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细读:刘姥姥的“抽柴”故事有哪些丰富的寓意? 2020-01-06 23:14
引子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红楼梦》一书归为“清之人情小说”,又归纳了当时人们对《红楼梦》一书记述内容的看法为三种:1、纳兰成德家事说;2、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说;3、康熙朝政治状态说。其实,以上三说之外,《红楼梦》的读者中,更有大量的“曹雪芹自传说”持有者…… (鲁迅像) 不论人们持何种看法,《红楼梦》无论如何都是精彩的小说。人们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解读方法,最重要的原因是《红楼梦》是一部原作者没有写完的小说,而当时的传播方法也以手抄本为主,这导致各种抄本中情节、文字颇有差异,世人对书中情节,甚至人物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猜想也越来越多……一部红楼,迷煞众生。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一众人在交谈之间,刘姥姥讲了一个雪中红衣少女“抽柴”的故事,关于这个故事,文中用的笔墨不少,但却并没有把人物与情节落到实处,这很可疑,因为《红楼梦》向来不用闲笔,作者用如此多的笔墨,或者另有深意,这也成了《红楼梦》中一段著名的疑案,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闲笔”还是另有深意? 我们知道,《红楼梦》的书所写文字,大到章回标题,小到文中诗词、对联、药方,甚至一花一木,一段毫不起眼的文字,也往往大有深意,更何况,第三十九回刘姥姥所讲的“抽柴”故事,基本上用了整整一回的笔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抽柴”故事另有深意。看文字,至少有如下三个疑点: (信口开合的刘姥姥) 其一、“抽柴”少女的衣着和名字。关于抽柴少女的衣着,原文是: “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量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红袄子似乎是合理的,因为“连着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大雪天气,冷是自然的,需要穿袄,奇怪的是“白绫裙子”,如果是刘姥姥的联想,这似乎不合她的知识结构…… 关于名字,出自后来一段刘姥姥在宝玉的追问之下的补叙:“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如果作者这里写名叫“明玉”,于刘姥姥的身份与知识结构或许更合适些,可他偏偏写了“茗”玉。这就很可疑了。 其二、名字中的“玉”。《红楼梦》一书中,名字中有玉的人,都是“ 重要”人物(蒋勋先生的观点),你看,黛玉、宝玉、妙玉、蒋玉菡,都是作者构画的有重要关节的人物:妙玉实际是出了家的黛玉,连最不济的小丫鬟红玉(后来改成了小红),其实说的就是世俗版本的黛玉。而蒋玉菡最终代替宝玉娶了袭人。玉是个很重要的文字符号,偏偏刘姥姥“信口开河”一个虚构故事中的人物,名字起什么不好,偏偏就用到了“玉”字。
(二玉一钗) 其三、贾府马棚失火。当刘姥姥讲到抽柴故事时,贾府偏偏就“走水”了。所谓走水,就是火灾。这是一个大巧合,正如贾母所言“都是才说抽柴草惹出火来了,你还问呢。别说这个了,再说别的罢。”这显然是作者在提醒,我这个“抽柴”,决不是无用的“闲笔”。 有以上三点,刘姥姥的故事有极大可能不是作者的“闲笔”。接着往下说: 茗玉=黛玉? 我们来看茗玉的身世,刘姥姥这样说: “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
