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3|回复: 7

刘姥姥的“以毒攻毒” 以火攻火w43313082022.07.25浏览1次其他...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678
发表于 2023-9-11 06: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姥姥的“以毒攻毒”w43313082022.07.25浏览1次其他[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cbgrstdfg2022.07.26


满意答案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王熙凤跟刘姥姥说起自己的女儿还没有起名,想让刘姥姥给想个字。
  
当听说孩子的生日在七月初七时,刘姥姥马上说:“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罢。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于是,这个孩子就叫了巧姐儿。
  
七月初七,是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据说这一天往往下雨,那是天上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流下的眼泪,“乞巧节”也是来源于此。按说不是一个好日子,所以,王熙凤自己也说:“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
  
刘姥姥顺着她的话,就想了这个“巧”字,——既然不是好日子,咱们也不避讳,自己不避讳了,也就没有什么不好了,这就是刘姥姥口中的“以毒攻毒”。
  
刘姥姥这个人,是个农村里的贫苦妇人,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才去与八杆子都打不着的贾府去攀亲戚,俗称“打秋风”。
  
去贾府那样的人家“打秋风”,本来是极没有脸面的事情,然而,刘姥姥不但去了一次又一次,在贾府众人面前还毫不避讳自己的穷苦,对贾府上下的吃穿用度,很真诚地表示羡慕和惊叹,这样的毫不掩饰地表达,极大地满足了贾府一把手贾母的虚荣心,是而,对她的到来不但没有反感,还表示欢迎。在贾母的明确态度之下,贾府上下,很多人都送了刘姥姥一些东西,刘姥姥每次进贾府,都能满载而归。
  
其实,这也正是刘姥姥“以毒攻毒”的智慧,她自知贾府上下都看不起她,都在暗自笑话她的贫苦无知,索性就把自己的贫苦无知大大方方地展示出来,还以此一次又一次地逗大家发笑,她自己当众把自己的这一面表达得淋漓尽致,别人也就不必在背后嘀咕什么了。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与其尽力掩盖,最终却徒劳无功,不如大大方方地自揭其短,反倒让别人无话可说。
  
当然,小说中这个“巧”还另有用意,后来贾府败落,正是刘姥姥出手相救,才使巧姐儿免于水火,这是一种巧,其实也有这样一层意思:如果这个小姑娘是自己给她取的名字,不由得会对她有一种别样的情感。
  
人生中,总是那些不避讳自己短处的人能坦然大方地与人相处,那些极力掩盖着的人,总是白费了心神。一部《红楼梦》,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解读,或许我们的解读并不是作者的原意,但是,当我们从《红楼梦》的故事中有所启示有所了悟时,也就不必非得追究是不是作者的原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678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06: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刘姥姥搭救巧姐的前因后果,原来如此!



方哲健康生活2019-08-03 14:38



《红楼梦》里刘姥姥对巧姐的救助,并非偶然行为,无论从判词、刘姥姥的性格特征、巧姐名字由来、巧姐与板儿信物的交换,皆为故事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判词的因果关系

巧姐判词:“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所谓因就是指凤姐对前来贾府打秋风的刘姥姥,没有因为不认识、身份高贵而视而不见,她一身事务,外面一大堆人排队等着向她汇报请示工作,即使她拒人千里之外、不向王夫人汇报也无可奈何。

但王熙凤对刘姥姥却另眼相待,说话非常得体,还贴心地询问是否用过餐并命人立即安排,这对于劳困饥渴的刘姥姥和板儿,是非常温暖的关怀。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常人的基本道德标准,况且王熙凤出手阔绰,第一次就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这足够乡下人一年的开支了。

由于凤姐的原因,刘姥姥才会再到荣国府,从而被贾母邀请,“要与积古的人”谈话,刘姥姥受到贾母的盛情款待,贾母亲切地称她为“老亲家”,从凤姐到贾母,这个“因”就是“善”。

所谓种善因得善果,这个果就是刘姥姥对巧姐的搭救,并将她藏匿乡间,巧姐遇难被卖落妓院,是否保持女儿身不得而知,但贾母和刘姥姥这对“老亲家”却成了事实,无论板儿、刘姥姥甚至狗儿夫妇,他们报恩就是接受和最大限度地保护巧姐,让她在一个新家庭里平安、踏实地生活,这是作为老百姓最朴实的情感。




二、刘姥姥的性格特征

见多识广、头脑灵活、风趣诙谐、迎难而上、知恩图报、忠肝义胆是刘姥姥的性格特征。在初进荣国府得到凤姐支助,第二年丰收季节,刘姥姥知恩图报,立即采摘新鲜、顶尖的蔬果送到贾府来,才因此结缘贾母,实际上是为救助巧姐埋下了更可靠的伏笔。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成为了大观园的谐星,从而得到了贾母、王熙凤甚至平儿、鸳鸯更大的支助,使女婿一家过上了富足的农家生活、板儿有机会接受教育并成长为明事理、有担当的青年。

刘姥姥知恩图报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她对于贾府抄家这一轰动京城乃至乡村的大事不会置身事外,知恩图报与忠肝义胆是紧密相连的,她必然会想方设法打听贾家的下落,尤其得知凤姐的下落必然千方百计探望,尽最大的努力报恩,这是她对巧姐出手相助的必然。




