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7|回复: 0

风月鉴红楼(1) 风临酒把2 2013-04-10 | 1529阅读 | 42转藏...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674
发表于 2023-9-19 07: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月鉴红楼(1) 风临酒把2 2013-04-10   |  1529阅读  |  4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是经典名著,大家都知道,其中的精彩内容已经是家喻户晓,不用我多说。但也有让人吐槽的地方,比如说前十几回,情节很跳跃,似乎没有一条主线,让人读起来就觉得非常凌乱;作为主角的黛玉宝钗在前十几回里只有零星分布的少量戏份,反而是一些可有可无的边缘角色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相信有很多同学,曾经读过《红楼梦》,被深深吸引,便放在手边时不时拿来重温;但并不喜欢看前面这些杂七杂八的内容,于是在重读时干脆跳过开头几回不看,倒也没觉着少些什么。

  写的东西读者不喜欢,当然算是一种失败。但若说是作者写得烂,恐怕没人敢开这个口。曹雪芹的名头摆在那里,能写得不好吗?于是有专家写出长篇大论,把前面的故事和人物上升到哲学理论高度来解构,以此来推测作者的本意,结果?更乱了。
  《红楼梦》是经过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作品,可说是字字珠玑,前面让人觉得凌乱是有原因的。原来之前曹雪芹还写过另一本小说《风月宝鉴》,《红楼梦》的前十六回就是从《风月宝鉴》中衍化过来的,并作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存在。《红楼梦》是在《风月宝鉴》的基础上增加了大观园的风花雪月而成。

  《红楼梦》的前十六回就是《风月宝鉴》?可能很多同学一下子转不过这个弯来。其实不怪他们,因为《风月宝鉴》这本小说的题材太过劲爆,竟然涉及到宫廷斗争,因怕文字狱,原本只是在曹家内部传阅,后来写了《红楼梦》,渐流传出外,于是《风月宝鉴》的内容就被大幅度和谐,造成了今天读者的阅读障碍。还好虽然遭到和谐,此书的大部分关键情节都被巧妙地压缩进了《红楼梦》前十六回中,将之一一挖出来展示给各位,可以还原出部分真相,非常令人震惊。有一些情节很隐晦,我会讲解,这是相当有趣的。

  《风月宝鉴》的内容很敏感,有宫斗,有风月,有谍战,有阴谋,很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故事极尽惊险刺激,情节极尽曲折离奇,再加上曹老师的生花妙笔,实在是不可错过的好看小说。一般都认为,《红楼梦》是爱情小说,着重于风花雪月,文笔虽好格局未免不够宏大;但当你了解了《风月宝鉴》的内容之后,绝不会同意这种观点。有《风月宝鉴》在,会使《红楼梦》更伟大!
  读者印象中的红楼,是宝黛钗的情爱纠葛,这与《风月宝鉴》的风格截然不同。因此《风月宝鉴》虽说是《红楼梦》中的一部分,但黛玉宝钗却不是风月人物,本来不应出现在前十六回的,只是考虑到她们是红楼后期的主角,为全书平衡考虑,于是曹雪芹把她们的出场时间前移了一点。她们的戏份在前面十六回中是独立的,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可以暂时无视她们的存在。

  《风月宝鉴》中的某些内容,前几年刘心武先生在研究他的秦学之时曾有过涉猎,可惜太过执着于在史书中寻找原型,并未能被红学主流所接受。其实《红楼梦》是小说不是传记,史料记载也不尽然可靠,与其苦苦地在不完整的史书上寻找那些很勉强的线索,不如静下心来精读一下《红楼梦》文本,毕竟这是曹雪芹亲笔写下的文字,是最真实的证据。当然,在某些方面,适当的索隐是好的补充,但回归文本才是正途。
  虽然《红楼梦》前面十六回已经过和谐,但仍然有足够证据证明这就是《风月宝鉴》的内容。就让我们以《红楼梦》文本为依据,好好的分析一下吧。同学们所需要准备的,只是一本《红楼梦》而已,当然是脂评本最好。如我有说错,同学们即可凭书批判,不需要再去故纸堆中寻找依据,岂不方便。

  第一章 潜 伏


  第一节 解密红楼官场文化

  《红楼梦》一书的时代背景,是清朝康雍年间的事情。那个时期围绕着皇位继承的争夺是史无前例的复杂与残酷,这些破事经过最近 一段时间的穿越剧和宫斗剧的传播,搞得连小学生都知道了。可能是怕人说是影射当今社会,曹雪芹在书中一开始就声明“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并在凡例中说“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于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虽然他作了模棱两可的处理,但一般读者都会认为《红楼梦》写的就是清朝年间的故事。而且很明显,故事不仅仅局限在贾府之内,它与整个社会是互动的。
  在曹雪芹笔下,贾府是一门二公,堂堂开国功臣。这样一个大贵族家庭与最高统治阶级肯定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虽然曹雪芹声称“此书不敢干涉朝廷”,但这只是在高压下不得不作出的表态而已。其实在《红楼梦》一书当中,曹老师是给最高统治阶级设计了一个很标准很系统的编制,包括贾氏在内的王公显贵尽在其位,非常有创意。

  明清时期的官爵系统,自皇帝以下,有亲王、郡王,接着是公侯伯子男以降。《红楼梦》中的官爵,与明清时期基本上是一脉相承。在前十六回的《风月宝鉴》中,曹雪芹设计了一套官爵系统,皇帝以下,计有二亲王四郡王八公十六侯,请看其名单:
  二亲王:义忠亲王 忠顺亲王
  四郡王:东平郡王(穆莳) 南安郡王 西宁郡王 北静郡王(水溶)
  八公:镇国公(牛清) 理国公(柳彪) 齐国公(陈翼) 治国公(马魁) 修国公(侯晓明) 缮国公(石守业) 宁国公(贾演) 荣国公(贾源)
  十六侯:较乱,不列。留待高手破解。

  按清朝官制论,子爵地位等同正一品,象以上所列的王爷公侯之类的,都是超品,不是直系皇亲就是开国功臣,他们拥有着极大的政治资源,是实际的当权者。

  这批高层人物,排列整齐,不是随便乱安的,其称号与名字有明显的规律可循。王爷级别的共六人,很容易看出来四郡王是用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还用了“平安宁静”的封号(第三回有东安郡王出现,按平安宁静顺序推算应是东平郡王的笔误);除了四郡王各安东南西北四方位外,其实在二亲王中还有一个方位字:中(忠),六位王爷对应东南西北中五方位。
  另外这六位王爷的名字也是很有讲究的。在书中,六王中知道姓名的有两个:东平郡王穆莳和北静郡王水溶。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其命名的规律是五方对应五行,东方五行属木,因此东平王以木的谐音“穆”为姓,名字“莳”是草字头,亦属木;北方五行属水,因此北静王以水为姓,名字“溶”也属水。由此可推断出南安郡王姓火或霍,名字带火;西宁郡王姓金,名字带金;义忠亲王和忠顺亲王均姓土,名字带土。五行土为尊,五方中为贵,位于中位土位的二亲王就比东南西北四郡王要高一级。
  另外要说一下,通行本中北静王的姓名不是“水溶”而是“世荣”,显然高鹗未能参透其中玄机。更有后世所谓专家持“程前脂后”观点,其中理由之一竟然 是“世荣”比“水溶”更象是王爷的名字?!真是荒天下之大谬。

  六王之下是八公。这八公除了贾府宁荣二公较特殊另算外,其余六公的姓名则是依照十二地支(十二生肖)每两个一组严格按顺序安排。这点甲戌本脂批已经说得比较详细了:
  【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

  其实在现存《红楼梦》正文中,其他七公皆是姓名齐备,唯独缮国公名字已佚失;六公姓名是一个整体,若没看过脂批,一般读者是很难发现其中奥妙的,要补上某一个佚失的名字,那更是难上加难。但根据这段脂批可知其名为石守业,这个名字天衣无缝地填补了此处空白,基本可以说明脂砚斋看到的版本是有真料的原版,脂批是可以相信的。

  作者起这六公姓名非常有规律,本人制作了一个渣表格,日后有机会再上传。

  第二节 忠顺亲王和义忠亲王

  把官场上的编制列出,以下就该进入主题了。曹雪芹精心设计了这一套完整的权力编制,当然是有故事发生的。在一部小说之中,总是会有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之分的,在这一批高层干部中,宁国公荣国公贾氏兄弟无疑就是主要角色了。写小说肯定也会写有矛盾产生,有利益冲突,就会有立场有派系的区分。一般来说,支持主角的势力,就是我方同志;反对的,就是敌对势力;另外,可能还有中立派别。

  那么,在《红楼梦》那些实名认证的大人物当中,除了宁荣两府外,谁是我方同志,谁是敌对势力呢?先看看大老板皇帝哥的情况。虽说曹雪芹一早就宣称此书朝代无考,但毕竟是处于文字狱盛行的帝制时期,若书中凡有伤时骂世之处,难保有人会对号入座。因此,皇帝这个角色的形象是必须设定为伟光正,他不会参与到派系斗争中,至少是不会作为敌对势力来出现。

  既然皇帝不算,敌对势力代表人物就理所当然就由一个奸臣来牵头了。皇帝之下有义忠和忠顺两大亲王,实力和地位旗鼓相当,有道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两大亲王正是我方同志和敌对势力两大派别的带头大哥。

  《红楼梦》中,贾氏一门两公,身处统治阶级的最上层,与众多王公贵族交好。但也有敌人,忠顺亲王就是其中最危险的人物。在《红楼梦》第三十三回里,忠顺亲王为了一个戏子,派了一个长史官杀到荣国府,向贾政要人,其言行咄咄逼人,极不友好。贾政也自认与忠顺王府关系很僵,贾府与忠顺王府显而易见并非同路人。忠顺亲王不当敌对势力的带头大哥,实在是说不过去。《红楼梦》写到最后,都知道贾府被人抄了家,落得个茫茫大地真干净。那么,这一定是敌对势力下的黑手,忠顺亲王充当了这个大反派的角色。

  既然忠顺亲王是敌对势力的总代表,那么,另一位的义忠亲王就很有可能是我方同志了。在书中,义忠亲王也就在第十三回被提到过一次,大致是薛蟠说义忠亲王坏了事,但他的棺木还存放在薛家;这个情况印证义忠亲王与贾府的关系,他的棺木既然存放在薛家处,而众所周知,红楼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可知义忠亲王与贾府之间也是有密切相关的。总之,义忠亲王就是我方同志的旗帜,后面会有更多更给力的证据拿出来,这里就不能说得太细。

  义忠亲王和忠顺亲王分别统领两派,至于派别成员是谁谁谁,可根据书中各人跟亲王带头大哥的关系对号入座。

  现在已经将敌我双方的情况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下面进入正题。来看看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义忠亲王的情况,他的名号在书中只出现了一次,不过还是透露一条重要信息,就是他是“坏了事”的。这条信息所用的文字虽少,表达的内涵却非常明确,即是现在所谓的“休假式治疗”,所涉及的还是亲王级别的高官,这事绝对属于上层政治斗争的结果。

  我方领导同志被休假式治疗,不用说是敌对势力下的黑手。想想已经“坏了事”背后肯定是有什么阴谋的了,其实不用太多考证,也能感受到《红楼梦》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涌动。他到底是谁?在他身上又发生了什么故事?下面将一一道来。
回复
楼主:东安西安 时间:2012-09-02 18:37:33
  一个只在书中露过一次面的人物(实际上只是有人提及他名字一次),能演绎演出什么名堂来呢?但若说出他的马甲来的话,准会吓人一跳的。《红楼梦》正文第一个出场人物是谁来着?注意是正文!如果没留意的话赶紧查查看。正文开篇出场第一人,姑苏人氏,姓甄名费字士隐。没错,这位甄士隐先生,正是作者给义忠亲王安排的马甲!

  混网络的用上马甲,当然是有些东西不便自己出头,穿上马甲好说话。同理,曹雪芹安排义忠亲王用甄士隐这个马甲,就是因为义忠亲王有太多的敏感词,不用马甲难逃被和谐命运。甄士隐谐音即是真事隐去,意即借用马甲将真身隐去,曹雪芹是怕读者不明白于是就给了提示。

  相信很多读者看到这里,肯定有些难以置信。就算写义忠亲王怕和谐要用马甲,凭什么就确定就是用甄士隐这个马甲呢?这话说起来比长江还要长,看下去都会懂的,在这里先不写那么多,就请大家暂时认同一下先。

  甄士隐这个马甲的身份认证是普通乡绅,从亲王到乡绅,这差距可够悬殊的了。第一回的最后,甄士隐解注《好了歌》,大家不妨评一评,到底是以亲王身份解读还是以乡绅身份解读更合理: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段《好了歌》解注,将人生得意与失势之间的落差对比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现在读者所看到的甄士隐,的确是失意了,但之前他得意之时也不过是个乡绅,还是个“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之人,他这心态能说出“因嫌纱帽小”、“今嫌紫蟒长”之类的话么?他有过“当年笏满床”、“曾为歌舞场”的经历么?经历过“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的大风大浪么?转换一下思路,用“坏了事”的义忠亲王的视角来解读这段《好了歌》试试看,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段实际上是义忠亲王借甄士隐这个马甲之口说出的人生真谛,有过义忠亲王这种大起大落的经历,更容易彻悟,于是他最终悬崖撒手,飘然而去。

  老实说,虽然甄士隐是《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但至今为止,绝大多数读者根本不理解作者安排了这样一个人物上场的用意何在,他完全游离于读者对《红楼梦》的认知范围之外。现在告诉大家他的本尊是义忠亲王,那就好理解多了。

  第三节 英莲小姐

  义忠亲王甄士隐出场后,又有一人紧跟着上场。她就是义忠亲王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刚出场时年方三岁。但就是这个小姑娘,日后长大成为两派政治斗争的焦点人物,围绕此女掀起无数风浪。

  英莲小姐是《红楼梦》前身《风月宝鉴》中的灵魂人物,她的故事撑起了整部小说。正如前面所分析过的,甄士隐的本尊是义忠亲王,那么,他的女儿英莲小姐按清宫惯例来说,应是一位郡主,俗称叫做格格。这个身份与读者们记忆中默认的小家碧玉形象有相当大的出入,由这个思路看过去就可以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精彩故事。

  看到这里可能就会有很多同学发言了:错了错了,英莲同学长大以后叫做香菱,是薛蟠的小妾,她只是个普通人家的女儿,平常得很,那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她根本不可能是什么郡主娘娘。

  对此某只有一声叹息,扯!有些同学读书不入脑,还真是很好骗。曹雪芹有说过香菱是英莲吗?你从书中找一找,到底是看见谁说了这事你就信,证据呢?好好找一找再分析一下吧。

  英莲小姐除了出场很早以外,她的故事也是早有剧透的。话说有一天:


  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内,逗他顽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
  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
  便是烟消火灭时。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问他们来历。只听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那僧道:“最妙,最妙!”
  说毕,二人一去,再不见个踪影了。士隐心中此时自忖:这两个人必有来历,该试一问,如今悔却晚也。


  这是大戏上演前的宣传预告片。那一僧一道这两位,读者都知道了,那是神仙!虽说可能在仙界里混得不怎么样,平时也就是下基层到凡间跑腿的,但毕竟是仙界体制内有正式编制的,至少是有机会看得到天界内参的,只因为在仙界不能出头,每次下基层都透露点内幕消息即所谓的天机来显然他们的存在感和优越感。当然了,既然是天机必定是事关重大的了,比如宝玉的通灵宝玉、宝钗的长命金锁以及黛玉的健康状况等绝密信息都曾被这两位神仙向人类透露过,这些剧透内容可说是个人专访,不同于第五回太虚幻境里的集体照。而这位英莲小姐,更是直接一开场就有神仙来设下千里伏线,说明在仙界里天机档案里她也排得上号,她能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如果是香菱那点破事值得神仙老爷下凡来点破?

  再来具体分析一下癞大神和跛大仙给出的剧透内容。各位认为英莲即是香菱的同学请仔细看清楚了,看看到底有那一条是相符的。

  癞头神僧一眼看见英莲,就给了她八字考语“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神仙金口玉言,绝对错不了!这八字可说是她一生定评,围绕这八个字脂砚斋等发了一通感慨,有兴趣可以研究一下。简单说一下,命即“天命”,是先天带来,一般都指出身;运即“运程”,也就是运气,这个大家都知道,属后天数;“有命无运”四字之意基本是说生于富贵家庭而时运不济。在红楼之中,王公贵族多了去,出身乡绅家庭这种级别能算有命吗?这四字如果还有争议的话,那“累及爹娘”这句的意思无论如何都不会理解错了吧,此时英莲小姐不久就会失踪,后来的香菱根本就不再与甄士隐夫妇再有联系,甚至连父母是谁都忘记了,甄士隐夫妇所遭受的所有不幸完全与她无关,这“累及爹娘”之说从何说起啊!综合分析,这八字考语根本与香菱不沾边的。

  更可疑的是接下来这位癞僧的举动,他竟然要甄士隐把英莲让他带走!按照正常思维,作为知道英莲不久将被拐走的神仙,此时应该要做的就是提醒甄士隐看好自己的女儿,不要让骨肉分离的人伦惨剧发生。但他倒好,为什么要说“舍我罢,舍我罢!”?就算你是神仙,把女儿从人家父亲手中骗走,跟拐子拐走有何区别!他说这话完全不可理喻!

  接下来那位癞头神僧对着英莲又说了四句谶语诗。这下有很多同学就有话要说了。看那第二句“菱花空对雪澌澌”,“菱”字都出来了,可不就是香菱吗?还有“雪”字,即是薛的谐音,预示着香菱被薛蟠霸占,受折磨至死。还有第三第四句,甄士隐家此后不久家里失火,这不正是提醒甄士隐防火嘛。这几句话该与香菱有关了吧。

  扯!对此本人吐槽无力。先看第一句,“惯养娇生笑你痴”,都说了,以红楼的定位,乡绅之女有何资格说惯养娇生?若是郡主娘娘嘛,嗯,倒是非常合适。再看看似乎很有说服力的第二句,说老实话,某也不知道具体所指,上面香菱被薛蟠欺负的分析好象可以接受。但……且慢!看看太虚幻境香菱的判词吧,“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她命中的克星,是“两地生孤木”的夏金桂,不是薛蟠,小妾的命运,大多掌握在正室手中!判词通篇就未提及薛蟠,因为薛蟠一直都很不堪,香菱自进了薛家门,前面倒也是平平淡淡,纵有些不如意,但也有过快乐时光,而转折点在夏金桂出现之后,因此她的命运与夏金桂有关,与薛蟠关系不大。在仙界,太虚幻境的级别在癞头神僧之上,更可靠。以此来看,这句又不算铁证了。还有三四句更搞笑,“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佳节元宵夜,英莲走失,是件憾事,但怎能用“烟消火灭时”来形容?甄家失火,是在三月十五,尼玛,这还能称为“元宵后”?!那就等于有人三十岁烂茶渣之时还声称自己是二十岁又一百二十个月又纯又美那样无耻;还有啊,甄家不是起火了么?为什么第四句上写的是“烟消火灭”捏?难道是我看的版本不对?

  这种伏脉千里的谶语本应是一针见血,现在说来说去,居然发现癞头神僧所说的谶语句句跟香菱的具体情形相去甚远!贝利的乌鸦嘴都没那么离谱。既然不准,那不妨转换一下思路,考虑一下英莲是郡主时的情况吧,是不是有点意思?

