甲戌侧批: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蒙侧批:灵玉却只一块,而宝玉有两个,情性如一,亦如六耳、悟空之意耶?

  《尔雅》:“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姜子曾经说过,荣即是华,荣国府便是草木之人林黛玉的府邸,所谓西子,对应的正是荣国府这个西堂,以及文学作品《西厢记》、《西江月》。

  林黛玉是娥皇,甄英莲是女英,是“荣(根并荷花一茎香,木芙蓉与水芙蓉一脉相承)而不实者(假作真时真亦假,荣源宁演,荣国府被宁国府取代,甄府屈居江南)”。不荣而实者谓之秀,是东汉贾复故事,亦是东府故事。




  雨村笑道:“原来是他家。若论起来,寒族人丁却不少,自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各省皆有,谁逐细考查得来?若论荣国一支,却是同谱。但他那等荣耀,我们不便去攀扯,至今故越发生疏难认了。”

  东汉贾复,对应东汉刘秀故事,隐写王莽篡汉,正所谓:无为有时有还无。“苗而不秀”的其实是甄家宝玉,荣国府之幼苗,好似宋太祖赵匡胤虎视眈眈之下的南唐,主仆早已经颠倒,香菱本是江南望族的独苗,竟成了薛家的侧室,林红玉本是林家红玉,竟成了王熙凤的丫环。

  《红楼梦》故事里,林黛玉借《西厢记》中“银样蜡枪头”,还有第三层含义。诸位看官,还记得“绿蜡”之典吗?


  话说宝玉在林黛玉房中说“耗子精”,宝钗撞来,讽刺宝玉元宵不知“绿蜡”之典,三人正在房中互相讥刺取笑。

  姜子曾经说过,薛宝钗便是耗子精,老耗子升堂,鸠占鹊巢,瘟神爷代替了茗玉小姐的牌位。“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宝二爷自然不知道元宵之典,荣国府末世,绿蜡代替了红玉,林黛玉仙逝,贾宝玉驮碑,又岂是宝二爷打趣之语?




  宝钗笑道:“她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见问,悄悄的咂嘴点头:“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你都忘了不成?”

  在贾元春眼里,玉是红的,青绿不配有玉,只该是蜡罢了。一部《西厢记》,多愁多病身,是点末世景象;倾国倾城貌,实写亡国悲歌。贾宝玉后来当了癞头和尚,亦是应了这一回誓言。

  所以,字字看来皆是血,并非虚言,“苗而不秀,银样鑞枪头”,一语三关,对应了《西江月》宝二爷形象,又照应了荣国府、甄府、宁国府三家之荣华、英、秀之说,三则写“绿蜡”之典,交代“荣源宁演,怀金悼玉”之缘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282
 楼主| 发表于 2023-9-7 08: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银样鑞枪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282
 楼主| 发表于 2023-9-7 09: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药信的炮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282
 楼主| 发表于 2023-9-7 09: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吹了肚子

贾宝玉小解为何要蹲下?他的一次方便,引出贾家潜在隐忧令人心惊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9 人赞同了该文章
趣侃红楼261:奴才放肆,怡红院积弊已深,主子方便,荣国府元宵事多

贾宝玉在《八义·观灯》戏文最热闹时离席回去大观园,一来探望守在家里的花袭人,二来也是要方便一下。

他回去时正赶上鸳鸯与袭人闲话家常,说起袭人凑巧能为母亲送终,也算尽了儿女之心。而鸳鸯母亲之前去世,路途太远不能回家,错失与母亲的最后一面,留下一生遗憾。



像鸳鸯和袭人这种奴才,在主子跟前虽然露脸,却也无奈,必须以主人为本。袭人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也是机缘凑巧得王夫人赏识,提拔为准姨娘才有的待遇。她若是个粗使丫头也 无人理她。

袭人家里本是做小生意的。破产后她被父母卖给贾家做奴才得钱养儿子恢复家业。

袭人的故事无疑就是薛宝钗的伏笔,金玉良姻虽然好听,却也是薛姨妈“卖女儿”为儿子的本质。

贾宝玉这边听见鸳鸯和袭人在说话,体贴她们不进去。自从贾赦讨鸳鸯后,鸳鸯对他也不冷不热。此时他要进去,鸳鸯必然就走了。

贾宝玉抽身退出,出了门便走过山石之后去站着撩衣,麝月秋纹皆站住背过脸去,口内笑说:“蹲下再解小衣,仔细风吹了肚子。”后面两个小丫头子知是小解,忙先出去茶房预备去了。【作者提醒宝玉在仙界绛珠仙草修炼而成女体】

当日咱们解说刘姥姥在大观园闹肚子找厕所时,就说过大观园的厕所话题。

贾家当时遵循“上厕所、下厨房”的风水。厕所一般都在东北角。



但是,那是给丫头、奴才们用的。贾宝玉等主子在家里并不会去厕所方便,而是自有马桶为他们准备好。

贾宝玉在席上喝多了酒要小解,家里又被鸳鸯堵着不能回去。只好随便找个假山石后边,随便方便了。

古人像贾家那样讲究的,是身份、家世的体现。普通老百姓的如厕卫生问题,一直以来都很“方便”。

刘姥姥在大观园随便就要解衣蹲下,证明底层老百姓还是幕天席地方便比较多。

就算是贾宝玉他们男子的方便也比较随便。当日甄士隐的仆人霍启,就是一泡尿丢了小姐甄英莲。

贾宝玉和蒋玉菡初识,也是站在房檐底下方便。

男人们在犄角旮旯“方便”,是古今皆然的“习惯”,即便高贵如贾宝玉,也是不能免俗。

以当时社会的尊卑关系,他宁可随便方便,也不能去奴才的厕所。也没有专门为他准备的户外厕所,就只有随便“方便”了。



有意思的是麝月和秋纹知道贾宝玉要方便,还提醒他要注意“蹲下再解小衣,仔细风吹了肚子”,是让贾宝玉采用蹲式小解,避免冷风吹了肚子,造成感冒或者肚子疼。

民间习俗认为肚子要保护好,被冷风吹了容易感冒或者寒气入体伤了根本。当初袭人给贾宝玉绣鸳鸯肚兜,也是担心夏天避免风吹了肚子。

这些说法是民间约定俗成,现在也有老人告诉要给小孩子保护好肚子,都是相同的观点。

不过,方便之事本不方便!曹雪芹写了几次“方便”,每次都引起来一连串的祸事。

霍启方便后,丢了甄英莲,甄家祸起。

秦钟与相怜“方便”,引出秦可卿病重后死得莫名其妙,是贾家败亡的导火索。

贾宝玉和蒋玉菡“方便”后,贾宝玉被打半死。而他俩结识,预示贾家与北静王结党,被皇帝不容而抄家,更是细思极恐。



后文鸳鸯要方便,撞破司棋和潘又安,留下绣春囊,酿成抄检大观园祸事,晴雯因此而死。

此番贾宝玉再次方便,一定还会有隐喻伏笔!

(第五十四回)这里宝玉刚转过来,只见两个媳妇子迎面来了,问是谁,秋纹道:“宝玉在这里,你大呼小叫,仔细唬着罢。”那媳妇们忙笑道:“我们不知道,大节下来惹祸了。姑娘们可连日辛苦了。”说着,已到了跟前。麝月等问:“手里拿的是什么?”媳妇们道:“是老太太赏金、花二位姑娘吃的。”秋纹笑道:“外头唱的是《八义》,没唱《混元盒》,那里又跑出‘金花娘娘’来了。

前文说起《八义·观灯》时贾宝玉离席而出。借《八义》赵盾赵朔父子被晋侯和奸人暗算家破人亡的故事,影射贾家悲剧即将来临。恰好又对应了曹雪芹设计“撒尿”引祸作伏笔的情节。

秋纹提起的《混元盒》故事,看似调侃金鸳鸯和花袭人二人姓氏,实则与《八义观灯》一样还是与贾家抄家有关系。

《混元盒》是明代的一个戏剧剧目。共八本。后世京剧《混元盒》演出共八本(或作十六本),其中《金针刺蟒》、《琵琶缘》、《白莲寺》,有单折演出者,亦有夹演《碧游宫》者,据传系俞润仙借出内廷本排演,排至第六、七本,内廷索回,不得已用《封神榜》故事补足之。见《五毒传》及《混元盒》传奇。另川剧有《菖蒲剑》,与之情节相似。