三、巧姐名字的由来

生于“七月初七”的大姐儿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仍未取名,受凤姐请求,刘姥姥用“以毒攻毒、以火攻火”法为她取名“巧姐”,说必然“长命百岁”、“成家立业”、“遇难成祥,逢凶化吉”。

所以刘姥姥不仅救巧姐于危难,更要兑现她对巧姐的祝愿“长命百岁”、“成家立业”,而板儿与巧姐自幼认识,对巧姐的祝愿何尝不是对外孙板儿的愿望,板儿与巧姐结为夫妇也顺理成章。

四、巧姐与板儿信物的交换

刘姥姥进大观园,来到探春的秋爽斋,见黄灿灿的佛手,板儿要拿,探春给了他一个,说不能吃、可以玩。

谁知正在玩柚子的巧姐,要拿板儿手中的佛手,板儿初时不肯,后来见巧姐的柚子又大又圆,便丢了佛手,将柚子当皮球一样踢来玩。

通过佛手与柚子两样吉祥物的交换,已伏笔了巧姐与板儿的姻缘,所以刘姥姥对巧姐的救助也成为必然。

综上所述,刘姥姥对巧姐的救助并非偶然或意外之举,而是故事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必然。巧姐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一个不同辈份的人物,纵然她从贵族史候千金沦为平民乡间农妇亦入薄命司,但她毕竟是下一代人,通过巧姐与板儿“男耕女织”的田舍乡居生活,寄托了作者曹雪芹对寻常百姓生活的理想和向往。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按:原创作品,欢迎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678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09: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指一导
2个月前
湖北
【甲戌(靖藏):宝玉、袭人,亦大家常事耳,写得是已全领警幻意淫之训。
此回借刘妪,却是写阿凤正传,并非泛文;且伏二“递(v.)三递”,及巧姐之归着】(按:意通“抑”。晋代潘正叔《释奠颂》:“抑淫哇,屏郑卫,远佞邪,释巧辩。”
青春期综合症是幻情。“警(V.)幻情”是《石头记》全部立意,“警(V.)幻仙姑”是这种立意的幽默人格化修辞形式。既有【警(V.)幻】,必有【意(v.通‘抑’)淫】,“警(V.)幻”“意(v.通‘抑’)淫”汉语造词结构一致。
《康熙字典》递:“《尔雅•释诂》:递,迭也。”【三递】即三迭,指第四十回刘姥姥受令答的“大火烧了毛毛虫”“一个萝蔔一头蒜”“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三句。【二】指二进荣国府。【递(v.)】乃答令、交付之意,“递递”故复修辞格。【巧姐之归着】指第四十二回刘姥姥给大姐儿取名巧哥)
【甲戌眉批:老妪有忍耻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之‘事’”。作者并非泛写,且为“求亲靠友”下一棒喝】(按:【“求亲靠友”】指第四十二回平儿口中语,这是全部正文中唯一的“求亲靠友”。【招】指第四十二回刘姥姥“以火攻火,以毒攻毒的法子”,【“大姐之‘事’”】指“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


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678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0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趣侃红楼141:雪下抽柴,刘姥姥胡诌八扯;马棚失火,荣国府前景堪忧

君笺雅侃红楼
  
IP属地: 辽宁
3
2021.09.12 10:53:26
字数 3,550
阅读 1,063
副标题:刘姥姥洞若观火,直言薛宝钗没生过孩子,贾宝玉始终没与她同房

趣侃红楼141:雪下抽柴,刘姥姥胡诌八扯;马棚失火,荣国府前景堪忧

话说贾母听闻刘姥姥到来,就要见一见。此事看似日常,老人家闲极无聊,来了个外人老亲,见见也无妨。其实贾母何等身份?就算家里来个诰命,有时候都未必接见。何况刘姥姥。所以,这次接见背后既有给王夫人面子,也有甩薛姨妈脸子,更有为王熙凤彻底解决刘姥姥的深意。


有些事看似平常,实则举一反三从来都是贵族间的交流方式。工作中也是如此,陪领导见客户,吃到一半领导让你去看看还有菜没,就要赶紧起来回避。《红楼梦》这种含沙射影更是比比皆是。只因贾家是贵族人家,利益无所不在。贵族语言就在于含而不露,意味深长。刘姥姥对此懵懂累各种闹笑话,贾家众人却都习以为常了。

闲言少叙,刘姥姥战战兢兢来见贾母,贾母却一派慈和,到了她这年纪,能够安享晚年是最好,没什么能够再让老太太看不来。

可眼前这刘姥姥,比贾母还大着好几岁,却仍旧要为家计操心,两相对比人生之高下立判。

总有一些人一出生就拥有一切。贾母和贾家这些人就是如此。

也总有一些人什么都需要自己努力才能得到甚至得不到,以至于为了得到而失去一些。刘姥姥如此。

古人将之称为“命”。毫无疑问,刘姥姥此时羡慕地看着的那些人的“命”都很好。但知道结果的人就明白先拥有再失去,并不是那么的好,这是后话了。


(第三十九回)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家活也没人做了。”贾母道:“眼睛牙齿都还好?”刘姥姥道:“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贾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顽笑一回就完了。”刘姥姥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贾母道:“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说的大家都笑了。