  那癞头神僧一见英莲,就大哭,向甄士隐说:“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这样的语气,加上“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评语,不就是指英莲是个不祥之人吗?结合后来英莲郡主令到贾府败家这事来看,她就是红颜祸水,癞头神僧八字评语相当中肯。若早知她是这样的败家丧门星应该怎样处理呢?当然是送得远远的最好。所以,当癞头神僧说出“舍我罢,舍我罢!”这样的话时,不得不感叹他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可惜啊,癞大师都泄漏天机了(老毛病了,这算不算干涉人间生态平衡?),甄士隐还是没有醒悟,不舍得放手。癞大师也只好用四句谶语预先警告了一下,虽然用词很隐晦,太具体的情节没有提及,但明显提醒元宵节后谨防大祸临头——难道没人注意到书中前十几回时就有个神秘人物就神秘地死在元宵节刚过吗?人死如灯灭,用“烟消火灭”来形容不为过吧。另据考证历史上曹家被抄的时间就是在元宵节刚过的时候,靠!没那么巧吧。如果是这样,那么,这《风月宝鉴》所讲述的故事就有一定的真实成份,它所记载的就是曹雪芹永生难忘的家族衰败的传说。

  私以为,家族的衰败对于曹雪芹来说,那是人生的转折点,他的生活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事件他不可能不用他的笔记录下来。而在《红楼梦》里,我们甚至可以发现致使曹家衰败的某些具体细节。在书中,曹雪芹曾天真地做了一个设想:如果癞头神僧一开始就把英莲郡主抱走的话,少了这个败家丧门星,贾府还能将安稳日子过下去。显然,在曹雪芹的潜意识里,英莲郡主就是贾府被抄的罪魁祸首,是不祥之物。是何种心态能让曹雪芹这么恨自己笔下的一个虚拟人物?只能说,这个人物,真实程度很高,能对应上曹家的某人某事,这样才能解释得通。

  第四节 霍启与路人甲

  当然这种逻辑推理式的索隐有一定的主观性,各人立场不同,结论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既然前面已经说过,将以多数人都能看得见的文本分析为主,那就让我们看一看英莲郡主的经历到底有多不平凡。

  英莲郡主一露面就有神仙加她关注,这种待遇可是明星人物方能享受到的,她这一生注定要不走寻常路。就在她五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改变她一生命运的大事——她和她的父母失散了。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记录了事发的经过如下: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佳节元宵矣。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那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急得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就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

  看起来似乎是个典型的儿童走失案件,在人多的街上,因为大人的疏忽,小孩不见了,很常见的案例,只是写的稍为啰嗦了点。那些把英莲当成寻常小家碧玉的同学,看不出其中玄机所在,也就当了真了。其实,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案件背后,是一次蓄谋已久的秘密行动,由此带出一幕惊心动魄的谍战大戏,这出大戏构成了贯穿《风月宝鉴》乃至整部《红楼梦》的主题框架。

  那为什么这么重要的情节在很多读者看到的却是很平常的故事呢?当然这是有和谐的原因,义忠亲王被迫穿上真事隐的马甲,很多细节只能含糊其词;另外这也是作者故意误导所致,毕竟事关一个贯穿全书的大阴谋,作者当然不希望读者一下子就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设下伪装误导读者。

  但既然是有阴谋,无论掩饰得多好,终归是有疑点的。在这个事件中,作者也特意留下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待我们一一看来:

  如书上所记,案发的时间,是在佳节元宵之夜。同学们应该还记得,癞头神僧临别赠给英莲郡主的四句谶语吧,第三第四句就是“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很明显,元宵之夜,是悲剧之源。能让神仙特意点醒的故事,绝不是什么普通的儿童走失的无聊故事,此事决定了《红楼梦》万艳同悲的命运。

  事件的人物,除了义忠亲王甄士隐和英莲郡主之外,新出现了一个家人霍启,是他抱了英莲看灯以致走失。这个霍启不简单,身为打酱油的下人居然有名有姓,而且从这个名字看显然是个男家人的!每部电视剧里看到的也确实是个男家人。这就很奇怪了,英莲小姐当时一个五岁多的小女孩,怎么可以让一个男家人单独抱上街去玩上大半夜,这成何体统!甄士隐夫妇到底干什么去了?就没一个丫环仆妇吗?这事就算是放在乡绅家庭甚至于普通小户人家,都是很难想象的事情。如果是碰到思想极端一点的如海瑞之流,那简直是要出人命啊。

  但这事竟然发生在亲王府,没说的了,那就只有一个解释,肯定是有阴谋!没有义忠亲王点头,没人敢这么做,至于他为什么要送走女儿,这事作者先卖了关子,大家不要再问了,内幕太可怕,不细说。让一个男家人抱走郡主,而且是夜里单独行动,必定是重大机密要掩人耳目,用女人难当此重任。其实,霍启谐音“祸起”, 这个名字不是随便取的,原文“霍启抱了英莲”即“祸起抱了英莲”,作者认为后来的种种悲剧,全由此而产生。

  好诡异的情节,听起来象是要下一盘很大的棋的样子。但是接下来的故事就不对了,这个深受上级信任的霍启同志中途居然把英莲郡主给弄丢了,这出戏还唱得下去吗?

  如果仔细看看英莲郡主失踪时的情形,就会发现事情有蹊跷。霍启将英莲带至一家门前,小解之后回来就不见人了。奇怪,一个男人小解顶多也就花几十秒时间,他甚至可以一面办事而不让英莲离开他的视线范围,这样也能丢人?丢人啊!也许有人说了,英莲被放在一户人家的门前,霍启另找地方去方便,看不到英莲。那就更奇怪了,霍启要方便,不找偏僻的地方,非要跑到别人家大门口,有毛病啊。他一个下人,小解也这么多讲究,不符合逻辑,这事背后还是有阴谋。

  这段故事回头按原来非阴谋论的眼光来读的话,会发现作者将之写得非常琐碎。很普通无甚嚼头的故事,本来一句“英莲看灯走失”就可解决的内容,啰里八嗦地写了一大通,连小解这种无聊情节都出来了,象话吗!其实这正是作者高明之处,魔鬼藏于细节中,在平淡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人生。

  话说霍启将英莲带到了指定的那一家门口,让她坐在那里,其实此时他的任务已经完成,所以就尿遁了。不过郡主失踪,非同小可,有关部门必须要一个调查结论的,于是黑锅就由他来背,亲王府是不能回去了,他只能隐姓埋名远走他乡。

  在《红楼梦》第一回里,有关英莲的内容作者只写到霍启尿遁就暂时收住了,按他的写作思路,真相会随着故事进程一步步浮出水面。当然了,本文是揭密性质,不想兜什么圈子,干脆就把答案告诉大家。

  寒夜之中在混乱的街市中,英莲郡主孤零零一个小女孩不害怕吗?她又该怎么办呢?这时,此次行动的又一个参与者路上人甲上场了。路人甲所接收到的指示,就是在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参与任务。当看到坐在门槛上的英莲郡主,一直在附近晃悠(或者就在大门里头等着?)的路人甲装着不经意的样子走了过来将她带走了。她下一个目的地又在何处?在当时,有个地方是接收流浪儿童的,叫养生堂。路人甲的任务很简单,就是把在那一家门槛上坐着的小女孩送到养生堂去就完事了。

  路人甲的任务这么简单,以霍启的身手,没有完不成的道理,可为什么不让他直接把英莲送至养生堂,还要麻烦路人甲呢?多一个人参与,不是多一份风险吗?说白了其实这是一种反侦察的手段,霍启和路人甲能参与这次行动,当然是义忠亲王信任的心腹之人,但防人之心不可无,以这次行动为例,霍启不知道英莲去往何处,路人甲不知道英莲来自何方,就算这两人中某人出了事,追查起来也不会危及全局,要知道这次行动若失败可是致命的。小心驶得万年船,这点见识曹雪芹还是有的,他的祖父辈都是康熙皇帝派驻江南的特务头子,有家传的哦!

  养生堂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福利院,不过当年可能服务态度不如现在了。养生堂所收的儿童,基本上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不少是“贱民”所生的子女。当时人的等级观念很重,养生堂出来的人是极受歧视的,他们的就业选择不是入青楼就是做苦力,那地方是被人遗忘的角落。英莲郡主送过来时,身着普通衣服,头上有一根普通的簪子,无人在意她。英莲郡主就在阴暗肮脏的养生堂里度过了她有生以来最难熬的一个晚上。

  第五节 秦业

  第二天一大早,养生堂就来了一位客人,来人自称姓秦名业,是一名普通的机关干部,因为没有子嗣,希望领养一子,以继香火。他选中一名男婴后,又周围看了一下,见到英莲,眼前一亮,便问清她的情况,听说是昨晚才进的货,便说再要一女,凑成个“好”字。养生堂的工作人员求之不得,于是办了手续,领回家中。谁知那男婴回来就死了,只剩下英莲郡主了。秦业又拿了养生堂出具的证明到了有关部门给她上了户口,于是她又有了个新名字,叫秦可儿。后来长大了嫁给宁国府的贾蓉。
  秦可儿,也就是秦可卿了。她的故事作家刘心武将之归纳为秦学,观点有可取之处。不过太拘泥于寻找原形的索隐式解读,不易形成共识。其实通过文本分析就能发现有更合理的解释。
  闲话休提。这一段故事是从书上第八回的原文演绎而来,原文如下(当然记得时间要推前十年),大家对照一下看是否合理:

  【他父亲秦业,现任营缮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

  提出几点疑问与各位同学探讨:

  1.        秦可儿并非秦业亲生女,这太有内涵了,身世可疑啊。各位都是经过各式狗血电视连续剧熏陶出来的,肯定知道身世问题有多重要了,作者给出这样的设定,让人有无穷的发挥空间啊。反过来说,如果真没有什么,为毛一个没多少粉丝关注的边缘配角其家庭关系要搞得这样狗血,直接一个“秦可儿是亲生女”不就让人闭嘴了么?现在写得这样诡异复杂,实际上就是告诉你秦可儿的身世一定是大有文章可做。

  2.        秦业从养生堂抱来的儿子是这场阴谋的第一个牺牲品,秦业已经很少有人关注了,他从养生堂抱来没几天就夭折的儿子有谁会在意?没人在意的东西作者为什么还写?不愧为春秋笔法。秦业抱了他来,只为秦可儿打掩护,可儿到家,他只能自生自灭!邪恶一点的想法,不排除他是被人谋杀!养生堂弃婴的命,比草还轻。

  3.        贾家数代公卿,王公大臣与贾家有瓜葛的多了去,贾蓉为宁国府三代单传的嫡长孙,那里找不着个好老婆?为什么以秦业官位之低,以可儿养生堂出身之贱,竟能明媒正娶地入宁国公府当上正牌的蓉大奶奶。这等奇事作者一个“有些瓜葛”轻松带过不解释,其中深意尽在不言中。

  经过一系列运作,英莲郡主最后出现在了宁国府中,成为了蓉大奶奶秦可卿。哈,义忠亲王终于与贾府接上了线,不用说,这样偷偷摸摸的私下交易绝对是有猫腻的,所以不敢直接将英莲郡主送到贾府,不然一旦被皇帝或者忠顺亲王发现后果不堪设想。且不说具体罪名是什么,单凭私下结党这一条,在当时敏感时期就可以抄家灭族!

  但为什么要用养生堂作中转呢?养生堂出品与贾府联姻,怎么看都觉得不妥,义忠亲王给英莲安排个光鲜点的身份不更好吗。愿望很好,但要面对现实,天上掉下个秦妹妹,她也要吃饭生活,她也是要上户口的!偏偏在曹雪芹那个年代,户籍制度控制极严,比之***现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甚至还有几户人互保这样的制度,假证非常难搞。当然了,她进贾府肯定不会以下人身份去的,只有两种选择:养女或者媳妇。显然是后者更容易操作更合理一些,所以她成了蓉大奶奶。如果要英莲小姐进入贾府而不惹人闲话,必须门当户对,不说公侯之家,至少得个大户人家小姐身份才说得过去。但想要一份大家闺秀的假简历这可就有点棘手了,大户人家,那能凭空掉下来一个五岁的女儿呢?这要串通多少人才行啊。这样搞费时费力不说,有人一调查也很容易露馅,搞砸了反授人以柄。不如放低身段,先以安全的方式降落,养生堂虽卑贱,却可以以正规渠道办户口,不用再节外生枝,别人有心去查也不会有什么结果,这是个不错的选择。

  只是养生堂出来的,在公侯之家当个丫头都不够资格,只好让秦业这样的小官编个理由先领回家去,再伺机送进贾府。虽然可儿出身寒微是个硬伤,难免有人闲话,但行动的最终目的达到了,而且走的是最安全的路径,这次任务也算是完美地完成了。

  英莲郡主空降宁国府,到底背后有何图谋?这一出其实可算是《风月宝鉴》的楔子,围绕着这一事件,各式人等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幕悲欢离合炎凉世态的好戏。

  第二章 蓉大奶奶的幸福生活

  第一节 天上掉下个秦妹妹


  镜头一转,十年之后。

  记忆是有局限性的,人总是容易健忘,有些事很无聊,十年了都忘记是怎样过来的;当然了,有些事是不愿让人知道,自己选择了忘记过去。

  在英莲郡主神秘失踪十年以后,镜头转到了宁国府之中。蓉大奶奶秦可卿已经在那里了,读者们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时她就是这个身份。她在书中的第一次亮相就非常出彩,贾宝玉的处男生涯从此终结了
  。
  经过调查,我们已经提前知道英莲郡主就是秦可卿,但对于贾府内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条信息是加了密的,他们并不知情。同样,作者也不希望读者早早就知道这个秘密,在第一回里,他只写了英莲郡主失踪,并没有交代她的去向;在作者笔下,真相要一步步来揭开,留一点悬念更吸引人。
  关于英莲郡主是如何到了宁国府,这段时期的记忆被作者选择性遗忘了。她是什么时候嫁过来的,书上找不到任何的线索。不过同学们也应该知道,以秦业家里那样的条件,是不可能让郡主娘娘在那里呆太长时间的,在一段时间的过渡期后,秦可卿就进了宁国府,当时她的年龄,不过也就是六七岁吧。

  这下肯定有人又要大惊小怪了:六七岁就进了贾府,那不成了童养媳了?堂堂宁国府三代单传的嫡长孙娶亲,娶了一个养生堂捡来的弃婴还不算,居然还娶回来当童养媳!这公府的脸面还要不要?

  自从英莲郡主出了亲王府,宁国府就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把她给弄回府来,没脸面又如何?再贱的事都干得出!其实郡主进府,还是有些法子的。书上说了,娶可卿是因为宁国府与秦业“有些瓜葛”,实际大家也很清楚,以秦业的身份地位,那能交得上这么高贵的朋友呢?只是在领回秦可卿以后,就突然间与贾府过往甚密,混熟了就把老婆孩子一起带过去玩。宁府里的太太奶奶一见可卿,就喜欢得不得了,时常要留下她来住上个十天半月,万般怜爱,自家女孩儿反倒靠后。这不奇怪,同学们翻翻书也能看到,贾府热情好客,留人住宿是常有的事,于是可卿小朋友就甚少回秦业家了;几年之后,小女孩长成了大姑娘,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于是宁国府就明媒正娶地接她过门了,英莲郡主最终成了蓉大奶奶。

  第二节 幸福生活从那里来

  这个事说起来话长,且先放一放。十年不见,不知英莲郡主过得怎么样了,一个人在贾府举目无亲,有没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觉?

  似乎有点多虑了。看看贾府几个头面人物对她的态度:

  贾母认为可卿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贾珍自不必说,书上没有他和可卿平日相处的描写,但后来可卿死了,他哭得死去活来。若是没有感情基础,想装也装不出来。

  尤氏认为,可卿这么好的媳妇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去。

  秦可卿的老公贾蓉呢?可卿说她跟老公“你敬我,我敬他,从没红过脸儿”。翻烂全书,的确没有发现贾蓉有任何薄待可卿之处。

  至于其他人,“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敬,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这么好的人缘,真是难得啊。除了她之外,没有人能得到全府人民的一致拥护,就算是老祖宗贾母也不行。

  贾母、贾珍、尤氏、贾蓉等贾府高层,知道秦可卿的真实身份,冲着义忠亲王的面子,善待可卿是意料中事。但在贾府其他人眼里,秦可卿只是一个出身寒微的小字辈媳妇,在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睛的贾府,面对复杂的利益纠葛,很难想象居然能让所有的人都对她赞赏有加,她是怎样做到面面俱到的呢?

  现在热播的家庭伦理剧,吸引广大的女性观众。无论其情节如何,核心的一点是相同的,剧中女主角集美貌智慧勤劳善良宽容坚忍于一身,虽然常受各种误解,最终凭着圣母般的高贵品德感动了所有的人。看到贾府众人对秦可卿的溢美之词,我几乎感觉到她身上散发出的神圣光辉,多完美的一个人啊!膜拜。

  不过细细将书读来,却发现不少疑点,似乎总有那么几个人,对可卿颇有微词,可为什么作者视而不见呢?


  秦可卿的故事都发生在《风月宝鉴》所属的前十六回,宁国府的戏份多数集中在此,而十六回她的故事完结之后宁府基本上就被遗忘了;感觉得到,这是因为秦可卿的缘故,她是《风月宝鉴》真正的主角,情节都要围绕她来展开。但整本书看下来,她的形象却是非常的模糊,这是因为有些东西已经被和谐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秦可卿与宁国府三大主要人物贾珍、贾蓉、尤氏之间竟然没有任何直接交流!她的镜头,都是远景,有特写的话容易暴露其真实身份。少了很多的细节,使秦可卿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但纵然她的故事有所删减,仍有足够多的线索可以判断出她的生活状态。

  要知可卿生活过得怎样,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她的婆婆尤氏。婆媳关系是时下那些家庭伦理剧永恒的话题,编剧和导演们总在刻意地制造两者间的矛盾。在曹雪芹时代,对媳妇来说,婆媳关系远比夫妻关系还重要。那时推崇百善孝为先,婆婆永远伟光正,媳妇的美好年代取决于婆婆的态度。在《红楼梦》里,不存在现代电视剧中的婆媳战争,那个媳妇让婆婆不待见,注定要穿小鞋,强势如凤姐概莫能外。尤氏似乎对这个儿媳很满意,看起来可卿的小日子过得不错。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满意她的,她也象那些伦理剧女主角一样会遭遇到各种刁难。在第九回,就有个璜大奶奶要到尤氏那里告她的状,从那一段的描述来看,真心觉得秦可卿人缘没有想象中好。

  就在璜大奶奶告状的话就要出口时,尤氏发话了。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

  (璜大奶奶)【也未敢气高,殷殷勤勤叙过寒温,说了些闲话,方问道:“今日怎么没见蓉大奶奶?”尤氏说道:“他这些日子不知怎么着,经期有两个多月没来。叫大夫瞧了,又说并不是喜。那两日,到了下半天就懒待动,说也懒待说,眼神也发眩。我说他:'你且不必拘礼,早晚不必照例上来,你就好生养养罢。就是有亲戚一家儿来,有我呢。就有长辈们怪你,等我替你告诉。’连蓉哥我都嘱咐了,我说:'你不许累掯他,不许招他生气,叫他静静的养养就好了。他想要什么吃,只管到我这里取来。倘或我这里没有,只管望你琏二婶子那里要去。倘或他有个好和歹,你再要娶这么一个媳妇,这么个模样儿,这么个性情的人儿,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去。’他这为人行事,那个亲戚,那个一家的长辈不喜欢他?所以我这两日好不烦心,焦的我了不得。偏偏今日早晨他兄弟来瞧他,谁知那小孩子家不知好歹,看见他姐姐身上不大爽快,就有事也不当告诉他,别说是这么一点子小事,就是你受了一万分的委曲,也不该向他说才是。谁知他们昨儿学房里打架,不知是那里附学来的一个人欺侮了他了。里头还有些不干不净的话,都告诉了他姐姐。婶子,你是知道那媳妇的:虽则见了人有说有笑,会行事儿,他可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这病就是打这个秉性上头思虑出来的。今儿听见有人欺负了他兄弟,又是恼,又是气。恼的是那群混账狐朋狗友的扯是搬非、调三惑四那些人;气的是他兄弟不学好,不上心念书,以致如此学里吵闹。他听了这事,今日索性连早饭也没吃。我听见了,我方到他那边安慰了他一会子,又劝解了他兄弟一会子。我叫他兄弟到那府里去找宝玉去了,我才看着他吃了半盏燕窝汤,我才过来了。婶子,你说我心焦不心焦?况且如今又没个好大夫,我想到他这病上,我心里倒象针扎似的。你们知道有什么好大夫没有?”】
  好长的一段话,貌似尤氏在其他场合说过的话加起来也不及这一次的多。虽说是尤氏在说话,但整段话的读者们看到的只是秦可卿一个人的信息。