茗玉是独女,黛玉也是独女,茗玉名中有玉,黛玉也是名中有玉。所不同者,黛玉的父母都死了,而茗玉的父母还健在。但雪中抽柴之时,茗玉是孤身一人,并未见父母身影,她是独自抽柴取暖,对抗“丰年好大雪”的雪。茗玉对抗的是自然界的大雪,黛玉对抗的是势力强大的薛(雪)家势力。“柴”是木,对应的是“木石前盟”。 (红袄的黛玉) 需要对抗的是什么呢,正是雪(薛)家的金玉良缘。 甚至往深了说,黛玉一定是十七岁死掉(跟茗玉一样),而她的死,很可能是引起贾家大败的直接导火索:贾家有个明显的错处,就是吞了林黛玉一家托管的财产,又悔婚黛玉,最终间接逼迫黛玉自杀而死(判词中的“玉带林中挂”),黛玉不死,贾家始终可以说是托管财产(也可说是黛玉的嫁妆),黛玉死,贾府无法自圆其说,这是明显的失德大罪。而元春难产死掉,贾母离世等虽是重要背景,却都算不得直接的导火索。简单说,很可能是林黛玉自杀一死,在京内传得沸沸扬扬,忠顺亲王才借机狠狠参了贾府一本,贾府从此败落。 所以,黛玉一死,贾家就彻底败落了;对应的故事情节是茗玉一抽柴,贾家就“走水”了。起火的地点也很重要,是马棚,马棚是养马的地方,马是交通工具,没了马,灾难一来,谁也跑不了。 抱柴=宝钗? 刘姥姥的故事中有雪(薛),有抽柴,就是抱柴(宝钗),雪中抽柴,很大可能就是说薛宝钗? 宝钗这个人物,入住贾家,名义上是进京选秀女,但如果细思,皇家是无论如何不会选商籍的后代的。商籍虽然很富,但毕竟社会地位低下。那么,薛家要想兴家,最合适的办法有两个:一、族中男子或有军功,或读书出仕,以薛蟠的情况,显然都不可能;二、族中女子与尊贵人家联姻,相当于去别家“抽柴”。所以,宝钗甫一出场,脖子上就挂了与宝玉的玉堪堪凑成一对的金锁。而和尚道士们的“金玉良缘”,最深的出处很可能也不是真的和尚道士,而是薛姨妈在深思之下通过各种渠道散布出来的流言。 (薛姨妈与宝钗) 如果宝钗与宝玉的婚事一成,薛家就有了靠山,家族的靠山,宝钗的使命,就是“抽柴”,借火取暖。 茗玉的“红袄白裙”也不正常,古人不会这样穿,最大可能是寓意宝钗的人生是先红后白,先喜后悲,宝钗婚姻的达成,在“红白喜事”之间:“金玉良缘”达成,薛宝钗与贾宝玉结婚(喜事);“木石前盟”崩坏,黛玉死掉,贾母离世(白事)。同时也指宝钗的婚姻,虽然看上去是喜事,是红事,但实际上是丧事,是白事,因为她最终的命运很可能是孤独终老。 宝钗就是抱柴,抱柴为了引火,火起之后,家破人亡,因此宝钗是贾家的灾星,因此宝钗(抽柴)一来,贾家就失火了。细想《红楼》开篇,甄士隐家不也是败在一场大火之中。 (宝钗) 这一回的最后,宝玉相信故事是真的,寻根究底,派茗烟去查证(名字中也有茗),茗烟查到了什么呢?“那里有什么女孩儿,竟是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宝钗是贾家的瘟神,是火灾的缘起,所以,她内里有一股热毒,需要用“冷香丸”压着。 是黛玉也是宝钗 究竟谁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一向就有争论,有人支持黛玉,有人支持宝钗,而在作者笔下,实际上是将他们两人合在一起写的。比如最重要的十二钗判词中,宝钗与黛玉的判词就是写在一起的。 所以,宝、黛从来就没有分开过,最起码在宝玉心目中,他总是潜意识中不自觉将黛钗合二为一,你看,他在秦可卿处梦中梦到的女子就是“鲜艳妩媚,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作者也给她起名字就叫“兼美”——身兼黛玉、宝钗之美,要注意,那可是宝玉性觉醒的“第一次”。 (黛玉与宝钗) 自始至终,《红楼梦》有关宝玉的爱情对象,黛玉与宝钗始终纠结不清(宝玉“心中有妹妹,但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或者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是理想的爱情,宝钗与宝玉的爱情是现实中的爱情(并最终发展成婚姻)。甚至我们可以理解为宝钗和黛玉是宝玉感情的一体两面,作者分开呈现给读者罢了,当然,这两人最终的爱情结局都是悲剧:玉碎钗段。 所以,作者在描写人物命运发展的文字中,始终是两条线齐头并进的。因此,宝钗与黛玉感情与命运的结局,实际上也都暗含在刘姥姥一个“信口开合”的故事之中,刘姥姥口中的红衣白裙少女茗玉,既是黛玉,也是宝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