贾母与刘姥姥的第一场贫富交流就是在闲话家常中展开。这里贾母表现很谦虚,各种“自嘲”。却与王熙凤当初那种盛气凌人的模样大相径庭。不仗势欺人是贾母这一代人的本分。可惜王熙凤这一代都丢得差不多了。

刘姥姥七十五岁还能够健步如飞,可知身体真好,牙齿也只后槽牙动了一点,更是十分健康了。反而贾母的身体已经虚弱,这也为日后贾母之丧埋下伏笔。应该是转眼间就不行了。

如此看来,刘姥姥和贾母谁是真“福寿”,还未可知。这里要说贾母的年纪终于初露端倪,并且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大。


贾母说刘姥姥比她大“好几岁”。按中国人表达习惯,“好几岁”是指五岁以上。否则一般会说四五岁、三四岁或者只说“大”。由此推测贾母的年纪应该在六十八九岁。到后文七十一回贾母过“八旬之庆”也不是八十岁生日,而是第八个“旬”的开始。古人“十为一旬”,第八旬就是七十岁。贾赦只有五十出头,贾政要再小点。符合王夫人说自己快五十的说法。不提。

闲话家常结束,贾母主动挽留了刘姥姥住下,还邀请刘姥姥去逛逛大观园。贾母这么说就决定了明日要游园。那么,刘姥姥为什么让贾母那么上心,不但留宿,还邀请游园呢?

其实,留宿就是客气。亲戚来了,已经到了大下午,没道理让人连夜回去。挽留住一晚也是个礼尚往来。但第二天要刘姥姥逛大观园,贾母就有了一点别的心思。

可以肯定贾母没必要向刘姥姥显摆什么,刘姥姥身上也没有特别的价值。但利用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

若说刘姥姥最大的利用价值是“穷”。人穷志短,才会“穷扣富儿门”。让贾家这些富贵的公子小姐,夫人奶奶们看到贫穷的真实模样,何尝不也是一种教育。

“知贫富”才能“懂兴衰”,更珍惜当下。贾母的用意当然是好的,奈何真正领会的可能只有贾探春。后面探春改革大观园,正是不墨守成规,穷则思变。


言归正传,刘姥姥既然对了贾母的眼,对她的考验也就来了。如何取悦贾母,是她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此时刘姥姥体现出她不一般的农村老太太的心理素质,在贾母面前侃侃而谈,有的没的都说,反正她笃定贾府众人无法考证。

其实生活中刘姥姥这种人不少见,没什么档次,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典型的社交达人,从来不怯场。刘姥姥一拉开话匣子,就有了三段看似一体,实则分别讲述不同的故事。

下面我们就聊聊一个故事“雪下抽柴”。

(第三十九回)那刘姥姥……因说道:“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有个坐着的空儿,天天都是在那地头子上作歇马凉亭,什么奇奇怪怪的事不见呢。就像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得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爬着窗户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贾母道:“必定是过路的客人们冷了,见现成的柴,抽些烤火去也是有的。”刘姥姥笑道:“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星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雪下抽柴”,看到雪就知道指向了薛宝钗。一定不要与巧姐日后扯上关系。这就是一段薛宝钗的人生伏笔。


雪下抽柴故事最需要注意的是四点:

一,“雪下抽柴”是指急需取暖的意思。而大姑娘抽了别人的柴禾,是为“偷”和“分利”。如果结合第二天妙玉拿给薛宝钗的“(分瓜bān)瓟斝”茶具,就知道了(分瓜bān)字的深意就是薛家来贾家攀附分利(分瓜)。

“雪下抽柴”是指薛家破产,不得已来贾家图谋金玉良姻,以求攀附“抱团取暖”自救。

二,“并不是客人”自然就是亲戚或者自家人。薛宝钗日后就是贾家“自己人”。

三,“老寿星”本是指贾母。初见面时刘姥姥就以此称呼贾母。但此时继续称呼老寿星,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味。

俗话说事极必反。从史湘云请客,贾母回忆枕霞阁自己磕了头,王熙凤提到老寿星。此番刘姥姥又两次提起,一天之内贾母被三次提到老寿星,预示老太太之命不会太久。也暗示贾家的悲剧已经临近。