  婆婆对媳妇好不奇怪,但好到象尤氏这种程度的确实让人震惊。原来可卿那天生气了不吃早饭,作为小字辈媳妇,敢乱发脾气已属出奇,但尤氏的反应更加难得,她竟亲自跑到可卿房里劝慰一番,还看着她吃了东西才走,这是神马状况?贾府规矩:婆婆吃饭,媳妇要到婆婆房里伺候,还要一直站着以示恭敬;身为长辈,则轻易不会到晚辈房间(此类细节在前八十回里有很多,可自行查阅)。再看看尤氏的做法,简直就是媳妇伺候婆婆吃饭!难道不应该是尤氏不吃饭,可卿跑到她房里伺候才合理么?现在反倒过来了。这还不算,可卿除了不干活,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以外,连晨昏定省都不用了。这早晚一次向长辈请安是基本礼仪,就如同学生要叫老师好一样,就因为秦可卿看起来没睡醒的样子,尤氏主动免去了她这个任务。

  听见尤氏把可卿夸得象朵花,璜大奶奶当时就震惊了,生生把要告状的话给咽了回去。


  在贾府这个豪门大家族里,规矩特多,最讲究长幼尊卑,《红楼梦》里有关于此的礼仪比比皆是,而且描写详尽细致。从第三回黛玉进府我们就开始看到了贾府里待人接物的各种细节,这林黛玉也常听得母亲说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说的就是贾府这种豪门世家的家规门风。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还有大量有关此类礼仪的描写,脂批称之为“大家风范,非经历过不能写出”,而曹雪芹对此则不无炫耀之意。正因为读者从中读出了贵族大家庭的真实感,大家都相信曹雪芹必定是曾经历过富贵之人,《红楼梦》是有一定自传性质的小说。这种真实感是广大读者喜欢上《红楼梦》的很重要因素,后四十回被认为是狗尾续貂的重要依据也是因为写不出前八十回的这种“大家礼仪”,读起来完全没有前八十回的那种韵味。

  但为什么这些礼仪用在秦可卿身上就不灵了呢?秦可卿的行为与其媳妇的身份不符,不仅表现在上面这些,可说有她的地方都是如此。其实,这正说明了她身份高贵。礼法讲究的是尊卑有别,对于媳妇来说婆婆当然是尊长;但礼法的顺序是天地君亲师,天地且不必说,接下来的次序是先君后亲再师,也就是说先国礼后家礼,婆媳之间的家礼要让位于君臣之间的国礼,也就是说,亲王女秦可卿郡主那怕是媳妇也是尊,尤氏虽说是婆婆也是卑。其实在《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省亲时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情形:作为元春祖母父母的贾母贾政王夫人见到元春,一个个都要行跪拜之礼,元春到了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这是因为作为皇帝妃子的身份要优先于作为贾府女儿的身份。

  因此,对于秦可卿来说,作为亲王之女的身份面对尤氏,自有那一份霸气,尤氏可不敢象对待媳妇一样对待她。清制,亲王之女可封为郡主,仅比公主低一级而已,只要娶到郡主,郡主额驸按例就可封为武职一品,也就是说,如果正常嫁娶情况下贾蓉应该得封一品武官的,比他爹的品级都高。但纵然郡主额驸是一品大员,见到郡主仍须请安。

  清朝郡主出嫁后在夫家如何生活,有何礼仪上的规定,本人孤陋寡闻,一时找不出来,不过公主嫁后的情况却有文章介绍。公主出嫁,如果夫家屋舍不够规格,皇帝会赐一座府第给她居住(是赐给公主的,额驸家没有所有权,公主死后要收回的),额驸可以住,但公公婆婆就没这资格。公主想见额驸,就派人去传召;额驸及公婆见公主须申请,见面时行跪拜之礼,实际上就等同于奴才去见主子。显然,额驸这个老公当的是挺压抑的,于是他宁愿选择和姬妾在一起也不想多见公主,见了公主也硬不起来,因此公主无生育是普遍现象。郡主虽不及公主尊贵,但公主以下就是郡主了,这面上的礼也差不了多少,况且义忠亲王是继承大统的热门人物,到那时可卿不就是公主了吗?这样就不难解释为何尤氏对待自己媳妇的态度是如此恭敬了。

  尤氏等贾府高层知道秦可卿的真实身份,所以他们小心翼翼地奉承着她,这些与各位同学所读到的情况相吻合。但大多数不明真相的人民群众,对她各种羡慕嫉妒恨,却为何却没听见有人说她一句坏话呢?难道真象电视剧中的女主,以圣洁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对她有偏见的人?有可能,不过不说别的,“扒灰”这事不怎么光彩吧。求解释。

  这事其实也不难理解,人人都举手不代表民意,你懂的。璜大奶奶的遭遇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谁说没人对秦可卿有意见,璜大奶奶就有一肚子的怨言要说,但你最终听到她说出半个不字没有?要告状的她到最后说出口的居然是关心秦可卿的好话!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代表真理,一切不和谐因素都会被压制,贾府上层定了基调,下面的就只有被代表的份!可以想象,任何胆敢挑战蓉大奶奶权威的不自量力之辈,都会象璜大奶奶告状一样撞墙!曹雪芹写璜大奶奶撞墙,实际上是告诉你蓉大奶奶的好名声就是这样来的!撞墙撞过几次之后,效果就出来了。贾府那些下人多是会察言观色的势利眼,主子们既然已经明确表态了,他们一定会顺着主子们的意思大赞蓉大奶奶如何如何贤良淑德的;其他的话,只能私下里说说,象焦大那样当着众人的面唱出来就不妥了,焦大恃功不怕,那些传他消息的小厮们可是唬的魂飞魄散,急忙用土和马粪满满的填了他一嘴!这就是口臭的后果。

  第三节 纵做鬼 也幸福

  通过对细节部分的还原,可对秦可卿在贾府的生活状况有个大致的认识。表面上,她还要配合一下在众人面前装成个孝顺的媳妇,实际上,她是贾府养尊处优高高在上的太上女皇,贾府家规对她不起作用。在无监管的情况下,能否得做到贤良淑德就只能靠自律了。

  但可惜的是,秦可卿不仅没有表现出电视剧女主角般温良恭俭让,反而张扬骄奢放荡不羁,所作所为完全是个败家的丧门星。把这样的妖精请进家门,贾府倒了血霉了。面对这难以收拾的局面,有一个人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他,就是秦可卿的太公公贾敬。

  那一年英莲郡主秦可卿离奇失踪,我们知道最后是进了宁国府,这是义忠亲王和宁府高层商议后的结果。当时宁府主事之人还不是贾珍,而是贾敬!正因为贾敬当年的一念之差,祸起抱了英莲,给贾府埋下了致命的隐患!秦可卿判词之中的“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一句,说的正是此事。

  也许在读者们的印象中,宁国府都是由贾珍当家作主,而贾敬一直都是在外面修道。但有证据表明义忠亲王送走英莲郡主时贾敬仍未离家修道,当时贾宝玉出生不到一年,而根据惜春的年龄推算出她远未出世,由此可知,贾敬当时仍然住在宁国府,还是袭职的族长。而且,他也比贾赦贾政年长,显然,宁荣两府之中,贾敬当时是最具权威的带头大哥,在秦可卿问题上,他必定是贾氏一族的最高决策者。正是由于他拍板让秦可卿进来,才使贾府遭受到灭顶之灾。

  贾敬是《红楼梦》里的边缘人物,戏份极少,而且竟然没有一句台词。他在城外道观修行,全书唯一的一次露面是在第五十三回祭祖之时,其他时候就只在别人言语中提到而已。对这样一个人,历来主流红学基本无视,就算有些少评论也是大肆贬低,认为他无知迷信不负责任,枉死那是活该。绝大多数读者基本上也是人云亦云。贾敬出场少,但因为有个行为不端的儿子贾珍和纨绔孙子贾蓉,读者自然将他归为同一类,对他的印象肯定好不到那去。

  但这些观点是很片面的,世人误解了贾敬,他心里充满着悲苦与痛楚,无法向人诉说,一个人只有默默地承受这一切。

  宁国公贾源和荣国公贾演两兄弟是开国元勋,他们是贾府发家的源头,贾源死后,其子贾代化袭了爵位,同时也继承了他的族长一职。贾敬就是贾代化之子,本来他还有个哥哥贾敷,但在八九岁上便死了,因此这世袭之职无人和他竞争。贾代化一死,世袭之官以及族长之位便轮到了贾敬来做。

  有宁荣二公打下好基础,贾府这帮大院子弟要谋个一官半职真是轻而易举的事。《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贾赦就说了:“……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荧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咱们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贾敬就更不用说了,宁国府嫡传独苗,小小年纪就注定要袭世职以及族长之位,读不读书都无所谓。贾府的纨绔子弟不在少数,包括人见人爱的贾宝玉在内,没几个人是能安心读书的,但是,贾敬可不一样,请注意一下他的学历,进士!他可是进士出身!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是最高学历,清朝每三年考一次进士,每次上榜者百多人而已,其考取难度远高于现代的博士。这可是要实打实考出来的,翻开贾府历史,纵然号称书香门第,有此学历者也唯独他一人而已。

  清制,有爵之人不参加科举。显然这个进士是在贾敬袭爵之前考取的,在将来必然袭爵的条件下,他考这个进士纯属玩票,与那种十年寒窗苦读期望一朝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读书人目标完全不一样。在没有升学动力的情况下也能高中,这只能说明一点,贾敬的确是才智过人。贾府虽以军功起家,但也算是书香门第,很重视子女教育;不过到后来其子弟却尽多庸常之辈,其中贾宝玉算是有点歪才,但这点小聪明在贾敬面前实在不值一哂,若论才华,贾敬在贾府中可算是鹤立鸡群。

  更难得的是贾敬不仅仅有才,还有一颗上进心。进士不容易考,就算有才华也须多加勤奋才能中。贾敬是个勤奋的孩子,他很早就知道,作为世职和族长的继承人,接手的不仅是荣耀与权力,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象贾府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它的接班人也应该是饱读诗书的博学之士。贾敬是个听话的好孩子,他没有辜负长辈和家族对他的期望,他向人们证明了即使不通过祖荫,他也能够凭自己的本事闯出一片天。

  年轻时的贾敬,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众望所归成为贾府新一代的领导人。

  遥想贾敬当年,初接族长时,雄姿英发,豪气万丈;以为凭自己才干,带领贾氏一族再创辉煌指日可待,他也将在家族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讵知世事难料,造化弄人,十几二十年之后的贾敬,却已红尘看透,世事一概不放在心上,自己跑到城外道观中练丹修仙。那寄托着他欲望与理想的世职和族长之位,已经让给了他那不成器的儿子贾珍。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女人——秦可卿。

  其实,在秦可卿这个问题上,贾敬半是无奈半是赌。秦可卿进贾府,一直是由义忠亲王作主导,其时宫廷斗争激烈,贾府为首的四大家族实力雄厚,又共同进退,是各方都想拉拢的目标;义忠亲王定下方案,要与贾府订立攻守同盟。虽说平时贾敬支持义忠集团,但心里也做好了随局势变化而骑墙的准备。但此刻义忠亲王以秦可卿为饵逼他表态,贾敬很难开口拒绝,只好无奈接受。一旦接受秦可卿,就意味着贾府绑死在义忠亲王这条船上,成败随他去。另一方面,贾敬自己也想赌一把,他并不想卷入宫廷斗争中,但既然已不能脚踩几只船,那就赌定一只了。说起来,脚踩几只船固然可以明哲保身,但若要富贵必定要险中求,对于身负家族重托,想做出一番事业的贾敬来说,还是想押上这一注,如果义忠亲王真的得成大业,贾府还有他贾敬,都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度。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自从秦可卿这个败家丧门星进了宁国府,贾敬的噩梦就开始了。因为兹事体大,若泄漏可致抄家灭族,秦可卿这一路行来各个环节都计划周详,极尽小心谨慎之能事,生怕被人识破。贾敬又惟恐她受委屈,让贾珍尤氏贾蓉等对她不可轻慢,实际上她在贾府过的是轻松惬意如鱼得水。如果她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的话,不那么张扬,老实本份地生活,这可能是一个不错的结局。但是,这只是从惋惜贾府的角度来设想的,现实情况大家都知道,秦可卿是红楼第一美女,行事大胆放荡,百无禁忌,丝毫不把廉耻二字放在眼里,这个妖精把宁国府搞得是鸡飞狗跳,却因其郡主身份无人可制,包括贾敬在内。

  秦可卿以养生堂弃婴身份进了门,嫁的还是最钻石的贾蓉,本来就令人侧目,再加上她在贾府放肆张扬的高调行为以及贾府高层的暧昧态度,难免有人说三道四,闲话越传越广,秦可卿渐渐成为焦点人物,却不知有所收敛。贾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这样任其发展下去,必定有朝一日东窗事发,累死全家全族!

  自从接了秦可卿进府,贾敬就没过上一天舒心日子,这一场政治豪赌压上身家性命,一时之间看不到胜利的前景,这已经让他倍感压力;而秦可卿嚣张难制,弄得家宅不宁,旁人都在看宁国府的笑话,更令贾敬无地自容。面对这种局面,贾敬处于深深自责之中,但却束手无策。就这样,一个人在压力下处于长期焦虑不安的状况,如果没有排解渠道,生理心理上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一些问题的,比如失眠多梦,精神紧张,高血压糖尿病等等。于是,为了舒缓压力,他用道家的吐纳导气方法来使自己平静下来。当然,开始时只是在家试练一下效果不错,于是便钻研下去,因为此时的贾敬,已经隐约预见到了这场政治赌博的最后结局,而这个结局将是他不能承受之痛,他无力改变,只有选择逃避来麻醉自己!而道家的学说正好契合他的心态,于是他逐渐从当初的练气养生发展到炼丹修仙,象他这种聪明博学之士一旦涉足其间,反比常人更容易沉迷。终于有一天,心灰意冷的贾敬放弃了红尘之恋,把世职及族长之位丢给了儿子贾珍,自我放逐到城外道观烧汞修仙去了。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从此不闻国事家事天下事,当年的豪情万丈尽化为过眼云烟。

  贾敬一走,秦可卿更是肆无忌惮,贾珍贾蓉等陪着她疯,直把宁国府翻个个。结果显而易见,上得山多终遇虎,秦可卿淫丧天香楼。


  义忠亲王坏了事被休假式治疗,秦可卿也死了,贾敬这场政治豪赌以彻底失败而告终。虽然这个结局贾敬早有意料,但真正到来之时却又是如此难以面对。当贾珍向他请示该如何办理秦可卿的丧仪时,他是什么反应呢?【那贾敬闻得长孙媳死了,因自以为早晚就要飞升,如何肯又回家染了红尘,将前功尽弃呢,因此并不在意,只凭贾珍料理。】不是他不在意,只不过心里已经麻木了。请不要说他冷漠,不负责任,事实是贾氏一族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该想的法子都试过了,事已至此再做什么都已不能改变什么了,肉在砧板,只有任人宰割。他,贾敬,将成为家族覆没的第一罪人,有何面目回家去见列祖列宗?有何面目回家去见亲朋族人?他当然继续藏身道观之中,虽远离家人族人,这无边的绝望仍是如影随形,天地茫茫,何处能容此身?唯盼立即得道飞升,逃离这令人窒息的红尘世界了。


  还好事情峰回路转,因为种种原因,宁荣两府暂时逃过一劫,又安享了几年太平日子,贾敬也暂时松了一口气。在这几年里,他继续在城外道观里修养,唯有每年年初一到十七这段祭祖的日子里他会出现在宁国府宗祠里,祭祖仪式仍由他主祭,这也是他在《红楼梦》里唯一的一次出场亮相机会。虽然他在这段日子里仍是净室默处,一概无听无闻,似乎万事不萦于怀。但从他主持祭祖这一事实来看,他其实心魔未除,一直以来,宁国府每有大事,总会派人到道观向他请安,其实就是向他汇报,他心中还是有那一份牵挂。他还记着当年在祖宗面前那为贾府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只不过现在剩下的只有谢罪和祈祷。


  但正如秦可卿托梦凤姐所言: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一失足成千古恨,贾府要为押错的赌注买单,衰败的命运在所难免。这一点秦可卿看得到,聪明如贾敬也看得到,无论如何,他要赶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得道成仙。于是他不顾道行未够,全力炼丹。日子一天天过了,贾敬预感到审判日即将到来,他也即将功德圆满了!终于在某一天,他服下了自己亲手炼制的丹药。啊,真是奇妙!刹那间世界全都安静了,再没有烦恼、痛苦和悲伤,他静静地躺在那里,无论是得道登仙还是走火入魔,他终于解脱了。


  贾敬的预感是对的,他的死是《红楼梦》中一个分水岭,从这个时候开始,全书的笔调就从欢快转为悲凉。贾敬死前,大观园里莺歌燕舞,其乐融融,好一派欢乐的景象;就在他死前一刻,大观园里刚开完史上最大的一个生日派对。但自从贾敬一死,接着而来的就是一连串死亡事件,尤三姐、尤二姐,跟着抄检大观园,晴雯死,紧跟着到八十回,迎春、香菱、黛玉也已离死不远。“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从领进英莲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这结局,可以这么说,是贾敬带领贾府走上衰败之路,贾府忽喇喇大厦将倾。


  贾敬死后,贾府为他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葬礼,虽然不及秦可卿丧仪之盛大奢侈,也算是风光大葬了,躺在豪华棺材里的贾敬享受到了贾府最后的荣光。后面家族衰败过程以及宁国府后来的“灭绝无人”,他有幸没有看到,这是他宁死不愿面对的情景,逃离此处是他这么拼命修炼的根本动力所在。


  终于得偿所愿,纵做鬼,也幸福!