《混元盒》讲述明朝嘉靖年间,嘉靖皇帝崇信长生之术。有皮匠陶谦得点石成金术,为嘉靖皇帝召见。陶谦蛊惑皇帝用童女炼丹,玉帝怒命凶神降罚。

此时天下随着皇帝崇信奸佞而群妖乱起,大孤山水神金花圣母因与江西龙虎山张天师有世仇,便乘机灭法兴妖,会聚群妖,令盗取张天师之祖传八卦五雷神印。



张天师灭妖为嘉靖所知,命锦衣卫指挥室陆炳召见张天师进京。一路之上群妖拦截张天师,天师降妖伏魔……“混元盒”就是一件收妖的法宝……

张天师为“奸人”聚众谋害,就仿佛贾家这会一样。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根源之处非常清楚,就是嘉靖皇帝笃信“长生术”所致。也暗示贾家抄家的始作俑者,固然有小人搬弄是非,但“真凶”之源头就是皇帝。

曹雪芹故意将宁国府的贾敬设计成笃信长生炼丹之术,并有“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之说,就是借由《混元盒》故事,暗示皇帝是贾家抄家的幕后元凶。

贾敬通嘉靖皇帝,一样聪慧,一样消极怠工不管“家”,一样笃信长生术,一样炼丹求不死,一样不是嫡出,而是小宗入主大宗为“养子”……

而宁国府三个媳妇“(朱)秦尤许”,也是作者在暗示读书人,宁国府致使贾家的“亡”,不妨参考一下明朝从弘治、正德到嘉靖这三代皇帝的问题。

还是那句话,《红楼梦》不记录历史,而是借历史故事讲述兴亡。当然,荣国府的问题就要参考一点唐朝和清朝的故事了。



至于贾宝玉这里的“撒尿”情节,结合之前曹雪芹描写“撒尿”之后准没好事的伏笔,从《八义记》到《混元盒》故事,都能体现出贾家被人设计陷害,始作俑者就是皇帝。问题出自宁国府,导火(祸)索则是贾宝玉!

当时他们一行人黑灯瞎火站在那里不动,两个媳妇奉命给花袭人和金鸳鸯送吃的,就问了一声谁在那里!

注意这时秋纹出生斥责她们声音太大,别把贾宝玉吓到了。

秋纹这丫头极为势力,嘴更是恶毒。当日小红就吃了她的苦头,受了羞辱。这次她再次狐假虎威,也是惯了的性格。

而同行的麝月不吭声,也是她一贯的韬光养晦。当日晴雯撵走坠儿,坠儿娘过来质问,就是麝月站出来一番话将坠儿娘打压得哑口无言。



可麝月是那种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出头的人物。她那么厉害,却如隐身人一般低调。君笺雅侃红楼认为,她就是王夫人埋伏在贾宝玉身边的眼线,是最厉害的潜伏者。

这边贾宝玉看了媳妇们送给袭人、鸳鸯的果菜,也就不再理论,一边走一边说:“这两个女人倒和气,会说话,他们天天乏了,倒说你们连日辛苦,倒不是那矜功自伐的。”麝月道:“这好的也很好,那不知礼的也太不知礼。”宝玉笑道:“你们是明白人,耽待他们是粗笨可怜的人就完了。”

麝月这话说得就很高明。贾母派过来的女人,她才不得罪。

几步到了门房,早有贾宝玉的小丫头见他方便,提前跑到这里准备热水洗手。这两个小丫头与前边见贾珍、贾琏站起来就递上来新暖的酒的小厮一样,代表了贾家良好的规矩和教育。

而饭前便后洗手,在贾家执行的力度,远比“不要随地大小便”为好。

秋纹本就负责给贾宝玉洗漱,她先过去试了一下水温,发现竟然不热。说道:“你越大越粗心了,那里弄的这冷水。”小丫头笑道:“姑娘瞧瞧这个天,我怕水冷,巴巴的倒的是滚水,这还冷了。”正说着,可巧见一个老婆子提着一壶滚水走来。小丫头便说:“好奶奶,过来给我倒上些。”那婆子道:“哥哥儿,这是老太太泡茶的,劝你走了舀去罢,那里就走大了脚。”秋纹道:“凭你是谁的,你不给?我管把老太太茶吊子倒了洗手。”那婆子回头见是秋纹,忙提起壶来就倒。秋纹道:“够了。你这么大年纪也没个见识,谁不知是老太太的水!要不着的人就敢要了。”



贾家像秋纹这等嚣张的奴才太多太多。她们的骄矜是时时刻刻仗着贾宝玉,谁也不放在眼里。贾母泡茶的水,一样给用了洗手。而茶房的老家人,她们张嘴就呵斥,实在是无礼。这些都是贾家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体现。贾家到了此时,正需要不破不立!

那么,贾宝玉洗手回去,还有什么故事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282
 楼主| 发表于 2023-9-7 09: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绛洞花王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绛洞花王,《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大观园诗社中的别号。

贾公子别号不少,诸如绛洞花王、混世魔王、遮天大王、富贵闲人、无事忙,还有自呼的"怡红院浊玉",回目中所称的"情哥哥",书文中的"多情公子"--可谓多矣。总列而观之,煞是有趣。

有趣的是众义纷陈,各占一解。但其所以然者,是"反映"出这个少年的本性真情,志趣风格,抱负襟怀,是多么复杂地"统一"化为"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奇才和痴人。

绛洞花王,王是主眼,或作"花主"者是个别版本讹字,务请改正--道光年间的王希廉不就自号"护花主人"吗?其实那思想庸俗得很,去宝玉十万八千里矣

花王的"王",不是称王称霸的帝王思想,是在某行某业中独有魁首之位的意思。在过去,时常可以看到此例,比如制造剪刀品质第一的,俗号即是"剪子王"。就连京剧里,也有"梅大王"之称号,谓梅兰芳是也。再如唱京韵大鼓(书词)的刘宝全,人人都尊之为"鼓王",皆其良例。

所以,宝玉"小时候的营生",是说自己居于花洞中为养花的第一能手--而绝非给群花做什么"主"、当什么"头目"的那种士大夫们"雅得俗不可耐"的庸俗念头。

  5
本词条 名片文字过长,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贾宝玉

别名
绛洞花王 怡红公子 混世魔王 遮天大王 富贵闲人 无事忙

饰演
欧阳奋强(87版电视剧)


性别


登场作品
《红楼梦》

生日
阴历四月二十六

目录
1解释
2来历
3赏析
4补充
折叠编辑本段解释
一般的《红楼梦》读者,乃至为数不少的红学家,似乎都不知道有这个"绛洞花王"--如同五十年前一般人不大注意"绛洞花主"一样。后者之所以广为人知,多半得力于鲁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绛洞花主〉小引》;追寻更早一点的起因,自然应该是陈梦韶先生作于1927年的话剧《绛洞花主》了。

可以说,被鲁迅推崇为"熟于情节,妙于剪裁"的陈梦韶先生,竟因了《绛洞花主》的写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两个小小的"第一"。第一个创作了《红楼梦》的话剧剧本;第一个留意和重视了贾宝玉这一很不起眼的别号,特意将其作为这部被鲁迅称赞为"可作《红楼梦菁华》读"的大型话剧的剧名。单从这一点,即可看出陈先生研读《红楼梦》的精审。
红楼梦
红楼梦

可是,陈先生当年毕竟没有条件阅读《红楼梦》的庚辰本(只读当时已经印行的戚序本还不行)。这在客观上限制了他对贾宝玉这一特殊别号的进一步体察。而后来,在有条件接触庚辰本的众多学者之中,第一个真正留意了这别号,并发现这别号原该叫"绛洞花王"的,则是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由俞先生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首次,也是迄今惟一的一次--在排印本上将"绛洞花主"订正为"绛洞花王"。

这是一次非同凡响的订正!