四,“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这种打扮古人几乎不会日常穿。


首先,“极标致”一般说小媳妇的多,不太用在“姑娘”头上,何况还是个“小姑娘”。

其次,“梳头”是有隐喻的。女人在出嫁前要梳头,涂以头油,一丝不乱。“溜油光”的发饰一般也是小媳妇,不应该是小姑娘,因为胎发多,必然碎发多。

最后,“大红袄儿,白绫裙子”,古人不会同时穿在身上。“大红袄儿”代表喜,“白绫裙子”代表丧。这两种色彩在古代忌讳。

那么,串联刘姥姥雪下抽柴的故事,再结合前后文,就会发现能还原出一个有意思的薛宝钗的故事梗概。

薛家破产后,薛姨妈自己无力支撑,薛蟠少年纨绔注定不成器。不得已,王熙凤的父亲和王子腾两兄弟给妹妹出了进京图谋金玉良姻的主意。

什么选秀、金锁、冷香丸都是炒作手段,突出薛宝钗的不同凡响,对应含玉而生的贾宝玉。

薛家联姻贾家,将四大家族再次盘活。尤其荣国府会形成王夫人、王熙凤、薛宝钗当家对王家最有利的局面。薛家也能持续得到贾家和王家的扶持不倒。这就是“雪下抽柴”。


不成想贾家还有一个林黛玉,贾母并不想在王家一棵树上吊死,对金玉良姻的本质看得很清楚。贾母不死,薛宝钗就很难嫁进贾家。甚至贾政也支持母亲。

意外发生在林黛玉和贾宝玉定亲之后,贾宝玉遭陷害,林黛玉逼迫同意和贾探春远嫁异国为王妃,不久后泪尽而亡。

黛死钗嫁,贾母却因愧对女儿,连番打击而病入膏肓。贾宝玉为了人伦大节给贾母“冲喜”,同意以续弦之礼迎娶薛宝钗“填房”,金玉良姻由此而成。(详见前文和后文,请持续关注)

可惜,贾母终究没能挺过去。婚礼当天贾母去世,喜事成丧,贾宝玉和薛宝钗守丧一年不能圆房,直到贾府抄家,贾宝玉离家出家,薛宝钗都是完璧之身,自然更没有儿子“贾桂”……

这就是“不是客人”“老寿星”和“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奇怪打扮的由来……


也就在此时,外头突然喧哗起来,原来是“南院马棚里走了水,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

“马棚失火”也要注意。“火”在《红楼梦》里就是祸。“落了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就是火后的惨状。

通过刘姥姥的雪下抽柴故事,也知道贾母死、娶薛宝钗,贾家的“祸”将随之而来。

而“马棚”着火不是别的地方,在于“马棚”四面漏风,也是贾家的落魄现状。

“马棚”更暗示贾府之前的军功,犯事也是因“军事”,契合贾元春“虎兕相逢大梦归”的说法。

所以,刘姥姥这段故事,线索多不多?这还不算,她回头再讲的另外两个故事,也还有意思。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更多精彩内容,就在简书APP

"小礼物走一走,来简书关注我"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678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09: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姥姥讲“茗玉抽柴草”因何贾府马棚会失火
沈抱书
沈抱书
红楼梦新解达人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撰文|沈抱书

《红楼梦》第39回“村姥姥信口开合,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中,刘姥姥信口开河讲起故事来说:去年冬天雪下三四尺,一个十七八岁极标致的姑娘,大早上刘姥姥家抽柴草,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刚说道这,贾府突然一阵骚乱,传南院马棚走水了,就是失火的意思。贾母嫌是讲抽柴草惹起的火,顿时没了再听的兴趣。

宝玉却信以为真,非追根究底要问出个结果不可,刘姥姥不得已,编出是她们庄北沿地埂子上供的一神佛,是原先有位老爷家一小姐,叫茗玉,十七八上一病死了。因这位老爷思念,为其修祠塑像,派人烧香拔火,日久没人了,后来庙毁了神像反成精了。贾宝玉自然不信,刘姥姥就胡诌一通,贾宝玉便派茗烟找那个破庙,费了一天工夫在东北角田埂子还真找到一破庙,不想竟然是青脸红发瘟神庙。

其实贾宝玉究根也无关紧要了,“抽柴草”是何喻意才是关键,对照贾府马棚走水,两者不可分开。故事中这两件事的关联性,通过《红楼梦》作者写作密码破译,密码词组是:抽调、拆启、操兵,将其各自分开即成为抽拆操和调启兵,谐音为抽柴草与调骑兵。

刘姥姥影射祖大寿已经被解密,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率军10余万,避开宁远、锦州直逼京师。明廷急令各地兵马驰援。督师袁崇焕统领诸路援军,阻后金军于广渠等门外。袁崇焕于十一月初五日,督总兵祖大寿、副将何可纲等率领骑兵,亲自疾驰入关,保卫京师。

十一月二十四日,皇太极因在广渠门作战失利,发表“养精蓄锐”的话语后,移军南海子(明末清初又称南苑),在此一面休养一面牧放马匹,伺机再攻。二十七日,双方激战于左安门外。皇太极对袁崇焕不能战胜,便施用“反间计”,陷害袁崇焕。

贾府南院对应京师南苑(南海子),马棚走水对应南海子马场进贼了,贾宝玉找到的是瘟神,对应崇祯怀疑袁崇焕投敌误国。茗玉的祠堂何以成了瘟神庙,作者是立足于祖大寿对袁崇焕忠心报国的评价,和大明君臣误认为袁崇焕投敌的愤恨。茗玉对应督师袁崇焕,此处作者采用分身写作技法,将袁崇焕面目清香刻画为标致姑娘。茗玉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作者细致描写的穿着,像极了明朝官员服饰。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规定:文武百官的朝服外着红罗上衣,内穿白纱单衣,足登白袜黑履,腰束革带和佩绶,头戴有梁冠。茗玉穿着虽有变通,但作者之意已经显露。