  第四节 快乐的灰太狼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多处地方被删掉,造成秦可卿身份捉摸不定,多处描写让读者感觉很纠结,这让她增添了几许神秘感。

  秦可卿虽然在贾府养尊处优,似乎是无忧无虑,但在她心里,始终有种强烈的被遗弃感。父母尚在,居处也不远,却是咫尺天涯,难有再相见之日。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当年离家时的元宵夜那梦魇般的黑暗记忆总挥之不去,她忘不了独坐在那家门槛上时的惊慌与恐惧,忘不了那一夜在养生堂时的无助与绝望。
  那个漫长的夜晚,在秦可卿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一片永不消失的阴影,她的人生观从此完全改变。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很多成年人的变态行为,与童年时期受过的心理创伤有很直接的联系;若以秦可卿的案例作分析,谁说她日后的畸恋不是源于那一晚的可怕经历呢。

  自从入了宁国府,贾珍尤氏贾蓉等对她呵护有加,但她明显感觉到这种好只是形式上的,对的是她的身份而不是她的人。在这里,她始终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纵然平日里身边总是前呼后拥,她还是会觉得空虚寂寞觉得冷。日子一天天过去,她一天天长大,这种孤独感却愈发强烈,漫漫长夜无心睡眠,真爱在哪里?于是她决定,找点刺激麻醉自己,玩一些风月游戏。

  这一玩不打紧,玩出火来一发不可收拾,不仅玩完了自己,还玩完了贾府和义忠亲王。

  本来嘛,《红楼梦》的前身就是《风月宝鉴》,秦可卿就是《风月宝鉴》之魂,没有点风月之事怎对得起观众。况且贾府并不是一方净土,风月之事随处可见,贾赦、贾珍、贾琏甚至于贾宝玉都算得上是风月中人,不过他们毕竟是男人,男权社会规则下,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并不大,甚至还可算是一种风气。但女人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是要有很大勇气的。比如为什么要抄检大观园,就是一个由扫黄打非引发的血案,大观园里出现一个小小的春宫绣香囊,王夫人就惊成那样,凤姐就怕成那样。所以说万恶淫为首,女人要是沾上了这个字,一辈子就别想抬头做人,搞不好还要浸猪笼坐驴车。不过秦可卿就不一样了,她的特殊身份具有强大的免疫力,使她能够无视某些世俗羁绊,巾帼不让须眉,在这个男人世袭领地做出比贾赦贾珍贾琏等更出色的成绩来。

  每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都站着一个默默付出的男人,当秦可卿在风月界取得一番成就的同时,不得不提一提她身后的男人——她的老公贾蓉。


  秦可卿空降宁国府,贾敬不敢怠慢,为了安置秦可卿,贾敬拿出了贾府最拿得出手的资源——自己的孙子贾蓉去给她配对。有读者可能会问了,哪个贾宝玉呢,为什么不是他,他不是很受欢迎吗?有这个疑问的读者显然是太痴迷爱情太抬举贾宝玉了,那个二爷,除了会卖萌之外,纯粹就是大草包一个:他一没前途,荣国公世职已由贾赦一房继承,已基本没有贾宝玉的份,他自己又不想读书不思进取,注定日后是个无官无职无功名的草头P民;二没钱途,虽有荣府家产可继承,但荣府狼多肉少,分到他手里就剩不了多少了,以他那点可怜的管家理财水平来看,这点家私能不在他手里败光光就已经是祖上积德了,哪个女人跟了他也不会幸福的。再看看贾蓉,虽说有些纨绔之气,那也比贾二要有出息的多。他风流俊俏不比贾二差,他不象贾二那样没志气不长进;更重要的是,他是长房长孙,三代单传,宁国公世职的自然继承人,未来族长的不二人选。日后偌大个宁国府,就是他一人的天下。正当青春年少的他是多少名门望族心目中理想的乘龙快婿,但为了贾府的百年大计,在贾敬主持之下,他竟将一个养生堂出品的小官之女明媒正娶进门!




  贾蓉条件之好,宁荣两府无人能及,是人都知道,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一个才貌双全的豪门媳妇,而他却偏偏老早就娶回来一个养生堂出品的小官之女!中国属于宗族社会,血统论至上,家谱一排有排个几百上千年;皇帝自称是天子,《红楼梦》里正出和庶出差别甚大,就是血统论作祟。门不当户不对也就罢了,但蓉大奶奶居然是个父母都不知道是谁的野种!到时家谱都不知道怎么写。这么离奇的婚姻,应该将原委解释清楚方使读者不惑,且看作者是如何介绍秦可卿的:




  【他父亲秦业现任营缮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




  好一段狡狯之笔!作者因为要掩饰秦可卿的真正身份,故意用了一种模糊说法,但如果读者有心的话,很容易就可以看出点名堂来。秦可卿非秦业亲生,仅此一点,看多了现代狗血连续剧的读者自然很容易就推断出她的身世定有重大隐情,而且是剧情发展的主线!当然现在看来俗得烂透了的桥段在曹雪芹时代可能还是很前卫的。秦业区区一个小官,如何与公府结亲呢?作者用“(秦业)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轻轻一笔带过。与贾府有瓜葛的王公贵族多了去了,贾蓉条件又这么好,凭什么就轮到你秦业?




  另外不得不多说一句,秦可卿的真实身份虽然和谐前和谐后相差很大,但曹雪芹心里,她始终就是原来《风月宝鉴》里那个英莲郡主。很多地方,曹雪芹故意留下线索,让读者可以追寻到事情的真相。就象介绍秦可卿的这一段,如果她的身世真的没内幕,那养生堂之说就显得拖泥带水且毫无意义;而且要删改也很简单,直写可卿是秦业亲女即可,简洁得多,同样是出身低微,也不伤任何情节。曹雪芹删掉了《风月宝鉴》里那么多内容,无非就是模糊秦可卿的身份,不让读者看出真相来;但如果他真的想保守这个秘密,就应该写秦可卿是秦业亲生女儿,这样也就完全断了秦可卿身份的联想。最终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却始终保留这几句看似画蛇添足的文字,可见曹雪芹的真实意图,秦可卿的身世是被迫和谐实不愿删也!甚至可以说,这个破绽曹雪芹故意留下的红楼之匙,有识者凭此打开红楼之门!

  秦可卿空降宁国府,也带来了一场政治婚姻,主要当事人贾蓉和秦可卿都没有任何的自主权,他们只是义忠亲王和贾敬手中的棋子而已。强扭的瓜不甜,这夫妻二人对待这段姻缘都象是逢场作戏。嫁个高富帅官五代,旁人可能认为这是秦可卿几生修来的福份,理应十分珍惜才是,实际上她根本不在意这些东东,她用不断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贾蓉呢,在书中,所有有关秦可卿的事情,他都置身事外,仿佛是陌路人一般。




  贾蓉在此事件中可以说是很令人同情的,他的婚姻成了政治的牺牲品。在别人眼里,堂堂公府三代单传的嫡长孙,却娶了个养生堂抱养的贱种弃婴,这还不算,居然还让老婆治得服服帖帖!如此窝囊,背地里不知有多少人在笑他损他。处在他那个位置,无论是谁都会很尴尬的。但他也算很看得开了,这源于他的心态摆得正,本来不是属于我的东西,谁要谁拿去,何必为此而烦恼呢。对于怕老婆这点,旁人的不解与讥笑自己忍忍也就过去了,反正也不会掉块肉。当然秦可卿实际上是郡主,按理他是高攀不上的,现在攀上了,却不敢公开。如果按照正常程序,他本该弄个武职一品衔来威风一下,但是他不能,他依然是个黉门监生,直到秦可卿死了才花钱买了个五品龙禁尉来装门面。这一点他也忍了。可当秦可卿把一顶顶的绿帽戴在他的头上时,贾蓉的选择依然是淡定,这可真难为了他。




  虽然不是自由恋爱,但既已成为夫妻,就该好好过日子,学会包容才是和谐之道。这一点贾蓉做得不错,当焦大骂出“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痛斥秦可卿淫行之时,贾蓉也在现场,他遥遥的闻得,便装做没听见。他老婆是公认的贾府第一美人,喜欢向人全方位展现她的美丽,连府外之人都久闻其艳名如雷贯耳;这点其实他早知道了,但人家根本没把他这个正牌老公放在眼里,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地球还在转,生活还不是照样过。反正事后没见他追究此事,后来可卿不是说了嘛,她和贾蓉还是“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有红过脸儿”。“他敬我”必须有,“我敬他”就没影了,“从来没有红过脸儿”倒是真的,她不觉得脸红,贾蓉也象没事人一样。她红杏出墙已久,贾蓉也和她相敬如宾,真可算得上是绝代模范丈夫。




  其实贾蓉有这样的表现一点也不奇怪,打自秦可卿进府,贾敬贾珍尤氏等一直不断地告诉他,对老婆要三从四德,凡事要让着她,不许累掯她,不许招她生气,你的明白!贾蓉因此养成了以老婆为中心的习惯,一切为了老婆,为了老婆的一切。他心里很明白,老婆名义上是自己的,实际上是大家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正是因为自己的位置摆得正,贾蓉才能从容地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流言蜚语,在各种异样的眼光中保持了良好的心态。对此有些同学总不理解,为什么在我们认为他应该悲伤的时候他却表现得很快乐,似乎有点玩世不恭的味道;其实从另一方面来看,可以说他已经放得下了,同学们却还看不透。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任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世间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既然不能逃避,也无力改变,何不放开胸怀,笑对人生!




  宁府灰太狼,痛并快乐着!



  第五节 相亲相爱一家人


  连床父子


  那天晚上,焦大那一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令人震惊,扒灰,堂堂一族之长贾珍竟然和自己的儿媳妇秦可卿不清不白!这还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吗?随着宁国府那不堪入耳的丑闻渐渐地浮出水面,主要责任人贾珍被推向了道德的审判台。


  贾珍是贾敬的独子,贾蓉的父亲。世袭三品威烈将军,贾氏一族的现任族长。
  贾敬一甩手撂挑子不干了,把责任和重担推给了威望与能力都远比不上他的贾珍。贾敬都收拾不了的烂摊子,贾珍就算当上了族长,又能怎么样呢?


  虽然很多人对贾珍不屑,但毕竟家学渊源,他也非是一无是处的草包。纵观他在族长任上这几年,虽无开拓性进展,却也没犯什么原则错误,他本人在处理族务上也不乏杀伐决断的闪光时刻。只是贾敬在秦可卿问题上给他挖的坑太大了,他怎么也爬不上来,反而在里面越陷越深。

  贾珍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太好,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他没负起族长应有的责任。事实上他的主要问题出在男女关系上没处理好,他太没自制力了!在为贾敬守丧期间就跟尤二姐尤三姐不清不楚,这怎么说都不该是他这种身份的男人该干的事。尤其在秦可卿问题上最让人诟病,扒灰,真不可原谅,那可是自己的儿媳妇啊!这可有违伦常,已经触及到礼义廉耻的底线了。


  秦可卿的问题上贾珍的确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各位观众还是有错怪他的地方。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是他恃强凌弱,威逼秦可卿这个弱质女流屈服于他的淫威之下,而贾蓉则是敢怒不敢言;更有甚者,竟然有说话不经过大脑之辈说他让儿子娶秦可卿的目的就是想趁机玩弄她,真是岂有此理!还有所谓专家硬生生地从秦可卿的判词中抠出几句塞给贾珍,说“败家的根本”、“家事消亡首罪宁”指的是贾珍。明明是十二钗秦可卿的判词曲子,说的就是秦可卿是败家罪人,有人偏偏选择无视,真是从何说起!

  贾珍虽说是现任族长,全权管理宁国府,却还是有人能管得住他的。要知道,他爹贾敬还没死呢,虽然平时住的远,贾蓉可没少去见他,若有什么冤屈,尽可去告,贾珍吃不了兜着走。就算贾敬不理俗事,还有贾政贾赦等长辈在,贾珍若做得太过分,他们必定要出面管一管。不过贾珍与秦可卿有一腿,可以说是大违伦常,国法家规都不容!而且这事已是半公开的秘密,这么大件的丑闻,贾敬贾政贾赦等能约束贾珍的人却不见出来说两句,这又是为何?

  原来,在这起桃色事件中,秦可卿才是罪魁祸首,是她主动勾引贾珍的,贾珍和贾蓉一样,也是受害者!

  秦可卿身世问题并不是今天的新发现,前几年曾有过热烈讨论。有质疑者自作聪明地以为,若可卿真是郡主,贾珍敢对她乱来吗?假的,一定是假的!说这话的人难道不知道女人也有需要的吗?女人在追求性福生活方面是可以不顾一切的。在秦可卿的判词中“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等明显的句子,都没看出谁才是主犯吗?

  这么多年来,贾珍背负着强暴儿媳的罪名,承受着各方非议,没想到事情的真相居然是颠倒过来的,真是很搞笑。当然了,说贾珍是受害者可能是有点过,说贾珍不愿意没有人会相信,一个巴掌拍不响,若没有贾珍积极配合,秦可卿难道还能霸王硬上弓不成?贾珍也算是世家子弟,不是没见过漂亮女人,他的姬妾,如佩凤、嫣红等都是艺貌俱佳的美人,但都是仰他鼻息之人,他还真没见过象秦可卿这样搞女上位的,一糊涂,就从了。男追女,隔重山,女追男,隔层纸;说到底,还是贾珍意志薄弱,自制力差,不知该如何拒绝秦可卿,身上某些部位一旦充血,大脑就缺氧,把一切顾忌都忘了,这才铸成此大错。

  贾敬当然可以约束儿子,却约束不了秦可卿!此事贾珍肯定有错,你尽可依族规家法将他处置,但罚了贾珍,他罚得了可卿吗?两个人的事情,只罚贾珍,不罚可卿,徒然让人看笑话,恐怕未受罚的可卿也会认为自己受了冒犯。这可肿么办啊?因此眼见门风败坏,作为家主的贾敬却束手无策,唯有仰天长叹悔恨迟。甚至可以断言,贾敬之所以要离家修道,就是因为出现了这种令他感到极度难堪的局面,面对族人,他已无地自容,只有一走了之。是他将秦可卿这个败家妖精带到贾府,结果让这个妖精逼得有家不能回,自作孽啊。

  贾蓉是个帅哥,又年轻,精力也很过剩,秦可卿还不满足,到底贾珍有什么地方吸引她呢?按照现代理论分析,秦可卿应该有恋父情结。她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自此之后再无见面之日。可以说,她的生活中严重缺乏父爱!而且她在贾府之中地位超卓,平时颐指气使惯了,没有受到过父权威压,这样一个小姑娘,在她的潜意识里对她所缺失的威严的父亲型人物感兴趣,实在是最正常不过了。而贾珍,举手投足之间颇具成熟男人风范,又是秦可卿可以称之为父的人,这样她迷恋并勾搭上贾珍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贾珍对秦可卿投入了多少真感情,不得而知。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在秦可卿死后,贾珍泪流满面绝对是真情流露的结果。那时候的贾珍,极其固执,不理会贾政等长辈的劝说,愿尽其所有为可卿料理丧仪,甚至恨不能代秦氏之死!这是何等感人的情意啊,可卿固然真是美女,但这段不伦之恋若说贾珍只是生理需求,没有投入感情,真的说不过去。

  他们相识缘于前世的一念之差,他们相交却造成了后世的万劫不复。


  同袍兄弟




  《红楼梦》第七回,酒醉的焦大大叫:“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宁国府的惊天丑闻让作者用这样一种令人震撼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爬灰当然是指贾珍与秦可卿了,这一点上作者已明确指出,上文也进行了分析。另外那个养小叔子就很多人弄不明白了。养小叔子即是嫂子和小叔子关系越轨,有人翻烂了《红楼梦》,从文本中找出几对暧昧男女,包括凤姐与贾宝玉,凤姐与贾蓉还有贾宝玉与秦可卿等,其中以凤姐和贾宝玉被人认定符合条件嫌疑最大。但是凤姐和贾宝玉都是荣国府的人,至少在焦大看来,荣国府和他们宁国府根本就是两家人了,这两人有点什么屌事,那是别人家的事情,他焦大犯不着为他们操心。焦大口中所指,是太爷宁国公贾演的子孙,要找的真凶还得在宁国府里面找。

  其实书上已经早就提醒过各位观众,《风月宝鉴》里秦可卿才是灵魂人物,多数情节都是围绕着她来设计的。宁国府里谁最淫,当然是情天情海幻情身的秦可卿了,从她身上着手思考,八九不离十。若她养小叔子,有没有这种可能?
  先问她的小叔子,有没有?有。大家看到焦大醉骂之时,还以为贾蓉是宁国府的一根独苗,养小叔子一时之间没联系到秦可卿身上。但很快,小叔子就现身了,宁国府还有一位正派玄孙——贾蔷。

  贾蔷的出现正是作者为焦大醉骂而设计的后续情节,在焦大醉骂之后不到一回书,贾蔷上场了。且看作者是如何介绍贾蔷出场的,原文如下:


  【原来这一个名唤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儿跟着贾珍过活,如今长了十六岁,比贾蓉生的还风流俊俏。他弟兄二人最相亲厚,常相共处。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因此不知又有什么小人诟谇谣诼之词。贾珍想亦风闻得些口声不大好,自己也要避些嫌疑,如今竟分与房舍,命贾蔷搬出宁府,自去立门户过活去了。】


  既是正派玄孙,即是说明贾蔷也是宁国公贾演的嫡系传人,正宗的爷,贾蓉就他一个堂兄弟。其他的贾氏草字辈人物,如贾兰等,因为已经出了五服,只能算作是他们的族兄弟而已。因此,严格来说,秦可卿有且仅有一个小叔子,即是贾蔷。


  这个小叔子和秦可卿到底发生了什么关系?这贾蔷,什么不好,偏要生的比贾蓉还风流俊俏,对于擅风情,秉月貌之人来说,这根本就是诱人犯罪嘛!他弟兄二人最相亲厚,常相共处,还一直住在一起。不用说,嫂子也是常相共处,最相亲厚的啰,这不是给犯罪嫌疑人提供作案条件吗!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象焦大谁谁谁的,风言风语的说几句,还扯到了贾珍身上。贾珍听说了,为消除影响,作出一个决定,分与房舍,命贾蔷搬出宁府,自去立门户过活去了。


  贾蔷分得房舍,离开宁府自立门户。这顺带说明贾蔷的确是宁国府的纯爷们,他有宁国府的财产继承权的,比较贾芹等低声下气求人谋个差事的族人来说,贾蔷的地位要高很多。另一方面,贾珍此举也几乎可推断出事关秦可卿。如果象某些人所言,上面那段话说的是贾珍贾蓉贾蔷等是好基友,既是如此,那贾蔷搬出宁府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他身上长着腿,宁府随便出入。而且贾蔷另有房后岂不更方便了?分房此举简直就是欲盖弥彰,还说什么“避些嫌疑”?把这话对应到秦可卿身上就不一样了,侯门深似海,身为女人,纵然秦可卿胆大妄为,也决不能象现在古装电视剧那样随便跑到别人家串门;贾蔷分开另居不在宁国府,两人就不会发生关系,闲话自然就会少,这就是所谓的“避些嫌疑”。


  作者写了焦大醉骂之后,读者不知指谁自然是一头雾水。当然作者写书不是为了让人猜谜,于是紧接着就写了贾蔷的故事来解释焦大之骂,不过基于和谐要求,写的还是很隐晦的。扒灰指的是贾珍和秦可卿,养小叔子就是秦可卿和贾蔷了。


  这秦可卿果然不愧为风月领袖,什么风流韵事都跟她脱不了干系。


  平心而论,这几段文字与前文相互照应,作者思路交代得很清楚,稍为花点心思都不难理解的。但为何很少有同学看得出这“小叔子”便是贾蔷?其实多数同学将贾蔷排除在外是有原因的,比较普遍的一个疑问是贾蓉的态度问题。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总觉得贾蓉因为怕贾珍,所以被扒灰也只能忍了;而贾蔷,地位在贾蓉之下,似乎贾蓉不用太给他面子,于是就不相信贾蔷会有这么大的胆子,竟敢勾搭上贾蓉老婆。而贾蓉明显知道贾蔷被“养小叔子”后两人仍然亲密如初,更让他们彻底否定这种可能。说到底,这些读者还是沿用和前面分析贾珍一样的惯性思维,犯同样的错误。在这里要再强调一下,在贾蓉、贾蔷、秦可卿三者的关系中,话事权是掌握在秦可卿手里滴!带枪者不是贾蔷,英莲郡主秦可卿才是拿枪的猎人,贾蔷只是她的猎物而已,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他们两人之间发生点什么事,其错不在贾蔷,也由不得贾蔷,这些贾蓉心知肚明,老爹都用过了,兄弟再用又何妨?因此纵然知道贾蔷也是可卿的入幕之宾,这兄弟俩还是愿意穿同一条裤子,兄弟情谊不受半点影响。


  至此,除了贾敬躲到城外道观得以幸免之外,宁国府中贾珍、贾蓉、贾蔷三个纯爷们都被英莲郡主秦可卿集邮了。但她仍不满足,在宁国府宝贵的资源已经被她开采枯竭之后,她敏锐的目光转向荣国府,那里有一片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第六节 初试云雨情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秦可卿纵横宁国府,在《红楼梦》里,还能隐约看到秦可卿和贾珍、贾蔷之间不伦之恋的蛛丝马迹,但具体情形如何,却已不可考。我相信在《风月宝鉴》中作者肯定会有精彩描述,毕竟这些契合风月题材。而且秦可卿的郡主身份在《风月宝鉴》中无需忌讳,作者尽可放胆去写,而《红楼梦》多了一层隔膜,总是不那么畅意。不管怎么说,没见着曹雪芹笔下的风月文字,总是个遗憾。

