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宝玉送了一件旧物,晴雯和黛玉都被难住了,世人也误会了! 文/姜子说书 《红楼梦》故事里,贾宝玉挨打之后,不再继续信任袭人,转托晴雯给林黛玉送去旧手帕,让人不禁想起黛玉“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的情节上来,只当这是二玉私相授受的把柄,都以为这手帕是他两的定情信物。 正所谓:喜相逢,三生注定;遗手帕,月老红丝。幸得人语说连理,又忽见他枝并蒂。难猜未解细追思,罔多疑,空向花枝哭月底。
《红楼梦》故事里,林红玉和贾芸这一对鸳鸯,就因为一方手帕为他俩牵了红线,最后成就了一段佳话。且看林红玉睡梦中所思所想。 正闷闷的,忽然听见老嬷嬷说起贾芸来,不觉心中一动,便闷闷的回至房中,睡在床上暗暗盘算,翻来掉去,正没个抓寻。忽听窗外低低的叫道:“红玉,你的手帕子我拾在这里呢。”红玉听了忙走出来看,不是别人,正是贾芸。
《红楼梦》故事里,贾芸捡到小红的手帕,最后成就姻缘,而贾芸又唤作廊下二爷,小红又姓林,向来有许多红学专家把他们当做是二玉的影子,莫非贾宝玉给林黛玉送去的旧手帕,也是定情信物吗?毕竟,黛玉也晓得,鲛帕鸾绦皆是才子佳人的定情信物之一。 (黛玉)因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之愿。
宝玉想了一想,便伸手拿了两条手帕子撂与晴雯,笑道:“也罢,就说我叫你送这个给他去了。”晴雯道:“这又奇了。他要这半新不旧的两条手帕子?他又要恼了,说你打趣他。”宝玉笑道:“你放心,他自然知道。”
看官听说,晴雯是宝玉的知己,宝玉又说黛玉待晴雯极好,为什么宝玉让她送旧手帕,晴雯就懵了呢?难道晴雯不知道二玉的感情吗? 《红楼梦》故事里,晴雯知道黛玉在宝玉心里的重量,宝玉给黛玉送的东西,向来都是最好的,这旧手帕算不得贵重东西,所以,晴雯不解,黛玉也不解,且听黛玉怎么说? 黛玉听了,心中发闷:“做什么送手帕子来给我?”因问:“这帕子是谁送他的?必是上好的,叫他留着送别人罢,我这会子不用这个。”晴雯笑道:“不是新的,就是家常旧的。”林黛玉听见,越发闷住。
《红楼梦》故事里,宝玉给黛玉送旧手帕,晴雯和黛玉为啥懵了?难道她们就不知道往定情信物上头去想吗?因为这事跟定情信物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其一、所有的才子佳人书私相授受的前提,都是男女双方见不着面,随便给一样随身之物,都算是对方的影子,而二玉压根就犯不着这样,他们之间不分你我,从小儿就是共用所有东西的亲密关系。且看查检大观园查到潇湘馆的时候,王熙凤和紫鹃怎么说? 因从紫鹃房中抄出两副宝玉常换下来的寄名符儿,一副束带上的披带,两个荷包并扇套,套内有扇子。打开看时皆是宝玉往年往日手内曾拿过的。凤姐笑道:“宝玉和他们从小儿在一处混了几年,这自然是宝玉的旧东西。这也不算什么罕事。”紫鹃笑道:“直到如今,我们两下里的东西也算不清。”
其二、无论是《红楼梦》作者石兄,还是史太君,亦或是林黛玉本人,都极度看不上偷香窃玉这种事,作者写的是“儿女真情”,而非才子佳人书。贾宝玉和林黛玉压根就不是什么自由恋爱的典范,连薛姨妈都知道二玉从小儿订了婚,双方父母和本人都愿意,是最正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典范。 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
《红楼梦》故事里,林黛玉曾经用手帕替贾宝玉擦去脸上的胭脂膏子,也曾因为贾宝玉拉了她的袖子笼在面上闻个不住,被缠得无可奈何,只得用手帕子盖上脸,任凭宝玉有一搭没一搭的说些鬼话,她总不理。 但这一切,只是作者在写两人血脉相连、不分你我罢了。林黛玉和贾宝玉那是可以光明正大两个人躺一张床上聊天的关系,还需要靠送手帕表白吗?贾宝玉用旧手帕传递给林黛玉的只有“你放心”三个字,黛玉很快就明白过来了,而且强调“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 黛玉着实细心搜求,思忖一时,方大悟过来,连忙说:“放下,去罢。”晴雯听了,只得放下,抽身回去,一路盘算,不解何意。
《红楼梦》故事里,贾宝玉是领会到黛玉的深意、苦意,明白林黛玉掉眼泪的缘由,这才送手帕让她放心,就犹如贾宝玉所说的那一番“亲不间疏”的话。正所谓: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宝玉听了忙上来悄悄的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
那么,林黛玉和贾宝玉为啥流眼泪呢?还泪之说到底有啥隐喻呢?典出卞和哭玉呀!这一部怀金悼玉之作,亦是哭玉二字。宝玉蒙尘,忠义蒙冤,是哭风流之主旨也!黛玉一生所求,并非“我要你爱我”,而是“我要你懂我”。正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