本文附袁崇焕画像可佐证茗玉原型的正确性,该画像由袁崇焕的守墓人余姓族人所画,并世代珍藏保存下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678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09: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姥姥雪下抽柴故事没讲完,贾府马棚就起火了,曹雪芹:是故意的
鹏天阁隐龙斋主 2019-05-30   |  440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刘姥姥雪下抽柴故事没讲完,贾府马棚就起火了,曹雪芹:是故意的

刘姥姥讲的雪下抽柴只是故事?其实这是曹雪芹布的局,马棚起火有着很深的寓意。

《红楼梦》里有两场大火,第一场把甄士隐家烧了个干净,甄家从此一败再败,妻离子散。红学界称之为“小荣枯”。第二场火就是刘姥姥二进荣府时,正在为贾母等诌雪后抽柴的故事,荣府南院马棚就着火了,这个火最终被救了下去。读者可能说了,不过是个偶然事件,而且这个火应该比较小,否则肯定救不下去。

其实这次起火,火势是比较大的,原文写:

丫鬟来报“南院马棚里走了水。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贾母最胆小的,听了这话,忙起身扶了人,出至廊上来瞧,只见东南上火光犹亮。吓的口内念佛,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王夫人等也忙过来请安,又回说:“已经下去了,老太太请进房去罢。”贾母足的看着火光熄了,方领众人进来。

不出内宅的女眷,能看到“东南上火光犹亮”,证明火势不小,古人的消防全靠人担背挑,在内宅都能看到火光的火势怎么可能靠人力扑灭?所以,这里作者用的是意象,这场火和甄家的那场大火并无本质区别,是说贾府败亡就在眼前。之所以这场火并没有牵三联四彻底毁了贾府,是因为像贾府这种百年基业的侯门公府,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还可以苟延残喘些时日罢了。

刘姥姥雪下抽柴故事没讲完,贾府马棚就起火了,曹雪芹:是故意的

贾府的这场火,贾母说是因为刘姥姥讲雪下抽柴火引出来的。贾母讲的不错,刘姥姥讲的雪下抽柴故事,和这场火并列发生,当然是曹雪芹的故意,二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到底是什么呢?

一起看看刘姥姥讲的故事。

……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爬着窗户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也并不是客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因为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这祠堂,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派了人烧香拨火。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个像就成了精。

我们庄子东边庄上,有个老奶奶,今年九十多岁了。他天天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来托梦说:你这样虔心,原来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原来这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也只一个儿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哭的什么似的。后果然又养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生的雪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

刘姥姥的这三个小故事,曹公费了一千多字的笔墨,重要极了。分别对应的是《红楼梦》三个最重要的主人公:宝钗、黛玉、宝玉。

刘姥姥雪下抽柴故事没讲完,贾府马棚就起火了,曹雪芹:是故意的

雪地抽柴这是在讲薛宝钗。贾府被抄,四大家族败落,宝钗和宝玉曾被袭人蒋玉菡供奉一段日子,但仅仅是一段,“雪洞一般的蘅芜苑”“金钗雪里埋”,谶伏宝钗死于一个大雪天,生命的最后时间里,宝钗应该是居无定所,形影相吊,在极悲凉和寒苦中死去的。

茗玉小姐这个无兄弟姐妹,父母极爱,知书识字,包括死亡年龄,就是黛玉的写照。黛玉死后,魂归离恨天,不就是成精了嘛。

第三个故事,完全是贾珠并宝玉的翻版,之所以能有宝玉这个含玉而诞的宝贝,照刘姥姥的说法,这是贾母、王夫人对菩萨心诚的结果。这可不一下撞到贾母王夫人的心坎上,就连王夫人这个木头人也都听的入神了。

那么这些故事和贾府的火灾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刘姥姥雪下抽柴故事没讲完,贾府马棚就起火了,曹雪芹:是故意的

这就要说一说贯穿始终的“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之争了。

薛宝钗代表了那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她的停机之德固然被主流认可,假若宝玉听她的话,苦读圣贤,走一条像贾雨村般飞黄腾达之路。可是别忘了,《红楼梦》的一个大背景就是末世,贾雨村“以事理为要”时为官场不容,被革职查办,后来同流合污一路高升,结果是“致使枷锁杠”。曹雪芹给出的答案是:此路不通。写贾雨村的目的之一就是告诉读者,这个世道没救了,无论你当官有无作为,都是死路一条。一个朽透了的末世会裹挟所有人走向毁灭,个人的力量渺小到不值一提。

宝钗不懂这些,她心目中的主流统治是没问题的,弱肉强食、压迫和没有人性在她看来很正常,她忠诚的维护着这个秩序和规则。具体实例很多,比如对她哥哥薛蟠干过的一系列坏事的包容态度,比如对待奴才的性命,比如看待底层人的价值。

宝钗,她个人的才干、品貌、德操,她的成功,也就是成为荣府女主人,对于家族不断走向死亡不会产生任何的逆转之势,她不过是坐在腐朽的末世这辆车上一起走向不归路而不自知罢了。