俞先生这样校订的依据,自然是庚辰本。但他所依据的八种参校本中,其余七种皆不作"花王",他偏偏选择了庚辰本的"孤证"。若非慧眼独具而胆识超群,是绝难舍弃习惯成自然的"洞主",去拔擢那生涩别扭的"花王"的。

诚然,仅靠一次版本校订,不继之以理论上的阐发,很难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原有印象,甚至很难引起人们对这种校订的注意。在俞校本问世已达二十余年之久的今天,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明确宣称是"以庚辰本为底本"而校勘的《红楼梦》新校本,竟然又在"洞主"、"花王"的抉择上走了回头路--将底本上硕果仅存的这个"王"字,反依他本改为了"主"。这正是没有从理论上加以阐发所导致的后果。

于是,又冒出一位"第一个" --真正从理论的角度揭示"绛洞花王"真意的红学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余英时先生。他在《香港大学》1974年第一期上发表的一篇在海外颇有影响的红学论文《〈红楼梦〉的两个世界》,里面一条注释,便间接地对"绛洞花王"的真意作了分析。他写道:

不但(大观)园中女孩子是花神,而且宝玉自己也是花神,我愿意在这里讲一下我对于宝玉为"诸艳之冠"的看法。第七十八回宝玉对小丫头说:"不但花有一个神,一样花一位神之外还有总花神。"这话亦大有深意。……宝玉是总花神,这就是所谓"诸艳之冠"也。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宝钗的签上不明明写着"艳冠群芳"么?要知道宝钗虽然艳冠群"芳",但毕竟只是司牡丹花的花神。惟有宝玉不单管任何一样的花,才有资格做总花神。倒过来说,正因为宝玉不是女人,他才不能单管任何一样花,而只有做总花神。情榜六十名女子,而以宝玉为首,可以说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丝毫不必奇怪。我们应该记得宝玉小时候的旧号本是"绛洞花王"啊!……所以我深信根据七十八回总花神之说,可以彻底地解决宝玉为"诸艳之冠"及在情榜上总领诸女子这两个问题。胡适说情榜大似《水浒传》的石碣,是有道理的,曹雪芹也许受了《水浒》的暗示,而把宝玉安排了一种近乎托塔天王晁盖的地位。

好一个"近乎托塔天王晁盖的地位"!这一比拟真是再贴切、再精当不过了。《水浒》中的晁盖,是总领水泊梁山百零八条好汉的"托塔天王";《红楼》中的宝玉,岂不就是总领大观园女儿国的"绛洞花王"么!

余先生这段精彩论述,虽是以注释的形式略加点染,却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准确而有说服力地揭示了书中"总花神"、"绛洞花王"之称与脂批所谓"宝玉系诸艳之冠"之间贯通一致的内涵,真可以说触及到了宝玉形象的神髓。

遗憾的是,余先生的论述,毕竟受注释的篇幅所限,未能深一步展开,且非重点论及"绛洞花王",故从理论上说,尚属萌芽状态。然而十分值得庆幸的是,笔者不久前收到著名红学家白盾先生寄赠的一份红学未定稿,一看题目,便使人耳目一新:《论"绛洞花王" --贾宝玉形象的构想初探》。

这又是"第一个" --第一个立足于"绛洞花王"而作专文,全面地论述曹雪芹"要将宝玉塑造成一个少女心目中'无位而空王之'的'花王'"形象的基本构想。论证上亦别开生面、新颖独到而又文采飞扬,令人爱不忍释。其开篇的一个小标题,便叫做"从'潇湘妃子'别号谈起"--这也是过去一般人未曾真正留意的一个黛玉的别号。将其与宝玉"绛洞花王"之称联系起来,则情趣盎然,新意迭出。

白盾先生的这篇文章也有一点美中不足。即在以这个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所承认的"花王"之称立论时,仅仅信赖和依据俞校本的"独家异文"是不够的(余英时先生亦如是)。这样总给人以建立在沙滩上的高楼之感。虽然在事实上,他这个立论的基础并非沙滩,而是看起来有些像沙粒的坚实的花岗岩层。

这使我想起,眼下有的人很轻视文学研究尤其是红学研究中的考证。其实,文学尤其是红学研究中考证之不可或缺,同自然科学研究中首先需要检验各种数据、求证各种定理之类,很有相同相似之处。即如这个"绛洞花王",不论你在理论上说得多么透彻,如果不首先从版本学的角度去判明这一与众不同的异文的可靠性,这理论便终不免带上一点主观唯心论的色彩。所以,许多有着极高成就的学者,往往把科学考证看作不可须臾丧失的治学基本功,不是没有道理的。

事实上,这个"绛洞花王"的"王"字,并不只庚辰本的一条"孤证",它在现存己卯本上,原本也是作"王"。

或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己卯本第560页第七行,不是分明写着"绛洞花主"么,怎么会是"王"呢?不错。影印本白纸黑字写着的,确是"主"。但请大家比较一下距此仅八行和十二行之隔的第561页上的另外两个"主"字,还可以再翻过去多比较一下第562、563页上的另外三个"主"字,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属于同一抄手书写的其他每一个"主"字,无一例外,都是在"王"字之上疏密合度地横斜着一点,殊不类"绛洞"之处那个与"王"字紧相粘连的缩脖圆头。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其"绛洞花主"的"主"字,那起笔的一点,并非出自己卯本原抄手的手笔,而是后世某个自作聪明的妄人所加。也就是说,这一部迄今所知最有可能直接过录自曹雪芹原稿本的怡亲王府抄藏己卯本,原来也是写作"绛洞花王"的。

有了己卯本与庚辰本为伍,形势也就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此,可以有力地证明:过录庚辰本第三十七回的那位抄手,并没有把"王"字抄误,而是真切地保留了一个优于他本、更接近曹雪芹原稿的独特异文。为什么己卯本与庚辰本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异文,就可以肯定它们优于相异的其他诸本,具有更接近原稿的可靠性呢?这是因为,有许多迹象表明:现存庚辰本的产生过程,并非如冯其庸先生所论,是据现存己卯本过录之后,再据庚辰原本补改出来的;而是现存的庚辰本和己卯本都分别地直接过录于曹雪芹的庚辰原本和己卯原本。如果这两种过录本出现了它们之间相同而又与其他诸本相异的文字(如"绛洞花王"即是),则除极特殊的容易导致共同误认误抄的字句之外,一般说来只能证明这两种过录本都没有抄错,都真实地反映了曹雪芹稿本的原貌。

有人会反诘了:既然己、庚二本在过录这个"王"字时,都不可能发生"不谋而合"的抄误,那么,现存其他各本,除缺失第三十七回者外,尽皆作"主"而不作"王",怎么又可以断然判定它们都是"抄误"呢?这道理其实很简单。己、庚二本,都分别过录于曹雪芹的原稿本,并不存在过录致误之后又互相转抄、以讹传讹的情况。而其他各本,则大都出自第二手、第三手的底本,且有互相转抄、陈陈相因的大量版本现象存在。只要较早的某一种抄本发生了独特的抄误或妄改,便往往被后来的抄录者所沿袭。等到这种独特的抄误或妄改沿袭日久,人们偶尔见到某个正确抄录的本子,也往往会因怀疑其是否正确而擅自参校沿袭日久的错误予以妄改。现存己卯本的"绛洞花王"被后人妄改,即是明显的例子。出版的《红楼梦》新校本进一步消灭了在庚辰本上硕果仅存的"绛洞花王",则是更明显的例子。

但是有一点须得补充说明一下。所谓其他各本皆不作"绛洞花王",这是笼统而言的。若仔细地区分一下,则情况各有不同。现存甲戌本是个残本,里面的第三十七回已经散佚。如果从道理上去推想,这个甲戌本的第三十七回亦很可能作"绛洞花王"。因为,甲戌本的抄手虽然文化水平不高,转抄中的错误不少,但抄录的态度十分严肃认真。该本所存在的抄误,大都反映为误识原底本的草书所致。除此之外,他是很注意忠实于原底本的。而这个原底本的正文比较接近曹雪芹的甲戌年修订手稿,则是大家都公认的事实。故我以为,无论作草书或作正书皆易辨识的"王"字,在甲戌本上亦不大可能抄误。而且我们也不应该忽略:甲戌本的正文也同样保留着与己、庚二本相类似的不易受其他各本以讹传讹影响的特点。所以,如果有朝一日现存甲戌本的散佚部分能够重现于世,我们很可能会在正文之中见到第三个"绛洞花王"。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在甲戌本正文中见不到第三个"绛洞花王",在甲戌本的脂批中却可以见到。第三回王夫人向林黛玉介绍宝玉,说他是"这家里的混世〔魔〕王"。旁边的一条脂批便写道:"占(与)绛洞花王为对看。"

有了甲戌本上的第三条证据,从版本学的角度说,这个"绛洞花王"该是铁证如山了吧!