  好在曹雪芹体会到同学们的饥渴心情,终有一篇风月佳作呈现给大家,虽非全豹,也属精彩绝伦的笔墨。这篇大作,其中多有隐笔,读者能否体会到其中三味,就看各人的修为了。

  这篇精彩大作,在《红楼梦》第五回里,女主角当然非风月女王秦可卿莫属了,男主角呢,居然是大名鼎鼎的超萌儿童贾宝玉!这一篇里同时有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极著名,研红者必修的课程,但如果把精力都放在这里面,则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一篇里另外有更精彩内容等着你去挖掘。

  其实在这里把贾宝玉看成本篇主角,实在是太过抬举他了。《红楼梦》前十六回,是以《风月宝鉴》为蓝本移植过来的,秦可卿才是其中的灵魂人物,贾宝玉和贾珍、贾蔷定位一样,都是她的配角。后来作者和谐了秦可卿的郡主身份,这些风月之事就不便大肆宣扬,于是贾珍贾蔷部分只略略一提,让人知道有此事就算了。只有贾宝玉后来混成了《红楼梦》的大主角,风头甚至压过了秦可卿,有他成为焦点所在,秦可卿就不那么引人注目。于是有些情节曹雪芹可以用不着删,稍为修改一下就可以了。正因为如此,读者们方有一饱眼福的机会。


  闲话少说,且看秦可卿是如何将贾宝玉虏获到手的:

  某日因东边宁府花园内梅花盛开,正是思春的好时节。可卿乃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是日先携了贾珍之妻尤氏,二人来面请。贾母等于早饭后过来,就在会芳园游顽,先茶后酒,不过皆是宁荣二府女眷家宴小集,并无别样新文趣事可记。

  原来可卿在宁府,因为童年时那一晚在心理上留下阴影,整个人就怕孤单寂寞还怕冷!于是她贪图热闹,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兴之所至,便发贴召集宁荣二府女眷齐来聚会开派对,今日赏花,明日听戏,后日搓麻,尽情欢乐。而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平日里虽然也想和可卿亲近亲近,但苦无籍口不好时时总跑到一个后辈那里,于是但听得可卿传唤,便齐来宁府之中向可卿请安问好。


  而今日赏梅花,随贾母王夫人而来的,还有荣国府的宝贝贾宝玉。虽然只是一小正太,但人人皆说他美丽善良,恬静温柔,天真可爱。可卿自然也久闻其艳名,虽有窃慕之意,将不利于孺子之心,只是贾宝玉身在荣国府,未能得便下手。不想今日竟然随了贾母王夫人而来,正是天赐良机!可卿心中窃喜,只碍于众人皆在眼前,不好便来沾惹。

  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贾母令人好生哄着,歇一回再来。


  贾母吩咐下来,按礼数,应是尤氏答应下来,或亲自或令人办理;尤氏未出声,作为媳妇的可卿不应插话。平日在人前,可卿还是会做做样子的,但此刻见有机可乘,岂肯放过?不待尤氏发话,便忙笑回道:“我们这里有给宝叔收拾下的屋子,老祖宗放心,只管交与我就是了。”又不待贾母回应,即向宝玉的奶娘丫鬟等吩咐道:“嬷嬷姐姐们,请宝叔随我这里来。”

  贾母虽时常在人前夸奖可卿,赞她是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但这不过是奉承话,是向府里人表明她立场的,实际上可卿是何等样人,贾母心知肚明,如今眼见可卿要带走宝贝孙子,心知不妥,却已不好出言阻止,只有眼睁睁看着宝玉被带走。

  当下可卿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一见房间装修风格太过严肃正统甚不合他意,便说:“快出去!”可卿听了笑道:“这里还不好,可往那里去呢?不然往我屋里去吧。”上房内间已是可卿的势力范围,但那里比得上她自己的房里呢?

  贾宝玉听了,点头微笑。以他那么纯洁无知,怎么知道什么叫做居心叵测呢!
  眼见贾宝玉步步走进陷阱,这时有人看出苗头不对了,一个嬷嬷(当然是宝玉的嬷嬷了,难道还是可卿的嬷嬷么?)出言反对:“哪里有个叔叔往侄儿房里睡觉的理?”反对理由很充分,长幼尊卑有别,用晚辈的房间招待长辈就是不敬,礼数上说不过去,更何况那是侄媳妇的房间。可卿这事做的很不妥当,让人闲话了。

  只是贾母都不能阻止的事情,一个下人发点牢骚又能怎样?可卿根本就不当回事,一笑而过。于是反对无效,大家来至秦可卿房中,到了这里,贾宝玉已在劫难逃。

  接下来作者对可卿房间的装饰布置进行了一番描述,具体内容就不必赘述了,这一段已经被很多人拿着显微镜逐字分析过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搜搜看。不可否认可卿她这房间布置得确实与众不同,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有个性有特色,作者为了凸显这个个性用了相当夸张的手法来描写可卿房间的布置。
  可卿房间的特色最主要就两种:一是风月无边,二就是豪华奢侈。

  先说这风月无边。贾宝玉一进房门,就看到了一画一联。画是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据说是根据杨贵妃醉酒的故事来画的;他擅长画仕女图,也画春宫画,有没有画过《海棠春睡图》不太清楚,不过他有首诗值得一看:


  题《海棠美人图》


  褪尽东风满面妆,
  可怜蝶粉与蜂狂。
  至今意思谁能说,
  一片春心付海棠。

  怎么样,够香艳吧!这说明他画过一幅画叫“海棠美人”,至于这“海棠美人”是不是“海棠春睡”,不知道。对联也有讲究,乃宋学士秦太虚真迹。秦太虚即秦观,著名宋词人,擅长写婉约词,细腻刻划出男女之情。“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对联也很香艳,有人查遍秦观作品录,不见此联,应当是曹雪芹拟秦观风格代笔。


  此画此联,是否真是唐伯虎和秦太虚作过,其实并不重要。作者写这两个人物,主要是突出秦可卿房间里的香艳本色。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唐伯虎和秦太虚,皆是史上极著名之风流文人,不仅其诗词和画作的风格走的是香艳路线,就连他们本人,也是身体力行。两人均是风流成性,经常留恋青楼,放浪形骸,纵情声色。他们对此不以为耻,反而大肆张扬。唐伯虎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自题“龙虎榜中名第一,烟花队里醉千场”,他点秋香的传说,更强化了这种形象。说“风流”是他标签绝不为过。而秦观同样不甘人后,而且做得更绝,干脆长驻风月场所体验生活,寻找创作灵感,一旦看到那位失足妇女顺眼,便文思如涌,大笔一挥,以词相赠,比如什么“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等等,最后统计,他的词作竟有二三成都是写给青楼女子的,包括很多名篇。因此唐伯虎与秦太虚这两位,是绝对的风月人物,在男女关系上不太在意世俗眼光,与秦可卿正是一类人。秦可卿的房间收录这两个风月人物的作品,与上房内间里严肃正统的一画一联相对照,可卿房间的风月情浓之气扑面而来。作者如此写法,无疑是暗示秦可卿风流成性。


  接下来的布置,就更令人大开眼界了。“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都是传说中的东西,现实中没地方找去,作者这样写,按脂批的说法就是“设譬调侃”,用来影射可卿的。武则天、赵飞燕、杨太真,环肥燕瘦外加一个女皇帝,和唐伯虎、秦太虚一样,都是大名鼎鼎的风月人物,证据嘛,不用引经据典的翻史书,以曹雪芹的见解为标准。有书为证:《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贾宝玉的小厮茗烟见他不开心,“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可见在曹雪芹时代,飞燕合德姐妹、武则天、杨贵妃这几个人就是成人文学的主角,因为她们的故事香艳,便成为淫娃荡妇的代表,文人意淫的主要对象。至于“镜室中设的宝镜”、“伤了太真乳的木瓜”更是其中最经典的儿童不谊情节所涉及的东西,具体的内容就不细说了,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搜。这几样东西按如今的说法叫做情趣物品,摆在那里,整个房间艳极淫极。

  后来可卿又“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引宝玉上床。这“西子浣过的纱衾”、“红娘抱过的鸳枕”有点常识的都知道不可能真有其物,绝对的设譬之文;枕席床帐之物本就具有情色意味,明传奇《浣纱记》中西施浣纱时与范蠡定情,元杂剧《西厢记》里红娘抱枕引崔莺莺与张生幽会,这两样也同样涉性。作者如此写法,风月无边之意可说是跃然纸上。


  可卿房间的另外一个特点就豪华奢侈,这点任谁都看得出。“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她房里一案一几,一床一帐,无不是大有来历的著名奢侈品牌。在宁荣两府,这里是房价最高的豪宅,难怪可卿夸口说:“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原来她的房间竟是天上人间的风格,怪不得这么豪华香艳。既然无可争议,我想就不用多解说了。
  秦可卿住在贾府的天上人间,突出了她高贵的身份,更有风流的本色。

  到了这个地步,事情已经很明显了,接下来肯定会有限制级情节发生。作者花了那么多笔墨,精心营造出这么暧昧的氛围出来,当然会有所寓意,非是借张床给贾宝玉做个梦那么简单。正是月已黑,风正高,一只纯情的美羊羊,掉进了狼窝,独自面对着一只对他觊觎已久的红太狼,此情此景,会有什么样的结局,还有悬念吗?

  秦可卿伺候贾宝玉上床之后,贾宝玉就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到了一个叫太虚幻境的地方;在那里,他和一个叫可卿的美女有了儿女之事。

  限制级的情节如何展现于读者眼前,很有讲究。当然最直接的就是写实的,贵在真实,大家一目了然,看完也没得争了。考虑到这是限制级的表演,较多采用的是打码的,写上“此处删去××字”,大家也能看得懂。要不可以用点艺术手法,镜头拉远,看天上的月亮,看床前两双鞋,这样也能理解。最伤脑筋的是这种,每到紧要关头,突然之间咔嚓一声就直接太监了,你根本不知道下面发生了什么事情。贾宝玉在天上人间里做过些什么,这是限制级的剧情,《风月宝鉴》写的时候会用写实,可能会有码,在《红楼梦》里这些都直接咔嚓掉了。这种情形经常出现,每当英莲郡主秦可卿发威的时候,和谐之手都会伸出。当然我们知道,作者这样做是迫于压力,理解。

  作者和谐了,读者们可就伤脑筋了,贾宝玉是不是在天上人间里有了人生第一次,至今仍然有人转不过弯来。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很清楚了。


  秦可卿有没有作案动机?有木有?有!贾珍、贾蔷这样身份的人都能上手,贾宝玉又怎可例外?有些女人的征服欲比男人更强!

  作案时间,有木有?有!贾宝玉吃完中饭睡午觉时,可卿就吩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猫儿狗儿打架,有人说这是发情,喻示有好事发生);贾宝玉睡醒来已到吃晚饭时间,这可卿仍然在房外嘱咐小丫头们好生看着猫儿狗儿打架,怎么算这一场春梦足足做了至少两三个小时。这几个小时时间可卿一直不离贾宝玉左右,她有足够的时间来作案!秦可卿搞了一个赏梅花宴,热闹热闹,可怜贾母王夫人等巴巴的跑来给她捧场,可卿倒好,扔下她们让尤氏一个人去侍候,自己却跑回家来做好事!她们自己当然觉得很正常,只是那些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看到这种情形,难免会认为可卿不懂礼数,对长辈太不恭敬,他们就算当面不敢说,下来也就得闲话了。


  案发地点,在可卿极其香艳的天上人间房里,在其极具诱惑力的床上。作案环境也是诱发犯罪的重要因素,在合适的场合,犯罪分子有更强烈的作案欲望,本案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目击证人,有木有?这是个问题。在事发房间里,除了当事人秦可卿和贾宝玉之外,当时还有奶娘丫鬟婆子等不下十几人,贾宝玉上床之后,仍留下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丫鬟为伴,其他人也在房间外四周。按理说,如果两个当事人之间有任何事情发生,应当瞒不过她们的眼睛和耳朵,但事后书中并没有写到有任何人为此报了案。


  正是基于这一点,大多数对可卿和贾宝玉的关系持保留意见的同学,他们共同的一个认知就是:当此情形下,两个当事人没有单独的相处的机会,也就不可能有犯罪事实产生。


  这个结论下得太武断,究其原因,还是不知道秦可卿的真实身份,以己之心度人,低估了她的能量。《红楼梦》所写的是个等级社会,主子奴才是两条不相交的线。主子办正事,根本就视奴才为无物;奴才们就算看见听见,也知道该适时闭眼闭嘴。这方面的证据一抓一大把,第四十四回贾琏私会鲍二老婆,竟动用凤姐房里的丫头来望风,丫头会报信?告密?贾琏可没觉得有何不妥,而这丫头在凤姐杀到之时竟也帮他百般抵赖;第六十五回贾珍和尤三姐挨肩擦脸,百般轻薄,也是当着小丫头们的面,最后小丫头们看不过,识趣躲开。当然,可能是因为贾琏贾珍是男人,读者们没太在意;其实他们尚有人能管教,可卿在贾府可就逆天了。以她的强势地位,完全可以无视丫头们的存在,直当她们是透明人即可;识趣者多半会自动离开,又或者可以借故将她们支开,更可以为所欲为了。读者看书时就可发现,每次可卿出场,无不前呼后拥,她做任何事情,都逃不过旁人之眼,若在意这些下人的话,她就不可能红杏出墙了。


  其实丫头们看见听见,就算不能完全保守秘密,最多也就会在事后私下里传言几句,这个对可卿不足为虑,到时自然会有贾母贾珍等出来灭火,一旦有不利于可卿的敏感话题出现,一定会被封杀在萌芽之中!此案不见目击证人出现,除了可能是被作者和谐以外,更有可能的是被贾府上层给屏蔽了。事实上这样的流言早已存在,可卿扒灰养小叔子,宁府尽人皆知,但有贾珍等高层强力和谐,众人都三缄其口,敢当众说出来也只有焦大这个不识时务之人。看看焦大的下场,就知道在贾府是应该如何做下人的了。


  最给力的一点,就是犯罪实物证据。事后据贾宝玉大丫头袭人证实,贾宝玉的贴身衣裤内有刚刚发生过性行为的痕迹!有文字记录,无可抵赖!这是铁证,其它的神马都是浮云。这时就别再说什么曹雪芹见过弗洛伊德之类的笑话了,根本就很难使人相信。虽然当时没有及时将样品送去法医那里做基因检验,但专家推理,确定与可卿条件吻合无疑。因为事发后贾宝玉叫出了秦可卿的小名,而这小名贾府之中无人知道,排除了得自他人的可能性,这证明两个当事人肯定有过亲密接触,可作为补充证据。


  此案嫌疑人犯罪动机明确,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最终经陪审团裁定:罪名成立!


  《红楼梦》是已经被和谐过的作品,阅读时要注意分清梦与非梦的界限。贾宝玉初试云雨情,是与可卿还是与袭人,多少年来争论不休。其实在作者笔下,先后次序是明白无误的:与可卿是初试,与袭人是再试。只不过作者将与可卿云雨之情设置在梦中,但似梦非梦,瞒过了多少痴男怨女。其实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若按实写来,则显得可卿锋芒太盛,其后真实身份被和谐,这不通之处将如何去圆?托言于梦,虚虚实实之间将真相圆润托出,省却多少笔墨官司。作者虽然是托梦,读者却万不可将之当梦看,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方不失其本旨。


  据有关资料推算,事发当时两个当事人均未成年,秦可卿十五岁,贾宝玉仅有十岁而已(红楼人物年龄普遍偏低且多有矛盾之处,请勿以现代眼光来理解)。这是御姐与正太之间的危险游戏,可卿打开了贾宝玉的情欲之门,她的成就列表上又多了一个名字;贾宝玉从可卿身上领略到了人生的另一种乐趣,虽然他是被诱失身了,但貌似从未有过怨恨之意,还为她流泪甚至于吐血(秦可卿死时除了托梦于凤姐外,还给贾宝玉也托了个梦,梦醒后宝玉吐血。此梦因故被和谐)。正是:


  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


  贾宝玉与秦可卿初试云雨情,与袭人则是再试。

  《风月宝鉴》中的风月,以秦可卿为主,她的情路历程也算是丰富多彩了。另外贾瑞正照风月鉴,可认为是旁枝。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风月教主秦可卿身为红楼第一美人,自是绝色,但罔顾人伦,纵情声色,游戏人间。这么出格的行为注定会让旁人侧目,而她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仅如此,她也给宁国府带来了灭顶之灾,贾珍所说“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的谶语,证实了宁国府最后结局是断子绝孙,这正符合秦可卿判词所说“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绝色加上灭门,她真可谓是“绝代佳人”啊。





  第三章 逃学威龙


  第一节        学前班轶事


  在《红楼梦》第八回,有一段描写贾府子弟上学的故事,之后直至八十回结束,就再也没有了有关学校的情节出现。红楼描写女儿的篇幅较多,而关注同龄男孩则欠缺,这段宝贵的校园时光,使读者得以见到包括贾宝玉在内的贾府少年们的一个生活侧面。

  但若问曹雪芹写这段校园生活的意义何在,恐怕就没有人能说清楚的了。因为没看出来与后文有什么关联,多数观点都认为这只是加点配料调剂一下而已,并无深义,学校里的青春叛逆与大观园里的风花雪月之间距离似乎有点远。于是有些电视版本,干脆将之直接删除,反正导演也没弄明白,拍出来总觉得不满意。这也难怪,他们不知道现在能看到的这段校园生活的描写其实已经被删去了一多半,而且他们的观察角度也有问题,因此出现误读也在情理之中了。要想正确解读,先要牢记一点:这是《风月宝鉴》的故事,秦可卿才是主角。回到校园故事这一段,就是要注意:可卿之弟秦钟才是主角,贾宝玉只是个跑龙套的。


  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先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材料简单介绍一下:


  【背景:秦钟要来贾府上学,因不放心,贾府高层为他物色了个陪读书僮——没错,不是别人,就是贾宝玉!当然,秦大少是何等尊贵,这书僮不是谁说当就能当的,能否胜任还要看看他的意见。于是尤氏亲自过府让凤姐带宝玉去见秦钟,以下是《红楼梦》第七回秦钟面试贾宝玉的情节。为免人说我断章取义,特将全文摘录如下无删节,仅在微妙处加以评点。各位同学可仔细看看其中多个人物的精彩表演,体会一下新思路下的微妙感觉。再强调一下:秦钟为主,宝玉为副。】



  (第七回原文,电子文本上复制下来,若有错漏概不负责。引号内为点评。)至掌灯时分,凤姐已卸了妆,来见王夫人回话:“今儿甄家送了来的东西,我已收了。咱们送他的,趁着他家有年下进鲜的船回去,一并都交给他们带了去罢?”王夫人点头。凤姐又道:“临安伯老太太生日的礼已经打点了,派谁送去呢?”王夫人道:“你瞧谁闲着,就叫他们去四个女人就是了,又来当什么正经事问我。”凤姐又笑道:“今日珍大嫂子来,请我明日过去逛逛【如果请人来玩,派个丫头来即可,何劳尤氏大驾。只因是可卿之事,就得隆重其事。注意思考一下此处“今日”、“明日”之时秦钟何在。】,明日倒没有什么事情。”王夫人道:“有事没事都害不着什么。每常他来请,有我们,你自然不便意,他既不请我们,单请你,可知是他诚心叫你散淡散淡,别辜负了他的心,便有事也该过去才是。”【事关宝玉,须请示王夫人。】凤姐答应了。当下李纨、迎、探等姐妹们亦来定省毕,各自归房无话。