刘姥姥雪下抽柴故事没讲完,贾府马棚就起火了,曹雪芹:是故意的

林黛玉是睁眼看世界群体的代表,她对世事是绝望的,她很清醒,这个世道是“污淖”“渠沟”,她发出天问:何处有香丘?她想过改变吗?从来也不想,因为没有用,整体都是没有希望的。所以,她不可能劝宝玉去委身仕途经济,干这种要么成禄蠹、要么被同僚侧目、要么成为泯灭人性的鬼魅的所谓官员。

低落而痛苦是黛玉情绪的主调,思考更加是绝望的,表面看是为她和宝玉渺茫的前途忧虑,深层看还是对整个社会的绝望。

这样的黛玉于是从书中、从诗中获取精神的慰藉,找寻自己灵魂的安放之所,林黛玉的潇湘馆完全就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修身隐居之所的样子,潇湘馆就是个读书的最好所在,根本不是个闺房的样子。证明闺中女儿林黛玉沉迷于感情只是第一层,更深层次的,她完全如隐士般的既清醒又痛苦,然后从书中、诗中、音乐中寻找精神皈依的生命状态。在这一点上,贾宝玉和林黛玉高度一致。

刘姥姥的故事已经讲到了结局,《红楼梦》的结局就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故事是个谶语,那场火也就成了预演。

刘姥姥雪下抽柴故事没讲完,贾府马棚就起火了,曹雪芹:是故意的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研读《红楼梦》里的真故事。

参考原著: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20回通行本《红楼梦》(庚辰底本前80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鹏天阁隐龙斋主 > 《经典名著》举报/认领
上一篇: 曹雪芹写10年,他画了36年,镌刻了全国仅此一部的《红楼梦》画册
下一篇: 《古文观止》不用全读,只需记住这些经典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678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09: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细读:刘姥姥的“抽柴”故事有哪些丰富的寓意?
2020-01-06 23:14
引子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红楼梦》一书归为“清之人情小说”,又归纳了当时人们对《红楼梦》一书记述内容的看法为三种:1、纳兰成德家事说;2、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说;3、康熙朝政治状态说。其实,以上三说之外,《红楼梦》的读者中,更有大量的“曹雪芹自传说”持有者……



(鲁迅像)

不论人们持何种看法,《红楼梦》无论如何都是精彩的小说。人们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解读方法,最重要的原因是《红楼梦》是一部原作者没有写完的小说,而当时的传播方法也以手抄本为主,这导致各种抄本中情节、文字颇有差异,世人对书中情节,甚至人物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猜想也越来越多……一部红楼,迷煞众生。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一众人在交谈之间,刘姥姥讲了一个雪中红衣少女“抽柴”的故事,关于这个故事,文中用的笔墨不少,但却并没有把人物与情节落到实处,这很可疑,因为《红楼梦》向来不用闲笔,作者用如此多的笔墨,或者另有深意,这也成了《红楼梦》中一段著名的疑案,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闲笔”还是另有深意?

我们知道,《红楼梦》的书所写文字,大到章回标题,小到文中诗词、对联、药方,甚至一花一木,一段毫不起眼的文字,也往往大有深意,更何况,第三十九回刘姥姥所讲的“抽柴”故事,基本上用了整整一回的笔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抽柴”故事另有深意。看文字,至少有如下三个疑点:



(信口开合的刘姥姥)

其一、“抽柴”少女的衣着和名字。关于抽柴少女的衣着,原文是:

“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量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红袄子似乎是合理的,因为“连着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大雪天气,冷是自然的,需要穿袄,奇怪的是“白绫裙子”,如果是刘姥姥的联想,这似乎不合她的知识结构……

关于名字,出自后来一段刘姥姥在宝玉的追问之下的补叙:“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如果作者这里写名叫“明玉”,于刘姥姥的身份与知识结构或许更合适些,可他偏偏写了“茗”玉。这就很可疑了。

其二、名字中的“玉”。《红楼梦》一书中,名字中有玉的人,都是“ 重要”人物(蒋勋先生的观点),你看,黛玉、宝玉、妙玉、蒋玉菡,都是作者构画的有重要关节的人物:妙玉实际是出了家的黛玉,连最不济的小丫鬟红玉(后来改成了小红),其实说的就是世俗版本的黛玉。而蒋玉菡最终代替宝玉娶了袭人。玉是个很重要的文字符号,偏偏刘姥姥“信口开河”一个虚构故事中的人物,名字起什么不好,偏偏就用到了“玉”字。

(二玉一钗)

其三、贾府马棚失火。当刘姥姥讲到抽柴故事时,贾府偏偏就“走水”了。所谓走水,就是火灾。这是一个大巧合,正如贾母所言“都是才说抽柴草惹出火来了,你还问呢。别说这个了,再说别的罢。”这显然是作者在提醒,我这个“抽柴”,决不是无用的“闲笔”。

有以上三点,刘姥姥的故事有极大可能不是作者的“闲笔”。接着往下说:

茗玉=黛玉?