这里,我还要顺便指出一个与"绛洞花王"有关的奇怪现象。就在第三十七回,李纨调侃宝玉说:"你还是你的旧号'绛洞花王'就好。"己、庚二本都有一条双行夹批:

妙极!又点前文。通部中从头至末,前文已过者,恐去之冷落,使人忘怀;未来者,恐来之突然,或先伏一线。皆行文之妙诀也。

这条批语,明指李纨所说让宝玉仍用"旧号"的事,是"又点前文"。意即在三十七回之前的某处,作者已经描写过宝玉取"绛洞花王"别号的情节。否则,就不能说是"又点前文"。而且宝玉紧接着的那句话:"小时候干的营生,还提他作什么!"也似乎印证了,在此之前的书中,似乎真有这样的描写。

可是遍查此前各回,却压根儿找不出宝玉小时候取"绛洞花王"别号的情节。这就怪了!到底是曹雪芹在这里故用倒叙之法,补出所谓"旧名"一事,致使脂砚斋望文生义信口开河呢,还是原本就真有这样的"前文",脂砚斋也确曾见过,却在后来的稿本中被无意丢失或有意删去呢?这恐怕也算得上是《红楼梦》的一个小小的谜题吧!

折叠编辑本段来历
从版本学的角度澄清了宝玉的旧号确为"绛洞花王"而非"绛洞花主",似乎还须补证一下:《红楼梦》这样的"花王"之称,有何来历出处。

本来,笔者孤陋寡闻,在浅薄的阅历中,除了懂得古人称牡丹为"花王"之外,实不知还有属于另外意义--相当于"总花神"性质的男性司花之"王"的出处。然而事有凑巧,这次应邀赴南京参加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却在东道主特为安排观赏的一台"《红楼梦》中搬演过的"传统昆腔折子戏节目里,无意间发现了这一"花王"的出处。

这台节目,是由名闻遐迩的江苏省昆剧院(其前身即为五十年代以演《十五贯》而誉满京华的江苏省昆剧团)专场为纪念大会演出的。内容全系该院历年来挖掘整理的一批在《红楼梦》书中描写过、同时其本身也极具代表性的昆曲传统剧目。如《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西厢记》中的《游殿》,《虎囊弹》中的《山门》,等等。将这些剧目的演出实况,同《红楼梦》的有关描写相对照,不能不使人叹服:这确是当初那些"梦中人"所见所闻的昆腔剧目的"实物标本",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
牡丹亭
牡丹亭

当我听到《游园》中杜丽娘所唱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以及柳梦梅唱的[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那笛韵悠扬、清丽婉转、旖旎缠绵的曲调,不禁让我深深地体味到林黛玉偶闻此曲时那种意动神摇、如醉如痴的情景。

就在柳梦梅唱的[山桃红]刚刚煞尾,二位男女主人公相依相偎掩入花丛之际,忽见台上舞出十二名身着红衣、头上插花的女子,末后跟随而出的一名青须绿袍的男子,背插三角旗,上书"花王"二字。我一看,险些儿叫出声来--这不就是曹雪芹"绛洞花王"的真出处么?返家后复按汤显祖《牡丹亭》原著中《惊梦》一折,此处的舞台提示文字仅作:

末扮花神,束发冠,红衣插花,上。

说明原著中确有一位"末扮"的男性"花神"出场。而这男性花神率领出场的"红衣"是何人物,却未见称名--因其头上"插花",大约也该是比"末扮"的花神稍低一个等级(或为分别司各种花)的女性花神吧!若此,则末扮的男性花神,便应如贾宝玉所称"一样花一位神之外"还该有的"总花神"了。原著中这位花神上场后的台词有云:

咱花神专掌惜玉怜香,竟来保护他(按指杜丽娘--引者),要他云雨十分欢幸也。

"专掌惜玉怜香",无私地"保护"人世间的女子,要让她们得到欢乐和幸福。这不正是曹雪芹赋予贾宝玉的性格基调么?而且,我发觉汤显祖的《牡丹亭》原著,与我们见到的实际演出台本,除了将末扮的总花神明确插上"花王"的标记,将无称名、无限额的"红衣"用十二名女子扮作"司各种花"的花神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很微妙的差异。例如:原著中的《惊梦》一折,在我见到的演出中已被改为《游园》和《惊梦》二出,正与《红楼梦》中的描写相同。故可推断:被曹雪芹写进书中的《游园》和《惊梦》,在其当初的实际演出中,也必定和我所见到的传统演出台本一样,是由一名背插"花王"旗号的青须绿袍男子率领十二名女性花神出场的。原著中"末扮"的总花神,在实际的演出台本中虽然称名变了,在舞台表现上更丰富多彩了,但其职能性质却没有改变,仍然与汤显祖原著无异。我想,这种为了适应实际演出形式的需要而作的改变,恐怕不是江苏省昆剧院杜撰出来的吧!

因而可以基本上断定:曹雪芹给书中主人公贾宝玉冠以"绛洞花王"的称号,让他总领十二钗,完全可能是受《牡丹亭》演出台本中"花王"带领十二花神、"专掌惜玉怜香"这一戏剧情节的启示而构思出来的--尤其"花王"之称的出处,更在于此。

折叠编辑本段赏析
"花王",含"花之领袖"或"女儿们的保护神"之意,这与脂批所称"宝玉系诸艳之冠"、在末回"警幻情榜"中宝玉名列"十二钗之首"等情形,十分吻合。尤其第七十四回,宝玉深信晴雯死后会化作芙蓉花神,曾明确提出:"一样花一位神之外,还有总花神。"总花神也就是"花王"。作者看似不经意地点明宝玉从小自号"绛洞花王",正是要向读者透露:宝玉早就以作大观园女儿国的总花神为己任了。

折叠编辑本段补充
主人公贾宝玉从小时就自己取了一个别号"绛洞花王",这毕竟是何取义?我如今试作浅解。

按"绛"居四字之首,何也?《说文》:"大赤也。"《释名》:"绛工也。染之难得色,以得色为工也。"这在书中表现手法虽然不同,但是归结到一点就是宝玉有个"爱红"的毛病,从小如此,牢不可破,无药可医……例如他对女儿的服装最喜红色,他在花袭人家遇到了几个姨姊妹,他最赏识的却只有一个"穿红"的女儿。他又喜欢吃女孩子的胭脂膏,甚至人家擦在嘴唇上,也想去吮吸……这是一类。另外,他自己住的院子内四字匾额文曰"红香绿玉",元妃省亲时改为"怡红快绿",后来就简称为怡红院了。宝玉作诗题咏,一曰"红妆夜未眠",二曰"凭栏垂绛袖",总之宝玉是红色的象征。

在通常的情况下,一提到"洞",感觉上总是有点不舒服,认为可能很狭窄,很黑暗,很潮湿……就是一个不愿意待在里边的"窟窿"罢了。其实"洞"的本意是溪流,它是流通的,它是澄澈的,空间广阔、朗爽,溪流可以通往仙境,所以洞者往往是仙人居所。"洞天福地"会让我们感到非同俗世、红尘人间之地,这才是"洞"的本义。因此不可以把宝玉这个补天之才的孩童认作顽皮而爱钻洞的,那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宝玉与"花王"的关系,这个典故可能来自宋徽宗。宋徽宗有一首七言绝句,大意是说我不愿做执掌政权、管理山河的皇帝,我"愿得良田三百顷,遍栽红紫作花王"。如果是这样的话,小宝玉自幼就想要做一个"绛洞"的主管人,里面是栽满千红万艳的境界。他的这种想法当时世人如何评论?而我们今日又如何理解?这些都不是微不足道的主题,而本文只是想提出问题,需要大家来研讨交流。