  次日凤姐梳洗了,先回王夫人毕,方来辞贾母。【宝玉在贾母处。】宝玉听了,也要跟了逛去。凤姐只得答应,【无知小儿,被凤姐玩弄于股掌间。】立等着换了衣服,姐儿两个坐了车,一时进入宁府。早有贾珍之妻尤氏与贾蓉之妻秦氏婆媳两个,引了多少姬妾丫鬟媳妇等【可卿一贯的排场。】接出仪门。那尤氏一见了凤姐,必先笑嘲一阵,一手携了宝玉同入上房来归坐。秦氏献茶毕,凤姐因说:“你们请我来作什么?【居然不知。尤氏来时没说?那又以何理由向王夫人告假?】有什么好东西孝敬我,就快献上来,我还有事呢。”尤氏秦氏未及答话,地下几个姬妾先就笑说:“二奶奶今儿不来就罢,既来了就依不得二奶奶了。”正说着,只见贾蓉进来请安。【贾蓉原在书房陪秦钟,就等宝玉来呢。】宝玉因问:“大哥哥今日不在家么?”尤氏道:“出城与老爷请安去了。可是你怪闷的,坐在这里作什么?何不也去逛逛?”【我说尤氏,这也忒猴急了吧。就算是按计划行事,也该喝完茶再说吧。】


  秦氏笑道:“今儿巧,上回宝叔立刻要见的我那兄弟,他今儿也在这里,【开门见山说到正题。秦钟家离得远,一大早他就在宁府,可知他昨日先来了,于是才有昨日尤氏亲自过府找凤姐一事。】想在书房里呢,宝叔何不去瞧一瞧?”宝玉听了,即便下炕要走。尤氏凤姐都忙说:“好生着,忙什么?”一面便吩咐好生小心跟着,【呵呵,心口不一,极传神。】别委曲着他,倒比不得跟了老太太过来就罢了。凤姐说道:“既这么着,何不请进这秦小爷来,我也瞧一瞧。【计划之外,另生枝叶。本来凤姐将宝玉带到,即无她什么事了,但有机会奉承可卿,又何乐而不为呢。】难道我见不得他不成?”尤氏笑道:“罢,罢!可以不必见他,比不得咱们家的孩子们,胡打海摔的惯了。人家的孩子都是斯斯文文的惯了,乍见了你这破落户,还被人笑话死了呢。”凤姐笑道:“普天下的人,我不笑话就罢了,竟叫这小孩子笑话我不成?”贾蓉笑道:“不是这话,他生的腼腆,没见过大阵仗儿,婶子见了,没的生气。”凤姐道:“凭他什么样儿的,我也要见一见!别放你娘的屁了。再不带我看看,给你一顿好嘴巴。”贾蓉笑嘻嘻的说:“我不敢扭着,就带他来。” 【计划中原不用见凤姐,不过见一见更有看点。】


  说着,果然出去带进一个小后生来,较宝玉略瘦些,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女儿之态,腼腆含糊,慢向凤姐作揖问好。凤姐喜的先推宝玉,笑道:“比下去了!”便探身一把携了这孩子的手,就命他身傍坐了,慢慢的问他年纪读书等事,【好肉麻,见了秦钟,忘了宝玉。这副嘴脸,较之清虚观对付小道士之时如何?此番做作,乃是给可卿看的。】方知他学名唤秦钟。早有凤姐的丫鬟媳妇们见凤姐初会秦钟,并未备得表礼来,【见面就送礼,送厚礼,后文秦钟过荣府时还有新一轮送礼热。你见黛玉宝钗及宝琴等人入府之时可有如此隆重。】遂忙过那边去告诉平儿。平儿知道凤姐与秦氏厚密,【无利不起早。】虽是小后生家,亦不可太俭,遂自作主意,拿了一匹尺头,两个“状元及第”的小金锞子,交付与来人送过去。【平儿自是凤姐心腹,虽不知可卿身份,却也明白她在凤姐心目中地位,知道该送厚礼,不料仍是失礼。】凤姐犹笑说太简薄等语。【好句,淡淡写来不着痕迹。试想若可卿出身寒门,凤姐送完厚礼再说这等说话就是炫富了。以凤姐待人接物之老练,怎会说出这等伤人自尊之话呢?】秦氏等谢毕。一时吃过饭,尤氏、凤姐、秦氏等抹骨牌,【有人认为凤姐来是为打牌的吗?】不在话下。


  那宝玉自见了秦钟的人品出众,心中似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乃自思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我虽如此比他尊贵,可知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不知者不罪。小孩儿家,有些事不能告诉他。】秦钟自见了宝玉形容出众,举止不凡,更兼金冠绣服,骄婢侈童,秦钟心中亦自思道:“果然这宝玉怨不得人溺爱他。可恨我偏生于清寒之家,不能与他耳鬓交接,可知'贫窭’二字限人,【秦钟亦不知。】亦世间之大不快事。”二人一样的胡思乱想。忽然宝玉问他读什么书。【入正题了。】秦钟见问,便因实而答。二人你言我语,十来句后,越觉亲密起来。【正合某些人之意。】


  一时摆上茶果,宝玉便说:“我两个又不吃酒,把果子摆在里间小炕上,我们那里坐去,省得闹你们。”于是二人进里间来吃茶。秦氏一面张罗与凤姐摆酒果,一面忙进来嘱宝玉道:“宝叔,你侄儿倘或言语不防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他虽腼腆,却性子左强,不大随和此是有的。”宝玉笑道:“你去罢,我知道了。”秦氏又嘱了他兄弟一回,方去陪凤姐。


  一时凤姐尤氏又打发人来问宝玉:“要吃什么,外面有,只管要去。”宝玉只答应着,也无心在饮食上,只问秦钟近日家务等事.秦钟因说:“业师于去年病故,家父又年纪老迈,残疾在身,公务繁冗,因此尚未议及再延师一事,目下不过在家温习旧课而已。再读书一事,必须有一二知己为伴,时常大家讨论,才能进益。”【读书一事,必须一二给力跟班为伴,时常大家抱团,方保安全。正是秦钟此来目的。】宝玉不待说完,便答道:“正是呢,我们却有个家塾,合族中有不能延师的,便可入塾读书,子弟们中亦有亲戚在内可以附读。我因业师上年回家去了,也现荒废着呢。家父之意,亦欲暂送我去温习旧书,待明年业师上来,再各自在家里读。家祖母因说:一则家学里之子弟太多,生恐大家淘气,反不好,二则也因我病了几天,遂暂且耽搁着。如此说来,尊翁如今也为此事悬心.今日回去,何不禀明,就往我们敝塾中来,我亦相伴,彼此有益,岂不是好事?”秦钟笑道:“家父前日在家提起延师一事,也曾提起这里的义学倒好,原要来和这里的亲翁商议引荐。【秦钟因何事而来?看这里。前日提及,昨日即到,今日事成,合理。】因这里又事忙,不便为这点小事来聒絮的。宝叔果然度小侄或可磨墨涤砚,何不速速的作成,又彼此不致荒废,又可以常相谈聚,又可以慰父母之心,又可以得朋友之乐,岂不是美事?”宝玉道:“放心,放心。咱们回来告诉你姐夫姐姐和琏二嫂子。你今日回家就禀明令尊,我回去再禀明祖母,再无不速成之理。”【顺利上钩。】二人计议一定.那天气已是掌灯时候,出来又看他们顽了一回牌。算帐时,却又是秦氏尤氏二人输了戏酒的东道,言定后日吃这东道,一面就叫送饭。



  吃毕晚饭,因天黑了,尤氏说:“先派两个小子送了这秦相公家去。”【事妥,撤。】媳妇们传出去半日,秦钟告辞起身。尤氏问:“派了谁送去?”媳妇们回说:“外头派了焦大,谁知焦大醉了,又骂呢。”【出焦大,只为可卿而写。】尤氏秦氏都说道:“偏又派他作什么!放着这些小子们,那一个派不得?偏要惹他去。”凤姐道:“我成日家说你太软弱了,纵的家里人这样还了得了。”尤氏叹道:“你难道不知这焦大的?连老爷都不理他的,你珍大哥哥也不理他。只因他从小儿跟着太爷们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来给主子吃,两日没得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不过仗着这些功劳情分,有祖宗时都另眼相待,【贾府非知恩不报,上几代人待焦大极好。】如今谁肯难为他去。他自己又老了,又不顾体面,一味吃酒,吃醉了,无人不骂。【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常说给管事的,不要派他差事,全当一个死的就完了。今儿又派了他。”【今儿又派了他,焦大怒,开骂,主子暗怒,默许,下次还派他,再怒骂,再下次还是他。这是死循环。】凤姐道:“我何曾不知这焦大。倒是你们没主意,有这样的,何不打发他远远的庄子上去就完了。”【不可以。祖宗有话要善待他,面子还是要的。】说着,因问:“我们的车可齐备了?”地下众人都应道:“伺候齐了。”


  凤姐起身告辞,和宝玉携手同行。尤氏等送至大厅,只见灯烛辉煌,众小厮都在丹墀侍立。那焦大又恃贾珍不在家,即在家亦不好怎样他,更可以任意洒落洒落。因趁着酒兴,先骂大总管赖二,【焦大一骂,骂上司。】说他不公道,欺软怕硬,“有了好差事就派别人,象这等黑更半夜送人的事,就派我。没良心的王八羔子!瞎充管家!你也不想想,焦大太爷跷跷脚,比你的头还高呢。二十年头里的焦大太爷眼里有谁?别说你们这一起杂种王八羔子们!”【焦大二骂,骂同事。他也曾有过机会,只是烂泥扶不上墙。】


  正骂的兴头上,贾蓉送凤姐的车出去,【蓉哥辛苦!为内弟之事从早忙到晚,谁说宁府娶来可卿只为玩玩来着?】众人喝他不听,贾蓉忍不得,便骂了他两句,使人捆起来,“等明日酒醒了,问他还寻死不寻死了!”【处罚甚轻,换作别人早就打一顿撵出去,蓉哥不敢把焦大怎样。】那焦大那里把贾蓉放在眼里,反大叫起来,赶着贾蓉叫:“蓉哥儿,你别在焦大跟前使主子性儿。别说你这样儿的,就是你爹,你爷爷,也不敢和焦大挺腰子!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就做官儿享荣华受富贵?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家业,到如今了,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焦大三骂,骂老板。他已把所有人都得罪了。】凤姐在车上说与贾蓉道:“以后还不早打发了这个没王法的东西!留在这里岂不是祸害?倘或亲友知道了,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王法规矩都没有。”贾蓉答应“是”。【虚应故事,此事他不能作主。】


  众小厮见他太撒野了,只得上来几个,揪翻捆倒,拖往马圈里去。焦大越发连贾珍都说出来,乱嚷乱叫说:“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惊心动魄!写焦大一节只为这两句话。宁府丑闻总关可卿事。】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众小厮听他说出这些没天日的话来,唬的魂飞魄散,【小厮们也知,焦大的消息来源应该是他们。作者故意设计一个敢说的焦大把故事说下去。】也不顾别的了,便把他捆起来,用土和马粪满满的填了他一嘴。【嘴巴更臭了。注意不是贾蓉下的令,是小厮给力。他有免死金牌敢乱讲,别人可怕被他连累。】


  凤姐和贾蓉等也遥遥的闻得,便都装作没听见。【尽皆心知肚明,但都装聋作哑。蓉哥好涵养。】宝玉在车上见这般醉闹,倒也有趣,因问凤姐道:“姐姐,你听他说'爬灰的爬灰’,什么是'爬灰’?”凤姐听了,连忙立眉嗔目断喝道:“少胡说!那是醉汉嘴里混吣,你是什么样的人,不说没听见,还倒细问!等我回去回了太太,仔细捶你不捶你!”唬的宝玉忙央告道:“好姐姐,我再不敢了。”凤姐道:“这才是呢。等到了家,咱们回了老太太,打发你同秦家侄儿学里念书去要紧。”说着,却自回往荣府而来。正是:


  不因俊俏难为友,正为风流始读书。


  话说凤姐和宝玉回家,见过众人。宝玉先便回明贾母秦钟要上家塾之事,自己也有了个伴读的朋友,正好发奋,又着实的称赞秦钟的人品行事,最使人怜爱。凤姐又在一旁帮着说“过日他还来拜老祖宗”等语,说的贾母喜欢起来。【只有宝玉是被蒙在鼓里。】凤姐又趁势请贾母后日过去看戏。【礼尚往来,荣府出借宝玉,可卿回头请贾母王夫人吃饭看戏。】贾母虽年老,却极有兴头。至后日,又有尤氏来请,遂携了王夫人林黛玉宝玉等过去看戏。至晌午,贾母便回来歇息了。王夫人本是好清净的,见贾母回来也就回来了。【本来就去的勉强。】然后凤姐坐了首席,尽欢至晚无话。

  【看完之后,有没有茅塞顿开的感觉?看似凌乱的一回书,核心始终在秦可卿身上!如仍不明白,再请往下看。】


  第二节 陪太子读书


  那秦钟秦大少正当适龄入学年纪,本来是请有家庭教师的,不巧这位老师年前过世了,只得另择。贾家族大人多,为解决本族教育问题,自办有一所子弟学校,叫贾家义学,由名师贾代儒办班,升学率高,又有免费午餐供应。秦钟听说,便想转学至此,这事当然非得借可卿的面子才行了,于是今日特地来到宁国府,求姐姐秦可卿帮忙解决此事。




  这种小事无须可卿劳神,她也不想为此劳神,于是即将此事命尤氏办理。


  贾家义学除了招收贾家本族子弟入学以外,还有不少贾家亲戚也附学于此,当然多少要给点择校费什么的,具体数目因人而异。秦大少也是贾家亲戚,符合贾家义学的招生条件;加上贾珍乃贾家义学校董,无论贾珍贾蓉还是尤氏,只要他们和校方打个招呼,甚至不用他们自己出面,派个小厮过去知会一声照样搞定。但既然是可卿交代下来的任务,事关她的脸面,怎可怠慢!于是尤氏不辞劳苦,自己亲自到荣府跑一趟,找凤姐商量。


  那既然秦钟秦大少不存在入学资格问题,尤氏直接找贾代儒老师就行,还来麻烦凤姐干什么呢?这点各位有所不知,里面水深着呢。大少入学本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是大少入学以后的安全问题怎么办。凡看过书都知道,贾家义学在校学生大多是大院子弟,个个背景不凡,自然难以管教,因此虽然是示范性名校,这校风校纪却不怎么好,在那里有一帮以薛蟠为首的古惑仔,仗着我爸是李刚横行霸道,无人敢管。大少虽说是贾蓉的小舅子,却仍属弱势群体:一则不是贾氏族人;二则辈份低;三则身为蓉大奶奶的秦可卿在别人看来有出身低微的硬伤——早有很多人看不惯秦可卿平日里嚣张作派,恨乌及屋肯定也会看大少不顺眼,如果大少单身上学,还不给薛蟠等人虐死!大少与可卿虽没血缘关系,毕竟名份是姐弟,但是若他在学校出了事,可卿脸上须不好看!在贾府,脸面可是头等大事,可卿一生气,后果很严重。


  秦大少要上学,这事秦可卿已经吩咐下来,尤氏必须得照办,还必须得办得妥妥当当。入学资格好办,可大少的安全可是个大问题,又不能明目张胆地为他张罗。贾珍尤氏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一个好主意:为秦大少找个书僮兼保镖,陪读陪玩兼陪练!这个书僮保镖有个最佳人选,荣国府里面的那个贾宝玉贾二少,是贾母王夫人的心肝宝贝,模样长得还过得去,年纪和大少也差不多,由他来做大少的书僮保镖做陪读,还不算丢大少的脸。而且这个贾宝玉出门身边常常带着大小十几个马仔,人不敢惹,由他来当大少的保镖,最合适不过了。只不过贾宝玉年纪尚小,不知秦可卿的身份高贵,这事不能跟他明说,只能看大少和贾宝玉他们两个合不合得来,如果合不来,事情还真不好办。于是尤氏便过来知会凤姐,让她明天把宝玉给带过来,先让他和大少见一见面,联络联络感情。



  让贾宝玉陪大少读书,这事凤姐可不敢作主,因此当晚她便请示王夫人。秦可卿都已发话了,还能怎么样?王夫人纵有千般不愿,也只好无奈同意。


  于是次日凤姐便带了贾宝玉过宁府来见大少。贾宝玉和大少见面之后,居然说话投机,十分投缘。本来贾宝玉是个不喜欢读书的主,不料听大少这么一说,反来了兴趣。这样一来倒省去了尤氏凤姐等的诸多安排,于是便带来见贾母。贾母其实也知道贾家义学里学风不正,在那里根本就学不了什么东西,反而可能学坏,本不想让宝贝孙子贾宝玉去的,但可卿的面子摆在那里,最后不得不点头答应。


  于是贾宝玉当上了大少的书僮兼保镖。为了稳妥起见,贾府还经常安排他们在一起联络感情,好让贾宝玉的战斗力能好好的为大少所用。


  一切安排就绪,秦钟和贾宝玉准备注册上学。注意,不是秦钟陪贾二少读书,而是贾宝玉陪秦大少读书!上学校这一段绝大多数读者把主角是谁给弄错了,很不应该。强调一下,秦大少是主,贾宝玉是仆,两者关系搞不清楚,后面在学堂里的故事就没法看了。


  贾宝玉到贾家义校上学之前,先出来书房中见贾政。贾政显然很不高兴,冷笑道:“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说,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


  以前看书看到到这段,总觉得贾政不近情理,他不是很想贾宝玉上学吗?只因贾母溺爱贾宝玉,一直未能如愿,如今贾宝玉真的要上学,他应该是高兴才对啊。但是看看他说的这段话,火气还挺大,真不知道作者这样写到底是何用意。以前不懂,如今终于明白:望子成龙是每个做父母的共同心愿,贾政其实没少为贾宝玉的教育问题操心,打也打过,骂也骂过,贾宝玉却一再辜负了他的期望,连上个学都要推三阻四。所谓养不教,父之过,贾政在灰心失望之余,这次更是怒其不争:做少爷时不想读书,偏要做人家书僮才肯去,那不是犯贱是什么!难怪贾政心中甚是不爽。


  不爽归不爽,贾政还是得关心一下宝玉的功课,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当然我们天真的宝哥哥那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呢。以他这种年纪,又有祖母溺爱,正是最贪玩的时候了,有了大少这样一个年龄和性格都相似的玩伴,更是得其所哉。于是最不愿意的上学也去了,主要目的不过是想跟大少一起疯而已。当然,平日里他是荣府最得宠的少爷,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别人也早已经习惯众星捧贾宝玉这个月亮,他以为这次是到学校又有了玩伴了,并不知道其实只是作为陪大少读书的小跟班而已。不过这样也好,大少低调一点绝对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有利于他的安全。只是在学堂人多杂乱,各人都不知内情,一时照顾不到,恐有意外发生,因此如何确保大少万无一失,贾府高层着实花了不少心思。




  按照原先计划,贾府高层故意安排贾宝玉与大少一同起居饮食,培养感情。如此一来,贾宝玉和大少上课下课都是同坐同起形影不离。有书为证:




  【自此之后,他二人同来同往,同起同坐,愈加亲密。又兼贾母爱惜,也时常的留下秦钟,住上三天五日,与自己的重孙一般疼爱,因见秦钟不甚宽裕,更又助他些衣履等物。不上一月之工,秦钟在荣府便熟了。】