我们来看茗玉的身世,刘姥姥这样说:

“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

茗玉是独女,黛玉也是独女,茗玉名中有玉,黛玉也是名中有玉。所不同者,黛玉的父母都死了,而茗玉的父母还健在。但雪中抽柴之时,茗玉是孤身一人,并未见父母身影,她是独自抽柴取暖,对抗“丰年好大雪”的雪。茗玉对抗的是自然界的大雪,黛玉对抗的是势力强大的薛(雪)家势力。“柴”是木,对应的是“木石前盟”。



(红袄的黛玉)

需要对抗的是什么呢,正是雪(薛)家的金玉良缘。

甚至往深了说,黛玉一定是十七岁死掉(跟茗玉一样),而她的死,很可能是引起贾家大败的直接导火索:贾家有个明显的错处,就是吞了林黛玉一家托管的财产,又悔婚黛玉,最终间接逼迫黛玉自杀而死(判词中的“玉带林中挂”),黛玉不死,贾家始终可以说是托管财产(也可说是黛玉的嫁妆),黛玉死,贾府无法自圆其说,这是明显的失德大罪。而元春难产死掉,贾母离世等虽是重要背景,却都算不得直接的导火索。简单说,很可能是林黛玉自杀一死,在京内传得沸沸扬扬,忠顺亲王才借机狠狠参了贾府一本,贾府从此败落。

所以,黛玉一死,贾家就彻底败落了;对应的故事情节是茗玉一抽柴,贾家就“走水”了。起火的地点也很重要,是马棚,马棚是养马的地方,马是交通工具,没了马,灾难一来,谁也跑不了。

抱柴=宝钗?

刘姥姥的故事中有雪(薛),有抽柴,就是抱柴(宝钗),雪中抽柴,很大可能就是说薛宝钗?

宝钗这个人物,入住贾家,名义上是进京选秀女,但如果细思,皇家是无论如何不会选商籍的后代的。商籍虽然很富,但毕竟社会地位低下。那么,薛家要想兴家,最合适的办法有两个:一、族中男子或有军功,或读书出仕,以薛蟠的情况,显然都不可能;二、族中女子与尊贵人家联姻,相当于去别家“抽柴”。所以,宝钗甫一出场,脖子上就挂了与宝玉的玉堪堪凑成一对的金锁。而和尚道士们的“金玉良缘”,最深的出处很可能也不是真的和尚道士,而是薛姨妈在深思之下通过各种渠道散布出来的流言。



(薛姨妈与宝钗)

如果宝钗与宝玉的婚事一成,薛家就有了靠山,家族的靠山,宝钗的使命,就是“抽柴”,借火取暖。

茗玉的“红袄白裙”也不正常,古人不会这样穿,最大可能是寓意宝钗的人生是先红后白,先喜后悲,宝钗婚姻的达成,在“红白喜事”之间:“金玉良缘”达成,薛宝钗与贾宝玉结婚(喜事);“木石前盟”崩坏,黛玉死掉,贾母离世(白事)。同时也指宝钗的婚姻,虽然看上去是喜事,是红事,但实际上是丧事,是白事,因为她最终的命运很可能是孤独终老。

宝钗就是抱柴,抱柴为了引火,火起之后,家破人亡,因此宝钗是贾家的灾星,因此宝钗(抽柴)一来,贾家就失火了。细想《红楼》开篇,甄士隐家不也是败在一场大火之中。



(宝钗)

这一回的最后,宝玉相信故事是真的,寻根究底,派茗烟去查证(名字中也有茗),茗烟查到了什么呢?“那里有什么女孩儿,竟是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宝钗是贾家的瘟神,是火灾的缘起,所以,她内里有一股热毒,需要用“冷香丸”压着。

是黛玉也是宝钗

究竟谁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一向就有争论,有人支持黛玉,有人支持宝钗,而在作者笔下,实际上是将他们两人合在一起写的。比如最重要的十二钗判词中,宝钗与黛玉的判词就是写在一起的。

所以,宝、黛从来就没有分开过,最起码在宝玉心目中,他总是潜意识中不自觉将黛钗合二为一,你看,他在秦可卿处梦中梦到的女子就是“鲜艳妩媚,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作者也给她起名字就叫“兼美”——身兼黛玉、宝钗之美,要注意,那可是宝玉性觉醒的“第一次”。



(黛玉与宝钗)

自始至终,《红楼梦》有关宝玉的爱情对象,黛玉与宝钗始终纠结不清(宝玉“心中有妹妹,但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或者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是理想的爱情,宝钗与宝玉的爱情是现实中的爱情(并最终发展成婚姻)。甚至我们可以理解为宝钗和黛玉是宝玉感情的一体两面,作者分开呈现给读者罢了,当然,这两人最终的爱情结局都是悲剧:玉碎钗段。

所以,作者在描写人物命运发展的文字中,始终是两条线齐头并进的。因此,宝钗与黛玉感情与命运的结局,实际上也都暗含在刘姥姥一个“信口开合”的故事之中,刘姥姥口中的红衣白裙少女茗玉,既是黛玉,也是宝钗。

(【跟着布丁读红楼】之34,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678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09: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姥姥讲雪下抽柴的故事时,贾府为何会起火,那场火又意味着什么