行文至此,还要补充几句,即宝玉在幻境中仙姑请他饮茶喝酒时又道出"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原文里警幻仙姑说道:"此茶出在放春山还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窟正是洞穴,这里用茶香表达了奇花异草的芳香,也应了"还香洞"之香字,是作了一次呼应。到了后来又点出绛芸轩,那个"芸"就是香草的意思,成公绥《芸香赋》:"美芸香之修洁,合阴阳之淑清。"贾宝玉把书室题为绛芸轩("书室曰芸窗,朝廷曰魏阙。"--《幼学琼林》),其本旨主义仍然是一个"绛洞还香"而已,并没有改变。另外,"窟"是谐音"哭","杯"是谐音"悲",这是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先生在作序时一一指明的,使一般读者大开心窍,亦大吃一惊!正如雪芹笔下的"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谙则深有趣味"。关于"窟"字,《幼学琼林》里有"异宝充盈,王氏都云富窟,佳肴错杂,郇公尝列珍厨",最有意味。

壬辰年正月十四日

2012-02-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282
 楼主| 发表于 2023-9-7 09: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绛洞花王

绛洞花王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绛洞花王,《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大观园诗社中的别号。

贾公子别号不少,诸如绛洞花王、混世魔王、遮天大王、富贵闲人、无事忙,还有自呼的"怡红院浊玉",回目中所称的"情哥哥",书文中的"多情公子"--可谓多矣。总列而观之,煞是有趣。

有趣的是众义纷陈,各占一解。但其所以然者,是"反映"出这个少年的本性真情,志趣风格,抱负襟怀,是多么复杂地"统一"化为"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奇才和痴人。

绛洞花王,王是主眼,或作"花主"者是个别版本讹字,务请改正--道光年间的王希廉不就自号"护花主人"吗?其实那思想庸俗得很,去宝玉十万八千里矣

花王的"王",不是称王称霸的帝王思想,是在某行某业中独有魁首之位的意思。在过去,时常可以看到此例,比如制造剪刀品质第一的,俗号即是"剪子王"。就连京剧里,也有"梅大王"之称号,谓梅兰芳是也。再如唱京韵大鼓(书词)的刘宝全,人人都尊之为"鼓王",皆其良例。

所以,宝玉"小时候的营生",是说自己居于花洞中为养花的第一能手--而绝非给群花做什么"主"、当什么"头目"的那种士大夫们"雅得俗不可耐"的庸俗念头。

  5
本词条 名片文字过长,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贾宝玉

别名
绛洞花王 怡红公子 混世魔王 遮天大王 富贵闲人 无事忙

饰演
欧阳奋强(87版电视剧)


性别


登场作品
《红楼梦》

生日
阴历四月二十六

目录
1解释
2来历
3赏析
4补充
折叠编辑本段解释
一般的《红楼梦》读者,乃至为数不少的红学家,似乎都不知道有这个"绛洞花王"--如同五十年前一般人不大注意"绛洞花主"一样。后者之所以广为人知,多半得力于鲁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绛洞花主〉小引》;追寻更早一点的起因,自然应该是陈梦韶先生作于1927年的话剧《绛洞花主》了。

可以说,被鲁迅推崇为"熟于情节,妙于剪裁"的陈梦韶先生,竟因了《绛洞花主》的写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两个小小的"第一"。第一个创作了《红楼梦》的话剧剧本;第一个留意和重视了贾宝玉这一很不起眼的别号,特意将其作为这部被鲁迅称赞为"可作《红楼梦菁华》读"的大型话剧的剧名。单从这一点,即可看出陈先生研读《红楼梦》的精审。
红楼梦
红楼梦

可是,陈先生当年毕竟没有条件阅读《红楼梦》的庚辰本(只读当时已经印行的戚序本还不行)。这在客观上限制了他对贾宝玉这一特殊别号的进一步体察。而后来,在有条件接触庚辰本的众多学者之中,第一个真正留意了这别号,并发现这别号原该叫"绛洞花王"的,则是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由俞先生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首次,也是迄今惟一的一次--在排印本上将"绛洞花主"订正为"绛洞花王"。

这是一次非同凡响的订正!

俞先生这样校订的依据,自然是庚辰本。但他所依据的八种参校本中,其余七种皆不作"花王",他偏偏选择了庚辰本的"孤证"。若非慧眼独具而胆识超群,是绝难舍弃习惯成自然的"洞主",去拔擢那生涩别扭的"花王"的。

诚然,仅靠一次版本校订,不继之以理论上的阐发,很难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原有印象,甚至很难引起人们对这种校订的注意。在俞校本问世已达二十余年之久的今天,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明确宣称是"以庚辰本为底本"而校勘的《红楼梦》新校本,竟然又在"洞主"、"花王"的抉择上走了回头路--将底本上硕果仅存的这个"王"字,反依他本改为了"主"。这正是没有从理论上加以阐发所导致的后果。

于是,又冒出一位"第一个" --真正从理论的角度揭示"绛洞花王"真意的红学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余英时先生。他在《香港大学》1974年第一期上发表的一篇在海外颇有影响的红学论文《〈红楼梦〉的两个世界》,里面一条注释,便间接地对"绛洞花王"的真意作了分析。他写道:

不但(大观)园中女孩子是花神,而且宝玉自己也是花神,我愿意在这里讲一下我对于宝玉为"诸艳之冠"的看法。第七十八回宝玉对小丫头说:"不但花有一个神,一样花一位神之外还有总花神。"这话亦大有深意。……宝玉是总花神,这就是所谓"诸艳之冠"也。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宝钗的签上不明明写着"艳冠群芳"么?要知道宝钗虽然艳冠群"芳",但毕竟只是司牡丹花的花神。惟有宝玉不单管任何一样的花,才有资格做总花神。倒过来说,正因为宝玉不是女人,他才不能单管任何一样花,而只有做总花神。情榜六十名女子,而以宝玉为首,可以说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丝毫不必奇怪。我们应该记得宝玉小时候的旧号本是"绛洞花王"啊!……所以我深信根据七十八回总花神之说,可以彻底地解决宝玉为"诸艳之冠"及在情榜上总领诸女子这两个问题。胡适说情榜大似《水浒传》的石碣,是有道理的,曹雪芹也许受了《水浒》的暗示,而把宝玉安排了一种近乎托塔天王晁盖的地位。

好一个"近乎托塔天王晁盖的地位"!这一比拟真是再贴切、再精当不过了。《水浒》中的晁盖,是总领水泊梁山百零八条好汉的"托塔天王";《红楼》中的宝玉,岂不就是总领大观园女儿国的"绛洞花王"么!

余先生这段精彩论述,虽是以注释的形式略加点染,却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准确而有说服力地揭示了书中"总花神"、"绛洞花王"之称与脂批所谓"宝玉系诸艳之冠"之间贯通一致的内涵,真可以说触及到了宝玉形象的神髓。

遗憾的是,余先生的论述,毕竟受注释的篇幅所限,未能深一步展开,且非重点论及"绛洞花王",故从理论上说,尚属萌芽状态。然而十分值得庆幸的是,笔者不久前收到著名红学家白盾先生寄赠的一份红学未定稿,一看题目,便使人耳目一新:《论"绛洞花王" --贾宝玉形象的构想初探》。

这又是"第一个" --第一个立足于"绛洞花王"而作专文,全面地论述曹雪芹"要将宝玉塑造成一个少女心目中'无位而空王之'的'花王'"形象的基本构想。论证上亦别开生面、新颖独到而又文采飞扬,令人爱不忍释。其开篇的一个小标题,便叫做"从'潇湘妃子'别号谈起"--这也是过去一般人未曾真正留意的一个黛玉的别号。将其与宝玉"绛洞花王"之称联系起来,则情趣盎然,新意迭出。

白盾先生的这篇文章也有一点美中不足。即在以这个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所承认的"花王"之称立论时,仅仅信赖和依据俞校本的"独家异文"是不够的(余英时先生亦如是)。这样总给人以建立在沙滩上的高楼之感。虽然在事实上,他这个立论的基础并非沙滩,而是看起来有些像沙粒的坚实的花岗岩层。

这使我想起,眼下有的人很轻视文学研究尤其是红学研究中的考证。其实,文学尤其是红学研究中考证之不可或缺,同自然科学研究中首先需要检验各种数据、求证各种定理之类,很有相同相似之处。即如这个"绛洞花王",不论你在理论上说得多么透彻,如果不首先从版本学的角度去判明这一与众不同的异文的可靠性,这理论便终不免带上一点主观唯心论的色彩。所以,许多有着极高成就的学者,往往把科学考证看作不可须臾丧失的治学基本功,不是没有道理的。