  贾家义校不提供内宿,学生都是走读。大少家离得远,借住贾府无可厚非。大少是宁国府的亲戚,至少这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应该由宁国府来负责解决吧?宁国府也不在意多养一个人。荣国府再怎么样跟大少也扯不上多大关系,可大少不但和贾宝玉在荣府同来同往,同起同坐,更时常住上个三五天,不上一月工夫,大少在荣府便熟了。你算一算,这秦大少能有多长时间呆在宁府呢?话说宁府和荣府之间就隔一条马路,就算大少和贾宝玉交好,住在宁府过来也很方便,不用在荣府时常住上个三五天吧!宁府的亲戚,不在宁府住,天天往荣府跑,还在那里一住好几天,成何体统!大少跟可卿是两姐弟,但自从大少来到贾府义校上学多时,却未见可卿怎么去关心一下他。纵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名份摆在那里,这表面上的工夫总要做一下吧,但我们看到的只是大少吃住都在荣府。可见,可卿对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仅有脸面之情,既然确定大少的保安工作由贾宝玉负责,这上学之事实际上一并交由荣府接手了,连零花钱都由贾母发放,可卿就懒得理了,只要不出事不让人说闲话就行。




  于是大少和他的书僮兼保安贾宝玉带着手下李贵等四大护法长老外加茗烟等八个小跟班便一同上学去了。如此阵容,这安保措施,不能说不到位,以贾宝玉的身份地位,再加上李贵等十几个手下盯着,只要不惹事生非,别人也不敢对他们怎么样,大少的安全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后来的情况,读者们都知道,大少在学校还是出事了。当然,这是小说嘛,不弄出点动静来还写什么书,作者本来就是要让他们有事发生,之前写这么多,就是为此作铺垫的。



  第三节 初战告捷


  闲话休提,且说大少在贾家义学上了学,不免与各式人等打交道,学校里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花朵一样的大少同学和他的保安贾宝玉同学处身其中,难免有人看着碍眼。贾宝玉同学名声在外,还有十多个马仔在身边,别人不敢招惹,于是就打大少的主意。就在大少上学后不久,就有人跟他过不去,这个跟他过不去的同学,叫做金荣。




  秦大少和金荣同学的故事,因为敏感词不算多,在《红楼梦》里没有被和谐多少,基本还算完整,就是现存《红楼梦》第九回的主要内容,回目叫“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各位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如果已经看过,不妨再多看一遍,以全新视角来看这一段故事,必定会有新的体会。




  大少和金荣同学之间的纠纷,是怎么引发的呢?原来,在贾家义学里,除了大少和贾宝玉以外,还有香怜玉爱两位同学,也生得妩媚风流,极受全班同学的喜爱。但因为这两位同学都是校霸薛蟠同学的契弟,其他同学虽都有窃慕之意,将不利于孺子之心,但是惧于薛蟠的威势,不敢沾惹——注意!作者在介绍香怜玉爱之时特意介绍了他们和薛蟠同学的关系,这为后来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同时,又另外安排了薛蟠同学的另一个契弟——也就是金荣同学上场,由他们先来一段。金荣的出场,实际上是为了后文引出薛蟠这个大反派作铺垫。他们的作用,如戚序本脂批所说:【先虚写几个淫浪蠢物,以陪下文,方不孤不板。】




  大少和贾宝玉一来到学校,见着香怜玉爱这两位好同学,便擦出了火花,互相留意起来。每日一入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虽然有薛蟠同学的因素存在,却不能阻止事态的发展。贾宝玉还好,可大少同学不安份了,这不,大少同学和香怜同学之间的超友谊言行最后演变成为学堂风波的导火索。




  在大戏上演之时,作者早已布置好了合适的舞台,演员也已各就各位了,同时,他还特意给他们创造了一个适合发挥的环境氛围,就是让老师贾代儒老同志回避了!回避的好,没有了老师的约束,他们才能放开了玩——先是大少和香怜同学在学校洗手间里不知搞什么名堂,被金荣同学看到了;可能是大家在语言上有所不敬,于是产生口角,然后有肢体冲突,最后矛盾激化,形成了群殴的局面。这具体的细节,大家就自己看书吧。


  实际上如果真要追究此次打斗事件的责任的话,那么大少同学绝对是应该负最主要的责任!虽说是金荣同学说了大少的坏话引发了这场风波,但若不是大少玩过界,与香怜同学关系暧昧,主动出言挑逗,让金荣同学抓了现行,也不至于搞成这样。




  按说香怜同学与薛蟠同学的关系大少不是不知道,薛蟠的脾性他也很清楚,那可是学校一霸,后台很硬!香怜玉爱两同学,一向都是由薛蟠罩着,连贾宝玉都不敢碰;大少却没这么多顾忌,他一有机会便向香怜玉爱同学暗送秋波,主动搭话,一点不把薛大少放在眼里。老实说,如果是写贾宝玉同学这样放肆无礼,可能大家还能接受一点,毕竟是受宠的公子哥儿嘛,他真要是撩拨了这两位同学,薛蟠再牛,也不能把他怎么样;而且他不是书中主角吗?由他领衔来说故事,很应该的。不过,作者安排惹事的却是大少同学!这样的情节,显然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大少家世寒微,他要出人头地只有靠知识改变命运了。大少之父秦业将他送到贾家义学,就是希望他能用心读书,十年寒窗,一朝金榜题名。但是大少的确辜负了老父的一片苦心,他在学校里百无禁忌,恣意妄为,什么都敢干。他这次勾搭上香怜同学,事前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后果。




  究其原因,大少不检点其实是贾府纵容的结果,在贾府这样一个讲究“脸面”的地方,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别的不说,荣国府里怡红院的丫头就比其他房里的丫头更嚣张,所倚仗的就是贾宝玉有脸面。大少虽身为屌丝,但到了贾府这样的公府豪门,却如鱼得水,毫无拘束之感,不仅在荣府“熟了”,甚至敢在荣国府里勾搭上了智能儿!为何这样?原来大少发现贾府高层上至贾母,下至凤姐,无不对他另眼相看,他本是个情商很高的人,虽不知道其中的原委,但看得出,那是可卿姐姐很有脸面,贾府对她百依百顺;而大少自己虽说是出身寒微,年纪小辈份低,但凭着贾府高层的极力呵护,一来二去,大少便在贾府地头肆意妄为起来。




  而金荣同学呢,同样作为贾府的亲戚,他显然早已看不惯大少如此作派,更看不惯对秦氏姐弟如此偏袒。此时他跟踪大少,发现大少主动发话勾搭香怜同学,作为薛蟠小弟的他,以为抓到了他们的把柄,立刻跳出来。只是他低估了大少的背景能量,最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大少和金荣同学的矛盾由口角开始,迅速升级,演化成打架斗殴事件,以大少娇弱的身体,看来是很难占到便宜的了。此时,贾府高层为大少精心设计的安保措施发挥了作用。系统紧急起动,保镖贾宝玉的手下出手了!这是必须的,作者早就有了安排。




  这下形成了群殴局面,准确地说是金荣同学以一人之力大战大少同学以及他的书僮兼保安贾宝玉同学还有手下的十几个马仔!虽然是以寡敌众,金荣同学却毫不畏惧,他使一竿毛竹枪,独战十数人不落下风,竟然还让大少头部受创,真厉害!还好只是皮肉之伤,但已然颜面扫地,他何曾吃过这种大亏,若不能找回来势不罢休!酣战到最后,还亏得贾宝玉的大马仔李贵等四大护法加入战斗,金荣同学终于力竭不敌,只得罢手。




  其实金荣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他也有盟友的,班长贾瑞同学就支持他,只是面对保镖贾宝玉的阵势,贾瑞退缩了。而大少呢,除了有贾宝玉这个保镖以外,还有宁国府正宗爷们贾蔷这个重量级人物暗中帮他。这还不算,最要命的是贾二少赢了以后得势不饶人,仗着得宠,竟然抬出贾母来压人,欺人何其太甚!金荣很委屈,可人在矮檐下,那能不低头,最终他无奈服软了。




  结果当然是大少最后大获全胜,金荣一败涂地,作揖认输人家还不受,偏定要磕头!这事要是搁到现在,整个就是一富二代校霸仗势凌辱同学,如果有图有视频放在网上还不让人喷死!更令人发指的是,明明十几个打一个,贾宝玉还偏说自己是被金荣欺负了,如此颠倒黑白,没天理啊。可怜金荣同学有冤无处申,最后还不得不屈辱地给大少磕头认错,大少和贾宝玉同学这才罢休。




  第一次校园大战的结果,大少仰仗保镖贾宝玉手下的大兵团和几个盟友,以众凌寡,外加威胁恐吓,得以先声夺人,把一场校园争端暂时平息下来。看到这里,就可以知道前面作者写秦钟结宝玉决非泛泛之文了。




  通过大胜金荣这一仗的过程来看,给大少配贾宝玉这样一个陪读书僮真是十分英明之举。想想看,如果让大少孤身上学,真是危机重重啊。学校里混混那么多,大少自己也不安份,随时都有发生冲突的可能;看看金荣所展现出来的战斗力,如果单挑,大少一定输得很难看!真的出现这种情况的话,贾府高层该怎么面对可卿郡主啊。好在现在有贾宝玉同学在身边,一切都OK了。可笑的是,在金荣心里,包括在其他同学心里,都错认为他不是输给大少,而是输给了贾宝玉,大少仍然没有被人重视。在这点上,作者也成功地瞒过了绝大多数读者,相信未看到本文之前,根本就没有读者看得出来大少才是主帅,贾宝玉只是小跟班而已。
  大少与金荣同学一战,参战人数虽众,甚至还动用了重武器,但因金荣身份地位不高,人虽勇猛却没什么杀伤力,根本撼动不了大少。此事本以为就以金荣跪下磕头认怂告终了,未料下课之后,金荣的姑妈璜大奶奶还为此上宁国府找尤氏告状,她以为秦可卿出身低微辈份低,很容易搞定,没想到让尤氏夹枪带棒一通话给吓回来了(尤氏这通话显示出秦可卿的神秘,前文已经作了介绍),告状的话根本就没敢说出口。没办法,璜大奶奶之流只是贾氏一族的边缘人物,平时宁荣两府进的少,不知道蓉大奶奶的威势,或是略有所闻却不信,这一下告状撞到砖墙上,徒然自取其辱。




  其实这样的事算是寻常小冲突,课堂上同学之间发生点摩擦实属正常。如果只是如此这般小事,读者们当然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印象的,那位同学没有过年少轻狂之时呢?可惜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文本就是如此,学堂里的故事到此就结束了,于是各路读者们还有那些专家都仅仅把这段故事当成了贾宝玉上学时期的一段花絮来看。其实作者写学堂故事,真正意图实际上是突出秦大少之威!数百年来一直没人能理解作者真意,真是很悲哀啊。




  初次交锋,大少牛刀小试,便将金荣打得叩头认错。当然,收拾个把小角色,也显不出我们秦大少的本事来,读者也感受不到什么异样,要看秦大少威武,还得有份量的对手来配合。事实上,金荣同学只是大餐前的开胃小菜,他大战大少只属于正式比赛前的垫场戏而已,好戏还在后头。



  第四节 铩羽而归




  接下来,就该有请金荣的带头大哥薛蟠薛大少登场亮相了。薛大少是这出戏中的大反派,有他这样的重量级对手配戏,才能显出秦大少之威来。




  看到这里,不免有人要问了,《红楼梦》中写到金荣同学认输就结束了学堂里的故事,似乎没看到有薛大少与秦大少碰面的记录,甚至学都没见他上过,他怎么会是这个大反派呢?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那是因为社会归根结底是河蟹的!由于有很多敏感词,接下来的大少与薛蟠之学堂大战作者很无奈地删去了。要知道,在《风月宝鉴》中,这可是学堂故事的重头戏和高潮部份,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写作意图之所在。直白点说,作者安排大少来学校,主要就是为了让他和薛蟠打上这一架,这才能检验大少的成色如何。可惜如今薛蟠因为和谐的原因被取消上场资格了,读者们看书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致使真相被埋没数百年,现在该是拨乱反正的时候了。




  要说《红楼梦》被和谐,删掉了《风月宝鉴》中应有的薛蟠与大少之战,这到底有没有证据呢?有!而且都属于白纸黑字的过硬铁证。




  铁证一:有古本《石头记》为证。大少与金荣学堂之战结束,正是《红楼梦》第九回结尾,现在我们看到的通行本《红楼梦》第九回结尾是这样写的:




  【……金荣无奈,只得进前来与秦钟磕头。且听下回分解。】




  各个版本的结尾也大同小异,都是事情到了金荣这里就结束了,没有薛蟠即将上场的描述。这是被和谐处理过的文字,看这些当然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却有现存有一个脂评本叫做舒元炜序本,还能看出和谐前的原貌,它的第九回是这样结尾的:





  舒序本《红楼梦》第九回结尾。

  (见上图红框内)【贾瑞遂立意要去调拨薛蟠来报仇,与金荣计议已定,一时散学,各自回家。不知他怎么去调拨薛蟠,且看下回分解。】
  大家不妨比较一下这两段结尾所提示的下回内容,居然有如此大的出入,不是很奇怪吗?

  有同学认为脂本有很多,抄手抄错也属寻常,这不能证明什么。但现在问题是,这一段比其他版本多了不少内容,显然不是抄错可以解释,如果不是原本上面有,抄手加上去的可能性为零。


  很遗憾,舒本在接下来的第十回里也没有写到薛蟠出场,有关他在学堂里的故事还是难逃被和谐的命运。但上面列出的第九回结尾处的描写显然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这是作者在删帖的时候一时疏忽,没删干净。虽然只是短短几句,但已经可以明白看出接下来将有“贾瑞金荣调拔薛蟠来报仇”的故事发生。这很令人震惊,正是这条漏网之鱼,提供了薛蟠入戏的确切证据。


  事实上我们分析一下也很容易得出这个推断。金荣受辱败走,心中自然有所不甘,他的姑妈璜大奶奶首先跳出来为他出头,不过在尤氏面前自讨没趣,书中学堂事件到此结束,其后薛蟠的戏份被删除。按舒本《石头记》的线索推理,在《风月宝鉴》中,还将有在薛蟠来上学时,贾瑞、金荣调拔他与大少发生冲突的情节。其实作为小说,这是比较符合情节发展的,无论从任何角度分析,都顺理成章符合逻辑的。


  铁证二:有脂批为证。本回有写贾宝玉和大少在学校里过分亲密,同窗人起了疑,背地里你言我语,诟谇谣诼,布满书房。戚序本此段下有批【伏下文阿呆争风一回】。这段脂批严重剧透,说明下面这一回书写的是薛蟠与人争风。“阿呆”即是指呆霸王薛蟠,这个不解释;“争风”清楚表明与风月之事有关。孤证不立,将此段脂批与本回内容一对照,薛蟠和大少为香怜而争风的情节呼之欲出,薛蟠不来上学,他上哪跟大少争风去?



      有图有真相







  铁证三:如果脂批也不相信,那就看文本吧。现在和谐之后的《红楼梦》文本仍然留下了重要线索!就在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宝玉被贾政责打之后,焙茗认为薛蟠薛大少有挑事的嫌疑,告诉了袭人。袭人当着宝钗的面说了出来,贾宝玉阻止。这时候,便写下宝钗的心理活动:“……但你固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的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更利害了。”




  无论脂评本还是通行本,宝钗暗想的这段内容都完整保留了下来。它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原来薛蟠“当日为了一个秦钟,曾经闹得天翻地覆”。这段话白纸黑字,再清楚不过了,薛蟠肯定是与大少争风,真闹到天翻地覆,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现在我们把书翻烂,也找不出任何有关薛蟠与秦大少交集的描写!也就是说,这“天翻地覆”的一段章节无疑是被和谐掉了。如果要追根溯源,探求一下这个“当日”即冲突发生的时间到底是何时?深入分析一下,大少算是英年早逝,在学堂时他已时日无多,按情节分析从学堂往后他已经基本没有什么机会和薛蟠发生交集了;那么好,纵观全书,可以推断出学校是就唯一有可能的冲突发生地点!既然说是“天翻地覆”,说明战况还非常的激烈,弄得贾府上下都震惊了。




  张爱玲的《红楼梦魇》中也提及到这个问题,她敏锐地指出,在学校里大少与薛蟠必定有事发生。不过很遗憾,她也就是蜻蜓点水,并没有太深入地探究这个问题,因此错过了发现秦可卿身世秘密的大好机会。





  上面三大铁证,都指向同一个事实——薛蟠曾在学校和大少发生过冲突。其实,撇开上述那么铁的铁证,只看书里文本分析也可用常理推断出学校里必定会有薛蟠的戏份。这个薛蟠,虽然还没在学校里出现,但是他的影响力可以说是遍及整个贾家义校,作者在此花了这么多笔墨在薛大少身上,到头来他连个面都不露,那只能认为作者头脑短路了。




  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先看薛蟠,他是贾家义学正式注册的学生,但是经常逃学。书中是如此介绍的:




  【原来薛蟠自来王夫人处住后,便知有一家学,学中广有青年子弟,不免偶动了龙阳之兴,因此也假来上学读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些束修礼物与贾代儒,却不曾有一丝儿进益,只图结交些契弟。谁想这学内便有好几个小学生,图了薛蟠的银钱吃穿,被他哄上手的,也不消多记。】




  这段话很明显就是为薛蟠同学在学校出场做热身准备的,同时,他也是除了贾宝玉之外大少入学后书中介绍的第一位同学。作者写这些是告诉读者为什么此时薛蟠不在学校,同时也为下一步他的上场作了必要的铺垫——基本上所有的适龄少年都来了,他以后来学校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上面一段话,讲明了薛蟠与学校之间有联系,如果薛蟠一直不上学,此等与情节无关之人,根本不需要在这里啰嗦这么多!站在小说家的角度,薛蟠这种无事生非的楞头青,是极好的题材制造者,有义士落难、英雄救美等情节的小说,不都要有薛蟠一类人物来先挑起事端吗?曹雪芹写一群顽劣少年打架,若不安排薛蟠这个大杀器上场,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不但如此,书上还有很多薛大少和其他同学有关的描写,可以说他在学校是无处不在,是学校里最高调的学生。他人还未露面,已有好惊人的气场!看这架势,大少和校霸薛蟠若是真的起了冲突,先动手打人的必定是校霸薛蟠,决不会是大少。与金荣微不足道的战斗力相比,校霸薛蟠的实力不可同日与语。而且他也有手下的,这帮手下曾经在金陵当街殴打别人致死,其战斗力可不是一般般。大少若与薛蟠单挑,随时会被秒杀;但如果他率领贾宝玉、贾蔷等盟军对战,则胜负难测。问题是,在第一次校园大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少盟军,在对战薛蟠之时,还会是盟军吗?




  这个问题好回答,作者已在薛蟠上场前,特意用大量篇幅介绍了他与各位同学之间的关系,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跟薛蟠有交往。交代得这么详细清楚,就是给后文留伏笔,这也是他必须登场的证据之一了。依照这些,我们来分析一下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贾家义学提高班的同学,在第一次校园大战中可分成了三派:金荣派、大少派、中立派。


  中立派,包括冷眼旁观者如贾兰等以及围观打酱油的,这派形象模糊,可以无视。且不去说他。


  金荣派。人数较少,除金荣自己苦战外,只有贾瑞一人支持。


  大少派。人多势众,除了直接当事人大少自己外,还包括香怜、玉爱以及重量级的贾宝玉、贾蔷以及贾宝玉手下一众马仔。


  金荣大少两派人物,是第一次大战时的主要参与者。当第二次校园大战打响,金荣一方换成了薛大少亲自上场的时候,这些人的反应又会是怎样呢?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上面所列出的金荣、大少两派支持者,他们与薛蟠的关系书中全部一一阐明,通过分析,是可以看出其立场的;甚至可以这样说,象香怜玉爱金荣这些边缘角色,就是专为薛蟠与大少大战而专门配备的,此事一过,他们就没用了。


  如书上所描写,将金荣大少两派人马列出,分别把他们与薛蟠的关系分列如下:


  香怜 贪图薛蟠银钱,被他哄上手。


  玉爱 同香怜。


  金荣 薛蟠的酒肉朋友,每年接受薛蟠七八十两银子赞助经费。


  贾瑞 薛蟠的酒肉朋友,贪图薛蟠银钱酒肉,一任薛蟠横行霸道。他不但不去管约,反助纣为虐讨好儿。


  贾蔷 与薛蟠素来交好。


  贾宝玉 还用说吗。嫡亲的表兄弟,关系比较铁的哪种,经常一起喝酒叫鸡。


  看了上面所列,大家应该有了结论了吧,是不是都为大少捏了一把冷汗呢?