西门保罗
关注
2021-11-27 10:59
孩子上课听不懂,思维跟不上,课后怎么补,这个方法一定要试试!科学、有效、系统地学习,试试总比什么都不做好
孩子上课听不懂,思维跟不上,课后怎么补,这个方法一定要试试!科学、有效、系统地学习,试试总比什么都不做好
休息一下吧,求你了,表姐低声哀求,可工作怎能半途而废?
休息一下吧,求你了,表姐低声哀求,可工作怎能半途而废?
“虽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肥水不留外人田呀”表舅笑道
“虽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肥水不留外人田呀”表舅笑道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候,贾府起了一场大火。当刘姥姥正讲雪下抽柴的故事时,南院的马棚起了火。等这场火被扑灭,贾宝玉央求刘姥姥继续往下讲,但贾母因为刘姥姥讲到柴火,联系到刚才的大火,便不许再接着讲了。“都是才说抽柴草惹出火来了,你还问呢。别说这个了,再说别的罢。”




我们知道,刘姥姥这个故事是有寓意的,或者说是有所暗示的。再加上贾府非常巧合的一场大火,这个情节就更加值得探究了。因此在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贾府这场火是怎么引起来的?第二个问题,贾府这场大火又意味着什么?

第一,贾府这场火是怎么引起来的?

我们知道,贾府是不允许在院子里点火的,藕官在院子里烧纸钱就被一个婆子抓住过,那婆子还说要去回奶奶们,还是贾宝玉撞见替她解了围。既然院子里起了一场大火,那么这个火源肯定离院子不远,或者说就在院子里。

我们再看贾府失火的地点,是在南院的马棚。古代大户人家的后院都有养马的地方,养马免不了就会有柴草,为方便喂马,还会配有一口井。这口井就是很重点的地方了。




古代火种用起来也不像我们现在方便,现在我们用的火柴、打火机,不但能随身携带,而且很简单就能生火。在古代,生火很不容易,因为生火工具很原始,生火是一个费力的过程。贾府大白天院子里出现火苗,一定是人为的,很有可能就是类似藕官一样的祭祀活动,不小心引燃了柴草,蔓延成了大火。

我们知道,金钏儿死于贾府东南角的井里,而贾府失火也在南院,所以,很可能南院的这口井就是淹死金钏儿的那口井。极有可能就是金钏儿的家人为了祭奠她,在金钏儿死的那口井边为她烧纸。因为大白天做这样违反规定的事,烧纸的人慌手慌脚,引着了马棚的柴草,酿成了一场大火。




贾宝玉曾在王熙凤生日的时候,拉着茗烟到野外的一口井边,也祭奠过一个人。

那姑子去了半日,连香供纸马都预备了来。宝玉道:“一概不用。”便命茗烟捧着炉出至后院中,拣一块干净地方儿,竟捡不出。茗烟道:“那井台儿上如何?”宝玉点头,一齐来至井台上,将炉放下。

贾宝玉这次在井边烧纸是偷偷跑出去的,把贾母等人都急坏了。但当大家问他出去做什么的时候,贾宝玉编了一个谎话搪塞过去了。“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昨日没了,给他道恼去。”


广告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


其实贾宝玉这次出去祭奠的这个人,大概率就是金钏儿,书里也有所暗示。

刚至穿堂那边,只见玉钏儿独坐在廊檐下垂泪,一见他来,便收泪说道:“凤凰来了,快进去罢。再一会子不来,都反了。”宝玉陪笑道:“你猜我往那里去了?”玉钏儿不答,只管擦泪。

玉钏儿含泪凭吊的人,贾宝玉自然知道是谁,他特意让玉钏猜他去哪,肯定是他去的地方合了玉钏儿的心思,借此来安慰玉钏儿。作者安排贾宝玉外出井边祭奠,一回来就碰到玉钏,这明显就是说明贾宝玉祭奠的就是玉钏的姐姐金钏儿。

但是贾宝玉这次外出祭祀,回来以后不敢说实话,也不敢在家里的井边祭祀,很可能就是因为上次马棚起火的原因。




第二:贾府这场火意味着什么?

贾府起火和刘姥姥的故事结合得非常严谨,贾母说是抽柴引起的火,这话也非常符合当时的意境。如果真的是因为祭奠金钏儿而引起了这场大火,那么金钏儿对于贾府来说的确是一场祸害。

我们知道,曹雪芹用字暗示事件的写作手法用得非常高明。比如开篇的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等,这里贾母和刘姥姥口中的柴有可能就是指“钗”,而这场火就是一场祸。

结合到前面所说的金钏儿,很有可能就是在指薛宝钗。因为书里不止一次指出过,金钏儿和薛宝钗的联系。脂砚斋在金钏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就指出,金钏儿、宝钗互相映射。

周瑞家的听说,便转出东角门至东院,往梨香院来。刚至院门前,只见王夫人的丫鬟名金钏儿。甲戌侧批:金钏、宝钗互相映射。妙!

而金钏儿死后也是用的宝钗的衣服做装殓,似乎冥冥之中,两人就是一个人。并且宝钗和金钏儿,两个人在名字上也非常相似。薛宝钗的判词是金簪雪里埋,而金钏儿在和宝玉调情的时候也说过:“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个金簪子就是指她自己。




这场火如果跟金钏儿有关,那么贾府的祸事也就跟薛宝钗有关。这场大火也就意味着贾府后期会有一场大祸,贾母指出起火是由于说柴草引起来的,代指到薛宝钗身上也非常合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18 22:05 , Processed in 0.06170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