事实上,这个"绛洞花王"的"王"字,并不只庚辰本的一条"孤证",它在现存己卯本上,原本也是作"王"。

或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己卯本第560页第七行,不是分明写着"绛洞花主"么,怎么会是"王"呢?不错。影印本白纸黑字写着的,确是"主"。但请大家比较一下距此仅八行和十二行之隔的第561页上的另外两个"主"字,还可以再翻过去多比较一下第562、563页上的另外三个"主"字,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属于同一抄手书写的其他每一个"主"字,无一例外,都是在"王"字之上疏密合度地横斜着一点,殊不类"绛洞"之处那个与"王"字紧相粘连的缩脖圆头。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其"绛洞花主"的"主"字,那起笔的一点,并非出自己卯本原抄手的手笔,而是后世某个自作聪明的妄人所加。也就是说,这一部迄今所知最有可能直接过录自曹雪芹原稿本的怡亲王府抄藏己卯本,原来也是写作"绛洞花王"的。

有了己卯本与庚辰本为伍,形势也就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此,可以有力地证明:过录庚辰本第三十七回的那位抄手,并没有把"王"字抄误,而是真切地保留了一个优于他本、更接近曹雪芹原稿的独特异文。为什么己卯本与庚辰本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异文,就可以肯定它们优于相异的其他诸本,具有更接近原稿的可靠性呢?这是因为,有许多迹象表明:现存庚辰本的产生过程,并非如冯其庸先生所论,是据现存己卯本过录之后,再据庚辰原本补改出来的;而是现存的庚辰本和己卯本都分别地直接过录于曹雪芹的庚辰原本和己卯原本。如果这两种过录本出现了它们之间相同而又与其他诸本相异的文字(如"绛洞花王"即是),则除极特殊的容易导致共同误认误抄的字句之外,一般说来只能证明这两种过录本都没有抄错,都真实地反映了曹雪芹稿本的原貌。

有人会反诘了:既然己、庚二本在过录这个"王"字时,都不可能发生"不谋而合"的抄误,那么,现存其他各本,除缺失第三十七回者外,尽皆作"主"而不作"王",怎么又可以断然判定它们都是"抄误"呢?这道理其实很简单。己、庚二本,都分别过录于曹雪芹的原稿本,并不存在过录致误之后又互相转抄、以讹传讹的情况。而其他各本,则大都出自第二手、第三手的底本,且有互相转抄、陈陈相因的大量版本现象存在。只要较早的某一种抄本发生了独特的抄误或妄改,便往往被后来的抄录者所沿袭。等到这种独特的抄误或妄改沿袭日久,人们偶尔见到某个正确抄录的本子,也往往会因怀疑其是否正确而擅自参校沿袭日久的错误予以妄改。现存己卯本的"绛洞花王"被后人妄改,即是明显的例子。出版的《红楼梦》新校本进一步消灭了在庚辰本上硕果仅存的"绛洞花王",则是更明显的例子。

但是有一点须得补充说明一下。所谓其他各本皆不作"绛洞花王",这是笼统而言的。若仔细地区分一下,则情况各有不同。现存甲戌本是个残本,里面的第三十七回已经散佚。如果从道理上去推想,这个甲戌本的第三十七回亦很可能作"绛洞花王"。因为,甲戌本的抄手虽然文化水平不高,转抄中的错误不少,但抄录的态度十分严肃认真。该本所存在的抄误,大都反映为误识原底本的草书所致。除此之外,他是很注意忠实于原底本的。而这个原底本的正文比较接近曹雪芹的甲戌年修订手稿,则是大家都公认的事实。故我以为,无论作草书或作正书皆易辨识的"王"字,在甲戌本上亦不大可能抄误。而且我们也不应该忽略:甲戌本的正文也同样保留着与己、庚二本相类似的不易受其他各本以讹传讹影响的特点。所以,如果有朝一日现存甲戌本的散佚部分能够重现于世,我们很可能会在正文之中见到第三个"绛洞花王"。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在甲戌本正文中见不到第三个"绛洞花王",在甲戌本的脂批中却可以见到。第三回王夫人向林黛玉介绍宝玉,说他是"这家里的混世〔魔〕王"。旁边的一条脂批便写道:"占(与)绛洞花王为对看。"

有了甲戌本上的第三条证据,从版本学的角度说,这个"绛洞花王"该是铁证如山了吧!

这里,我还要顺便指出一个与"绛洞花王"有关的奇怪现象。就在第三十七回,李纨调侃宝玉说:"你还是你的旧号'绛洞花王'就好。"己、庚二本都有一条双行夹批:

妙极!又点前文。通部中从头至末,前文已过者,恐去之冷落,使人忘怀;未来者,恐来之突然,或先伏一线。皆行文之妙诀也。

这条批语,明指李纨所说让宝玉仍用"旧号"的事,是"又点前文"。意即在三十七回之前的某处,作者已经描写过宝玉取"绛洞花王"别号的情节。否则,就不能说是"又点前文"。而且宝玉紧接着的那句话:"小时候干的营生,还提他作什么!"也似乎印证了,在此之前的书中,似乎真有这样的描写。

可是遍查此前各回,却压根儿找不出宝玉小时候取"绛洞花王"别号的情节。这就怪了!到底是曹雪芹在这里故用倒叙之法,补出所谓"旧名"一事,致使脂砚斋望文生义信口开河呢,还是原本就真有这样的"前文",脂砚斋也确曾见过,却在后来的稿本中被无意丢失或有意删去呢?这恐怕也算得上是《红楼梦》的一个小小的谜题吧!

折叠编辑本段来历
从版本学的角度澄清了宝玉的旧号确为"绛洞花王"而非"绛洞花主",似乎还须补证一下:《红楼梦》这样的"花王"之称,有何来历出处。

本来,笔者孤陋寡闻,在浅薄的阅历中,除了懂得古人称牡丹为"花王"之外,实不知还有属于另外意义--相当于"总花神"性质的男性司花之"王"的出处。然而事有凑巧,这次应邀赴南京参加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却在东道主特为安排观赏的一台"《红楼梦》中搬演过的"传统昆腔折子戏节目里,无意间发现了这一"花王"的出处。

这台节目,是由名闻遐迩的江苏省昆剧院(其前身即为五十年代以演《十五贯》而誉满京华的江苏省昆剧团)专场为纪念大会演出的。内容全系该院历年来挖掘整理的一批在《红楼梦》书中描写过、同时其本身也极具代表性的昆曲传统剧目。如《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西厢记》中的《游殿》,《虎囊弹》中的《山门》,等等。将这些剧目的演出实况,同《红楼梦》的有关描写相对照,不能不使人叹服:这确是当初那些"梦中人"所见所闻的昆腔剧目的"实物标本",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
牡丹亭
牡丹亭

当我听到《游园》中杜丽娘所唱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以及柳梦梅唱的[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那笛韵悠扬、清丽婉转、旖旎缠绵的曲调,不禁让我深深地体味到林黛玉偶闻此曲时那种意动神摇、如醉如痴的情景。

就在柳梦梅唱的[山桃红]刚刚煞尾,二位男女主人公相依相偎掩入花丛之际,忽见台上舞出十二名身着红衣、头上插花的女子,末后跟随而出的一名青须绿袍的男子,背插三角旗,上书"花王"二字。我一看,险些儿叫出声来--这不就是曹雪芹"绛洞花王"的真出处么?返家后复按汤显祖《牡丹亭》原著中《惊梦》一折,此处的舞台提示文字仅作:

末扮花神,束发冠,红衣插花,上。

说明原著中确有一位"末扮"的男性"花神"出场。而这男性花神率领出场的"红衣"是何人物,却未见称名--因其头上"插花",大约也该是比"末扮"的花神稍低一个等级(或为分别司各种花)的女性花神吧!若此,则末扮的男性花神,便应如贾宝玉所称"一样花一位神之外"还该有的"总花神"了。原著中这位花神上场后的台词有云:

咱花神专掌惜玉怜香,竟来保护他(按指杜丽娘--引者),要他云雨十分欢幸也。

"专掌惜玉怜香",无私地"保护"人世间的女子,要让她们得到欢乐和幸福。这不正是曹雪芹赋予贾宝玉的性格基调么?而且,我发觉汤显祖的《牡丹亭》原著,与我们见到的实际演出台本,除了将末扮的总花神明确插上"花王"的标记,将无称名、无限额的"红衣"用十二名女子扮作"司各种花"的花神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很微妙的差异。例如:原著中的《惊梦》一折,在我见到的演出中已被改为《游园》和《惊梦》二出,正与《红楼梦》中的描写相同。故可推断:被曹雪芹写进书中的《游园》和《惊梦》,在其当初的实际演出中,也必定和我所见到的传统演出台本一样,是由一名背插"花王"旗号的青须绿袍男子率领十二名女性花神出场的。原著中"末扮"的总花神,在实际的演出台本中虽然称名变了,在舞台表现上更丰富多彩了,但其职能性质却没有改变,仍然与汤显祖原著无异。我想,这种为了适应实际演出形式的需要而作的改变,恐怕不是江苏省昆剧院杜撰出来的吧!