  剧情继续深入。金荣贾瑞受辱,心有不甘,就想报复大少;其实说起来打金荣的是贾宝玉的马仔,抬出贾母压人的也是贾宝玉,大少并未出多少力,但金荣贾瑞不会蠢到去与贾宝玉正面对敌,就把矛头对准大少。但有贾宝玉贴身保护,金荣贾瑞自忖战斗力不及,便想到了薛蟠。当薛蟠薛大少终于有一天心血来潮又来上学了,金荣贾瑞即将大少挖他墙脚的事情添油加醋地告诉了他。而薛蟠呢,本是个胸无城府,恣心纵欲之人,一听我的人你也敢动,心中一把无名火便腾地冒出来。再加上金荣贾瑞二人在旁煽风点火,薛蟠便对大少很不客气了,这时,大少即使想退让也不行了,学堂里又上演了一出好戏。




  薛蟠VS大少,第二次校园大战正式开打。如果要单挑,娇怯怯的大少绝对不是重量级的薛蟠(书上并未标明他的体重,但是影视版薛蟠全都是肥头大耳的食货形象,可参考)的对手,那么,集团作战呢?我们不妨研究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




  金荣战大少时,大少有大批盟军助他取胜。但当金荣换成薛蟠时,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我们来详细的分析一下。




  首先先把那些冷眼旁观的看热闹打酱油的忽略掉,金荣换成了薛蟠,他们依然会中立(也有可能偏向薛蟠,但肯定不会支持大少,因此不影响结论),他们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再看看原来金荣这一方的,金荣和贾瑞,不用说,这两人铁定支持薛蟠。结果:薛+2




  最后再看大少这方面,人数较多,分别介绍如下:




  香怜 当金荣VS大少时,香怜也是参战者之一,他和大少是同盟军,和金荣没什么交情,他支持大少这边也在情理之中了。但他是薛蟠的马子,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软,当薛蟠上阵时,他毫无疑问地转向支持薛蟠。结果:薛+1




  玉爱 他的情况和香怜差不多,也一定会支持薛蟠。结果:薛+1




  贾蔷 他的情况比较复杂。本来他是贾蓉的堂弟,又是秦可卿的入幕之宾,大少有难,他最应该站出来说话的。事实上在金荣战大少时,他的确是站出来了,可是看看他当时的表现,实在不能说是尽力而为——他本来想自己上的,可在最后关头又顾虑薛蟠,竟使出一招借刀杀人,让贾宝玉马仔茗烟替他冲锋,自己却溜之大吉。仅仅是一个金荣就这样,从这事上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他和薛蟠关系不错,不愿意为了秦大少得罪薛大少;二是即使他跟秦可卿有一腿,也肯定不知道秦可卿郡主的真实身份,否则的话,早就自己冲上去表现一把给卿卿看看了,哪用得着使什么借刀杀人!同时读者们也应该看得出来,作者特意用写贾蔷心理活动的形式提及他和薛蟠的关系,本来就是为了讲明贾蔷的立场——当大少面对薛蟠时,不要再指望贾蔷了!他顶多保持中立,不挺薛蟠,已经是很对得起大少了。结果:平手。




  贾宝玉 最后来看看贾府高层处心积虑为大少配备的无敌贴身保安贾宝玉。他的战斗力在大少一方中是最强的,他就是大少的救命稻草。但很不幸,贾二大家都很熟,他跟薛蟠的关系我想不必细说了吧,那可是嫡亲的表兄弟啊,而且两人相处得还很不错,薛蟠经常请贾宝玉去夜总会喝酒。由此看来,虽然贾宝玉跟大少要好,但是让他帮大少去对抗薛蟠,实在是强人所难。贾宝玉也顶多做到两不相帮。结果:平手。




  统计结果,以盟军方面而言,薛蟠4:0完爆大少!薛大少拥有绝对优势,这还不算他那些战斗力很高的手下跟班。差距是如此的悬殊,秦大少被KO是理所当然的了。



  在作者做了这么多铺垫以后,薛蟠薛大少在众人的呐喊助威声中站到了大少的面前。




  现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大少面对薛蟠的情形,那简直跟一只绵羊面对一只狮子带着一群狼差不多。之前的盟友一下子全离得远远的,有的甚至跑到了对手的身边。眼见双方实力相差如此悬殊,大少此时只能自求多福了。但失败已注定,皮肉受苦和人身侮辱在所难免。




  贾府为大少配备了强力保安贾宝玉,本以为借助宝玉的战斗力可保大少无虞,未料百密仍有一疏,薛蟠出场让贾宝玉左右为难,没有了贾宝玉这面肉盾护身,大少防御力瞬时清零,可怜的他遭到生平最沉重的打击。



  第五节 屌丝之逆袭

  这场闹得“天翻地覆”的第二次校园大战,当然会是以大少皮肉受苦而结束,他甚至还可能身心俱受重创,这是可以预料得到的结果。当他回到宁府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如果有人还认为可卿没有背景,那么,大少就算吃了大亏也只能是自认倒霉了,薛蟠的实力和背景摆在那里,你还想怎么样?如果事情是以这样的方式结束,那就是校园学生打架,这么常见的事当然影响有限,那么直闹得“天翻地覆”一说,又作何解释呢?可见,事情不会就这样结束的。




  可卿当然是有背景的,如果你以为是薛蟠在学校里赢了大少,就能笑到了最后,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真正的战役才刚刚开始,校园里发生的,只是战斗的序幕,并不是最后的结局;在这出戏的真正最高潮部分,在大多数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看似处于绝对劣势的大少竟然绝地反击,技术性击倒薛蟠!




  这种写作手法,就象是武侠小说里的少年侠客,已经武功有成,但初闯江湖别人仍当他是吴下阿蒙轻视于他;战斗开始时少侠局势不利,而他就在万众瞩目的关键时刻,发出大招一举扭转战局,让众人大吃一惊后对他刮目相看,少侠自己则享受到这种扬眉吐气的快感!




  事实上,原本作者写学堂故事,着墨最重的部分,不在学园里面,而是在放学之后!宁荣两府各人对秦钟被打的态度,才是作者写作的重点。



  可以想象,当大少从学堂狼狈逃回,哭向宁府之时,惊动了多少人。以大少和秦可卿平日的嚣张作派,一定会有人对此次大少受辱拍手称快的!凛然不可冒犯的蓉大奶奶,终于有硬点子来挑战了。但在贾府高层,这可是捅了马蜂窝了,可卿脸色一定很不好看:打狗须看主人面,大少被打得如此狼狈,不就等于狠狠地打了可卿的脸了吗,自打秦可卿进府以来,何曾有这等事情发生!你让可卿还怎么出去见人!这下秦可卿的真气越聚越多,一场风暴正在形成。




  对于荣府高层而言,最不愿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可卿将大少交给荣府照看,是对荣府的信任,没想到竟然会发生这种事情,真真有负可卿同志之所托!此事性质恶劣,情节严重,影响极坏,必须坚决予以严惩!于是,荣府高层迅速行动起来,由贾母亲自挂帅,组成专案组,坚决要还大少一个公道。




  薛蟠显然没想到就把大少打了两下子,事情就闹得这么大,专案组都成立了。他刚开始时对专案组并不排斥,毕竟他认为是大少先玩过界,他占着理(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而且他的后台比大少的硬,怎么着也不能亏了他。在学校里其他同学都站在他那边,调查取证时没有人愿意替大少说话。但他很快发现,事情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在所有证据都不利于大少的情况下,专案组公然偏袒大少,斥责自己;还准备开公审大会,勒令他必须公开向大少赔礼道歉。




  专案组这样做显然是为了尽快消除此事的负面影响,大少学堂受辱,好多人都知道。要消除此事的负面影响,维护秦可卿永远伟光正的高大形象,必须召开贾府全府代表大会,让薛蟠给大少一个交代!虽然这样做明显让薛家下不了台,王夫人也很没面子,但这些暂时都顾不上了。




  不料这个呆霸王薛蟠薛大少是个恣心纵欲之人,怎能受得了这种委屈,于是他不服判决。这呆霸王发起呆性来谁也不听,专案组的理由又不能明着说,事情越闹越大,天翻地覆,最后由贾母亲自拍板,强制执行!



  说贾母强压薛蟠,这可是有根据的。第八回大少进荣府,便写贾母爱护他,嘘寒问暖,送这送那的,还留他在荣府里时常住上个三五天的,让他和贾宝玉打得火热,此处便有脂批写道:




  【此处便写贾母爱秦钟一如其孙,至后文方不突然】




  理解此脂批所言,后文必有贾母爱护秦钟的具体表现,贾母后来必定帮了大少一次。而依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红楼梦》情节,贾母日后没有再帮过大少什么忙,脂评所言之“后文方不突然”应该便是被删掉的薛蟠大战大少这一段,“突然”二字,正是为贾母偏袒大少寻找借口,如果没有此段文字,其后贾母要替大少出头就显得“突然”了。《红楼梦魇》中也分析过这种情况。




  另外,一般情况下,替秦可卿出头办事的是尤氏,有她基本就可以镇得住;但这次薛蟠背后站着的是王夫人,尤氏就不好出面,于是惊动了贾母,由她亲自带领专案组处理此事。




  贾母在处理此事的过程中,明显偏袒大少,曹雪芹为什么这么写是有原因的。我们知道,在《红楼梦》中,秦可卿的霸气已经被和谐了很多,现在想看也看不清楚了,只有字里行间能看出点端倪;即使在完整的《风月宝鉴》中秦未被和谐,她的身份也要到书中比较靠后的部分才会明示读者,现时作者当然不想读者太过起疑,因此写秦可卿还是低调一点好。于是他找个理由让贾母接手,让读者误以为强势的是贾母,不是可卿(这跟前面大家以为大少能赢金荣都是贾宝玉之功一个道理)。也就是脂评所提示的,写贾母平时钟爱大少,此时替他撑腰也不足为奇。这个理由有点牵强,各位可以想想,贾家本家本族的孙子孙女辈多的是,贾母疼都疼不过来;大少不过是宁国府的一个亲戚,跟贾母的关系远着呢,帮大少也不至于这么踩薛蟠,怎么说薛家也是亲戚,还是很重要的亲戚,这样一来,让薛家多难堪啊。不过如果读者们不求甚解的话,很容易就让曹雪芹给混过去了?——但真正读懂的,又有几人?




  最后的结果,秦大少威武,薛大少赔礼道歉,是不是还定要下跪,就不重要了,反正在众人面前薛大少是颜面尽失。屌丝完爆富二代,看起来势单力孤的可卿之弟,让不可一世的薛大少低头服输!这秦钟如此给力,阖府上下无不括目相看。读者若是有幸能读完此篇,如果不知可卿身世,在为教训薛蟠叫好的同时,恐怕也会疑窦丛生了。





  第六节 幕后女人


  大少在学校与金荣第一仗,事后回宁府告诉可卿,此时的可卿,精神状态已经有些异常,宁府里传出替她求医问药的信息。待到大少与薛蟠再起冲突时,可卿实际上已卧床不出。薛蟠大吵大闹显然会影响到可卿的情绪,宁荣两府高层为了让她安心静养,采取霹雳手段,降伏了这个呆霸王。




  第二次校园会战,由薛蟠对撼大少,是秦钟秦大少上学这一出戏里的重头戏。金荣战大少这一篇的篇幅有半回有多,薛蟠的份量显然远非金荣所能比拟,而且后来多位贾府重要人物登场各个表现,按此推算,被删掉的薛蟠这部分,怎么也得有两回书以上。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秦钟上学这段文字,从第七回下半部分开始,包括第八回的一部分,第九回全部,以及第十回的开头,篇幅大约有两回多一点。那么,加上薛蟠被删掉的两回,秦钟上学这段文字,总计有四回多,如果再考虑到一些零星章节被删,总数将有五回左右,而且结构联系紧密。五回书约有数万字,这应该算是很长的一个故事了,在《风月宝鉴》中,是很重要的内容。放现在《红楼梦》里,就算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齐上也都很难找出来这么复杂的一场戏出来。


  秦钟上学这五回书,可以分为三个部份:其一,秦钟结宝玉;其二,秦钟战金荣;其三,秦钟战薛蟠。这三部份完整地讲完了一个故事。仔细看这三个部份,秦大少都是绝对主角,贾宝玉薛蟠等都不过是给他配戏的角色而已。我们可以回头想想,来宁府要上学的是他,是不是?主动勾引香怜的是他,是不是?跟金荣发生冲突的还是他,你说是不是?最后跟薛蟠闹得天翻地覆的仍然是他,你说是不是这样!一路下来可以说脉络很清晰,这出戏自始至终都以他为主线围着他转。反观贾宝玉,第一部份是秦大少主动找上门,他上学是被动陪读,是不是?第二部份进了学校他也算安分守己,也没有勾搭上香怜玉爱,金荣也没有针对他,你说是不是?最后第三部份对阵薛蟠,他更是不能插手,只能看热闹,你说是不是这样!三个部份他都是帮闲角色。这出戏里,秦大少处处出风头,贾宝玉处处打酱油,谁是主角谁是配角,一目了然。


  但是秦钟毕竟不是《红楼梦》的主角,《风月宝鉴》中也排不上号,曹雪芹竟足足用了五回书去写他大出风头压过贾宝玉,也太看得起他了吧!究竟意图何在?



  在所谓的红学家之中研究秦钟的很少,有价值的研究更是少得可怜。不是秦钟不值得研究,而是没人能读透曹雪芹的写作意图。在整部《红楼梦》里贾宝玉大多都跟女儿们厮混在一起,秦钟是少有的同龄男性玩伴,他的存在对贾宝玉很有意义。这样一个很有延伸空间的人物,曹雪芹为什么要让他死得那么早呢?为此红学家们东拼西凑写了一些分析文章,但始终没有给力的解释。




  正因为没弄明白,于是在电视上秦钟就相当可怜了,他的戏份被压缩至尽可能少。在最著名的那一部电视剧中,他甚至没有捞到上场的机会。好好的一个故事,就这样被不负责任地抛弃了。




  其实,红学家们的错判大都源于同一个误区,只因他们看到秦钟出场总和贾宝玉在一起,就把秦钟与贾宝玉的关系作为重点来研究;他们都有一个同样的思维定式,就是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其他人都应该围绕他来写,秦钟亦是;研究秦钟最终要归结于贾宝玉身上,写他就为了彰显贾宝玉的光彩的。于是他们就钻进了这个死胡同,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事实上,秦钟是《风月宝鉴》中的人物,秦可卿才是此书的核心。曹雪芹花了大力气去写秦钟,用的是层云烘月法,从侧面来暗写秦可卿!秦可卿身世之谜,是《风月宝鉴》的主线,为保持秦可卿的神秘感,曹雪芹刻意不过多正面去给她特写,而是以旁敲侧击的手法,通过她身边人的描写来窥豹一斑。写秦钟即是如此,他是为秦可卿而配置,跟贾宝玉没多大关系。秦钟上学这一大篇文字,所写的秦钟之于可卿,就如同袭人晴雯之于贾宝玉、平儿之于凤姐,由袭人晴雯平儿的身上,即可窥见贾宝玉王凤姐的一斑。比如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欲出凤姐之前先写平儿,有平儿之威作铺垫,凤姐未出场已是先声夺人了。写秦钟即是这个道理,他最终作用是反衬秦可卿,曹雪芹为保持秦可卿的神秘感,就明写秦钟,暗显可卿;可卿霸气侧漏,不须正面多用笔墨,从秦钟身上已可明了。了解这个道理,也就不会对秦钟早死而百思不得其解了,因为此时可卿已死,秦钟任务完结,已无存在必要了。




  为保证秦大少上学安全,贾府高层煞费苦心,不惜屈尊贾宝玉这个宝贝来给大少做保安。而在学校里的这一出好戏,又巧妙地将真实内幕展现在读者眼前。看看在大少与薛蟠一战中贾府高层的种种异常表现,当读者读到可卿身世暴露时再回想这篇文字,肯定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应该说,曹雪芹的构思令人拍案叫绝。



  但令曹雪芹痛苦的是,这第三部分秦钟战薛蟠是他精心设计的这一段戏的精华,本想通过大少立威从而显示出秦可卿的强势地位,但也成了这一部分被迫删去的主因!《风月宝鉴》的故事是真事隐去的真实事件背景,秦可卿的郡主身份涉及皇室,太过敏感,在文字狱的高压下根本不可能明白言之于读者。这样的话,曹雪芹就面临考验了:如果保留学堂故事全貌,当读者看到秦大少最后居然放倒薛大少时,不知有何感想,他们能相信养生堂出品的可卿竟然有这么大的面子吗?情节不合常理尚是小事,但如果有人据此推断出可卿的真实身世,那绝对是天大祸事!曹雪芹经过慎重考虑,终于无奈地和谐掉了后面薛蟠的部分,这部分显得可卿极其强势,又没有贾宝玉这个挡箭牌打掩护,留下来风险太大,必删之。前面第一第二部分的情节,有凤姐贾宝玉为秦大少配戏,普通读者因为思维定势,总认为凤宝二人才是主角,大少之威在此不太容易看出来,曹雪芹因此将之保留下来。




  另外,秦大少的故事还不止上学这一段,他和柳湘莲也相识,《红楼梦》第四十七回提到柳湘莲特意去给大少上坟,看其情形,似乎两人交情不浅。秦大少不过是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柳湘莲怎会与他有共同语言,很是不解,但在书中秦柳二人交往的情节根本就找不着,相信也是被和谐了,到底其中有何敏感内容不得而知,可惜了


  还是那句话,曹雪芹对《风月宝鉴》中的文字移植到《红楼梦》中的基本态度是能保留的尽量保留,不能保留的创造条件稍为修改删节再保留;实在无法下笔修改的就只好整篇和谐掉了(比如大少战薛蟠,比如天香楼)。




  和谐掉薛蟠后的大少上学这段文字后,学堂故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神韵。放在后世读者面前,怎么看都和现在主流公认的红楼梦风格格格不入,情节也没什么相关联之处,很多读者至今还不明白曹雪芹写这个故事到底想表达什么。一句话,被和谐后剩下这些内容不知所云,食之无味,弃之不足惜,这个学堂故事已纯属多余,为什么不一起删掉呢?留下这些枯枝败叶不清理就是影响市容!这点就需要从曹雪芹的心理去分析了,原来在他心里,始终有一股不平之气,他总是想把刻骨铭心的家族败亡之痛尽诉于众人之前!于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冒着极大风险仍然执意将这些残迹保留,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有心人能够顺藤摸瓜,推断出其中深藏着的秘密,他定会很欣慰的。如果你了解了他的这种心态,真的能感觉到其心中的那股怨气!只可惜,数百年过去了,仍是知音难求啊。




  《红楼梦》从第七回到第十回,除去后来插入第八回的薛宝钗一段外,加上被删掉的薛蟠部分,就组成了秦大少上学的完整内容。整个故事起因、发展、高潮一路下来都很连贯,秦大少看似身份地位低微,但却拥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碉堡能量,这种种奇怪之处,给后文留下伏笔。这是秦可卿正传的一部分,通过对秦大少的旁敲侧击,慢慢把将焦点转移到秦可卿身上。事实上,秦可卿甫一亮相,就敢引诱贾宝玉上身,接下来,她的弟弟又能掀起滔天巨浪,如此风流人物,而读者们得到的信息却是她出身极其卑贱,这极度矛盾集于一身,大家都想看看曹雪芹是怎样给神秘的她设计出合理的解释来,于是秦可卿渐露峥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url=]举报/认领[/url]


下一篇: 风月鉴红楼(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18 15:54 , Processed in 0.1083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