因而可以基本上断定:曹雪芹给书中主人公贾宝玉冠以"绛洞花王"的称号,让他总领十二钗,完全可能是受《牡丹亭》演出台本中"花王"带领十二花神、"专掌惜玉怜香"这一戏剧情节的启示而构思出来的--尤其"花王"之称的出处,更在于此。

折叠编辑本段赏析
"花王",含"花之领袖"或"女儿们的保护神"之意,这与脂批所称"宝玉系诸艳之冠"、在末回"警幻情榜"中宝玉名列"十二钗之首"等情形,十分吻合。尤其第七十四回,宝玉深信晴雯死后会化作芙蓉花神,曾明确提出:"一样花一位神之外,还有总花神。"总花神也就是"花王"。作者看似不经意地点明宝玉从小自号"绛洞花王",正是要向读者透露:宝玉早就以作大观园女儿国的总花神为己任了。

折叠编辑本段补充
主人公贾宝玉从小时就自己取了一个别号"绛洞花王",这毕竟是何取义?我如今试作浅解。

按"绛"居四字之首,何也?《说文》:"大赤也。"《释名》:"绛工也。染之难得色,以得色为工也。"这在书中表现手法虽然不同,但是归结到一点就是宝玉有个"爱红"的毛病,从小如此,牢不可破,无药可医……例如他对女儿的服装最喜红色,他在花袭人家遇到了几个姨姊妹,他最赏识的却只有一个"穿红"的女儿。他又喜欢吃女孩子的胭脂膏,甚至人家擦在嘴唇上,也想去吮吸……这是一类。另外,他自己住的院子内四字匾额文曰"红香绿玉",元妃省亲时改为"怡红快绿",后来就简称为怡红院了。宝玉作诗题咏,一曰"红妆夜未眠",二曰"凭栏垂绛袖",总之宝玉是红色的象征。

在通常的情况下,一提到"洞",感觉上总是有点不舒服,认为可能很狭窄,很黑暗,很潮湿……就是一个不愿意待在里边的"窟窿"罢了。其实"洞"的本意是溪流,它是流通的,它是澄澈的,空间广阔、朗爽,溪流可以通往仙境,所以洞者往往是仙人居所。"洞天福地"会让我们感到非同俗世、红尘人间之地,这才是"洞"的本义。因此不可以把宝玉这个补天之才的孩童认作顽皮而爱钻洞的,那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宝玉与"花王"的关系,这个典故可能来自宋徽宗。宋徽宗有一首七言绝句,大意是说我不愿做执掌政权、管理山河的皇帝,我"愿得良田三百顷,遍栽红紫作花王"。如果是这样的话,小宝玉自幼就想要做一个"绛洞"的主管人,里面是栽满千红万艳的境界。他的这种想法当时世人如何评论?而我们今日又如何理解?这些都不是微不足道的主题,而本文只是想提出问题,需要大家来研讨交流。

行文至此,还要补充几句,即宝玉在幻境中仙姑请他饮茶喝酒时又道出"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原文里警幻仙姑说道:"此茶出在放春山还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窟正是洞穴,这里用茶香表达了奇花异草的芳香,也应了"还香洞"之香字,是作了一次呼应。到了后来又点出绛芸轩,那个"芸"就是香草的意思,成公绥《芸香赋》:"美芸香之修洁,合阴阳之淑清。"贾宝玉把书室题为绛芸轩("书室曰芸窗,朝廷曰魏阙。"--《幼学琼林》),其本旨主义仍然是一个"绛洞还香"而已,并没有改变。另外,"窟"是谐音"哭","杯"是谐音"悲",这是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先生在作序时一一指明的,使一般读者大开心窍,亦大吃一惊!正如雪芹笔下的"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谙则深有趣味"。关于"窟"字,《幼学琼林》里有"异宝充盈,王氏都云富窟,佳肴错杂,郇公尝列珍厨",最有意味。

壬辰年正月十四日

2012-02-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282
 楼主| 发表于 2023-9-7 09: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甄英莲是谁?
香菱(甄英莲)是曹雪芹所著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第一个登场的女性人物,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原籍姑苏。甄士隐独女,眉心有一点米粒大小的胭脂记。四岁那年元宵看社火花灯时因家奴霍启("祸起")看护不当而被拐子拐走。养大后原是卖给金陵公子冯渊("逢冤"),中途却被薛蟠看上,为此打死冯渊抢走了她,宝钗给她起名叫香菱。起初是薛姨妈丫鬟,后为薛蟠之妾,因薛蟠外出被宝钗带进大观园(香菱学诗)。薛蟠娶亲后因为主母夏金桂所不容,被其唆使薛蟠毒打。后与薛蟠断绝关系随宝钗而去。八十回内未交代香菱结局。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甄英莲

外文名称
Zhen Yinglian

别名
秋菱、菱姑娘、菱姐姐

饰演
陈剑月(87版电视剧)
张檬、宋轶(10版《红楼梦》电视剧)
张靖唅(17版电视剧)
邓琳漾(19版电视剧)

性别


登场作品
《红楼梦》及其衍生作品

排行
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

出生地
姑苏

外祖父
封肃


父亲
甄士隐

母亲
封氏

公公
薛姨爸

婆婆
薛姨妈

丈夫
薛蟠

小姑
薛宝钗

主母
夏金桂

外貌
粉妆玉琢,乖觉可喜

目录
1主要剧情
2艺术形象
3相关诗歌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剧情
折叠被拐

香菱的命运是可悲的,但是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这个人物特别钟爱,赋予她特殊气韵,致使在大观园中游移着一股极清的暗香,虽没有林妹妹般的傲世独立,倒也是一道有着刹那芳华的风景了,然而却终究"菱花空对雪澌澌"。

香菱原名甄英莲,与宝钗、袭人、晴雯等同岁。她出身在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姑苏,母亲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父亲甄士隐严正清白,禀性恬淡,为本地望族。年已半百的夫妻俩,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英莲"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全家极其疼爱。应该说英莲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是幸福美好的。不幸的是,在她三岁那年的元霄佳节,士隐命家人抱去看灯,至半夜时家人霍启因小解,将英莲放在一家人家门槛上,待他回来,英莲不见踪影。全家人到处寻找,皆无音讯,英莲早被拐子拐去,另走他乡。三月十五葫芦庙着火将甄家烧成一片瓦砾场,这一个又一个的不幸遭遇,给英莲的命运笼上了悲剧色彩。甄士隐只得将田庄折变,与妻投岳父家去。

折叠被卖
当人们再悉英莲时,她已长到十二、三岁了。她被拐子养在僻静处,认拐子为亲爹。当英莲,已有些姿色时,拐子骗她说,爹因无钱还债,要卖她。这时正巧本地有个冯渊的小子,父母早亡,又无兄弟,有些薄产,一眼看上这丫头,立意买着作妾,发誓不再娶,议定三日后过门。英莲的命运这时似乎出现了转机,英莲被磨折了多年,得了这段姻缘,倒是英莲不幸中的有幸。然而又偏偏不幸的命运在捉弄这红颜薄命女。拐子为赚钱,第二日又将英莲卖与"丰年好大雪"的薛家"呆霸王"薛蟠,意欲卷走两家银子,逃往他乡。薛蟠横行霸,淫佚跋扈,拐子哪能走脱,被两家拿往打个臭死。拐子求饶,两家人都不肯收银,只要领人。

薛家仗着势强人多,将冯渊打了个稀烂,抬回家三日便死了,生拖死拽,把个英莲拖去。后来被薛蟠的妹妹薛宝钗取名叫香菱。香菱本先是做薛姨妈的丫头,只薛蟠成日家中与薛姨妈浑闹,薛姨妈拗不过,一年后摆酒正式纳了香菱做妾。哪知这薛蟠喜欢了没几日,不出半个月便看做马棚风一般了。

曹雪芹安排这薄命女名字的更改,寓意着很深的含义:它是说,莲的质地高洁,贵若衬饰净瓶水的柳枝,或如如来亲炙的座席,一旦脱离莲座,委落红尘,处于污泥,甚而成为野草闲花群落中的一株菱花。

折叠入社
陈剑月版香菱
陈剑月版香菱
但是曹雪芹对香菱是十分钟爱的,可以说《红楼梦》中有两类截然不同的女子形象:一类是像黛玉、妙玉、晴雯等人的冷僻高傲;另一类是像袭人、宝钗等人的世故练达。而曹雪芹在塑造香菱时,却抛撇了这两种典型,把她塑造成娇憨天真、纯洁温和、得人怜爱的女性。香菱虽然遭到了厄运的磨难,但是却依然浑融天真,毫无心机,她总是笑嘻嘻地面对人世的一切,她恒守着她温和专一的性格。当薛蟠在外寻花问柳被人打得半死,香菱哭得眼晴都肿了,她为自已付出珍贵的痴情。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把她带入大观园来往,她便有机会结识众姑娘。为了揭示香菱书香人家的气质,曹雪芹还安排了这样一个故事--香菱学诗。她拜黛玉为师,几经失败,终于成功,梦中得句,写出了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的精彩诗句,赢得众人赞赏,被补为"海棠诗社"的社员。曹雪芹在百草千花、万紫千红的大观园中特意植入的一朵暗香的水菱。这时香菱命运的转机,给了读者一次小小的安慰。

折叠被虐
可是好景不长,她舛苦的命运又到来。薛蟠外出做生意遇到家中的老亲夏家,家中也是皇商,供应宫中的盆栽,又种许多的桂花,人称桂花夏家。夏家太太见了薛蟠说喜欢的不行,叫女儿夏金桂出来相见,薛蟠迷上了花柳之姿的夏金桂,在夏家住了几天,薛蟠要走,夏母还一再苦留。薛蟠回家不久娶为正室。金桂的出现,使香菱这朵菱角花开始枯萎。金桂未来之前,她虽不幸,但终究还很自足的狭小女性侍妄世界,快活单纯过日子。

这夏金桂,外具花柳之姿,内秉风雷之性,尊自己若菩萨,视他人如粪土。因香菱是薛家早她进门之前纳的妾,便有心整治香菱。先命香菱陪她睡,香菱不肯,金桂说她嫌脏,怕夜里伏侍;不久又装起病来,说是香菱气的;金桂自扎纸人,挑唆薛蟠,薛蟠不问清浑皂白,抓起门闩打香菱。香菱倍受到精神与肉体双重磨折。

夏金桂也每每看薛宝钗不顺眼,但薛宝钗机变,每每言语弹压使她无机可乘,便拿香菱作伐,说香菱这名字没道理。她说:"菱角花开,谁见香来?若是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哪里?可是不通之极!"香菱道:"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它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哪一股清香比是花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也是令人心神爽快的。"金桂道:"依你说,这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香菱说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便接口道:"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的香可比。"一句未了,金桂的丫头忙指着香菱的脸,说道:"你可要死!你怎么叫起姑娘的名字来?"香菱猛省,依着金桂从此改名"秋菱"。香菱最终忍不住百般虐待折磨,把前面路径竟一心断绝,跟随宝钗去了。

折叠结局
老天会替人鸣不平,金桂弄巧成拙,自己落入自己设计的阴谋中毒毙了。香菱解除禁忌,扶为正室,这是香菱命运的又一次重要转机,这正像她第一次可能嫁给多情专一的冯渊一样,是黑暗生命中的一线曙光。后来又为薛家怀上了一个胎儿。眼看一切恶运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面,一个彻底改变命运的机会就要到来,然而它来得太迟了,太迟了。因为一生的劫难、坎坷、舛苦、不幸,特别从薛蟠房中移出,不免对月伤悲,挑灯自叹,气怒伤肝,内外拆挫不堪,已酿成干血之症。最后香菱生下的同样是一个"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的宁馨儿,而自己难产,在血汗床房挣扎而离开人世。这一生一死闪差野,让人感到香菱的命运何等苍凉、乖蹇与不幸,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思索!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形象
折叠副册判词
薄命女甄英莲
薄命女甄英莲
画着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注释】

1.桂:意指夏金桂。莲藕:意指香菱。

2.根并荷花一茎香:荷花的清香源自根茎,暗喻香菱出身不凡。父亲甄士隐"禀性恬淡","倒是神仙一流人品",母亲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此谓根、茎之香;周瑞家的说她"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秦可卿)的品格儿",贾琏说她"越发出挑的标致了",宝玉说她"这正是地灵人杰",此谓荷花之香。

3.遭际:遭遇。堪伤:照应香菱原名甄英莲的谐音"真应怜"。

4.两地:拆字法,两地即右边二"土"相叠,孤木即左偏旁"木",合为夏金桂的"桂"字。

5.返故乡:即死亡。画面和判词均暗示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的结局,出自作者后期构思。

折叠癞僧诗谶
香菱剧照
香菱剧照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注释】

1.惯养娇生:意谓香菱小时候深受父母溺爱。

2.菱:暗喻香菱。雪:暗喻薛蟠。澌澌:下雪声。这句是香菱入薛家之谶。一说菱花指菱花镜,雪指甄士隐痛失女儿后一夜白发。

3.好防:仔细提防。这二句是香菱元宵节被拐及葫芦庙三月十五火灾之谶,所以癞僧说香菱"有命无运,累及爹娘"。

【鉴赏】

如果说甄家的小荣枯映衬着贾家的大荣枯,那么香菱的命运也是对大观园群芳命运的一个暗示。谁能想象得到娇生惯养的甄家的掌上明珠,会成为一个让人作践的奴才呢?谁又能容忍那么聪明俊秀的姑娘,配给一个只会作"哼哼韵儿"的蠢材呢?有人说过这是"玉碗金盆贮以狗矢(屎)" (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实在令人惋惜。英莲就是"应怜",从作者宿命的观点看来,这是不可解的,命运是无情的。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诗歌
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注释】

黛玉评语:"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

1.皎皎:洁白明净的样子。

2.野客:山野之人,这里指旅人。因夜月最易引起旅人的乡思,故曰"添愁"。

3.翡翠楼:比喻华美的楼宇。玉镜、冰盘:皆指明月,玉镜喻其明亮,冰盘喻其冷清。

4.良宵:指月色美好的夜晚。

其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张清慧版香菱
张清慧版香菱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注释】

宝钗评语:"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像是月色。"

1.玉盘:比喻圆月。

2.香欲染:形容月下梅花香气浓郁,好像要沾染人衣。柳带:比喻月下柳枝柔软。

3.残:淡薄。粉:铅粉。金砌:金色台阶。古时常以金粉楼台形容华丽的建筑。这两句意谓月光照耀下,台阶像涂上金粉,栏杆如抹上薄霜。

4.余容:指将要西沉的月亮。

陈雪婷版香菱
陈雪婷版香菱
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注释】

众人评语:"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1.精华:这里指月亮纯净的光辉。娟娟:美好的样子。魄:这里指月光。

2.砧:古时捣衣的石板。这句写明月当空,大地如同白昼,时时传来捣衣声。半轮:指缺月。这句写鸡叫天亮,月色变得暗淡。

3.绿蓑:即蓑衣,这里代指漂泊在外的人,句意写旅人的乡思。红袖:即妇女衣袖,这里代指闺中少妇,句意写少妇的闺怨。

4.博得:招致。

87版(红楼梦)陈剑月饰香菱

87版(红楼梦)史可饰甄英莲(香菱小时候,甄士隐和封氏女儿)

10年(新版红楼梦)宋轶饰香菱

(黛玉传)张雪婷饰演香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282
 楼主| 发表于 2023-9-7 09: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惜春与妙玉,喜出望外槛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282
 楼主| 发表于 2023-9-7 09: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惜春与妙玉,喜出望外槛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0-12 13:51 , Processed in 0.11184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